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文化交流的觀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交流的觀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交流的觀點

    第1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關鍵詞: 跨文化交流、價值觀、語言文化、行為語言、因素

    “跨文化交流”一詞譯自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該詞是由美國人類文化學者霍爾于1959年在他的《無聲的語言》一書中首先提出的。

    跨文化交流從理論上說,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處事方式,往往會導致相互間對同一事件產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需要對不同文化間如何充分發揮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進行深入的研究。

    文化仿佛像空氣一樣,人們平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在實際交流中卻處處離不開文化。它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過不同層面的種種因素對交流產生影響。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人們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習慣性的方式,當作是最正確的、理所當然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這種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為,必然會削弱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妨礙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下面我們從觀念、語言、行為三個主要因素來分析其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

    價值觀的影響

    “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人類的精神財富,如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等。”文化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社會制度、政治與法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習俗、道德、宗教、家庭觀念等等。

    從文化表面上的不同,我們可以把不同文化深層次的差異歸結在不同的觀念或稱價值觀上。所謂價值觀,就是判斷是非好壞的標準。對于隸屬于某個文化的人來說,判斷行為的好與不好,都是受這個價值觀支配的。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差異促成了人們認識上的差異。當文化價值系統發揮作用時,它便產生激發力,影響著人們的感覺、態度、行為舉止和選擇標準。因此,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就會產生類似的行為態度,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則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態度。

    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往往是不同的價值觀發生了對立。一般來說,中西方文化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中國的文化傳統歷來強調群體意識,從國家到集體,最后才是個人。而西方則強調“個人主義”,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強調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來約束,反對權威對個人的支配。

    以中美價值觀的差異為例,我們可以把中美價值觀的本質差別歸納為:美國人突出個人,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而中國傳統文化貶低個人,以家族主義為核心。曾經有位中國學者將中美價值觀的具體差異歸納為: 中國人注重互動和相互倚靠,美國人注重自立和獨立; 中國人講集體至上,美國人講個人至上;

    中國人注重保住“面子”,不但要保住自己的“面子”,還力求保住對方的“面子”,美國人不講“面子”,有時也許要保住自己的面子,但是想不到要保住對方的面子; 中國人注重親密無間,美國人注重保持個人隱私; 中國人喜好共性,美國人喜好個性;中國人偏好人際和諧,美國人喜歡個人競爭。

    比如“成熟”這個詞,在西方人的觀念中,其含義是能表述真實的自我,能擺脫他人的影響和限制,以及能獨立面對他人和現實,因為這體現了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但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成熟”的含義則是一個人已趨向于與家庭、社會及工作單位的協調一致,體現了中國人集體主義、注重人際關系的價值觀。

    由于價值觀告訴人們哪些行為是好的、有價值的、得體的,所以人們往往希望自己習以為常的文化規范能得到對方的認同。直到在交流溝通中發現一句客氣的話竟使對方不快;一個不經意的動作竟引起對方反感,才意識到什么地方出了問題。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避免在交流中出現這些問題呢?概括的說,不同的文化之間只有差異沒有優劣,而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不卑不亢、以禮相待,謙虛好學,勿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價他人的行為。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交流中注意以下方面:

    學會尊重彼此間的文化。要學會客觀地看待文化差異,尊重交流雙方各自的社會價值觀,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會習俗和生活習慣。

    培養寬容心。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時,要具有接收不同事物的寬容心胸,應該嘗試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考慮問題,以適當的方式接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提出的建議。

    避免思想的模式化。當你與不同文化的人交往與合作的時候,請記住他們也不愿意自己被你模式化。你要能透過模式化的表面,去發現對方獨特的個性特征。

    避免錯誤的思維定式。如認為自己正在用一種正確的方式去進行交流;認為在自己所處的文化中所學到的人際關系基本規則普遍適用于所有文化。這些錯誤的思維定式會大大阻礙溝通與交流的有效性。

    其實,文化間的差異并不是件壞事。如果我們能夠把文化差異轉化為一種彼此交流的動力,那么我們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并且有效的減輕觀念差異給我們的交流帶來的阻礙和影響。

    第2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中外藝術交流跨文化語言障礙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是人類進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人類進行抽象思維和描述世界的工具。語言是社會性的東西,它由一個文化的共同體所使用。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語言體系。語言既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幫助人類創造新的文化。語言是文化大系統下的一個子系統,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獨立存在,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在語言學習中對跨文化知識有足夠的重視,全面提高語言能力,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語言離不開文化,不同文化的語言必然帶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蘊含民族文化的內涵。跨文化交流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交流,而且是兩種文化的交流。文化是人的生存環境。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著文化的影響,并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化。金毅提到,文化是人類自身組成的集體根據自己的美學或哲學觀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社會、人類自身及其符號系統過程中所創造與積累的全部成果。每一種文化有一定的語言模式和一定的行為方式,因此,對外來刺激的感受和意義及賦予意義的方式方法會因文化的背景不同而不同。語言是人類廣泛運用的、最重要的符號。人類創造和運用符號及賦予符號意義的能力使他同動物區別開來。著名的西方哲學家卡西爾指出:“對于理解人類文化生活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來說,理性是個很不充分的名稱。但是,所有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因此,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藝術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人民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最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象征物的東西差異、交流者的語言功底、對人文風俗的了解及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上表達的差異,會存在一定的跨文化語言交際障礙。呂俊先生曾寫一本書,名為《跨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主要論述了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這本書的名字取得很妙。巴比塔(Babel Tower)是圣經用語,出自《舊約?創世紀》,意為無法實現的空想。洪水大劫后,諾亞的后裔要在示拿平原上建成一座直通天庭的塔。當時人們共用一種語言,互相交流,人多智廣,工程進行得很快。上帝對此驚愕不已,于是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進行交流。于是通天之塔在一片哀嘆中半途而廢。(梁曉東,陳運香,張志強,2001:28-29)這個圣經典故表明了語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語言文化交流障礙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跨文化交際首先碰到的就是語言不通的問題。即使學過外語,能夠用第二語言同說這種母語的外國人進行交際時,仍然不是那么得心應手,障礙仍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者沒有掌握說第二外語的技能;二是對語言差異知之甚少,或是忽略了語言差異而造成了語言障礙,結果難以溝通。

    所謂語言差異是指不同的文化個性所呈現出的不同的文化形態在語言層面上的反映。交際者對這些差異缺乏敏感性,又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導致了交際失誤的頻繁出現。如著名英國作家蕭伯納筆下的賣花女一樣,當她在語言學家息金斯的幫助下,學到了一口純正的倫敦方言而摒棄她原來那一連串的土話后,雖很快躋身于上流社會,然而她還是出了許多文化方面的笑話。尤其是在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應注意對目標國家文化習俗、喜好宗教的研究。對目標語國家的文化不深入進行研究,就很難學會對方的語言,就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如在英語文化中,頌揚比比皆是,尤其是藝術工作者們經常會收到掌聲和鮮花。面對別人的贊許,你必須學會說:“Thank you!”而中國文化中,謙虛是一個人的美德,對恭維與溢美之言的反應,操漢語的人往往用“否認”或“自貶”的方式。我們往往聽到中國優秀的藝術工作者面對贊揚時說“Not at all(這不算什么)”。線性思維的外國友人們就會真覺得你的表演或作品“不算什么”――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際障礙。

    針對以上不利因素,要解決中外藝術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語言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知己知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既了解本族文化,也了解目標文化,及時發現雙方差異所在,盡量避免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誤解,從而提高交際質量。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至少一方會使用外語,這就要求從事中外交流的藝術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恰恰是問題的難點所在。在文化習俗上,在價值觀念上,在中國可以隨便詢問對方的工資、年齡及婚姻等問題,而在西方打聽這方面的問題將被視為對個人隱私權的干涉。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習慣采用歸納思維方式,而英美人則習慣采用演繹思維方式,比如中國人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前往往先陳述事實,而英美人則開門見山直接表達觀點。中西方文化差異使跨文化交際產生障礙。只有不斷增強文化差異意識,加深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突破交際障礙,實現順利交際的最終目的。

    2.尋求共同點。共同點越多越容易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溝通的橋梁也就越多。

    3.學會移情。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場看問題。交際中不應該拿某一個文化體系作為固定的衡量標準,只從本族文化出發,臆斷對方文化的優劣,而應該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用他人的文化背景考慮問題,并且對文化差異造成的分歧采取寬容的態度,以此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及由此帶來的交際失敗。

    第3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摘要】本文對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研究的重要性進行簡單說明,從實際應用的角度說明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表現,并對彌合語言文化差異提出了建議。希望本文能夠對英語學習者以及對外交流工作有所助益。

    【關鍵詞】英語 漢語 文化差異

    引言

    語言文化差異出現在不同國家的語言應用者的交流過程中,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國家間的經濟往來越來越緊密,個體之間的跨文化語言交流活動也越來越多。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語言文化差異帶來許多誤解,甚至出現過文化差異導致的溝通不良問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方式是彌合文化差異,使不同于語言應用者能夠進行無障礙的溝通。英語是目前我國應用最多的外語,也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外語教學科目,探討英漢語言文化差異,對我國的英語教學鍋中以及英語應用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表現

    1.語詞運用上的文化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政權體制、國民心理環境,文化的主流思想完全不一致,很多英語學習者和應用者,都忽視了這樣的語言心理基礎,因此,在理解英語表達方面出現了一些誤解。常見的誤解存在于單詞的理解上,英語中的“dargon”并非漢語中的“龍”,具有神圣、吉祥的意思,而是代表著邪惡的力量。而英語中也不存在“吃了么?”這樣的問候。很多英語學習者,在文化意義方面的誤解,使語言的理解和應用都存在著問題。

    2.語法上的文化差異。語言的基礎包括詞匯和語法,詞匯量的多少并不完全決定英語使用者的交流能力,]有豐富的語法知識,仍然會造成交流障礙。而英語和漢語的語法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由于語法方面的文化差異,給英語學習者造成難題,也導致了交流當中的諸多問題。例如在漢語交際中,如果陳述完某些觀點后,會以This is my point view. 表示對自己觀點的總結,但是在英語語法中,已經陳述完成的就代表已經過去,因此應該用That is my point view. 加以表述。

    3.語言習慣上的文化差異。只有真正地理解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才能夠促使跨文化交際中英語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提升跨文化交際質量,英語國家與漢語國家的生活習慣不同,語言習慣也完全不一樣。語言習慣在人們日常實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斷積累下來的,是完全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例如在對方表達謝意后,英語語言習慣中常用 You arewelcome. 來應對對方的 Thank you. 但是在漢語語言習慣中卻較為習慣使用Never mind.進行表達,這一詞在英語中具有“不介意”的意思,如果交際中使用此詞匯,則必然會造成交際對方的誤解。

    二、彌合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方法

    1.在語言應用過程中注意文化差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或者對英語文件進行翻譯和理解,都必須重視其中的文化差異,只有在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很多細節性的交流問題才能被注意到,人們在交流過程中才較少出現誤解和溝通障礙。在使用英語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使用的詞匯、句子結構符合英語語言文化的定義,而不是按照漢語語言的語法和詞匯,逐一翻譯過去。例如,英語表達中的“定語從句”,對某個詞匯進行解釋說明的句子出現在詞匯之后,而非中文的語法習慣,出現在詞匯之前,或者單獨進行描述。這就需要英語使用者加以注意,在表達過程中使用定語從句,要重視從句出現的位置,盡量避免表達錯誤,引起歧義。

    2.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熟悉英美人民的習俗,就不可能運用英語進行成功地交際。反過來,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地理解和準確地使用語言。這也說明,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用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而同樣,英語國家的國民,也需要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夠完全理解交流的真正意圖。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彌合語言文化差異的最根本方式,除了舉辦和參與大型的文化交流展會之外,個人英語學習者也可以采用網絡信息溝通工具,與國外友人實際交流,這也是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

    3.以語言文化為單位進行特殊訓練。了解英語國家語言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簡單的幾次交流就能夠實現的。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要深入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就應該以此為學習目標,進行單元式的訓練。例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書籍進行對照閱讀,觀看英劇、美劇,體會其中的語言文化表達的方法,都是能夠幫助我們進行語用學方面提高的方式。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英漢語言文化差異存在于 語言交流的各個方面,文化差異無法彌合,就會產生各種交流問題。英語學習者和應用者,應從語言發展的根源入手,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參與文化交流,在使用英語過程中重視細節,只有這樣,語言文化的差異才能逐漸減少,英語語言應用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

    [1]卜玄奕.跨文化交際中的英漢禮貌語言差異分析[J].校園英語,2016(07):111-112.

    第4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摘要】我國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側重西方文化,特別是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與傳播,忽略本土文化,導

    致大學英語教學出現"文化失語"現象。本文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語"現象的原因,并相應提出解決

    策略。

    【關鍵詞】文化失語本土文化西方文化

    失語癥源于醫學術語,指由于受傷或疾病引起的大腦損傷而導致思想表達能力、口語及書面語理解能力的

    部分或全部缺失。從叢教授首次提出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他發現許多從事外語教學的中

    國學者,在與西方人交往的過程中不能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1]

    1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缺失"現象

    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文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文化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絕對是舉足輕重的,是

    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Lado和Brooks等學者均堅定地認為,對文化的了解和跨文化對比是語言教學法

    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學者和教師也認識到了文化在教學中的重要性。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

    濟一體化和時代的發展,我國與其它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人們對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的認

    識逐步加深,文化的導入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英語教學界的學者和專家的普遍認同,文化交際的

    雙向性這一特點決定了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同時兼顧目的語文化和本土文化。但是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

    中,文化教育被片面地理解成對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導致了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單向性趨勢,出現了向英語

    國家"一邊倒"的現象。劉潤清教授指出:"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象

    ,不參考母語,不和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2]這種重視西方文化,忽視本土文化的現在不僅在

    文化交際中表現明顯,在英語教學中同樣也表現的很突兀。從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就明顯的看出這一特征

    。在文化傳授的教材中,幾乎全部都介紹的是西方國家的傳統文化或現代生活等課文,與中國文化相關的

    課文極少。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還導致另外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即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恰當的

    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導致交際失敗,不僅不能巧妙地介紹中國文化的精華,而且還造成外國人對中國文化

    的誤解。在與外國學生交流的時候,他國學生夸夸其談本國的文化,而我國學生只能一臉尷尬,甚至連"包

    子"、"油條"、"元宵節"等單詞都不會翻譯。更離譜的是很多人在介紹中國文化的時候亂翻一氣,把儒家名

    言"富貴不能"譯成"Be rich,but not sexy","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翻譯成"Know is know, no

    know is no know",種種現象讓人不禁感嘆,我國學生對本國文化缺失到何種地步,這種現象與我國大學英

    語教學只強調英美等西方國家文化而忽視本國文化脫不了干系。

    2 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語"之原因

    2.1 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及文化傳播的單一性

    從全球范圍來看,英美文化處于強勢地位,中國文化則處于較弱的位置。從近代交往歷程來看,西方的強

    勢文化一直凌駕于我國本土文化之上。西方國家掌握了經濟、政治與軍事大權,使得相對落后的本土文化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上失去了話語權。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采取單一路徑,只重視西方文化而忽視本

    土文化,人們對文化交流的互動缺乏平等交流意識,導致中西文化交流不平衡。過去很多學者在論述中西

    文化交流史時,多認為從文化傳播的方向上來講是單向的,即由西向東,是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向東方

    、向中國的傳播;西方人在這場文化傳播中是積極主動的,而中國人則完全是消極被動的接受;就傳播結

    果而言,西方文化擴張了自己的勢力,而中國文化則受到了沖擊。[3]

    2.2 社會觀點的誤導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英語熱",從剛入學的小學生到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國人把學

    英語當作頭等大事。英語在當今中國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出了合理的范圍,被國人抬到了一個不可抵達的

    高峰。可怕的不是英語對我們社會帶來的沖擊,而是面對這種沖擊的時候國人所表現的無動于衷,甚至漠

    視母語及母語文化。國人對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比對中國的春節還要熱情,西方的電影和音樂日益

    占據中國市場,更加深了國人崇洋的心理,此外,母語文化對學習目的語的負遷移作用被過分的夸大

    ,很多學者提倡學生少說中文或不說中文。以上種種錯誤觀點導致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崇尚西方文

    化蔑視中國文化。

    2.3 教材選用不當

    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依賴于教材,英語學習和教材是分不開的。縱觀現有的大學英語教材,如外語

    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編大學英語》和《新視野大學英語》等教材的課文大多來源于國外的報刊或者雜

    志,都是介紹西方社會的人文知識、社會習俗的文章,這些文章對學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是有好處的。但本

    土文化的內容攝入甚少,特別是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更是少見,導致學生不能有效的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

    。學生在向他人介紹本土文化的時候表達能力低下。

    2.4 教師質量參差不齊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導力量,在課堂教育普遍實施的中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是大部分教

    育的素質卻有待提高。很多大學英語老師自身的態度不對, 對本土文化忽視甚至蔑視,他們漢語言文化功

    底薄弱,有些老師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盲目的崇尚西方文化,并將這些觀念植入學生身上。教師素質高

    低與學生學習本土文化有著直接的聯系。

    3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語"之解決策略

    3.1轉變社會觀點,建立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識

    中國學生受英美文化的沖擊,對其認同感甚至超過了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再一

    邊倒地傳授英美文化。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才, 其根本目的在于

    實現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著名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在其名著《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提到:"語

    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一種語言的人或臨近語言的或文化上占優勢的語言

    的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4]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來與人交流,在交流過程互相分享各自文

    化與習俗是必不可少的。整個社會應轉變觀念,正確看待本國文化,樹立平等交流意識。在教學中不斷輸

    入中國文化元素,促使學生形成民族認同感和平等交流的態度,從而培養出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3.2教材和考試攝入中國文化元素

    教學作為學生主要的學習工具,應注重對中國文化的攝入。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會產生遷移

    作用,課文可適當的增加中西方文化比較的文章,讓學生對本土文化有所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選

    擇材料的時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實現本土文化的正遷移。在考試中,適當的增加本土文化的比例,及

    翻譯本土文化的考查,促進學生學習本土文化的熱情,激發教師傳授本土文化的積極性,使考試成為促進

    本土文化學習的有效機制。

    3.3教師需提升自身素質,改變教學方式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力量,應提升自身修養,擴大知識面,學校可定期對英語教師進行本土文化的培

    訓,讓其指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本土文化。在《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書中,陳深提出了"文化創意"的

    觀點,是"在中國通過外語教育學習語言和文化可以獲得的一種創造性的力量。這種力量的發展或增長是一

    種在中國英語學習者內部的變化過程。文化創意的概念更注重學生參與文化互動的能力而不是他應用語言

    的能力"。[5]教師應指導學生獲得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知識,刺激學習者的內部變化,從而達到更

    深入理解,使學生的綜合實力得到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使用比較法,感受式教學法,合作法等

    方法進行教學。比較法在外語教學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羅選民教授指出:"第一,它可以從文化系

    統的文化現象的同一性中探求人類發展的共性。第二,從不同文化系統的文化差異中,可以揭示人類文明

    發展的個性。有比較才有鑒別,不進行比較,就無從把握事物的本質與特征。因此,比較法是英漢文化對

    比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6]教師在教授英美文化方面的課文時,可將其與中國文化相對比

    ,如在介紹西方節日的時候,可在其與中國傳統節日作比較,也可讓學生發表意見,與學生進行合作式教

    學。與此同時,至關重要的是學生自身應加強文化根基,多閱讀《中國日報》、《21 世紀》注重中國文化

    知識的報刊資料,多參加課外活動,利用業余時間了解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國際社會能夠理解

    的中文來進行交流和介紹中國文化。

    4 結語

    語言時時處處反映著文化,文化在任何時候都需語言,文化與語言之間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羅

    萬象,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本土文化的習得對學生掌握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幫助[7]我們作

    為新一代的大學生,"讓中國走出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我們其中的任何一位都可

    能成為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讓大學生學會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是中

    華民族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10).

    [3]王曉朝.文化互動轉型論——新世紀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會科學,1999.

    [4]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7-8

    [5] 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M].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1

    [6] 羅選民.論英漢文化對比與跨文化交際研究[M]//7=菊泉,鄭立信.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

    第5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例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2012年湖南卷)

    倫敦當地時間18日17時,隨著中國與土耳其主賓國活動交接儀式的正式舉行,為期3天的倫敦書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書展上,中國以迄今最大規模的主賓國活動隆重登場,向英國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出版商、版權交易商展示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及各類圖書出版現狀。今年的中國展臺上有近3000種英文圖書展出。書展推出的中國作品包括《錢鐘書英文散文選》和蘇童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等書的英文版,以及《紅樓夢》《聊齋志異》《孫子兵法》《論語》等中國古典名著英文版。

    倫敦書展落下了帷幕,但書展對中英兩國文化交流所產生的重大推動意義,將留下長遠影響。正如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所指出,長期以來,中英文學的交流有點失衡,不對等。中國讀者對英國文學的了解,遠比英國讀者對中國文學了解得多,英方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僅限于古典文學,像《紅樓夢》等。中國一般讀者,對英國的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當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倫敦書展將于明年4月15日~17日舉行,市場焦點主賓國是近年出版業蓬勃發展的土耳其。

    (1)請為上述消息擬一個標題并闡述理由。

    (2)根據上述消息,自選角度,寫一段新聞短評。

    答案 (1)標題:倫敦書展“搭臺”,中國圖書“唱戲”

    解析 從標題的內容看,新聞所述事件為倫敦書展,此次書展的主賓國是中國,有近3000種圖書在這個平臺展出,也就是說,中國圖書借助倫敦書展的舞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從標題的形式看,“搭臺”“唱戲”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動,且兩句形成對偶,句式整齊。

    答案 (2)在剛剛落幕的2012年倫敦書展上,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內的近3000種英文圖書。這種展示很有必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因為語言障礙,作為文化重要載體的圖書一直不被國際社會充分認可。近年來,許多出版社對中國圖書在世界上的尷尬處境深有認識,逐步邁出了走出國門的步伐。倫敦書展是一個展示平臺,這種展示既是中國文化自信心的表現,也是中國圖書擴大在國際上影響力的嘗試。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會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和提升。圖書和文化也是如此。

    解析 (2)的答案選取了圖書展意義的角度,角度選得好,結構很嚴整,論述也有理有據。從上述答案中,我們可以看出寫新聞評論,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點撥一 對于解讀新聞評論之類的題目,我們必須認識到評論可能會有多個角度,但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個適合自己的角度。比如解答例1題,從“交流”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寫:“2012年倫敦書展已然落下帷幕,但中英兩國乃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會落幕。本次書展展出的全是英文圖書,將漢語翻譯成外文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但也是中國圖書走出國門的必要條件,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突破了語言障礙,中國圖書才能被世界各國看懂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可能是雙向的、雙贏的。大膽的將中國圖書推介出去,將中國文化輸出國門,才能讓自己成為文化交流中自信的平等的一方。倫敦書展這樣的交流方式必將也應該持續下去。”從“平臺”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寫:“2012年倫敦書展已然落下帷幕,中國圖書借助倫敦書展這一平臺,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圖書也是浩如煙海,但很大層面上還處于‘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尷尬狀態。中國圖書需要這樣的平臺來推介自己,來證明自己。正如經濟需要改革開放一樣,文化也需要走出國門,我們要充分利用已有平臺甚至自己搭建平臺,放眼世界,將中國圖書推銷出去,交流出去。也只有在這樣的平臺上,才能找到中國文化的信心,也才能發現中國圖書與世界的距離,從而推動中國出版業的發展。”

    錯答 對于這類題,我們不可同時采用多角度寫,因為那樣做會顯得重點不突出,評論難以向深刻的方向發展。

    點撥二 新聞評論有相對完整的結構,一般說來,我們應按照這樣的思路來進行:首先概括新聞事實,亮出觀點,接著用論據論證(支撐)觀點,最后,作出結論(重申觀點)。我們來看從“展示”的角度寫的一段新聞短評:在剛剛落幕的2012年倫敦書展上,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內的近3000種英文圖書。(首先概括新聞事實)這種展示很有必要。(亮出觀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因為語言的障礙,作為文化重要載體的圖書一直不被國際社會充分認可。近年來,許多出版社對中國圖書在世界上的尷尬處境深有認識,逐步邁出了走出國門的步伐。倫敦書展是一個展示的平臺,這種展示既是中國文化自信心的表現,也是中國圖書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嘗試。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會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和提升。(用論據支撐觀點)圖書和文化也是如此。(作出結論)

    點撥三 新聞評論可長可短,但我們不能因為短就只是拋出觀點,沒有支撐觀點的依據。

    例2 有媒體統計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總銷量,發現前者的總銷量遠低于后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文情報告(2012~2013)》顯示,2012年度小說類圖書的銷量冠軍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簡要點評。要求:①觀點明確;②語言表達簡明、得體;③字數不超過30字。(2013年湖北卷)

    命題專家要求考生寫的是新聞微評論,雖然是微評論,但依然要有理有據。部分考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的說“莫言作品質量低于郭敬明,毋庸置疑”,還有的說“諾獎不算啥,銷量決定文學品位的高低”,這些答案都是不得要領的,雖然有觀點(也就是我們說的有理),但是沒有支撐觀點的依據。我們如果說“銷售量一低一高,說明大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更多讀者的認可”就符合有理有據的原則。這其中的“據”就是“銷售量一低一高”,這其中的“理”就是“大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更多讀者的認可”。

    第6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關鍵詞] 商務英語培訓 跨文化交流 語言交流 非語言交流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全球化進程已成為各國共識。近20多年來,中國利用外資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引進外資最多的國家。中國的涉外商務活動發展迅速,使越來越多的涉外企業開始重視商務英語培訓。商務英語培訓是以語言為載體,把核心的商務內容放到其中;以企業商務人員和即將邁入職場的人員為目標,以商務活動中常用英語為重點的一種培訓。其特點主要在于其培訓的專業化、口語化和較強的針對性。

    但當前的商務英語培訓基本上都依照“英語+商務知識”的模式進行,這種模式是否足以培養能夠成功從事跨國商務活動的必備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們先來談談跨國商務活動的實質問題。從客觀現實來看,跨國的商務活動從表面看是跨國交際活動,從實質看是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合作與交流,因此跨文化人際交流的成敗將決定跨文化商務活動的成功與否。

    根據Baguley的定義,商務交流是一種有目的的社會技巧,從本質上講有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的雙向交流過程。Varner and Beamer還進一步補充到,商務交流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所謂跨文化交流是發生在當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是來自不同的商務文化背景的時候產生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交流的障礙尤其突出,當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是來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交流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Gibson也分析到,如果交流雙方之間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干擾”,交流隨時都可以被中斷。

    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對商業活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有效的交際是跨文化商業活動的出發點。

    二、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跨文化交流通常包括各種經濟商務主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商業人士應該對不同的文化價值保持相應的敏感度,以此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樣有助于幫助商人在不同國家文化的環境中交流成功。因而,理解文化對跨文化交流培訓是重要的。

    西方人與中國人之間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可分述如下:

    1.寒暄方面

    美國文化強調“人事分離”,感興趣的是實質性問題。因此他們談話涉及不相干的事情及了解對手的時間很少,短暫的寒暄后即交流與工作相關的信息。此外,美國人幽默感強,愛開玩笑。

    2.交談方面

    強調時間表“專時專用”,注重直率和講實話。再者喜歡反駁,公開表示其反對意見。

    3.思維方面

    美國人往往把復雜的事情分解成一個個較小的問題。大任務由一系列小的任務堆積而成,比如提出價格,包裝,交貨等等問題,再依次解決。

    三、跨文化交流的內容

    交流既包括語言的交流也包括非語言的交流。

    1.語言的交流是相當重要的

    在語言的交流中,交流者不僅需要個人語言技能,如聽、說、 讀、 寫,而且需要更多的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技巧,如談判、演示和說服等技能。商務英語培訓應該把這些技巧貫穿于整個訓練,盡可能設計一些模擬交流場景幫助訓練者應用這些技巧。

    (1)談話技巧(Speaking Skills)。當非英語母語交流者用英語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交流者之間進行溝通時,有效的談話技巧十分重要。因為這種場景的交談不僅要求通暢流利和準確達意,而且還應講究一定的效率。Adair特別強調了以下六個標準:清楚、 準備充分、 簡單明了、 生動幽默、 表達自然、簡練有效率。以上六點是給培訓者提出準備談話交流的明確標準,培訓師應幫助他們用以上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談話,在充分練習后進行點評,詳細分析以上哪點做得更好,哪幾點還需要改進。

    (2)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演示在現代社會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表達方式,如產品演示、會議演示、個人總結演示等。在商界中,各種形式的演示都被看作是一種十分有效率和靈活的交流方式。當然,這種演示交流往往既要求語言符號也包括非語言符號的交流技巧。許多商務人士發現,工作的成功絕大多數取決于他們能夠組織好自己的觀點并且有效地演示表達出來。因此,要想讓培訓者領悟這些演示技巧的精髓,應該在課堂上提供給培訓者進行演示的機會,并且留心觀察,幫助培訓者找出演示中存在的交流技巧的問題,培訓者應從親自鍛煉中掌握演示這一重要的交流技巧。 轉貼于

    (3)高級的談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談判是一種雙方或者是多方為了解決問題,達成協議而進行的商談和商討的過程。談判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如:建立商務關系,同意進行談判,交換信息,提問,選擇,提出條件,商談,達成一致和總結等。培訓者必須明白談判的任一階段都可能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文化中,談判的技巧均有所不同。為了幫助培訓者順利展開談判,應該在分析各國文化對談判影響的基礎上,多對他們進行模擬談判的訓練。

    培訓師可以要求培訓者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模擬談判,一組是英國商人,另一組則是中國商人。在交流時,培訓者應該充分考慮到英國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因為英國是high IDV(inpidualism),low PDI(power distance)的文化,中國商人應當更多尊重英國商人的個人權利和決定。他們可以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想法,因為清楚直接的交流是low PDI英國文化的體現。

    2.非語言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語言更直接,兩者相互補充,密切聯系

    (1)面部表情。在東西方文化中,東方人比較含蓄,面部表情也不習慣過于直露;而西方人則較為直率,喜怒哀樂較易表現在臉上。比如美國人認為微笑是一種積極態度的表示,而日本人在商業談判中幾乎很少微笑,只有談判已近成功的尾聲時才會展露笑容。日本人甚至會把隨意的笑視為是不嚴肅甚至是嘲笑。再如眼神交流,美國人把直接的眼神接觸視為誠實坦率的表示,閃移不定的眼神意味著不誠實和沒禮貌,而日本人卻認為不直視對方的眼神是表示尊重和謙遜。

    (2)身體姿態。身體姿態,包括手勢在內,在不同文化中差別是很大的。無意中做出的體語或手語,都可能導致交際的失敗。如我們大家熟知的“OK”手勢,在美國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國,這個手勢的意思正相反,意味著沒有價值的“零”,而在日本則代表“錢”。顯然,在與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商業交際時,這個手勢不可以濫用。又如見面時的體語,美國人可能會與對方擁抱,或拍對方的后背表示友好,中國人和日本人一般是難以接受這樣的見面方式的。再如中國人喜歡翹二郎腿,而中東地區的人會認為這是極大的失禮行為,因為他們認為腳底是人身體最低的最骯臟的部位,向談判對方露出腳底無異于貶低和侮辱對方。

    (3)空間與相互距離。個人空間的大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約定俗成。與東方人交談的西方人,常常會覺得個人空間被入侵。研究者發現,美國人認為4英尺~12英尺是在正式場合進行洽談的合理距離,而亞洲和阿拉伯文化中則較少考慮私人空間問題,他們會認為越近的距離會使關系越親近。因此美國人與日本人談話,很可能在無意中被日本人的“緊追不舍”逼得節節后退,造成喜劇般的效果。

    由于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加快,企業的跨文化交技能力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尤為重要,商務英語培訓作為提高企業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種有效的途徑應該得到企業管理者,企業員工,以及對跨國貿易感興趣的朋友的重視。

    參考文獻

    [1]Baguley, P.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Modern Business[M].Berkshire:McGraw-HillBookCompany,1994

    [2]Varner, I and Beame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 Irwin McGraw-Hill,1995

    [3]Janch,F.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3rd)[M].California:Stage Publications.Inc,2001

    [4]Gibeon,R.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第7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研究一直以來是理論界的研究重點,各種觀點層出不群,但都脫離出儒學價值體系的大概框架,由此看來,儒家文化可是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流。還有別的學者提出,中華文化強調倫理,社會成員關系主要以人倫關系為主,即“父子兄弟君臣”,追求群體互助,這和西方文化的“個體本位”和“自我中心”是截然不同的。在思維方式上,中華傳統文化重直觀感受,發散性思維,依靠解釋,以綜合總結為主,不像西方那樣重視理性推理,強調邏輯演繹,依靠嚴密的自然科學分析過程。在家庭關系方面,中國文化以社會本位價值體系為主,整個社會在家庭內部建立起了嚴格有序的尊卑關系,完全投射出“責任—義務”價值觀,按照一種由下而上的依附關系,強調的是集體的威嚴制度,個體是整體的一份子,依靠強烈嚴格的“忠,孝,仁,義,禮”道德倫理價值觀約束個體的獨立性,宗族關系將整體牢牢地捆綁在一起。這一套嚴格有序的關系,具有典型的“自我——群體”結構特征。而與此相比,西方文化則以個人主義和自我為核心,把人看作為單個的具有獨立思想個體,自己對自己負責。西方的個人——自我中心主義也催生了西方強烈的民主自由意識,偏重于對物質世界的關注和研究,具有敏感獨特的自我空間意識,隱私價值觀念。因此在各種社會關系和人際互動中,對自我隱私和空間的要求,對他人,對自己獨立精神的特別尊重等,是西方群體散發的特性。而物質主義則是西方人世界觀的集中體現。總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差異可以簡要歸結為以下幾點:注重群體互助—注重獨立自助;強調歸結集體—強調個體價值;注重親密關系—注重個人隱私空間;注重人情關系—注重規則關系;偏重群體和諧—偏重個人競爭;感性發散思維—理性直線思維;集體至上—個人至上等。

    二、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屏障

    中西方文化中鮮明而強烈的差異性是造成兩種文化交流不暢的主要原因,大大增強了兩種文化交際的不適合摩擦,而這些種種不適的感覺直接來源于生活互動和交際中方方面面,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更深一層的約定俗成的社會交際規則。

    1、文化異質性引起的跨文化交際錯位

    中西方文化的異質性在于兩種文化的根源性所反映出來的對自然,宗教,政治的態度。以商業氣息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圍繞著海洋發展起來,而以農業氣息為主的中國社會經濟圍繞著土地發展起來。西方文化在其文化個體對海洋的探索中塑造出強烈的冒險精神,公平民主意識,重視私利。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西方文化呈現一種尖銳對立關系,然而,西方人最終還是對自然采取俯首的態度,生活生產中,大自然時不時會展現出其冷酷強大的一面,各種超越人們認知的事件使人們愈發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人主宰”的地位讓位于“神”,揭開宗教的面紗,各種虔誠的崇拜無不是建立在對自然詭異力量的敬畏,宗教,圖騰等的崇拜實際上就是人們對自然采取一種滿懷感激和尊崇的態度,感激自然所賜予的生存生活資料。對于宗教,中國人更相信“人”的力量,連孔子都對鬼神之事避而不談,宗教生活雖然也穿插在人們生活之中,但從來都不是主流和重點,沒有像正統的儒家文化一樣上升到整個國家的角度。中西方文化的這些明顯的異質性很容易導致兩種文化在跨交流中出現偏差乃至對立,作為深受文化熏陶的個體在交流過程中很容易在這些大的方面產生分歧和誤解,進而影響到交際細節,產生錯位對立,陷入困境。

    2、文化特有概念

    造成的跨文化認知障礙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一些共有概念在雙方的文化語境下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此外,兩種文化下的語言在某些方面總會有不同之處,當遇上了特定條件,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和另外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就出現了偏差,未經過這一特殊認知培訓的人當然不會察覺到,自然而然缺乏一種特殊條件語用的敏感性,往往會在交際中走入誤區,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造成交際不暢。而在跨文化交流中,雙方個體很容易忽略和關注這些,除非一些特別明顯的忌諱。還有很多人在因這些原因引起的誤解和摩擦后很難做到“換位”和“包容”。僅憑著一些思維定勢去與另一種文化個體進行交流,結果可想而知,很容易造成交流不暢。因此,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會出現這樣一個泥淖:交流雙方在對同一事物,有先天性的不同認知。同一概念或者詞語在兩種文化的語境下有截然不同的內涵和象征偏差。而問題就在于,交流雙方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語境去衡量這種認知,站在自我中心的立場上看待另一種文化的認知,缺少一種換位的文化語境轉換。由此,雙方的交流就會出現“言此指彼”或者“各自言說”,無形走入跨文化交流的困境。

    3、交流地位不平等造成的跨文化障礙

    平等是適用于一切交流的最基本的準則和要求,而這正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所欠缺的。缺少平等,就會出現一種文化對另外一種文化頤指氣使。“文化杠桿”只會“一邊倒”。推行所謂的“普世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強勢,違背了最基本的文化概念。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近代的中西方文化交際在槍炮中就已經出現了地位偏差,西方文化一直在強調“普世價值觀”的概念,傳統的中國文化遭受著革命變換的巨大沖擊,中國文化“西方化”的進程大大沖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而反思這些進程,無不是以西方近代的社會價值觀,科學觀作為標尺。過熱的“以西為鏡”,偏重西方體系,自然而然就會忽略自身文化體系中埋藏的巨大價值和潛力,以另一種文化的差異性去理解和對照自身文化,并追求“等同”,本身就將自身文化陷入了低一級的不平等地位。在這個過程中,本文化中的道德,哲學,藝術,科學,宗教,民俗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偏差性的衡量。近代一系列的激烈社會變革和盲目的“文化潮”大大抹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光彩,過度地否定了傳統道德文化的積極力量,造成了整個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輕視和不自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民族價值感失去了原有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傳統的價值體系已然崩塌。從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的角度來看,“西方潮”的突進正昭示了傳統文化的缺口,為西方文化的“侵入”提供了良好契機。傳統文化喪失“話語權”,西方文化獨霸天下,用自我的“普世價值觀”衡量一切文化。久而久之,“普世價值”在本文化殘破的根基上生根發芽,為人們接受。西方人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場上理解東方文化,這種自我文化中心主義導致的偏見必然會加深“不平等”的姿態,大大阻礙中西方跨文化交流進程。

    三、提高中西方跨文化交流適應的策略

    提高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無疑最先要從跨文化雙方的個體—人入手。無論涉及哪一個領域的跨文化交流,只要抓住了跨文化困境的主要矛盾,從主要方面,即中西方文化的特性和文化根源入手,逐漸深入理解雙方文化載體下的具體細節的不同,才能做到理解,進而做到包容,不再以“先入為主”的思維偏見去看待跨文化交流中的異質點。交流雙方的個體要帶著審視和好奇的態度去對待新文化,多去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加深對新文化的了解,有了了解,才能對交流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忌諱有所準備,避免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出現尷尬。培養文化寬容性,交流雙方在交流中要消除陌生感,在互相尊重對方文化特質的基礎上,適當的拉近心理距離,增強互動,對新文化要保持持久的興趣,進而加深雙方的自由交流,在對異國文化的情感體驗中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語

    第8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關鍵詞:外來詞 產生 語言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H1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薩丕爾在其著作《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說:“言語,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己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一種語言的人或臨近語言的或文化上占優勢的語言的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交際可以是有好的或敵對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務和交易關系的平面上進行,也可以是精神價值――藝術、科學、宗教――的借貸或交換。”。不同文化的交際最主要的是以語言作為載體而進行的,那么便必然會導致語言的相互碰撞,外來詞就是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在語言上的產物。作為一種具有跨文化性質的語言現象,外來詞之中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并且能夠很好的表現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門語言,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語言,其體系中的外來詞現象必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一、 外來詞

    (一) 外來詞的定

    外來詞也叫借詞,是一種從別的語言中借來的詞。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具有二重性,蘊含著外族詞的內容,卻又有著本組次的外殼。

    (二)外來詞的分類

    按照羅常培老先生的觀點近代漢語里的外來詞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聲音的替代:

    (1)純音詞:如:沙發、雪茄、水汀等

    (2)音兼義:這一類詞雖然是譯音,但所選的字往往和意義有關。

    (3)音加義:一部分是譯音,一部分是本地語意義如:卡車(car)、卡片(card)。

    (4)音譯誤作譯義:“愛美的”(amateur)

    2、新諧聲字:按照羅常培老先生的說法這種外來詞是“外國語詞借到中國后,中國的文人想把他們漢化,于是就著原來的譯音,再硬把他們寫作諧聲字。”如:茉莉(mali)、鋁(aluminum)、泵(pump)。

    3、借譯詞: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之中,引進了許多中國沒有的新觀念,新思想和新事物。在本民族語言中無法找到相應的詞,于是便把原來的語言逐字直譯過來,形成的外來詞。常見于佛教以及哲學名詞。

    4、描寫詞:有些從外國引進的實物在本國找不到對等的名詞,于是便造一個新詞來表示。往往是在相近的本地名詞上加“番、西、洋、胡”等字。如:番茄、胡蘿卜、西米。

    二、 外來詞的成因

    (一)外來詞是語言接觸的必然結果

    從外來詞的種類及構詞法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只有語言交際才會產生外來詞。為什么會借用外族詞,就是因為不同的民族交流之間出現障礙,遇到之前沒有出現過的事物或情況才會需要借用。這是最直觀的現象。

    (二)翻譯

    “外源詞產生的歷史是與翻譯史相行并進的。一個民族有多長的翻譯史就有多久的外源詞歷史。”在翻譯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無法在本族語中找到對應詞的詞匯,因此便自己根據需要來進行翻譯。翻譯出來之后如果被大眾所接受,并得到廣泛的運用,便成為了所謂的外來詞。并且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外來詞都是經過翻譯的手段而創造出來的。

    (三)本民族對外來文化的態度轉變

    外來詞產生的高峰最開始在漢朝,那個時候漢武帝派使臣出使西域,人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也是一種好奇的心態,因此引進了許多外來詞。再到唐朝時期,更是與外國交流頻繁。但是到了明清封建政權統治時期,長期閉關鎖國,統治者的愚民政策使得老百姓長期對外來事物有一種抵制心態,與外界的交流也是少之又少。只有少數先進的知識分子通過留學等途徑與外界保持著溝通,因此那個時期的一些外來詞多是只被少數人所理解和接受。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外界交流的增多,人們的陳舊觀念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大部分人能夠正確的對待外來文化,還有許多對外來文化特別感興趣的人,更有甚者也會出現崇洋的現象。這種心態的轉變也促成了外來詞的增加和產生。

    (四)全球化的世界進程

    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緊密,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也是互動不斷。在這些期間所產生的文化語言的交流,以及彼此的相互影響和滲透也注定會加深。世界各個民族之間的距離也通過互聯網的手段而逐漸拉近,“地球村”等現象頻頻呈現。如此大環境大背景之下,外來詞的數量以及涉及的范圍也日益擴大。同時人們對于這些外來詞的接受也越來越快,往往很快便被廣泛運用。

    三、 外來詞中所隱藏的文化現象

    (一)語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個民族的語言,同該名族的社會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它具有儲存民族文化信息的功能,所以,在民族文化進程中,語言負擔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使命。語言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是這個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子形式,而其中尤為詞匯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最為突出。”①,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預言師最主要的形式和載體,而語言之間的交流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蘊,因而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由于語言是人類思維的物質外殼和最重要的交際媒介,而且凝聚著整個文化系統,因此,它在文化的建構、 傳承和發展上,在文化的接觸與交流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也是帶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碰撞對語言必定會產生影響

    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必定會會對語言產生明顯的影響。比如葡萄、茉莉等詞語,都是由于在中外交流之中事物被引進,并且把外國語言的讀音音譯過來被本族人使用,結果世代相傳使用下來人們幾乎都感覺不到這些原本都是外來詞,已經完全被內化。反過來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漢語詞匯,如:功夫、豆腐等等,也已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接受,并且中國的文化也隨著這些詞被傳到國外。這些都是隨著中國的傳統風俗文化在國外的傳播而逐漸被接受的。這一點從之前外來詞的分類上就可以看出,都是文化交流中出現本國語言無法表達的事物才會借用外國語言的。前提是要有文化的交流。

    (三)外來詞對于詞源地文化的保存作用

    “漢語外來詞的來源非常廣泛,既有境內少數民族的輸入,也有境外其他民族的滲透。”。其間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民族己經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消失滅亡,但是它們的部分文化習俗卻由于其詞語在漢語外來詞中的存在而得到了保存。除此之外,漢語外來詞也是反映了外來文化現象的詞語,它反映著外國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以及政治形態。透過漢語外來詞,我們也可以窺探出這些文化內蘊。因此,漢語外來詞也常常被用作歷史文化現象的有力證據。

    總之,語言與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是始終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的關系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文化語言學教程》,張公瑾 丁石慶 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 《語言與文化》,羅常培,北京大學出版社。

    [3] 《漢語外來詞》,史有為,商務印書館。

    [4] 漢語外來詞與漢民族的文化心里 劉麗輝,《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9月19卷第三期。

    第9篇:文化交流的觀點范文

    在1960年,一個美國的語言文化委員會表達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有這樣三個本質的陳述:(1)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必須趨同于控制著我們趨同文化的觀念。(2)語言傳遞著文化,所以教語言的教師也必須是文化的傳遞者。(3)語言要受到特定文化條件下的觀念與信仰的支配,這在語言課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Bishop,1960;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在中國,近幾年許多學者都有一個共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其不可分割的部分;文化是語言的基礎和內容。基于國內、外這一共同的理解,筆者強烈文化教學要融入英語課堂,同時,也希望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培養他們的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教學的內容通常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缺少任何一個,學習者就可能誤解詞匯的象征意義和交際意義,近而造成一些實際性的錯誤。一般來說,知識文化可以通過正式的交流獲得,因為,它畢竟是與交流的產物相關的。交際文化是通過非正式的交流獲得的,因為,它是與交流的過程相關的。那些出生在某種文化交流環境中的人們自然的繼承了他們的共同的文化,就能輕松的理解他們的行為方式而不會產生誤解。這就是為什么英語為母語的人即使對歷史,文學,藝術,語法知道得很少,也不會妨礙他們的日常交流和人際關系。因為,他們生長在母語環境中,知道在不同的場合如何恰當的表達。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盡管他們知道一些歷史,文學,藝術知識,但是,他們仍然不能輕松地進行交流,因為,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用二語交流時,他們很容易受到第一語言的影響和限制。這是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地就在產生作用。在知識與行為之間,有一種距離,或者說在應該做什么與實際做什么之間,有一定的距離。

    文化教學的方面,在英語教學領域有一個認知層面,文化教學應該包括兩方面:一個是文化知識,另一個是文化理解(文化感知)。文化意識聯系著這兩個方面。事實上,在文化知識與文化理解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然而,兩者之間的細微的差別是前者是獲取目標語言的文化信息,后者是知道并接受它,用獲得的文化知識在相應的文化環境中做出恰當的行為舉止。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化知識集中在一個人已經獲得的知識上;文化理解是一個人的能力。在內容上,前者僅僅是傳遞文化知識,后者是既傳遞文化知識有傳遞交流信息。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學生學了近20年英語,讀得很好,寫得很好,卻不能與那些說母語的人很好地表達自己;能聽清楚外國人的每個詞卻不明白他們說的是什么意思。這就是因為忽略了英語的文化交流知識。從長遠來看,學習者的文化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主要受益于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但是,交流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習者更多的集中在文化交流信息方面,因為它更重要,培養并且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側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這才是當務之急。文化教學的原則:雖然很多英語教師已經意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豫而停止不前,懷疑二語文化與中國文化會產生沖突。還有一些英語老師已經獲得了英語的很多文化知識,但是提高文化交流能力還有一定的困難。為了教師和學生的利益,下面的原則值得考慮借鑒:在跨文化和雙語教學中英語文化的重要。在某種意義上,要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有一種客觀的認識。因此為學生提供實際的材料和真實的語言環境來理解目標語和目標語言的文化。知識的擴大,英語學習者將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與目標語的價值觀,信仰和宗教相關的知識。因此,我們首先要正確地了解目標文化的政治及社會意義。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完整的觀點和看法。從文化內容的角度看,學習者首先集中在交際文化方面,其目的是提高交際能力。這是必要的,但也是有困難的。考慮到文化教學的嘗試方法,任何方法都不能毫無根據地被接受,學生需從實際情形中收益,這是要讓文化教學更有效的重點考慮的部分。另一方面,邁開步子豐富文化交流信息才是最適宜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學習過程中堅持不懈。文化教學的新嘗試:跨文化意識有四個等級。第一個是對表面文化屬性的意識,它經常被解釋為新奇而有異國風情;第二個是對重要的細微的文化屬性的意識,它常會與自己本民族的進行對比,被解釋為難以置信和很荒謬;第三個和第二個同族類,但是,通過知識性的分析,文化屬性被認作是可理解可置信的;最后一個是對所學文化如何從內在感知的意識。下面推薦一些新方法幫助英語學習者更好的認識理解跨文化意識。包括報紙,雜志,小說,甚至是兒童書籍,這些材料可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容易理解消化。通過這樣的接觸,學生可以發展對第二語言和文化的全面及更成熟的理解。強調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并不意味著要忽略我們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世界上沒有完全同類的文化,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討論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文化的特質。這會幫助學生在學習另一民族的文化時,更好地認識本民族的文化。因此,學生能夠找到更好的立足點來發展跨文化的知識技能,對本國文化與目標語言的文化做出合理的比較,達到更好的理解另一種文化的目的。例如,英文詩背誦,英語口語競賽,英語節目表演;觀看中央臺英語頻道的節目,多聽BBC和VOA廣播節目,鼓勵學生多與外教交流接觸。這些活動均有利于學生學習到真正的文化知識。

    總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決定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本民族文化進行的國際交流,使得民族文化變得豐富多彩,并且為我們的文化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是英語教學,不但要教授知識文化,而且要教授交際文化,這已是必要而緊迫的任務。簡言之,文化知識是個起點,文化意識是文化知識與文化理解的聯系紐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通過文化的教學提高學習者的語言習得。

    本文作者:張云霞楊洋李海燕工作單位:內蒙古醫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 成人免费视频69|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俄罗斯一级成人毛片|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成人午夜短视频| 91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日本免费成人网|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www免费人成看片|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成人久久伊人精品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