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學對大學生的啟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來華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在留學生管理與中國學生趨同化趨勢下,還需要對留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與建構主義理論相吻合的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可以給我們借鑒。建立一種新型的導師制,可以培養出更多富有科學素養,獻身科學與文化事業,親華友華的高級人才。
關鍵詞 :牛津大學;導師制;教育管理;啟示
一、碩博留學生快速發展的現狀
根據《2013年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2013年來華留學生創歷史新高,共計有來自200個國家和地區的356,499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46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學機構中學習。留學生占在讀學生的比例已經成為衡量一所大學是否為國際一流大學的不可忽視的指標。
“衡量一所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這所大學中外國留學生所占學生的比例,特別是外國留學研究生所占的比例。”[“1] 目前,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教育已發展到以研究生為主,本科生、進修生為輔的階段。”[2]隨著招生力度的加大,來華留學生數量還會繼續攀升。對外國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可以趨同化管理,但趨同不是相同,在對留學生管理與中國學生趨同化趨勢下,還需要對留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碩博外國留學生教學管理進行研究,是一個富有魅力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二、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國際碩博學生的教學模式與管理方式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決定學校聲譽的籌碼之一,是吸引留學生流向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外國留學生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對許多學生進行大堂授課講授、學生記筆記、定期考試的方式,簡單易行。進行論文寫作時,學生提供原稿,老師提出修改意見,學生照單修改。這種教學和指導模式起源于教師以及圖書資料極其缺乏且昂貴的年代,但一直延續到現在。事實上,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顯得與人才培養目標、與當今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國際趨勢不相適應,尤其是不適合來自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學習基礎不同、語言文化有障礙的外國留學生。
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因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跨文化柔性管理[3],留學生因文化背景的驟變、語言的障礙、專業學習遇到的挫折等,身心會產生各種不適,影響正常的留學學習生活。如何解決留學生日常生活教育與業務教育相分離的現象,牛津大學導師制的經驗對我們不無啟迪。
三、牛津大學導師制
牛津大學是英國第一所國立大學,辦學歷史近900年。因深厚的文化、悠久的歷史、眾多世界一流的科學研究成果,涌現出的一批批科學大師、治國棟梁,為世界發展進步做出的重要貢獻而享譽世界。這一切的背后與其優秀的辦學傳統和人才培養模式,寬松而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尤其是堅持了700多年的學生導師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導師制已成為牛津大學生活至關重要的一部分”[4],甚至有學者認為“牛津的學生被導師的煙槍熏出真學問來”,近年來出版的有關牛津大學的教學制度的書中都屢屢提及導師制。[5]
牛津大學導師制最初產生于14 世紀。但是直至19世紀以前,牛津大學的導師只是私人導師,不被認為是學院的正式教師。導師的教學只是學院正常教學的補充。19世紀大學考試制度改革之后,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牛津大學導師制逐漸向學科化、學術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牛津大學導師制開始建成,導師職業成為一種真正的學術性職業。概括來說,牛津大學的導師制是一種以學院為依托,以導師個別教學為主要特征的本科人才培養和教學制度。
研究生的導師稱Super Visor。導師是學生所選擇科目的學者,他負責指導學生的學習和道德品德,布置學生的學習計劃,指導他如何取得進步。學生在開學期間每周至少到自己的導師那里去一次,進行Tutorial(個人輔導)。導師在對學生實施學術指導前,如果是文科生首先會為學生指定閱讀書目,要求他寫出讀書報告。學生按時去見導師,把報告交給老師,師生一起討論、評價。導師通過查看學生的報告,檢查和了解學生對所讀書籍的消化和理解程度,有沒有創新,行文如何,最后作一些點評,然后建議學生去看指定的書籍,去聽指定的學術演講。理、工、醫科的學生,需要將必修課學習情況、實驗室的實驗數據匯報給導師,讓導師為自己做指導做周論文,學生在準備周論文的過程中,在導師的指導下將學會如何獨立地搜集資料,篩選、加工和準確有效地利用信息,如何質疑、如何討論、如何準確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導師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師對學生的指導不僅僅是學生的學業,也涉及道德、經濟等多個方面。
四、牛津大學導師制的理論基礎
牛津大學明確學生的課業品性均由導師負其全責,也就是所謂的既教書又育人,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用西方學者馬勒的話來講,導師“剖析疑難而外,并得指示學生修養之法,解答學生個人問題”,“學生受其潛移默化,不覺品德與學問俱進也。”[6]牛津大學的做法恰與建構主義理論相吻合。導師的主要任務不在課堂講授,而在個別指導。導師不急功近利,而貴在啟發學生思想。實施導師制的中心環節是師生共同探究,這是一種典型的“合作探討式”教學。是一種典型的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投入的不僅是教學技巧和教學內容的闡釋,還包括教師的個人品德和價值觀。
建構主義理論研究表明,教和學是兩個行為主體的互動過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知識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師簡單地教出來的,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模式和學習策略獲得的。或者說,學習是學習者對自己頭腦中已有知識結構與新的信息進行積極組合、重新建構的過程。這一知識組合的主要條件就是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廣泛參與。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充分驗證了上述理論。
五、創造性地借鑒牛津大學導師制
把牛津導師制度形象地介紹給中國大眾的,是在中國赫赫有名的文學大家。錢鍾書在其筆下《圍城》中描述道:“兄弟從英國回來。在英國的時候,和有關專家學者討論過有關導師制的問題。……在導師制討論會上,部視學先講了十分鐘冠冕堂皇的話,平均每分鐘一句半‘兄弟在英國的時候’……”[6] 林語堂先生在《話牛津》中講:愿意用功的人,也可以用功,有書可看,有學者可朝夕磋磨,有他們所私淑的導師每星期一次向他聊天談學——這便是牛津的大學教育。[7]
中國完全照搬牛津大學的導師制,也不現實,具體內容具體分析,我們可以創造性地借鑒和使用。
1.形式創新
時間上,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牛津大學的導師教學由導師和學生一個星期一次,一對一地在導師指定的地點進行。我國由于教師資源有限,可以改為一個導師兩個星期一次與4-5名學生在教室完成。強調對學生的個別輔導,關注學生個體的智力水平和興趣愛好。近年來,由于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主要是經濟原因,牛津的一對一授課也漸漸趨同于美國的小型討論班,而且幾年前的一個調查結果表明,這種新的授課制度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8]
地點上,在牛津,師生相聚一堂,或在教室相對論學、思辨,可共處茶點小飲之處或共處于導師之家,剖析疑難、釋疑解惑。我國由于教學的秩序性、餐飲之地的嘈雜性,建議還是把地點定于教室。
2.內容創新
外國留學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語言、文化、教學制度等等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導師制除解答學生學業外,還應指導學生個人品行、學問修養,解答學生跨文化障礙產生的個人問題。這樣一來,新的導師制給了學生三個方面的指導,一是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個別指導中差缺補漏,因材施教;二是通過具體且具有針對性的指導,了解學生獨特能力和想法,讓其與教師一起探討教學內容中的關鍵問題。只有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對教學內容進行探討時,“教”才能真正起作用,學生才能真正從教中有所“學”,把握住學術前沿及發展方向;三是認真指導學生克服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跨文化障礙,讓其了解中國文化,親華友華。
3.制度創新
為提高導師的積極性,以及強調實施導師制的必要性,我們可以把導師與學生的見面指導,以課程的形式列入培養計劃,給導師記工作量,給學生換算成每學期2學分。沒完成該門功課者不能升級畢業。
借鑒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建立一種新型的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新型的導師制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新型的導師制從制度上規定教師具有育人的責任,使導師在從事教學科研以外,將對外國留學生進行思想、學習、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導,作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體導師關注外國留學生從入學至畢業的整個教育過程和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教育環節,對外國留學生的教育有整體性和一貫性的觀念,對他們自始至終和任何環節都不放松地教育和指導。這樣一來可以使教師重思想見解,重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實施啟迪誘發式教育,關注外國留學生的跨文化溝通障礙,及時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從而培養出更多富有科學素養,獻身科學與文化事業,親華友華的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秀晶.北京高校留學生教育發展的限制性因素調查報告[J].中國高教研究,2008(7):48.
[2]趙萬霞,辛暖,趙偉.改進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升辦學國際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2(20):41.
[3] Will G. 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8, p.2.
[4] 徐志摩.吸煙與文化.編入.巴黎的麟爪[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
[5] Will G. 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regamon Press, 1968,p. 571 in C.E. Mallet,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ModernOxford,London:Methuen,1927,iii.
[6] 錢鍾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7] 林語堂.話牛津.林語堂文集(第九卷-散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8] James Clark,“The Oxford Tutorial from theStudents’Perspective”in The Oxford Tutorial,ed. David Palfreyman, Blackwell’s, 2001, pp.105-109.
前言
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綜合、復雜的,內容包含著與大學生有關的方方面面,明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并針對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教育與管理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給予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才能真正改善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關系,從而為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更好的服務。
一、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一)教育者
“高校輔導員肩負著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大學里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基礎的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高校輔導員肩負著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引導大學生培養健全人格的重任”[1]。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大學生在社會發展中迷失了自我的現象,需要輔導員以一個教育者的身份為其人生給予正確的教育。
(二)管理者
“管理是同別人或通過別人是活動完成的更有效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在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職能和基本活動中。”[2]高校輔導員是高校龐大管理隊伍中的一員,肩負著管理學生的重任,在工作中,輔導員需要善于發現和總結學生工作的規律,明確工作思路和目標,協調各種關系,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引導者
大學階段是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時期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和定型期,這使得大學教育有別于其他階段的教育。學生的自由時間增加,教師的管束降低,這就使得輔導員需要通過系統的方法,立足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等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為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做準備。
(四)服務者
“狹義的服務定位在高校輔導員為學生提供的各種咨詢,主要涉及心理方面,包括輔導員為學生提供的心理咨詢服務和心理危機干預。”[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管理、引導都是服務的一種形式,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引導始終是為了其全面成才而服務,輔導員應該通過自身的發展歷程和人格魅力,為學生的成長排異解惑,提供及時、方便的服務。
二、新時期高校輔導員面臨的挑戰
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輔導員需要表現出更為全面的能力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需要教育和引導當代大學生學會生存、做人和感恩等問題。
(一)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實施擴張,伴隨著全國高等院校學生人數的急劇增加,與學生相關的方方面面的事務性工作也相應增加,而高校的輔導員人數卻沒有出現增長,這就出現了大學生人數和高校輔導員人數比例失調的現象,高校嚴重短缺的輔導員隊伍大多數都在為每天繁重的工作苦不堪言。
(二)互聯網的普及
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普及使用使得知識信息的爆炸性增加,網絡信息的交流與接收對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大學階段的學生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且他們的思想變化快,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容易受到紛繁的網絡信息的影響和沖擊,有很多大學生因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法自拔,而網絡上的新事物又層出不窮,這就使得高校輔導員的知識信息儲備呈現滯后學生的情況出現,為輔導員的工作帶來挑戰。
(三)新時期大學生自身的新特點
新時期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學生會經受貪圖享受、拜金主義等一些不良觀念的影響,也更容易表現出缺乏集體觀念,缺少公益心,對具體問題缺乏耐心,急于表現自我,功利主義心態嚴重,不合群,心理不成熟,感情脆弱的新特點,而這些80、90年代大學生的新特點對輔導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四)輔導員自身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時期隨著高校輔導員人數的增加、年齡的年輕化,其工作自身發展也產生了困局:
1.在高等學校里,教師的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始終是中心和重心,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放在了一個比較邊緣化的位置,高等學校大多對輔導員的工作的重視度不夠。
2.在高校中,輔導員大多全權負責學生的日常事務,那些看似簡單卻繁瑣的事務占用了輔導員大量的時間,使他們用于學習和提高的時間極為有限,這就造成了輔導員工作實踐能力強,理論薄弱的現象。
3.目前在我國,輔導員工作在高校行政崗中的還只是一個階段性崗位,高校的輔導員普遍比較年輕,其參加輔導員工作情況參差不齊而且流動性大難以成為一生的職業,如何合理解決高校輔導員的成才和發展成了一大難題。
三、新時期改善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教育與管理現狀的對策
面對經濟社會、高校本身、大學生本身以及高校輔導員自身所展現出來的特點,輔導員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正視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挑戰,才能從具體的工作當中找到切之可行的辦法,從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
(一)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輔導員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涉及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用科學的標準對輔導員進行招聘和考核輔導員,重視其政治、業務素質,同時要具備良好的表達、組織和協調能力。
1.加強輔導員的隊伍建設。高校應切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明確其職責范圍,穩定高校輔導員隊伍,輔導員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從事的是屬于管理工作,凡是與大學生有關的事物都會涉及,工作界限不明顯。工作界限上的模糊對輔導導員穩定性造成很大影響,因此高校要切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明確其職責范圍,穩定高校輔導員隊伍。
2.對輔導員進行定期培訓。要不斷地對輔導員進行培訓,支持高校輔導員提高學歷、重視科研、提高綜合能力,對輔導員工作定期考核,表彰先進,鼓勵輔導員要全面提高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以促進整個隊伍的發展。
3.注意輔導員隊伍的思想動態。高等學校應結合具體情況對輔導員的職業生涯進行科學的規劃。在規劃中,不僅要關注輔導員整體隊伍的建設,還要注意輔導員的個人職業發展意向,將兩者結合起來,給輔導員以光明的職業前途。由此來增加輔導員的職業熱情,從而使其更好工作。
(二)高校輔導員應不斷自我更新
1.輔導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把工作重心放在學生本身,針對不同學生群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對待學生做到誠懇、耐心,注重改善工作效果。
2.管理理念的更新。依靠學生干部完成整體管理,并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班級、年級制度建設,對待學生要獎罰分明,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理念。
3.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入21世紀特別近十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網絡在社會的普及,學生工作基本上都要靠計算機來完成,新的交流方式和平臺例如班級QQ群、飛信群、微博公開號都能有效加強組織聯系,也有利于輔導員的網絡化辦公。
(三)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咨詢能力
1.了解國家教育政策方向,明確學生的教育培養目標。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當前的高等教育再也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了,高等教育已向大眾教育之路發展和轉變,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質,培養出更多適應現代化發展的人才。高校輔導員要有這樣的育人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真正關心每位學生的健康發展。
2.學習心理學理論提高咨詢技能。輔導員只有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具備了較高的心理知識水平和輔導技能,以及較強的心理素質,才能正確分析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心理問題,只有正確地認識,才能正確解決。因此,高校應加強對輔導員的培養機制,強化輔導員的心理輔導水平,鼓勵并要求其掌握自我調節、自我調整的技巧、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解決問題。
3.利用多種形式心理咨詢。雖然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更加具體,但是許多學生不習慣和輔導員面對面交流自身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因此,輔導員應該利用好網絡這個平臺,通過建立網站、博客、空間等方法,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以改善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
(四)多方面提升輔導員的人格魅力
1.道德品質的提升。“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行為鑄就美好的人格魅力,道德人格高尚的輔導員,能夠使學生產生欽佩心理,誘發學生產生模仿行為,從而起到榜樣和示范的效果。”[4]因此輔導員應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以期為學生帶來正面的影響。
2.良好性格的養成。“輔導員這種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決定了其一言一行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甚至輔導員的每一種情緒變化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傳遞給學生。”[5]因此輔導員注重培養自己豁達灑脫的性格,設法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出和諧的環境,從而促進集體的建設與發展。
3.興趣、專長多方面的培養。興趣和專長是一個人特殊的符號,擁有廣泛興趣和特殊專長的輔導員在學生心目中會更有魅力,也更容易引導學生與其建立和諧、穩定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個體的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 理工科大學生 社會實踐活動 專業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生寒暑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師亟需重視的有效教學形式。
本次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隨機調研了南京工業大學2000名在校大學生,完成數據收集、整理工作,初步掌握了“理工科大學生對寒暑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度和關注點”,為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社會實踐的認知度和關注點
一年級學生傾向于參與義務支教類、社會調查類,文化宣傳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結合研究成果,圍繞大學生的認知度和關注點,通過課堂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1核心價值觀引導
在青年群體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至關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傳播正能量。
1.2形勢政策分析引導
大學生要充分認識社會社會實踐的作用,只有不斷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為以后的就業做好準備工作。
1.3實踐類課程作業引導
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有助于引導青年學生加強理論知識尤其是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性認識。
2參加實踐的原因分析
2.1社會實踐有助于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
理工科大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是空洞的,必須要經過實踐活動的消化、理解,專業技能和頭腦中的影像結合,專業原理才能夠融會貫通,并且找到專業知識的不足之處,促進專業知識的創新。
2.2社會實踐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感興趣的盲目學習是沒有辦法讓學生學到真正的知識的,同時還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如果將課程和實踐結合一起,學生的積極性會提高,教學也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參加到社會實踐中去,激發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在一起。
2.3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社會生存的必要性
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學識豐富,知識結構新穎,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很強,但是他們大都不善于與人交往,不善于跟別人合作,動手能力普遍較差(對于理工科大學生來說動手能力很重要)。大學生朝氣蓬勃可塑性很強,但是他們對社會以及人生的認識都尚不明確,思想還不是很成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參加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有很大的必要性。
3對策和建議
大部分學生對參加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還不足,在參加社會實踐時缺乏主動性,態度含糊,有些學生甚至有反抗心理,還有些學生對社會實踐目的的理解偏離開展社會實踐的初衷。就學生而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為自身參加社會實踐創造條件:
3.1正確認識社會實踐的意義
社會實踐有利于讓大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將理論知識消化并升華;有利于大學生適應社會,了解社會需求;有利于大學生認識自身,找出自身的不足之處并改正。這些都是大學生通過理論知識學不到的。
3.2為參加社會實踐做準備
參加社會實踐前必須要做好參加社會實踐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同時做好心理準備,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參加社會實踐崗位的艱苦性,在社會實踐中接受磨練,增長才干。
3.3通過實踐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如今的大學生的動手能力非常差,如果在大學時候還不參與實踐的話,那么將來進入社會,就很難能夠適應社會,并且又要度過一段提高動手能力的過度段。因此,大學生必須通過參加社會實踐來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為以后就業做好準備。
4小結
21世紀是新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競爭激烈的時期。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從現實情況來看,理工科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課程,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用人單位、高校、大學生的共同努力,無論是大學生自身、大學教師還是學校、用人單位乃至社會都有許多工作要做,大學生作為社會、國家未來的推動者和接班人,這也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需要肩負的重擔。
參考文獻
[1] 羅力斌,林明憲.工科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教育,2012,11(13).
關鍵詞:美國;創業教育中心;啟示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1—0143—02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創業教育成為各高校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之一。但由于我國就業指導起步晚,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在職能轉變和服務內容上都還不完善,對于創業教育的開展更為薄弱和茫然,本文旨在通過對美國創業教育中心發展的介紹,希望能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指導有一定啟示。
一、美國高校創業教育中心的發展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創業型經濟”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美國高校的創業教
育也在全世界起著領導作用。其中高校創業教育中心的作用功不可沒。
(一)創業教育中心的定位和歸屬
創業教育中心,是為“開展創業教育而成立的中心,它開設創業方面的課程,開展外延拓展活動以及進行創業領域的研究”,是美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基地1 。按照工作重心的不同,它的性質可為分為四類:教學型,關注課程建設和學生培養;科研型,關注創業研究的發展;外聯型,為學生創業者提供資源,加強與工商界聯系;整合型,關注教學、研究和服務2 。
美國的創業教育模式大體分為三類: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輻射模式3 。前兩種模式均由商學院(管理學院)為主導,負責面向商學院(管理學院)和全校學生實施創業教育。輻射模式是由所有學院參與分別管理,面向全校學生實施創業教育。創業教育中心的歸屬往往跟學校的創業教育模式有關,采取聚焦模式和磁石模式的學校均整合在商學院或管理學院,采取輻射模式的學校則是成立為獨立單位。
(二)擁有高水平的師資
美國創業教育中心擁有較高水平的師資,其來源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獲得捐贈席位的教師,一類是獲得創業學博士的教師。一類是兼職教師。
捐贈席位,是美國高校中一類特殊類型的專業職位,它往往與一定形式的捐贈聯系在一起,是企業或私人捐贈于某一職位,職位持有者有特殊的地位4 。由于捐贈席位的持有者將領導高校整個創業項目的發展,高校對捐贈席位持有者的要求非常高,大都由全職教授擔任,這些教授大都有過創業的經歷,這使得他們對創業領域的實踐、發展趨勢及創業教育的社會需求變化有良好的洞察力。還有一類教師擁有創業學博士學位,這些教師一方面接受了嚴格的學科教育,掌握創業研究領域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掌握外延拓展活動和教學實踐所需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技能5 。第三類是優秀的創業者被聘為兼職教師,以短期講學的方式參與大學創業教育項目。
(三)形成科學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設置中,美國高校創業教育努力體現整個創業過程所需要的能力。課程內容包括:創業、小企業管理、新企業創立、小企業融資、小企業咨詢、創業營銷和風險資本等。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則包括:商業計劃、討論、講座以及創業案例研究6 。如哈佛大學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備的創業案例庫,使不同類型、個性的學生都能夠找到創業的榜樣。
除了學科課程以外,多種多樣的活動課程也幫助學生培養創業所需的精神和能力7 。初級創業活動包括學生俱樂部、主題演講系列,從而增加學生接觸創業的機會;深入的創業活動包括創業計劃大賽、實習、進入風險孵化器等。創業計劃大賽主要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織,采用市場競爭機制,為獲勝團隊提供高額獎金和企業孵化服務。
(四)有充足的資金來源
由私人或企業資助大學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傳統,很多創業教育中心往往是由事業有成的創業者回報母校捐贈建立的。各種基金會也慷慨資助創業項目,他們希望通過為創業項目提供資助,培養更多具有創業精神的年輕人。高校通過設立捐贈席位以及形式多樣的資助活動,使得學校的創業教育活動有充足的資金保證8 。
二、我國高校創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指導大都由就業指導中心負責,只有個別學校依托商學院成
立了創業研究和教育中心。創業教育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諸多問題。
(一)就業指導中心的職能不完善
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畢業生分配辦公室,其職能是負責向上級主管部門上報畢業生分配方案,為畢業生辦理畢業派遣手續以及進行畢業生離校教育。從功能上看,管理功能突出。但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今天,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職能要由“單一型”向“多功能”轉變,除了管理職能外,提供教育和服務變得更為重要。特別是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目前我國就業指導中心的教育和服務作用還很有限。
(二)創業教育師資極為缺乏
目前高校中的就業和創業指導教師大都是輔導員老師。這些教師既缺乏系統的創業理論培訓,又沒有實際創業經驗,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難以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氛圍,也不能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指導。雖然一些成功的創業者會被邀請到學校,為學生開展講座、沙龍或擔任創業活動評委,但由于創業指導設計缺乏系統性,這些創業成功人士的指導往往只能讓學生管中窺豹了解創業的皮毛而已。
(三)創業課程缺乏,創業活動難落地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沒有開設獨立的創業課程,更沒有形成系統的創業課程群。創業教育內容作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的一章進行介紹或者是通過舉辦講座介紹,學生只能了解創業的一些膚淺的理論知識。學校普遍缺乏鼓勵大學生創業的環境氛圍,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思路大部分停留在讓學生獲得一份工作的就業式教育上,沒有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創業精神、創業意識的培養。
創業活動大多“紙上談兵”難以落地。以在各高校廣泛開展的創業計劃大賽為例,我國創業計劃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采用學校—省級—全國三重賽制,與傳統的學術競賽相似。這種以政府為主導的大賽由于缺乏企業的參與,導致學生不了解創業、不了解市場,90%以上的參賽作品都很難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四)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
根據美國的經驗,創業教育資金絕大部分來自企業、基金會或個人的捐贈。強有力的市場支持為美國高校創業教育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但目前我國高校還缺乏穩定的創業教育資金來源,企業參與度低,更多的是政府提供的各類大學生創業方面的優惠政策,缺乏直接的獎金資助。
三、美國創業教育中心的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時代賦予中國高校的重大使命。借鑒美國創業教育經驗,可以對我國創業教育發展得到以下啟示。
(一)就業指導中心要深化教學服務職能
就業指導中心作為高校實施創業教育中心的主體,要在原有管理職能的基礎上,深化教學和服務職能。要選配優秀教師專門從事創業學及其核心課程的課程建設、建材建設和實驗室建設。開展信息咨詢和業務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和捕捉市場機會和創業信息,為學生創辦企業提供法律、工商、稅務方面的咨詢服務,以及專利申請、商標注冊、報關方面的服務等。在創業資金和工作場地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關鍵要建設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考慮到目前國內創業教育剛剛起步,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可以采用專兼職結合的方式建設教師隊伍。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學歷培養、創業教育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培養部分現有教師作為專職教師;有商學院或管理學院的高校,可以聘請這些學院的專業教師作為兼職教師;此外,聘請一些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專家和政府相關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
(三)成立創業教育教研室,開展課程建設
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創業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各種能力。可以考慮在就業指導中心下面成立創業教育教研室,專門負責教學和課程建設工作。(1)目前國內各高校普遍在大一學生中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公共必修課,可以在該課程中專門開辟6—8學時創業指導內容,全面普及創業知識、素質、途徑方法等內容,幫助學生盡早形成創業意識;(2)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創業學》《管理學》《財務管理》等創業教育課程,為有創業愿望的學生補充專業知識;(3)引入國際成熟的創業培訓課程,如KAB(了解企業)、SIYB(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等。
(四)扶持大學生創業社團,開展創業教育主題活動,營造創業教育氛圍
積極扶持大學生創業社團的成長,加強學生創業的自我教育和服務,利用學生自身力量協助就業指導中心開展創業教育主題活動。針對低年級學生,可以開展創業的普及教育活動。通過廣泛宣傳學生創業事跡,邀請成功校友交流創業經歷和經驗等,喚醒學生的創業意識;針對高年級學生,可以圍繞“創業計劃大賽”“挑戰杯”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領域的創業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此外,通過建立“創新創業網”,編寫《創業指導報》,評比“創業之星”等9 ,為學生開辟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創業教育氛圍。
(五)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幫助學生接觸真正的市場
創業教育的實踐性決定了企業參與創業教育項目的重要意義。學校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可以更好地促進高校發展市場導向的科研項目,實現從科技創新到創業的轉化過程;企業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擁有創業實踐的創業者可以擔任高校創業計劃大賽和導師等。
(六)多渠道籌措資金,為創業教育提供經費保障
創業教育實踐性強,需要足夠的經費保障。根據美國的經驗,創業教育資金絕大部分來自企業、基金會或個人的捐贈,但我國絕大部分高校目前還缺乏穩定的創業教育資金來源,極大地阻礙了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學校需拓展經費渠道,通過爭取企業和政府的支持,設立研究基金、實踐基金和項目基金,支持教師和學生的創業研究和創業活動。
參考文獻:
[1]Robinson,P.& Haynes,M.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actice,1991,15(3):41—52.
[2]Finkle,T.A.Kuratko,D.F.&Goldsby,M.G.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A national survey.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6,44(2):184—206.
[3]Gartner,W.B.& Vesper,K.H.Executive forum:Experiment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Successes and failur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179—187.
[4]The Kauffman Panel on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2008,(10).
關鍵詞:大學生;專業興趣;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本文受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由韓煒副教授指導。
引言
專業興趣是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從以往的調查結果和筆者切身感受來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專業興趣度并不高。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專業興趣的描述方面,即反映大學生對專業是否感興趣的總體狀況,以及與此相關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特征、應對策略等。但對于具體影響大學生專業興趣的因素涉及較少。
本文通過向重慶市三所高校發放自制問卷,從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四個方面入手,較為全面地探尋影響大學生專業興趣的具體因素。
一、理論與假設
(一) 興趣的含義
到目前為止,專業興趣尚未有統一的定義。我們通過考察與興趣有關的理論,獲得對專業興趣的啟發和認識。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興趣,如有的學者認為興趣是一種認識傾向,有的則認為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情感反應,也有的強調興趣作為內部動機的作用。綜合這些學者對興趣概念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興趣是對某種對象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內在趨向或選擇,具有指向性和動力性方面的特征。此外,西方理論中將興趣分為個人興趣和情境興趣:個人興趣是由個體的傾向性引起的;情境興趣是當前環境里的某些條件和刺激在個體中產生的興趣。本文根據興趣的含義及特征,初步將大學生專業興趣定義為“大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所學專業產生的內在心理趨勢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選擇”。具體表現為對專業知識的渴望、學習的主動性等。同時我們也將專業興趣分為由個體因素引起的興趣和由情景因素引起的興趣。
(二) 專業興趣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以往對于大學生專業興趣的相關研究較少,而與此相近的研究多為專業認同、學習興趣等方面的研究,且多為反映大學生總體的專業興趣狀況,較少涉及其影響因素。大多數研究都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分析大學生專業認同或學習興趣等方面的狀況。本文通過對以往相關研究的分析和整理,歸納出可能影響大學生專業興趣的四個方面的因素,即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四個方面。
(三) 假設
在前文中,我們將專業興趣分為由個體因素引起的興趣和由情景因素引起的興趣。其中,由個體引起的興趣主要受個人因素影響;由情景因素引起的興趣主要受外在因素影響,并進一步分為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即專業興趣受到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四個方面的影響,如圖 1所示。本文根據以往資料并根據預調查的結果,對四個方面的因素又做了具體細分。
1. 個人因素影響專業興趣
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價值觀、行為傾向、心理特征等,因此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摩擦甚至沖突,從而對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產生很大影響。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尤其是寢室關系與專業興趣可能存在著某種關聯。
自制力是指人們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大學生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或受很多外在因素影響,從而分散學習的專注度。缺乏自制力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集中精力,從而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最終影響專業興趣。
本文中所提出的認知可能影響專業興趣,主要是指大學生對于自己的認知、對于大學階段的認知以及對于所學專業的認知可能會對專業興趣造成影響。具體而言,如若大學生對自身、學習和所學專業認知不清,則會不知道自己想學和適合學什么,也不會知道為什么要學。認知不清所導致的目標模糊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興趣。
個性心理特征,就是個體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針對個性心理特征,此項調查主要考察個體性格和能力是否會影響專業興趣。個體的性格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如孤僻、自卑等本身就會影響學習和生活;而能力則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成功體驗作為一種外在刺激,往往能促使個體更加積極地應對挑戰,在學習過程中也是如此。良好的成功體驗形成了對學習的正向激勵,從而又提高了成功的幾率,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期望落差影響專業興趣主要是指大學生對于大學生活的失望、學校及專業的不滿、中學階段的優越感的缺失等影響專業興趣。
目標沖突影響專業興趣主要是指豐富的大學生活中,不僅僅只有學習,還有更多的活動。本文希望通過調查,探究豐富的大學生活是否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從而影響專業興趣。
H1:本文假設大學生人際關系緊張、自制力不強、認知不清、缺乏成功體驗、期望落差過大以及目標沖突會降低專業興趣。
2. 家庭因素影響專業興趣
父母壓力主要體現在父母在學習、工作、前途等方面對子女造成的壓力。主要表現為“父母只關心學習情況,對學習成績要求高”、“整個家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自己幾乎是所有同齡親戚中少數‘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一直以來都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甚至連自己將來的工作、生活都基本設計好了”等情況。
父母重視子女的學習情況并提出高要求,相對于其他學生,顯然會對子女產生一定壓力。但本文并不能肯定這種壓力有多大,以及由此形成的對專業興趣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方向。
作為同齡親戚中少數“有出息”的孩子,那么整個家庭必然對之期望很高,這無形中也是一種壓力。身處此類環境中的大學生往往會自覺形成一種心理暗示,不能讓父母失望。
(二)個體因素相對其他方面的因素更影響專業興趣
從表 7中各影響因素的顯著性大小來看,個體因素方面的子因素對專業興趣的影響顯著性更強(子因素“性格”和“認知”的Sig值最小)。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影響大學生專業興趣更多地是個人因素。這與心理學中的有關理論相符:興趣與認識和情感相聯系。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也就不會對它有情感,因而不會對它有興趣。反之,認識越深刻、情感越強烈,興趣也就會越濃厚。
(三)學校因素中師資力量影響相對突出
從表 7中影響專業興趣的學校因素來看,師資力量影響相對突出。教師作為大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專業知識傳授者和引導者,對于學生專業興趣的培養肩負著重要責任。從實際經驗出發,我們也不難理解這個結論。在專業學習的初期,大學生往往對于所學專業的了解很少,這時需要教師向學生打開一扇窗,而這扇窗外的“景色”是否吸引學生,很多時候就決定了學生對于此專業的興趣。一般而言,教學水平高、教學方式靈活、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更容易激發學生專業興趣。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教師和學生的匹配性對于學生專業興趣的影響。
(四)家庭因素中父母壓力影響相對突出
從表 7中影響專業興趣的家庭因素來看,父母壓力影響比較明顯。通過與部分被調查者交流,我們得知部分學生還是受到了來自父母方面的壓力,如有些父母給孩子早早地劃定好了發展方向、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等都給孩子帶來了壓力。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專業興趣與父母壓力呈負相關關系,這一點與現實經驗也是一致的。一般而言,父母壓力越大,孩子的心理負擔可能越大,產生的負面心理影響也會更明顯,從而導致專業興趣度更低。但對于父母壓力具體是如何影響專業興趣的,本文未作深入探究。
(五)啟示
從調查結果來看,個人、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因素對于大學生專業興趣的影響相對明顯。這啟示我們應該主要從這三方面加強對大學生專業興趣的引導和培養。
針對部分大學生專業興趣不高的狀況,最主要的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加強引導和啟發,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并結合所學專業相關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強調是“人本主義”,即從學生自身特點出發培養興趣。興趣可以引導,但不可強加,否則反而可能會成為降低專業興趣的因素。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培養孩子興趣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其對子女興趣的影響可能最早,也最為深遠。就大學生而言,結合調查中存在的情況,父母應該明白孩子的未來應該由自己創造,父母不要去替代,也無法真正替代。父母最佳的角色應該是建議者和傾聽者。父母的經驗有用,但并非處處適用。
高校作為學生專業學習的重要場所,應盡可能為提升學生專業興趣提供可能。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于學生專業興趣的影響較大。同時,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發現學生對于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往往伴隨著“老師講課沒意思”、“這門課學了沒什么用”等現象。這提醒我們,應將教師轉變為提高學生專業興趣的有利因素。教學任務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甚至是最為重要的內容。除去其他原因,如若教師讓學生失去了興趣,難以說明其稱職。
五、研究局限性及未來研究方向
此次調查由于時間緊迫、各高校分散較遠等原因,只選取了重慶市所有高校中相對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但這三所高校的調查樣本對于總體情況的反映程度有限。如果能夠選取更多樣本進行調查分析,結果會更有說服力。此外,在調查之初,我們建立起了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專業興趣影響因素分析模型。由于模型涉及眾多因素,在數據分析中建立的模型的自變量就更多,這會影響模型的準確性。如果能夠對模型進行修正,效果可能會更好。■
參考文獻
[1] 劉連龍,徐丹,何山等:《大學生專業興趣調查及對策研究》。
[2] 董滿生, 胡傳海等:《大學生專業興趣研究》。
[3] 胡志海、黃和林:《大學生人格類型與專業認同間的關系研究》,《心理科學》2006年第6期。
[4] 北京大學心理系 INSIGHT 工具組:《PES心理測評工具箱》, 2003年版。
[5] 童腮軍、范安平:《大學生專業類型與專業興趣吻合程度研究》,《現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5期。
[6] 張德等:《組織行為學》,2011年6月第4版。
作者簡介:
李海濤: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2011級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調查活動主要負責人。
Abstract: Based on SPSS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which belongs to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business students' innovating abilities. By summarizing and abstracting the factor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business students' innovating abil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modifies the factors using research and factor analysis, which i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n comes up with some practical conclusions and revelations that is useful for our education system today.
關鍵詞: 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因子分析法;實證研究
Key words: students of management;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ies;factor analysis;empirical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7-0006-04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管理類大學生需求隨之增加,許多高校紛紛增設了此類專業,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迅速擴大,我國管理類專業點由1998年的1276個猛增至2003年的2866個,50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
然而,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卻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創新能力較差成為普遍問題,因而如何去
培養管理類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
問題。
大學生創新能力是一種涵蓋大學生本身以及相關要素關系和行為多方面的綜合系統。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其在一定的環境、資源、培養模式以及自我塑造等條件下,表現出來的一種創造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
因子分析法是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評價方法,因子分析就是將大量的彼此可能存在相關關系的變量轉換成較少的、彼此不相關的綜合指標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這樣既可減輕收集信息的工作量,且各綜合指標代表的信息不重疊,便于分析。用此方法可以較科學、迅速的找出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從而找到提高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對找到適合他們的培養模式有重要意義。
1 總體方案
1.1 研究目標
本文實證研究的具體目標是:通過對管理類大學生的任課教授進行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對得出的27個影響因素進行驗證;探討影響管理類大學生創新型培養的主要因素。
1.2 技術路線
研究的具體技術路線是:
①問卷設計,在個人訪談的基礎上,結合所得出的因素,參考已有的相關量表進行調查問卷設計。
②在西北工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天津大學、蘇州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9個高校的管理學院面向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和數據收集,共發放了100份問卷,回收了72個有效樣本數據。
③數據分析,利用收集到的有效樣本數據作統計分析,對要素的合理性進行驗證。
④對統計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得出影響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
1.3 調查對象
本文的調查對象是西北工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天津大學、蘇州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9個高校的管理學院的老師,涉及到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等專業,調查者中涵蓋教授、副教授。
1.4 分析方法及工具
對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分析工具為SPSS16.0統計軟件。
2 問卷設計
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在管理類大學生創新培養影響因素提煉的基礎上,本文進行了調查問卷設計,問卷主體包含的內容為:因素調查。其中包括六個一級指標,分別是:校園環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課外活動、學生、思想教育。調查問卷中所涉及的二級指標見
表1。
3 數據收集與分析
3.1 數據收集
2013年4月~2013年5月,針對“影響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因素”這一問題,對西北工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天津大學、蘇州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9個高校的管理學院的76位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研采用現場調查方法,共發放了100份問卷,回收了72份,回收的問卷全部有效。本文為了提高調查的準確性,在調查前對調查者詳細說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內容及各個變量測量指標的含義。
3.2 問卷效度分析
對問卷進行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逐次對每個一級指標所對應的二級指標進行檢驗,判斷各一級指標里的二級指標是否具有相關性。KMO是用于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的一個指標,其值愈逼近1,表明對這些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在研究中,KMO值大于0.5則表明通過KMO檢驗,Sig值小于0.05則通過Bartlett球形檢驗,可以考慮進行因子分析。
如對“校園環境”所含二級指標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圖1。
KMO值為0.514>0.5,通過檢驗,Bartlett's Test of Spherricity檢驗,sig值為0.000,小于0.05,也通過了檢驗。對其他二級指標也如上進行檢驗:“課程設置”二級指標KMO值為0.436
4 因子分析結果及討論
4.1 計算矩陣的特征值,求特征值的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
前面顯示了27項因素是影響管理類大學生創新型培養的重要指標,但是,由于變量較多,如果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則會造成相當多的信息重疊現象,不利于尋找內在規律。因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因素進行歸納。
在 SPSS16.0 的運行中,選擇以主成分法作為因子提取方法,選定因子提取標準是:特征值≥1。對每一因素所對應的二級指標逐次分析。
對“校園環境”所含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其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如圖2,由圖2可知,有兩個滿足條件的特征值,它們對樣本方差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72.492%,代表了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兩個因子便能夠對所分析的問題進行很好的解釋。
4.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因子載荷矩陣
同樣利用 SPSS16.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初始因子載荷矩陣(Component Matrix),見圖3。
4.3 因子旋轉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僅是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個主因子的意義。然而用上述方法求出的公因子解,各主因子的典型代表變量不很突出,容易使因子的意義含糊不清,不便于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從圖4可以看出,各指標有幾個公共因子上均有相當程度的載荷值,難以合理解釋其實際意義,因此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因子進行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Rotated Component Matrix),如圖4。
4.4 因子的解釋和命名
從因子分析導出的載荷矩陣的結構出發,把變量按與公共因子相關性大小的程度分組,使同組內變量間的相關性較高,不同組的變量的相關性較低,按公因子包含變量的特點(即公因子內涵)對因子作解釋命名。根據圖4,可將“校園環境”指標集分為兩個主因子,第一個主因子F1主要由A5(實驗室設備先進、齊全,滿足學生進行科研的需求),A3(圖書館藏書量大,書目既全且新),A4(圖書館電子資源豐富,信息量大、全、新)三個指標決定,因子F2主要由A1(學校地域廣闊,環境優越、舒適,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活動場地)決定。可將F1定義為學校資源,將F2定義為學校環境。
按照上述相同步驟,對“教學方法”所含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其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如圖5,得到兩個特征值,對樣本方差的累計貢獻率為78.221%,代表了大部分信息,提取的兩個因子能夠對所分析的問題進行很好的解釋,同樣的,得到其因子載荷矩陣(見圖6)和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圖7)。
由圖7知,第一個主因子F1由C1(任課老師大多都熱愛教學工作,責任感強)和C2(任課老師常常采用啟發式教學,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兩個指標所決定,第二個主因子F2由C3(任課老師授課時常會介紹本學科最新研究動態和結果)和C4(學校經常邀請校外著名學者、專家來學校講學)兩個指標決定。F1可以定義為教師的態度和授課方式,F2可以定義為教師的先進性。
同理,對“課外活動”二級指標進行因子分析,由特征根大于1,提煉出了2個因子,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知第一個主因子F1由D3(老師進行科研工作時,經常吸納學生加入)和D2(任課老師積極指導學生參與課外學術競賽和科學研究)兩個指標決定,第二個主因子F2由D1(學校提供了充足的經費支持學生進行課外的科學研究)決定。F1定義為老師對課外活動的支持力度,F2定義為學校對課外活動的支持力度。對“學生”二級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提煉出了2個因子,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知第一個主因子F1由E2(對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可以認真對待,按要求完成)和E1(學生能夠按時到課,認真參與課堂內容)決定,第二個主因子F2主要由E3(學生有獲取新知識的渴望及需求,對未知事物有探索精神)和E4(學生對課堂學到的知識有很好的轉化能力,善于將其應用于實踐中)決定。F1定義為學生上課的態度,F2定義為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和應用能力。
對“思想教育”二級指標因子分析,提煉出1個因子,此因子由F1(學校開設的德育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很大幫助)來決定。該因子定義為學校對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視程度。
4.5 提取出主要因子 由上述因子載荷矩陣提出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的主要因子,共提取9個主要因子,由其特性分別對其進行命名,具體見表2。
5 結論與啟示
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性人才越來越被社會需要,管理類大學生作為未來人才的儲備力量,其創新能力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影響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校和教師都對其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得從這些方面入手:學校加大環境建設和資源投資力度,教師轉變講課方式和方法并加強對學界最新動態的了解,學校和老師加強對學生學術和活動的支持力度。另外學生自身也會影響到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大學生自身要端正上課態度,勤學善思,勇于探索。只有學校、教師、學生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才會不只是一個口號,才會真正的培養起來。
參考文獻:
[1]朱建平,殷瑞飛.SPSS在統計分析中的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55-170.
[關鍵詞]組織行為學;教學方法;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93X(2012)01−0043−0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就業模式的市場化,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也在與時俱進。強調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能素質的傳統大學生能力觀已遠遠適應不了當代社會的需要。一方面是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招不到人。這樣龐大的供需缺口也給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培養社會認可的畢業生?國內學者采用多種方法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進行了研究,構建了各種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包含滿足社會需求、體現自身價值的技能、理解力和個體特質的組合[1]。由于研究視角和重點各不相同,結論莫衷一是。但從用人單位來看,他們往往最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尤其是責任感、敬業精神、吃苦耐勞、誠實正直等品質[2]。這些結論給了高等教育啟示,在培養職業素質、業務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創新能力之外,也不能忽視大學生的價值觀與品性素養的培養。作為高校經管類專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組織行為學無論從課程體系設計還是教學方法選擇上,能給出當代大學生能力培養一個重新審視和反思的空間。
一、大學生能力培養與組織行為學教學
組織行為學是高校經管類學生必修的一門核心課程,主要探討個體、群體以及組織結構對組織內部行為的影響。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學習者獲得一種對組織中人的行為和態度的解釋、預測和控制的能力,并利用這些知識來改善組織的有效性。由于開課時間大多在本科一、二年級,這一時期正是學生熱衷于思考人生和未來的階段,是自我意識充分覺醒和發展的階段,對于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愿望,也正是進行教育引導的良好時機[3]。組織行為學的相關內容如人格、情緒、價值觀、團隊等為當代學生認識自我、加強人際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引導和現實規劃。
同時,組織行為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和體驗性都很強的課程,它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識”用系統、科學化的方法展現給讀者,鼓勵學生擺脫直覺的觀點,學會系統地分析人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也是自我行為反思和分析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組織行為學的教學目標,不僅是傳授管理知識,而且還要訓練管理人員所必備的技能[4]。通過學習組織行為學,學生的自治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都能得到鍛煉與提高,甚至可以說,這門研究“人”的課程直接決定了所有先進的管理觀念和方法在實踐中應用的效果。
二、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的難點
如同許多管理學科課程特點一樣,組織行為學的定量知識內容較少,單一的講述比較空泛,容易陷入到灌輸組織行為學中相應管理理念的窠臼中。怎樣系統地整合這些知識,讓學生克服偏見,習得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結論,是一個難點。事實上,講授像組織行為學這樣的學科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克服許多人的一種“這都是普通常識”的觀念。
其次,組織行為學體系完全是建立在西方管理學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帶有相當強的西方文化烙印,比如說一些經典理論的辯證理解,對學生的知識吸收起著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如何把組織行為學教學內容與我國國情、文化嫁接,一方面讓學生把握整體理論體系、接觸理論前沿熱點;另一方面讓學生能聯系實際,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是考驗老師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的重要課題。
再次,組織行為學是一門強調人際互動的課程。管理中一切牽涉到人的問題,如員工的激勵、領導、行為的控制、預測等都與組織行為學的內容有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課程的現實指導意義,就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掌握并實踐這種互動性。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環境限制、學生評價體系導向等又很難做到完全開放式與互動式教學。因此,要想真正提高組織行為學教學質量還需要從教學模式到評價體系的一系列變革。
三、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方法改革
鑒于組織行為學的課程特點和教學要求,如果只是簡單地將管理理論、概念、技術、方法和手段作為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更難達到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因此,傳統的填鴨式、講授式和接受式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教學需要,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多元化的今天,可以借助電子信息化的先進教學手段,運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心理和行為測試
借助一定的測量工具進行心理和行為測試,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方式之一。在寓教于樂的同時,能引起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反思,教學生學會分析診斷的技巧。組織行為學內容的心理學部分也為開展心理測試提供了大量素材,如人格特質、興趣、能力、價值觀、需求層次等等。
通過心理測試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銜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了解自我,明確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同時增強對于自己和他人行為的辨識能力,更好地進行自我控制與人際互動。在課堂實踐中,MBTI人格測試、情商測試、選擇性知覺測試、價值觀測試、決策風格、領導風格測試等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利用已有實驗室測評軟件或各種測評工具,不斷更新和擴充測試內容,也能保證測試作為有效的課堂輔助手段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
(二)團隊練習
團隊練習也是組織行為學教學中可采用的一種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就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個相對等額的小組,要求他們以團隊的形式分工協作,完成老師指定的各種任務,如案例討論、課堂陳述、團隊游戲等等。團隊本身就是組織行為學群體部分需掌握的內容模塊,以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的課堂教學,一方面使得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緊密銜接,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與集體榮譽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鍛煉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同時加強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訓練。每學期伊始,我們都會把學生分成若干團隊開展各種練習,如利用小組推選出來的代表進行課堂陳述、拾荒游戲、案例分析與討論等,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對學生的日常評價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深度交流。一學期下來,同學之間的關系、成員的團隊意識、思辨能力等都有顯著提高。
(三)情景模擬
情景模擬教學要求圍繞某一組織行為學問題,盡可能人為創造某種組織管理活動的仿真環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各種管理角色,身臨其境,從中學習和運用組織行為學的知識及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目標[5]。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模擬的管理情境中切身體會到組織行為學中的各種抽象概念、理論基礎,使學生形成針對不同管理情境的反射式管理思維,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了解行為與組織管理的復雜性,為將來具體開展工作做好心理準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圍繞組織行為學的課程內容開展冬季野外生存、招聘過程的知覺偏差、溝通障礙等情景模擬,學生的反饋非常積極,表現出了對課程極大的興趣,也提高了老師的授課熱情,有效地推動了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四)案例討論
案例教學成為工商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組織行為學實踐性、應用性的學科特點更決定了案例教學在這門課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案例分析的頻數,小到課堂練習中的情景案例討論,大到規范化的案例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在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管理學科的權變性特點,案例討論應秉承開放式的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積極討論,鼓勵觀點各異,甚至鼓勵建設性爭論。在每次學生做完案例報告之后,教師需要進一步對案例做出詳細的分析和講解,對已有知識點進行總結及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五)多媒體手段的運用
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授課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由于組織行為學課程內容的多元化,更需要借助多媒體手段擴充授課內容,綜合運用視頻、圖片、電影片段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如知覺一章,我們準備了大量的心理學圖片,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常識蘊含的組織行為學要義。領導一章,我們結合領導案例視頻,讓學生融入其中,這樣甚至比一般的案例討論更生動、更形象、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我們鼓勵學生在課堂陳述時運用多媒體手段,鍛煉了他們的多媒體制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四、多元化教學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項
首先,以上無論是親驗式、交互式還是研討式的教學方法,都是在正常教學手段之外的補充,是在已有知識點掌握基礎上的深化和拓展,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拘泥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而忽視本應掌握的教學內容,使得主題過于分散,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不牢。
其次,這種教學模式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案例分析還是團隊游戲,老師的作用不是抽身解脫,而轉變為訓導員、控制者的角色,在任務開始前提前布置作業,在任務進程中控制進度節奏,及時解決學生的爭論與疑慮,在任務完成時總結提升,為學生做進一步的啟發。既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原創性的觀點,又需要把課堂討論與上課內容緊密銜接。這對授課老師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老師需要在平時積累大量素材,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應變能力,使得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多元化教學方法能真正發揮作用。
第三,要加強案例庫建設。案例教學能否發揮應有的效用,案例選取的質量起著關鍵作用。由于我國的管理學體系大多從西方嫁接而來,案例的適用性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組織行為學教學來說,案例庫的建設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學校或課題組應重視案例庫的完善與更新,或利用現有的國外案例進行改編,或組織教師自行編寫,使得教學過程得以持續開展,教學手段真正發揮實效。
最后,改變學生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評價也影響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6]。傳統的記憶式閉卷考試實質上只是對學生知識復述能力的考核,是在填鴨式、講授式教學方法下長期形成的結果。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必然要求從源頭上改變對學生的評定方式。提高平時作業與課堂討論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改變根據一次考試結果評定學生綜合表現的考核模式。同時對考試的題型和內容進行改革,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使得命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科學的評價體系與考核方式也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
五、結語
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方法是滿足時代對當下大學生要求的一種新的嘗試,它并不是簡單地摒棄傳統的板書理論教學方式,而是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手段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并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效果也在實踐中得到了肯定與支持。當然,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始終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真正貫徹并有效推行這種教學方法還需要學校相關配套體系的支持,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關注。
參考文獻:
[1]王培君.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研究綜述[J].教育與職業,2009(11):20-22.
[2]王靜波,劉善仕.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認知及其對素質教育的啟示[J].現代大學育,2003(5):58-61.
[3]徐華.基于引導大學生自我發展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33):77-79.
[4]高曉芹.組織行為學教學方法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5):87-90.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獨立學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LIU Shengsi, WANG Jiemin, HE Xiaoxuan, ZHANG Wei
(Business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as an emerging trend of thought, need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ely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 a unique mental stat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for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s, explore the revel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lleges,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respect the status of the student body, students explore the unique potential cultivate students' personality health, improve student happiness index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上世紀末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在《積極心理學導論》中提出了“積極心理學”,從此興起了一股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注重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①致力于從激發人類的潛能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角度,以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相對于消極心理學而言,積極心理學在人類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基礎上,更加偏向于通過欣賞的眼光和積極的引導,充分激發出樂觀的思維方式和積極的行為模式,從而塑造出人們的健康人格。
獨立學院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按新的機制和模式舉辦的民辦機制、本科層次的學校,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辦學機制與模式的一種探索與創新。②作為本科教育末端、專科教育前端的學生群體,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具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極教育的理念下,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中樹立威信地位,通過指責、批評懲罰等消極方式來制止大學生的負面情緒和過失言行,忽視了獨立學院大學生特有的積極品性和潛在能力。針對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應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構建出適用于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1 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分析
1.1 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心理優勢分析
選擇在獨立學院就讀的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相對優越,這讓獨立學院的學生群體在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展示中,呈現出特有的心理優勢和能力優勢。由于從小在較為寬裕的環境中成長,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有很多從小就參加學習了各種特長訓練,如舞蹈、繪畫、體育、唱歌、表演、樂器、寫作、手工等等。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展現出自己精湛的特長功底,不僅能讓學生們施展才華、培養興趣、陶冶情操,還能提升學生們的交際能力、組織能力、行為能力。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的大學生藝術團聚集了全校的“文藝骨干力量”,向全校師生奉獻出各種形式新穎、內容向上的文藝節目,深受學院領導和廣大師生的好評。另外,很多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從小就有條件到各地旅行,這不僅能讓學生們提升自信和自立、學會寬容和適應,還能鍛煉勇氣和毅力、學會選擇和珍惜,更能在提升學生們的閱歷的同時促進其思維的活躍。例如我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周賢同學就酷愛旅行,在大學期間走遍了不少名勝古跡和秀美景區,通過“玩中學”的方式,在畢業之際成功入職了全國百強旅行社。③
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濃厚的興趣,在平時的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都十分渴望能夠在課余時間,有機會將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活動之中。因此,獨立學院的課程設計和課程實訓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的市場營銷生產實習環節,是管理學院相關專業學生十分期盼的教學活動,本活動主要以全校師生作為受眾群體,學生需要在按組分配以后,積極策劃出有效的營銷方案并付諸行動。學生通過參與學校的教學實踐的經驗,利用寒暑假到社會上去尋求更加廣闊的實踐平臺,以此鍛煉其人際交往能力和實際操作水平,為未來的擇業與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1.2 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心理劣勢分析
由于獨立學院的大學生群體處于本科教育末端、專科教育前端的特殊定位,從主觀角度和客觀角度均存在著其特有的心理劣勢。
從主觀角度來看,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怨自艾、自卑自責的負面情緒。一方面,由于高考失利或者嚴重偏科導致進入三本院校就讀,使得學生因曾經的同學、好友紛紛考進了一本、二本大學就讀而自卑,因考慮家庭將承擔較大的經濟負擔而自責。另一方面,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從小學至高中的階段,大部分都是備受老師和同學關注的優秀學生,進入三本院校就讀對原本信心十足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伴隨著這些負面情緒步入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在大學初期會因缺乏自信和強烈自卑而產生目標迷茫、狀態不佳等現象,甚至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態。
從客觀角度來看,獨立學院的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一方面,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為9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在大學階段需要花費更加艱辛的努力,才能承載一個家庭的唯一希望。另一方面,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對三本學生的輕視、很多單位對三本學生的歧視,使得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實習畢業階段遇到就業瓶頸。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在伴隨著這雙重壓力的階段走出大學校門時,很容易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迷茫,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懷疑甚至喪失信心,即產生“畢業生綜合癥”。
2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
2.1 偏重對負面心理問題的認識與預防教育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普遍承襲傳統心理學的“消極”理念,主要是側重于通過主流心理學理論,發現與解決大學生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心理問題、人格問題。在“消極”教育的理念之中,偏重于培養學生對負面心理問題的認識與預防,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問題、精神病癥等,以及如何預防和處理這些問題。這種教育方式使得教師對待學生就如同醫生對待病人,讓學生造成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總是處于一種擔憂的情緒狀態。當學生遇到心理障礙尋求幫助時,教師往往通過指正學生不足這種說教的方式,讓學生改變觀點,這不僅會使學生出于一種被動和反抗的狀態,甚至有可能會惡化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起到“治標不治本”的教育效果。
2.2 缺乏對正面心理情緒的引導與培養教育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對負面心理問題的認識與預防,相對應而言即缺乏對大學生正面心理情緒的引導與培養。積極的心理教育更加注重激發與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情緒與積極品質,教育學生如何運用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如何培養積極的、快樂的情緒狀態,如何提升學生自身的心理抵抗力和免疫力。這種積極的心理教育方式使學生主動的創造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自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對抗和治愈負面的心理問題。然而,獨立學院現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對正面心理情緒的引導與培養教育,也導致大學生缺乏對如何提升自我心理素質的思考和能力。
3 積極心理學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3.1 尊重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正面的人生觀念、心理調節、行為規范等向學生積極倡導的同時,還應當尊重學生表達出的不同觀點,通過傾聽、理解、說理、接納、贊美等積極的溝通方式來傳授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在教育過程中,只有教師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與學生不是教育與被教育的對立關系,學生才會放下“逆反”的心理包袱,真正聽取教師的建議和意見。
同時,獨立學院大學生還需要尊重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尊是個體自我評價后做出并長久保持的對自己贊許的看法,它表明了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價值的一種認同程度,而自尊包含歸屬感和控制感兩種情感感受。④當學生在尊重自身主體地位的情況下,就會主動激發、培養、強化自己的積極心理因素,從而提升自我素養和能力,這樣既能夠獲取被他人認可的歸屬感,又能夠獲取能超越自我的控制感。因此,積極激發大學生良好的自尊意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3.2 發掘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特有潛能
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在廣大大學生群體中具有特有的特點,他們興趣廣泛、思維活躍、渴望不斷提升自己,比其他大學生群體更加希望得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可。因此,教師應該向學生充分提供施展才華的精神鼓勵,讓他們在心理上獲取被肯定的需求,在行為上獲取被關注的需求,產生更強的學習熱情和工作激情,從而產生最大程度的行為進步。當激發出學生的主動性,發掘出學生的特有潛能,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外,獨立學院還應當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利于施展才華的良好環境。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經驗是在環境中獲得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⑤發掘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特有潛能,積極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
3.3 培養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健康人格
積極健康人格不僅可以預防消極人格的破壞作用,還能夠促進積極人格的適應性發展,維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⑥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擁有積極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培養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就是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教師需要依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求,把符合積極健康的理論要求、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知行轉化成為獨立學院大學生個體的內在意識和外在行動。
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應當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獨立學院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應當適應于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同時具備當代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和積極健康的人格,才能培養出符合于國家需求、適應于社會變化的高尚健康的大學生。
3.4 提升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幸福指數
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幸福指數,主要取決于現實接近于理想的程度。當現實狀況越接近于理想狀態,越容易產生幸福感。幫助獨立學院大學生實現理想,賦予其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工作能力,是提升幸福指數的重要途徑。
首先,幫助獨立學院大學生樹立積極現實的目標和理想。大學生對現實的認知仍處在感性的認識上,其目標和理想的樹立往往來自于對媒介的觀察與模仿。如果(下轉第252頁)(上接第242頁)理想樹立得太高而無法實現,就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和失落感。因此,幫助獨立學院大學生構建積極的、適應現實的理想,讓學生構建正確的自我認知,是提升幸福指數的重要前提。其次,幫助獨立學院大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和生活技能。除了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具備優秀的專業技能和生活技能,是實現目標和理想的必然要求。認為,幸福是主體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環境中,通過創造性勞動實現自我理想而產生的精神上的滿足。獨立學院大學生只有充分獲取了過硬的技能本領,來能在外在條件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理想,從而真正提升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 Seligman,Csik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2] 周濟.促進高校獨立學院保持健康快速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3-07-08(2).
[3] 王理略,柯廣來.“玩”出了一個好職業的專科女生[N].湖北日報,2014-06-23(10).
[4] 蔣宗文,郭士魁.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10.10(185).
[關鍵詞]大生社會實踐;文獻綜述;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1)03-0078-05
國外大生社會實踐具有較長的歷史,有公民體驗教育、勞動教育、軍事訓練、紀念性活動、校企聯合“雙元式”實踐、醫院義工、小區服務、校外打工和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在我國,大生社會實踐是指大生按照校培養目標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總稱,是一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教育活動。中外大生社會實踐的內涵、功能等具有相近之處,但在表現形式、運作模式上存在差異。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國者圍繞大生社會實踐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對我國相關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具有很好的啟示。
一、國外大生社會實踐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外有關大生社會實踐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大生社會實踐內涵、行為動機、運行模式和功能等幾個方面(見表1)。
(一)對大生社會實踐內涵的研究
Snyder等人認為,社會實踐是一系列長期的助人行動,是有計劃、有準備、前攝性的而非反應陛、后置性的行動,是在一定時間內承載相應責任的行動,是正式化、大眾性的行動。BalzerTM指出,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基本的活動形式之一,是一種可以循環實施并為了實現集體目標而進行的集體行為,大生為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加需要參加社會實踐。John Friedmann 對社會實踐認識論進行了闡述,主張對世界的評價應該客觀真實,或者至少揭示一個持續伸展的真理。Suellen Shay指出,“實踐”兩字表明人類的行為是習慣性、持久性、目的性和有意識性的(并不是常常有意識),應更多地關注參與實踐中去的人的行為和組成實踐活動的大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前國際志愿者協會總裁Kenn Allen指出,志愿服務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愿的、利他的、沒有直接資金回報的活動,是一種積極活動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單純的志愿者的閑暇活動。我國者牟宗泉通過研究國外大生社會實踐指出,西方國家的各類社會實踐為延伸校課堂教授效果奠定了基礎,各類社團活動和教實習活動都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Huberman將社會實踐作為知識轉換的紐帶,指出理論世界和客觀世界靠一種紐帶相互連接,社會實踐就扮演了這個紐帶,當人們從知識轉換的角度具體分析問題時這個紐帶的作用就愈加明顯。
(二)對大生社會實踐行為動機的研究
國外者歷來重視研究人的行為動機,對大生參加社會實踐動機的研究也是如此。Parkert認為,參與大生社會實踐的行為動機主要來自利他(幫助他人)、交換(期望得到某種回報)、信仰(傳播自己的信仰)和休閑娛樂(尋找休閑的體驗)四個方面。Jonestgl的研究表明,加拿大青年人參加社會實踐主要基于追逐某種信仰、運用自身技能和經驗的愿望、開發潛能、增加工作機會、與其他志愿者交友等幾種原因。Richard G.Niemi等人通過調查發現,青年生參與小區服務的比率較高,其動機與生、家庭、校特色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Steve等人從志愿者招募、遴選、評監以及留任的角度研究了如何引發大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動機。May Kim對美國青年足球組織的志愿者和當地青年運動聯賽的志愿者菜單數據進行了修改和驗證,提出修改后的志愿者菜單更適用于與青年運動組織和事件有關的志愿者動機的研究。Justine B Allen 新西蘭達尼丁舉辦一年兩次的新西蘭MASTER’S GAME志愿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自我決定理論有助于加深理解運動項目志愿者動力和預測志愿者行為,并能促使志愿管理者提升志愿者的工作動力。O.A.巴伊沙科娃通過抽樣調查和口頭訪談的方法研究了俄羅斯大生兼職狀況,全面分析了大生兼職的動機、兼職與業的關系、兼職與習的態度和兼職對習的影響等問題。日本者雨宮孝子、佐佐木正道等對日本大生志愿者活動進行了研究,指出日本大生整體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比率較高,參與領域比較廣泛,主要是源于大生把志愿服務作為大生活的重要體驗這一動機。英國政府在2004年利用志愿行動組織100多萬人融人地方小區,獲取發展技能與獲得工作經驗的機會成為大生踴躍參加此次活動的原始動機。
(三)對大生社會實踐運行模式的研究
為便于指導實際工作,國外者對大生社會實踐的組織實施、獎勵評價和體制機制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美國通過制定相應法律法規體現對大生社會實踐的主導作用,馬里蘭州最高司法機構早在1997年便開始強制執行75小時的小區服務作為中畢業的基本條件這一政策。法國高校鼓勵生利用假期打工或承擔科研項目的形式直接參與企業實際工作,不僅企業積極接收,而且政府也積極參與并提供1/3的經費支持。日本大實行實踐分制,十分重視利用社會教育的場所、設施、人力等資源以及社會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對大生進行實踐教育。德國高校對生實施“開放式管理”,生在修好校硬性規定的必選課外,可以根據選課情況安排打工時間。英國者Helen Busselltll提出了大生社會實踐的“4W”理論,即什么是社會實踐、到哪里社會實踐、為什么社會實踐、誰去社會實踐,提出要建立社會實踐志愿者獎勵或回報機制。聯合國志愿者組織依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赫茲伯格雙因素理論、麥柯里蘭激勵需要理論等設計實施了一整套的志愿者管理機制一“志愿者贊賞認可機制”(Volunteer Recognition)。加拿大者Steve等人從需求評定、方案規劃、工作分析、招募面談、訓練督導、激勵表揚、績效評估等方面詳細分析了社會實踐的計劃組織和管理規劃。德國者Balzer認為,要保持大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持久開展,必須關注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和社會實踐的法律保障機制兩大因素。美國者Huberman Lva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大、小區、大生、政府四個方面只有有效互補,才能保證大生社會實踐順利進行。以色列的Roni Kaufman對俄羅斯圣彼得堡一服務機構模式進行研究,認為志愿服務機構的結構及管理對志愿者的表現影響重大,志愿服務管理機制是成功的重
中之重。而Sherraden建立了一個評價志愿服務的參考模型,該模型表明志愿者服務單位、志愿者本身和志愿者派出機構在開展志愿服務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會因個人或機構的屬性特征和服務能力而呈現不同。美國學者McBridetlgj研究國際志愿服務(IVS)負責的跨國界志愿服務和國際開發及人道主義救援兩大類實踐活動后發現,他們均以完善的工作項目為依托,設有專門工作機構,負責組織領導、項目選擇和經費籌措等。
(四)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功能的研究
國外學者主要分析了社會實踐對學生、學校、社會和政府等參與方的積極作用,其中對促進學生個體成長、提高群體能力以及服務社會發展等功能的研究較多。Newmann等人L20J研究指出,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勝任力,增強自主性,促進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Clary等人分析指出,社會實踐的功能主要包括價值、理解、提高、職業、社會和保護六個方面。MarciaBok L提出,社會實踐的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學生的群體能力。Marcelt231對醫學院的教學實踐進行了研究,提出教學實踐在塑造教師社會規范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并有效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對教學工作的深層次認識。McLellan等人認為,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對學生成長更有戰略意義,社區服務通過教育學生成為社會維護和增值的負責貢獻者而刺激公民權的發展,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政府和社會。BennetttL研究發現,志愿組織正逐步成為社會福利的提供者,他通過一個模型解釋了志愿組織在提供社會福利中的作用。Christiant26j以塞內加爾青年志愿法律、中非共和國國民服務草案、納米比亞國家青年服務項目等為例,研究了志愿服務在推動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振興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指出發展中國家通過這些志愿服務項目激發出了生產力的潛在活力。
二、國外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對我國的幾點啟示
大學生社會實踐已經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日益受到各級政府的廣泛重視。國外學者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研究成果及其成功經驗,帶給我們諸多有益的啟示。
(一)適當調整大學生社會實踐理論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國外學者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深入剖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本質屬性,對其基本含義和主要特征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二是運用行為科學理論,通過大量實證分析,深刻挖掘了大學生個體參與社會實踐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特征;三是借助現代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積極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探索出了較為科學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模式;四是從不同視角全面分析了社會實踐對學生個體能力、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師素質的提高,對社區建設乃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與此相比,雖然國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但仍然存在―定差距:在研究內容上,我國著眼于經驗總結多、理論研究少,對實踐形式與內容面上研究多、個別深入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我國著眼于宏觀系統論述多、單個問題突破少,定性闡述多、定量研究少;在研究視角上,從教育學角度研究多,從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角度研究少,從學校和師生角度研究多,從政府和社會(實踐單位)角度研究少。為此,我們需要認真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適當調整大學生社會實踐理論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一要擴大研究范圍,提升研究層次。要從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人手,全面關注社會實踐的內容與形式、體制與機制;要緊跟國外研究熱點,重點研究志愿服務、實踐教學等問題。二要更新觀念,積極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大學生社會實踐雖然屬于人的社會活動,但同樣可以采用系統論、控制論、運籌學、概率論等一系列科學理論進行研究。當前,我國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研究應突出對某個問題、某個環節、某個案例的深入研究,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開展更多的實證分析,發現問題,探索規律。三要改變研究視角,跳出學校范疇研究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突破教育學研究的局限,借助管理學、經濟學理論,尤其是行為科學理論,深入研究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行為動機、激勵機制、運行模式等問題;另一方面,改變只有大學教師從教育視角研究的狀況,吸引更多領域的學者從政府、社會、企業、家庭等多個視角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問題的研究。
(二)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全員參與機制
國外大學生社會實踐表現出鮮明的“全員參與”特征。德國漢諾威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德國打工大學生人數在過去的20年翻了一番,2/3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打工;法國大約50%的大學生打工,大約10萬大學生在從事一種類似半日工的工作,每年至少持續6個月。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與狀況不容樂觀,除課程實踐以外,課外社會實踐仍然是“精英實踐”,即只有少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實踐鍛煉,沒有建立起全員參與的社會實踐模式。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是實踐崗位供給不足,不能適應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二是實踐經費來源渠道不暢,嚴重制約著各項實踐計劃的實施;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實踐主體內在動力不足。大學生全員參與社會實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既有大學生自身因素,也有學校教育因素;既有實踐單位因素,也有社會環境及其家庭因素。而實現“精英實踐”向“全員實踐”模式的轉變,關鍵是機制建設。其中,既有涉及實踐單位的社會責任機制和經濟利益機制,也有出自高校內部的師生激勵機制,還包括與國家、高校、學生及其家庭和社會密切相關的實踐經費分擔機制。只有構建由社會責任機制、經濟利益機制、師生激勵機制、經費分擔機制等構成的機制模式,才能加快大學生全員參與社會實踐模式的實現。
(三)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管理信息系統
伴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基于網絡的辦公模式正在極大地改造和推進傳統手工處理領域的辦事流程與實施效率,網絡化的集約、高效、實時處理等優越性正日益凸顯。發達國家已經廣泛運用信息手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組織動員、招募選拔、項目對接、過程監控和激勵表彰等工作環節均實現了網絡信息化操作,大學生社會實踐網絡信息化管理已相對成熟。而國內學者對此研究相對較少。隨著我國高教規模的急劇增長和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變革,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空間迅速擴大,領域不斷拓展,所涉人員劇增,形式日益多樣,管理難度也隨之加大。但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管理服務目前仍然沿用傳統的人工處理手段,存在著信息不透明、傳遞速度慢和失真等突出問題。因此,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管理信息系統已是大勢所趨。一要以管理學理論為指導,以大學生社會實踐管理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媒介,根據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流的運作特點,研究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框架、數據庫、智能模塊及其功能、系統體系結構,準確快捷地滿足大學生社會實踐各參與方對信息的需求,實現信息的高度集中與高度分享,探索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信息化管理理論體系。二要運用互動式需求分析、專業化設計規范、系統體系模塊化結構設計、工程化方法開發,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各參與方提供管理數據庫系統,并嵌入OA系統,開發出具有可靠性、可移植性、可擴展性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信息管理體系設計、開發和應用一體化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