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物聯網的主要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聯網的主要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聯網的主要技術

    第1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體系結構;技術體系結構;應用

    1 物聯網概述

    1.1 物聯網定義

    1)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一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它是指利用產品電子代碼EPC、射頻識別技術,通過網絡實現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物品的識別和管理,即物品的互聯互通。

    2)國際電信聯盟的定義,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對物聯網的定義是主要解決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間的互聯。

    3)歐洲智能系統集成技術平臺(EPoSS)的定義,2008年5月EPoSS對物聯網的定義是由具有標識、虛擬個性的物理/對象組成的網絡,這些標識和個性等信息在智能空間使用智慧的接口與用戶、社會和環境進行通信。

    4)2010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定義是物聯網是通過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各種網絡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總的來說物聯網的定義,從狹義上是指連接物品到物品的網絡,實現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廣義上可以看做是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的融合,將一切事物數字化、網絡化,在物品之間、物品與人之間、人與現實環境之間實現高效的信息交換方式。[1]

    1.2 物聯網的特征

    物聯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全面感知、可靠傳送和智能處理。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頻識別、二維碼、傳感器等感知、捕獲、測量技術,隨時隨地對物體進行信息采集和獲取??煽總魉褪侵竿ㄟ^將物體接入信息網絡,依托各種通信網絡,隨時隨地進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處理是指利用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感知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并處理,實現智能化的決策和控制。[2]

    物聯網與互聯網相比,有如下主要特征:海量信息,接入設備繁雜,網絡架構繁雜,網絡管理資質,智能物物互聯,物理安全威脅,能量獲取多樣;設備制造的小型微型化。

    1.3 物聯網與“智慧地球”

    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智慧地球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吧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業之中,通過互聯網形成“物聯網”,而后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將物聯網整合起來,人類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從而達到“全球智慧”狀態,最終形成“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地球”。

    2 物聯網體系結構

    2.1 物聯網系統結構

    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將物聯網系統劃分為三個層次: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

    1)感知層。感知層是物聯網架構的基礎層面,主要是完成信息采集并將采集到的數據上傳的目的。感知層把所有物品通過一維/二維條碼、射頻識別、傳感器、紅外線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裝置自動采集到與物品相關的信息,并傳送到上位端,完成傳輸到互聯網前的準備工作。比如,粘貼在設備上的RFID標簽和用來識別采集RFID信息的識讀器就屬于該層。

    2)網絡層。該層在整個物聯網架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物聯網中不可或缺的架構組成部分。它是搭建物聯網的網絡平臺,建立在現有的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和其他專網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接入設備與上述網絡相聯。如手機付費系統中由刷卡設備將內置手機的RFID信息采集上傳到互聯網,網絡層完成后臺鑒權認證并從銀行網絡劃賬。

    3)應用層。該層是利用經過分析處理的數據,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特定服務,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比如,通過感應器感應到某個物理觸發信息,然后按設定通過網絡完成一系列動作。

    2.2 物聯網的技術體系結構

    物聯網技術涉及多個領域,這些技術在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應用需求和技術形態。在這個技術體系中,物聯網的技術構成概括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3]

    1)感知技術。指能夠用于物聯網底層感知信息的技術。通過它可以感知溫度、壓力、位移、加速、震動、聲音、光線、位置及污染等。感知技術包括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機器人智能感知技術、遙測遙感技術、現場總線技術、IC卡與條形碼技術、信息融合與協同信息處理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中間件技術、GPS定位技術、納米嵌入技術等。

    2)網絡傳輸技術。指能夠匯聚感知數據,并實現物聯網數據傳輸的技術,它包括各種專網技術、異構網融合技術、M2M無線接入、遠程控制技術、互聯網技術、地面無線出阿叔技術以及衛星通信技術。

    3)支撐技術。指用于物聯網數據處理和利用的技術,它包括云計算與高性能計算技術、智能技術、數據庫與數據挖掘技術、GPS技術、公共中間件技術等,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語意的理解、推理和決策。

    4)應用技術。指用于直接支持物聯網應用系統運行的技術,它包括物聯網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技術、物聯網數據存儲技術以及各種行業物聯網應用技術與應用系統等。

    5)公共技術。指感知、傳輸、支撐和應用等四層都需要的技術,它包括標識解析、安全技術、應用管理技術和網絡管理技術。

    3 物聯網應用

    國外對物聯網的研發、主要應用集中在美、歐、日、韓等少數國家。最初的研發方向主要是條形碼、RFID 等技術在商業零售、物流領域應用。隨著RFID、傳感器技術、近程通信以及計算技術等的發展,近年來其研發、應用開始拓展到食品安全、農業生產和流通、校園管理、環境監測、生物醫療、智能基礎設施等眾多領域。[4]下面主要介紹在食品安全、農業生產、校園安全方面的應用。

    3.1 物聯網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應用

    物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應對食品安全問題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通RFID等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物品位置的跟蹤、原料溯源、庫存盤點、出入庫等信息化流程,尤其是可以實現對物理的全程監控。

    3.2 物聯網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1)在農田、果園等大規模生產方面。通過在農業園區安裝生態信息無線傳感器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統,可對整個園區的生態環境進行檢測,從而及時掌握影響園區環境的一些參數,并根據參數變化,適時調侃灌溉系統、保溫系統等基礎設施,確保農作物有最好的生長環境,以提高產量并保證質量。

    2)在農業信息傳送方面。對于農業發展領域,天氣預報是農戶最關心的信息之一,此外還可以包括施肥選擇、從種子遴選到病蟲害防治、從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庫等方面的信息都可以通過物聯網及時傳遞。

    3.3 物聯網在校園管理方面的應用

    數字校園的建立,使“一卡通”在學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物聯網的進一步普及,校園管理的需求有了更多的變化。校園物聯網主要是在傳統校園信息化的基礎上,一信息網絡為依托,利用數值化手段借助物聯網技術對校園環境、資源、活動等各個方面和環節進行綜合管理,運用豐富的軟件信息系統,高效、便捷地實現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活動的全過程。

    物聯網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也面臨著挑戰,首先是技術標準化問題,其次是數據和隱私的保護問題。但隨著網絡技術、傳感技術、數據庫技術、云計算、移動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必將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張毅,等物聯網綜述[J].數字通信,2010(8).

    [2]馬靜.物聯網基礎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2.

    第2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物聯網技術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結合傳感設備、射頻識別設備、身份檢驗設備等,將網絡技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將虛擬的網絡和生活實物緊密的結合到一起,實現生活和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從我國的物聯網技術發展來看,整體發展比較迅速,技術研發處于測試階段,很多技術并不成熟,科研方向也不明確,導致我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遭遇瓶頸。目前物聯網運作形態如下圖1所示:

    1當代物聯網技術發展的瓶頸

    1.1物聯網信息安全問題

    網絡自身的虛擬性和不穩定性導致物聯網技術存在嚴重的信息安全問題。物聯網技術應用是基于網絡的連接進行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在網絡信息傳輸技術、不同網絡間的信息傳輸以及無線網絡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著信息安全問題,信息容易被竊取和破壞。由于有關設備和系統在物聯網技術存在信息安全隱患,所以,當代物聯網技術發展的瓶頸和處理簡析李正煊李芳芳韓建偉河北省電子信息產品監督檢驗院050000如何確保物聯網技術信息安全、保護用戶隱私成為制約物聯網技術發展的瓶頸,是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2物聯網IP地址沖突或不足問題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想實現網絡和實物的有效連接,確保網絡信息的準確性,需要每一個實物對應著其唯一的IP地址。但是,由于物聯網技術的不成熟,相關數據開發和數據維護不足以滿足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需求,以前應用于物聯網技術IPv4地址無法實現IP地址的一一對應,要想實現IP地址不沖突和相互對應,就需要應用IPv6地址,但是,如何從IPv4地址向IPv6地址進行轉型升級,實現物聯網的同步進行,以及如何處理IPv4與IPv6地址的兼容性問題,也是制約物聯網技術發展的瓶頸。

    1.3物聯網技術標準不規范

    由于我國的物聯網技術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經驗不足,技術研發沒有重點,物聯網技術應用沒有規范泳衣的標準。由于物聯網技術主要在行業與行業或企業與企業之間應用,沒有統一的物聯網技術應用標準,就無法實現物聯網信息的互聯互通,導致物聯網技術區域化現象嚴重,難以形成規模。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物聯網的應用標準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制約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

    1.4物聯網核心技術有待提高

    由于我國物聯網技術的起步比較晚,發展也相對滯后,很多技術還不成熟,技術研發存在瓶頸。核心技術研發問題是制約我國物聯網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與發達國家相比,缺少完整的產業鏈,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都存在著明顯差距。如,RFID技術與二維碼掃描技術作為物聯網核心技術,有關技術開發和系統集成技術都存在著問題,制約著我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

    2促進物聯網技術發展的處理建議

    2.1實現物聯網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

    根據我國物聯網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我國物聯網技術發展需求的規定和政策,推動我國物聯網建設的穩定健康發展。物聯網技術融合了多個學科、多種技術,技術研發難度大,物聯網技術應用缺少標準化和規范化。所以,國家需要明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戰略,確定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實現物聯網技術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

    2.2加強物聯網信息安全建設

    物聯網技術是有大量的網絡終端設備和現代化電氣設備組成,利用網絡進行信息傳輸和處理,如果缺少規范嚴格的監管,必然出現信息安全問題。所以,有關部門需要建立網絡安全監管機構,制定物聯網網絡安全管理制度,規范物聯網的環境。同時,研發部門還需要加強網絡安全技術、系統安全管理系統、應用安全技術等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發,提高物聯網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效屏蔽未授權用戶,避免個人信息被竊取、更改和破壞,確保物聯網系統的安全。

    2.3加大物聯網技術研發力度

    技術研發是促進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核心,技術水平的提高是發展物聯網技術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大對物聯網技術研發的投入,明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方向,攻破技術難關,促進物聯網技術的發展。

    2.4優化物聯網核心技術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的差距就是物聯網核心技術水平較低。所以,我國根據物聯網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了解物聯網技術的技術發展需求,加大資金投入和研發力度,注重在某一關鍵領域的科研投入,實現我國物聯網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使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物聯網技術全面健康發展。

    3結語

    第3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

    1 概念概述

    1.1 物聯網及其技術

    物聯網的概念最先由麻省理工學院提出。主要的指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的結合來形成一個巨大的網絡。這些主要的信息設備有:全球的定位系統、射頻識別裝置、紅外線遙感技術、以及激光掃射裝備等。目前比較常用的主要物聯網技術有:EPC技術以及RFID技術等。EPC技術就是電子產品代碼技術,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降低供應鏈的成本以及提高物流供應鏈管理的水平,作為一種編碼系統,在物流中的主要應用就是在商品標簽的時候加上這樣的編碼就可以將與其連接的動態數據進行識別,從而確定產品的狀態。RFID技術適合用于比較靈活化、自動化的簡單卻實用并且易于操作的技術,不僅可以支持可讀模式,還支持讀寫的工作模式。其主要的組成部分包括標簽、讀寫器以及天線等。

    1.2 智能物流供應鏈

    對物流供應鏈進行管理主要的圍繞企業核心展開,主要管理的內容包括各種信息流、資金流以及物流等。對供應鏈進行管理可以有效的驅動企業的采購、銷售、生產以及財務信息等活動。目前的物流供應鏈主要面臨的問題包括成本控制、供應鏈的可視性、用戶需求的增加、全球化以及風險的管理等。供應鏈目前無法滿足與成本的波動同步的需求。并且在供應鏈的可持續性、與用戶的親密程度等方面都做得不夠好,使得目前的物流企業在成本方面逐漸的上升。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好的實現物流管理的的自動化和便捷化。智能化的物流供應鏈的管理可以更好的降低物流在倉儲上面的成本,實現在物流的時候主動的獲取信息,并且在貨物運輸的途中實現對其主動的監控。主動的分析相關的物流信息,讓儲集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實現貨物和物流的跟蹤和管理,最終實現信息流和物流的同步。

    2 物聯網與物流管理的關系

    將物聯網應用在物流的管理上,一方面,體現了物聯網應用于萬物,實現人類和物理、信息技術的融合。高科技的物流管理技術和體系,提高了物流的管理效率,加快了業務的傳輸運送、方便了業務供應商和收貨商,增強了企業的服務態度和素質,提升了企業的外在形象加深了企業與客戶的聯系,有利于方便企業與客戶的合作。物聯網為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提供了高科技的管理技術,強化了物流管理體系的現代化和智能化,擴大了物流的服務市場和服務范圍。另一方面,物流企業利用物聯網對物流進行管理,既是物聯網在現代化的一種應用。其可以檢驗物聯網在業務應用上的可行性,是檢驗物聯網技術的一個重要手段;物流管理采用物聯網進行物流管理,是對物聯網技術和物聯網應用于萬物的運作的支持。第三,物聯網與物流管理的合作,相輔相成,實現兩者智能化。綜合地說,就是物聯網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科技高智能平臺實現了物物相連,物流的管理更為便捷,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服務素質、拓寬了物流服務的深度和廣度;物流管理利用物聯網操作支持物聯網技術和運作,實現了三網合一的運作。

    3 物聯網對智能化的物流供應鏈的影響

    物聯網的技術為物流的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可以實現物流產生的更大和更專業化。還可以實現同類資源的集約化,并且實現各種橫向的整合。更專業主要體現在對物流的信息進行采集的時候,通過深加工,實現商品的流程整合和優化。而物聯網對于智能化的物流供應鏈的管理主要的影響體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現信息的同步化和共享

    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供應鏈中的物品的同步跟蹤,并且同時向所有與該商品有關的人傳輸所需要的實時信息和數據,不僅可以降低信息失真出現的概率,還可以實現快速的信息傳輸。物聯網技術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實現其對信息的及時準確的預測, 并且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企業供應鏈的庫存成本和水平。

    3.2 優化企業的物流供應鏈的管理水平

    通過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轉換,實現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可以將物流供應鏈的過程更加的優化,并且使得整個的物流供應鏈之間的管理更加的高效,同時降低人工工作中出現錯誤的概率,物流供應鏈的過程進行跟蹤、管理和監控就可以更加的優化。

    3.3 實現網絡無縫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更多的顧客愿意選擇物流公司進行購物。而個性化多樣的客戶就需要物流企業加快對其進行反應的速度,保證加工和生產過程的敏捷和快速。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物流企業的成本增加。通過智能化的供應鏈的管理,可以提高企業對其信息流、物流以及資金流的控制力度。幫助企業再次的確定其對物資進行采購的路線、方法和計劃,在降低倉庫存儲成本的同時,實現再造物流供應鏈的管理流程。

    3.4 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

    通過利用EPC技術,將每一個物品進行標簽,在標簽中加入可以對其進行跟蹤的動態數據。這樣就可以讓任何一位與該物品相關的人員利用信息系統進行產品信息的實施追蹤,了解產品的成分、制造的過程和使用的說明等。通過對物聯網技術下的信息和價值鏈進行管理就可以實現物流供應鏈的可視化。

    4 物聯網對智能物流供應鏈的作用

    針對物流企業的特點,物聯網可以實現企業的所有相關的供應鏈從產品的產生供應商到客戶全方位的動態化的管理。

    通過將物聯網的技術應用于整個的物流企業的所有供應鏈中,就可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將物流網運用與物流供應鏈的管理過程中具有很獨到的作用,具體貫徹到每一個環節的作用有:

    4.1 生產環節

    通過在生產過程中運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對生產過程中的所有零部件以及i半成品、成品等產品的質量進行控制和辨別,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用人工的方式來鑒別的成本,還額可以有效的提高其鑒別的準確性和效率。

    4.2 運輸環節

    通過物聯網技術將所有運輸的貨物和車輛貼上在EPC作用下的信息技術標簽,并且在運輸的路線上面安裝一些可以對信息進行接受和轉發的設備和技術,這樣就可以對貨物的運輸狀態進行實時的監控和跟蹤,了解貨物的具置和信息。

    4.3 倉儲環節

    通過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貨物物流的倉儲環節,不僅一方面可以實現對活存管理的信息化以及自動化,將存貨的盤點技術實現由以前的人工盤點,變換成目前的以物聯網技術為依托的自動化的盤點。還可以實現對庫房的存貨情況機械能準確和及時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與企業的內部需求情況進行對比,以此來做出及時的補貨和其他的決策,避免無效庫存的產生。

    5 結語

    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下,物流供應鏈的管理可以更加的高效和便捷,并且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實現其可視化和無縫化,有效的減低物流信息的失真。為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高昆,馬林藝,王麗.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應急管理平臺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1).

    [2]左斌,姚瑤.物聯網在物流產業中的推廣障礙、影響與策略[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09).

    第4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C3SD;技術架構;RFID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09-0047-03

    0 引 言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技術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的分析處理、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技術[1],被公認為是繼PC、Internet后推動IT產業革命第三次浪潮的引擎。物聯網覆蓋了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眾多領域,包括 RFID、傳感器、互聯網、嵌入式、移動通信等。

    對物聯網的技術架構目前還處于研究和開發階段。在國際上,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2010 年7月前完成體系架構的設計,國際電信聯盟(ITU-T)的SG13主要完成物聯網的功能需求與構架設計,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IEC 數據通信分技術委員會JTC1 SC6 成立傳感網研究組(SGSN),對物聯網整體架構的標準進行研究。在國內,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WGSN)下設標準體系與系統架構項目組負責系統架構標準的制定,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也已先后啟動了《無線泛在網絡體系架構》等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因此,目前還沒有一種完整的國際通用的物聯網技術架構標準。

    1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國際電信聯盟給出了物聯網的三層體系結構,包括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圖1所示是物聯網體系結構示意圖。

    圖1 物聯網體系結構示意圖

    感知層主要用于物品標識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它由基本的感應器件(由RFID標簽和讀寫器、各類傳感器、攝像頭、GPS、二維碼標簽等基本標識和傳感器件組成)及感應器件組成的網絡(如RFID網絡、傳感器網絡等)兩大部分組成。該層的核心技術包括電子射頻技術、傳感器技術、無線網絡組網技術等,涉及的核心產品包括傳感器、電子標簽、傳感器節點、無線路由器、無線網關等。

    物聯網網絡層主要用于實現感知層各類信息進行廣域范圍內的應用和服務所需要的基礎承載網絡,包括移動通信網、互聯網、衛星網、廣電網、行業專網及形成的融合網絡等。

    應用層主要是將物聯網技術與行業專業系統結合,實現廣泛的物物互聯的應用解決方案,主要包括業務中間件和行業應用領域。

    2 物聯網的C3SD技術架構

    與體系結構相對應,物聯網技術也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物聯網感知系統 (Sensor network),對應體系結構的感知層;其二是通信系統(Communication)和數據海(Data Ocean),對應系統結構中的網絡層;其三是計算系統(Computation)和控制系統(Control),對應體系結構中的應用層。這三個部分五大技術互相聯系,就可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對物聯網有效的技術支撐,從而構成物聯網的C3SD技術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物聯網的C3SD技術架構

    2.1 感知系統

    感知系統技術主要是指傳感器技術、物品標識技術(RFID 和二維碼)、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ZigBee 和藍牙)等。

    傳感器是攝取信息的關鍵器件,它是物聯網中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傳感器又分為物理量傳感器(如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電流傳感器、噪聲傳感器等)、化學量傳感器(如離子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濕度傳感器等)、生物量傳感器(如免疫血型傳感器、微生物傳感器、體溫傳感器等)等不同的類型,傳感器要求感知類型齊全,精度和可靠性高,成本和功耗低。

    物品標識技術主要有射頻標識RFID、二維碼等。RFID 是物聯網感知系統的一個關鍵技術。RFID 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電子標簽(Tag)、讀寫器(Reader)和天線(Antenna)。RFID 具有無需接觸、自動化程度高、耐用可靠、識別速度快、適應各種工作環境、可實現高速和多標簽同時識別等優勢,因此可用于廣泛的領域。二維碼技術是物聯網感知層實現過程中最基本和關鍵的技術之一。二維碼也叫二維條碼或二維條形碼,是用某種特定的幾何形體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上分布(黑白相間)的圖形來記錄信息的應用技術。與 RFID 相比,二維碼最大的優勢在于成本較低,一條二維碼的成本僅為幾分錢,而 RFID標簽因其芯片成本較高,制造工藝復雜,價格較高。

    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包括ZigBee、藍牙等技術。ZigBee是一種基于IEEE 802.15.4協議的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傳輸技術,采用分組交換和跳頻技術,主要應用在短距離范圍并且數據傳輸速率不高的各種電子設備之間。由于ZigBee 技術具有成本低、組網靈活等特點, 可以嵌入各種設備,在物聯網中發揮重要作用。ZigBee可應用于PC 外設、消費類電子設備、家庭內智能控制(照明、煤氣計量控制及報警等)、玩具、醫護(監視器和傳感器)、工控(監視器、傳感器和自動控制設備)等領域。

    2.2 通信系統

    通信系統技術主要包括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傳感網絡、通信和接口的標準化等相關技術問題。

    互聯網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協議,并通過許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連接而成,它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物聯網也被認為是互聯網的進一步延伸?;ヂ摼W是物聯網主要的傳輸網絡之一?,F逐步引入 IPv6 技術,使網絡不僅可以為人類服務,還將服務于眾多硬件設備。

    移動通信網由無線接入網、核心網和骨干網三部分組成。移動通信網絡以其覆蓋廣、建設成本低、部署方便、終端具備移動性等特點將成為物聯網重要的接入手段和傳輸載體,為人與人之間通信、人與網絡之間的通信、物與物之間的通信提供服務。在移動通信網中,當前比較熱門的接入技術有3G、Wi-Fi 和WiMAX。

    無線傳感器網絡(WSN) 的基本功能是將一系列空間分散的傳感器單元通過自組織的無線網絡進行連接,從而將各自采集的數據通過無線網絡進行傳輸匯總,以實現對空間分散范圍內的物理或環境狀況的協作監控,并根據這些信息進行相應的分析和處理。傳感器網絡是集成了監測、控制以及無線通信的網絡系統,傳感器網絡的首要設計目標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涉及節能技術、定位技術、時間同步等關鍵技術。

    2.3 數據海系統

    數據海系統主要有海量多媒體數據存取系統、跨媒體搜索、數據融合與知識發掘、安全和保密技術、數據格式和標準化等。

    2.4 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技術、新型調節與執行機構(如電機、開頭等)、無人裝備、管道系統控制技術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探索研究使各種機器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使人類的智能得以物化與延伸的一門學科。

    2.5 計算系統

    計算系統技術主要有云計算服務、共軟件中間件、超級計算機硬件系統、嵌入式計算機支撐系統一體化開發平臺、軟硬件的I/O等標準化。

    云計算(Cloud Computation)是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云計算通過共享基礎資源(硬件、平臺、軟件)的方法,將巨大的系統池連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種IT 服務,這樣企業與個人用戶無需再投入昂貴的硬件購置成本,只需要通過互聯網來租賃計算力等資源。

    中間件是為了實現每個小的應用環境或系統的標準化以及它們之間的通信,在后臺應用軟件和讀寫器之間設置的一個通用的平臺和接口。在物聯網中,中間件作為其軟件部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物聯網中間件是在物聯網中采用中間件技術,以實現多個系統或多種技術之間的資源共享,最終組成一個資源豐富、功能強大的服務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物聯網系統的作用。具體來說,物聯網中間件的主要作用在于將實體對象轉換為信息環境下的虛擬對象,因此數據處理是中間件最重要的功能。同時,中間件具有數據的搜集、過濾、整合與傳遞等特性,以便將正確的對象信息傳到后端的應用系統。物聯網中間件的實現依托于中間件關鍵技術的支持,這些關鍵技術包括 Web 服務、嵌入式 Web、Semantic Web 技術、上下文感知技術、嵌入式設備及 Web of Things 等。

    以上五大模塊分別與國際電信聯盟給出的物聯網的三層體系結構相對應,構成了物聯網的技術架構。五大模塊中的各種技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各種技術之間的綜合集成和共同發展將會為物聯網的技術進步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

    3 結 語

    本文分析了國內外對物聯網技術架構的研究現狀,介紹了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對由感知系統、通信系統、數據海、計算系統和控制系統五大技術系統作為技術支撐的物聯網C3SD技術架構進行深入的研究,對C3SD技術架構所涉及的關鍵技術進行闡述,最后得出C3SD所涉及的五大模塊的綜合集成和共同發展將會為物聯網的技術進步和快速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C3SD技術架構具有合理性。

    參 考 文 獻

    [1] 徐鵬,王玉玨,李健.物聯網技術綜述[J]. 軟件導刊,2011(5):50-51.

    [2] 沈蘇彬,毛燕琴,范曲立,等. 物聯網概念模型與體系結構[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8.

    [3] 孫其博,劉杰.物聯網:概念、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綜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9.

    第5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控制關鍵技術;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c)-0000-00

    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化建設的平穩發展中,出現了大量的新鮮事物,物聯網就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而延伸的網絡。物聯網的出現,對國內外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涵蓋的學科內容較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評價物聯網是21世紀影響較為深遠的創新技術之一。物聯網在我國起步雖然較晚,但是在我國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空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物聯網的在我國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不斷完善,在各個行業領域中廣泛應用,人們普遍將其同控制系統相融合,各司其職,發揮更好的成效。但是兩者的融合同樣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開放式的體系為不良商業競爭提供了機會,極易造成信息泄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物聯網控制安全的基本準則

    目前我國的物聯網控制安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已經建立起較為可靠的制度準則,由于其所涉及的安全問題較廣,過于復雜,想要規避所有的安全隱患是不切實際的[1]。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和物聯網的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物聯網的控制安全。所以運用合理的控制安全準則,能夠有效的避免物聯網系統被入侵、破壞。

    1.1適度分權準則

    物聯網的控制安全問題,需要經過諸多步驟進行確認進行,通過將物聯網控制安全的權利分散,可以有效的規避權利濫用造成的不安全現象發生。物聯網內部控制系統需要進行多項的安全檢查,確保沒有安全漏洞。在技術層面,需要多方進行認證、授權以及審核,將權利分成不同的部門掌控。認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認使用者的的身份,是否真實符合登記在案的人員,授權是將權限授予參與者。審核是將所執行的過程記錄保存,進而實現三方協同合作,并互相制約。

    1.2異構冗余準則

    主要是指通過不同的編程語言和科學算法對其進行冗余設計,結合實際情況和不同需要將物聯網的硬件進行冗余,來保證物聯網的安全系統完善。物聯網自身的特性允許其可以進行多層面的冗余,同時也可以對單一的設備冗余[2]。

    1.3回路截斷準則

    控制系統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的,同計算機相關聯,其開放性同時給了不良競爭以及黑客可乘之機,由于缺少相關計算機人員進行管理,極易造成黑客入侵系統進行破壞。由此,在計算機使用后必須完善安全控制來阻攔不良黑客的入侵,以此來保障系統安全。

    1.4全面防范準則

    全面防范的范圍較為廣,通過管理手段和技術手段鐵通進行,來防范潛在的安全隱患。其中管理手段主要是指健全完善相關管理機制和人員培訓,并完善內部監督體系[3]。技術手段是用來保障物聯網信息的傳輸安全、系統安全以及信息來源安全,以此來保證系統的安全。

    2物聯網的結構體系以及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國外針對物聯網以及控制系統的相關研究較為前沿,經過了數年的發展,各項技術水平和安全措施已經趨于完善。而我國由于物聯網引進國內時間較晚,各項技術設備仍然處在完善階段,但是物聯網作為21世紀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創新技術之一,對其控制安全方面建設是必然選擇。由此,在物聯網的廣泛應用過程中,需要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促使人們能夠較為全面的了解物聯網控制安全,以便于合理有效的健全完善控制安全每個環節,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

    2.1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物聯網是在時代不斷發展創新產生的,是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延伸的網絡,是繼互聯網、計算機之后的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物聯網的自身特性可以稱之為互聯網的應用延伸,所以將物聯網定義為互聯網延伸的網絡,不如稱之為業務和應用的結合。物聯網自身具備全面感知、可靠傳遞以及智能化處理的三大特點。全面感知主要是利用傳感器、二維碼等隨時隨地能夠進行信息讀取的方式??煽總鬟f是將互聯網以及各種網絡融合,將所讀取的信息安全可靠的傳遞出。智能化處理是通過智能云計算以及模糊識別等前沿技術,對大量信息進行計算處理,智能控制操作。

    2.2物聯網在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物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化建設的第三次產業浪潮,其應用范圍較為廣闊,能夠有效的在各個行業領域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行業的創新發展過程中,物聯網的智能控制受到不同行業的廣泛需要,其建立的智能控制平臺,能夠全面處理各個環節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并根據實際需要和定制的標準進行調控。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物聯網技術在網絡智能物品方面創新較為明顯,收獲不菲的成效。同時,物聯網的傳感器網絡等特點能夠在運動控制系統中起到一定作用,盡管目前我國這項技術發展還略顯落后,但未來發展前景較為廣闊。互聯網能夠應用在礦業采集開發中,物聯網自身特性能夠促使其合理準確的找到礦山的總體框架,在油田開發方面能夠運用智能控制系統,對其進行遠程監督開發進度等狀況。

    在鋼鐵制造領域,我國已經初步建成集設備維修、維護以及加工的產業機構,實現智能化控制工業的開展。根據物聯網的廣泛應用能夠看出,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3結論

    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是新時代科技水平提升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同互聯網為人類社會帶來的重大改變相仿,物聯網的技術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領域,所帶來的作用以及影響同樣較為深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其產生的推動社會進步作用超過互聯網技術。物聯網自身存在的感知能力、控制能力以及計算能力,能夠將人類社會帶入一個全新的智能化發展階段。但是人們在享受物聯網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同時,仍需要對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引起重視。物聯網的技術應用對于用戶私密信息、社會穩定以及國家重要機密帶來了重大的安全隱患。由此,物聯網在發展過程中應強化控制安全系統的相關技術研究,以保證享受物聯網帶來的便捷同時,規避其產生的負面效應。

    參考文獻:

    [1]盤承軍.物聯網環境下的物流信息系統關鍵技術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3(04):73-77.

    第6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物聯網產業2009年被確定為我國七大戰略性產業之一,近幾年來風起云涌,成為各行各業關注的熱點。據思科最新報告稱,未來10年,物聯網將帶來一個價值14.4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產業發展,人才先行,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同時,全國本科和高職院校也相繼開設了物聯網專業。

    2010年初,教育部下達了高校設置物聯網專業申報通知后,眾多高校爭相申報。2010年,教育部批準37所本科高校開辦物聯網專業,2011年,全國有江蘇、天津、山東、湖南、福建等11個省市在高職院校第一次開設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隨后幾年,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在全國高職院校陸續開設,截止2015年3月,全國已有264所高職院校開設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應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南,以智能化的物聯網系統為載體,圍繞“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三個主要方向,緊密結合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重大需求與發展戰略,整合各校自身及校內外合作團隊的優勢資源,建立符合各校自身特色的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在近四年的時間里,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以及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為辦好“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有效地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技術、樓宇智能化、應用電子、機電一體化等專業課程進行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培養綜合性的技術人才。

    二、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現狀

    專業群主要是指各學校圍繞某一技術領域或服務領域,依據自身獨特的辦學優勢與服務面向,以學校優勢或特色專業為核心,按行業基礎、技術基礎相同或相近的原則,充分融合相關專業而形成的專業集合,專業群代表著各學校的專業發展方向。

    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高校在物聯網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應用實踐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國內高校也根據自身的情況對物聯網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進行了多方面嘗試。但物聯網目前屬于新興產業,學科領域跨度較大,各高校都是剛剛開始設立物聯網相關專業,由于專業定位的差異,各高校物聯網專業開設在不同的學院、系部及專業教研室部門。專業建設情況不一,專業方向差別也很大,也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在全國高職院校開設已有四年多了,雖然專業設立起來了,但事實上,如何建立科學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如何以物聯網專業為核心組建專業群等問題卻成為困擾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難點。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在全國200多所高職院校開設,專業開設側重點各不相同,各兄弟院校之間缺少統一的規劃。由于物聯網專業涉及的專業領域較多,所以各開設物聯網專業的學校都面臨著物聯網課程開設以什么方向為主的思考,以物聯網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也逐漸成為各校探討的熱點問題。

    三、物聯網專業群建設的目標及方法

    根據我國及安徽省物聯網新興產業規劃,并結合學院特色,建設和開發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應圍繞“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產品追溯”三個應用領域和“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三個典型工作崗位及“教、學、做”三位一體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研究,以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為手段,突出已有計算機類、電子類、自動控制類各個專業的專業優勢,融合物聯網相關專業的知識點。探索總結出一條綜合性強、多方向多角度的綜合應用為主線的教學思路,為全國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構建一個合適的專業群建設平臺。

    物聯網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應充分吸收世界先進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物聯網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和管理維護生命周期為載體,建立“做中學”的教育模式,研究開發符合本地區特色的物聯網專業群的建設路徑,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組織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并能系統地掌握物聯網及其相關專業的知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物聯網專業群建設目標。

    第一,面向市場需求,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應用電子、軟件技術等專業知識,突出各專業的重點課程。培養學生具備“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產品追溯”三個應用領域的基本應用能力。按照學生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從初學到熟練的成長過程,以培養職業崗位技能為目標,基于工作過程進行物聯網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

    第二,通過充分的社會調研,聯合企業,聘請專家,找出上述三個領域中所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務,選擇完整的、對職業成長起關鍵作用的、有較大開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務,從中提煉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再對所需的職業能力進行教學分析,研究提煉出適應“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三個典型工作崗位的專業群的發展方向,以便在后期突出重點教學內容。

    第三,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進一步了解當前物聯網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培養滿足企業實際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項目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建設“教、學、做”三位一體的專業群的建設。

    通過對上述“三個應用領域”、“三個典型工作崗位”及“三位一體”的專業群建設深入研究,結合本地區企業發展方向及學院實際情況,研究以物聯網為核心專業的專業群的建設。

    四、專業群建設研究的主要內容

    1.物聯網技術體系研究

    目前比較公認的物聯網技術體系由三層結構組成,分別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分別實現、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處理的功能。具體功能如圖1所示。

    圖1  物聯網技術體系構架

    (1)感知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的“皮膚和五官”,主要是進行物體識別、信息采集。感知層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條碼識別、無線定位等技術感知和采集現實世界中發生的各種物理事件和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各類物理信息量、標識、音頻、視頻等數據等,然后通過近距離通信網絡和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實現所獲取數據的近距離傳輸以及數據的分布式處理等過程。感知層的關鍵技術包括: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技術、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等。

    (2)網絡層

    網絡層類似于人體結構中的神經系統,主要負責把感知和采集到的信息無障礙、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進行傳送,實現物聯網信息的廣泛互聯功能。它主要是建立在現有的通信網絡(包括有線和無線通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基礎上。物聯網感知到的信息通過各種接入設備與連接傳輸到上述網絡,網絡層解決了感知層所獲得的數據在一定范圍內、特別是遠距離的傳輸問題。

    (3)應用層

    應用層位于感知層和網絡層之上,是物聯網智慧的源泉。人們通常把物聯網應用冠以“智能”的名稱,如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其中的智能就來自這一層,現在更多地用智慧來進行描述,如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應用層解決數據如何存儲(數據庫與海量存儲技術)、如何檢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如何不被濫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以及設備的智能控制等問題。應用層是物聯網發展的目的,通過公共中間件、信息開放平臺、云計算平臺和服務支撐平臺等物聯網應用技術,實現跨行業、跨應用、跨系統之間的信息協同、共享、互通的功能,從而支持物聯網技術在工業、農業、環保、醫療等行業領域的應用。

    以應用需求為導向的系統設計可以是千差萬別的,也不一定所有層次的技術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個層次上,對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案也可以進行按需配置。結合各高職院校計算機類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技術、電子信息類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電子技術、自動控制類計算機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相關專業,將物聯網專業與相關的專業融合一體,致力于研究出一套適合高等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群的建設方案,將推動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及相關專業建設的同步、健康發展。

    2.物聯網專業群知識體系的研究

    專業知識體系就是把一個專業領域內的專業知識組織成專業干線清晰、知識點層次分明、結構銜接完整的一個知識框架。在分析物聯網技術體系的基礎上,構建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群的知識體系,物聯網應用技術知識結構中的專業知識部分應能體現物聯網整體框架及其關鍵技術。因此,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知識體系應包括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的知識和系統整體架構與優化的知識。對應的核心知識領域分別是:感知層為射頻識別(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等;網絡層為網絡與通信技術、網絡設備安裝與配置管理等;應用層為軟件設計、數據存儲與處理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云計算技術、應用系統開發等;物聯網整體的框架為物聯網工程與綜合布線、信息管理技術等。

    根據上述分析,物聯網專業群的建設,要能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培養造就具有物聯網技術基礎理論、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系統軟件開發、智能安防技術等相關專業知識;主要面向物聯網工程建設、物聯網應用軟件開發、物聯網產品制造以及物聯網技術應用等方面企事業單位,在生產、服務及管理第一線能從事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等崗位的工作;并在創新和創業意識、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以及資料查詢與組織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養,能適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需要,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3.以物聯網為核心的課程群建設

    圍繞物聯網工程中的應用技術領域對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群進行整體分析,結合各學校計算機類計算機網絡、軟件技術、電子信息類電子信息工程、應用電子自動控制類機電一體化等已有專業,找出專業群課程相關技術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選擇完整的、對職業成長起關鍵作用的、完成任務的方式有較大開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務,從中提煉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再對典型的工作任務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進行教學分析,分解出“兩個平臺、三個方向”(即公共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的專業群的課程體系。

    物聯網專業群體系的課程設置需要綜合考慮專業群中各個專業的學科特點,應盡可能多地覆蓋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將相關主干學科的核心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通盤考慮,打破學科體系的約束,遵循職業教育的特點,根據工作過程和知識結構將上述專業課程分成公共基礎課程、職業平臺課程、職業能力課程、實驗實訓課程、能力拓展課程五部分。詳細課程分類及專業歸屬見表1。

    表1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設置

    五、物聯網專業群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指導意義

    物聯網專業群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教學改革和探索中主要須解決以下問題,并體現出專業群建設的意義。

    1.物聯網專業群建設是以應用為驅動的專業,專業群人才的培養根據專業共性知識和各地區物聯網領域的區域特色,發揮相關學科的傳統優勢,使學生有興趣、有目的、有實踐地學習專業領域的知識,逐步地、系統地增長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在課程設置中,把行業應用特色納入個性化課程或專業課中,形成理論型和實踐型兩套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3.該專業群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堅持以“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為主導,夯實基礎教學,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創造條件,以方向選修課為平臺,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寬視野間的矛盾。

    4.物聯網專業群建設的重點是應用實踐,教學應由應用來驅動,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主要代表之一的物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我們應了解新技術的發展,根據市場需要,調整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及內容應重視特色,在實施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專業特色建設工作,大力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切實為同類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5.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涉及的“三個應用領域”、“三個典型工作崗位”及“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推動物聯網專業群結合地方企業發展方向及學院實際情況,以服務地方新興產業發展和學院已有優勢專業特長為特色,完善符合社會需要的物聯網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

    6.有利于學院根據自身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明確學校重點服務域,優化布局,錯位發展,突出優勢,彰顯特色,逐步解決專業設置“同質化”問題;有利于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與共享,發揮優勢專業的引領、輻射作用,促進相關專業提升;有利于專業間形成全力,發揮專業群的優勢,提升服務產業能力,促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

    第7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關鍵詞】 RFID技術 物聯網 安全技術

    一、物聯網的定義

    物聯網的提出最早是在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而我國提出是在十年后。物聯網主要是能夠實現人與物以及物與物間的信息交互和連接,是更高級的互聯網的應用,主要是利用一些傳感設備,例如;條形碼、傳感器以及定位系統等等,借助于特定的規定,將物品和互聯網進行連接,進行信息的互換,以至于能夠實現定位、監控和管控的智能化網絡系統。

    二、RFID技術的原理和組成

    對比通常的一、二維碼,RFID是一種非接觸的識別手段,主要是由物聯網、識別器以及處理系統等組成。電子標簽用于對物體進行掃描,將其信息傳遞給解析系統,然后再進行整理和重新編碼,并將其轉化為二進制的數據信息,再傳給處理系統,然后在傳到物聯網中,這樣用戶就能夠看到。

    三、RFID技術下物聯網所存在的安全問題

    RFID技術由大量數據構成,較傳統技術更容易受到其破壞,主要是借助于電磁波從而實現讀寫器和標簽的間的這種技術就是RFID技術,由于無法通過肉眼觀察,所以,物聯網非常容易造成安全方面的問題。

    其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標簽方面,主要是它的成本和工方面沒有有效的安全措施,極易受到外界的破壞,尤其加密保護,非常容易被破解,使得數據被破壞或者被刪除。二是RFID技術在讀寫器方面存在問題,接收到數據后自動進行刪選,只能提供接口,但無法保證其安全。三是通信連接方面亦有安全問題,其前端接口中的無線傳輸有開放性的特點,會導致數據的安全性不足,外面的破壞者可以通過讀寫器對數據予以攔截,甚至是對原有的數據予以篡改抑或是刪除。

    另外,物聯網在發展的時候未有效對網絡的節點予以把控,故而會導致物聯網設備不容易達到遠程的信息連接。當下在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時期,其狀態將加多變,所以對其進行信息安全方面的有效管理就成為關鍵問題所在。如果不能創造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那么必將會產生新的安全問題。

    四、RFID技術下保障物聯網安全的措施

    4.1 嚴格控制網絡訪問系統

    在物聯網使用時,要對網絡訪問系統予以嚴格的控制,達到科學管理,以避免惡意破壞行為。用戶訪問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實名驗證,設置必須的密碼。物聯網在后臺管理的時候也應對訪問信息予以監控,目的是將來發展中可能面臨的問題予以記錄調查。用戶于通信之前先在節點間予以身份認證,如此即便在遭遇外界破壞的時候,入侵者也較難突破層層密碼,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保障用戶的隱私權。管理者利用節點的設計,以有效增強物聯網的安全性。

    4.2 加密有關的數據

    要有效保證物聯網的安全,就要對有關數據信息予以加密,以明顯降低破壞者對數據的破壞。用戶在信息傳送的時候,通過對節點的加密,可以很好的避免用戶信息泄露的問題。加密這種方式可以保障數據不會為外人所竊,以達到網絡安全運行的效果。如今要不斷提升優化RFID技術,利用該技術達到物聯網的安全運行?,F在的用戶信息往往有非常強的隱私性,物聯網要對其予以有效的保護,在技術不能滿足的時候,對數據信息予以加密,是對物聯網的必然要求。

    五、RFID物聯網的應用案例

    5.1物流倉儲領域

    在物流倉儲領域,利用物聯網技術,采用對應的數據庫,經過對數據進行處理,最后實現選撿、分類和管理。同時,可以借助于自動掃描的記錄,來防止物品丟失或者因人疏忽而引起的丟失,提高了管理水平。

    5.2公共服務醫療

    在醫院利用RFID醫院信息系統,每一位病人戴一個RFID技術的腕表,內存有病人所有的信息,特別是基礎資料以及過敏藥物情況。醫生拿著RFID讀寫器就能夠讀取,突發事件時能夠獲得搶救的絕佳時機,提高治療的效率。

    六、結語

    綜上所述,RFID物聯網在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同樣也會帶來諸多的安全技術問題。因此,為了讓RFID物聯網更好的發揮其互聯網思維,更加安全、智能的服務于人們,我們必須重視所遇見的安全技術方面的問題,并尋求其應對措施。

    參 考 文 獻

    [1]熊本海,楊振剛,楊亮,潘曉花.中國畜牧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研究進展[J].農業工程學報,2015,S1:237-246.

    第8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odern logistics of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xample, put forward the dock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deas, go the way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needed for the industry.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 training

    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近年來發展速度迅猛,很多高校開始開設了物聯網專業。高職院校成了培養物聯網“應用型”技術人才的“主戰場”。高職院校的物聯網專業是一個“行業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如果物聯網專業缺乏行業特性它將如同一個人只有身軀沒有靈魂,是沒有生命力的。自教育部發文明確支持各個學校建設物聯網相關專業以來,全國高職院校開展了物聯網專業建設大潮,然而,由于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行業側重點有差異,人才培養模式也大相大相徑庭。我們必須將物聯網技術應用技術的人才培養對接具體的行業特色和需求,開展特色專業建設,走行業特色之路,培養行業特色人才。

    1 物聯網產業發展特點

    物聯網產業體系基本齊全,部分領域已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的特點主要體現出以下四個字:“熟”、“深”、“新”、“合”。

    “熟”主要體現在政策環境越趨成熟。2010 年,物聯網產業正式列入我國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國家及各省市又陸續出臺了針對涉及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若干項扶持及政策,物聯網產業發展越趨成熟的政策體系與環境,為產業各環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且必要的支持。

    “深”主要體現在市場應用深化發展。在“應用示范激發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帶動產業發展”的政策牽引下,物聯網技術在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地質災害監測、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多個行業領域中的廣泛得到了應用。

    “新”主要體現在協同創新積極推進。物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的應用創新及融合,使得物聯網信息化應用進一步深化,同時,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創新也日益加深。

    “合”主要體現在產業整合日益加劇。物聯網產業加劇了各行業整合態勢,加速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合力集聚、形成突破,形成了整合發展新態勢,加速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2 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現狀

    從物聯網產業鏈的角度來分析,物聯網產業主要有感知控制、數據傳輸和數據處理“三層”體系結構,各高職院校皆是根據物聯網產業“三層”體系結構培養對應專業人才,主要培養物聯網應用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目前高物聯網專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物聯網專業技能知識的“復雜性”

    物聯網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電子、計算機、測控與通信等多領域相關專業知識,物聯網不同于其它專業,是現有信息技術綜合集成化的產物,所以物聯網專業技能知識相當“復雜”。

    2)物聯網專業培養需求的“多樣性”

    物聯網融合了多種技術,由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影響,導致物聯網專業應用需求的多樣性,也使得新的技術創新成為可能。

    3)物聯網專業學生就業的“寬廣性”

    物聯網的廣闊前景引起了產業鏈上各行業的青睞,能夠在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電力等行業的從事系統集成與物聯網協議開發工作。

    3 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

    物聯網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到計算機、通信、控制、電子、信息安全等多個專業知識,所有的高職院物聯網專業都是從計算機、通信或電子專業演變而來,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在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專業建設“新瓶裝老酒”。由于高職院的物聯網專業從學院現有專業的演變而來,雖然是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進行教學,可是教學還是老套路,如從計算機專業演變而的還是以軟件開發為主,從電子專業演變而來還是以低層電子技術為主,不能系統性進行專業人才培養。

    2)實訓室建設“重復無創新”。很多高職院校的物聯網實訓室是將原有的傳感器實驗室和網絡實驗室進行拓展或者是單組合起來,要么物聯網實驗室都以實驗箱為實驗平臺,實驗內容以傳感器、單片機、無線網絡通信等為主,缺少物聯網的綜合應用開發環境,無法完成對接行業的具體“應用性”開發。

    3)課程實訓構建“仿真輕集成”。大都高職院校物聯網實訓室建設過多強調“技術仿真”,沒有接合具體的行業應用環境進行帶有開發性實訓室的建設,缺乏應用集成,實踐性不強。

    4 對接物流行業特色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建設根據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的發展趨勢,以“行業應用”為重點,以行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是專業建設的發展方向,下面以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特色專業建設為例,分析該專業該如何對接行業特色,走特色發展品牌之路。

    4.1學院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基本情況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學院的專業群的布局,依托物流行業和湖南省現代物流職業教育集團的優勢,2012年在湖南省高職院校第一個開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專業主要面向物流及相關行業智能物流相關崗位,培養具備智能物流項目的規劃、設備安調、系統集成、售后服務等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4.2對接物流行業特色的專業職業能力培養

    學院對接物流行業特色結合物聯網專業技術體系,構建專業物流行業特色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

    1) 對接物流行業特色的專業能力培養體系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可歸納為由三個層構成:感知層(物流信息采集層)、網絡層(物流信息交換)和應用層(智能物流)三個層面。對接物流行業特色的高職物聯網專業能力體系如圖1所示。

    在感知層,針對專業面向物流行業的具體特征,著重智能物流物聯網感知基礎應用能力;在網絡層,著重培養智能物流物聯網數據通信應用能力;在應用層,重點培養智能物流物聯網技術開發應用能力。

    2)對接物流行業特色的專業職業崗位培養體系

    學院物聯網專業對接物流行業特色劃分為:智能物流營銷策劃類、智能物流運營管理類、智能物流技術類等崗位;主要培養為物聯網企業及IT行業培養信息系統集成設計、物流自動化技術、物流信息系統開發、工程項目管理、售前技術支持、售后技術服務的特色專業人才,其對接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體系如表1。

    在感知層智能物流物聯網技術基礎實訓室,重點訓練學生RFID感知技術、條碼感知技術、情景感知技術、傳感器技術以及無線網絡組網技術等物聯網基礎信息感知與采集技能。

    在網絡層智能物流物聯網仿真實訓室,重點訓練專業學生把感知層的采集的物理事件和數據和應用層物流行業應用系統相互連接,能通過WIFI、移動網絡技術及Internet構成一個可以互通信息的系統的專業能力。

    在應用層智能物流物聯網技術開發實訓室,對接智能倉儲、智能運輸及智慧供應鏈等物流業務中具體應用,通過具體項目實踐,訓練學生物聯網應用集成及項目實踐能力。

    4.3對接物流行業特色的專業培養效果

    在對接物流行業特色物聯網專業建設的輻射下,學院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建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體如下:

    1)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進新技術研發

    學院與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成立“物聯網感知技術與應用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發湖南省“十三五”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超高頻電子標簽芯片研制與應用示范),積極開展新技術研究,為提升專業服務產業升級轉型注入新的動力。

    2)承擔省級重點項目,打造專業品牌

    承擔了湖南省物聯網應用技術學生技能抽查標準的開發及湖南省物聯網應用技術生產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單位,并2015年開始負責湖南省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競賽、中職物聯網應用與維護技術競賽項目,逐步形成了專業的品牌的效應。

    第9篇:物聯網的主要技術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物聯網;人才培養;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26-6457-02

    Construction of IOT System Network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NG Ji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ianyungang Finance Branch of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Lianyungang 2220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s of lOT,the causes of its popularity are analyzed,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10T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laborated,and the measures which alesupposed to be taken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IOT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leintroduced as well in the paper. IOT system network perception equipment, IOT system networkcommunication, IOT system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and IOT system network management and serving, and itsspecialty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niqueness of specialty, diversity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interaction of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posts.

    Key word: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alent cultivation

    1 物聯網的定義及發展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

    物聯網這個詞自它產生以來就發展迅速,可以說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革命。近來,隨著物聯網中的RFID技術、傳感網絡(WSN)技術、GPS衛星定位技術、M2M物物數據通信技術的完善及應用,物聯網現在已經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熱點。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物聯網研究方面投入巨資,我國也不例外。早在10年前,中科院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F如今,物聯網更是被提升為國家戰略,已進入快速發展周期。總體來看,物聯網發展已成為國家層面技術及產業創新的方向之一,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和開發,推進物聯網產業化、規?;l展的技術環境已基本具備。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推動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下一代創新形態的形成。

    2 在高職學校發展物聯網專業的意義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電子電工、通信、自動控制、軟件、管理工程等眾多實踐性技術領域都有所涉及的專業,所以行業應用必將成為物聯網產業在未來幾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物聯網的人才特色為高職教育提供了用武之地。物聯網產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將帶動微電子技術、機器智能、自動控制、傳感元器件等這一系列產業的持續發展,帶來龐大的產業集群效應。物聯網行業應用的重點領域大致包括物流、交通、環保、零售、電力、安防、醫療、金融等,因此這些領域的開發和應用為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無窮機會。物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需要培養大量具有物聯網技術能力、應用創新能力、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所有這些都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機遇。高等職業教育能適應物聯網發展的需求,培養大批跨專業、跨學科、高難度、深層次應用的人才,以滿足物聯網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3 高職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

    建設物聯網專業應當從現有物聯網的專業著手。先建立起以物聯網基礎模塊的專業人才培養導向,再逐步根據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專業交叉調整,因為這種方式既可以利用現有的教學、產業資源來實施物聯網專業的建設,同時也可以邊發展專業,邊根據行業企業需求調整專業導向,更新專業內涵。

    職業院校計算機物聯網應用技術方向培養目標應該是具備基于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傳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進行信息標識、獲取、傳輸、處理、識別和控制的能力,能從事計算機網絡系統集成及相關技術產品的開發、應用推廣工作,物聯網工程施工和現場管理工作,中小型企業網絡組建、維護和應用管理工作,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的營銷及售后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畢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崗位可以大概根據為四個方向,即方向一:物聯網項目系統集成、工程實施、系統管理、技術支持;方向二:物聯網產品應用推廣;方向三:物聯網應用軟件開發;方向四:物聯網產品化技術員。具體的也可以細化以下幾類人員:

    物聯網應用系統初級工程師:主要職責是物聯網系統繪圖、方案擬定、施工、技術支持等。需要掌握一定的CAD、VISIO繪圖能力、熟悉工程項目技術方案的格式和撰寫、具備初步的項目實施能力。

    物聯網應用系統管理員:主要職責對物聯網系統進行配置、維護工作。需要熟悉物聯網的相關原理和技術,熟悉操作系統、網絡、數據庫、信息安全等系統管理知識。

    物聯網應用軟件初級程序員:主要職責從事物聯網應用軟件的開發工作,主要是編程、測試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物聯網相關知識和技術,一定的應用軟件開發技能

    物聯網應用系統管理員:主要職責是對物聯網系統進行配置、維護工作。需要熟悉物聯網的相關原理和技術,熟悉操作系統、網絡、數據庫、信息安全等系統管理知識。

    物聯網相關產品技術員:主要職責是從事傳感器、RFID、物聯網通信產品技術開發成果的產品化轉化,產品化計劃編制,負責產品化審核等工作。需要熟悉物聯網的相關原理和技術,具備一定計劃和技術文檔撰寫寫技能。

    物聯網相關產品業務員:主要職責是銷售、推廣物聯網系統相關產品。需要熟悉物聯網的相關原理和技術,具備一定銷售、推廣技能。

    4 物聯網專業建設主要因素

    雖然目前各個高職類的學校對物聯網這個專業的開設都熱情高漲,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大部分學校的物聯網學乎并沒有形成相應的體系,建設物聯網專業需要的相關實驗實訓建設標準需不斷規范,實驗設備購進加強,各學校這方面的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所以目前對于大部分的高職類學校來說要在物聯網專業這個領域有所發展,就需要及時跟蹤物聯網可能發展的就業空間,找準物聯網行業企業動向,從高職學校的特點著手來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才培訓機制,補充完善相關課程設置,補充加強相關師資,完善實驗實訓設備,這是目前高職類學校進入物聯網專業比較可行的途徑。

    4.1 課程設置

    物聯網專業融合了多個專業的內容,所以需要培養的是具有應用型、維護型.具備二次輔助開發設計的高素質寬口徑人才,培養的學生必須是在掌握了基本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要跨學科的學習,打破課程、學科間的壁壘,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素質。由于五年高職類學校只有四年是在校學習時間,而且學生素質相對比較弱,因為要在短時間內培訓出高素質的適應物聯網發展的人才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此,相關的課程設計就應該要有一個基本原則,即:抓基礎――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網絡基礎,除此以外物理、化學相關的基礎知識也要有所學習;抓核心――這方面的包括傳感器及傳感技術、網絡技術;抓新型學科基礎――嵌入式系統、無線傳感網絡芯片等;抓實踐能力――利用實驗實訓設備加強實際技能操作。

    物聯網專業融合了多個專業的內容,所以需要培養的是具有應用型、維護型.具備二次輔助開發設計的高素質寬口徑人才,培養的學生必須是在掌握了基本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要跨學科的學習,打破課程、學科間的壁壘,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素質。由于五年高職類學校只有四年是在校學習時間,而且學生素質相對比較弱,因為要在短時間內培訓出高素質的適應物聯網發展的人才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此,相關的課程設計就應該要有一個基本原則,即:抓基礎――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網絡基礎,除此以外物理、化學相關的基礎知識也要有所學習;抓核心――這方面的包括傳感器及傳感技術、網絡技術;抓新型學科基礎――嵌入式系統、無線傳感網絡芯片等;抓實踐能力――利用實驗實訓設備加強實際技能操作。

    高職學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專業優勢設立自己應用方向的課程和實訓。一、二年級主要是打好基礎,構建文化課和普通專業基礎課的公共平臺;在三、四年級則要在除了進一步鞏固基礎之外,對專業課程上深入研究學習,增加選修課的范圍,形成培養適應性強寬口徑的培養方案,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就業的機會。

    物聯網專業的課程應以計算機、電路為基礎、以傳感網絡為載體,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及物聯網的技術框架來設置,主要涉及的課程應該有:模擬電子技術、聯網技術、rfid技術及系統設計實踐、計算機網絡、Zigbee協議及應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嵌入式C程序設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電子線路板設計、操作系統、運籌學、信息安全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基于web數據庫設計實踐、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及應用、小型物聯網綜合設計與實現等。

    4.2 專業師資

    物聯網是一門實用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需要相關的專業老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系統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非常扎實的實際操作技能和熟練的物聯網的系統管理技能。

    1)從行業企業引進人才。從行業企業中引入的專業人才在物聯網發面既有理論知識又兼具實踐技能,能更好的指導職業院校的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2)專業教師下物聯網企業鍛煉。專業教師下企業能促使教師帶著任務去鍛煉,著重發現與匯報企業中工作實踐與理論知識不符的情況,帶著成果回學校,最終通過匯報的形式實現成果共享,并為教學改革建言獻策。

    3)專業教師接受高校技術培訓。專業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和物聯網相關的技術培訓班,這種培訓班往往目標明確,會以物聯網專業教學大綱為中心,全面介紹物聯網理論和開發實戰知識

    通過教師的產學研及項目合作、頂崗鍛煉、、共同開展教材開發和課題項目研究、崗前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從而使得物聯網專業的教師成為跨學科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4.3 物聯網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物聯網專業除了在課程設置上需要有所改變以外,還要在實驗教學上也所更新,因為實驗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創新思維能力。因此高職學校實驗實訓建設還需要在很多方面加以改善和自建。要加強人才的技能培養,必須開發和建設物聯網專業實訓演練基地。實驗室的建設要把握技術發展的前沿,做到有一定的層次性和擴展性,從而滿足學生創新和教師的教學研究科研開發。

    物聯網實驗室的建設要使得教學環境的每個物件都具有數字化、模擬化、智能化的特性,可以將現實教學與虛擬學習環境進行無縫整合,由于大型的設備和流水線是不可能搬進實驗室的,所以實驗室要突出仿真性,如果實驗室能夠全面的模擬今后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既具備實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實訓室里作為訓練的對象,會非常有利于實踐教學,為師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學資源與教學環境。另外物聯網實驗室的建設還要考慮到結構的穩定性、開放性、教學設備的科技性,互動性等。

    高職院校需要自主研制相關的一些物聯網實驗室,主要包括溫度傳感器節點、多媒體傳感節點、RFID節點以及多種傳感器節點實驗室。搭建物聯網融合實驗室,包括網絡傳輸節點、傳感器節點、數據處理和控制節點,實現完整的物聯網系統功能。另外還可以與不同行業的相關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學校如果能夠與不同的物聯網企業合作,利用企業資源為學生提供實驗平臺來也可以彌補學校沒有相應領域實驗室的不足。

    5 結束語

    物聯網是信息技術領域的一個新興的產業,它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是科技領域的第三次革命。高職學校有義務為未來龐大的物聯網產業輸送人才,要緊緊抓住物聯網建設的機遇,建立起具備高職特色的物聯網專業,搶占先機,為加強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寶亮.物聯網引發新產業熱潮[N].中國經濟導報,2010-03-09.

    相關文章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网页|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做受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黄动漫画免费网站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www成人在线观看|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动漫成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