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慢性病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病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慢性病的概念

    第1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預防;控制;慢性病;三級預防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277-01

    1 認識慢性病

    1.1 慢性病的概念: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慢性病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狀態,表現為逐漸的或進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近年來,慢性病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1.2 慢性病的特點:①病因復雜,常為多因素作用的結果;②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③發病與心理因素,環境因素有關;④潛伏期長,與長期不良習性有關;⑤病程長,發病后較難治愈,可終生帶病;⑥慢性病可預防,通過改變行為和環境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⑦病死率和傷殘率高;⑧需要治療的醫療費用高。

    1.3 常見的慢性病:①呼吸系統:慢性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纖維化等;②循環系統: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心病、高血壓、心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等;③消化系統: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結核、慢性結腸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等;④泌尿系統:慢性腎炎、慢性腎衰、慢性泌尿系統感染等;⑤血液系統:慢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⑥內分泌系統:慢性甲狀腺炎、甲亢、甲減等;⑦代謝和營養:糖尿病、營養不良癥、痛風、骨質疏松等;⑧結締組織和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系統性硬化病、骨性關節炎等。

    1.4 慢性病的現狀:

    據《中國慢性病》報告,慢性病的現狀有:

    1.4.1 慢性病成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續上升。

    中國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續上升。1991~2000年中國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呈持續上升趨勢,已經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數將近600萬人。慢性病已成為我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農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達85.3%和79.5%。即使在貧困地區,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視的,許多貧困縣也已達到60%。2000年全國死亡人數731萬人,在近600萬人的慢性病死亡者中,死亡于心血管疾病250萬人,腫瘤140萬人,慢性肺部疾病28萬人,糖尿病直接死亡9萬人,分別占總死亡人數的19.3%、34.0%、17.6%和1.2%。1959~2002年的四十余年間,我國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呈持續增長趨勢。其中1991~2002年的10年間,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數增加7000多萬人。

    1.4.2 慢性病相關危害因素流行日益嚴重我國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由于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食物供應不斷豐富的20多年中,人們偏離“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費行為日益突出。肉類和油脂消費增加,食鹽攝入居高不下,身體活動不足,飲酒、吸煙等綜合性因素增加,導致超重、肥胖等慢性疾病,從而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2 預防和控制慢性病

    要想控制慢性病,重點在于預防,因此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慢性病的預防上。

    2.1 慢性病的三級預防:

    疾病的自然史是每個階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或惡化,因此預防工作也可以根據疾病的自然史相應的分為三級。

    第一級預防,也叫初級預防,主要是針對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也就是說通過各種途徑,宣傳、教育方式在發病前期進行干預,增強人群的體制促進人們主動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從而消除致病因素達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一級預防也包括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第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它是發病期所進行的防止和減緩疾病發展的重要措施。主要是對疾病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

    第三級預防,主要為對癥治療,防止病情惡化,減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復發、轉移,預防并發癥和傷殘,對已經喪失勞動力或殘廢者,通過康復治療,促進早日康復。

    2.2 慢性病的預防對策:①

    第2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老年人;慢性疾病;抑郁癥;焦慮癥

    [中圖分類號] R74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0(a)-0021-03

    患有多種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個體,對于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尤其是那些常年倍受多種慢性軀體疾病疾苦折磨的老年患者,更易對生活產生負性情緒甚至失去生活的希望。過去國內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癥的檢出率在11.5%~21.1%。近年研究報道顯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癥及焦慮癥的發病率分別為11%和12%[1],但也有報道抑郁癥的患病率為17. 2%,且抑郁癥狀比焦慮癥狀要高發,焦慮癥狀易和抑郁癥狀者合并發生。本文旨在比較分析哪些慢性疾病及合并多少種慢性疾病較易引起抑郁癥及焦慮癥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齡60~91歲。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齡(77.9±10.3)歲。被診斷有高血壓82例(68.3%)、冠心病58例(48.3%)、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17.5%)、糖尿病49例(40.8%)、腦卒中45例(37.5%)、慢性腎病27例(22.5%)、慢性前列腺肥大45例(37.5%)、骨質疏松癥62例(51.7%)、帕金森病40例(33.3%)、惡性腫瘤11例(9.2%)、腸功能紊亂28例(23.3%)、慢性便秘28例(23.3%)、輕度老年性癡呆14例(11.7%)。只患一種慢性病0例;兩種慢性病11例(9.2%):輕度老年性癡呆+慢性便秘11例;3種慢性病48例(40.0%):其中,糖尿病+腸功能紊亂+高血壓13例、慢性便秘+惡性腫瘤+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冠心病8例、慢性腎病+骨質疏松癥+腸功能紊亂8例、輕度老年性癡呆+高血壓+腦卒中3例、高血壓+糖尿病+腸功能紊亂5例、高血壓+腦卒中+骨質疏松癥2例;4種及以上慢性病61例(50.8%):其中,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骨質疏松癥+帕金森病31例、高血壓+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質疏松癥19例、高血壓+腦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惡性腫瘤+骨質疏松癥+腸功能紊亂2例。全部患者患多種慢性病的病程從2.9年到20年不等,平均(17.9±5.7)年。

    1.2 方法

    對所有的住院患者進行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評分。GDS得分范圍0~30分,得分≥11分表示存在抑郁癥狀。SAS得分范圍20~80分,總粗分的正常上限為40分,大于者表示存在焦慮癥狀。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關于抑郁癥及焦慮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中、重度老年性癡呆;急、危重患者和老年性精神病患者。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計數資料以率(%)以表示,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GDS得分≥11分的有52例,占全部患者的43.3%,其中,患兩種慢性病的患者中有1例(9.1%),3種慢性病的患者中有5例(10.4%),4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46例(75.4%)。SAS得分>40分的有39例,占全部患者的32.5%,其中,患兩種慢性病的患者中有0例,3種慢性病的患者中有2例(4.2%),4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37例(60.7%)。本項研究中39例SAS均是與GDS合并發生。GDS的患病率高于SAS的患病率(P < 0.01)。GDS得分≥11分的病種概況:11例的輕度老年性癡呆+慢性便秘中有1例;9例慢性便秘+惡性腫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4例;2例高血壓+腦卒中+骨質疏松癥中有1例;31例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骨質疏松癥+帕金森病中有22例;19例高血壓+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質疏松癥中有15例;9例高血壓+腦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惡性腫瘤+骨質疏松癥+腸功能紊亂中有2例。SAS得分>40分的病種概況:9例慢性便秘+惡性腫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2例;31例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骨質疏松癥+帕金森病中有16例;19例高血壓+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質疏松癥中有13例;9例高血壓+腦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6例;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惡性腫瘤+骨質疏松癥+腸功能紊亂中有2例。

    3 討論

    在老年人的一生中,由于不斷地受到長達幾十年的外部環境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加之進入老年后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機休免疫力的下降等,一個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就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國有13億多人口,其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早已超過了10%,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也在20%。因此,我國已經實實在在地是一個老齡化社會。關注老年健康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也一個是全新的重要的醫學課題。

    從本研究的同期住院病例病種來看,心腦疾病依然是老年人的高發病種,諸如高血壓(68.3%)、冠心病(48.3%)、腦卒中(37.5%)、帕金森病(33.3%)等,代謝病如糖尿病在老年人中也有較高的發病率(40.8%)。另外,隨著年歲的增加,老年人的活動越來越少,胃、腸道對鈣的吸收障礙,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明顯增高(51.7%),因此,老年人也是發生骨折和長期臥床的高危人群。這些慢性疾病,對老年人來說都需要終生治療,從現在醫學發展階段來說也僅能做到緩解癥狀或延緩病情發展而已。疾病的久治不愈對任何一個患者都會是一個沉痛的心理壓力。本研究的住院患者沒有一例是僅患一種慢性病,患兩種慢性病也僅占9.2%,患3種和4種及以上合計占了90.8%。從GDS和SAS得分所覆蓋的病種來看,主要集中在心腦血管疾病、腦卒中、慢性腎病、骨質疏松癥、惡性腫瘤等。這些慢性病合并發生時極易引起抑郁狀態或抑郁癥和焦慮癥的發生。正如岳秀娟等[2]研究結果所提示:老年患者隨著合并疾病種類的增加,其人格狀態差異程度也逐漸增大,表明疾病給人的心理帶來較強烈的傷害。進一步說明軀體慢性疾病通過不良人格狀況的變化,使人們產生焦慮及抑郁。在本研究中,抑郁癥的發病率(43.3%)要遠高于焦慮癥(32.5%),P < 0.01,且焦慮癥均伴發于抑郁癥;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雖然在這120例的病例中只占9.2%,但是,11例的惡性腫瘤中出現抑郁癥的有6例、焦慮癥的2例,反映了惡性腫瘤心理障礙的高發性。

    現今的醫學模式已由經驗型轉換為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健康的概念已不僅僅是指軀體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健康。因此,亞健康概念的提出可以讓醫生對疾病的干預措施前移,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疾苦,節約醫療資源,造福社會。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所發生的心理障礙,如不加以重視和處理,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臨床醫生對其器質疾病的治療,甚至會使治療失敗,直至悲劇的發生。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體會出,一個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多年的患者,倘若其主訴非常多dylw.net ,但與其客觀檢察又不相符合的時候,臨床醫生不妨對其進行GDS和SAS的評分,以篩查出隱匿存在的抑郁癥、焦慮癥患者,輔以心理疏導或口服抗抑郁藥就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在當今社會,臨床醫生不應只注重對器質性疾病的治療和處理,同時還應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對常年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來說更應如此。郎森陽[3]報道一項研究有高達60%的老年抑郁癥和焦慮癥長期在神經內科就診卻沒能得到及時診斷,如加上共病合計更是高達80%沒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薈萃資料顯示心理障礙患者有74%常就診內科,50%的患者被漏診,僅有10%得到治療[4]。另有研究者行門診病例調查,發現有高達86.51%的誤診率[5]。漏診率、誤診率之高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否則不僅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更會延長和加重患者的痛苦。

    總而言之,常年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是抑郁癥、焦慮癥的高發人群。雖然抑郁癥和焦慮癥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礙性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其發病機制復雜,涉及遺傳、人格和社會環境等眾多因素,但其發病都伴隨單胺類神經遞質、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失調、神經營養因子和炎癥反應等生物學機制[6]。在本項研究的臨床資料中抑郁癥的發病率高于焦慮癥,且焦慮癥均伴發于抑郁癥。常年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腦卒中,慢性腎臟疾病,惡性腫瘤,骨質疏松癥等病種似乎易于出現心理障礙問題。及早對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進行GDS和SAS篩查,及早進行心理干預治療,不僅能夠提高患者對慢性疾病治療的醫從性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患者的生命質量也會因此而提高[7]。

    [參考文獻]

    [1] 李永杰,袁彤,徐茂鳳. 老年慢性疾病合并抑郁癥及焦慮癥的臨床分析[J]. 中國老年病學雜志,2006,26(9):1263-1264.

    [2] 岳秀娟,袁左鳴.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狀況的評價[J]. 中國老年病學雜志,2011,31(34):4923-4934.

    [3] 郎森陽. 老年人群中常見的抑郁焦慮癥狀的診治[J]. 解放軍保健醫學雜志,2006,8(1):13-16.

    [4] 宋全芳. 綜合醫院中焦慮障礙的識別[J]. 醫學臨床研究,2003,20(7):520-522.

    [5] 余國漢,梁紹才. 醫院門診廣泛性焦慮癥誤診186例調查[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3):364-365.

    第3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1 慢性病的定義

    慢性病是指病理變化緩慢、病程長、短期內不能治愈或終身不能治愈的疾病(注: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如高血壓病及糖尿病等雖然還不能治愈但只要按規律服藥就能夠長期生存。

    2 對腫瘤的認識

    2.1 所謂腫瘤 就是人體某一些細胞長期不正常增長形成的新生物,并對人體產生危害。腫瘤通常分為良性和惡性,惡性腫瘤(癌癥)是細胞基因突變及快速增殖、侵襲或轉移、經久不愈、 危及生命、難以根除、可發生在人體任何部位、任何系統、多達100種以上的一組疾病。

    2.2 為何要將惡性腫瘤定為慢性病呢? 可能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2.2.1 腫瘤的發病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包括較長時間的潛伏期和發病階段。臨床上一般將腫瘤分為臨床前期及臨床期。臨床前期是指腫瘤由發生階段至形成癥狀、臨床上可以察覺到腫瘤(腫瘤細胞達109,約1 cm大小)的這一階段。臨床前期病變過程隱匿,患者沒有自覺癥狀,目前還難以識別。據估計,此階段在整個腫瘤發展過程中占據的時間長達75%,多數長達8~20年,有的可達30~40年之久。臨床期是指從腫瘤被確診之后的整個階段,患者可能已出現自覺癥狀,但已成為晚期了。這一階段只占整個病程的最后的25%時間,多數患者已不能治愈,最終難免死亡。以上資料說明腫瘤有一個較長的慢性發展過程[2]。

    2.2.2 腫瘤是可以治療的。如今,惡性腫瘤已不像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那樣談癌色變了,現在可治療的及有較好預后的腫瘤有不少。高治愈的有:乳腺癌、大腸癌、卵巢癌、皮膚癌、軟組織肉瘤、鼻咽癌、喉癌、前列腺癌及淋巴瘤等。可延長生存期(治愈率在30%左右)的有: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及胃癌等。有待進一步研究可延長生存期的有:腎癌、黑色素瘤和子宮內膜癌等[3],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新技術及新療法的應用,可將使可治愈腫瘤種類和療效得到進一步提高。

    2.2.3 腫瘤是有預防作用的。從我國對于食管癌的預防來看,經過對高發區群眾的宣傳教育,改變生活習慣和食用經過處理的飲水,近年發病率已顯示出下降的趨勢。肺癌亦然,在美國從上世紀60年代大力宣傳戒煙運動,歷經30多年后到2000年調查顯示發病率開始下降。

    3 癌癥的預防措施

    要想預防癌癥關鍵是要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改善我們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3.1 遠離致癌因素 如戒煙;注意營養均衡;多吃蔬菜,避免過多的脂肪,過多的肉食,否則會增加肺癌及大腸癌發病率。

    3.2 定期進行健康體檢 每年需要進行一、二次體檢,發現健康稍有問題,就可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很多癌癥發病前都有一些癌前病變,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要是不及時處理,就有發展成胃癌的可能性。

    3.3 加強鍛煉身體 強健的體質能增強人體防御各種疾病的能力,使人少生疾病。

    3.4 及時的預防接種 例如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就能減少乙肝的患病率,這樣會明顯減少患肝癌的機會。因此,接種疫苗十分重要。

    4 腫瘤治療的現狀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對腫瘤認識的提高,現已認識到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腫瘤的治療已進入個體化的綜合治療階段。而個體化綜合治療的基本概念為:根據腫瘤的部位、病理類型、病期及患者的身心狀況,合理地、有計劃地應用現代各種治療手段。隨著病情變化及對治療的不同反應,為每一個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療方案,并以最適當的費用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個體化綜合治療的概念更能準確地反映當今腫瘤治療新觀念的全部內涵。這一概念強調了患者機體和疾病兩個方面,強調了應有計劃地采用不同有效的治療方法,強調成本效益的社會醫學觀點,而且目的明確,最終的結果是達到效果和生活質量的統一。根據以上觀念,現代的腫瘤治療不僅要追求“根治”,還要根據機體狀況保持長期“帶瘤生存”,減輕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講求成本效益關系,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措施[4]。

    目前腫瘤的治療方法不僅有傳統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中醫中藥治療;還有更多的治療方法,如介入治療,熱療、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核素治療、氬氦刀治療等局部治療以及生物免疫學治療。特別引入注目的是分子靶向藥物治療,不僅具有特異性地、選擇性地靶向治療,還不影響正常細胞、組織或器官的功能,從而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如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針對亞洲人、女性、非吸煙、腺癌患者能夠明顯延長無病生存期及減輕疼痛、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自覺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所以現已普遍認為靶向治療必將成為21世紀腫瘤治療中最具潛力、最有希望帶來突破的新療法。

    5 將惡性腫瘤定位為慢性病的現時意義

    根據我們的理解,腫瘤定為慢性病是包含了兩層意義。第一是腫瘤的發病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重視預防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第二是盡力把臨床已發展形成的腫瘤變成慢性病,延緩腫瘤的發病進程,讓腫瘤像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慢性病一樣,得到長期控制,讓患者與腫瘤和平共處很多年。目前,我們有很多腫瘤患者,經過治療可以很好地能夠長期“帶瘤”生存。最好的例子就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可以生存20年左右[6]。

    隨著人們對于惡性腫瘤的認識和處理能力不斷提高,適時地轉變觀念,并及時地提出腫瘤就是慢性病的認識,無論對于醫生,還是患者,乃至健康人群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作為醫生會對治療惡性腫瘤更加積極、主動和自信;對于患者也一樣會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會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對于健康人群自然是壓力大減,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生活的質量大大改善,這就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總之,腫瘤定義為慢性病,從理念上講是積極、主動的,為我們戰勝腫瘤疾病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本刊編輯部.與慢性病面對面:癌癥.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7,4(1):1-2.

    [2] 朱雄增,蔣國梁.臨床腫瘤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 孫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 李岳.實用腫瘤治療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第4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慢性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

    1相關概念

    1.1慢性病:在WHO叫做非傳染性疾病。我國衛生部稱它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慢性病從廣義上講,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緊張疲勞、環境污染物暴露、忽視自我保健和心理平衡逐漸積累而發生的疾病。從醫學角度講是一組發病隱匿,潛伏期長,一旦發病,不能自愈或很難治愈的疾病。它主要包括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傳染且長期不能自愈的疾病。

    1.2 慢性病病人主要照顧者:所謂慢性病病人主要照顧者,是指與慢性病病人同住,用最多時間照顧患者或執行大多數的照顧活動,其年齡在18周歲以上的家庭成員。一般是指父母、子女(包括子女配偶)、配偶或兄弟姊妹等與患者有親屬關系的主要負擔照顧工作的家庭成員。

    1.3生存質量: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研究組1996年給生存質量下的定義是:生存質量是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個體對于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相關的生存狀態的體驗。生存質量是一個多維概念,涉及的范圍至少包括3個方面: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社會健康狀況。

    2生存質量在慢性病病人照顧者中的應用價值

    有研究表明照顧者的狀態是預測患者是否住院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所以一旦照顧者生存質量下降將嚴重影響照顧能力,影響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的進程,影響患者的依從性、照顧活動和社會支持的持續性。

    3慢性病病人照顧者生存質量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研究生活質量時常常著重于患者本人,而忽視對照顧者的觀察和探討。但有關生存質量的研究表明,中風、癡呆、精神疾患、帕金森等對患者和照顧者的軀體功能和健康狀況都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并且認為照顧者和患者情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著極強的相關關系。對慢性病患者照顧者的生活質量的研究,近年來也逐漸得到學者的重視。國內外研究均顯示患者家屬的生活質量水平下降,其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日常生活、家庭關系、娛樂活動及心理狀況等方面。

    4影響慢性病病人照顧者生存質量的因素

    4.1患者一般情況對照顧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4.1.1患者特性:患者的特性一般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等,多項研究表明,這些均會不同程度的影響照顧者的生活質量。

    4.1.2患病情況:對于日常生活能力依賴者,其照顧需求相對較多,需要家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照顧者的工作、生活、身心健康等產生影響。

    4.2照顧者一般情況對其生存質量的影響:

    4.2.1個人屬性:照顧者自身的一些特性,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職業等對其QOL影響也較大。

    4.2.2身體健康狀況:Vaddadi KS等對嚴重精神疾病病人親屬的研究發現,照顧者QOL另一個重要預測指標――照顧者的自身健康狀況,在臨床實踐中常常是家庭易損性的負性指標。多項研究表明,身體健康狀況好的照顧者的QOL也較高。

    4.2.3照顧者對患者QOL的評價:照顧者對患者QOL的評價是患者和照顧者QOL的一個重要預測指標,這在很多研究中(多種硬化癥、精神病、糖尿病)已得到證實,而且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此外,目前對積極情緒的研究表明,在社會網絡中,幸福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人們的幸福取決于與其聯系特別是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員的幸福。

    4.3社會支持情況對照顧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有研究發現社會支持為生活質量最強的預測變項,主要照顧者本身社會支持的足夠度與否和幸福感呈正相關。國外學者對阿爾茨海默病及其配偶照料者的研究,配偶照料者的生活質量與患者的社會地位、照料者自身的激惹、焦慮、對社會支持的來源等因素相關。多個研究表明,照顧者QOL在各個方面的滿意度已被證實與家庭結構有關,特別是存在社會支持和家庭凝聚力較強時。

    5建議

    5.1確定潛在的生存質量低的照顧者:根據患者和主要照顧者的社會人口學特性和社會支持來確定哪些照顧者生存質量會降低。然后采取有效的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或護理措施來改變相關的影響因素,從而提高照顧者的生存質量。

    5.2加強主要照顧者的相關知識與技能:醫務人員應對患者及家庭成員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知道正確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適當功能鍛煉、定期復查,是照顧者對慢性病患者的需求能正確評估,對所要給予的幫助和照護任務能有較好的預見性和可控性。Lalit Kalra等在康復病房對300名腦卒中照顧者進行技術訓練,包括基本護理操作和護理技術如日常生活護理、搬運、協助進行康復鍛煉,結果表明:對照顧者進行訓練使患者在康復期的費用下降,照顧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和照顧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狀況都改善。

    5.3加強心理護理: Asmahan F Alshubaili等指出,對照顧者進行心理社會干預,解決他們對疾病的消極態度和為滿足的需求,以提高他們的照顧質量和QOL。特別應該對那些照顧年輕、患病初期、無工作、教育水平低的病人的照顧者及無工作、教育水平低、自身患病的照顧者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

    第5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社區;慢性疾病;控制;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研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逐漸提升。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飲食習慣和作息時間都有了進一步的調整。由于大多數的人們作息時間不規律,生活習慣不好,導致引發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癥居首。這些非傳染性疾病已經嚴重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這些疾病導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傳染病的死亡率[3]。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全國每天約有1萬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鎮居民居多[4]。近幾年,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了上升的趨勢。針對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是我國衛生部門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關鍵環節。同時,花費在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上的錢也逐年增加,給衛生部門增加了很大的經濟負擔[5]。同時慢性病的治療過程十分漫長,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經濟負擔。社區內部針對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效果明顯。

    1 社區有效地預防與控制是成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徑

    慢性疾病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負擔使得針對慢性疾病的控制與預防成為衛生部門的重點。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積攢而來的,所以對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疾患者們應該具有防范意識,小疾病及早醫治,以防后患。對于慢性疾病的預防,選擇正確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較關鍵的,有效地預防措施能夠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發病率。但是選擇預防措施要考慮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成本問題,更要考慮到措施的長遠發展。社區內部針對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這些特點。

    社區內部對于預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針對慢性疾病的宣傳活動,針對慢性疾病的治療方式以及注意事項對社區居民進行教育,使社區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應該如何預防還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應該注意哪些事項來控制病情的發展與延續,告知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運動,注意飲食與生活作息時間,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極厭世的情緒,健康樂觀的生活[6]。相關學者認為社區內部控制與預防慢性疾病具有3個特點: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經濟效益,也符合社會效益,同時能夠防止人們有進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區內部通過宣傳與教育,能夠對社區的居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針對性較強,能夠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蓋到每個家庭,使每個居民能夠有防范意識并且能夠對慢性疾病有一個理性客觀地認識。同時,每個社區進行宣傳時只要安排合理的時間,在社區顯著的地點,不用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識得以普及。社區內部關于慢性疾病預防的知識宣傳能夠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陽光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更好地接受治療,早日康復。另一個方面,也能夠加強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識,使社區居民對于慢性疾病有一個概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產生,同時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這樣在成本上得到了節約,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區內部對于控制與預防慢性疾病活動的開展情況探討分析

    我國關于慢性疾病的控制與預防教育在社區內部實施本身起步較晚。在其他地區,關于心腦血管防治、癌癥以及糖尿病的知識普及已經有所進展。有效的慢性知識教育的宣傳活動可以使人們加強防范意識,對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對慢性疾病的認知率。在我國的北京上海等地陸續出現了社區慢性疾病防范試點,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進行知識教育普及。開展針對心腦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癥的教育,以社區為基礎促進健康,綜合治療慢性疾病,這樣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結果。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北京的某個社區在進行慢性疾病知識教育普及之后,心腦血管的發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這就足以說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進展的非常順利。判斷慢性疾病知識的普及教育情況是根據小區居民的發病率變化、健康指數變化以及對待教育普及的態度進行評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較的是針對教育普及項目投入的成本和貨幣化健康程度產出量[8]。成本-效用比較的是教育普及項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調整后健康效果的產出量[9]。兩者具有差異,但是差異不是很顯著。

    3 社區慢性疾病預防控制成本-效益與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在沒有對社區居民進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識普及的時候,平均每個人花費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錢很高。但是進行了慢性疾病知識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費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錢就大大減少了。這就是慢性疾病預防控制成本-效益中產生的效用值。這也充分說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識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說明社區的干預導致了花費在慢性疾病治療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區內針對慢性知識的教育普及,根據調查顯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帶來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區開展了社區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來,18514例當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區對其進行干預,管理率高達84%。心腦血管患者中有376例進行了干預,發病率也明顯下降[11]。不僅在國內,就是國外的經濟學者通過研究表明,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使人們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識,同時也能夠在經濟上省下一大筆開銷,還能夠收獲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徑。

    4 結論

    慢性疾病中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對人們的危害很大,我國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與治療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卻很少。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經過了諸多的試點分析以后發現這樣的方式不僅收獲了很大的效益,同時投入的成本減少,節省了很多的開支。開展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教育需要達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經濟效益,也符合社會效益,同時能夠防止人們有進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區的基礎上開展教育就具備這樣的特點。社區慢性疾病的宣傳教育在近些年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國心腦血管、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下降,這是與社會上的共同努力分不開的。社區中教育活動的開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獲取的效益卻很高,遠遠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時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用。人們對于慢性疾病的認識逐漸深入,同時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時間。社區普及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一個家庭中一旦有一個人知道了該如何預防慢性疾病的知識,就會使這個家庭的其他成員也能夠受益,這樣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達不到的。綜上所述,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預防與控制的成本-效益與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義,可以在社會教育中普及。

    參考文獻:

    [1]武瑞雪,劉寶.中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社區防治的發展及經驗啟示[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0(9):706-708.

    [2]朱榮,李士雪,滕芬.以社區為平臺在慢性病綜合防治中開展健康促進活動[J].實用全科醫學,2007,5(12):1035-1036.

    [3]盛鋒,程曉明.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預防與控制的成本效益與成本_效用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預防控制適宜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則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預項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5):196-198.

    [6]莊志雄.我國毒理學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紅妹,錢小萍,等.衛生適宜技術研究進展[J].衛生經濟研究,2006,5(7):10-14.

    [8]祁國明.衛生技術評估[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0,3(1):3-4.

    [9]陳春明,趙文華,楊正雄.中國慢性病控制中膳食關鍵因素的研究[J].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06,27(9):739-743.

    第6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慢性病;高血壓;社區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6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29-01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群的疾病譜和死因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公共衛生突出問題,采取行動減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趨勢已成為公共衛生的當務之急及政府的重點工作目標。研究表明,多數慢性病如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預防是取得公共衛生最大效益的關鍵。由于人們的生活植根于社區,而對慢性病的整個發生發展過程進行持續的監測、追蹤和管理又是社區衛生服務的最大特點和優勢之一,所以開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必須通過社區干預。

    1 高血壓的分級管理

    高血壓與遺傳,吸煙、高鹽飲食、過度營養、缺乏體力勞動、精神過度緊張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社區護理的主要實施者在于護理人員,我們需要要先從完整的健康檔案開始,可以通過隨訪將所管理的高血壓患者的家庭狀況、家庭結構、身體狀況、家庭依賴程度、生活習慣等錄入計算機,建立完善的個人和家庭的健康檔案,便于資料管理和病史記錄和醫院共享資料系統。同時落實責任制管理,為了做好社區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將轄區內現有高血壓患者按居住地分為若干片,社區科的護士根據管理對象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疾病情況進行管理。可分為一般管理-正常高值及低危患者(140/90-159/99mmHg),中度管理-中危患者和強化管理(160/100-179/109mmHg),強化管理-高危及很高危患者(≧180/110mmHg),已有早期并發癥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病人;血壓控制情況差的病人;其他特殊情況:如妊娠、圍手術期病人,治療上有積極要求的病人;相對年輕,病程短的病人。三者的非藥物治療可以立即開始,而前兩者的藥物治療可以在非藥物治療的同時觀察療效再加以使用。

    2 高血壓的健康干預措施

    2.1 認知干預 高血壓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為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培養健康行為,社區護士有針對性地進行行為糾正和生活方式指導。通過各種方式如電視、廣播、報刊、畫冊、黑板報、講座、咨詢、家訪、門診等形式,對社區居民進行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使之對高血壓病的概念、危險因素及高血壓病的危害性有充分的認識,以提高居民對高血壓病的知曉率,摒棄不良的行為方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了解非藥物治療與長期隨訪的重要性和堅持終身治療的必要性,使患者及家屬明確高血壓是可以控制和治療的。

    2.2 心理干預 高血壓作為一種心身疾病,社會心理因素在高血壓的形成和治療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社區護士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問題,實行包干負責制,在提供幫助和支持時對患者講解心理情緒對高血壓的影響,同時對家屬進行心理指導,減少家屬的應激、焦慮情緒,為患者營造一個寬松的生活環境。在患者焦慮煩躁時給予關心支持,避免其情緒激動,從而改善治療護理效果。

    2.3 行為干預 講解改變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對高血壓的影響。促使患者改變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包括:合理飲食,戒煙限酒,減少食鹽攝入,每日攝取不超過6g,少食刺激性食物。每日食用新鮮蔬菜和牛奶,補充鈣和鉀,并相對減少脂肪的攝入,控制在總熱量的25%以下。最新研究表明,低強度和中等強度的鍛煉具有足夠的健康效應,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min,可以分次完成,逐漸增加強度。同時控制體重,對體重超標者因人而異制訂減肥計劃,根據患者體重,估計每天所需的熱量,三餐提供熱量分配2/5、2/5、1/5。使體質指數

    2.4 轉診干預 社區和各級醫院需要建立完善的轉診途徑,患者一但出現以下情況:按治療方案用藥2-3個月,血壓仍不能達標;血壓控制平穩的患者,再度出現血壓升高并難以控制者;血壓波動較大,臨床處理有困難者;隨訪過程中發現新的嚴重臨床情況或靶器官損害;患者服降壓藥后出現不能解釋或難以處理的不良反應或合并癥。一定要及時轉入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3 預高血壓的干預結果

    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使得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意識得到提高,改變了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提高了家屬的認知能力,使得家庭護理和康復得以更深入的開展,使患者得到連續性的醫療服務。合理利用了衛生保健資源,使得預防與治療相結合,各醫療部門不各自獨立,雙向轉診更加完善,醫療體系成為一個整體。

    社區干預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慢性病的發生、發展有其漫長的過程。慢性病的防治應以社區為基礎,三級預防相結合,運用健康促進策略,反復地開展健康教育,逐步培養居民的健康理念,結合多部門的綜合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持續有效地健康發展。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對降低慢性病的發生,對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生活質量、期望壽命以及降低醫療費用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7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慢病  現狀  管理  措施

            隨著社會老齡化和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加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慢性病在居民當中的發生呈現發病率高、年輕化等特點,大大影響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也增加了社會的經濟、醫療負擔。社區是進行慢病防治的平臺,是健康促進的主要場所。為了解我社區慢病的發病和診治情況,制定社區慢病防治規劃,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力量,我社區2011年初對60歲以上居民進行了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將具體情況淺析如下:

            1  當前社區慢病現狀

            1.1 對象及方法

            我們采取對轄區60歲以上居民以免費健康體檢方式發放體檢單,共有2559人參與了此次體檢,其中男性1231人,女性1328人。對調查對象進行了測量身高、體重、血壓、心肺聽診、血脂血糖檢測、心電圖、以及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主要涉及家族史、生活習慣及相關醫學常識的知曉情況。慢病調查主要以高血壓、糖尿病為主,同時對高血脂、冠心病、腦卒中等并發癥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1.2 相關診斷標準

            1.2.1 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診斷標準,以三次不同日平均收縮壓≥140mmhg或(和)舒張壓≥90mmhg為高血壓。對初診血壓高者進行三次非同日隨訪后確定。

            1.2.2 根據2010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pg≥7.0 mmol/l,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h血糖≥11.1 mmol/l,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癥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 mmol/l。

            1.2.3 使用酶聯法進行血脂測定,凡甘油三酯高于1.7mmol/l或膽固醇高于5.8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低于0.9mmol/l視為高血脂。

            1.2.4 心電圖異常:左室肥厚、勞損、心肌缺血、傳導阻滯、頻發期前收縮等,排除其他原因心血管疾患

            1.2.5 冠心病及腦卒中因社區缺乏條件,以既往在其他醫院明確診斷過為依據。

            1.2.6 目前仍在服用慢病藥物治療,或經明確診斷過慢病的,雖檢查結果在正常范圍內,仍歸入慢病范疇

            1.3 結果

            在本次調查的慢病中,患病率排名依次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慢病患病人數共計1341人。其中高血壓患病人數1018人,男性498人,女性520人,糖尿病患病人數292人,男性131人,女性161人。通過詢問病史對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知曉率及服藥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有247人對自己患有慢病不知曉,占患病人數的18.42%,有229人不規律或間斷服用慢病藥物,占患病人數的17.08%。血壓、血糖控制良好者851人,占患病人數的63.46%。1018例高血壓患者中血壓升高而無明確并發癥者428例,占患者總數的42.04%,合并高脂血癥者378例,占患者總數37.13%;合并心電圖異常242例,占患者總數的23.77%;合并腦卒中者45例,占患者總數的4.42%;同時存在有糖尿病者185例,占患者總數的18.17%。患者中同時患有兩種慢病者408人,占患者總數的30.43%,112例患3種及以上慢病,占患者總數的8.35%。

    慢病中有明確家族史者230例,占患者總數的17.15%,有不良生活習慣者213例,占患者總數的15.88%。對其進一步整理發現,社區慢性病呈現一些特點:a、慢病患病率隨年齡遞增而上升b、高血壓患病率明顯高于其他慢病c、慢病呈現三低現象:低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服藥率

            2  總結 社區慢病的管理措施的探討

            綜合慢病的發病及現狀,具體分析其發病因素有不良的飲食(高鹽高脂)及生活習慣(抽煙,酗酒),缺乏持續性體力活動和體育鍛煉、心理壓力、遺傳因素等。其中生活方式的轉變對改善慢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就為社區加強慢病有效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社區衛生服務具有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和健康教育于一體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上可以發揮有效、經濟、方便、綜合和連續的優勢。現在我就社區慢病管理談幾點個人體會:

            2.1深入開展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慢病患者的防治理念

            近年來,隨著居民對健康和疾病觀念的變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健康體魄的重要性。為了有效預防和控制日益增長的慢性病,滿足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促進居民樹立良好的健康理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對慢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有計劃的開展專項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出宣傳欄、舉辦健康教育講座、義診、主題日宣傳、專家講堂、居民健康知識答題等多種形式對慢病進行宣教,使居民轉變現有的不良觀念和習慣,積極支持和配合慢病防治工作,從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進行有效干預,從而達到可以降低慢病的發病率及疾病的致殘、致死率。

            2.2統一服務模式,努力提升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轉變原來的專科醫生的概念,對社區醫生進行統一的全科規范化培訓。慢病是一個多器官、多系統的疾病。原有的專業限制對社區醫生管理及治療慢病存在很大的缺陷。另外積極和大中型醫療機構結對,按照隸屬、就近、方便、有效的原則進行雙向轉診。定期選派高、中級衛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選派專業人員到上級醫院免費進修、學習,這樣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區醫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技能,逐漸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良性疾病防治模式。

            2.3改變服務方式,變被動型服務為主動型服務

            慢病重點是防,防治結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慢病對居民帶來的健康危害。將預防、治療、康復科學有機的結合,形成慢病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的健康導向型疾病預防模式。積極轉變服務模式,加強主動服務,貼近居民健康需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性化服務理念,以親情化服務為切入點, “讓醫生進家庭、讓家庭有醫生”。在每個社區居民的健康卡片上印制社區醫生的電話,方便居民及時、方便獲得社區衛生服務。同時,社區醫生對患者常年定期巡診、隨診、回訪、跟蹤服務,深入家庭為居民開展社區巡診、家庭出診、急診轉診、專家會診等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營造人性化的就醫環境,使患者體驗到親情化服務。

            2.4轉變服務重心,強化居民慢病管理

            為增強服務實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積極主動開展健康入戶調查,為居民群眾進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檔案,并運用計算機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疾病分類,梳理慢病種類和多發病序列,了解各戶家庭及個人健康狀況、體檢情況、慢病治療情況,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建立專項個人健康檔案,建立轄區慢病管理臺帳,有針對性地進行慢病干預、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每年組織轄區內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免費健康體檢,門診對首診35歲以上患者免費測量血壓,從而及早的發現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減少慢病的發生率和不良轉歸。

     參 考 文 獻 

    [1]左惠娟,姚崇華.北京市社區慢性病健隸教育現狀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03,6(12):1017—10178.

    [2]程疑鏈.社區慢性病防治的全科醫療服務及成效 j.中國全科醫學,2004,7(21):1587—1589.

    第8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1 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抽取2011年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免費體檢的人群中年齡60歲以上居民1173人,性別不限,神志正常,語言表達清楚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53人,年齡61-92歲,女性720名,年齡61-95歲。

    1.2調查內容 采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09年版健康檔案中健康檢查表,測量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計算體質指數、腰臀比等指標。詢問現有癥狀及現存的主要健康問題及住院史。慢性病史有病歷記載診斷明確為有效,新發現的高血壓、糖尿病通過測量血壓、空腹血糖為篩查方法。

    1.3調查方法 由本中心的社區醫師護士詢問病史,查看病歷記錄,并在健康檢查表上作好記錄。血壓測量:采用標有2mmHg刻度的汞柱式血壓器,測量右上臂坐位血壓3次,取其平均值。高血壓診斷標準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版,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近2周內服用降壓藥,血壓<140/90 mmHg,原確診高血壓者直接記入高血壓患者數。體質指數25-29kg/m2超重,≥30 kg/m2為肥胖。男性腰圍/臀圍≥0.9,女性≥0.85為腹型肥胖。空腹血糖測量,空腹至少8小時,抽靜脈血測定血漿葡萄糖,初次診斷糖尿病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7mmol/L,且經另日復查仍>7mmol/L。原確診為糖尿病直接記入糖尿病患者數。

    2 結果

    2.1慢性病情況 對1173名60歲以上老人目前所患的慢性病進行調查,大多數老年人(90.7%)患有慢性病,所患的慢性病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消化性潰瘍、慢性前列腺炎等15種。排在前5位的有高血壓548例(46.71%)其中初次發現高血壓98例,占高血壓病例數的17.88%,冠心病196例(16.7%),糖尿病154例(13.13%)其中新發現糖尿病48例,占糖尿病例數的31.16%,骨質疏松癥106例(9%),同時存在2種以上慢性病246例(20.9%)。

    2.2飲食習慣 飲食偏咸115例(9.8%),有糖尿病者按規范糖尿病飲食僅35人。

    2.3用藥依從性 見下表。

    3 討論

    老年人多受慢性病的困擾,參加健康體檢60歲以上老年人中90.7%患有慢性病,其中20.9%患有2種以上慢性病。飲食偏咸雖然僅有9.8%,但必須引起社區醫生的注意。因為中國人食鹽的攝入普遍高,承認自己飲食偏咸每日攝入量已大大超過平均水平。很多人認為自已飲食不算咸,實際食鹽攝入量都超過6克/日。我國居民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平均為10.7克[3]。老年糖尿病患者對飲食療法概念模糊,大多數人知道少吃一點,不知道怎么去操作。不少老年人又走另一個極端,什么都不敢吃,吃素菜,易導致蛋白質營養不良。慢性病服藥依從性不容樂觀,間斷服藥和不服藥合計比率占44.32%。不堅持治療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危害更大,可增加嚴重并發癥的危險。服藥依從性主要與自我保健意識,是否有社會醫療保險有關。針對上述之老年健康問題,我們認為,當前老年人的保健任務為做好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骨質疏松的預防,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提高慢性病服藥依從性。基礎性工作包括開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工作,增加自我保健意識,推進健康老齡化[2],合理使用社會醫療保險資源,降低治療成本有利于提高服藥依從性。開展居家養老,使醫療服務廉價方便可及,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適量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20-60分鐘,有利于調節血壓水平,改善不良胰島素抵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可選擇步行、慢跑、騎車、爬山、球類、健身操等有氧代謝運動。不吸煙,限制飲酒,有高血壓、糖尿病最好戒酒;合理膳食,適當限制鈉鹽及脂肪的攝入。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用天平稱出6克鹽實物作為宣教用品,更讓居民了解6克食鹽的量。增加蔬菜及水果的攝入;保持正常的體重;心理平衡。每年進行健康體檢,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將高血壓、糖尿病運用社區適宜技術進行管理。高血壓病人應明確降壓目標,將血壓逐漸降至140/90mmHg以下,有合并糖尿病、腎臟損害等應降至120/70mmHg以下。通過慢性病管理,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對糖尿病病人,應根據體重、活動情況制訂書面的飲食療法參考方案。根據病情使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督促病人監測血糖,識別低血糖反應及緊急處理措施,隨身攜帶應急聯系卡,注明是糖尿病病人,在用的藥物,低血糖昏迷時聯系的親人等事項。冠心病患者如沒有禁忌應服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片,控制好血壓、血糖,定期檢查心電圖。骨質疏松癥應注意防止摔倒,減少骨折的發生,服用鈣劑和維生素D。婦女絕經期后如無禁忌可在專科醫師指導下作性激素補充療法,抑制骨吸收的藥物可選用降鈣素。

    參 考 文 獻

    [1]喬軼娟.我國人均壽命影響因素計量分析.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370(6):112.

    第9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布七社會,人口老齡化發展千民決,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中醫藥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中醫藥教育中應重視的一些問題。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壽命在延長,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這其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老齡化己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老年人是疾病的高發人群,現有的臨床流行病學資料己證明,在相同基礎疾病的情況下,高齡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高齡人群具有“三最”特點:即最高患病率、最高傷殘率和最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實現“老有所醫,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理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鑒于此,筆者從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談談中醫藥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中醫藥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強盛作出了卓越貢獻。老齡化社會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在醫療保障方面面臨如下挑戰: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殘疾率高、老年人醫療費用消耗大、病殘弱老人的基本護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不成比例、資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對而言,中醫藥“簡、便、效、廉”的特點,在應對人口老齡化衛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表現在:一是中醫藥學在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對老年人慢性病具有個體針對性極強的治療,同時注重整體調護,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應用中醫藥養生保健和中醫藥預防醫學知識,中醫“治未病”是祖國醫學在為全人類保障健康方面始終重視的研究領域,從《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中醫治未病的記載,加之目前我國大力鼓勵開展中醫治未病工程,這必將為提高老年人預防保健、自身養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三是中醫藥資源較為豐富,同時藥材價格和診療費用相對較低,可以極大地緩解老年人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還為老年人的衛生保健起到積極的作用;四是全國各省幾乎都有中醫藥高等院校,每年培養大批的中醫藥人才,這些中醫藥學子能夠普及到醫院、衛生所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對于平衡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資源具有積極的意義。

    2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中醫藥教育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2. 1在中醫藥教育中重視的養生保健教育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之一。在中醫藥這座寶庫中,與當前老齡化社會和大眾日常保健關系密切的內容,是養生方面的知識。養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樂之門,懂得養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齡化社會對整個國家的全面及深層次影響是相當大的,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特別是要滿足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衛生保健的需求,面對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傷殘率和最高醫療資源利用率的“三最”特點,目前培養的中醫藥學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醫師,他們畢業后走上醫療衛生崗位,要面對更大基數和更復雜的老年人“三最”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九五”攻關項目的資料表明,達到同樣的健康標準所需保健投入與治療費、搶救費用的比例為1: 8. 3 :100,即如果在預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錢,將來就可以在治療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節約開支100元錢的搶救費用[2],故而需要重視預防工作,將預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醫藥治未病工程,將極大地減少老年人醫療費用的支出。因此,在中醫藥教育中要高度重視養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養生保健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和培訓。

    2. 2在中醫藥教育中重視對老年人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公共衛生問題。老齡人口增多帶來了許多相應的社區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齡化觀點的提出,使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需求更需加強,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行探索。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做好老年醫療保健,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減緩老年人的痛苦、延長健康壽命、改善生命質量。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的疾病譜和臨床癥狀也在改變,要不斷發現、總結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規律,研究和認識高齡老人臨床中出現的特殊癥狀。對于中醫藥教育而言,為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必須重視在中醫藥教育中的老年醫療保健的學習,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響較大的主要還是慢性病發病率較高的問題,故而要重視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引發的老年人健康問題,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點,運用中醫理論,熟練處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国产成人天天5g影院|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黄色片|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