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對網絡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網絡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網絡的理解

    第1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網絡聽力測試;聽力理解焦慮;反撥效應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5-0084-04

    一、前言

    語言測試領域的反撥效應被稱為測試的后效作用或反撥作用,通常是指考試對教師和學生以及教和學產生的影響(劉曉華、辜向東,2013:4)。以Messick為代表的語言測量專家(1989)率先提倡將反撥效應視為評估考試效度的重要組成部分,Bachman(1990)繼而將此思想引入到語言測試領域,反撥效應逐漸成為語言測評領域的研究重點。Alderson & Wall(1993)隨后提出的“反撥效應假設”,Bailey(1996)提出的“反撥效應基本模式”和Bachman & Palmer(1996)主導的“測試有用性原則”都對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研究框架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外大量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具有正面和負面、顯性和[性的雙重特性(Hughes,1989; Lam, 1993; Read & Hayes, 2003)。在近20 年來,信息技術逐漸被引入語言測試領域。國內語言測試者除了關注技術的使用對語言測試效度產生的影響(金艷,2012;金艷,吳江,2010;李清華,孔文,2006),也將語言測試的后效作用和反撥作用視為研究語言測試效度重點之一。大多數的研究都表明,考試對教師和學生以及教或學產生正面或負面反撥效應(楊惠中、桂詩春,2007;侯新民、王偉力,2008;曹勤,2009;石小娟,2010;辜向東、彭瑩瑩,2010;郭遂紅、李方秀,2012;徐倩,2012;楊志強、辜向東、劉曉華,2012;亓魯霞,2012)。

    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針對目前國內高校在傳統課堂模式下測試對大學英語教與學產生正面或負面反撥作用,而關于網絡聽力測試對大學生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作用的研究較少。在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學習中,測試給聽力理解帶來的焦慮最為突出(Krashen 1989;引自Young,1992)。多數研究也指出聽力理解焦慮阻礙了聽力學習(Gardner,Lalonde,Moorcroft & Evers,1987;Bacon,1989; Lund , 1991)。假如累加的焦慮感沒有及時解決或緩解,聽力測試的負面反撥作用將急劇凸顯。結合近年來高校網絡測試不斷推廣和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聽力題型不斷革新的形勢,筆者認為開展網絡聽力測試對大學生英語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效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可增強外語教師和大學生對網絡聽力測試對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作用的認識,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聽力理解焦慮,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以及促進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1.研究方法

    本論文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兩種方法來開展實證研究,首先分析并總結問卷中所反映出的網絡聽力測試對學生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效應,然后進一步通過深度訪談對調查問卷加以補充和論證。本研究使用的調查問卷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焦慮量表。筆者通過參考Saito et al.(1999)的外語閱讀焦慮量表,結合本研究的需求設計了聽力焦慮量表,共20個問題,并以中文給出,以便增加受試者對所回答問題的理解程度。每個問題都設計了A(非常不同意)、B(不同意)、C(不確定)、D(同意)、E(非常同意)五個選項,量化后的分數分別對應為1至5分。受試者需要對20個問題做出判斷。分數越低表示在網絡聽力測試環境下,受試者聽力理解焦慮程度越低,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者聽力理解焦慮程度越高。根據焦慮值的高低,把受試者分成三組,60分以下的受試者為低焦慮者,60至80分的受試者屬于中等焦慮者,80分以上的則為高焦慮者。

    為了掌握哪種網絡測試(閱讀,聽力及寫作)帶來的焦慮感最為突出以及網絡聽力測試如何積極或消極反作用于聽力理解焦慮,筆者在調查問卷第二部分設計了4個主觀問題。問題1:定時定量的網絡測試中,哪種能力的測試(閱讀,聽力及寫作)帶來的焦慮感最為突出,為什么?問題2:定時定量的網絡聽力測試是讓聽力成績在多聽多做的過程中產生了質的飛躍還是徒增了焦慮感、挫敗感和疲倦感?請舉例說明你如何在聽力過程中回避你的焦慮感,或挫敗感,或疲倦感。問題3:網絡聽力測試改變了你對聽力課堂的看法嗎?請至少舉一例說明。問題4:網絡聽力測試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請至少舉一例說明。受試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4個問題予以詳細的書面回答。在調查問卷基礎上,筆者還選取了五名受試者進行深度訪談,對調查問卷起到有效補充的作用。面對面的深度訪談能更真實地反映出受試者對網絡聽力測試的認知、態度及網絡聽力測試如何對受試者聽力理解焦慮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反撥效應。

    2.研究對象

    論文以北京工業大學理工類大學二年級3個班共11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來記錄、了解、檢查學生的大學英語聽說和讀寫課程的學習情況。所有學生都要求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網考測試,測試范圍涵蓋《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第三冊七個單元的內容,測試形式為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和寫作三個部分,測試成績按學生參加次數及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另外每周還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7、8、9、10節課,引導學生熟悉和適應網絡學習和測試。

    三、結果與討論

    1.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理解焦慮感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見表1),在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理解焦慮平均值在57和85之間,中等焦慮平均值為67.57,大部分學生(44.55%)屬于中等焦慮。調查結果證實聽力理解焦慮感確實大范圍存在于學習者的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

    圖1顯示,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理解焦慮感主要來自于伴隨著整個考試過程中無法聽清每一個單詞時的緊張和困惑(問題7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88 )、無法確定答案時的沮喪(問題1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53)、看到大量聽力材料時的害怕(問題4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49)以及失去學習興趣,不喜歡聽力的學習態度(問題12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42)。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在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焦慮表現,如有些學生聽的時候總是很緊張,難以調節自己的精神狀態,導致完全跟不上聽力播放的速度。有些學生采用消極回避的態度來對待考試,如直接放棄聽力部分的考試或者采取盲選的方式來完成,這極有可能是導致學生測試分數極其不真實、不穩定或明顯低于同分值的閱讀理解分數的主要原因。筆者這一判斷,在深度訪談時得到了證實。此外,受試者對于調查問卷中跟聽力策略有關表述的選擇說明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聽力策略去減輕聽力理解焦慮,如在聽的過程中會時常忘記自己之前所聽過的內容(問題3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42)和在聽的過程中,總是逐字逐句的聽(問題9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33)。這與熊蘇春(2012)的研究Y論“學生越少使用學習策略,就會變得越焦慮,越焦慮就越不愿意使用任何策略,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相吻合。

    2.網絡聽力測試對學生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效應

    通過分析受試者對調查問卷4個主觀問題的回答,了解到聽力測試對受試者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效應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圖2顯示,有高達50.88 %的受試者認為,相對于閱讀和寫作測試而言,網絡聽力測試所帶來的焦慮感最為突出。假如累加的高焦慮感沒有及時解決或緩解,聽力測試的負面反撥作用將急劇凸顯。正如Hussein Elkhafaifi (2005)研究指出,聽力焦慮感與成績和學習經歷均呈顯著負相關,即聽力焦慮感越高的學生,其聽力理解成績越低。

    而受試者對于第二和第三個問題的回答表明,在改變學生對聽力課堂的觀念和歸因方面,網絡聽力測試對聽力理解焦慮產生了正面的反撥作用。比如學生誤認為只要多花時間練習,聽力成績就能提高,跟老師或者聽力課堂關系不大。然而接近半數的學生(48.6%)卻發現定時定量的網絡聽力測試雖然讓他們的聽力訓練有了更多量的積累,卻并沒有讓他們在多聽多做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且徒增了挫敗感、焦慮感和疲倦感,對聽力學習產生了負面的反撥作用。但令人欣慰的是,對聽力水平無明顯提升的網絡聽力測試卻讓部分學生改變了對聽力課堂的理解。會積極反思的學生提到,聽力課堂的聽力練習和課下的網絡聽力測試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訓練聽力理解的途徑。其中聽力課堂的練習能夠讓他們與老師就聽力理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反思,并得到專門的訓練,如聽力課堂教會他們辨別同化、連讀、省略音和不完全爆破等各種語言上的變化,又如老師在聽力課堂上訓練的記憶策略讓他們學會了怎樣運用聽力策略快速的記下諸如時間,價格等細節信息。另外部分學生也提到,在網絡聽力的測試過程中,他們會碰到在聽清楚對話當中的單詞和句子的情況下,還是不解其意,進而照成誤解和選錯答案。而聽力課堂上老師對答案的解讀能讓他們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聽力材料及循序漸進的積累相關詞匯,進而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針對調查問卷第四個問題,受試者給出了諸多網絡聽力測試對聽力理解焦慮的負面反撥作用。其中部分受試者提到,定時定量網絡聽力測試屬于無人監控的狀態,少數學生會借助各種手段謀求高分,這無疑讓誠信考試的大部分學生倍感焦慮,無法以正常的心態面對網絡聽力測試。另外有部分受試者指出教師不能及時反饋網絡聽力測試的問題以及自己聽力分數徘徊不前的狀態都會增加學生的挫敗感、焦慮感和疲倦感,久而久之就會讓網絡聽力測試流于形式,對提高聽力理解水平沒有絲毫的建設性作用。再者,網絡聽力測試對硬件系統的要求極高,另外測試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界面空白,聽力錄音中斷、電腦死機等突發狀況,嚴重影響了學生考試的積極性和測試成績。

    四、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調查問卷中定量、定性數據的分析表明,網絡聽力測試在改變學生聽力課堂觀念和歸因方面對聽力理解焦慮產生了正面的反撥作用。

    為了進一步強化網絡聽力測試對學生聽力理解焦慮的正面反撥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改進。第一,通過網絡聽力測試平臺收集到的信息應該最大化的利用,讓網絡聽力測試和課堂教學有效融合。對教師而言,要從收集到的信息里看清學生的進步和認識到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加努力,及時調整和更新上課內容。第二,提供形式多樣的聽力材料便于學生選擇。筆者注意到,雖然有56.14%的學生明確表達自己不喜歡聽聽力,但仍有42.11% 的學生還是樂意嘗試靈活的單獨化的聽力訓練測試。如教師可以建議聽力基礎薄弱的學生選擇《聽力入門》和《英語初級聽力》這樣的聽力材料來強化基本知識點進而提高聽力水平,而聽力基礎稍好的學生可以在線收聽最新的CNN新聞聽力及TED講座等聽力材料,最終讓網絡聽力訓練與測試不流于形式。第三,要在聽力課堂上指導學生改善和練習聽力策略。如重視網絡聽力測試后重點聽力詞匯的整理,部分聽力材料的精聽以及教會學生如何高效的通過網絡聽力練習習得生詞的方法。綜合來講,教師如能將聽力課堂與網絡聽力測試結果有效融合,定能給出針對性的指導方法,這對于改變學生對聽力課堂的觀念和歸因以及改善學生的聽力理解焦慮都將產生積極的反撥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不同聽力水平的學生對網絡聽力測試保持積極的情緒,更好地發揮網絡聽力測試對聽力理解焦慮的正面反撥作用。

    參考文獻:

    [1]Alderson, J. C., & Wall, D. Does Wash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14 (2): 115-129.

    [2]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Bachman, L. F. & Palmer, 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Bacon, S. M. Listening for real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 22 (6): 543-551.

    [5]Bailey, K.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 257-279.

    [6]Gardner, R. C. & Lalonde, R. N., Moorcroft, R. & Evers, F. T.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6 (1): 29-47.

    [7]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8]Hussein Elkhafaif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Anxiety in the Arabic language Classroom[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5, 89 (2): 206-220.

    [9]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10]Lam, H. P. Washback-Can It Be Qualified[C]//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nglish Examinations in Hong Kong.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eeds, 1993.

    [11]Lund, R. J. A comparison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 75 (2): 196-204.

    [12]Messick, S. Validity[A]. In R. L. Linn (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89: 13-103.

    [13]Read, J. & Hayes, B. The Impact of IELTS on Preparation for Academic Study in New Zealand[J]. EL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Research Report, 2003/4: 153-206.

    [14]Saito, Y., Garza, T. & Horwitz, E.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nxiet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9, 83(2): 202-218.

    [15]Vogely, A.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xiety: Students’ Reported Sources and Solutions.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1998, 31: 67-80.

    [16]Young, D. J.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 Interviews with Krashen, Omaggio Hadley, Terrell, and Rardi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2, 25: 157-172.

    [17]曹勤.大W英語四級網考聽力測試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的反撥效應研究[J].外國語文.2009(5):164-168.

    [18]辜向東.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反撥效應實證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19]辜向東,彭瑩瑩.大學英語教師對CET及其反撥效應認識的歷時研究[J].外語及外語教學, 2010(6):37-56.

    [20]郭遂紅,李方秀.大學英語網絡考試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撥效應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12(5):72-76.

    [21]侯新民,王偉力.大學生對新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的態度研究―新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對學生的反撥效應[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3):91-94.

    [22]金艷.計算機化語言測試的效度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12(1):11-15.

    [23]金艷,吳江.大學英語四級網考效度初探 [J].外語電化教學, 2010(3):3-8.

    [24]李清華,孔文.基于計算機的語言測試及其效度驗證等效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9(3):66-72, 96.

    [25]劉曉華,辜向東.國內外反撥效應實證研究二十年回顧[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3(1):4-17.

    [26]王艷.英語聽力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7]熊蘇春.基于網絡環境的大學生語言學習焦慮與學習策略使用之關系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2(6):66-71.

    [28]徐倩.英語專業八級的反撥作用研究―對外語專家和英語學科負責人的一次調查[J].外語界,2012(3) :21-31.

    [29]楊惠中,桂詩春.語言測試的社會學思考[J].現代外語,2007,30(4):368-374.

    第2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欲望; 理性; 實踐

    中圖分類號:B8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623X(2016)03008405

    一、欲望內涵與研究的現實意義

    欲望有別于理性,是人的自然本能與動力。但在自由主義學者看來,欲望是無意識與理性的辯證焦點。對欲望引發及行為的研究以及邏輯論證是否合乎當時哲學范式,也是界定理性與否的關鍵。而自由主義者從思維到踐行的過程研究,立足于主體性、能動性,是對傳統抽象性思維的邏輯形式的沖擊,使得欲望的研究具有現代性與辯證法色彩。

    主體作用受影響的因素過于復雜,傾向于個體的學說因為過于具體而更受批判。例如,一些學者傾向于純歷史研究,如柏林所描述的:“贊賞這類個性的、民族的和歷史的東西……多樣化取代了一致性?!盵1]因為歷史具體性的研究受到多樣化、民族性等特殊因素的影響,其中一些具體性、區域化、市場化研究思維,浪漫主義、民族主義的思潮滲透到社會中,有可能發展成一種虛無主義,容易形成對存在價值、意義的消解。從而批判者們支持建立形而上的學說,例如,總體歷史的觀念,以精神引導個體行為,由此,欲望從自我的一種感性、特殊性轉向大寫的理性。

    但現代性思潮下,權利以現實性支撐現代社會運行與個體存在,現代社會的道德危機也源于權利包裝下的欲望實踐的不合理。因此,通過解讀欲望實踐過程中的因素,有利于分析現代社會下由于占有性權利與快樂主義引發的道德危機成因。而洛克作為經驗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奠基者,他基于個人權利的自我建構,給予理性新的內容,區別于傳統的常說,展現了古典與現代的結合。這對于破解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者的悖論問題有一定啟發作用。本文先對形成欲望現實化的理論進行梳理,再論述洛克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欲望現實化過程。

    二、基于主體性的內容建構

    通過主體性作用,欲望內容實現了能動性的擴張,在實現的過程中納入信念、信仰社會意識形態,使他人的思想成為自我的內容。黑格爾認為:“自我是自我本身與對方一個相對立 ,并且統攝對方,對方在我看來同樣是他自身?!盵2]也就是說,只要是出于個體選擇的其他思想,就是屬于自我的范疇。因此,欲望的內容通過加入選擇過程的理性,實現自我的擴張。其主要形式有三種。(一)被實現的主體這一語境下的主體是被異化的。以政治領域的代議制為例。代議過程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分岐,政府抽取共同點以形成公意,個體放棄私意服從公意。而另一種非主體形式是強勢灌輸,如法西斯等強調民族優勢、否定其他社會思潮,抑制個體自由的形式。(二)隱性教育下的主體性從社會交往的需求上,每個人都存在交往的動機。在交往倫理學中,道德規范的制定,不是出于純粹思維形成的,而是在相互交談中形成。而在商談過程中,人們會在無形中接受一些思想?!皬纳鐣藢W習的角度主體認為只有在他者的承認中,才能獲得合乎自己的自我意識。” [3]因此,人在交往過程中,道德性的社會行為形成,是通過社會學習決定的。通過在與他人學習認同中改變個人原有行為,這是另一種主體性內容。(三)未能實踐的主體性主體性分為多個層次,包括沒有轉變為現實的形式。欲望雖引發行為,但是不激發后果的欲望受到壓抑,就無法現實化,而這也是欲望通常的一種存在形式?!安淮嬖谶@樣的狀態,同時具有世界到心靈的適應方向和心靈到世界的適應方向,但又是單一和一元的。” [4]欲望的實現是一種復合狀態,引發的動機與現實的轉化是受限制的,在這個過程中起作用的是人的理性。

    正是這些內容納入個人主體范圍,與個體的意志實現融合,從而實現個體的擴張。這一過程的支撐理論在于,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出符合自己價值判斷的觀念,從而形成自我確定性。這種確定性,是主體存在的證明。由此延伸,主體內容的實現離不開周圍事物,我們所依靠的每一個事物都不是異化的,而是成為自我意識的內容,這就是主體性概念下對內容的擴張。

    三、基于現實的理論建構

    欲望通過實踐來實現,興趣、動機是人欲望行動的一個重要動因。而未實踐的過程需要理性自我的選擇。那么,個體的理性與對象化能力成為是否欲望實現的關鍵。這一過程化建構包括經驗主義認識論的興起,以及個體的能動性。(一)感知的認知論在古典哲學時期,感性與欲望不為人們看好。到了17世紀,人們把知識力量技能也開始納入理性的范圍,基于人的感知的理性學說得以發展。“他們毫無保留地接受了源于洛克的那些感覺論者和經驗主義者關于知識來源的理論。”[5]而感知的研究是唯物主義者所支持的認識論建構,強調人的直觀性、個體性,因此,這實現了對現實中的人進行研究的思維轉向,“從現實中,從處在裸存在當中的人本身來理解哲學,是他們的共同傾向?!盵6]179由此,依據人的感知建立的認知論,而感知由于其直觀性、現實性,給予欲望以現實化的色彩。(二)實踐的過程化欲望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其實踐的質量與初始期望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個體對欲望是否行動進行變動與調整。例如,個體在踐行過程中,認為現實中的物體無法實現個體意圖時,人會加以改造,控制欲望實現行為。這就是欲望實踐中的過程化行為,即一個取舍的思考,關系著欲望能否轉變為行為或物,也就是對象化的過程能否實現。以馬克思為例,劉森林在論述與虛無主義的關系時,認為馬克思 “空白的內在性” [6]146-147這個空間存在有其必要性,如果不存在主體性空間,而直接讓意識上升到絕對理性,這容易走向如總體歷史學說的極端。出于這個空白的設定,馬克思把人建構為多種層次的能力,具有神圣超驗性的能力――認知能力的同時,也給予了人立足于現實的實踐性。實踐的過程在于,主體需要經過“空白的內在性”, 才能實現超驗性的存在,那么,人可以通過實踐領悟到價值觀文化等意識層次高的內容,同樣也可以接觸感官實踐立足于現實。

    實踐過程,是對于個體行為建構的合理性研究,是基于現實的理性的發展過程。在實現自我的過程化中,感知與對象化以現實性的角度,支持欲望由潛在轉向實踐的可能。而其中,主體可以在感性與理性實現轉化,使欲望得以合理化。

    四、洛克政治學說對欲望的處理

    從感官到形成理性,啟蒙時代后的思想對先驗性、自我進行強調。從這個定義上來說,欲望是一種與人的自由能力相關的,是一種由自我選擇決定其實踐的可能性。由此說來,欲望從認識到實踐,既包含理性的因素,也包含現實能再的可能性,從而避免了形而上的思路困境。(一)建立在合理基礎上的能動性人能動性的能力是超經驗的,“從神的立場來看世界……人類將普遍性地成為盛裝邏各斯的器血?!盵7]而人又由于具有主體性,可以從把超驗理解的內容通過個體的思路,轉變為適合自身存在的內容。其中,超驗是通過自我意識實現人的內化的,而自我意識的發揮也分成兩類:感性或理性。

    在這樣的過程中,欲望由原來立足于感性的、人的生存基本需要定義,轉化為一種中立的且運動的定義。這種運動性體現在:欲望是根據“自我性關注”來實現的。它的合理化方式可以分為三類:根據自我意識中所特有的人格心理等偏執性的因素或是信念等認同的價值觀,基于生存需要的保護原則如個人利益,基于學習性的社會習慣如從眾行為等。 “合理……體現了我們進化史之穩定性的各種假設,而是在這些假設確立的框架之內,利用這些假設應對變動不居的環境?!?[8](二)權利基礎上的理性財產權這個篇章中,洛克通過對自然法的修改,把個人占有實現進行合理化:對現代公民權利的建立使得自我欲望有了物質的外殼與權利的保護,這是欲望轉化為現實的一個基礎。邁克爾?扎科特分析這一基于自然法的個人權利的邏輯時,提到“這種詞語的替換不能不予的人們共用的物質轉化為個說是洛克高明的方法,它達到的效果是,仍然是通過關注自我的自我保存的角度?!盵9]把自然法、自然狀態下的占有權順利轉成了個人的獨占與專用權。洛克擴展了對自我概念的物質基礎,這是現實化的立足點。

    首先,洛克把自我的占有范圍進行擴張,如“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都是屬于全人類的……土地上生長的所有果實和自然養活的野獸,都是自然的產物,因而都歸人類共同享有?!?[10]123他通過勞動這一行為來擴張自我的范圍,能動性是如人對自己身體的支配權,是通過身體勞動表現出來的。“每個人都對他自身有一種獨占權……他的身體所人事的勞動和他的雙手所進行的工作”。 [10]12由此個人自身、身體、雙手的勞動成果都是自己可以占有的。那么,個體欲望指導下的行為就是勞動。洛克把這些占有的內容操作為權利。按他的理念,財產權的內容是人的身體(能被人意識到的自己身體部分)及人進行的勞動。這個基于個人的定義開啟了現代社會關于公民財產權的定義探討。

    其次,洛克把勞動建立在現實的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通過人提高自己的勞動能力,在現實中為無節制的占有提供了基礎。人的欲望由自我保存到了獨占權范圍的不斷擴大,在其中人的主觀能動性起到重要作用。 “人們生來就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財產……對它利用的程度就決定了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多少財產,他無權占有這個限度以外的財產?!盵10]112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洛克認為,按照自然法的法規所規定的內容,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利用,實現勞動占有。

    五、洛克認識論對欲望的處理

    洛克從人的直觀性出發,論證人認識世界的過程,他對感官認知更關注。他系統考察人的認識能力,詳盡地論證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識和觀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則。 [11]雖然解讀對象屬性是表面直觀的,但他的解讀過程卻包括理性的內容,同時也帶有神學主義、靈驗學說等色彩。(一)感知基礎上的理望的理性色彩體現在洛克對感官的解讀上,是在技術理性指導下,結合形而上緯度所展開的新的認識論,這體現在他的《人類理解論》中。他認為思維的過程是由感官所引發的。如“我們享受一種物體時能產生愉悅之感。而當缺乏它時會產生不安,這種感覺我們稱之為欲望?!盵12]89感觀研究是通過感性感知和感受進行哲學研究,以具體的個別事物為研究對象。在柏拉圖時期,感官、直觀等感性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內容,施米特在論述柏拉圖這一基于現代性的研究中說到:“人們可以由小見大……不是轉向感性,而是轉向高估了的感性,這種轉向本身就應該提示感知主物內在合理性的感性?!?[13]而欲望做為生理機能中最初的引發,是由感官直接引發人的反映,也賦予欲望以理性的起點。(二)經驗主義認識論建構洛克認為,觀念來源于經驗,“對于這一點,我可以用一句話答復說,從經驗而來的,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 [14]由此,人的經驗獲取是通過對外在事物觀察后,依靠自身經驗反省到的內容,得到心靈認可,才能發展為理性。如果沒有,那么這個感覺不會成為理性。由此,感官到理性發展的直接聯系就建立起來。而從形而上的角度上,他的學說同樣具有神學性色彩,他設定心靈是抽象形成的重要思維。心靈不受約束、天賦的色彩,使得心靈具有無約束的特征。根據心靈,欲望從中獲得了“理性說明”。人們可以從欲望所想形成的行為中,根據經驗做他認為理應做的事,因為這些欲望能夠引發信念,從而形成理性。這種經驗指引過程,就是心靈發揮作用的過程。欲望在選擇意志時,經驗就能判斷出哪種是真正的善(快樂)。所以,欲望能否轉化為理,可以歸結為天賦、啟發的結果。

    其實不少支持理性的哲學家都強調先驗能力,如康德認為“一般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將會先天地在內心中被找到?!盵15]先驗給予人把事物通過感觀進入認識的可能,沒有先驗就沒有認識。所以,“最徹底的唯物主義,也可以是一個有神論者,而且二者在邏輯上還可以是徹頭徹尾一貫的?!盵16]

    但與這類絕對理性相比,洛克的現實性在于設定欲望具有先驗能力后,進行經驗性的實踐過程,強調的是個體的能動作用。他要求人們運用這些理性來實現自我控制,“真正的快樂是我們得到的一種善的事物,或者是有能力在將來得到一種善的事物時心靈的喜悅?!盵12]101比如,意愿這一心靈的選擇,它會比欲望選擇更有理性,但是這個心靈做出的決定與欲望初衷有可能不一致,那么欲望的現實化就會被控制。而相反,行動者看到一些理性支持欲望的實現,那么這個欲望就很大可能實現。

    在這個意義上,洛克的欲望合理化解讀與他個人權利的建構相關。他立足于財產權,讓欲望通過自我保存為權利,從而演變為現代性下的理性內容。與以普遍性建立的否定個體自由的康德主義相比,洛克以自然法與啟示相結合,以勞動來認證欲望的合理過程,這其實是以現實為基礎的實踐色彩。而這一現實化過程有利于克服由于否定欲望個體而建立的徹底歷史主義與否定現代性的古典主義路線。另外,學說中的主體性立場有利于克服直觀性,突顯能動性,把個體引向社會機制。這些現代性敘事語境對于后面思潮的影響具有廣泛性。

    參考文獻:

    [1]柏林.扭曲的人性之材[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9:199.

    [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15-116.

    [3]雅各?拉康.語言維度中的精神分析[M] .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206.

    [4]徐向東.欲望的本質和休謨式的動機[J].道德與文明,2015(5):66-68.

    [5]安東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義的興衰[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39.

    [6]劉森林.物與無――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7]王海洲.合法性的爭奪[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71.

    [8]羅伯特?諾奇克.合理性的本質[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57.

    [9]邁克爾?扎科特.自然權利與共和主義[M]. 王崠興,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343.

    [10]約翰?洛克. 政府論[M]. 豐俊功,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11]黃基泉.西方思想史略[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會,2004:59.

    [12]約翰?洛克.人類理解論[M].關文運,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3]施米特.現代與柏拉圖[M] .朱清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第3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社會網絡;結構洞嵌入;創新能力;倒U型曲線;知識情報共享;Logistic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06

    〔中圖分類號〕C9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9-0029-06

    創新企業作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具創新動力的“競合源體”,其內部創意知識資本的共享水平對于創新能力的提升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進入知識社會(Creative—Society),知識的萌生被視為企業最具價值的資源,是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得以新陳代謝的孵化基體。

    作為創新生成的核心,創意知識的共享是創新得以催生、孵化的有效路徑。學術界早期對創新能力的研究更多的是聚焦于企業的外部社會資本(政府、銀行、行業協會等)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F階段,國內外學者將研究的重心轉移到外部社會資本或內部員工的社會網絡水平對創意知識共享的效應。目前,已有關于創意知識共享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社會交往聯結[1],經濟刺激福利[2-3]及信息技術[4]3個方面,然而國外已有實證研究論證經濟刺激福利對于創意知識共享行為產生負面效應[5-6],信息電子科技作為傳播載體極大的縮短了員工間的時空距離,但卻無法成為員工間創意知識共享的誘因[7]。因此,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研究的方向及焦點映射到社會交往聯結領域,即從社會交往聯結視角分析社會交往與創意知識共享水平之間的交互效應關系。

    社會網絡作為社會交往聯結理論的分支,日益成為組織分析的有效研究范式。近幾年來,雖然國內外學者對社會網絡在知識共享中的效應作用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然而更多的是將社會網絡作為企業獲取資本的顯性寄生體,對知識共享水平的研究也僅僅停留在社會網絡對創新績效的直接影響上[8-9],缺乏對創新企業社會網絡內部機制是如何影響創新知識共享行為的研究。社會網絡分析理論,將組織(或個體)所處的社會聯結關系及社會結構看成是網絡狀的空穴(結構空洞),企業或員工作為社會網絡的聯結節點,因自身資源稟賦存在差異,企業及員工通過社會網絡獲取社會資本的能力不盡相同,占據社會網絡“結構空洞”有利位置的個體,將有可能獲得與知識生成相關的隱形及顯性資源,實現創意知識共享,提高創新企業的創意知識共享水平[2,10]。

    第4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電力調度;自動化運行;網絡安全問題;解決對策;電力企業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1-014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68

    在電力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電力調度自動化工作的開展對用戶的用電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提高電力企業的供電質量,還能保證電力企業良好的經濟效益。就現階段來說,電力調度自動化工作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只有積極對其進行研究才能保證電力調度自動化工作開展的有效性,推動電力企業的持續發展。

    1 電力調度自動化的概念

    電力調度自動化主要是通過對電子計算機進行利用,構建中心控制系統以及調動技術,從而可以實現電力系統自動化調動,主要包括安全監控、安全分析、狀態估計、在線負荷預測、自動發電控制、自動經濟調度等工作內容,同時也是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的主要構成部分,能夠幫助調度工作人員及時地檢測電力調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 電力調度自動化網絡安全問題分析

    2.1 網絡系統管理工作不合理

    在電力調度自動化管理工作開展中,由于電力調度自動化較為復雜,調度工作人員在管理時不能準確的對網絡故障的原因進行判斷,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使得相應的管理不具備科學性、針對性。另外,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一些病毒、惡意軟件數量也逐漸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電力調度自動化網絡系統管理工作的難度,嚴重影響了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正常運行。

    2.2 不能及時進行網絡升級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的更新速度較快,如果不能及時地對網絡技術進行更新,就會對整個網絡的運行效率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還會出現一些較為嚴重的漏洞,就會被惡意病毒侵害,對整個電力系統造成更大的破壞。

    2.3 電力調度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在電力調度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的素質對整個系統的管理水平都具有直接的影響。就現階段來說,在電力調度自動化工作開展過程中,部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較低,不能滿足實際的工作需求,不能勝任相應的職位。在實際的工作中,工作人員不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不能嚴格地開展相應的工作,從而使電力調度自動化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漏洞。如果出現一些突況,工作人員不能及時地對網絡系統進行排查,不能及時地解決問題,嚴重影響了電力調度自動化的運行。

    3 提高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網絡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建設科學合理的網絡結構

    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整個系統存在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網絡結構不合理,因此積極對網絡結構進行調整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電網系統運行的安全系數。在實際的網絡系統構建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對其中存在的干擾因素以及不可抗拒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依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工作人員首先應該依據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及時地對電力系統的網絡結構設計、設備的安全性能、布線的合理性等進行研究分析,并嚴格按照相應的要求進行落實,能夠實現電網的統一調配。在運行過程中,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對于相應的運行環境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如果濕度以及溫度超過額定范圍,就會出現短路現象,從而對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工作人員應該積極地對機房的溫度進行控制,做好機房降溫工作,同時還要制定完善的措施,及時對設備進行保護。另外,還要制定完善的防靜電措施,保證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在運行過程中不會受到靜電的影響。

    3.2 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也是工作質量的根本保證。對于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網絡安全管理工作人員來說,首先應該積極對網絡結構的復雜性進行分析,明確網絡結構的構成以及細節,及時地對各個環節進行控制,不斷的進行學習,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其次,應該加強對工作人員安全意識的培養,在安全培訓過程中,管理人員應該積極組織以安全為主題的知識講座,不斷強化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使安全操作的意識深入人心,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最后,管理人員還應該積極從思想層面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幫助工作人員樹立良好的工作思想,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工作人員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能夠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加強對各個方面工作質量的控制,才能保證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安全運行,實現電力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電力企業的持續發展。

    3.3 完善電力企業網絡安全管理機制

    在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網絡安全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完善的網絡安全管理機制是網絡安全管理工作質量的根本保證,在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網絡安全管理制定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從法律以及技術兩方面入手,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措施,保證措施全面性以及科學性。在電力設備以及工作人員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積極地從網絡安全管理的實際需求出發,對相應的管理內容及時進行調整,將相應的管理工作細化,落實到個人,使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夠明確自身的主要工作內容;在管理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能夠及時地落實到人,并且及時地進行處理,保證管理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另外,在管理措施制定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借鑒國內外一些成功的管理經驗,及時地和自身的情況進行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完善管理機制中存在的漏洞,加強管理機制的法律力度,能夠從根本上提高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網絡安全管理的工作質量。同r管理人員還應該積極構建完善的網絡安全監測機制,采用一些先進的設備及時地對各個工作環節的網絡運行狀況進行監測,防止一些木馬、黑客等對網絡系統進行攻擊,從而能夠保證電力自動化的安全運行。

    3.4 制定完善安全管理措施

    在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網絡安全管理的工作中,應該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證設備以及工作人員的安全,構建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管理工作人員應該積極地從實際情況出發,及時地對設備、技術等進行管理,才能保證系統的運行。首先,工作人員應該積極對相應的設備進行檢查,保證設備的各項性能都能夠滿足實際的工作需求,對于其中一些存在問題的設備,工作人員應該及時申請更換,保證設備可以正常使用,從而提高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其次,在技術管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積極地對系統進行檢查,及時更新相應的內容,防止系統出現較大的漏洞,從而能夠提高網絡系統的安全性;最后,還要積極對工作人員的操作進行管理,制定完善的操作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工作質量。

    4 工作原則分析

    4.1 整體性原則

    在實際的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主要的管理目的是為了保證電力系統自動化網絡系統在運行過程中不會受到一些非法攻擊,保證電網信息的安全性。管理工作中,應該遵循整體性原則,從安全監測、安全防護等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措施,能夠實現對網絡系統的整體監控,如果受到惡意攻擊,能夠及時發現,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系統的安全運行,能夠提高供電質量。

    4.2 等級性原則

    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員可以采用等級管理制度,對相應的管理工作劃分等級,能夠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如果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防護。實現等級制管理也從另一方面使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減少。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電力企業發展過程中,電力調度自動化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地提高電網運行的效率,保證良好的供電質量以及電網運行的安全性,保證了電網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電力企業的持續發展。網絡安全問題是現階段電力調度自動化運行系統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對于電網運行的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只有積極的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才能保證電力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在措施制定過程中,管理部門應該積極從網絡結構、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網絡安全管理機制、安全管理措施等方面入手,遵循相應的原則,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良好的工作質量,提高了電力調度系統的網絡安全,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 李曉龍.電力調度自動化網絡安全與實現[J].機械管

    理開發,2016,31(1).

    [2] 殷玉萍.電力調度自動化的網絡安全問題研究[J].中

    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15).

    [3] u曉杰,常占新.電力調度自動化網絡安全與現實的

    研究[J].電子制作,2014,(24).

    [4] 唐琳,王瀚倫,王耀祖,等.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網

    絡安全隱患及防止措施[J].信息系統工程,2016,

    (8).

    [5] 馮豆.電力調度自動化網絡安全及相關問題闡述[J].

    數字通信世界,2016,(6).

    第5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一、農資打假與監管中信息斷點現象分析

    目前,各地、各監管部門內部按照各自職能的分工,陸續形成了若干區域性、系統內的農資打假和監管信息網絡,這些網絡平臺在監管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工商部門紅盾護農信息網的建設來看,省和市、縣一級的工商部門基本上都建立了農資監管信息網。絕大多數基層工商部門都對轄區的農資供應商及商品的信息進行了采集,構筑起了清晰的商品流轉去向圖和監管控制網絡。這樣的基礎性監管網絡對農資的打假與監管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在實際的運行中,農資打假與監管信息化工作還處于基礎性階段,現有的信息化平臺建設已經滿足不了、或者說是很難適應新的農資監管形勢,并且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結構性信息斷點問題。

    (一)點與面的執法信息流動不暢

    目前。基層農資打假和監管信息流動的區域性比較突出,縣(區)一級的打假和監管信息流動速率相對較快,相關的打假和監管信息能及時在內部的信息網上進行公開通報。省、市一級已建立相應農資監管信息網的,也能及時在網上對打假和監管信息進行公開通報。這種信息公開的特點是在區域內的一個點上查處的假劣農資信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輻射到局域網中的其他相關單位,使得相關的單位能及時組織起有針對性的專項打假行動,有效地提升了執法效能。但區域內的農資打假和監管信息向外擴散和流動相對困難。例如,某縣級工商局一工商所查處一起假劣農資案件。其中的產品檢測報告、處罰決定書在一定的時間內進入了內部信息網,相關涉假的農資產品也被鎖定黑名單。但不在這個局域網內的其他工商部門或者相關執法單位卻無法及時接收到這些重要的打假信息。尤其是與涉假農資生產企業所在地的工商、質檢、農業等執法部門信息交流渠道不暢通。這就造成許多假劣農資在一地查處后,由于不能及時通知源頭所在地的執法機關,使得假劣農資依然有在其他地區銷售的可能。同時,這種點與面上的執法信息在局域網之間的流動不暢,也間接地浪費了行政資源,形成了信息傳遞的斷點,延誤了查處假劣農資的最佳時間。

    (二)上與下的執法效能監督問題

    農資打假與監管工作開展如何,執法效能監督是重要的環節。這幾年,從上至下,各級監管部門都十分重視執法效能的監督工作。國家工商總局對紅盾護農工作、特別是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每年都要進行統一的部署落實,各省、市、縣也結合區域農業生產和季節性特點,重點部署相關農資的打假專項行動。同時,各級監管部門都在編發農資打假系列性的簡報,及時在督查農資打假,通報打假工作情況。但是,全國性的農資打假與監管信息平臺尚未建立起來,信息壁壘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如,對重、特大涉農案件,從上至下可以進行掛牌督辦,這樣的跟蹤監督力度很大。但對一般性的、危害不是特別大的涉農案件,上級部門有時因為信息傳遞速度較慢,基本上很難顧及,監督很難到位。因此,有些單位雖然也將農資打假的信息傳送到企業所在地的工商、質檢等部門,但由于缺乏外在的和上級的強有力監督,涉農打假信息發揮不了應有的引導作用,有的信息甚至石沉大海。同時,絕大多數農資打假和監管信息網都屬于內部運行的局域網,無法向公眾及時公開打假信息,也就無法有效地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督。

    綜上所述,現有的農資打假與監管的信息化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紅盾護農的新形勢,達不到“四高”目標,無法形成快速反應機制、信息擴散機制、有效監督機制,必須進行流程再造,創新和利用新的信息化手段,確保農資打假與監管工作的效能提升。

    二、構建農資打假與監管信息高速公路需把握的原則

    (一)資源共享原則

    政府的行政資源是有限的。就農資打假與監管工作而言,相關的執法部門都掌握著一定的信息資源,只有把這些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能量,才能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執法缺位。要實現資源共享,就要求各個職能部門跳出部門利益的局限,站在全局的高度,合理分工,通力協作,各司其職,共同參與農資打假與監管工作。

    (二)監督制衡原則

    農資打假與監管是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權力和職責,權力一旦失去了監督,或者監督不到位,就有可能被濫用。對農資打假的監督包括黨委政府的監督、上級部門的監督、同級部門的監督、部門之間的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要實現監督制衡,就必須將農資打假與監管信息公開化。以便于實現來自各方面的有效監督。也只有完全啟動各類監督,才能使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所得應有的效果。

    (三)科技主導原則

    現代的管理工作越來越離不開高科技。工商總局提出的“四高目標”中,發展高科技是其中的要義之一。離開了科技與信息化,農資打假與監管工作就有可能成為信息與科技的孤島。因此,農資打假要適時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如網絡、微博等科技手段。通過高科技在農資打假與監管工作中的運用,提高監管執法效能。

    三、構建農資打假與監管兩個平臺的對策思考

    (一)點面結合,形成互動的農資打假微博短信平臺

    微博是互聯網發展的新產物,也是目前發展最快的資訊平臺之一。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也相繼開通了微博,與民眾進行信息交流與互動,成為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收到很好的效果。微博的靈活、快速、互動的特點對于做好農資打假與監管工作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就目前而言,各地工商部門可以結合已經建成的農資打假與監管信息網,并與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業務上的資源整合,在縣一級以上的工商局建立農資打假微博。具體可指定負責農資監管和信息網管理工作的專職工商干部負責信息的對外工作。的內容包括不合格農資產品的抽檢信息,涉假農資產品名稱、批次、廠址。

    第6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一、計算機網絡教學要求

    計算機網絡是電信、信工專業的專業拓展課程,在教學培養方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對計算機網絡原理及其相關技術從整體上有一個較清晰的了解;培養學生掌握TCP/IP體系結構及其協議的工作原理、局域網(LAN)技術、網絡互聯技術和網絡規劃技術;為今后學習各類后續課程和進一步擴大網絡知識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進一步鍛煉、培養學生具備的計算機網絡組建、維護和管理的能力,具備基本的網絡應用開發能力和網絡協議分析能力。通過課程講授和課程實驗、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計算機網絡教學現裝

    對計算機網絡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理論居多,導致晦澀難懂

    計算機網絡的研究對象是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以OSI模型,TCP/IP體系為核心的各層的協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介質訪問子層、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等內容。由于課時的限制,導致對計算機網絡內部的工作原理介紹得不夠透徹,晦澀難懂,學生理解不了,學習積極性不高,十分有意見。

    2.教師以講為主,沒有很好得與學生互動

    目前計算機網絡教學一般采用大課制,一連安排2個學時,學生常常高達幾十人。整個學時,老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滔滔不絕講上2個小時,而很少與學生交流,忽視學生的認知。這種教學方法,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思維能力,完全是灌鴨式教學,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3.實驗課時少,許多試驗課流于形式

    計算機網絡是內容較多,再加上學校試驗環境的客觀限制,導致實驗課程安排很少,很難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另外,一方面教學成績考核主要筆試為主,實驗課成績為輔。學生為了考試拿到高分,常常著重死背理論知識,不重視實驗課程的實際練習,導致學習的網絡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

    三、教學方法改革思路

    1.主動創造教學情景,提高學生的認知

    《計算機網絡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知識、概念、屬于較多,而且還有大量的通信原理,網絡算法,協議應用等。這些知識,如果只是泛泛而談,將會導致學生學習掌握不到要點,理解不深入,也學不到有用的知識。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講解這些復雜的概念、術語和原理,設計一些與現實相關的場景,讓抽象的只是具體化來變成學生腦子中熟悉的事情。舉例,介紹串行、并行通信時,可以設計汽車在并行車道行駛,以及在過高速路的收費口等情景。在講廣播通信時,可以設計老師講課的場景,老師一個人講,大家都在聽,這就是廣播通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某個學生的問題,學生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這叫點對點通信。以此類比,多設計教學場景,肯定會大大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2.把多種教學手段融合在理論教學之中,讓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

    (1)比較法。網絡課程中首先講述的是標準的網絡組織架構OSI 7層模型,但是在實際網絡架構中應用的是TCP/IP四層參考模型,這讓學生十分難以理解。對于它們之間的交叉關系的內容可以采用對比法,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再比如,可以在課堂中詳細比較集線器和路由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加深學生對實際的網絡設備理解十分有益。

    (2)類比教學方法。計算網絡協議是比較難懂的內容,但通過類比方法,可以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加深理解。比如,把TCP/IP四層之間的通信協議,可以類比層與層之間的語言,通過這些語言,可以讓網絡數據運轉起來。

    (3)興趣教學法。在學習活動中,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原理等,會去主動、積極地追求。因此,要想教好《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程,一定想法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結合實際生活的具體應用,比如購物、支付、打車等,從而說明網絡的重要性和便利性,讓學生認識網絡,理解網絡的實用價值,增加他們的興趣。同時,注意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網絡應用,給他們安排網絡應用課程設計,讓學生一開始學習,就帶著問題去了解網絡,提高學生的興趣點。然后,在逐漸展開課程教學,一個知識的講,并結合到學生的課程設計中,解答學生的疑惑,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學習計算機網絡理論的基礎上,要同時把網絡實驗融合在繼續活動中,重點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轉化實際網絡中的技術能力,而且,學生通過邊做實驗,邊學習理論知識,會事倍功半,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改善學習效果。建議采用以下方法:

    (1)網絡中心現場教學:建議計算機網絡教學第一堂課安排學校網絡中心機房,讓學生實地認知常用網絡中的設備,了解網絡連接的順序和方式,以及網絡中一些常用的術語。通過實地教學,讓學生看到相關網絡設備,從而有直觀的認識,然后再學習理論知識時,才會理解更到位,更快。

    (2)邊教邊做,讓理論教學融于實驗課程中:讓學生動手做硬件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認識網卡,了解網卡的功能組成,以及外部接口。更M一步,讓學生組建一個小型的局域網,了解其網絡組織結構。

    (3)部署應用服務器,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給學生安排一些課題。比如搭建FTP服務器,通過FTP組建,學習服務器的IP地址設置、網絡故障的檢測與排除、ftp的使用等功能。

    四、結束語

    通過豐富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使學生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及時了解網絡技術新的發展趨勢,掌握計算機局域網的組建、應用服務器的配置與管理等相關技術。通過該課程的講授以及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從而培養學生抽象的思維能力、系統分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辨證的思維能力和意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水平。

    第7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體系;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當今社會需要大量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網絡系統規劃、設計、建設和維護的專業技術人員。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實驗課程的學習,提高在計算機網絡方面的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計算機網絡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其實驗教學與實踐環節不僅僅是對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而且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網絡實驗教學必須有利于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網絡實驗教學本來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索。

    2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現狀

    隨著網絡的普及,社會對網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目前,許多高校都設立了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程,特別是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它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專業課,但傳統的課程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卻缺乏應有實踐鍛煉。計算機網絡實驗是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網絡實驗教學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目前國外一些大學都比較重視網絡實驗教學,且各有其特點,例如美國的Houston大學側重于網絡管理方面的教學,Canegie Mellon University側重于網絡測量等內容的教學,英國的Cambridge University側重于網絡安全和Internet技術的教學。我國清華大學的網絡實驗室主要側重網絡維護、網絡協議編程等方面的實驗教學。華中科技大學側重于網絡組建、網絡安全以及新型網絡技術應用等。全國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網絡實驗教學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一些高校資金相對雄厚,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驗環境,但還有相當多的學校投入不足,或者有一定的投入,但由于教學管理跟不上或師資不足等原因,造成網絡實驗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傮w上看,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 重理論,輕實踐。實驗內容以操作系統的網絡配置和簡單的網絡協議配置為主,而這些實驗幾乎沒有涉及新型網絡技術。

    (2) 重基礎,輕技術。許多學校只能安排演示性、驗證性實驗,而讓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很少。還有一些學校利用一些模擬軟件來做網絡實驗,無法達到真實實踐的效果。

    (3) 重驗證,輕創新。很多高校的網絡實驗只是一些重復性的驗證實驗,難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些問題已經得到關注,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網絡工作原理、提高計算機網絡應用和維護的技能,一些學校積極進行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改革,以培養具有動手能力強的網絡人才作為教學目標。有必要針對不同層次的需要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以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對網絡技術的需要。

    3網絡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原則

    針對目前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情況和網絡實驗教學的現狀,進行網絡實驗教學改革要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實踐性與實用性。 在現代網絡工程應用中,很多環節是需要思考、設計和規劃的,說明我們本科教育的計算機網絡實驗不僅僅要求理論的驗證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網絡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對網絡的分析、設計、管理與應用的實踐技能,從而加深對網絡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2) 內容體系的時代性。網絡實驗教學的目的除了加強理論知識以外,主要是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網絡技術更新快,而網絡實驗課時有限,加上實驗條件限制,不可能在實驗課程中學習太多的網絡技術,但對于熱門的網絡應用技術,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有所體驗,內容教學體系要融入先進的網絡技術。

    (3) 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掌握規定的實驗教學內容后,可以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補充、綜合,增設一些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的實驗項目。增加新的實驗內容,使實驗教學能覆蓋網絡技術的基本內容,使實驗教學體系科學和合理。在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4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

    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改革要從教學體系改革入手,根據市場需要改革教學體系,并完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有所用。

    (1) 建立層次化的網絡實驗教學體系。針對目前網絡教學的現狀,進行網絡實驗教學的改革,要建立科學的網絡實驗教學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網絡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編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分3層次建立網絡實驗教學體系。第一層次實驗主要面向“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開設網絡基本技能實驗課程,包括網絡資源的搜索和使用、網絡的基本接入實驗、網絡基本故障的判斷和定位;第二層次實驗是面向“計算機網絡原理”課程開設網絡協議仿真實驗,加深學生對計算機網絡原理課程的理解;第三層次實驗面向“網絡工程和網絡管理”課程開設網絡工程和網絡管理系列實驗項目。第一層次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的網絡的應用能力;第二層次實驗主要培養學生對網絡原理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第三層次實驗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編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經過3個層次的實驗教學,使學生具備網絡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基本能力,掌握網絡的應用、安裝維護、故障排除、網絡監控、網絡編程和網絡設計等實踐技能。

    (2) 完善網絡實驗教學內容。計算機網絡覆蓋主要計算機硬件、軟件和通信等幾個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也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對網絡的分析、設計、管理與應用的技能,加深對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網絡實驗教學中的實驗與實驗之間相互緊密關聯,往往后續實驗要在以前實驗的平臺上實現,實驗的知識跨度大、綜合性強,這給實驗的教學實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實驗內容的設計是整個實驗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實驗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而言,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內容應具有新穎、實用、綜合和可操作的特點。應該盡量將最新的、最實用的網絡技術滲透進入實驗教學當中,通過綜合性的實驗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要形成完整、科學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如果計算機網絡實驗作為獨立實驗課,就必須有完整的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計劃、實驗教材以及實驗教學參考書。單獨設定學分,規定計劃實驗學時,建立考核評價體系。按照大綱,根據現有的實驗條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驗教學內容,在實驗中體現和貫穿理論知識,保證實驗內容先進、實驗操作可行,設置必做與選做等多種層次實驗項目,進行多層次的、靈活的、科學的實驗教學。

    從實踐上看,實驗內容還受到實驗環境的限制,在設計實驗內容時充分考慮實驗條件,保證實驗的可操作性。從實驗室實際出發,圍繞實驗教學目標,按照驗證型實驗、設計型實驗、研究型實驗三個層次組織實施實驗教學。具體而言,主要實驗內容如下:

    (1) 驗證型的實驗。根據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需要,對基礎理論進行驗證性試驗,面向的對象是理工類各種專業的學生。目前主要開設的主要實驗包括:

    ① 網絡組建和配置。如雙絞線,同軸電纜接頭的制作,網卡、HUB、MODEM等一些常用設備的安裝,設置及使用;交換機的基本配置;路由器基本配置;VLAN組建和路由器配置。由于交換機及路由器這些設備比較昂貴,數量有限,首先通過使用模擬軟件 (如BosonNetSim)來讓學生熟悉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然后再讓學生使用交換機和路由器等設備搭建網絡進行配置和測試。通過這些實驗使學生理解網絡的拓撲結構、常用網絡設備的工作原理,掌握一些常用網絡工具的使用、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② 網絡服務的應用。在Windows和Linux平臺上分別安裝和配置 DHCP、DNS、WEB和FTP等網絡服務。這些實驗主要要求學生掌握這些網絡服務的安裝和配置,通過實驗加深對這些服務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增強應用能力。

    ③ 對等網的實驗。結合本校的情況,介紹本校的網絡拓撲結構,通過網絡協議的安裝、對等網的設置、服務器的設置及登錄訪問,實現資源共享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理解局域網的互連及特點,理解網絡拓撲結構的原理。

    (2) 設計型實驗。目的在于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實踐能力,主要面向的對象是計算機、通信等專業的學生。目前主要開設的主要實驗包括:

    ① 路由選擇協議、VLAN、IP訪問控制列表及網絡地址轉換實驗。這些實驗可以讓學生對路由設置、IP訪問控制等操作以提高其網絡應用水平和設計能力,培養學習的綜合網絡工作設計能力。

    ② 服務器的安全管理。實現在Windows平臺上服務器的安裝和調試,通過對用戶帳號的安全管理、服務器的安全管理、常見的攻擊軟件的使用,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攻擊與防范,如ARP攻擊、禁止死網關、MAC地址與交換機端口的綁定等。

    ③ 網絡安全與管理。通過學習和掌握一些網絡管理軟件和網絡分析軟件,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網絡分析和排除網絡故障的能力。通過防火墻的配置,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及了解網絡安全的相關技術。通過這些實驗使得學生理解到網絡管理的必要性,了解網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及如何保護網絡的安全。

    (3) 創新型實驗。目的在于強化學生的網絡方案的設計能力、網絡理論的系統運用、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體項目的創造能力。目前開設的實驗包括:

    ① 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一些網絡解決方案,如宿舍組網、辦公室組網、實驗室機房組網和網吧組網等解決方案,提高學生網絡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② IPV6實驗。結合網絡實驗室的條件,讓學生實驗IPV6協議的安裝、IPV6局域網的互連、IPV4與IPV6的轉換及互連、服務器的設置及登錄訪問、服務的應用等。

    5結論與展望

    開設網絡實驗課程的目的主要是促進對計算機網絡主要理論的理解,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在設備資源受限、學時量較少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地進行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改革,落實具體改革措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是當前計算機網絡實踐教學的一項緊迫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實驗教學的兩個關鍵因素,經過近幾年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

    (1) 網絡實驗教學體系層次化。學生的專業方向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愛好興趣不同,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多層次的教學??偟膩碚f,實驗教學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① 基礎實驗教學: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理論。

    ② 提高型實驗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設計的能力。

    ③ 研究創新型實驗教學:引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培養開拓精神與科研能力。

    (2) 改革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① 改變被動教學式為積極引導方式為主,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

    ②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習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A型以驗證性方法為主,引導學生思考相關的理論問題。提高型實驗主要面對專業方向相關的學生,如計算機專業、通信專業等,以開設網絡實用新技術、網絡工程項目為主,引導學生團隊進行綜合設計和綜合實踐。創新型實驗主要面對學習興趣濃厚且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可以根據網絡實驗條件和網絡技術發展趨勢,引導學生進行新技術的實驗或設計、開發。

    本文結合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分析實驗教學體系和內容的改革措施。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及新的網絡技術提高,實驗教學內容也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體系也必然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體系,相關的老師也需要不斷的探討和提高,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劉彥保.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2):111-112.

    [2] 徐建東,王海燕. 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平臺構建[J]. 中國電化教育,2004(5):79-81.

    [3] 鄭世玨,肖德寶,張江陵. 網絡教學綜合實驗平臺建構設計與實現[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3,39(18):178-181.

    [4] 楊曉燕.案例驅動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計算機教育,2007(9):89-90.

    第8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一般而言,“網絡”所指極為寬泛,但與“互聯網”聯系在一起,多指計算機網絡,包括所有按照網絡協議連接在一起的計算機系統,連接介質包括電纜、雙絞線、光纖、微波、載波或通信衛星等。計算機網絡按大小不同一般可以區分為: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等,其中最為龐大的網絡系統就是互聯網。

    “因特網”與“互聯網”的概念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作為專有名詞理解,因特網是互聯網的一種,英文名為Internet,源于1969年誕生于美國的Arpanet,初始于軍事目的,后用于學術系統,最后走向商用,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開放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但“因特網”作為普通名詞理解,則泛指多個計算機互聯而成的大型網絡系統。在這個意義上,不少學者認為“因特網”與“互聯網”只是音譯與意譯的不同,而沒有任何意義上的區別。

    互聯網,最早的官方界定是,“互聯網是指全球的信息系統,這個系統是:(1)基于IP協議或由其進一步發展的協議,通過全球唯一的地址段,有邏輯地連接在一起;(2)能夠支持采用TCP/IP協議或由其進一步發展的協議,或者能夠與IP協議兼容的協議進行通訊;(3)能夠在通信網絡上提供、運用或獲得公開的或個人之間的高層次服務”。該定義所指具體、清晰,且反復以“進一步發展”的表述為互聯網技術的快速創新“埋下了伏筆”。

    新媒體,以互聯網為新媒體,成為不少人對新媒體理解的慣性。事實上,互聯網的發展,僅以1992年商業化為起點也經歷了近20年的歷史。早期,《新媒體百科全書》的主編斯蒂夫?瓊斯在該書導言中說,“舊媒體曾經一度是新媒體,而新媒體又在不斷的變化與演進。”并列舉光盤、萬維網、流媒體為例。而斯蒂夫-瓊斯對新媒體的關鍵把握,被后進學者不斷深化,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時間的概念”、“發展的概念”,這一觀點不斷引領我們對新媒體的進一步認識。

    如何界定新媒體,其核心不外有二:其一,有關技術基礎,指新媒體依托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其二,有關傳播功能,指其傳播具有互動性、虛擬性、原創性、分眾性等。

    第9篇:對網絡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計算機網絡;教學;理論;實踐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絡課程成為高校很多專業的必修課。由于計算機網絡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同時變化和發展較快,新知識層出不窮,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教給學生基本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對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文章就我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方法,與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討。

    二、教學環節

    我們在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確定網絡協議為教學重點

    計算機網絡是我校非計算機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屬于必修課,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以前,已經學習了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等課程。

    現在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很多時候已經融為一體,所以講網絡原理離不開一些通信知識的介紹,考慮到學生已經學過通信原理之類的課程,對通信知識只需要做簡單的復習即可;網絡安全現在非常重要,考慮到非計算機專業主要是使用網絡,網絡安全不是重點,而計算機專業有專門的網絡安全課程,所以對網絡安全的講解也是介紹性質。這樣,課程的重點自然就是網絡協議了。

    2.通過實例講解網絡協議

    網絡協議是計算機網絡課程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往往是老師講起來費勁,學生學起來吃力,慢慢地有些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雖然天天使用網絡,但對網絡底層發生的事情知之甚少,所以必須用比較直觀的方式來將枯燥的協議數據展現在學生面前。

    為了解決上面提出的問題,我們在研究網絡數據包的偵聽技術的基礎上,專門設計了一個網絡通信分析與 演示系統。該系統通過截獲網絡上傳送的數據包,按照網絡協議的層次將每層的二進制數據取出,同時有ASCII碼的翻譯以及相應的文字說明。通過分析每層協議的二進制數據,就可以清楚地講述網絡協議中的每個字節或者二進制位,ASCII碼的翻譯主要用于講解應用層協議。通過直觀的演示,學生的概念清楚了。該系統不僅可以分析單個的網絡數據包,還可以根據用戶要求提取一次完整的網絡通信過程中的所有數據包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就對網絡通信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同時對TCP/IP協議體系中高層協議與低層協議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3.讓學生動手編寫程序

    由于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網絡以前,已經學習了一些相關課程,因此,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編寫程序,以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講網卡時,要求學生利用Winpcap開發包列舉出計算機上的所有網卡的相關信息;在講解分布式進程通信時,要求學生自己編寫程序實現一個簡單的客戶/服務器系統,該系統通過socket實現,只要能在客戶機和服務器之間交換信息就行,不需要其它的復雜功能。在所有的這些編程作業中,一定要把握好題目的深度和廣度,一般來說,只需要達到通過編程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即可,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者綜合性的問題可以等到課程設計時加以解決。

    4.通過網絡學習網絡

    計算機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協議較多,而且更新很快。我們在課堂上不可能講解所有的協議,同時也不能保證我們講解的協議將來不被其它協議替代。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教師,關鍵的任務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紤]到實際情況,我們暫時還沒有采用英文教材,但網絡方面的很多第一手資料都是英文的,教材不可能年年翻新,但知識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有些內容教材上講的原理雖然不錯,但具體內容可能已經不是最新的了。這一點在網絡協議方面體現特別明顯,所以我們在講解協議的時候,可以和學生一起查找RFC文檔,了解最新的進展,同時對課本沒有提及的協議,如果有必要,可以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查找RFC文檔,同時對協議的關鍵部分,例如協議的格式,與其它協議的關系等給出相應的中文翻譯。

    5.注重實驗

    要真正掌握計算機網絡,除了學習網絡協議等理論基礎知識,動手編寫程序加深對協議的理解外,還有一 點也不可忽視,那就是實際組網能力的培養。對于在校的的大學生來說,學習目的是提高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所以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程對他們來說就非常的重要,這門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況且大多數本科生將來都是在第一線從事具體工作,實際組網能力非常重要;即使對于少數將來從事計算機網絡的理論研究的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基本的動手能力,對網絡的理解必將受到限制。所以,實驗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學時所限,實驗內容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重點。我們安排了六個實驗,分別是網絡基礎、各種網絡協議及原理入門、交換機及路由器的配置、服務器及防火墻的配置、網站的搭建及維護、網絡操作系統秘網絡信息安全。

    為了保證實驗的效果,要求學生實驗前在模擬軟件上了解實驗的基本內容,同時每個實驗都有一部分要求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問題,通過這種方法來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實驗內容,也避免部分學生不動腦筋。對于其它更高級的實驗,我們提供詳細的電子指導文檔,讓學生自己實踐并在此環節再具體操作。

    三、注重綜合能力培養,提高教學質量

    計算機網絡教學是一個即重視理論,又強調實踐的課程。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再加上又有過硬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在以后無論是學習更深層次的課程還是承擔實際的項目開發,都會獲得舉一反三的綜合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网站|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app|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