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信息資源整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EA; 電力企業; 信息資源; 信息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 TN91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6)09?0138?05
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closely relating to the enterprise′s daily operation was developed after years of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wer enterprises. This part software resources are applied to various departments, which results in repeated information and decline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efficient, and leads to some problem for updating the powe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then the normal business handling will encounter the obstruction, which can′t meet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current energy market. Th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EA technology can better join and integrate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system data and application, and develop the utility of IT system and application system to the maximum extent, so the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promoted.
Keywords: EA; powe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1 相關理論知識
1.1 EA的概念
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從某個層面來講,它涵蓋了企業里面眾多的要素、各要素的變化規律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EA從本質上說,它是一個不斷向前改革和發展的概念,現目前,許多IT廠商、國家的行政單位等都用不同的方式對企業架構的概念進行了詮釋,在本文的探究范疇里面,需要對電力企業現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而企業架構就是整合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論。
1.2 EA的架構
EA的架構究其本質而言是指根據特定的方式描述諸多要素之間的分布情況和具體的聯系。按照當前主流的結構層次分類方法,從下到上分為四個架構,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最下層的三個層次被統稱為IT架構,具體而言是指引導IT投資方向和目標以及輔助決策的IT框架,是構建完整信息系統的框架。另外,最底層包含軟件、系統網絡、具體設施和技術內容以及這些元素彼此之間存在的相互聯系;倒數第二層的組織層次涵蓋了系統整體、服務內容、生產技術以及這些要素彼此之間具有的相互聯系:數據架構涵蓋了數據信息、管理系統、整體目標、風險系數和隱私以及這些要素彼此之間存在的具體聯系。
業務架構究其本質而言是指把主體的戰略規劃具體落實到運作的各個細節中,業務戰略從某個角度來講它劃定了業務整體的框架,它涉及到業務的運營機制、具體流程、分布情況等內容。
2.1 電力企業信息資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網絡總體構架體現了層次性,網絡的建設、組織和管理也按層次型結構建設和管理。其相應的拓撲結構如圖2所示。
電力企業目前使用的軟硬件基礎設施統計如表1所示。雖然電力系統的信息化發展在最近幾年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這部分信息系統通常情況下是按照某個主體的客觀需求而展開相應設計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的方向絕大部分都偏向于本企業自身的信息資源,卻沒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動。此類信息系統盡管囊括了所有層面的信息資源,然而從本質上講,它卻造就了眾多的信息孤島,如此就為創設數據倉庫等其他應用形成困難。
以現階段五個比較知名的發電企業的信息系統為分析對象,絕大部分企業所應用的信息系統各不相同,因為信息編碼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標準,這就導致企業信息系統的信息溝通面臨一定的阻礙。形成這種情況有多個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進行良好的整體規劃,許多企業盡管進行了整體規劃,然而它們是利用當前的數據資源而展開規劃工作的,因此它們也并未從眾多層面認真探究規劃工作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從EA的層面對企業眾多的信息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就一定要以企業的既有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不僅要分析企業信息化發展進程中潛藏的諸多問題,并且還要研究企業在改革和進步的過程中對信息化的客觀需求,做好企業信息化規劃。
2.2 適用于電力企業的EA框架選擇
目前主流的EA框架包括:Zachillan框架、FEA框架和TOGAF框架三種,具體介紹如下:
(1) Zachman框架。在Zachman框架中有6個描述企業日常經營業務的視角和6個角色的角度。針對此框架而言,單元格的總量一共為36個,單元格是角色和描述焦點的交匯。
(2) FEA框架。此類框架是由美國提出的“聯邦政府組織架構”(Federal Enteprise Architecture,FEA)。框架中由績效參考模型、技術參考模型等5個子模型組建而成。
(3) TOGAF框架。TOGAF框架就是以ISO/IECl4252為基礎開發的美國防部信息管理技術架構框架TAFIM演變而來,最早的版本中包含IT架構,加入業務架構后成為了很多企業架構的首選。它是一類具有幫助發展、整體運作等功能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企業創設機構的整體架構,其拓撲結構如圖3所示。
它可以最大化的反映出TOGAF對信息規劃的突出作用,并且它把企業架構實現的整個過程系統性的劃分為八個環節,其主要步驟包括:架構遠景;業務架構;信息系統架構;技術架構;問題解決;遷移方案;落實方案;架構變更管理與監控。
2.3 三種框架的比較與分析
通過等級排列的方法,從12個方面利用4級評分的方法對三種框架展開了詳細的對比。分類完整性:更好地通過此類框架對所有架構和相關元素展開系統性分類;過程完整性:指導用戶創設企業架構;參考模型指導性:指導用戶創設參考模型;實踐指導性:把框架方法論融入到企業里面,以此創設一類具有較高價值的文化;成熟度模型:評價企業架構具有價值時體現的指導意義;業務聚焦:通過技術的推廣促使業務的價值得到提升,業務價值不但可以指成本費用的縮減,同時也能夠體現在盈利的增加;治理指導:在創設有價值的EA治理模型的整個過程中能夠起到多大的幫助作用;參與指導:指導企業展開自治參與;信息有效性:指通過此類方法獲取的低成本信息的總量和價值;時間價值性:指通過此類方法制定合理的方案,實施應用帶來業務價值的時間周期。
表2描述和解釋了這三種企業架構框架的原理和組織內涵,結合國內電力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本研究認為TOGAF框架以其高結構完整性和高實用性更加適用于電力企業這種具備長遠發展規劃的企業。
3 基于EA的電力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策略
3.1 業務架構
3.1.1 業務價值鏈
在本文中業務架構系統性地描述了企業內部所有業務的整體結構和彼此之間所具有的聯系。電力企業的業務架構是根據產品的生產一直到產品的出售這條線路,其相應的供應鏈可系統的劃分為發電、輸電、配電和電能銷售這幾個部分,其中第一個環節的關鍵任務是生產電能,完成此類項目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是水利發電廠和熱電廠;輸電是進行電能運輸的渠道;配電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完成電能產品的配送;電能銷售是指電力公司營銷部對電能的出售。
電力企業的產品是其生產的能源和為客戶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服務,能源是其他所有行業必需的產品,同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類必需品。所以說電力企業生產的是一類特殊的“社會產品”。相應的電力業務價值鏈如圖4所示。
3.1.2 業務模型
電力企業業務模型可系統的劃分為如下幾個內容:
電網規劃:一方面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電網設備的老化,供電企業需要對電網進行改造、擴建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根據原有電網結構、歷年的電網運行信息、經濟發展速度需要,對電網改造、擴建進行總體規劃、計劃。
工程管理:電網改造、擴建進行總體規劃、計劃后,經過可行性分析確立項目、工程。工程提交到設計部門進行設計,設計部門可以在GIS系統上完成設計,生成設計書(包括電氣主接線圖、平面圖、電系圖、工程設備清單等),工程設計后流轉經預算、審批、計劃安排、工程實施,竣工驗收等過程,在GIS系統上產生的設計版本數據在流轉各過程中加入相關信息,工程向運行部門進行交接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信息資源的交接,該部門可在這個基礎上對設備臺帳信息進行完善,工程在投入實際運作之后,版本里面涵蓋的各類數據能夠演變為GIS系統所需的數據資源。
物資管理:開展物資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是對既有物資進行良好的供、管、用,電力工程的完成需要大量的物資,而進行物資供應的方式又紛繁復雜,如此就為物資的整體管理形成一定的阻礙。物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多種渠道不斷增加物資管理的實際效率,以此推動電力的發展,它的核心任務包括物資的招投標、物資的出售等。
設備數據維護:電網穩定運作的前提是對電網專門設立一個檔案,檔案的內容包括設備空間信息、檢修、試驗標準等。
設備運行管理:運行管理主要是工作人員按照工作流程對設備進行巡查,對設備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發現和處理,以此使電力設備能夠長期穩定的運作。其中主要涵蓋電網設備的巡視、缺陷檢查等。
調度運行管理:電網設備的運行情況和電能的調度一定要按照調度部門的安排進行相應的操作,調度運行管理的本質目的是為了通過最佳的方式在全網分配電能,合理的滿足負荷需求,對各種突況進行及時的處理,具體如圖5所示。
3.1.3 業務信息流
關鍵詞:人力資源;信息化;提升;核心競爭力
用友公司副總裁兼e-HR事業部總經理吳曉冬近日表示,新一代e-HR在企業管理中可以做到:支持戰略決策,實現發展藍圖;管控人工成本。創造管理利潤;強化實時管理,提升管控能力;優化集成系統,提升協同效率等。因此。現代企業需要一套專業的、集成的。并且是協同化、網絡化的工具來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構建核心競爭力團隊,從而支持企業的日常運作和戰略發展。
1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人才機制不健全,員工流動大;缺乏工作分析,職務設計與職責界定不夠明確;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不平衡,績效考評流于形式;思想交流不夠,員工企業認同感不強。
解決以上問題,企業可利用e-HR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出發。用集中的數據庫將幾乎所有與人力資源相關的數據(如薪資福利、招聘、個人職業生涯的設計、培訓、職位管理、績效管理、個人信息和歷史資料)統一管理起來。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通過友好的用戶界面,強有力的報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2 實施e-HR的特點
e-HR不僅是企業中人力資源管理的一種發展趨勢,更是一種管理理念,它在有助于促進企業經營生產效率提升的同時,更實現規范化的管理。由于人力資本已經成為人類財富增長、經濟進步的源泉,因此,企業中的e-HR系統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2.1卓越的集成性
e-HR系統不僅內部各個功能模塊可以實時集成,而且與UAP平臺上的其他管理系統,如ERP、CRM、SCM等也能夠實現良好的集成。這種構建在一個統一平臺上的集成,不僅性能穩定,而且效率也可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e-HR的設計基于國際和國家標準,不僅包括IT標準,同時還包括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交易標準,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運行自己滿意的操作系統、數據庫和硬件平臺。
2.2可信賴的安全機制
系統的安全性是另一個關鍵問題,e-HR系統的安全隱患主要來源于基于廣域網絡的數據傳輸。解決這個問題,首先,e-HR采用B/S多層結構,系統代碼全部放于服務器上,只有服務器管理員才能更改代碼。客戶端代碼采用動態下載方式。動態下載意味著誰都無法在客戶端修改客戶端運行代碼。由于只有運行在服務器上的代碼才可以訪問,而數據庫、客戶端不能被直接訪問,這樣可以保證服務器安全;其次。系統利用防火墻技術實現網絡安全管理。出于數據安全的考慮,用戶連入總部局域網之前。必須先經過防火墻過濾、身份驗證。以防止非法用戶訪問公司數據;第三,系統利用RSA+DES算法進行數據加密,用RSA技術商討密鑰。DES算法加密數據,在傳送過程中保證數據的安全。并且可以在傳輸層綁定各種協議;第四,進入系統的用戶必須通過服務器的身份認證。并且每個用戶的密碼在數據庫內加密存放:第五,通過權限管理系統,提供完善嚴密的權限控制機制,以保證對不同操作員的業務處理范圍的授權。
2.3支持組織機構的經常變化
作為現代企業內部信息系統的一部分,e-HR必須與企業內部的其他信息系統互通有無,要求企業必須有較強的適應性和變通性,因此,e-HR系統需要結合外部環境的變遷以及內部人力狀況,做出有效的調整,采用完全可定制的組織機構設計工具,具有高度的可擴展性,使用機構樹對企業的機構組成隨時進行修改,迅速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
2.4集中數據管理、分布式應用
現代企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地域上的廣泛分布,這種跨地區、甚至跨國界的集團企業對企業信息數據的集中管理有強烈要求。e-HR系統基于大型數據庫服務器平臺實現了數據的集中管理。使用Intemet/Intranet為企業各部門的員工提供一個統一的信息平臺,不僅實現人力資源信息跨地區、跨部門的資源共享。而且可以最新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提供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法規數據庫查詢。
2.5人性化的服務模式
不僅為員工提供有效的培訓課程和學習交流平臺,采用公正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提高員工績效。并提供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員工虛擬社區系統,方便企業新聞的、員工間的互相交流,為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友好的交流方式。
3 實施效果
通過對e-HR的有效運用。使企業員工達到整體動態可控狀態,做到企業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將企業各個人力資源部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達到信息暢通、反饋及時的目的;利用人力資源信息系統,有效降低工作復雜性,提高整體工作效率;為高層管理人員提供真實、準確的決策數據;規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智能化、網絡化、知識化。
當今社會已發展到信息化時代,移動互聯網無孔不入,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企業的發展不再僅僅依靠資金,能源,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而往往更多的依靠信息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應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圖書、情報、檔案作為信息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就自然具有著獨特的價值和非凡的意義。就三者任何一個而言,都不能滿足當今企業對信息的綜合化,便捷化利用的需求。因此,只有通過對三者的信息資源整合,消除傳統模式中三者各自為政的弊端,才能使企業圖書、情報、檔案中所蘊含的信息最大化的利用,最精準的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持。
二、國內外對圖書、情報、檔案信息資源整合的研究概述
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外就開始對圖書、情報、檔案的信息整合開始了研究。196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將“圖書館組及書目,情報工作與科學名詞委員會”更名為“情報工作,圖書館與檔案部”。1974年9月,該組織在巴黎召開了全面規劃國家文獻、圖書館、檔案館基礎結構的世界科技情報服務系統大會,提出了建立“國家情報系統”的計劃。許多國家由此也啟動了圖書情報檔案發展的各種措施。德國西門子公司,奔馳公司就是圖書情報檔案整合管理的杰出代表。
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1978年,中國科學院召開了圖書情報會議,會上趙克北同志提出了圖書情報工作一體化的建議,但之后發展一直很緩慢。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與互聯網的發展,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很多資源都被信息化、網絡化,圖書、情報、檔案的資源整合的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2010年國家設立了圖書情報碩士學位,在圖書、情報、檔案領域掀起了一股新的學術浪潮,產生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就目前情況來看,理論基礎很豐富,但針對企業的圖書、情報、檔案信息化整合并不多,有些文章提到了企業圖書、情報、檔案的信息整合,但只是涉及網絡信息的整合,并沒有將人力、機構等整合納入其中,對信息化環境下企業圖書,情報、檔案的信息整合的目標、原則敘述的不多或不全面。
三、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 圖書、情報、檔案同根同源
在古代,圖書、情報、檔案是沒有明確區別的,有的信息可以是情報,可以是圖書,也可以是檔案,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宋代的崇文院,是宋代保存圖書的官署,但里面除了圖書,還有大量的檔案,因此也可以是檔案館,里面還存放許多名人字畫,古玩寶器,因此說是博物館也可。只是到了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它們的分工要求越來越細,才有了圖書、情報、檔案之分。正因為它們同根同源,天生就有著許多相似性,如在管理方法,服務對象上都基本相同,才為將三者整合為一體提供了基礎。
2. 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近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4G時代的開啟為移動互聯網注入了巨大的能量,給信息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飛躍。過去很多用手工操作的模式都改為用計算機操作,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數字圖書館,網上博物館,電子檔案應運而生,很多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圖書情報領域,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面向網絡的信息交流初步形成,為圖書、情報、檔案信息資源整合提供了技術支持。
3. 理論上有基礎
系統論原理中貝塔朗菲有條著名的理論,整體系統的屬性與功能遠遠大于組成整體的各個孤立個體的總和。即各個部分有機組合在一起,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所發揮的功能大于每個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一加一不是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圖書、情報、檔案三者信息整合之后所發揮的作用大于它們獨立工作。這為圖書、情報、檔案三者信息整合,信息共享提供了理論基礎。
4. 法律上有保障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法律體系和相關政策,《信息法》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這方面頒布的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等,這些法律的實施有效地處理了信息資源管理問題、信息技術及信息產業發展問題、信息安全與計算機犯罪問題、信息國際化問題等等。為信息化環境下圖書、情報、檔案信息資源整合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法律環境,從法律法規上保證了圖書、情報、檔案信息資源整合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四、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 發展緩慢
圖書、情報、檔案的整合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但與其他領域相比,發展的速度依然十分緩慢。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企業對這方面的信息資源整合的程度不容樂觀。很多中小企業圖書、情報、檔案資源整合進展緩慢,數字化程度不高,在這方面的人才也十分有限,三個部門缺乏有機整合,無法實現對外一體化的信息服務,從而不能滿足在信息化環境下企業發展的需求。
2. 信息化時代的客觀要求
在信息化時代下,圖書、情報、檔案之間的信息聯系越來頻繁,相互之間的依靠程度也越來越深。而企業對信息的綜合性、完整性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任何方面的信息缺乏或不完善,都可能對企業的決策制定產生嚴重制約。因此,加快圖書、情報、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既是圖書情報事業的必然選擇,也是信息化背景下企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五、圖書、情報、檔案信息資源整合面臨的問題
1. 缺乏法律支持
在國外,對圖書、情報、檔案信息資源整合有法律支持,如美國的總統圖書館、加拿大的檔案館,它們在建成之初就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在我國,雖然圖書、情報、檔案各自本身有相關的法律,但尚沒有一部對三者統一協調的法律。使得三者容易各自為政,各自分割,嚴重影響了企業圖書、情報、檔案信息資源整合的建設。
關鍵字 EAI 網格技術 電力企業信息系統 整合
一、引言
我國電力企業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電力信息化在電力規劃、設計、建設、生產、調度、管理、經營、決策及科研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有力的促進了電力工業現代化。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各系統之間不兼容,信息不能共享,各種計算機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造成一個個信息孤島,信息資源的整合已成為一個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關學者已經對電力企業信息資源整合進行了研究。文獻[1]提出一種基于網格技術的電力企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方案。文獻[2]提出從企業應用整合(EAI)到整合式應用開發(IAD)。文獻[3]提出了一種基于實體-關系-問題(E-R-P)的信息資源整合方法。
研究結果表明,目前在電力企業信息資源整合方面我國已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從電力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進行信息資源整合的研究較少。為此,本文提出了在EAI的基礎上利用網格技術對電力企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
二、電力企業信息資源存在的問題
電力信息化過程中,“信息孤島”成為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其現狀是:
(1)不同計算機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資源分散。由于部署在電力企業中的信息系統種類繁多,數據呈現海量化,有實時數據、歷史數據、文本數據、多媒體數據等。
(2)數據異構性嚴重。各業務系統采用的數據庫系統都不相同,信息編碼、技術規范不統一,數據格式不一致,造成信息資源難于共享和轉換。
(3)缺乏統一標準體系。目前電力行業雖然有了統一的標準但是效果不佳,信息系統之間集成度低、互聯性差,業務不能協同發展。
三、EAI整合層次與邏輯架構
企業應用整合EAI(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強調各個應用系統之間的連接標準,目的是實現企業各信息系統在數據和業務之間的共享。電力企業信息系統的整合,主要分為數據整合、業務功能整合和用戶界面(即表示層)整合3個層次,其中業務功能整合又可以細分為應用接口整合、業務方法整合以及基于服務(例如Business Service、Web Service)的整合。
數據整合是EAI整合的起點,重點在于解決不同系統之間移動數據的問題,目的是實現不同的系統之間所共享的數據相同并且同步,通過采用成批灌入數據、數據合并、數據復制和ETL (抽取、轉化和轉載) 等技術能夠有效的實現數據整合。
業務功能整合是在數據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應用提供商開發的API調用、基于功能業務組件(Business Component)的方法調用以及目前最新的基于服務功能調用以實現業務功能的共享,該整合過程因為要變動應用程序,因此實施成本較高。
用戶界面的整合是EAI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讓用戶最終感受到系統整合的效果和益處。由于系統整合前多個孤立的系統同時存在,用戶要想獲得企業信息需要不斷切換到多個系統,通過對數據和業務的整合,系統有必要采用統一的、集成的用戶界面,使最終用戶感受到系統整合所帶來的方便和效率,這也是EAI的初衷。
四、網格技術及其層次結構
網格技術,是以寬帶網絡為依托,借助于網格中間件的支持,將分布于網格上的各種資源加以整合,為使用者提供一套完善的、具有單一映像的共享資源和協同決策支持環境。
網格的設計理念和具體的技術特點來看,它最具有滿足未來互聯電網監控系統性能要求的潛力,并有可能成為未來互聯電網監控系統的支撐技術。總體來說,網格按照一定的層次結構劃分,如圖1所示。
最底層就是各種可以用來共享的網絡資源,如大型計算機、儀器、存儲單元、軟件應用等。要實現各種資源的廣泛共享,需要提供一層與特定資源相關的功能,實現對資源層的有效控制,對上層的需求提供統一的接口,便于對資源的訪問,這就是資源相關層。網格核心中間件是網格最關鍵的一層,它是連接上層應用和下層資源的紐帶,能夠對分布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為整個網格應用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務。網格開發環境是為了方便使用網格的各種功能而提出的一種集成的、高效的網格應用技術人員工作環境。網格工具是對于經常使用的網格功能的實現方式,便于非專業人員使用網格。網格門戶是為最終的網格用戶提供的用來訪問網格服務與資源的可定制、個性化的 Web 接口。最上一層是各種各樣的網格應用,是一些網格最終的服務對象請求。網格技術就是在上述各個層次中,向上提供支持、向下提出相應要求的各種功能與技術實現手段。
五、結論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電力信息應用系統覆蓋了電力規劃、設計、建設、生產、調度、管理、經營、財務、人力資源、決策以及科研等各個方面。但是,各系統之間不兼容、信息不能共享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已成為一個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EAI和網格技術能很好得解決這些問題。
EAI應用,能夠很好地構建統一、靈活、擴展性強的企業應用平臺,從而最大限度從企業內部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所帶來的高效率、低成本、方便快捷。基于網格技術應用,從企業外部角度,整合電力企業乃至其他行業信息系統,EAI和網格技術組合模型是電力企業信息系統整合研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孫珂,沈沉,梅生偉,王繼業.基于網格技術的電力企業信息資源整合方案[J].電網技術,2007,31(22):80-84
一、全市信息產業發展歷史
二、全市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其特點
近兩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產業得到了更快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基礎性作用日益強化;信息化服務領域全方位拓展,服務能力大大提高。
(一)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二)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三)電子政務建設取得新進展
(四)信息技術擴大應用不斷深入
規模以上企業信息化改造進展順利。截止到XX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傳統企業80%以上經過不同程度信息化改造,投入信息化改造資金超過了9億元,主要用于提升企業的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化水平,投入產出比平均在1∶5以上。通過信息化改造,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強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經濟社會效益明顯,企業實施信息化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強。
農業和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穩步健康發展。通過市場化運作,截止目前,已建設涉農信息服務站70余個,購置終端計算機近千臺,投入資金近XX萬元。今年上半年網通公司投資600余萬元,為全市300余家中小企業建立了網站或網頁。網通公司累計投資已達1600萬元,主要提供包括網站或網頁制作、企業內部局域網搭建、監控設備安裝等服務,已惠及中小企業700多家。
服務業信息技術應用后發優勢明顯。信息技術現已普及到旅游、銷售、住宿、金融、保險、物流、房地產等行業,為業者帶來諸如市場信息、資源整合、數據分析、財務管理、庫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諸多便利。其中昌潤大酒店的信息化應用項目樓宇自動控制系統,獲得了省內專家的一致好評,被信息產業廳立項并予以資金支持,現已施工完畢并投入使用。
(五)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穩步推進
(六)信息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是加強了信息化項目建設的統籌協調力度;二是加強了政策規章體系建設;三是加強了信息化培訓機構管理工作,對全市信息化培訓機構進行了評審、登記和備案;四是加強了對互聯網的管理,及時有效地監控了影響我市穩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三、當前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措施
當前,全市信息產業發展的總體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信息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乏力。全市在網絡資源和信息資源上,存在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等弊端,與集約、高效的信息化距離較大。二是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引進再創新及體制創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應進一步加大力度。四是縣(市、區)之間、不同領域之間信息化發展不平衡。五是信息資源市場監管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加強對信息資源整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信息資源整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與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國內還沒有成熟的實踐經驗,研究工作還處于發展階段。有關部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強對信息資源整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所謂信息資源整合是系統的理念,是對信息資源從技術、經濟和人才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個性化和實時性的管理方式。在信息資源整合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到技術或物理層面,還要用信息資源管理的思想指導整合全過程,包括對信息資源整體架構體系的整合,對信息資源管理組織體系的整合,對信息管理技術的整合,對信息資源管理環境的整合以及對信息服務內容和方式的整合,通過統籌和全面的整合,實現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不能把信息資源整合問題簡單地看成一個專業或技術層面的問題,它其實是一個綜合治理的問題,應當在政府統一規劃和統籌協調下組織實施。
(二)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應用
一是建立政府網站內容保障長效機制,并進一步改進網站設計,加快信息更新,增強互動功能。擴大市級電子政務網絡交換平臺應用范圍,在已經實現上連省政府,下連各縣(市、區)政府,橫連市直各部門的基礎上,將網絡延伸到各級黨委、人大、政協,并連通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大力推進網上辦公,提高黨政機關辦公效率。二是進一步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聯動指揮系統的整合與完善,實現跨部門不同警種之間的統一協調指揮。三是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和三大產業相互融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的步伐。四是進一步擴大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服務業、科技、衛生、環境資源等方面的應用。
(三)創新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模式
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是新生事物,有其特殊的復雜性,當前的監管工作尚不能完全適應信息資源市場的發展。所以,必須加快對全市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模式的創新。一是加快對監管部門監管活動的分類。監管部門對信息市場的監管活動是多種多樣的,涉及生產經營行為、企業資質信用、公眾權益保護、社會輿論導向等諸多領域,復雜的市場監管活動,使得要建立職責明確的信息資源市場監管體系必須對監管部門的監管活動進行清晰分類。二是加強監管手段的創新性。監管手段的創新性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探索。一是技術的創新性,即在尋求有效的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手段的時候,努力研究應用新技術以實現有效的監管目標。二是機制體制的創新,即在充分認識信息資源市場特殊性的同時,積極探索適應信息資源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的新型監管機制與體制。
[關鍵詞] 信息化 競爭力
一、企業信息化概述
所謂企業信息化,就是采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整合企業現有的生產、設計、制造、銷售等環節,及時地為企業的管理和決策層人員提供準確的、有效的信息,其重要內涵就是用現代信息手段改造傳統管理,實現數據、流程、決策的信息化,最終提高經濟效益。企業信息化的概念是不斷在發展變化的,它是隨著管理理念、技術手段等因素的發展而發展的。企業信息化的關鍵點在于信息的采集、集成和共享,即把關鍵的、準確的數據及時地傳輸的相應的決策人的手中,為輔助企業決策提供數據。
二、企業信息化建設、體系結構,以及發展階段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企業生產信息化、企業管理信息化和企業經營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的實現是一個過程,包含了人才培養、咨詢服務、方案設計、設備采購、網絡建設、軟件選型、應用培訓、二次開發等過程。
1.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內容
企業信息化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
(1)基礎設施建設:這個環節主要構筑信息化所必需的軟硬件設施,包括計算機硬件、網絡設備、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等。
(2)核心部門的信息化:從市場、財務、設計、生產等部門入手,逐步建立部門級相互獨立的應用系統。
(3)生產流程信息化:通過內部同構的信息平臺實現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協同操作,這種基于企業內部范圍的管理最終對物料需求、安全庫存、采購提前期、采購批量、采運方式等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設定,體現了對企業管理的“JIT”的思想。
(4)供應鏈信息化: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企業通過業務拓展、調整產品結構,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和流通活動,企業之間的分工細化、協作增強,市場競爭上升為企業群與企業群之間、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競爭,例如虛擬企業、動態企業聯盟等。其實質是通過信息技術把這些相關企業連成一個協作網絡,把各個節點的資源有效整合并互動管理,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來完成單個企業所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
2.企業信息化體系結構
企業信息化體系結構由物理層、數據層、業務層和應用層4個層次構成:
(1)物理層由企業網絡基礎設施和企業計算基礎設施組成,這是企業信息化的物理基礎。
(2)數據層負責企業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交換、開發利用。
(3)業務層中包含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業務流程再造、商務智能等系統。
(4)應用層由企業信息門戶構成,負責為員工、企業領導、客戶與合作伙伴提供單一的訪問入口。
3.企業信息化發展階段
企業信息化的發展經過了以下四個階段:
(1)以流程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以密集型制造行業為主,它重點關注的是整個生產體系的控制和執行能力及資源組配的合理性,在資源整合程度上,這類企業主要關注內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和應用。
(2)以平臺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以服務型行業為主,其信息化策略是管理導向的,特點是強調信息化對跨部門、跨組織和跨區域的辦公管理、業務協作與溝通支持,以降低管理成本,在資源整合層面,這類組織非常關注集團范圍的資源整合和開發,并通過大型信息平臺將內部不同類型的信息資源整合在一起。
(3)以供應鏈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要求企業在供應商、生產商和客戶之間有快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響應能力。作為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快速將自身的信息技術優勢擴散到市場銷售的最前端和采購的最上游,通過開放性平臺和讓渡價值來實現對整條供應鏈信息流的控制、管理和分析,進而通過整合內外部資源以確保自身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領先地位。
(4)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有兩種情況: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借助信息網絡將自身龐大復雜的組織結構連接起來,通過信息系統平臺實現數據集中和整合;二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用信息化手段主要實現前端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強調終端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網絡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策略解決的是超大型的組織規模與前端數據采集與集中管控之間的矛盾。
三、企業信息化推動企業競爭力提升
一種建立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全新競爭戰略在西方企業中得到成功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面臨著知識化、數字化、虛擬化、網絡化、敏捷化、全球化的深刻變革,信息戰略成為企業戰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業信息化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提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我們將具體闡述企業信息化如何推動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1.推動組織結構扁平化,促進學習型組織構建
傳統的層次組織結構存在機構臃腫、橫向溝通困難、縱向信息傳遞失真、缺乏活力、對外界變化反應遲緩等弊端。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方式,原有的塔型結構被機動、靈活的扁平化結構所取代。這種組織形式下計算機系統取代中層監督和控制部門的大量職能,加強了不同部門之間的配合和信息交流,降低對科層的監督協調成本,使市場和四周的信息同決策中心間的反饋更加迅速,而且極大地調動了組織成員的潛能和積極性,形成學習型組織,從而更好地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
2.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商業能力
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涉及整個企業的經濟活動,它可以直接影響企業價值鏈任何一環的成本,改變和改善成本結構。
(1)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技術不僅可以使企業降低新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成本,還大幅度降低了對現有產品進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
(2)信息化企業通過準時制生產減少了庫存成本。
(3)信息技術的應用尤其是迅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大大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
信息化企業成本的下降,其實質是通過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擴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范圍,使企業能以低信息成本實現共享治理成本,并隨著治理規模的擴大形成規模治理效應,給企業提供了新的競爭空間,使眾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能通過虛擬企業這種戰略聯盟方式促進了資源的最佳配置,贏得競爭優勢。
3.推動創新,促進差異化和業務流程再造
(1)由于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流動創造了無限商機,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在企業經營治理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獲取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思路的效率,形成不易為競爭對手模擬的獨特競爭優勢。
(2)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的結合所形成的各種企業信息技術,使企業生產經營趨于并行、靈敏、智能和虛擬化,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生產的柔性、靈敏性和適應性。信息化通過將服務延伸到用戶,可以擴大市場需求,提高附加值,可以實現少投入多產出,提高企業競爭力。
(3)通過網絡樹立形象,擴展市場空間和競爭機會,利用全球資源整合供應鏈,最終都是為了給客戶提供及時、便捷而又個性化的服務。
信息化對企業的競爭優勢還有其他方面的促進作用,比如信息化可以擴大企業競爭范圍、信息化可以提高企業綜合管理水平、信息化可以促進企業開發新的經營方式、信息化可以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既為企業帶來發展的契機,又使企業面臨嚴重的挑戰。未來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網絡社會,信息的傳遞能力已成為左右企業競爭力強弱的重要力量,誰在這場信息革命中領先一步,誰便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因此,必須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通過企業信息化,推動企業全面的管理變革,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最終贏得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許 歡:我國信息服務業發展戰略研究[J].情報科學,2005,(06)
[2]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7
[3]宋立瑛,孫慧超:管理信息化促進企業競爭力[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8)
1.1中小型物流企業資源整合的背景
由于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們開始追求優質的服務,顧客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物流服務行業,從而出現了大批中小型物流企業。對于這些中小型物流企業而言,他們的資源分散,利用率低。物流資源整合是實現物流企業的規模化與集約化的重要途徑,可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服務于社會,其中包括物流企業的客戶資源、信息資源、物流資源、組織資源等整合內容。中小型物流企業的不斷增加使得物流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要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并且取得盈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時企業應該整頓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從而使得企業得以生存。
1.2中小型物流企業資源整合的特點
物流企業資源整合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對中小型物流企業資源的整合并不是對企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某個環節的整合,而是對整個社會物流系統進行整合。研究整個市場的整體最優,如果僅僅考慮局部的最優往往得不償失,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整體利益而不能局限于部分利益。
1.3中小型物流企業資源整合的意義
中小型物流企業都是一些比較單一的物流企業,它們能力單薄,資源又不集中,形成了高成本、低效率的現狀從而競爭力比較弱,發展前景十分有限。因此只有將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整合起來,利用優勢的相互補充相互協助,才能形成面向社會更大范圍的發展。隨著物流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物流市場的競爭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對抗性競爭,而是越來越多地走向合作性的競爭,形成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的局面。這將會成為今后物流市場競爭的主要方向。物流企業應該要逐漸適應這種趨勢,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利弊再做決策。
2中小型物流企業資源整合的現狀
當前中小型物流企業資源整合存在很多問題:第一,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型物流企業的資源分散,很難成為綜合服務型的物流企業。要想成為一個綜合服務型的物流企業必須滿足下列要求:企業具有一定范圍內的貨物集散、分拔網絡;具備網絡化信息服務系統,可以對物流服務全過程進行狀態查詢和監控。第二,物流企業內部不夠團結,每個部門各自為政,物流的系統協調性很差,物流資源利用率很低,沒有辦法使企業的整體達到最優。物流企業通常都是以激勵部門目標為主,片面的追求部門的業績好壞,卻不重視整體的利益,從而造成物流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追求局部利益,使得物流、信息流常被扭曲從而變樣。第三,當今物流企業的資源整合還存在另一種情況就是企業間不能默契的合作。每個物流企業通常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只顧自己的短期目標,因此往往會造成合作企業之間不能按原先的協議進行,供應商間不惜代價地競爭,反而影響了物流企業實現最大化價值這個長遠的目標。再者,物流企業資源整合通常只重視了企業內部往往忽略了企業外部,從而使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環境不能相互作用而失去了動態的適應性。出現以上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物流是新興的行業。物流業的發展還不夠完善,物流整個行業都缺乏法律和道德的支撐和保障,這使得物流市場會出現秩序混亂的現象,企業間不能很好的遵守合約來進行合作,不能有效地整合企業之間的資源,不能充分共享物流資源。
3中小型物流企業資源整合的實現途徑
3.1企業資源整合的設計
實現物流企業資源整合對每一個物流企業來說都迫在眉睫,它的成敗與否將會決定一個企業的命運。首先要對企業資源進行整體設計,具體方式有以下幾種:①客戶的資源整合。無需質疑,物流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就是服務。它是無形的商品但卻可以是千姿百態的,每個企業提供給客戶的服務都不盡相同,而不同的服務會給客戶帶來不同的滿意程度,客戶是支撐企業運轉的基礎,如果留不住客戶,抓不住客戶的心,那么企業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②物流信息資源的整合。不僅僅是物流企業,從事任何行業的企業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資源,它對企業的有效運轉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企業不能很好的掌握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那么企業很多重大的決策都是無法進行的,物流信息的準確度和快捷是保證物流企業信譽的基礎。③物流企業物流流程的整合。整個物流流程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和信息處理。物流的每一個部分不能相互分離,需要把各個部分結合起來,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企業要更多的注重物流的整體性綜合效益,追求系統最優化。
3.2中小型物流企業資源整合的途徑
首先,需要打破目前我國物流企業大多數還是小規模的狀態。如果第三方物流能長期有效地經營,它就很容易籌到資金擴展自己的規模使自己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從而突破物流企業小規模的經營狀況。只有大規模的物流企業才能把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由點到面有機地聯合起來,高效快速地完成物流過程。20世紀末第四方物流開始發展,第四方物流更加注重信息的準確性和快捷性。第四方物流服務作為和客戶的唯一界面,通過團隊伙伴聯盟的形式管理多個服務商,將自身的能力和最佳物流商相結合起來提供解決方案,是整合物流資源的有效的方式。其次,要知道建立戰略聯盟的重要性。每個中小型物流企業的資金、設施設備以及其它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一個企業完全靠自身有限的資源來經營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當企業能夠和外部企業進行合作時,企業就可以共享其他企業的資源,從而節約很大一部分的成本,能夠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果企業能夠實現戰略的聯盟,不僅可以節約了大量的物流資源而且可以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再次,物流企業資源整合要建立在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之上。物流企業資源整合首先要建立在信息基礎之上,如果企業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的準確度,那么企業將不知道從何方面去著手進行資源整合,因此企業首先要對企業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合,通過對信息的準確把握有效地對企業的資源進行整合。最后,要對物流企業的組織資源進行整合。企業的組織能力大小影響到企業的運作效率,有效地組織資源需要企業重視個人的組織能力,更要重視整個企業的組織能力大小。保證組織資源整合的實現則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重視基層的建設,基層工作是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迅速性,工作的同時,要懂得從創新載體來著手。二是要組織內部能夠上下一心,共同努力。
4結束語
1.1信息化發展的不均衡我國目前實現了統一管理的中煙工業公司是由公司本部和下轄的多個卷煙廠重組而成的。在這些基層的卷煙廠與中煙公司本部之間,其信息化的程度和應用狀況參差不齊。在信息整合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差異性,做好基層與公司本部信息的對接。
1.2管理層次繁雜各級的煙草管理和業務需求不同,造成了我國煙草行業的管理層次繁雜。因此,在信息化建設中,要充分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建立滿足多方面需求的綜合體系。
1.3業務管理多變在我國,煙草行業的整合和重組還處于起步階段,業務模式不成熟,并且集權化越來越明顯。因此,要在信息化建設中采用適應性和彈性較強的應用系統,使其能應付多變的業務管理模式。
1.4異構的系統環境信息孤島的形成是由于異構的系統環境造成的,從而引起信息資源無法流通,造成信息資源不能共享,加之以前的信息化建設技術剛性強,投產后無法調整,因此無法適應當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和滿足業務需求。
2煙草企業信息化建設策略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為順應煙草行業的整合、重組需求,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2.1數據庫的統一建設為適應我國煙草行業發展的戰略需要,信息化建設應該從建設數據中心入手,并將其作為煙草行業發展的重點工程。按照國家提出的“狠抓企業集團化數據中心建設”要求,建設企業“數字煙草”的微觀主體,并且進一步篩選有效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將企業的管理與數字化系統并軌,將系統集成、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統一到一個平臺上來,實現企業的信息化生產經營。統籌規劃,協調進行,要按照統一標準、統一網絡、統一平臺的要求來實現數字化煙草行業的建設,還要對企業內部特征相同的不同類別數據項進行歸納集中,使它們雖然存在于不同的應用系統中,但可以在各系統中關聯特定業務,從而可以以數據中心為中心點,對數字平臺進行整合,實現統一。
2.2做好企業信息化的總體規劃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必須有一個著眼于全局、完備的總體規劃。相關人員要在企業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分析企業的管理現狀,進而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優化,通過了解信息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準確規劃,從而對企業的信息化進程進行全面、系統的指導,以促進煙草企業信息建設目標的實現。煙草企業屬于流程生產型企業,其工藝過程具有連續性,生產流程也是連續進行的,且順序也是固定的。正是由于這些特性,使得煙草行業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十分嚴格。另外,避免“信息孤島”的形成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
2.3行業信息標準體系的制訂無論是什么樣的企業,標準化都是工作的基礎。相比較而言,信息化建設對標準化的要求更加嚴格,具體表現在:
①經濟技術指標體系的標準化。因為經濟技術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一項工程,應該在全方位的層次和意見考量的基礎上建立。
②代碼的標準化。這一點要從國家的信息化戰略高度來制訂,并要嚴格執行我國已的標準代碼。
③接口的標準化。煙草行業內部存在著各類異構信息系統的軟件接口,要加強對這些計算機軟件的接口處理,就要保證信息數據的連通性。煙草行業還應該對企業間不同功能的在線智能計控設備進行考量,建立起通用的數據和硬件接口,避免出現“信息孤島”和計算機軟件不兼容等問題,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3結束語
一、全市信息產業發展歷史
聊城市電子工業始于1968年。1973年,全市有電子企業35家、產品20種。1974—1977年,電子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盲目上馬的企業因產品無銷路而漸次被淘汰,電子企業減少到13家。
二、全市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其特點
近兩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產業得到了更快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基礎性作用日益強化;信息化服務領域全方位拓展,服務能力大大提高。
(一)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xx年以來,全市信息產業發展迅猛,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含量明顯提升。截止到xx年底,全市信息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共有46家,比xx 年底增加8家。xx年全市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1億元,同比增長42%,增幅列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市信息產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87億元, 同比增長40.1%。其中通信業11.9億元,同比增長33%;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27.9億元,同比增長43%;計算機服務業7900萬元,同比增長 32%;軟件業2800萬元,同比增長12%。隨著光纖預制棒、光纖拉絲、汽車行駛記錄儀等一批重點項目的開工建成,產業鏈進一步拉長,產業規模迅速膨 脹,全市信息產業呈現出良性發展勢頭,實現了“xxx”良好開局。
(二)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通信光纜 2100公里,線路總長度達27452公里,城域網覆蓋了全市所有城鄉及85%以上行政村,近60%的行政村接通了光纜;全市固定電話(含小靈通)總用戶 達145.2萬;移動電話總用戶達225萬;城鄉有線電視用戶達40萬,入戶率達35%;村村通有線電視和家家通電話工程正在緊張實施;互聯網出口總帶寬 超過5g,互聯網注冊用戶達20萬,比去年同期均有較大增長。
(三)電子政務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是聊城政務網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八 個縣(市、區)政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和絕大部分市直部門建立了門戶網站,政府工作效能得到明顯提高。
二是實現了全市政府系統電子公文傳輸。今年7月1日 電子公文傳輸系統啟動以來,實現了公文及時發送,縮短了公文運轉周期,提高了公文運行效率;規范了政府工作行為,有效地避免了丟文、漏文現象,也有效地避 免了越級行文、逆行文,使文件處理日益規范;降低了行政成本,實現了全市政府系統無紙化辦公,預計當年可節約行政成本300多萬元。
三是網站信息再上 新水平。今年上半年聊城政務網共各類圖文信息5000多條,實現了xx市人大政協“兩會”文字、圖片、視頻直播,“五一”文化旅游節圖文直播,“聊城 市雙擁共建合唱匯演”圖片、視頻直播,在第二屆中國特色政府網站評比活動中榮獲“特色與創新”提名獎。四是網上招商效果良好。xx年6月組織開展了網上招 商活動,據統計,截止到今年7月份,通過網上洽談,全市共落實項目202個,實際到位資金33.45億元人民幣。
(四)信息技術擴大應用不斷深入
規模以上企業信息化改造進展順利。截止到xx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傳統企業80%以上經過不同程度信息化改 造,投入信息化改造資金超過了9億元,主要用于提升企業的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化水平,投入產出比平均在1∶5以上。通過信息化改造,降低了生產 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強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經濟社會效益明顯,企業實施信息化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強。
服務業信息技術應用后發優勢明顯。信息技術現已普及到旅游、銷售、住宿、金融、保 險、物流、房地產等行業,為業者帶來諸如市場信息、資源整合、數據分析、財務管理、庫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諸多便利。其中昌潤大酒店的信息化應用項目——樓 宇自動控制系統,獲得了省內專家的一致好評,被信息產業廳立項并予以資金支持,現已施工完畢并投入使用。
(五)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穩步推進
在政府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信息化應用系統已覆蓋全市財政、工商、稅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個領域,12個行業的“金字”工程全面啟 動;完成空間地理信息平臺的搭建,空間地理信息資源數據庫初步建立;各行業銀行的金融網絡實現了同城或全省的通存通兌以及不同區域的資金結算,電子化網點 覆蓋率達90%以上;電力系統已建設了供電公司營銷mis(管理信息系統)。“金盾工程”進展順利,市財政每年投入600萬元用于“金盾工程”項目建設, 今年上半年完成“110、119、122”報警三臺合一,大大提高了多警種快速反應、協同作戰的能力。
(六)信息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是加強了信息化項目建設的統籌協調力度;二是加強了政策規章體系建設;三是加強了信息化培訓機構管理工作,對全市信息化培訓機構進行了評審、登記和備案;四是加強了對互聯網的管理,及時有效地監控了影響我市穩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三、當前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措施
為了推進“1142”(即力推“數字聊城”建設;夯實電子政務建設應用,提高信息化服務能力;抓好信息化帶動文化旅游業,信息化帶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信息化帶動服務業,信息化帶動傳統工業優化升級;強化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和信息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建設)信息化發展戰略,促進全市信 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對信息資源整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信息資源整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與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國內還沒有成 熟的實踐經驗,研究工作還處于發展階段。有關部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強對信息資源整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所謂信息資源整合是“系統”的理念,是 對信息資源從技術、經濟和人才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個性化和實時性的管理方式。在信息資源整合中,我們 不僅要考慮到技術或物理層面,還要用信息資源管理的思想指導整合全過程,包括對信息資源整體架構體系的整合,對信息資源管理組織體系的整合,對信息管理技 術的整合,對信息資源管理環境的整合以及對信息服務內容和方式的整合,通過統籌和全面的整合,實現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不能把信息資源整合問題 簡單地看成一個專業或技術層面的問題,它其實是一個綜合治理的問題,應當在政府統一規劃和統籌協調下組織實施。
(二)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應用
一是建立政府網站內容保障長效機制,并進一步改進網站設計,加快信息更新,增強互動功能。擴大市級電子政務網絡交換平臺應用范圍,在已經實現上連省政 府,下連各縣(市、區)政府,橫連市直各部門的基礎上,將網絡延伸到各級黨委、人大、政協,并連通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大力推進網上辦公,提高黨政機關辦公 效率。
二是進一步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聯動指揮系統的整合與完善,實現跨部門不同警種之間的統一協調指揮。
三是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和三大產業相互融合,加 快產業結構優化的步伐。四是進一步擴大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服務業、科技、衛生、環境資源等方面的應用。
(三)創新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模式
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是新生事物,有其特殊的復雜性,當前的監管工作尚不能完全適應信息資源市場的發展。所以,必須加快對全市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模式的創新。
一是加快對監管部門監管活動的分類。監管部門對信息市場的監管活動是多種多樣的,涉及生產經營行為、企業資質信用、公眾權益保護、社會輿論導向等諸多領 域,復雜的市場監管活動,使得要建立職責明確的信息資源市場監管體系必須對監管部門的監管活動進行清晰分類。
二是加強監管手段的創新性。監管手段的創新性 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探索。一是技術的創新性,即在尋求有效的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手段的時候,努力研究應用新技術以實現有效的監管目標。
三是機制體制的創新, 即在充分認識信息資源市場特殊性的同時,積極探索適應信息資源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的新型監管機制與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