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的主要思想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復習策略;高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重點是高考??嫉目键c;難點既是高考常考的考點,又是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高考的重點,也是復習的難點。那么我們在復習備考中怎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一、依據課標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依據課標,因為課標是高考命題的依據。課標有關本專題的知識點在現行材中都有具體呈現,列出課標并加以闡釋,讓學生理解課標內容,如百家爭鳴,從含義、背景、概況(時間、代表人物、主張)、性質、地位和影響去把握。用課標指導高考專題復習,是保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正確方向。
二、把握線索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準確把握線索。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它貫穿于本單元的四課內容,儒家思想的演變是本單元的主線,同時這條主線又分為五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是演變的重要階段:春秋時期形成,戰國后期發展為蔚然大宗,西漢武帝時成為正統,宋明理學,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產生。這樣知識點就被提綱挈領地編織起來,穿線結網,構成儒家思想的發展輪廓,而且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學生很容易把握本單元的線索。
三、圍繞原理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圍繞原理。貫穿必修三的原理就是思想文化現象是經濟政治的反映,思想文化現象又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因此學習必修三,必須聯系政治經濟的相關內容,并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下面以儒家思想為例從兩個方面分析。首先探究思想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儒家思想出現的歷史背景,應結合春秋時期大變革的時代特征分析。經濟上,生產力的發展,私田出現,井田制開始瓦解;政治上,分封制開始崩潰,奴隸主階級衰落,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崛起;文化上,私學興起,到戰國時期大變革表現更為明顯。其次,探究思想文化促進政治經濟的發展。儒家思想促進社會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其出現后產生的影響: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奠基,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推動了社會進步,也為以后儒家思想發展成為正統思想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礎。
四、理順關系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理順關系。理順本單元四課之間的關系:這四課以時間為序,按照中國古代思想史發展的階段特征來設置的,將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勾勒得特別清楚。主要應理順下面幾個方面的關系。
1.理順百家爭鳴與儒家思想形成之間的關系: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同時儒家思想又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奠起基礎。
2.理順先秦儒學與董仲舒的新儒學之間的關系:董仲舒在先秦儒學的基礎上,汲取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學派的思想,發展了儒學。他增加了君權神授,通過政治途徑方式推崇儒學,使儒學實現獨尊。
3.理順宋明理學與董仲舒的新儒學之間的關系:宋明理學是新儒學,“新”在發展了董仲舒的新儒學,即宋明理學家在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佛教、道教的思想,重新闡釋儒家的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4.理順宋明理學與早期啟蒙思潮的關系:它們都是儒家思想,但早期啟蒙思潮批判宋明理學,批判宋明理學中的不合理部分,具有鮮明的反專制的民主色彩。早期啟蒙思潮不是要顛覆儒家思想,而是繼承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以反對傳統儒家思想中的專制皇權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體系,是對儒家思想的改革和發展,是儒家思想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完善階段。但是受社會條件的制約,這種完善并沒有完成改革儒家思想的歷史使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五、形成體系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統一課標、線索、原理和儒家思想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基礎之上,生成一個體系,該體系既包括單元知識體系,又包括各課的知識體系。單元知識體系僅從地位的角度簡要地概括儒家思想演變的知識體系:春秋時期出現,在當時僅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戰國后期發展成為蔚然大宗;西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后來也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宋明時期為宋明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其中程朱理學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明清之際,出現了早期啟蒙思潮,雖活躍,但只是滄海一粟,占統治地位的仍是程朱理學。各課的知識體系簡化為許多歷史概念,如百家爭鳴、儒家思想的形成、董仲舒的新儒學、宋明理學和早期啟蒙思潮,每一歷史概念都從含義、背景、概況(包括代表人物、思想內容等)和影響等方面來呈現。
關鍵詞:兒童;思想品德;家庭教育
家庭,作為社會中最基本最穩定的構成單位而存在。家庭教育是我們每個人自兒童起所接觸的教育,是每個人逐漸實現自身社會化的必經之路。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結合現代觀念,家庭教育是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初始教育也是終生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是整個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中具有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滲入每一個家庭教育之中,長期以來為我國很多家庭所傳襲和借鑒,成為我國家庭教育的主流,對于我國人才的培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家庭教育是人所接受的最初的啟蒙教育,自幼而起,對兒童的思想品德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中國經歷了幾千年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家庭教育思想于今的教育來說既有精華亦有糟粕,對兒童思想品德的教育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一、良好的傳統家庭教育對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產生的積極影響
(一)踐行以早教觀念,使兒童得到及早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具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進行的,主要是長輩對晚輩進行的,傳統家庭教育觀念之別注重對兒童思想品德的及早教育,強調“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①。人處于幼年時期,心性未定,且兒童的學習方式大多是仿效類學習即對學習家長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思想的觀察和模仿,因此兒童具有更強烈的可塑性。此外,兒童記憶力強,大腦發育迅速,學習過的知識不易遺忘,更有利于兒童良好思想品德和接受知識的能力的培養。
(二)倡導以德教為先的教育內容,使兒童能及早獲得更良好的品德教育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提倡以德育為先,強調從“人倫”著手,以注重培養兒童的思想品德為核心,力圖通過道德觀念的灌輸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孩子學會做人。對兒童的教育首先著眼的是“成人”,于此之后才是“成才”,其目的首要是培養君子,重視兒童個人品德修養而輕視智能技巧的培養,認為做人第一,謀生次之。
(三)實行言傳身教、家風陶冶為主的教育方式,使兒童能獲得良好的學習對象和成長環境
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子女自覺或非自覺、有形的或無形的教育行為,中國傳統教育倡導家長以身立范、立教,從而潛移默化地陶冶兒童的品德和情操。所以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言教和身教,尤其重視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坐臥以及接人待物的情形都為兒童耳聞目睹。兒童成長初期的學習方式大多都是仿效式學習,模仿是幼兒的天性,他們會通過模仿父母來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二、不當的傳統家庭教育對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產生的消極影響
(一)奉行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教育觀念,實行“明刑弼教”
傳統家庭教育在“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教育觀念下,實行“明刑弼教”,主張以家法、族規等形式,對兒童品德行為的養成進行規范、懲戒和約束,這與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核心即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輔”的教育觀念相符合。傳統家庭教育觀念認為父母體罰子女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子女對父母的責打非但不能產生怨恨,責打后還更應該孝順父母。現如今,這種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在現代家庭也普遍存在。從傳統家庭教育倡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念來看,父母對子女成長的期望是無可厚非的,但隨著后來家庭教育對這種觀念的繼承和演變,逐漸演變為“逼子成龍”、“逼女成鳳”,家長變得更加理所當然的對子女進行強制的教育,強迫性的促使兒童學習家長所要求的東西,日漸將家長自身對未來的期望放到子女身上,忽視了兒童品德的教育,這種方式非常不利于兒童思想品德行為的良好養成,形成兒童成長中的陰影,不僅使兒童遭受皮肉之苦,而且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造成兒童精神上的嚴重傷害,一定程度上還會導致父母與子女關系僵化,從而更加不利于兒童思想品德的引導和培養。
(二)封建綱常思想殘留,教育內容缺乏科學性
從教育內容來看,傳統家庭教育內容以封建綱常的道德規范為主,在“三綱五?!钡闹笇逻M行教育,其教育的思想內容無不帶有濃烈的封建主義色彩,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②、“男尊女卑”③、“明哲保身”④等思想,這些思想內容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家作為天下之本,以小農經濟作為社會生活重心的產物,它貫穿于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之中,將家族利益放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將兒童視為家庭的私有財產,這種小農意識的思想觀念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嚴重影響家庭教育的成效。傳統家庭教育用封建綱常倫理等思想內容來教化兒童,使其成為封建思想里要求的“君子”,這樣不僅禁錮了兒童思想品德的自由全面發展,還將帶有一定程度封建色彩的思想內容融入兒童思想品德行為之中,易導致培養出兒童謹小慎微、自私狹隘的性格,亦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
作者:張茜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注釋:
①《漢書•賈誼傳》.
②《神童詩》.作者汪洙,字德溫.北宋年間著名學者.
③舊時社會風俗,《列子.天瑞》:“男女之別,男尊女卑.”
④《詩•大雅•烝民》.
參考文獻:
【關鍵詞】儒家思想;高中語文教學;借鑒;應用;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儒家思想最早期是由孔子提出來的,有一定的封建傳統意義和影響,教育人們從道德的角度看待事物,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和借鑒儒家思想是想教育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家思想有一定的可傳承性,在高中教材中被應用和借鑒不僅是教育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還要教育人們能夠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要以道德的良好品行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一、儒家思想在現代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應用和借鑒
(一)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而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傳世之作就是《論語》,《論語》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后人稱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作,孔子將自己的儒家思想教育給學生,而學生因為受孔子的言行舉止的影響,耳濡目染,也就成就了后來的經典。
(二)儒家思想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成為謙遜好學的名言代表,幾個人一起,其中必有我的老師,也就是各有所長,要謙遜好學的意思?!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說如果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而如果不學習只思考就是怠惰,教育人們學習與思考要雙重并用,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儒家思想對后來的一些經典之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屈原列傳》以及《師說》中都存在儒家思想的風范。在學習儒家思想時,教師應該先讓學生根據字面意思進行逐詞翻譯,掌握文章的大體含義,然后再從道德修養的角度看待文章,教育學生要借鑒儒家思想和應用儒家思想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四)儒家思想的教學方法上應該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夠使學生對其認識更加深刻。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儒家思想,學生可以就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師發問,這樣學生就能夠培養愛問問題的好習慣,還能夠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逐個對文言文的概念進行翻譯,讓學生掌握大意,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和了解說說文言文講述的道德或者是思想內容,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受儒家思想的感染。
(五)儒家思想不僅從學習上教育學生要謙遜好學,不恥下問,還從生活上教育學生做一個怎樣的人,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則是生活中要重視朋友之間的友誼,朋友從遠方到來,不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六)儒家思想中一個對高中生很有影響的思想就是“克己”,儒家思想教育學生不管是在生活中、工作中還是在學習中都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應該放任自流,隨波逐流,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和準則,該做的事情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以道德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千萬不能給社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二、高中語文教材能夠被應用和借鑒儒家思想的有效性
高中學生的思想相對其他階段學生的思想有很強的特殊性。
儒家思想雖然對后人的警醒和影響很大,但是很多人還是不能夠加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思想都不是很成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還很弱,對文字的接受能力都有待提高,更不要說儒家思想這樣比較深刻的思想了,但高中學生的思想意識已經漸進成熟,已經能夠克制自己的言行并且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想覺悟也很高,高中生學習儒家思想是非常有效和可行的。
三、高中生的語文教材內容的結構符合儒家思想
高中語文教材內容的邏輯性很強而且完整程度很高,儒家思想能夠將精華融入到語文教材中,儒家思想的傳承需要巧妙的手段,既要符合學生成長的需要,也要有必要的精華文化的伴隨。儒家文化會對高中生的一生形成影響,因此在高中生的性格、人格魅力和思想中都要受到儒家文化的感染,儒家思想在高中語文教材中被借鑒和應用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四、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材中能夠融入儒家思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時代在不斷地改變,人們的觀念和意識也在不斷改變,但是儒家思想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是應該被傳承的。儒家思想在高中語文教材中被應用和借鑒,不僅表現了儒家的文化素質和知識,還能夠使學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處處以儒家思想規范自己的言行,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儒家思想在高中語文教材中被應用和借鑒表現了儒家思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表明儒家思想也會一直被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陳娟,教師,現居江蘇鹽城.儒家思想與高中語文教學.文教隨筆.2009年02月第3期第08卷總第136期.
[2]高勝國.教師.儒家思想與高中語文教學.文教隨筆.文學創作園.2010年09月第09期第13卷總第247期.
(1)《易傳》的成書年代不晚于孔子說。持此觀點者以郭沂為代表。郭沂在《〈易傳〉成書與性質若干觀點平議》2一文中利用排除法對《易傳》作于戰國后的幾種觀點進行否定后,得出了“《易傳》的時代不可能晚于孔子”的結論。(2)春秋末期說。此說為傳統觀點。這一觀點認為《易傳》為司馬遷所作。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3漢班固也說:“文王……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王充也認為:“孔子作《彖》、《象》、《系辭》?!?班固、王充所持觀點乃據司馬遷而來,自古及今持此觀點者大有人在,其行文方式也大致雷同,成為中國古代最流行影響最大的一種說法。但據研究者研究成果顯示,《易傳》中記載敘述的一些內容顯然晚于孔子時代,傳經者只是為了論證作為儒家經典的《易傳》的權威性而把其著作權歸之于孔子而已。從司馬遷的話語中,并不能得出《易傳》為孔子所作的結論,而事實是,現存最早明確說孔子作《易傳》的文獻不是司馬遷等人,而是緯書《周易乾鑿度》:“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讀,五十究《易》作《十翼》?!庇捎谠摃鵀閭螘?,故其所言并不可據信。后人多不注意該書的存在,故把司馬遷模棱兩可的話當作了孔子作《易傳》的依據。(3)《易傳》非孔子所作。在宋以前,沒有人懷疑《易傳》為孔子所作。首先提出質疑的是宋歐陽修。歐陽修認為,《易傳》的思想內容頗有相抵牾之處,“孔子之文章,《易》《春秋》是已(《易》字當系筆誤),其言愈簡其義愈深。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叢脞之如此也。雖然辨其非圣之言而已,其于易義,尚未有害也”6。假如《易傳》真為孔子所作,那么其思想應前后一以貫之,不應有言外之辭。故歐陽修得出結論說,《系辭》、《文言》、《說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眾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但歐陽修還是做了保留,認為《彖》、《象》為孔子所作。到了清代,崔述在總結前人考證成果的基礎上對孔子作《易傳》之說進行了全盤否定,指出不僅《系辭》而下非孔子所作,《象》、《彖》等也非孔子所作,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觀點。他的理由是:“孟子之于《春秋》也,嘗屢言之,而無一言及于孔子傳《易》之事;孔孟相去甚近,孟子之表章孔子不遺余力,不應不知,亦不應知之而不言也?!?當代著名學者馮友蘭先生也持相同看法。9(4)戰國初期與戰國中期說。劉大鈞先生通過深入的研究和詳密的考證,將《易傳》各篇文字與老莊、思孟的傳世著作相比勘,認定“《易大傳》的基本部分是戰國初期至戰國中期寫成”;“《易大傳》之《彖》《象》《文言》為思孟學派所整理、潤色,《系辭》中亦有思孟學的內容”,10把《易傳》的成書時間限定在了戰國初期至戰國中期。(5)戰國中期與戰國晚期說。持此觀點者以張岱年先生為代表。張先生曾批評將《易傳》成書限定在秦漢之間的說法是“疑古過勇”,經過縝密論證,張先生指出“《易大傳》的基本部分是戰國中期至戰國晚期的著作”。11(6)秦漢時期說。此說以李鏡池先生為代表。據李鏡池先生在《易傳探源》一文中指出,《易傳》七種十篇皆成書于秦以后,“《彖》《象》二《傳》大概作于秦漢間,《系辭》、《文言》則作于史遷之后、昭宣之前。"李先生用大量論據論證了自己的觀點。12
(1)認為《易傳》與思孟學派有關,屬于思孟學派的作品。這一觀點認為,《易傳》非一人一時之作,其各篇章之間亦有先后早晚之分,但從《易傳》內容的思想傾向看,《易傳》的創作年代在思孟學派的形成和興盛時期,其為思孟時期的作品則是可以肯定的。(2)認為《易傳》與荀學有關,成書時間在荀子之后甚或更晚。如郭沫若先生說:“兩者(指《荀子·大略》和《彖下傳》)之相類似是很明顯的?!兑讉鳌凤@明地是把荀子的話更展開了。它把他的見解由君臣父子的人倫問題擴展到了天地萬物的宇宙觀上去了”,“《系辭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也明明受了荀子的影響,從思想系統上可以見到它們的關系?!?3李澤厚先生也說:“《易傳》講了許多人類歷史和宇宙事物的起源、演變和發展,從整體上說,它更近于荀而不近于孟”,14“(《易傳》的思想)就總體實質言,……與荀子無神論思想接近?!兑讉鳌氛f‘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與荀子神道設想的思想便完全一致。”15(3)《易傳》屬于道家學派的作品。陳鼓應先生通過對馬王堆出土帛書《黃帝四經》、帛書《系辭》與易傳的比較研究,通過老莊思想與易傳的比較研究,通過稷下道家、黃老學派與易傳的比較研究,提出了《易傳》屬于道家學派作品的觀點,打破了千百年來學術界形成的傳統看法。16
以上所列《易傳》成書時代、學派歸屬等問題自唐宋以來至今已經爭論了一千多年,盡管20世紀以來已經出土了大量的簡帛《易經》、《易傳》,學者們通過比較研究,否定了一些傳統的觀點,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可以說,在更新更多更有價值的史料文獻發現之前,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爭論還將長期進行下去。筆者在此只是依據自己的研究心得,得出自己的觀點。筆者認為,《易傳》各個篇章的寫作年代有早有晚當無爭議,其基本部分約成書于戰國中后期或秦漢之際,也就是說,其中,《系辭》、《說卦》的基本內容約形成于戰國中后期,而《彖》、《象》、《文言》、《序卦》、《雜卦》等可能是秦漢之際或漢初的作品,是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價值觀,在大量吸收和借鑒道家思想及陰陽家思想的基礎上,把它們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納入儒家思想的體系中去,以建構儒家形而上本體思想體系為目的的儒家思想學說,從而達到為儒家思想尋求一種形而上的本體論依據。
《易傳》吸收和借鑒了道家、陰陽家等學派的思想觀點,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內容,在更高的層次上建構了儒家的天道觀17和人道觀。
自殷商以來,對天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到戰國末期,經過荀子對天所做的自然性回歸,思想家們已經把關注的重心轉移到如何尋求天道之規律以更好地為人類自身服務這一軌道上來。
在中國思想史上,老子最早提出了系統的宇宙生成理論,他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1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老子構建了中國早期的宇宙生成圖式?!兑讉鳌吩诮梃b老子自然哲學的基礎上,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宇宙生成理論,初步揭示了宇宙萬物何以生成的根據?!兑讉鳌逢P于宇宙生成的理論主要集中在《彖傳》、《系辭傳》、《序卦傳》諸篇中?!疤斓馗?,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21“天地之大德曰生”,22“天地絪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23“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4《易傳》所說的“萬物”是“天地交感”的結果,“天”或“天地”是《易傳》的最高范疇,萬物乃天地交感之結果,否定了神創造萬物、主宰萬物的觀點。除此之外,《易傳》還提出了一個與天并列的太極概念來闡釋宇宙萬物的生化過程,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5這種宇宙衍生模式與老子對宇宙衍生的態度在運思取向上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太極這時成為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并且提出陰陽的互動是事物發展的規律體現。反映出這一思想注重以自然本身的面目來探討天地之道,從而得出天地萬物的生長變化都是自然界自身運動發展的結果,為后來《易傳》之人道觀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形而上依據。
關鍵詞:傳統美學思想 儒家 道家 墨家
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在與西方所謂專業音樂體系的對照與比較中,呈現出了鮮明而特有的審美特征??v觀整部美學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音樂發展其問出現過入、道、墨、法、佛、陰陽等諸多美學流派,但大體都被儒道兩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卻獨立存在的價值,儒道兩家美學思想從先秦產生至今,始終貫穿音樂發展中。
一、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樂理論對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鬃诱J為思想的審美樸素之美,簡樸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與人心的交融,主張在音樂審美中保持一種“和”的情感態度??鬃釉u價《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他認為,音樂審美中的情感態度及其表現是中正平和的,也應當是適度的,有節制的,這同他的“中庸”哲學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認為音樂在動蕩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將士英勇善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使人們以禮相代。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上,儒家的音樂理論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我國的音樂家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儒家的音樂理論還把音樂家藝術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的途徑。
《樂記》是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的代表著作?!稑酚洝氛撌隽艘魳返谋驹矗骸胺查g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币魳肥怯砷g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稑酚洝诽岢隽俗约旱囊魳访缹W思想,如書中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樂情篇》)。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這就給我們一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展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中國音樂、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思想主要集中在《論語》中??鬃釉谡紊现鲝垺耙哉缘隆?,提倡“禮治”,重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音樂從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關于禮”??鬃诱J為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謂仁德者為善,表現平和中庸者為美,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審美標準之一。推崇以歌頌舜的文德為內容的《韶》樂為盡善盡美的藝術,把表現武王伐紂的《大武》評為盡善未盡美的藝術??鬃诱J為音樂家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情感要有節制,不應該超越中庸之道的論理準則。強調形式與內容要統一,推崇“樂而不,衰而不傷”的雅樂,不喜熱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間俗樂“鄭衛之聲”,“惡鄭聲之亂雅也”,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偏見。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學上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的生性的惡習的必須教育才能變善,因為更加強調禮樂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張音樂從實際出發,并隨著時代前進而發展變化,但在音樂思想上仍有崇雅貶俗傾向。
二、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樂美學思想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中國的音樂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虛靜,渴望達到“大音希聲”的境界。道家倡導“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樸素自然,追求平和;莊子認為主客體和諧產生美感,以內心純樸自然性情的復歸作為樂的實現,用樂調調和階級矛盾,追求人類平衡,認為合乎其理想社會的樂,是具有自然無為,平和恬淡屬性的“樂”。
道家學派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他們也不提倡音樂,甚至是否定音樂。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多辨證的觀點,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對統治階級主張無為,對被統治階級主張無知,因此,他反對一切欲望,而聲音、顏色、味道正是引起人們欲望的根源,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經》第十二)所以要統統取締。
而莊子對社會上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希望能夠過一種“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理想生活,因此他對一切科學文化藝術都是抱著一種排斥、否定的態度,他說:“五音亂耳,使耳不聰”,(《莊子·天地》)對音樂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態度。
道家既然崇尚清靜無為,愛好當然在題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觀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歷史上凡道家思想濃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識分子,他們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來自我觀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屬性,鋼筋鐵骨的性格,不畏嚴寒的精神,隱喻知識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虛朗暢的泛音,三次出現梅花主題B,穿插A、C、D音樂作為烘托陪襯。梅花的潔身自好,清雅高曠,是作者對人格美的物(樂)化表現,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帶有戲劇性,似梅花笑綻枝頭,笑弄風霜,其韻昧令人回響不遺。道家不僅主張自然之美,而且追求境界無限,因此在音樂上就追求“神余言外”和“弦外之音”。同一時代一首詠梅詩句,可和此曲對照,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南朝梁、陳人何遜)。這首樂曲使我們不僅可以見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體昧到道家主張自然和人的統一,以自然觀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觀的組成部分。
三、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非樂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與儒家的音樂思想相對立的樂派墨子名,生于魯國。偉大的思想家、博學的學者和政治活動家。他在音樂上竭力反對儒家以禮樂治天下的主張。墨子禁止音樂。墨子再三強調:“為樂,非也!”意思是,“從事音樂活動是不應該的啊!”
一、 精細梳理,優化存儲空間。
高效的復習一定是要建立完整的知識網絡和清晰的能力維度。首先是根據考試內容和要求對自己的語文知識進行認真的梳理,使之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和能力板塊,并通過專題復習或者綜合訓練不斷地對其進行整理和完善。例如,成語復習,一方面需要多積累,做到咬文嚼字求甚解;另一方面,要對積累的成語進行二次整理,合理分類,尤其關注成語使用的感彩、對象范圍、特定語境等方面,在積累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這些成語進行適當的歸類,既可以減輕識記上的負擔,又可以靈活掌握成語的使用方法。再比如名著閱讀復習,一方面,我們必須全面掌握《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十部作品;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名著中的重要人物、情節以及關鍵點等重點內容,進行科學的歸納整理。尤其關注作品中能體現人物典型性格及思想內容的情節,作品中能體現藝術特色及促進思想內容展開的重要章節以及能起到“關節點”作用的細節。比如2008年考查《三國演義》中曹操敗走華容道,哭的是荀還是郭嘉的判斷,就是重要章節中的一個細節;而2010年考查《老人與?!分惺サ貋喐绲囊痪涿?,則是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主題。
名著復習依然要把重點放在《紅樓夢》《三國演義》兩部作品上,以人物為線索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對作品的完整認識,是目前復習一定要做到的。當然,對重要人物和情節進行重點備考,十分必要,比如《紅樓夢》中賈府的幾位小姐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探春。
二、 巧妙融合,升華語文思維。
語文從來不應該是以孤立的字詞句出現的,而應該是語言、文學、文化與思想的綜合體?!耙换ㄒ皇澜纭庇脕硇稳菡Z文學習是再恰當不過了。一個詞語背后有廣闊的文化背景,一個句子后面是深邃的思想,語文是用語言溝通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我們在語文的復習中,也要善于抓住語文最顯性的元素――“詞句”,并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將語言、文學和思想融合起來,提升學習語文的效率。比如積累名句,不僅要反復朗讀、背誦,在識記層面上過關,更要對名句的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思索,對其背后的思想、文化背景甚至現實意義進行分析,讓名句不是作為別人的思想成為自己的“拷貝”,而是成為自己思索問題的一種角度、一種視野、一種思想。當我們積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名句時,能否思索一下,作為儒家思想的一種重要表達,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的諸多演繹。如果這樣思索的話,那么諸如“三軍可多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一脈相承的思想,自然就會呈現出來。多做這樣的思考,識記名句的目的收獲的就不僅僅是名句本身了。
1、儒家社會保障倫理的主要思想內容
1.1以人為本的保障理念儒家的根本理念便是“立人”,在民本主義的基礎上號召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尊重人的保障權,主要體現在強調“仁者愛人”,愛人和敬人是社會生活保障的基本前提。在處理家庭關系的時候要尊敬長者,孝敬父母?!墩撜Z為政篇》中有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僅僅是幾句簡單的道理便能夠讓我們充分的體會到對人的精神權利的尊重,這也是區別于今天的某些片面的注重人的生存權的理論。
1.2注重保障的質量儒家不僅僅是在口頭上強調要進行保障,更是參與到實踐中,特別在意保障的標準和質量問題。像《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過言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這是一次間接的提到社會保障的標準問題,在今天的保障標準看來也不是一個低水平的問題,由此可見孔孟的社會保障問題中十分重視社會生活的質量,保障不僅僅是為了茍延殘喘,而是為了全體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提高所一直持續追求的目標所在。
1.3以弱勢群體為核心的保障思想這個理念的提出也是為了維護社會安定的必然要求,是歷代統治者堅持的重要措施,社會保障的主要人群是以老年人為核心,并兼顧幼兒??鬃颖闾岢隽恕鞍怖蠎焉佟钡闹鲝垼瘛墩撜Z公冶長》中有對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也十分在意那些鰥寡孤獨者,在意對這些人的關注。在《孟子梁惠王上》的:“老而無妻曰鰓、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在孟子看來,鰓寡孤獨幾類人是社會上最貧苦無依的人,需要給予特殊的照顧,只有這樣才能夠得民心。而且孟子還強調要對那些受到了自然災害的饑民、那些因為不幸事故而暫時生活困難的人多給與幫扶,從而徹底的保證他們的生存權利,所以保護弱勢群體的生存利,是歷代儒學所倡導的。
1.4社會互助與家庭自救相互結合在節用和愛人這些基本思想的指導下就產生了獨具特色的社會保障理論,也就是一種社會互助和家庭自救相結合的思想,具體說來就是要將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在家庭這個單元之上,國家給那些貧弱者以幫助,除了國家政權之外還要結合鄉族組織,孟子有一些比較有名的經濟思想理念像“恒產論”與“井地方案”都有著這種思想的萌芽,《孟子盡心上》有“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泵献拥乃枷雽嵸|就是以家庭養老為核心,以家庭自給為保障基礎,最終的目標是保障全體成員的安定富足。這種觀念和思想對中國歷代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少思想家都從這進行闡發,對于我們現代日益嚴重的養老問題也有提示。
2、儒家社會保障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中國哲學自然也是以中國人的精神終極關懷為起源,以追求無限智慧為目標,以解決中華民族發展中的永恒問題為特征的。因它產生于以農業為生計手段卻又文化綿延至今的大陸國度,因此它以提高人的心靈境界和道德水平培養“內圣外王”的人格為任務,而形成了它獨特的兼容性與時代性。
1、兼容性。
中國早期哲學有百家之說,百家都以自己的主張去解釋社會和人生,因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雖然百家思想有著很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卻也看得出它們之間存在著兼容性。如儒家哲學中以“仁”“義”為核心理念,而墨家哲學的核心“兼愛”也以“仁”“義”為主要觀點,《墨子》中提到的“仁人”“義人”就是實行兼愛的人,這說明作為第一個反對孔子的人,墨子也并不是完全孔子的觀點,而是有所保留,有所借鑒的。漢武帝時儒學成為國家官方學說,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當然這時的儒家思想已從其它各對立的學說中擇取了許多思想內涵,而道家復興形成的新道家不但接受了重要的儒家經典,而且也承認了孔子是最大的圣人的地位,這都說明百家學說是在相互滲透、相互接納中不斷地完善,不斷地發展的。
2、時代性。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政權的更迭,戰爭的創作……都會令許多人從精神的角度出發,用哲學的目光去審視它,中國哲學的時代性日漸清晰。
在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之中,百家爭鳴的局面之下,各國都需要一種思想體系指導它擺脫弱勢,謀求強大,在對各家學說的體驗中,法家得到了各國的認可,戰國后期各國推行法家思想,變法圖強。這其中對法家哲學利用最為徹底的秦國實現了華夏的首次統一,可以說這是各個國家的選擇,更是時代的選擇。而在漢初要廢除秦的苛法與民休息的大背景下,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又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待到漢朝元氣恢復,道家哲學出就不再適用,維護君子與小人區別又根據德、才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新儒學被推到漢代歷史的前臺,同時也被推到了中國歷史的前臺。
當儒家哲學成為中國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以后,它的內容與深意就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完善、充實,且名聲遠播,倍受珍視??梢哉f它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它沖擊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在2009年央視的開年大戲《走西口》中,落泊書生田青為求重振祖業,心懷以儒家思想精華匯聚而成的祖訓“大忠大愛為仁,大孝大勇為義,修齊治平為禮,大恩大恕為智,公平合理為信”踏上了走西口的征程。當時主人公的目標非常明確,心態非常平和,他只求通過走西口能掙到錢,讓娘過上好日子,收回祖上的田家大院。所以祖上的家訓就是他全部的精神依托,最穩定的世界觀。當他認識了一些革命人士,接觸到革命思想以后,對于革命志士為他修正的“祖訓”“天下一統為仁,民族興亡為義,自強不息為禮,福虧自盈為智,以義取利為信”他沒胡反對,他接受了,并把它做為自己所開辦的“志同貿易公司”的行業準則。而當他幾番奮斗重歸于零,引領他走上革命征程的人死于非命,面對母親的期待的訓問,他又道出了自己心中對祖訓的新的詮釋:“世界大同為仁,祖國山河為義,家國天下為禮,剛柔相濟為智,一諾千金為信”。這是主人公對于軍閥混戰的亂世的鞭撻,也是對祖國強大,人民自由的渴望,更是主人公人生觀、世界觀的真正升華。在這個升華的過程中,兼收了許多儒學以外的更為寬泛的思想內容,也體現了當時動蕩時局下要統一民族思想,振奮民族精神的民族心聲。
時至今天,雖然不能說已實現了世界大同,但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民族認識到了吸收別國優秀文化并用以創新自己文化的必要性。世界的目光瞅準了中國,盯在了中國的傳統哲學――百家之說上,甚至他們也如中國人尊敬地稱它為“國學”。全世界掀起了國學熱。儒家的《論語》、道 家的《老子》、兵家的《孫子兵法》……都成為了人們的必讀書目,人們都在以自己的需求如饑似渴地汲取其中的文化精髓,以中國哲學培養自己適應時代的能力。而從國家的角度上講,我們的治國方略講求“以法治國”,同時也強調“以人為本”,這是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在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下的進一步融合,它打破了中國古代“儒表法里”的模式,而是兩手抓,兩條腿走路。即以法家的“法”“勢”“術”觀點實現對社會秩序、統治方式的規范化,讓人們知法、守法、用法,確立法制化社會,建立法制化國家;同時以發展充實至今的儒家“忠孝仁義”的道德水準,提升人們的精神意識,使人們形成并認可新時代下同一的民族精神,喚起整個民族為中華復興而努力的信心與責任。
既然民族復興是當今中華的時代主題,就要讓應該承擔這一主題或準備承擔這一主題的人們清楚地認識自己當如何為完成這一任務做準備。我們的職業是教師,我們承擔這一主題的做法就是幫助那些準備承擔這一主題的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我們就應該從中國哲學的智慧背囊中求取豐富的給養,讓學生有針對地選取適合自己發展的、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價值的、能為未來承擔這一主題做出最大貢獻的成分,把自己塑造成為真正適合未來發展的人才。
一、中國哲學的身份認同
“中國哲學”的“名實之爭”和“言意之辨”由來己久。從、馮友蘭等人以“中國哲學”之“名”來指稱中國思想中(主要是子學、經學、玄學、佛學和理學)類似于西方哲學的思想以來就一直沒有中斷。
歷史地看,“中國哲學”和“哲學”一詞一樣,都是中國社會“現代化”或“全球化”進程中的產物。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在翻譯“哲學”一詞時,曾對“中國哲學”一詞做了明確地界定:“哲學一詞的原語……是從希臘語的Phil〇—愛‘智’者之意、'opy一賢的意思傳來的。在愛賢者的意義上,其學叫做'Phioohy是周茂叔所說的所謂士希賢之意,后世習用上專門指講授理之學問,直譯為理學理論。但這一譯法引起許多其他紛爭,現譯為哲學,以示與東方儒學的區別。”111(P1)正因為如此,西周在《百一新論》(874年)中進一步地“把論明天道人道,兼教方法的PhilascPh3譯名為哲學。”所以,從詞源學的意義上說,所謂“中國哲學”也就是以“知人”為旨歸,以“論明天道人道,兼教方法”的學問。
現實地看,“中國哲學”一詞,在現代哲學的學術語境中又具有多重的含義:其一,是指涵蓋古今的中國人的哲學;其二,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以來的按照西方哲學范式建構起來的學科意義上的中國哲學;其三,是指古代的中國哲學或中國傳統哲學。就其作為涵蓋古今的中國人的哲學而言,注重的是中國哲學的歷史傳承,并具有鮮明的民族主體性意識和強烈地未來意識,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思想、觀點和思考方式,是立足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的一個未完成或正在完成的思想體系。而就其作為學科意義上的中國哲學而言,其“合法性”隨著西方哲學主題的歷史轉換和現代或后現代哲學對傳統哲學的解構和顛覆,正在受到嚴重的挑戰和拷問。不過,這種挑戰和拷問主要體現在方法論的層面上,而不在實質性的思想內容上。所以,就其作為古代的中國哲學或中國傳統哲學而言,又具有不同的思想內涵和文化身份:其一,是指現代學科意義上的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史;其二,是指作為歷史存在的中國思想或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而就其作為現代學科的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史而言,它生產于20世紀初年是追求著現代性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客觀地存在和現代哲學學科體系中的重要學科。不過,與作為現代學科門類的“哲學”一樣,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史之成為哲學學科體系中的重要學科,是按照西方哲學的學科體系、理論和方法建構和組織起來的、與西方哲學體系、哲學問題和哲學概念相近的思想材料的有機整體。
按照劉笑敢先生的觀點,作為現代學科的“中國哲學”是20世紀才出現,是仿照西方學科體系而建立的。其直接對應的是西方大學中的哲學學科,其設置背后的理念則是西方式的學術標準和學術方法。根據這種理念,中國哲學應該是現代學科,是純學術研究的科目基本上應該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不必涉及現實、社會、人生及個人信仰。中國哲學的這一角色,我們姑且稱之為“現代學術”身份。而如果就其“實質上的系統”而言,即從普遍性觀照之下的特殊性視角來看,其作為對自己民族生存境遇的理論回應和終極價值的形上之思,所體現的這一角色,可稱之為“民族文化”的身份。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中國哲學”主要是指中國的古代哲學或中國傳統哲學,并且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因為,從“哲學就是哲學史”的觀點來看,所謂中國哲學的歷史,其實也就是中國哲學原創建構的歷史。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哲學范式和形態是我們進行古今、中西比較的前提和基礎。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中國的古代哲學或中國傳統哲學就是外在于現代的中國哲學的,恰恰相反,正因為它是現代的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它不僅屬于過去,而且屬于現在,而這也正是我們的研究的意義所在。
二、中國哲學的思想主題
歷史地看,中國哲學思想主題的確立,既與何為中國哲學相聯系,更與中國哲學的思想主題相聯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國哲學的思想主題?
從目前的討論來看,除傳統的“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說外,最具代表性的觀點主要三:其一,是“天人關系說”?!疤烊岁P系說”以馮友蘭、張岱年等為代表,以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為濫觴,而以董仲舒的“天人相與之際”說和宋代哲學家邵雍所說的“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觀物外篇》)為依據,正可謂傳承有序。其二,是“性與情關系說”?!靶耘c情關系說”常以梁漱溟先生為代表。不過,梁先生所說的是“情與理”關系,而不是“性與情關系”。他說:“西洋偏長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國偏長于理性而短于理智?!薄扒罢邽槿饲樯系睦恚环梁喎Q'情理’;后者為物觀上的理,不妨簡稱'物理’?!?1“情理,離卻主觀好惡即無從認識:物理,則不離主觀好惡即無從認識。物理得自物觀觀測;觀測靠人的感覺和推理;人的感覺和推理,原是人類超脫于本能而冷靜下來的產物,亦必要屏除一切感情而后乃能盡其用。因此科學家都以冷靜著稱。但相反倆者)之中,仍有相同之點。即情理雖著見在感情上,卻必是無私的感情,同樣也是人類超脫本能而冷靜下來的產物?!眧2|(P50)其三,是“義理之學”說。從重寫一部“自己講”、“講自己”的“中國哲學”的視角出發,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義理之學”是“中國哲學的原型”。所謂“義理之學”就是一整套關于建立和諧社會、積極人生的意義體系的理論,意義追求始終是義理之學的根本目的。與西方哲學不同的是,義理之學是從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主體一經學中發展起來的,經學是義理之學的學術母體與知識依據。盡管每一時代的義理之學具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內容、價值觀念、學術特色,但由于義理之學均是一種注疏、解釋儒家經典的學問,故而決定了這些具有不同思想觀念的義理之學都得依賴于同樣的儒家經典,都得通過探索圣人的本義為其推崇的義理尋找合法性依據。作為知識依據的經典總是源源不絕地為不同時代、不同內容的“義理”提供最終的知識準則與權威依據。中國義理之學通過詮釋經典而追問、尋求“義理”,是基于一種強烈地社會憂患和人文關懷,希望從經典中尋求此岸世界的意義,建立起和諧社會與積極人生的永恒目標。
然而,在我們看來,上述說法雖然都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但又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其最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是:他們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依據的而道家,尤其是先秦道家則在他們的視野之外。而事實上恰恰正是道家在“天人關系”或“天道與人道”關系問題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涵蓋或統攝“天人關系”或“天道與人道”關系、“心性”關系、“性與情”關系、“義理”關系的一個以“道”為本原、本根、本體和境界的“道論”哲學形上學體系,從而不僅實現了中國“哲學的突破”,而且開啟了中國哲學范式原創建構的思路歷程??梢哉f,無論是《易傳》本體論哲學范式的建構,還是玄學本體論哲學范式的建構,抑或是佛學本體論哲學范式的建構和作為儒家“道統”的宋明理學的本體論哲學范式的綜合創新,其實都是在老子及其道家所創建的“道論”哲學的框架下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天人關系”關系問題雖然也是先秦時期各派哲學討論的重要問題,并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但就其作為一種“教化的哲學”或“生活哲學”、或“道德形而上學”的思想主題,在先秦儒家那里并沒有達到本體論的高度。事實上,從孔子開始,儒家的這一歷史任務的最終完成則是經由了道家本體論哲學、《易傳》、玄學、佛學本體論哲學的洗禮而由宋明理學家來實現的。而理學家之所以能夠實現“性與天道合一”的本體論哲學范式的理論建構和綜合創新,既與經典文本的轉換有關,又與經典詮釋方法的改變密切相聯,而隱含在經典轉換與方法改變背后的深層原因,則是由先秦道家所創構的本體論哲學范式的成熟與“得意忘言”的經典詮釋方法的理論自覺。所以,無論是從本體論,還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儒家形而上學本體論哲學的建構,都與先秦道家的本體論思想有著直接或間接地內在而必然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將“天人關系”或“天道與人道”關系,“心性”關系或“性與情”關系、“義理”關系問題作為中國哲學的思想主題,顯然缺乏充分的事實依據。
那么,哲學的思想主題究竟是什么呢?在我們看來,哲學的主題是哲學作為哲學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是一定實踐基礎上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終極價值和意義問題。哲學主題作為對自己時代問題終極關懷和形上之思,既是哲學作為哲學價值指向,也是哲學作為哲學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耙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薄叭魏握嬲恼軐W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是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相接觸并相互作用?!?3而所謂“時代問題”,即一定時代的人們的生存境遇問題。哲學的形上之思域現實實踐基礎上的生存境遇問題的雙向互動,既是哲學作為哲學存在的和發展的內在根據和動力機制,也是哲學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介入人們的生存實踐、引領生存實踐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梢哉f,在形而上學的追思中,完成對人之存在的終極價值和意義的哲學建構哲學之為哲學的使命,也是哲學之為哲學的主題。
哲學主題是現實實踐中的安身立命問題,而不是純粹抽象的理論問題。哲學主題與哲學基本問題雖有聯系但更有區別。哲學主題是哲學所要解決和回答的“時代問題”,即人的生存境遇問題和人的安身立命問題。這既是哲學之所以存在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也是哲學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機制。而哲學的基本問題則是哲學作為哲學始終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是內在于哲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歷史的和邏輯的展開構成,也就是哲學理論體系的歷史的和邏輯的建構構成。哲學基本問題對于哲學的意義主要有二:一是哲學之所以區別于宗教和科學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一是不同的哲學體系之所以不同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而如果說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主體、語言和存在關系問題上的“言道悖論”的話,那么,中國哲學的思想主題則無疑是“禮崩樂壞”基礎上的社會治亂問題或和諧社會的建構問題。
中國哲學是面向中國人自己的生存境遇和時代問題的形上之思,是中國人對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終極關懷。中國哲學的主題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問題,是和諧社會的建構問題。中國哲學的突破和主題的確立肇端于先秦的“禮崩樂壞”時期,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態模式”為背景,其所面對的生存境遇和時代問題是“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基礎上的和諧社會的建構問題。而和諧社會的建構問題之所以是中國哲學的思想主題,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生存境遇基礎之上的“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的時代聲音”,“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事實上,正是基于對“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原因的理性反思,而有諸子的“百家爭鳴”和學派分系;而有中國“哲學的突破”和中國哲學思想主題的確立以及中國哲學的原創建構。盡管諸子百家對造成這種情況的歸因不同,立說不同,但思想主題則是相同的,這就是社會治亂問題或和諧社會的建構問題。
事實上,正是從社會治亂問題或和諧社會的建構問題等時代問題和思想主題出發,而有人的問題提出和在中國哲學中的核心地位的確立。中國哲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人,核心也是人。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中國文化講的是'人學’,著重的是人。中國哲學的特點就是發揮人學,著重講人?!?5(46〇)而之所以如此,正與“禮崩樂壞”的現實歸因密切相關。按照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人與自我意識的關系問題的理解造成“禮崩樂壞”原因,既不在于作為外在必然性的“天”或上帝,也不在于禮樂制度本身,而在于當下的人心、人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