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關鍵詞】 聽神經瘤;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顯微外科手術;面神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63

    聽神經瘤是指起源于聽神經鞘的腫瘤, 為良性腫瘤, 是常見顱內腫瘤之一, 占顱內腫瘤的7%~12%, 占橋小腦角腫瘤的80%~95%。橋小腦角區(CPA區)系指腦橋、延髓與其背方小腦的相交地帶, 空間狹小, 毗鄰重要的血管及神經, 傳統外科手術死亡率很高。近些年來, 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發展及面神經監測的應用, 聽神經瘤手術死亡率明顯降低, 術后面神經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得到明顯提高。現將本科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聽神經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 探討提高聽神經瘤手術效果的方法。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9例聽神經瘤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齡17~79歲, 以35~60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 平均年齡42歲。病程3個月~ 15年, 平均病程5年8個月。住院時間35 d 4例, 平均住院時間26 d。

    1. 2 癥狀與體征 耳鳴21例, 聽力下降30例, 聽力消失者18例;第Ⅶ顱神經損傷15例, 第Ⅷ顱神經損傷12例, 后組顱神經損傷18例。同側偏癱2例, 出現錐體束征陽性6例。伴頭痛等高顱壓癥狀19例。

    1. 3 輔助檢查 57例行外耳道CT檢查, 顯示病變側內聽道擴大者43例, 可見橋小腦角內有圓形或分葉狀占位病變;69例均行頭MRI檢查, 腫瘤多為類圓形或半月形, 呈長或等T1、長或等T2信號55例, 短或等T1、短或等T2信號14例, 注入造影劑增強掃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強化;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58例, 其中49例病側有不同程度客觀聽閾增高。

    1. 4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均取側臥位, 在顯微鏡下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斜形直切口, 切口上端在橫竇上1 cm, 向下5~6 cm, 銑刀鋸下枕骨瓣直徑約4 cm, 外緣暴露乙狀竇, 上緣顯露橫竇及其交角, 不必暴露枕骨大孔后緣, 硬膜顏色正常張力較高, Y形剪開硬膜至橫竇和乙狀竇邊緣并懸吊, 顯微鏡下, 先釋放小腦延髓池腦脊液, 小腦多數能滿意塌陷, 然后, 用腦壓板將小腦半球的底部向內側牽開暴露橋小腦角區。本組病例有6例剪開硬膜后小腦向骨窗外膨出, 切除小腦外側皮層約1/3后顯示瘤組織。對于直徑≤2 cm的腫瘤, 先磨出內聽道上壁, 從內聽道內向腦干側分離, 分塊切除腫瘤;對于直徑>2 cm的腫瘤, 先分離腫瘤周圍的蛛網膜間隙, 囊內分塊切除腫瘤大部分后, 再游離囊壁, 妥善處理小腦前下動脈, 小腦后下動脈供瘤血管, 電凝腫瘤組織時, 妥善保護第Ⅸ、Ⅹ、Ⅺ顱神經, 分離腫瘤上極時注意保護三叉神經和巖靜脈, 分離腫瘤外側時, 認真尋找、剝離面聽神經, 如果腫瘤深入內聽道較多較深時, 則需要磨出內聽道后壁切除腫瘤, 最大限度保存面、聽神經, 當位于內耳門處腫瘤包膜與硬腦膜及面聽神經等粘連緊密, 分離難度大時, 可以遺留少許包膜。術后分層嚴密縫合枕部肌肉及頭皮, 皮下未留置引流管。

    1. 5 評價標準 根據House-Brackmann分級[1]:Ⅰ級:正常, 總體:面部所有區域功能正常;Ⅱ級:輕度功能異常, 總體:仔細觀察可察覺到輕微的面肌無力, 可有很輕微的聯帶運動;Ⅲ級:中度功能異常, 總體:兩側差別明顯, 但無損面容, 可察覺到并不嚴重的聯帶運動攣縮和(或)半面痙攣;Ⅳ級:中重度功能異常, 總體:明顯無力和(或)毀容性不對稱;Ⅴ級:重度功能異常, 總體:剛能察覺到運動;Ⅵ級:無任何運動。

    2 結果

    2. 1 療效 本組69例均行手術治療, 經病理證實為聽神經鞘瘤并且術后均行影像學檢查, 隨訪6個月~1.5年。平均隨訪0.9年。腫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 術后死亡2例(2.9%)。術中面神經解剖保留53例(76.8%), 13例術前面麻, 術后1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2. 2 并發癥 根據House-Brackmann分級評估標準, 術后面癱40例, 其中輕度9例, 中度17例, 中-重度11例, 重度3例;后組顱神經損傷28例, 三叉神經損傷8例, 腦脊液漏3例, 傷口感染1例, 顱內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顱內積氣5例。

    3 討論

    聽神經瘤治療方法多種, 但以手術切除為主, 如果能夠完全切除腫瘤即可達治愈, 有研究[2]表明, 不能完全切除的聽神經瘤6年內復發率可高達44%, 而復發的聽神經瘤再次手術切除更加困難。本組69例聽神經瘤患者均采用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 腫瘤大小與腫瘤全切成負相關。小型腫瘤與面神經粘連輕, 易于分離, 容易保留面神經;而大型腫瘤與面神經粘連重, 分離困難, 易損傷面神經, 影響面神經保留[3]。對于≤2 cm聽神經瘤幾乎可完整切除, 但對于>2 cm的腫瘤, 在切除腫瘤前應充分降低顱內壓, 再行囊內切除, 然后再剪開蛛網膜, 電灼腫瘤表面包膜并切開, 當腫瘤囊內大部分切除后腫瘤壁張力降低, 最后分塊切除瘤壁直至全切瘤組織。生長于內聽道內的腫瘤, 則需要磨開內聽道的后壁后暴露并切除, 謹慎分離面神經并加以妥善保護。內聽道后壁的磨除應視情況決定范圍, 但要防止腦脊液漏, 必要時積極行顱底修補, 本組4例術后出現腦脊液漏。術中在分離腦干側的腫瘤壁時, 應盡量減少雙極電凝的使用, 找到腫瘤與腦干之間的蛛網膜界面, 小心將腦干側的腫瘤壁分開。聽神經瘤手術力爭做到面神經解剖保留以及功能保留, 術中應輕柔操作, 避免過度牽拉, 在術中全程使用腦棉和微吸設備。在同一方向應該避免過度牽拉神經, 改變顯微手術操作方向是令人滿意的, 使得不同神經纖維得以暫時緩解緊張[4]。銳性分離面神經與腫瘤組織時, 術中應牽拉腫瘤組織而不是面神經, 更不要用力牽拉小腦以避免間接損傷面神經。使用滴水雙極, 避免電凝的熱損傷, 盡可能保留面神經血供。對于>4 cm腫瘤, 盡管非常小心, 由于已切除腫瘤后被分離出的面神經失去了支撐, 仍會撕斷面神經, 因此, 掌握好腫瘤切除的度非常重要。此外, 提高面神經的解剖保留, 甚至功能保留率, 術中面神經監測儀可以隨時辨認和保護面神經, 從而達到目的。聽力保留甚至較面神經功能保護更為困難。聽力能否保留與術前聽力有無、腫瘤大小、腫瘤生長部位、手術入路、術中電生理監測等有關。如果術者操作耐心、輕柔、努力進行聽神經解剖及功能保留, 同時保護好內聽動脈、迷路動脈等結構, 多數患者仍可達到不同程度的聽力保留。

    綜上所述, 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是治療聽神經瘤一種安全有效的入路。聽神經瘤患者做到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應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 會大大提高腫瘤全切率以及面、聽神經功能保留率。對CPA區解剖的熟悉和熟練的手術技巧是術中保留面神經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52.

    [2] EL- Kashlan HK, Zeitoun H, Arts HA, et al. Recurrence ofacoustic neuroma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Am J Otol, 2000, 21(3): 389-392.

    [3] McEleen JT Jr, Belmonte G, Fukushima T, et al. A review of facial nerve outcome in 100 consecutive cases of acoustic tumor surgery.Laryngoscope, 2000, 110(10):1667-1672.

    第2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關鍵詞:持續質量改進;神經外科;感染

    持續質量改進是指在全面質量管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注重過程管理、環節質量控制的一種質量管理理論,近年來進行的醫療質量持續改進,用于醫院各科,使醫院內人人參與提高醫療質量,使醫療質量不斷提高[1-2],其基本理念是將傳統管理中事后管理變為事前管理,主動管理代替被動管理[3]。將它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感染管理中,通過日常監測,及時發現各種隱藏的問題,分析問題的轉歸,及時預防感染,實現前瞻性的院內預防感染管理功能,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神經外科手術也常稱做腦外科手術,以外科的方法來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它是外科系統中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的科室[4]。我院分別采用持續質量改進和空白對照對神經外科手術患者術后進行護理管理,比較兩種方法的療效,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名實施神經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的男43例,女32例,年齡(45.7±20.6)歲,病程(12.7±10.5)d,顱腦外傷20例、顱腦腫瘤15例,腦出血18例,癲癇5例,腦積水17例;對照組的男40例,女35例,年齡(43.8±21.5)歲,病程(13.7±11.2)d,顱腦外傷18例、顱腦腫瘤17例,腦出血15例,癲癇7例,腦積水18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在神經外科手術的護理管理上采用采用空白對照,即不做任何處理,實驗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對患者進行管理,其具體做法為:①發現問題,確定監測目標,如:發現引起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有哪些,發現引起醫源性感染的因素有哪些,顱內開放性手術作為主要的監測目標。②成立改進小組,由手術室醫院感染質量管理小組組成,小組成員需達成一致的改進目標,督促手術醫師及時留取各類標本送檢,并對環境衛生學進行監測,監控手術人員認真執行外科洗手和無菌技術操作。③明確現行流程和規范,對手術過程中流程要有充分的認識。④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分析,如發生顱內感染可能是因為腦脊液的反流、操作沒有達到無菌、引流管的使用是否正確等。⑤選擇可改進的流程,改進小組對術中發現的可改進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如提高醫護人員對無菌操作的執行力,拔管時先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液體逆流入腦室引起感染。

    1.3觀察指標 患者在神經外科手術后,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率的大小,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的大小及患者的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在術后4 w,實驗組的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和患者滿意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均

    3討論

    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它是一種持續性的研究,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質量達到更優、更高的標準[5],是新時期醫院質量管理發展的重點,它是一個不斷的、漸進的、長期的過程,是醫療護理質量管理中的必然趨勢,已成為現代質量管理精髓和核心,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和標準是管理的首要職能[6]。它著重于實質原因的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其指導思想為全面質量管理,主要通過重視過程管理,突出環節質量,提高終末質量,減少神經外科手術的術后感染,神經外科手術患者多較為嚴重,其中危重患者較多,預后較差,如治療不及時則危及患者生命,而且這類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因為顱腦損失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7-8],因此對于神經外科危重患者感染的預防非常重要,而要做到減少這類感染和并發癥出現的可能性,我們需要實行持續質量監控,發現問題的所在之處,要正確的使用引流管,并注意維持正常的顱內壓。需要搬動患者時,應將引流管暫時夾閉,防止腦脊液反流顱內引起感染;注意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若引流管內不斷有腦脊液流出、管內的液面隨患者呼吸、脈搏等上下波動表明引流管通暢;拔管時先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液體逆流入腦室引起感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了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對實施了神經外科手術的患者的感染率明顯低于采用空白對照的對照組,其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和患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在神經外科手術患者中實行持續質量改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感染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伍杏容,小藝.持續質量改進在醫療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09,9(1):108-109.

    [2]劉梅,劉林,許勤,等.持續質量改進在骨刨傷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872-875.

    [3]車瑩,王衛.持續質量改進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0):4296-4298.

    [4]應蓮琴,謝清華,楮江洪,等.持續質量改進在臨床醫務人員手衛生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9):1842-1843.

    [5]戴林,沙震宇,仇永貴.醫療質量持續改進警示制度的實施體會[J].交通醫學,2012,26(4):396-397.

    [6]周敏,趙大文.現代醫療感染質量管理與控制思路[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7(10):1254-1255.

    第3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關鍵詞】 嗅溝腦膜瘤; 顯微外科手術治療; 預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ze the microscopic surgery prognosis of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ethod: 60 patients with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microscopic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for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were observed.Result:In this study,the 60 patients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had no obvious change or appear/increase proportion was 0,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he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icroscopic surgery; The pro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46

    在臨床治療中,嗅溝腦膜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占顱內腦膜瘤的8%~13%,在女性中的發病率大于在男性中的發病率。嗅溝腦膜瘤的位置較深,與嗅神經、視神經、大腦前動脈以及其重要的分支均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其手術治療難度較大。對其實施顯微外科手術以及預后,可以提高質量效果,改善預后質量,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為此本文針對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手術預后進行分析研究,具體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嗅溝腦膜瘤患者6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齡37~74歲,平均(48.9±2.6)歲。患者的臨床表現為疼痛、頭暈52例,視力障礙40例,精神障礙19例,嗅覺障礙11例,癲癇9例。對本次研究的對象進行頭部CT、MRI影像學檢查,確診腫瘤位置和腫瘤大小。

    1.2 方法 嗅溝腦膜瘤的腫瘤占據大部分腦組織,而且還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腦組織并發癥,例如腦水腫。針對無癥狀的嗅溝腦膜瘤患者實施顯微手術治療,針對有臨床癥狀的患者,術前根據患者產生的臨床癥狀以及嗅溝腦膜瘤的大小、位置,采取針對性治療(例如癲癇患者進行抗癲癇治療,明顯顱內高壓患者適當脫水緩解部分顱內壓等)后再限期選擇合適的手術路徑進行手術治療,降低手術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并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腰穿置管。患者去仰臥位,并使用頭架對患者的頭部進行三點固定,形成輕度頸伸,頭側的床頭高15°,從發際內行雙額冠狀切口,從帽狀腱膜下分離皮瓣至雙側眉弓,在鼻根上緣作雙側額部跨中線骨瓣,并對額竇開放患者進行常規的處理。

    將患者的上矢狀竇起始部兩側硬腦膜剪開,對上矢狀竇進行結扎,斜著剪開大腦鐮,將顯微鏡下的顱底視野增加。經患者縱裂分開雙側額葉,自動腦壓板牽開雙側額葉,將患者的嗅溝腦膜瘤暴露出來,并且要避免出現過度牽拉。在對患者的腫瘤進行切開時,先進行電凝腫瘤基底部的供血動脈,如果患者的嗅溝腦膜瘤過大,腫瘤基底顯露存在難度,或者是腫瘤質地較硬,可以對其進行分塊切除,在手術中,要對患者的大腦前中動脈、穿支動脈進行重要保護。

    如果患者的前顱底有缺損,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適當的處理或者是重建,以避免發生腦脊液漏,腫瘤直徑在4 cm左右,或者是腫瘤偏向一側的患者,可以進行單側額下入路,在顯微鏡下完成手術。術后加強對患者心率、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的監測,在術后有精神障礙的患者按照醫囑,給予適當的鎮靜藥物,進行鎮靜處理,并在術后加強患者的并發癥預防以及護理,防止腦水腫、腦出血等并發癥的產生。加強術后患者各方面的護理,為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1.3 手術標準 Simpson分級:I級:在顯微鏡下完全的切除腫瘤、受累硬腦膜、顱骨;II級:顯微鏡下手術完全切除腫瘤,電凝處理附著硬腦膜的腫瘤;III級:顯微鏡下完全切除腫瘤,未處理硬腦膜、以及擴展病變。IV級:顯微鏡下切除部分腫瘤;V級:進行腫瘤單純減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嗅溝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嗅覺障礙、癲癇等,其中嗅覺障礙是嗅溝腦膜瘤的嚴重癥狀,即使采取有效的治療,手術非常的成功,患者的嗅覺障礙也不會發生明顯的改善。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療后的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癲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或者是完全恢復正常,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術前出現嗅覺障礙的患者而言,術后患者的嗅覺障礙無發生明顯的變化,由此可以得出嗅溝腦膜瘤與嗅覺障礙有直接的關系。雖然嗅溝腦膜瘤的手術治療很成功,但是在術后,還是會有產生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癲癇等的并發癥的可能,本次研究中患者術后產生的并發癥為精神障礙加重2例,高熱1例,顱內感染1例,見表1。

    3 討論

    嗅溝腦膜瘤是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在臨床治療中可以分為單側腫瘤、雙側腫瘤,一般情況下以單側腫瘤為主,額部疼痛,一側嗅覺逐漸減退或者喪失,但是在臨床治療中,很多患者會忽視嗅覺障礙。因為嗅溝腦膜瘤的位置較深,與腦功能啞區相鄰,而且臨床癥狀出現的時間較晚,經常出現水腫等,其手術難度較大[1-3]。當前在臨床治療中,嗅溝腦膜瘤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就是手術,對其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效果較好[4-6]。

    嗅溝腦膜瘤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視野障礙等,少數患者還會出現癲癇,對其實施顯微外科手術,進行腫瘤切除,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7-9]。患者患上嗅溝腦膜瘤會造成患者嗅覺喪失,當腫瘤位于單側時,患者的嗅覺喪失則屬于單側性的,有較強的定位診斷意義,但是患者出現雙側嗅覺喪失時,會造成病癥與鼻炎混淆。雖然嗅溝腦膜瘤的臨床癥狀嗅覺障礙較為常見,但是患者自己往往會忽略,與顳葉病變而引發的嗅覺喪失不同,所以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鑒別。隨著腫瘤的長大,患者將會出現明顯的顱內高壓等癥狀,顱內高壓又會造成視力減退,出現視力障礙。或者是腫瘤向后發展,壓迫患者的視神經,造成視力障礙。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嗅溝腦膜瘤手術成功之后,患者的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等癥狀會得到明顯的改善或者是好轉,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手術成功后,因為個別因素的影響,會再次出現顱內高壓、精神障礙、視力障礙等,這些癥狀的針對性治療后,會得到控制。只有嗅覺障礙,進不進行手術,都會造成嗅覺的喪失,出現嚴重的嗅覺障礙。從嗅溝腦膜瘤患者的術后恢復進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嗅溝腦膜瘤患者的臨床癥狀術后恢復較好,在術后恢復及預后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0-12]。

    本次研究中觀嗅溝腦膜瘤患者術前發生顱內高壓的患者占86.67%,經過手術治療以及預后,無出現明顯變化、加重或者是重新出現顱內高壓的現象。針對視力障礙的患者,術后有10.00%的患者視力障礙無明顯的變化,但是也無視力完全恢復正常的患者。精神障礙的患者中有2例出現精神障礙加重,無患者精神障礙癥狀消失。術前出現嗅覺障礙的患者,術后其嗅覺障礙沒有出現完全恢復或者是無明顯改善,術后患者的嗅覺障礙同術前基本相同,無明顯的變化,而術前出現癲癇的患者,其癲癇癥狀術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還有1例患者的癲癇無明顯的變化。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嗅溝腦膜瘤患者治療前出現的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癲癇臨床癥狀在術后均得到顯著的改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得出嗅溝腦膜瘤嚴重的影響著患者的嗅覺,即使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術后患者的嗅覺障礙也不會產生明顯的變化,而其他癥狀會在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善和變化[13-14]。

    嗅溝腦膜瘤會對患者的視神經進行壓迫,造成患者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對其進行視力障礙預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將腫瘤切除,會解除腫瘤對患者視神經產生的壓迫,使得患者的視野達到最快的恢復[15-17]。嗅溝腦膜瘤患者早期嗅覺會逐漸的消失,嗅溝腦膜瘤對患者嗅覺產生的影響較為常見,切除腫瘤后,患者的嗅覺有部分可以恢復,但是也有不恢復的,本次研究中,有嗅覺障礙的患者術后嗅覺并沒有恢復[17]。

    對嗅溝腦膜瘤患者進行精神障礙預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礙臨床癥狀,嗅溝腦膜瘤造成的神經障礙相比其他癥狀而言,發生率較高,而且也出現的比較早,患者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癥狀,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患者的記憶力會逐漸的消失,形成癡呆[18]。本文切除嗅溝腦膜瘤進行預后,患者的精神障礙臨床癥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術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精神障礙消失[19]。

    嗅溝腦膜瘤患者發病率后癲癇是其首發癥狀,癲癇發作后會出現意識喪失、身體部位出現抽動等,對患者的癲癇緊張進行仔細的觀察,對嗅溝腦膜瘤位置的確定有很大的幫助,本次研究中的嗅溝腦膜瘤患者術后癲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

    在臨床治療中嗅溝腦膜瘤患者術后還會出現一些并發癥,例如腦水腫、顱內感染等,在術后加強預后和護理,對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顯著的改善,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產生,將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11]。通過本次研究,以及研究結果可以證明,嗅溝腦膜瘤發病初期的臨床癥狀為嗅覺逐漸喪失,患者記憶力減退,隨著腫瘤的長大,會產生顱內高壓,顱內高壓會造成患者產生精神障礙、視力障礙,同時隨著腫瘤的長大以及向后發展,會壓迫患者的視神經,也會造成視力減退、視神經萎縮等。針對嗅溝腦膜瘤患者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并進行預后,治療效果顯著,患者的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等臨床癥狀(除嗅覺障礙)得到顯著的改善,所以顯微外科手術治療以及有效的預后,在嗅溝腦膜瘤治療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可以將其在臨床治療中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師擁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鞍結節腦膜瘤24例臨床應用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4):134-135.

    [2]周慶九,付強,更?黨木仁加甫,等.大型、巨大型巖斜區腦膜瘤的手術策略[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6):109-110.

    [3]王雄,張玉定.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6):143-146.

    [4]田松.38例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竇旁腦膜瘤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1):1-2.

    [5]喻軍華,王璨,黃錦峰,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17(5):218-219.

    [6]董磊.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附21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16):96.

    [7]徐宗華,徐善水,江曉春,等.顯微手術治療大型嗅溝腦膜瘤[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17(1):37-38.

    [8]梁日生,周良輔,毛穎,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華腫瘤雜志,2011,33(1):70-74.

    [9]歐紹武,王軍,王運杰,等.嗅溝腦膜瘤顯微手術治療20例報告[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1):49-51.

    [10]何佳宏,肖益安,羅湘輝,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0,15(8):359-360.

    [11]陳剛,董軍,支宏,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3):247-249.

    [12]李敏洪,向軍,蔣宇鋼,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7):1086-1088.

    [13]李智高,王嘉滬,鄧興力,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河北醫藥,2012,34(8):1194-1195.

    [14]凌國鋒,譚占國,黃俊紅,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21):51-52.

    [15]喻軍華,王璨,黃錦峰,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17(5):218-219.

    [16]徐洪兵,何二平,王福林,等.嗅溝腦膜瘤17例手術治療體會[J].吉林醫學,2012,33(31):6838-6839.

    [17]龔萬新,周啟發,羅木偉.回顧性分析我院顯微外科治療蝶骨嵴腦膜瘤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8):137-138.

    [18]陳永生,譚民軒,劉斌,等.常規手術與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功能區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79-81.

    [19]樊連國,海龍.矢狀竇前1/3侵襲性腦膜瘤手術切除1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83.

    第4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摘要】磁共振靜脈成像(MRV)、CT靜脈成像(CTV)、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3D-DSA)技術是現代化的神經外科手術常用的輔助技術,在腦腫瘤引流靜脈及供血動脈手術、第三腦室及松果體區腫瘤手術、腦膜瘤神經外科手術中,可輔助上述成像及造影技術清晰顯示病灶動靜脈狀況、腫瘤與動靜脈關聯及腫瘤結構,對腫瘤切除、保護相鄰靜脈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CT靜脈成像;磁共振靜脈成像;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神經外科手術

    磁共振靜脈成像(MRV)、CT靜脈成像(CTV)、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3D-DSA)技術的有效運用可輔助術者更為清晰、準確了解腦腫瘤具體結構、腫瘤與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關系,可幫助安全、徹底地清除腫瘤并保護周圍血管、神經[1]。本文旨在對上述三種成像及造影技術在神經外兒科手術中具體應用進行綜述,對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成像及造影技術的運用提供依據。

    1 在腦腫瘤引流靜脈及供血動脈手術中的應用

    1.1 CTV、CTA技術聯合使用

    兩種技術聯用以幫助術者準確了解患者腫瘤、供血動脈、血管、引流靜脈各自的結構及關聯,若CTA技術觀察發現患者供血動脈只是為腫瘤供血,立即選擇術中將供血動脈切斷;若供血動脈經檢查為旁路血管,就需要保護動脈;若CTV檢查發現引流靜脈只是為腫瘤血液引流,也應當手術將其切斷;若反之發現引流靜脈為旁路血管,也要注意術中保護[2]。

    近年來采用兩種技術聯合輔助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腦腫瘤引流靜脈、供血動脈和三者結構與空間關系判斷準確度較高。兩種技術在此方面應用準確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體腦膜瘤相對其他區域供血更為豐富;輔助技術采用血管內對比劑方式成像,有較好的空間分辨效果,且局部血管有較好的精細度;采用三維圖像觀察分析有更強的空間感,更有利于術者完成術中顱骨等部位標記和查找工作,可對圖像進行更自由的旋轉,更方便地完成對血管及腫瘤關系的分析;便于通過多種途徑運用薄層原始圖像得出更多平面角度重建圖像。國內神經外科手術中近年來對上述技術的臨床運用中也有少數判斷錯誤的病例,出現判斷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患者非供血動脈與較大的瘤體僅僅相鄰或者瘤體周圍血管繞行、折曲,圖像重建之后存在明顯重疊現象,影響正確分析和判斷。而且,利用上述技術難以準確判斷和區分的引流靜脈、供血動脈多分布于顱底腦膜瘤處,此處血管多、復雜[3]。

    1.2 MRV聯合MRA

    聯合此2種技術對腦腫瘤引流靜脈、供血動脈及與血管關系觀察分析結果與術中實際情況符合率也很高。國內相關臨床實踐結果表明,CTV輔助下判斷準確率高于MRV技術,利用MRV技術判斷解剖區域復雜靜脈、細小靜脈準確度不佳,主要由于腦脊液會對檢查結果造成影響、形成偽影,直觀性差、影響判斷;另外,MRV技術受血流狀態影響較大,若檢查時小靜脈、靜脈竇部分血流速度放慢,就極易發生信號丟失而影響顯影效果[4]。

    1.3 3D-DSA輔助手術

    DSA技術本身的空間分辨率較高,動態環境下血管觀察效果良好,尤其方便小靜脈的觀察。但是,此種技術對腦實質異常顯示不足,需聯合MRI及CT共同實現腦實質病變的判斷;另外,此種技術對單根血管造影綜合顯示效果不佳,需聯合造影。

    2 在第三腦室、松果體區腫瘤手術中的應用

    第三腦室、松果體區的腫瘤病變范圍相對大、病變類型更多、病變性質不盡相同,此區域的腫瘤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也不同,此區域顯微外科手術需要強化深靜脈保護、提升腫瘤全切率。術前可運用MR、CT、3D-DSA聯合觀察腫瘤位置、大小、結構、與周圍深靜脈關聯,更為及時、科學地制定手術方案,以免阻礙大腦深靜脈引發出血、靜脈梗死、腦水腫等并發癥,保護靜脈不受到手術操作損傷、避免損傷靜脈而牽拉腦組織促使靜脈壓上升。

    國內外臨川工作者正嘗試各種成像及造影技術輔助下行多種入路手術治療,不同入路方式對大腦深靜脈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手術中仍需結合各種成像、顯影結果對腫瘤的大小、結構及位置進行分析,更合理地選擇手術入路、手術間隙,方能更好地切除腫瘤、保護血管組織。

    3 在腦膜瘤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對于鐮幕腦膜瘤患者,MR、CT、3D-DSA聯合運用可輔助臨床工作者準確將鐮幕腦膜瘤分為上、下、前、后4種類型,結合上述技術分析得出的腫瘤起源處與大腦大靜脈關聯、腫瘤生長態勢,觀察經脈系統是否因為受壓而發生移位。若患者經上述技術聯合觀察分析確定為前型腫瘤,其大腦大靜脈就會向腫瘤下部被推進;下型腫瘤的患者大腦大靜脈則會向腫瘤上部被推進;另外,還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深靜脈水平移位現象。手術過程中都應當充分考慮大腦大靜脈損傷及位置變化情況,考慮靜脈充血及血性梗塞問題,提升手術成功率。

    竇鐮旁腦膜瘤的產生會對腦靜脈竇有壓迫作用,引發靜脈竇閉塞、狹窄。臨床上可通過MRV、CTV及3D-DSA技術聯合觀察腫瘤和靜脈竇關系、靜脈竇受壓情況,以便于制定更合適的手術方案,便于術中保護靜脈竇而避免發生損傷引發急性靜脈性腦梗死,同時也有助于更徹底地切除腫瘤[5]。

    當前,國內采用3種成像及顯影技術共同輔助神經外科手術,可根據不同部位病灶特點及血管分布特點更靈活地得到清晰的腫瘤及周圍動靜脈結構、位置圖像,以便于臨床工作者分析病情實際、更科學地開展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顏抒陽,高寶山,鄧東風等.CT靜脈成像和磁共振靜脈成像及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2013,8(2):182-184.

    [2]宋明,王田力,李堅等.CTA在神經外科的應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0,16(2):101-103.

    [3]馬廉亭,龔杰,樊輝等.脊髓靜脈高壓綜合征的診斷治療策略與方法[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0,26(11):1007-1009.

    第5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我是來自貴州的求醫者,今年33歲。我從小就患有癲癇,但由于癲癇發作得并不頻繁,所以我從未進行過正規的治療。但從兩年前開始,我的病情突然加重,癲癇發作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最多時1個星期會發作2~3次,使我無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為嚴重的是,有好幾次癲癇發作時,我的嘔吐物堵住了氣管,使我無法呼吸。要不是家人搶救及時,我可能就再也醒不過來了。那時我經常想:照這樣下去,我遲早會死在癲癇上。為了看病,我跑遍了我們當地的醫院,花了近5萬元錢,但病情卻絲毫不見起色。2011年6月,經一位同學介紹,我來到了四川,找到了成都華西醫院神經外科的雷町教授。雷教授聽我講述了病情后,并沒有像別的醫生那樣急著為我開藥,而是先仔細地詢問了我的用藥情況,然后建議我先做一個腦部核磁檢查。經過檢查,雷教授確定了我腦部病灶的位置。他在慎重考慮之后,給我開了兩種藥物,一種是奧卡西平,另一種是左乙拉西坦。然后他告訴我,以前的治療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我服用的藥物并不適合我,而且服藥的劑量不夠,無法達到我腦部的病灶,并告訴我若想徹底根治此病,最好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回到家里后,我按照雷教授的囑咐堅持用藥,癲癇發作的次數果然越來越少。兩個月后,我在家人的鼓勵下,再次來到成都,請雷教授為我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非常成功。現在,我已經出院1年多了,身體恢復得很好,癲癇再也沒有發作。在這里,我要衷心地感謝雷教授,能有您這樣醫術精湛的醫生,真是我們患者之福!

     

    貴州 汪亮

    雷町醫生簡介:雷町醫生現為成都華西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專業組長、中華醫學會功能神經外科學組委員、四川省及成都市神經外科專委會委員、四川省及成都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雷町教授1983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醫學院(原四川醫學院醫學系),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此后一直在華西醫院從事神經外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雷町教授在診治顱腦外傷、顱腦腫瘤、腦血管病及癲癇病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斜頸、腦積水等疾病的診治有極深的造詣,尤其擅長神經內鏡技術及癲癇的外科手術治療。

    展開閱讀全文

    第6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關鍵詞】 顯微手術; 基底節; 高血壓; 腦出血; 小骨窗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icrosurgery through small skull window in the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clinical data of 24 cases whose hematomas were removed microscopically through the small skull window.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Test, out of the 22 healed cases, 3 cases were in grade I, 10 cases in grade II, 6 cases in grade III and 3 cases in grade IV; 2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s

    Microsurgery through small skull window in the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cerebral hemorrhage is of such advantages as short operation time, small wound, good exposure, little bleeding and easy performance..

    KEYWORDS microsurgery basal ganglia hypertension cerebral hemorrhage small skull window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出血部位是基底節區,占腦出血的60%,臨床表現重,預后差,死亡率高。手術治療方法多,但效果均不太滿意。我院于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利用顯微鏡、小骨窗技術,行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手術治療,共24例,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4例病人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齡42~76歲,平均57.6歲。所有病人都有高血壓史,有偏癱,淺或中度昏迷。全部經過頭顱CT定位、定量診斷為腦出血。血腫量35~70毫升,平均53.8毫升。有19例血腫破入腦室。血腫位于左側基底節區17例,右側基底節區7例。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治療 全部病人在術前常規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血壓。術后抗菌治療,控制血壓,防治并發癥,理療,功能鍛煉。

    1.2.2 手術方法 手術在氣管內插管全麻下進行,取顳部直切口,長約5cm,使用顱骨鉆鉆一個骨孔,再用咬骨鉗咬出一直徑為3.5cm左右的骨窗,放射狀切開硬腦膜,用腦穿刺針確定血腫腔的部位以后,經顳中回或者顳下回,切開腦組織進入血腫腔。用腦壓板牽開腦皮層,顯微鏡下盡量全部清除腦內血腫,保留與腦組織粘連較緊的血凝塊,一般不需要使用電凝止血,采用腦面片壓迫即可。如有小動脈噴射狀出血,可采用低電流電凝止血。止血徹底后,敞開硬腦膜,常規關顱。血腫腔內不需要安放引流管。合并腦室積血者,可打通腦室,置引流管入側腦室行內外引流。

    2 結果

    臨床治療患者24例,22例病人治愈出院,按ADL分級Ⅰ級3例(12.5%),Ⅱ級10例(41. 7%),Ⅲ級6例(25%),Ⅳ級3例(12.5%),死亡2例(8. 3%)。術后病人的意識都很快好轉,血壓明顯較術前降低。復查CT見無腦內再出血,無腦梗塞,腦占位效應明顯好轉。2例病員死于肺部感染。

    3 討論

    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腦出血的病人越來越多,其治療的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高血壓性腦出血在腦血管疾病中約占1/3,但其死亡率卻占腦血管病人的首位 [1] 。

    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治療在于正確掌握適應癥和改進手術方法[2]。腦血管病的手術治療是神經外科領域中比較活躍的部分之一,發展較快。由于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如能得到及時而正確的治療,可以減少死亡并得到治愈 [2]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使受血腫壓迫的神經元有恢復的可能性,防止和減少出血后的一系列繼發性病理變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惡性循環[1]。現在的手術方法很多:開顱血腫清除術、錐顱血腫引流術、立體定向血腫清除術、內鏡血腫清除術、腦室外引流術等。顯微外科手術技術、立體定向技術等治療方法的使用,擴大了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治療范圍,手術成功率也不斷提高[1]。應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顯著,病殘率低,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3]。

    我們采用新的手術方法,治療的 24例病人均獲得了成功,特點是:(1)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有利于病人術后恢復和減少并發癥的出現[4];(2)顯露好,腦組織損傷輕;(3)顯微鏡有良好的照明;(4)直視下血腫清除徹底,止血效果好,避免了對腦組織和血管的盲目電凝,減少了繼發性腦損傷;(5)術后并發癥少、病員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費用少。我們認為:顯微鏡下小骨窗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可以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手術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憲榮,馮華.實用神經外科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512~515.

    [2] 段國升,朱誠.手術學全集神經外科卷[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302~304.

    第7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神經創傷外科

    神經創傷外科是“警民共建武警總醫院-天壇醫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領導下的重要科室之一,該科主任由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劉佰運教授全職擔任。開設病床50張,科室擁有經驗豐富的醫護隊伍及專家隊伍,主要開展包括腦外傷、腦腫瘤、腦血管病、脊髓及其他神經外科疾病等的手術和治療。借助于良好的就醫環境、實力雄厚的ICU監護病房、完備的醫療設施,科室全體醫護人員本著“一切以病人為中心,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則,使病人在這里能得到武警總醫院和北京天壇醫院共同提供的一流的技術和服務。

    神經腫瘤外科

    神經腫瘤外科開設病床45張,現有天壇醫院首席專家兩人,主任醫師兩人,副主任醫師一人,主治醫師五人,住院醫師五人,集神經外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于一體,以顱腦腫瘤的顯微外科手術為主要特色。主要開展腦膜瘤、膠質瘤、垂體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等顱腦腫瘤切除手術及顱底重建手術。除此之外,還開展腦血管狹窄的支架植入術、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的介入和手術治療;椎管內外腫瘤手術、脊髓腫瘤手術;神經功能性疾病如癲癇外科治療、立體定向外科、腦室鏡外科、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偏頭疼等外科治療。專科設備先進,配有德國ZEISS牌神經外科專用手術顯微鏡、法國DESSCTRON牌超聲手術刀、蛇牌開顱系統和手術器械、日本腦科手術床及固定架、齊柏林牌立體定向手術系統和腦室鏡等,為神經腫瘤外科手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已為數千例患者實施顱腦腫瘤顯微外科手術,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神經血管外科

    武警總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神經血管外科,由天壇醫院著名的神經血管外科介入專家吳中學教授擔任主任。神經血管外科專業主要針對腦與脊髓血管疾病,是在神經外科學、神經影像學、介入神經放射學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前沿學科。神經血管外科學是神經外科學的分支,其治療技術手段包括傳統的開顱(椎管)手術及新興的血管內介入治療,后者的特點是不開刀,創傷小,安全,療效好。

    神經血管外科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疾病主要包括顱內動脈瘤、腦(脊髓)血管畸形、硬腦膜動靜脈瘺、頸動脈海綿竇瘺及缺血性腦血管病等,治療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

    神經內科

    神經內科現有主任醫師一名,副主任醫師五名,其中有博士和博士后三人,碩士三人。

    該科室附設電生理室(肌、腦電圖室、誘發電位)、神經-肌肉病理實驗室、康復室等輔助科室。

    在完成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的同時,針對北京地區腦血管病發病特點,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科學性強的診治方法,對于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栓塞、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三級預防有獨到之處。康復治療室配備兩名康復師及多種先進康復器材及檢查量表,可進行肢體、語言、認知功能的檢測及康復治療,為腦血管病后遺癥、脊髓病、癡呆等患者帶來了福音。

    該科室創建的神經肌肉實驗室,開展了肌肉與神經的組織學、免疫學病理檢查,肌營養不良及線粒體肌病的基因檢測等。在此基礎上,對重癥肌無力、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吉蘭-巴雷綜合征、肌萎縮側索硬化、多發性硬化癥等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是國內領先的神經肌肉病診療中心。

    脊髓空洞癥科

    脊髓空洞癥科是武警總醫院設立的、目前國內惟一的專門治療脊髓空洞癥及其相關疾病的專業科室。通過多年積極的臨床積累和創新發展,脊髓空洞癥科已形成了獨特的診療和康復體系。對脊髓空洞癥和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及其相關的多種顱頸脊髓病變,在基礎研究、微創手術治療、臨床診斷分析和非手術綜合治療以及術后隨訪、康復資訊指導等方面已經形成領先的專科治療特色。

    脊髓空洞癥科2001年開設了國內首家脊髓空洞癥專業網站(省略),為脊髓空洞癥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資訊檢索和診療咨詢平臺。2004年建立“脊髓空洞癥臨床資料數據庫”,目前入庫患者資料已近3000例。

    2004 年以來創新設計實施1.5~3厘米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微創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出血量約20~30毫升,具有切口小、損傷輕、愈合快、恢復好和費用少的特點。獨創的枕大孔區整形修復微創技術和理念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成功實施手術已逾千例。

    神經干細胞移植科

    第8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院神經外科,遼寧鞍山 114000

    [摘要]目的 探討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式適應癥。 方法 該科自2006年8月—2012年12月對187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分別實行了三種手術治療方式(額顳頂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鉆孔血腫抽吸引流術)。 結果 額顳頂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較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鉆孔血腫抽吸引流術相比而言,死亡率、致殘率均高 結論 外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應根據具體患者年齡、身體狀況、意識障礙程度、顱內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多方面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方案。

    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額顳頂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鉆孔血腫

    [中圖分類號] R6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a)-0073-02

    [作者簡介] 高揚(1979.6-),男,江蘇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外科。

    抽吸引流術高血壓腦出血又稱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疾病,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習慣不良導致該病發病率急劇上升,嚴重的危害人類健康。外科手術治療該病能及時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減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1]。為探討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式適應癥,該院神經外科自2006年8月—2012年12月對187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了不同術式的外科手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187病例均選自本院神經外科自2006年8月—2012年12月收入病患,其中男患112例,女患75例,年齡31~82歲,平均年齡56歲,均有高血壓病史(1~30年),均經頭部CT掃描證實顱內出血,依據多田公式計算血腫量30~120 mL。

    1.2 患者意識情況

    該組病人均有高顱壓癥狀,其中清醒者22例,嗜睡、昏睡、神志模糊者130例(GCS評分>12分),昏迷35例(12分≥GCS評分≥3分)。

    1.3 出血部位與量

    該組病例出血部位均位于額頂枕皮層下及基底節區,部分病例因血腫較大或臨近腦室而破入腦室系統,出血量30~50 mL,38例,出血量50~70 mL,112例,出血量70 mL以上37例。

    1.4 手術方法

    1.4.1 額顳頂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 術前頭皮標記出血側額顳頂部大問號型切口,全麻后逐層切開頭皮,翻開皮肌瓣兒,鉆孔后銑刀形成10 cm×10 cm骨瓣,懸吊硬膜并切開,沿外側裂分開腦組織進入血腫腔,(若顱壓較高亦可選擇皮層無血管區尋思皮層造瘺清除血腫),直視下清除血腫并仔細止血。血腫清除后腦組織多明顯塌陷,血腫腔不放置引流管,減張縫合硬腦膜,引流管置于硬膜外,根據術中腦組織塌陷情況決定是否還納骨瓣,分層縫合肌肉及頭皮。

    1.4.2 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 根據頭部CT掃描在術區勾畫血腫頭皮投影,全麻后選擇直切口,乳突撐開器撐開頭皮,鉆孔后銑刀形成3~5 cm左右的小骨窗,瓣狀切開硬腦膜后翻開、固定。選擇相對無血管區非功能區,腦穿針皮質造瘺至血腫腔,拉鉤牽開皮質,直視下清除血腫,仔細止血,血腫腔不放置引流管,縫合硬腦膜,骨瓣復位固定,分層縫合肌肉及頭皮。

    1.4.3 鉆孔血腫抽吸引流術 根據頭顱CT掃描定位血腫,選擇血腫層面最大者為穿刺層面,測量血腫中心距離頭皮的距離,確定穿刺方向,局麻加強化后,頭皮切開3 cm,顱骨鉆孔,電凝切開硬腦膜,用帶針芯的14號硅膠引流管緩慢向血腫中心進針,進入血腫時多有突破感,達到預定深度后拔出針芯,可見部分血腫流出,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腫。殘余血腫術后經引流管分次注入尿激酶后融化排出,具體方法為2萬U/次,1次/d,夾管2 h后放開引流管引流,多次復查頭部CT,直至血腫<5 mL后拔管。

    2 結果

    額顳頂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患者57例,術后死亡11(死亡率19.3%)例,生存46例,均術后當即復查頭部CT顯示血腫清除徹底,ADL分級:Ⅰ級2例,Ⅱ級11例,Ⅲ級12例,Ⅳ級20例,Ⅴ級1例。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患者60例,死亡1例(因術后二次出血,死亡率1.7%),生存59例,均術后當即復查CT顯示血腫清除徹底,ADL分級:Ⅰ級20例,Ⅱ級21例,Ⅲ級16例,Ⅳ級2例。鉆孔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患者60例,全部生存,動態復查頭部CT,血腫均<5ml后拔管(最短拔管時間2 d,最長5 d),ADL分級:Ⅰ級28例,Ⅱ級19例,Ⅲ級13例。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腦血管病中病死率及致殘率都很高的一種疾病。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到底采用內科保守還是外科手術兩種方式的爭議依舊廣泛存在[1],但對于出血量較大(>30 mL)時,外科手術可盡快減少占位效應、降低顱內壓、減少繼發性損害具有明顯優勢。上述3種手術方法為基層醫院常用的外科手術清除血腫方法,其他如立體定向下血腫清除,神經內鏡血腫清除等手術方法基層醫院應用困難。在上述3種方法治療過程中,筆者心得為:鉆孔血腫抽吸引流術麻醉方法簡便,對患者損傷小,手術簡單,切口小,時間短,但清除血腫不徹底,在減少占位效應的效果方面看較另外2種需全麻的手術療效差,并且對術者的抽吸手感要求較高,筆者曾遇到因抽吸過度導致術中二次出血,改為全麻去骨瓣血腫清除的情況。其次鉆孔手術需定位精準,頭皮表面1 mm的差距到顱內血腫中心時可偏差1 cm以上,術前一定仔細計算,反復核準穿刺位置。最后鉆孔手術需要患者病情相對穩定時可操作,上述病例手術時間最短者在出血后的第3天,最長者在出血后的第10天,并且相對時間越長血腫液化越完全,手術操作更簡單,術后甚至無需尿激酶的注入便可在術后2 d拔管。額顳頂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間長,損傷大,但是清除血腫徹底,止血徹底,在術后控制血壓平穩的前提下,二次出血幾率較少,對于出血量巨大,腦組織腫脹明顯,在很短時間內即出現腦疝的患者尤其適用[2]。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適用于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出血量比較大(30~70 mL)或出血位置相對表淺的病例,較大骨瓣減壓血腫清除術式方便快捷,創傷小,術后恢復快[3]。

    綜上,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具有快速解除占位,降低顱內壓,防止繼發性損害的優勢,具體選擇哪一種手術方式要全面權衡患者年齡、身體狀況、有無嚴重的其他系統疾病,意識障礙程度、顱內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多方面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方案。

    參考文獻

    [1] 尹曉亮.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的進展[J].北京醫學,2006,28(3):175-176.

    [2] 宋少軍,章翔,費舟,等.去骨瓣減壓與保留骨瓣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時顱內壓變化的比較[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7,19(6):172.

    第9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

        1990—2004年我院收治肺癌合并腦轉移12例,現將我們分期行肺癌切除及腦轉移瘤切除術的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9例,女3例,年齡40~68歲,平均53歲。12例中10例因頭暈、頭痛、乏力、視物模糊、復視等腦部癥狀收住腦外科;2例因反復咳嗽、胸痛等胸部癥狀收住胸外科。CT及MRI示腦部為球形病灶,直徑2~4 cm。11例為單發病灶,l例為雙病灶。病灶位于右枕葉3例,右腦5例,右頂葉l例,左腦2例,左顳頂葉1例。12例均為周圍型肺癌,直徑2~5 cm。左上葉4例,左后葉5例,右上葉3例。ECT骨掃描示均未見骨轉移,肝臟B超均未見轉移瘤。根據TNM分期,T1N0M1期3例。T2N1M1期9例。病理檢查:低分化腺癌4例,狀腺癌5例,腺泡狀腺癌3例。

        12例中10例先行腦轉移瘤及周圍水腫帶完整切除術,同時去骨瓣減壓,2周后再行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除術。2例先行肺部手術后再行腦部手術。術后常規行周圍靜脈化療6療程。

        術后10例恢復順利。l例視物模糊、復視,癥狀無改善。1例肢體偏癱稍加重。10例恢復順利者,出院后4月,有2例發現頭昏、CT復查發現又有腦部單發轉移瘤,行X刀治療,病人最終癥狀緩解。

        術后隨訪至2005年12月,8例已死亡。死因:肺腦腫瘤復發并廣泛轉移。8例中生存時間為9~26個月,平均16個月。4例健在。4例中最短生存4個月,最長生存38個月,其中l例因腦轉移瘤復發行X刀治療,生存了22個月。

        2  討論

        肺癌腦轉移的發病率高,約占腦轉移瘤的30%~40%。其中腺癌腦轉移最多[1]。本組12例病人為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且發生在腺癌各期。大部分以腦部癥狀首發。對肺癌腦轉移病人過去多主張非手術治療。近年來,由于診斷手段增多,對肺癌腦轉移病人,行選擇性分期手術,可緩解病人癥狀,延長病人生命。

        肺癌的血行轉移比較多見,在血流中發現癌細胞,與預后并無明確的關系,這些癌細胞與遠處轉移肯定有關[2]。肺癌腦轉移為血行轉移,故選擇病人要嚴格。其適應證為:(1)腦部轉移瘤為單發。(2)肺部病灶能切除。(3)無肝、骨等轉移。(4)病人全身狀況較好,能耐受肺、腦手術者。

        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是治療顱內轉移瘤的一種極佳方法,可以代替手術切除[3]。顱內轉移瘤通常表現為局部,邊界清楚且體積較小。本組2例術后腦部轉移瘤再發行X刀治療,病人癥狀緩解,均取得良好療效,證實此方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魯繼斌,蘇守元.肺癌腦轉移140例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1993,20:269-271.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欧美成人高清ww| 国产成人一级片|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成人a在线观看|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