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經濟專業行業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專業行業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專業行業分析

    第1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報酬遞增;技術創新;分工;增長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11)04-0005-10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持續增長,但近年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討論和擔憂日益增多。一般來說,根據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來判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認為要素擴張型為主的粗放型增長不可持續,只有生產率不斷得到改善的集約型增長才是可持續的。所以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然而長期依賴于大量資源消耗和低勞動力價格、以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為主的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顯現出“低端鎖定”效應,增長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大。特別是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這種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刻不容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是要從規模擴張型增長轉向效率型增長,而其經濟學內涵則在于報酬遞增機制的形成。當中國走入內生性增長的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即進入了規模經濟驅動的增長階段時,經濟發展也就走人自我加強的循環累積的增長道路。因為即使存在投入要素和資金的約束,在報酬遞增的循環累積作用下,經濟仍將保持高速持續的增長。

    長期以來,中國的增長都是增加投入的結果。每年8%-9%的GDP增長率中只有3%-4%歸因于TFP的增長,剩下的5%歸因于投入的增加。所以目前進行探討的是中國經濟是處于規模報酬不變階段,還是已經邁入規模報酬遞增的內生增長良性發展階段。此外,對這種報酬遞增原因的分析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基于這樣的背景,本文首先對中國經濟中報酬遞增現象進行測算考察,再立足于改革開放后中國30多年發展的實際,結合報酬遞增的相關理論,試圖梳理總結影響中國經濟報酬遞增形成的基本因素,從而明確未來增長中報酬遞增形成的基本邏輯和機理,以期獲得一些理論以及現實方面有意義的結論。

    二、文獻綜述

    在經濟增長問題研究中,近年來報酬遞增理論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數十年來主流經濟學家進行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證實了規模報酬遞增現象的存在。

    有關中國經濟增長問題的諸多傳統研究是建立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基礎之上。近年來對于經濟增長方面的研究,更多將視角轉到報酬遞增機制以及內生增長方面。徐瑛、楊開忠(2007)運用中國30個省區1978-2001年的面板數據研究了中國經濟增長中規模報酬變化的動態特征,從實證角度驗證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機制已經轉向由規模報酬驅動的內生增長過程,并且呈現出不斷自我加強的特點。王軍輝(2008)在經濟增長模型基礎上對我國經濟1978-2004年的規模報酬進行了檢驗,并且采用Panel Data模型檢驗了5個OECD國家的規模報酬問題,得出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不適合分析現代經濟發展的結論,報酬遞增機制普遍存在于經濟增長過程中。顏鵬飛、王兵(2004)運用DEA的方法測度了1978-2001中國30個省份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成分,并通過對技術的規模效應進行測算,認為中國絕大多數省份經濟發展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由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對于中國經濟到底是處于報酬遞增還是報酬遞減階段的討論莫衷一是。

    另外,對中國報酬遞增影響因素的分析多集中在對具體產業的分析。劉金山(2007)在綜述我國農業增長“剩余之謎”基礎上,分析了我國農業的報酬遞增問題,結論是我國農業報酬遞增的源泉是市場深化、專業化分工、資本異質性,但我國農業中逆報酬遞增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呂冰洋、于永達(2009)認為中國工業資本積累處于收益遞增時期,而從中國經濟發展進程看,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增長、制度變遷、政府服務的外溢效應、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等因素成為工業部門規模收益遞增的源泉。陳林、朱衛平(2009)使用我國38個行業、1238家上市公司1998-2006年的年報數據研究得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滿足邊際報酬遞增規律的結論,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報酬遞增與人力資本投入密切相關。

    基于已有文獻,可以看出在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大背景下,探討中國經濟是否已進入報酬遞增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同時分析影響中國報酬遞增的因素十分必要。本文試圖從兩方面進行嘗試:一方面對中國經濟報酬遞增進行測算考察,判斷中國是否已邁入報酬遞增階段;另一方面探討影響中國報酬遞增的具體因素,以期獲得一些有意義的結論和建議。

    三、中國經濟增長規模報酬情況的測算

    對于中國經濟增長規模報酬的測算,傳統研究采用生產函數法,考察λy=F(λK,λL)中的λ,若λ>0即為規模報酬遞增,但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陷之一是需要具體的函數形式。對規模報酬的分析實質是對投入產出的分析。另外,新近的研究對規模報酬的測算也多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的方法。本文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中國經濟增長規模報酬情況進行考察。

    (一)測算方法的簡介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較其他規模報酬計算方法具有明顯的優勢。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最先推出一種基于規模收益不變(CRs)假設的DEA模型,后續研究則考慮更多的假設條件,如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推出一種基于規模收益可變(VRS)假設的DEA模型。

    假設用K個投入變量和M個產出變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對N個企業進行評價。對于第i個行業的所有投入和產出分別用列向量xi和yi表示,用K×N投入矩陣X和M×N產出矩陣Y代表N個行業的投入和產出變量。投人導向的CRS模型表示為式(1):

    minθ,λθ

    s.t.-yi+Yλ≥0

    θxi-Xλ≥0

    λ≥0

    投入導向的VRS模型表示為式(2):

    minθ,λθ

    s.t.-yi+Yλ≥0

    θxi-Xλ≥0

    ∑λi=1

    其中,λ是N×1的常數向量,θ表示相對前沿面的生產效率值。對于投入導向的模型,總有θ≤1。如果θ

    本文需要測算行業的規模報酬狀況,主要運用的是數據包絡分析中的NIRS模型的原理。通過分

    別運行CRS、VRS的DEA模型得到θc和θv,用它們便可以推算規模效率水平,同時衡量規模報酬狀況。當θc=θv時,生產單位的規模效率為1,即生產處于最佳規模;否則生產單位的規模效率有所損失。造成規模效率損失的原因有兩種,分別是規模過大和規模過小。如上推算θ

    當生產單位處于規模無效(θ

    (二)數據的來源及處理

    工業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其他產業部門乃至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所以通過對工業行業規模報酬情況的測算基本能夠反映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規模報酬情況。本文選取工業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和2006年中國統計局公布的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4)》,采用2000-2008年共計35個行業的數據。為了盡可能保持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我們對原始數據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和處理。

    1.行業一致性的問題。現行工業統計中運用的行業分類標準是最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02),其中工業這一門類分為3個大類(采礦業、制造業以及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40個中類和191個小類。本文工業分行業數據就是針對這40個中類而言的。由于數據連續性等原因,將“其他采礦業”、“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四個行業剔除,另外將“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合并成為“食品加工制造業”,共計35個行業。

    2.統計口徑一致的處理。我國工業經濟統計中常見的口徑較多,本文選取基本能反映工業行業全貌的“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產值作為行業的總產出,同樣在這個口徑下采用“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作為勞動投入;而在資本投入方面選取的是“按行業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和在建總規模”的投資額。另根據統計年鑒公布的相應的價格指數對總產出進行調整,得到以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工業各行業的總產值。

    (三)結果的分析

    使用deap2.1軟件計算2000-2008年中國工業35個行業的規模報酬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35個行業在2000-2008年呈現的規模報酬情況并非一致,綜合評價時以9年間主要呈現的規模報酬情況為該行業總體的規模報酬情況。同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報酬遞增和非報酬遞增的部門并存,其中報酬遞增的行業共有15個,而非報酬遞增的行業則有20個。其中“采礦業”中除了“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是報酬不變外,“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行業都呈現報酬遞增,這都與此類行業是資源壟斷型的行業性質分不開。另外,以“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為代表的石化橡膠行業整體上呈現報酬遞增;機械設備行業除了“金屬制品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剩下都為報酬遞增行業;而電子電氣行業也基本表現出報酬遞增的態勢。總體來說這三大類行業基本都是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由于技術進步導致的報酬遞增的特征明顯。相較起來,其他行業這種報酬遞增的特質并不明顯,這都跟其他行業的行業性質等因素密切相關。

    另外,表1顯示出,不同年份呈現報酬遞減或是不變的行業明顯占主要優勢,所以通過對中國工業部門各行業規模報酬情況的測算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報酬遞增的增長機制并未完全形成,大量非報酬遞增部門的存在說明中國經濟增長還較大程度依賴要素驅動,而這種非專業化提高和非技術進步的增長很難實現經濟結構的轉變和持續的增長,所以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機制并沒有轉向由規模報酬驅動的內生增長過程。

    四、中國經濟報酬遞增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中國經濟規模報酬情況測算可以看出,以工業行業為代表的中國經濟確有一些報酬遞增部門的存在,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機制并未完全轉向報酬遞增,所以很有必要對中國經濟增長中報酬遞增的影響或形成因素進行進一步思考和分析。

    有關規模報酬遞增的源泉,舒爾茨(2001)將它歸為類,即勞動分工、專業化、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經濟思想和知識、經濟制度、經濟組織和恢復經濟均衡等。㈣新近理論上關于報酬遞增形成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二:第一種思路認為分工與專業化程度提高是形成報酬遞增最為根本的因素,第二種思路認為知識、R&D、人力資本、干中學以及學校教育等的溢出效應導致報酬遞增的形成。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轉型國家,在改革中獲得了短期的生產率提高,而長期的整個經濟的報酬遞增并未形成,但現階段局部報酬遞增狀況確已出現,所以我們需要結合報酬遞增基本理論來對影響中國經濟報酬遞增的現實因素進行分析,具體從引致報酬遞增的根本因素――專業化分工和直接因素――技術創新兩個方面來考察中國報酬遞增影響因素。

    1.專業化程度。分工一直被認為是引致報酬遞增的首要因素。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首先在于漸進式改革解除了對分工與交易發展的束縛。隨著技術的進步,生產過程越來越細分,產品以及生產工藝專業化都有了突破式發展,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迂回生產方式和產品多樣化程度加深,最終使得分工鏈條加長和專業化程度加深并帶來產品生產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分工的深化,地區間、行業間的分工和交易障礙進一步被打破,特別是各地區、行業間市場分割和貿易封鎖的瓦解,通過比較優勢在產業和地區間實現了合理分工,專業化分工使各經濟主體的活動集中在自己的核心優勢上做大做強,分工的網絡效應凸顯。可以說,地區行業的專業化是生產專業化的表現形式,也是勞動地域分工不斷深化的結果,會引致報酬遞增。

    2.技術創新。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不是均衡,報酬遞增就產生于創新過程中的“產業突變”和“創造性破壞”。技術創新,特別是知識性因素具有溢出效應,這是影響報酬遞增的直接因素。在中國多年經濟發展的微觀層面上,隨著現代企業制度普遍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和能力越來越強。企業的發展更多地依靠技術創新和知識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明顯轉向高技能、高技術的領域;企業為了自身長期的發展必然會依靠高新技術以及不斷革新的技術確保自己獲得市場優勢,從而在企業內部形成報酬遞增。在宏觀層面上,首先,不斷創造的新技術、新工藝使原有的技

    術裝備和工藝水平不斷提高,導致原有固定資產結構的優化,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其次,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引導投資結構向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再次,技術創新的良好收益引導資金從效益差、成長性弱的產業轉向效益好、成長性強的產業,使各種資源配置趨向合理。除此之外,近年來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水平越來越高,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日益形成,使得技術創新成為形成報酬遞增最為直接的因素。

    除了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會影響報酬遞增外,政府政策以及市場結構等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考慮的因素。

    政府政策。在中國,政府長期扮演的是經濟增長推動者和改革開放推動者的雙重角色,形成了政府主導的典型“中國式”發展模式,轉軌時期中國經濟主要特色之一是諸多經濟發展機制與政府政策相關。同樣,公共部門服務或政府政策與報酬遞增息息相關。政府支持政策對報酬遞增影響的途徑主要有二:一是政府政策能夠為企業提供生產,政府對高技術產業等的投入加大會提高此類部門的生產率,同時政府政策具有導向作用,會引導社會和私人資本迅速流人,使報酬遞增成為可能;二是政府財政支出如教育支出、科學研究開發支出也會對各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正向作用,為報酬遞增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

    市場結構。在勞動分工方面,自從斯密定理提出后,關于市場結構與報酬遞增的難題一直困擾著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一般來說,企業進行創新的目的在于獲得創新利潤,而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完全的信息會迅速使技術創新擴散到所有的企業,對創新企業而言,創新投入的巨大成本并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因此必將缺乏創新動力,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的壟斷和知識產權的保護來使得報酬遞增持續下去。

    五、計量分析:基于logit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設定

    根據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報酬遞增形成最核心的影響因素在于分工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所以在關于影響報酬遞增的計量檢驗中,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水平是兩個核心解釋變量,另外我們需要重點分析政府政策和市場結構與報酬遞增形成密切相關的兩個因素,在此將這兩個經濟因素確定為控制變量。

    本文把測算出的行業規模報酬情況分為“報酬遞增”和“非報酬遞增”兩種,定義報酬遞增的行業為1,非報酬遞增的行業為0。同樣行業為報酬遞增的概率為P(y=1),為非報酬遞增的概率為P(y=0),兩者皆為無條件概率。從行業整體來看,事件y=1發生的概率與y=0發生的概率之和為1,所以討論報酬遞增影響因素可以采用logit模型來進行檢驗分析。本文綜合考慮設定的計量模型基本形式如式(3),其中i代表工業各行業。INREi=α+β1SPECi+β2TECHi+∑αiXi+εi (3)

    在(3)式中,INRE為行業規模報酬情況,參照前文DEA測算的結果,若行業呈現報酬遞增取1,否則取0;SPEC、TECH分別為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水平,是核心解釋變量;x為控制變量,主要包括政府政策(TAX)和市場結構(MAST)兩個變量。

    (二)變量選取及統計描述

    1.變量選取及測算

    (1)專業化程度(SPEC)。我們選取工業行業的地區專業化程度作為解釋變量。參考樊福卓(2007)、吳安波(2009)構造的行業專業化系數公式,另外考慮與上文工業行業統計口徑相同,采用工業分省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2007年行業產值,對我國工業行業的專業化程度進行測算。

    (2)技術創新水平(TECH)。一般來說,用“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RD)指標來衡量創新的投入,而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NP)來衡量創新的產出,代表各產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本文沿襲以前的研究,采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8)中的數據。同樣用兩個指標來衡量各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3)政府支持政策(TAX)以及市場結構(MAST)。對于“政府政策”這一變量,考慮政府財政支出在支持各行業方面數據的不可得性,在此采取“增值稅占比”這一逆向指標來度量政府對各行業的政策支持情況,因為中國是企業增值稅較大的國家,政府公共收入的大部分來自于稅收,因而用此指標代替政府對行業支持狀況相對來說比較合理。“市場結構”這一變量,本文借鑒隨洪光(2009)對工業各行業市場結構的劃分類型,將“強競爭性行業”作為基準組,設定兩個虛擬變量:D1,弱競爭行業取1,否則取0;D2,壟斷競爭相對均衡行業取1,否則取0。

    2.統計描述

    表2列出了各個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主要統計情況。

    (三)計量結果及分析

    對Logit模型運用極大似然的方法進行估計,具體結果見表3。在logit模型中估計的系數不能被解釋成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邊際影響,只能從符號上判斷自變量對因變量是正向或是負向影響。(1)、(2)式主要考察核心解釋變量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對報酬遞增的影響,其中反映技術創新的指標分別是“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系數都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水平越高,報酬遞增的概率也就越高。

    (3)、(4)式引入控制變量“政府政策”和“市場結構”,其中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系數都為正。而在控制變量方面,“政府政策”用行業增值稅占比來反映,系數是負,但系數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雖然政府在稅收方面的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促成規模報酬遞增的形成,但是在中國實際工業行業中政府的稅收政策與報酬遞增并沒有存在顯著的關系,這也跟報酬遞增應是一種內生機制的性質不謀而合。另外,關于“市場結構”兩個虛擬變量系數都為正,但(4)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壟斷性較強的行業較競爭性較強的行業較易形成報酬遞增,但是綜合(3)、(4)考察,虛擬變量的系數基本不顯著,說明壟斷性的市場結構和競爭性的市場結構與報酬遞增的關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弱的。兩個控制變量的計量結果顯示,報酬遞增只跟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兩個內生因素息息相關。

    在logit模型的分析中,還需對核心解釋變量邊際效應進行估計,結果見表4。

    從(1)中可以看出,專業化程度提高1個百分點,行業呈現報酬遞增的概率增加2.69個百分點;而在(2)中,這一數值是1.89。總體來看,專業化程度增加一個百分點會使得行業呈現報酬遞增的概率增加2個百分點。而技術創新方面,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行業呈現報酬遞增概率增加0.69個百分點,而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行業呈現報酬遞增的概率僅增加0.03個百分點,說明創新投入對報酬遞增的影響要強于創新產出的影響,這也與現實相符。

    六、結論及政策建議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粗放型增長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增長由大量資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

    勞動力投入推動,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低。中國在未來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強勁增長,從要素投入型增長轉向效率提高型增長是關鍵,即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機制應完全轉向報酬遞增的內生驅動機制。本文通過對中國35個工業行業9年間規模報酬情況的考察,得出現階段中國報酬遞增的驅動機制并沒有完全形成,而影響這種規模報酬形成的最為核心的因素依舊是分工專業化程度和技術創新。

    要實現中國經濟增長報酬遞增的內生驅動機制,最為根本的在于促進分工與技術創新良性互動機制的形成。在后改革時代,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我們的市場經濟制度和體系,進一步打破體制和機制中對分工以及專業化水平的障礙因素,促進專業化水平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技術創新的能力,盡快從依靠增加傳統生產要素投入的外延擴大再生產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勞動力素質改善的內涵擴大再生產;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增加科技創新能力、調整產業結構,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中專業化效應和技術創新效應兩者之間良性互動機制的形成,從而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報酬遞增效應。

    參考文獻:

    [1]勞倫?勃蘭特,托馬斯?羅斯基,偉大的中國經濟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盧福財,突破“低端鎖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6):5―6.

    [3]Donald R Davis,David E Weinstein,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379-407.

    [4]Catherine J.Morrison Paul and Donald s.Siegel.Scale Economics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A Dy-namie Cost Function Approa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72―290.

    [5]Keith Head,John Ries.Increasing Returns Versus Nation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atternof US-Canada Trade[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2001,91:858―876.

    [6]徐瑛,楊開忠,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力轉型實證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7,(5):58―63.

    [7]王軍輝,規模報酬不變還是遞增――來自我國以及五個OECD國家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08,(8):11―13.

    [8]顏鵬飛,王兵,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與生產率增長:基于DEA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4,(12):55―65.

    [9]劉金山,中國農業:報酬遞增與“剩余之謎”[J],未來與發展,2007,(6):25―28.

    [10]呂冰洋,于永達,收益遞增與中國工業經濟資本積累[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3):20―25.

    [11]陳林,朱衛平,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嗎――來自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中國工業經濟,2009,(6):46―56.

    [12]官建成,陳凱華,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19―33.

    [13]袁桂秋,張玲丹,我國制造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影響因素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3):42-54.

    [14]西奧多?W?舒爾茨,報酬遞增的源泉[M],姚志勇,劉群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5]Guang-Zhen Sun.A Review of Selected Literature in the Economics of Division of Labor from 5th Century toWWII:Part I[R].Discussion Paper,2005.

    [16]Nicola De Liso,Giovanni Filatrella,Nick Weaver,On Endogenous Growth and Increasing Returns:Modeling Learn-ing-by-doing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1,46:39―55.

    [17]董林輝,段文斌,技術進步的原因與性質――基于分工與報酬遞增的研究[J],南開經濟評論,2006,(6):41-49.

    [18]周健生,陶愛萍,分工演進視角下報酬遞增規律的探析[J],學術月刊,2009,(9):123-126.

    [19]Andrew D Foster,Mark R Rosenzweig.Technical Change and Human-Capital Returns and Investments:Evidencefrom the Green Revolu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931-953.

    [20]Francisco H P Oliveira,Fredefco G Jaymejr,Mauro B Lemos.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y:An Empirical Study for Brazil(1976-2000)[J].World Development,2006,34:75-88.

    [21]Jeffrey Bernstein,M Ishaq Nadiri.Product Demand,Cost of Production,Spillovers,and the Social Rate of Return toR&D[R].NBER Working Paper(No.W3625),February,1991.

    [22]William Easterly,Ross Levine.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a Decade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Growth? It’s NotFactor Accumulation:Stylized Facts and Growth Model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1,15:177-219.

    [23]紀玉山,江中蛟,知識經濟與邊際收益遞增[J],經濟評論,2000,(4):16-19.

    [24]石濤,陶愛萍,報酬遞增:特殊性向普遍性轉化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7,(4):5-12.

    [25]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s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26]Junxi Zhang.Public Services,Increasing Returns,and Equilibrium Dyna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2000,24:227-246.

    [27]殷德生,報酬遞增與市場結構難題的研究進展[J],當代財經,2006,(3):21-26.

    [28]樊福卓,地區專業化的度量[J],經濟研究,2007,(9):71-83.

    [29]吳安波,中國制造業區域專業化程度的測度、特征及變動趨勢[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5):17-29.

    [30]吳延兵,中國工業R&D產出彈性測算(1993-2002)[J],經濟學季刊,2008,(1):869-890.

    [31]隨洪光,國際技術擴散與經濟增長――基于市場結構的理論與經驗分析[J],經濟評論,2009,(3):115-121.

    第2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行業報是中國經濟類報紙的主要存在方式,曾長期擔負著中央各大部委機關報的角色,并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走人繁榮。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行業報通常被稱為“產業報”,或者叫“部委機關報”、“專業報”或“產業經濟報”。1998年中國報協產業報委員會正式提出了“行業報”這一稱謂,即專指中央部委所屬的全國性的經濟類專業報紙,服務行業領域涵蓋工礦、交通、運輸、建筑、信息、商貿、金融、工商管理、財政稅務等各個經濟部門,是中國報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伴隨著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國行業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挑戰。如何發揮競爭優勢,已經成為當今行業報成敗與否的關鍵問題。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行業報處在兩個產業價值鏈條之中,其一是橫向的傳媒鏈,另一個是縱向的行業鏈。行業報可以分別在兩條價值鏈中突出自身的比較優勢,以己之長挑戰對手之短,發揮差異化優勢,最終贏得競爭。在傳媒鏈中,行業報突出的是專業特色,要成為專業領域的權威;在行業鏈中,行業報突出的是傳媒優勢,要打造高度整合的專業信息資源平臺。簡單地講,行業報的競爭優勢就充分體現在“行業報”名稱本身――“行業”與“報”:在“報”業中打“行業”牌,謀求行業權威地位;在“行業”中打“報”業牌,搭建專業信息平臺。行業是行業報生存的基礎,“行業特色”是行業報區別于各級黨報、都市報或其他綜合性報紙的本質特征。行業報是由各中央部委主辦或主管的媒體,具有政府資源,能夠優先相關行業的政府公告和國家宏觀政策信息、管理信息、權威統計數據等,因此具有獨家內容的優勢,由此提升權威性。在各類報紙中,行業報是最容易確立行業報道“壟斷”地位的一種報紙,因為它報道的內容最集中,專業性最強,依托行業主管部門而產生的權威性也很高。具體講,首先,行業為行業報提供了比較穩定的受眾市場,中國行業報最初多是由中央部委主辦的,從誕生那天起就已經有了一個客觀、現實的市場基礎,構成了它的先天優勢,這是與生俱來的。其次,行業曾經或仍在為行業報在報道、發行和廣告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保護,使得行業報在行業內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壟斷”地位和權威性,這是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優勢。而且,行業報是本行業的輿論中心,是全國經濟生活中本行業各類信息最集中的“集散地”,這種在業內獨享的、權威性的行業輿論中心地位是其他媒體無法取代的。因此,行業報完全有優勢將自身打造成本行業中最具權威性的報紙,從而在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另一方面,行業報也是行業產業鏈中的一環,是行業價值鏈中的信息總匯、信息流通樞紐。行業報集某種行業、專業信息于一家,有獨特的信息資源優勢。可以看到,大部分行業報借助上級主管機構遍布全國的組織,已建立了中央及地方的記者站或兼職記者網絡,獲取行業信息的渠道已經建立。然而,目前這個渠道尚未發揮增值的潛力,行業報對行業信息的利用還只停留在編輯出版,只是簡單的而已,沒有充分挖掘這些信息的商業價值,沒有對相關聯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深度加工后投入市場再次銷售。  行業信息對于行業內人士而言是必需的,行業報可以很好地利用這個信息渠道,提高專業信息的覆蓋能力,通過整合信息資源、系統歸類、梳理分析,建立一個行業數據庫,面向行業內人士直接銷售專業實用信息,或有目的地通過自身的信息渠道為客戶查詢商業信息,使采編來的信息被再次加工利用,也可以使更多未被刊登的行業信息產生經濟效益,提高信息的附加值,服務于行業發展的需要。

    《中國報業年度發展報告(2005)》提出:“未來10年,以10―20家品牌行業專業報為發展基礎的專業性媒體集團,將在所屬行業確立領先的專業資訊提供商和增值業務服務商地位。”從發展的眼光看,行業報的利潤增長點將發生改變,來自廣告和發行的直接收入所占報社收入的比重將逐年下降,而依托信息資源平臺的內容增值服務收入將取代傳統收入成為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行業報所帶來的內容增值服務范圍相當廣泛,包括數據庫服務、顧問咨詢服務、會展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培訓服務等等。由此可見,行業報的發展空間是無限廣闊的,只要充分挖掘行業潛力,發揮競爭優勢,行業報在未來大有可為。

    (作者單位:國際商報社)

    第3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區域經濟 高校自考 專業設置

    [作者簡介]鄭文秀(1983-),女,浙江溫州人,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金融保險。(浙江 溫州 325035)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考試“十一五”科研規劃2009年度重點課題“教自考改革與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9JKS1040)

    [中圖分類號]G72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6-0165-03

    一、引言

    傳統的高教自考專業在專業設置上,照搬本科教育專業設置,在軟硬件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使高教自考專業設置被動地適應社會需求、缺乏內涵、教學內容缺乏特色、教學質量不高,存在較大的盲目性,最終導致高教自考不能更有效地發展。有研究通過分析,發現日本、英國、美國、德國、韓國五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經濟的適應性都有一個共性:高等教育與產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發展。高等教育與產業界的聯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根據產業界的需求設置專業、開設課程和培養人才;二是加強高等教育與產業界的合作。文章以溫州區域經濟為背景,分析高校自考結合溫州區域經濟如何設置專業。

    二、溫州地區高校自考專業設置缺陷分析

    (一)公共課、理論基礎課比重過大,專業培養模式沒有突出應用性

    現行的專業考試計劃在參照普通高校專業課程計劃標準制訂時過多考慮自學考試考試方式的特點,設置的各專業中,公共課、理論基礎課比重過大,具有崗位專業知識的課程偏少。大規模筆試省時省力。可以保證大多數考生的水平,但這種方式局限性很大。參加自學考試的考生有相當部分是為了提高自身素質和崗位知識而選擇參與自學考試的,如果這種教育形式偏離了這和目標,偏重與實際崗位知識不相連的理論基礎課,考生即使拿到文憑也只能停留在書面,不能變能力、變生產力、變財富。

    (二)特色專業、優勢專業、重點專業不明顯

    目前溫州地區自考專業很多,但是具有溫州特色的高校自考專業布點十分有限。溫州地區高校自考專業設置、建設存在趨同現象,培養的模式、專業教學設計也是大同小異。強勢專業、品牌專業、優勢專業在全省地方高校自考古的比較很少。高校自考專業人才培養在如何體現溫州區域經濟產業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等方面,沒有足夠的顯示。

    (三)高校自考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人才培養存在滯后性

    目前,溫州地區高校自考還沒有適合自我發展的專業調節機制,主動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機制尚未形成。溫州地區高校自考專業設置跟風現象比較嚴重,被動地適應社會就業熱點、考生志愿熱點調整專業。溫州地區高校自考一般參照本科院校專業設置,沒有認真分析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趨勢、人才培養存在滯后性。

    (四)專業設置太籠統,專業方向不明確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具有較大的開放性,所有公民不受性別、年齡、民族、種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報名參加考試,其教育對象在年齡、原有學業水平和入學前學習與工作經歷等方面的差異程度比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的學生更大,所以自學考試培養目標的定向較為寬泛,往往需要根據應考者的具體情況進行修訂。自學考試是應考者以自學為主的國家考試,缺少教學環節,培養目標實際上成了選拔專門人才的標準。但是目前溫州地區高校自考專業設置參考本科院校專業的設置,這種設置對高校自考來說就過于籠統、專業方向不明確,與高校自考本身培養專門人才本意相悖。我們接下來在溫州區域經濟環境的基礎上分析溫州地區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從而給溫州地區高校自考專業設置提一點建議。

    三、溫州高校自考專業設置調查分析

    (一)溫州高校自考專業設置的區域經濟環境分析

    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擁有發達的輕工業、繁榮的房地產業、活躍的商貿經濟,建有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汽摩配之都和中國泵閥之鄉等31個“國字號”生產基地(如表l所示)。而據溫州市人才開發服務中心預測,“十二五”期間溫州每年需要高技能人才十萬名左右,這樣區域經濟倒逼高校自考專業設置改革。

    (二)溫州區域經濟背景下針對溫州企業的調查結果

    筆者對溫州282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及實地考察,涉及的企業有溫州11個行業30多個具體企業,調查結果見167頁表2。

    1 市場營銷需求量最大也最普及。調查顯示,溫州區域經濟對市場營銷人員的需求最大。隨著市場的成熟,服裝、皮革、眼鏡、低壓電器等行業現有的營銷人員由于文化水平總體偏低、專業不對口、知識面狹窄,對市場拓展、推銷與談判、營銷策劃、網絡營銷等營銷技能比較缺乏,從而越來越不適應新市場的發展。通過本次調查,溫州企業普通反映聘用營銷人員的具體意向是:一是大專學歷。企業普遍認為這一類型的學生肯吃苦耐勞,動手能力更強。二是熟悉行業市場與產品。企業認為營銷人員不僅要具備必要的職業基礎知識、職業技能,還要掌握行業知識。三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善于溝通協調,具有團隊協作精神。

    2 行業差異化需要設計專業。調查發現行業要求人才的應用性強、專業性強,特別在設計專業方面。比如說服裝業、眼鏡業、鞋業等分別需要服裝設計、眼鏡設計、鞋設計等專業人才。以鞋業為例,溫州“中國鞋都”現有從業人員50萬人,全行業需要設計開發人員3萬人。而實際情況是,溫州制鞋企業從事設計開發的人員僅1.2萬人左右,缺口近2萬人,而且大部分只有初中學歷,綜合素質較差。因此,全行業設計開發人才缺口較大,急需大量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3 機械、模具專業需求大眾化。數據顯示:低壓電器、汽車摩托車配件、泵閥產品、各類書寫筆、打火機、鎖具、眼鏡等行業均需要模具相關專業人才,這是因為:(1)這些行業生產的產品有60%以上的零件需要通過模具加工,且主要為金屬接插件精密沖壓成型、精細塑料件注塑成型和鋁合金、鋅合金熱壓鑄成型。(2)溫州制造企業面臨著國際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工業產品越來越向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低成本的方向發展,為了保持和加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產品的開發周期、生產周期越來越短,于是對制造各種產品的關鍵工藝裝備――模具的要求越來越苛刻。為此,模具制造企業對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虛擬加工、裝配及試模,并能熟練利用數控加工及計算機輔助制造新技術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

    四、結合溫州區域經濟,高教自考專業設置方向

    高校自考應立足區域經濟和支柱產業,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借助企業機制靈活、相關支柱產業都建有行業協會(商會)的優勢,不

    斷完善專業設置。

    (一)依托溫州區域經濟,改革高教自考專業設置

    高教自考專業在溫州地區專業改革中,必須依托溫州輕工業、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支柱產業,主動適應溫州民營經濟陜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借助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相關支柱產業都建有行業協會(商會)的優勢,主動服務區域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打造直接對接、產學互動良好、人才培養質量高的專業,不斷增強對溫州區域先進制造業、輕工業與服務業的服務能力和引領、輻射作用。

    (二)加大專業改造和建設力度,打造高教自考“品牌”專業

    “品牌”專業的建設需要加強專業內容與社會及用人單位的溝通和銜接,同時還要以地方經濟為依托,重視發展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專業,創造具有較高競爭力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專業,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三)以區域經濟為風向標指導專業設置,可以考慮停招、新增、調整一些專業

    如2010年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停招缺乏區域產業支撐的專業,如社區管理與服務、工程監理、人物形象設計、財務管理、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等6個專業;而針對內容廣而泛的大專業調整為深而精的小專業,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將建筑經濟管理調整為建筑經濟管理(工程造價);按照市場需求,2011年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新增開設汽摩零部件制造、溫州大學增設汽車服務等近十個專業。

    (四)開設高教自考專業群

    根據前面的問卷調查以及實地調查,我們針對溫州區域經濟,可以開設以下特色高教自考專業群:(1)針對現代制造的專業設置包括電機與電器方向、模具設計與制造方向、印刷制版技術方向、汽車檢測與維修方向。電子電器方向、閥門方向;(2)針對輕工業的專業設置包括鞋類設計與制作方向、服裝設計與制作方向、平面設計及工業設計方向、眼鏡設計與制作方向;(3)針對配套服務的專業設置包括金融專業方向、國際貿易專業方向、文秘方向、營銷方向、管理方向。

    第4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珠江經濟圈;區域配置系數;區域專業化;傾向系數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05

    1支柱性產業內涵與指標體系

    所謂的支柱產業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構成一國產業體系的主體,產業的增加值在GDP中占有較大比重,產業關聯度強,帶動系數大,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支撐作用的關鍵產業部門。

    一個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選擇具備優勢的行業,從而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變。本文借助工業的區域配置系數(S1)和專業化系數(S2)來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比較優勢產業,即根據S1和S2的值分析出支柱產業。

    工業的區域配置系數主要用于考察某行業在本區域所有行業中的比重,預測其是否能成為本區域的支柱產業。一般來說,該比值越大,說明該行業的規模越大,在本區域的作用力越強,越有可能是本區域的支柱產業。這一系數一般用S1表示,S1位于0到1之間。即:

    S1=(本區域某行業產值/區域所有行業總產值)*100%

    區域專業化系數主要用于分析某一行業是否具有專業化的傾向,該指標一般用S2表示,該指標可大于1,可小于1。大于1表示某行業在大區域內具有專業化的傾向,小于1則不具有專業化的傾向。即:

    S2=(本區域某行業產值/區域所有行業總產值)/(大區域某行業的總產值/大區域所有行業大的總產值)

    2珠江三角區支柱產業的定量選擇

    結合各具體行業的情況我們在第二、三產業中選出了以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行業為代表的29個行業作為備選,工業的區域配置系數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廣州市的汽車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筑業在所有行業排名前三,所占比重分別為2152%、14.75%和14.37%。這與實際相符合,這三個行業在廣州市的發展較好,其有極大的可能成為廣州市支柱產業的候補產業;深圳市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占比為87.69%,占有了深圳市的所有產業總值的大半壁江山,接著是金融業與建筑業;珠海市占比前三的行業為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建筑業。肇慶市各行業產值排名前三的為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他城市依此類推。

    總體上,珠三角經濟圈各市的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和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為制造業產值占比較大,幾乎所有區域產值排名靠前的都是這幾個制造業,第三產業的各個行業也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以旅游業和批發零售業為代表。因此,這些產業也有可能成為珠江三角區的支柱產業的候選產業。

    3備選產業的S2指標的計算

    區域專業化系數(S2)是用于分析某一行業是否具有專業化的傾向,若其值大于1,說明經濟圈內這座城市的某一產業專業化程度較高,否則專業化程度比較低,表2是珠江三角區內各市所有備選產業的S2的值。

    從表2中可以看出,廣州市有12個行業的S2大于1,其中值最大的是汽車制造業,為2.48,說明廣州市的汽車制造業的專業化程度較高;深圳大部分行業的專業化程度都不高,僅有8個行業的S2大于1,前兩名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金融業分別為1.87和1.8,表明深圳市的這兩個行業的發展現狀較好;珠海的醫藥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和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的S2的值分為3.33、2.69和22,表明珠海市的這幾個行業的發展情景較好,其他城市依此類推。

    整體上,可以看出珠三角經濟圈內的各市第三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不是很高,以中山市和佛山市為代表的幾個城市的第三產業的所有指標值均小于1。廣州和深圳情況相對好些,但是也不容樂觀,說明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的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積極向合理化的“三、二、一”靠攏。

    4備選產業評價

    綜合S1和S2兩個指標的值,可以在備選的29個行業中找出珠三角區各市的優勢產業,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5結論及建議

    綜上所述,考慮全國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科技發展趨勢,結合珠江三角區產業基礎、區位、人術信息等資源特征和優勢,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在珠三角經濟區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中,優選選擇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金融業和房地產等作為珠三角經濟圈的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這是珠三角產業發展的大趨勢,這一趨勢符合珠江三角區經濟圈的發展現狀,政府應該積極的鼓勵和支持其發展。比如采取一定的稅收優惠、補貼等政策進一步實現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的發展,這也符合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狀況。

    (2)由于珠三角是由9個發展程度不同的城市組成的經濟圈,因此,各個城市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具體的選擇自己的支柱產業。比如中山市可以考慮將醫藥制造業作為首要的支柱產業,因為醫藥制造業在中山市的專業化程度十分的高,S2的值已經超過了10。在追隨大趨勢的同時也不能脫離自己的現有的發展定位,根據現有的優勢自然和技術等資源,積極的發展符合自身的行業才是促進區域發展的正確選擇。

    參考文獻

    [1]張謀貴.安徽省主導產業選擇及扶持政策建議[J].理論建設,2014,(03):511.

    第5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通過東莞地區金融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分析得出:東莞地區金融行業發展、金融行業崗位需求、金融行業專業人才綜合素質要求等情況;東莞地區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發展現狀和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獲得啟示:金融專業課程如何開設和完善;落實和加強校企合作,制訂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加大銀行會計實務等實訓室的建設力度,提高學生的業務處理能力;提高金融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理順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思路,完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

    東莞地區;金融專業;需求;分析

    1概述

    1.1東莞地區金融專業人才需求的調查背景近兩三年,廣東省東莞市的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在東莞市政府政策扶持和經濟大環境的積極推動下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2014年東莞金融行業綜合實力持續上升,銀行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都快速發展,東莞還出臺專門措施支持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中介服務機構等類金融機構集聚發展。特別是2014年前期,銀行業凈利潤達80.48億元;保險業一共實現保費收入92.64億元,同比增長32.92%,總保費規模占全省的14.91%,繼續領跑全省地級市。東莞地區金融業的蓬勃發展突出金融業崗位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業人才的就業機會。

    1.2東莞地區金融專業人才需求的調查目的調查目的基于以下兩點。一是通過金融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可以統計分析金融業崗位的種類和人才需求量的基本數據;二是根據調查分析得出的金融企業相關工作崗位和金融人才需求量的基本數據和相關情況,利用工學結合理念開發設計出更符合經濟發展的銀行、證券、保險等專業課程,使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課程的安排更加科學、合理。

    1.3東莞地區金融專業人才需求調查的具體內容調查的內容包括:一是深入調查分析東莞地區金融業的發展趨勢;二是深入調查分析東莞地區金融專業人才需求量、金融專業人才結構、金融行業在線職位和學歷要求;三是深入調查分析金融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的從業素質和技能;四是了解我國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發展現狀和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重點調查分析東莞地區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發展現狀和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

    1.4東莞地區金融專業人才需求調查方法第一,通過查閱文獻、訪談、實地走訪等方法,了解分析金融業的概念、體系、發展歷史;特別了解分析東莞地區政府在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鼓勵,以及金融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重點調查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金融行業以及相關代表企業的發展和建設。第二,通過查閱文獻、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了解、分析東莞地區金融業人才需求量、金融業人才結構、各結構金融業人才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技能;調查分析金融行業對不同層次金融專業人才的具體需求,重點調查大專學歷層次金融專業人才在金融業人才需求總量中所占比例。第三,立足于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的建設、發展情況和東莞地區金融業發展情況,采取實證研究,主要采用實地調查、追溯研究、訪問、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及結合會計專業2014屆、2015屆畢業生在金融企業實習、見習中取得的第一手資料。

    2東莞地區金融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分析

    2.1東莞地區金融行業發展調查分析2003—2013年,是東莞金融業發展關鍵的10年。在這10年間,東莞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打造東莞上市板塊,同時全力支持民間金融發展,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完善金融布局、加強金融創新、規范金融監管,將東莞建設成為金融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打造金融強市品牌。2014年1月,東莞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風投創投、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加快推進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創新型經濟。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袁寶成在對金融體系建設調研時表示,金融業要進一步做好為實體經濟、為鎮村集體經濟、為科技服務工作,力保經濟運行“血脈”暢通。東莞市金融工作局了東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東莞市鼓勵企業掛牌全國股轉系統暫行辦法》,明確提出要鼓勵企業掛牌全國股轉系統(以下簡稱“新三板”)。接著,東莞市金融工作局公布了關于印發《關于促進東莞民間金融街發展的暫行辦法》的通知,明確了進駐東莞民間金融街的對象、新設、增資、進駐獎勵和租金補貼,支持各類機構進駐民間金融街開展小微企業和民間金融服務。東莞地區金融業的蓬勃發展擴大了金融業人才的需求量,同時也突現了金融業人才總量不足,呈現短缺的發展態勢,以及人才結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東莞市金融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東莞地區當前金融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需要建設適應東莞金融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培育體系。東莞要建設成為金融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并打造金融強市品牌,人才的配備是不可疏忽的。總體來看,目前東莞金融人才體系,無論從從業人員數量、專業技能素質和學歷等方面來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人力資源作為行業發展的基礎,要推動東莞金融業的發展,就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業人才體系建設,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來莞工作。因此,在上述背景下,對東莞地區金融業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結構進行調查和分析,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的建設發展以及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

    2.2東莞地區金融行業崗位需求對東莞地區金融專業人才崗位需求和金融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調查中,主要采用實地調查、問卷調查、電話訪談調查等方法,以及結合會計專業2014屆和2015屆等兩屆在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等金融企業實習或工作的畢業生取得的相關資料(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于2015年7月仍沒有畢業生,只有2013級和2014級在校學生,而同為財經系的會計專業已有兩屆畢業生中的部分學生在銀行、證券和保險等企業就任或實習,通過針對性的調查分析可以獲取金融業崗位以及人才需求方面更具體的信息)。金融企業崗位群的分析:針對東莞地區金融行業崗位需求的調查分析統計得出,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對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占總需求的80%以上,其他金融行業的金融專業人才需求量占總需求量的20%左右。這三種金融行業的崗位群具體情況如下:銀行業有以下主要八種崗位:一是私人客戶業務崗;二是公司客戶業務崗;三是資金交易崗;四是風險管理崗;五是會計核算崗;六是信息技術崗;七是新業務(產品)研發崗;八是稽核監督崗。證券業主要有以下六種崗位:一是市場推廣崗;二是客戶服務崗;三是市場研究崗;四是金融工具崗;五是風險管理崗;六是資金財務崗管理研發類。保險業主要有以下五種崗位:一是保險經紀;二是保險;三是保險核保崗客戶服務;四是保險產品研發崗;五是壽險精算崗。各金融行業工作崗位相對比中,銀行風險管理、證券發行與承銷、證券投資分析、證券投資基金及保險精算行業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較高,金融行業選拔人才的標準也較一般行業高。具有實踐經驗、高學歷和多種崗位經歷的人才將成為流動的主流,成為各機構爭取的主要對象。同時,整體金融企業崗位人才結構性短缺矛盾比較突出,“客戶服務型”、“業務操作型”崗位員工(如銀行個人理財、證券交易和保險推銷員)供需存在較大缺口。近幾年來,金融企業持續出現的“人才高消費”現象導致金融企業出現崗位要求與員工素質錯位的矛盾。雖然目前大部分金融企業已意識到員工隊伍的崗位層次特點,在招收一線員工時已開始將重心調整到動手能力強、掌握業務基本技能的應聘者身上,招收高職院校或大專院校的學生比例逐漸增加。但是,金融行業基層員工短缺矛盾依然突出,據“智聯招聘網”不完全統計,目前廣東省單是銀行業基層員工缺口已達8萬人,并預測隨著金融業產品業務類型的不斷增加,基層員工缺口將會不斷擴大。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屬于大專水平,在調研過程中,著重調查統計相對應崗位需求的具體情況。東莞地區金融行業崗位需求基于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崗位情況的分析結論。銀行業的需求崗位主要有:銀行大堂經理,綜合柜臺業務員、銀行會計、理財顧問、會計主管、會計主管。證券業的需求崗位主要有:產品銷售經理,機構客戶經理(理財顧問),操盤手,市場規劃員,投資經紀人,會計員。保險業的需求崗位主要有:客服,保險經紀,保險人,保險核保崗客戶服務,保險產品研發崗,壽險精算崗,會計員。其他金融行業(如基金公司投資公司、融資公司等)的需求崗位有:基金交易崗,風險管理,客戶服務專員崗,資信評估,信貸管理。綜上內容:客戶經理、理財顧問、保險人的需求量最大。

    2.3東莞地區金融行業專業人才綜合素質調查分析根據調查分析,東莞金融行業人才綜合素質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必備能力:發展(學習與適應)能力,業務實施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判斷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人際關系能力。二是應備能力:英語水平,領導能力,粵語能力,決策能力,動手能力。三是從業資格證書考取:銀行從業資格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銀行從業保險人資格證書,“助理理財規劃師”職業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四是學業文憑要求:博士、研究生、本科、專科。針對東莞地區金融行業人才綜合素質的調查分析統計得出,在金融行業從事一些有關會計業務、銀行柜臺業務、證券業務、保險業務的操作是需要具備從業資格證書的,其他的工作崗位一般不需具備相關從業資格證書。在金融行業人才綜合素質調查中,用人單位最注重的能力是畢業生的發展(學習與適應)能力,學習與適應能力決定該畢業生在工作上的工作效率和發展空間。在應備能力中,統計包括粵語能力,突出了地方語言特色(東莞的地方方言為粵語),一定比例的東莞居民對粵語外的語言不精通,金融專業人才掌握粵語在開展工作上非常有幫助。從人才能力要求上看,金融企業中的管理研發類崗位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學歷層次和較高的個人素質,一般要求本科生或碩士、博士學位人才,或具有在相關行業或崗位較長時間的從業經歷;而客戶服務類以及業務操作類崗位的學歷層次以及從業經驗要求相對較低,一般招聘對象為大專學歷的應屆畢業生。

    2.4全國高等院校,特別是東莞地區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發展現狀和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調查分析在我國金融行業迅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全國高等院校的金融專業也得到壯大,并向金融行業輸送了許多金融人才。不同高等院校制定的金融專業建設標準、人才培養模式有不同的側重點,具體可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開設的金融專業,主要培養專科層次金融人才的培養,課程開設、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著重于業務技能的培訓。第二,綜合性大學開設的金融專業,培養的金融人才包括本科層次的和研究生層次的。一是本科層次的金融人才培養。這一類型金融人才主要是培養基礎,包括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培養;二是研究生金融人才教育,包括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主要是立足于研究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時還建立了快速人才培養通道,通過本、碩連讀等方式加快了高級人才的培養。隨著東莞地區金融行業的發展,東莞地區高等院校的金融專業建設和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具體情況如下。第一,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金融專業名稱: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金融、金融學(投資理財方向)、金融學(國際金融方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扎實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基礎和從事具體工作的能力,熟悉經濟與金融相關專業的基礎性知識,具有較高的外語和計算機運用水平,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能夠適應東莞及珠三角地區經濟和金融發展需求,能在金融機構、工商企業、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學歷等次:本科。第二,廣東科技學院。金融專業名稱:金融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合理的知識結構,系統掌握金融學和金融工程學基本理論、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與技術、證券分析技術與融資操作技能,具備經濟、管理、法律、金融財務方面的知識和金融工程方面的素質,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金融工程技術人才。學歷等次:本科。第三,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名稱:金融實務與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誠信、合作、敬業的職業素質,掌握金融專業基本知識及相關經濟管理理論知識,具備適應崗位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營銷服務技能,能夠較好地與客戶溝通并結合實際進行創新,具備“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符合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學歷等次:專科。

    3關于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建設和金融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通過調研分析可以了解到:東莞地區金融行業的發展擴大了金融行業崗位和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金融行業崗位和金融專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也促進了東莞地區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建設發展和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屬于專科技術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為大專學歷,學歷層次上比東莞地區、廣東地區、全國地區許多高等院校的金融專業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等學歷要低。而一些大型或經營業績優良的金融企業在招聘金融人才時,往往以學歷為第一條件,如何在金融行業發展良好的態勢下,根據市場的需求培養出就業競爭力強、工作能力強的金融專業人才,這是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教學金融專業和培養金融專業人才的出發點和核心。

    3.1金融專業課程如何開設和完善為了使金融專業開設的課程知識與實踐崗位工作內容接軌,在開設和完善方面可以采用“工學結合”的方法。基于工學結合進行課程開發是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過程實施如下:在開設和完善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時,先對金融企業進行詳細調研,確定金融行業的崗位群,根據崗位群的具體任務完成分析表,挑選符合我院金融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典型崗位任務進行分析和描述,歸納出行動領域并轉換為學習領域,制訂出學習領域框架計劃,制訂出具體的課程體系。

    3.2落實和加強校企合作,制定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聯系東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根據金融企業的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制定和優化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利用校企合作機會,組織學生現場觀摩崗位工作過程,加強就業意識和工作感受;聘請校企合作中企業方富有經驗的工作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重點培訓金融專業人才的技能操作,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落實和加強校企合作,可以為學生就業打開路子。

    3.3加大銀行會計實務等實訓室的建設力度,提高學生的業務處理能力根據金融行業工作崗位的課程內容與技能實訓要求,加快銀行會計實務實訓室的建設,并完善其他相關實訓室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技能實訓的場所,提高學生銀行會計、理財等專業業務處理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業務技能競爭力。

    3.4提高金融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金融教研室的金融專業教師,都具備一定水平的金融專業教學能力,能游刃有余地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但社會經濟處于不斷發展中,金融行業也在不斷地創新,學校教師在校講授專業知識時必須密切關注專業知識的更新,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到更實用更豐富的專業知識。教研室應積極與學院主管部門溝通,與金融企業聯系,給金融專業教師創造下企業實踐鍛煉機會。同時,積極聘請金融企業工作經驗豐富的管理者或技術工作人員到學校授課,提高學生專業視野和實踐能力。

    3.5理順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思路,完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第一,幫助學生明確專業學習目標。包括帶領學生深入了解金融行業的特點和工作崗位,制訂專業學習計劃,明確專業學習目標,建立可行的學習成效檢查和評價機制。第二,加強學生在金融行業職業道德方面的培養。每一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要求都很高,金融專業教師在專業講授時應強調相關具體行業的職業道德培養,把金融行業職業道德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中。第三,鞏固金融專業人才的基本能力培訓,提高專業核心能力。鞏固學生基本能力培訓,使學生:能準確快速進行手工點鈔,能準確鑒別假幣及現金挑殘;能熟練使用防偽點鈔設備、自動存取款設備和工作現場的辦公設備;熟悉金融專業英語基本詞匯,能熟練運用基本金融服務英語口語。提高學生專業核心能力,要求學生掌握: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業務要求與操作流程,商業銀行業務、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的基本知識、業務要求和操作流程,金融服務營銷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流程,能快速識別客戶,有效地與客戶溝通,獨立開拓和維護客戶。第四,注重培養金融專業人才的協調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第五,幫助學生加強對金融行業就業形勢的了解,做好就業準備分析,考取相關的行業從業資格證書。

    參考文獻:

    [1]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質量調查報告市場論壇,2008(11).

    [2]馮文芳.高校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研究[J].中國市場,2015(37).

    [3]賴逸飛.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大學生的生涯規劃[J].中國市場,2014(26).

    [4]張保帥.高校金融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基于人才培養視角[J].中國市場,2013(46).

    第6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區域工業結構調整;主動和被動調整;專業化;區域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9)02-0040-05 收稿日期:2008-11-24

    經濟學家對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庫茲涅茨,1999;張平,2007)。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對這種調整做出靈活迅速的反應對經濟增長、社會福利以及競爭力都有著重要影響。也就是說,結構調整會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反過來也會迫使結構調整,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二者之間存在著雙向因果關系。

    (一)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關系:主動調整與被動調整 結構調整分為主動調整和被動調整。Aigenger等(2001)認為:能夠根據需求和稟賦的變化,積極迅速地調整生產的國家或地區,將發展得比那些因受到外界沖擊而被動改變的國家或地區要好。因此,應該區分結構上的主動變化和那些由于缺乏競爭力和市場需求萎縮而遲早要發生的被動變化。其用具有如下特征:①快速增長的產業:②高生產率的產業;③在初始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用相對生產率來度量);④具有先發移動(FirstMover)優勢的行業(用初始所占份額在平均份額以上來度量);⑤勞動生產率高速增長的國家或地區:⑥需要技術水平較高的行業。具有上述特征的行業在總產出中份額的增長,或者和具有上述特征相反的行業在總產出中份額的下降,可以認為是主動的調整:而增長較慢的行業在份額中的增加,或增長較快行業在總產出中份額的下降,可以認為是被動的調整。

    (二)專業化與區域經濟增長 國內外對地區專業化的研究文獻日益增多(樊福卓,2007)。關于專業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Aigenger等(2002)認為:從總體上看,在經濟發展中,專業化既具有優勢也有不足之處。專業化對增長的影響具有以下三種效果:一是提高效率,即專業化的公司可以享受規模經濟、專業化的投入以及相互學習等產生的效率;二是產生風險,即公司缺少多元化或被限制在一個已經成熟或者處于下降過程中的產業的專業化公司,會產生風險,這兩種風險最終會對區域和國家的發展帶來風險;三是動態的效果,如果專業化處在一種動態的市場中,專業化的國家將享受到較高的生產率,如果國家專注于低工資的行業、成熟的產業或產品差異化潛力較低的行業中,將不會發展得很快。

    劉楷(2007)對我國四大區域(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沿海地區工業結構調整的主動性是其工業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而內地由于工業結構調整的被動性以及不適當的專業化,限制了其工業的增長;內地經濟要趕超沿海,必須采取新的思路,變被動調整為主動調整,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這是振興內地經濟的關鍵。

    廣東省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同時也是區域差距較大的省份。在構建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和推進產業轉移過程中,探討廣東區域工業結構調整和專業化的關系亟為重要。

    一、廣東區域工業增長和結構變化

    一般來說,經濟結構的變動速度是很難用幾個簡單的指標測量出來的。在Aigenger(Aigenger.2001;劉楷,2007)的研究中,通過兩個步驟來求結構的變動速度:首先,分別計算出行業i在起始年份t-n和結束年份t的份額,求其差額;其次,計算所有行業在(t-n)年和t年份差額的絕對值之和。每個行業份額的變化,不管是增加還是減少,都是結構變動的體現,都應該反應在結構變動指數之中。這個結構變動指數通常稱為Michaeli系數。其公式為:Michaeli系數=∑|ai,t-ai,t-n|,ai,t和ai,t-n分別表示了行業i在結束年份t和起始年份(t-n)所占的份額。應用這一公式,對廣東省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山區四大區域2000~2006年的工業結構變化速度進行了計算,數據選取的范圍為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計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000~2006年,廣東省四大區域工業結構的變動速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東翼、山區、珠三角和西翼,工業增長速度則是山區領先,珠三角其次,東、西兩翼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位。根據E-views5.1計算得出,工業結構變動速度和工業增長速度呈現弱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282,在0.05的水平上顯著),制造業結構變動速度和工業增長速度呈現較強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115,在0.05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在廣東省,工業結構變動速度,特別是制造業的結構變動速度對工業經濟的增長具有較大的影響。廣東省工業結構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工業經濟的增長。

    二、廣東工業結構調整方式

    關于廣東省工業結構的主、被動調整,本文以全國的結構調整為參照,如果某地區產業結構變動中比重增加(或減少)的行業,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增加的(或減少的),即地區產業結構變動方向和全國產業結構變動方向一致,則認為該地區該行業的調整是一種主動的調整。地區行業的主動調整,可以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如表2行1),某行業在地區工業總產值和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都增加,這說明,從全國的角度看,對該行業產品的需求在增加,從區域的角度看,這種行業的發展將有比較廣闊的空間,屬于地區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第二種情況(如表2行2),某行業在地區工業總產值和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全部減少,這說明,從全國的角度看,對該行業產品的需求在下降,由于全國需求下降,發展空間變小,因此,這些行業在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反而為其他行業的增長讓出空間,因而一種良性的減少,所以也是主動的調整。

    如果某地區產業結構變動中比重增加(或減少)的行業,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減少的(或增加的),即地區產業結構變動方向與全國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相反,則認為該地區該行業的調整是一種被動的調整。被動的調整,也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如表2行4),即某行業在某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百分比下降,而該行業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百分比卻在上升,這說明在全國需求上升的情況下,某地區這一行業的發展,相對來講卻缺乏競爭力;第二種情況(如表2行5),某行業在某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而相應行業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卻在下降,這表明從全國的角度看。對該行業產品的需求在下降,因此,雖然該行業在某地區工業總產值中的百分比在上升,但由于行業的全國的市場需求

    在下降,無疑限制了該行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速度,地區行業發展得越快,蘊藏的風險就越大,因此,這樣一種調整,也是消極的調整。

    根據表2,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珠三角地區相對其他地區而言,產業結構調整更加主動 從表2中看到,2000~2006年,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山區,主動調整的行業數量分別為30個、19個、22個和24個。這些行業占各自區域工業總產值的百分比,2006年分別為88.94%,50.88%,31.40%和77.51%。珠三角地區主動調整的行業,無論從行業的數量和產值所占比重來看,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區域。這說明珠三角地區的結構調整,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更加主動。

    (二)主動調整行業對珠三角地區的引領作用明顯 在地區工業結構調整中,占工業總產值百分比增加的行業是引領地區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但這些行業并非全是具有主動調整性質的行業。從表2中看到,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山區這四個區域地區結構調整中所占比重增加的行業分別有12個,21個、14個和20個,所占百分比分別為65.76%、63.91%、68.81%、和62.18%。其中,主動調整性質的行業分別是10個、9個、7個和11個,比重分別為59.54%、26.58%、9.46%和49.99%。珠三角地區具有主導力量的行業個數雖然是最少的(12個),但主導力量中具有主動調整性質的行業比重卻是最高的(59.54%),說明較于其他三個地區,主動調整行業對珠三角地區的引領作用更為明顯。

    以上事實說明,珠三角地區和山區工業結構調整是一種主動的調整,產業發展空間大,因而他們工業發展速度較快;而東翼盡管結構變化的速度較快,但由于缺乏主動性,其發展速度也較慢;西翼則體現了一種被動調整,其發展速度最慢。

    三、廣東工業專業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多數學者認為專業化是高收入水平和高生產力水平的基礎,這意味著專業化程度越高,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越快。但事實上,專業化有利亦有弊。從企業角度來說,專業化經營戰略是指公司集中內外部資源主要在單一生產領域,其優勢主要表現為專業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經濟效益、形成規模經濟、獲得競爭優勢、靈活性。在進行專業化經營之時,企業潛藏著巨大的市場風險:由于產品單一目標市場狹窄,而市場需求又急劇變動,新的更強大的競爭對手會隨時出現;另外,任何一種產業都有其衰亡的時候,并且會受到宏觀經濟發展周期的影響,面對如此種種難題,如果企業不能隨機應變,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會由此一蹶不振。

    從地區和國家層面來講,情況亦然。專業化有利有弊,專業化并不一定能帶來經濟的增長。只有那些有活力的、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的專業化產業,才能促進經濟快速增長。而那些低端的、發展潛力低的或已經成熟的產業,不管專業化多高,都將漸漸退出市場,無法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本文采用區位商來衡量專業化程度。區位商是空間分析中用以計量所考察的多種對象相對分布的方法,表示產業的專式中,

    i――第i個地區;

    j――第j個行業;

    Qji――第i個地區、第j個行業的產出指標;

    LQji――i地區j行業的區位商。

    本文的區位商表示的是i地區j行業在本地區工業總產值中的份額與全國j行業占全國工業總產值份額之比。當LQji大于1時,意味著i地區的j行業供給能力能夠滿足本區需求而有余,可對外提品(大于1的部分意味著對區外市場的占領部分);當LQji小于1時,意味著i地區i行業供給能力不能滿足本區的需求,需要從區外調入;當等于1時,意味著i地區i行業的供給能力恰好能夠滿足本區需求。

    為分析專業化與廣東省各地區工業增長的關系,表3的數據選取要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標準:一是2006年地區行業的區位商應大于1,即具有地區專業化的行業;二是2000~2006年,在地區工業結構中所占的份額增加,即增長速度較快的行業。綜合以上兩個標準;即可視為地區工業結構調整中增長較快的專業化行業。

    從表3、表4的分析可以看出,廣東省地區專業化和地區工業增長具有以下特點:

    (一)專業化與工業增長呈現負相關 2000~2006年,廣東省四大區域區域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山區最快,珠三角和東翼次之,西翼最慢。工業總產值增長最慢的西翼地區,2006年其增長較快的專業化行業占地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0.81%,位居四大區域之首,說明專業化行業對西翼的貢獻最大。

    地區增長較快的專業化行業區位商的平均值(表3列8),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來表示地區增長較快的專業化行業的專業化程度。從表3中看到,東翼和西翼的專業化程度較高,分別為3.29和3.21,山區和珠三角的專業化程度較低,分別為2.31和2.30,東西兩翼的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分別為4.32和3.27,低于山區和珠三角的5.12和4.68。可見,高的專業化程度并未帶來高的地區工業增長速度。

    從數據上來看。根據Eviews5.1計算,得出結論:增長較快的專業化行業的增長速度與專業化程度的相關系數為-0.77(表3列6和列8的相關系數),呈現較強的負相關,這說明,從廣東省四大區域的實證分析來看,專業化不僅沒有促進經濟增長,反而阻礙了經濟增長,即:專業化程度越高,工業經濟增長越慢。

    (二)山區與東西兩翼初級產業的過度專業化不利于工業的快速增長 從表4中看出,珠三角地區三個增長較快的專業化行業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所占地區工業總產值比重較大。分別為10.66%和21.89%,這兩個行業在整個珠三角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逾三成,這說明隨著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行業向著技術含量更高、產業附加值更大的方向發展,因此,產業結構也向著更高級化的方向調整。

    增長較快的專業化行業中,東翼地區多數是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如紡織業和塑料制品業等;西翼地區的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產值占本地區工業總產值的40.17%;山區則以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主,占本地區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為12.66%、7.97%和6.77%。原材料工業雖然近年來由于價格上升發展較快,但畢竟屬于初級產業,行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

    以上事實說明,珠三角地區工業結構調整更加高級化;而山區與東西兩翼增長較快的行業大多屬于初級產業。要縮小珠三角地區與山區及東西兩翼的發展差距,山區與東西兩翼接受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同時,山區與東西兩翼自身發展也亟需新的領頭行業。

    四、結論

    第一,從廣東省四大區域的實證分析來看,廣東省工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存在著弱的正相關關系,說明廣東省各區域工業結構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第二,珠三角地區的工業結構調整同全國調整方向基本一致(有30個行業與全國調整方向一致),主動性強,因而發展空間更廣闊。發展過程更為順暢:而其他地區的結構調整,是一種被珠三角擠壓后產生的調整,較為被動,雖然結構轉換速度快,經濟總量增長也較快,但四大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仍然日益增大。

    第三,在廣東省,專業化并未帶來經濟的增長,山區與東西兩翼初級產業過度專業化還阻礙了經濟增長速度。這意味著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避免低水平專業化的盲目擴張,不能僅僅局限于初級產業的專業化,這也意味著山區及東西兩翼要加快技術創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實現工業結構高度化。

    第7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高等職業教育吸引力提升的要素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DJA090255)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1)30-0028-02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解決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但是,社會上重知識輕技術的傳統觀念依舊存在,技能型人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同時,高等職業教育自身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接受高質量職業教育的要求,不能完全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要求。專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紐帶,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高職院校應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找準位置,科學地設置和調整專業,構建專業群,積極探索多元辦學機制,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這對全面有效地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十分重要。

    一、我國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第一,專業設置的整體規劃性欠缺,有些新專業在設置前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和市場調查;院校之間界限淡化,特色優勢弱化,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第二,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以學科為中心的專業體系仍占多數,面向市場的辦學機制尚未形成。第三,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行業企業相互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夠,與行業企業聯合辦學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辦學活力不足。第四,迫于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重重壓力,有些高職院校為了好招生、好就業,頻繁替換專業,專業設置周期過短,有的專業只招一屆學生就被迫停辦,嚴重違背了職業教育規律,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原則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容易受到市場變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這主要是由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特點所決定的,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這類人才與區域內的行業、產業、技術、職業、市場等聯系更直接、更緊密,其專業的職業針對性強、職業特色鮮明。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需遵循以下原則:

    1 市場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是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的根本點和出發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就是要立足地方,面向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科學分析人才市場提供的信息,按照人才市場的規律科學地設置專業。根據地方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支柱產業及其發展方向設置和調整專業,不斷優化專業結構,使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2 特色原則。所謂特色,是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的結構特色。高職教育是直接為區域經濟、地方經濟服務的,區域經濟、地方經濟中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是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調整、改革、發展的主要依據。因此,高職教育專業結構的調整與提升必須從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大局出發,考慮和研究區域范圍內的專業結構問題。高職院校應根據區域經濟、地方經濟中的支柱產業設置主干專業,根據區域和地方的經濟特色開設對應的特色專業。同時,結合地方區域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特別是主導產業的實際要求,實行重點突破戰略,設置并建設一批與當地經濟建設相適應的特色優勢專業,形成專業“亮點”,并以特色優勢專業的示范作用帶動專業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特色優勢專業是高職院校的支柱和窗口,可以保證學校教學的穩定性并為學校創造品牌效應,對提升學校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

    3 復合原則。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一線的高技能專門人才,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往往是綜合性的,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運用到許多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所謂復合原則,是指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時,應考慮生產一線的跨學科要求,將生產一線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起來設置復合專業。高職教育專業復合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將有一定跨度的不同學科綜合起來,形成新的專業;二是將不同的專業復合起來;三是將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復合起來。

    4 超前原則。高職院校在設置和調整專業時應充分考慮到人才培養的周期性,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要關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趨勢;要調查學校所服務的區域經濟的資源優勢、支柱產業及其發展方向,根據當地經濟的特點來科學地預測人才需求,適時開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專業。堅持超前性原則,就是要瞄準前沿高新技術,在高新技術領域設置高層次專業就是要使設置的專業適應發展前景較好的行業。專業設置和調整必須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保持同步,不斷吸收技術、管理上的新成果,及時淘汰陳舊內容,使學校的專業設置始終保持超前性。

    三、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基本思路及實踐

    1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基本思路。第一,針對區域經濟特點設置專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形成一套科學的面向市場的辦學機制。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應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充分考慮地方、行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和特點,以區域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主導,本著為地方、為行業經濟服務的目的來設置專業。高職院校在規劃專業設置時,首先,要搞清區域內產業結構的發展態勢,研究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包括區域宏觀政策發展方向、功能定位、科技水平發展、現有勞動力數量、成本等因素;其次,要研究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態勢,一方面要搞清現有產業發展的狀況,另一方面要借鑒西方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經驗,預測未來產業發展的走向;最后,要明確區域內行業發展的重點,特別是那些具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要重點加以分析,并以此作為規劃專業設置的前提。高職院校應針對本地區經濟結構與布局的發展規劃、社會發展及科技進步對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做好人才市場需求狀況的中長期調查研究,適時開發新專業,調整老專業,優化專業結構,培養企業急需人才。穩定的重點主干專業服務于區域支柱產業;新興的具有增長強勢的專業服務于第三產業;靈活的、短線 專業服務于非支柱產業或特定行業。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只有依托于區域經濟,服務于區域經濟,才能培養出深受企業歡迎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才會有穩定的生源和良好的聲譽,進而辦出學校自己的特色,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第二,緊緊圍繞區域經濟,依托學校特色優勢專業,構建專業群。在高職教育發展的新階段,高職院校要著力以自己的品牌專業、特色專業、主干專業為依托,開發相近專業,并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繁衍新專業,形成新的專業增長點,構建專業群、專業鏈,推動學校穩定發展。一是依托區域經濟產業鏈構建專業群。專業群的布局和調整應以服務產業為目標,通過分析某個產業鏈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狀況,構建與產業發展要求相一致的專業群體系,形成鏈條式專業群。高職院校要瞄準區域內具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根據自身辦學條件選擇并確定一些行業作為學校專業群建設和發展的依托,并進一步梳理產前產中產后、售前售中售后的產業鏈,以此來規劃學校的專業布局,使學校的專業鏈與區域的產業鏈對接,進而形成學校特有的辦學優勢和特色。二是針對職業崗位(群)構建專業群。高職教育的專業是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的,與職業崗位(群)具有一致性。高職院校應緊密結合企業崗位的設置背景構建專業群,緊緊圍繞某一行業的職業崗位設置相關專業,充分滿足企業崗位群的需要,并力求覆蓋行業崗位群,為行業企業提供全面的、立體化的人才服務。三是根據職業方向構建專業群。根據某一行業的生產、服務、管理、技術、營銷等相關領域,依托學校的品牌專業、特色專業、主干專業設計專業群。

    第三,密切聯系行業企業,全面推進校企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充滿活力的高等職業教育多元辦學體制機制。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高職院校應繼續深化校企合作,與企業共同完成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等在內的人才培養過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高職院校要加強與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合作企業的溝通協調,探索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行業、企業等多方人士參與的“學院理事會”,制定章程,明確職責、權利、義務。理事會下設“專業設置管理與專業指導委員會”,根據高職院校發展規劃,共同籌劃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指導和協調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增強高職院校的辦學活力。

    第8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 FDI 優位系數 比較優勢

    我國自實施對外開放政策以來,外商直接投資數量持續增長,截至2005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已達6200億美元,在發展中國家中遙遙領先。在大量的直接投資進入我國以后,我國經濟也以較快的速度融入世界主流經濟體系。

    針對外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影響,國內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唐國興(2005)研究了引進外資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指出了中央銀行外匯資產比重過重已經影響到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羅長遠、趙(2003)分析了外資持續進入我國而國內資本卻投資不旺的現象(擠出效應),指出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成熟使國內資本處于不利的地位,從而導致了國內資本在與外國直接投資競爭中的落后局面。康君 (2005)討論了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安全問題,他提到了國際上經濟問題的典型案例―拉美國家對外開放的案例,20世紀90年代,拉美地區70%以上資源開發和原材料生產被美國公司以獨資、合資或其它形式直接或間接的控制。

    本文從行業發展出現的二元化現象來考察引進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采用的主要分析手段是優位系數,利用第二產業中的有關數據。研究發現,三資企業占據了附加價值高的成長行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則主要集中在傳統型、資源型的行業中,在我國經濟中的主導產業更替發展的過程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比較優勢的計算方法和數據

    優位系數(coefficient of specialization)是一種度量優勢程度的指標,在研究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處于比較優勢部門的專業化程度時經常使用。本文用它來分析外資在我國工業中的比較優勢。

    假定有m個行業部門,n種資本, Xij為第i種行業中第j種資本的某個經濟指標,例如工業總產值,附加價值,凈資產,利潤等,其中j=1表示內資, j=2表示外資,則關于該指標的第j種資本在第i種行業的優位系數Rij由下式定義:

    該式的分母表示第i種行業的指標總量(如附加價值總額)占全部資本的指標總量的份額, 分子是第i種行業部門中第j資本的指標值占第j種資本的全部指標值的份額。如果Ri1> Ri2,則說明在第i行業部門中,第1種資本同第2種資本相比具有比較優勢。優位系數也可以表示為如下形式:

    在第j種投資類型中第i行業的優位系數=(在第i行業j種投資類型產值/該j種投資類型全部產值)/(全國i行業的產值/全國全部產值)

    一般來說,Rij>1,表明i行業在該投資類型中的專業化程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產品有一定的外向度,屬于該投資類型中的專業化部門,Rij值越大,專業化水平越高,產品輸出越多。Rij=1時,表明該投資類型中的i行業的專業化水平與全國相當。Rij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4)中的工業企業分行業的主要指標數據。

    優位系數的計算結果

    (一)利用工業總產值計算的行業優位系數

    計算結果顯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相對較多,優勢比較明顯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和資源型產業。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指Rij>1的行業)有15個,占38.5%。其中,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行業(Rij>2)有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其他采礦業、煙草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7個行業。三資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相對也較多,優勢比較明顯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中。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指Rij>1的行業)有16個,占41.0%。其中,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行業(Rij>2)有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2個行業。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和表2,表1給出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優位系數最高的幾個行業及三資企業在相應行業的優位系數,表2給出了三資企業優位系數最高的幾個行業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相應行業的優位系數。

    從表1 和表2中可以看出,在國家制定的高技術標準行業構成中,國有企業在高技術中的兩大重點行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Rij=0.31)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Rij=0.58)處在全國分工中的極弱地位。而三資企業在以上兩個高科技行業中的優位系數分別是2.17和2.47,占有明顯的相對比較優勢,工業經濟主體結構呈現明顯的兩元化特征:高科技產業基本上是被三資企業控制,而傳統產業、資源型產業則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天下。國有優位系數較高的幾個行業與外資優位系數較高的行業是不同的,在外資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幾個行業里,國資被逐漸擠出,增長率較低,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在降低。國資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中,并沒有在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中具有比較優勢。

    (二)利用工業增加值數據計算的結果

    利用各行業的工業增加值來計算各行業的優位系數,得到的結果和上述用工業總產值來計算得到的結果基本相似。從工業增加值角度來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相對較少,優勢比較明顯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和資源型產業。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指Rij>1的行業)有11個。其中,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行業(Rij>2)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煙草制品業。三資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相對較多,優勢比較明顯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中。三資企業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指Rij>1的行業)有16個,占41.0%。其中,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行業(Rij>2)有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這進一步說明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兩元化現象:三資企業在高科技、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中占有比較優勢,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傳統型、資源型的行業中占有比較優勢。

    結論和建議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三資企業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的兩元化特征是比較明顯的。這些結構特征將會對三資企業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發展趨勢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防止產業空洞化

    產業發展理論認為,傳統產業在經濟中占有的比重將會逐漸降低,而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將會占有更多比重。那么在我國,當經濟從傳統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大量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我國的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后,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防止產業空洞化。產業空洞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如從勞動密集工業階段向資本密集型工業發展階段,或資本密集工業發展階段向技術密集工業發展階段的轉變過程中均會碰到的一種經濟現象。

    (二)大力發展本土企業,防止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被邊緣化

    在一個國家工業化演進的過程中,經濟主體中的主導產業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主導產業就是指在一國經濟發展的某階段,若干產業部門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產業,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系統中占有一定比重并且主導產業技術先進、增長率高、關聯強,能夠最迅速、最有效地吸收創新成果,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并獲得較高和持續的發展速度。主導產業的演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即:主導產業部門的演化是沿著從勞動密集向資本密集演進,進而向資本技術密集和知識技術密集發展的路徑發展,而且,主導產業部門的演變具有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進而向更高附加價值發展的產出特征。目前,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三資企業主導了許多新興的主導產業,如信息產業、汽車產業等,國有企業主導了傳統型的、資源型的產業如電力工業、采煤工業等,那么在整個經濟的主導產業部門更替的過程中,三資企業將有可能在新興的主導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即成為中國經濟結構的中心,而本土經濟可能會產生產業空洞化,經濟邊緣化現象隨之產生。

    (三)注重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經濟問題的國際背景是愈演愈烈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其根本矛盾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如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經濟原則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講,具有維護政治獨立地位,發展民族經濟的重要意義。在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我國,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我國的經濟也面臨挑戰。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歸根結底是由國家經濟實力所決定的。我們必須增強民族資本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實現利益共享基礎上的雙贏、多贏,這也符合西方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最優”理論,即通過改善資源配置,可以實現一些人經濟利益的增加,而不以另外一些人經濟利益的損失為代價。中國的發展將改善全球資源配置,為全球經濟創造新的機會,從而促進全球經濟趨于“帕累托最優”。

    參考文獻:

    1.傅朝陽.中國出口商品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1980-2000[J].世界經濟研究,2005(3)

    2.康君.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安全問題[J].統計研究,2005(10)

    3.陳敬.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定位[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2)

    4.杜強,林偉民,張麗.臺灣經濟邊緣化問題之剖析[J].亞太經濟,2004(1)

    作者簡介:

    李文,上海對外貿易學院講師,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第9篇:經濟專業行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 長江三角洲地區;服務業;分工

    [中圖分類號]F063.1;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09)08-0053-04

    一、引言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帶動作用。對長三角地區產業分工進行分析和探討,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①學術界關于長三角區域分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業(或制造業)層面的分析。范劍勇(2004)通過新經濟地理學分析框架,認為一體化必然帶來制造業的空間轉移和地區結構差異性增強,并以長三角為案例,通過一系列衡量地區專業化水平、行業集中度的指標計算證實了這一理論預期,同時發現浙江與上海參與長三角內部地區分工的程度明顯高于江蘇。樊福卓(2005)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分工進展及分工現狀進行了分析,發現,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的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的空間布局在優化,區域內分工與合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各城市制造業的專業化傾向在增強。劉乃全、周維穎(2005)首先分析了上海及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的特征及其所處的階段,進而指出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比較優勢及布局特征,然后探討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分工的理論及現實基礎,以及產業分工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合理分工的發展戰略與政策建議。邱瑞平、楊海水(2005)發現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地域分工的變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內部工業分工呈不斷深化的趨勢,區域的專業化行業數量也不斷上升,不同區域形成了相對不同的專業化行業,并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他們認為,這種變化可能影響地域分工的其他因素,但這些因素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可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種積極性的發揮關鍵在于增加長三角內部的一體化程度。梁琦、詹亦軍(2006)以長三角制造業為對象,利用長三角區域內16個城市1998―2003年的相關數據進行的分析和計算表明:地方專業化能促進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升級,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地方專業化行業的技術進步增長率和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都明顯高于非地方專業化行業,地方專業化有弱化壟斷而強化競爭的傾向。孫彥軍(2007)對長三角地區的三次產業發展和制造業產業結構變動趨勢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 基本結論是長三角地區初步出現了產業分工,上海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周邊地區轉移,并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競爭、技術轉移和產業政策引導。胡國良(2005)認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既有垂直型國際分工,也有水平國際分工,在這兩種分工形式中,長三角制造業都處于分工體系的末端,這樣一種國際分工定位,使該地區制造業可持續發展陷入困局;因而提升產業層級、與國外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擴大高新技術中間產品的生產平臺是長三角制造業擺脫困局的主要路徑。

    二、度量指標

    本文選用樊福卓(2007,2009)提出的度量指標對長三角服務業分工進行分析和探討。

    用FRi表示i城市的專業化系數,反映其與長三角其它城市發生的城市間貿易的相對規模,則:

    其中,sij表示i城市j行業的增加值占該城市服務業增加值的份額,用sj表示長三角j行業增加值占其服務業增加值的份額。

    用FIj表示j行業的地方化系數,反映該行業發生的城市間貿易的相對規模,則:

    三、統計描述

    與長三角工業細分行業數據的可獲得性相比,服務業細分行業數據的可獲得性要低得多。原因在于,一是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1994)相比,《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關于第三產業細分行業的分類發生了較大的調整,這種調整使得兩種行業分類的數據可比性較低;二是長三角若干城市沒有提供服務業細分行業的數據,而且,在頒布實施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之后,有些城市的《統計年鑒》仍然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1994)提供數據。經過努力,我們收集整理了2006年長三角各城市服務業細分行業數據;數據來源包括2007年度長三角各城市《統計年鑒》,以及《2007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別行政區統計年鑒》。

    先從城市路徑分析長三角服務業分工問題。從表1可以看出,2006年長三角不同城市服務業的專業化系數存在差異,泰州、無錫和舟山的專業化系數較大,分別為0.1878、0.1729和0.1656,居于前3位,而臺州、寧波和嘉興的專業化系數較小,分別為0.0656、0.0689和0.0714,居于后3位。作為各城市服務業專業化水平的綜合反映,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分工水平為0.1063。當考慮城市的規模因素時,情況就有所變化。2006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6,375.27億元;分城市看,不同城市的規模差異懸殊,上海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244.20億元,占長三角的份額高達32.03%,而舟山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53.82億元,占長三角的份額僅為0.94%。忽略城市的規模因素,同樣可以發現,不同城市的服務業結構差異系數有所區別。泰州、無錫和上海的結構差異系數較大,分別為0.1535、0.1492和0.1388,居于前3位,而臺州、嘉興和鎮江的結構差異系數較小,分別為0.0304、0.0476和0.0507,居于后3位。作為各城市的結構差異系數的綜合反映,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結構差異系數為0.0954。把2006年長三角各城市的專業化系數和結構差異系數進行比較,發現,杭州、上海的結構差異系數較專業化系數分別高出46.64%和32.19%,其它城市的結構差異系數均比專業化系數小,其中,臺州、鎮江和嘉興分別低了53.69%、 45.33%和33.39%。這使得,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結構差異系數較服務業分工系數低了10.26%。

    接下來從行業路徑分析長三角服務業分工問題。從表2可以發現,2006年長三角不同服務業行業的地方化系數差異較大,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地方化系數分別為0.1986、0.1437和0.1402,居于前3位,而住宿和餐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房地產業的地方化系數分別為0.0548、0.0657和0.0680,居于后3位。作為各行業地方化水平的綜合反映,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分工系數為0.1063。在長三角服務業的行業分布中,不同行業的相對規模差異較大,批發和零售業占有23.37%的份額,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僅占有1.11%的份額。不考慮行業的相對規模因素,發現,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的分布差異系數較大,分別為0.1843、0.1431和0.1412,居于前3位,而住宿和餐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房地產業分布差異系數較小,分別為0.0565、0.0610和0.0692,居于后3位。把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各行業的地方化系數和分布差異系數進行比較,發現,在14個行業中,有6個行業的分布差異系數較大,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住宿和餐飲業的分布差異系數比地方化系數分別高出13.22%、5.87%和3.10%;有8個行業的分布差異系數較小,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的分布差異系數比地方化系數分別低了17.53%、12.73%和12.21%。結果是,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空間分布差異系數為0.1032,比服務業分工系數低了2.91%。

    進一步,我們計算整理了200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區位商居于前4位的服務業行業(表3)。不難發現,對于一個城市,專業化優勢排在前4位的行業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例如上海, 2006年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區位商為1.37,專業化優勢較大,而排在第4位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區位商為1.24,專業化優勢較小。再如杭州, 2006年教育的區位商為1.27,專業化優勢較大,而排在第4位的房地產業的區位商為1.15,從而專業化優勢較小。從表3還可以發現,不同城市區位商居于前4位的行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既表現在行業的差別上,還表現在區位商大小的差別上。例如上海和南京, 2006年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區位商在兩個城市均居于首位,分別為1.37和1.77,而兩個城市的其它3個行業各不相同。再如杭州和寧波, 2006年杭州的金融業、房地產業的區位商為1.27和1.15,居于第2位和第4位,而寧波這兩個行業的區位商為1.25和1.06,居于第1位和第4位;至于兩外2個行業,兩個城市有所區別。

    四、小結

    本文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服務業分工進行了初步探討。從城市路徑看,長三角不同城市的專業化系數有所不同,并且,與城市的專業化系數相比,城市的結構差異系數的大小及排名均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從行業路徑看,長三角各服務業行業的地方化系數存在差別,并且,與行業的地方化系數相比,行業的分布差異系數的大小及排名均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這表明,對長三角服務業分工問題進行分析時,是否考慮城市(行業)的相對規模因素,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另外,本文還對長三角城市區位商居前的服務業行業給予了簡要的討論。

    [注 釋]

    ①長三角的地域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2008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了這一內涵。狹義的長三角,包括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臺州等16個地級以上城市。在本文的分析中,我們使用的是狹義的內涵;即使使用廣義長三角的內涵。1978年~2006年期間,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2.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

    [參考文獻]

    [1]樊福卓.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制造業分工[J].改革,2005, (8) .

    [2]樊福卓.地區專業化的度量[J].經濟研究,2007,(9):71-83.

    [3]樊福卓.區域分工:理論、度量與實證研究[C].博士論文,2009,5.

    [4]范劍勇.長三角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專業[J].管理世界,2004,(11):77-84.

    [5]梁 琦,詹亦軍.地方專業化、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來自長三角的證據[J].經濟理論和經濟管理,2006,(1):56-62.

    [6]劉乃全,周維穎.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及產業分工問題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5,(2):19-25.

    [7]胡國良.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國際分工定位及其發展困局分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5):59-62.

    [8]邱瑞平,楊海水.長江三角洲工業的地域分工[J].東岳論叢,2005,(6):109-112.

    [9]孫彥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分工、產業轉移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2007,(1):40-43.

    On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in Yangtze Delta Area

    Fan Fuzhuo

    (Institute of Sector Economy,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播放尤物|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网|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在线看片|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成人三级k8经典网|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