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食品安全發展趨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食品安全發展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王建平

    教授級高工,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同時兼任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基礎分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測試和標準化專業委員會、全國染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印染助劑分會副主任等職務。

    《紡織導報》:阻燃安全性法規家用紡織品行業的發展有哪些作用?

    王建平: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精神文化多樣化需求的不斷增多,兼有實用和裝飾美化功效的家用紡織品正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事實上,作為除服用和產業用紡織產品之外的三大類紡織產品之一的家用紡織品早已突破了“家用”的范疇,也遠非之前單純的“床上用品”、“家具布”或“裝飾織物”的概念所能包含,而是涵蓋了盥洗、寢臥、家具、裝飾、舞美等諸多的應用領域,其應用場合也從室內引伸到室外,從家庭延伸到公共場所。

    具有易燃特性的紡織產品在家居和公共場所的大量使用,在給人們帶來舒適、溫馨、美觀和實用的感受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因此,一些發達國家早就通過立法或制訂嚴格的標準,家用紡織產品的阻燃性能提出要求,家用紡織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進行嚴格的規范。

    阻燃安全性法規的出臺和不斷完善,為家用紡織品及其衍生產品生產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主要體現為:一是強化了家用紡織品及其衍生產品生產行業的安全意識,將阻燃安全性要求作為家紡產品開發中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二是助推了在阻燃安全家用紡織品及其衍生產品開發中的技術進步;三是通過源頭控制,有效地降低了火災安全事故及其次生災害的發生,減少了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四是提升了消費者家用紡織產品安全性的信心,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家用紡織品消費的上升和擴大。

    《紡織導報》:國內外在家用紡織品的阻燃性方面各有哪些重要的法規和標準?各有哪些特點?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國內在這方面存在哪些差距?

    王建平:目前,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已建立了相完善的家用紡織品燃燒性安全法規體系,涉及的產品包括織物(面料)、服裝、被褥、毛毯、枕頭、床罩、窗簾、帷幕、帳篷、地毯、床墊、墻布、布制屏風、家具包覆織物、交通工具內部裝飾布等家用紡織產品及其衍生產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國會于1953年通過并頒布的《易燃織物法案》(Flammable Fabric Act,簡稱FFA),該法案又分別于1954年和1967年進行了修訂。1972年,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成立后,美國聯邦政府正式確定由其負責強制執行該法案,并授權其負責制訂和實施相關的紡織品易燃性安全標準。

    CPSC先是將FFA編入了美國聯邦法案(CFR)16卷,即16 CFR 1609,并于1975年制訂了紡織產品易燃性系列標準,包括服裝用紡織品易燃性標準(16 CFR 1610)、兒童睡衣易燃性標準:尺碼由0~6X(16 CFR 1615)、兒童睡衣易燃性標準:尺碼由7~14(16 CFR 1616)、地毯和地毯片表面易燃性標準(16 CFR 1630)、小地毯和小地毯片表面易燃性標準(16 CFR 1631)和床墊及其襯墊物易燃性標準(16 CRR 1632),這些法規和標準后來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制訂各自相應法規和標準時的主要范本。

    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室內裝飾用紡織品的阻燃性都有相應的法規,其中以英國的阻燃法規較為完善,并且從20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實施。在最近的針某些裝飾用途的紡織產品的阻燃性法規的修訂中,還增加了耐久性要求(耐50次洗滌)。日本關于家用紡織品的阻燃要求都源于日本《消防法》。該法最早制訂于1949年,迄今已被修訂了150多次,其中1968年6月的那次修訂,使家用紡織品的阻燃性要求被納入了該法的規范范圍,在以后的多次修訂中,阻燃紡織品的門類被不斷擴大。加拿大則是將紡織品和服裝的阻燃性要求放到了危險物品法規中,并制訂了一系列的條列,如《危險產品(地毯)條列》、《危險產品(帳篷)條列》、《危險產品(床墊)條列》等。

    第2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 全球食品貿易 發展趨勢 食品出口

    Abstract :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intense competition have led to some new trends of global food trading, which have been bringing forth positive effects and some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China is a big country for food trade. Therefore we must place importance on these changes and their effects on our country, and should consider to adopt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trade in China.

    Keywords : global food trading; developing trend; food export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各國競爭的日益加劇,全球食品貿易產生了許多新變化。發展中國家常常由于科技經濟水平及管理模式的落后在國際食品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發達國家也利用其國際優勢地位對發展中國家的食品貿易進行利用和限制。怎樣把握好全球食品貿易發展趨勢從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當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食品標準等食品技術貿易壁壘對食品貿易的影響,代表性研究如宋歡(2009)的研究認為,入世后,食品安全已成為我國農產品走出國門的最大障礙。同時,我國政府和企業不應期盼這種食品貿易壁壘可能減少,而應該正視我國科技水品落后的現實,奮起直追[1]。徐學萬(2010)介紹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概況,認為,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品的制約,我國在短時期內很難建立類似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考慮到CAC標準在國家貿易中的準繩作用,有必要將類似CAC的國際標準優先轉化為我國標準[2]。本文擬重點研究全球食品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食品貿易的影響,并嘗試就應對其不利影響提出對策建議。

    1. 全球食品貿易發展趨勢特征分析

    近年來在國際市場食品供需變化的背景下,食品貿易發展出現一些新的特征:

    1.1食品貿易國際競爭及摩擦不斷加劇

    由于國際分工的細化,各類生產要素在國際間流動的規模和數量加大,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會面臨著食品國際貿易的競爭逐步加劇的挑戰。從全球食品貿易的商品結構看,現階段發達國家在國際食品市場主要出口肉類、谷物類和乳制品類鞥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產品,而發展中國家則主要出口各類水果、可可、茶、橡膠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還有一些產品如煙草、食糖、棉花等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具有一定競爭力,但發達國家利用自己先進的科技水平、雄厚的資金優勢和一系列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對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國與國之間在競爭的激烈程度上也有所加強。

    以歐美對轉基因技術的摩擦與沖突為例。上世紀90年代,美國研發的轉基因西紅柿投入大規模的生產和銷售。而此時,歐洲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主觀上的未重視,在轉基因食品方面與美國的差距逐漸拉大,同時,由于技術上的不完善,歐洲民眾對轉基因食品存在的潛在安全問題越來越擔憂。直至1998年,歐盟禁止了對新的轉基因食品的審批。這使得美國在轉基因食品的出口方面遭受了巨大損失。為此,在2003年5月,以美國為首,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正式向世紀貿易組織提出了訴訟,抗議歐盟在轉基因食品上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由于收到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歐盟于同年五月解除了對轉基因食品的禁令。但歐盟仍然對轉基因食品的進口設置了諸多附加性條款。比如:此類產品必須明確表明“轉基因”標簽,同時,對于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要做到跟蹤記錄。

    1.2基于食品安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日益普遍

    由于食品安全問題具有很強的連鎖效應,一國或者地區的食品質量出現問題,很可能會通過國際食品貿易迅速蔓延至其他各國。因此,許多國家紛紛把國際食品貿易中的食品安全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和關注,在貿易政策上體現為基于食品安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日益增多。這些貿易措施具體包括:

    1.2.1食品安全標準。在歐盟食品安全體系中,既有具有法律強制力的歐盟指令,又包括自愿遵守的具體技術內容和技術標準等,所以非歐盟國家的食品出口到歐盟成員,就必須同時達到兩套技術標準要求,而成員對自愿遵守部分的標準具有很大的操控性和靈活性,因此,這兩套體系起到了保護歐盟成員食品生產者的作用,構成了食品貿易中的TBT。

    1.2.2食物產品認證。食品認證制度是被很多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一項確保食品安全的措施。例如HACCP, 即關鍵控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它是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首次引入食品加工中的認證管理體系。該體系建立以后,美國政府要求出口至美國的一切肉類,水產品類企業均要通過HACCP的資格認證,否則不予進口。經過近年來的一系列完善、補充, 該認證體系已被大多數發達國家認可并實施,成為了食品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法則。此外,歐盟等許多國家要求本國進口的有機食品必須獲得本國認可的認證機構的有機產品認證。

    1.2.3動植物檢驗檢疫、動物福利措施。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密切相關,發達國家對于出口到本國的食品衛生檢驗、檢疫十分嚴格。其主要監督內容有兩個部分:一是農獸藥及化學品殘留檢驗,二是疫病防治、傳染病菌檢疫。如歐盟和美國對于進口水果和蔬菜的農藥殘留檢測十分嚴格。除此之外,動物福利也是發達國家考核進口動物性產品的重要標準之一。動物福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理福利、環境福利、衛生福利、行為福利、心理福利。近期被媒體曝光的中國部分地區活熊取膽事件一方面引起了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關注,而且再一次引起發達國家對我國動物福利的質疑進而影響我國部分動物性產品的出口。

    1.2.4食品包裝和標簽措施。食品包裝作為食品本身的延伸品,近年來也被納入了發達國家考核食品安全狀況的范圍內。歐盟頒布了《食品包裝印刷油墨指南》,對于一切食品包裝上使用的印刷油墨、油漆和涂層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質量要求和控制措施要求。此外,標簽是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問題。為了避免誤導消費者和保障消費者利益和安全,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對于產品標簽的要求比發展中國家嚴格許多。例如:歐盟規定標示概念必須清晰,人造食品如“人造奶酪”不可簡稱為“奶酪”[3]。

    綜上所述,技術性貿易措施已成為食品貿易領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1.3食品貿易結構發生變化

    一直以來,國際農產品貿易中主要的交易產品包括:小麥、玉米、畜牧產品、魚類等水產品、各類蔬菜、動物及植物油、棉花等,其中糧食、畜牧、漁業是支撐農產品貿易的主要支柱,將近占到農產品貿易額的一半。21世紀以來,世界總體經濟總量大幅增加,發達國家人民生活和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國際食品貿易市場上,對營養類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谷物、小麥等主要糧食產品的貿易額逐漸呈下降趨勢。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越來越關注,從而對于新興的有機產品的消費逐步增長。

    1.4與食品生產加工等相關的一系列新型技術影響食品貿易

    食品領域的科技創新受到很多國家重視,包括食品生產設備、新型加工技術、儲藏技術、新型食品添加劑等技術發展迅速。不否認這些技術對推動食品生產和國際食品貿易的積極作用,但其中一些技術由于其影響具有不確定性,目前在不同國家還存在爭議,轉基因技術就是一例[5]。

    2. 全球食品貿易發展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在全球貿易自由化、國際貿易總體增長趨勢下,我國食品貿易也出現了一些有利的變化。首先體現在我國食品貿易規模的增長方面。截止至2010年,我國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已達到1220億美元。根據WTO 統計數據,截止201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4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5大農產品出口國。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占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和3.4%左右。其次,全球食品貿易結構的發展,客觀上也為我國提升食品產品結構促進食品產業合理布局提供了有利的環境。第三,食品貿易中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客觀上提升了我國進出口食品的質量,有利于我國居民的健康消費。具體表現在我國中國食品貿易安全體系的不斷改善方面,中國食品產業逐步建立并健全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加強相關立法和規章標準建設,推動食品安全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同時,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得到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獲得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等優質農產品稱號。

    另一方面,全球食品貿易趨勢的變化也給我國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

    2.1我國農產品貿易順差向貿易逆差轉變

    1992-2003年十年間,我國共累計貿易順差達500多億美元。2004年,我國首次由農產品貿易順差轉為逆差,至2008年,我國的農產品貿易逆差高達183億美元。2010年受國際農產品國際大環境的影響,農產品貿易逆差再次擴大至231億美元。近年來,我國出口食品受阻情況日益嚴重。根據中國WTO/TBT-SPS 國家通報咨詢中心提供的WTO通報統計,2011年WTO共 1269 條SPS通報,1657條TBT通報,合計2926條。其中,關于食品標簽的SPS通報12條,TBT通報44條,合計66條,占通報總數量的2.28%。WTO成員食品標簽通報約35條,這意味著在這一年中,我們要面對 35 項食品標簽法規標準或政策的制修訂,這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食品加工業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2.2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無法跟上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發展趨勢

    歐美等發達國家主導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和修改,我國在這方面的話語權較少,多數情況下處于被動地位。再加上當前國內部分食品安全標準還存在交叉、監管真空、標準過時等問題,這也使得食品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缺乏科學合理的工作依據,不能有效保障進出口食品的安全。

    2.3新型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逐漸應用于國內食品生產和加工,給消費者健康存在潛在的威脅

    如轉基因玉米加工的食用油近年來在許多超市上架,在國際上對該項技術應用的效果尚存在爭議情況下,消費者健康可能面臨潛在的威脅。再如新型食品添加劑被部分國家應用于其出口食品上,我國由于檢測技術、設備及標準滯后等原因,無法檢測出來,任其進入我國市場,也會對國內消費者健康帶來威脅。

    3. 中國順應國際食品貿易發展趨勢的對策

    3.1積極利用相關規則,主動參加區域合作和國際協調

    雖然我國近幾年先后制定了相關標準,但是當前涉及環保、衛生、安全等范圍的法律法規在數量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技術標準和法規尚未健全,與要求差距很大。鑒于這個原因,我國政府應當積極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技術法規的立法經驗進行借鑒,專門組織人力,加大力度制訂技術法規標準,加大物力投入,進一步完善與WTO規則相符合并與中國國情適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在合法的前提下構建自己的市場準入體系。作為WTO成員國的中國,要積極參與到食品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當中,為本國爭取在國際貿易中公平競爭的機會。當遇到食品貿易摩擦時,要敢于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在適當的時候,要對對方的無理挑釁給予回擊。

    3.2關注和研究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動態

    各級標準研究機構要深入研究食品新標準的內容和要求;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通過培訓、研討會等各種有效途徑向相關食品出口企業進行新標準的全面宣傳指導,不斷完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新聞媒體應廣泛宣傳標準化的重要性;食品出口企業也應結合自身實際主動規避和防范風險,確保食品全過程的衛生控制與管理符合新標準的要求。

    3.3優化食品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

    包括引進和開發先進的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提高我國出口食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加工食品新品種的研發和技術創新,以適應國際市場加工食品出口不斷增長及消費多樣化的需要;給予加工食品生產企業合理的財政支持政策等。

    3.4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國內食品市場和消費者健康

    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新型食品生產、加工等方面技術的研究,增進對該技術效果的科學評價;在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檢測技術和方法等方面加強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際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等。隨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日益完善,建立起針對進口食品的保護體系也極為重要。包括合理設定我國自己的食品技術性貿易措施,加強對進口食品的各項監管措施等。

    參考文獻:

    [1] 宋歡,用WTO視角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食品安全的影響 [J]. 西安社會科學, 2009,(1).

    [2] 徐學萬,崔野韓,孫彩霞,陳松.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發展及對我國的借鑒[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1):57-59.

    [3] 吳林海,徐立青. 食品國際貿易[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4]孫暉.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食品業出口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 時代周刊,2011(3).

    第3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為有效的預防我縣食品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發生,加強可能出現各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保障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穩定,特制定我縣食品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以做到快速反應,正確處理,把傷害損失減少到最小。

    一、主要工作職責:組織人員車輛及時開展事件現場調查處理善后事宜,及時采樣送檢,如有人員中毒或者其它人身傷害,及時組織醫療機構搶救病員。

    二、應急處理措施(突發事件發生后,應嚴格按以下步驟處理):

    1、各企業食品安全管理員要切實負起責任,嚴密監視,信息靈通,發現問題,及時報告。

    2、接到食品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報告后領導小組及時商議派人60分鐘到達事發現場,立即處置。

    3、保護現場,展開調查,依法取證,組織分析討論事發原因;及時報告上級主管領導和相關部門;

    4、協助醫療衛生機構救治病人;

    5、保留造成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相關食品或可能導致食品安全的食物及其原料、工具、設備和現場;

    6、落實縣局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態控制在最小范圍。

    7、按照有關程序撰寫食品安全突發事件調查報告并及時上報。

    三、具體處理程序

    (一)登記報告。接報食品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后必須進行登記,登記內容:接到發生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單位和相關單位報告后,應對事故發生的主要情況進行登記,包括發生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單位、地址、時間、人數、可疑食物、臨床癥狀等有關內容,并立即上報相關部門;根據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規模大小,預測發展趨勢,進行人力資源合理調配,分組進行食品生產單位、事發單位的調查及臨時控制措施,每組不得少于2名執法人員。

    (二)調查處理:值班執法人員必須在30分鐘內趕回單位,準備好有關監督文書、取證工具、個案調查表及采樣工具設備。

    l、派一組執法人員以最快速度(二小時內)趕赴現場調查處理,進行調查了解該次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總人數、發病人數、危重病人人數、可疑食品等,對事態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密切關注中毒病人動態,穩定中毒病人情緒,將采集樣品及時送檢測中心檢驗,必要時會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按各自職責進行調查處理,協助醫院救治病人,提出專業意見,收集相關資料

    2、另派一組執法人員同時到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單位,對可疑食品生產經營情況進行調查:

    1)食品以及原料的來源、衛生狀況以及流向;

    2)產品配方、加工過程和環境衛生、生產加工數量和時間;

    3)生產經營人員衛生和健康狀況;

    4)采集可疑食品以及原料、輔料和生產加工的有關環節樣品。

    3、核實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后,應及時撰寫初步調查報告,并立即上報縣局相關領導。

    4、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單位調查完成后采取臨時控制措施:

    1)責令收回已售出的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相關食品或疑似食品。

    2)封存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相關食品或疑似食品及其原料。

    3)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責令進行清洗消毒。

    (四)終結報告:調查處置結束后撰寫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的內容應包括: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相關食品或疑似食品發生經過、問題食品、致病因素及發生原因,分析和結論、控制和預防措施等。

    (五)行政處罰:根據調查結果,依法對違反有關法規、規章,造成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立案、調查取證和實施行政處罰,對造成嚴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預防措施

    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實行責任追究制。各食品生產單位法人為第一責任人,質量負責人具體負責本單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層層落實責任和責任追究制,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突發事件預防工作。

    2、完善規章制度,層層落實責任。按照食品生產通用規范要求規范生產,強化食品原材料采購索證索票制、過程管理制、檢查驗收制、庫房儲存制,嚴防不合格食品及原材料進入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嚴防各類食品安全事件發生。

    第4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食品安全 檢測 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336(2014)14-0027-02

    近幾年來,我國出現了很多食品出口過程中由于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造成的退貨事件,給中國食品行業在世界上的整體形象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給中國整個出口行業的食品的安全性造成了信用危機,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他國家對我國本土產品的進口需求,所以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整個食品行業參與到國際競爭中的一個很大的阻礙。

    1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的必要性

    自發生三鹿奶粉污染事件后,人們越來越多的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在人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中,決議中的第四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就是“保障食品藥品安全”,食品監管被提到很多次,食品檢測是食品監管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2013年對我國乳制品行業食品安全的審計結果如表1所示。

    從這個表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一定要繼續實施對食品監管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強化食品安全的檢測、認證以及不良反應監測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的技術支撐建設。加快解決食品安全檢測方面存在的問題,更好的為我國食品安全建立一個好的堡壘。

    2 食品安全檢測問題的解決方案

    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不是很樂觀,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在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大環境下,本身比較容易出問題;其次,相關的法律法規慢慢的健全以及不斷提高的信息公開透明度,使問題容易顯現出來;最后,政府監管體系不能滿足時展的需求,在大程度上不能防止問題的發生。鑒于這些原因,筆者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解決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問題。

    (1)檢測體系的完善:在管理學上,一個合理的制度體系是任何一個系統能夠有效運行的基礎,而合法合理的權威機構是現代社會中的有效組織形式。公共管理是由組織、決策、協調以及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組成的,各個系統間需要更高一級的系統的協調、控制才能完成職能。規范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構建是食品安全的保障,一方面關系到每一個公民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讓我國食品在國際食品交易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所以在實踐中我們需要不斷的總結并且完善經驗,隨時發現、改進對食品檢測體系中的缺陷,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

    (2)檢測技術的提高: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水平的關鍵是加強檢測技術的創新,引進專業檢測人才,完善檢測設施建設,改善基層檢測機構的每一項軟件和硬件設施,從而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我國的人口基數、食品流通廣,對食品檢測速度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要盡快發展快速食品檢測技術;也要注重高精尖檢測技術的開發以及先進儀器設備的研制。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用質量控制規范食品安全檢測的實驗室,建立健全殘留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3)檢測隊伍能力的提高:食品檢測專業隊伍的建設勢在必行,所以食品安全公共檢驗機構以及各級監管部門一定要加強內部的管理,完成檢測隊伍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能。同時要引起對高素質專業檢測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的高度重視,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檢測的整體水平。同時市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以及公共檢測機構要更多的對基層機構、部門進行技術扶持以及業務指導,這樣才可以形成合理的、科學的人才梯度配置,基層檢測機構負責實施難度相對較小的專項檢測,使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以及檢測體系覆蓋全市城鄉,提高綜合檢測效率,方便廣大人民群眾。

    (4)加強群眾參與:我國的人口數量多眾,食品安全的檢測任務艱巨,僅僅靠各食品監管部門的安全檢測易出現疏漏,所以各級監管部門要善于利用身邊的社會力量更好地完成食品的檢測任務。我們可以通過宣傳的手段向廣大市民傳授一些食品檢測的常識,使市民自己可以檢測來判斷日常食品是否安全。

    3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的發展趨勢

    無論是食品對外出口事件中的信用危機還是發生在國內的食品安全事件,我們都可以看出我國急需加強食品安全監控,而食品安全檢測是實現食品監控的最直接途徑。生產原料的檢驗與檢測為食品生產安全打下夯實的基礎;有問題食品的檢測化驗可以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避免再次出現類似問題。目前,我國已經由數千家的食品安全檢測實驗室,各個食品企業也都借助這個平臺加強了食品安全的檢測力度,所以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在數量上基本可以滿足檢測的需求,但國內專業性的食品檢測實驗室缺乏,并且食品檢測的質量以及檢測數據的處理還需要投入精力、加以改進。

    4 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把食品安全檢測這一關把嚴,這就需要我們盡快構建健全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加速食品安全檢測能力的建設,同時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鼓勵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參與,統一各地區食品檢測的標準,加大監督力度。對于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過程中的缺陷,我們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用食品安全檢測為食品安全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參考文獻

    第5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食品安全控制技術 案例教學法 討論法教學 情景模擬教學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的關注,全國相繼諸多院校均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食品安全控制技術》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實現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能力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傳統《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法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針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為順應當前社會發展趨勢,使學生掌握食品質量與安全相關專業技能,特針對《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傳統應試教育模式與教學方法,轉向大力發展創造性教育,探究教學方法改革及各類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性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變被動的學習者為主動的探求者,重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及綜合素質。

    一、《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開設《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目的是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拓寬專業視角,有效提高將來立志從事食品加工與貯藏工作以及食品生產安全管理從業者的理論知識水平,以適應國際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發展的潮流趨勢,并能以優質、高效和全新意識服務于食品加工業。

    《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質量意識,使學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為核心目標。通過課程學習,使讀者切實掌握和熟悉不同類別食品生產過程、影響安全的主要因素種類、控制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等專業知識。

    二、《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

    當前,食品工業逐漸向規模化和多樣化的趨勢發展,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體系也隨之發生極大變化。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范圍逐漸擴大,使其成了一個需要各級政府、眾多部門共同負責、協同管理的綜合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以成品檢驗結果為依據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已經與現代食品加工體系、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要求和與整個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

    《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在充分考慮職業崗位與職業行為的基礎上,以“典型食品生產”為載體,依據食品企業的“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崗位要求”,確定“食品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為核心,突出“理論必需,應用為主”,選擇的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內容一致。具體包含內容:緒論(食品安全與控制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食品生物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術;食品化學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術;食品物理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術;GMP、SSOP、HACCP及ISO系列及在食品中應用;食品中非法添加物與食品安全管理;轉基因食品安全與法規管理;速凍食品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技術;罐頭食品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技術;飲料食品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技術;焙烤食品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技術;油炸食品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技術;肉制品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技術;乳制品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技術;水產品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技術。

    三、提高《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教學質量的幾點體會

    《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在現代高等教育“工學結合”教學理念指導下,依據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工作崗位對職業能力的需求,以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教學法,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自主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還關注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性發展。

    (一)結合食品安全事件,實施案例教學法

    《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引入相關案例,以典型食品安全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講故事的方式傳授科學”,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掌握。例如,在緒論中引入介紹2011-2014年間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使學生對當前國內外食品安全現狀形成總體認識與了解。在課程主體教學過程中,如生物性危害(速凍水餃金黃色葡萄球菌事件)、化學性危害(藥物殘留-立頓農藥門事件)、轉基因食品事件(含法律法規方面)、肉制品(非法添加物-瘦肉精)、乳制品(過程產生危害物-反式脂肪酸)、油炸食品(非法添加物-地溝油事件)等章節,以食品安全基本理論為基礎,結合食品加工工藝過程,從引入案例發生經過、典型圖片、緣由分析、事件本質、危害因素分析與特性、控制技術與應用、管理措施等角度,解析食品安全事件深層次理論,討論預防與控制措施。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將適宜的食品安全原理融合到實時案例中去,可逐步塑造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其分析案例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未來在生產實際中,提高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能力水平。

    (二)采用討論式教學法,進行問題研討

    討論法教學內容的選擇,主要挑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及疑點內容等,具體做法首先由教師選定主題內容,并提前1周時間發放討論提綱內容,要求同學(分成小組)課前預習準備,如預習教材內容,到圖書館借閱相關內容參考書,積極為討論主體積累內容和素材。然后,由教師主持就指定的討論主題讓學生談見解與解決辦法,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不同看法,激發學生思考與創新性嘗試。另一方面,可要求分組學生就指定的討論主題,課下進行討論并完成小組報告,各小組見可進行結果交流與討論,拓展知識范圍與深度,最后進行總結和評價。此外,對于當下食品安全熱點話題的討論,其中有的討論稿可經教師指導修改后發表在學術刊物上。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主題討論例如“罐藏水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問題與控制”,包含提示提綱有:罐藏加工用水、加工過程中微生物、添加劑與非法添加物、油炸丙烯酰胺、重金屬含量等。又如,“腌制食品存在的危害分析”,包含提示提綱有:腌漬用鹽、亞硝酸鹽產生與控制、生物胺形成與控制、腌漬微生物等。最終,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和討論中得到啟發,從而主動的學習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結合生產現狀,采用多媒體及視頻教學

    以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教學中心,教學過程中結合生產現狀、企業中存在問題作為切入點引入課堂教學,結合多媒體、食品加工食品視頻及企業現場參觀為媒介,充分調動學生“工作”積極性,達到“工作”、“討論解決問題”和“學習”的緊密結合,實現教學組織、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的工學結合。在《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媒體及視頻教學法,具體采用的教學內容及模式舉例如:在油炸食品質量控制技術章節中,以方便面類食品加工工藝視頻為例,采用“演示―舉例―歸納”模式進行分析;速凍食品質量控制技術章節中,以速凍水餃、速凍蝦仁現場參觀工藝,采用“提問―求解―評價”模式進行講授;水產品質量控制技術章節中,以鰹節加工視頻為例,采用“講解―演示―測試”模式幫助學生了解工藝過程、質量控制措施等內容。

    (四)情景模擬教學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第6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本次會議準確對應了近期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強調了企業作為責任主體,預防重于應對的核心問題——風險控制;又突出了近期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急需破解的難題——標準建設。

    2013中國糖果文化節迎來十年大滿貫

    本刊訊(記者孟雯)2013中國糖果文化節暨第十屆中國國際甜食及休閑食品展覽會(SSC2013),將于今年10月17-19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盛大召開,展會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糖果專業委員會及科隆展覽中國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作為為數_不多的舌甘食及休閑食品行業專業展會之一,SSC今年迎來十年大滿貫。

    屆時,SSC2013將在兩大專業組織者的攜手下,延續常規“貿易展+公眾日”的展會特色模式,也將邀請國內甜食及休閑食品行業的“領航企業”帶來國內先進的技術及新品展示,與國際著名品牌同臺較量,呈現一場國內外糖果休閑美食的良性競爭,更大程度展現行業貿易雙贏。目前展會項目已正式啟動,展商與企業問的交流、消費者與展商的互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中食展舉辦多彩的展期活動

    本刊訊(記者逯文娟)第十四屆中食展于5月7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2100多家中外參展商喜迎來自世界各國的46000名專業觀眾和買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商貿活動。為了推動業內交流和合作,展會主辦方和參展商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展期活動。這些活動圍繞食品創新、廚藝時尚、葡萄酒和產品推薦等主題進行。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在水產品專區現場舉辦海鮮烹飪表演和采購洽談活動。此外,本屆中食展還組織了21Food第5屆國際買家見面會、罐藏食品現場配餐品嘗活動、世界水果加工主產區信息交流,以及品酒會、法國食品協會侍酒師比賽、解密侍酒師等數10項活動。

    2013中國ECR大會將于6月在杭州召開

    本刊訊(記者 申海鵬)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中國ECR委員會聯合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ECR大會將于6月6-7日在杭州盛大召開。本屆大會以“打造協同供應鏈,提升消費者價值”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知名企業就消費品領域中國及亞太區未來5年發展情況、我國網絡消費者現狀及發展趨勢、零供合作實現全供應鏈協同、標準化提升消費者價值等內容進行交流與討論。

    6日,大會將舉辦中國零售業箱碼應用倡議活動及2012年中國ECR優秀案例頒獎典禮。中國ECR委員會聯合主席張成海先生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女士將為獲獎企業頒獎。此外,針對消費品企業的不同需求,7日上午將設立3個分會場會議,主題分別為“標準化打造供應鏈的可持續性”、“創新:贏得消費者的法寶”以及“協同·共享·行動”。

    第四屆“金鉆獎”各獎項得主出爐表彰清潔行業的貢獻與創新

    本刊訊(記者王東杰)第四屆“金鉆獎”于4月1日在上海舉行了隆重盛大的頒獎典禮,約500位業內人士、行業協會及媒體代表出席。

    第7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發展趨勢。做好食品安全檢測工作,就要做好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關鍵詞:食品安全 檢測技術 應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當前世界的一大重要課題,受到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而我國也不例外。早在1995年,我國就頒布和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從法律法規為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提供了保障和標準。時至今日,我國的食品安全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和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即是指食品符合人體的營養要求的同時無害無毒,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急性、慢性的損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義,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

    (二)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

    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根據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1、環境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大氣、水污染等。2、環境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即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的源頭污染,例如農藥殘余問題,飼料問題等。3、食品添加劑以及防腐劑等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部分食品添加工業用化學制劑等。4、微生物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5、新工藝、新原料、新品種大量運用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轉基因食物等。6、由假冒偽劣產品等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

    (三)食品安全問題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其危害巨大,影響深遠。一是有害我國居民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嚴重影響我國國民的日常飲食,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二是有害我國食品行業的國際形象和國際聲譽,為我國的農業產品和各類食品的進出口業務帶來重重阻礙,進而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健康全面發展。因此,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大事,理應受到重視。

    二、當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食品安全的檢測工作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由于新工藝和新原料的不斷引入,新的食品安全問題開始漸漸顯露端倪。另一方面,同樣因為科技的進步,新的檢測技術孕育而生,并開始大面積運用,為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面。本文就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在實際工作的應用做出了一個介紹:

    (一)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食品安全檢測是針對食品安全概念而提出的一門新的學科。它存在的目的就是通過相關的技術設備,來檢測出食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剔去不安全的食品,進而保障食品的安全。

    1、食品安全的檢測對象: 農藥、獸藥、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劑、非食用添加劑、違禁成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加工產物、致病菌…。

    2、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分類: 儀器分析,化學分析,生化分析(免疫分析)。

    (二)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應用

    1、與農藥殘留物相關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現代農業的發展,農藥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對食品上的農藥殘留物的檢測工作成為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中重點。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檢測農藥殘留物的技術不斷出現并得以發展,具體說來主要包含了以下幾種:微波萃取、固相萃取、加熱溶劑萃取以及超臨界提取等。這些新興的檢測技術,相對于以往的檢測技術來說,具有雜質少、效率高、消耗少、操作簡易等幾大特點,有效了保證了農藥殘留物的檢測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其中,固相萃取技術,出現于上個世紀的80年代后期,引發了農藥殘留物檢測領域中一場變革。它因其高效、便捷、安全、可靠性高、準確性高、可重復使用等幾大優勢,而被廣泛運用于農藥殘留物的檢測工作中。近年來,固相萃取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即微固相萃取技術。它能夠檢測出ppt級的有機氨和ppt級的有機磷。其在多種成分混合的農藥殘留物檢測中也有重要的運用,例如美國的環境標準法(EPA)中,就可以一次檢測出過百種農藥殘余物質。

    在我國,農藥殘留物的相關檢測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一方面,我國的檢測技術立足于傳統檢測技術的基礎,不斷的總結、歸納和吸收以往檢測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我國的檢測技術也對國際先進技術進行了參考和借鑒,通過不斷的吸收、引用、借鑒實現了國外技術的本土化。通過兩方面的努力,我國漸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農藥殘留物的檢測技術,例如氣相色譜-質譜檢測法,其能夠檢測出蔬果中107種農藥殘余物質。

    2、與轉基因食品相關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時至今日,轉基因食品已經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超市里、菜市場上都可以見到,買到。隨著轉基因食品的大量上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成為了食品安全問題中又一個不可忽視的要點。

    目前,較為常用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主要分為兩種:聚合酶鏈式反應法以及免疫分析法。我國在此基礎上研發了實時熒光PCR檢測法以及測試用的試劑盒。它的出現表明我國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取得了最大進步。在我國,用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檢測的檢測試劑已經達到了30余種,它標志著我國已經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檢測上居于世界先進地位。

    3、與生物性食品污染相關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生物性食品污染,主要是指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由沙門氏菌引發的沙門氏菌病、由螺旋桿菌引發的螺旋桿菌病、有霍亂弧菌引發的霍亂以及大腸桿菌和李斯特菌引發的腸道感染疾病等。這些都是生物性食品安全問題。這些病具有相同的特點:其發病率低,但后果嚴重甚至有致命的危險,還有有些病菌極具傳染性很容易引起大面積的感染。因此,生物性食品污染相關的食品安全檢測工作,同樣是食品安全檢測工作重要的一部分。

    傳統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具有檢測速度慢的特點,很難及時阻止病菌的傳染和及時醫治病人,具有一定的事后性。現在,新的有害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開始被運用,如活細胞計數的改進方法:旋轉平皿計數方法、疏水性柵格濾膜法(HGMF)或等格法(Isogrid method)、血膜系統(Pertrifilm)、酶底物技術(ColiComplete)、直接外熒光濾過技術(DEFT)、“即用膠”系統(SimPlate);

    用于估計微生物數量的新方法:阻抗法、ATP生物發光技術;其他方法:微量量熱法、接觸酶測定儀、放射測定法等。

    4、食品摻假檢測技術

    食品摻假,即是指在食品正常的組成材料中使用其它材料進行替代。例如,將菜籽油混入芝麻油,或將非食用油摻入食用油中。這些一方面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更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隱患。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用于食品摻假檢測的技術孕育而生——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紅外光讓分子振動并做好記錄。然后通過對分子振動記錄的對比來判斷食品是否摻假。

    結語:

    民以食為天。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和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擺在人們餐桌上的食品亦越來越豐盛。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一個重大問題。我們應該看到,科技的進步對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兩重影響:一方面,新檢測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使得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效率和準確性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新工藝和新原料的應用使得食品安全問題呈現出多樣化尖銳化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8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餐飲業;食品安全;企業社會責任;對策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2-0019-02

    1 引言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飲食消費多元化,外出就餐次數增加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此外,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調整期,擴大內需已成為重中之重,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產業,餐飲業固然發展前景良好。

    然而,近年來,關系到每個人身體健康的餐飲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從南京“小龍蝦”、味千“豬骨湯精”、“地溝油”到麥當勞“雞翅、甜品派過期仍銷售”等食品安全事件,消費者權益被嚴重侵害,人們要求餐飲業整頓的呼聲日漸高漲。同時,在“2012年兩會調查”結果中發現,網民最關注的五個熱點話題之一就包括“食品安全監管”,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雖然早在1995年我國就頒布了《食品衛生法》,并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地保證食品安全2009年6月出臺實施了《食品安全法》。但是為何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仍屢禁不止?不得不說,在利益的驅使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是主要原因。當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誠信缺失進而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已屢見不鮮。

    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源于20世紀初美國關于企業對其利益相關者負責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企業社會責任專家卡羅爾(1981)提出的觀點,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由決定(慈善)的期望。在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也就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學者鄭麗娜(2010)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由公司承擔的,針對非股東利益的,對內保護員工合法權益和產品質量,對外保護消費者、債權人和環境的義務。很顯然,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廣義的綜合概念,它超出了法律規定的范圍,與此同時還伴隨企業與社會相互關系的不斷發展而發展變化。

    另外,國內對餐飲業食品安全的研究重在衛生方面,雖提出了一些對策,但大多集中在政府監管方面,對餐飲企業自身問題,尤其因餐飲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而造成接連不斷的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因而本文從企業社會責任這一視角出發,分析探討我國餐飲業食品安全現狀以及餐飲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內外部原因,繼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我國餐飲業健康發展。

    2 我國餐飲業食品安全基本現狀

    我國餐飲業持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國家統計局也從2010年起將餐飲收入作為“消費形態的類別”單獨進行統計。2011年全國餐飲收入20543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3%。不過盡管我國餐飲業快速發展,但在這背后卻是接連不斷的食品安全隱患問題。

    通過對近年來我國餐飲食品安全事件的盤點,主要的事件有五十多起。下面列出近年來我國重大的餐飲食品安全事件:

    由表1可知,我國餐飲食品安全問題十分嚴峻。從以上餐飲食品安全事件中反映出我國的餐飲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食品安全衛生;食品化學污染;食品營養等方面的問題。雖然國家嚴格監控,但食品安全事件仍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另外,餐飲食品不安全的直接后果往往是食物中毒。按食物中毒場所不同,可以分為:集體食堂、家庭、飲食服務單位、其他場所四大類。表2反映出2005年到2011年我國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現狀。

    如表2所示,2006年的中毒事件最多,中毒人數高達14800。2007和2008兩年的中毒事件也較多,對人們的傷害也比較大。2009年以后中毒事件大幅度下降,這主要是2009年我國《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以及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不斷上升的原因,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有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措施仍是見效的。但由于餐飲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每年的中毒事件仍超過100起,傷亡也比較嚴重。

    通過對餐飲業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探討,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問題仍屢禁不止,這就不得不歸因于當前我國餐飲企業社會責任缺失這一現狀,那么為何餐飲企業會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違背社會道德甚至違背法律責任去欺騙消費者呢?為了更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剖析餐飲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顯得尤為重要。

    3 餐飲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餐飲企業內部原因

    (1)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盈利組織,其本質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將增加企業的成本。因而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餐飲企業往往對社會責任熟視無睹,不惜以犧牲公眾利益為手段來謀求自身的最大利潤。可見,餐飲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2)未樹立正確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

    在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些企業誤讀了此概念包含的深刻含義,他們只是將企業社會責任片面地等同于公益捐贈。然而,企業社會責任是貫穿于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的,企業要對每個環節的利益相關者負責。而作為餐飲企業,首要的社會責任就是保證食品安全,若做不到這一點,公益事業做得再大也不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真正履行者。

    (3)餐飲企業自身環境不完善。

    我國的餐飲企業多為小企業,生產不規范,設備簡陋,衛生狀況惡劣、技術落后、標準化程度低,進而導致產品質量難以得到控制。在自身發展都成問題的基礎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更是難上加難。同時作為我國餐飲業的領頭羊,“俏江南”、“小肥羊”、“真功夫”這些知名餐飲企業也忽視企業社會責任,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進而導致整個餐飲行業存在企業社會責任缺失這一問題。

    (4)餐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

    從原材料的種植或養殖過程到加工、包裝過程再到運輸過程直至最后流向餐桌,在整個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對食品安全直接或間接危害,因而信息不對稱可能出現在各個環節上,其中最主要的是食品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于信息不對稱,餐飲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壓力就變小,企業社會責任感變弱,進而導致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另外企業與監管人員的信息不對稱、流通環節的信息不對稱都減弱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壓力,從而為其提供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機會。

    3.2 餐飲企業的外部環境

    (1)政府方面。

    首先,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不健全。我國食品質量標準重疊混亂,缺乏具體性和針對性,同時存在很多漏洞,加劇了監管的難度。另外,和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法規相比,我國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標準和法規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而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些都讓餐飲企業有空子可鉆,繼而拋棄企業社會責任。

    其次,監管不力使得餐飲企業缺乏社會責任的約束。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是一個多頭分段監管體制,這種監管容易出現監管的交叉和真空,進而導致執法不到位,執法成本高,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

    另外,政府的執行力度不夠也讓不法餐飲企業存在僥幸心理。不法企業對其違背企業社會責任甚至違法成本估計很小,因而會冒著風險去從事不法行為。

    (2)餐飲行業方面。

    在我國,餐飲行業巨頭是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跨國公司,它們是行業的領頭羊。然而肯德基的“蘇丹紅”和麥當勞的“麥樂雞”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卻讓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對餐飲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失去信任。另外我國本土的知名餐飲企業食品安全問題也接連不斷。餐飲行業中堅力量的社會責任的缺失,企業之間互相包庇縱容,也就造成了如今整個行業社會責任的缺失。

    (3)消費者方面。

    消費者是餐飲業中非常重要的監督力量。但我國消費者消費心理不成熟,維權意識弱,被侵權后大多忍氣吞聲,這就放縱了餐飲企業逃脫社會責任。另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組織沒有代表消費者進行訴訟的職能,只能提供咨詢服務和法律支持。然而,一些消費者勢單力薄,舉證困難,維權成本很高,因而只能采取忍讓態度,這也讓餐飲企業逃脫社會責任有了可乘之機。

    (4)其他社會力量。

    除了消費者,企業員工、媒體、非政府組織都是重要的監督力量,但他們的監督作用未充分發揮也讓餐飲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熟視無睹。企業員工直接接觸到企業的每一環節,因而也就最了解內部情況,然而其為了保證自己的工作卻不敢監督甚至揭發。我國的媒體力量雖日益增強,但仍明顯不足;另外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不夠充分,話語權仍較弱;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壓力。

    4 結論與對策

    4.1 結論

    在餐飲業快速發展,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漸趨完善的今天,餐飲食品安全事件仍屢禁不止,究其主因,不得不說是餐飲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餐飲企業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同于做公益事業,以及餐飲業中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都促使了餐飲企業拋棄社會責任;同時政府監管不力、餐飲行業缺少規范體制、消費者維權難等社會因素也讓餐飲企業忽視了履行社會責任這一任務。在餐飲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現狀下,公眾對餐飲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餐飲企業也必須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才能有效地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獲得社會的認可,樹立企業形象,獲得持續發展。

    4.2 對策

    (1)加大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力度,建立餐飲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以身作則,為企業做出表率。其次,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制度保障的政府監管制度必須完善,解決好分段監管中的銜接問題,減少監管交叉,做好全程全時“無縫”監管。同時,應以食品安全法為準繩,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訴訟制度,提高違法成本,重典治亂,給予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者最大震懾,抑制違法沖動。另外,我國可以制定一部具有系統性、實用性、權威性、有影響力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來引導和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

    (2)餐飲行業內部制定規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在餐飲行業發展如日中天,食品安全事件卻接連不斷的情況下,行業協會應制定一些行業標準與規則來規范各個餐飲企業的進入以及經營。同時在行業內應大力宣傳企業社會責任意識,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尤其是要求大企業做出行業表率,給小企業參考標準。同時可以實行餐飲企業互相監督機制,鼓勵其互相舉報違法行為,進而交與相關部門制裁。

    (3)建立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為基礎的企業文化。

    作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主體,餐飲企業管理者首先要樹立社會責任意識,使社會責任承擔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餐飲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制定最佳的社會責任策略,并付諸實施。同時,有條件的餐飲企業應定期真實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主動接受監督。對餐飲業而言,安全責任觀念與企業成功與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餐飲業一定要主動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把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作為企業的基本職責來加以重視。

    (4)強化消費者和社會輿論對餐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監督。

    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的社會參與機制,鼓勵社會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的監督和舉報,進而提高餐飲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針對社會參與監督和舉報的措施,應盡快建立權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讓消費者首先知道買什么是安全的。同時應增強消費者監督和維權意識,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給消費者維權創造多種渠道。鼓勵企業內部員工以大局利益為重,增強員工自身的道德與責任意識;媒體也應進一步加強監督,及時有效地進行報道,進而形成全民監督的體制來約束餐飲企業的行為,加強其企業社會責任建設。

    參考文獻

    [1]聶飛榕,郭瑩瑩.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綜述[J].金融經濟,2008,(16).

    [2]謝建華.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我國食品安全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1,(1).

    [3]王立武.論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國際化趨勢及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1,(1).

    [4]胡欽樂,付冉冉.基于信息不對稱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J].價值工程,2011,(1).

    第9篇: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未來發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17

    0 引言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結構十分簡單,一般情況下只有通過特殊設備才可以看到。微生物是一種非細胞生物,它包含的種類特別多,由于微生物極易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要嚴格監測加工環境,防止微生物滋生危害人體健康。食品微生物的檢驗技術能評價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狀況,為食品安全監督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為了提高食品的衛生質量,保證人們的健康狀況,食品微生物的檢驗刻不容緩。食品微生物的檢驗技術在我國已經成為常態,是食品安全監測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的出現與發展為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使消費者能夠更放心的食用食品,為人們排除后顧之憂。本文旨在研究食品微生物的檢驗技術與未來發展,并就其現狀展開深入探討。

    1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1.1 嚴格檢驗流程,樹立無菌操作意識

    食品微生物的檢驗事關食品安全,因此,為了保證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每一個食品微生物檢驗的過程和細節都要嚴格把控,防止因疏忽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微生物的檢驗看似是對食品中微生物含量和食品衛生的監測,其實更重要的是對進行這一操作的工作人員的嚴格要求。食品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作為食品檢驗的主體,他們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食品的安全,因此,對工作人員的嚴格把關與要求是食品檢測部門必須要做的事。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工作人員要樹立嚴格的無菌觀念,因為工作人員一個小小的疏忽就可能使微生物有機可趁,造成食品污染。因此,在食品微生物檢驗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穿專用的工作服,工作前還應進行紫外線消毒,工作中的步驟也應嚴格執行規章制度,不得簡化流程,以確保食品的衛生與質量。

    1.2 保證食品檢驗的環境要求,記錄歸檔

    食品微生物檢驗必須在無菌環境中進行,因此,必須對無菌室進行嚴格管理,無菌室除了要保證采光好、避免潮濕以及遠離污染區外,還應實行嚴格的登記及維修制度。工作人員在無菌室進行完微生物檢驗后,應將使用無菌室的時間、使用人和設備運行情況等進行記錄,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現,因為一旦責任到人,每個人就會嚴格按照流程執行操作。這種記錄歸檔的方式可以及時發現問題,以確保食品檢驗環境達到應有的標準。

    1.3 食品微生物的檢驗需具備法律性質

    食品微生物檢驗對樣品的采集要求非常高,由于微生物具有存活率高、活動范圍廣、種類多的特點,這也就使得食品微生物的檢驗過程變得十分復雜。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食品安全監測,食品微生物的檢驗技術要求較高,因此無論是檢驗部門還是檢驗人員必須要經過國家法律認可,符合國家法律規定,因為一旦脫離法律的束縛,食品安全就沒有任何保障。食品微生物的檢驗人員必須要有職業資格證書,并且要有基本的法律意識,認識到其工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2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展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然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食品檢驗部門選擇它足以見得它的優點,擁有如此龐大的群體,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展潛能不可估量,正所謂乘風破浪會有時,食品安全也會因為這一技術的發展而得到保障。既然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市場前景如此廣闊,那么國家和政府應該大力推廣這一技術,并且出臺相關政策推動支持這一技術的應用。此外,由于公民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食品逐漸成為人們的追求,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運用可以完美的實現這一愿望,這一技術可以檢測出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與種類,食品檢驗單位根據這一技術提供的數據進行安全監測,從而對食品的生產環節進行有效把關。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已經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監測單位追求的方向,只不過如何運用,怎樣運用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揣摩,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樹立與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二者的高度結合必將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

    3 小結

    綜上所述,在進行食品微生物檢驗時,工作人員既要考慮檢驗環境,又要保證檢驗流程的規范性,一切從食品安全角度出發,把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使消費者吃得安心。只有嚴格運行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保證食品微生物含量在安全限度之內,食品安全才會逐漸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國的食品出口才會在世界各國中有強大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高晴.淺談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與檢測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9).

    [2]張潔梅.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J].現代食品科技,2005(02).

    [3]王富英.微生物檢驗技術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07).

    [4]安玉枝,王錫青,姜勇.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及未來發展趨勢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3(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成人最新午夜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免费视频|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 caoporn成人|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网页| 欧美成人777| 成人18xxxx网站|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