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肺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脊髓損傷;肺康復;呼吸系統并發癥
脊髓損傷是多由外傷引起,如交通事故,高處墜落,打擊傷,砸傷,高處跌落,車禍等,是一種較常見的嚴重致殘的疾病。脊髓損傷患者各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并發癥。呼吸系統并發癥是脊髓損傷患者常見又危險的并發癥,也是脊髓損傷患者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無論在脊髓損傷急性期或是穩定期,呼吸道感染特別是下呼吸細菌性感染經常是困擾患者及醫生的突出問題。
脊髓損傷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患者)常常由于肋間肌肉失去活動而靠僅存的膈肌運動來完成呼吸動作。因而呼吸和咳嗽力量減弱,痰不易咳出,久而久之,痰堵塞支氣管、氣管造成肺不張、肺炎、而產生呼吸困難,甚至病情惡化。肺部感染是脊髓損傷患者嚴重的并發癥,也是脊髓損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肺康復訓練對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呼吸狀況,預防和減少呼吸系統并發癥有重要意義[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02月~2012年02月收入康復科病區所有脊髓損傷患者128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64例,觀察組64例,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齡16~80歲;觀察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齡12~7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配合程度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康復科護理常規進行治療,護理。對照組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每日行物理治療,給予預防呼吸系統并發癥相關知識宣教。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日增加1組肺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1.2.1腹式呼吸 患者取臥位或坐位,呼吸時腹部放松,經鼻緩慢深吸氣,吸氣時意念將氣體吸往腹部。呼氣時縮唇將氣緩慢吹出,同時收縮腹肌以增加腹內壓,促進橫膈上抬,把氣體盡量呼出。臥位吸氣時可用雙手置于腹部,隨吸氣雙手隨腹部膨隆而向外擴張;呼氣時腹部塌陷,同時雙手逐漸向腹部加壓,促進橫膈上移。
1.2.2咳嗽訓練 患者處于放松舒適姿勢,雙手置于患者腹部且在呼氣時做3次哈氣以感覺腹肌的收縮,囑患者練習發"K"的聲音以感覺聲帶繃緊,聲門關閉及腹肌收縮。將這些動作結合,指導患者做深彈放松的吸氣,接著做急劇的雙重咳嗽。
1.2.3呼吸肌訓練 患者取仰臥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練習,增強腹肌力量,開始為1.5~2.5 Kg,以后可以逐步增加至5~10 Kg,腹肌練習5 min/次。同時用一抗阻呼吸器(為一具有不同粗細直徑的內管),在吸氣時產生阻力開始練習3~5 min,3~5次/d,練習時間可逐漸增加至20~30 min,以增加吸氣肌耐力。
1.2.4叩擊、震顫 手指并攏,掌心成杯狀,置于患者胸背部,運用腕關節擺動輪流輕叩30~45 s,患者可自由呼吸。叩擊拍打后用手按在患者胸背部,囑患者作深呼吸,在深呼氣時作胸壁震動,連續3~5次,再作叩擊,如此重復2~3次,再囑患者咳嗽以排痰。
2結果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未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隨訪兩年,患者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例數,見表1,數據采用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是脊髓損傷患者的嚴重并發癥。人體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由肋間神經支配的胸間肌來完成。而腹式呼吸由膈神經支配的膈肌收縮來完成。脊髓損傷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患者)由于胸式呼吸消失,呼吸非常費力,呼吸表淺,無力咳痰,易發展為墜積性肺炎,其結果導致呼吸道感染難以控制或濃痰堵塞窒息而死。
脊髓損傷患者由于呼吸肌神經傳導障礙,引起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困難。呼吸功能障礙[3],排痰能力下降,加上長期臥床,抵抗力下降因素,加重肺部感染。因此,加強肺康復訓練,輔助患者排痰,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預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腹式呼吸、縮唇呼吸訓練可預防呼吸道塌陷,促使更多的肺泡參與交換,促使肺內血液循環。同時進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動作訓練,有利于膨脹肺部,改善通氣和供氧,使患者能主動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由于膈肌受累,使膈肌運動發生障礙,加強膈肌力量訓練,可增強膈肌收縮力,增加膈肌活動幅度,改善呼吸困難癥狀。叩擊、震顫可促使粘稠、濃痰脫離支氣管壁,在患者深呼吸時,將痰液等分泌物移向大氣道,排出體外。
綜上所述,肺康復訓練可以有效預防脊髓損傷患者呼吸系統并發癥,延緩病情發展,該操作簡單、方便,患者易接受,易掌握,具有良好的依從性。值得在住院期間及家庭生活中推廣和實行。
參考文獻:
[1]葉添文,賈連順.頸椎脊髓損傷呼吸系統并發癥及其處理[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4,17(6):330-332.
[關鍵詞] 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綜合有氧運動;肺康復訓練;舒利迭;噻托溴銨;肺功能;運動耐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5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6(b)-0104-04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nhalation of Seretide and Tiotropium Bromide for the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COPD
HU Liangbin1 YANG Jianquan2
1.Department of Sports, Shanglu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anxi Province, Shangluo 72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Sports,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nhalation of Seretide and Tiotropium Bromide for the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seven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COPD admitted to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1, experimental group 2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drug thera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was given aerobic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as given the aerobic exercise combined with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drug intervention. After intervention for 8 weeks, the changes of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vital capacity, forced vital capacity, 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ontents of secretary immunoglobulin A, noradrenalin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6 min walking 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 the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tervention of comprehensive aerobic exercise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nhalation of Seretide and Tiotropium Bromide for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COPD can improve the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oderate-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rehensive aerobic exercise;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eretide; Tiotropium Bromide;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常見疾病[1]。此病患病人數多,病死率高,社會經濟負擔重,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2]。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據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預計,至2020年COPD將位居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的第5位。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40歲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為8.2%,患病率之高十分驚人[3]。本研究對比分析單純的有氧運動與有氧運動結合肺康復訓練對中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從而確定最佳的護理干預治療方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診斷并治療的中重度COPD患者共計147例,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1、試驗組2和對照組,各49例。試驗組1男29例,女20例;年齡54~88歲,平均(66.5±10.9)歲;中度患者26例,重度患者23例。試驗組2男27例,女22例;年齡55~88歲,平均(67.5±12.9)歲;中度患者26例,重度患者23例。對照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53~87歲,平均(65.7±12.2)歲;中度患者25例,重度患者24例。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的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均同意參加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本研究方案通過倫理學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合并不穩定型冠心病患者;存在嚴重的骨關節疾病患者;妊娠期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進行藥物治療。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商品名:舒利迭,生產廠家:英國葛蘭素威康Glaxo Wellcome UK Limited,批飾暮牛H20090563,規格:50 μg/100 μg×60吸),每次1吸,每天2次,患者需要連續服藥3個月,3個月為1個療程,每隔1周進行1個療程的治療;噻托溴銨粉霧劑(生產廠家: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454;規格:18 μg×10粒/盒),成人每次1粒,每日1次,每服用5盒作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療程。
1.2.2 試驗組1 采用瑞典MONARK功率自行車(上海益聯醫學儀器發展有限公司提供)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運動強度和患者的情況調整功率自行車阻力大小,阻力范圍0~150 W,踏車節律大于30 r/min[2]。每天運動30 min。
1.2.3 試驗組2 進行藥物結合有氧運動及肺康復訓練干預。肺康復訓練如下:①進行縮唇呼吸操對患者進行肺部康復訓練,患者將手置于腹部和胸部,進行慢而深呼吸,經鼻吸氣,一般2 s,縮唇緩慢呼氣并用手適當壓腹幫助收腹,延長呼氣時間,4~6 s。②進行腹式呼吸法對患者進行肺部康復訓練,患者平臥或站立,然后將雙手分別置于上胸部和臍周,保持腹肌放松,平靜緩慢地進行腹式呼吸運動。每天2~3次,10~15 min/次[3]。
運動康復的控制:患者運動量應從小強度開始,循序漸進,直至最大化。對于因呼吸困難而不能完成預定訓練計劃的,可行間歇運動。初期的運動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肌電刺激等被動運動和握手、翻身、變換坐臥位、扶床站立、步行、無創通氣和/或吸氧下主動活動等[4-5],后期運動鍛煉可采用騎功率自行車、健身走、太極拳、氣功等。運動時間30~50 min/次,每周3~5次為宜。適宜的有氧運動心率=170-年齡[6]。
1.3 COPD嚴重程度分級標準
根據患者所具有的臨床癥狀、肺部功能情況、合并癥情況來確定COPD的嚴重程度,并進行分級,其中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下降作為一種能夠反映體內氣流受限程度的數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7]。將COPD的嚴重程度分為4個等級,Ⅰ級:輕度COPD,氣流受限[FEV1/用力肺活量(FVC)
1.4 觀察指標
治療后測量患者6 min步行試驗(6MWT),采用肺功能測定儀對三組患者的肺功能情況進行檢測,主要包括肺活量(VC)、FVC、最大通氣量(MVV)。生活質量評分主要包括基礎日常活動(20分)、中等日常活動(20分)、高級日常活活動(20分),總分為60分,分數越高,自理能力就越差[10]。運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對各組患者肺組織中的去甲腎上腺素(NE)的含量進行測定,運用放免雙抗夾心法對各組患者肺組織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進行測定,并統計結果。
摘 要 目的:運用非語言交流形式的訓練,與喉癌術后暫時性失語病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方法:喉癌患者30例分成兩組,對其中一組應用自制圖片、自編手語、寫字板及發音訓練等手段進行圍手術期的指導。結果:經臨床觀察統計,兩組在提高溝通滿意度上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結論:非語言交流形式訓練在喉癌病人手術康復中有顯著意義,可提高暫時性失語病人的生活質量,擴展護士的知識內涵。
關鍵詞 交流 喉癌 暫時性失語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20
為了增強病人術后適應能力,探討喉癌術后病人適合的非語言交流形式和溝通技巧,對30例喉癌病人進行非語言交流指導和訓練,取得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喉癌患者30例,前15例為對照組,后15例為訓練組。訓練組男12例,女3例;年齡47~70歲,平均59.6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例,初中以下7例,文盲3例;施行半喉切除術,均康復出院。對照組男13例,女2例,平均年齡58.3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例,初中以下10例,文盲1例;按常規護理。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比例,文化程度等條件相匹配。
心理護理:多和病人及家屬溝通,介紹成功的病例,建立互相信任、開放的良好護患關系,這是有效訓練的根本保證。與病人進行有目的與特定專業內容的交談、傾聽他的敘述,表示同情、關心,使病人產生親切、安全感,同時了解他的情感所需。
圖片介紹:提供自制的圖文并茂的圖片,簡便實用、內容豐富,包括生活、治療、飲食等方面,分類排放,易于查找,即使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也能看懂、表達他的所需,而且半喉切除術后病人均留置氣管套管,不能發音、點頭,術后6小時內因取平臥位而不便寫字,通過提供圖片,他們可以用眼神溝通、用手勢表示自己的需求。
自編手語:針對吃癌病人術后常出現的護理,護理對于較年輕、接受能力強的病人,教會用簡單的手勢及啞語對話。如“氣管有痰”-用手指向氣管套管;“切口疼痛-雙眉緊鎖”;“表示同意”-豎起大拇指;“不愿意”-伸出食示;“感到饑餓”-撫摸上腹部;“需上廁所”-示指彎向拇指,與其他三個手指形成“WC”的形狀。對于病情危重、體重虛弱的病人,我們只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其只需點頭、搖頭或睜眼、閉眼,我們就能領會他的意圖[1]。
寫字板的應用:適用于具備一定文化程度、術后病情相對穩定而又善于表達的病人,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及要求直接寫在寫字板上,讓我們一目了然,及時滿足他們的需求,該方法能表達較復雜的信息內容,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擬的。
發音功能的訓練:半喉切除術后常留置氣管套管,病人對暫時性失語顧慮較大,我們在術前就先用成功病例現身說法,即讓病人對術后的自我形象及溝通方式有所了解。術后7~10天鼓勵病人堵管說話。以食管代替正常語音,讓患者深吸氣,按住氣管造瘺口,此時咽肌收縮,隨后氣體擠向喉腔,呈噯氣的方式擠送氣體,使咽喉皺襞震動而發出咽食管音,然后經咽腔、口腔、舌齒、唇、鼻腔等參與呈現語音聲[2]。發“咿”或“啊”的音,或數“1”、“2”音,使之逐步適應發音模式和語言功能的變化。拔除氣管套管后由于存在氣管瘺口,氣道漏氣,而且受手術操作的影響,發音仍受障礙,應鼓勵病人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和勇氣,放松頸部,頭略前傾,使氣管內的氣流順利送入下咽腔,應先易后難,先發單字,再練雙音與語句,本組病人均順利掌握發音技巧。
結 果
15例參與適應行為訓練的病人應用溝通方式的情況,見表1、2。
討 論
通過表1所示,對照組與訓練組比較,在用體態語言、手語、暗語、圖片等方式上有顯著差異,而在文字的使用上無顯著差異。文字方式只要求病人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便可使用,因此有無訓練并不影響該方法的使用。而日常生活中極少單純使用體態語言、手語來溝通,如未經訓練,一般無法應用,但經過非語言交流方式的訓練,病人一旦掌握,就能更簡單快捷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滿足需求,并增強自信心,縮短病人與醫護人員、親人之間的距離。
通過表2所示,經統計學分析P<0.05,說明兩組在溝通滿意度上差異顯著,通過訓練,對于提高喉癌病人手術后的溝通能力有顯著意義。同時應該看到訓練組中感覺非常滿意僅1例,甚至有1例在溝通方面還是感覺不滿意,這是由于護理人員的經驗不足,同時也受病人的諸多因素影響。
非語言交流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因人、因病情而異,在訓練中應有所側重,如果病人接受能力較強,病情較輕,就可增加手語、體態語言等方面訓練。
參考文獻
1 曹佩珍.適應行為訓練在喉癌病人手術后康復中的運用研究.中國基層醫藥,2003,10(6):488.
2 王萍.喉癌喉切除后發聲和吞咽功能訓練及康復護理體會.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10):787.
表1 各種溝通方式的應用情況[例(%)]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社會支持; 治療依從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世界性多發病,不僅給患者身心帶來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增添了負擔。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功能對COPD患者的影響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而COPD患者治療依從性的高低,直接影響疾病的發展與治療的效果。社會支持對COPD患者治療依從性有何作用,本研究試圖探討二者的關系,為提高COPD患者治療依從性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山西省汾陽醫院呼吸科住院治療的緩解期COPD患者63例進行調查研究。入選標準:①符合2007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指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②初中以上文化水平;③確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在1年或1年以上;④曾采用抗COPD藥物治療方案的。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②有嚴重的智力或認知障礙者。入選的63例中,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齡53~78歲,平均(64±6.74)歲,病程5~21年,平均12.33年。
1.2 調查工具
1.2.1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 為肖水源[1]修訂的1O個條目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用于測量個體社會關系的3個維度,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分值越高,社會支持越高。
1.2.2 治療依從性問卷
目前尚無統一的COPD患者治療依從性問卷,故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聘請專家編制治療依從性問卷。評價標準如下:用藥依從性:A.您能否按照醫生要求的次數服藥;B.您能否按照醫生要求的量服藥;C.您能否按照醫生要求的時間服藥;D.自從診斷為該疾病以來,您能否按照醫生的要求長期服藥從不間斷;E.自從診斷為該疾病以來,您能否按照醫生的要求服藥從不擅自增加或減少藥品品種[2]。
呼吸康復訓練:能按醫囑堅持腹式呼吸和(或)縮唇呼吸和(或)呼吸操以及呼吸康復訓練器的使用[3]。戒煙:戒煙1年或1年以上。
上述各項采用4分制評分:1分,根本做不到;2分,偶爾做到;3分,患者基本做到;4分,完全做到。總分最高28分。按50%受試者治療依從性的平均得分為分界,高于平均水平為治療依從性好,低于此水平為治療依從性差。
1.3 方法
1.3.1 調查方法 受試者入院后第2天,由研究者或經專門培訓的醫護人員在了解受試者一般情況并知情同意的基礎上發放調查問卷,用統一的指導語指導其逐項完成。填寫后當場收回統計。回收率100%。
1.3.2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 11.5處理數據,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
2 結果
2.2 治療依從性情況(見表2)
2.3 社會支持與治療依從性的關系(見表3)。
3 討論
3.1 COPD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COPD是一不完全可逆的進行性發展的慢性肺疾病,患者能否鞏固療效,降低復發率,延長住院間期,提高生存質量,與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有密切關系[4]。治療依從性指患者的行為與醫囑的一致性,是患者對醫囑的服從或接納[5]。本研究顯示,在呼吸康復訓練、戒煙 方面有較好的依從性,可能與我院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定期組織康復訓練及對戒煙困難者采用藥物性和心理咨詢相結合的戒煙方案有關;在服藥方面依從性較差,可能與疾病反復發作,長期用藥,經濟負擔重及喪失治療信心有關。
3.2 COPD患者社會支持與治療依從性的關系 社會支持指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包括家庭、親友、同事、黨團工會等組織所給予個體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與支援,反映個體與社會聯系的密切程度和質量。本研究顯示:COPD患者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其治療依從性越好,說明COPD患者獲得較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可促進其治療依從性。
3.2.1 主觀支持與治療依從性 研究顯示:主觀支持對改善COPD患者服藥依從性起到積極的作用,強調了患者在家庭及社會中體驗到的被尊重、被支持與滿意程度對提高治療依從性意義重大,提示家庭、社會等支持源在給予患者客觀實際幫助的同時,重視情感支持,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增強其康復的信心。COPD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常產生無用、自卑等消極情緒、消極認知。若患者能得到家人、朋友等的關心、照顧,得到較多的情感支持和肯定,那么,其生活的信心有所增強,進而激發其自覺維護健康的意識,自覺規范用藥、依從治療。
3.2.2 客觀支持與治療依從性 研究顯示:客觀支持與戒煙、呼吸康復訓練成正相關,說明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賴于家庭、社會的存在,支持以及認知上與物質上的直接幫助。做到完全戒煙與規律的呼吸康復訓練對COPD患者而言是重要且艱巨的任務,需要自身的毅力與周圍環境的督促與支持,尤其是自身及家人從內心認識到其意義與價值,這提示需要強化醫護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增強其認知水平,使家屬起到示范并督促患者康復訓練的作用;鼓勵患者參加有益健康的活動,增進自我保健的意識和能力;大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定期進行COPD相關知識的教育及呼吸康復訓練操的訓練,增進醫患溝通、患患溝通,提高康復鍛煉的效果。
3.2.3 支持利用度與治療依從性 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與COPD患者的呼吸康復訓練對成正相關,提示對社會支持利用度高的患者,其自我康復訓練的意識也相對較高。因而,鼓勵COPD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在可能獲得社會支持時,不要拒絕而應積極接納幫助。
總之,為了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盡可能的調動有效的社會資源給與患者足夠的社會支持。形成良好的“醫院醫護、患者家庭、患者社會”的協同治療模式,讓患者及家人從“知”(疾病相關知識)、“信”(相信治療依從的意義)和“行”(改變行為)三方面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參 考 文 獻
[1]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2] 沈愛宗,陳飛虎,陳禮明.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研究進展.醫藥導報,2005,24(8): 712713.
[3] 陳煉, 張國林,林少姍,等.健康教育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認知狀況和治療依從性的作用.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4):311312.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穩定期; 康復護理; 血氣分析; 肺功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422-02
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及死亡率高等三大臨床特征,目前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致死性疾病[1]。近年來如何通過康復護理來改善穩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減少急性加重的次數,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我院在對60例穩定期COPD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后,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都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將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間診治的60例病情穩定至少4周及以上的COPD患者收納入組,其診斷標準需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2]對穩定期COPD的診斷標準,同時需排除合有支氣管擴張、肺部感染、哮喘、肺結核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齡58~75歲,平均71歲; 按COPD嚴重程度分級:Ⅰ級15例,Ⅱ級15例,Ⅲ級20例,Ⅳ級10例。
1.2護理方法
(1)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識,消除對疾病本身的恐懼,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告知患者需根據自身的肺功能分級情況運用各種吸入制劑控制病情,并確保教會患者各種吸入制劑的使用方法。(2)指導患者進行綜合呼吸功能訓練:①需使患者認識綜合呼吸訓練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增強患者的醫從性。②腹式呼吸訓練:腹式呼吸法是指通過膈肌的舒縮活動來進行呼吸運動的一種呼吸形式。訓練時囑患者采用半臥位,兩膝半屈或在膝下墊一個小枕頭,使腹肌放松,兩手分別放在前胸和上腹部,用鼻子緩慢吸氣時,膈肌松弛,腹部的手有向上抬起的感覺,而胸部的手原位不動,呼氣時腹肌收縮,腹部的手有下降感。每次做5~15分鐘,每次訓練以5~7次為宜。③縮唇呼氣法: 縮唇呼氣法就是以鼻吸氣,縮唇呼氣,即在呼氣時,胸部前傾,口唇縮成吹口哨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緩緩呼出。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或1:3。要盡量做到深吸慢呼,縮唇程度以不感到費力為適度。每分鐘7~8次,每天鍛煉兩次,每次10~20分鐘。④綜合呼吸操鍛煉:按順序完成以下動作:a. 兩手握拳在肘關節處屈伸5~10次,平靜深呼吸5~10次;b. 兩臂交替向前上方伸出,自然呼吸5~10次;兩替在膝關節處屈伸5~10次;c. 兩腿屈膝、雙臂上舉外展并深吸氣,兩臂放回體側時呼氣,做5~10次;d. 縮唇呼氣,做5~10次;e. 腹式呼吸,做5~10次。以上步驟由慢到快,循序漸進,每日可做2~3次,每次用8~15分鐘完成。
1.3療效評價:10個月后對60例經綜合呼吸功能康復訓練的穩定期患者進行血氣分析及肺功能的評價,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比(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等指標。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實驗數據用x±s表示。康復治療前、后血氣分析和肺功能的變化及SGRQ評分變化采用配對設計的 檢驗進行分析。
2結果
60例穩定期COPD患者經綜合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后其血氣及肺功能較訓練前有明顯改善,并存在統計學差異(P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50例穩定期患者在經過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后,其P(O2)、血P(CO2)等血氣指標、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比(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等肺功能指標均較訓練前有顯著的提高(P
3討論
COPD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最新研究數據顯示到2030年其將成為全世界第3大致死性疾病,死亡人數將接近全球死亡總數的8.5%[3],這將給社會和個人均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然而COPD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通過戒煙、藥物治療及合理的康復訓練可以顯著的延緩COPD患者的肺功能下降速度,降低死亡率[4]。目前世界上已經將康復護理作為COPD治療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則是COPD康復護理中較為有效的一種方法,而且也更容易納入社區對穩定期COPD的管理[5]。呼吸功能訓練,主要是通過腹式呼吸、縮唇呼氣及綜合呼吸操訓練,以增加膈肌、腹肌和下胸部肌肉的活動度,加深呼吸幅度,增大通氣量,利于肺泡殘氣排出,從而改善肺通氣功能,增加氣體交換。研究認為[6]呼吸訓練起到了強身健體、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減輕呼吸困難;提高活動能力;預防呼吸肌疲勞和呼吸衰竭的發生。而COPD患者在經過呼吸操訓練后,肺功能情況出現明顯的改善,這對延緩病情的進展,預防COPD的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降低死亡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60例穩定期患者在經過康復護理后,其P(O2)、血P(CO2)等血氣指標;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比(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等肺功能指標(值分別為-1.21、-1.51、-1.31、1.68)均較訓練前有顯著的提高,且數據具有統計學差異(P
參考文獻
[1]陳文宇,欽光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發營養不良的機制及其干預研究進展.國際呼吸雜志,2011,31(23):1820-1824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繼續醫學教育,2007,21(2):31-42
[3]Deborah H, Colman A, James P, et al. Framework for COPD forecasting in the UK using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s[J].Earth Environ Sci,2009,6(14):142-144
[4]程顯聲,徐希勝,張珍祥,等. 1992~199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社區人群綜合干預結果[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10):570-583
摘 要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患肢功能恢復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I)、功能恢復(Rankin)的影響。方法:選擇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144例,隨機分為兩組,康復組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進行康復治療,對照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未經指導的自我鍛煉。結果:經康復訓練后康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改良Rankin量表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 偏癱 康復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5月收治的初次發病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44例,隨機分為康復組76例和對照組68例。康復組男48例,女28例;平均62.51±11.08歲;對照組男45例,女23例;平均63.96±10.08歲。均經腦CT或腦MRI確診,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 ,無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無心、肺等多臟器功能衰竭者。兩組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住院天數均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均根據《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并同時給中頻電治療及腦循環治療儀治療。康復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同時進行康復訓練。生命體征平穩者,在發病后或病情停止進展后48小時開始康復訓練,生命體征不平穩,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開始功能訓練。在康復訓練前,康復訓練中,由康復師與臨床醫生一起,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及全身狀態進行評定,根據評定制定及調整康復方案。康復訓練程序:①正確的床上臥位(入院后即開始)。②關節活動度的訓練。③早期上、下肢主動運動。④異常姿態的糾正。⑤促進隨意運動及分離運動的訓練。⑥坐、立位平衡功能訓練、站立訓練、減重步行訓練等。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訓練:翻身訓練,練習床上起坐并從坐位恢復到臥位,學習從坐位起立和床到輪椅的轉移等,加強穿衣、進食、洗漱和入廁等技能訓練等。以上訓練每周5天,每天2次,每次40分鐘。⑧心理支持。⑨對家屬的康復培訓及參與。通過對家屬的培訓,康復師指導訓練以外的其他時間由家屬指導訓練。
評定指標:神經功能評定(NIHSS量表)、生活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BI)、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分別于康復治療前1天、治療后2周、出院前一天由同一醫生對患者進行評定。
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9.0 數據軟件包進行分析。
結 果
康復組與對照組相比出院時NIHSS、BI、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康復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
討 論
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地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ADL能力。其原理大多認為康復訓練加速了腦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了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和代償,充分發揮了腦的“可塑性”[2],有效地挽救可逆轉的腦神經細胞以及促進功能重組。
本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減輕腦梗死導致的功能障礙。功能再訓練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組的主要條件,是運動再學習的過程。通過早期積極的臨床治療和康復訓練,對促進大腦皮質功能恢復,對促進大腦可塑性有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六字訣呼吸操;氧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發性氣胸
[中圖分類號] R56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c)-15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因長期肺泡內壓力增高,肺泡毛細血管供應量減少,肺組織營養障礙引起肺泡壁彈性和耐受壓力減弱,容易導致自發性氣胸的發生[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明顯減退,并發氣胸后其肺功能進一步受損。許多患者經治療后雖然肺可復張,但其受損的肺功能不能恢復,導致患者活動能力下降,不能完全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需要進一步的康復訓練,以提高運動耐力和改善生活質量。本研究將六字訣呼吸操聯合家庭氧療引入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患者的康復治療,探討其對患者的運動耐力、生活質量等方面康復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9年1~12月因并發于老年COPD的自發性氣胸在本院呼吸內科住院治療癥狀緩解出院的4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36例,女12例,平均年齡(75±8)歲,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4例。
入選標準:COPD診斷符合《COPD 診治指南(2007 年修訂版)》[2]COPD 診斷標準,胸片確診氣胸,且肺組織壓縮大于30%,均給予胸腔閉式引流術,術后胸片明確肺已完全復張者。
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原發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精神、智力或思維異常無法配合者;體質極度虛弱或肢體功能殘障者。
1.2 方法
試驗組給予六字訣呼吸操訓練,根據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六字訣養生VCD”內容,由試驗員指導患者進行“六字決呼吸操”的訓練,每天做 “六字訣呼吸操”的運動2~3 次,每次15~30 min,同時配合家庭氧療,即給予15 h/d以上氧療,應用壓縮氧氣、采用鼻導管給氧,氧流量2 L/min。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
每個月隨訪一次并測定一次有關指標,共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試驗前后患者的FEV1、6 min步行距離(6MWD)、呼吸困難評分(Borg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自身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試驗前后肺功能比較
試驗后,試驗組患者的FEV1、FEV1%較試驗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試驗前后6MWD比較
試驗后試驗組患者的6MWD 較試驗前顯著延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試驗前后Borg評分比較
試驗后試驗組患者的Borg評分較試驗前有明顯改善(P
3 討論
COPD患者由于氣道結構重構、阻塞性肺氣腫使患者的肺功能明顯下降,從而引起患者呼吸困難和生存質量降低,并發氣胸后其肺功能會進一步受損,導致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即使經治療后壓縮的肺能完全復張,其肺功能也不能有效地恢復,導致身體活動明顯減少,勞動能力逐漸喪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最終與社會脫離,從而產生抑郁、焦慮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六字訣呼吸操”通過“噓、呵、呼、、吹、嘻”這特定六字的吐納訓練來調整與控制體內氣息的升降出入,改善人體肝、心、脾、肺、腎、三焦等臟腑功能, 該康復訓練方法強調調身、調心、調息三者合一,從而達到改善全身和局部功能的目的[3]。研究表明,“六字訣呼吸操”可以鍛煉呼吸肌的功能,協調胸腹呼吸運動,通過合理的呼吸運動與全身運動,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4]。此外,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膈肌疲勞、低氧血癥,持續的慢性缺氧使肺動脈血管痙攣和收縮,可促使肺動脈高壓的發生發展。氧療可以促進氧的彌散,增加動脈血氧分壓,改善組織、臟器的缺氧狀態,并能防止繼發性血紅細胞增多,降低血黏滯度,從而有效地降低肺動脈壓力,減輕心臟負荷[5];通過糾正低氧狀態,可提高患者膈肌、吸氣肌等肌群的有氧代謝,減輕其氣促癥狀。本研究正是運用六字訣呼吸操聯合氧療的方法促進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患者的康復[6]。研究結果表明六字訣呼吸操聯合氧療可以顯著改善肺功能、延長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患者的6 min步行距離、改善Borg評分(P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 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2]楊紅衛.無創性經面罩正壓通氣治療COPD呼吸衰竭療效[J].臨床肺科雜志,2003,8(4):336.
[3]陳錦秀,張文霞,鄭國華,等.“六字訣”呼吸法在COPD 穩定期患者肺康復中的應用[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8,18(6):3-5.
[4]李玉明,顧新,高霞,等.康復訓練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7):631-633.
[5]戎軍,劉志遠,艾俊,等.無創正壓通氣對緩解期COPD的治療作用[J].臨床肺科雜志,2003,8(6):500-502.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疾病;持續護理干預;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177-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慢性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此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而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指出,COPD的藥物治療只是一種被動治療,只能暫時緩解病情,如果配合持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起到更好的改善作用。我院通過對35例老年COPD患者進行持續護理干預,觀察對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7例老年COPD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8例;患者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4.3±6.4)歲;患者中大專及以上文化19例,中專26例,初中15例,小學及以下文化7例。
1.2 納入病例標準
根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編制關于COPD的診斷標準,2002年,中華結構和呼吸雜志出版。
1.3 方法
給予全部患者持續性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患者入院時,建立患者健康指導手冊,對患者的護理進行詳細記錄。向患者講解病情、治療方法、臨床療效,介紹住院環境,使患者能夠較快地熟悉環境,減少因疾病而產生的緊張感,樹立治療的信心;每日保證與患者的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建立對護士的信任感,使患者對護理有良好的依從性。向患者講解藥物的治療作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指導患者定時用藥。
根據患者病情等情況,設計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包括用藥護理、飲食計劃等,告知患者疾病應注意的事項,如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避免過冷或過熱,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全面禁煙,包括主動呼吸和被動呼吸,不宜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與患者家屬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確保患者家屬配合對患者的護理。預防感冒,發生感冒應立即就診。
康復訓練的指導,COPD患者的康復訓練包括外周肌肉的訓練及呼吸肌訓練。康復訓練以循序漸進為主,逐步加強運動量,患者不宜過勞。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患者平臥床上,吸氣時腹部挺起,呼氣時收縮腹部,以鼻吸氣,口呼氣,呼氣時口作口哨狀,吸呼時間比可為1:2,每天進行,不可間斷,深呼吸訓練的同時可配合縮唇呼吸,配合慢跑、散步、太極等運動。對患者進行咳嗽、排痰訓練,患者做深呼吸幾次后,摒氣幾分鐘后再用力咳嗽兩下,以利于痰排出,同時可配合胸部叩擊、引流,霧化吸入后排痰效果更好。
指導患者堅持氧療,每日15h,不可間斷;指導患者使用氣霧劑,使用激素氣霧劑后必須口。每日2次霧化呼入,必要時應加用沐舒坦或糜蛋白酶,霧化吸入后可進行排痰。
對患者飲食進行指導,制定飲食計劃,指導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纖維為宜,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不宜過飽,不宜食用產氣過多的食物,如飲食時感到呼吸不暢,可先休息再進食;指導患者多包含,但有水腫、心衰的患者可適當減少飲水量。保持口腔衛生,每餐后刷牙,給予生理鹽水漱口。
患者出院時給予用藥、飲食、運動等自我護理指導。可給予患者宣傳手冊、光盤等指導其在家庭中的自我護理。
給予12~24個月隨訪,觀察患者護理后1年內的住院次數,對患者干預前住院情況進行調查,對比護理前后患者住院次數的比較,對患者護理前后穩定期血氣值進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COPD是老年人呼吸系統常見病癥,表現為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進行性發展,與肺部對有害氣體、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一定關系。COPD患者在日常活動,甚至呼吸時都會感到呼吸困難,其病情加重時,易引發失眠、嗜睡、氣促、胸悶等癥狀,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易導致預后不佳等問題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由于COPD不完全可逆,且呈進行性發展,目前尚無特效藥物進行治療,但是臨床研究指出,給予持續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減少病情發作,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2,3]。本組研究中,給予患者持續護理干預,不僅對患者飲食、生活習慣、心理等進行干預,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護理,通過出院后的回家自我堅持護理,達到有效預防疾病發作的目的。通過本組研究,患者血氣指標均有明顯改善,出院后1年內再次住院的次數明顯減少,表明持續護理干預對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鼻咽癌; 吞咽困難; 系統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739.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5-0042-02
doi:10.14033/ki.cfmr.2015.35.021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原發于鼻咽部的惡性腫瘤,多見于我國南方地區,首選的治療方法是放射性治療,此法雖有一定治療效果但臨床實踐證明NPC患者經放射治療易引起放射后并發癥,例如張口困難、吞咽困難、頸部僵硬以及聽力與味覺下降等。由于惡性腫瘤浸潤蝕加之治療的放射作用,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NPC患者病患部位與吞咽咀嚼功能有關的肌群逐漸發生失用性退化,自主進食功能退化消失,并由吞咽困難進一步造成營養不良,由進食嗆咳造成肺內感染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影響NPC患者的生存質量[1]。及早采取措施恢復NPC患者病患部位相關肌群運動功能,改善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吞咽功能,可以預防營養不良和肺部感染的發生,延緩病情惡化,提高患者生存質量[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200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放射性治療,且放療后均有疑似或輕微吞咽困難表現。吞咽困難的判斷:(1)NPC患者形體消瘦,主訴漸進性吞咽困難進食嗆咳;(2)顳頜關節僵硬,舌頭運動不靈或實體萎縮;(3)張口受限、口腔鱗片狀白膜,舌面及軟硬腭有黏稠痰液殘存;(4)頸項僵硬,進食固體偶有梗阻留滯感[3]。將選取的
20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齡(52.3±11.6)歲,
平均病程(21.3±10.5)個月;對照組100例,男48例,
女52例,平均年齡(53.7±12.8)歲,平均病程(22.2±11.3)個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NPC放射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直線加速器6MV照射X線治療,避開腦干脊髓,面頸聯合野中心水平野分割照射常規36~40 Gy后縮野,鼻咽部追加劑量70~76 Gy,預防性照射頸部劑量50 Gy,頸部預防劑量66~70 Gy。照射頻次5次/周,患者放療1~4年[4]。
1.2.2 處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給予藥物處理和一般護理,若有黏液殘留不能自主咳出,可給予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為期四周的系統康復吞咽訓練指導,(1)功能恢復性訓練:針對進食吞咽相關的功能器官做間接性訓練,改善吞咽相關肌群運動協調性,防止廢用性吞咽功能障礙。(2)頭頸肌肉康復訓練:為患者制定訓練計劃,著重訓練低頭后仰以及左旋右旋、左屈右屈等重復運動,放緩單個動作速度,20次/d。(3)進食訓練:保持病室衛生清潔,營造安靜舒適、和諧整潔的進食環境,使患者保持最佳吞咽;根據患者吞咽障礙程度選擇食物軟硬質地和適宜吞咽的口量。(4)下頜關節、舌功能訓練:訓練患者張口閉口,下頜關節盡量打開后,上下牙關閉合,如此多次節奏性叩擊刺激唾液分泌;指導患者微張口,下頜分別向前后左右運動,至關節解剖極限,短暫停留再緩慢復至原位;將患者的舌體以紗布或吸舌器包裹住向外側與左右方向緩慢牽拉,以舌刮劃動舌面刺激并按摩舌體,2次/d,20 min/次;指導患者舌尖伸出門齒以壓舌板壓舌面以適當力度壓住令患者用全力抵抗,3組/d,5次/組,15 s/次[5-6]。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患者對康復訓練的滿意度,對患者進行系統康復訓練4周后調查患者滿意度,分值范圍是1~10分,分值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觀察比較患者的吞咽功能檢查,以標準吞咽功能評分(the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和電視透視下吞咽功能檢查(the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進行評價;生存質量以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SWAL-QOL)進行評價。SSA評分內容包括對患者進行意識、頭及軀干的控制、唇的閉合、咽反射、軟腭運動及自主咳嗽等的臨床檢查,觀察患者在吞咽水的過程中重復吞咽、喘鳴、無喉運動及吞咽后運動的情況,分值為16~45分,分值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差。而VFSS是加入不同量米粉調成糊狀的60%硫酸鋇溶液,在治療醫師的指導下觀察患者在正位、側位下的進食情況。SWAL-QOL是由44個條目構成,從患者的食欲、進食時間、食物選擇、心理負擔等維度考察吞咽困難患者的生存質量,每個條目均為1~5分,總分越高生存質量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改良Barthel指數(MBI)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訓練前后各時點吞咽功能比較
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前以及康復訓練1、2周后,SS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3、4周后,觀察組SSA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VFSS、SWAL-QOL、MBI比較
兩組進行康復訓練后VFSS、SWAL-QOL、MBI與訓練前比較均有提高(P
3 討論
目前放射性治療是NPC的首選治療方法,對抑制癌變擴張,延緩病情發展,有著積極的治療作用。但經過放射治療后癌變組織生長受到抑制的同時,正常肌肉組織的運動功能也受到破壞。同時細胞外基質沉積和成纖維細胞異常增殖,使放射治療部位肌群纖維化,患者吞咽功能減退,造成患者進食困難和營養不良,可使癌癥進一步惡化,若盲目經口進食,可能因舌咽運動功能低下或口腔咽喉部有殘存痰液唾液而發生嗆咳或誤吸導致肺部感染,造成放療并發癥的發生[7]。
本研究在NPC患者放射治療后對其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訓練內容主要包括功能性恢復訓練、頭頸肌肉康復訓練、進食訓練、下頜關節、舌功能訓練等。功能性恢復訓練可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頸部肌肉康復訓練可抑制放射所致的頸部組織纖維化,進食訓練可使患者形成更優的進食習慣選擇更適合的進食量,下頜關節、舌功能訓練利于參與咀嚼肌群的功能恢復。通過以上訓練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鼻咽癌患者口咽部肌肉運動功能,提高了患者的吞咽能力,增大了患者張口幅度。結果顯示,康復訓練3、4周后,觀察組SSA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盡早開始系統性康復訓練,有助于幫助患者恢復病變部位相關的關節、肌肉的運動功能,減輕功能障礙的程度,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8]。
系統性康復訓練有利于預防因放療引起的吞咽障礙,抑制頸部組織纖維化,改善患者進食功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改善患者病患部位運動功能,提高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馬駿.鼻咽癌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0,31(2):179-185.
[2]鄧卓霞,唐小嵐,周富玲,等.個體化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患者生活質量及放療后遺癥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9):778-780.
[3]劉清濤,江曉聰,潘秀花,等.早期個體化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對鼻咽癌放療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3,13(8):94-96.
[4]謝光輝.鼻咽癌放療后CT與MRI影像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2010.
[5]邱慧玉,唐蘭,陳小莉,等.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康復的影響[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5,32(2):135-136.
[6]劉永娟,廖燕桃,劉云娟,等.頸靜脈孔區神經鞘瘤術后患者吞咽功能障礙評估與康復護理[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9):155-157.
[7]秦雷,楊林.鼻咽癌放射治療的進展[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2,47(6):7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