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技術個人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從2015年8月28日參加工作以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指導下,在同事的支持和幫助下,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諸多不足,今后還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工作經驗,不斷的提高和完善自己。近兩年來的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項目實施
完成項目資金78.51萬元,直接幫扶農戶86戶,支持養殖場建設4個,支持合作社建設1個。其中:
1、優質肉牛建設項目:項目下達資金30萬元,完成資金30萬元。按照項目方案要求,建設3個養牛場,每個場建設標準化牛舍500平方米,22015年完成了松山鎮團坡村張春元養牛場建設、白石巖鄉幸福園村楊永華養牛場建設、火花鄉落成村班繼美養牛場建設。
2、完成貓營鎮沙壩村養羊項目實施農戶16戶,驗收母羊380只,公羊18只,實施資金31.2萬元。完成貓營鎮新寨村養羊項目實施農戶6戶,驗收母羊180只,公羊8只,實施資金14.7萬元。
3、2016年肉牛基礎母牛擴群增量項目:完成第二批、第三批10頭以上基礎母牛養殖戶新增犢牛補助,貓營鎮達到項目要求的共計八戶,分別為紫云縣祥和農牧有限公司、紫云縣張志敏養殖場、紫云縣黃恒倫養殖場、紫云縣唐龍才養殖場、吳啟俊養殖戶、湯玉書養殖戶、羅大麗養殖戶、劉天學養殖戶,板當鎮共計一戶,為杜應學養殖戶,共計新增犢牛105頭,完成補助資金1.05萬元。
4、2016年退耕還林還草林草結合項目的申報,實施方案編制及草地建設,項目在貓營鎮、松山街道辦、五峰街道辦、大營鎮四個鄉鎮43個村實施,完成前期草地建設500畝。
5、紅光村林下雞養殖配套及村辦公室基礎設施幫扶項目(第二批):項目下達資金24.189萬元,完成資金1.56萬元。完成松山鎮紅光村發展庭院式林下雞養殖戶8戶,新建雞舍48平方米,自購雞苗800只,完成資金1.56萬元。
6、協助實施全縣《30萬頭生豬及1000萬羽肉雞家庭農場》項目,優質雞養殖項目下達資金2.5億元,生豬養殖項目下達資金6.2億元。圖片收集,數據統計,文件整理。
二、項目培訓
發展畜牧養殖,技術培訓是關鍵。一是牧草加工利用;二是畜禽飼養管理;三是畜禽疾病防治。全年培訓96人,186余人次。
三、其它工作
疫情處理:2015年9月協助處理貓營鎮小反芻疫情,主要完成疫情病原追蹤工作。2016年初協助完成全縣布病檢查和處理工作。
常規工作:認真完成草地中心和辦公室的日常工作,以及領導安排的臨時工作。
回顧兩年來的工作,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績。審視自己,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文件領悟不到位;二是工作中主動性不夠,缺乏與領導的溝通,與同事的交流;三是專業技術知識停留在理論上,實踐能力較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政治學習,虛心請教領導和同事,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努力鞏固和實踐專業知識,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為農戶的發展盡綿薄之力。始終堅信在這個大家庭中,我會成功蛻變,用更快、更好、更高的方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促使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保障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業技術,是指應用于本市范圍內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包括良種繁育、肥料施用、飼料配制、病蟲草害防治、栽培和養殖技術,農副產品加工、保鮮、貯運技術,農業機械、農用航空技術,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農村供水、農村能源利用、農業環境保護技術,農業氣象以及農業經營管理技術等。
本辦法所稱農業技術推廣,是指在本市范圍內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方式,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
第三條本辦法適用于本市范圍內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關的單位和個人。
第四條市農業委員會是本市農業技術推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和協調工作。
市和區、縣的農業、林業、蔬菜、畜牧、漁業、農機、水利、農墾、糧食等行政部門(以下統稱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農業技術推廣的實施和管理工作。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領導,組織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制訂規劃,采取措施,促進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發展。
第六條各級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應當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予以支持和指導。
各級教育部門應當辦好農業專業學校,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業勞動者素質。
各級財政、稅務、銀行、供銷合作社等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支持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第七條農業技術推廣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有利于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
(二)尊重農業勞動者的意愿;
(三)因地制宜,經過試驗、示范;
(四)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扶持;
(五)實行有關科研單位、學校、推廣機構、村級農業服務組織與群眾性科技組織、農村專業協會、科技人員、農業勞動者相結合;
(六)講求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第八條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開發、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鼓勵和支持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
鼓勵和支持引進國內外的先進農業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國內外農業技術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第九條農業技術推廣,實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農業科研單位、有關學校、村級農業服務組織以及群眾性科技組織和農業技術人員相結合的推廣體系。
農業技術推廣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組織實施。
鼓勵和支持供銷合作社、其它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社會各界的科技人員,到農村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活動。
第十條市和區、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國家事業單位,受同級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的領導和上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指導。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國家在基層的事業單位,受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的雙重領導。
村應當建立農業服務組織,并配備相應的農業技術人員。
第十一條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是:
(一)參與制訂農業技術推廣計劃并組織實施;
(二)組織農業技術的專業培訓;
(三)提供農業技術、信息服務;
(四)對確定推廣的農業技術進行試驗、示范;
(五)指導下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村級農業服務組織、群眾性科技組織和農民技術人員的農業技術推廣活動。
第十二條村級農業服務組織和群眾性科技組織應當配合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實施農業技術推廣計劃;
(二)組織應用先進的農業科研成果和成熟適用的農業技術;
(三)進行農業技術的試驗、示范;
(四)為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做好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技術等服務工作。
第十三條本市各農場、林場、牧場、漁場應當認真做好本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并加強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協作,面向社會,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活動。
第十四條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享有以下權利:
(一)依法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參加學術討論;
(二)技術成果依法受到保護;
(三)參加業務培訓、進修;
(四)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有償服務,獲得合法收入;
(五)檢舉和制止違法推廣行為。
第十五條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盡下列義務:
(一)宣傳貫徹農業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方針、政策;
(二)承擔和完成農業技術推廣的計劃和項目;
(三)搞好試驗、示范,組織技術培訓,普及科技知識;
(四)為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和農業勞動者提供農業信息、農業技術服務;
(五)反映農業技術推廣情況,提出措施和建議;
(六)總結經驗,提高和完善實用農業技術。
第三章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第十六條農業技術推廣計劃由農業技術推廣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農業技術推廣計劃中的重點項目應當列入市和區、縣的科技發展計劃,由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與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相互配合,組織實施。
第十七條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應當把農業生產中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列為研究課題,其科研成果可以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推廣,也可以由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直接向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推廣。
第十八條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組織應當做好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提高農業勞動者應用農業科學技術的能力。
第十九條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向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推廣農業技術,除本條第二款另有規定外,實行無償服務。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單位、有關學校及科技人員,以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承包等形式,向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農業技術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規定,可以實行有償服務,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條禁止向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推廣未在推廣地區經過試驗證明具有先進性、適用性的農業技術。
禁止向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強行推廣農業技術。
在推廣農業技術中禁止銷售和使用假冒偽劣種苗、農藥、獸藥、化肥、飼料、農機具。
第四章農業技術推廣的保障措施
第二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并逐年增長。
第二十二條本市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專項資金可以按照下列渠道籌集:
(一)國家和本市各級人民政府的財政撥款;
(二)國家和本市農業發展基金中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部分;
(三)大宗農產品的技術改進費;
(四)國家扶持的區域性開發和基地建設資金的農業技術推廣部分;
(五)區、縣和鄉、鎮以工補農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
(六)國內外有關組織和個人提供的資助、捐贈等。
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截留或者移作它用。
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第二十三條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的國家農業技術人員經費,按照有關規定的標準,列入同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列入集體事業編制的農民技術人員的經費,由鄉、鎮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統籌解決。
村級農民技術人員的經費,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解決。
第二十四條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及村級農業服務組織,在保證搞好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有關規定,興辦為農服務的企業,其財產不受侵占,收益主要用于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
各級財政、稅務、銀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為農服務的企業,在資金、稅收、信貸、企業登記等方面給予優惠或者提供方便。
第二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農業技術推廣的試驗基地、實驗設施、辦公場所;改善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或者無償調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試驗基地、生產資料及其他財產。
第二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核定、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人員編制。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具有中等以上專業水平的技術人員不應少于編制人數的百分之八十。
任何部門不得占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人員編制。
第二十七條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享受相應的待遇:
(一)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符合有關規定的就地辦理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
(二)在職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業第一線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按照有關規定享受浮動工資待遇;
(三)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滿二十五年的專業技術人員,由市農業技術推廣行政主管部門頒發榮譽證書;
(四)作出重大貢獻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發給特殊津貼。
第二十八條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和農業科研單位及有關學校在評聘專業技術職務時,應當將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業科技人員的實績,作為專業技術職務申報、考評的重要內容。
第二十九條市農業技術推廣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對經過培訓、申報、考核和評審后符合條件的農民技術人員,授予相應的專業技術職稱,并發給資格證書。
第五章獎勵與處罰
第三十條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或者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一)在推廣農業科技成果,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
(二)在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
(三)在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培訓農業技術人才,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中,有突出業績的;
(四)在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上積極支持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做出重要貢獻的。
第三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由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或者有關行政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和權限,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處罰:
(一)違反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推廣,造成經濟損失的,責令其賠償經濟損失,并對直接責任者給予行政處分;
(二)違反第三款規定的,由市或者區、縣有關行政部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由各級人民政府指定有關部門責令退還,并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由農業技術推廣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或者賠償,并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四條當事人對行政主管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申請復議或者提訟。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不提訟,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決定的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關鍵詞農技推廣;專業化服務;渠道;山東陽谷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農業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4]。陽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近幾年來,針對全縣各鄉鎮不同地區的生產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多渠道農技推廣專業化服務,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生產的發展。現總結如下。
1農技推廣中心—農戶
近兩年來,陽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開展了“科技入戶”工程,即在全縣18個鄉鎮辦事處分別挑選出20戶有種植經驗的農戶為科技示范戶。認真抓好示范戶的科技指導,并填好有關表冊。然后由經過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技推廣中心專業技術人員把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和新技術、新成果直接送到科技示范戶手中,使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在科技示范戶的帶動下,輻射到周邊農戶,達到傳播與推廣的目的。農技推廣中心還定期組織“趕科技大集,送科技下鄉”活動,發放《農業知識》等科技圖書1萬余冊,科技明白紙10萬余份,讓農戶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農業動態,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注入了生氣和活力。
2農技推廣中心—專業機防隊—農戶
近年來,由于大量農村精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民“兼業化”,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老人和婦女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因此防病治蟲難的問題更加凸顯,他們迫切希望農作物病蟲害由專業化防治替代一家一戶防治。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是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技推廣中心在全縣各鄉鎮辦事處分別抽調數名精干力量組成彌霧機專業機防隊,對每名機防隊員都進行了彌霧機操作要領及相關農業知識的培訓,并制定了機防發展指標和統防統治覆蓋率,進行跟蹤考核,表彰和獎勵完成任務好的鄉鎮機防隊單位和個人。
3農技推廣中心—鄉鎮農技站—農戶
鄉鎮農技站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部門,承擔著主要的農技推廣任務。縣農技推廣中心以“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現場會、觀摩、參觀等,如每年都聘請省市農業專家、教授對鄉鎮農技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指導水平,讓他們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新技術,然后再向廣大農戶進行宣傳推廣。鄉鎮農技人員要對農戶進行各時期的病蟲害防治指導,為農戶提供病蟲害防治方案,并為其配送藥械,參與對廣大農戶的專業化服務。配合農技推廣中心認真抓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及時發放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為全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農技推廣中心—信息服務—農戶
信息服務是農技推廣中心開展農業化服務的一個平臺。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建設,宣傳新品種、新技術,及時報道陽谷縣農業新情況是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之一,主要通過電視新聞、專題講座、電話熱線、病蟲情報及農業科技推廣簡報等形式將農業技術和實時信息及時,讓廣大農戶及時得到專業防治信息,指導全縣農業病蟲害防治。一是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及時通過電視新聞和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技術指導服務。二是及時糧食和設施蔬菜病蟲害情報,為指導大面積適時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三是以具有高級技術職稱,長期在農業生產、科技推廣、科學研究第一線工作的專家為骨干開通了農業專家熱線,解決農戶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四是制作農業科技推廣簡報,及時管理技術意見。努力做到內容豐富、時效性強,取得了較好的指導效果,受到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民的好評。
5農技推廣中心—示范基地、示范區
縣農技推廣中心在全縣多個鄉鎮建設了高產攻關示范基地和示范區。在高廟王、阿城等鄉鎮分別建設了十畝示范
方、百畝示范方和萬畝示范方等,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糧食的穩產、增產;在閆樓建立了品種展示試驗示范區,主要展示小麥品種有良星99、濟南17、泰農18、濰麥8號等,主要展示的玉米品種有浚單18、浚單20、濟單7等。對示范基地和示范區無償提供相應的農用物資,農技推廣人員參與基地病蟲害防治的全過程,并在示范基地實施相應的技術指導,進行配套齊全式的全程跟蹤服務。示范基地的建設對于農技推廣工作在全縣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結語
實踐證明,陽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通過開展多渠道農技推廣專業化服務,把先進的科研成果和實用的農業新技術迅速普及應于農業生產實踐,使其能動地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生產力,達到了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同時,有力地促進了陽谷縣農業生產和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發展。
7參考文獻
[1] 任付書.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山西農業:村委主任,2008(9):26.
[2] 王愛冬,仲躋清.新農村建設中農技推廣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農技服務,2008(5):114-115.
一、指導思想
以建立公平公正的目標考核評價體系為核心,以科學量化考核內容為重點,以促進各項工作為目的,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充分調動各鄉鎮爭先創優的積極性,促進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考核對象
十個鄉鎮。
三、考核內容
對各鄉(鎮)考核基礎分值為100分。根據各項考核指標的完成情況確定得分,加分最多不超過本項分值50%,減分不超過本項分值。具體考核項目及分值為:
(一)農業科技培訓(20分)
1.鄉(鎮)集中辦班一次得3分(以簽到記錄、發言或總結為準)。各村辦班一次得2分(以記錄為準),每多辦一班加1分。
2.發放技術資料超過200份的得5分(查閱資料、詢問),每增加100份加2.5分。
3.有影像記錄或電視播放得5分。
4.培訓質量及農民反映好的得5分(抽查5人),質量及反映一般得3分(抽查3人)。
(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分)
1.建設面積50畝以上的得10分,不足50畝的每少10畝減2分。(看合同、查效果)
2.建設內容10分。有方案、調查、記載、總結、結論的得滿分,每少一項減2分。
(三)農業科技博覽(10分)
1.按縣政府要求積極參加縣科技園區博覽活動的得5分,每少10人減1分。
2.各鄉(鎮)自己組織本鄉鎮園區博覽的得3分(查閱簽到、方案、總結)。
3.組織本地農戶外出參觀學習農業新技術的得2分。
(四)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25分)
1.引進適用農業新技術,通過試驗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的得10分(檢查2010年推廣技術和2011年應用面積)。
2.完成縣安排試驗示范推廣項目的得5分,每缺一項減1分,減分不夠從總分中扣除。
3.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項目完成質量好、水平高,有方案、調查、記載、總結的得10分。每缺一項減2分。
(五)農業生產信息及上報(10分)
及時上報農情和涉農各類報表,以及生產中遇到的各種災情、取得的經驗、總結的教訓及各類生產信息及時下發各村的,每條得1分,滿分止。(查閱上報記錄)
(六)管理作用發揮(10分)
農業科技指導員及科技示范戶的管理作用發揮,實地調查指導栽培技術、實驗項目發揮的作用。
(七)農業技術推廣作用發揮(5分)
農業技術推廣作用發揮的好,能夠及時向鄉鎮政府提供技術建議,并在生產中被采納的,看鄉、村記錄。
(八)加分項目
1.在省、市、縣專業會議上典型發言或交流的分別加3、2、1分。
2.為省、市、縣級現場會提供現場的分別加3、2、1分。
3.受國家、省、市、縣政府表彰獎勵加4、3、2、1分。
四、考核辦法
此項考核將評選出先進鄉(鎮)和先進個人,并在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上對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于文波副主任指出:2011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首破600億斤大關,達到634.2億斤,平均畝產達930.2斤,位居全國第一,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3%。這些成績的取得農技推廣功不可沒。2011年,全省農技推廣系統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強化技術指導,重大實用增產保產技術的集成應用推廣為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年共推廣實用增產、保產技術 11項,推廣面積達8229.6萬畝次,新增糧食33.8億斤,增加收入36.1億元,共挽回糧食損失62.5億斤,農民新增收益63.8億元。
2012年,全省農技推廣系統將以“科技進村入戶,助力增產增收”為重點,緊緊圍繞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大力集成推廣普及農作物增產保產先進實用技術,全面提高病蟲監控和農藥管理水平,積極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著力提高農業科技的到位率和貢獻率,切實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要重點抓好8項工作:
大力推廣實用增產保產技術
今年將在全省重點推廣玉米旱作節水栽培技術,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玉米壟側保墑栽培技術,玉米寬窄行休閑種植栽培技術,超級稻品種及綜合配套栽培技術,“三推兩早一達標”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鹽堿地種稻綜合配套栽培技術,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綠色、有機水稻標準化栽培技術,大豆壟上雙行栽培技術等10項重大技術,確保正常年景下我省糧食總產穩定在600億斤階段性水平,力爭再創歷史新高。
增強農業防災減災核心能力
2012年全省植保工作要緊緊圍繞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提高我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這一中心,全力搞好重大病蟲害監控。總的要求是及時準確地掌握病蟲發生動態,超前做好病蟲情信息、防治預案和防治物資準備,及時組織多方面植保力量開展防治,努力把糧食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積極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
以玉米、水稻、大豆、花生、馬鈴薯五大作物為主,計劃建設糧食高產示范田400個以上,努力做到六個結合:一是高產品種和綜合栽培技術相結合;二是農藝和農機相結合;三是技術部門和農業行政部門相結合;四是技術指導與信息和物資服務相結合;五是先進技術與實用技術相結合;六是高產攻關與常規增產相結合。
抓好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要在全省實現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完成生物防治玉米螟3600萬畝、農田統一滅鼠1700萬畝、玉米地膜覆蓋100萬畝、種子等離子處理技術700萬畝,統防統治面積200萬畝、膜下滴灌200萬畝、深松深翻1500萬畝、增施有機肥130萬畝、保護性耕作450萬畝。
抓好農藥市場執法檢查
以農藥產品質量、國家禁用、限用農藥產品和農藥標簽監管為重點,突出重點區域、突出重點產品、突出重點單位、突出大案要案、突出高毒農藥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藥產品行為。
繼續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
今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所有的農業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初步形成“崗定性,人定編,職定責”的農技推廣工作隊伍。
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管理力度
進一步科學規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突出區域資源優勢,突出示范和輻射作用,采取多元投入方式,創新管理機制,全面拓展和提升示范園場規模、質量和效益。
扎實開展“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
圍繞“五個一批”和“十項工程”的目標任務,精心謀劃,明確責任分工、層層分解,逐級落實,組織廣大農業干部和技術人員包村包戶,包指標保效益。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推廣;農業現代化
1新時期農業推廣的涵義
1.1農業推廣的概念
在探究農業推廣內涵的過程中,基礎工作為對農業推廣的概念進行解讀與分析,為農業推廣內涵打下基礎,農業推廣概念需要從狹義、廣義與現代農業推廣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分析內容如下。1.1.1 狹義上的農業推廣概念。狹義推廣的概念是指,在大學以及農業科研院所研發了新的農業技術后,采用合理的方法將這些內容教授給農民,農民在后續的工作中應用這些方法進行農業生產,這種農業推廣主要集中在養殖業、種植業領域,對其余方面的重視程度不足。這種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型研發技術的應用效率和效果,但是由于研究的領域過窄,對農業的指導效果較為一般。這種方法在當前的發展中國家以及農業欠發達地區被廣泛應用,我國當前也主要應用狹義上的農業推廣概念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就取得的效果來看,這種方法已經逐漸不能滿足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1.1.2 廣義上的農業推廣概念。廣義農業推廣的概念主體為農民,在該概念的踐行過程中,農業推廣人員會調查農民的現實需求,在此基礎上對農民進行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為講解相關農業知識,從而讓農民能夠在務農過程中應用相關農業知識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這種方法不但能夠實現對先進農業技術進行有效推廣,也能夠從根本上提高相關地區的農民受教育水平,最終讓農民能夠更好地進行務農活動。我國當前已經開始針對廣義上的農業推廣概念展開了一定范圍內的試點工作,就取得的效果來看不太理想,原因在于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較低,導致農民對相關農業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差。1.1.3 現代農業推廣概念。現代農業推廣的基礎在于當其的農產品發達,農民能夠通過對相關農業技術的全面運用已經提高了農作物產量,相關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為能夠讓農民對產生的多余農作物進行合理售賣,以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在現代農業推廣體系下,主要推廣的內容為各類互聯網技術,并向農民提供金融、農業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說在現代農業推廣概念下,技術推廣的重點已經不再局限于農業技術,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各類互聯網技術等。在當前的農業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全面落實現代農業推廣工作,對于我國來說當前還是任重道遠。
1.2新時期的農業推廣內涵
對農業推廣內涵的研究是基于我國國情進行研究的,通過對當前我國各地農業推廣形式相關資料的研究,可以我國當前的農業推廣形式無法按照上文中的內容進行有效定義,從農業推廣形式上來看,我國當前的農業推廣形式為一些大學與科研院所逐步提升對農業技術的開發,在農業推廣的過程中對這些技術進行講解,實現對農民的有效教育,保證這些農業技術能夠被更好應用。同時我國當前也已經加快了廣大農村地區的互聯網建設工作,一些農業站的工作人員會向當地農民介紹互聯網上的農業資源,并通過相關資料的上傳提高農民的整體水平。可以說我國當前的農業推廣技術是一種獨有的農業推廣方式,即將廣義、狹義和現代農業推廣方式進行合理融合,在提升我國農業發展速度的同時,也能夠更好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
2新時期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2.1新時期農業推廣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促進作用
2.1.1 技術方面的促進作用。在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基礎內容為各種現代化技術的應用,比如農耕器具、選種育種等方面,在我國的新時期農業推廣工作中,一方面相關大學與農業科研院所當前已經加強了對相關信息技術的研發工作,并在論證完成后將這些技術傳授給農民,另一方面也會對農民進行教育,讓農民能夠從自身角度出發對相關高新技術進行應用。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基本要求就是加大對各類高新技術的應用,從而提高作物產量,讓農民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所以在新時期農業推廣體系下,已經能夠同時完成在廣義與俠義方面的農業推廣工作,極大加快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速度。2.1.2 農民素質方面的促進作用。在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農民會發揮極大的作用,所以推進農業現代化工作的過程中,最基本的工作內容為提升農民的基本素質。在新時期的農業推廣工作中,我國已經重視對農民個人素質的提升工作,這種個人素質提升內容包括讓農民掌握各類基礎農業知識,讓農民能夠提高對這些農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在當前的一些地區中,已經開始推行農業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工作,讓農民能夠應用互聯網進行農產品銷售以及學習相關的農業生產知識,就試點區域取得的效果來看,當前的這種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種農業推廣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國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建設速度。2.1.3 輔助設施方面的促進作用。在現代化農業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必然少不了相關輔助設施的應用,這些輔助設施包括互聯網技術、農業器械等,在我國當前的農業推廣工作中,已經基本全面普及了農業器械的應用,在今后的工作中關注重點為信息化系統建設。由于我國的新時期農業推廣體系中已經對這些輔助設施進行了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所以我國新時期的農業推廣工作已經加快了對農業現代化體系中相關輔助設施的建設,在后續的農業推廣中,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幅下降,并且農業推廣的質量大幅提升,最終形成了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建設之間的良性循壞。
2.2農業現代化建設對新時期農業推廣的指導作用
農業現代化建設也能夠反作用與新時期農業推廣過程中,這種指導作用包括以下內容:1)信息化系統的作用。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互聯網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農業推廣工作人員能夠通過對信息化系統的應用向農民提供各類農業生產資料,從根本上提升了新時期的農業推廣效率與效果。2)農業技術的促進。在新時期農業推廣的過程中,一個重要推廣內容為各類新型農業技術,由于現代化農業體系不但能夠提升農作物產量,也能夠提高農作物的質量,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所以在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中,農民會更加主動地了解與探究農業高新技術,這種現象讓農業推廣工作能夠更好施行。3)基礎設施建設。在新時期農業推廣中,也包括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講解,這些內容能夠為農作物的生產、銷售過程產生助益,在現代農業體系的建設中,將會對這些建設工作內容進行全面推進,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
2.3通過新時期農業推廣建設現代化農業體系的措施
在新時期的農業推廣過程中,需要從以下方面加快現代化農業體系的建設:1)信息化系統建設方面。在今后的政府部門工作中,可以建設農產品交易網,讓農民能夠應用網絡進行產品銷售,在農業推廣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對這些互聯網的功能進行講解,從而讓農民能夠對該信息化系統產生興趣,從而進行主動了解和探究。2)提高推廣人員的從業素質。在我國的新時期農業推廣工作中,推廣人員需要能夠向農民講解甚至演示各類新型農業技術,這些工作人員需要有很高的素質才能夠完成該項工作,所以農業站需要在政府部門的牽頭下,定期或不定期對推廣人員的從業素質進行考核,保證推廣人員能夠滿足新時期的農業推廣要求。3)優化農業推廣機制。農業推廣機制不但包括應用信息化系統等內容對農民進行教育,也需要能夠讓工作人員主動提高個人素質,所以在新的農業推廣機制優化中,工作人員的素質要與其薪資水平進行掛鉤,保證工作人員能夠全面完成技術推廣工作。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數字媒體技術的主要通訊手段是以網絡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過聲音、綜合處理文字、圖形、圖像等媒體信息,實現數字媒體的表示、記錄、處理、存儲、傳輸、顯示、管理等各個環節,使抽象的信息變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種軟硬件技術。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農業科研、農業推廣與農業教育作為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必不可缺失的關鍵因素。我國農業相關部門在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的第2條明確指出:“農業技術的相關推廣產業,主要是以指導、培訓、試驗、示范和咨詢服務等綜合業務,在農業生產3大主要階段(即產前、產中、產后)將農業技術通過多方面渠道普及、融入其中。”
2 數字媒體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應用優勢
2.1 打破常規,吸引農民興致
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傳播農業技術,學習者不只是傳統的看,還要聽、觸、參與進去,成為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的一個積極要素;學習者要做的就是體驗,進行視覺、聽覺,甚至是觸覺,乃至心理上的全新體驗;培訓者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欣賞者。
2.2 講解更直生動、直觀,圖文并茂
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數字媒體技術的優勢,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添加大量聲音、圖片及視頻片段。在以往的農業技術培訓中,一般都是相關科技輔導人員在臺上講,在面板上寫,將原理草圖在面板上進行演示,往往由于教育宣傳程度不夠徹底,導致技術普及問題不能得到普及。但是在充分利用電腦的情況下,就不會出現類似情況,實現語言及資料一對一的交流,從而使講解變得更直觀、生動。相對于傳統藝術而言,數字媒體技術融合了電影、電視、攝影、網絡等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于一體,強調互動,創造出具有強烈現代感的視覺效果,給人以新鮮、奇妙的感受,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
2.3 能豐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效率
利用多媒體投影、網絡等數字媒體手段進行農民培訓,能夠節省時間,傳播豐富的農技知識。從而提高了培訓效率。在利用數字媒體教學時,可以使圖片、文字、聲音、音樂等各種呈現教學信息的手段同時進行,使培訓者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接受教學信息,開拓學習者的視野,豐富學習者的知識,形成互助合作的優良素質。例如,分塊復習階段,在培訓過程中要進行知識總結與鞏固訓練等活動,若使用數字媒體,既省時、省力、便捷、有效地減輕負擔,又加強了農技訓練密度提高了效率。
2.4 遵循個性化標準
農業技術推廣的專設電腦程序一定要簡潔,且富有人性化,從而使廣大學習者更能深入的體驗整個技術交流過程。學習者可以按照其個別差異進行個性化學習,實現個性化發展;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學習速度;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興趣等特點選擇學習內容,滿足個人需要。此外,教學還具有友好的人機交互方式,使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教學的表現方式具有多維性和直觀形象性的特點,更加便于學生學習。
3數字媒體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復合型人才
一個地區發展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人才是關鍵。我國農村農技推廣人員素質參次不齊,部分農業推廣技術人員知識體系更新緩慢,未能將新型技術的主導內容有效地深入到廣大學者中去,沒能將農業技術的大范圍普及實施到位。農業技術的相關推廣人員應切實做到深入到基層,與群眾文化相融合,只有切身感受到廣大人民所需,才能制定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計劃,提高推廣、宣傳質量。各地區應大力培養農業技術復合型人才,為我國農機技術的相關推廣工作添磚加瓦。
3.2 資金有限
農業技術推廣有著較強的專業性,既對推廣人員的傳播技能、農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是一個考驗, 還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應用方便和功能的完善做出了具體要求。現階段,基于一些市、縣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認知程度還不夠深入,針對具體設施建設開展的資金投入有限,導致信息服務工作開展跟不上時代主旋律。農業技術推廣的施行,需要一定的軟、硬件設施的支持,需要一定的保持正常運轉的費用以及支持服務的費用。而這些軟、硬件設施的配置,需要資金的投入。即便是當地政府主管部門認識到農業信息工作的重要性,但也拿不出錢來投資,許多地方沒有足夠的辦公人員和辦公電腦,沒有人對農業信息的收集、鑒定、區別、整理和推廣,農業技術推廣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雖然,部分地區已經有足夠的辦公人員和設備,但缺少相應的支持服務費用,要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也很困難。大部分的參與部門工作開展積極性欠缺,雖然在前期過程中有一些全新的數據庫及應用模式的開發及應用, 但由于投入有限,開發進度停滯不前,對網絡服務功能的充分發揮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從而造成農民在接受新技術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對傳播者的知識和技能無法進行快速有效的吸收,造成農業技術傳播效率低下,傳播質量不盡人意的局面發生。
3.3 地區間發展不協調
地區間發展不協調, 致使大量的科技資源、科技成果、信息基礎設施和科技人才在少數城市中集中整合,加大了城鄉“數字鴻溝”。根據我國現階段情況來看,主要實施的是將工業發展放到首位這一戰略,在鄉鎮和城市首要發展的選擇上,更加傾向于城市,從側面來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打破了農村的整體發展平衡,對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教育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城鄉差距進一步增加,農民的發展受到了局限。新時期以來,雖然緩解了城鄉發展不均衡這一矛盾,但由于長期投入不足,資源匱乏,使得農民的生活貧困,教育水平落后,對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影響頗深。城鄉之間的差距,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很大。農業信息網站建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城市具備較好人力、物力資源環境,更有利于網站的建設。由于農村現階段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并不發達,且信息推廣整體水偏低。在對現有設備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農民還是以電視機為主,極少數有電腦。對村里的信息技術推廣站進行調查發現,雖然完善了相應的硬件水平操作設施,但關聯的網絡技術還不成熟,無法滿足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的需求,從而影響農業信息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4 推進數字媒體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應用
4.1 將政府作為主導,切實跟隨國家發展腳步
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有著涉及部門多、學科多,且綜合性較強等特點,各地政府大力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起到充分的領導作用。從管理協調、政策扶持、國家立法和資金投入等方面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4.1.1 服務全方位、具體化,普及和推廣農民對網絡的認知程度
加快農村及農業的發展腳步,將農村社會和各個市場主體的具體要求了解并服務到位,作為國家對農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持的重要手段。根據各地區的不同實際情況,開發新的適合方式。
4.1.2 完善鄉鎮、村信息站的建設
利用信息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和農村經紀人帶動農民上網,建立健全農業信息化法制、法規并注重立法、監督,依法保證信息質量真實性、有效性及知識產權等,維護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主體的權益,并積極促進信息的共享。
4.1.3 制定并完善數字媒體網絡技術
制定并完善數字媒體網絡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重要發展戰略,針對目標,有計劃的制定相應的信息化的中長期規劃,并把部分目標作為具體實施對象、重點突破,做好信息市場的法規和法制建設,切實打造一個有著一系列制度性和運行性規則的專營體制,對市場各方面的行為進行相關約束,以達到市場有序發展這一目標。
4.1.4 高政府投入力度,摒棄傳統的“重硬件、輕軟件”這一理念
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還需做好對農業科技信息數據庫和多種信息產品的研制開發、協作和服務的支持,進一步提高全國農業信息科學的學科建設,將投入方式向著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向進行改進。
4.2 確立信息中服務的主導地位,完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
作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各級農業信息中心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各級信息中心要充分認清自身的位置,進一步明確目標和任務,牢牢抓住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首要任務是要加強各級信息中心、信息服務與業務的協同工作,把信息中心的工作同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的重點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將服務工作進行到位;同時要調動市場運營機制,將現有的社會涉農網站進行整合,以期發揮各自的作用。隨著現代農業事業對信息需求日益增長和信息資源的不斷累積,各級農業信息中心應該做好協同服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已經是迫在眉睫了,尤其是針對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的地區,完善科技信息共享機制這一目標,可以有效地對資源的建設進行控制,節約投資,提高信息的快速傳播渠道,提高科技信息利用效益。其次,通過實現各級信息中心的信息資源共享,加快提高數據處理分析預測、網絡信息宣傳導向能力、信息工程實施管理能力、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應用系統的需求分析能力和電子政務運轉支持能力等,共同把農業技術推廣建設帶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4.3 加強農業設施信息化建設
加強基礎信息資源的開發和網絡技術推廣設施的建設,將農村地區的通信便利程度帶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提高農業資源的管理水平等。有效地開展信息服務,不僅可以將各個信息載體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 還能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個性化需求,將信息服務內容形象化、立體化的同時,大大提高信息服務覆蓋面。對農民有強的帶動能力,對信息服務的需求強烈,也有能力比較好地運用信息技術,是今后農業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
5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日益發展成熟的數字媒體技術以及網絡通信的不斷普及,數字媒體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領域的作用將會變得愈來愈重要。完善數字媒體遠程咨詢系統、數字媒體遠程診斷系統,可以為農戶帶來更為極致的技術推廣體驗,進一步優化數字媒體信息,相關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任何地方都應該提供高質、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特別是隨著虛擬農業科研項目的不斷發展,未來將會涌現出很多采取虛擬農業概念設計出的虛擬作物、畜禽魚等系統產品,有效地利用各種傳感設備,科研人員或農戶在對機模擬的農業環境中進行虛擬實踐,進行計算和可行性預估,有效減少現實實踐中的投入或經濟損失,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 馬進寶.數字媒體技術及其相關應用探討[J].海峽科學,2010(2).
[2] 郭懷禮.論現代傳媒在農業信息服務中的應用[J].四川農機,2011(4).
[3] 廖桂平,肖芬.智能化農業信息系統與農業推廣[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0(12):4-7.
關鍵詞:農業;職稱建設;科技人才;激勵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9-0167-02
1 現行職稱建設模式分析
1.1 評聘結合模式
評聘結合模式是指在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進行評審時,同時進行職務的聘任。是以國家行政部門為主體,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評審,之后再由用人單位對其進行聘任。其合理性體現在可以做到能力與級別相符,符合管理中的能級原理。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許多缺陷:首先,國家主導的職稱評審的科學性和穩定性與用人單位實際情況的多變性存在不相容,致使用人單位或長期處于高職缺編狀態,或長期處于高職人滿為患狀態。其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成長的規律與用人單位科學設崗的基本要求不相容,因此這種模式在前幾年尚可以推行,但近幾年矛盾越來越突出,社會組織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決定了組織成員上升空間的狹小,制約了人才的成長和晉升。第三,由于評聘結合決定了“評”與“聘”的緊密關系,必然使職稱評聘的標準在“評”的公正性和“聘”的適用性之間進行爭奪和搖擺,由于“評”的環節的組織主體是國家人事部門(或其委托的地方人事部門),用人單位沒有更多的話語權,致使評聘結合實際上是以評代聘。
1.2 評聘分開模式
從2005年起國家人事部及相關部門出臺規定,要求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要實行評聘分開,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申報不再受結構比例限制,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申報,但聘用要根據各個單位的崗位職數確定。這種模式避免了評聘結合模式的多種缺陷,兼顧了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發展要求和用人單位組織結構設置的實際情況,因此受到雙方的歡迎。
這種模式可簡單總結為“個人申報、社會評價、單位聘任、政府指導”。其突出特點為:“評”解決能力認定問題,“聘”解決單位使用問題,二者互不相干。即把專業技術資格申報全交給個人,把專業資格評審權交給社會,把聘任權交給單位。
由于過分強調用人單位的自由聘任權,這種模式也存在不足,即用人單位既可以高職低聘,也可以低職高聘,可以全然不顧來自社會的公正評價。在目前人才市場效率不高的情況下采用這種模式,一些單位的領導就會以個人的好惡,來決定聘誰不聘誰,以及高聘還是低聘,造成個別單位不正之風的蔓延。因此在評聘分開的同時,須強化來自上級人事部門的監管,提高社會評價的地位和約束力。
1.3 先評后聘模式
這種模式從時間上分開了“評”和“聘”的環節,且強調先評后聘。這種做法,基本杜絕了用人單位的低職高聘行為,既保證了職稱評審工作的權威性,又使用人單位有一定的靈活度,可以根據自身的環境特點和發展導向決定人員的聘用。
2 農業職稱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要求人力資源在各行業間有效配置,農業職稱建設顯然不適應現代形勢的要求,存在多方面問題。
(1)職稱終身制,缺乏動態管理措施。職稱一旦評定,就不存在降級和撤銷,沒有退出機制,導致員工高枕無憂,業績和表現不再是員工的關注重點,使得職稱激勵失效,直接影響組織整體績效。尤其是高職稱員工極易出現職業生涯的高原現象,更高職稱奮斗目標的喪失,使得他們表現出職業倦怠,因為他們處于核心職位,具有較強影響力,很容易影響整個組織的氛圍。
(2)重視資格評審而輕視職務聘任。雖然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取得資格與聘任職務已有了明確的區分和界定,但仍然有人認為資格就是職務,評上資格就應該聘任職務,聘了職務就兌現各種待遇,兌現了待遇就為長期聘任加了保險,不犯大錯就不能解聘降聘,基本形成一評定終身,能上不能下的局面。
(3)職稱分類體系不健全,設置不合理。在具體職稱申報時,出現了從事農業經濟專業技術人員紛紛改評高級農藝師現象。由于農業系列技術職務分類有欠缺,農業經濟專業沒有正高級技術職務,而同是農業系統的農學、植保、土肥、園藝等專業都設有正高級技術職務。因此,造成農業經濟系統的專業技術人員人心不穩,不能安心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整天在找項目、找成果、找論文去“掛名”造假,影響十分惡劣。
(4)人才觀念陳舊,職稱交易和福利化嚴重。“福利職稱觀”、“學歷、資歷職稱觀”根深蒂固。長期以來,職稱漸漸被用來作為晉升工資的依據,并與提高各種待遇不適當地聯系起來,于是托關系,找門子,職稱評定時人情味十足。出現了在職稱申報評審中弄虛作假、拉關系、走后門等種種不誠信、不正當的行為。在有些單位中,資格評審與職務聘任中的“論資排輩”、“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現象仍然比較突出。對年齡偏大、而業績水平一般的人員,不少單位往往降低標準遷就照顧,助長了少數專業技術人員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思想傾向,2
(5)評價辦法單一,評審程序形式化。在評審過程中,一律采用評委看材料、聽介紹、投票表決的形式。一般情況下,僅憑手中的資料,難以全面了解、準確判斷,再加上訐委看材料采用分工制,誰看的材料由誰介紹,介紹人的意見有很大的主導性,其他評委主要是根據介紹人的意見,結合單位考核結論以及專業組的意見進行判斷,極易出現片面性和盲從性。目前的評審方式,是以無記名方式進行。這種辦法雖能保證評委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也給了評委不受任何約束的權利。
(6)評審標準、條件籠統,缺乏量化和硬化。按農業技術職務試行條例規定,評審的條件有四個:學歷、資歷、水平、業績。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農業專業分類多,又沒有制定細化的評審條件,造成十多個專業套用一樣的標準,因此條例上的評審條件“水平”和“業績”兩部分的很多條款都流于形式,難以掌握。“學歷”、“資歷”自然成為評審的主要條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評審中的論資排輩。
3 深化農業職稱改革的對策
農業職稱建設應該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堅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堅持為農業發展服務,堅持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堅持為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服務。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具有競爭激勵機制的職稱管理制度為重點,不斷完善個人申請、社會評價、單位聘任、政府調控的職稱工作體制,努力營造公正評價、合理使用和充分調動農業技術人才積極性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實現農業人才的全面發展。
(1)拓寬人才評價服務領域。擴大評價范圍,打破人才身份和所有制限制,只要從事農業技術工作,就可以依照規定申報和考取農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將原來的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向農業專業技術職稱評定靠攏。增設農業經濟正高級技術職務,穩定農業經濟技術人員隊伍。
(2)改革單一評價方式。根據評審對象的不同,農業高級技術職務分別實行資格評審、考評結合和直接認定的辦法。對于全日制農業院校涉農專業畢業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任農業中級職務5年的、碩士研究生任農業中級職務4年的、博士研究生任農業中級職務2年的晉升對象,由評審專家評議表決。對于不具備農業技術職務試行條例規定的學歷、資歷破格晉升的及非農專業畢業的晉升對象,先進行業務知識測試,成績合格者再由專家進行評審表決。對于研究涉農專業的博士后,可由單位考核申請,省級人事職改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直接認定。
(3)量化評審標準,規范評審程序。細化、量化農業試行條例中的評審標準,將評價指標量化賦分,加大定量評審的分量。對人的評價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定量要切合實際,定性要公平公正。
(4)改進評審組織的管理。打破行政單位、地域限制,廣泛遴選道德水平高尚、農業業務技術水平嫻熟、農業科研推廣應用能力強、熟悉職稱政策的專業技術人員,組建農業職稱評審專家庫。真正讓社會和農業行業內人士來評價農業技術人才,以達到社會和農業行業內來認可農業技術人才。
(5)強化聘任制度,繼續破除終身制。1986年提出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是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改革,實踐證明,推行聘任制度和破除終身制度的改革思路是正確的。使職稱工作走出“重評輕管”的怪圈,必須在這“三個管理”上下功夫。聘任管理要重點抓好按聘約進行管理;考核管理要體現專業技術人員的特點,進行量化考核,重視對考核結果的使用,要與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掛起鉤來;對職稱基礎性工作的管理,主要是嚴格專業技術職務申報、推薦、評審程序,增強考評結果的客觀公正性。
(6)改革專業技術人員聘任辦法。結合山東省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試行,要適時改革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職務聘任辦法。實現單位聘用與職務聘任的合一。要完善專業技術人員考核制度,把考核結果作為專業技術職務聘任、解聘、續聘的依據,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升能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靈活規范的聘任聘用相統一的機制。(7)逐步推行農業技術職務資格證書注冊登記制度。對農業技術職務資格實行動態管理,逐步推行注冊登記制度。首先對高級職務資格進行定期復審。凡已取得農業高級資格的在職在崗人員,在規定的年限內,達到一定的工作量,有新的科研成果、論文,繼續教育達到規定學分的,其資格繼續有效。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可暫緩登記,并給予一定延長期。
(8)加強農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依托農業普通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技培訓中心等,建立繼續教育網絡體系,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學分作為職稱評審時的重要條件,繼續教育學分達不到規定分值,不得申報上一級職稱。
關鍵詞:農業技術;綜述;技術采用;農戶行為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10)01-0080-06
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而技術的供需吻合則是實現技術轉化的必要條件。但是,長期以來,研究者普遍持有“技術應該由專家研究出來,并由推廣機構不加改變的轉移給農民,農民只能被動接受”的觀點,所以將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自上而下的技術供給領域,而忽視了對技術需求的研究。事實證明,由于對農戶技術需求以及采用行為和過程缺乏解,很多技術創新在推廣之后,不能適應農民的實際生產需要,導致被放棄或者束之高閣。為此,學者們開始反思傳統的線性研究思路,并迅速提高了對以需求為中心的技術采用的關注,希望通過自下而上的研究,切實滿足農民對技術的需要,提高農業創新的轉化能力。對國內外農業技術采用的相關研究進行必要的梳理和總結,是實現深化理論和方法的前提與基礎。
一、國外農業技術采用研究
(一)關于農民的假設:三種觀點
對農民的假設,學術界存在三種觀點,分別為非理性觀點、理性觀點和有限理性觀點。這些假設構成了農民技術采用研究的前提。持有非理性觀點的學者(A•恰亞諾夫、斯科特、劉易斯)認為農民的決策行為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家庭消費、風險、道德標準等,這往往會導致農民即使在勞動力的邊際報酬低于市場工資時,仍會繼續在其經營的項目上投入勞動力,并導致 “隱形失業”現象的存在 [1]。理性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他的“理性小農”理論認為傳統農業中的農民并不愚昧,對待市場信號會做出積極而迅速的反應,對任何可能獲利的機會都會精打細算,農民與企業主一樣都是最大利潤的追求者,所以應該從純經濟角度考慮農民的決策行為[2]。針對上述兩種相悖的理論,也有學者提出了折中的“有限理性”觀點。黃宗智(1985)就指出中國的農民長期以來都是理性和非理的混合體[3]。農民在經營規模較小時表現出“消費均衡”的偏好,經營規模較大時則成為最高利潤的追求者。而中國的農民在受到“家庭勞動結構”②的限制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形成以家庭為主導的生產結構,介于兩種偏好之間,所以他們的理性是有限的。弗蘭克•艾利斯則將農民的有限理性歸結于農民自身的屬性和所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只有當市場運行的大部分條件――信息、投入、產出和消費品的多樣化得到滿足,農民才會表現出理性的一面,否則就是非理者[4]。從現有研究來看,“理性小農”理論是運用最為廣泛的觀點,特別是在計量分析中多數以此作為構建模型的基礎,而針對于農民的非理和有限理,則主要是通過引入各種約束條件來進行解釋。
(二)農業技術采用的研究脈絡
農業技術采用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初期,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后,逐漸從一個邊緣和分散的研究領域發展成為具有完善理論和方法的獨立系統,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對相關研究的梳理,可以將這一研究進程分為四個階段:
1.20世紀前半期:多學科分散研究
20世紀前半期,是農業技術采用研究的開端,所涉及的學科眾多,而且各自都有獨特的研究方法,但是多數成果是作為農業技術擴散研究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最早的研究開始于人類學領域,主要以技術采用過程中的社會文化差異分析為主,包括威斯勒(1923)對西班牙開拓者向美國印第安部落引進馬以及印第安人向歐洲殖民者傳播玉米種植的研究。人類學最大的貢獻是關于技術采用行為的參與式研究方法,即通過與被調查者共同生活、分享經歷來獲得研究的依據,這構筑了農戶行為調查方法的基礎。在人類學之后,農業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等更多學科都在農業技術采用領域開展了研究。其中農業社會學家瑞安和羅格斯 (1943)對衣阿華州雜交玉米的擴散研究是這一階段的里程碑,他們的研究涉及技術采用者分類、農民決策過程,信息來源和渠道,以及人際網絡對農戶行為的作用等眾多方面,是當時關于農業技術采用研究最全面和系統的論述。他們對雜交玉米研究進行的一次性調查訪問法成為一種典型的模式,直到今天仍然使用。早期的經濟學研究一般會追蹤一項農業技術在某一區域內的采用軌跡。比如,格里列希斯(1957)考察了不同信息傳遞機制下農業技術采用率的時間規律,并提出了著名的傳染模型,成為解釋技術擴散S-曲線的主要方法。這一規律后由曼斯費爾德(1961)、斯通曼(1981)等人發展而趨于成熟,并在阿根廷雜交玉米、馬來西亞高產水稻品種及烏拉圭新草品種的研究中得到印證。地理學傳統的獨特性在于它強調空間是影響農業技術采用的主要因素。哈格斯特朗(1952)是這一領域的先驅。他通過對無線電接收器在瑞典南部鄉村的擴散研究,提出了著名“四階段”模型,揭示了技術采用的空間變化規律。在創新擴散過程的開始階段,采納率在創新中心和遠離中心的區域形成強烈的反差;隨后在創新的擴散階段,隨著新的次中心的建立,形成更加強烈的極化效應;在擴散的緩和階段,距離因素所帶來的技術采用速度差異逐漸趨同;到最終的飽和階段,技術的采納趨于緩慢并逐漸地向當前條件存在的最大擴散范圍逼近。哈格斯特朗把“極化效應、中心效應以及鄰近效應”作為形成技術采用率空間分布規律的內在機制。
2.20世紀60年代:研究體系趨同和領域拓展
20世紀60年代以后,農業技術采用研究得到快速發展,學科間的界限逐漸消失,統一的研究范式也趨于形成。這一階段研究者不但提出了許多新的觀念和思想,并對已有研究進行了深化和細化。比如創新精神和觀念領導者概念的提出(保羅.J道徹爾曼,1962;約翰尼斯范.埃斯1964)以及對不同系統間,不同技術采用速度差異的分析等(約瑟夫.基林,1966)。更為重要的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發達國家對農業技術采用研究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并把經濟不發達農區作為研究的重點。歐美國家的研究機構和農業推廣組織開始把大量的成果向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國家推廣。比如,在美國國際發展機構和其他私人基金的資助下,美國的公立大學建立了海外校園。在那里,美國教學人員教書,進行農業研究,并向農業技術推廣組織提供建議 [5]。
在發達國家將研究目光轉向發展中國家的同時,發展中國家本土對于農業技術采用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成果大約占總數的30%。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比較研究方面獲得了顯著成績。比如孟加拉的賽德.A.拉黑姆,哥倫比亞的保羅.J.道徹爾曼(1962)證實了在設施環境和文化環境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第三世界國家農民在技術采用方面與美歐國家具有的大致相同模式。
3.20世紀70年代:研究者的自我批評與反思
20世紀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學者們開始以批判的眼光評價自己的研究,探討和反思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并試圖從根本上對農業技術采用領域進行革新。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對研究視角的反思,大多數研究者都承認長期以來忽視對技術需求者行為的關注,這種視角的偏差在研究過程中導致了很多的問題。唐斯和摩爾(1976)指出了過度偏見的存在,即認為所有的創新都應該被采用,而且傳播的越快越好。但事實并非如此,由于采用者認知過程的復雜性,并非所有的創新都具有適用性和吸引力,很多被拒絕或被終止的技術也應該受到重視。卡普蘭和納爾遜(1973)提出了個體職責問題,就是在傳統研究中過多地傾向于由個體對問題負責,而不是由個體構成的系統對問題負責,這導致了農民成為技術采用失敗的眾矢之的。對于忽視技術采用的預期后果和非預期后果的研究也受到了質疑,這包括采用一項創新所能夠帶來的社會利益分配問題,如階層平等性問題、婦女問題、貧困影響問題等。同時隨著環境問題在全球范圍內的爭論,使用殺蟲劑和其他農用化學制品導致的環境污染對農民和消費者健康的影響等與生態保護有關的技術采用研究也受到廣泛的關注 [5][6]。
4.20世紀80年代以后:不斷開拓新的研究方向
20世紀80年代之后,農業技術采用研究在自我批判和反省之下不斷開拓新領域,在方法和理論上也突破了傳統的樊籬。
(1)農戶主體理論得到普遍認可。20世紀80年代中期小農發展與技術創新學派誕生,并迅速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理論體系之一。該理論提出從認識上、方法上以及途徑上發展以貧困小農為中心的農業技術創新思想,建立外部人員和農民的互動關系。通過營造合作式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農民的創造性,培育農民的試驗能力和技術管理能力。(Chambers et al.,1991;Haverkort,1991)[7]。與此同時,農民評估與農民試驗的方法受到提倡;“農事系統研究方法(FSR)”、“農民參與式技術開發(FPTD)”、“農民參與式研究(FPR)”等更加前沿的領域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
(2)農業環境保護技術采用研究受到重視。由于環境技術具有較強的公共屬性,學者們對傳統的技術采用研究方法能否被運用在環境技術分析中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并從公共產品理論、社會心理特征和經濟自愿性等方面進行論證。比如:Vanclay and Lawrence (1994)指出環境技術的公益性、高成本和外部性與農民的經濟理性相悖,只有通過改變影響采用行為動機的傳統觀念,才能真正提高農業公益性技術的認可度
[8]。
(3)農業技術采用可持續性問題的提出。實現投入產出最優化的同時降低對資源的消耗,是農業可持續技術的目標。Dale Mackrell(2009)認為,通過適當的資源整合和科學管理,可以使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農業轉變為可持續發展農業[9]。但是,由于勞動機會、生產凈收益、附帶成本和技術風險等因素的影響,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僅注重于短期自給自足的小農來說并不是最優選擇(Eswaran et al,1993;Olaizola, 2008)[10][11]。因此如何改變農民偏好、提高可持續性技術的適用性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4)農業技術采用研究的新方法不斷涌現。為了擺脫農業技術采用研究局限于特征分析、比率分析和影響因素分析的傳統范疇,很多學者都在積極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并將目光慢慢轉向動態分析、不確定性分析、博弈分析等研究領域。比如Leggesse David (2004)利用期限分析方法研究了隨時間改變的變量和隨時間不變變量對埃塞俄比亞農民技術采用率的規律[12]。Carey(2002)利用隨機動態模型,考慮了未來干旱程度的隨機性和經濟激勵因素的不確定性對于節水灌溉技術采用的影響,發現只有當預期的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農戶才有采用技術的積極性[13]。
(5)新型技術推廣模式的研究越來越多。針對傳統農技推廣部門被盈利性公司或以項目為依托的推廣組織所取代的現狀。學者們在研究傳統模式的弊端之余,指出必須開拓新型的技術推廣模式(Guerin and Guerin,1994)[14]。因此,在以農戶需求為中心的理論指導下,對于以信息反饋、農戶參與、組織采用等“環形”推廣模式的實踐和研究越來越多。比如:Miller(2008)探索了以大學為依托的技術推廣模式的適用性[15]; Marshall(2009)則考察了基層社區組織項目(NRM)的技術采用效果[16]。
二、國內農業技術采用研究
(一)國內農業技術采用研究演進
我國農業技術采用研究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和政策背景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前(1949―1978),我國廣大的農民經歷了由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小農生產方式向以生產隊為單元的集體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技術的采用也由個人行為變成了集體行為。由于制度上截斷了農民通過發展農業生產而獲得更多收益的可能,因此他們對于技術的需要完全依附于國家的供給,積極性較低。但是集體體制在獲取信息、投入、信貸等方面具有規模效應,從客觀上又有助于提高農業技術采用的效率
[17]。從研究領域來看,當時國家的科技目標是提高糧食的單產和總產,因此研究人員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農業技術創新和引進前蘇聯等國外的經驗之上,成果相當顯著,而關于農業技術采用的研究主要以集體制度下的地方性農業試驗介紹和勞模經驗總結為主。后來由于“”的影響,我國的科研體系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科學活動被泛政治化 [18],但是在農業生產的現實需求和以糧為綱的政策推動下,對于良種研發和推廣的步伐并沒有停止,比如小麥品種碧螞系列、小偃6號都是當時的成果,其中碧螞1號推廣9千余萬畝,創我國小麥品種種植面積最大紀錄。由于很多科研人員插隊落戶在農村,他們積極扶植群眾科技試驗活動,運用示范、宣傳媒介等方式進行了新品種引進和新耕作方法的推廣。農業技術采用研究的內容也隨之集中在“學大寨”、“樣板田”等以群眾性試驗為中心的基層技術示范和采用之中,農業技術優選法就是當時提出的 [19][20]。
20世紀80年代,農村集體經濟解體和的廣泛推行,使農民再次以獨立經營者的身份出現,個體的技術需求首次通過市場行為體現出來,需求的種類也隨之不斷地多樣化。與之相對應的是農業技術供給體系則形成了以恢復五級農技推廣組織體制③和農業技術市場化改革并行的局面,以此來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技術滿足。這一階段關于農業技術采用的研究數量增長較快,宏觀視角的成果居多,比如農業技術選擇的地區適用性研究,農業生產技術區劃的國際比較(美國、日本、匈牙利等)、農業技術運用的經濟后果和貢獻率研究等 [21]。而從微觀視角出發的農戶行為研究則主要集中在農戶生產、投資和消費領域,技術采用行為方面卻少有涉及。
20世紀90年代,伴隨市場經濟的成熟,農民的地位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簡單的生產者變為融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為一體的經濟決策主體;同時,農戶對技術需求的多樣化和多層次性特點也逐步加強。但與此同時,以行政驅動為主的技術推廣體系所固有的高交易成本和低反應速率弊端日益顯現,技術供給主體與農戶之間出現“脫節”的現象,這最終導致了我國農業技術的有效供給和需求不足的雙重矛盾
[22]。在這種背景下,以需求為中心的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研究開始受到學界的重視。相關研究的內容大體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戶技術采用特征的研究,即從需求角度分析農戶技術采用過程所呈現的特點,包括行為和心理特征兩個方面。比如查世煜(1994)將農戶技術采用的行為特點歸納為創新型、求穩型、從眾型和守舊型四種類型[23]。楊大春(1990) 將阻礙農戶接受新技術的原因歸結為經驗型排他心理、短視型實惠心理、謹慎型從眾心理、盲目型過急心理和遲鈍型麻木心理[24]。二是農戶技術采用動機和誘因的研究,該領域可以分為效用分析和風險分析兩類,前者認為農戶采用新技術的決策取決于采用行為帶來的效用大小,當采用新技術的預期收益大于新技術的邊際風險或者當農戶對新技術的預期凈收益大于現有技術的凈收益時農戶就會采用新技術 [25]。后者認為在受到信息約束的條件下,農戶在風險和利潤之間進行謹慎權衡的結果往往是收入穩定,因此風險最小化是農戶選擇技術的動機[26]。針對農戶技術采用誘因的分析,研究者主要是在不同約束條件下,探討速水―拉坦假說④在我國的適用性問題,比如林毅夫(1991)證明了只要技術投入市場是有效的,速水―拉坦假說同樣適用于一個不存在初級要素市場的經濟系統。三是農戶技術需求意愿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通過農戶技術需求的排序,來明確技術創新的目標和推廣的合理方式。比如,凌遠云(1997)驗證了農戶技術需求的地域性偏好 [22]。黃季(1999)對技術供給主體(政府、科研人員、推廣人員)與農戶對于技術的需求認知進行了比較 [27]。四是農戶技術采用影響因素的研究。從宏觀層面可以分為驅動因素和阻礙因素兩種力量[28]。從微觀層面則可以分為農戶特征因素、經濟因素和環境因素三個方面。農戶特征因素包括農戶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耕地稟賦、勞動力資源等。農戶的經濟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水平、經營規模和結構、兼業情況等。環境因素則主要指制度、信息、區位等外生因素。該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實地調研,構建二元選擇模型來分析各種因素對農戶決策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2000年至今是農民生計改善最快的階段,也是農民對技術需求最高的階段,這不僅體現為對實現經濟收益技術需求的空前提高,還表現為對關乎農村生產、生活的公益性技術和新型技術供給模式要求的提高。與此對應,國家的農業科技政策目標也將單一追求糧食安全的政策內容轉變為促進多元化生產、緩解貧困和保護環境等內容,并提出建立多元化農業科技推體系的目標(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一2010年)。這一階段對于農業技術采用的研究在前期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的深化。比如:將機會成本、采納風險、預期和信息等因素引入到農戶技術采用模型之中 [29][30]。通過對農戶技術支付意愿的研究,討論市場規律化解技術供需矛盾的可行性 [31]。對技術主體間利益關聯所產生的相互影響進行分析 [32]。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在借鑒國外研究前沿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嘗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比如,何德華(2009)在電子商務接受模型的基礎上,對我國農民接受移動信息服務的行為進行了研究 [33]。張岳君(2006)對技術采用行為的不確定性約束和流動性約束進行了理論探討,提出建立農業技術保險的設想[34]。王緒龍(2008)和邢美華(2009)研究了我國可持續農業技術推廣和采用所存在的問題 [35][36]。李伊梅(2007)對農村社會網絡與農戶技術采用關系進行了分析 [37]。曹建民(2005)設計了一個針對水稻氮肥適地管理(簡稱SSNM)技術的農民參與式試驗,并對農戶的“技術互動”意愿進行了研究 [38]。
(二)國內農業技術采用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以心理學方法和案例分析法為主,研究者通過選擇典型地區,與被研究主體進行實地訪談和參與式的生活,了解農民對某種新技術的看法,并由此總結歸納出內在的心理和行為規律。例如:李伊梅 (2007)運用發展研究方法,選擇湖南省高水村的30個農戶進行了社區網絡中技術采用行為的案例研究[37]。另一類是通過構建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的農戶技術選擇模型,從理論上對影響農戶采用行為的因素做出定性結論的方法 [39]。比如,黃季(1994)在生產函數中加入技術決策轉換變量構造了一個受技術采用預期影響的投入產出模型 [27]。也有學者將此模型進行改進,比如引入信息變量、風險變量、機會成本、政策變量等,來分析在特定約束條件下農戶的技術采用過程 [26][40]。此類模型不考慮時序因素,屬于靜態模型的范疇。但是技術的采用和擴散往往是動態過程,所以還需要對模型進動態化轉換,普遍的做法是在函數中引入經驗變量,假設由自己或觀察他人所積累的經驗能夠提高生產函數的產出水平并改變價格的預期水平,由上一期的決策影響下一期的決策,形成技術采用的周期波動。林毅夫構建的技術采用有價證券模型就是一個動態模型[17]。對于多主體技術采用決策分析,現有研究主要運用博弈的方法。方偉(2005)在探討農戶技術跟風行為時,運用貝特蘭德函數解釋技術后采用者的成本收益,并通過古諾雙寡頭壟斷模型分析不同主體間的決策均衡[41]。韓青(2005)則運用“囚徒困境”理論分析了激勵機制在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選擇中所起的作用[42]。2.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的方法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方法是利用年鑒數據對技術采用的時間和空間規律進行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技術采用率和技術效率的研究。技術采用率是指某項技術在一定區域內的采用比例,它可以反映農戶對待技術的態度和采用技術的過程規律。比如,王崇桃(2006)以縣域數據為基礎建立回歸模型,證明了我國地膜玉米技術的采用率呈“S”型曲線分布的規律,并測算了采用率的峰值和時間跨度[43]。技術效率分析是指從投入產出角度衡量生產單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運用技術達到最大產出的能力。技術效率分析可以分為參數法和非參數法兩種。參數法通過估計前沿生產函數中的未知參數,求解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比值。比如,曹慧(2006)和李谷成(2007)分別運用該方法對江西省和湖北省農戶家庭生產的技術效率進行了測算。非參數法是參數法的一種改進模型,最典型的是包絡分析法,該方法所給出的前沿生產函數具有投入和產出結構的最佳性[44][45]。涂俊(2006)采用DEA-Tobit兩步法對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農業創新系統效率進行了比較,分析了創新效率的影響因素[46]。
微觀方法是利用調研數據,建立模型找出影響農戶技術采用的因素及影響強度的一類方法。運用最廣泛的是二元選擇模型,即probit、logit模型以及tobit模型,這類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影響技術采用與否以及采用比例的因素。但也有學者嘗試采用其他的方法研究農戶的行為,如邢美華(2009)用多元選擇模型中的排序選擇模型對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來判斷特征因素對技術采用的影響[36],何德華(2009)運用心理學方法――Davis技術接受模型(TAM)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了農戶技術需求的心理感知特征[33],方蘭(2006)采用GAMS方法建立了一個空間水資源模型,通過對模型的優化尋求項目區最優的水資源配置、管理和個體農戶對灌溉技術的選擇[47]。
三、國內外研究的比較和結論
縱觀國內外農業技術采用的研究,可以看出,國外的研究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后,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在方法和理論上都已趨于成熟。從研究的趨勢來看大體呈現如下特征,即從宏觀研究向微觀研究轉向;從靜態研究向動態研究轉向;從傳統技術研究向可持續技術研究轉向;從過程研究向結果研究轉向;從個體研究向組織和系統研究轉向。這些轉變體現了在信息化、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研究者對于農業技術采用領域新的共識,也是農戶技術需求的新反饋,為未來農業技術創新、推廣、采用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我國關于農業技術采用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雖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在許多方面還落后于國際同行。從研究視角上看,國內研究多數仍停留在對個體農民行為的靜態分析上,針對不同主體間的互動行為,以及農戶在組織和集體中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比較鮮見;更缺乏對農民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和連續時間演變視角下的行為研究。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國內的研究過于集中在個別方面,如農民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重復率較高,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對國外理論和方法的推介較多,原創性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具有實用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還比較缺乏。從研究的方法上來看,國內的學者多數還停留在利用簡單的統計方法、線性方法、Logit和Probit模型上, 而國外的研究已經開始運用期限分析、SPM模型、實物期權投資模型、博弈模型等更為復雜的分析方法。對于調查對象和方法的選擇,國外學者偏向于通過案例和試驗的模式來考察一項技術從推廣設計到采用行為,再到技術影響后果的整個過程研究;而國內的方法還主要以一次性調研所形成的事后分析為主,案例式的過程研究才剛剛起步。
綜上所述,農業技術采用研究從20世紀初誕生以來,在經歷了多學科分散研究、體系趨同、領域拓展,研究者反思與自我批評之后逐漸形成了完善的體系。并在近十幾年內出現了研究轉向的趨勢。相對國外而言,國內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在農村集體經濟時代,溫飽是頭等大事,因此良種的試驗和引進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關于技術采用的研究則是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以集體經驗和群眾性農業試驗研究為重點。改革開放以后,農民成為獨立的決策主體,對技術需求出現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而關于農戶個人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視。研究者在借鑒國外經驗,結合具體國情的基礎上,進行了諸多領域的探索,在農戶特征、動機、意愿以及行為影響因素等方面獲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就目前而言,國內研究與國際水平間在研究視角、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三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差距還有待在進一步的研究探索中縮小。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業科技園區技術創新的空間擴散及其地理模式研究”資助項目(40871068)。
注 釋:
① 羅杰斯將這一過程命名為“創新―決策”過程,是指生產者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各種知識和信息對生產中可供應用的所有技術作出的選擇和決定的過程,包括認知階段、說服階段、決策階段、實施階段和確認階段。現有文獻較多用“adoption”一詞,翻譯為技術采用。
②黃宗智認為在土地資源稀缺的條件下,中國農村的人口增長和分家制度使大規模農場難以形成。
③五級農技推廣組織體制是指以鄉鎮農技站為紐帶的國家、省、地、縣、鄉五級農技推廣組織體制。
④速水、拉坦假設認為農戶所擁有或可獲得要素的稀缺程度是其選擇和采用新技術的動力。比如:在勞動稀缺、土地充裕的經濟中,農民尋求的是能夠在節約勞動力的新技術;在勞動充裕、土地稀缺的經濟中,農民試圖通過采用新技術以提高土地生產率。
參考文獻:
[1] 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 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
[4] 弗蘭克.艾利斯,農民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羅杰斯.創新的擴散[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6] Pampel Jr, F,van Es, J., 1977.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ssues of adoption research [J]. Rural Sociol. 42, 57―71.
[7] 高啟杰.農業技術創新―理論模式與制度[M].貴陽:貴陽科技出版社,2003.
[8]Vanclay, F., Lawrence, G., 1994. Farmer rationality and the adoption of environmentally sound practices; a critique of the assumption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xtension. [J]. Agric. Educ. Extension, 1.
[9] Dr Dale Mackrell、Dr Don Kerr、Dr Liisa von Hellen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the adoption and use of an agricultur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 the Australian cotton industry: the sociotechnical view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2).
[10] Eswaran, H., Virmani, S.M., Spivey, L., 1993.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straints, challenges, and choices [J].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 pp. 7―24.
[11] A.M. Olaizola, T. Chertouh, E. Manrique;Adoption of a new feeding technology in Mediterranean sheep farmingsystems: Implications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Small Ruminant Research 79 (2008)137―145.
[12] Leggesse David, Michael Burton, Adam Ozanne. Duration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Adoption in Ethiopian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03): 613―631.
[13] Janis M. Carey, David Zilberman. A Model of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 Modern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Emerging Markets in Water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02): 171―183.
[14] Guerin, L.J., Guerin, T.F., 1994. Constraints to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s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review [J].Austral. J. Exper. Ag. 34, 549―571.
[15] Melanie J. Miller, Matthew J. Mariola, David O. Hansen.EARTH to farmers: Extension and the adoption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in the humid tropics of Costa Rica [J].ecological engineering 3 4 ( 2008 ) 349―357.
[16] Graham R. Marshall Polycentricity, reciprocity, and farmer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under community-based governance[J].Ecological economics 68 (2009) 1507―1520.
[17] 林毅夫,中國的家庭責任制改革與雜交水稻的采用,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18] 李小云, 毛綿逵, 徐秀麗, 齊顧波.中國面向小農的農業科技政策[J].戰略與決策,2008,(10)1―6.
[19] 洪菊生.李子園次生林撫育技術經驗調查[J].林業科學,1962(1):72―74.
[20]王良泉,蘭士珍,曹靜明,白光俊,吳國.崔竹松水稻高產技術經驗的初步研究―Ⅰ崔竹松水稻高產技術經驗王良泉[J].作物學報,1965,(1):1―18.
[21] 賀榴.日本農業特點[J].地理科學進展, 1983,(3):55―57.
[22] 凌遠云,郭猶煥.農業科研優先序:技術采用角度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1997,(8):69―73.
[23] 查世煜.關于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成果商品化問題的幾點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4,(4):44―46.
[24] 楊大春,仇恒儒.農民接受新技術的心理障礙[J].農業經濟問題,1990, (10):63.
[25] 黃季.農業技術進步測定的理論方法(農業技術的采用和擴散)[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4.
[26] 汪三貴,劉曉展.信息不完備條件下貧困農民接受新技術行為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1996,(12):31―37.
[27] 黃季,胡瑞法,宋軍,羅澤爾.農業技術從生產到采用:政府、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與農民的行為比較[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999,(1):55―61.
[28] 湯錦如.農業推廣學[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5.
[29] 方松海,孔祥智.農戶稟賦對保護地生產技術采納的影響分析 ――以陜西、四川和寧夏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5 ,(3):35―42.
[30] 張兵,周彬.欠發達地區農戶農業科技投入的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江蘇省灌南縣農戶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1):40―46.
[31] 王玄文,胡瑞法.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組織有償服務需求分析―以棉花生產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3,(4):63―70.
[32] 盧恩雙,方偉,袁志發.特色農業發展的技術選擇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3): 133―136.
[33] 何德華,魯耀斌.農村居民接受移動信息服務行為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1):70―81.
[34] 張岳君.農業新技術采用中的保險―信貸耦合機制研究―基于不確定性與流動性雙重約束下的農戶的視角[D].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6.
[35] 王緒龍,張巨勇,張紅.農戶對可持續農業技術采用意愿分析[J].生態經濟,2008,(6):119―121.
[36] 邢美華,張俊飚,黃光體.未參與循環農業農戶的環保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晉、鄂兩省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09,(4):72―79.
[37] 李伊梅,劉永功.社會網絡與農村社區技術創新的擴散效率―來自一個村莊的觀察[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3):52―53.
[38] 曹建民,胡瑞法,黃季.農民參與科學研究的意愿及其決定因素[J].中國農村經濟,2005,(10):28―35.
[39] 張艦,韓紀江.有關農業新技術采用的理論及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 2002,(11):54―61.
[40] 孔祥智,方松海,龐曉鵬, 馬九杰.西部地區農戶稟賦對農業技術采納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2004,(12): 85―97.
[41] 方偉.農戶技術跟風行為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5,(8):34―35.
[42] 韓青,譚向勇.農戶灌溉技術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63―70.
[43] 王崇桃,李少昆,韓伯棠,楊風山,李國生,朱玉龍,劉顯志,張國福.地膜玉米技術擴散實證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6,(10):535―540.
[44] 曹慧,秦富.集體林區農戶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西省遂川縣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6,(7)63―71.
[45] 李谷成,馮中朝,范麗霞.農戶家庭經營技術效率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分解(1999―2003年)―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與來自湖北省農戶的微觀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25―34.
[46] 涂俊,吳貴生.基于DEA ―Tobit 兩步法的區域農業創新系統評價及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4):136―145.
[47] 方蘭.Ernst―August Nuppenau 空間水資源模型中對高效灌溉技術應用的效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3):85―94.
[作者簡介]滿明俊 (1983―), 男,遼寧大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人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