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課外 圖書館 閱讀 素質教育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教師不能僅僅把語文課視為工具課,應以人的發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給學生語言文學知識,還要立足于培養、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個性品質。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
語文教學內容因其所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養一代新人的優勢。教師應該以“人的發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誠、善良、美好的心靈,尊重真理,負有責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張志公先生曾說:“閱讀不僅僅是學習和繼承前人或他人知識,它還將影響到人類社會現實和未來的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閱讀是未來教育的一塊基石,是學習之母,是教育之本。閱讀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當今,社會的發展一日千里,使得學生不能像過去那樣學語文僅僅局限于課本,但是,當學生走出課本,放眼望去時,才發現各種書籍可謂是琳瑯滿目,確實可以稱之為知識的海洋。由此不難看出,要想在書籍的海洋里“泛舟”,選擇好的課外讀物尤為重要,課堂上45分鐘的容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利用圖書館這塊陣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指導。
客觀講,目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不容樂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應試教育體制的壓力下,面對繁重的學業,學生都苦不堪言,無暇旁顧,根本不可能去閱讀課外書籍:二是雖然教師也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不少家長在認識上確實存在著誤區,處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們不情愿讓自己的孩子去讀于考試不能立竿見影、于發展則長期有效的課外書;三是現今格外活躍的圖書市場難免魚龍混雜,而中學生缺少相應的鑒別能力,比如學生沉迷于某些格調不高的“言情”、“武打”小說或陶醉在一些品位低下的“搞笑”書籍里。這些,都是因為缺乏選擇與鑒別,導致閱讀的盲目與浪費,閱讀質量自然低下。
那么,如何在課堂之外,利用圖書館眾多的書籍,激勵學生閱讀,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呢?這就需要老師不斷的激勵與適時地引導,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外讀物中學到應有的知識,從而對語文教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具體途徑是:
1、明確目的培養興趣。閱讀的目的是閱讀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學生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開闊視野、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接受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結合課本內容,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如:學習詩歌單元,就要學生廣泛閱讀我國古典詩、詞、曲,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形成詩歌的感性認識,進而理解詩歌的意象、意境、語言現象、表現技巧等,領會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興趣是最好的動機。”只有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做起:①讓學生建立自己的閱讀文庫,在規定的時間進行比較,看誰的文庫最充實,提高他們的閱讀積極性。②摘抄所讀作品的名句、名段,體會其中的美和蘊含的深刻哲理。③在班內開展“閱讀會”,讓同學們把自己的作品、想法在班內告訴大家,互相提高。
2、伺機誘導閱讀名著。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蘊和精湛卓絕的藝術特色而經久不衰,中學課本中涉及不少篇目,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課堂上的精彩品賞,結合圖書館中的名著收藏,采用擴展閱讀法,使學生的閱讀觸角自然向課外延伸,進而由一斑而窺全豹,使其由學習選段到閱讀整部經典名著。例如,我們在講《智取生辰綱》、《香菱學詩》時,可以引導學生讀《紅樓夢》、《水滸傳》等。
除此之外,許多中國文學、優秀的中華人物事跡更應該組織學生閱讀。從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誠,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軌”的傲骨,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錢三強“光明的中國,讓我的生命為你燃燒吧”的深情吶喊……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在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學生在自己閱讀課外書時,讀懂其生動有趣的情節,心中再現栩栩如生的形象,體味關于愛、友誼、忠誠、勇敢、正直乃至愛國主義等永恒的主題,從而開啟自己的內心世界,激蕩起品味人生、升華人格的內在欲望,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促進學生的獨立、自然的成長,其效果遠勝于教師口干舌燥的說教。
3、抓住心理循序漸進。青年學生是朝氣蓬勃的一代,那些符合他們心理特點、貼近生活的文學作品很容易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像暢銷的英國小說《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連成人都不禁為小主人公的魅力所折服,可見其力量之大。還有《花季雨季》、《小小生命樹》、《男生賈里》等時文,都是學生愛看的。在這個階段,一味的回避學生們的這種心理特點是容易引起學生反感的,教師倒不如加以正確的引導,替他們嚴格把關,幫助學生選擇一些格調高雅、心理健康的時文去閱讀,不僅無害,還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大有益處。
4、以點帶面加深修養。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平時要根據教學進程和藏書情況,向學生介紹內容進步、思想健康、藝術性較高的優秀文學作品,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促進學生德、智、美育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孔子、孟子、司馬遷、李白、杜甫、文天祥等等,皆讓我們為之感嘆不已,無不為其精深的修養、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懷、卓絕的文采所折服,他們的著作、篇章、詩詞等不正是我們思想進步的階梯嗎?因此,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鼓勵學生多讀一些課外讀物,比如人物傳記、歷史知識類圖書,以便加深對名人名家的了解,獲取更多的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豐富學生的視野。
5、相信科學崇尚科學。生活離不開科學,向科學世界不斷探索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一點對我們學生來說同樣不例外,很多的科學現象不僅引起學生的極大的好奇心,更是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所以,介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讀物,把書本知識與新科技信息結合起來,在知識激增,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尤為重要。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科技教育的氛圍,使學生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如航天技術、克隆技術、生物工程等。這正可以發揮圖書館雜志比較多的優勢,向學生介紹一些自然讀物。如《保護人類的家園》、《大自然的智慧》等,比如講《大自然的語言》可以結合一些科普知識給學生做更深一層的分析,結合“地球的五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引導,可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多讀一些課外的科普讀物,使得學生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