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勞動力短缺的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力短缺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勞動力需求;勞動力供給;趨勢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124-03

    一、泰州市勞動力供求現狀[1]

    適齡勞動力人口是國家限定的勞動年齡界限內的人口,不同國家對勞動年齡有著不同規定。下文采用國際統計口徑,統計的適齡勞動力人口為15—64歲人口。由于在校學生(在校學生是指在適齡勞動力人口范圍內,由于正在接受各種類型的教育而不能參與社會勞動的人口)、喪失勞動能力者,這些人不能參加勞動,計算勞動力供給數量時應予以扣除;超過64歲還在工作的應該計入勞動力供給。2010年,泰州市勞動適齡人口總數為3 402 197人,勞動適齡人口中的在校生人口規模總共為184 940人,喪失勞動能力人口40 880人,超過64歲還在工作的人口為212 840人。勞動力供給=適齡勞動力人口-在校學生-喪失勞動能力者+超齡工作者=3 402 197-184 940-40 880+212 840=

    3 389 217。相對于2010年的就業人數2 771 660人,存在超額供給617 557人。

    二、泰州市2015—2100年勞動力供給數量預測

    (一)相關人口預測

    根據育齡婦女(15—49歲)計算的泰州市一般生育率(一年內出生人口/該年年中育齡婦女數),2000年為28‰,2010年為28.5‰,生育率水平比較穩定。由于一般生育率不像粗出生率容易受人口總量影響,因此,假設泰州市以后的一般生育率水平保持28‰不變。2000年新生嬰兒性別比1.19∶1,2010年新生嬰兒性別比1.17∶1,假設未來新生兒的性別比=(1.19+1.17)/2=1.18。在假設泰州市人口性別特征、生育模式、死亡模式、遷移規律不變的條件下,根據2000年和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泰州市常住人口資料,通過生命年齡移算法算出相關年份的總人口,計算出總人口、適齡勞動人口、65歲及以上人口,如表1第2列、第3列及第4列所示。

    (二)勞動參與率預測

    經濟活動人口包括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勞動參與率是計算這兩者之和與勞動適齡人口的比例,是用來衡量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狀況的指標。泰州市2000年勞動適齡人口33 897 81人,就業人口2 963 060人,失業人口90 550人,勞動參與率等于(2 963 060+90 550)/3 389 781=90.08%。2010年,勞動適齡人口3 402 197人,就業人口2 771 660人,失業人口56 150人,勞動參與率83.12%,勞動參與率呈下降趨勢。經濟現象表明,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參與率必然呈下降趨勢,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參與率變動規律,考慮到泰州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當前未富先老的實際情況,預測泰州市未來的適齡勞動力人口勞動參與率保持83%不變。2010年,65歲及65歲以上的經濟活動人口212 840人,65歲及65歲以上人口663 080人,勞動參與率32.1%,預測未來老齡人口勞動參與率為32%。

    (三)勞動力供給數量預測

    勞動力供給數量=勞動適齡人口×勞動參與率+老齡人口×老齡勞動參與率據此計算出泰州市勞動力供給數量如表1第5列、第6列及第7列所示。計算結果顯示,2015年后勞動力總供給數量逐年減少,2050年時勞動力總供給數量僅有2010年的一半不到。

    三、泰州市勞動力需求數量預測

    (一)就業彈性系數和經濟增長率預測

    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存在緊密關系,一般用就業彈性系數來反映。如果用地區生產總值GDP表示經濟發展水平,用L表示勞動力就業數量,則就業彈性系數可以表示為:E=ΔL/L/ΔGDP/GDP。就業人數增長速度=就業彈性系數×經濟增長速度,計算2000—2010年泰州市就業彈性系數和經濟增長率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到勞動力需求數量和總就業彈性系數與經濟周期關系密切。由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泰州市對勞動力需求降幅最高,年末就業數量比上年減少4.96%。2000—2003年泰州市仍處于經濟下降期,雖然GDP年增11%,但就業依然受大環境影響而減少,就業彈性為負值。2004—2008年經濟上升期,泰州市對勞動力需求逐年增加,2008年需求增速(比上年)高達5.8%,就業彈性為正值并達到最高點0.429。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經濟又進入新一輪經濟下降期,2009年和2010年兩年勞動力需求降到0.97%、0.18%的低增長水平,對應的就業彈性系數雖然為正,但卻極小。根據經濟周期的循環往復性,假設今后每十年發生一次經濟危機,考慮到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假設一個經濟周期中4年是經濟下降期,6年是經濟上升期,取經濟周期下降期的就業彈性系數平均值-0.077為一輪周期中4年的就業彈性系數,取經濟上升期就業彈性系數的平均值0.209為6年的就業彈性系數。

    經濟增長率和經濟周期也密切相關,用上文取彈性系數方法,預測經濟下降期GDP增長率為12%,預測經濟上升期增長率為15%,考慮到長遠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式增長進步為集約式增長,增長率不會如此之高,因此上述方案作為經濟增長率高方案進行后文預測。根據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的規律和中國國情,本文預測中方案為經濟下降期增長率為8%,預測經濟上升期增長率為10%。預測低方案為經濟下降期增長率為4%,預測經濟上升期增長率為6%。

    (二)勞動力需求預測

    某年勞動力需求人數=上年勞動力需求人數×(1+就業彈性系數×經濟增長速度),根據三種不同GDP增長方案和就業彈性,計算出泰州市對勞動力的需求。結合勞動力供給,計算出對應的供求缺口,如表3所示。

    三、泰州市勞動力供求變動趨勢及原因分析

    如果今后的發展速度是按照高方案GDP增長率,2015年泰州市勞動力供給短缺86 706人;如果是中方案,2015年勞動力依然超額供給11 786人。從2020年開始,不管按照哪種方案的增長率,勞動力供給都是短缺狀態。2030年高方案顯示勞動力短缺超過100萬人,其他兩種方案短缺不足100萬人。三種方案皆顯示隨著時間推移,勞動力供給短缺情況越來越嚴重。

    導致泰州市未來勞動力供給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當前一個家庭只要一個孩子的生育制度。泰州市是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較好的地區,而且有很多可以生二胎的家庭放棄了生二胎指標。2000年,泰州市總和生育率1.02,而2.0左右的總和生育率是人口世代更替水平,高于這個水平人口會增加,低于這個水平人口會減少。1.02總和生育率遠低于世代更替水平,長此以往會導致人口不斷衰減。如果泰州市按現行生育政策,根據計算結果可以看到從2015年開始,總人口、適齡勞動力人口、0—14歲人口持續降低,而65歲及以上人口在2035年以前一直增長,2035年達到最高點1 130 637人,然后開始遞減。自2040年開始,人口比例進入穩定期,0—14歲人口占總人口8.4%左右,適齡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55%左右,老齡人口占總人口36.6%左右,社會撫養比維持在80%左右的高位水平。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標準,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就已經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按照這個標準,泰州市老齡化程度非常嚴重。前文預測未來老齡人口勞動參與率為32%,表1第8列顯示老齡勞動力人口占總勞動力人口20%左右,如果未來老齡人口勞動參與率較低的話,勞動力供給短缺缺口會進一步擴大。

    導致泰州市未來勞動力供給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二是行業對勞動力需求的不同。泰州市各行業對勞動力需求變化差異較大。有些行業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例如農林牧漁業對勞動力需求在2000—2010年間以每年7.28%的速度遞減。有些行業對勞動力需求在增加,例如,采掘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1.7%,房地產對勞動力需求的年均增長率為11%,批發和零售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年均增長率為5.6%,建筑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年均增長率5.4%,金融保險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年均增長率為5.1%,制造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年均增長率4.8%。上述行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需求數量較多,這些行業的不斷發展也會使勞動力供給缺口進一步擴大。

    四、促進泰州市未來勞動力供求平衡的對策

    (一)放開生育政策

    為了避免未來勞動力供給短缺不斷擴大的趨勢,應該從現在開始逐步調整生育政策,在逐步放開的階段要注意人口的發展質量。例如,從現在起到2020間前可適當放開生“二胎” 的政策。根據泰州市處于生育旺盛期的女性人數變化趨勢來看,2010年育齡婦女259 704人,2015年277 665人,2020年208 220人,此后一直平穩減少。因此,可以選擇2020年作為全部放開生育政策的起始年,因為該年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大幅度降低,這時全部放開生二胎政策比較合適,不會使人口有突然的爆發式增長。同時,要考慮到隨著經濟發展,家庭的生育觀念會發生改變,例如,養育孩子成本增加、社會保障完善等都會導致生育率降低,屆時要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刺激人們生育二胎。

    (二)優化產業結構

    每個產業對勞動力需求的質量和數量均有不同,可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來促進勞動力供求平衡。首先,應提高第一產業生產率。例如,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解放農村勞動力,促進城鎮化進程,配合相應制度保障,使更多農村人口進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其次,繼續發展第二產業。在2020年以前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勞動力超額供給問題;在2020年后,要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尤其是2030年以后,企業必須通過自身的轉型升級來提高生產率,大幅度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緩解勞動力供給短缺問題。

    第2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民工荒;產業結構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雖然不斷進行改革。但是,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還是日趨嚴峻。2012年6月11日上午, 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就業藍皮書((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在京。藍皮書指出,從總體就業去向分布上來看,2011屆大學畢業生中有82.1%的人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但仍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這個報告是在201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的抽樣調查基礎上形成的。調查人數達到46萬余人,共覆蓋中國31個省區市2093所高校、1247個專業。

    與大學生就業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2004年末以來,“民工荒”現象陸續出現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的出口企業,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民工荒”現象有擴大到全國其他地區和其他行業的跡象,我國從事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農民工日漸短缺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這兩種現象同時在一個時期存在,并都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國內學者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這兩個問題有過許多研究。在大學生就業難方面,丁元竹(2003) 認為,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矛盾、擇業方式與現行用人制度不完善,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王遠博(2005) 認為,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矛盾、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余桔云(2006) 則是結合了上述兩者的觀點,認為經濟發展的區域性造成大學生配置的扭曲、相關人事制度阻礙大學生的流動、教育改革跟不上市場化就業需求,是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吳克明、孫百才(2005) 認為,大學生就業期望偏高也是一個原因,但他們同時指出,這種較高期望是對未來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學費大幅度上漲條件下的理性選擇。在“民工荒”方面,李月(2007) 認為,由于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和企業的低工資,使得農民工供給減少,從而出現了“民工荒”;胡偉清、張宗益(2007)認為,收入增長緩慢、城市生活成本上升以及預期較高,直接或間接地減少了農民工的供給;曾湘泉、劉彩鳳(2006) 認為,工資增長緩慢和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是造成城市出現農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以上研究都只是針對單個勞動力市場進行分析,并沒有注意到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這兩個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本文將從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出發,分析目前階段勞動力市場的特征,從而對這兩種現象并存做出解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

    一、“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現象并存的解釋

    從1978年到2008年,我國GDP年均增速接近10% ,如此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通常會帶來勞動力需求的大幅度增長。而且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通常被認為是粗放型的,即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本來實現。事實上,部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也確實如此,如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然而,我們又確實看到大學畢業生就業一年比一年難的現象。這表明,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市場存在著非常尖銳的結構性矛盾。

    這種結構性矛盾的產生與我國二元經濟的發展有關。我國二元經濟趨向劉易斯拐點的過程,也正是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由于開始時勞動力供給過剩,農村勞動力工資相對較低,我國(尤其是我國南方)逐步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住房和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基建行業得到空前發展,對非熟練的、體力勞動者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工業制造業的不斷發展也增加了對非熟練勞動者的需求。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我國以勞動力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出口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使得我國這種產業結構更加趨于穩固。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并不需要勞動者有特別高的文化素質,基本上只需要勞動者有較好的體能,因此農村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旺盛,而大學畢業生的需求相對較低。這種產業結構長期發展的積累效應就是,農村勞動力不斷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在我國經濟發展階段達到劉易斯拐點時,就出現了“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的現象??梢?,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問題同時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其他因素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影響

    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現象的最根本和趨勢性的因素。當然,除這個關鍵因素以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擴招。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人數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99年,全國高校擴招48% ,其中普通高校招生規模從1998年的108.4萬人擴大到159.7萬人,2000年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萬人,2001年為268.3萬人,2002年為320.5萬人,到2009年則達到629萬人。從1999年至2009年,年均增長率為14.7% 。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與此同時也不斷上升,至2008年秋季入學時已達23% ,比1993年高出l8個百分點。這樣的擴招幅度實現了高等教育“平民化”,卻大幅度削減了低端勞動力(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供給,增加了中端勞動力(即大學生)的供給,從而加速了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

    第二,??平逃浜蟆J芪覈鴤鹘y觀念的影響,無論是企業還是學生自身,都對“??粕贝嬖谝欢ǖ钠姟F浣Y果是,??茖W校不教專業技能而成為“專升本”的跳板。而從勞動力需求來看,當前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除了對農民工有需求以外,還對擁有熟練技術的??粕休^大需求。如果我國勞動力市場上有大量具有專業技能的??粕敲疵窆ざ倘笨梢杂蓪?粕鷣硖钛a,而大學生過??梢杂蓪?粕鷣矸至?。也就是說,在體力勞動者農民工和純知識型大學生之間,需要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和一定知識的??粕?,這種多元化的人力資本結構,有利于解決當前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第三,戶籍制度限制。我國的戶籍制度使得勞動力在地區之間的流動成本很高。一方面,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各種福利、醫療、保險都得不到保障,這無疑降低了農民工進城打工的積極性。因此,在經濟發展接近劉易斯拐點的時候,農民工短缺問題便會由于戶籍制度而變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由于戶口問題通常不愿意離開大城市,因為大城市各種福利、醫療、保險都跟戶口有關。如果去小城市就業,則以后回到大城市的希望比較渺茫。這無疑加大了大學生初次就業選擇的難度,出現大學生在大城市扎堆就業的現象,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

    三、產業結構調整是解決矛盾的根本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和其他一些因素,如高等教育擴招、戶籍制度限制等,都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產生影響。然而,需要強調的是,產業結構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產業結構所起的作用,即使是高等教育擴招,即使是戶籍制度阻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只會使勞動力市場在短期內出現大學生就業難,而不會出現大學生日趨過剩和農民工日趨短缺的現象。如果產業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即使高等教育沒有按照現在的速度擴張,大學畢業生就業也不會很容易,農民工短缺也遲早會出現;即使戶籍制度是松動的,總量上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最終仍會出現。因此,產業結構是根本原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調整產業結構。

    然而,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特征,本質上是由我國勞動力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和市場相互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國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相對較低和對農民工相對較高,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且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多以及農民工出現短缺,勞動力資源稟賦也會發生變化,產業結構到時總會自然調整。因此,從自由主義的觀點來看,我們不應該對這種市場化的結果進行干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方面,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民工短缺,無疑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相對于資源稟賦的變化可能會比較滯后和緩慢,而且從國家趕超戰略來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也都需要政府干預。因此,以政府適度干預的方式來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解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當然,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問題還需要有一些輔的措施。第一,高等教育擴招與產業結構調整應協調發展。如果高等教育擴招速度遠遠大于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只會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變得越來越大,而農村勞動力的供給越來越少。第二,促進專科教育的發展。專科教育要突出職業技能和素質培養,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開放教育市場,把??平逃k成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對應屆學生也包括廣大農民工開展終身職業教育,吸引更多的青年學生真正通過??平逃龑W到相應的專業技能。第三。改革戶籍制度,促進勞動力在地區間的流動。對于大學生來說,如果戶籍制度取消或者松動,他們在初次選擇工作時就不會一味追求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發展,而會考慮在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這樣,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就業壓力便會小很多。對于農民工來說,戶籍制度的松動將使其更多地享有城市的各種福利、醫療、保險等保障,增加農民工到城市工作的意愿,使“民工荒”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總的來說,戶籍制度改革將有利于增強人力資源在區域間的合理配置,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

    總之,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問題,必須盡快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同時擺脫中端勞動力過剩、低端勞動力短缺的局面?!懊窆せ摹迸c大學生“就業難”是勞動力供給與勞動力需求不相匹配的象征。如果我國勞動力市場上有大量具有專業技能的??粕?,那么民工短缺可以由??粕鷣硖钛a,而大學生過剩也可以由??粕鷣矸至?。有了高文化素質的勞動力,就具備了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必要條件,從而有可能擺脫這種困局。

    參考文獻:

    [1]丁元竹.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3(3):3-6,28.

    [2]王遠博.大學生失業的經濟學原因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5(2):64-66.

    [3]余桔云.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金融與經濟,2006(4):71-73.

    [4]吳克明,孫百才.大學生就業期望偏高的經濟學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5(4):52-55.

    [5]李月.我國“民工荒”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7(11):25-27.

    [6]胡偉清,張宗益.農民工勞動供給行為的理論分析――“民工荒”的微觀經濟視角[J].理論與改革,2007(4):77-79.

    [7]曾湘泉,劉彩風.我國勞動力供需形勢分析及展望――對我國“民工荒”與就業難并存的思考[J].中國勞動,2006(1):13-l5.

    第3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中小企業用工短缺解決途徑

    一、引言

    隨著2009年全球經濟的回暖,以及我國為了振興經濟出臺大量的政策措施,各行各業逐漸走出低谷,慢慢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經營。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嚴重的用工短缺。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形勢更加嚴峻。許多的中小企業不能開足馬力生產,難以完成訂單任務,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穩定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部門對此也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引導勞動力的流動和企業的技術升級,以減少因人力資源短缺而對中小企業產生的影響。

    二、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用工短缺現狀

    1.本次用工短缺的范圍廣、數量大、種類多、持續時間長

    從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到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用工短缺的問題。東部沿海地區人員需求仍然十分的旺盛,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地方經濟的逐步發展壯大,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沿海地區超過半數的企業存在招聘困難的問題,中部地區勞動力較為充足,但是仍有25%的企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招聘困難的窘境。因此說,這次用工短缺波及的范圍之廣,歷史罕見。

    與此同時,這次短缺的工種繁多。普工、技工等各個工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許多中小企業甚至把年齡放寬到20歲-40歲,但是仍然難以招收到足夠的人員。而且,隨著世界經濟的回暖,我國中小企業的訂單紛至沓來,更是進一步加劇了用工短缺的趨勢。

    2.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和餐飲服務業用工短缺較為明顯,呈現出結構性用工短缺

    目前,我國用工短缺最為集中的就是制造業和餐飲服務業。據調查,廣州人員短缺最為嚴重的就是機械加工、服裝、鞋業等制造業,占據了總需求的一半。而餐飲、旅游等服務業人員也是嚴重不足。

    此外,我國的勞動力呈現出總體供需平衡,結構性失衡的特點。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技工和普工、高技能和復合型的技能人才。據有關統計,山東省的技工供需比已經達到了1:2.27,而在廣東,普工的缺口已達61.2萬,約占總需求量的68%。

    3.用工短缺最為嚴重的主要集中在待遇較差的中小企業

    一些低附加值的企業依靠廉價勞動力來維持產品的競爭力和企業的發展,員工的待遇極差。而且,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大部分采取了降薪、裁員等措施應對危機。所以,當經濟復蘇后,人員紛紛流向待遇更好的企業。造成了這些中小企業出現了大量的人員短缺,并且很難再次招收到足夠的員工。

    三、我國中小企業用工短缺的原因

    1.宏觀層面的原因

    (1)刺激農業發展的政策使許多農民回歸農業。最近幾年,政府部門連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國家在2006 年廢止了《農業稅條例》,同時還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三項補貼政策,極大提高了農產品價格,使農民的純收入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此外,農村的土地流轉政策使農業產業化、規?;洜I成為可能,吸引了新一代勞動者留在農村,放棄了外出打工的計劃。

    (2)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增大了這些地區勞動力的需求量。由于國家實施振興西部計劃,加大了對西部開發的投入力度,加速了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西部地區新增了許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對勞動力的需求急劇增加。另一方面,中部地區適時的提出了中部崛起,地區經濟快速的發展,涌現出了大量的中小企業,用工需求也在不斷地上升。此外,隨著中西部地區的快速成長,和東部沿海地區的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勞動力開始從東部地區回歸中西部,這也是造成這次用工短缺范圍廣、數量大的原因之一。

    (3)國家教育結構失衡,使企業所需的人才短缺。一方面,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增多,但是其專業設置卻沒有緊跟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出企業急需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我國技術教育也較為滯后,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要,很難短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的適合企業的技術工人。

    2.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

    (1)中小企業缺乏必要的人力資源準備和規劃。中小企業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前期曾經大量的裁員以應對經濟形勢的惡化,卻忽視了人力資源管理措施的相應調整。當經濟復蘇后,中小企業的訂單數量急劇增加,才臨時制定一個人力資源計劃,進行人員的招聘、培訓等工作。其工作并不能為企業實時、高效、低成本的提供所需的人力資源。這也是導致這次大規模用工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中小企業待遇較低,社會保障不完善。首先,員工的工資較低。特別是普工,大部分人員的正常工資僅為最低工資標準,只有通過大量的加班才可以增加收入。不僅如此,有些企業還巧立名目,克扣員工工資。剔除貨幣貶值、生活成本增加等因素,員工的實際工資增長十分有限。其次,中小企業的員工工作環境較差。許多中小企業車間的生產條件簡陋,安全措施落后,甚至屢次出現嚴重損害人體健康的職業病。此外,中小企業在對員工的社會保障方面有所欠缺。員工在醫療、養老、就業等方面承擔了更多的壓力,因此導致了人員短缺時期勞動力大量流向待遇更好的企業。

    (3)中小企業的激勵機制不合理。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均缺乏正確、合理的激勵機制?,F在的中小企業普遍采取單一的以物質激勵為主的激勵措施,通過提高員工的薪酬待遇和提成比例來激勵員工,忽視了非物質的激勵措施,在員工的成就激勵、職務激勵、前景激勵等方面關注不足。這種以金錢為驅動力的片面、單一的激勵措施在短期內會大幅度的提升員工的士氣和工作效率,從長遠來看,卻會使得員工養成以金錢利益為目標的價值觀,進一步加劇企業員工的流動性,喪失對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利于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四、解決中小企業用工短缺的途徑

    1.加大教育結構的調整力度,重視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結合

    針對教育結構失衡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引導企業與高校加強合作,大力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高校也應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的需求狀況,合理設置專業科目,增強對社會急需專業的投入力度。同時,企業也應該大力完善內部培訓機制,加強對優秀員工的進一步職業培訓,提升員工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以適應企業的需求。

    此外,政府部門也應該高度重視技術人員的培養,加大對勞動者職業技能的培訓。一方面,加強對職業技術學校的建設力度,積極引導和扶持一批教學質量優秀、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技術學校;另一方面,加強對職業技術教育宣傳力度,積極引導適齡人員,轉變人們對技校的偏見。

    2.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減少人員的需求量

    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加快產業的升級換代,可以有效的減少人員需求,降低勞動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可以改進產品的質量,降低勞動力成本,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先進技術自動化水平較高,有效的節約了員工的需求量,降低了人力資源的投入,能夠有效的緩解企業的用工短缺問題。

    3.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完善員工保障體系

    通過這次用工短缺危機,中小企業應當改變過去的管理觀念,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一方面,中小企業應該嚴格遵守和履行勞動規定,并提高員工的薪資待遇,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重視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增加員工的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在繳納各項社會保險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注重員工的合理需求,不斷完善企業的保障體系。

    4.建立豐富、有效的激勵機制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是分為不同層次的。中小企業應該在滿足員工最低層次需要的同時,關注員工的高層次的需要,靈活的運用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除了加強員工的績效考核與工資、獎金緊密掛鉤外,還可以加強對員工的成就激勵、職務激勵、前景激勵。同時,針對一些優秀員工,通過利潤分享、員工持股、股票期權等多種方式,把企業的利益和員工的利益相結合,使員工對企業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歸屬感。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效益,更是增強了員工的忠誠度和向心力,從而使企業更加容易留住真正的優秀人才,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

    5.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長期規劃

    人力資源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小企業必須將人力資源管理上升到企業的長期戰略管理高度,根據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和經營規劃,以及企業現存的社會環境和人才結構狀況,通過預測未來人員需求規模,制定人力資源的長期規劃,有的放矢地制定人員設置計劃、人員補充計劃、人員接替計劃、人員培訓和提升計劃,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五、結論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市場競爭的原則。因此,中小企業在清醒的認識到用工短缺的危害后,應當采取積極地應對措施,利用這次倒逼機遇,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化危機為契機,從而實現企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中小企業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建新:淺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對策.延邊黨校學報,2010(3)

    [2]寇鳳超:淺析中國勞動用工短缺問題的成因.經濟研究導刊,2009(22)

    [3]賴易:新形勢下“用工荒”的原因.法制與經濟,2010(5)

    第4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降低;煙葉;生產用工

    中圖分類號:TS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213

    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不少新生代的農村勞動力大量往城市地區遷移,使得農村的主要勞動力變成了中老年人,這就導致農村勞動力的流失。而煙葉生產包含多個環節,尤其是在移栽、打頂抹杈、中耕培土、采收烘烤等環節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勞動力,但是農村勞動力的缺失使煙葉生產受到限制。因此想要促進煙葉生產穩定發展,必須要減少煙葉生產用工。

    1 煙葉生產的重要性分析

    1.1 煙葉生產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

    煙草種子最早產生于美洲,隨著哥倫布將其帶回到歐洲之后,世界的煙草種植行業發展已經有500a之久。據不完全統計,當前世界上有120多個國家種植煙葉。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葉生產國,產量占據世界總產量的1/3[1]。煙草行業可以說是一個高稅利行業,已經成為我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煙草行業一直是我國的第一大稅收行業,自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了煙草專賣制度之后,煙草行業所帶來的稅利大大提高,每年帶來的財政收入占總收入的10%。另外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縣鎮村三級聯動)煙葉稅收入。不但為我國的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而且也為資金再分配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1.2 煙草生產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

    煙草行業的發展也創造了諸多的就業機會,比如20世紀末,煙草行業就為印度提供了2600萬個就業機會,2008年我國煙草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已經達到了51萬人[2]。2012年我國的煙葉產量為312.6萬t,2013年煙葉產量為341.9萬t,2014年煙葉產量為279.5萬t(數據來源于2015年國家統計年鑒)。而煙草種植只是煙草行業中的一個環節,另外煙葉的收購、卷煙的零售等,都可以使農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1.3 煙草行業以煙葉生產為根本

    煙草行業的發展需要以煙葉生產為根基,只有使煙葉生產得到保障也可以促進煙草行業的穩定發展。當前我國與煙草行業相關的政策不斷調整,催生了一批新生的企業,煙草行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而煙葉種植更是決定了煙草行業的發展方向,最終實現其全面協調的發展。農村的發展問題是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而煙葉的生產也是三農問題中的一種,其作為煙草產業鏈上最為薄弱的環節,直接關系到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我國有著多年發展煙草行業的經驗,所以必然可以得出煙葉種植和煙草行業發展之間存在某種必然聯系的結論,這也就是說煙葉種植不管發展好壞也會對煙草行業發展產生相對應的影響。

    2 我國農村勞動力發展現狀

    2.1 農村勞動力短缺現狀

    根據近幾年的數據顯示,每年我國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轉移都呈現出上升趨勢。轉移的方向主要是城鎮地區以及非農業領域。這直接導致農業生產人員數量的減少。在我國大多數的農村地區都可以看到留守的老人、兒童和婦女、尤其是在每一年春種秋收的時候,田間也看不到眾人一起協作種植農作物的場景。而且近2a更是有不少農民反映,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繼而導致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土地撂荒現象。

    2.2 農村勞動力出現失調

    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也會帶來其他相關的問題。比如勞動力失調現象,失調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性別比例的失調,當前不少農村地區男性人員外出打工,婦女留守家里務農,這就使得女性群體成為勞動力的主要人群;年齡結構也存在失調現象,農村年輕勞動力受到思想及心理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都選擇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文化結構的失調現象,現如今外出打工的人員大都是學歷較高,最低的也是初中文化程度,而留守的人員則是學歷水平較低的人員。

    3 勞動力短缺對煙葉生產所產生的影響

    3.1 使煙葉生產的壓力不斷加大

    勞動力數量的減少,使得勞動力的價格不斷增加。如果在煙葉種植過程中還是沿用傳統的用工方式,勞動力成本必然會大幅度增加,土地價格等相關生產要素成本也不斷增加進而增加了煙葉種植的成本[3]。另外,煙葉種植和生產過程中仍然需要繁瑣的過程,煙農的勞動強度仍然比較大,種植煙葉所獲取的經濟效益不容樂觀,因此不少煙農放棄種植煙葉,這就致使不少煙葉生產區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產壓力。

    3.2 種植煙葉的面積不斷減少

    由于煙葉種植過程中相關技術比較落后,煙葉種植的機械化水平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在諸多繁瑣的煙葉種植和生產過程中,依然沿用著傳統的種植和生產方法,機械的應用少之又少。但是當前我國的勞動力短缺,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煙農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來種植煙葉,為了使自己可以管理好煙葉,必然會有目的的減少煙葉種植的面積,這也就導致無法實現規模效益。

    3.3 煙葉種植的收益下降

    農業生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部門,因為它對于勞動力的容納具有一定的彈性,也就是說,勞動力投入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他資本的投入,進而使煙葉種植所獲取的收入不斷增加[4]。但是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沒有過多的勞動力,大都是留守的婦女老人兒童,他們自身的知識水平以及年齡都決定了他們無法快速接受新的知識。在煙草種植中依然沿襲著粗放種植模式,有時也會因為用工時間的沖突,導致煙葉無法及時采摘和下烤,減少最K的收益。

    4 降低煙葉生產用工的措施

    4.1 煙葉發達國家降低生產用工的經驗

    勞動力短缺現象是不少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對于一些比較發達的煙葉種植國家,它們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較高,依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選擇了適合本國發展的農業發展道路。比如在加拿大、美國等地,工業發達,地廣人稀,勞動力嚴重短缺,因此國家通過研究先進的農業技術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再加之,這些國家的機械化程度高,單塊面積大、方整,便于機械化操作,為煙葉機械化生產提供可能。

    國外種植煙葉的國家,如巴西,其煙草行業在世界發展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其面臨勞動力短缺的主要方法如下:規?;N植,表現在生產規?;头N植規模化2個方面;機械化生產,在煙葉的耕作、管理和燒烤等環節基本上已經實現了自動化和機械化;生態化,鼓勵煙農對耕作進行輪作,以此來減少對土壤的翻動,進而減少對土壤的破壞涵養土壤水分。

    4.2 降低煙葉生產用工的具體途徑

    4.2.1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煙葉生產用工的降低,需要發展現代農業,更需要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為煙葉生產發展奠定基礎。完善道路設施,讓農民在運輸煙葉的過程中改用車運,減少勞動強度和勞動力的數量,為起壟機、整地機械等大規模的使用提供可能。另外修建溝渠,提高煙葉種植地區的排水和灌溉能力,減少種植地區在暴雨時期和灌溉時期的排水問題,縮短了灌溉和排水的時間。與此同時需要改良不佳的煙田土壤,尤其是針對一些結構不良、酸堿程度失衡、營養失調的土壤,要使農藥的使用變得更加規范,可以大力推行秸稈還田的措施,使煙田的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另外,可以通過改建或者新建烘烤設施,使煙葉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集約化的烘烤。

    4.2.2 實現規?;N植

    傳統的煙葉種植是零散的小規模種植,很難滿足企業對穩定的煙葉種植規模的要求,所以需要保證煙葉的種植規模。想實現煙葉的規模效益必須要對農民進行正確科學的指導。比如要使他們種植適度的規模,確定合適的種植目標。在煙葉面積的確定方面要進行減少0.2hm2以下的種植面積,對于煙葉種植面積比較大的中煙戶,可以和企業形成有效的合作,建立起農戶與煙草公司有效合作的模式。也可以專門建設一些煙葉種植的示范村,發揮規?;б?。使我國的煙葉生產變得更加的體系化和專業化。

    4.2.3 進一步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

    我國目前煙葉種植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關的種植技術要求較高,而且用工量很大,與當前勞動力短缺,種植技術落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就導致煙葉經濟收入較低,生產水平得到限制。只有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把煙農從技術難度高,勞動強度大的環境中擺脫出來。所以可以通過普及現代煙草農業科技等現代化的經營手段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使煙葉種植實現可持續發展。

    4.2.4 實現專業化分工

    傳統的煙葉種植和生產過程中大約需要經歷40道生產工序,在整個工序中,任何一道工序出現問題都可能會出現前功盡棄的現象。這種方式對種植人員的操作能力和技g水平要求都比較高,不適合當前勞動力短缺的發展現狀。所以想要降低煙葉生產用工數量,必須要走向專業化的分工道路。專業化分工方式的應用可以讓農民把自己不擅長的一些煙草種植環節交給專業部門,這樣不但可以促進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而且也提高了操作水平。另外專業化的分工可以減輕煙農的負擔,讓他們從繁重的用工狀態中解決出來,進而減少勞動時間,提高生產水平。

    4.2.5 完善信息化管理平臺

    信息化是提高煙草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徑。因此必須要加快信息化建設途徑。在煙葉種植的過程中可以積極開發相關的軟件,建設和完善平臺。最大限度的是與煙葉種植相關的環節在一個平臺上得到全面的管理,從煙葉秧苗的選擇到病蟲害防治再到收購等,全面化管理。與此同時,也可以將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拓展到煙葉生產中。

    5 總結

    煙草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而煙葉種植則是煙草行業的根本。對于勞動力需求較大的煙葉種植來說需要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專業化分工以此來降低煙葉生產用工,提高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寶森.煙葉生產成本與煙農增收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2.

    [2]頓頌陽.豫中煙區煙葉生產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08.

    [3]詹吉平.龍巖市煙葉生產減工增效技術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9.

    第5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如果將運用政策調整以保證經濟平穩運行比作安全行車,以前的QE1和QE2都是為了防止汽車急劇失速時可能出現側翻而猛踩油門,這一次的重點則是,駕駛員決意要把腳踩在油門上,車子不加速到目標水平就不把腳挪開。

    一國央行明確地以就業作為政策目標,實際上是隱含接納了就業和經濟復蘇/通脹之間存在必然的正相關關系,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滯脹蔓延以后,理論界對菲利普斯曲線的質疑大于支持。人們一般相信,就業狀況與經濟增長的速度是正相關的,如果經濟增速回升,則勢必推動更多企業擴大產能、增加雇工。

    但就業往往滯后于增速回升,即使經濟已走出衰退,企業的信心仍然較弱,對就業的推動不足,比如美國經歷的“無就業復蘇”。同樣,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如果企業預期調整緩慢,就業狀況也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劇烈惡化。

    中國今年經濟增速下行,但逆周期調控政策力度較弱,主要是因為就業狀況良好。雖然經濟增速逐季放緩,但企業裁員現象并不普遍,尚未出現大規模民工返鄉潮。這就意味著,在看到投資和出口下行造成的總需求減弱后,經濟學家們據此預測的失業率上升,進而政府進行更強有力的調控的情況并未成為現實。甚至可以說,市場中對就業形勢的錯判,直接導致了對經濟增長速度和政策調整的預測失誤。

    預測就業形勢很難做到精準,今年比往年更加困難,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現有就業數據提供的可用信息仍然較少,失業率數據遲遲未出。一直以來,城鎮登記失業率的局限性都比較大,存在著涵蓋范圍有限(不包括農村戶口的廣大民工)、失業登記不完整等缺陷。而最近八個季度以來,該數據穩定在4。1%的水平,而中國經濟在這段時間從過熱到增速放緩,很難令人相信失業狀況沒有發生變化。

    幾年前,國家統計局就已經開始在部分省份進行失業率調查。與登記失業率相比,調查失業率的涵蓋范圍更廣,準確度也應更高,應該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宏觀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但官方并未如期在2011年將此項數據公布,而目前的就業狀況判斷只能依靠公司層面調研和總結媒體報道。

    其次,不少企業雖然希望通過一定程度的裁員渡過難關,卻擔心重蹈2009年的覆轍,一旦裁員,那么等到經濟形勢扭轉的時候將很難重新招人。為了避免三年前招工難的狀況重演,今年企業利潤率下降之時,企業紛紛選擇用休假、減少加班等措施降低成本、避免裁員。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不同行業、地區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掩蓋了周期性的就業壓力。第三產業的勞動力短缺仍未得到緩解,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餐飲、家庭服務員等進入障礙較低的領域都出現了明顯的工資快速上漲,招工難的狀況仍在延續。

    從地區分布看,自工業向中西部轉移以來,生產制造業對技術工人、市場營銷、銷售等專業人員的需求上升很快,內陸地區也出現了一定的勞動力短缺,市場對生產制造業用工緩降的敏感程度自然比較低。

    有些學者解釋,中國人口增速正在放緩,逐漸消失的人口紅利和到達劉易斯拐點造成了最近這些變化。但是這樣的說法恐怕忽略了兩個問題。第一,勞動力人口增速雖然在下降,但其變化應該是非常緩慢的。第二,我國人口與工業分布一直不均衡,在一些沿海地區多年前就出現了到達劉易斯拐點的跡象,而其后都是靠中西部各省的農民工來補充其勞動力供給。而目前,即使中西部人口大省仍有外輸勞動力,勞動力的短缺仍四處可見。

    我們觀察到的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開始于2008年危機之后,當時中國經濟開始從外需驅動向內需推動調整。自2009年以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從外需轉向內需,這既是我國應對經濟危機影響下外需疲軟的被動選擇,也是加快城鎮化、開發中西部政策引導的必然結果。

    第6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然而,現有文獻對于我國經濟的轉折點是否已經到來還存在較大的爭議,并且部分文獻采用的研判標準還有待商榷。因此,這里首先對近年來有關“劉易斯轉折點”研究的觀點和證據進行評估,然后借鑒發展經濟學界測度東亞經濟體“劉易斯轉折點”的方法,利用國家統計局7萬抽樣農戶數據再次對我國“劉易斯轉折點”到來的時間進行研判,然后就轉折點到來之后的發展挑戰和戰略選擇進行簡單的討論。

    一、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

    自2004年以來,學術界關于我國經濟的“劉易斯轉折點”是否到來及其檢驗一直存在激烈爭論,且迄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以下針對現有研究在論據和方法的一些缺陷進行討論。

    在現有文獻中,黎煦、Zhang et al.、Li et al.等認為中國經濟在2004~2005年到達“劉易斯轉折點”或者開始出現勞動力短缺[2][3][4],主要依據有:

    第一,從2004年開始,沿海城市部分企業開始出現“招工難”現象,這一現象被媒體稱為“民工荒”。另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117個城市進行的調查發現,崗位數量與求職者數量之比從2001年的0.65上升到2012年第一季度的1.08,學者也以此判斷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已經消耗完畢,經濟發展開始進入“勞動力短缺時代”。

    第二,從2004年左右開始,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農民工工資水平開始出現明顯上升趨勢。例如,根據農業部固定觀察點數據,2003年農民工的月平均工資為528元,2004年則上升到802元,2005年達到852元,2007年進一步上升至1060元。

    第三,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狀況有所改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之比,在2004年出現下降,由前一年的3.23降為3.21。2004年以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2004~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從3.21降至3.13。

    實際上,根據以上幾點來判斷我國經濟的“劉易斯轉折點”于2004~2005年已經到來或者我國已經沒有富余勞動力的說服力不足。理由如下:

    第一,所謂的“民工荒”現象,或者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崗位數量與求職者數量之比的上升,有可能是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并非總量性短缺。一種可能性是,企業招聘不到的是擁有一定技能的勞動力,而非低教育水平、低技能的簡單勞動力,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技工荒”。另外,不少大中城市最近幾年出現的月嫂、保姆短缺等,也體現了勞動力的結構性稀缺。

    第二,“民工荒”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與城鄉二元體制性障礙有關。近年來,盡管國家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城市對進城農民工在子女教育、居住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歧視性政策,部分農村勞動力或為了子女教育或因城市生活成本不斷抬升等原因,不得不滯留在農村,從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富余與城市勞動力稀缺并存的局面。例如,Knight et al.也認為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民工荒”與農村地區富余勞動力并存是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其背后隱藏的是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短缺和季節性短缺。[5]

    第三,農民工和農村勞動力工資上升以及城鄉收入差距縮小,不一定是由農村富余勞動力消耗完畢所推動,也可能歸因于各種政策因素的作用。例如,21世紀以來,我國取消了農業稅,并逐步實施對農業生產的各類補貼,同時還構建了覆蓋農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養老和社會保障制度,這些措施都直接提高了農民收入,從而提高了農民工的保留工資,因此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水平必須作出適應性調整。另外,我國從2004年開始明顯加大最低工資執法力度,2008年頒布新《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實施更加嚴格和全面的保護,各地紛紛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也會推動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農民工工資上漲。

    實際上,很多關于我國經濟的轉折點已經到來的研究都是基于對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觀察,但實際上,劉易斯模型中的轉折點的含義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被消耗完畢,因此,更科學方法是從農村或農業中尋找證據。在現有文獻中,只有少數研究采用了后一方法,例如Zhang et al.利用甘肅貧困地區的調研信息,發現2003年后該地區的實際雇工工在農忙和農閑時都已開始大幅度上漲,他們據此推測全國性的勞動力短缺已經出現。 [6]Minami and Ma通過估計中國1990~1995年、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三個時間段的農業生產函數來計算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并將其與日本的歷史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并沒有證據表明中國已經出現勞動力短缺,即使是2001~2005年,中國依然蘊藏著大量富余勞動力。[7]當然,他們認為中國經濟正在接近拐點,并且東、中、西部的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差別很大,因而不同地區蘊涵的農業富余勞動力數量不同。類似地,許慶等基于省級、縣市和農戶面板數據進行了研究,發現2005年左右東部地區的糧食和一產GDP的生產函數已經到達“劉易斯拐點”,而中西部地區尚未到達。[8]

    雖然上述研究提供了來自農村和農業生產的證據,但是存在兩個問題,Zhang et al.的研究只基于局部地區的小樣本,后兩個研究使用數據的時點只截至2005年。[9]利用局部地區的小樣本數據來判斷全國的總體情況,其代表性不足,而截至2005年數據的研究無法反映最近幾年的情況,因此,容易造成對全局判斷的失誤。這里基于2003~2012年國家統計局的7萬多個農戶調查數據重新研判我國經濟“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時間。

    二、測度“劉易斯轉折點”的方法與結果

    這里借鑒發展經濟學界測度東亞經濟體“劉易斯轉折點”的方法,利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測度我國“劉易斯轉折點”到來的時間及其區域差異。

    (一)測度“劉易斯轉折點”的方法

    按照劉易斯的原意,轉折點可以將一個經濟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轉折點到來前的第一階段,農村蘊藏著無限多的富余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會導致農業總產出降低,勞動力的工資水平為一個長期穩定的低水平生存工資。轉折點到來之后,經濟發展進入第二階段,農村富余勞動力被消耗完畢,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開始大于零。在這一階段,繼續轉移農村勞動力,將會降低農業總產出。城市部門要繼續吸引農村勞動力,則需要提高工資水平。因此從理論上說,轉折點是否到來的理論判斷標準是:在保持其他農業生產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當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由零變為大于零時,以及農業勞動力的工資水平由長期不變轉為上升時,則表明該經濟的劉易斯轉折點到來了。

    但是,發展經濟學家在運用這一理論對轉折點進行測度時,碰到了技術上的困難。一方面,在轉折點到來之前,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可能大于零。另一方面,由于農業技術進步、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作物良種的使用、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等,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在轉折點到來之前也會逐步提高。因此,現實中無法以“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是否為零”以及是否存在一個長期不變的農業生存工資來判斷。例如,日本經濟學家測算了1915~1963年的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結果在其轉折點沒有到來之前,邊際生產率不僅大于0,而且還保持著上升趨勢(見表1)。

    日本經濟學家Minami認為,轉折點到來時,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會出現一個急劇的上升而不是緩慢地上升;另外,轉折點到來時,投入結構、工資水平與農業生產方式也都會發生相應變化。[10]因此,為進一步提高判斷轉折點的準確性,除觀察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是否發生急劇的上升以外,還需要通過綜合觀察農業生產其他特征的變化(比如農業工資水平是否出現急劇上升、農業勞動力總量是否出現急劇下降、農業投入方式是否出現明顯轉變,等等),作為轉折點判斷的補充依據。

    基于上述方法,Minami(1968)測算了日本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發現它從1915年到1950年一直保持持續上升的態勢,但是到了1960年,出現了一個急劇的上升,因此,他判斷日本經濟的劉易斯轉折點于1960年左右到達。[13]同時,日本的實際農業工資水平在轉折點沒有到來之前,也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到了1960年的轉折點時,實際農業工資水平也同樣出現了一個急劇的上升,與農業勞動力邊際生產率的變動趨勢一致。這進一步驗證了日本在1960年才出現“劉易斯轉折點”的上述判斷。另外,Minami還發現,從1960年開始,日本的農業生產勞動力也急劇減少,而機械設備和化肥的使用則明顯上升。[12]些因素都指向了一個明確的結論:日本經濟的劉易斯轉折點于1960年到來。

    (二)主要發現與結論

    這里利用國家統計局2003~2012年全國約7萬抽樣農戶的調查數據②,尋找2003年以來農業勞動投入邊際生產率變動中的急劇上升點,作為判斷我國“劉易斯轉折點”是否到來的關鍵依據。

    從表2的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學術界流行的2004~2005年我國經濟進入“劉易斯轉折點”的判斷是不準確的。表2的數據表明:第一,2003~2005年,全國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確實在提高,3年內共上升了46%。 2005~2007年,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繼續上升,3年內又提高了33%。但是,2007~2009年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增幅明顯下降,3 年內僅提高了8%。也就是說,2004年左右,農戶的勞動投入邊際生產率開始提高,但并沒有出現非常急劇的上升。第二,2003~2009年,全國農戶的農業勞動投入邊際生產率增幅為109%,年均增幅為13.07%;而2009~2012年,僅3年間的增幅就高達72.8%,年均增幅為20%。與 2009年前相比,農業勞動投入邊際生產率在2010年前后出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上升,而且這個上升比2004年左右出現的上升幅度更為顯著。因此,從全國總體來看,依據邊際勞動生產率這個關鍵指標的變動狀態,我國經濟的“劉易斯轉折點”于2010年前后已經基本到來。

    F104Y586.jpg

    F104Y587.jpg

    但是,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達到轉折點的時間很有可能是不同步的,表3中的數據能夠支持這一判斷。在東部地區,2003~2009年,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的增幅為135%,年均增幅為15.3%;2009~2012年的增幅高達78.22%,年均增幅為21.24%。據此判斷,東部地區已經到達“劉易斯轉折點”。

    在中部地區,2003~2009年,農業勞動投入邊際生產率的增幅為101%,年均增幅為12.34%;2009~2012年,僅3年間的增幅就高達 64.83%,年均增幅為18.12%。對于西部地區,2003~2009年,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增幅為97.53%,年均增幅為 10.24%;2009~2012年的增幅高達63.17%,年均增幅為17.73%。上述數據意味著,2009~2012年,中西部地區農業勞動投入邊際生產率沒有出現東部地區那么明顯的急劇上升,因此,中西部地區可能還有一定的農業富余勞動力存量,但期間其邊際生產率的較快上升,表明中西部地區正在向 “劉易斯轉折點”逼近。上述結論與許慶等(2013)和Minami and Ma(2010)的研究結論類似,即東部地區首先到達轉折點,并開始面臨勞動力短缺。

    另外,轉折點的到來還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轉變。這里將進一步考察2010年左右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趨勢。表4提供的數據表明,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一方面,樣本農戶年均購買的機械設備一直保持增加的趨勢,但是,2003~2009年的增速并不明顯,2009~2012年,卻出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上升。

    F104Y588.jpg

    F104Y589.jpg

    F104Y590.jpg

    第7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用工荒;人力資源供給;結構性失衡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17-0131-02

    一、目前“用工荒”的特點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現象,即人力資源“供小于求”,體現為勞動力資源局部緊缺的現象,這種現象從2004年的珠三角就已出現,當時被稱之為“民工荒”。2006年,“民工荒”現象進一步蔓延,福建、廣東、浙江等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稱為 “缺工”。到了2008年和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出口嚴重受阻,對農民工就業的需求急劇下降,一度掩蓋了“民工荒”問題。2010年隨著全球經濟形勢轉曖,用工短缺問題再次凸現,到2012年春節后,不少企業又開始為新一輪的“招工”而頭痛不已,而此時, “民工荒”已變成了“用工荒”。主要有以下特點:

    1.地區蔓延至全國,但一線中心城市尤為突出。用工荒最早主要出現在沿海、經濟相對發展較快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地區,但自2006年以來,用工荒從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逐步蔓延至內陸城市,甚至安徽、河南、四川等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也面臨不同程度的“招工難”。但總體來看,仍然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缺工現象較突出,僅以廣州為例,2012年春節后一個月,廣州急需補充11.38萬人,雖然比去年的15萬人略有減少,但2011年廣州人力資源的求人倍率仍保持在1.34,即平均1.34個崗位對應1個求職者。

    2.緊缺類型以技工為主,表現為結構性失衡。從各大人力資源市場報道的招工情況和對企業的采訪情況來看,目前企業主要缺少的工種都是集中在一線生產線上,一些體力活和一些需要專業技術較強的工種,如服務行業的服務員、生產制造業的熟練技工等。

    3.“民工荒”轉化為“用工荒”、“技工荒”。從2004年,最早出現“民工荒”到現在已悄然轉化為“用工荒”,因為,總體農民工數量并沒有出現短缺,但是缺乏由民工轉變為用工的動力,而且真正缺少的是具備一定技能的專業性較強的人才,而不僅僅是從事簡單勞動的生產工人。因此,現在的“用工荒”甚至可以稱為“技工荒”。

    二、“用工荒”產生的原因分析

    1.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用工結構失衡。由于國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針對“兩高一資”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轉型,特別是沿海城市鼓勵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加快傳統技術改造,低利潤、低端制造業將被淘汰或向內部城市轉移,沿海城市發展重點轉向金融業、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物流業、服務業等。產業升級必然會導致用工結構性發生變化,譬如紡織服裝業對從業者的學歷要求相對較低,而機械、生物制藥、LED等行業對文化技術的要求則更高一些。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客觀上要求農民工在技能上作出相應提升,但農民工的生存現狀及職業技能不能完全滿足這種要求,所以必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結構性失業。

    2.經濟回暖,勞動力需求增加。由于全球經濟回暖,各國企業恢復發展以及國內經濟刺激計劃作用的發揮,使得中國經濟形勢已經穩步回升,并向好的方面發展。其中外貿短期回升、內需強勁是經濟回暖最直接的體現,特別是一些加工制造業訂單增多,而這些企業又是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訂單的集中需求,短時期內使企業出現了大量的用工需求。

    3.工資偏低,缺乏社會保障。一方面,勞動密集性企業通過雇傭大量的農民工生產廉價、簡單的產品,并成規模地出口,但這類高度可替代的產品到了國外,只會將價格壓得越來越低。而這種價格傳導效應導致農民工勞動力成本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也使這些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微利生存;而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促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讓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的不斷提高,使得作為企業工人的外來民工在無法享受到與本地一樣的各種社會福利和保障同時,卻同等地承受和本地人相同的生活成本,這樣一來,民工對工資預期也會隨之有所提高,企業如果繼續靠低廉的工資招工,顯然難以吸引到所需要的工人。

    4.國家產業轉移,中西部勞動力當地就業。國家大力倡導的產業轉移初具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區的企業發展迅速,這些在中西部如春筍般崛起的企業,給當地的就業人員提供了很多崗位,這些人不需要遠程到其他省市,而就近在家鄉就業,工資待遇不會低多少,消費水平低,住宿、回家交通等開支減少,又可兼顧父母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了沿海地區的勞動力資源。

    5.外來工在一線城市找不到歸屬感,流失率高。外來工在城市的生活被邊緣化,他們大多數住在簡陋的宿舍,身著過時的服裝,生活在城市的底層,使得他們與城市產生距離,缺乏認同感。特別是80后、90后已成為外來打工的主體,而這些他們與 “不管多苦多累,只要能多掙點錢就行”的60后、70后相比,不僅追求工作條件同時注重生活品質,他們的生活觀、擇業觀發生很大變化。他們當中大部分人掌握了一定文化,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的訴求提高,不再滿足于“為賺錢三點一線”的生活,轉而尋求勞動強度適中、業余生活豐富且不受歧視的工作崗位。而這些要求與實際工作環境有一定差距,就會導致他們總是在不斷地跳槽、返鄉、外出打工中徘徊。

    6.部分企業不重長遠,缺乏用工儲備。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錯誤地認為中國勞動力資源充沛,企業用人可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在用工方面仍然固守臨時觀念,缺少長遠打算,對勞工缺乏應有的尊重,不注重建立自己的勞動力儲備,從而導致一旦用工需求急劇增加時就變得手足無措、無法應對。

    三、“用工荒”背景下對企業人力資源供給的影響

    1.電子、制造等行業將出現人力資源嚴重不足?,F在的用工荒嚴重,尤其是技術工種,技術類人才本來就比較稀缺,有技術的外來工人由于城鄉差距縮小,在老家附件就能找到工資水平待遇差不多的工作,不愿離鄉背井到大城市生存;而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往往怕苦怕累,不愿到生產第一線,致使電子、制造行業缺少大量技術工人。

    2.“用工荒”與“就業難”同時并存?!坝霉せ摹迸c“就業難”同時并存,人力資源“結構性”失衡現象嚴重。一方面,一些不景氣的行業“裁”聲四起,如房地產行業、受國際影響較大的外貿企業等,為減本增效,裁員“瘦身”當前是一些企業最直接的自保手段;另一方面,大量電子、制造類企業招不到合適的技術人才,產生“用工荒”。

    3.勞動密集型企業將面臨重新洗牌。目前,隨著歐美經濟逐漸復蘇,對中國制造的產品需求有所增加,企業的訂單增加,招工量也有所上升,但中國制造的優勢就在于成本,而要解決“招工難”第一要務就是增加工人的工資,而工資成本的上升又加重企業負擔,使得本來就是微利的生產制造業面臨很大困境,所以實力較差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必然面臨著被收購重組的命運。

    4.“應急工”順勢而生。由于企業用人出現嚴重短缺,不少企業開出優厚的條件招聘在校學生以“短期工”緩解用工的“燃眉之急”,稱為“應急工”。特別是在2012年春節前后,一些在校90后大學生逆“春節流”而動,不“愛”過年“愛”打工。他們沒有回家,而是選擇北上、南下去打工掙錢。一方面可以通過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假期打工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

    四、解決“用工荒”,滿足人力資源供給的措施

    1.加快產業調整,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繼續實施國家的產業調整政策,大力發展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大力發展規模農業生產,提高勞動力資源的效率,減少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合理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動力的社會生產價值,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現有設備進行更新或技術改造,淘汰落后設備,同時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和優化組合,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

    2.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提高社會保障。用人單位能否提供一份有競爭力的工資待遇是每個應聘員工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企業招工要充分考慮員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現實因素,適當提高工人工資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應注重外來工人的社會保障。企業應該按照勞動法的規定,為工人參加社會保險,并出臺相應政策使得到本地務工的外來民工在醫療、養老、工傷以及子女就學等方面享有當地人同等待遇。有了一份滿意的收入與可靠的社會保障,就會降低外來工人的流動率。

    3.加快職業教育,培養適合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的儲備。用工“結構性短缺”主要原因是因為加工制造業的中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這部分需求農民工難以滿足,而高校畢業生又不愿從事,就導致出現“用工荒”與“就業難”并存。政府應繼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可以實行“訂單式”辦學,根據企業要求,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這樣既可以解決“技工荒”,又可以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

    4.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適量儲備勞動力資源。企業應該創造出企業的個性文化氛圍,通過企業獨特的人文環境留住工人,同時有目標、有計劃發儲備一些勞動力資源,對于這部分勞動進行邊培訓邊使用的方針,在不浪費現有勞動力的基礎上,又為企業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5.加強企業管理、增強企業凝聚力。對企業而言,調整員工收入水平、實行人性化管理,是解決“用工荒”的關鍵。企業要想發展得更好,人力保障是基礎,構筑和諧的勞資關系,完善企業留人制度,除了要提高工資福利、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系統的培訓體系、實施激勵性的績效考核、通暢個人發展途徑和空間外,還要努力營造并提高企業文化內涵,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加深員工對企業的感情,保持企業員工隊伍的穩定性。

    五、結論

    總體而言,2012年的用工荒更大程度上表現為人力資源供給的“結構性失衡”,只有找準問題的根本原因,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職業教育、提高外來工人的待遇等具體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力資源供給的不足,保障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廣州節后用工缺口超11萬[N].南方日報,2012-02-02.

    [2] 陳桂宏.淺談國內“用工荒”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新西部,2010,(6).

    [3] 胡月彬.當前中國“用工荒”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4).

    第8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區域經濟;產業;多區域CGE模型

    中圖分類號:F249.21

    一、研究的背景

    我國勞動力短缺出現的速度之快,出乎大多數人們的意料之外。2011年春節過后,珠三角的勞動力短缺據估計達到100~200萬人。而重慶等傳統的勞動力輸出地,為了留住農民工,竟然出現了政府和企業聯手到火車站截人的場面。中部的武漢等地也出現了人工不足的局面。隨之而來的,是我國各地的勞動力成本快速增加。各地的最低勞動工資紛紛上調,一些地區上調的幅度超過了20%。一些急需勞動力的企業,給出的工資待遇超過了以前水平的1倍甚至2倍多。

    作為人口大國,我國的勞動力資源應該非常豐富。如此廣泛范圍出現的勞動力短缺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每年大學生就業困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話題,怎么一下子就過渡到勞動力短缺。當然,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著結構性問題。但是,不能忽視一個現象:我國“人口紅利期”即將結束[1]。所以,我國勞動力出現短缺不應該被看成是一個短期現象,而存在著長期化的趨勢。

    勞動力短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些人認為,勞動力短缺將引發生產成本的持續上升,將導致我國經濟增長逐步減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將成為過去。還有一些人認為,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不僅有利于擴大內需,還會帶動長期的經濟增長。但是,關于此類的研究有一個問題較少觸及:勞動力短缺及其引起的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對我國各地的區域經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本文從一般均衡的角度,構建了多區域多部門的CGE模型,對勞動力短缺所引起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多區域CGE模型的基本構造

    本研究采用自行開發的多區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該模型參考了日本大阪大學伴金美教授開發的Forward Looking型多區域CGE模型[3]和澳大利亞莫那什大學的Monarsh-MRF模型[4]。我們使用GAMS22.9軟件,并使用MPSGE子模塊進行計算。相對于GEMPACK的非線性方程體系,使用MPSGE在處理上更便捷一些。本研究的基本數據來源于日本JETRO-IDE[5],該數據是一個中日合作開發的中國多區域投入產出表(2000年)。分析時間為2000~2020年。

    (一)區域及產業分類、社會核算矩陣的編制

    首先,本研究考慮了8個區域:東北(東三?。?、北方都市(京津)、北方沿海(河北、山東)、中部沿海(上海、江浙)、南部沿海(珠三角、福建、海南)、中部(中部地區)、 西北(西北、內蒙古)、西南(西南、廣西)。這里的區域分類不同于我國慣常的行政區劃,主要是考慮到各個區域內在的經濟關聯。

    其次,我們將產業部門合并為4個部門:農業、制造業、能源行業和服務業。限于篇幅,在本文中我們重點討論制造業和服務業。因為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服務業的發展代表著經濟轉型的關鍵,由此我們可以窺視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

    最后,在上述界定的基礎上我們編制了CGE模型計算需要的社會核算矩陣(SAM),并由此構筑了8區域4部門(8x4)的多區域CGE模型[2][3]。社會核算矩陣由企業、家庭政府和國外組成。假定家庭和政府每個地方只有一個,家庭有資本和勞動,在區域間不能移動。但是資本和勞動的服務不僅供本區域,也供他區域使用,家庭從不同的區域獲得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

    假定企業是生產主體,沒有企業所得和企業儲蓄,把他們看成資本所得,與勞動所得同屬于家庭所有。儲蓄和投資行為由家庭的效用最大化來決定。政府對產品、進口、資本所得以及勞動所得課稅,用于政府的消費、投資和儲蓄。另外,我們沒有考慮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區別。直接稅歸屬于家庭所在的地方,而間接稅歸屬于企業所在的地方,各個地方的稅率相同。

    (二)企業的生產構造

    企業使用勞動和資本以及中間投入要素進行生產活動。企業生產國內以及出口產品。資本和勞動不僅來自于本地區,也有可能來自于其他地區。作為直接稅的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上繳給當地政府。而中間投入既有本區域產品也有其他區域產品,是一種阿明頓混合物,是各個區域內國內產品和進口產品按一定比例分配的。間接稅由企業上繳地方政府。生產函數假定為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嵌套函數。本文中,我們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其結構由下圖所示,其中σ是替代彈性,其值的大小并非實際測算出來的,而是參考其他研究假定的。

    (三)家庭的消費構造

    家庭追求包括長期的效用最大化,并進行相應的儲蓄和投資。家庭的動態最大化問題在第5小節中有描述。在確定了最優儲蓄后,家庭的消費為了在各期內都達到效用最大化,消費各個地區的本國以及國外的產品,這也是一種阿明頓混合物。效用函數也假定是CES型函數。

    (四)政府的消費和投資構造

    各地政府的支出分為政府消費和政府投資,假定政府消費和政府投資同樣也是本地和他區域的阿明頓混合物。對各種產品的支出,由各區域政府的效用最大化行為決定。效用函數也是CES型嵌套函數,在本文中假定替代彈性是零,即支出結構是萊昂惕夫形的,相互之間不可替代。其具體構造如圖3:

    (五)CGE模型的動態構造

    本研究采用的動態模型是Ramsey型的最優增長模型。其基本的構造是:

    資本價格等于投下的資本收益的凈現值。

    (1)到(4)式所表達的模型,可以由下列三個條件組成的互補問題表示。

    其中, C(RKt,Wt):單位生產費用, Wt:工資, M:生涯收入。單位生產費用就是以下費用最小化問題的解。其中,我們假定生產函數符合線性齊次條件。

    (六)動態的均衡增長和終端條件

    為了求解動態模型,必須保證存在動態的均衡(balanced growth),而且從初期開始向均衡狀態收斂。標準的動態均衡狀態應該滿足以下的關系:

    (16)式計算得到的投資I0和觀察得到的投資額是不同的。如果有不同,其差額可以通過消費的調整而使得初期的供求均衡成立。本文就是用該方法來調整初期時間的數據,使其從始點到終點都符合均衡增長的要求。

    動態CGE模型中,家庭是按照無限期的最優化問題來求解的。但是,數值計算只能求解有期間。Lau, Pahlke and Rutherford (2002) [6]認為,終端期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實際上,如果全期間都在均衡增長路徑上的話,作為(17)式的制約條件的解,與無限期最優化的解是一致的。

    三、模擬分析及其結果

    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每年經濟增長率為8%,不同時期的替代彈性是0.5,折舊率4%,利率5%。作為對照情景,我們假設從2000年開始勞動力成本上升20%,然后分析其對不同區域和不同產業的影響。之所以將制度變更放在2000年,是為了更好地與數據整合。當然,也可以放在其他時間,對研究的結果沒有本質的影響。20%的勞動成本是一個假定,可以根據需要加以改變。對于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更詳細的刻畫,我們會在后續研究中體現出來。另外,本研究的結果對于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產業的影響具有相對的意義,不能絕對化地加以解釋。

    (一)區域分析

    1. 對區域GDP的影響

    從圖1可以看出:中部受到的影響非常小,整個沿海地區受到的影響都比較大,以北方沿海為最大。相對來說,西南、東北、西北受到的影響較小。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以沿海地區為首的經濟增長離不開廉價的勞動力。一旦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這些地區也會首先受到沖擊。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內地和東北地區在應對相同幅度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模擬分析的結果是:中部地區受到的影響最小。至于沿海地區,北方沿海的山東、河北受到的影響最大,而中部沿海(長三角)次之,南部沿海的珠三角反而較小。我們的基本分析認為: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會把一些生產轉移到內地,中部地區會成為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因而抵御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能力較強。

    北方沿海的技術水平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可能受到的沖擊最大。而珠三角與長三角相比,具備一定的優勢。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模型中的勞動力是內生的,勞動力的移動是可能的。但是,上述的結論會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改變。假如中部地區工資增加10%,而沿海地區增加20%,甚至30%以上的話,中部地區勞動力會進一步流向沿海地區,而中部地區抵御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比較優勢會受到損害。

    2. 對家庭消費的影響

    對于家庭消費而言,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與GDP的影響相反,家庭消費普遍增長。總的來說,內地和東北地區由于勞動力成本(=勞動力報酬)上漲而導致家庭消費的增長最小,而沿海地區則受到的影響較大,北方沿海最大??紤]到現實中沿海地區的工資上漲幅度更大一些,其家庭消費的增加可能會更多,而這種局面與我國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家庭消費需求的政策目標是一致的,也是值得歡迎的。相反,內地和東北地區的家庭消費如何進一步擴大?卻是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

    分析沿海地區家庭消費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我們認為,長期以來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已經使資本與勞動的比例達到了極高的程度。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會迅速地轉化為人們的購買力,進一步促進以內需擴大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3.對政府支出的影響

    政府的支出普遍減少,減少程度沿海城市相對較大,其中長三角地區的中部沿海最大,而內地則相對較小。結合圖4可以看出來,勞動力成本上升會導致投資減少,從而導致政府收入和支出的減少。關于長三角地區的政府支出的大幅度減少,我們的猜想是:由于長三角地區的民營經濟最為發達,民間消費增加所引起的發展模式的轉型,會在某種程度上替代部分政府的職能,從而減少政府的相關支出。

    (二)產業分析

    1. 對制造業的影響

    作為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北方沿海地區和東北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但是珠三角受到的影響和西南、西北差不多,而中部受到影響最小。珠三角的制造業以消費品為主,這一點與裝備制造業為主的東北、北方沿海地區不同。珠三角地區更有可能把勞動力成本增加的影響轉嫁給消費者。

    2. 對服務業的影響

    服務業整體受到的沖擊較大,尤其是沿海地區。中部、北方都市和東北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從將來的發展趨勢上來講,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根本,隨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服務業勞動力不足的局面可能會出現,特別是對沿海地區而言,是一種挑戰。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研究是一系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此前,我們曾對5x4模型進行了分析。具體來說,把北方都市和北方沿海合并,把中部和西南西北合并為內陸地區,其研究結果與本研究有相似之處。本研究可以看作是上述研究的延伸。我們發現,伴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一)中部地區有著相當獨特的表現。GDP受到的影響最小,而且在服務業和制造業方面有較強的比較優勢。我們認為中部地區將成為未來我國應對勞動力成本沖擊的關鍵地區。

    (二)北方沿海的河北、山東的地區GDP將受到很大的沖擊,其制造業和服務業也面臨著嚴重的沖擊。同時,這種沖擊會帶來家庭消費的大量增長,這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言是一件好事。

    (三)上海以及江浙的政府支出將大幅度減少,這一點也符合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四)珠三角和長三角也將受到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沖擊,但是屬于中等程度,這一點與我們當初的估計與比較大的出入。這可能是因為其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其產業形態,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應對能力。

    (五)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相對于沿海地區,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所受的影響并沒有太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服務業方面,而這一方面的優勢是否能夠體現出來,還要看當地是否能夠充分利用。

    總體上看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對我國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產生沖擊。同時,也會促進以家庭消費為主的內需擴大,而這一點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主要目標。勞動力成本引起的消費增長是一個值得歡迎的現象。但是,GDP的大幅度減少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來說都是應該謹慎對待的。

    我們看到,勞動力短缺對地方GDP的負面影響是逐步增大的,而對家庭消費的正面影響卻是逐步減小的。所以,未來我國應對勞動力短缺及其引起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應該注意找到一個最優點,使GDP的減少與家庭消費的增長處于一種最佳的組合。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將在后續研究中探討。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

    1.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中部地區具有獨特的優勢。所以,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是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關鍵。中部地區也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機遇,迅速采取應對措施,有選擇地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促成戰略崛起。

    2.北方沿海地區的山東、河北面臨著地方GDP下降的嚴重的挑戰。同時,家庭消費會大幅度增加,這一點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一點要很好地加以把握。所以,上述地區一方面要避免經濟上受到大的沖擊,必須考慮相應的政策手段。比如對投資進行減稅,或者對個人所得進行減稅等。當然,上述措施要注意實施的目標,該地區的投資減稅等應該在集中在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上,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為長期的發展奠定基礎。

    3.服務業的發展將受到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很大。這一點對于我國的產業結構轉型不利。所以,針對服務業的有關稅收減免和補助措施是必要的。從長期來看,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是否能夠發揮出來,還有看當地是否能把握機遇。對沿海地區來說,如何在勞動力成本上升時期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也是重大難題。在這一點上,沿海與內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需要妥善加以處理。

    4.雖然每個地區有不同的優先發展目標,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用市場機制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所依據的是投入產出表,而這種研究工具沒有能夠把技術進步考慮進去。而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在于技術進步。所以,如何實現高質量的技術進步是一個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蔡.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J].中國人口.2004,(2):2-9.

    王其文、李善同.社會核算矩陣原理、方法和應用[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4.

    伴金美、日本の多地域學一般均衡モデルの(日本經濟的多區域動態一般均衡模型的開發)[R]. 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7-J-043. 2007,9).

    Peter, Horridge, Megher, Naqvi and Parmenter 1996[R],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MONASH-MRF, Working Paper#OP-85, Centre of Policy Stdies. Monash University.

    [5] IED-JETRO,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China 2000[M],I.D.E Statistical Data Series No.86, 2003.3.

    第9篇:勞動力短缺的原因范文

    一、當前XX市企業用工基本狀況

    1、企業用工現狀

    據統計,截止2009年6月份被調查的XX家企業職工總數XX人。其中,普工XX人,中高級管理人員XX人。主要分布在以紡織、服裝、化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木竹制品、金屬加工、食品加工等行業。

    2、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參保情況

    截止今年6月底,被調查的企業職工中,參加養老保險XX人,醫療保險XX人,失業保險XX人、工傷保險XX人,生育保險XX人,參保率分別為XX%、XX%、XX%、XX%、XX%。這五個險種中,工傷保險履蓋面較廣,參保率較高,而其它四個險種參保率非常低。就我市看,社會保險參保率高的企業有XX、XX等XX家企業,而其它企業社會保險參保率都很低。

    3、企業職工勞動量和工資待遇狀況

    企業職工每天工作時間大多在8-10個小時,一些企業為了趕訂單,日工作時間將超過12個小時,普工的月工資一般都在XX元之間,技術要求較高的崗位,月工資可達XX元。但有部分企業職工平均工資還略高出全國同行業的職工工資標準。

    4、勞動合同簽訂情況

    所調查企業在職職工XX人,有簽訂勞動合同職工XX人,其中,企業直接同招聘工人簽訂勞務合同XX人,通過市勞務派遣公司與派遣職工簽訂合同XX人。勞動合同基本上是一年一訂,部分企業也有一定三年的用工合同。從總體上看創辦企業時間短,生產不太穩定和生產季節性強的企業以及流動性大的工作崗位,勞動合同簽訂率都很低,給企業用工帶來更大困難。

    5、用工年齡構成

    調查資料顯示,企業現有從業人員平均年齡為XX歲,35歲以下的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一半以上。這說明我市工業企業的從業人員以青壯年為主,部分50歲以上人員憑著自己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工作經驗仍在企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6、用工來源構成

    在被調查的工業企業從業人員中,來自本市的XX人,占XX%;來自本市市外的XX人,占XX%;來自省內市外XX人,占XX%;來自省外的XX人,占XX%。由此可見,我市工業企業從業人員中,本市以外的外來人員人數超過了來自本市的人數,尤其是外省勞動力來我市就業的比例已相當高。

    二、企業用工短缺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企業用工短缺情況

    今年我市部分企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用工難問題,較為嚴重的是紡織服裝、餐飲服務、制造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市勞動部門抽樣調查了XX家企業,發現了有XX家企業缺工,占被調查企業的XX%,共缺工XX人,按行業統計分別為:紡織服裝類企業XX人,服務類企業XX人,制造加工類企業XX人,其它企業XX人。調查中還發現,部分新投產企業用工難問題更為突出,個別企業用工缺口在XX以上。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工缺口相對較小,但形勢也不容樂觀,以往是技工和熟練工缺乏,現在發展到連普工也缺乏,如縫紉工、擋車工、普通操作工、電子裝配工等,特別是女操作工緊缺。據調查統計,目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缺工XX人,其中紡織服裝類企業XX人,建材、礦產類企業XX人,機電類企業XX人,貼花、印刷類企業XX人。調查統計的用工缺口中女工占XX%。

    (二)企業用工存在問題

    一是招工難。許多企業用工信息后無人問津,有的企業用工招聘會,全場共提供數千個就業崗位,但進場求職者不多,而錄用后真正到企業上班的更是寥寥無幾。由于招工難,特別是招不到足夠的熟練工,公司新的生產線不敢上,一些大訂單白白流失了,影響其生存與發展。如XX企業要招500人,且工資在1500——3000元,卻只招了100多人。

    二是留人難。部分企業員工技術熟練后,為了追求更高的工資待遇,往往很快跳槽外流,由于人員跳槽流動頻繁,員工隊伍難穩定,加大了招工頻率,造成企業用工惡性循環。

    三是季節性用工矛盾突出。我市許多鄉鎮企業的工人大多數是“半工半農”的當地農民工,他們農閑時到企業做工,農忙時節回家務農,造成企業季節性用工短缺。如XX、XX、XX等制衣企業在農忙時節有訂單卻無法生產,只得出售訂單。

    三、企業用工難原因分析

    透視我市企業用工短缺現狀,從宏觀和微觀上分析其用工短缺產生的深層次原因,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市20**年下半年一些企業訂單大幅縮水,以致不得不忍痛裁員

    20**年底大批的四川籍民工辦理社保退保手續,返鄉重建家園,導致09年四川籍員工很少。這是造成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二)國家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特別是由于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相繼出臺取消農業稅等重大政策,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增強了外來民工務農的信心,同時我市的多數企業工資水平多年來始終保持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而內地一些企業工資水平在不斷增長,以及用工不規范,員工權益難以保障等原因,極度大地損傷和削弱了外地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三)從我市實際情況分析,本地勞動力不足,結構性矛盾嚴重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XX產業,很多企業相繼落戶我市,大量失業人員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城鄉閑散勞動力逐年迅速減少,實現了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但也導致了我市本地勞動力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業用工緊缺。

    同時我市大力培育發展XX產業,XX企業呈現飛速發展態勢。截止09年底,全市共有XX企業XX家,相對固定職工XX萬余人,今后對技術技能工人的需求量持續增大。而我市目前可提供的人力資源中適合XX企業技能要求的極少,勞動力低技能素質與企業對技術技能工人的高需求所產生的技能性矛盾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的主要特點。這種結構性矛盾在今后幾年內將會更加嚴重。

    (四)勞動供求錯位,加劇了招工難矛盾

    一是性別供求嚴重失衡。用人單位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對男女工的需求嚴重偏離市場供給,男女需求比例高達1:4,而根據今年第二季度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統計,男女求職比例為53:47。二是企業對勞動力的年齡要求脫離實際。用人單位招用勞動力的年齡要求絕大多數集中在18-34歲,尤其是25歲以下的,愿意招收35歲以上技術工人的企業也只占11.9%,而市場上能提供的技術工人年齡很大部分是35歲以上。三是用人單位招聘手段落后,與勞動力市場脫節。不少企業沿用的招聘手段仍以“以老帶新”、廠門口貼招工啟事為主,造成信息面窄,招聘效果較差。

    (五)部分企業用工不規范,工資、保險等待遇偏低

    一些企業仍維持原來的員工理念,沒有看到新生代的農民工有更強的權益意識,對勞動條件、工資福利待遇、工作環境有更高的要求。一是勞動合同簽訂率偏低,造成職工流動加大,勞資雙方難以實現穩定用工。就本市企業之間也時常存在相互挖取熟練工和技術工,這種無序流動,不僅影響企業的生產,而且還出現社會不穩定因素;二是工資、福利待遇不高,普工工資不穩定僅有800-1000元,個別企業旺季工資1000-1200元,淡季月工資只有500-600元,工資隨意性大,員工難以生存;三是很多企業對職工的社會保險沒有跟上,即使有保險,也只側重工傷保險,而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相對滯后;四是工作時間較長,特別是服裝加工企業,為了趕訂單,每天一般都在10-12小時,由于企業是按件計酬,基本沒有加班工資和節假日加班補助,以犧牲員工健康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五是不太注重對員工整體素質的培訓,造成職工普遍存在干一天活,賺一天工資的短期思想,要形成我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氛圍,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六)在政府方面,勞動力市場建設和就業服務做得不夠

    民間職業中介機構數量少、業務范圍窄,基本上都是在為第三產業介紹員工。我市勞動力市場場地偏小,鄉鎮、社區的基層勞動就業服務機構不健全,就業服務難以延伸到城鄉廣大求職者。企業招工信息渠道不暢,勞動者就業信息閉塞,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脫節,造成企業招工難、勞動者就業難。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招工渠道來看,勞務市場介紹用工僅占XX%,說明我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企業招工服務的主渠道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四、對策與建議

    當前,XX又處于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我市應以更大的氣魄和力度培育大產業、構建大園區、促進大發展,未來企業用工矛盾將進一步凸顯。

    一是用工需求量將越來越大

    目前有XX家企業將陸續建成投產,需新招員工XX多人,另外大部分企業陸續復工。預計到年末,我市新增用工需求量將在XX萬人以上。

    二是勞動力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由于我市附近市市工業發展勢頭迅猛,我市企業用工將面臨沿海發達地區和西部發展地區的雙重競爭壓力。

    三是隨著技術創新改造的加快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企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將越來越高

    四、建議市委市政府未雨綢繆,提前應對,采取切實措施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

    (一)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員的需求

    一是充分發揮我縣每年XX萬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的作用,對他們組織投資小、見效快、受益面廣的中短期職業技能培訓,既滿足近期企業生產用工需要,也加大勞動力開發就業,有效的解決部分企業普通技工缺口問題。二是切實搞好技工學校教育,加大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從根本上解決我縣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問題。三是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加強以勞動保障部門培訓中心為基礎的勞動力培訓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式運作,訂單式培訓,提高培訓后就業率。

    (二)積極引導,幫助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1、提高工資待遇,增加用工吸引力。引進外來勞動力,解決招工難關鍵是提高職工工資待遇。因此,要引導企業認清長三角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的客觀現實和發展趨勢。要根據周邊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及時調整職工工資,盡量接近甚至超過周邊地區的薪酬水平,有條件的企業可實行職工工齡補貼,年終福利獎金等措施,進一步增強企業用工吸引力。

    2、保障民工合法權益。要幫助企業理性地審視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關系,改變短期用工行為,及時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按時足額發放工資,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保障和維護員工合法正當權益,進一步構筑和諧的勞動關系。

    3、調整用工條件,適當降低在年齡、性別、技能、經驗等方面要求,擴大用工范圍。季節性較強的企業要根據生產特點,合理制定全年用工計劃,避免企業在生產淡季時民工大批跳槽,減少員工流失。

    4、重視精神文化建設。要引導企業對員工實行人性化關愛和貼心式管理,真誠善待員工,逐步開設“民工之家”,豐富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通過定期開展各項文體活動、生日送蛋糕、生病探望、節日祝賀等形式,千方百計滿足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對外來民工的素質培養、崗位發展及提級提升要與本地員工一視同仁。在用工管理上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業留人,努力構建良好的和諧勞動環境。

    (三)實施“就地就業”工程,使勞動力資源為家鄉所用

    1、調整就業政策和工作重心

    將引導勞動者就地就業、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及大學生返鄉就業,作為當前就業工作的首要任務。適當控制勞務輸出,減少勞動力外流,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本地企業用工需要。制訂獎勵政策,鼓勵職技校畢業生在縣內企業就業,并按為本地企業輸送畢業生人數給予職技校一定的獎勵;對職業培訓定點單位以購買培訓成果的方式給予經費補貼,形成為本地企業用工服務的激勵機制。

    2、積極為本地企業組織輸送勞動力

    明確鄉鎮辦、村(社區)三級責任,將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形成勞動部門、鄉鎮辦、社區(村)齊心合力為本地企業組織輸送勞動力的局面。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舉辦好一年一度的春季用工招聘會,在每年春節后用工高峰期,提前把招聘會的地點、時間等內容通知各鄉鎮辦、社區(村),并在市區各主要路口、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公共場所顯要位置以廣告牌、條幅等形式向社會廣泛宣傳,爭取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就業。企業也要積極鼓勵職工動員親朋好友來企業做工,對帶來工人的,按人數給予一定的獎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成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成人www|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1000部成人免费视频|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久久伊人成人网|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成人性视频在线|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电影|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