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網絡傳播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傳播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傳播的意義

    第1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信息網絡傳播權;網絡閱讀;利益平衡

    自2012年《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二稿公布以來,引發了各界的激烈討論,尤其是一眾網絡作家的尖銳質疑。2013年1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下稱《條例》)修訂并頒布,僅對罰款部分作了修改,并沒有進行其他大的改動。事實上,社會各界對這兩份法規的密切關注是對現實需要的反映:隨著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著作權的觸角逐漸從現實世界延伸到互聯網世界,遂產生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但在“全民創造”的互聯網時代,作為私人權利的著作權與大眾讀者的利益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摩擦,法律該如何調整這似乎水火難容的兩方權利?本文基于對小說閱讀類網站的分析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主題引入

    自1997年“榕樹下”原創文學網站建立以來,網絡文學捧紅了一批年輕實力派作家,才華橫溢的他們迅速成名,每出版一本書都賺取豐厚的版稅。由此,人們看到了網絡文學的無雙魅力,網絡驟增、文學網站泉涌……同時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讀者也從紙質閱讀為主逐步變成鐘情網絡閱讀。于是,一批提供小說閱讀的網站橫空出世,最初提供免費閱讀,后基于作者和網站運營商的盈利目的,許多網站開始了對讀者的收費。

    1.小說閱讀網站的一般盈利模式。目前,小說閱讀類網站一般有兩種盈利模式:其一為注冊會員收費閱讀模式,即網站要求讀者進行注冊成為會員,并通過技術手段,使讀者在閱讀了一部作品的少量章節后,需進行付費才能繼續閱讀剩余章節。其二為廣告引入免費閱讀模式,即網站通過提供免費小說閱讀來吸引網站流量,由此獲得廣告商的青睞,通過提供廣告窗口來收取廣告商的費用以支撐網站運營。

    2.利益之爭。顯然,作者和讀者會出于自己利益的考慮而選擇不同盈利模式的網站。作者希望閱讀自己作品的讀者進行付費,于是選擇注冊會員制的網站來投放自己的作品,所獲收入按照事先的約定與網站分成。因此,注冊會員制的網站所提供的作品一般能得到著作權人的授權。

    而面對今天像快速消費品一般的網絡小說,讀者卻希望閱讀的成本越低越好,第二種免費閱讀網站正能迎合讀者的需要:除非讀者想要第一時間閱讀更新章節,否則只要打個時間差就能在免費閱讀的網站看到更新內容。顯然,這類網站絕大部分都不會獲得作者授權。

    后一類網站的明顯侵權行為使眾多網絡作家義憤填膺,市場的流失讓他們急切地希望有法律武器能捍衛自己的利益。而讀者認為,現在的網絡小說品質普遍較低,很多作者為賺取更多利益故意將小說“注水”,付費閱讀負擔太重讓他們更傾向于后一種網站。還有讀者表示,若是高品質小說,即使在網絡上看過也還是會考慮購買實體書,作者的利益并不會因此縮減,但如果付費閱讀則很有可能不會再買書,因為“成本太貴”。

    二、實質:兩“權”的利益平衡

    作者、讀者與兩類網站的紛爭,反映到法律上就是著作權的界限問題,即作者行使信息網絡傳播權獲得收益和網絡領域公眾低成本行使閱讀權的沖突。

    1.信息網絡傳播權。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權利。其具體內容包括權利人的許可權和獲取報酬權,賦予權利人的保護手段包括技術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同時,信息網絡傳播權有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的例外。

    2.公眾閱讀權。聯合國《圖書館》規定:“每個人都有閱讀的權利,社會有責任保證每個人都有機會享有閱讀的利益。”因此,公眾閱讀權以閱讀的自尊、自主、自由、平等為主要內容,旨在保護公民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和信息,提高自身素養,進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1]。可見,在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當下,保護公眾閱讀權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3.權利的沖突。從法理而言,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和讀者的閱讀權應該相輔相成。但從長期實踐來看,兩者在經濟利益上卻產生了劇烈的摩擦。

    信息時代的三大定律說明網絡發展的迅速與變化的頻繁,正是這一特性使網絡的社會十分突出。在互聯網進入中國之初,我國并沒有正式出臺針對網絡社交和信息交流的專門法律,網民們對網絡資源的利用一定程度上十分自由,甚至在公眾心里已經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勢:資源放到網絡上就意味著默許公眾自由傳輸和應用分享,公眾不必為此支付任何費用。

    然而隨著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的創造者們越發意識到網絡的巨大盈利空間,于是就像網絡閱讀從免費到付費一樣,資源收費漸增,信息網絡傳播權與公眾閱讀權的沖突只是冰山一角。由于利益雙方欠缺直面的場合,所以居間想要開發盈利的網絡服務商也逐漸參與到這一場牽連甚廣的紛爭之中,甚至出現著作權人直接以侵權網站為被告提起的訴訟。

    理論上,我們應該鼓勵權利人保護自己的權利。但是綜合整個社會大環境來看,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即網絡的存在和網絡傳播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球化的信息交流,并不斷加強和擴大全球資源共享。因此,在以數字化形態傳輸的領域,著作權相關法律應該在保護權利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同時,注意予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引導利益主體解決糾紛,充分發揮網絡空間的應有作用,促進社會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保障公眾閱讀權的實現。

    三、現有法律構建的問題

    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和《條例》確有很大的進步,也更能適應社會現狀,在此不多言。但受社會的急速發展和法律無可避免的滯后性的影響,現行法律法規仍有其缺陷和不足,圍繞本文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主題下面嘗試列舉一二:

    1.缺乏對公眾閱讀權的明確法律保護

    我國在《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文件中,立法者秉持權利有限的原則謹慎立法,并結合司法實踐確立了諸如“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規則,雖暗含了對公眾閱讀權的保護,但始終缺乏一種明確的態度。

    2.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水平過高,導致大眾侵權現象

    信息網絡傳播權作為一種著作權人享有的專有權,其設立旨在保護權利人的通過自己或許可他人在網絡傳播其作品并獲得報酬的權利,鼓勵知識創造。因此,賦予權利人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大勢所趨。但如前述,網絡傳播必須考慮其公眾性和社會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現行的規定對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否保護過嚴?

    依照《條例》的相關規定,第六條和第七條規定了共九種“合理使用”的情形,對比《著作權法》的規定其范圍有縮減和修改;另外第八條和第九條規定了“法定許可”的兩種情形,分別是“義務教育或國家教育規劃”和“扶助貧困”,客體范圍也有所限定。

    以上看來,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覆蓋面非常廣,公眾在網絡上的行為不經意就會有構成侵權的嫌疑。這意味著“大眾侵權”現象的泛濫。但“法不責眾”,“大眾侵權”現象的本身是否說明法律制定不當?依照法律,公眾若想要實施這些行為就必須得到權利人授權并向其支付報酬,那么面對如此高額的“行為成本”,公眾很有可能最后對網絡退避三舍,一如付費閱讀的負擔過重會使讀者逐漸遠離閱讀網絡小說。長此以往,不但權利人的利益反受損害,而且中國網絡的發展將會受到重創,網絡存在的意義也讓人質疑。

    3.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不清。在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存在著作為中介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小說閱讀的網站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關于權利人和網絡服務商的諸多侵權之訴表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是網絡活動的主體之一;但另一方面,相關法律只反面籠統地規定了其免責事由等,卻沒有明確指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在《條例》中,僅以列舉方式提出了四類網絡服務提供者,分別提供四種服務:網絡自動接入或作品自動傳輸;自動儲存以提高網絡傳輸效率;提供信息儲存空間;提供搜索或鏈接服務。與他們有關的規定主要是:協助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提供服務對象相關信息的義務;“通知和反通知”的“避風港”條款;免責條款。

    其實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平衡和調節權利人和公眾的利益有著重要作用,法律對此應予重視。但上述規定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權利義務責任劃分不清,且對于其地位的設定具有偏向性:要求他們與普通的作品使用者一樣得到權利人的授權許可,否則可能構成侵權。面對網絡上的海量信息資源和實時傳遞的要求,這無疑增加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經濟負擔,也不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四、建言獻策

    1.法律明確保護公眾閱讀權。只有法律明文賦予公眾以閱讀權,才能使公眾的權利得到切實的保護;同時通過法律的明定也能使權利人更好地維護自己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2.降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標準。立法應繼續持有“權利限制”的理念,使著作權在網絡傳播領域的行使范圍更多地集中在“原生利益”上,例如發行權、演繹權,而使權利人放松對傳播等“次生利益”的控制。例如,放寬“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的范圍;確立默示許可制度;禁止權利人采取攻擊性技術措施;縮短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期限等。

    3.厘清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加強審查義務。主要可以包括:提供技術措施設置的義務;理順“避風港”條款的適用邏輯;樹立“紅旗標準”;明確是否排除其主動審查義務。筆者認為,作為知識產權法的重要構成,著作權法也應有利于知識產品的良性發展,細化到網絡小說等作品,提供平臺的服務商應當承擔審查義務,著力提高作品質量。

    4.建立“作者――網絡服務商――讀者”三方共贏的模式。建立共贏模式是為了平衡三方的利益。正如在“百度文庫”事件中眾作家的聲討書所言:“一旦免費閱讀使得作家的寫作不能維持生計,他們都將停止寫作。如果所有的書都可以免費閱讀,那么長久下去,必將無書可讀。”①因此,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得到法律保護。同時,為了讓公眾閱讀權的行使減少負擔,也應降低網絡閱讀的成本。

    因此,筆者認為三方共贏模式應該有以下內容:

    其一,作者與網絡服務商簽訂合同,約定授權和收益分成;其二,網站負有審查作品內容和品質的義務,防止出現長篇累牘或無疾而終等低質量作品,同時應提供技術措施防止他人復制或不付費閱讀;其三,降低閱讀成本,制定統一的付費標準,由聽證會通過;其四,三方協商確定作品的刊載模式,避免出現網上封鎖剩余章節,迫使讀者購書導致“二次付費”的問題。

    注釋

    第2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當今,新技術的應用使內容的制作和傳播門檻降低,變得大眾化。這對傳統媒體是一個顛覆,形成了一個由新技術、新平臺、新內容和新形式相結合的新媒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們已逐漸接受這一傳播平臺,在互聯網領域內,其傳播速度、力量和影響的范圍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料效果。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能夠將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進行整合,通過互聯網向廣大網民進行即時傳播。戲曲是傳統的舞臺藝術,卻始終與其他媒體形式同行。廣播、電視,以至今天的網絡,也都對戲曲藝術的保留、記載和傳播,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而戲曲藝術也借助著這些媒體,得以更加完整的保存,得以更加廣泛的弘揚。

    一、網絡媒體在傳播戲曲藝術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新媒體藝術自身的特點,給戲曲傳播帶來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傳播方式的全新面貌,對于傳播戲曲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滿足不同受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為戲曲愛好者節省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打破了戲曲傳播的時空限制,方便了戲曲受眾之間的交流,也使戲曲受眾對傳播者的反饋得到加強;網絡資源共享使戲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更大的范圍內展開,有利于戲曲資料的保存;利用網絡在青少年中間開展戲曲藝術教育,有利于傳統戲曲藝術的延續傳承;網絡新技術對戲曲藝術的介入,有利于戲曲藝術發展變化,豐富戲曲藝術的品類。

    二、網絡媒體對戲曲藝術的傳播現狀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的觸角伸向了世界的每個角落和各個領域。戲曲藝術也不例外地進入了網絡世界。經過幾年的發展,網絡戲曲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豐富,逐漸開辟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目前,網絡戲曲的分類主要包括:

    一是傳統媒體網站中的戲曲資源。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也紛紛與網絡結合,推出自己的網站。原本存在于傳統媒體中有關戲曲的信息內容也被轉移到了網絡上。這些網站包括報刊類網站,如人民網、央視國際網站、新華網等,收錄有包括戲曲在內的舞臺藝術的各種資訊,開設專門的戲曲頻道,上面有大量的有關戲曲的內容。(如圖一)

    二是教育系統、政府部門、組織機構類網站中的戲曲內容。目前,我國各政府部門、各高校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這些網站中也包含有許多戲曲方面的信息和資源。如中國戲曲學院的網站將校內外戲曲老專家一生鉆研的戲曲特色進行了展示,為戲曲學習者、愛好者提供寶貴的學習資源和交流陣地。例如,《傳統京劇人物造型多媒體教程》(如圖二),它是由現已退休的中國戲曲學院老教授負責的北京市項目,其中本人擔任藝術設計方面的工作,該項目是一部涵蓋服裝、化妝、道具等三個專業的基礎知識的綜合性教材。這部多媒體教材的完成,也預示著從此戲曲舞臺美術類的專業也有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新媒體教材。

    三是綜合門戶網站中的戲曲資源。綜合門戶網包羅萬象,信息異常豐富,它們不但收錄了許多戲曲類的信息,而且還提供強大的搜索引擎,通過它們不但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戲曲網站,而且可以查詢到大量的相關網頁。如登陸新浪分類搜索,點擊“理論與批評一藝術一戲劇”,就可以看到“中國古典戲曲概述”、“中國舞臺藝術網”等相關網站。

    四是專業戲曲網站。專業戲曲網站是網上戲曲資源最集中的地方,是網絡戲曲傳播的主要陣地和途徑。大概包括:綜合性戲曲網站,如中國戲劇場網、梨園春戲曲網、神州戲曲網等等,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直接點擊進入自己喜歡的內容;某個劇種的網站,如專門傳播京劇的中國京劇藝術網、時代國粹、咚咚鏘、廣德樓等;傳播戲曲某方面信息的網站,一些網站針對某些戲曲愛好者的特殊需要,專門提供某方面的特殊服務,建立了一些專門性的網站。如“中國京劇戲考”網專門收錄京劇劇本,“中國臉譜”網專門收錄戲曲臉譜,京劇老唱片網專門收錄老唱片,戲曲曲譜網專門收錄戲曲曲譜;演員個人網站,這類網不僅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有較強的演員與戲迷的互動性;戲曲院團的網站云集了眾多的專業戲曲人才和豐富的戲曲資源。

    五是為了擴大劇院劇團的影響,一些院團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如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北方昆曲劇院、上海昆劇院、上海越劇院、河南省豫劇二團、河南省曲劇團、石家莊河北梆子劇院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還有一些劇場和大劇院也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如保利劇院、湖廣會館、長安大戲院、上海逸夫舞臺等。這些網站除了介紹一般的戲曲信息之外,還開展了網上業務,如“演出信息介紹”、“網上訂票”等等。

    三、網絡傳播戲曲藝術的優勢體現

    戲曲藝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失去了傳承的動力,久而久之,它就消失了,失傳了!”在現實中,我國豐富的戲曲藝術寶庫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亡,許多劇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因此,建立全國性的戲曲藝術資料庫就有著非常重要而緊迫的現實意義。而網絡媒體形式能夠在世界最大范圍內搜集和整合戲曲藝術資料,實現共享,這無疑能使我們建立全國性戲曲資料庫的設想變成現實,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揮重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資源,為戲曲創作、傳播服務。戲曲生產、研究機構應該把自己掌握的豐富戲曲資源在網上,以滿足戲曲受眾更多更細的信息需求。戲曲藝術家應該努力掌握網絡新技術,利用網絡和廣大戲曲受眾交流,以促進自己的藝術實踐。另外,網絡戲曲工作者應該在傳播形式上多下功夫,針對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供特殊服務,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對戲曲產生興趣。

    “新的傳播媒介與傳統藝術的結合必然碰撞出不同于原來的藝術形態”。這是傳統藝術與高新科技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形態的典型實例。雖然現在我們還看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戲曲產品,但隨著新媒體與戲曲藝術的磨合與適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創立帶有鮮明新媒體藝術特征、完全有別于傳統戲曲形態的新的戲曲藝術形式。

    四、戲曲藝術網絡傳播的發展趨勢

    目前,關于戲曲藝術類網站的視覺設計水平參差不齊,針對網絡的媒體性質,根據戲曲藝術的傳播內容、文化背景、個性特征等多種角度,去探索恰當的設計風格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具體來說:第一,應當營造一種能使人們沉浸于傳統戲曲藝術風貌的氣氛,給人們具體的歷史知識,能夠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回顧和形象的想象;第二,要詮釋戲曲藝術的內涵,激發人們思想感情與劇情的共鳴,加深對戲曲的理解;第三,還要符合時代的發展變化,適應人 們不斷發展的、變化的審美愿望和欣賞水平,給人們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在視覺設計風格方面,或者是版式設計上,或者是交互上,或者是多媒體元素上,使得瀏覽者要在第一時間感受與體會到博物館的獨特氛圍,然后才能夠被記憶,被識別。設計師通過Cl(標志、色彩、字體、標語)、版面布局、瀏覽方式、交互性等方式把博物館的歷史精神和時代特征傳遞給瀏覽者。

    樹立戲曲虛擬博物館的風格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設計。第一,依靠戲曲元素,確定風格是建立在內容的基礎之上的。內容決定形式,根據虛擬博物館的內容確定整體定位。第二,設計師要經過頗為深入的戲曲常識了解,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在視覺設計方面,讓標志盡可能出現在每個頁面上,或者頁眉、或者頁腳、或者背景。傳統戲曲的色彩較為鮮艷,突出標準色彩、文字的鏈接色彩、圖片的主色彩、背景色和邊框色彩等盡量使用與標準色彩一致的色彩。突出標準字體,在關鍵的標題、導航和圖片里使用統一的標準字體。使用統一的圖片處理效果,使用戲曲元素專門設計的點、線、紋樣。第三,在交互設計上遵循四個原則:必須可見,即瀏覽者應當能夠看到它的即時狀態;能夠使瀏覽者易于掌握戲曲網站的內容結構和信息來源;無論是網頁的界面還是三維的場景漫游,界面和功能之間有好的導航結構地圖,能夠使瀏覽者清晰明確地了解所處的位置;在瀏覽者做出行為之后,能夠得到信息的反饋。

    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各個領域已有幾年了,應用在設計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虛擬現實設計藝術是一種“身臨其境”的設計藝術,它使瀏覽者能夠進入具有動態、聲像功能的三維空間環境,并可以直接觀測和參與該環境中事物的變化與相互作用。所以說,虛擬現實設計藝術是以虛擬現實技術為載體和設計手段,以人的多種感官為平臺,人類理性思維和藝術靈感高度融合的一種全新的綜合數字藝術形式。虛擬現實設計藝術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在其他藝術形式中,電影、電視是以往最好的提供多維感覺信息的手段,但它們只能提供視覺和聽覺兩種感覺的單向信息,而虛擬現實設計藝術可以使人體驗到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東西,還可以讓人們以自然的方式與藝術作品產生互動。正是這一特征,凸現出虛擬現實設計藝術的應用價值。

    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交互式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的出現,對于活態的戲曲來說是最恰當的傳播途徑之一。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戲曲藝術類網站建設,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虛擬現實技術除可以對場景進行漫游式瀏覽之外,還可以有多種表現手段。如可以復原戲曲興盛時期的情景,或根據歷史的記載,虛擬構建出戲曲科班的場景,使參觀者能夠體驗到當時的場景和氛圍,實情實景的體驗能夠給參觀者身臨其境的視聽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交互娛樂手段既輕松又自然,帶給參與者真實的體驗。戲曲藝術的虛擬場景漫游對研發方面要求較高,不僅是三維立體的場景漫游,對戲曲的“韻味”的表現也要充分,這樣才會有戲曲的趣味性,因此需要有效的技術支持。

    近年來,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智能人機交互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游戲似乎在一夜之間就闖入了我們的生活,并逐漸形成了影響深遠、生機勃勃并且聲勢浩大的一項新的文化產業。就當前的發展態勢而言,網絡游戲已經開始產生強大的經濟效應和廣泛的社會效應,并引發了不同人群、不同角度的關注。網絡游戲作為一門新興藝術,既要考慮它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品位,同時也理應體現或蘊涵本民族的文化特性。網絡游戲既然受到了青少年的廣泛喜愛,那就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將網絡游戲納入美育數字化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范疇內。這樣不僅會將教育內容的知識性、趣味性演繹得更加豐富生動,而且將我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民族意識、審美追求灌注其中,使青少年玩家在游戲中學到真正有意義的東西。把網絡游戲看作與電影電視并駕齊驅的藝術,當代中國大眾一時還未能完全接受,但藝術理論界和部分開設網絡游戲專業的高等院校對這樣的觀念已不再置疑。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努力跟進網絡文化的發展步伐,切實將網絡游戲變成傳播知識、提高修養、陶冶情操和強化美育的陣地,用科學的方法,讓健康的網絡游戲為祖國的人才培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3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隨著人類第四次傳播革命,互聯網開創了一種互動的信息傳播和交流方式,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坐在電腦前,便能跨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文字、圖形、圖像、動畫等各種視覺元素,相互交流。網絡成為種種視覺符號生產的主要力量,在紛繁的視覺符號中,出現愈來愈頻繁的便是女性的身體符號。據初步的概略統計, 在目前中國的電視、報紙、雜志、路牌、燈箱五大廣告媒體上, 以人物形象為符號要素的中外廣告約占87% , 其中以成年女性為符號要素的94% 以上。傳統媒介廣告中使用女性身體作為符號的現象比比皆是,那么作為現代社會發展及覆蓋速度最快的媒介,網絡則對女性符號有更深層次的需要。用女性符號作為網絡平臺中的圖形, 是現代網絡產品推廣的一種基本策略。大量女性符號的使用, 構成了現代社會最為重要的網絡廣告文化現象之一。女性身體在現代流行文化發展中被商業資本賦予了消費與被消費、商品與購買的雙重涵義,在網絡信息傳播中尤為明顯。

    一、網絡廣告受眾接受女性身體符號展現的心理

    以現代符號學之父索緒爾符號學理論為基準,符號分為“能指”和“所指”兩個獨立且不可分割的部分,這就是符號的二元關系。將女性身體形象的圖像或文字視為“能指”,那么用戶的心理會投射出或柔美或性感的的描述,這種在用戶心中對女性產生的認知而產生的描述詞匯就是“所指”。

    應該指出的是,一定的網絡廣告視覺傾向總是與目標受眾的的喜好相關,和內心需要相呼應的,總是得到了作為受眾認可和支持,所以一個向社會大眾傳播的網絡廣告,其表達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大眾心理的表達。設計師之所以熱衷于使用女性身體符號,廣告主之所以愿意花錢制作女性身體符號的廣告, 這只能用市場規律來加以解釋,而不能歸結為少數人的個人偏好。這就是說,它得到了廣大用戶的支持。受眾用他(她)們的注意、興趣和消費行為,強有力地支持了這種網絡廣告傳播中符號運用的傾向。

    從以一種受眾心理層面分析,身體符號自古以來,女性的身體都被緊緊包裹在道德的外衣之下,呈現出一種只可遠觀的朦朧美。進入現代社會,脫離了道德羈絆的女性身體,其隱密性不復存在,特別在網絡虛擬的環境中,女性身體展示在大眾視野。女性身體構成了一種獨特的都市語言,它們通過各種圖形圖像展示出來,但是,所有形象都具有多義性:能指背后隱含了一連串漂浮的所指,受眾各取所需,選擇其中一些所指而忽略另一些所指以滿足自己的視覺愉悅。各個網頁上總會彈出一些商業廣告,如網絡游戲,瘦身產品等等。網頁娛樂新聞中,占據頭條的資訊幾乎都是女星露胸、或穿著真空透視裝;成人網游總是推出一些穿著暴露的虛擬美女來吸引玩家;眾多廣告中的風姿美女成為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和購買欲的工具。女性的身體線條、功用性美麗被凸顯為裸的欲望,以“對象化”、“物化”、“動物化”的特征呈現在大眾面前,成為被欣賞、把玩的對象。在符號學的向度中,女性身體尤其是屁股、、嘴唇、大腿、等,都逐漸脫離原初意,因其隱指的“性”意義而廣受追捧。

    如此看來, 網絡廣告中的女性身體符號, 其“所指”就絕不只止于商品之上, 而必然會指向商品之外的認知心理意義。與此相應, 我們對網絡廣告女性身體符號的分析, 也就必然即在商品符號學的層面展開, 又在設計符號學的層面展開。

    二、對網絡廣告中女生身體符號的視覺設計研究

    從與視覺設計對象的關聯上,我們可將網絡平臺中的女性身體符號分為圖像符號、指示符號、象征符號三個種別。一是圖像性符號。圖像性符號是指在某些方面與其所指物類似的符號,是由于與對象相似或通過模擬對象而構成的符號。女性身體形象作為視覺圖像符號在網絡信息設計中有著很多表現形式,如化妝品廣告中模特平滑亮麗的肌膚、明眸善睞的眼睛、柔順光亮的頭發等,無不盡力展示出女性的完美形象。這種美麗形象的直接展示并無更多的引申意義與象征意義,只是以一個美麗但并不超出人類形態范圍的形象來暗示消費者使用某種化妝品后的形象,使用戶產生一種向廣告所展示的形象努力靠近的欲望,借此達到銷售目的。與此類似的還有瘦身廣告、健身廣告、內衣廣告等。在這些廣告中,模特以其與消費者相似的外形特點引發人們的想象,起到一種示范功能,其符號意義僅是引起兩個具態事物間的相似性聯想。二是指示性符號。指示性符號是指代表或指示其他事物的符號。指示符號與其所指對象并沒有圖像符號的那種相似性,它們只是辨別或者指示出它們在何處,或與所指對象構成一種因果聯系。騰訊迷你新聞網頁上顯示的女明星如何走光,動作如何不雅會讓觀者產生對該女星的窺探欲望,從而對該女星或厭惡或戲謔的情感。原因是觀者能直接通過圖片所展示的身體程度進行自我判斷。三是象征性符號。象征性符號不同于圖像性符號和指示性符號,它是指基于傳統原因而代表某一事物的符號,即用具體的、感性的形象來表征相對抽象的意義。任何能指都可以具有象征意義。人們借這些象征符號來表達那些無法用言語訴說的內容。當然,這些象征符號的形成也是人類生活共同體基于約定俗成而達成社會共叫的結果,即大家公認某一符號具有某種意義,并沿襲使用。網絡中的女性身體是被描述的、被書寫的、被規訓的身體。在各個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表現形式,有時表現得直接露骨、顯而易見;有時則表現得溫情脈脈。網絡廣告中女性身體成為各種權力共同作用的場域,女性身體不僅是女性自身形象的反映,也是一種社會鏡像,透過這面“鏡子”我們能夠看到更真實的歷史和社會,看到女性迷人身體景觀背后的社會權力運作。

    第4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網絡電視概況

    關于網絡電視,國家廣電總局是這樣規定的:網絡電視是以互聯網協議(IP) 作為主要技術形態,以計算機、電視機、手機等各類電子設備為接收終端,通過移動通信網、固定通信網、微波通信網、有線電視網、衛星或其他城域網、廣域網、局域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開辦、播放(含點播、轉播、直播)、集成、傳輸、下載視聽節目服務等活動。①

    和傳統的電視應用相比,網絡電視具有如下五個特點:

    第一是超強的互動性。可以進行人機互動,對網絡電視的互動性,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為視頻節目的內容本身沒有因為互動而受到影響,用戶只能控制播放的時間及播放的進度;第二類為節目劇情在播放中受到互動影響,用戶可以決定劇情的發展;第三類互動的形式是,受眾不僅與節目互動,而且能夠與網站及其他受眾進行互動。可以非常靈活地實現電子菜單、節目預約、快進、快退、終端賬號及計費管理、節目編排等多種功能。另外,基于互聯網的其他內容也可以展開,如網絡游戲、電子郵件、電子理財等。

    第二是服務的個性化。網絡電視的價值在于信息傳播的高效和廣泛,還在于為用戶構建簡便、安全、快速互動的服務平臺,人們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服務。網絡電視以實現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需要為目的,它既是傳播工具,又是服務平臺,也是娛樂中心。

    第三是傳播技術飛速發展。

    第四是傳播的分眾特性。網絡電視的多樣化使得網絡電視更能滿足不同受眾的需要,使受眾劃分更加細化。

    第五是對傳統媒體的包容性。電視制造商首先嗅到了網絡電視帶來的新商機,如長虹斥資1.5億元組建“樂教網”,海信與新浪網聯手,讓用戶可直接在電視上瀏覽網頁信息,海爾也與搜狐網合作等。此外,傳統的電影制作公司以及唱片公司都可能與電視廠商合作,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正版影片以及音頻資源,這些不論是對電視廠商還是對內容提供商而言,都是一種全新的運營模式。

    網絡電視與傳統電視的博弈

    傳統電視行業原來以廣告為主的經營模式正越來越受到挑戰,必須向多元化的經營模式轉變。互聯網及各種新型媒體對廣電行業用戶、市場等資源的爭奪日益加劇,面對這些競爭環境,廣電行業不得不圖謀改變。②

    首先,經營方式單一使傳統電視效益難有提高。長期以來,我國電視業作為事業單位和有影響力的大眾媒體,主要承擔著比較單一的輿論宣傳功能和教育功能。廣電和電信兩個行業雖然總資產基本相當,都是2000多億元,但廣電的收入遠遠低于電信。“2007年全國廣電系統總收入1314億,且發展不平衡,中西部與東部地區差距很大,中西部收入之和比不上東部的收入,而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廣播電視覆蓋任務很重。”③

    其次,電視受到沖擊,優勢正在喪失。據全球知名咨詢機構德勤(Deloitte)在一份題為《21世紀的電視網:在細化市場中的主群體》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廣播電視業正經歷一場根本性的、無法逆轉的變革,傳統電視網面臨生存危機,必須在革新與淘汰之間做出抉擇。”與互聯網可集各種傳統媒體以及工作、娛樂、通信于一身不同,電視的功能仍嫌單一,其兼容互聯網的能力遠遠不如互聯網兼容它的能力強。

    最后,網絡電視與傳統電視爭奪新的用戶和市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用戶對精神文化和信息資訊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專業化和個性化,選擇渠道越來越多,消費水平越來越高。而我國的電視網還大多處于模擬技術狀態,服務方式單一、服務水平較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

    2005年12月26日,福建省泉州市發生網絡電視被叫停事件,這次事件既是“權”的問題,也是“利”的問題。廣電與電信的合作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技術進步是傳媒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當一項新技術剛剛出現的時候,媒體對它的認識還比較模糊,這時候公共政策的指向,會加快新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推廣速度。”④

    傳統電視與網絡電視長期共生

    發展網絡電視是傳播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是國家信息化的內在要求,是發揮電視節目優勢、網絡優勢的必然選擇,是以較短時間、較低成本跨越數字鴻溝、實現社會信息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國家發展信息文化產業的重大戰略決策。但是,網絡電視進一步發展還存在不少制約瓶頸,主要有:第一,內容匱乏;第二,整合不夠;第三,缺乏標準;第四,技術障礙。所以網絡電視的發展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電視的功能將會越來越全面,其信息和娛樂的功能也會越來越突出。隨著電視功能的彰顯,電視業的屬性也將發生變化,從單一的事業屬性向事業與產業相結合的雙重屬性轉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成為電視機構需要共同兼顧的內容。同時,電視的制播和營銷觀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面臨內外競爭的情況下,電視業正從兩個方面進行突圍:一方面是通過內外部資源的整合進行機制和內容的創新,另一個方面是利用目前技術的進步進行渠道和運營方面的創新。發展網絡電視不僅使廣播電視媒體所固有的節目資源優勢找到了新的傳播平臺,而且還可以根據這一新平臺的傳播特性,創造更加符合用戶需要的節目內容,形成自己獨有的核心競爭力。網絡電視的出現和發展,不僅不會削弱廣播電視的傳統優勢,還將進一步加強和發揮這種優勢,進一步提升廣播電視的核心競爭力。

    人類社會的傳播發展史告訴我們,傳播形式是向著越來越豐富的趨勢發展的,而且每一種新媒體的出現,都不同程度地豐富著人類社會的傳播形態。“每一種新媒體的出現都意味著一種新的傳播方式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另一種或幾種傳播方式的消亡。”⑤報紙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的沖擊下并沒有消失,反而憑借自己的優勢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傳播環境下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這也為傳統電視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相信傳統電視業會老枝發新芽。

    注釋:

    ①《廠家把網絡電視推成平板電視的賣點》,《市場觀察》[J],2009年第5期,第34頁

    ②黃楚新:《嬗變與重構:中國IPTV發展現狀與走向》[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③2008年3月25日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在CCBN主題報告會上的講話

    ④駱正林:《公共政策變遷和媒介生態環境》,《中國傳媒報告》[J],2003年第2期

    第5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目前,社會大眾對于網絡電影還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定位。簡單來講,人們將在網絡上進行播放的視頻稱之為網絡電影。也有相關研究人員認為只有專門用于網絡傳播而制作的電影才能被稱之為網絡電影。本文主要分析網絡電影藝術的特征與傳播價值。

    關鍵詞:網絡電影藝術;特征;傳播價值

    電影作為現代社會人們用來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可以說在人們的潛意識里以及形成了非常具體的概念。而近兩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創新,網絡不斷的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甚至于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信息傳遞技術的高度發展,傳統的電影領域內又延伸出一種全新的電影形式,即網絡電影。網絡電影之所以被稱為電影,那么其所屬的領域必然在電影領域的下轄內,那么網絡電影最基礎的要求就是要有電影的一切特征,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網絡電影。像目前網絡上正在熱播的《暗黑者》這種網絡連續劇目只能稱之為是網劇,而不能稱之為是網絡電影。其二,網絡電影作為網絡基礎上的一種藝術門類,那么它就必須要具有一定的網絡傳播特征。所以綜其來看,網絡電影的定義應該是在傳統的電影基礎上結合網絡傳播特征并能夠展現時代需求而制作的一種電影藝術形式,并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絡電影是具有數字化、個性化、互動性等基礎特征的。

    一、網絡電影的特征

    提及網絡電影的特征,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網絡電影的個性化。從藝術的角度上來說,藝術應該是為每一個人而存在的。但是其實從目前的情況下來看,電影這門藝術走的還是大眾路線,換句話說傳統的電影是為了迎合社會風尚而產生的一種大眾文化,但是網絡電影的存在這從這種大眾的高端層次走下來,拋開傳統的“公共性”,表現的是個人生活情緒的宣泄,同時也是小眾自我情懷的表達。而且從網絡調查中來看,有很大一部分表示單身一人的時候會看網絡電影,而談戀愛的時候則會去電影院去看傳統電影。其實這就是目前網絡電影的現實,它不同于傳統電影中為了迎合大眾而對情緒化的表達模糊化,相反,它就硬生生的為了一小部分人的情緒負責,它所服務的對象就是那一部分有著與電影相同“情緒點”的人。

    網絡電影第二個不得不提及的特征就是其交互性。而這種交互性的基礎就是互聯網的高度發展。而且網絡電影實現了信息的傳播受眾的主動性,也就是說受眾不再被動的接受信息,相反的是他們會主動的去接受這些信息并且主動的將其傳播出去,這就是網絡電影作為網絡平臺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強大優勢。因為在網絡的支持下,觀影者可以對觀影內容進行選擇,而且具有相當大的選擇空間,甚至于網絡電影將傳統電影的門檻降低,讓平民大眾也有機會親自加入到電影的擺設過程中,DV、手機的高度普及,電腦編輯軟件的簡易操作使得拍攝電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且網絡電影的另外一個互動性就在于它可以得到更廣泛的支持與幫助。因為對于傳統的電影來說,一旦拍攝成功并上映之后就意味著無論出現怎樣的聲音都是無法進行調試和更改的,但是網絡電影不同,網絡電影是存在很大程度的自由的,你可以邊拍邊播,而且在拍攝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收獲的意見進行修改。可以說網絡電影的拍攝將不僅僅是一個拍攝團隊的事兒,可能會是很龐大的一個網絡使用群體共同完成的一個藝術品。這就是網絡電影與傳統電影之間最大的不同。

    二、網絡電影的傳播價值

    隨著互聯網的高度發展,很可能在未來的十幾二十年里網絡將成為社會結構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那么網絡用戶在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于網絡電影的發展來說將會有更廣大的發展空間。所以網絡電影的影響力也將隨著網絡視頻觀看者的基數越來越大而漸漸凝聚起更大的價值。首先從文化藝術的價值上來看,網絡電影的存在將會讓電影這門藝術更貼近與現實生活。盡管我們常說藝術起源于生活,但是實際上目前的很多電影更多的是為了票房而存在的商業電影,而這些電影已經漸漸失去了對客觀現實生活的發現與思考了。但是網絡電影不同,首先其不具有廣泛的盈利空間,其次其實質上是一種小眾藝術,最后網絡電影通常都是展現實際生活的直觀現象,那么這就意味著網絡電影將會很大程度上的彌補傳統電影在生活性上的不足,并最終實現生活化的傳播。

    而從經濟的角度上來講,雖然網絡電影的盈利空間不及傳統電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網絡電影就失去了它的經濟價值,首先我們從成本上看,傳統電影在電影城成品的基礎上要進行加工、宣傳、發行,所以成本之高是普通百姓所不能輕易觸碰的。但是網絡電影不同,它集發行與宣傳于一體,而且就電影的制作來講并不講求高超的技巧,只在于其是否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所以我們看其實就成本而言,網絡電影可能只是傳統電影的零頭,而這也就意味著網絡電影一旦盈利,那么這個利潤空間僵尸非常巨大的。其次,我們看,網絡電影現在已經漸漸成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了。譬如說許多網絡終端商、運營商紛紛加入到網絡電影的制作行列中來以電影作為宣傳的支點,進行渠道整合和進一步的企業宣傳,而這種商業營銷模式的形成就意味著網絡電影產業鏈結構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同時也為許多具有電影制作夢想的年輕人創造了非常大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機遇,所以網絡電影是具有非常高的傳播價值的。

    [參考文獻]

    [1]孫宇,戴盈盈. 網絡電影:分眾傳播、產業融合與聯合治理[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9(02).

    [2]茹秀華. 論網絡電影的傳播與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選擇[J]. 電影文學. 2010(02).

    第6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文化帝國主義;媒介帝國主義;文化傳播;網絡傳播;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7-0016-02

    一、“文化帝國主義”及其突出表現:“媒介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197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德華?薩義德所著的《東方學》系統批判了西方帝國主義在文化上的表現;1991年英國的湯林森博士出版了《文化帝國主義》一書,則成為傳統文化層面文化帝國主義的集大成之作。現在,這個概念“主要用來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強大的文化工業,在大眾文化層次上傳播消費主義和其它西方價值觀念,對其它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文化控制。[1]”

    “文化帝國主義”的突出表現是“媒介帝國主義”。麥奎爾說這兩個概念都體現了一種入侵、壓迫的意味;同時也暗示了傳播內容中的“西方價值”[2]。媒介帝國主義,不單單是指西方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媒介組織和媒介信息本身的差距,更是指在系統化的媒介傳播環境中的西方文化產品向發展中國家的入侵。

    當代大眾媒介渠道和媒介組織,基本上為西方國家所掌握。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控制著全球超過九成的信息資源,西方五大通訊社的新聞量也占到了全世界新聞總量的90%以上,這展現出西方國家對全世界信息傳播資源的強大壟斷[3]。西方國家通過對傳播組織和傳播渠道的控制,利用大眾傳媒來傳播或宣揚他們的文化產品,不少人因此擔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會拋棄本地傳統文化,轉而擁抱西方發達國家有意或無意傳遞出來的西方文化,使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逐漸西化。

    二、傳統媒介壞境下文化帝國主義現象的事實基礎及其成因

    媒介環境,既包括媒介硬件環境即傳播基礎設施、傳播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也包括媒介軟環境,即本身的傳媒體制、傳播文本、人們的媒介素養等等[4]。網絡傳播出現之前的傳統媒介環境造成了全球文化傳播的失衡――這正是文化帝國主義的事實基礎。學者們普遍認為文化傳播失衡的過程就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推行其文化觀、價值觀的過程――他們推行以西方中心為基礎的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宣揚西方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其經濟、政治上的霸權目的[5]。

    筆者認為,從媒介硬環境看,文化傳播失衡的成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國家實力差別造成的傳播基礎設施差距。傳播基礎設施的普及程度和先進程度與否,與國家的實力息息相關。西方國家經濟技術實力遠強于發展中國家,其傳播基礎設施網絡覆蓋全國,而發展中國家的一些貧困地區至今仍是信息孤島。其次,國家間信息與通信技術發展與應用的不平衡。這造成所謂的“數字鴻溝”現象――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傳播的不對稱[6]。西方國家借助先進的科技,使得自身的文化產品能夠輕易抵達發展中國家――他們的媒體巨頭把觸角伸向了世界[7],而發展中國家卻難以把自己的文化產品輸送至西方國家。

    從媒介軟環境看,文化傳播失衡則主要有以下成因:第一,經濟全球化。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采用市場經濟體制后,從文化親和力和時空接近性角度來說,民眾會對西方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文化產生認同感。美國學者西奧多?利維特指出,當全世界融合成一個“地球村”以后,由新技術帶來的社會壓力和生活方式變革,會“促使需求同質化和世界市場的同質化”,消費者準備犧牲特殊偏愛而從便宜和質量好的產品中受益[8]。第二,發展中國家的傳播文本刻意模仿西方而忽視本國文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謀求與“世界”接軌,傳播內容和形式逐漸西化。如印度的電影基地寶萊塢和其拍攝的電影,是美國好萊塢的亞洲翻版;在中國,許多電視娛樂節目從形式到內容也是西方國家的“山寨版”。第三,發展中國家受眾的媒介素養比較低下。媒介素養指的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判能力以及在生活中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9]。發展中國家的受眾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往往還不夠全面、獨立和客觀,易跟隨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走。另外,發展中國家受眾對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為自身發展服務,還不是很清晰――在大眾傳媒信息過量的年代,容易迷失,甚至患上“信息焦慮癥”[10]。

    三、網絡傳播弱化了文化帝國主義現象

    互聯網是開放的,網絡傳播的格局也是開放的。學者彭蘭指出,網絡傳播的傳播過程、各個要素、參與對象都不是封閉的[11]。信息在網絡上沒有固定的傳受雙方,信息本身也永遠處于變動中,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息在網絡中不存在固定的傳播對象,發展中國家的信息也不像在傳統媒介環境中那樣難以為西方大眾所接觸。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傳播的興起,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不同文化也在這個開放的時空內融合。網絡傳播使得不同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和經濟水平的國家和地區,處在同一信息時間和空間內,文化的邊界變得越來越不清晰[8]。筆者認為,網絡傳播削弱了文化帝國主義的事實基礎,即文化傳播的不平衡性。

    第一,網絡傳播中人們信息的門檻降低了。網絡傳播的特性,使得各種信息都能輕易傳播。如我們隨手拍攝的手機視頻,只需要點擊幾個按鈕,就能到視頻網站上;在社交網站上,信息的也極其簡單。信息的便捷性,使得以前處于弱勢地位的非西方文化也有了登臺亮相的機會,獲得了和西方文化平等傳播的平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西方文化的壓制。

    第二,網絡傳播突出體現了文化的同化共生效應。在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中,多元文化的存在必然會引發文明間沖突,文化形態差異的負面影響要大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正面影響[12]。從沖突論或者悲觀主義者的論調出發,東西方文化是二元對立的。在互聯網中,由于其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特征,加上信息傳播的便捷性,文化融合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種文化通過互聯網,獲得了堅實的整合基礎。既然它們在網絡上可以互不干擾地延續,它們之間的矛盾沖突也就不足為道了。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同化和共生,它并不是指一種文化吞噬另外一種文化,而是各種文化都占據自己的生存空間,都保持自己的適用人群。如現在一個網絡用語,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能風靡東西方,而不同文明的民眾能夠接受它,就說明這個用語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文明間的隔閡。

    第三,網絡傳播使得文化多樣性更加顯現。雖然有諸如技術鴻溝、沉默螺旋的擔心,但現實是,多樣性的文化并沒有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消亡,反而煥發出更大的生機。互聯網讓每個人都在虛擬空間中有了立足之地,讓每一個聲音都有的機會,互聯網的混亂和碎片化,也恰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縫隙,而一些看似“風燭殘年”的文化正是在這些夾縫中獲得了傳承的空間。在全球化剛剛起步之時,便出現了傳播地方化的趨勢――即向傳統、區域和個別價值的回歸以及民族主義和原教旨主義的復蘇――學者馬特拉稱之為“各種獨特性文化的報復” [8]。當今網絡傳播的發展,全球化進程并沒有使各民族的文化色彩發生褪變,反而有所加強。

    四、從受眾需求角度認識文化帝國主義現象

    媒介的國際性流動普遍反映了需求,而且也必須從接收者需求的觀點來理解,不應只考慮到供應者或者假定中的動機[2]。文化產品的流通就和市場經濟中的貨物流通一樣,根本上是一種經濟活動的表現。自由市場派強調,媒體產品如果想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場,贏得受眾青睞,其內容就必須在最大程度上迎合受眾的需求。通過市場機制,美國傳媒集團是可以和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獲得雙贏的,這其中不存在媒體集團有意或無意地向非西方國家推銷價值觀[7]。自由主義學派學者還批評說,正是因為有些非西方國家的官方渠道或者大眾傳媒刻意壓制西方文化生存空間,壓制民眾的需求,才使得民眾被迫“翻墻”尋找西方文化。而“對文化采取愈多限制的國家,其所謂的‘文化帝國主義’現象就愈加嚴重”[13]。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民眾為了滿足自己在緊張工作之余放松心情,會樂于選擇更輕松更明快更符合現代生活節奏的西方文化產品。拿中國自己的例子來說,傳統的戲曲等文化娛樂形式,早已經被電腦游戲流行歌曲沖得七零八落。在生活壓力劇增,社會發展迅速的時候,普通民眾對于休閑娛樂文化產品的選擇,更加趨向于簡單、時尚、個性化、免于深刻思考、逃避日常現實和放大原始感官的方面。另一方面,受眾的能動性也可能在遭到低估――“受眾(對外國新聞的理解框架)不僅僅與其祖國有關,而且與個人的經歷相關……(他們)可以容忍不同的、不一致的文化經驗(如地方的、國家的、群體的、全球的),而非是用一種文化經驗來摧毀其他文化經驗。[2]”這說明受眾接觸一項文化產品的內容,是要符合自己的認知一致性的,而不是來自西方的就接受,對傳統的就抗拒。對于違背自我價值觀世界觀、為自己所討厭的訊息,他們要么是采取不接觸態度,要么是采取反抗性閱讀的態度――西方文化在發展中國家的流行,恰恰說明了西方文化更受到發展中國家民眾的喜愛。

    總的來看,互聯網有助于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文化的多樣性。無論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的當務之急,是要順應網絡傳播的潮流,發展適合網絡傳播的文化形式并設法傳播出去,這樣才能真正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王艷霞,王梅.“網絡文化帝國主義”淺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1).

    (荷)丹尼斯?麥奎爾著.崔保國,李琨譯.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劉贊,陳新華,劉芳.提高我國傳媒業國際競爭力的路徑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0(5).

    鄭自軍,蔡葉.當前民族文化傳播失衡的對策探討――以媒介生態為視角[J].新聞界,2007(6).

    齊峰.西方文化帝國主義論之探析[D].吉林大學,2012.

    邵培仁,張健康.關于跨越中國數字鴻溝的思考與對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

    劉暉.從新聞傳播的視角審視文化帝國主義理論[J].新聞愛好者,2011(11).

    陳衛星.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背景[J].國際新聞界,2001(2).

    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

    王筱孛.微博中受眾媒介素養的培育[J].今傳媒,2012(1).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第7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作為網絡文化多元化的一種表現,傳統藝術在網絡文化的發展中實現著的進步,也在不斷地發生變革: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電影等新的藝術形式在網絡興盛中誕生。尤如消費者在網上群體參與并制作的奧迪公司的創意廣告:大膽激發消費者的熱情,在網絡上征集廣告創意,并邀請參與其中的奧迪汽車愛好者――被有些營銷專家稱為愛玩廣告的“C一代”――擔任廣告主角拍攝他們自己構思的廣告;網絡音樂、網絡歌手、網絡電影、網絡明星也在網絡傳播中應運而生。可以說,在這種新型藝術形式中接受主體不是被動的,而是直接參與到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中來,改變了傳統的藝術創作模式。

    網絡音樂、網絡電影實現了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創新,在內形式(內容的內部結構和聯系)和外形式(結構、體裁、藝術語言、表現手法)上都發生了變化。網絡音樂是對傳統音樂創作過程和形式上的顛覆。原創音樂創作數量激增,其他音樂新概念層出不窮,內容結構出現了“串燒”、歪唱等;音樂介質也不再是必需存在,由于音樂創作資源實現了網上共享,網上音樂合成制作便捷可行,有音樂表達意愿的人們獲得了展示的平臺與機會。在表現手法上,網絡音樂也嘗試采用新手法,雪村的音樂大膽的運用了flash,還有歌曲采用方言演唱等;在傳播方式上,網絡音樂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聯網,實現創作者之間、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合作。而網絡電影是專為在網上播放而制作的一種影片,是網絡時代草根視覺傳播的開端,人們紛紛拿起DV,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文化價值理念,大膽表現自我,表述個人的理念,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藝術作品。

    網絡的迅速發展,對傳統藝術的傳播方式造成巨大沖擊,不僅導致所有傳統藝術形態的升級換代和現代更新,而且創造了大量嶄新的藝術形式。文化藝術領域內部發生了行業內的大調整、大改組,新的藝術傳播媒介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得一些昔日文化藝術界的“龍頭老大”風光不再,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數字化藝術體驗的新方式。

    現代傳媒提倡雙向互動傳播和實時同步傳播,藝術作品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傳播中的群體價值得以突顯,接受主體(即觀眾、聽眾、讀者、網民)更大程度地在文化藝術傳播的過程中成為傳播的推動者。這種深刻的影響促使創作主體(即作家、藝術家和編創人員等)的反思和再創作。

    現在,藝術作品的傳播已逐漸實現網絡化形態的發展。全球網民們可以進行網上閱讀,最受歡迎的博客作者獲得的點擊率已不亞于絕大部分報紙的發行量,許多博客作者轉而成為專業寫作者,其作品經整理由出版社出版發行;音樂的網絡點擊率與日俱增,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在音樂網站試聽并下載大量不同風格的音樂,實現了全球資源共享,歌曲的網絡推介改變了傳統的歌曲與傳播方式,大量平民色彩的歌手也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把自己的歌曲推向社會;電影、傳統戲曲的網絡下載與點播更是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全球性,相關部門和戲迷們紛紛建立網站,交流心得,傳播文化,進行網上表演和評比活動,昆劇等一些劇種因此獲得了海外市場的支持。量身訂制個人性藝術作品,成為網絡時代特有的藝術傳播現象。網絡藝術傳播的個人化,使人們可以而且能夠追求超越時空的信息選擇。網絡化的藝術傳播,使人們不再受傳統媒體的制約,可以主動地、有選擇地接受信息。藝術是最富于個人化的行為,而網絡空間所具有的自由性特質正滿足了藝術表現或再現的媒體需要。

    隨著網絡個性傳播時代的到來,網絡音樂、網絡電影、網絡戲曲的傳播也迅速發展走向成熟,實現了草根文化的全球化傳播和交流。在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各國傳統藝術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相互滲透、難舍難分。各國的傳統藝術逐步走向世界,并通過世界來傳承。這也就涉及到藝術傳統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涉及到藝術的本土化、民族化、現代化等問題,涉及到傳統藝術不同民族間的橫向交流與交互影響。因此,我們要用全球的視野來反觀和看待我們的傳統藝術,看哪些成分需要繼承,哪些成分需要創新,甚或拋棄,否則,傳統藝術越傳只能離世界文明大道越遠。

    提高文化自覺和創作的自主性,加強對傳統藝術本身的認識,能夠對網絡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創作的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網絡為藝術交流與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不同民族藝術的交流呈現出全球化的格局,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的互動有了平臺,呈現快且頻繁的趨勢。然而,傳統藝術有自身的特點以及發展的規律,這種藝術間的民族差異和特性并沒有因為網絡這一交流工具的便捷而消彌,藝術的民族特性益加突顯,也只有堅持藝術的民族性,堅持自我發展的道路,遵循藝術創作發展的規律,突出創作的主體意識,民族藝術才能真正地發揚光大,符合全球化的時代要求,因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要想發揮網絡文化的藝術功能,就必須正確處理藝術創作中的傳承、發展與創新的關系,做到以我為主,博采眾長并為我所用。藝術傳統的繼承并不意味著保守的文化觀,我們在網絡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既要突出民族意識,又要有健康、開放、發展、平等的心態,做到適應網絡文化帶來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格局,在堅持自我的同時做好藝術整合與藝術創新。必須始終堅持把傳承和發展藝術傳統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傳承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傳承。因為藝術的發展必須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和新的時代要求才能實現藝術創新。

    總而言之,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全球化對于世界藝術的整體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在網絡背景下的全球化時代,不僅藝術的民族性不可能消失,而且民族主義思潮會長期存在甚至強化。我們應在肯定網絡文化的基礎上,鼓勵相互之間加強交流和對話,以幫助民族藝術的革新,促進民族藝術的新的繁榮。陳此這外,還要正確處理藝術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世界性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沒有藝術的民族性,藝術的現代性和世界性就無所寄托,而離開藝術的現代性和世界性,藝術的民族性就無從扎根。正確處理傳統藝術與世界藝術的關系是在傳統藝遇見數字化和全球化的時代,保持傳統藝術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堅持世界文藝共同建設,加強傳統藝術的創新,在汲取傳統藝術的優秀成果的同時,不斷地推陳出新,不斷突破本民族藝術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獲得文化的認同,因為不斷創新與超越正是傳統藝術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

    第8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無線網絡; 網絡編碼; 廣播重傳機制; 廣播重傳算法

    中圖分類號:TN9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1)17-0051-03

    New Wireless Broadcasting Retransmission Algorithm Based on Multiple Nodes Network Coding

    WANG Xing-liang, LU Xuan-min, FENG Sha, LIU Ya-lia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129, China)

    Abstract: A wireless network broadcasting retransmission algorithm based on network coding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packet loss distribution probability, it generates the new retransmission sequences, accomplishes the combination of lost packages, and then realizes the wireless network broadcasting retransmission by means of the multi-node network coding method. The mathematic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prove that the algorithm can ensure the solvability of the codes at receiving nodes, meanwhile the retransmission frequency can reach the local optimalit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transmission method, this algorithm can reduce the average transmission number of message packages more effectively. Therefore,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was improved.

    Keywords: wireless network; network coding; broadcasting retransmission mechanism; broadcasting retransmission algorithm

    0 引 言

    無線廣播技術在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無線網絡具有較高的傳輸錯誤率,需要應用丟失包重傳技術 [1-4]。傳統的重傳機制中,只要在┮桓魷質筆奔洳塾邪丟失,接收節點就立刻發送NAK,信源重傳這個包,因此需要很大的重傳次數;在一種改進的機制中,僅當在現時時間槽內有數據包的丟失,并且這個包沒有在以前的時間槽內被正確接收時,才會進行重傳,即使是這樣,帶寬利用率仍然很低[5-6]。

    網絡編碼理論是從2000年左右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理論,其基本原理就是傳輸鏈路上的節點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相應的操作處理后再進行轉發,而目的節點最終能夠恢復這些被處理的信息,網絡編碼已經被證實可以增強網絡性能,實現網絡最大流傳輸[7-10]。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基于網絡編碼廣播重傳機制,該機制按照包丟失分布概率特點生成新的重傳序列,采用基于多節點的網絡編碼方法進行丟失包組合實現重傳,從而極大地減少了重傳次數,提高了重傳效率。

    1 基于多節點網絡編碼的無線廣播重傳算法

    1.1 算法描述

    首先假設一個理想的無線廣播網絡模型:

    假設1:具有一個廣播源節點和M(M>2)個接收節點的無線廣播網絡,廣播源以固定間隔時間(Δt)廣播信息包。

    假設2:廣播源節點能獲取接收節點丟失情況,即信息包是否丟失;丟失信息包序列號和丟失節點序列號。

    假設3:假定M個接收節點的丟包率彼此互不相關,接收節點i(1≤i≤M)丟包率為Pi。令R(m,Pi)表示接收節點數目為m(m≤M),節點丟包率為Pi(1≤i≤m)時,單位信息包重傳平均發送次數。

    假設4:丟失情況記錄在緩存信息包矩陣T中。

    定義1 緩存信息包矩陣T,是指廣播發送中ACK/NACKs反饋生成的信息包接收情況矩陣。該矩陣中行表示接收節點接收情況,列表示信息包接收情況。若某個信息包在某個接收節點成功接收,相應位置賦值為0;若丟失賦值為1。

    定義2 緩存信息包子矩陣T(S),是指其中S個信息包的接收情況矩陣。

    具體的算法描述如下:

    步驟1:依次在緩存信息包矩陣T的每一行搜尋┑諞桓鑫1的位置;

    步驟2:檢測步驟1找出的數據包,如果對它們編碼,在接收節點是否具有編碼可解性;

    步驟3:如果步驟2檢測出接收節點無法解碼,則將無法解碼的數據包中存在丟失最多的數據包直接廣播發送出去,同時將矩陣T中對應的位置賦值0,然后返回步驟1;如果步驟2檢測出所有接收節點都可以解碼,則將所尋位置信息包取出放入編碼序列,同時將原位置賦值0;

    步驟4:將編碼序列中的信息包進行網絡編碼組合后廣播發送出去,然后回到步驟1。

    圖1給出了應用網絡編碼中廣播重傳算法的發送情況描述。圖1(a)為一個M=5,r=10的緩存信息包矩陣例子;圖1(b)為使用該算法時系統的運行情況。

    首先通過循環搜索,系統一共生成了5個編碼組合,且編碼組合均滿足編碼組合定理,在接收節點均可解碼出相應的數據包,實現有效的重傳。需要指出的是在789組合包發送中,由于該組合中出現了8,9這兩個同時在R3丟失的數據包,則會出現789組合包在節點R3處不可解的情況。此時,由于8和9兩個數據包中9發生丟失的次數多一些,所以源節點會選擇直接將數據包9廣播發送出去,然后重新搜索矩陣T,在下次編碼組合搜索中會生成7810,實現將所有丟失的數據包進行重傳發送。

    1.2 數學分析

    假設改進的傳統重傳算法平均傳輸次數為ηA;本文提出的基于網絡編碼的重傳算法平均傳輸次數為ηB;依次定義兩種算法為機制A和B。

    首先考慮兩個節點的情況,假設這兩個節點的丟包率分別為P1,P2。

    第9篇:網絡傳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信息網絡傳播權 受眾 合理使用

    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已經進入網絡時代。身處網絡社會,作為國家重要公共信息保管與傳播的文化事業單位——檔案館(如無特殊說明,本文“檔案館”特指“綜合性檔案館”),其特定的社會責任、服務宗旨及檔案信息的獲取、管理、服務模式決定了與信息網絡傳播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何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來保障公民獲取信息自由,維護自身權益,實現社會信息公平,是網絡時代檔案館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現代傳播學的受眾理論特別強調受眾在接受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強調受眾的主體性。檔案館作為公共文化事業機構,其信息價值的實現應以檔案受眾的存在為前提。因此筆者認為,針對信息網絡傳播權在檔案館的合理使用制度需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使信息網絡傳播權在網絡環境下發揮“利益平衡器”的作用,來充分滿足受眾獲取檔案信息的需求,提高檔案館信息利用的效率。

    1. 信息網絡傳播權在檔案館中的適用性分析

    1.1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律規定

    2001年10月,我國頒布的新《著作權法》將信息網絡傳播權規定為著作權的專有權利,任何人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擅自將網下受保護的作品在網上傳播、轉載、下載都將視為侵權。為了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范圍進一步明確,2006年5月10日頒布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布。《條例》第26條明確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權利。”作為網絡環境中著作權的合理延伸,《條例》是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規范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規。它的出臺和實施,為信息網絡中引發的諸多著作權問題、受眾群體的權益、檔案資源的利用、網絡檔案資源的共享等問題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

    1.2合理使用規定

    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是指,使用人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著作權人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權利的情況下對著作權人的作品進行使用的行為①。檔案館是公益性的信息服務機構,在保護國家檔案信息資源和傳承歷史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保證能實現這一使命,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針對檔案館制定了合理使用的條款,然而《著作權法》并沒有對檔案館等文化機構在網絡環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作出規定。為了適應數字時代信息服務的需要,《條例》對合理使用的相關規定作了調整②。

    《條例》設置的“合理使用”條款,其目的是保護著作權相關權利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同時,通過版權限制,平衡著作權人、鄰接權人和社會公眾三方面的利益。《條例》第7條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本條規定了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對于作品的合理使用,是公共文化機構合理使用數字信息所奉行的最主要依據。

    1.3 信息網絡傳播權對檔案信息傳播工作的影響

    目前,網絡傳播作為一種新型的檔案信息傳播方式,大大拓展了檔案信息的傳播空間,使檔案受眾享受到網絡帶來的快捷與便利。檔案館開始改變傳統的檔案信息服務理念和信息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網絡來開展檔案信息服務。從我國大多數檔案部門的館藏特點來看,雖然大部分的檔案并不涉及版權問題,但仍有少部分檔案涉及。對于這部分檔案如不處理好相關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問題,將在一定程度影響網絡時代檔案館的建設。總的來講,信息網絡傳播權束縛了檔案工作的進行,信息網絡傳播權對檔案信息傳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檔案館是否有權將館藏檔案信息或者其信息產品傳輸到網絡中。由于部分檔案信息是具有版權性質的“檔案作品”,因此通過網絡進行檔案信息服務就必然受到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也就是說,網絡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提供新的平臺,但是由于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使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無法真正實現。因此,為了在網絡環境中更好地實現檔案館的社會使命,應當對信息網絡傳播權在其影響的問題上給予一定的關注。

    2. 受眾視角下信息網絡傳播權在檔案館合理使用存在的問題

    2.1受眾理論的應用

    “受眾”一詞來源于大眾傳播學,指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接受信息的群體。信息受眾的特點是:(1)規模巨大,在人數上超過大部分社會群體。(2)分散性,廣泛分布于社會各個階層。 (3)異質性,即信息受眾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檔案信息網絡傳播服務中,筆者認為檔案受眾是通過網絡媒介接觸到檔案信息和使用檔案信息的人。在信息時代,以網絡為媒介傳播檔案信息的接受群體更為廣泛,“受眾”能較好地表達檔案信息服務觀念的轉變。總體上看,《條例》的規定構筑了網絡環境下檔案館合理使用的法律空間,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檔案館的合理訴求。但從受眾角度而言,卻大大擠壓了傳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在網絡的作用空間,給公眾在海量網絡信息資源中獲取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帶來諸多不便。

    2.2 檔案館合理使用的空間萎縮

    所謂的通過信息網絡向檔案館的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檔案信息資源,因為沒有得到檔案權利人的授權,只能在館內閱覽,這與傳統檔案館的信息服務沒有區別,檔案受眾通過信息網絡獲得的數字檔案信息只能在計算機上閱覽,不能下載復制,這給受眾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帶來極大的不便,遠遠不能實現公益性檔案館傳播信息與歷史文化知識、實現公眾公平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的基本功能。

    2.3 檔案館合理使用權的制度障礙性

    《條例》沿襲了我國《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制度的列舉式立法模式,對于行政執法和司法實踐而言固然明確且易于操作,但面對不斷發展的網絡技術和新的合理使用要求,這種封閉式的立法模式顯得彈性不足,前瞻性較差③。合理使用判定標準的缺失,也為網絡環境下檔案館合理使用權的正當行使和權利擴張制造障礙,這種合理使用立法的“封閉性”如果不作新的調整,檔案信息傳播力實難有新的拓展,作為檔案信息需求活躍主體——檔案受眾在獲取檔案信息過程中不免會減弱信息接受度。

    2.4 檔案館合理使用法律規則的模糊性

    相對于傳統著作權,數字著作權的合理使用規則顯得復雜、不確定。就《條例》第7條來看,檔案館合理使用權利行使的前提是正確理解和把握“館內服務”、“已出版檔案”、“本館收藏”、"數字檔案”、“直接或間接經濟利益”等術語,而這些術語在《條例》中并未有準確界定。“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合理復制檔案的份數”也尚未可知。在區分“館內服務與館外服務”、“已出版檔案與未出版檔案”、“數字檔案與非數字檔案”、“數字瀏覽與數字化復制”、“ 檔案收藏權與檔案所有權”、“收費與贏利”、“檔案隱私權”等界限問題上仍會存有爭議④。

    3. 重塑信息網絡傳播權在檔案館合理使用的策略

    針對受眾視角下網絡傳播權在檔案館中合理使用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檢討和合理調整,這取決于法律規范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也有賴于檔案館在現有規則下的積極爭取和靈活運用。

    3.1以公眾需求為基礎的檔案館合理使用價值的新定位

    公共利益的客觀性和社會共享性決定了檔案館應該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信息社會中,保障公眾對信息資源的共享是最大的公共利益。相對信息網絡傳播權來說,“公共利益”就是讓公眾能夠通過網絡謀取更多的有益于自身和社會的信息資源。因此,“公共利益”是立法者首當考慮的價值目標。合理使用最大特點在于以社會公眾對知識產品的無限接近的需求為基點的同時兼顧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基于檔案館的公益性特點,檔案館應當是建立在檔案信息開放、擴大交流的基礎之上, 代表社會公眾的利益。其主要價值取向應以滿足公眾需求為基準,對檔案館信息資源合理使用進行價值新定位。

    3.2以公眾知識產權的保護為基礎完善檔案館的管理制度

    從檔案館層面來看,知識產權作為檔案館館內的重要的無形資產,在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應健全檔案館知識產權保護的自律制度,摸清現有檔案館館藏資源的知識產權狀態,對檔案館知識產權人提出的授權條件、檔案館獲得的權利種類、行使權利風險以及相應的組織管理進行科學評價,核查依法可進行數字化復制的檔案范圍、種類和數量,根據檔案館館藏數字化檔案資源建設的整體部署,有計劃地進行外購合同談判或自行復制。在對檔案館館舍內用戶提供網絡檔案資源服務時,應確保防止不當網絡傳播的技術措施的有效性⑤。從公眾層面看,我國社會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依然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用戶群體性知識產權侵權現象的發生。因此,檔案工作人員利用館內的傳播平臺,向廣大公眾積極普及網絡檔案資源權利保護的相關知識,不斷增強對檔案知識產權的認同感,提升檔案知識產權意識,同時監督和指導公眾的檔案信息獲取和使用行為,消除侵權隱患。

    3.3以公眾利益為基礎的檔案館信息網絡傳播豁免權的擴大

    在《條例》第七條之前,檔案館完全無法享受信息網絡傳播權豁免。作為《條例》中著作權法的補充法規,《條例》設置了有關豁免條款,其目的在保護著作權相關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同時,平衡著作權人、鄰接權人與社會公眾三方面的利益。但《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檔案館信息網絡傳播權豁免范圍仍然有限。相比之下,檔案館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豁免范圍在國外立法中有擴大的趨勢,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允許非營利性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對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復制,允許非營利性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館藏資源規避技術保護措施⑥。歐盟頒布的《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關于協調信息社會版權與相關權特定方面的指令》設置了在新技術環境下檔案館的豁免條款。檔案館作為政府保障公民獲取信息的基本權利而設立的公益設施,擴大其信息網絡傳播的豁免權,事實上就是給予公眾公平接觸數字檔案信息的機會,作為檔案信息傳播者和使用者利益的代表,應該積極倡導和推動“合理使用”制度下的公眾接受檔案信息的能力,實現檔案信息傳播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3.4以實現受眾權利為基礎規避《條例》模糊規定的風險

    檔案受眾在檔案信息網絡傳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份量。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檔案受眾是檔案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傳播效果的反饋者。因此能否實現法律賦予檔案受眾的權利是衡量一個檔案館是否具有公共性的基本標準。然而《條例》中涉及到檔案網絡傳播中一些模糊不清的條文,對檔案受眾權利的實現造成很大的影響。針對合理使用的現有規則存在的模糊和不確定性情況,《條例》需要在知識產權法、著作權法、檔案法修改的大背景下進行相應的完善,應清晰界定“檔案館館舍內服務對象”、“合法出版”、“本館收藏”、“數字檔案”、“直接或間接經濟利益”等關涉檔案館合理使用權利行使的術語,明確檔案館“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合理復制檔案資源的數量,建立區分“檔案資源收藏權與檔案資源所有權”、“收費與贏利”、“公益與有償服務”等概念的標準⑦。同時面對現實的法律環境,檔案館所能做的不是消極抵觸或漠視規則,而是根據檔案館在和諧社會中公益性的定位,認真研究探尋《條例》中模糊規定的風險,謹慎對待、認真處理檔案館館藏為檔案受眾服務的各種問題,努力避免檔案館知識產權侵權風險,盡力維持檔案館、檔案權利人、檔案受眾之間的利益平衡,以此證明促進檔案信息網絡傳播是實現法律賦予檔案受眾權利最佳途徑之一。

    總之,《條例》的頒布實施并不意味著立法活動的終結,《條例》對檔案館做出的信息網絡傳播和合理使用的條款基本只是表象的、未觸底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文字規定,還遠不能完全解決現代檔案館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障礙。從公眾權利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以公正客觀的態度看待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有關的爭議,同時需堅定信念與決心,在新的一輪立法博弈中為檔案館的公共利益爭取更多的信息傳播權利。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面向公眾需求的檔案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研究》、江西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南昌大學教學改革項目《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項目編號:JXJG-11-1-32)、南昌大學社科研究基金項目《面向公眾需求的檔案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44.

    ②顏祥林,傅長青.檔案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權利限制——對 信息網絡傳播權條例(草案) 的關注[J].檔案學通訊,2007(2):25-27.

    ③管先海,程訓方.網絡傳播的影響與檔案信息傳播的發展趨向[J].檔案管理,2003(6):23-24.

    ④秦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對圖書館的影響和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07(5):38—40.

    ⑤王宇紅.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限制與圖書館合理使用——兼論我國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的完善[J].情報雜志,2009(2):175 -178.

    ⑥曾凡麗.信息網絡傳播權與圖書館合理使用制度研究[J].圖書館,2010(4):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亚洲精品成人a|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视频观看| 成人免费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欧美成成人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www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免费在线看片|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成人动漫视频在线|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