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的出發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人性
一、中國古代人性論
孔子作為古代教育圣人,對人性善惡雖提及甚少,但他以“仁”、“禮”觀念為中心,提出一系列關于人的品質、人格和道德修養等問題,這種以“仁”和“禮”
的結合構成了我國古代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核心。孔子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這些的本質在于愛人,在于從人的本質出發去教育人,完善人。
孟子把孔子的“仁”轉化為人的內在本質,提出“性善論”觀點,并以此作為人的道德屬性,以此作為道德教育的出發點。《中庸》中的“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的思想是為其性善論的直接體現,孟子的“四心說”,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仁義之心”進一步奠定了儒家思想教育的理論基礎。
荀子從人的情感欲望出發,提出“性惡論”, 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主張性惡, 認識到人的行為不僅受自然性制約, 更受理性的支配、控制和引導。但其提出教育的方法還是要遵從儒家道德規范。
董仲舒吸收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觀點并加以發展形成新的人性論,即“性有善有惡論”、“性三品論”,從而奠定了自己的道德育人理論基礎。
總之,儒家從人的本質出發去探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為古代統治階級進行思想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為我國后來歷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
二、西方人性論
柏拉圖是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集大成者。柏拉圖認為善是出于知,而惡則是出于無知,一個人如果有了善的知識,他就會從善而不會作惡。柏拉圖的人性思想對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有兩點重要啟示:一是他把道德看成是現實中的人們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內在需要,是一種高尚的內在的精神性需要;二是他認識到了人性的可塑性,認為人性是可以通過道德教育來塑造、提高和完善的。
亞里士多德發覺人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他指出,人性是多種多樣的,也是分為不同層次的,依據這些層次進行教育,能夠增加教育的實效性。他認為從個人的角度看,教育是一個依靠內在發展的自我認識的過程,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揭示人的特殊形式,將其固有的人性、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
精神分析引論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揭示了人本身的三個不同層次,暗示了道德教育就是要通過自我把人從本我上升到超我的層次,即上升到具有高尚道德的理性自我層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人的動機決定的,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要決定的,要求道德教育要遵循需要的層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西方人性論從不同層面對人性進行分析,以期實現適合于其國家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為統治階級進行思想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三、人性論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人性的教育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進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與重點的綜合教育實踐。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人性論并不完全適用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但中國古代儒家的教育理論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根據,即人性,它的全部學問在于教人和做人,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傳播統治集團的政治理論和價值觀從而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建立起相應的政治信念,整個思想教育系統的本質還是人性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人性的比較和同化,我們應立足于人性起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人性的變化相吻合,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人性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又是十分復雜和深奧難測的,從遠古人的誕生到現在,人的發展更加豐富化和復雜化,人變得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難以把握和認知。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如何實現對人的改造,使之成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人。誠然,從“人性”問題入手,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工作的目標和原則、方法,定位在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定位在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提高人和造就人上。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教育是一個依靠內在發展的自我認識的過程,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揭示人的特殊形式,將其固有的人性、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對策的人性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對策,就是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實踐對象的活動,從出發點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脫離現實的、具體的人的實際出發開展教育,只能從人的思想實際出發,分析思想形成、發展變化的原因,從而運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應該從“人性”出發,將教育對象的人性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透徹的了解和分析教育對象所具有的人格特點,各個層次的人性,尋找適合每個層次人性的教育方法,從而找到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的角度和途徑。從而摒棄傳統的灌輸教育,強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使其順應人性的發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因此,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在社會轉型期,在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性”為出發點,以不同的對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導其建立一種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王欣.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2] 劉春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審視[J]. 西化師范大學學報,2006.(3)
[3] 王海明.人性論[M]. 商務印書館,2006.
摘要:中國作為外源型法的國家,在中國法的現代化進程中參照了大量西方法律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了從模仿民法法系到建立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變革,這其中必定包涵著對儒家法律文化的探究,“仁學”作為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理念,其核心價值應當為我們所珍視、利用和發揚。
關鍵詞:法律思想;仁;禮;孝悌
荀子云:“故可以有奇人國,不可以有奇人天下,可以有竊國,不可以有竊天下也。奪之者可以有國,而不可以有天下,竊可以得國,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盵1]通過對這段論述的探討,許多學者提出儒家法律思想是“國家本位”或者說是“天下本位?!睂崉t不然,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盵2]由此可見,荀子心目中的“圣”是對孔子“依于仁”之圣的最好輝映。孟子又有言曰:“仁者,人也?!盵3]據此可推斷儒家思想是以民為本的。《荀子·正論》中言:“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4]這句話反映了荀子的“天下”理論中,除了有“德行”、“民心”之外,“百姓”、“民本”思想也蘊育其中。這句話與我們熟知的孟子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大意相同,孟子的高深之處在于將“百姓”、“民眾”放在了首位,更加彰顯了儒家思想“重民”思想,體現了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地位、價值和尊嚴。儒家立足現世,以積極務實的態度關注人身并促進了民本主義思潮的發展,成為儒家法律思想的一個閃光點。
儒家法律思想的民本法律觀在歷朝歷代的立法、司法、執法中均有體現。歷代開明的統治者都以“王政本于仁恩,所以愛民厚欲”[5]相標榜。以下僅舉幾例,予以說明。如漢文帝時期廢除肉刑,北魏孝文帝時期廢除“門房之誅”,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強調“民命尤重”,借以昭示寬仁慎行。隋文帝時規定了嚴格的死刑三復奏制度,同時規定了嚴格的復奏程序,以示對生命的尊重。唐太宗也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得出結論:“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于一時,敗亡亦促?!盵6]貞觀元年,唐太宗還首創:“九卿義刑”制,這些都是在儒家仁義治天下思想的具體體現,比較注意恤刑慎殺。宋初為了消除五代十國以來武人主持獄訟,肆意亂法的弊端,規定了“法史寢用儒臣,務存仁恕”,[7]同時頒布了“折杖法”。歷史表明,這種寬仁的治國策略,不僅緩解了社會矛盾,而且促進了國家統治的穩固。
由上述簡要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本源和邏輯起點,是隱藏于人的生命本質的大本大源,是人的善性的發端,是一切美德和道德范疇的集中體現,其結構宏大而又細微,其內容博大而又精深。[8]具體而言,儒家的仁學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仁者愛人
論語中有關仁的論述就達109此之多?!叭省钡幕揪窬褪恰皭廴恕薄!墩撜Z·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墩撜Z·學而》:“泛愛眾而親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唧w來說,“仁”是出于人與人之間相愛的感情,是內心的一種自我修養,也是人情世故的相處之道?!皭廴恕笔侵敢磺腥巳垡磺腥?,特別是統治者對民眾的愛。故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9]“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盵10]《論語·述而》篇中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儒學家錢穆對仁的經典論述道:“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諸己而即得。仁心仁道皆不遠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則難?!卞X穆所論述的孔子之仁表明,仁心仁道是發自于內心的道德和美德,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這是孔子仁存于心觀點的表現。《孟子·離婁下》中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庇纱丝梢?,孟子認為是否明于人倫,施仁義之舉;是區別人與禽獸,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
如何去實踐“仁”呢?這就關系到儒家思想所講求的忠恕之道。據《論語·里仁》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說:“忠,敬也,盡心曰忠。”“恕,仁也,推己及人?!敝祆渌端臅ⅰ酚杏枺骸氨M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意思就是說,“忠” 就是盡心盡力,用自己的心去愛人,而”恕”則是推己及人,我不欲別人強加于我,我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同時強調將心比心以愛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體運用,也是實現“仁”的前提和基礎?!爸摇痹凇墩撜Z》中多次出現,如《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述而》篇記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八佾》篇中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強調的都是盡心盡力?!八 弊衷凇墩撜Z》中出現了兩次。《論語·衛靈公》篇記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儒對家忠恕之道精神的最佳表述。
法治應當擁有一種博愛的精神,去愛護民眾。儒家“仁者愛人”的精神,正是當代法治建設所急需的“最高的理性”、“善良與公正的藝術”,英國法學家萊茲指出,“法治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人們應該受法律的統治并服從法律;二是法律應該讓人們能夠受其引導?!狈ㄖ谓ㄔO必須以“仁”為目的和歸宿,才能讓人們自覺接受法律的引導、構成人們守法的理由。
[關鍵詞]儒家文化;倫理道德體系;思想源流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8-0037-02
在過去2000多年時間里,儒家文化的發展道路雖然相當曲折和坎坷,但其強大的生命力始終沒有減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儒家文化及其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關于為人、處事和立國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潛移默化中傳布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一
儒家創始人孔子(前551~前479),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鬃由钣谏鐣髣邮?、文化大變革的春秋末期,西周宗法等級制度逐漸解體,封建制度開始建立。周天子雖名為君王,但名不副實,沒有實權。諸侯國間相互勾結,連年混戰,各種違禮僭越的現象比比皆是,古之禮儀面目全非,尊卑混亂。孔子以周禮的繼承者、捍衛者自居,竭力維護周禮。他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他認為只有周禮才能拯救這種禮崩樂壞的社會。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他對當時的禮樂文化進行反思,提出了以仁與禮為基礎的倫理思想,創立了儒家學說??鬃觽惱硭枷氲漠a生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其倫理思想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來自遠古氏族部落的血緣宗親觀念;二是繼承了西周宗法禮制的倫理精神。中國古代社會從傳說的黃帝開始,氏族部落這一古老的社會形態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不僅沒有衰落,反而被頑強地保留了下來。因此,重視血緣宗親關系,強調祖先崇拜,實行嚴密的宗法制度便成為十分重要的文化傳統。這一傳統在夏朝王權私有制度確立之后不斷得以強化,經由殷商時代的發展和充實,到西周時代又經周公旦的完善和美化,便成為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奠定了孔子倫理思想的精神基礎。
二
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孟子、荀子的學說使儒學成為諸子中的蔚然大宗,成為“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其思想主張“克己復禮”、“仁者愛人”。
到了漢代,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迫切需要一套在意識形態上和它緊密配合的宗教、哲學體系,于是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獲得了“獨尊”的正統地位, 從此,儒家被奉為經典,扶為正教,大力推廣,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始了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階級尊儒的局面。其倫理思想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君權神授”、“陰陽五行”和“天人合類”為理論基礎,強調“教化之功”。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拋開了漢代以來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心性、天命、理氣、義利、理欲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便是“理學”。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要想進行圣人的修養,就必須“存天理,滅人欲”。明朝時期,王陽明更是繼承宋學思想遺風,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
到“五四”運動時期,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聲浪中,在儒學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成為新儒家的前驅。先后有熊十力、馮友蘭、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杜維明等代表人物以此為志業,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現代新儒學已成為當代中國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它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學既有哲學的深思,又有信仰的引導,是為中華民族確立精神方向的學問,不是一般學術可比擬的。儒學以仁為體,以和為用,它具有理性、寬容、中和的人文精神,培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格。
三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從治國到處理人際關系,再到個人的生活態度和個人的修養等方面,都有一套非常周全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其道德思想。而儒家道德的主體性思想主要表現在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方面。儒家思想是以仁為綱的倫理思想體系,它以仁為內容,以禮為形式,十分重視道德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范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三字經》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是好的,只因為后天生活習慣和環境的變化,才造成了各種行為的差異,導致背離“善”的現象。因此儒家認為,治理社會就應該從教育入手,以道德和禮制來教導百姓,勸人們放棄惡習,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使他們自愛自重、心悅誠服,社會自然就會安寧了。所以,儒家輕法制重道德。對于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問題,有人認為是禮,因為是儒家的“克己復禮”使中國成為了現在的禮儀之邦;有人認為是仁,因為這是儒家道德規范之本。筆者更傾向于后者,即“仁”才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因為它是儒家一切理論的出發點,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源泉。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一個涵義極其豐富的概念。廣義的仁是一個全德之辭,幾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狹義的仁便是五常之一,是以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道德情感為主要內涵的道德規范。就這一層涵義而言,它是人們處理人際關系使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基礎。仁要求人們以人為本、相親相愛,反映了人對自身的覺醒,對人類本質的理解,具有濃厚的人道精神。仁者愛人就是要在人際交往中注重人的價值,把別人也當作與自己同類的人來看待。儒家的仁愛是從家庭血緣親情中直接引申出來的。任何人一生下來首先遇到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關系,處于親人的之中,并逐漸萌生出對親人深深的依戀、情愛。因此,家庭中的親情之愛,是人最早形成的愛心??鬃拥茏佑腥艏窗研⒕锤改?、尊敬兄長作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后來儒家也以親親敬長解釋仁的基本涵義。仁者愛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緣的親情之愛,離開了親情之愛,仁者愛人就成為無根之萍,無本之末。親情之愛孕育了對他人的愛心,愛人就是愛親之心的外展與擴充,即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直至今日,我們尚可聞見“百善孝為先”之類在歷史中已流傳兩千余年的教訓,“不孝子孫”成為人們所不齒的一類人??梢娙寮业娜蕫壑疽呀浬钌畹倪M入了中國人的骨髓,難以磨滅了。
儒家認為,仁愛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故愛人的根本途徑就是推己之仁愛于他人,而且要以道德之心推之。仁是一種內在的道德情感,愛人則是這種情感的外現,它必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因而,通過什么方式、怎樣去愛人,就成為仁德的具體行為規范,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也就是以仁為核心推己及人的兩個方面。“忠”是積極一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東西,應當積極使別人也同樣得到?!八 笔窍麡O一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當你的行為可能給他人帶來影響時,必須考慮它的后果是否能為他人接受。總之,儒家以“仁”調節人際關系,使得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交往幾乎都遵循著它當年的步履。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論不會過時,因為它是人類歷史幾千年經驗智慧積累下來的一個結晶。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儒家道德思想更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對孔孟之學全盤否定,也不能陶醉于歷史,束縛在故紙堆中。重要的是,在各種不良思潮泛濫和沖擊的形勢下,我們必須保持自身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儒家文化才能不斷地得到創新和發展,才能完全展現其超時代的價值。當然,這就需要我們作更為系統的深度發掘。
[參考文獻]
[1]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國有企業 管理 儒家思想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8-234-02
引言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這場金融海嘯波及范圍之廣,破壞力之強遠遠超過了人們此前對它的猜測。面對這樣一場金融危機,我國政府及企業及時調整政策,積極應對,快速地擺脫了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的負面影響,對穩定全球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從20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到此次金融風暴,我國企業在一次次危機中的卓越表現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約?湯因比也早在一次“展望21世紀”的演講中就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他說中國文化將是21世紀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劑;特別是在掌握了可以毀滅自身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之后,對處于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營壘中的人類而言,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寬容與和諧。①
毋庸置疑,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發端于西方,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進程,西方的管理理論、管理方法為現代企業的成長、壯大帶來了無窮的動力,一個個超級企業帝國迅速建成,使之成為了影響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重要力量。現代企業是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興起后的產物,它追求效率、利潤,需要技術的進步,需要科學的支撐,在具體管理中,將績效放在突出的位置,這一切恰如數學公式一樣精準的管理理論在取得了經濟效益的突飛猛進之后,卻帶來了更多的社會問題。比如員工缺乏歸屬感,人與人之間缺乏人情味、企業出現過勞死等等。
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我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就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企業管理中充分吸收西方管理理論的優點,同時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深挖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將西方科學管理理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機地契合起來,為我國國有企業的管理工作尋找一套更加合理的管理方法。因此,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特別是從影響中國兩千年的儒家思想出發,對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之間的聯系進行梳理,有助于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文化,推動國有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壯大。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的企業管理者,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管理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探討,如何建設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結合科學現代的管理思想,更適合中國企業發展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而儒家“仁者愛人”、“以和為貴”的思想則日益得到了管理者的青睞并且正在被一步步地融入到企業管理中去。
一、“以人為本,以民為貴”的思想根基,彌補西方企業管理思想的理性精神的不足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數千年來,它奠定了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性格。儒家文化主張“入世”,規勸人們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自身為出發點,以天下為己任,將個人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因素,將人視為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最活躍的因素??鬃诱f,“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首先發現了人的價值?!抖Y記?鴻運》篇中指出“人者,天地之心”,明確了人是管理的核心標準。孟子更進一步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作為管理的核心,進而肯定了人是管理活動中的首要因素。這種肯定人性、順應人性進而改造人性的思想使管理活動更具有創造性、靈活性。
這樣的思想在西方古典管理學中卻鮮被提及。西方學者多認為一個企業或者組織的管理是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制度上的,管理者所需要的是一種理性的管理精神,上與下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數字、圖表很好地表達和完成,他們更提倡管理的模型化、數量化。管理者運用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手段,綜合運用多種科學知識,利用系統模擬,建立數學模型不斷提高管理的水平,以創造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但過分重視理性的后果是忽視了人的心理情感和社會需求,往往造成管理行為的機械化,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離和對抗,影響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更有甚者,如我們在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所看到的那樣,工人們被異化為機器,人們的工作只是一遍遍地重復著簡單又相同的動作。而在我國,由于歷史上長期處于農耕文明時期,缺乏一種數目字上的管理,所以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學說被引進后得到了大力推廣,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在東南沿海的外資和合資企業中,在西方科學管理制度的作用下產生了一大批經濟效益突出,擁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品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明顯具有法家特征的學說所存在的漏洞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由于過多地重視制度、規范和條例,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從長遠來說對企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上世紀70年代,日本企業首先發現并開始彌補這種不足。最著名的莫過于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提出的:“事業的成敗取決于人”。② 儒家“以民為貴”、“以人為本”的思想開始被企業家融入了管理學中,并被賦予了新的理念,形成了新的“人本主義”管理觀?,F代管理學意義上的人本主義管理觀,核心是把管理實踐中的“人”視為“人”本身來看待,而不僅僅是將他們看作一種生產要素或資源,人不僅是管理的載體,更是管理活動的核心。因此在企業管理中要重視人才,充分發揮人的積極作用;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的培養,使員工有歸屬感,樹立其主人翁意識;滿足員工的需求,使其豐衣足食,以培養員工穩定的情緒、健康的思想和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新時期,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被率先融入到國有企業管理中。與其他性質的企業相比較,國有企業在管理活動中更追求長期利益,因此管理者能夠在管理活動中注意到人的作用,關注員工的素質與能力,“任人唯賢”,盡可能安排員工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中去,達到個體價值的最大化。同時注重員工的全面發展,重視員工的教育培訓。眾所周知,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是一個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觀念,并流傳至今。儒家提出的教育觀念是一種終生學習的教育觀念,提倡學“不可以已”,這種觀念就是告訴現代企業管理者注重員工的培訓,倡導員工的長期教育,從而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的管理者能夠盡量關心員工的生活,包括其家人。比如有的企業會將員工的生日記錄在案,以便在生日當天送去問候;或者在文化生活方面,盡可能多地給職工提供一個放松的環境。
這些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內在發展力,幫助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國有企業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中強調一個由內及外,由表及里的過程。這與非公有制經濟略有不同,這種不同是由于雙方體制的差異和對企業理念定位的差異所導致的,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必然將長期存在。
二、“仁者愛人,道之以德”的領導原則,矯正西方管理思想的剛性管理的缺點
在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基礎上,采用什么樣的領導組織方式是企業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二。
儒家學說特別重視“仁政”,他們認為一個管理者成功與否的關鍵之處在于是否實行了仁政。四書開篇之作《大學》中就明確提出:“為人君,止于仁”,意思是一個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到了“仁”的地步。同時指出:“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③,儒家認為上與下的管理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只要領導階層實施仁政,那么下面的人民就會愛好道義。
而西方管理學家大多把注意力集中于硬性管理結構上,突出管理制度與管理程序等硬性指標,但忽視了管理者與員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培養,及其對企業績效的重要價值和貢獻。
儒家思想以“仁”為基礎,它既是整個儒家文化的根基也是整個儒家文化的核心??鬃诱f,“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仁者人也”④,說明“為政”的前提是“仁”。這種“仁”本身即擁有了生命動力的深刻性,形成了對人際的誠懇關懷,對大眾的深厚同情。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愛護員工,尊重員工,用高尚的道德來感化員工,以情感人,使員工在管理活動中愛廠如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與企業風氣,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孟子還進一步指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雹輳娬{了“禮”的重要性,以此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秩序與基本規范。這樣的理論也引導管理者在企業管理中既要懂得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重視建立秩序、規范,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避免情感管理的無序性,約束員工的行為,達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管理效果。
可以這樣說,中國儒家文化重視的是情與理的結合,是理與情的平衡,是將強制性的規范變為主動性的內在欲求,從而把人的情感與理智完整地結合起來。反映在企業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滿足員工在情感上的需求,又要制定相對規范的規章,使管理活動既不囿于苛刻的規條之中,又不因過于依賴人的情感使管理無章可循,喪失了管理的理性基礎。
三、“以和為貴,強調整體”的終極目標,克服西方管理思想的個人至上的弊端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個大大的“和”字震撼了全場所有人,也震撼了世界?!昂汀斌w現了中華民族的含蓄內斂的性格特征,同時也是中國企業管理中一種必不可少的管理理念。
西方企業文化的特點是鼓吹個人英雄主義,通過各種宣傳教育,使員工認識到在企業中工作是對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自身價值的實現,而管理者則試圖通過員工個人的努力實現企業整體的效益。這種理論有它的優點:一方面,給員工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促進員工的發展,員工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互為依托,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單個員工的不懈努力無形中也會產生“鲇魚”效應,⑥客觀上促使其他員工不得不經常審視自己在企業中的地位,從而也變得勤奮起來,以此整體提高企業的效率。
但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管理學說則更注重一種整體的和諧。“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⑦儒家認為世間所有事務的最高境界即達到“和”的地步。這種“和”包括了事物與事物,人與人,人與事物,人與自然等等各種關系的協調與和諧。儒家的“和”是通過各種不同因素的差異互補來尋求整體的最佳結合。具體到企業經營中是一種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關系,而不是簡單地評價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孰是孰非的關系。
企業的經營以盈利為最終目的,“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在具體經營過程中首先體現為和氣生財。首先是在經營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建立互惠互利的社會關系,不做“一錘子”買賣。商品的質量可靠、品種齊全、價格合理,商家的經營合法、言語和氣,是買賣雙方達到相應之和的基本前提。謙和可以贏得人心,人心即市場。即便是生意不成,還有人情在。否則,言語失和,就會適得其反、事與愿違。因此,在指導思想上企業應以追求買賣雙方相應之和為最高境界。其次,同道之間要和衷共濟,構建企業之間競爭合作的伙伴關系,為企業之間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避免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取得雙贏。目前,有些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比如家電市場的價格競爭拼得你死我活,結果是商家損失慘重,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倡導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競爭中應“化敵為友”、“化對手為協作伙伴”,建立起廣泛聯系、彼此協作的關系網。這種關系網就是市場,就是財富之源,就是儒家思想和氣生財所揭示的共存性和開放性的道德價值所在。其三,是在企業內部培植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創造充滿和睦親情的家庭式內環境;提升企業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避免員工過激或對抗行為的產生,減少人際摩擦和“組織內耗”,促進組織健康發展。
四、以西方管理思想為基礎,以儒家管理學說為理念,構建全新的企業文化
應該指出的是,任何一種學說或者思想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萬能療法,因此如何眾采所長,如何將西方科學的管理制度與充滿人性化的儒家管理學說相融合,是構建新型企業文化,特別是國有企業文化的重要所在。一方面,我國企業的管理在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強烈地受到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本文化,積極吸納職工參與管理,以有效的激勵方式提高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以服務于人為根本的管理目的,采取各種激勵措施,滿足人的需要從而達到組織的目標。而這種人本文化又恰恰是儒家管理學說的精髓和靈魂。
應理性地看到,儒家學說盡管充滿了人性的關懷,體現了企業管理中人的價值與作用,但其思想理念由于太過注重思想教化往往降低企業的管理剛性,因為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其最終目標仍在于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過度依賴儒家管理學說是否會導致企業管理的松散還有待于在實踐中去檢驗。畢竟,思想教化不能完全替代嚴格的規章制度。特別是在法制建設剛剛起步的中國,似乎更應提倡以法律、制度為基礎,規范管理行為,制定靈活的市場策略,競爭策略和發展戰略,以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五、結語
我國經濟在走過了2008的經濟危機之后,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世界經濟看中國的觀點應運而生,不管這樣的觀點有著怎樣深刻復雜的政治與經濟背景,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已然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我國經濟如何能夠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是要提高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加強企業的管理能力,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而儒家文化給企業管理者帶來的是思想意義上的反思,組織管理的再認識與再創造。在企業管理中一方面應以相對成熟的西方管理學說為基礎,為架構,另一方面應該認識到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中和西方管理體系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弊端上所具備的積極的作用,以此為出發點必將帶給我國的現代企業管理思想以新的境界與高度。
注釋:
①阿諾德?約?湯因比著.歷史研究.泰晤士?哈德森公司,1972
②李延松.松下電器的用才之道,人才資源開發,2007(2)
③大學.意為: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
④中庸?孔子答哀公問政.意為: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領導者能修養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
⑤孟子.離婁下.意為: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
⑥鯰魚效應即采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⑦中庸.意為:心里有喜怒哀樂卻不表現出來,被稱作中;表現出來卻能夠有所節制,被稱作和。中,是穩定天下之本;和,是為人處世之道。
參考文獻:
1.江鑫.淺析儒家思想在我國管理實踐中的價值.中國集體經濟2009(12)
2.王平一.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經驗的現代借鑒.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5期,2005.10
3.王君.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的沖突與融合.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第6期,2008.12
4.郭太祥.論傳統文化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的運用.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2007.4
5.李艷.論儒家和諧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作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4期,2007.7
6.張俊偉,羅章.管理的中國精神―儒家人本主義理念內涵及其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管理觀察,2008(12)
【關鍵詞】中學生;仁愛思想;踐行;必要性
眾所周知,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又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和成果,而且在政治、文化、軍事中影響了一代代人民。儒家思想是東方文化的精髓,被譽為東方文明的象征,是我們當代創造和諧社會,適應先進文化的重要資源之一!
作為即將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高中生來說,就更有必要踐行儒家的核心思想——仁!
一、什么是仁愛思想
儒家文化強調道德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要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并認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無以為人。從這個思想看,其所強調的仁愛,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 而且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即對他人,對社會,對度的要求非常高。體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仁者,愛人”,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充分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意志和心愿,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強加給別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自我中心主義,因此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二、為什么要踐行仁愛思想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飛速發展,大批農村青壯年涌向大城市,形成壯觀的“打工潮”。由于種種原因,子女不能隨父母就讀,只能交給老人或親戚撫養,更有甚者,家長把孩子丟在家中,讓其獨立生活。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特別是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部分學生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加上成長中的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愛心,感受不到家中的親情,不僅僅存在社會生活公德的缺失,學校、班集體榮譽感淡漠,不講信用,感恩意識、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等問題。酗酒、沉迷網絡游戲、拉幫結伙、聚眾斗毆、早戀早孕現象也屢見不鮮,更為痛心的是學生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必然會對正在成長中的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
有的學生在學校對教師的愛也漠然受之,視為當然。應試教育格局下師生間缺乏交流,親子間缺乏溝通已成痼疾,因此,需要在師生之間、家長子女間建立一種儒家仁愛思想所倡導的融洽、和諧的友誼關系,這是新時代社會的需要,也是未來人人格的需要。
孔子卻十分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為,作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講學,徙義,改不善。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又曾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原則真理的追求維護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不但教育了當代學生,對一個民族剛健進取心理的形成,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讓學生踐行仁愛思想就顯得十分必要。
四、如何踐行仁愛思想
(1)依附課本進行儒家思想的滲透。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相關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是進行儒家德禮思想熏陶的不可或缺的好的作品。當教師在進行一節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目標,在教學目標中要體現道德培養的目標。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相關的儒家德禮思想,去引導學生去思考,提升其感情的升華高度,教育學生如何做人。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合理安排和有意識的深入德禮思想,使學生得到全方面多層次的人文道德關懷,不僅學習到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道德情操,學會如何做事做人。
(2)拓展活動進行儒家思想的滲透。學校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沿,因此,除了重視課堂的教學內容外,還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與人的交流互動過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和人文道德的重要性。儒家中的禮講的是要使人們明白和周圍的人事物的關系,在與人的相處中要謙虛,互相尊重,能正確真誠的和人打交道。只有通過課外的活動,比如做些義工工作,和同學共同參加一些比賽等等,這樣,在一起工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會怎樣與人打交道,如何與人溝通交流,還能無形中學習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努力踐行仁愛思想,因為這都是與人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讓儒家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使儒家的仁愛思想得到更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關鍵詞:“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日文化比較
一、“和”字本意
中國的漢字的構造條例有六種,我們稱之為“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昂汀弊謱儆谛温曌帧<坠盼闹小昂汀弊志鸵呀洺霈F了,他的左側為“禾”,發音也取自此字。
我國最早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對“和”是這樣解釋的:“和,相應也?!?。然而筆者認為這個并不是“和”的本意,這個解釋是已經發展之后的?!按篌现^之巢,小者謂之和?!边@是《爾雅?釋樂》里面的一句話,下定義式地說出了何之謂“和”。同樣在《儀禮?鄉射禮》中記錄有“三笙一和而成聲?!薄倪@里面我們應該不難看出“和”最早應該指的是一種樂器的名字。
在《周札 春官 典同》中,有“和,謂調其故器也”這樣的敘述。這里“和”不在單單是一種樂器的名字,有的動詞的詞性,指將樂器發出的聲音更加的悅耳、動聽。擁有了動詞詞性我們就不難理解說文解字中“相應”的意思了。
二、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和”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詩經里面出現的和,據筆者統計詩經里面共出現了12次。當然這12個“和”意思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指古代車軒上掛的鈴鐺,如“和鸞雍雍,萬福攸同”《詩經?小雅?蓼蕭》;二指美味的食物。如“亦有和羹,既戒既平”《詩經?商頌?烈祖》,三指隨聲附和,如“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詩經?國風?兮》;
特別想提到的是“鼓瑟鼓琴,和樂且湛”《詩經?小雅?鹿鳴》這里面的“和”字。對于這個“和”字,《詩經》小雅傳這樣解釋道:“九族會日和”。講的就是親戚、朋友,老孺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品佳肴、賞美酒的場景。這個“和”已經有了和睦相處這樣一個層面的意思。
此外,四書之一《中庸》對“和”也做了這樣的定義,“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是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边@里闡述了“中”與“和”,而和指的是將內心情感適度地表現出來,成了一種度得拿捏,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作為一部儒家代表作品,筆者認為通過前面引用文的最后一句不難看出編者對“和”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另外一部儒家經典之作《論語》也數次提到了“和”?!熬雍投煌∪送缓汀!贝颂幹昂汀睘樾闹胁粻幍臓顟B,也就是指人與人相處時的和睦。“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薄墩撜Z?學而第一》。眾所周知,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重要理念。這里講禮的推行和應用,以和諧為貴。發展到這里,“和”在儒家思想中的意味得到了深刻地闡釋。小至人與人之間,大至整個國家的各個部分之間―種協調、調和的狀態。
如今中國的“和”文化就是這樣一種追求美滿和諧,其樂融融,不論高低不論貴賤都能以和為貴,共同建設一個美好的家園的文化。
三、日本文化里的“和”
“和”在早些時候指日本這個國家,我們說起“倭”來可能大家更熟悉,其實這兩個漢字在日語里面有相同的讀音“ㄢ”?!昂汀弊鳛槿毡镜拇福谖幕瘜用嫔系母拍钪两褚廊辉谑褂?,如“和服”、“和食”、“和風”等等。
“以和為貴,無忤為宗。”
這是圣德太子在504年發表的憲法十七條的第一條。在圣德太子執政時期,他往當時的中國派遣了很多“遣唐使”、“留學僧”,這些人回國之后帶去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當時統治階級勾心斗角,動蕩的社會背景之下圣德太子寄希望與所提倡的“和”的理念,用儒家道德規范來教化國民,以圖國家安定天下太平。此時圣德太子所追求、所推行的“和”與我們儒家巨著中所講的“和”并無差異,都是在追求一種和諧安定的局面。做到人人不爭,天下大同。
日本茶道講究“和靜清寂”,可見“和”的在茶道中的重要地位,外至茶具、茶室,內至人的內心都要求做到“和”。在傲茶道的過程中,整體環境的要求是極高的,茶具的使用、擺放,茶室的布局、裝飾,都有具體要求。做茶道的人,也應該保持內心清凈、不爭的一種狀態,帶著這樣一種感覺來做是茶道最重要的前提。
如今我們談日本的“和”文化就不得不提集團主義了,集團主義文化是日本文化一個顯著的特征,他存在于日本社會這個大的整體之中。而集團主義的形成又與稻作文化是分不開的,自古以來,日本都是以集體勞作的方式進行水稻的種植。在這個過程中,協作、團結、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日本文化里面并不重視與推崇個性,重視的是整個集體的秩序,重視禮儀。在這樣一個集團利益至上的前提之下,“和”文化的生根發芽就不足為奇了。大家彼此之間,和睦相處、共同努力創造集體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見,“和”在日本的文化里面,“和”從古至今都在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上可追溯到圣德太子執政時期,下到如今的茶道文化和日本整個民族彼此之間的交往。
綜上所述,中國的“和”文化是講究“禮治”“德治”“人治”的儒家思想體系里面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輸入到日本,“和”文化在這個重視集體主義的國度扎根并得以發展。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是追求一種和諧、調和的狀態。這個或許是這幾千年來儒家思想“和”文化最根深蒂固的一點吧。
參考文獻:
[1]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關鍵詞】儒家文化;人本教育思想;價值
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思想較為多樣化。比如儒家、法家等等。這些思想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面占據重要地位。在當代,我國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歷史上,雖然沒有西方的“人文主義”和中國現代社會的“人本主義”,但是在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本主義思想”。自古以來,存在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和意識。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民貴君輕”、“強調人的價值”等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即為現代社會強調的“以人為本”思想。[1]早在殷末周初時,《尚書》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思想。并明確指出一個國家要想得到安寧與發展,其前提條件是加強對以民為本思想的重視。在春秋戰國時期,提出了“以人為本”思想。管子在《管子•霸言》中指出,要想鞏固霸王之業,其根本原則是構建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管子肯定人的價值以及作用。隨著時間的發展,以人為本思想在儒家的“仁愛民貴”中的得以體現。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和代表人,孔子站在仁愛角度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并指出,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學習的發光點,并推崇人格獨立和自主。作為愛人的仁者,需要全面系統地認識到“仁愛”思想的精髓和意義。在研究人與自然關系中,孔子格外關注人的主體性和根本性。對于孟子而言,主張站在人性論角度看待仁愛思想,無論是人還是物,都主張博愛。荀子作為孟子的繼承者,在宣揚仁愛思想的同時,他強調人的地位。并在性善論基礎之上,提出了性惡論。但是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主張人的地位,并關注人的價值和作用。
2儒家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2.1做到“有教無類”
目前,雖然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但是依然面臨著“市場化”危機。針對這一情況,需要高舉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旗幟,進而避免出現教育不公平現象。2014年,在兩會報告中,國家總理就針對農村教育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策略,即需要加強對中西部和農村教育問題的關注,加大對其教育投入力度,促使城鎮教育的公平發展。除此之外,針對農村有困難的農家子弟,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同時提高我國教育整體水平。[2]在新時代下,國家需要加大對“有教無類”這一教育思想的宣傳力度,通過微博、微信等多種網絡平臺加強人本教育思想的宣傳,這樣既可以增強人們對有教無類這一思想內涵的了解與認識,又可以為培養全面性人才奠定基礎。
2.2培養人格完善的人才
孔子思想中,強調“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其中,基礎科目是詩、書、禮、樂。與此同時,在注重基礎科目的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從而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現階段,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對于學校而言,應結合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改變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制定新型人才培養方案,進而為社會培養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2.3做到“因材施教”
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在具體教學中,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這一原則也是儒家傳統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外在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應結合不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目標,并關注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在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凸顯學生個性。這一教學方法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教育思想,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2.4師生關系應和諧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弟子三千,但是對每一位弟子都關愛有加,且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這對于現如今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具有借鑒意義。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僅贏得了廣大弟子的尊重,同事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今社會,師德問題日益凸顯,比如“丁娟事件”、“教授涉嫌論文抄襲事件”、“上海教師使用ipad上課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存在表明今天的師德問題較為突出,其拓展范圍較廣。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教師應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模式,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學生也應改變對教師嚴厲形象的認識,進而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3結束語
傳統儒家文化有其自己的思想精髓,同時也有著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應正視其缺陷,學習其中的人本精神,在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的同時,加強對儒家傳統文化的宣揚與傳承,進而豐富中國特色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高薇薇.儒家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J].企業導報,2015,(05):60.
關鍵詞: 恥感文化 中日 社會意識
一、引言
《菊與刀》[1]是美國人類文化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撰寫的一本研究日本的著作。被稱為二戰時期美國眾多戰時研究中的最璀璨的結晶。原作寫于1944年,出版于1946年,1948年即被翻譯成了日文。盡管這本書只是作者通過與旅居美國的日裔的交談及通過對相關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的分析,并非深入實地調查而完成的一本論著,但在當時及直到現在,都受到了相當多的日本人的關注,這其中包括很多日本的社會學家、評論家。它的不同凡響之處在于,書中的很多切中日本文化要害的觀點與描述都是之前從未出現過的,如“面性”(兩面性,即二元論)”、“の文化”(恥感文化)等。因此,被譽為“比日本人還要了解日本人”的著作。由于“の文化”一詞的問世,人們開始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羞恥觀進行研究分析。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懂禮儀、知廉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社會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核心標準?!挨挝幕保◥u感文化)對于日本社會而言,也是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日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而這些觀念在日本人日常的思維模式、行為舉止及為人處世中得以體現。日本文化自古以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那么剛才所提到的“恥感文化”是否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呢?或者說和中國傳統文化有無關聯呢?
二、關于中日“恥感文化”
1.中國是否存在“恥感文化”?
恥感文化(“の文化”)一詞是露絲?本尼迪克特對日本文化一個側面的解釋和概括,那么中國文化中是否存在恥感文化呢?
《論語?公冶長》中記載著:“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币馑际牵禾鹧悦壅Z、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也有記載“孟子曰:‘人不可以、之恥、矣?!盵2]355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莫過于儒教文化,儒教文化具體體現就是儒家思想。它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兩千多年來,一直支配中國人的言行,是中國人衡量道德水準的標尺。狹義上的儒家思想被稱為“孔孟之道”,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中心人物。
由此可見,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明確的羞恥意識和判斷標準,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什么是可恥的、羞恥的。但與日本人的“恥感文化”相比,中國人稱為“羞恥意識”更為妥當。因為,當時“恥”的字形是“”,“耳”加“心”,從心耳,當時的及后來的中國人正是靠這種由心而生的意識來約束和糾正自己的行為[3]。
2.日本的“恥感文化”是否受中國“羞恥意識”影響?
據日本最早的文學作品――《古事記》記載,在公元5世紀,百濟漢人和邇吉師攜帶《論語》到了日本,開始傳播儒教和儒學。(――注:在《古事記》中,此人名為“和邇吉師”,而在《日本書紀》中記載為“王仁”。經史學家考證,應為同一人。)
儒教傳到日本之后,滲透到了當時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文化、思想等。如律令制、科舉制,都對當時的日本發展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當時日本的推古女王及圣德太子頻繁的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到隋、唐,以吸收以孔子思想為中心的儒家思想為目的,進行學習。因此,如果說儒教的這一“人不可以”的“羞恥意識”沒有影響到日本社會的話,那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另外,從日本漢字中,“”的字形與中國古字一般無二亦可見一斑。日本著名的中國思想研究學者森三樹三郎就明確指出,日本的“恥感文化”實際源于中國傳統的“恥文化”。
由于受中國“羞恥意識”的影響,中日兩國國民在對待、處理令自己蒙“恥”的事情,有某種相似之處。如中國人自古有“家丑不可外揚”的古訓,這里的“丑”即“羞恥”之意。日語中也有諸如“旅のはきて”的諺語,意思是出門在外,出丑無妨。雖然乍一看,中日兩國態度有些迥然,但其實落腳點是一樣,都是“羞”不可以讓認識自己的人知曉,都是格外注重自己所屬的社交圈的正面形象,只是手法不同而已。
三、現代中日不同的社會意識
1.個體意識與集團意識
這里的個體意識和集團意識,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自私自利行為與關心集體行為的對立,而是一種文化傳統上的差異。個體意識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單元,是判斷價值標準的出發點,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集團意識認為,群體才是社會的單元,是判斷價值標準的出發點,社會是由群體組成的,個人是群體的一部分,必須服從群體的利益。所以,個體意識與自私自利是不能畫等號的,集團意識并非是犧牲自我、獻身集體。
根據上文所述,中國由于“面子文化”而格外注重自身形象。因此,無論何種情況下,中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不愿依靠他人,而力求通過自我努力獲得成功。這樣的思維模式,使得中國人個體相對來講,都具有較強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在國際上也是得到普遍認可的。
日本是一個有很長封建主義傳統的國家,人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他們信奉權威人士,尊重長者意見,互相謙讓,避免沖突。在人際關系方面,日本社會仍然強調層級觀念,崇尚集體歸屬感,不鼓勵挑戰權威意見。在日本任何凸顯自己、破壞和諧的行為都會被周圍人束之高閣、避而遠之。那么,在日本注重他人看法、評價的“恥感文化”下,受到周圍人的冷待、冷遇毫無疑問是令人“羞恥”的。因此,日本人強調通過集體的協作實現目標,任何工作都有遵循“事前報告、事中聯絡、事后商談”的“菠菜”制度。(注:由于日語中“報告、聯絡、商談”三個單詞開頭發音組合在一起,與“菠菜”的發音相同,因此被戲稱為“菠菜”準則。)雖然“事事報備”的工作作風嚴謹,也為日本社會贏得了好口碑,但在現代這個“時間就是生命”,講究效率的時代,它辦事拖沓、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個中國人都崇尚個體意識,也不是每個日本人都有集團意識。這里只是相對整體、相對概率而言。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會發生改變。比如在日本,由于近年來與西方文化接觸的增多,現代的日本年輕人不再一味固守“集團意識”,也進行比較是變得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據NHK廣播文化研究所的調查,在20―40歲的人群中,“尊重自我、排斥他人”的比例已經由1999年的11%左右,上升至了40%左右。
2.領先意識與中流意識
孔子有言“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在這天下三大德中,知恥居于最深層次,它對好學、力行乃至其他種種行為發揮著重要影響?!安幌氘攲④姷氖勘皇呛檬勘?、“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是中國大多數人從小就接受的教育。于是,“名列前茅則喜,淪為人后則憂”的價值觀培養了中國人爭強的性格、領先的意識。這使得中國人具有刻苦努力、沁心鉆研的精神,因此各類國際競賽的佼佼者中,向來不乏中國人的身影。這正是由于“行己有恥”能激發人的一種奮斗精神,它使人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實踐而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為了達到自己人格的完善,志士仁人們剛直不阿、見義勇為,背后都有恥感文化的思想動因,由此形成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民族精神。
如前文所述,日本民族在他律式的“恥感文化”下生活,總是為了不招來他人異樣的目光,而謀求與他人同步,不突出不落后。長期以來,“中流意識”在日本社會扎下了根。日本國民時刻牢記“出頭的椽子先爛”,無論工作、生活,都只愿做中流階級。下圖是日本2012年“世論調查”中民意調查報告的數據。
注:資料摘自
上圖顯示,認為自己的生活水平居上或居下的人數比例只占了7%左右,而認為自己屬于中等的“上”、“中”、“下”則占了91%左右,尤其是其中回答“中等中的中等”的人數比例高達54%。這清晰地體現了日本人的“中流意識”。
四、中日“恥感文化”的不同內涵
1.中國人的自律性
上文提到,中國有據可查的關于“恥”的記載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孟之道。由于孔孟思想產生于“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下,各家各派都用較高的道德準則約束自己,以維護本門派的門風、門面。慢慢地,人們不僅懂得基本的“羞恥意識”,還有了門面意識,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面子、名譽”。如《孟子?盡心章句下》中記載,“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意思是:重視名譽的人,為了守護自己的名譽,能夠將擁有千輛戰車的大國拱手相讓。
由此可見,中國人基于“羞恥意識”,渴望通過成功或炫耀贏得社會地位和名望,似乎更側重于維護名譽、面子。要維護面子、有面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了與日本的“恥感文化”(の文化)對應,筆者姑且稱之為“面子文化”(名の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面子文化”落實在文字上,就有了大量關于“面子”的名言警句、成語諺語。中國人“愛面子”,這是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深刻印象[4]。
例如:
(1)“人要臉,樹要皮”。
(2)“死要面子活受罪”。
(3)“不看僧面看佛面”。
(4)“顏面掃地”、“顏面無存”,等等。
“面子文化”正體現了中國人是依靠自律性維護自身形象的。
2.日本人的他律性
日本由于地處島國的特殊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存環境相對閉塞;而且稻作的生息方式,使得人們的生活圈子相對固定。從而,日本人相互依賴感較強。要維持相互依賴,就要盡量不起紛爭,這就是日本人“和的精神”。
在“和的精神”的約束下,人們不能突出自己,以免被排除在外。因此,日本人極度在意自己給他人的印象,為此而拼命讓自己的言行符合他人的評判。那么可想而知,日本人是否有“恥感”,評判完全來自于外部,來自于他人[4]230-251。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盡管中日兩國都屬于東方文化,日本“恥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影響,但較之中國“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式、內省式的“羞恥意識”,日本的“恥感文化”更傾向于他律式、外在式的羞恥觀。
五、結語
盡管日本的“恥感文化”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但由于兩國生存環境、生存模式等的不同,儒家思想到了日本之后就融入了日本本土的文化氣息,在“恥”文化內涵上,還是存在微妙差異。尤其是在近現代的發展過程中,兩國的發展途徑、軌跡、格局大相徑庭。因此,現代中日兩國國民受不同“羞恥”觀影響下的行為模式、處世態度,即社會意識也逐漸有了明顯不同。
都存在“恥感文化”的中日兩國,由于同屬東方文化、同受儒家文化影響,因此“恥感文化”有相似之處,但在思維和行為模式上呈現出的更多的是不同之處,尤其是近現代。通過上文分析,我們認識到了近現代兩國人民在不同“恥感文化”下的行為模式的特征和傾向。認識和剖析了這些不同,我們在跨文化交際時,懂得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與習慣,有利于加深雙方的深層次了解。
參考文獻:
[1]露絲?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日本眾書,商務印書館,2009.
[2]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2005.
關鍵詞:容隱制度;儒家思想;法律;家庭倫理
一、儒家“親親相隱”思想
“親親相隱”的原則最早來源于《論語?子路》中的一段話:“葉公語孔子曰:‘吾嘗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鬃釉唬骸釃L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币馑际侨~公說他們那里正直的人是即使發現了父親偷別人的羊也會揭發出來,葉公認為能狀告親屬犯罪的人是正直的人,而孔子卻說,我們這里的“直”和你們不同,我們這里的“直”是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的“直”。儒家孝思想一直重視父子親人之間的血緣之情,就如《孝經?圣治章第九》中提到的:“父子之道,天性也”,將父子之情視為人生來就有的天性。因此,儒家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父為子隱,乃是父慈;子為父隱,乃是子孝。儒家思想認為,親屬之間的相互容隱是“仁”和“孝”的體現。朱熹說過:“父子相隱,與天理人情之至也?!敝祆浒迅缸酉嚯[之事看做為天理人情,由此可見在“孝”字當頭的中國古代父子相隱是為天理、人情所承認的行為。儒家孝思想提出“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從情感角度上出發,孔子既然提出了“父子之道,天性也”,那么他必然是不愿意見到親人之間互相告發、對證公堂之上的。所以,親屬之間的相互容隱也是成全人情的必要途徑。正如《中庸》所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辈粌H是“孝”,也是一種“仁”,人倫親情是一個人所以為人不能拋棄的東西。對于提倡血緣親情之重的儒家思想來說,“親親相隱”就是其在家里倫理方面的一個必然原則。
二、西方思想中的“容隱”思想
關于容隱,不止存在于我國古代,而同樣存在于同時代的西方思想中。在柏拉圖的《游敘弗倫》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游敘弗倫的父親殺了人,游敘弗倫決定控告其父。在蘇格拉底與游敘弗倫的對話中,可以看出蘇格拉底并不同意游敘弗倫訟父殺人的行為。在談話中,游敘弗倫自詡熟知何為敬神何為慢神,所以他才敢去訟父殺人。但在蘇格拉底與他的談話中,游敘弗倫卻始終沒有解釋清楚何為慢神,何為敬神。本來以為對此類知識了然于胸的游敘弗倫約在蘇格拉底的連番追問中含糊其辭,這也就說明了其實游敘弗倫本人對于敬神與慢神這個問題并不清楚。在不清楚這個問題的情況下,他卻覺得被父親殺死的仆人死的冤,自己訟父是沒有錯的,是敬神的。那么對于訟父殺人這件事,游敘弗倫既不能給出肯定的答復,又為何敢于去做?對于游敘弗倫告父殺人此事,蘇格拉底并沒有提出明顯的支持或是反對,也未曾討論過“情”與“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但是蘇格拉底所有的提問和論述都在于一點:證明游敘弗倫指控父親殺人這一行為并不是會滿足諸神的愿望,并不是敬神之舉?!独硐雵分兄钦呱瓟ⅠR霍斯的一句抱怨是這樣說的:“不隨和親友行不法之事,還要受親友的憎恨,至于不公正者,其情形卻恰與此相反。”①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親友犯罪以后不幫他們包庇罪責,檢舉揭發他們會受到人們的憎恨。如果揭發了親友犯罪,于情又不和??梢钥闯觯坝H親相隱”的思想并不只存在于以“孝”為核心思想的中國古代社會,也存在于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社會。雖然中西方的出發點有所不同,但毫無疑問,都提倡親屬之間隱罪的觀念。
三、 古代法律中的容隱制度
“父子相隱”這個觀點應該是孔子最早提出來的,是“為親者諱”的周禮原則在判斷是否犯罪問題上的反映。儒家思想認為,親屬之間應該互相隱瞞犯罪,而不應該互相告發。這一主張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制度在司法方面的具體表現,孔子的這句話成為日后“親親相隱”制度的基石,在我國古代社會為帝王所接受,并在漢代正式上升為“親親得相首匿”的法律原則。《唐律疏議》不僅繼承了這一原則,更是將相隱范圍從“三代之親”擴大到“同居者”,給予其一系列在刑法上的特權:親屬同居者犯罪包庇及協助其隱藏罪證或逃跑的,無罪或減罪。在《唐律疏議》中不僅對容隱之罪采取減刑或者不刑的原則,更是對狀告父母親屬的行為實行一定的懲罰。比如,在《唐律疏議》卷二十四訴訟中規定,“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雖得實徒二年,其告事重者減所告罪一等;所犯雖不和論,告之者尤坐。即誣告重者,加所巫罪三等。”關于此類規定還有:“諸告緦麻、小功卑幼雖得實,杖八十?!币馑际且烂捎H屬應相容隱,告父母子女的,被告者罪責視同于自首(即減罪),告者判兩年監禁。對于親親容隱的規定幾乎存在于《唐律疏議》的各個篇中,如《名例篇》、《斗訟篇》、《斷獄篇》、《捕亡篇》中,都特別規定了對于狀告親屬族人的罪行判定。從《唐律疏議》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親屬之間相容隱是受法律保護的,除此之外,狀告親屬的還要受到懲罰?!睹献颖M心上》第三十五章也有提到關于容隱的內容。桃應問道:舜是天子,如果他的父親殺了人,舜應該如何讓做?是保全父親還是因公廢私呢?孟子曰:“孰知而已矣?!币馑际鞘廊酥恢蟹ǘ龋瑓s不知天子也有父親。言下之意我理解為,就算有章禮法度存在,但是就算是天子也有父親,從這句話就已經可見孟子在對于父子應該相容隱的觀點上持肯定的態度。孟子說,舜的父親殺了人,舜卻放棄天子而帶著父親逃走。其言舜之心,知有父而已而不知有天下,為了父親而放棄天下。朱熹在注釋此句時也說道:“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為大。”從孟子的話中可以看出,世人在立章度法律時,只考慮他人犯法的事實卻沒有考慮到人倫之情是不正確的。做為家人,為自己犯罪的親人隱瞞罪責是人之常情,不應以包庇而度之。這正是所謂:“不知天子有父矣?!?/p>
四、 結語
所謂容隱,亦稱為同居相容隱、親親得相首匿等,是中國古代中華法律體系中一項規定,指“禁止親屬之間互相控訴或者作證,以保護傳統的倫理秩序”的規定。儒家思想是從人類最原始的情感角度出發,認為容隱是人之常情。他們從家庭倫理的角度出發,以“仁”和“孝”來證明其觀點的正確性。確實,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候開始,最原始也最重要的關系就是親人間的關系。就算是親人犯了法,從一個人最深刻最原始的感情出發,包庇親人也屬于是情理之中的。“大義滅親”固然也是一種氣節,但是親親相隱何嘗不是?就如同孟子所言,為了父親放棄天下,這也是一種氣節,為了父親放棄天下,也可見之愛天下。如果一個人連親人都不愛,又如何愛天下?容隱制度在我國古代的建立,也是源于這種家族、倫理、情感的考慮。儒家這種以“仁”“孝”為依托的容隱觀念是維系家庭和諧的重要的因素,而在現代卻為很多人遺棄。雖然容隱制度也包含著許多封建宗族和等級制度的糟粕,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到其消極的方面。容隱制度在當今的社會也還是有著一定的意義和作用的。家庭是一個人存在的寄托,親情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感情。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都能“大義滅親”那么這里的人一定是冷冰冰的不知情為何物的人。就如同朱熹所言,“父子相隱,與天理人情之至也?!币泊_實是這樣,容隱是合乎人情道理的,而對于現今社會來說,在以法治國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注意這種人情所致的情況?(作者單位:蘭州商學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