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哲學的基本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哲學的基本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哲學基本觀點 思想品德課 滲透 教學方法論

    哲學是一門對學生進行基本理論教育的課程,同其他政治課一樣不是單純的理論教育課,更主要的是思想教育課。講清哲學原理是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的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是講清理論的歸宿,是哲學教學的目的。怎樣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哲學原理,讓學生感覺到這門課的趣味性、實用性是我們的責任。因此,在教學中單憑空洞的理論說教、不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不結合學生實際是不可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的。必須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地、適當地貫徹思想教育,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初中生,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人才。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應以學生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人文素質。而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讓初中生了解一些哲學思想和方法,有利于他們正確處理學習、生活和成長中遇到的各種煩惱和困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筆者認為,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入哲學思想,會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對初一學生進行“鍛煉堅強意志,積極對待挫折”的教學時,可向學生提出“挫折是好事還是壞事”的思考題。多數同學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壞事?!笔紫葢隙▽W生的回答,指出挫折本身并不是好事,也可以說是壞事;然而,也有人能戰勝挫折,成就一番事業。如我國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失敗了,但李時珍并沒有因此消沉,他立志學醫,終于寫成了流芳百世的醫學著作《本草綱目》。又如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研制炸藥屢遭失敗,甚至因此失去了親人,但他堅定不移,繼續努力,終于獲得了成功。之后,請學生思考:我們應怎樣正確看待挫折?通過討論、分析,學生體會到挫折是有負面效應的,但只要我們正確對待,挫折能對人產生促進作用、增力作用、清醒作用,能對人產生重要的影響。許多有作為的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長起來的。這時,適時地進行點撥小結,其實世界上許多事物和挫折一樣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塞翁失馬,焉知非?!?,我們要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地看問題,既要看到消極不利的一面,又要看到積極有利的一面。努力克服不利的因素,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使事物向好的一面轉化。這樣,運用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的觀點,使學生懂得了培養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的重要性,對學生起到了強烈的激勵作用。

    違法和犯罪是初二法律知識教育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違法是犯罪的前提,犯罪是違法發展的必然結果,兩者在本質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在本質上都是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一個人如果經常做違紀違法的事,不思悔改,發展下去,就可能導致犯罪。有這樣一個案例:王某從小經常打架、破壞公物,還逃學到網吧或游戲廳上網玩游戲,沒有零花錢就偷拿同學的錢物或敲詐小同學,經老師批評教育后仍不改正。因為他認為自己沒犯罪,犯點小錯誤沒事。后來,因偷竊鄰居的財物被公安機關送去勞教所勞動教養。但勞教回來后,仍惡習不改,一次因參加一團伙搶劫被逮捕,經人民法院審理,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在引導學生分析王某“違紀——違法——犯罪”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入哲學上的“量變與質變”原理。指出大量的違紀是違法的前提和準備(量變),違法則是違紀的必然結果(質變),違法之后不思悔改,繼續行竊,就是在做量的積累(新的量變),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走向犯罪的深淵(再次發生質變)。 在仔細的分析中,使學生認識和理解了違法和犯罪的聯系,懂得沒有“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只有“小錯不斷,大錯必犯”的道理。因此,我們平時要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以防止違法犯罪的發生。

    又如,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在九年級教材中有多處體現?!案母镩_放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即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對外開放的必然。教學中,可一方面介紹黨的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學生獲得直觀感性的認識;另一方面,將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等觀點穿插其中。指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缺一不可。我們在觀察事物、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既看到內因,又看到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使學生知道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內部動力(內因),而對外開放則是外部條件(外因),引導學生對改革的重要性和開放的必要性進行理性的思維,懂得我們這樣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搞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改革。但是,獨立自主并不是盲目排外。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我國順利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綜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入哲學思想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年齡特征、認識特點和理解能力,用簡明通俗的語言、生動有趣的事例,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實踐中表明,在教學中把握以下幾個方面,有助于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一,尋找機會,適時滲入。在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時,我們要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所蘊涵的哲學思想。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揭示出相關的哲學思想,使學生的認識和理解更進一步,由特殊具體的知識上升到一般普遍的原理,體會到哲學基本觀點和原理對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際指導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把握尺度,適當滲入。初中思想品德課畢竟不是哲學原理課,我們只是想讓學生對哲學知識有個初步的了解。因此,只要抓住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的哲學基本原理,用通俗的語言和適當的方式予以介紹即可。讓學生在對比的基礎上有所感悟,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更靈活、更聰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避免脫離學生的實際將哲學原理講深講透的做法,以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達不到預定的目的。

    第三,循序漸進,逐步滲入。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特別是九年級教學內容蘊涵著許多哲學思想,如普遍聯系的觀點、矛盾分析的方法、量變質變原理、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實事求是的思想等。我們一方面滲入哲學思想,另一方面要啟發引導學生經常運用已了解的哲學原理學習新的內容,達到溫故知新。在經常運用中,加深哲學思想的理解,使學生懂得哲學并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論。

    第2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很多,“變中抓不變”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科技書和文藝書共630本,其中科技書占20%,后來又買來一些科技書,這時科技書占30%,又買來科技書多少本?本題中,變化的是科技書與總數,不變的是文藝書。緊緊扣住不變的量———文藝書。文藝書的本數:630×(1-20%)=504(本),變化后的總本數:504÷(1-30%)=720(本),增加的科技書:720-630=90(本)。本題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中把握數量關系,抓不變的量(文藝書)為突破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教學過程中往往對以上這種“變中抓不變”的數學思想方法思考較多,但對“不變中抓變化”卻關注不夠。從哲學的觀點來看,變與不變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只有同時把握住這兩個方面,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因此“不變中抓變化”也是同樣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需要我們在鉆研教材時挖掘,教學過程中滲透??v觀蘇教版小學數學十二冊教材,讓我們循著小學數學課程“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等幾個板塊,看看下面四例。

    一、在性質的發現中挖掘、滲透

    例一,商不變的性質是這樣描述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零除外),商不變。教材(蘇教版P93頁)通過填寫如下表格并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比較而得出結論。這里,不變的是商。仔細考量,余數變化了:余數也隨著擴大或縮小了相同的倍數。教學本

    第3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有機體/過程/生成/過程哲學/懷特海

    【正文】

    在現代西方哲學家中,英國著名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可謂是個興趣廣泛、思想獨特,且在多種學科中頗有建樹的大師級人物。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他把數學家的嚴密與哲學家的智慧天才地融為一體,同時又在自然科學,尤其是理論物理學方面造詣頗深,有資格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作出評論,甚至提出不同的見解,從而把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半個科學家、科學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學家集于一身,這在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中葉的現代西方哲學家和思想家中是極為少見的。因此,日本懷特海研究專家田中裕稱之為“七張面孔的思想家”——數理邏輯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柏拉圖主義者、形而上學家、過程神學的創始人、深邃的生態學家和持教育家立場的文明批評家。(注:[日]田中裕,2001年,第3頁。)

    用今天的眼光看,懷特海一生盡管寫了許多著作,然而毫不夸張地說,《過程與實在》是其一生哲學思想精華之集大成,是其名符其實的代表作。用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過程研究中心教授小約翰·B.科布和大衛·R.格里芬的話說,這本著作是“最近兩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是歷來最為復雜并最富創見的哲學論著之一”。(注:小約翰·B.科布和大衛·R.格里芬,1999年,《過程神學》,曲躍厚譯,中央編譯出版社,第177頁。)

    縱觀西方哲學發展史,《過程與實在》不僅是現代西方哲學的主要哲學著述之一,而且就整個西方哲學著述而言,該書絕對可以入圍最佳哲學著作之列。盡管由于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和各種形式的實證主義公開宣揚“拒斥形而上學”的巨大影響,同時,也由于懷特海本人在這部論著中使用了大量晦澀難懂的新概念和新范疇來表述其新思想,從而使這部高揚形而上學的著作在現代西方哲學的百花園里似乎有點受人冷落,不少人對這部著作敬而遠之,認為其中提出的思想似乎與現代西方主流哲學有些格格不入,然而“是金子遲早要發光的”。隨著分析哲學的式微及其與人本主義哲學相融合的趨勢,懷特海在《過程與實在》中所闡述的過程哲學或機體哲學思想,已經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東西方有識之士的青睞。該書自問世以來,圍繞其所探討的諸多問題,已經(借用過程哲學的術語來說)“生成”許多二手的研究性和闡釋性著作,并在美國逐漸“生成”一個過程哲學學派或有機哲學學派,出現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過程研究中心”(設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該書中所闡述的過程哲學思想已經日益深入人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別是隨著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宗教哲學研究在當代西方世界逐漸興起,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和有機體思想更加被人們所重視,從而成為當代西方哲學中的熱門話題之一。

    一、過程哲學的基本思想和觀點

    從基本內容和特征來看,《過程與實在》可以說是一部張揚形而上學思辨理性的哲學杰作,是一部獨辟蹊徑、磨礪辯證發展過程思想的別開洞天的哲學著述,也可以說是懷特海集數十年(這本書是他在66歲以后開始撰寫的)數學、邏輯、歷史、科學和哲學的潛心思考,為我們精心熬制的一道高蛋白、高濃度的哲學靚湯。

    《過程與實在》全書共分5編。第一編闡述了過程哲學的所謂方法問題,并且概要地闡述了過程哲學的基本范疇,以及過程哲學的宇宙論據以構成的觀念圖式。第二編則試圖運用這些觀念圖式來揭示構成文明思想之復雜結構的諸觀念和問題,如“事實與形式”、“自然秩序”、“機體與環境”、“主體性原則”、“符號參照系”、“命題”和“過程”等。為了獲得與哲學問題有關的人類經驗的合理說明,他還考察了一組屬于17、18世紀的哲學家,尤其是笛卡兒、牛頓、洛克、休謨和康德的哲學觀點。他認為,這些哲學家中的任何人在闡述經驗的基礎時都是片面的,但是,從總體上看,他們所給出的一般陳述則支配著后繼哲學的發展。第三和第四編則根據以上方法和觀念構造出一種機體哲學或過程哲學的宇宙學圖式,從而對傳統哲學中的時間、空間、因果性和認識論諸問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釋。用懷特海的話說,建構過程哲學的宇宙論圖式的宗旨,是闡述一種嚴密的宇宙論觀念,通過直面各種有關的經驗話題發展這些宇宙論觀念的意義,并且最后詳細闡述所有具體話題都可據之而發現它們的相互聯系的某種恰當的宇宙論。第五編則涉及到如何看待宇宙學難題的終極方法的最終解釋問題,并試圖回答“萬物最終歸結于什么?”這一問題。懷特海明確指出,這里的觀點接近于布拉德雷的觀點是不言而喻的。

    在學術界看來,雖然懷特海在《過程與實在》中總是以“機體哲學”來指稱自己闡述的新哲學,并明確地指出該書致力于闡述的哲學理論叫做機體哲學,(注:參見懷特海,2003年,《過程與實在》,中文版,楊富斌譯,中國城市出版社,“作者前言”。)然而,用“過程哲學”來概括懷特海在該書中所闡述的基本思想和觀點,似乎更為確切。

    根據筆者的理解,懷特海在《過程與實在》一書中所闡述的過程哲學的基本思想和觀點,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過程哲學明確地把自身設定為某種抽象的和思辨的形而上學理論,并認為形而上學對于人類的經驗和認識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這使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尤其是各種形式的實證主義明確地“拒斥形而上學”的價值取向形成鮮明的對照。

    在懷特??磥恚罢軐W是對抽象的說明,不是對具體的說明”。(見懷特海:《過程與實在》中譯本,楊富斌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34頁。以下凡引此書,只注明頁碼)“形而上學范疇不是對顯而易見的東西所作的獨斷性陳述,而是對各種終極性的普遍原理所作的試探性的系統陳述。”(第13頁)對具體的經驗現象的說明,是實證科學的任務,而對抽象和普遍的說明,才是形而上學的任務,因此,形而上學必然要創立一系列一般概念。形而上學創立一般概念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建立一個抽象的理性王國,而是要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然和宇宙。用懷特海的話說,“通過提供一般概念,哲學應當使人們對潛藏在自然母腹中的那些尚未變為現實的無數具體實例的認知變得更容易?!?第29頁)除此之外,形而上學所具有的現實目標之一,是精確地分析各種命題。不僅要分析形而上學的各種命題,還要分析諸如“今天吃飯有牛排”和“蘇格拉底是不朽的”這類極為普通的命題。盡管每一種哲學都會依次遭受被其他哲學所取代的命運,但是,由各種哲學體系所組成的總體,則表達了關于宇宙的各種各樣的普遍真理,并期待著對各種有效性領域進行協調和分工。(參見第12、19頁)

    懷特海還具體分析了建構形而上學體系所要堅持的原則和手段。他說:“在恰當的形而上學體系中,當我們還沒有精確地定義關于各種存在物的范疇圖式時,哲學爭論的每一個前提都是可以存疑的。”(第13頁)因此,他特別推崇笛卡兒的懷疑方法,并以此為前提,首先精確地定義了其形而上學的基本范疇圖式(共27種范疇),以此為基礎批判性地考察和分析了自古希臘哲學以來,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哲學各主要派別的基本思想。他還明確地指出,每一門科學都必定會設計自己的工具,而哲學所需要的工具是語言。(參見第18頁)然而,哲學又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日常語言的原有用法,而是要賦予其特殊的涵義,使其成為哲學特有的專業語言?!罢軐W之所以使用自己的專業語言,表達了各種思想流派所具有的這樣一種意圖,即它們都試圖清晰地表達經驗事實所預設的那些普遍觀念。由此可以推知,形而上學學說的任何創新,都展示著與流行的哲學文獻中所存在的那些事實陳述具有某種程度的不一致性。這種不一致性標志著形而上學方面的分歧程度。”(第21頁)

    通常認為,形而上學理論作為哲學中最抽象的基本理論,是遠離人們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然而懷特海則認為,形而上學與實踐具有密切的關系。他明確指出:“在‘實踐’中所發現的任何東西,必定都存在于形而上學的描述范圍之內。當這種描述不能包含這種‘實踐’時,這種形而上學就是不恰當的,需要進行修正……形而上學只不過是對適合于全部實踐細節的那些普遍性所作的描述而已?!?第21頁)并且強調檢驗形而上學理論之真偽的標準是實踐及其效用,當然,用他的話說,“任何形而上學體系都不能完全地期望滿足這些訴諸實踐的檢驗。這種體系充其量只是對所尋求的那些普遍真理的逼近?!?第22頁)

    懷特海還明確地講道,每一種哲學理論中都有一種基本原則。在過程哲學中,“這種基本原則叫做‘創造性’?!边^程哲學“拋棄了思想的主詞—謂詞形式,迄今為止就其前提而言,這種形式是對事實的終極特征的直接體現。結果,那種‘實體—性質’概念被排除,并且以動力學過程描述代替了那種形態學描述”。(第11頁)在這里,懷特海一方面堅持用創造性原則來說明宇宙及其過程,另一方面明確地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學原理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以流變和生成為基本特征的動力學方法,而不是靜態的形態學描述方法。

    那么,如何論證形而上學理論的正確性呢?對此,懷特海清醒地認識到:“哲學的主要危險在于證據選擇的狹隘性。”(第611頁)所以,懷特海盡力從各門自然科學(主要是現代物理學,特別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數學、邏輯、語言學和符號學等學科中廣泛地選擇證據,尤其是以近代科學的發展(代表作就是其《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書)來說明和闡述其過程思想和機體哲學。

    在談論哲學和形而上學的性質和功能時,懷特海還涉及到西方哲學的一般方法論問題。他認為:“歐洲哲學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數學發展為一門抽象的普遍性科學所造成的。但是,在哲學后來的發展中,哲學方法一直深受這種數學樣板之害。數學的主要方法是演繹法,哲學的主要方法是描述性的概括法。在數學的影響下,演繹法被強加給哲學,作為其標準方法……對哲學方法的這種誤解,掩蓋了哲學在提供一般觀念方面的巨大功績,而這種一般觀念增加了我們對經驗事實理解的清晰性。”(第17頁)這些論述對于我們今天深刻理解西方哲學方法論具有啟發意義,其內在意蘊尚需我們進一步作深入系統的研究。

    其次,在本體論上,過程哲學堅持過程就是實在,實在就是過程。整個宇宙是由各種事件、各種實際存在物相互連接、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機系統。自然、社會和思維乃至整個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機體,處于永恒的創造和進化過程之中。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不是所謂原初的物質或物質實體,而是由性質和關系所構成的“有機體”。有機體的根本特征是活動,活動表現為過程,過程則是構成有機體的各元素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的、持續的創造過程,它表明一個機體可以轉化為另一個機體,因而整個宇宙表現為一個生生不息的活動過程。因此,懷特海有時也把自己的這種實在論叫做“有機實在論”,認為“用物理學的語言來說,從唯物論向‘有機實在論’的這種轉化——正如這種新的觀點可以被稱呼的那樣——是用流動的能量概念取代靜止的質料概念”。(第564頁)

    懷特海明確地反對傳統西方哲學的實體實在論觀點,認為構成世界的最終的基本單位既不是亞里士多德哲學意義上的“第一實體”,也不是笛卡兒哲學意義上的“實體”,更不是什么絕對的“精神實體”。

    那么,什么是實際存在物呢?懷特海明確回答說:“實際存在物的本性惟一地在于,它是某種正在被攝入的事物。”(第73頁)何謂攝入?他說,實際存在物與宇宙中的每一項都有某種完全而確定的聯系。這種確定的聯系,就是它對那一項的攝入。所謂攝入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積極的攝入,一種是消極的攝入。消極的攝入是把宇宙中的某一項從積極的促成作用中確定地排除,而積極的攝入則是對進入積極的促成作用中的那一項的確定的包含。這種積極的進入叫做對那一項的“感受”,其他存在物則被要求來表現任何一項是如何被感受到的?,F實世界中的所有實際存在物,相對于某種作為“主體”的既定實際存在物而言,必然要被那個主體“感受到”,盡管一般來說這種感受是模糊不清的。(參見第73頁)

    有時,懷特海也從實際存在物與主體的關系角度來界定實際存在物。在《過程與實在》中他曾明確地講道:“實際存在物既是從事經驗活動的主體,又是其經驗的超體。這就是主體—超體,而且這種描述中的任何一半都須臾不能離開我們的視野。當考察實際存在物自身的實在的內在構造時,在多數情況下將會使用‘主體’一詞。但是‘主體’永遠應當被理解為‘主體—超體’的縮寫形式?!?第50頁)有時,他又從實際存在物與事實的關系角度談到,“終極事實就是實際存在物,一切概莫能外;并且這些實際存在物就是經驗的沉淀物,既錯綜復雜又相互獨立。”(第31頁)

    懷特海認為,每一種實際存在物都可以用無數方法來分析。把實際存在物分析為各種“攝入”,是一種展示實際存在物的本性中最具體的成分的分析方式,這種分析方式可叫做“區分”。每一種攝入都能在其自身中再現實際存在物的各種普遍特征:它與外部世界是有關聯的,因而它具有某種“矢量特征”,它涉及到情感、意圖、評價和因果性。(第32頁)

    與笛卡兒的二元論不同,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試圖以某種單一類型的實際存在物為圖式,對宇宙進行富有洞察力的哲學描述。(第33頁)懷特海認為,實際存在物由于彼此攝入而相互關涉。實際存在物的這種共在事實叫做“聯結”?!澳切┲苯拥默F實經驗的終極事實就是這些實際存在物、攝入和聯結。對于我們的經驗來說,所有其他一切都是派生的抽象物?!?第33頁)

    對于實際存在物,不僅可以作形態學的分析,還可以進行發生學的分析。正是在發生學意義上,懷特海明確地把實際存在物看作一個過程。在他看來,實際存在物是變動不居的,它處于不斷流變的世界之中。根據過程哲學的觀點,“實際存在物完成之日,就是它毀滅之時?!?第150頁)這種創造物在不斷地毀滅,因而成為不朽的?!斑@個過程從發生學上說可以被分析為一系列預設了它們的先行者的那些次狀態?!?第281頁)因此,實際存在物是一個過程,這里存在著從狀態到狀態的生長;存在著整合與再整合的過程。(第517頁)這樣一來,整個宇宙,包括自然、社會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各種實際存在物的發展過程所構成的一條歷史軌跡,它在相當程度上是前后相承的。

    總之,從本體論角度看,過程哲學“試圖把世界描述為那些個體的實際存在物的產生過程,每一種實際存在物都有其自身絕對的自我造就能力”。(第109頁)整個宇宙就“是一種面向新穎性的創造性進展”,而不是一種穩定的形態學意義上的宇宙。(第407頁)

    當然,關于實際存在物一直處于流動世界之中的觀念,并不完全是他的首創。懷特海指出,早在柏拉圖《蒂邁歐篇》中就有關于事物永遠處于生成和消滅過程之中的思想,因而其提出的過程觀念只不過是這種思想的延續和擴展而已。然而,他也批評道:“整個近代思想都在暗中預設了非進化的物質觀。直到最近幾年,惟一的選擇還是:要么物質性的宇宙是永恒的,它一直保持現在這種類型的秩序;要么它根據耶和華的命令而誕生和走向滅亡。”(第174頁)因此,他致力于根據近代科學成果來系統地和明確地闡述早在《蒂邁歐篇》中就已經包含的過程思想。需要強調的是,懷特海從本體論上把“過程”看做是實在,把實在看做是過程,這與傳統的過程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同時,懷特海還詳細地考察和論證了宇宙的過程性,并把這種過程明確區分為宏觀過程和微觀過程,分別對其作了詳細說明,這也是具有開創性貢獻的。懷特海明確指出:“過程有兩種類型:宏觀過程和微觀過程。宏觀過程是從已獲得的現實性向獲得之中的現實性的轉化;而微觀過程是各種條件的變化,這些條件純粹是實在的,已進入確定的現實性之中。前一過程造成了從‘現實的’向‘純粹實在的’轉化;后一過程造成了從實在的向現實的增長。前一過程是直接生效的,后一過程是目的論的。未來是純粹實在的,沒有成為現實;而過去是由諸現實性所組成的一個聯結。諸現實性是由它們的實在的發生狀態所構成的。現實是目的論的過程的直接性,實在是通過這種直接性而成為現實的。前一過程提供了那些實際上支配著獲得的條件,而后一過程提供了現實地所獲得的種種目的?!袡C體’概念以雙重方式同‘過程’概念相結合。由種種現實事物構成的共同體是某種有機體。但是,它不是一種穩定的有機體。它是某種處于產生過程之中的未完成物。因此,就種種現實事物而言,宇宙的擴展是‘過程’的首要意義;而宇宙在其擴展的任何階段上都是‘有機體’的首要意義?!?第392頁)

    再次,在認識論上,過程哲學也提出一些獨特看法。我們知道,近代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就是認識論,而認識論的基本問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并認為主體與客體相區分是認識發生的前提。懷特海則認為,認識論問題和實在論問題若相互孤立起來,就不可能得到恰當的解決。認知者和被知者、知識與對象、觀念與事物的二元論,正是他認為近代哲學乃至整個西方哲學所具有的弊端。因此,他試圖用攝入概念來消解這種二元對立。

    以攝入思想為基點,懷特海所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作為主體的自我是在過程之中出現的突現物。傳統的西方哲學認為,在實際進行認識和取得知識之前,必須先有認識者。而懷特海的觀點則與此相反。他認為,執行攝入功能者即主體是攝入活動的產物。用懷特海的話說,感受者(feeler)是從自己的感覺活動中出現的統一體。同時,根據過程哲學的基本觀點,懷特海指出,傳統哲學中的“主體”一詞容易引起誤解,認為最好使用“超體”一詞來表達有關的思想。因為“這種作為主體的超體正是產生那些感受的過程的目的。各種感受不能與它們所要達到的目的相割裂;這種目的就是感受者。各種感受以感受者為目標,作為它們的目的因。各種感受就是其所是,以便使它們的主體可能是其所是”。(第406頁)

    關于認識的客體,懷特海也不同意傳統西方哲學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即把認識客體當作外在于認識活動和認識者的自在對象。相反,懷特海認為,任何東西只要在主體身上能夠喚起某種特定的活動,它就構成認識的客體。也就是說,客體也是在認識的過程中生成的,是與主體現實地發生關系的客觀對象,或者說是主體的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就主客體的關系來說,懷特海認為,每一種實在的經驗場合都是一個主體,場合的主體性隨場合的存在而存在。實際存在物從主觀性上永遠消失,在客觀性上卻是不朽的。消失中的現實性得到了客觀性,同時卻失去了其主觀的直接性。打個比方說,我們那些死去的祖先,作為直接的主體他們無疑已經死去了,然而作為客體卻始終存在,永垂不朽仍受到我們的理解,并對我們產生著現實的影響。因而懷特海寫道,客體是自然中永遠不會消逝的元素。

    如此看來,在認識過程現實地發生之前,根本無所謂主體和客體之分。主體和客體是在實際存在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生成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以及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生成的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懷特海明確地批評近代以來在西方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指出:“全部近代哲學都是圍繞著如何根據主詞和謂詞、實體和性質、殊相和共相而描述世界的困難為轉移的。其結果永遠與我們的直接經驗相抵觸”。(第89頁)他認為,這種傳統哲學只能把我們引到某種孤立的實體之中,不能使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世界。而實際上,一種實際存在物被另一種實際存在物“攝入”或“感受到”,是一種完全的相互作用。而且主體的“意識是以經驗為先決條件的,而不是經驗以意識為先決條件”。(第95頁)這同近代哲學所強調的認識主體必須具有自我意識為前提才能進行認識的觀點形成鮮明對照。他還強調,某物要成為現實的認識對象,就必定意味著所有現實事物都同樣要成為客體,同時還意味著,全部現實物都要成為主體,每一個主體都要攝入它由此產生的宇宙。

    就身心關系而論,在懷特??磥恚拔镔|活動和精神活動難解難分地相互交織在一起?!边@同笛卡兒明確堅持的身心二元論及洛克的有關論點也大相徑庭,因為在他們看來,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是相互獨立的兩個世界,盡管這兩個世界具有難以說清的偶然聯系。(參見第594頁)過程哲學則把物質和精神、身體和心靈看做是同一個過程中的兩個要素,認為兩者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這對我們深刻理解身心關系具有重要啟發作用。

    在過程哲學中,知識被當做過程之中的中介狀態,認識屬于一種主觀的形式,這種主觀形式或者被客觀內容吸收到滿足的主體性之中的那種功能所承認,或者不被其承認。(參見第293頁)對于“感受”,過程哲學也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它把“感受”歸之于整個現實世界,而不僅僅是主體的感受。懷特海指出,“感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1)所感受到的實際場合;(2)所感受到的永恒客體;(3)所感受到的各種感受;(4)它自身的主觀的強度形式。在這種合生的過程中,這些不同的感受會繼續達到更寬廣的整體感受的普遍性。(第386頁)“從所有方面看,感受都是確定的,具有確定的主體、確定的原初材料、確定的否定性攝入、確定的客觀材料和確定的主觀形式?!?第405頁)感受是主體內在地包含的一個方面,因此,“感受不能從包含著它的實際存在物中抽象出來。這種實際存在物叫做感受的‘主體’。正是借助于其主體,感受才成為一種事物。”(第406頁)這方面的深刻蘊意,也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挖掘。

    懷特海還考察了語言、命題的本質及其作用。他說,每一種實際存在物都是一種經驗博動,包含著經驗范圍內的現實世界。他認為,過程哲學中的判斷理論既可以被很好地描述為一種符合論,也可以被描述為一種融貫論。而實際上它是一種符合論,因為它把判斷描述為關于某種命題與客觀化的聯結之間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綜合攝入的主觀形式。(第347頁)在懷特海看來,判斷是主體在過程之中的某種感受。就這種主體而言,它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確的,而命題則是對判斷的分析。判斷是一種綜合感受,是感受的某種決定,而命題則是所感受的內容,而且只是被感受到的材料的一部分。(第351頁)懷特海對判斷和命題所作的這種區分和界定,也值得我們從認識論上進一步研究。

    懷特海還把過程哲學與康德的先驗哲學作了對比。他認為,過程哲學是對康德哲學的顛倒。他說,《純粹理性批判》描述了主觀材料進入客觀世界的現象之中的過程,而過程哲學則試圖描述客觀材料如何進入主觀的滿足之中,以及客觀材料中的秩序如何提供主觀滿足之中的強度。在康德看來,世界是從主體中顯現出來的;而在過程哲學看來,主體是從世界中顯現出來的——世界是“超體”而不是“主體”。(第162頁)對于“主體是從世界中顯現出來的”這一觀點,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與分析。

    對于認識結果的檢驗問題,懷特海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恰當的檢驗不是最終的檢驗,而是過程的檢驗?!?第24頁)這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可謂獨樹一幟。眾所周知,科學理論的檢驗問題是現代西方科學哲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難題?!斑^程檢驗”論也許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此外,從認識論角度看,過程哲學還試圖建構一種對純粹感受的批判。(第207頁)為此,懷特海詳細考察了感覺、知覺、判斷、直覺、因果觀念、審美體驗和符號等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并且考察了有意識的知識的正確性何以保證的問題。

    最后,從方法論上看,過程哲學所使用和所推崇的方法是所謂發生學方法。與過程思想相一致,懷特海試圖以動態原則和過程原則來重建哲學,并以一系列新范疇和新闡釋來系統闡述其過程哲學的基本主張,力求避免對自然的二重化、簡單位置的謬誤和誤置具體性的謬誤等。

    二、過程哲學對我們的啟示

    要對懷特海過程哲學思想作出全面而科學的評價,尚需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至少需要用一部專著來作解釋。這里僅就其對我們的啟示,作一些初步概括。

    我們知道,人類思想中最寶貴、最重要、最有用的屬性之一,是它有能力一般性地揭示并解釋現實世界的構造。不管我們是否同意或是否完全同意懷特海提出的過程哲學的基本思想和觀點,我們必須首先看到和承認,過程哲學是懷特海對現實世界的構造所提出的一種解釋方式、一種概念圖式、一種新的理論范式。盡管這種解釋方式和概念圖式不是最終的和絕對的,懷特海就明確反對把任何解釋圖式和方式看做是最終的和絕對的,并稱之為獨斷式的教條,但必須承認,這是現代西方哲學家提出的一種新的解釋方式和圖式。這種解釋方式明顯地不同于傳統西方哲學的解釋方式。總體上說,以往的西方哲學家都是以某種實體為出發點去考察世界,因而要么把這種實體歸結于某種物質實體,要么歸結于某種精神實體。近些年來,又有人以“場”和“系統”等為視角來解釋世界。其實,這些解釋方式都是以實體思維方式為出發點的,因而歸根到底不可避免地會以不同形式的靜態的形態學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去看待世界。而過程哲學則完全是一種新視角和新范式,它堅持過程就是實在,實在就是過程。由此看來,不論是從物質實體、精神實體,還是從場和系統出發去解釋世界,本質上都是一種靜態的形態學分析,這種分析的結果不符合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相反,若從過程角度來看,一切存在物都不是靜止不動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永不停息的生成和發展過程之中(個體存在物還有一個衰退過程),這種過程性就是它們的本真狀態。顯然,這種過程實在論同傳統的實體實在論具有明顯的和本質的區別,它所蘊含的生成和發展理念同傳統的實體實在論所蘊含的靜止不變的理念是針鋒相對的。

    可能有人會說,在西方哲學史上,許多具有辯證思維的哲學家,不是早就指出了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嗎?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已經明確指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其他哲學家也強調過事物的發展變化和變動不居的思想,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集西方哲學辯證法之大成,系統論述了世界是發展過程的基本思想;經典作家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更是明確地講過“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5年,人民出版社,第244頁。)等等。

    但是,不管是西方哲學史上的辯證法大師也好,經典作家也好,他們都不是從本體論上談論現實世界或實在世界的過程性的。眾所周知,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所講的是絕對觀念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過程,而自然、社會和思維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只不過是這個絕對觀念的外化而已。恩格斯所講的“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的思想,也是在堅持“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的前提下,在堅持“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這個本體論前提下,談論物質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反過來說,恩格斯并非是在本體論意義上談論世界的過程實在性,這同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不一樣的。不管我們是否同意懷特海的這種“過程即實在”的基本觀點,都必須首先承認和弄清其過程哲學的這種基本理論取向。

    所以我們認為,懷特海自覺地建立這樣一個以過程為實在的形而上學體系,并自覺地以這個體系為概念圖式或理論范式,批判一切其他與此相悖的哲學觀點,包括在西方哲學史上長期占主導地位的預成論觀點、主客二元對立觀點等,并試圖以過程為基點建立一種新哲學,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過程哲學是超越傳統西方哲學中的實體實在論和主客二元對立的思想方式的新嘗試,從而有可能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生長點之一。

    當然,正如某些批評家所說,懷特海在所有這些爭論點上都只是提出了問題,并試圖解決之,然而最后卻沒有成功,因而他的思想只具有過渡性質。譬如,他一方面批判機械唯物論將自然分解成靜態的物體和變化的特征,他自己卻又將自然分解成相反的形態:動態的物體(事件、過程)和靜態的特征(永恒客體)。他一方面認為實際存在物是最終的實在,同時又承認上帝是最終創造者,(第201頁)其他一切都是創造物。他一方面堅持過程就是實在,同時又承認永恒客體也是實在等等。

    此外,作為一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出身的哲學家,他本應對“過程”概念給予科學的和嚴格的界定,然而,縱觀《過程與實在》,他似乎并未給出一個涵義清晰明白、沒有歧義的“過程”定義。因此,對于他所說的過程究竟是什么,出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解釋。

    最后,尚需指出的是,懷特海一方面批判一切唯物論的實體觀點,同時,又在暗中偷用唯物論的客觀實在概念。作為一位對黑格爾哲學缺乏研究的哲學家,他也沒有對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哲學給予多大關注,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引進科學的實踐觀而在哲學上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特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改造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上所論述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的唯物辯證的過程哲學思想,根本不可能進入他的視野。

    懷特海的過程哲學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可能與其長期作為數學家,在他身上烙下了太深的理性主義理想和習慣有關,以至于使他雖然銳意重建西方哲學,也難以割舍西方哲學傳統的理性主義靜態邏輯觀點。同時,由于他只看重靜態邏輯,而對自黑格爾以來直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繼承發展的辯證邏輯不甚了解,這樣,當他試圖借助靜態邏輯去重建動態的實在時,便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理論困難。所以,美國學者巴姆批評懷特海說:“機體哲學極性不夠,不夠層次論,不夠辯證法,因而不夠有機性。從‘感受’、‘攝入’、‘想象’的意義上說,機體論哲學也過于唯心論,這些術語都采自經驗的心理方面,偏重于表達存在界的極限特征。”(注:[美]阿爾奇·J.巴姆,1998年,第342頁。)還有些批判者說,懷特?!氨究梢岳^續發揮一種妥協的方法以自己的術語去處理過程,而以自己的術語研究過程就意味著試圖在過程之中發現一種功能結構,而不是在過程之外去發現一種永恒絕對的‘實在’”。(注:[美]阿爾奇·J.巴姆,1998年,第338頁。)這種批評的另一種說法是,他雖然反對自亞里士多德以來的邏輯中所鑲嵌的主語—謂語觀念,然而,當他論述他的哲學時,卻仍然在運用主語—謂語式的語言進行思維,這樣,他通過其形而上學體系的論述,在他所反對的前提下,卻讓這種語言盤踞得更加頑強。因此,在他的著作中所貫穿的基本思想,不是借助于過程思想使邏輯動態化,而是借助于永恒客體使邏輯靜態化,這類似于從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回到了柏拉圖的哲學,因而難怪懷特海認為,歐洲哲學傳統最可信賴的一般特征是:它是由柏拉圖的一系列注腳所構成的。此外,根據巴姆的看法,懷特海哲學中還存在著一種雙重還原主義傾向,這就是說,他將實際場合的存在還原成了轉瞬即逝的流變,又把實際場合的本性還原成了永恒客體。其實,實際場合只要達到有機狀態,就會作為一種功能結構狀態持續地發揮作用,而實際場合的本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永恒客體,而是不斷生成和變易的存在物。

    【參考文獻】

    [1]Whitehead,AlfredN.,1947,EssaysinScienceandPhilosophy,NewYork:PhilosophicalLibrary.

    [2]Whitehead,AlfredN.,1958,TheFunctionofReason,Boston:BeaconPress.

    [3]Whitehead,AlfredN.,1966,ModeofThought,NewYork:Harper&Row.

    [4]Whitehead,AlfredN.,1961,TheAdventuresofIdea,NewYork:FreePress.

    [5]Whitehead,AlfredN.,1978,ProcessandReality:AnEssayinCosmology,NewYork:TheFreePress.

    [6]Whitehead,AlfredN.,1971,TheConceptofNature,Cambridge:TheUniversityPress.

    [7]Whitehead,AlfredN.,1985,Symbolism:ItsMeaningandEffect,NewYork:FordhamUniversityPress.

    [8]Cobb,JohnB.,Jr.&Griffin,DavidR.,1976,ProcessTheology,WestminsterPress.

    [9]Griffin,DavidR.,1992,SpiritualityandSociety:PostmodernVisions,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

    [10]Griffin,DavidR.,1993,FoundersofConstructivePostmodernPhilosoph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

    [11]Bradley,J.,1996,Act,Event,Series:Metaphysics,MathematicsandWhitehead,J.Spec.Phil.,Vol.10,No.4.

    [12]Bradley,J.,1994,TranscendentalismandSpeculativeRealisminWhitehead,ProcessStudies,Vol.23,No.3~4,Fall~Winter.

    [13][英]懷特海,1997年,《科學與近代世界》,何欽譯,商務印書館。

    [14][美]菲利浦·羅斯,2002年,《論懷特?!罚畛茏g,中華書局。

    第4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學習興趣;求知欲望;理論視野;理論思維

    哲學對高中學生來說,學習的過程中確有許多困難。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出經典作家、其他哲學家和思想家的名言、哲學故事、典型觀點和哲學思想對它進行分析,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理論觀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可以使他們感受到哲學思維的境界。

    一、哲人故事導入新課,先聲奪人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鏈接哲學家的故事,導入新課,就會一掃課堂的沉悶氣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強化學習動機,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從而為新課講解定下基調。

    在教學“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一框時,教師可首先講述戰國著名哲學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哲學故事,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公孫龍“白馬非馬”論為什么是錯誤的詭辯論?白馬與馬到底是什么關系?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引用哲學家的經典名句,強化信度

    經典哲學名言是人類認識上的寶貴財富,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使用教材所提供的哲學名言,強化教學的可信度。

    例如,在學習量變與質變的原理時,可引用荀子的名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讓學生明白量的積累的重要性。

    哲學課本上每一章節及課后思考與練習題中,都大量的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思、列寧、等古今中外哲學家的名言。用好這些教學資源,可使枯燥的理論富有趣味,乏味的東西變得生動,也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挖掘學生創新潛能。

    三、介紹哲學家的基本思想,啟發思維

    中學哲學課教學過程就是要根據高中學生的常識水平,把深刻的哲學道理轉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常識”。而哲學則是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豐富的哲學思想進行高度概括和總結,因而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較抽象的,對于剛剛接觸哲學的學生來說,理解哲學的基本概念、感受哲學的思維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把課本內容適當加以擴張,結合課本內容介紹一些哲學家的思想,就可以把晦澀的內容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在親近哲學家的過程中感悟哲學家的思想,理解基本哲學概念。

    四、列舉哲學家的典型觀點,涇渭分明

    比較是貫用的教學手法之一,比較方法運用得當,能啟迪學生思維,開拓學生思路,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使新課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哲學教學中,會遇到許多相似的概念、不同的哲學觀點和派別,教師可以在簡單明了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強化對唯物主義的理解。

    如在教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時,可以列舉下列兩組不同哲學家的觀點:

    第一組:唯物主義代表人物及觀點:

    ①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②王充:“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p>

    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p>

    第二組:唯心主義代表人物及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p>

    ③王守仁:“心外無物?!?/p>

    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

    通過以上兩組不同代表人物及哲學觀點的比較,就可以輕松地總結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展開的,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根據哲學的基本問題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兩大基本派別。

    五、講敘哲學家的趣味故事,引趣激思

    心理學研究材料表明:愛聽故事的高中生占85%以上,這可看出中學生是很喜歡聽故事的。教師可以將中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傾向引向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興趣,開拓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來創造教學佳境。

    例如,在教學“矛盾的對立統一”時,可采取故事式設疑:傳說孔子曾帶領一班學生找老子請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閉目養神,大概聽到了響動,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趕快請安說:“弟子孔丘特來候教?!边^了很長時間,老子才張開嘴,用手指著自己的嘴問:“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樣?”孔子說:“已經全掉了,又問:“我的舌頭怎么樣?”孔子說:“還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靜養去了。請問,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們什么道理?在有趣的故事中提出疑問,緊緊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待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總結,老子的意思是牙齒是剛強的,卻是柔弱的,舌頭是柔弱的,卻是剛強的,看起來剛強的牙齒,敵不過柔弱的舌頭。孔子向老子請教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事物內部都存在著矛盾。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東西,看問題要用矛盾的觀點。

    結合教材內容精選一些哲學故事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識、增強能力、提高覺悟。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注意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親近”哲學家的思想,便會激發他們學習哲學的理論興趣,拓寬他們的理論視野,撞擊他們的理論思維。那時,學生就會發現哲學家其實就在我們的課堂中。

    參考文獻

    第5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西季威克 直覺 功利主義 實踐理性

    [中圖分類號]B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2)03-0051-11

    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1838-1900)無疑是西方最重要的倫理學家之一。他獨特的思考方式及其思想不僅直接影響了摩爾等現代西方倫理學家,而且還深刻地影響到了當代哲學家羅爾斯等人。更為重要的是,在西季威克的思想中,我們不僅能夠清楚地看到西方傳統規范倫理學與現代元倫理學的區別,而且能夠清楚地看到兩者之間內在而深刻的聯系。這就是說,從西方倫理學史上說,只有經過西季威克,西方倫理才可以從傳統轉向現代。因此,西季威克的思想不僅是傳統倫理學的深化,而且也是現代元倫理學的雛形。然而,人們對此的研究還不夠。因為大多數的研究都只將西季威克看作是直覺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之一,而沒有注意到他對于傳統倫理學的批判和繼承。如果說西季威克是現代直覺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這個判斷能夠成立的話,那么,這個判斷也必須奠基在他對傳統規范倫理學的批判和繼承之上。因為如果沒有對傳統倫理學的批判和繼承,現代直覺主義倫理學,甚至整個西方現代倫理學也是很難產生的。因此,本文認為,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地去研究西季威克思想的內在理路和邏輯,特別是他對西方傳統倫理學的批判和繼承這個方面,從而展現出其思想的獨特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清楚地看到西季威克的倫理思想在現代西方倫理學中的重要地位。

    西方倫理學從休謨開始已經將事實和價值作了區分,同時也開始擺脫理性主義對倫理學的羈絆。這樣,利己主義倫理學和功利主義倫理學開始出現。然而,離開理性,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倫理學不僅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對倫理學的終極目的也缺乏清楚而合理的認識。特別是在這兩種倫理思想中,義務和利益之間、個人幸福和普遍幸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沖突。解決這樣的沖突是西季威克研究倫理學的直接動因。

    西季威克首先清理了西方倫理學的性質。在他看來,傳統西方倫理學認為倫理學是研究善的學科,更關注公共行為。而他卻認為倫理學應該是“關于正當或應當的科學或研究;當然,這種科學或研究是以個人的意愿行為為基礎的”。就是說,在他看來,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個人的意愿行為。研究的內容則是正當或應當。因為他認為所有倫理行為肯定是個人自愿的而不是強迫的行為。因此,個人的利益和幸福都是必須考慮的,但是義務或普遍幸福也是倫理學的目的,也是倫理學需要解決的。這樣,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他研究的重點。他認為,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分類,倫理學從本質上說應該是實踐科學而不是理論科學,因此,倫理學就應該注意研究實踐意義的“應當”問題,主要考慮個人能夠做的行為,而不是去研究傳統倫理學中“善”這類形而上學式的目的。因為在西方傳統倫理中,“善”是不能夠靠意志力獲得的,至少是不能直接靠意志力獲得的。這樣的善不能典型地表現出倫理學的實踐意義。

    按照傳統倫理學的觀點,善是被欲求的,但是善是不是值得欲求的,傳統倫理學對此并沒有論證。這樣,善就既可以是本能欲求的對象,也可以是倫理欲求的對象。這就使得傳統倫理學思想中出現了很多混亂。為此,西季威克說道:“我認為,教人以善的欲望在道德學家們心中的支配地位已經妨礙了倫理科學的真正進步?!彼栽谒磥?,倫理學就必須改變自己研究的方式,找到一種新的研究方式。只有找到這樣的方式,倫理學才能有進步。而近代牛頓力學的迅速發展就提供了一種可以參考的中立而科學的研究方式。西季威克將這樣的研究方式稱為“無利害的研究方式”。他說:“將那種無利害的探索應用于倫理科學將大有裨益,我們在物理學方面的那些偉大發現主要是歸功于這種無利害關系的探究?!币虼?,尋找全新的倫理學方法就成為了西季威克倫理學的中心問題。

    例如,盡管從日常倫理來看,做人要誠實是一條基本的倫理準則,但是我們都知道,在特殊情況下,人是可以說謊的。傳統倫理學會認為這種例外是誠實的定義不清楚,而對于西季威克來說,這一問題主要是人們將誠實看作普遍倫理準則推理上有問題。人們希望從有限的經驗中找到普遍的倫理原則。人們首先假設倫理學中存在著普遍的倫理法則,存在著普遍善這樣的基本前提,但是這些前提是無法得到充分證明的。因為這些形而上學的基本前提在傳統倫理學中是最基本的,其本身是不能分析的。因此,他更關心的是實踐意義上具有倫理意義的行為問題。這就是說,他不僅要消除傳統形而上學式的倫理研究,而且要消除先前心理式的倫理研究。所以他認為,倫理學不是去說明或解釋倫理原則或準則的學科,而是要研究人們是如何得出這些基本的倫理原則或準則的學科。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西季威克的倫理學就是倫理學推理的方法論研究。為此,他詳細考察了人類道德意識中的利己主義、直覺主義以及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推理過程,并將功利主義和直覺主義倫理學合理地聯系起來,創建了自己的直覺功利主義倫理學。

    第6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古希臘政治哲學;現代政治哲學;當代政治哲學

    中圖分類號:B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古希臘的政治哲學

    古希臘是西方的政治哲學的發源地,西方哲學在古希臘實現了它的第一個輝煌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關于政治哲學的主題及其他一些主要問題都已經有了雛形,關于這些問題的討論也日趨深入全面。政治哲學在理論上和思想上的豐富多彩性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體現。當時的古希臘的政治哲學具有兩個最為基本的特征,其一是為政治哲學家們所主張的政治哲學觀念找到一種終極性的依據,這是第一個特征。其二是政治哲學的原理、觀念、原則以及相關理論受到當時的政治實踐影響,多以城邦政治為中心展開的。

    正義是古希臘的政治哲學中一個最為基本的主題。畢達哥拉斯學派運用“數”來解釋萬物的本原,追求和諧,而且用數的關系來表示和諧。在他們看來正義就是數的平方,因為平方數是由若干相等的部分組合而成的,這便是一種和諧。赫拉克利特認為戰爭具有普遍性,正義就是戰爭。但是關于將正義看作和諧還是把正義看作戰爭這二者之間是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一時期古希臘另一位著名的大哲學德謨克利特認定國家的利益高于其他一切利益,德謨克利特所認為的國家與其他學者的國家在性質上的認識是不盡相同的,民主制度他所積極主張的,只不過他的這種民主制度的根基乃是等級制度與奴隸制度。

    柏拉圖的思想是古希臘政治哲學的高峰。他一方面從其哲學立場出發以其哲學方法深入地探討了正義以及其相關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理想的社會基本結構。柏拉圖對正義的探討乃是他的全部哲學探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的方法也就是他的辯證法,問答加歸謬的方法,借以找到所探討的事物本身,而后者在柏拉圖看來就是理念。柏拉圖最重要的政治哲學著作《理想國》的主題就是正義問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學與柏拉圖不同,主要體現在他關于古希臘城邦政治制度的研究和他關于理想國家的觀念上面。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動物,所以他們必須生活在一種政治共同體之中。城邦是一種自然的制度,是從最自然的人與人關系中發展起來的。人的一切言行都以某種善為其目的,因此,人類的聯合體也同樣是以善為目的的,城邦是一種最高的聯合體,以最高和最廣泛的善為目的。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學的基本思想,我們了解到,政治哲學一方面與所處社會、歷史環境的哲學思維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又受當時社會政治現實的限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學乃是西方政治哲學的濫觴,也是西方政治哲學思想的主要資源,雖然歷經批判,但是即使在當代的主要政治哲學流派里面,人們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思想的影響。

    二、 現代政治哲學

    我們這里所說的現代覆載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從馬基雅維利所處的十五、六世紀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馬基雅維利被稱為現代政治哲學的奠基者。為現代政治哲學提出經過系統論證的基本觀念、概念和方法的是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社會契約這樣一種理論設計確立了現代政治哲學的基本方法,既然某種外在的神的旨意和先天的道德規范是不存在的,那么人世間的規則就必須由人自己來訂立。而人之所以具有這種資格,乃是因為他們的自然權利。從自然權利到一個國家的主權,霍布斯完成了人類依據自己的理由來建立社會或國家及其規則的理論論證。洛克也是通過社會契約的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產生,與霍布斯不同,他認為,即使在自然狀態之中,人們也都能夠享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而所以要訂立契約以建立公共權力,乃是因為自然狀態是不穩定的。這樣建立起來的公共權力擁有立法、行政等權力。盧梭關于社會契約、人民主權和個人權利等問題的一些主要觀念是與洛克大體一致的,然而后人對盧梭的評價卻意見紛歧而至于大相徑庭,最極端的觀點將盧梭看作是現代極權主義的祖師。后一種評價的最主要根據就是盧梭提出了公意的觀點。盧梭認為,建立國家或社會的目的乃是社會的公共幸福,但是只有公意能夠按照這個目的來指導國家的各種力量。

    康德的實踐哲學深受盧梭的影響,這就是對人的尊重,而這一點奠定了康德實踐哲學的基本原則,從而也就奠定了其政治哲學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人是目的。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是經過法國大革命的洗禮的,但是這并沒有使他的政治哲學更具現代性,他的政治哲學既太受其哲學體系的束縛,也太受他所在的那個王國的局限。黑格爾雖然也強調自由,注意到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但在他的政治哲學里面,國家才是至高無上的東西。黑格爾的思想對馬克思產生了重大的方法論上的影響,與社會契約論相反,馬克思與黑格爾一樣將人類社會的制度看作某種客觀的、外在的因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必然產物,除了順應這種規律,人的其他活動都幾乎是無足輕重的。

    現代政治哲學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與現實激烈的革命和其他社會變遷而導致的沖突一樣,不同派別之間的觀念也始終處在于針鋒相對的斗爭之中。雖然在不同的時期派別和斗爭的內容有其變化,但基本趨勢是越來越晚期,兩大派的陣營的分野就越鮮明。

    三、當代政治哲學

    我們這里所謂的當代與現代之間并沒有一個截然分明的界限。這個當代相對于西方思想和社會的巨大轉折而言,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開始的,而就整個世界在基本方向方面突然之間趨同這一歷史現象而言,當是在二十世紀末開始的。后一種變化對當下的世界以及對未來的人類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但是它尚未在政治哲學里面反映出來。另外一個重要的理由在于,政治哲學實際上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衰落。盡管如此,在這一個時期仍然出現了一些對當代社會產生不小影響的思想家和學派,他們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這些觀點多數是在批判現代社會時提出來的,比如,西方通過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而自由主義傳統的思想家通過批判專制主義和計劃經濟而深化對古典自由主義的理解,發揮那些體現了重大的現實意義的觀點。這些批判、觀點都是頗有價值的,它們在某種意義上導向政治哲學的復興,但并沒有達到這一步。

    1971年羅爾斯《正義論》的出版,標志政治哲學在當代的復興。第一,羅爾斯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以提出新的價值主張和規范,第二,建立了自己的方法以論證自己的主張,第三,從外在的方面來說,羅爾斯的理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諾齊克針對羅爾斯的正義理論重新論證了自由至上主義(個人權利至上主義),提出最弱意義上的國家的主張,而像泰勒、桑德爾等人以黑格爾哲學為背景主張和重新論證共同體(社群)相對于原子主義式的個人的重要意義。在歐洲,哈貝馬斯的理論也因與羅爾斯的直接論戰而突現出他的折衷主義的特點。政治哲學的這次復興運動在二十一世紀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這場復興所引出的爭論似乎沒有上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爭論的那種尖銳和針鋒相對的氣氛。它所表明的究竟是問題太過困難而無法解決,還是問題無需解決,尚需要我們的深入研究。

    

    參考文獻:

    [1]張翠:淺論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與內涵嬗變[J],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01期;

    [2]李淑梅: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理性建構方式及其啟示[J],求是學刊,2006年03期;

    第7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禪宗在中國的唐宋兩代十分興盛,以后就逐漸衰落了。由于近百年來受到西方思想的沖擊,真正的禪宗在中國大地上消失怠盡(當今在中國流行的佛教主要是凈土宗與密宗),這就導致近代的中國武術家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認識大多局限于老莊、佛學、氣、經絡、五行、八卦的范疇,而真正了解禪宗哲學思想的人并不多。

    修煉禪宗的目的是要讓人從各種名利、得失、恩怨、勝負、生死等二元思維的牢籠中解脫出來,獲得心靈的自由和快樂。

    17世紀時日本的澤庵禪師和劍術家柳生宗矩等人將禪宗哲學應用于劍術創建了武道哲學,其代表作是《不動智神妙錄》、《太阿記》、《兵法家傳書》與《貓之妙術》等。

    武道哲學的基本思想是高境界的武者必須能跳出敵我、勝負、強弱、生死等二元對立思維的束縛,也就是說要修煉到無敵我、無勝負、無強弱、無生死等二元對立思想的境界。因為只有能夠超越勝負、強弱、生死等二元對立思維后,心靈才能獲得自由。心靈超越二元對立思維得到自由后,肢體才能得到解放,從而能自然地發揮出應有的武功技能,試想一個受制于敵我、勝負、生死等二元對立思維束縛的人,面對對手時不但精神會緊張,肢體也會緊張,嚴重的甚至連手腳也不聽指揮,其結局只能是失敗。

    武道哲學認為要達到超越敵我、勝負等二元思維最根本的一個條件就是要修煉到無我,因為我不存在了,彼當然也就不存在了,從而敵我、勝負、強弱、生死等二元對立思維也就不存在了。這樣人的心靈和肢體就會得到解放,得到自由,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武技潛能戰勝對方。所謂無我是指自我存在的意識消失了,這需要認真地進行心靈修煉才能達到。

    自我存在的意識從幼兒時代就開始產生,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自我意識也在逐步加強。為了生存競爭,人進入社會后,自我意識就會進一步提高,所以成年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晰的自我存在的意識。既然每一個人都有自我存在的意識,而武道卻要求無我(消滅自我存在的意識),那么,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只有少數以身心修煉為目的并追求術進于道的人,經過長期的心靈修煉才能達到無我的武道境界。但是,對于大多數習武的人來說,知道有武道的境界存在,他就有可能不再滿足做一個只懂拳腳功夫的武夫,就會產生追求更高境界武術的愿望。

    武道是中國原始道家與禪宗哲學思想應用于武術的產物,雖然武道哲學是17世紀的日本人所創立,但它的根卻在中國。所以,我們不應該以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去排斥它,而是應該將它拿過來學習借鑒,進而發展我們自己的武道哲學。

    第8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科學哲學/數學哲學/數學哲學的革命

    【正文】

    本文有兩個互相關聯的目標:第一,對科學哲學對于數學哲學現展的重要影響作出綜合分析;第二,對新的研究與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進行比較,從而清楚地指明數學哲學現展的革命性質。

    一、從一些具體的研究談起

    如眾所知,由1890年至1940年的這五十年,可以被看成數學哲學研究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中,弗雷格、羅素、布勞維爾和希爾伯特等,圍繞數學基礎問題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并發展起了邏輯主義、直覺主義和形式主義等具有廣泛和深遠影響的數學觀,從而為數學哲學的研究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數學的范圍,特別是,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曾對維也納學派的科學哲學研究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后者則曾在科學哲學的領域長期占據主導的地位。

    然而,在四十年代以后,上述的情況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盡管邏輯主義等學派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的研究規劃卻都沒有能夠獲得成功,從而,在經歷了所說的“黃金時代”以后,數學哲學的發展就一度“進入了一個悲觀的、停滯的時期”;與數學哲學的困境相對照,科學哲學則已逐步擺脫邏輯實證主義的傳統進入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新的發展時期。也正因為此,科學哲學的現展就對數學哲學家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并對數學哲學的現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就科學哲學對于數學哲學現代研究的影響而言,在最初主要是一些直接的推廣或移植。例如,作為新方向上研究工作的一個先驅,拉卡托斯就曾直接把波普爾的證偽主義科學哲學推廣應用到了數學的領域。盡管推廣和移植的工作是較為簡單的,但這仍然依賴于獨立的分析與深入的研究,因為在數學與一般自然(經驗)科學之間顯然存在有重要的質的區別。

    為了使得由科學哲學中所吸取的觀念、概念、方法等確實有益于數學哲學的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于相應的研究問題,也即是希望通過以科學哲學領域中某一(或某些)理論作為直接的研究背景以解決數學哲學中的某些基本問題。例如,M.Hallett的論文“數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發展”就以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理論,也即所謂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作為直接的研究背景,但Hallett在這一論文中所真正關注的則是數學的方法論問題。因而,盡管其聲稱“希望能找到與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相類似的數學發展的方法論準則”,Hallett的實際工作卻與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理論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特別是,由于Hallett清楚地認識到:“數學與經驗科學之間的差異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學可以依賴于不斷增加的事實性命題,但是數學中卻不存在這樣的對應物?!币虼?,在Hallett看來,相應的科學方法論準則(即新的理論能作出某些預言,這些預言并已得到了確證),就不可能被直接推廣到數學的領域。

    與上述的方法論原則相對照,Hallett提出,新的理論在解決非特設性的重要問題方面的成功可以被用作判斷數學進步的準則。Hallett并指出,這一準則即是對希爾伯特在先前所已明確提出的相應思想的一種改進。從而,這就確實不能被看成對于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直接推廣。

    在數學哲學領域內我們并可看到一種不斷增長的自覺性,即是關于科學哲學領域中的思想或理論對于數學哲學“可應用性”或“可推廣性”的深入思考。例如,H.Mehrtens在他的論文“庫恩的理論與數學:關于數學的‘新編年史’的討論”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了這樣的思想:在將庫恩的理論推廣應用到數學時,應當首先考慮兩個問題:第一,“在數學中是否存在有這類東西(按指革命)?”第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這一概念對數學編年史的研究是否有確定的、富有成果的應用?”

    顯然,即使前一個問題可以說是一種直接的推廣或移植,后一問題的解答則依賴于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獨立的研究,因為,這不僅涉及到了對庫恩理論的評價,而且也直接依賴于關于應當如何去從事數學哲學(和數學史)研究的基本思想。

    正是從這樣的立場出發,Mehrtens提出:“盡管(數學中)存在有可以稱之為‘革命’或‘危機’的現象,我對這兩個概念持否定的態度,因為,它們并不能成為歷史研究的有利工具?!?/p>

    當然,上述的結論并不意味著Mehrtens對庫恩的理論持完全否定的態度;恰恰相反,Mehrtens明確地指出,庫恩所提出的“范式”和“科學共同體”這兩個概念對于數學史(和數學哲學)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Mehrtens寫道:“圍繞著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學概念具有很大的解釋力量——在我看來——它們為數學編年史提供了關鍵的概念。”

    上述的批判態度和深入分析顯然表明了一種獨立研究的態度,從而,與簡單的推廣或移植相比,這就是一種真正的進步。作為這種進步的又一實例,我們還可看基切爾(P.Kitcher)的數學哲學研究。

    一般地說,基切爾在數學哲學領域內的工作主要就是將庫恩的科學哲學理論推廣應用到了數學之中,特別是,基切爾不僅由庫恩的理論中吸取了很多具體的成分,更吸取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思想,即如關于科學活動社會—文化性質的分析等。另外,基切爾所主要關注的則是數學歷史發展的合理性問題。例如,正是從這一立場出發,基切爾首先考察了什么是數學變化的基本單位?;袪枌懙溃骸耙粋€首要的任務,就是應當以關于數學變化單位的更為精確的描述去取代關于‘數學知識狀況’的模糊說法。這一問題與關注科學知識增長的哲學家們所面臨的問題在形式上是互相平行的。我認為,在這兩種情形中,我們都應借助于一個多元體,也即由多種不同成分所組成的實踐(practice)的變化,來理解知識的增長?!?/p>

    在基切爾看來,后者事實上也就是庫恩的“范式”概念的主要涵義。然而,基切爾在此并沒有逐一地去尋找“范式”(或“專業質基”)的各個成分(如“符號的一般化”、“模型”、“價值觀”、“范例”等)在數學中的對應物,而是對“數學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作出了自己的獨立分析。基切爾提出,“我以為我們應當集中于數學實踐的變化,并把數學實踐看成是由以下五個成分所組成的:語言,所接受的命題,所接受的推理,被認為是重要的問題,和元數學觀念?!憋@然,這即是對庫恩基本思想的創造性應用。

    其次,基切爾又具體地指明了若干個這樣的條件,在滿足這些條件的情況下,數學實踐的變化可被看成是合理的。從而,這也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在基切爾與庫恩之間所存在的一個重要區別:盡管前者從庫恩那里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思想,但他所采取的是理性主義、而并非是像庫恩那樣的非理性主義立場。這一轉變當然也是批判性的立場和獨立思考的直接結果。

    二、新方向上研究的共同特征

    盡管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有著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工作重點,在觀念上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分歧和差異;但是,從整體上說,這些工作又有著明顯的共同點,后者事實上更為清楚地表明了來自科學哲學的重要影響。

    1.對于數學經驗性和擬經驗性的肯定

    所謂數學的經驗性,就其原始的意義而言,即是對數學與其它自然科學同一性(analogy,或similarity)的確認。這一認識事實上構成新方向上所有工作的共同出發點。

    關于數學經驗性的斷言顯然正是對于傳統觀念的直接否定,即數學知識不應被看成無可懷疑的絕對真理,數學的發展也并非數學真理在數量上的簡單積累。從而,這也就如Echeverria等人所指出的,它將“數學從柏拉圖所置于的寶座上拉下來了。”

    事實上,人們曾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數學與自然科學的同一性進行了論證。諸如奎因(W.V.Quine)和普特南(H.Putnam)的“功能的同一性”,拉卡托斯的“方法論的同一性”,基切爾的“認識論的同一性”,古德曼(N.Goodman)和托瑪茲克(T.Tymoczko)的“本體論的同一性”,A.Ibarra和T.Mormann的“結構的同一性”,等等。另外,在筆者看來,對于經驗性的肯定事實上也可被看成關于數學的社會—文化觀念(這是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所普遍接受的)的一個直接結論。這就是說,如果數學與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最終都應被看成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并構成了整個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成分,那么,數學的發展無疑就是一個包含有猜想與反駁、錯誤與嘗試的復雜過程,而且,“數學的內涵與改變最終是由我們的實際利益與其它科學的認識論目標所決定的?!?/p>

    其次,如果說數學的經驗性集中地反映了數學與其它自然科學的同一性,那么,對于數學擬經驗性(quasi-empirical)的強調則就突出地表明了數學的特殊性。

    具體地說,我們在此所涉及的主要是這樣一個問題:除去在實際活動中的成功應用外,就數學理論而言,是否還存在其它的判斷標準?另外,擬經驗的數學觀的核心就在于明確肯定了數學有自己特殊的價值標準,這就是新的研究工作對于數學自身的意義,即如其是否有利于已有問題的解決或方法的改進等。顯然,后者事實上也就是實際數學工作者真實態度的一個直接反映。例如,美國著名數學家麥克萊恩(S.MacLane)就曾這樣寫道:“數學各個領域中的進步包括兩個互補的方面:重要問題的解決以及對于所獲得結果的理解?!?/p>

    由此可見,我們就應同時肯定數學的經驗性和擬經驗性。顯然,就本文的論題而言,這事實上也就表明了:為了在數學哲學的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們不僅應當保持頭腦的開放性,也即應當努力從科學哲學中吸取更多有益的思想、概念和問題,同時也應高度重視數學的特殊性,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數學哲學的相對獨立性。

    2.對于數學方法論的高度重視

    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長期爭論無疑是科學哲學現展的一個重要特點;與此相對照,理性主義的立場在數學哲學領域中卻似乎沒有受到嚴重的挑戰,但是,后者并不意味著現已存在某種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關于數學發展合理性的理論,恰恰相反,后一目標的實現還有待于長期的努力。

    然而,在這一方面確已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特別是,相對于早期的簡單“移植”而言,現今人們普遍地更加重視對那些源自科學哲學的概念、觀點和理論的分析和批判。例如,就庫恩的影響而言,人們現已認識到,對于數學的社會—文化性質的確認,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采取相對主義或非理性主義的立場;另外,在肯定數學歷史發展合理性的同時,人們也認識到了這種發展并不能簡單地被納入某一特定的模式。事實上,就如格拉斯(E.Glas)所指出的:“理性”本身也是一個歷史的概念:“‘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化建構的,……即包括有一個社會協商的過程?!睆亩?,在此所需要的就是一種辯證的綜合。例如,正是從這樣的立場出發,格拉斯提出,我們應對庫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論進行整合:“拉卡托斯的方法論立場至少應當用像庫恩那樣的社會和歷史的觀點予以補充和平衡?!?/p>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整合的立場事實上也就是科學哲學現展的一個重要特點,特別是,這即是科學哲學領域中所謂的“新歷史主義學派”所采取的一個基本立場:他們對先前的各種理論(包括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普遍地采取了批評的立場,并希望能通過對立理論的整合發展出關于科學發展合理性的新理論。從而,在這一方面我們也就可以看到科學哲學對于數學哲學現代研究的重要影響。

    艾斯帕瑞(W.Aspray)和基切爾這樣寫道:“……數學哲學應當關注與那些研究人類知識其它領域(特別是,自然科學)同一類型的問題。例如,哲學家們應當考慮這樣的問題:數學知識是如何增長的?什么是數學進步?是什么使得某一數學觀點(或理論)優于其它的觀點(或理論)?什么是數學解釋?”特別是,“數學在其發展中是否遵循任何方法論的原則?”事實上,在艾斯帕瑞和基切爾看來,如何對數學方法論作出恰當的說明就構成了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的核心問題。顯然,這一立場也是與現代科學哲學中對于科學方法論的高度重視完全一致的。

    3.對于數學史的強調

    如眾所知,對于科學史的突出強調也是科學哲學現代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正如克倫瓦(M.Crowe)所指出的:“在庫恩以前,科學哲學長期為邏輯實證主義所支配,后者認為科學史是與他們的研究毫不相關的;但是,這種形勢現在已經有了改變……科學哲學家們現已認識到了歷史研究的重要性?!边@就是說,“如果沒有給予科學史應有的重視,科學性質的分析就是不可能的?!笨茖W哲學的上述變化對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例如,在以上所提及的各篇論文和著作中,歷史案例的分析都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梢哉f歷史方法事實上已成為數學哲學現代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作為一種自覺的努力,我們在此還可特別提及以下的四部論文集:(1)由艾斯帕瑞和基切爾所編輯的HistoryandPhilsophyofModernMathematics(1988);(2)由J.Echeverria等人所編輯的TheSpaceofMathematics:Philosophical,EpistemologicalandHistoricalExploration(1992);(3)由吉利斯所編輯的RevolutioninMathematics(1992);(4)由H.Breger和E.Grosholz編輯的TheGrowthofMathematicalKnowledge(即將出版)。

    這些編輯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不僅認為數學方法論的任一理論都應用歷史的案例加以檢驗,而且更大力提倡數學史家與數學哲學家的密切合作,并認為雙方都可以從這種合作中得益匪淺。例如,Breger和Grosholz在他們的序言中這樣寫道:“這一論文集源自編輯者的這樣一個信念,即數學哲學的重要論題可以由哲學家與歷史學家的有組織對話得到啟示。……我們希望歷史的材料能在數學哲學家那里獲得更為深入和系統的應用;同樣地,我們也希望哲學家由歷史所激發的思考能給歷史學家提供新的問題和思想?!憋@然,這種態度與傳統的把數學哲學與數學史絕對地分割開來的作法是截然相反的。

    最后,我們在此還可提及所謂的“奠基于數學史之上的數學哲學”。具體地說,相關的數學哲學家在此所希望的就是能發展出關于數學知識的這樣一種理論,它能正確地反映數學的歷史發展,即“現代的數學知識是由初始的狀態經由一系列的合理轉變得以形成的”(基切爾語)。顯然,按照這樣的觀點,數學史對于數學哲學的重要性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正是前者為數學哲學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最終的檢驗。這也就是說,“數學史對于數學哲學來說,不僅不是無關的,并事實上占有核心的地位?!?/p>

    4.實際數學工作者的“活的哲學”

    應當指出,對于數學史的高度重視不僅直接涉及到了數學方法論的研究,而且也標志著數學哲學研究立場的重要轉變。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們幾乎一致地認為,實際的數學活動應當成為數學哲學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依據?!罢軐W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繼續無視實際的數學活動。事實上,正是這種實踐應當為數學哲學提供問題及其解決所需要的素材。”

    當然,上述的轉變直接反映了實際數學工作者的心聲。這也就如麥克萊恩所指出的:“數學哲學應當建立在對于這一領域(按指數學)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的仔細觀察之上。”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艾斯帕瑞和基切爾并曾從這樣的角度對數學方法論研究的意義進行了分析。他們這樣寫道:“如果我們具有了這樣的原則,歷史學家就可以此為依據對實際歷史與理想狀況之間的差距作出研究,從而發現這樣的有趣情況,在其間由于某些外部力量造成了對于方法論的偏離。另外,數學家們則可能會發現以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即他們所選擇的研究領域是如何由過去的數學演變而生成的,某些方法論的原則又如何在核心概念的更新中始終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并非言過其實的是,這些答案……—還可能對數學家關于各種研究途徑合理性及某些觀念意義的爭論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憋@然,這一認識與現代科學哲學中對于方法論的強調是完全一致的。

    三、數學哲學的革命

    從整體上說,與先前的基礎主義數學哲學相比,新方向上的研究無論就基本的數學觀,或是就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基本的研究立場而言,都已發生了十分重要的變化。我們就可以說,數學哲學已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革命。

    1.研究立場的轉移,即由與實際數學活動的嚴重分離轉移到了與它的密切結合。

    由于深深地沉溺于對已有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可靠性的疑慮或不安,因此,邏輯主義等學派在基礎研究中普遍地采取了“批判和改造”的立場,即都認為應當對已有的數學理論和方法進行嚴格的批判或審查,并通過改造或重建以徹底解決數學的可靠性問題。從而,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主要地就是一種規范性的研究,而也正因為此,基礎研究在整體上就暴露出了嚴重脫離實際數學活動的弊病。

    與此相對照,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普遍采取了相反的立場,即是認為數學哲學應當成為實際數學工作者的“活的哲學”,也即應當“真實地反映當我們使用、講授、發現或發明數學時所作的事”(赫斯語)。顯然,基本立場的上述轉移事實上也就意味著數學哲學性質的重要改變:這已不再是實際數學工作者所必須遵循的某些先驗的、絕對的教條。

    2.對于數學史的高度重視。

    由于邏輯主義等學派所關注的主要是數學的邏輯重建,因此,在這些學派看來,數學的真實歷史就不具有任何的重要性,或者說即是與數學的哲學分析完全不相干的,而數學哲學家所唯一應當重視的則就是邏輯分析的方法。

    與基礎主義者的上述作法相對立,在新方向上工作的數學哲學家則普遍地對數學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例如,這就正如Echeverria等人所指出的:“對于數學活動的歷史和社會層面的關注清楚地表明了‘新’的數學哲學與傳統的新弗雷格主義傾向的區別,而后者在本世紀前半葉曾在這一學科中占據支配的地位?!憋@然,這事實上也就可以被看成上述的基本立場的一個直接表現。

    更為一般地說,人們并逐步確立了這樣的認識:“沒有數學史的數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數學哲學的數學史是盲目的。”(拉卡托斯語)這不僅標志著方法論的重要變革,而且也為深入開展數學哲學(和數學史)的研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3.研究問題的轉移。

    由于對已有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可靠性的極大憂慮構成了邏輯主義等學派的基礎研究工作的共同出發點,因此,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主要地就是圍繞所謂的“數學基礎問題”展開的。這也就是指:如何為數學奠定可靠的基礎,從而徹底地解決數學的可靠性問題?

    與此相對照,現代的數學哲學家一般不再關心數學的可靠性問題,而這事實上也就是數學工作者實際態度的直接反映。這就正如斯坦納(M.Steiner)等人所指出的,這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一個明顯和無可辯駁的出發點,即人們具有一定的數學知識,這些數學知識并已獲得了證實,從而就是可靠的。

    對于力圖為實際數學工作者建立“活的哲學”的數學哲學家來說,數學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無疑就在于:如何對數學(活動)作出合理的解釋?托瑪茲克說:“數學哲學始于這樣的思考,即是如何為數學提供一般的解釋,也即提供一種能揭示數學本質特性并對人們如何能夠從事數學活動作出解釋的綜合觀點?!憋@然,這也就表明了,方法論的問題何以會在數學哲學的現代研究中占據特別重要的位置。

    4.動態的、經驗和擬經驗的數學觀對于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的取代。

    盡管邏輯主義等學派對什么是數學的最終基礎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從總體上說,他們所體現的又都可以說是一種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因為,他們都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工作為數學奠定一個“永恒的、可靠的基礎”,這樣,數學的進一步發展也就可以被看成無可懷疑的真理在數量上的單純積累。

    如果說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在基礎主義的數學哲學中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那么,由于把著眼點轉移到了實際的數學活動,人們現已不再把數學的發展看成是無可懷疑的真理在數量上的簡單積累;與此相反,作為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數學發展顯然是一個包含有猜測、錯誤和嘗試、證明和反駁、檢驗與改進的復雜過程,并依賴于個體與群體的共同努力。從而,這種動態的、經驗和擬經驗的數學觀就已逐漸取代傳統的靜態的和絕對主義的數學觀在這一領域中占據了主導的地位。

    綜上可見,相對于基礎主義而言,現代的數學哲學無論就研究問題、研究方法,或是就研究的基本立場和主要觀念而言,都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因而,我們可以明確地斷言:在數學哲學的現展中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于所有這些變化都與來自科學哲學的影響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這也就最為清楚地表明了這種影響對于數學哲學現展的特殊重要性。

    【參考文獻】

    1.M.Hallett,"TowardsaTheoryofMathematicalResearchProgrammes",inTheBritishJournalforPhilosophyofScience,30[1979],p.2

    2.H.Mehrtens,"T.Kuhn''''sTheoriesandMathematics:aDiscussionpaperonthe‘NewHistoriography’ofMathematics",inHistoriaMathematica,3[1976],p.301,305,312

    3.P.Kitcher,"MathematicalNaturalism",inHistoryandPhilsophyofModernMathematics,ed.byW.Aspray&P.Kitcher,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8,p.299,315

    第9篇:哲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關鍵詞】《人論》;恩斯特?卡西爾

    作者恩斯特?卡西爾1874-1945,德國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他早年即接受新康德主義哲學的訓練,很快成為馬堡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漢堡大學教授、校長,在此期間創立了他的“文化哲學”體系。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臺,卡西爾憤然辭去漢堡大學校長職務,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后于1945年死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席??ㄎ鳡栆簧龇备?,研究范圍幾乎涉及當代西方哲學的各個領域,是西方學術界公認的本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ㄎ鳡柕摹拔幕軐W”體系,在他三卷本的《符號形式的哲學》中得到了系統的論述。《人論》一書正是他晚年到美國后,用英文簡要地闡述《符號形式的哲學》基本思想的一本書,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觀點。

    卡西爾把人定義為一種符號的動物,認為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于這種條件。正是在符號思維與符號活動的基礎之上,人類通向文化之路。?

    一、結構框架

    《人論》全書共12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這一問題。首章“人類自我認識的危機”在概述了二千多年來西方思想史上關于人的問題的各種哲學理論之后,提出當代社會雖然科學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人的自我認識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反倒是處于深刻的危機之中。在隨后幾章中,卡西爾提出了他自己關于人的定義。在他看來,人與其說是“理性的動物”,不如說是“符號的動物”,亦即能利用符號去創造文化的動物。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的區別構成了《人論》上篇的基本內容。

    下篇后七章“人與文化”全面考察了人類世界本身,研究了人是怎樣運用各種不同的符號來創造文化的。在卡西爾看來,對人的研究必然只能是對人類文化的研究。

    二、一些創造性的觀點

    在這本書中,卡西爾除了提出一些全新的、創造性的文化分析方法之外,也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觀點。以下列舉幾個新穎的,或是顛覆了我原來的刻板偏見、給我一些全新想法的觀點。

    1、他把人定義為一種符號的動物,動物只對“信號”作出條件反射,只有人才能把這些“信號”改造成有意義的“符號”。它說明人的生命與動物生命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動物沒有自己的世界,只能依賴于自然世界而生存,為自然世界所規定;人卻擁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人的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性質、獨特的時間和空間、獨特的發展規律的實在的世界。人生活于這個實在的世界之中,并通過這個世界而與自然世界發生聯系。

    2、在卡西爾看來,人的本質是永遠處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斷創造文化的辛勤勞作之中;人性并不是一種實體性的東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種過程,即真正的人性無非就是人的無限的創造性活動。卡西爾并不認為人具有與生俱來的抽象本質,也不相信有什么永恒不變的人性。真正的人性是人的無限的創造性活動。人以“勞作”體現著自己的存在,而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等等便產生于人的“勞作”中。勞作的創造性使人創造著自己的歷史,并創造一個“文化”的世界。

    三、讀后感

    卡西爾的《人論》一書,是一本研究人的問題的著作,作者在書中全面闡述了自己的人類文化哲學體系。指出了人具有創造“理想世界”的能力,并獨樹一幟地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從各種文化現象,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方面對此進行了全面的探討。書中引古論今,其睿智的語言、精深的文化及精辟的闡述都能讓讀者深刻的感受到這位西方哲學大家的魅力。在沉浸于其獨特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的同時,又引發了筆者相關的思考:

    1、人性之說。柏拉圖有言:人的本性是以大寫字母寫在國家的本性上的,這是從人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去研究人。但是,政治生活并不就是公共的人類存在的唯一的形式。在人類歷史中,國家的現有形式乃是文明進程中的一個較晚的產物,無論國家怎樣重要,它都不可能表達或囊括人的所有其它活動。由此,引發了更廣闊的關于“人是什么”的探索??ㄎ鳡枏娜祟愇幕慕嵌冉o人下定義:與其說像亞里士多德那樣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不如說“人是文化的動物”(政治也只不過是文化的一種組織形式而已)。在他看來,人的本性,并非僅僅如柏拉圖所說是以大寫字母印在國家的本性上,毋寧說人的本性是以大寫字母印在文化的本性上的。

    追溯千百年來,人類幾乎從未停止過對人性問題的探索。人性是什么?對此問題,古今中外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回答,如主導人性善的有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孔子思想的后繼人孟子則進一步論述為人性就是人所特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據此推出的“人之初,性本善”;主導性惡的荀子(儒家另一重要繼承人)卻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而春秋戰國時期的告子又說:“性猶揣水也,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人性之分于善與不善,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是主張人性中性。

    2、符號之意義??ㄎ鳡枌⑷硕x為符號的動物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說,人是在不斷地與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應付事情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圍在語言的形式、藝術的想象、神話的符號以及宗教的儀式之中,以至除非憑借這些人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見或認識任何東西,這也就強調了自我的發展過程,而排除了除人的自我以外的存在發展因素。并且,在卡西爾看來,這種人的符號,本身便是存在于人的意識結構之中,即人本身便是具有了“先驗的構造能力”。因此,人類的全部文化都被歸結為“先驗的構造”。而自覺地創造各種“符號形式”的活動叫“符號活動”。人類生活的典型特征便是發明,運用各種符號,從而創造出一個“符號的宇宙”――“人類文化的世界”,即可以化為一個基本的公式:“人――運用符號――創造文化”。在卡西爾眼里,人就是符號,就是文化。符號是作為一種思想性的媒介,是人把握世界并賦予人自身生活以意義的一種特殊方式,人正是用符號這一功能性工具去解釋世界,這同時也就意味著,當符號本身所具有理性,善的意義時,它會指引人們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去解釋世界,去創造文化。繼而使人們走向一個和諧,文明的層面,使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反之,當符號本身所具有瘋狂,惡的意義時,它便會以狂熱的姿態去面對整個世界,使人們在符號的指引下,做出各種瘋狂之舉,以符號為掩蓋。對于符號本身的反思中,筆者認為只有將符號本身給予一個恰當的理性的意義,才會在運用符號進行創造文化這一活動中真正起到積極作用,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從而去促進整個人類在這個社會及世界中的發展。

    3、教育之論。在卡西爾的哲學里,文化是作為人的符號活動的“產品”而成為人的所有物。那么,在人運用符號及符號活動去創造文化的活動過程中,教育又在其中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筆者在此并不是要強調教育的必要性或是重要性,只是想對教育在人用符號創造文化的活動的意義進行思考。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网站|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成人福利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www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视频|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免费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久久久|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综合成人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成人黄色激情视频| 欧美成人xxx|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51影院成人影院|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