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屬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對外漢語;第二語言;獨特性;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4-0195-01
對外漢語教學指得是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學》)實際上也包括對第一語言不是漢語的海外華人進行的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也有差不多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其學科地位和學科屬性最初也是具有一定的爭議性的,一直以來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學專家更傾向于將對外漢語教學為語言學范疇,更確切地說是屬于應用語言學范疇。但我們并不能單純的將對外漢語教學劃為語言學范疇,同時也應該充分重視起它在學科教學論上所具有的特性,也可以說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交叉學科。
對外漢語從狹義的理解上可以定義為是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進行學習的學科,它自然與將漢語作為第一語言,也就是母語來進行學習漢語教學不同,同時也有區別于將其他語言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科。但是從大的方面來看,無非于以下三點:第一,作為教師需要了解應該教授學習對象些什么,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也就是“教什么”;第二,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教師還有從側面輔助學生學習,教授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簡單說就是“如何學”;第三,教師仍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主體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教學對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影響。對外漢語教學中注意重點掌握這三點的注意事項往往會事半功倍。
一、漢語作為第二漢語學習的學習內容
在對外漢語的學習內容并不應該有區別于把漢語作為母語的本族人的漢語學習,即使在教學對象上有所不同,但嚴格的說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并非是要重新習得一種語言,而只是培養新的語言習慣,擴大言語行為手段,在熟悉自己母語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在已掌握的一套語言規則之外,再學習一種可以代替的規則。在某種程度上,教授留學生和普通本族學生的教學內容上是相同的,我們的教學對象――留學生通過我們的教學之后,需要熟練掌握漢語的文字、詞匯、語法,并且能運用漢語進行口語交際、完成書面語表達等等。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習內容上我們要注意的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外語和漢語最本質上的一些差別,漢語是有音調的語言,每個音節都有自己固定的變調出現,在漢語中還常常出現連續變調,連續變調是指除了在連續變調中還會在一些單字中出現聲調的變化,這種變調就是連續變調。漢語中的連續變調有兩種,都是出現在詞的內部,分為可變可不變以及必然變調,而在外國留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他們來說最困難的應該是聲調的學習,而四種聲調的學習當中上聲的學習更是留學生們在學習普通話難以掌握的部分,在語流音變這一教學內容上我們就可以側重的對這一內容進行反復的訓練,并且對這一重點詳細解釋,讓留學生的對重點熟練掌握。
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法
作為教學活動主體一方的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雙方里應該注重的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也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對象通常是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年齡上也會有很大差別,漢語水平有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更重要的是通常會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在針對不同的民族的學生在教學中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重點、教學原則等。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很多問題亟待深入煩人科研來解決,其中有一些可能成為漢語研究的新突破點。”(林燾,2000)。這將對外漢語教師的意義更提升了一步,對外漢語教師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教授者,同時也是將漢語研究水平提高的促進者。所以研究對外漢語“怎樣教”也是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在教法上我們要注意的不僅僅是針對具體學習內容上的教學,因為對外漢語專業本身也是一門交叉學科,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其在教育心理學上的交叉部分。
三、小結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點,而漢語更是獨具特色,對外漢語教師除了會起到一個教育者的作用之外更是一名文化的傳播者,如何運用正確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將是我們教學的首要目標,除此之外更好的弘揚優良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將是我們的教學更高目標之一。因此有正確的教學方法以及給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方法,教與學的良好結合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的簡單探究是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對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如何真正的有好的方法還是要繼續探究。
對外漢語教學在教學中并不是教無定法的一個專業,但是在教法上也并不是完全拘泥于條款之中,如何在求變求新當中尋求穩定可靠的方法并加以沿用擴展。
【關鍵詞】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硬件;軟件;人件;潛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2―0055―03
一 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硬件、軟件、人件與潛件的內涵
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資源建設就是指硬件、軟件、人件與潛件的建設,其中硬件建設主要是設備、設施的建設,如校園網、多媒體教室等;軟件建設包括與硬件配套的教學軟件、網絡課程與數字化教材、資源庫的建設等;“人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G.Newman在一份關于“人類的風險與真正的計算機和計算機程序危害”的報告中創造了“人件”這個詞,而在“Peopleware in Systems”(即《系統中的人件》)一書中首次使用了這個詞。在軟件應用開發過程中,凡是與人有關的任何事物,諸如管理、組織發展、個性、模型、工具、方法、過程、人機交流等都可以歸于人件[1];潛件包括各種理論體系、方法和相關的研究成果。
上述四件構成了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資源的完整、穩定的系統,其結構圖如圖1所示,這四件緊密相連,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缺少任何一件,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都難以解決。
二 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硬件、軟件、人件與潛件建設的現狀綜述
1 硬件建設飛速發展
硬件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建立能使教育者和學習者廣泛受益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并持續地運行、維護和更新。硬件建設主要包括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多媒體教室、多媒體開發設備等方面的建設,利用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各種硬件資源的整體效能,并注意設備的操作方法與使用安全,以便多通道高效率地進行信息的傳輸、加工、存儲與顯示。近年來海內外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硬件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大大拓展了辦學空間。
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校園計算機光纖主干網、校園局域網、計算機及相關儀器設備(如電視機、投影儀)等。網絡帶寬不斷提速,能夠高速接入CERNET,通過網絡點播視頻已較為流暢;計算機配置也越來越高,筆記本電腦進入了尋常對外漢語教師之家;投影儀不斷趨于體積小、流明高、操作簡便。
漢語多媒體教室的建設更如雨后春筍一般,占全校教室的比例越來越大。有的教室配備了數字背投、實物展臺、多媒體數字終端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有的還建立了多媒體數字網絡教學系統主控室及教學觀摩系統。
條件更好一些的學校還引進了多媒體開發設備,如廣播級的電視編輯系統、廣播級的非線性視頻編輯系統等,可創建獨立制作音像節目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
2 軟件建設百花齊放
軟件建設的基本目標是為學習者、教師及教育機構提供高質量的內容資源、軟件工具和相關服務,主要包括教學門戶網站、網絡課程、學科資源庫及其它各種工具軟件等。
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網站可謂層出不窮,政府的、高校的、公司的、個人的,集教與學、考試、教務管理于一體,既有基于P2P技術的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平臺[2],又有基于動態網絡數據庫技術、可實現用戶跟蹤與智能教學的E-Chinese教學平臺[3],劉麗[4]對因特網上對外漢語教學的相關網站進行了概括和介紹,而目前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資源的交互性不強或缺少有效的社會互成為了影響留學生遠程學習動機激發與維持的重要原因[5]。
對外漢語網絡課程的種類繁多,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有完全基于視頻的師生在線學習,離線學習主要以“文本+圖像+Flas”的媒體表現形式為主。對外漢語教學網絡課程的設計應遵循教學內容的覆蓋面與語言技能訓練的均衡、知識網絡體系、教學服務功能、交互教學模式等原則[6],但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重教學內容呈現,輕學習環境設計;缺乏教學活動設計;導航系統不強;缺少評價與反饋等[7]。
由于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建設同樣存在著低水平的重復,對可共享的、規范化的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庫的需求也是日趨強烈,當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語言大學鄭艷群教授研制的對外漢語教學多媒體素材庫、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與首都師范大學合作推出的、在海外發行的《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庫》、北京語言大學崔希亮教授主持研發的“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等,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制定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統一開發者的行為,達到教學資源基本屬性結構的一致性,以實現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內的資源廣泛共享與互操作,并為教師或學習者等對教育資源的查找、評估、獲取和使用能獲得最大效率而提供支持[8]。
各種工具軟件除了常規的記錄、索引、通訊等,還有對外漢語教學所特有的,包括:已廣泛應用的如多語種自動轉換、拼音自動標注、漢字手寫識別、多媒體字典與詞典等,正在從實驗向實踐轉化的如語音識別、語音校正、計算機輔助寫作、計算機輔助測試等。
3 人件建設亟待轉型
人件建設的基本目標是使學科教師、學生、技術統籌人員、管理者等都對數字化教學形成積極的態度,具備基本的數字化教學知識技能,掌握數字化在學習、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方式,能夠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進教學改革[9]。
正如Warschauer和Meskill所言,將技術成功有效地應用于語言教學的關鍵“既不在于硬件,也不在于軟件,而在于人件”[10]。然而,“合格的”以漢語為外語的教學師資“奇缺”已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瓶頸”,嚴重制約著漢語推廣真正走向國際。究其本質,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師資培訓環節的薄弱,是影響這一事業發展的真正內因[11]。因此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人件建設亟待通過師資培訓得以轉型,培養教師除了具有豐富的語言學基本知識與技能、多元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策略、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科學的教學方法,還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即具備信息技術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整合的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內容信息化處理的能力、創設語言交際環境的能力、培養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的能力等[12]。
培訓對外漢語教師歷史最悠久的當屬北京語言大學教師進修學院,多年來不間斷地舉辦各類培訓班,既有面向內地的常規教師培訓、漢語與文化學習培訓、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輔導,又有面向港澳臺的漢語教師培訓,也有面向海外的漢語教師培訓,課程設置已對應《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培訓模式采用“基礎理論+教學實戰”。另外,作為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海外漢語師資培訓點之一,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于2007年推出了面向海外的漢語言文學網絡教育培養方案(省略),設置了40門課程,涵蓋語音、語法、漢字、詞匯、HSK輔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七大門類,有705講21000多分鐘的視頻課程,還有對應的網絡課件,學員只需寬帶接入,即可自由進行學習。
4 潛件建設有待創新
潛件建設的基本目標是構建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思想理論體系,其研究成果可以引領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應用方向,決定漢語教學質量和效果。
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潛件既有它的理論基礎,也有自己的專門理論。張丹等[13]提出了基于互聯網C/S的三維環境對外漢語教學模式;仇鑫奕[14]提出了一個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和自然習得相結合、班級授課和個別教學優勢互補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張魁元等[15]提出了基于拋錨式教學的對外漢語教育游戲模式設計;“長城漢語”混合教學模式是在混合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等多種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網絡課件與面授教學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方法,采用即時跟蹤學習進度和測試學習效果的管理模式,向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16];劉曉海等[17]分析了建構主義在對外漢語高級階段教學設計中的體現;孫寧寧[18]分析了支架式教學法及其在對外漢語中級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何濟玲[19]分析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改革。目前還需要挖掘其學科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創新特色,在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加強研究與建設。
三 四件建設中容易陷入的三大誤區
1 重視硬件、輕視軟件
硬件設備是以外在的物質形態存在的,看得見摸得著,易使人在感覺上得到一種投入上的滿足。軟件是知識形態的技術,是人類思維程序的外化,軟件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高投入的過程,不能使人在感覺上立即得到投入上的滿足,所以容易走入“重硬輕軟”的誤區,導致軟件建設滯后于硬件建設,軟件投資在整個數字化建設的投資比例不高。而軟件資源是開展各項教育活動的源泉和載體,缺少了它,硬件設備只能是一種擺設。
2 對人件缺乏觀念更新與政策保障
由于我國教育長期的文理分家,使得一些對外漢語教師欠缺必備的自然科學素質。他們習慣于在理念上將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視為理科的事,以至于對于信息技術的意識淡薄、態度消極、興趣不濃,對信息技術技能的掌握程度較低,更缺乏運用。再加上目前還沒有廣泛地將數字化教學的應用和研究成果納入到漢語教師評價體系中,教師是否采用數字化教學技術全憑自我,從政策與制度上缺乏引導與支持,進而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進程較為緩慢,因此需要在理念、制度上進行變革。
3 忽視潛件建設
為什么一方面缺乏漢語教學資源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而另一方面投入巨資開發的許多大型多媒體漢語教材進不了課堂?為什么有些網絡漢語教學并不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實踐活動缺少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缺乏潛件建設成果的照明。潛件是我們進行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的必不可少的行動指南,它決定了硬件的選擇、軟件的編制、媒體的優化組合與恰當運用、信息的反饋、協調學生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等,其重要性和科學性都不亞于硬件和軟件。
四 科學進行四件建設的可行方案
“四件”建設必須堅持同步規劃設計、同步配備、協調發展的原則。要有計劃、分層次地合理配置各種常規教學儀器和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軟件建設應以需求為牽引,大力推動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庫(多媒體素材庫、聲像資源庫、課件資源庫、電子圖書館等)的開發與維護,走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高之路,加強整合,鼓勵共享;人件是資源的源泉,是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系統正常、高效運行的保障,觀念革新是人件建設的首要工作,要認識到漢語教學數字化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創新的過程,是漢語教師的專業理論、教學技能、信息素養、敬業精神不斷增強的過程。同時人件建設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漢語師資培訓,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保障人件建設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強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指導思想、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根據培養目標和學科內容的特點來構建信息技術與對外漢語課程良好的整合模式,不斷完善與發展本學科理論體系。
總而言之,硬件是基礎,軟件是重點,人件是靈魂,潛件是方向。只有加強“四件”建設的策略研究,才能形成“四件”有機組合的綜合系統,最終實現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周中云.基于人件組織理論的課件開發團隊策略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7.(11):69.
[2]彭志峰.基于P2P技術的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平臺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7.(5):75-78.
[3]周曉軍.E-Chinese對外漢語網絡教育平臺的設計與實現[A].張普,徐娟,甘瑞瑗編.數字化漢語教學進展與深化[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37-341.
[4]劉麗.Internet上免費的對外漢語教學資源[J].科技資訊,2008.(13):111.
[5]周平紅,盧強,張屹.對外漢語學習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需求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7.(3):66.
[6]張和生,洪蕓.簡論基于互聯網的對外漢語教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6):107.
[7]羅立祥.對外漢語教學網絡課程的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6.
[8]徐娟.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建設技術規范與資源管理系統[J].教育傳播與技術,2007.(1):43.
[9]曹進,王灝.基于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外語課程資源整合策略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7.(6):54.
[10]曹寧.走進二語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性評述[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4):21.
[11]李凌艷.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海外漢語教學師資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06.(6):77.
[12]徐娟,宋繼華.對外漢語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評價體系與培養[J]. 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006.(1):27-28.
[13]張丹,鐘紹春,程曉春,嚴小衛.基于互聯網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4-28.
[14]仇鑫奕.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06.2:32-36.
[15]張魁元,文笑雨,張妮.基于拋錨式教學的對外漢語教育游戲模式設計[J].科教文匯,2008.8:41.
[16]呂宇紅,許建紅,姚遠.“長城漢語”混合教學模式及應用[A].張普,徐娟,甘瑞瑗編.數字化漢語教學進展與深化[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428-432.
[17]劉曉海,徐娟.建構主義在對外漢語高級階段教學設計中的體現[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4.2:38-41.
[18]孫寧寧.支架式教學法及其在對外漢語中級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4:37-40.
[19]何濟玲.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改革[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6:126.
Hardware, Software, People-ware and Hidden-ware in Digital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Foreigners
XU Juan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論文摘 要:目前,對外漢語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現狀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改革,以便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對外漢語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
一、緒論
對外漢語教學是研究語言教學的科學,語言學理論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語言學概論從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即語言觀的角度,給語言教學以宏觀指導,影響到對語言教學的性質、目標、原則和方法的認識,從而成為不同的教學法流派的理論基礎。因此,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必須要有堅實的語言學基礎。在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語言學概論也往往被設置為專業基礎課。據觀察,目前該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卻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課程教學目標沒有結合對外漢語專業實際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任務是闡明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在對外漢語專業開設,應注意聯系漢語教學的實際。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忽視了對外漢語專業和中文專業的差異,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程測試等方面沒有做出區分,使用同一套教案進行教學。這必然造成教學沒有針對性,不能滿足對外漢語專業的需求。
(二)課程內容沒有協調好與現代漢語課的關系
《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與《語言學概論》(葉蜚聲、徐通鏘著)的教材內容存在一定的重復和交叉,尤其是語音、詞匯、語法幾個章節內容重復較多。如語音部分都講語音單位、語音要素、語音的屬性、元音輔音的發音、音位劃分,而且舉的例子都是漢語普通話的語音材料,這就使教師和學生認為語言學概論的一些章節內容是現代漢語課內容的重復。對于這些內容,有的教師只簡單串講一下,做一個復習,有的教師則干脆省去不講。我們知道,不同課程是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的,現代漢語語音部分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運用語音學的原理,系統講述有關普通話的語音知識,使學生對普通話有完整的了解,從而具有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廣普通話的能力。而語言學概論是在介紹語音學知識的基礎上,重點介紹音系學的研究,關注語音在語言系統中的作用,讓學生初步掌握確定一種語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區別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兩門課程在研究范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別。教師應在備課時注意區分兩門課程的內容,補充不同語言語音或方言語音的例子,避免簡單重復。
(三)教學方法保守,不能激發學生興趣
語言學概論屬于理論語言學,是關于語言的一般規律的理論研究。傳統教學中多采取講授法,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講授,使學生認為語言學很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興趣。另外,教學中列舉的語言事實拘泥于書本,局限于書面語,脫離生活,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在我們的調查中,語言學概論課成為大多數學生認為較難的一門課。
這些問題都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迫切需要對面向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目前學術界對語言學概論課改革的研究大多數是從中文專業教育出發,為了適應中學語文教學需求,這一方面的研究比較充分,成果也較多,在此不一一列舉。然而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的卻比較少。本文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加以討論。
二、教學改革
(一)確定教學目標
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很好地實施教學。教學目標要依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類型而有所區別。中文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是,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并掌握有關語言學的知識和理論,把對現代漢語知識的認識提高到對人類語言普遍性知識的認識,對母語的認識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運用漢語的能力,為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礎。而對外漢語專業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應體現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對語言教學有理論指導作用。具體包括:
1.掌握語言結構的特點、語言演變的一般規律,重點掌握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文字及語用的基本規則和特點,了解其它語言的相關特點和規則。
2.比較漢語和其它語言的共同點和差異,進行漢外語言對比分析,熟悉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能夠運用語言學理論知識解釋漢語中的言語現象,分析外國人使用漢語的言語現象。
(二)改革教學內容
1.更新教學內容
一方面,我們可以及時更換最新教材。語言學概論的教材基本以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的理論框架為基礎。語言學理論迅速發展,各種流派紛紛出現。新的形勢要求課程能夠反映語言學發展的實際。最新修訂版的《語言學綱要》(王洪君、李娟修訂)反映了最新的知識和觀點,主要表現在語義與語用、語言接觸、文字與語言的關系以及語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個別觀點和材料,如關于聲母“r”的發音描述由卷舌濁擦音修正為卷舌近音。另外關于文字的單位及文字的特點及分類劃分也有修改。修訂版教材體現出了最近半個世紀語言學的新進展,尤其是音系學、語義學、語用學發展的新趨勢。
另一方面,我們認為要調整教學內容。首先,要體現語言觀的發展,從立足于語言本體、靜態剖析語言結構到立足于語言的社會功能、動態考察語言外部關系。教學內容加入語言與外部經驗世界的關系、語言與所在社會的關系、語言與使用者的關系。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對知識有意識地向外延伸,引進當代語言學界的熱點問題:如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系統功能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學科動態。讓學生在學習中看到語言學作為基礎學科既有其學科魅力和學術價值,同時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是一門領先的科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區分有側重地對待交叉內容
現代漢語是個體語言學,研究現代漢語的結構和特點。而語言學概論是普通語言學,研究人類語言在共時結構上的共性,探求人類語言在歷史發展中的共同規律。語言學概論課教師在講述與現代漢語交叉的相關內容時,要以語言系統性為綱領統領各個小節內容。例如語音部分,現代漢語課重點講授現代漢語的語音知識,針對學生母語指出學習普通話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而語言學概論課就應該從宏觀角度介紹語音理論,不能局限于現代漢語,不能把適合現代漢語的術語照搬過來,例如不能采用“聲母”“韻母”。把重點放在音系學研究上,重點講授音素與音位的關系、音位的劃分、音位的聚合、語流音變等。另外在音素的發音講解中,重點講解漢語中一些有標記的語音,如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舌尖后輔音的發音、兒化音的發音等。另外還應補充外語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發音實例,讓學生由對普通話語音的了解擴展到對其它語言或方言語音的了解,更深入認識語音的特點和性質,能夠從音系學的角度分析漢語語音特點,了解漢語語音學習的難易點和教學的重點、難點。
再如文字部分,現代漢語課程從漢字的特點、構造、部件及漢字的整理和規范化等方面講解漢字知識。其中筆畫、筆順、現代漢字構造等內容對漢字教學有很大幫助,現代漢語課上我們可以更強調漢字的筆順、結構、字形與讀音的關聯、偏旁與意義的聯系等問題。另外很多漢字圈國家的學習者能夠書寫繁體漢字,所以繁體漢字的識別也應作為教學內容,學生應該具有識別繁體字的能力。而語言學概論課則闡述文字的起源、發展、類型與改革問題,重點討論漢字與漢語的關系。這樣兩門課程的知識就可以相互補充,各有側重,不會重復。
(三)創新教學方法
根據我們多年來的教學觀察和調查,不論是中文還是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對語言學概論課都抱有畏難情緒,沒有很大的學習興趣,覺得理論性強、內容枯燥、脫離實際生活。面對這一普遍現象,很多教師也都在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徑。王健(2005)提出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授課方式、授課內容、課后輔導幾個環節作出了新的嘗試。洪水英(2006)從降低課程教學難度出發,提出了把握課程特點、重視知識的理解與體驗、重視語言體驗與多媒體化三個方面的教學建議。羅耀華、柳春燕(2008)談了創新教學的嘗試,提出了啟發式、點撥式、研討式教學法。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都沒有提及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的教學,沒有注重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的要求。根據教學實踐,為了突出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1.精講多練
對外漢語專業的語言學概論課要善于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善于分析和總結知識。如語言學流派部分,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根據教師給出的參考資料進行自學。每一種教學法理論都有一定的語言學理論作基礎,通過對語言學流派觀點的分析,了解教學法理論的語言學背景。在以后的教學中,真正掌握某種教學法的實質,正確運用各種教學法。再如講授“句法分析”部分時,教師可以先講授分析句子的幾種方法,再給出大量例句,讓學生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句子分析,點撥學生總結出各種句子分析法適用的情形,然后舉出一些留學生的偏誤句子,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誤,并進行改正。學生能夠把分析句子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專業實際問題上來,對語言學的興趣自然就提上來了。
轉貼于
2.互動學習
語言學概論課理論性比較強,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比如講到“語言的功能”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根據生活中的現象觀察語言功能的表現,討論語言的信息傳遞功能、人際互動功能、思維功能,能夠對語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論觀點更加生動具體。另外在講到“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時,學生可以結合外國留學生漢語習得發展過程和特點來討論語言習得與思維發展的關系,結合留學生的交際失誤討論思維方式的特殊性。
在課堂上下,多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研討,為傳統的課程內容傳授開拓了很大的空間。這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專業知識,了解第二語言教學的內容,也要求具有較強的活動組織能力。
3.實踐調查
根據相應章節的內容,我們設計了多種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如方言語音調查、外國人漢語語音偏誤調查及描寫、書面語規范化調查等。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寫出實踐報告。通過語言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訓練了學生的專業能力,為其以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當代社會用語出現了巨大變化,各種新的語言現象精彩紛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語言生活的影響都有明顯表現。組織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語言,研究身邊的語言使用情況,對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能力有非常好的幫助。如學生對學校周邊商店店名、市內理發店名、樓盤名稱、街道名稱、網絡流行語的特點及規律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語言現象背后的社會及文化因素。這些調查報告為他們的畢業論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引導學生思考及解決語言問題,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于實踐并獲得滿足感,進而產生對語言學的學習興趣,也為以后從事語言研究做了一點的準備。
三、結語
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生要具備綜合全面的專業素質和知識,這使得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與相關專業的課程存在密切聯系,但又具有專業特色。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希望引起對對外漢語本科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視,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探索創新教學的方法,為培養更多的對外漢語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呂必松.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
版社,2005.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科初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王洪君,李娟修訂)[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
究,2001,(1).
[6]彭澤潤,陳長旭,吳葵.“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課程教
學協調改革研究[J].云夢學刊,2007,(4).
[7]王健.“語言學概論”課程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常熟理工學
院學報,2005,(5).
[8]洪水英.語言學概論教學法探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
(6).
(天津師范大學 津沽學院,天津 300387)
摘要: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漢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在文化傳播上也有著不可低估的能量,如果將兩者結合,能量相疊加,無論是對漢語的推廣還是對武術的普及,都是很有益處的,同時也必將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本文通過對武術和對外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以及對外漢語專業教學特點的分析研究,歸納總結武術教育融入對外漢語專業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方法與建議.
關鍵詞 :對外漢語;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武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852;H1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173-02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有影響的“漢語熱”和“中國文化熱”的升溫,以及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全球的開設,學習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全球的趨勢.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當今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如果將漢語教學與武術教育相結合,必將成為一種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對武術的發展和中國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1 對外漢語的現狀
1.1 國內對外漢語事業的蓬勃發展
隨著國內各高等院校學漢語的外國學生日益增多,對外漢語教學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逐步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日益受到重視的領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條重要渠道.自1983年國家教育部設立對外漢語專業以來,至今開設此專業的高校已經超過了百家,培養了大批的對外漢語人才.教育部2010年出臺的《留學中國計劃》,初步確定到2020年,接收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將擴大到50萬人.這所有一切都凸顯了對外漢語師資人才問題亟待解決.
1.2 國外孔子學院和課堂的飛速推廣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兩千年來其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2004年國家漢辦在韓國漢城創辦第一所孔子學院至今,全球范圍內12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注冊學員人數超過一百萬.10年來,全國共選派5萬名教師及志愿者,幫助各國開展漢語教學.在孔子學院的帶動和影響下,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從10年前的不足3000萬人快速攀升至目前的1億人.
孔子學院作為一個對外推廣漢語語言的機構,承載著推廣和傳承中國文化的重任,十年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 對外漢語的前景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受歡迎和重視.尤其是在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世博會以后,世界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更大的認同,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中國進行漢語學習,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他們中不僅僅包括研究中國問題和中外經貿領域的專業人士,而且還有更多的普通民眾,開始走進孔子學院和課堂,學習用中文交流,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歷史、文學、藝術等豐富的文化知識.更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漢語,重視中國文化的力量,有的甚至已經將中文納入青少年兒童的常規課程體系.如:英國將為著名景點起中文名字;日本奧州市著手培養中文醫療翻譯;韓國準備從2018年起在小學三年級以上的教科書中并行使用漢字,等等.這一切都表明對外漢語前景非常光明,發展空間巨大.
3 武術、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3.1 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武術,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原始社會開始,便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經過5000年的文化積淀與歷史演進,武術也在不斷地發展更新,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的思想、經濟、軍事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對武術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武術,不僅僅是一種技擊技術,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與教材,是一部關于中華文明的發展史.這就是武術不同于跆拳道等技擊技術的地方,也正是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3.2 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學習漢語不僅僅是學習這種語言.漢語,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重要載體.所謂對外漢語,就是要將漢語推廣出去,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漢語,學習漢語甚至應用漢語.很多外國人學習漢語更多的是希望可以通過對語言的學習進而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所以,對外漢語不光要將漢語對外傳播,更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出去.
同是“禮儀”,漢語中同樣有所體現.譬如:問候,晚輩對長輩要用“您好”而不是“你好”;詢問別人的姓,漢語用“貴姓”;在提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要用謙稱,如“內人”、“犬子”、“愚見”等等.雖然只是日常對話,但是字句之間無不彰顯著中國的禮儀原則,與謙卑有序的等級制度等.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來分析,武術、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相互促進的.
4 武術教育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性
學習語言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況且漢語本身是很有深度和難度的.比如多音字,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或意思中有不同的讀音,這就要求說話人對自己說話時的環境和要表達的意思有很準確的了解,同時書面語和口語也有不同的發音.有時表達同一個意思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表示,總體上可以分成書面語和口語,書面語又有白話文和文言文之分.漢語無疑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如此晦澀難懂的學習內容,如何更好地被外國人接受,確實是個難題,況且,我們還需要將中國5000年傳承的文化融入其中,教就是個難題,學也同樣不容易,其中還有文化差異的阻礙,這此都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以及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能把漢語教學與武術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武術文化的教育性和激勵性,也可以增加趣味性,提升學習的興趣,還可加深對漢語的記憶和中國文化的理解,一舉多得.
5 武術教育融入對外漢語專業的方法與建議
5.1 武術文化的切入
在武術教學中,技術跟文化的關系是密切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武術的技術是從古時候人類狩獵等活動中發展而來的,這是全世界技擊術所共有的屬性,但是武術受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內涵.通過教師們對學生進行武術文化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們懂得武術技術動作中的攻防含義及其產生的背景.
5.1.1 設立武術文化專題教學
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許多的武術名人和有趣的武術故事,可以將其設為武術文化專題進行教學,集中講解,對于其中涉及到的專有名詞,要從漢字和含義兩方面入手進行解讀.漢字作為淺層知識,可以先單純的進行認字以及字詞的含義了解,通過字形記憶含義,了解中國人是如何造字的;而含義的講解要加入所包含的相關文化知識.通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部分相結合起來進行傳播,不但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利用人們崇拜偶像的心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在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到了中華武術文化.具體包括通過武德滲透中國精神,通過武術的禮儀表述中國傳統禮儀,通過動作銜接闡釋中醫養生的精髓等等.同時還可以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結合起來,邊做邊講,親自參與其中更有利于對漢語及中華文化的學習.
5.1.2 在漢語教學中加入武術電影
中文的電影,也是學習漢語很有效的途徑之一,這和學習英語是一樣的,練習聽力,還能從電影中了解中國的文化、環境和習慣.教師們應加強對于武術文化的內在精神的講解,使學生們對武術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明白其精神.比如武俠電影,不光有華麗的動作,其中人物的個性特點也是中國提倡的精神的體現,比如:俠義精神,愛國精神等等.武術電影本身就很具有吸引力,寓教于樂,字幕、聲音、場景,使學習者從多方位感受漢語的運用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5.2 武術技術的普及
根據近幾年來國家漢辦和孔子學院總部招募漢語教師志愿者的通知,相當多的崗位技能要求都明確表達了對武術或太極拳的漢語教師人才的需求與偏愛,這也就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就是在對外漢語專業教學中推廣與普及武術,加強武術文化與技能的學習,必將有助于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就業與發展.針對對外漢語專業的特點,開設一批特色的武術必修或選修課程,比如太極拳,長拳,劍術等等,尤其是結合高校二年制的體育必修課程,創新學生體育課程設置,再綜合考慮地方武術特色,打造高校獨具特色的對外漢語武術課程.
綜上所述,武術和漢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兩者在教育方面相輔相成,因此可以將二者和諧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武術提升漢語學習的趣味、豐富漢語學習的內容,讓漢語推動武術在世界的發展與傳播,讓更多的人,更真實地了解學習中國武術,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與影響,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崇拜卻無法很好地學習.這樣可以更大限度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在更短的時間內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去,形成強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昌貴,翁麗霞.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8(4):77.
〔2〕趙寶虎,董剛.武術文化的對外傳播[J].科技信息,2009(32).
〔3〕郭悅.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傳播的重要性[J].安徽文學,2008(12).
【關鍵詞】客觀事物;加工改造;創新思維;景觀圖
【中圖分類號】G226.22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5-0135-01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注重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高中地理教師應結合地理學科特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力。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由于中學地理教學以地理環境為研究對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為觀察對象,所以觀察方式較其他學科更為全面,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直接觀察和實驗觀察、解剖觀察和對比觀察等方式都會被經常運用。在地理學習的感知階段就應重視觀察力的培養和發展,不僅要熟練基本技能,還要提高感知能力。如觀察地圖應該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圖例,然后才能閱讀其他內容;教給學生依次觀察自然和人文要素進而概括區域特征的方法;利用圖像顯示地形類型,進行特征比照;通過野外活動,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的全面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復雜性,在地理學習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階段都應加強注意力的培養和發展,通過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透過復雜的現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來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斷層中的部分內容,涉及形態和成因,學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圖片、模型、投影和錄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過有意注意,又通過無意注意進行感知,同時不斷引起興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在地理學習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對于大量的沒有親歷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要根據圖像顯示和語言文字描述在頭腦中構造出形象,這是感知的結果,也是學對語法的定義是:“對語言的一般描述,主要是對其組織原則的理論描述。”事實上對于句型的操練,各種語言都有運用,主要還是需要語感,就是多聽,多練。漢語教學,應始終圍繞著以下幾個原則和方法進行討論:第一,以培養留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為目標,這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任務。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使留學生能夠用漢語與他人進行交際,能夠聽懂讀懂別人說出寫出的漢語,能夠使用漢語和書面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關注留學生課堂教學情況,正確處理個別教學實習與留學生其他學習活動的關系。第三,展開語言對比,凸現漢語特點,正確處理語法教學中漢語和其他語言的關系。第四,精講多練,處理好實習生講解和留學生操練的關系,知識和技能的關系。只有把握好了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四、培養學生的記憶力
學生能否記憶足夠的地名,不但關系到地理知識的掌握,還直接影響著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等認知階段,都應培養和發展記憶力。除了加強理解記憶等意義記憶,還應注意:①重視機械記憶。大量的地名、特產和數據,需要機械記憶,通過反復再現和比較,儲存在大腦中;②充分應用聯想。經過理解,知識容易記憶。
③強化對關鍵特征的記憶。區分主次,重點記憶關鍵知識,如地球的經線很多,但關鍵的幾條是本初子午線、日界線、西經20o線和東經160。線。記住這幾條經線,就抓住了經度位置的關鍵。
五、培養學生的思維力
思維是一個人理解知識的必要心理因素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條件,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屬性和本質屬性。
關鍵詞:科技漢語,漢語語體,選詞,科技詞匯
中圖分類號:H03;H08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1.003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technical lexicons to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for academic purpose, we explain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technical texts of Chinese language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ds used in technical or academic Chinese. The issues discussed include morpheme structure in word formation, syllable and vocal match, technical word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nominalization phenomenon. Compared with common words, we conclude that Chinese technical term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contain more morphemes, stress pronunciation correspondence and symmetry symmetrical rhyme, semantic meanings are narrowed down to single meaning,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word formation is complex and even has more than 5 layers of structure, the law of word formation is obvious, and nominalization is frequently employed and has practical usages.
Keywords:technical Chinese, text style, word choice, technical term
引言
科技漢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匯研究、語體研究、句式結構及語法研究。隨著漢語作為第二外語教育學科的興起,科技漢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漢語的教學研究逐步為人們所關注。“專門用途漢語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和發展不但拓展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空間和專業領域,也標志著漢語作為外語教學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1]筆者從詞匯層面對科技漢語進行分析,力求更加全面地揭示科技漢語用詞的特性,并試圖剖析深層的緣由,旨在給漢語學習者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科技漢語用詞的概貌,幫助漢語學習者了解科技漢語詞匯的特征和選用詞匯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一雙詞素和多詞素特征
漢語中不乏單詞素詞,單詞素詞是漢語基本詞匯的主要成分,特別是許多古漢語詞匯更是單詞素居多。如:曰、抑、控、隱等。但是單詞素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口語,而書面語多用雙詞素詞。科技漢語是典型的書面語體,所以自然以雙詞素詞和多詞素詞為主。其表現之一就是把單詞素詞或直接擴展為雙詞素詞,或另選一個表達同樣含義的雙詞素詞。如:富/富裕、完/完畢、笨/愚鈍、面/表層等。因此,科技漢語語體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少用單詞素詞,多用多詞素詞,雙詞素詞使用頻率更高[2]。而且科技漢語中,許多雙詞素詞是由單詞素詞擴展而成的,盡管單詞素詞也能表達同樣的語義。如:
例(1):一定的礦產都與一定的礦物或巖石類型相聯系[3]3。
例(2):探討的目的是為了擴大視野……[3]287
例(1)中的雙詞素詞:礦產、礦物、巖石、類型、聯系,其中“礦產”和“礦物”,由“礦”擴展而來,“巖石”由“巖”擴展而來,“類型”由“類”擴展而來,“聯系”由“聯”擴展而來。同樣,例(2)中的“探討”由“探”擴展而來,“擴大”由“擴”擴展而來。
用于科技漢語語體的類似的雙詞素詞很多,有時看起來好像故意使語言復雜化。例如:忍受、測量、理解等。這些詞單個詞素都有獨立的含義,有的可以獨立在語言中使用,如:忍、受,測、量;有的要與另一個詞素黏合,表達基本相同的詞義,如:“理”只有與“解”結合,才能表達了解、認識的含義,或表達“從道理上了解”的含義。
二選詞音韻對稱
音韻對稱并非詩歌專屬,科技漢語也有類似的特點,而且非常常見。這也是由雙詞素和多詞素詞延伸出的特點。其實包括所有書面語言語體,都特別注意音節的對稱――雙音節詞對雙音節詞,多音節詞對多音節詞。而且這種對稱多數不是出于對語言含義的考慮,而是出于社會約定對這種語體選詞的期待。馮勝利稱之為“韻律語法”[4]。
例(3):金屬設備防腐蝕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金屬表面涂敷防腐涂層,以隔絕腐蝕介質與金屬基體[5]63。
例(3)中“最有效”“最常用”三音節詞音韻相一致,相呼應;用了“涂層”,而沒有單獨用“層”,是為了與雙音節詞“表面”相呼應,相對稱;選用了“隔絕”,而非單獨選用“隔”,是為了與雙音節詞“腐蝕”相對稱;選用了“基體”,而非單獨只用“體”,是為了對應雙音節詞“介質”。
例(4):一般是通過氣體分析法測得混合氣體中各組分的體積分數,再求得物質的量分數[5]5。
例(4)選用“測得”和“求得”,一個目的是將單音節擴展成雙音節,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前后對稱,韻律和諧。不僅是句子中的相同成分需要呼應和對稱,句子外部結構有時也需要對稱。
例(5):并且天然氣清潔干凈,能延長灶具的使用壽命。[5]16
例(5)中,“干凈”是個多余的成分,可以省略,但是為了與第二個分句結尾的“使用壽命”四音節相對稱,就需要增加這個看似累贅的成分,使兩個同是結尾、但成分不同的部分對稱起來。當然如果將“使用壽命”簡化為“壽命”,出于音節對稱之考慮,“干凈”自然應該省略。
另外,為了音節對應,有時需要增加虛詞,達到音節對稱的效果。
例(6):某些近地表的小型侵入體中也偶有發現[3]137。
例(7):這種現象叫作同分異構現象[5]91。
例(6)和例(7)中的“有”與“作”是沒有實義的成分。前者的“偶”在現代漢語中很少獨立出現,需要一個詞或詞素與其同時使用,如:偶遇、偶現;后者的“叫”完全可以獨立存在,這里添加“作”,完全出于韻律考慮。類似表達如:一般而言(一般言)、總而言之(總言之)、重點之一(一重點)等。
三詞匯的單義性
科技漢語選用的詞匯與通用漢語詞匯特點有所不同。杜厚文指出:“科學術語都具有精確的含義,每個術語在某一領域內只有一個嚴格規定的意義。”[6]通用漢語詞匯,特別是含有基本含義的詞根,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素可以與其他詞素結合,生成一個新詞。如:分、合都是多義詞,可以與其他詞素組合成新的詞:分子、分子量、分x、合成、合成纖維。漢語每一個詞都有語義,但每個詞的語義并不都是唯一的。科技語體選用的詞匯趨向于單義,即每個詞的語義沒有多義性。也就是說,一個術語的所指是固定的一個概念、物體、過程、行為或事件,不產生歧義。如:石油地質講的“高壓層”不會誤解為“政治與法律壓力高的層”或“血壓高的層”,而是“地層壓力高的儲層”;“三次采油”與“采了三次油”或“重復了三次采油”沒有關系,而是“提高采收率的技術”;機械講的“三通”不是“通郵、通航、通商”或“通電、通水、通路”,而是“三個進出口的管件”。因此,在科技漢語里,歧義詞或歧義詞根,失去了歧義,所表達的語義具有精確性、唯一性、排他性。原具有抽象、比喻等含義的詞素,不再有抽象、比喻的含義,不再富有感彩。計算機學科使用的“引導”沒有“牽引、指路、指方向、幫人引出困境”等含義。海上鉆井平臺的“天車”也無須費解為“神話傳說中羲和載日之車”“天子所乘之車”“高麗國對中國使者之稱”或“北斗星”。
科技漢語中詞義的單一性還表現在由多個詞組成的專業術語中。這些術語的組成成分多數是由普通術語組合成專門術語,有些是專門術語加普通術語組成另外一個專門術語,少數是由專門術語加專門術語組成另一個專門術語。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組成后的新詞語具有詞義單一性。
如:“消磁”和“射孔”都是由兩個普通含義的詞素組成的專門術語。分別指“使磁性減弱或消失的過程”和“井筒內爆炸開孔”。構成專門術語的普通詞素具有多個語義,如“消”可以指“失蹤”“減少”“弱化”“使不見”“去除”等。但形成專門術語后,每個術語的內涵都具有單一的意義,單指特定的過程和行為。下面是一個普通詞語和一個專門詞語組成的例子。“河流階地”為“普+專”結構、“觸變成形”為“專+普”結構。前者指“河谷底部階梯形地形”,后者指“通過一觸即變形成的狀態”。而“射流偏轉舵”“合成負荷”和“合成孔徑聲吶”都是“專+專(+專)”形成的專用術語。無論上述哪一種狀態,構成的術語都具有單一語義。
語言的模糊現象十分常見,科技語體中也會用到模糊詞、詞素、短語,但是這些模糊表達,一旦被科技語篇所采用,就會消除模糊性,或模糊程度大為縮減,意義變得清晰。如:“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在速度控制、信號燈、道寬等方面有明確的區別;“輕粒子”的質量“輕”到小于或等于一個電子,有明確的標準;“稀有氣體”指“在常溫常壓下無色無味的單原子氣體,很難進行化學反應”。
四科技新生詞匯形成特點
漢語科技新詞形成的主要方式有三種。第一,直接從外來語引進,翻譯,轉化成漢語詞匯。如:富集(enrichment)、運移(migration)、基因(gene)、軟件(software)、工作站(workstation)。第二,根據新的科技概念,找到核心詞根或現有的詞匯,加另外一個詞根、詞或詞綴構成新詞。這類構詞方法叫復合構詞,或稱合成法[7]。另外還有派生構詞。如:電+纜=電纜,沖蝕+作用=沖蝕作用,遺傳+工程=遺傳工程,可+變+量=可變量,離+合=離合。復合、派生構詞方式,構建了最大量的科技術語。漢語中,出現了一些構成科技新詞的常用的詞匯、詞根,如:度、率、性、學、法、器、儀、值,這些詞根很容易與其他詞根或詞綴結合,形成新詞[8]。第三,將現有詞語賦予新的科技含義。如:菜單、程序、空間格子、裂縫。這類詞里,一些普通詞匯,被賦予了科技含義(如:露頭、解扣、降水);而有些抽象概念,則被賦予了具體確切含義(如:程序、共存水、信息處理)。
合成或派生構詞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即詞匯化的過程。由于科技術語語義含義的單一性,一旦某個新的專門術語的組合相對穩定下來,并被人們所接受,就會逐步或快速形成一個固定的術語。無論含有多少詞素,固定下來的一組詞素,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新詞,不再是一個短語。也就是說,以一定的語法規則和構詞規則將一連串的語素疊加在一起,就表示一個有明確所指的科技術語。如:高速動態隨機存儲器、分塊式仿真程序設計擴充、最小允許支撐裂縫高度等。這些術語包含的詞素甚至在十個以上,但同樣只表達一個確定的概念,成為一個固定的詞。專業人員理解這些術語,不是按照每個詞素的意義去理解,也就是說,理解每個術語的含義不需要理解每個詞素的含義,也不是理解這一串詞素意義疊加的含義,而是把整個一串詞素作為一個概念整體理解。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詞匯化。
這里舉了幾個相對較長的術語作為范例,并不是說只有長的術語存在詞匯化的問題,只是說明再多的詞素,也可以形成一個詞,詞素之間的關系再復雜,也可以共存在一個詞中。
當一個短語變成一個詞,為了使用方便,出現了英文字母縮寫形式。如:HREELS(高分辨電子能量損失譜),由此可以認為,這個短語已經完全被接受為一個詞。另外也可以推斷,用英文字母縮寫表示的科技術語,很可能源于英文。漢語科技術語很少有縮寫形式。
對于漢語初學者來說,所有詞匯都是“新”的,并不關心某個詞的歷史沿革和形成規則。但是,了解了新詞構成的規律,就能按照規律,活學活造。如:學過“探測”和“儀”,就可以根據推理,探測需要通過某種儀器進行,而造成“探測儀”;語言中已有“氫”和“發生器”詞素,構成“氫發生器”,從而推導出“氧發生器”“蒸汽發生器”等。當然,推導新詞的方法,漢語學習者不能完全將其作為造詞的手段,只能作為幫助漢語學習者理解新學詞語的方法和依據。
五科技詞匯的層次特點
根據事物的分類法則,表示概念的詞匯在層次體系中處于不同的位置,由此形成詞匯的層次結構體系。克魯斯(Cruse)認為,一個概念引出的類別可分為5個層次:起始概念、生命形態、所屬類型、具體分類、類別變種[9]。起始概念一般具有唯一性,起始概念分類后,一般其下位概念是兩個或多個成員,偶爾也有單個成員的情況。克魯斯列舉了動物分類結構的不同層次詞匯的特點。處于第三層的表示生命形式的詞匯最為常用,總數最多,使用頻率最高,多用于日常交流和非專業交流。而專業術語絕大多數處于是第4層到第5層的詞匯。層次越低,專業性越強,使用人群越少。
例(8):見圖1。
例(8)從表層上看起來,從一個很寬泛的“容器”概念,到專門的概念“冷s塔”“消毒鍋”。這里有分類依據準則問題,遵循的原則是:下位詞代表的事物是上位詞代表的事物的一種。另外一個準則也可以理解為按照功能分類準則分類。一般來講,越處于下層的詞匯,專業性越強。但是在例(8)中,處于第4層的術語從語言本身看,顯得更專業,因為一般來講,術語中包含的詞素越多,專業性越強,如例(10)。但是,從概念的角度講,“冷卻塔”和“消毒鍋”只是“換熱壓力容器”的一種,概念更小,更具體。
科技概念分類與生物分類略有不同。生物分類的5層論是成立的[9],但是在科技概念層次分類中,因為科技詞匯分層、分類所依照的原則和類別、層次之間關系的不同,某一特定的詞有可能具有多種身份,或在不同的詞語分層結構中,處于不同的層次。在一個結構中處于底層的詞,可能在另一個結構中處于高層。
例(9):見圖2。
例(10):見圖3。
在例(9)中處于分類層的專業術語“孔隙介質模型”可以順著孔隙介質的類別繼續分類,因此其在例(10)中,充當了起始概念。其實在例(10)中,模型已經變得不是非常重要,孔隙介質成了概念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變量,雖然模型仍然是概念的核心成分。因為不同層次的模型,變量都因孔隙介質的不同類別而產生。
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表達形式”和“孔隙介質模型”雖然都處于不同詞匯分類結構的起始概念,但是后者具有雙重屬性,既有具體分類詞的屬性,本身就是專業術語,又能從專業概念的維度,繼續分解為更專業的技術概念。而且所有以專業概念作起始概念的層次分類,分出的底層概念,都屬于更專業的專業概念。這是因專業概念的復雜性和專業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再舉一例,說明科技概念分類的復雜。
例(11):見圖4。
按照“B是A的一種”規則,例(11)所展示的儀器分類圖分為6層。而且依據這一分類原則,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會有更多層次出現。在一般解釋或給科技概念下定義時,可以跨層描述。比如,“照相式三維掃描儀”可以描述為:①一種儀器;②一種測量儀;③一種光學測量儀;④一種三維光學測量儀;⑤一種非接觸式光學測量儀。雖然①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是實際上顯得沒有新的信息含義,一般不會選用;⑤從分類的角度看,“非接觸式光學測量儀”屬于“照相式三維掃描儀”的直接上位類別,從解釋科技術語的角度可以選用,也很完整,但是顯得過分拘泥于專業分類,而且“非接觸式”也只是測量的一種方式,并非功能方面的特性。所以③和④是更適合的定義選擇。
但是,回過頭來看層與層之間的另外一些關系。處于第2層的平行詞匯表達的概念表現出功能的不同;處于第3、4、5、6層的平行詞匯所代表的概念是工作原理和方式的不同。按照功能和工作方式原則,例(11)至少可以分為兩個分層圖:第1~2層構成一個層次結構,第2~4層構成一個層次結構。如果按照術語主要信息轉移的原則(如例(10)),例(11)可以把“光學測量儀”作為起始概念,引出另外一個層次圖。因此,在分析科技術語時,簡單依據“B是A的一種”不能夠完全反映層次之間概念的關系。上述6層術語,既涵蓋共性的關系,又有特性的關系,體現了科技詞匯分類的復雜性。
六名詞化動詞和名詞化形容詞的選用
名詞在科技漢語語篇中使用頻率高是可想而知的,因為表達一個主題,就是把名詞表達的概念用動詞、形容詞、連詞連接起來,并附加修飾語,就形成完整的語句,表達出完整的主題。我們所講的名詞使用頻繁,是指本來不是名詞的詞的名詞化現象,更增加了名詞的使用比例。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第一種情況,動詞或形容詞形態沒有發生改變,直接被用作名詞。如:濕潤、吸附、大小、影響、發展、構成、抑制。這種名詞化現象是科技漢語語體最具重要意義的名詞化形式。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在改變句式結構、豐富表達語義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例(12):泡沫的合并與破裂是自由能減少的自發過程[5]221。
例(12)出現了三個動詞的名詞化形式:合并、破裂和減少。名詞化的利用,第一能使多個簡單句合并為一個簡單句,把隱含的多個簡單句變成了一連串名詞短語,使得用詞減少,句長縮短,結構簡化,也不失表達同樣的語言意義。如果不使用名詞化形式,要表達同樣的語言意義,就會出現多個單句:泡沫合并;泡沫破裂;兩個現象形成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由能減少;這個過程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如果這樣拆分,就拆分為五個簡單句。第二,形容詞和動詞名詞化后,可以更加自由地附加修飾或限定詞語,使得語言表達更豐富。
例(13):馬旭村項目組在此重點基金項目的資助下, 開展了表面化學反應活性量子效應的實驗研究、量子效應誘導的磁性有機分子的選擇性自組裝生長的實驗研究以及與金屬薄膜表面上分子吸附和化學反應的量子調控相關的理論研究[10]。
作為一個簡單句,例(13)使用了多個動詞的名詞化形式:資助、反應、活性、試驗研究、誘導、選擇性、組裝、生長、實驗研究、吸附、反應、控制、研究。例句中,資助充當了介詞“在”引起的狀語中心詞,依次出現的“實驗研究”“實驗研究”“理論研究”充當了三個并列的賓語的中心詞,每個詞/詞組都附帶有復雜的定語修飾語。同樣,反應、活性、誘導、選擇性、組裝生長、吸附、反應、調控各自都帶有定語修飾語。不僅帶有定語,“調控”也在“與…相關”介詞短語中起了介詞賓語作用。由此可見,名詞化形式前后都可以附帶修飾語,而且在理論上,修飾語可以無限多,作者自由發揮的余地大。
第二種情況,動詞或形容詞加后綴,形成名詞性詞匯。如:穩定性、復雜性、溫度、必要性、聚合物、化合物、稀釋劑、敏感度、電解法、分散劑、自由基等。
除了單個詞加詞綴構成新的詞匯,還有相對復雜的情形。動賓結構加詞綴,如:降失水劑、提高采收率、結核。還有動賓結構本身名詞化,如:降黏、去混合。也有動詞加狀語的名詞化現象,如:浮選、復得、洗脫。
例(14):泡沫結構對其穩定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氣泡的幾何形狀、氣泡的大小、氣泡的分散性對其穩定性的影響[5]221。
這里的穩定性(性質)、分散性(方式)就是形容詞加表示性質、范圍,或方式詞綴生成的名詞。
例(15):表面活性劑濃度越高,界面膜強度和液滴聚結所受的阻力越大,微乳液的穩定性越高[5]217。
例(15)使用了活性(方式)、濃度(程度)、強度(幅度),后兩個與表示程度、幅度、時間段的“度”詞綴相結合。
七結語
本文結合科技漢語詞匯的詞素結構、發音、語義、分層、形成機理、名詞化等方面的基本特點進行了分析。總體講,漢語科技詞匯與普通詞匯相比,所含詞素多、講究對應和對稱、語義趨向單一、層次結構復雜、形成方式規律明顯、名詞化現象普遍。這些特點形成了科技漢語語體的部分特征。文章提到的有些特點是大家公認的,有些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
參考文獻
[1] 李泉.論專門用途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2011(3):50-57.
[2] 郭德萌.科技漢語詞匯的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2):127-136.
[3] 陳世悅.礦物巖石學[M].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2008.
[4] 馮勝利.論漢語書面正式語體的特征與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06(4):98-106.
[5] 方紹燕.油田基礎化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6] 杜厚文.漢語科技文體的語言特點[J].語言教學研究,1981(2):87-101.
[7] 才磊.科技新詞工作初探[J].中國科技術語,2008(2):49-51.
[8] 陳少波.試論漢語科技詞匯[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1994(4):64-71.
一、語言情感與語言情感研究
“認同”屬于心理學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認同是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對象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認同”(identity)指“承認、認可或認為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感到親切”,具有“歸屬感”的涵義。現代意義上的認同研究一般包括個人認同和群體認同兩個維度。而群體認同則包括社會認同、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等。語言認同是一種文化心理的趨同現象,也是一種文化認同,是指個人或群體對某一語言承認、認可的過程或趨同的結果,包含很多因素,比如情感、認知、行為傾向等,因此語言認同包含語言認知認同、語言情感認同和語言行為傾向認同。我們認為,語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族群認同的一個重要指標。它不僅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族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族群尋求認同、確立自身合法地位的重要手段,并在某種意義上關乎著族群的生存,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
社會學研究表明,個體融入群體及群體的協調維系,都與語言認同有密切的關系。或者說,不同個體構成群體、群體的和諧達成,都有著語言認同的促動。語言情感是使用者內心對語言的穩定、深刻而持久的評價,包括正面評價(如喜歡)和反面評價(如害怕、困難、不喜歡)。正面評價反映了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的接受和喜愛,是非消極性的情感,反面評價反映出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的排斥、害怕和恐懼,是消極性的情感。語言情感是一種語言在使用者內心的體驗,是某個群體接受或學習一種語言的動力之一。因此,我們認為對語言情感認同的研究,可以了解語言使用者的語言態度,了解某種語言在學習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價值,進而透析語言使用者產生該情感的認知因素。對語言情感的研究學術界一直很關注,也有不少成果,但在研究的內容和方式上存在一些盲點。有些研究者將語言情感與語言態度混淆使用,在研究中忽視情感產生的根源,也就是說忽視了情感與認知的關系。我們認為,語言情感是一個過程,要以認知為基礎,認知產生情感,對事物的感知影響著情感。同時我們也認為,情感還受行為的影響。以往對語言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從人類學及人口學的角度探討華裔的融入程度和華人的屬性認同;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調查不同方言區民眾對普通話、方言的情感認同、少數民族對民族語言的情感認同、不同族群的文化認同的研究;但是,在語言情感的研究中還鮮有將母國語言和居住地語言、他國語言的情感認同放在同一層面探討的。眾所周知,菲律賓與中國往來甚早、歷史上貿易往來頻繁,根據菲律賓移民局2012年的統計,在菲律賓國家中,華人血統約占百分之二十;以菲律賓現有的人口來說﹐有華人血統的可能超過一千萬人。由于歷史和地理上的關系,在菲華人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屬于閩南人。華僑到達異國,為了生活上的需要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居住國的文化,進行自身的本土化過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與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在菲華人經歷了受排擠、菲化的過程,之后日漸融入菲主流社會,在形式上成了菲律賓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在東南亞的華僑已經是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第四代了,并已經在社會和文化上分別融入了各自所處的社區和民族群體,雖然他們有一部分還會說方言或普通話,但他們所講的方言可能已經被當地語言涵化了。方言一向被認為是民族語言的組成部分,因此,認同方言也就是認同民族語言。對于菲律賓華裔來說,漢語就是菲律賓華裔的母語,閩南話是他們的母言,對閩南話的認同其實也就是對民族認同的一個標志。根據我們調查得知,閩南話是菲律賓華人社會的通用語言,也是菲律賓主要的商業語言。菲華后裔在語言學習中大多先學會說閩南話,菲律賓的華裔文化和風俗習慣也大多靠閩南話來保持。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東南亞華裔對母國語言包括漢語和閩南話的情感認同意義重大:了解華裔對祖籍地語言情感的認同,可以揭示華裔對祖籍國認同與祖籍地認同的聯系和差異;研究華裔的語言情感認同,可以了解這個群體對自己族群歸屬的認知和對某種語言的情感特征,探究這個群體對民族傳統和族群認同度;了解東南亞華裔的語言情感認同,可以有效地針對華裔的語言情感,有的放矢地開展漢語傳播,促進漢語的國際推廣。菲律賓的華裔結構和華裔融入居住國的過程在東南亞具有代表性,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風向標,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語言情感認同是研究華裔語言情感認同的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因此我們選擇菲律賓華裔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基于菲律賓特殊的語言環境,大多數的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從小都接觸閩南話、漢語、英語和菲律賓語言;因此,為了有所比較,我們將以上四種語言的情感放在同一平面做比較研究。在研究方式上,過去對語言情感認同的研究,大多運用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方法,如最典型的做法是問卷調查和變語配對研究。問卷調查一般采用由被調查者自己填答問卷的方式,這種研究方式在與被調查者的接觸中調查的目的已經有所暗示,調查結果缺乏客觀性,結果的深度不夠。而變語配對法則受到測試樣板語言能力差異的干擾。我們認為,當下更應該在語言現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思維優勢,用更合適的研究方法展開研究闡釋。
心理學的“自由聯想”被稱為“聯想實驗的基本方法之一”①,是通過調查潛意識對外在刺激的反應來獲取個體頭腦中的認知信息。將聯想到的詞聯系起來,就可能完成對一個人心理情結的了解,也證明了人們所無法直接接觸的潛意識的存在。②這種方法是一個人在某個節點上對詞匯的激發與激動,表面上看反映了一個人的詞匯儲備量,實際上是從潛意識里激發出來的對人的心理現狀及生活現狀的寫照。這種測試方式可以擺脫傳統的“問卷調查”方式的缺點,擺脫已定的概念形式,更深刻地挖掘受試者未被人發覺的內心深處的認知反映,推測思維主體由此得出的選擇性行動。因此,本文將通過心理學的詞語自由聯想方式獲得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對“閩南話”、“漢語”乃至“英語”、“菲律賓語”四種語言的情感特征,有效地了解菲律賓華裔青少年這一群體對這四種語言的情感認知,分析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對自己族群歸屬的認知和對某種語言的情感特征,探究這個群體對民族傳統和族群的認同度。
二、調查過程與數據分析
我們把初到福建的菲律賓華裔青少年作為調查對象,包括廈門海外教育學院14人、福建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29人、華僑大學華文學院43人。分別以“閩南話”“漢語”“英語”“菲律賓語”作為目標刺激詞語,并設置“運動”“美食”“海洋”“報紙”等非目標詞語作為干擾詞,要求被試在刺激詞呈現后立即把他想到的任何詞記錄下來,數量不限,每個刺激詞間隔20秒。為了尊重聯想的規律,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被試者的書寫速度,我們允許被試者用最熟悉的語言(可以是英語、漢語或者菲律賓語等)書寫。本次實驗共回收樣本86份,借助excel統計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1.刺激詞“閩南話”的聯想分析(1)數量分析扣除字跡不清或語義相近替代,(如“非常難”“很難”取一個代替,“奶奶”“我的祖母”取一個代替)。這樣對“閩南話”的刺激聯想實驗共獲得209個數據,其中包含80個詞語。我們首先對第一個被聯想到的詞語進行統計。因為我們認為,并不是所有被聯想到的詞都能夠反映一個群體的認知情況。同樣是聯想,“第一個被聯想到的”和“第二個被聯想到的”、“第三個被聯想到的”對于認知的關聯性是不一樣的,“第一個被聯想到的”顯然更有價值,在聯想者的心理結構的重要性更高些。在86份樣本中,第一個被聯想到的詞語有40個。其中“第一次被聯想到的”包括:家庭成員“爸爸”“媽媽”等7人次,“家”的概念包括“家”“家人”“家鄉”等9人次,與“中國”概念有關的2人次,與“華人”概念有關的4人次。我們將被聯想到的詞分成兩類:消極意義和非消極意義,所謂消極意義就是削弱對某個主體的認同感,非消極意義包含積極意義和中性意義,就是增強或保持對某個主體的認同。對“閩南話”的聯想具有消極意義的詞語有四個,非消極意義和消極意義的詞數量比是36:4。(2)“加權”分析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揭示被試者整體的認知情況,我們認為僅僅考慮“第一個被聯想到的”顯然還是過于片面,因此,我們試圖用“加權”統計法進行統計,將受試者的認知情況全面地反映出來。具體做法是:設定“第一個被聯想到的”詞語權重為2,“第二個被聯想到的”詞語權重1.9,這樣依次類推,第三個為1.8,第四個為1.7。例如,“家人”這個詞“第一個被聯想到”4次,得4×2分,“第二個被聯想到”2次,得2×1.9,“第三個被聯想到”1次,得1×1.8分,“第四個被聯想到”0次,得0×1.7分,“第五個被聯想到”1次,得1×1.6分,那么“家人”的權重得分就是15.2。我們對在刺激詞“閩南話”的刺激下被聯想到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詞語進行加權統計。我們發現:在對“閩南話”的聯想中,包含特殊積極情感的“家”的概念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家里”“家鄉”“家人”“家鄉話”“父母”等,其數值總數是83.9。通過刺激詞聯想到的地名有“晉江”“廈門”“中國”“泉州”;蘊含語言態度和語言能力的有“(很)想學”“我會說一點”“我會說”“(很)有趣”“(很)難”。其中,“聽不懂”“(很)難”具有消極意義,非消極意義的加權數值和消極意義的加權數值比是334:19.4。
2.刺激詞“漢語”的聯想分析對刺激詞“漢語”的聯想,我們共獲得295個數據,共包含97個詞,第一個被聯想到的詞語有29個。其中“(很)難(學)”被第一個聯想到的次數最多,達到20次,其次是“中文”“中國”“中國人”。在以上詞語中具有消極意義的有“(很)難(學)”“復雜”兩個。非消極意義和消極意義的詞數量比是18:2。以上詞語具有消極意義的有“復雜”“(很)難學”,消極意義主要集中在學習的難易上;“豐富”“國際語言”“需要”“重要”等均具有非消極含義,含有對語言地位、學習重要性等的評價。被聯想到兩次或兩次以上的非消極意義的詞語數量與消極意義詞語的數量比是20:2。刺激詞“漢語”獲得的加權總數值是364.5,其中含有消極語義的數值是64.2。非消極語義與消極語義之間的權重比值是300.3:64.2,二者接近5:1。
3.刺激詞“英語”的聯想分析對刺激詞“英語”的聯想共獲得213個數據包含92個被聯想詞,我們同樣做了同義歸類,如“全世界通用的語言”“世界通用語言”所表達的意思一致,我們選擇了“世界通用語言”,這樣共獲得第一次被聯想到的詞語40個:以上詞語中“復雜”和“很難”具有消極的意義,主要是學習的難易上的情感,具有非消極意義的有“國際語言”“國際(化)”“(世界)第一語言”“不難”“不太難”“喜愛”“好”“世界通用語言”等。在加權統計中,具有消極意義的詞語消失了。以上的詞語我們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表示學習的感受,如“不太難”“(比較)簡單”“容易(學)”“有趣”“喜愛”;第二類表示語言的地位,如“(世界)第一語言”“(世界)通用語言”“全球化的語言”“國際(化)”“(很)重要”等;第三類表示與語言有關的因素如“語法”“書”“美國”等。關于“英語”的聯想共獲得289.1,消極意義的加權數值為0。4.刺激詞“菲律賓語”的聯想分析華裔在菲律賓生活,主觀上需要積極融入菲律賓社會,菲律賓語是生活中必須要使用的,因此我們還對“菲律賓語”做了測試,共獲得180個數據包含74個被聯想詞,第一個被聯想到的有。我們獲得權重數值239.9,其中具有消極意義的4,占1.7%,具有非消極意義的權重值是235.9,占98.3%。
三、數據分析獲得的啟示
根據以上的測試和統計,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刺激詞“閩南話”“漢語”“英語”“菲律賓語”被聯想的權重值分別是351.4、364.5、289.1、239.9,對“閩南話”“漢語”的聯想值遠遠超過對“菲律賓語”的聯想,這是否可以說明,受試者對漢語和閩南話具有更開闊的想象空間?這種開闊的想像空間根源是什么?是對祖籍地或祖籍國的向往?是受長輩的影響?還是有更深刻的原因?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更深入的思考。在對刺激詞“菲律賓語”的聯想中出現了“印尼”“西班牙”“普通話”“漢語”等的字眼,這種現象也值得我們關注。第二,語言的情感是復雜的。假如我們將語言情感分成若干維度:親切度、全球影響度、易懂度、個人喜好度,根據詞義的情感內涵,我們把聯想到“家”“父母”“故鄉”等概念的視為語言的親切度,把聯想到“有用”“國際語言”“世界第一語言”“國際化”“全球化的語言”“需要”等概念的視為全球影響度,把聯想到的“(很)容易”“好學”等概念的視為易懂度,把聯想到“豐富”“有趣”“有意思”等概念的視為個人喜好度。那么四種不同語言的四個不同情感維度的權重值分別如下表:以上統計顯示,英語屬于全球影響度高的容易獲得的語言,漢語屬于親切度高的有歸屬感的不容易獲得但具有一定全球影響度的語言,菲律賓語屬于親切的容易獲得的全球影響度低的語言。在四種語言中,閩南話的親切度最高。在對“漢語”的聯想中,“(很)難”是一個被高頻聯想到的詞語,但是又聯想到“必須學”“很重要”。在對“英語”的聯想中,“容易”“好學”被高頻率聯想。即便被試者認為閩南話和漢語的易懂度低,但調查的結果顯示被試者對這兩種語言具有較高的喜好度。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從根源上去尋找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尋找適合語言特征的教學方法,將“難”變“不難”甚至變“易”,減少學習者學習漢語和閩南話的主觀障礙。全球影響度反應語言的全球聲望和地位,我們注意到,在對“漢語”和“英語”的聯想中,“重要”“世界語言”同時被聯想到,說明漢語和英語都具有一定的全球影響度,但在對“英語”的聯想中,“國際語言”“世界第一語言”“國際化”“全球化的語言”等詞語被聯想到的頻次遠遠高于“漢語”,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在華裔青少年的心目中,漢語和英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英語的全球影響力明顯高于漢語?學習者普遍認為英語易懂、易學、有趣,這種心理認知是否會促進學習者對英語的接近?親切是情感認同與歸屬感構成的重要因素,這就意味著,華裔與漢語、閩南話相關度最高的是他們的情感認同,語言的歸屬感是促進青少年學習該語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統計顯示,華裔青少年對漢語和閩南話的親切度高,這可能也是他們學習漢語的內在動力之一。這是否可以認為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學習英語的工具性動機更強,而學習漢語的內在融入動機更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被試者對漢語的個人喜好度最高,我們認為這也是學習者接近漢語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包括三個系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其中認知是情感的源泉,以情感為導向;情感是行為活動的源泉,以行為活動為導向,這三個系統互相作用、互為前提、共同發展;認知改變情感,情感影響認知。同樣,情感對人的行動可以起到積極地增力作用,也可以起到消極的減力作用。積極地情感能提高人的積極性,消極的情感會削弱人的活動能力。一般來說,正面認知產生積極情感,積極情感產生積極地行為,但是也有三者不和諧的情況。華裔在接觸和使用漢語的過程中對漢語產生了一定的理解和積極情感,這些情感影響著華裔的行為傾向,在聯想中,出現“喜歡”“必須學”“我想學會”,說明不管是從對漢語的情感還是從社會價值的角度或者是學習者的態度,華裔都對漢語的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情感和正面的行為傾向。但是對漢語又有消極的認知,如漢語“很難”。顯然,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對漢語和閩南話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系統中出現了不和諧、不平衡的情況。如果消極的知再加強,可能就會影響學習者的情感,甚至行為傾向。那么漢語國際教育中如何減少學習者的消極認知、增強積極認知,減少不平衡現象,這是當前應該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第三,在關于刺激詞“閩南話”的聯想中,與“家”有關的概念如“家”“爸爸”“媽媽”“奶奶”“爺爺”以及“朋友”“親戚”“華裔”“菲律賓華人”被多頻次聯想到;被調查者雖然生活在菲律賓,但是在對“菲律賓語”的聯想中出現“家”的頻次很少,由此我們認為:閩南話是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主要家庭語言,在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心目中,閩南話與故鄉、親人等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在語言上能找到家的情感歸屬,他們對閩南話的認同是主動的積極的情感認同;這種認同感是基于一種很深的“家”的概念。即便很多被試者“只會說一點”閩南話,但他們“很想學會”。我們是否可以這么認為: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具有較強的故鄉情感認同,對祖籍國和祖籍地語言具有較強的忠誠度?方言是民系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民系自我認同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游汝杰,2009)我們認為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在對閩南話的聯想中高頻次地聯想到家的概念,說明他們具有較強的閩南族群的自我認同意識。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對“菲律賓語”的聯想中,也出現了“我們的母語”“家”等的概念,雖然權重值不高,但我們可以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三甚至是第四代華裔,在語言的認同上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也是他們融入居住國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對“閩南話”刺激詞的聯想中,出現了“(菲律賓)華人”“泉州”“廈門”“唐人街”“石獅”“晉江”“中國”“福建”“閩南”“華人區”等詞語,而且,“中國”和“福建”被高頻次地聯想。我們認為,在菲律賓,在唐人街,閩南話是常聽到的語言,閩南話似乎是福建乃至中國的指稱,甚至可以認為,閩南話不止代表閩南,甚至代表福建或者是整個中國。閩南話在海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實驗中“(很)想學”“我會一點”“我會說”“(很)難”“重要”也被多次聯想,這反映出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具有學習和掌握閩南話的愿望。在對“閩南話”和“漢語”的聯想中,與經濟類有關的詞語如“貿易”“生意”“商人”“國際語言”等被多頻次同時聯想。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除了特殊情感之外,華裔青少年想學習閩南話的目的是希望今后與中國與閩南有更多的合作與往來,他們學習閩南話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今后的發展考慮。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除了特殊的情感之外,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學習漢語包含兩個動機:漢語的國際地位很高,是今后世界通用的語言之一;學好漢語有助于今后更好地發展,更好地與祖籍國進行貿易往來。閩南話和漢語是東南亞華僑生活中的重要語言之一。因此,基于東南亞與閩南特殊的關系和華裔對閩南話的特殊情感,是否可以更大限度地發揮閩南話的作用,發揮閩南與東南亞特殊的優勢,在對其進行漢語教學中是否應該充分發揮華裔青少年對閩南話的情感認同和對閩南話的忠誠度,把閩南話作為在東南亞進行漢語教學的一門重要的中介語,促進家鄉情感的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的根本意義不僅僅在于傳播漢語知識,也不僅僅是傳播中國文化,更重要的是構建新的情感共同體。利用語言的認同感促進在東南亞各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的漢語傳播,促進各國華裔對母國的理解和支持,促進漢語的國際推廣,推動母國在世界上各國的溝通與交流,在世界上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
一種語言的失卻,不僅是一種文化和民族特有的認知途徑和思維結構的失落,而且是包括民族文化的認同在內的相對性的消失。這就是所謂“蘋果人”和"香蕉人"現象的本質。很明顯,語言承載文化,在對漢語的聯想調查中,有關文化的內容很少被聯想到,這是否是漢語國際教育目標的導向結果?長期以來,漢語的國際教育的目標是對漢語進行教學,讓學習者具有一定的漢語溝通能力并以此進行中國文化的傳播。我們認為,漢語國際教育應該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廣闊的視野,不僅僅是讓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漢語能力,而是能使學習者在語言習得的基礎上更好地與中國溝通,包括理解中國、理解中國人民、理解與中國有關的事物,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和諧發展,構建中國與世界各國健康、積極的關系。全球的發展趨勢是社會更加寬容和多元,各國間互相理解、溝通與融合。國家之間要相互理解,就意味著國家之間聯系更密切,經濟往來更緊密,人員交流更頻繁。未來世界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摒棄了武力和戰爭,未來權力與地位之爭是話語權力之爭。幾個強國推廣自己的語言給周邊國家,形成幾種語言和文化融合、共現是主要的一種競爭形式。漢語的對外推廣就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乃至世界各國融合理解的一種手段。而這種融合文化因素是關鍵。因此我們認為在對東南亞華裔青少年進行漢語推廣的過程中,是否應該充分利用語言情感和心理文化因素,在語詞教學中滲入更豐富的文化因子,提煉更濃厚的華人族裔情感,宣揚他們先輩遺傳下來的故土情懷;通過把語言教學同中華文化的傳承更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華裔青少年漢語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將“難”變為不難,甚至變“易”,讓學習者在愛好、興趣和需要中獲取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結論
[關鍵詞] 構式語法;構式;二語習得;啟示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3)05-0129-06
一、構式語法與構式
作為當今國內外語言學界的一門前沿學科,構式語法理論是在Fillmore和Kay等人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除了他們的理論外,還包括Lakoff和Goldberg的理論、Croft的激進構式語法、Bergen的體驗構式語法,此外,Langacker的認知語法也可以看成一種構式語法理論,因為他的象征單位(symbolic unit)其實就等同于構式(construction)。
“真正意義上的構式語法體系是指20世紀80年代Lakoff、Langacker,特別是Goldberg為代表的論元結構研究和Kay & Fillmore為代表的詞匯語義學、標記性構式以及Croft的激進構式語法。該研究模式中一個核心思想就是一個構式本身是一個整體,其意義不是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簡單相加。”[1]Croft將各種構式語法理論統稱為“Vanilla Construction Grammar”,認為語法知識(乃至語言知識)都是以構式形式組織起來的。
構式是形式與意義的匹配(pair),構式是語言的本質。任何語言的基本單位都是形式與意義的規約。形式與意義就如同漢字“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構式語法學家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是:如果用C代表獨立結構,將其看作一個形式(Fi)和意義(Si)的對應體,C能夠成立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無論形式(Fi)還是意義(Si)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從C自身的組成部分或是其他已有的結構推導出來。[2]5構式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層面。任何語言表達式,只要它的形式、意義不能完全從其組成成分中推導出來,就都可稱之為構式。正是因為有了“構式”,才使得語言成為語言;研究構式就意味著直指語言的本質之處。構式是人們內在語言知識系統的心智表征。
人們經常拿“水分子結構”作比喻,“水”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合而成的,這兩類原子一個是燃燒物,另一個是助燃物,為什么它們結合以后卻成為燃燒的對立面?簡單解釋就是:這兩類原子在結合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結合后的分子已喪失了構成原子的初始性質,此時,分子不等于不同原子的簡單相加。[3]283構式語法認為,部分不能獨立于整體而獨立存在;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之和,因為整體大于部分與部分相加之和。形義緊密結合為一個象征單位。人們一聽到某個詞句的語音,就能曉其義、知其用。構式不是把無意義的形式任意地置放在一起。語言就是這些象征單位或構式的總匯。
構式語法學家Goldberg研究的基本出發點是形式與其表達的意義的匹配,后來她又增補上功能,成為形式與意義/功能的配對。[4]15構式語法理論[4]15認為:(1)語法知識的心理表征由形義配對即構式組成。(2)構式的意義并不等于構式中每個組成成分的意義簡單相加,如in terms of這一構式的字面意義相加就與其實際表達的意義(就……而言)相差甚遠,by and large、let alone、all of a sudden等很難用生成語法解釋其構成。即便按照語法常規組合的構式,如red tape、blue films、black sheep、white goods、grayer society的意義也不是兩個組合單詞的意義的簡單相加。(3)語法知識是有組織的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構式。語法是人們頻繁重復使用一些用法逐步建構和積累起來的。語言是由構式組成的系統,因此語言習得其實就是構式的習得。學者們對二語習得所做的研究證明[5],第二語言的習得從學習使用日常慣用語開始,遵循“慣用語低域模式構式”這樣一個發展路徑。構式作為相對穩定的形義配對的整體儲存于人們的心智中,以各種表現形式存在于語法體系之中,成為人們表現現實世界、折射體驗和認知結果的基本架構。[3]271
二、構式與語塊
語塊(chunk)是記憶中由許多已經形成的成分所構建的更大的記憶單位。在認知語言學理論中,語塊即構式。語塊是人類信息處理能力的實際運用單位。如果從構式語法角度看待語塊,語塊是構式語法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式語法認為,構式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語言是由語塊組成的體系。語言理解要求將語言成分分解成語塊,學習者將注意力聚焦于重復出現的語塊。如果學習者能夠學到組合性的語塊,他們會以類比的方式處理語塊,從而獲得語法知識。
“語塊”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國心理學家、認知學家的奠基者之一George A. Miller,她于1956年首次提出了記憶中的“組塊”,后被語言學家移植到語言領域,提出了語塊的概念。[6]17語塊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的英國卡迪夫大學的Alison Wray教授認為:“語塊是一個存儲在大腦中的整體預制塊,在使用時從記憶中被整塊調用,而不是按照語法規則產出或分析的連續或非連續的由詞匯構成的語串。”[7]
按照Nattinger & Decarrico[8]1所給的定義,語塊就是指那些“multiword lexical phenomena that exist somewha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poles of lexicon and syntax, conventionalized form/function composites that occur more frequently and have more idiomatically determined meaning than language that is put together each time.”(語塊是指多詞詞匯現象,這種現象存在于傳統的詞匯與句法之間,表達的是習語意義,而不是字字相加的意思。)
不同的語言學家為了描述語塊現象,從各自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出發創造和使用了多達57個術語。[9]“語塊”一詞簡潔凝練,且從語義上能較好地涵蓋自由組合、搭配、固定詞組、習語、諺語、套語、習慣表達句式乃至語篇等諸多語言現象而范圍較廣,因此多沿用此稱謂。[10]國內對語塊的研究也使用了不同的術語,如:組塊、預制語塊、詞塊、程式塊、程式語等。
國外學界各個時期的語塊研究內容各有側重,如詞級結構、短語結構、句子框架及句級結構;研究的視角不同,有的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有的從語法學角度出發,還有的從形式的角度出發;研究的范式不同,如語料庫驅動的研究方式;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展,如從語塊本身的研究不斷向相關領域滲透。[6]18
三、構式與二語習得
(一)構式作為詞匯教學單位
“語塊有特殊含義的編碼程序,有彈性化空間,可以加載新的信息,可用于支撐話語拓展。”[11]也就是說,語塊有較固定的語法結構限制,穩定的搭配意義和特定的語用環境。語塊以整體形式儲存在大腦記憶庫中。目前對語言處理和產出的研究都指出,“母語使用者往往不斷重復使用大腦中已有的語塊來流利并準確地表達自己”。[12]36
語塊是理想的詞匯教學單位。語塊教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詞匯教學指出了一條路子。語塊教學法提倡在教學中使語言學習者記憶和積累大量的語塊,從而極大地提高語言輸入水平。運用語塊教學,可以將詞匯的語法意義和語境意義作為一個整體傳授給學生。“運用語塊教學,能夠使說話者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說適當的話語。”[13]“語言知識的獲得和交際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擴大學生的詞匯組塊、搭配能力和有效掌握最基本詞匯和語言結構實現的。”[14]詞匯教學歷來是二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詞匯習得研究已成為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非常清楚詞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15]438
語言習得是從具體的語塊/構式開始的,然后逐漸發展出語法能力。“在一定意義上講,學習語塊比學習語法更重要。”[16]語塊有利于學習者抽象出語法知識。這正好證明語塊/構式是語言習得的起點,是語法的基本單位。語言域獨有的知識可以通過它們在構式中的表現和使用而被語言學習者所習得。Nattinger和DeCarrico的研究證明,兒童通過習得預制語塊習得語言,特別是在早期階段。[8]1當兒童使用“What’s this?”時,他們可能把這三個詞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單位來記憶和使用,他們用“This is a…”來回答時,也是把This is a當作一個單位來使用。同樣還有giveme,Thisismine,Iwannago等。兒童在反復和成功地使用了某些相同的模式后,就從中概括出一些語塊的構造規則,從而形成語法能力,而作為語塊的那部分,則作為整體存儲在心理詞庫中。[17]1721語塊抽象到圖式的程度便產生構式。如果學習者能夠學到組合性的語塊,他們會以類比的方式來處理語塊而獲得語法知識。
(二)構式的習得
“語言習得成為構式語法近些年的一個主題。”[18]二語習得很大程度上就是構式/語塊的習得。[19]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構式/語塊是研究的焦點。“構式語法研究的焦點是一個個具體的構式在形式和意義上的配對,而形式和意義的配對正是語言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焦點,是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語言習得與使用的研究都可以從構式語法的研究中受益。”[20]構式語法理論認為,構式在二語的產出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發現,英語自然話語中有80%由各類構式組成[21],也就是說大部分話語是通過構式/語塊來實現的,可見構式是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
“構式儲存著概念-語義、句法和語用知識。”[22]這一定義意味著,任何構式都有自己獨立的形式、語義或功能。構式的整體不再是作為各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整合為一個整體。[2]5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進行交際。人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之中而非虛擬世界之中的。在現實版的人類語言交往中,發出話語的人所使用的語言是無數的具有語用功能的構式或構塊,而絕非彼此沒有聯系的孤立的詞或詞語。構式在人類語言交際中的作用好比蓋房子所用的預制水泥板或預制結構,預制水泥板蓋起房子來要比一磚一瓦速度快且省力得多。“構式是語言的預制板,可作為輸入、記憶、儲存、輸出的最小單位。”[23]
二語習得不僅是一個高度系統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構式習得的過程。構式作為語言的預制板,即作為話語編碼方式,可以從大腦中立刻提取。構式以整體形式習得,以獨立單位儲存。以構式為單位的編碼方式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編碼成本。例如,當遇到可記憶的并且可以進入儲存的語言輸入,如在“I am sorry to keep you waiting”和“Mr. Smith is so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兩個句子中,構式在工作記憶中就能發揮作用,形成“NP betense sorry to keeptense you waiting”的詞匯化句子,其中包括了“betense sorry”和“keeptense you waiting”兩個構式。學習者在語言使用中運用此類構式,可以減少解碼句子結構的時間,以此可提高話語輸出的流利度和準確度,從而使學習者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入語篇層次上而不僅僅是單個的詞上。[6]1723
二語習得研究的重中之重是形式與意義/功能在語言使用中的匹配,而這正是構式語法的研究內容。構式語法認為,語言系統是由許多構式相互作用和制約而形成的,語言習得就是構式習得。“從語言習得研究來看,將構式作為二語習得研究的對象,這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發展。”[24]
四、母語構式與二語構式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構式,很難在全世界語言中找到兩個在語法、語義和語用上完全一樣的構式。”[3]107在整個二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無法擺脫母語的影響,并且伴隨著母語規則遷移和目的語規則的泛化,從而形成一種逐步接近但始終不同于目的語的中間過渡狀態的中介語。
中國的二語學生大多為成人(在校大學生居多),他們的大腦根據母語體系已建立了一整套關于構式的概率型式,如果中介語系統中缺乏能夠表達類似意義的地道構式,他們就只能依據母語的構式,從大腦記憶庫中提取與單個目的語構式對應的目的語詞并加以簡單的組合,這勢必要生成一些不規范的構式。例如,當表達“達到目的”時,由于許多英語初學者大腦中對能表達類似意義的地道英語構式(如:achieve/attain/meet…goal/object等)還只是一片空白,因此他們只能從漢語構式“達到目的”出發,從記憶庫中分別提取“達到”和“目的”所對應的英語詞(如:reach, reach to, attain, achieve和aim, goal, purpose, object等),并進行簡單的匹配,這樣組配的結果勢必會產生不被英語母語者接受的構式,如:reach…aim/purpose/object等。
研究表明,母語為漢語的學生在學習英語中所犯的錯誤有51%來自母語干擾。[25]二語習得理論和研究表明[26]60,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主要使用的是中介語。在由母語負遷移引發的詞匯搭配錯誤中,經常會出現類似下面的表達:solve difficulties(解決困難。母語者用overcome difficulties),living level(生活水平。母語者用living standard),independent ability(獨立能力。母語者用independence)。
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概念系統、隱喻系統、文化象征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借助母語的學習策略會對其目的語語感的獲得產生干擾,依據漢語習慣去“構造”英語,就會生成許多中國特色的英語中介語偏誤。例如:talk heart(談心),learn knowledge(學知識),taste the new feeling(嘗試新感覺),teach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教授理論知識),open a class(開班),grasp the spirit(領會精神),extinguish the fake commodities(消滅假貨)。
英語和漢語隱喻形態的不同直接反映在語言的搭配上。“知識”一詞在漢語中經常被喻為“力量、財富、本錢、經驗、技能等”,所以常說“擁有知識、豐富知識、掌握知識、學習知識、傳授知識、得到知識、擴展知識”,因此會根據這些隱喻造出:own knowledge, enrich knowledge, master knowledge, learn/study knowledge, teach knowledge, get knowledge, widen knowledge。而在英語文化中,“knowledge”最根本的比喻與漢語的“知識”有所差異,這些差異自然反映在英語的搭配中。在英語中,“knowledge”有很多屬性一般不是在學校學得或傳授,而是憑人的智慧和經驗獲得,所以不能講“learn/master knowledge”和“teach/get knowledge”,而說“acquire/gain knowledge”,“convey knowledge”和“store up knowledge”;擴展知識不能用“widen knowledge”,而說“broaden/extend/enlarge knowledge”。
高頻詞虛泛化的偏誤更具有中式英語特色,例如:make(take)measure(采取措施),make(acquire)knowledge(獲取知識),make(achieve)success(取得成功),make(establish)good relationship(建立良好的關系),make(implement)the reform(實行改革),make(place)focus on(聚焦),make(do, try)my best(盡力),make(draw)a conclusion(達成結論),make(take)further step(采取進一步措施)等。這些搭配偏誤大多是高頻詞替代或泛化使用所造成的。
語言規則在整個語言習得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如Langacker指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語言規則只占流利使用語言的知識的1%[27],然而就是這個1%花去了我們99%的時間和精力。詞語在不同組配使用時,會有不同的詞義,很難依靠“語言規則”做出解釋,例如:與很多詞搭配使用時,“heavy”都不是“重”的意思:heavy crop(大豐收),heavy traffic(擁擠的交通),heavy applause(熱烈的掌聲),heavy heart(深重的心情),heavy news(令人憂愁的消息),heavy weather(陰沉的天氣),heavy casualties(重大傷亡),heavy drinker(過度飲酒者),heavy sleeper(睡得太沉),等。
母語正遷移對二語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而母語負遷移對二語學習則有著消極的影響。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特別是初學者往往根據語義上的簡單對應創造詞塊,例如:濃茶――heavy tea或dense tea。而地道的英語表達應是“strong tea”。顯然,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只是簡單尋找“濃”的英文對應詞,然后按照語法規則將單詞組合起來。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對語義色彩的掌握上。英語動詞“commit”的賓語,如suicide(自殺),crime(犯罪),rape(),genocide(種族大屠殺),theft(盜竊),corruption(腐敗),murder(謀殺),assassination(暗殺),error(錯誤)等通常是帶有貶義色彩的名詞,而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卻經常選擇“matter(事情)”,“duty(職責)”,“decision(決定)”,“determination(決心)”或“responsibility(責任)”這樣表示中性甚至積極意義的詞語作為賓語,組配成英語母語者無法接受的構塊。
“我國傳統的詞匯教學以詞義驅動(meaningdriven)為主”[12]38,因此,學習英語往往只通過機械記憶單詞詞形及中文對應意思來擴大詞匯量。盡管二語學習者積累了一定的甚至是足夠的詞匯量,但他們的這些詞匯知識無法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并缺乏必要的預制構式的支撐,從而不可能獲得英語為母語者的那種自然語感,再加上外在和內在因素的干擾,造成目的語認知聯想路徑不暢,這些因素累積在一起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中介語偏誤的產生,進而影響二語學習者交際的流暢程度。
五、二語構式的教與學
構式語法理論引起了語言學界的重視,許多學者研究了如何將真實語言中的構式現象與語言學習、語言教學聯系起來。他們研究成果的突破主要表現在:(1)把構式看作語言的基本單位,打破了傳統的詞匯的范圍。(2)改變了傳統語法/詞匯二分、語法是核心的語言體系,認為構式是語言結構的核心。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匯,而不是詞匯化的語法。(3)構式是形式與意義/功能的統一體。語言產出不僅是一個依靠句法結構、詞匯生成句子的過程,還是一個根據不同語境從記憶中提取構式加以組合、生成話語的過程。(4)發現、使用構式是學習者的需要,是語言習得必經的過程。[28]構式語法的“構式說”可從一個新的視角為二語詞匯構式教學帶來一些啟示。
(一)以構式為單位學習語言
學習適當環境中的完整語塊,即以構式為單位學習語言。構式的組合并不是隨機的,而是受語言環境和社會習慣的制約而具有一定的標準或準則。某些構式出現在某種情況下是可預示的。譬如,the way to…,down this street…, turn left, it takes you about…等構式與問路有關。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外語學習,說到底,是個記憶的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那些易于上口且在交際中常用的構式/語塊能夠引起二語學習者的興趣,刺激學習者大腦的興奮點,易于記憶。
(二)一種教與學的選擇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非常清楚詞匯在二語習得中的重要性。構式法可提供一種新的教與學選擇。詞匯教學對象不再是一個個單獨的詞,而是要考慮到詞與詞的搭配。“學習者在反復和成功地使用了某些相同的模式后,就從中概括出一些構式/語塊的構造規則,從而形成語法能力,而作為構式/語塊的那部分,則作為整體存儲在心理詞庫中。”[17]1721
語言的創造是語言的根本屬性。伏爾泰有句名言:所謂獨創就是經過深思的模仿。學習者只要將部分構式與新的語境結合,將新的信息植入語架內或進行構式間嫁接,就可以產出連續關聯的創造性詞串和靈活的表達。二語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建構活動。語言的創造性是二語習得所追求的更高層次的目標。構式具有創造語言的功能,習得構式就意味著向創造性語言的產出過渡。已是成人的二語學習者已具備成熟的元認知以及分析能力,加強對構式創造的不斷認知、掌握和使用,學習者最終將獲得二語生成規則并能創造性地產出二語。
(三)向自主學習轉移
語言教學中心正由教語言向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轉移。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更多的構塊。構式的產出性特點,很適合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當教師交給學生一個構式時(例如:a couple of days),學生就可以根據不同情境造出一批類似的表達,如:a couple of months,a couple of years,a couple of hours,a couple of people,a couple of rabbits等。這些構式共享一個構式結構。學生如記住了這個構式結構,就等于記住了這一構式群。
構式主要來自于大量的語言材料。通過多聽多讀多看,提高語言的構塊意識,是學生積累語塊、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經過類似這樣的學習后,學生不僅能提高對語塊學習的感知度,還能提高地道英語的表達能力,達到一箭雙雕之目的。
中國二語學習者之所以在構式搭配上容易出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二語構式的搭配容易受母語的影響。學習者只注意單個詞的聲、形、義。單純的學習單個單詞會使得二語學習者不知道詞語之間是如何匹配的。如果二語學習者缺少這門語言詞語搭配上的知識時,通常他們會根據其母語的類似說法進行裝配,于是就不難發現二語學習者會使用一些不地道或說那一語言的本國人通常不使用的構式。而預制的二語語言構式在產出時無需即時組合,不但避免了組配不當,而且大大提高了二語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
六、結語
綜上所述,構式在二語習得中的優點可概括為:
(1)學習者學到的是一個集語法、語義、語境為一體的結合體;
(2)學習者學到了一個構式后就可以在語義上進行替換,創造出無數新內容,使語言有了生成力;
(3)迎合了認知學習技能“舊的形式,新的內容”的習得特點;
(4)有意識的學習為無意識的習得打下基礎;
(5)融合了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語義、句法和語用關系,能夠促進詞匯深度知識的習得。
構式的數量比單個單詞的數量對二語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影響更大。為了提高二語習得的質量,使二語學生能夠輸出更準確、更地道、更接近于目的語的語言,教學的一個重點應放在構式教學上,“因為是否掌握本族語者常用的構式直接關系到二語學習者語言的準確性和地道性”[15]444。語言習得和文本輸出的計算表明[26]59,構式是二語教學中的理想單位。語言學習中記憶和積累大量的構式能極大地提高語言輸入能力,從而提高語言信息處理的自動化程度。
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語法結構”教學法、“基本詞匯”教學法、“句型”教學法、“直接交際”教學法、“功能-意念”教學法,還是“任務型”教學法等,都有各自的優點。它們是可以取長補短、綜合運用的。[29]構式教學法可將傳統語法教學與交際法教學這兩者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法能力和語用能力。構式教學是對目前的二語教學方法的補充。[30]
[參考文獻]
[1] 劉國輝. 當代語言學理論與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04.
[2] GOLDBERG ADEL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 王寅. 構式語法研究(上卷):理論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 GOLDBERG ADELE. 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 段士平. 國內二語語塊教學研究述評[J].中國外語,2008(4):6367.
[6] 李繼民. 國內外語塊研究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2011(5).
[7] 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9.
[8] NATTINGER J R, DECARRICO J S.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9] 黃燕,王海嘯. 二語語塊研究的中國圖景:語塊研究的現狀與前瞻[J].外語界,2011(3):7481.
[10] 薛旭輝. 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英語語塊分類認知研究綜述[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4):4751.
[11] 陸瑛,蔡芳. 框架語塊與話語的創造性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5255.
[12] 刁琳琳. 英語本科生詞塊能力調查[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
[13] 亓文香. 語塊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4):5461.
[14] 劉曉玲,陽志清. 詞匯組塊教學――二語教學的一種新趨勢[J].外語教學,2003(6):5154.
[15] 濮建忠. 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類聯接、搭配及詞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
[16] 郭嫻娉. 英語專業學生如何注意和提取語塊[J].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2):4449.
[17] 王立非,張大鳳. 國外二語預制語塊習得研究的方法進展與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5).
[18] 袁野. 語言習得的構式語法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5456.
[19] 詹宏偉. L2語塊的心理現實性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6):1216.
[20] 董燕萍,梁君英. 走近構式語法[J].現代外語,2002(2):142152.
[21] 肖武云. 基于語塊的以寫促說的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2011(5):5255.
[22] UNGERER F, SCHI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252.
[23] 于秀蓮. 語塊教學法與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實驗研究[J].外語界,2008(3):5461.
[24] 任慶梅. 構式習得認知心理機制詮釋研究綜述[J].外國語,2007(6):3943.
[25] 束定芳. 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2.
[26] 嚴維華. 語塊對基本詞匯習得的作用[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
[27] 曾欣悅,劉正光. 認知語言學對語法教學的啟示[J].外國語文,2009(4):111117.
[28] 劉加英. 詞塊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6(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