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朝的文化藝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信息資源 美術課堂 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1-069-01
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們文化修養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作用??v觀當前的美術教學,美術欣賞已貫穿從小學至大學的審美全過程中,而作為中學美術教學,主要的教學目標是:通過美術欣賞教學,激發與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使學生初步掌握美術的欣賞方法與欣賞程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價值觀和審美情趣、良好的品德情操,并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審美選擇,敢于表達個人的審美判斷,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美術欣賞是以其綜合性發生效應的,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從美術的審美特性出發通過對古今中外各類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介紹、分析,并引導學生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審美經驗和審美享受,從而使學生掌握美術欣賞的方法,提高欣賞水平,獲得審美的愉悅,受到教育和啟迪。其學科的特點是:直觀性特點、情感性特點、創造性特點、知識性特點。
要特別提出的是,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審美特性出發,通過感受、欣賞、表達等方式,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和審美能力。因此,在美術欣賞課進行媒體設計時要注意:
(1)直觀形象喚審美
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是開設藝術欣賞課的目的與任務。因此,通過對藝術形式的直接感受進入審美體驗就成為美術欣賞課的主要途徑。在教學時,運用圖像展示藝術作品的美感,激發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熱愛,引導學生理解、討論藝術作品的美感價值,從而讓學生獲得生動形象的感受。圖像是一種直觀工具,可充分利用幻燈機、投影儀等光學媒體進行靜態畫面演示,也可利用錄像電視等聲像媒體進行動態展現。以藝術作品所特有的形象、色彩、線條、明暗等引發審美的直觀感受。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應發揮多媒體的長處,既可將重點、難點予以突出強調反復觀看,也可根據教學需要前后調整組合。如:可根據年代進行美術發展歷程展示,也可根據美術門類進行中外美術切口橫向比較分析。例如:欣賞古代青銅器,首先熒屏上出示造型各異的青銅器,讓學生辨認哪些是盛食物的,哪些是盛酒的,調動學生興趣,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賞析古代青銅器造型,感知青銅器外形之美,同時以文字介入,講解其姿態,傳達給學生“一種意識”,一種在藝術作品中尋找真正潛在的價值意識和培養一種真實品味意識。接著屏幕出示商朝時期青銅器并配音樂,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傳遞出青銅器的另一層社會、文化的含義: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不但精湛工藝,精美花紋、形狀,是根據當時貴族審美觀念而鑄造的,它體現出特定的精神目的及神權思想。再出示銅何尊,銅何尊是周朝時期的青銅器,你們認為它與商朝的尊又有何區別?學生在討論、交流及觀賞熒幕上藝術品后,對其獨特美感價值,將逐步融入自己的看法、情感。這樣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加深對青銅器美感的認識。
(2)目視耳聞創情境
理想的美術欣賞境界是直接完全與作品交流,欣賞者完全被作品的思想情感、形式、形象的魅力所打動,仿佛與作品的色彩、線條所融合,物我兩忘,欣賞優秀美術作品時的這種體驗,無論是由于欣賞者同作品的“異質同構”原因,還是對作品中形象含義的理性認識,其實質都是協調的光照、色彩、音響、特技、栩栩如生的畫面和生動的講解,都能與人的需要興趣等因素結合,產生優勢興奮中心,達到高效的欣賞效果。如:欣賞書法作品可組織學生觀看名家即席揮毫錄像,從而耳聞目睹書法家在用筆的頓挫行止中所有的韻律、節奏,從而達到心領神會的教學效果。
(3)啟迪思維講創造
黑格爾先生將一件藝術品分析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方面。凡可感知的,如色彩、光度、肌理、節奏、對比等形式,人物、植物、風景等內容均屬外在因素。而外在因素所傳達的情感、認識、觀念、意蘊、主題等則為內在因素。就美術欣賞課而言,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特點優勢來充分啟迪學生思維、剖析作品的外在因素形式,挖掘作品的內在因素價值,以達到開闊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的目的。
(4)提綱挈領抓優化
【關鍵詞】工藝美術; 傳統; 文化意蘊; 吉祥圖案
吉祥圖案是將中國歷代能人的創作設計及智慧融合在一起,并不斷完善其政治理論、道教和民情風俗,使其成為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設計體系。該吉祥圖案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1吉祥圖案的產生和發展
人們對圖騰的崇拜之情造就了吉祥圖案,原始社會初期,人們將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圖騰觀念在雕塑中體現出來,用以寄托其美好的愿望,理論上這是最早的吉祥圖案。自華夏民族產生后,龍鳳便替代了原來的圖案成為了華夏的圖騰,在人們心中,龍鳳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守護神,直至今日,人們仍然自豪的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龍與鳳是封建社會最尊貴的吉祥圖案,后來逐漸被寓意為尊貴身份的男女。至堯舜時期,先民開始以山河為神靈,崇拜天文,各類祭祀活動也由此演變而來。頗具代表性的有星辰、日、月、龍等吉祥圖案,后來被帝王之家繡在朝服上,以示身份尊貴,該習俗一直延續至清朝末期。商周奴隸時期一直沿用的是自然崇拜,并不斷被神化,在商朝的青銅器上開始流行龍紋、豹紋、魚紋和鳥紋等,西周后,敬天保民的思想逐漸取代了侍奉神靈的觀念,具體表現在青銅器上的豹紋等逐漸被夔鳳紋所取代,同時,四瓣花紋、云雷紋等吉祥圖案也應運而生。自秦漢時期,各類民間藝術,包括雕塑、建筑和繪畫圖案的出現逐漸被賦予確實的意義。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的發展,以宗教內容為主的吉祥圖案逐漸演變出來,例如蓮花紋。隋唐時期,吉祥圖案逐漸被世俗化,各階層的人民開始將美好愿望寄托在吉祥圖案中。吉祥圖案發展到鼎盛時期是在明清時期,加上各類綢緞樣式的多樣化,使得吉祥圖案以各種不同的樣式表現出來,其應用范圍也逐漸趨于廣泛。
2吉祥圖案的文化意蘊
2.1信仰的意蘊
所謂意蘊,就是將社會意義和生活意義以藝術形態的方式表現出來,并在思想上進行不斷延伸。過去,吉祥圖案就是信仰的代表物,不管是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還是自然崇拜,甚至包括宗教崇拜,都屬于信仰,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趨吉避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龍鳳圖案,不僅表現了中華民族對大自然的贊美,更凝聚了各民族對祖先的崇拜之情。龍的文化意識滲透到中華民族的骨髓里。作為代表圖騰和神話意象的動物,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鳳也是一種神鳥,傳聞中對于鳳的描述是,只要鳳凰出現了,世界就太平了。龍和鳳的吉祥圖案是自原始社會就開始沿用的,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直延續至今,歷經上千年歷史,龍鳳圖案一直帶著吉祥色彩和政治色彩,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圖案。
2.2思想的意蘊
儒、道、佛三家造就了我國的傳統思想觀念,社會的維護和運轉主要以此為哲學思想,因此,這一思想觀念也避免不了在傳統吉祥圖案中體現出來。儒家學派的基本觀念講究的是用倫理道德對倫理道德進行維護,講究老幼尊卑。傳統吉祥圖案中的五翎(燕子、鴛鴦、白頭、白鶴、鳳凰)就象征著儒家學派等級制度的朋友、夫妻、兄弟、父子、君臣。儒家學派比較重視修身養性,因此大多文人學士均將梅蘭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三友作為高潔情操的禮贊。而道家思想傾向于追求長生,因此“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樣的吉祥字眼也就衍生出來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盛行佛家思想,并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文化思想。佛教的發展和盛行直接關系到吉祥圖案的形成。例如佛堂中所供奉的菩薩,不僅僅局限于供佛教所用,還在日常生活中可見。吉祥圖案反映了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并經久不衰,使人們更樂于接受該類藝術性的語言。
2.3民俗的意蘊
工藝美術主要來源于生活,對生活和社會的闡述,我國傳統的工藝以裝飾的吉祥圖案將民俗意蘊充分的表現出來了。中國是個比較重視家庭延續的國家,比較看重對子嗣的傳承,為了能夠將這種美好的愿望表達出來,吉祥圖案中就出現了象征“望子成龍”或“榴開百子”的圖案,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我國勞動人民比較重視對生活的熱愛,因此,勞動人民祈禱有美好的現實生活,并期望能夠延續這種美好現實,這種觀念在吉祥圖案中的表現形式就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了,這是勞動人民最樸實的生活愿望的表達方式,將民族品德和性格直接的反映出來了,并自發的形成凝聚力。
3結語
吉祥圖案是數千年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流。不僅凝聚著國人的審美情趣、倫理情感和宗教情懷,更多的是幫助人們更好的去生活,將人們追求吉祥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吉祥圖案中體現出來,把人們的美好愿望藝術化、象征化、社會化,讓其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構建吉祥的美好畫面。
參考文獻
[1]段建華.中國吉祥裝飾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2]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3]王園,許云,尹雅琪.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設計的融合——關于形成中國風格的思考[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12).
摘 要: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在我國的歷史中留下寶貴的精神物質財富,也在世界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部分,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課堂中,讓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分析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作用,并給出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的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策略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許多偉大的數學家,他們為世界數學史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作為數學這一科目,對于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基礎算數的精確掌握和簡單的生活應用,以便解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可以讓學生對數學這一科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作用
當今教育的大環境是素質教育,這就要求在各科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都進行教育,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同樣要這樣做。
1.傳統文化可以豐富數學課堂的內容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豐富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經典的數學故事,還有豐富的名人事跡,這些文化故事內容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原理里有一定的好處。除此之外,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時,還可以接受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材中會出現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師可以將這些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加以利用,進行拓展,然后將文化故事講給學生聽,最后再引出問題,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從而讓學生喜歡上數學這一科目。除此之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傳統文化內容,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可以了解到許多對于他們來說新鮮的寓言、故事等,充分開發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思路更清晰,效果更明顯。
3.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符號圖形,如圖騰、刺繡等,即使是漢字,也是由符號圖形演變過來的,這些都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悠久與魅力,同時也是世界文化的一抹奇葩。在豐富多樣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發現各個時代中工藝圖案的發展水平,也可以感受那個時代傳統圖案所帶來的文化魅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圖案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數學幾何圖形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傳統文化中那些幾何圖形的美,從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方法
1.利用傳統問題,增加數學課堂探索性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趣的傳統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充滿了哲學性,有的充滿了數學性,教師就可以從這些傳統問題中,提出一些比較適合小學生回答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古人的數學思維,去感受先哲們的數學思想,從而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充滿趣味性并且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例如,當學生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時,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古代先哲們做過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練習百位數以內的加法。首先,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前,先講個故事引入問題。如雞兔同籠這個數學問題,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描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然后,教師再對這個問題進行改編,問學生10只兔子和10只雞一共有多少個頭,多少只腳。這樣根據傳統問題引出簡單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去探索這些問題。
2.利用傳統科學,增加數學課堂魅力性
關于我國古代文化,不得不提一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眾所周知,中國的四大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進程,使很多國家從此邁上了文明的道路。除了四大發明以外,還有許多科學技術值得稱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用這些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激發增加課堂魅力。例如,在學習“年、月、日”時,教師就可以和學生將一年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成就,如我國商朝干支紀日法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通過這些傳統文化的引入,可以增加小學數學課堂的魅力。
總而言之,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上也出現過許多杰出的人物。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一些傳統文化知識或者一些文化藝術,這不僅可以豐富小學數學課堂,還可以增加數學的趣味性和學生的探索欲,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繩結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術,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作為古時“女紅”中的一項,經過世代相傳,在漫長的歲月積累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意蘊。繩結的形式多樣,應用廣泛,其用途不同,所蘊含的意義也大相徑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演變,繩結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手工技藝,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所獨有的精神。在文化遺產繼承中,文化的信仰、民族的習俗、社會的發展氛圍都是精神文化的范疇。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從古至今從未停息,傳統繩結文化也隨之流傳至今,并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被廣泛地傳承。傳統繩結文化在演化的進程中不斷變遷,它以無形的狀態存在,深深地扎根在傳統民族文化的底蘊中,以傳播的方式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
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全球文化迅速傳播,世界審美趨于同一化,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關注度與認同度不斷地削弱。以及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給予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對當下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性。在繩結文化上普遍存在單一化的手工藝傳承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文化語言的傳播力度在平面紋樣視覺傳播上,具有一定的缺失。
基于中國傳統繩結中的紋樣所具備的文化傳承價值,在視覺語言化的社會形態背景下,對繩結進行試驗探索。通過視覺化的現代語言特點,來詮釋傳統繩結的民族文化魅力。本課題所研究的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以中國傳統繩結作為切入點,從現代設計語言的角度,將中國傳統繩結的立體造型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紋樣。通過對繩結中的紋樣進行整理,對其造型特點、紋樣語言設計和吉祥寓意進行實驗性探索,并應用在傳統節日中。通過平面中現代的設計理念和形式語言進行不斷的實踐嘗試,整理構建出具有中國傳統繩結領域的紋樣梳理體系以及紋樣的特點,探索現代化的紋樣語言路徑和設計的方法總結,為中國傳統繩結中的紋樣領域提供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和視覺語言特點,并廣泛地推動繩結文化。
最終將這種設計路徑和方法,應用在傳統節日中,助力于中國傳統繩結文化基因的傳承,從而實現新時代下繩結中紋樣的設計語言,并將其與傳統節日中的視覺表達形式相結合,以吉祥寓意紋樣特點,來呈現傳統節日文化的視覺符號性和時代的延展性,從而推動中國傳統繩結的傳承與保護。
中國傳統繩結的發展歷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國,傳統繩結文化源遠流長,它始于上古,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例如唐代的銅鏡圖案中繪有口含繩結的飛鳥寓意永結秦晉之好。明清時期,人們開始將它命名,將它賦予吉祥寓意之類的含義。例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余等等。繩結技藝在鼎盛時期傳入民間,在漫長的文化積淀中,傳統編結工藝帶有各個時期的民族特色,豐富的文化底蘊。
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用以記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繩結的開端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普遍存在相關記載,河姆渡人有紡織用線的出現,夏商時期出現編織的雛形,春秋時期出現編織物,商朝之后手工編織物普及。唐宋為興盛時期,繩編運用在服飾上,明清時期繩編即中國結普遍運用在日常生活的領域中。如服飾、紐扣、香囊、荷包等。
繩結紋樣的種類
2.1繩結概念
繩結是以繩打出的各式各樣的“結”。結含有多種寓意,例如用繩所打的“花結”有盤長、方勝等。在我國古代繩編技藝記載為數不多,是我國三大傳統手工藝之一。
2.2繩結紋樣的種類
繩結的種類基本分為三種:a、基本結:平結、雙錢結、雙聯結、十字結、萬字結、八字結、琵琶結、三環結、雙環結、秘魯結、紐扣結等等;b、變化結:桂花結、繡球結、十全結、復翼盤長結等;c、組合結:如意吉祥結、方勝結、壽字結、戟結等等。
2.3繩編紋樣的規律
中國傳統繩結的形成源于編法的特點,線與線之間的穿插、疊加、纏繞所產生不同的肌理,因此帶來的不同繩結的文化寓意,在線與線之間的微妙穿插中形成獨特的視覺感官效果,其特點為:
a、平均對稱:對稱給人以視覺平衡。以中心線為基準各個方位之間相互緊密聯合,線之間的纏繞以一根或者多根首尾相連接而成。我國傳統民間繩結藝術的特點是左右對稱、均衡對稱。我國歷代講究中和之美,天地方圓均以對稱為美,將自然界中的對稱與人文相結合,這也是我國設計領域中的一個原則,它寓意著吉祥平和。
b、節奏井然有序:通過線的相互重復和組合變化,不斷地重組結合展現規律的繩結紋樣節奏,統一整潔的紋樣特點。
C、繩子的數量上:單股繩子的紋樣走向一般以順序化、整齊的單向走勢。雙股繩結可單向、交叉、層疊的形式展現。三股紋樣形式豐富皆可用以上的編發形式。三股以上的繩結紋樣,以一個繩結紋樣單位頻繁出現,重復運用。
繩結紋樣的再設計及應用
繩結通過線與線之間的穿插、縮、編、抽、盤旋、纏繞、疊加等,以多種工藝技法在井然有序的方式下組成。在基礎造型上,以其固有的規律進行變化組成新的繩結作品。這些繩結本身隨著歷史流傳至今而自帶深刻的吉祥寓意,這一視覺符號語言已深入民族心中。在繩結中的紋樣表現手法上,吉祥寓意是最具有其特點的表現形式,因此通過前期的實踐性探索得出最具代表性的繩結包括:十全結、萬字結、三環結、桂花結、吉祥結、繡球結、復翼盤長結、如意吉祥結和方勝結。再運用上一節中的實驗結果,來探索繩結中的紋樣具有吉祥寓意的現代語言設計,以合理的方式運用到生活中去。
在現代設計中我國傳統的紋樣語言不僅僅是外觀上的表現,更深層次的是在于其內在的意向美感,沿用傳統的形式語言和其深層的含義,取其吉祥寓意的手法,來解讀現代繩結紋樣的視覺符號語言特點,從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現代化紋樣語言符號。從古至今,傳統紋樣融入文化語言符號,介入情感和吉祥寓意的形式,來展現我國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將紋樣中具有吉祥寓意的紋樣根據實體物件的大小進行再設計,選取手機作為媒介,通過三種傳統紋樣形式裝飾手機殼。在第一個紋樣中,其造型與傳統節日中的燈籠形狀相近;中間的圖形則是傳統紋樣的重復形式設計;最后一張是單一的傳統紋樣線條組成。其配色都是以傳統色彩為主,與主題相呼應。把傳統紋樣的語言應用在現代化的高科技產品中,這樣更容易達到傳播的效果。
中國繩結紋樣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繩結紋樣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發展歷經數千年的變遷與演化。我國傳統民間繩編藝術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創造力、表現力。我們應當充分學習和繼承紋樣的精髓,將其尤為運用到現代的社會發展當中,并賦予新的設計理念符合現代化社會的需求。
傳統繩結紋樣設計呈現在現今生活中是人類發展歷程的表現語言,它是人們用來界定人類發展歷程的現代化詞語。在當下的社會發展中傳統民族文化不僅僅是人們腦海中的人文意識形態,而是實際的文化遺留產物。傳統繩結文化在社會的生活運用中融合在我們的周邊領域,它也可以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當新舊時代之間的產物仍然生存在夾縫中,我們應當予以傳承和發展,在與時代相互碰撞中行走得更長更遠。
參考文獻:
〔1〕曹海梅.中國結編結寶典[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5
〔2〕杭間.手藝的思想[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5
〔3〕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 北京:清華大學版社,2001.5
〔4〕杭間.中國工藝美學史[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5
〔5〕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辭典[M].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6〕潘魯生.手藝創意[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5
【關鍵詞】東蔡莊;“二鬼摔跤”;民俗文化特征;社會功能
河南偃師東蔡莊的“二鬼摔跤”俗稱“二鬼扳跌”,是東蔡莊村每年正月初五春節廟會時所表演的一種民俗舞蹈?!八m名為‘二鬼’,但實際上是一人獨舞,舞者將兩個假上身縛于肩上,用兩手臂作另一小鬼鬼腿,手掌插入鞋內,好似雙腳。這樣,一人就變成了兩人,在鑼鼓聲中,表演者作出搏斗狀?!逼浔硌莼溨C,生動有趣,因此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東蔡莊“二鬼摔跤”作為一項傳統的民俗表演藝術,是民眾智慧的結晶。而挖掘和分析其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征和社會功能,又是對這一民間藝術的有效補充和保護。
一、“二鬼摔跤”的起源
“二鬼摔跤”,又稱“二貴摔跤”、“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二鬼扳跌”等,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叫法。關于這種藝術形式的起源也有著多種說法,由于在現有的史志資料中缺乏明確的文字記載,所以到目前為止,“二鬼摔跤”的起源只能從各種民間傳說和假說中獲得。1、“摔跤”演變說“摔跤”是中國傳統體育競技活動中的一種,秦漢時出現的“角抵”,已經具有摔跤的性質,這在出土的秦漢文物資料中得到證明?!敖犋P凰山秦墓出土的木篦漆盤上所繪角抵圖,二人摔跤,一人旁觀,三人頭不著冠,只束發髻,上身,著短褲,腰系長帶。山東臨沂金雀山西漢墓帛畫所繪角抵者穿袍系帶,怒目相向,作欲摔跤狀?!钡轿簳x南北朝時期,“角抵”被改稱為“相撲”,并作為練兵強身的手段,在各族人民間和軍中流傳較為廣泛。隋唐五代角抵因是徒手相搏,故又稱“手搏”或“卞”,在軍中更為盛行,并且在宮廷宴會和祭祀場和也多有角抵表演。到了宋代,相撲發展到頂峰,宮廷宴會、外交宴會都要用到相撲表演,軍中的相撲比賽更是備受關注。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民間的相撲運動極為盛行。在城市中有瓦市相撲,頗具特色,并且是一種商業性的藝術表演?!睗h民族的相撲在元代依然盛行,并且民間的角抵比賽,常在廟會上舉行。明清時期,尤其是到了清代康熙皇帝,還專門設立“善撲營”,格外重視摔跤之技。由于“二鬼摔跤”的表演動作是對真實摔跤動作的一種模仿,所以不少研究者認為“二鬼摔跤”的造型就是從傳統的體育競技摔跤中來,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到唐宋時頗為盛行。2、土行孫戰張奎說傳說殷商時代,武王興兵伐紂,其麾下大將土行孫與商朝猛將張奎于戰場上拼命廝殺。二人從天明殺到天黑,從馬上打斗到馬下,不分勝負,最后都丟下手中兵器,赤身相搏,摟抱廝打。兩人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但又都各懷絕技,難分輸贏。隨后這在民間傳為一段佳話,人們模仿他們便有了“二鬼摔跤”的表演。3、蒙恬背草人戰匈奴說相傳秦始皇時期,匈奴進犯,來勢兇猛,攻破了雁門代州。蒙恬大將軍奉旨率領軍隊與匈奴作戰,但由于匈奴騎兵驍勇善戰,秦國將士們與之相持數日抵擋不過,損傷慘重。正在無計可施之時,蒙恬將軍從民間得一計策,即讓將士們身背草人作戰,接近敵軍戰馬時彎腰直擊馬腿,而讓背后的草人直立,誘得敵人誤砍草人,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擊退匈奴。從此士兵們在演練之余,常將兩草人相抱捆綁在一起,并將其背在背上假扮摔跤動作,滑稽可笑,之后這便在軍民中廣泛流傳。4、康熙智擒鰲拜說“清初,康熙帝即位時,大臣鰲拜恃權肆行,且其為人剽悍,入宮更是刀不離身。因此,康熙帝專門訓練了一批擅長布庫的宮中侍衛,乘機將鰲拜擒住,掃除了政治隱患?!边@里的“布庫”就是摔跤在滿語中的說法。后來,民眾為了頌揚康熙帝的圣明,在民間將競技摔跤衍化成“二貴摔跤”這一民間藝術表演活動,“二貴”是民眾對少年侍衛的敬稱。直至道光末年,“二貴摔跤”作為民間表演活動才興盛起來。5、傀儡戲演變說“二鬼摔跤”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儺儀”與“儺戲”。其演變順序是,由“儺儀”發展出了“儺戲”,進而由“儺戲”發展出了“傀儡戲”;“傀儡戲”的一個分支——“肉傀儡”雖已失傳,但民間藝人借鑒它的表演形式,發展出了道具舞蹈——“二鬼摔跤”。這一說法相對于體育競技“摔跤”演變說,是從“鬼”文化的角度對“二鬼摔跤”的來源做出的一種推論和假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證實。6、小鬼打碌碡說在陜西省的關中、銅川、戶縣等地區,民間對“二鬼摔跤”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彭祖活了八百八,沒見過小鬼把碌碡打。傳說彭祖活了八百八十歲,最終被閻羅王察覺,派黑白無常到人間去勾取彭祖的魂魄。他們按照生死簿上彭鏗的名字多方打聽而沒有結果,因為彭鏗早已隨著祖祖輩輩的逝去而改名為彭祖。百無聊賴之際,兩個小鬼打起了碌碡,恰巧被彭祖看到,引得彭祖大笑:“我彭祖活了八百八,沒見過小鬼把碌碡打!”小鬼一聽,立刻反應過來,用鎖鏈把彭祖帶走。經拷問,彭祖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能活到八百八十歲。最終,還是機靈的小鬼發現,彭鏗之名被粘在了書縫中而被閻王忽略,因此得以長壽。在民間,人們模仿“二鬼”打碌碡便有了“二鬼摔跤”的表演。東蔡莊“二鬼摔跤”的起源,也同樣沒有確切的文字資料記載。民間相傳,“在宋仁宗時,汴梁城中住著兩個趕考舉子,盡管囊中羞澀,仍在酒樓中狂飲暴食,在結賬時都爭著付錢,最后原型畢露,二人廝打起來。看熱鬧的人說:‘這兩個酒鬼怎么奪魁?扳跌倒是高手。’后來,民間藝人就根據他倆的廝打場面,創造了這種藝術形式。”而在偃師市文化局申請“二鬼摔跤”為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中提到,“二鬼摔跤”源于渭河平原,明朝洪武年間由晉入豫,扎根豫西,落戶于洛陽地區。但也沒有相關的史志資料作為支撐。因此,還需要多方面查找資料來對這一說法進行論證。
二、東蔡莊“二鬼摔跤”的道具制作及表演形態
東蔡莊“二鬼摔跤”所用的道具,既不是頭小身大、形象粗陋、面部猙獰的小鬼形象,也不是身著旗裝、嘴叼辮梢的滿族“二貴”形象,而是身穿藍色工裝、頭戴灰色工帽的普通工人形象,且大小設計與真人接近。這雖然減弱了“二鬼”的夸張性,但卻以其形似真人取勝,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是時展的產物。由于道具要被捆綁在表演者的背部,所以其基底用了一塊相對穩妥的厚木板。兩個“小鬼”的上身是固定在木板兩端的兩個十字形圓木樁?;ハ啻钤谝黄?、擺出“支架子”形態的雙臂是四根捆綁著干草和棉花的圓木。頭部輪廓則是用紙漿層層堆積塑造而成,然后再用顏料繪制出五官形象。兩者都膚色粉白,濃眉大眼,一個表情凝重,像是在表現要摔倒對方的不易,另一個則面帶微笑,似乎胸有成竹、志在必得。架子做好之后,還要有所裝飾。先給“小鬼”穿一層薄衫,再套上寬大的藍色工裝,既能夠將道具各個部分的接口遮掩,又能夠發揮工裝“布圍子”的作用。為了與工人的身份相契合,還特意在袖口處縫上了白色的線手套,在頭上固定了灰色的工作帽,這使兩個“小鬼”的形象更加逼真。至于雙腿則只有一個“小鬼”能夠擁有,不過也只是在其身下固定一條黑色的褲子,褲腳處縫上一雙黑色的鞋子。表演時,表演者需要將道具牢牢地捆在背上,俯身彎腰,雙臂伸進道具上事先固定好的褲子里,雙手伸進鞋中,來扮演一個“小鬼”的假足。而表演者的雙腿作為另一個“小鬼”的雙腿。頭與臀分別為兩個“小鬼”的臀。待鼓樂奏響,鞭炮齊鳴,表演者便開始做出推、摔、壓、掄、拌、踢、轉等多種動作,活靈活現地展示兩位壯漢摔跤的場面。表演者雙腿、雙臂交替彎曲,便表現出兩個“小鬼”你推我搡的姿態。表演者雙腿由彎曲到倒地的過程與雙臂的上揚相結合,呈現出的又是“兩鬼”互摔的姿態。更為滑稽的是,一“鬼”倒地后,表演者雙手支在地上,形象地表現出另一“鬼”壓倒對方的情形。起身后又是新一輪的較量,表演者用雙臂與雙腿之間的互相纏繞、磕碰加入“使絆子”的動作;用向前踢腿或向前揚臂加入“踢”的動作;用雙腿屈膝撐地、雙臂揚起劃弧線,或雙臂撐地、雙腿揚起劃弧線來加入“甩”和“滾”的動作;用雙腳、雙手的同向移動畫圓,并不斷猛換方向來加入“轉”的動作等。這些摔跤動作的呈現,全靠表演者雙腿和雙臂的配合,出神入化地表現出摔跤時的情景,相互搏斗,互不退讓?!岸怼钡纳象w是僵硬的,但卻能夠隨著表演者手腳配合的動作呈現出活靈活現的摔跤姿態,從而使其具有詼諧滑稽的表演效果。
三、東蔡莊“二鬼摔跤”的民俗文化特征
1、穩定性與變異性“民俗的穩定性是指民俗一旦產生,就會伴隨著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長期相對的固定下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只要社會穩定,人們的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不發生劇烈變革,民俗文化的穩定性就會越強?!睎|蔡莊“二鬼摔跤”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農業經濟是其產生的經濟基礎。幾百年來這一經濟基礎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也就為“二鬼摔跤”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保障。“二鬼摔跤”的表演者都是半農半藝之人,農忙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才學習和琢磨表演技藝。并且長期以來,推、摔、壓、掄、拌、踢、轉等多種摔跤動作在表演中的運用也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依靠藝人們口耳相傳保存至今的東蔡莊“二鬼摔跤”,依然是每年春節廟會上一道靚麗的風景,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但是,民俗文化的穩定性是相對的,穩定中隨時包含著可變因素,這就是變異性?!白儺愋砸彩敲袼孜幕娘@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傳承和擴布過程中引起的自發和漸進的變化?!睎|蔡莊“二鬼摔跤”在產生和發展的早期,多為藝人們謀生的一種方式。演出結束后,表演者會起身站立,露出本人面貌,作揖求錢?,F在則是由村委會出資表演,民眾只是作為觀看者。雖然這并不能說明“二鬼摔跤”對于藝人來說不再具有謀生功能,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功能相比較以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減弱。從整體上來看,東蔡莊“二鬼摔跤”的表演形式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始終是單人表演。但“二鬼”的形象卻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著。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二鬼”的確是面目猙獰,青面獠牙的“鬼”的形象。傳至藝人石萬斗,才對道具進行了大膽革新,使古老傳統的“鬼”樣轉變為現代人的形象,一直沿用至今。這種變化與時代的發展和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相符合,是“二鬼摔跤”文化機能的自我調適,也是其不斷發展的生命力所在。2、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這就為其民俗文化的生長提供了獨特的土壤。即使同一種文化藝術,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間,亦有其獨特的藝術性格和文化內涵。”在東蔡莊村,人們習慣將“二鬼摔跤”稱為“二鬼扳跌”,或者加入偃師方言慣用的兒化稱之為“小鬼兒扳跌”。在正月初五春節廟會上表演時,它很少單獨出現,而是常常伴隨著“高抬故事”的浩大隊伍走入場地,待六道“故事”擺好、鑼鼓敲起、鞭炮齊鳴時,才開始“二鬼摔跤”的表演。演出結束后,觀眾們往往意猶未盡,要求續演,因此藝人會當場卸下道具,附加一段“耍棍”的表演,來展現自己為演好這門技藝而練就的真功夫,引得觀眾陣陣叫好。同樣是屬于邙嶺鎮的楊莊村,也有這一民俗事象,但其表演時間一般是在大年初一。兩者最大的不同主要還是體現在道具所展現的“二鬼”身上,即楊莊“二鬼摔跤”使用的是依然是“鬼”面形象。而與河北省隆化滿族“二貴摔跤”相比,凸顯出的則是民族文化的差異。其“二貴”身著滿族旗裝,頭上蓄有辮子,且辮梢被銜在嘴里,互相搭著雙肩,腳下配一雙薄底布靴,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情。3、融匯性東蔡莊“二鬼摔跤”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戲劇、舞蹈、武術和雜技等藝術活動中的養分,為自身所用。首先,從其道具上看,兩個“小鬼”改頭換面是對時展要素的吸納,是對人們在生活中服飾發生改變的呼應。同時,“小鬼”面部的妝容采用了豫劇中人物的化妝方法,在粉白底妝的基礎上重筆勾勒五官。其次,從表演動作上看,推、摔、壓、掄、拌、踢、轉等不僅僅是對摔跤動作的運用,也是對戲劇、舞蹈、武術、雜技等表演技藝的學習。正如藝人所說:“由于‘二鬼摔跤’的本質不是摔跤,而是表演。如何才能把這些動作巧妙地、恰到好處地、用力得當地表現出來,不露破綻,讓觀眾們喜歡,才是最重要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武術的功底要練,壓腿、踢腿、練柔韌等舞蹈演員要練的我們也要練。而真正到表演的時候又感到自己像是在耍雜技,功夫練到才能游刃有余?!贝送?,“就地十八滾”是“二鬼摔跤”的傳統絕技,難度較大,如今少有人習得,這便又要求其積極吸納現代摔跤中的各種招式,來使這一民間絕技獲得長足的發展。4、服務性“民俗文化傳統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包括信仰、宗教、道德、法律、文學、藝術等創造,它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民眾在統一的意志和行為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這種創造又處處體現著它的服務?!狈招允敲袼椎闹匾卣髦?,而協調民眾心理,滿足民眾的審美需要又是體現其服務性的基本途徑之一。東蔡莊“二鬼摔跤”有其獨特的物質載體,同時也蘊含著一定的精神文化。在產生之初,它是人們驅邪祈福的一種方式,是由人們的信仰心理所激發出來的一種藝術表現行為?!霸谠嫉乃季S邏輯中,人之所以有各種災病、不能夠完全平安的生活,主要原因正是在于鬼靈的作祟,因而驅鬼除邪便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事?!庇谑俏仔g、儺儀、儺戲以及儺舞等應運而生,它們都是人們鬼神信仰心理的產物。作為道具舞蹈的“二鬼摔跤”與古老的假面藝術“儺”有相通之處,它們都與“鬼”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對民眾鬼神崇拜心理的一種調適。從這個角度講,“二鬼摔跤”又可以視為一種儀式,人們希望通過這種舞蹈儀式來獲得神靈庇佑,驅除災禍,進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據老人相傳,以前的“二鬼摔跤”在出演之前也要和“高抬故事”一樣,到火神廟參加祭典儀式,結束之后方才到既定場地進行表演。但如今人們已經省去了這些儀式,“二鬼摔跤”也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改掉了“鬼形”,因此以其滑稽、夸張的表演動作來取樂觀眾便成為它在現代生活中所體現出的服務性特征?!皬拿缹W角度講,舞蹈其實是一種對人類日常行走姿態的變形化處理。這種變形化處理,可以朝不同的向度展開?!倍鴸|蔡莊“二鬼摔跤”是將舞蹈動作朝著滑稽可笑的方向發展,以看似僵硬,實則靈活多變的表演動作來迎合觀眾,滿足民眾的審美需要。
四、東蔡莊“二鬼摔跤”的社會功能
東蔡莊“二鬼摔跤”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依賴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驅鬼除邪既是其服務性文化特征的一個方面,又是其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人們將其作為消災祈福的一種手段,從而來滿足自身的愿望。除此之外,東蔡莊“二鬼摔跤”還具有維系社會文化和民眾情感、調節社會生活的功能。1、維系社會文化和民眾情感“東蔡莊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自然村,傳說春秋時蔡國公主與晉國世子成了親,因公主回蔡省親,鑾駕常在此地停歇,故取村名為省蔡莊。省蔡莊西有一自然村,借其意亦命名為西蔡莊,省蔡莊更名為東蔡莊?!痹诼L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東蔡莊保留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以“高抬故事”和“二鬼摔跤”最具代表性。它們在社會生活的世代更替中,不斷被后代復制,并且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從而有效防止了民俗文化傳承的中斷,由此保持著文化和社會的連續性。從這個角度講,“二鬼摔跤”發揮著自身維系社會文化生活相對穩定的功能。同時,在每年正月初五,“為了酬謝神靈對世人生活的照拂,期盼未來生活的平安和美好,同時也是為了表達特殊時刻的喜悅、興奮心情,”東蔡莊的“社火”組織都會照例組織民俗表演活動,十里八鄉的群眾都會前來觀看。村民們會提前一個月來籌備這場盛會,對參加各種民俗表演活動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屆時他們又會向親朋好友介紹“二鬼摔跤”等民俗活動,在講述中體現著民眾對“二鬼摔跤”的認同,對當地民俗文化的認同,一種特定的集體心理也因此被維系和強化。2、調節社會生活東蔡莊“二鬼摔跤”是人們生活的調節劑。無論是青面獠牙的“二鬼”,還是形似真人的“二鬼”,都能夠在表演時引人發笑。尤其是在它驅邪祈福的功能弱化之后,“二鬼摔跤”便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人們的一項娛樂活動,其娛樂功能顯而易見。此外,“二鬼摔跤”也有使民眾的情感得到宣泄的功能?!叭祟惿鐣?,個體的生物本能在群體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無論是肉體行為壓抑,還是心理壓抑,對人來說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積郁起來集中爆發,其后果不堪設想?!睆恼w上看,東蔡莊正月初五的春節廟會本就是一場農民大眾的狂歡。在平日的生活中,人們一方面要從事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又要應對生活中的諸多事務,并沒有太多的閑暇時間。而到了年關,沒有了太多的農活兒,人們也開始停下來對即將過去的一年進行盤點,這也是一年中人們放松和休息的最好契機。也正是在這時,村民們才會有空閑去張羅和準備民俗表演。廟會上鼓聲震天,秧歌、高蹺、旱船表演應有盡有。作為壓軸節目的“二鬼摔跤”,一出場便能夠引起觀眾們的轟動,表演過程更是伴隨著陣陣的掌聲、歡笑聲和叫好聲。這使得民眾的心理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
五、結語
河南偃師東蔡莊“二鬼摔跤”是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民間絕技。在其傳統而富有地域特色的道具制作工藝和表演形態中,體現著東蔡莊“二鬼摔跤”所具有的穩定性、變異性、地域性、融匯性和服務性等民俗文化特征。而其社會功能經歷由驅鬼除邪向維系社會文化和民眾情感、調節社會生活的轉變,又表明東蔡莊“二鬼摔跤”的發展必須與民眾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相契合,才能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2]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4]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5][10]肖海英.論民族民間藝術的藝術特征與當代價值—以民俗表演“二鬼摔跤”為例[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6][13]張曦.“鬼”文化在民間舞蹈嬗變中的體現—以“二鬼摔跤”為例[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4.
[7]師進通.偃師民俗志[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8][9][11][1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12]李安輝.中國民俗史叢書•萬物有靈顯巫術[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