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古代的傳統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的傳統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陰陽五行系統;《周易》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space layout in Chinese ancient five line by idea influence, heavy grade, gu,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global building site selec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Beijing siheyun layout and the gate position arrangement, suzhou garden landscape layout, etc. Can deep reflect "five elements" concept, but also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building, the yin-yang &five-element school system and foreign elements full combined, such as Chinese ancient buddhist architecture.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Yin and Yang, five line system; The "book of changes"

    中圖分類號:K87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幾千年來它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是極為廣泛和深刻的影響,音樂、建筑、書法、美術、人事制度、處世方式乃至日常語言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它的烙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橫亙千古,歌舞詩文、典章辭賦無不漫透著中華民族對宇宙的深邃哲思,而在這當中,中國古代建筑把我們祖先的這一整體性系統思想表現得最為典型、詳盡。

    一、深受“五行”系統影響的中國傳統建筑空間布局

    這里首先要要說明的是什么是五行系統。五行系統起源于周朝,而《周易》就是以闡述陰陽系統為主要內容的。所謂五行系統則把世界的結構劃分為五種更為具體的相互作用的元素:木火土金水。每一元素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如木有生發的特性,火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土具有化育的特性,金則有清凈的特性,而水則有寒冷、向下的特性。五種元素不是靜止不動、互不聯系的,相反,它們有著嚴格的相生相克的辨證關系:比鄰相生,隔一相克。按順時針方向,相鄰的兩個元素之間是相互生發,相互促進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相隔的兩個元素是相互抑制的,中土克水,水克火就是此意。五種元素時刻在相互作用當中,但這種相生相克的關系卻是保持不變的。

    中國人歷來重視等級,外有君臣之理,內有長幼之序。這種人倫秩序觀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建筑工匠們掌握建筑空間布局的理論依據。北京四合院的空間分布非常生動真實地反映了五行系統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應用。北京四合院東西南北四面的房屋中,其規格和體積容量是不一致的。按文王八卦方位圖的解釋:“北為坎卦所主,為水,南為離卦所主,為日。”背后有水流動意為通泰,南有日引申為光照門楣,興旺家族。故四合院大院北面為正房,院子的中軸線貫穿其中,坐北朝南,是院中體積最大的房屋,家中老人,前輩等為尊者都居住在北面正房。大院東西方向為廂房,是家中男子住處,長子住東廂房,次子居西廂房,這一廂房分配亦是根據文王八卦方位圖所定,在方位圖中,震卦主東方,主家中長男,艮卦主少男,在震卦下方,次于震卦,故長男居東廂,次男居西廂。大院四周皆為男子住房,家中女子,如戶主女兒的房屋則被安排在北面正房后面的后院中。

    五行系統對中國古代建筑空間的另一個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建筑的選址和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如陰陽理論所揭示的那樣,萬物皆為陰陽的復合體,天人同一,人物相和。陰陽相調是中國古人所孜孜追求的境界。這種追求同樣突出地反映在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選址以及對水土資源的利用和布局上,且以南方的園林為代表。而提及園林,歷史上有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說法。蘇州園林數目眾多,如拙政園、網師園、留園等等,而其中的留園在“風水”角度上頗能體現陰陽五行系統在園林選址及水土資源上的實際運用。

    二、五行系統在建筑歷史發展中對外來元素的吸收

    一個系統要維持自身的穩定與發展首先就必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要不斷地吸收新鮮血液而使其不斷壯大,來維持系統的穩定。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開放系統對外來異質異族元素的選擇與吸收的問題。五行系統所體現出來的相對保守的思維模式的自我保護性是很強的,在幾千年的熏陶下,中國人已經把五行系統的這種自我保護性內化成為內心的一種心理結構,因此當中國人要吸收外來的異質元素時就必定要經過極為嚴格的篩選,而篩選后還會對其進行系統內部的改造以便使其適應這一系統的內部環境。中國古人對佛教建筑的選擇與改造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正如前文所講,五行系統是一個重秩序的系統,它給中國人帶來了一個有秩序的結構,中國人把這種心理結構投射到外部世界的時候就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建筑上體現中國人“有序”這一心理結構的證據就是建筑規劃中中軸線的運用。中軸線代表了一種準則,一種秩序和威嚴。在中國建筑史上,一些建筑的重要性越高,這一條中軸線就越明顯,這一類建筑最典型的莫過于紫禁城了。

    佛教自東漢永和年間傳入中國后其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寺廟”也就開始了其中國化的進程,而中國工匠們對佛教寺廟改造的依據就是五行系統的秩序世界觀。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寺廟的布置有兩種:石窟寺和塔廟。在印度,塔廟建筑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塔,稱為“堵波”。在佛教傳入之前,這種塔廟布置形式的建筑形制已經基本定型了:“以塔為核心呈十字對稱式。”從中國古代建筑看五行系統理論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也不乏此類以某一建筑為主體的布局形式,但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這一主體不是塔而是宮室,所以在中國象征最高權威的帝皇建筑系統中,皇宮的位置是放在中軸線上的,其他建筑分列軸線兩旁。佛教建筑如同佛教一樣,作為一種異質的東西不可避免地會與中土文化產生矛盾,以塔為中心的塔廟形式就是如此,一個以塔為中心,一個以宮室為中心。中國工匠們有兩種選擇,要么在引入塔廟時原原本本地繼承其布局形式,把塔放在系統中心;要么引入塔廟,但宮室的中心地位保留,把塔放在次要的位置。毫無疑問,后者是唯一的選擇,如果取前者,工匠即使有心,這樣布置的建筑也是絕對無法修建的。這樣,原本以塔為中心的塔廟形式就被改造成為以殿堂、宮室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的建筑布置形式,塔的位置逐漸偏離了中軸線。佛教建筑的這一中國化進程的代表就是北魏都城洛陽的布局:“北魏都城洛陽在景觀上形成了兩套并不一致的系統,一方面是以中軸線為樞紐,兩側盡可能對稱布局,并且主要是平鋪展開的,以充分展示以宮殿為主要目的皇權秩序`系統。”

    在寺廟的選址中融入了五行系統,寺廟建筑并沒有改變建筑的縱軸為主、左右對稱的結構,這個結構是為保證和造就嚴南心理必需的.但是寺在山林,自然要求建筑與山水環境的協調,山中佛寺,以整個山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各寺的位置,這里佛寺的建筑與風水理論結合起來,山中各寺的位置,與山的形態氣脈完關結合,顯出整個山的精神。如九華山拜經臺寺四面環山,背儲天臺峰,左是鷹峰,右為金龜峰,前對觀因味只有觀音峰與金龜峰之間有一條狹長谷口。限于地勢,該寺無法正對谷口,于是寺門偏斜,朝向氣口.寺內的建筑部件也因與漢文化的觀念相結合而有了改變,天童寺前有兩池叫.天池一進寺之路兩繞兩池之中,呈斗形,池為天池,斗當然是北斗,于是在二池之間的路上,這些選址原附中無不體現著傳統文化中五行思想的形響

    五行系統為中國人規范世界、規范人事、規范內心提供了一個依據。這一系統以及由其形成的思維系統是中國特有的,它自我保護性非常強,即使是在對系統外的異質事物進行吸收時依據的也是這種保護性,把異質事物納入自己的秩序來并且在系統中為異質事物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中國文化對于輸入文化和思想觀念的接受具有十分明確的選擇性,往往是那些與原有概念相關的或者是在原有體系中能夠較順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東西能夠得到較快的吸收和長久的留存。”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2]老子.道德經[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2005.

    第2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1蒙古族傳統文化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在蒙古族快速發展中,蒙古族教育也發展非常迅速,在此其中,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對教育帶來的影響較大,由于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的精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現代教育的發展,并且能夠給現代教育以啟迪,明確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提高現代教育的質量。現進行詳細的探討與研究。

    1.1蒙古族傳統生活方式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蒙古族傳統文化傳承多年,其中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現代教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蒙古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對精神文明以及物質文明具有較高的需求,并且真正的融入到現代經濟市場發展中,而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蒙古族的現代教育發展也非常迅速[1]。例如,從蒙古族傳統生活方式上來看,蒙古族注重農耕、放牧的生活,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堅韌的品格,對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具有較大的渴望和追求,進而該種生活方式對現代教育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也推動了蒙古族現代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1.2蒙古族傳統生產方式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眾所周知,現代教育主要是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形勢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所進行的教育,從某個角度上來講,現代教育主要是讓人們了解當前經濟市場以及科技的發展,并學會如何將其運用來促進自身的發展[2]。從現階段蒙古族現代教育的實際調查中發現,其非常注重對民族文化的傳承,進而也推動了蒙古族教育的發展。例如,現代教育從蒙古族傳統生產方式上獲得啟迪,勇于創新,積極利用科技等。例如,蒙古族在進行農業發展中,積極創新生產方式,滿足了現代經濟社會生產的需求,并且對文化知識具有較大的渴望和追求等,從而促進了蒙古族的發展,也對蒙古族現代教育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實際的教育中,也不斷的追求創新,追求效率,進而提高了蒙古族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1.3蒙古族民俗習慣的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俗習慣,包括蒙古族也是如此。蒙古族一些優秀民俗習慣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3]。另外,蒙古族的民俗習慣也在潛移默化的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在現代教育中應該汲取蒙古族民族習慣中的精華,促進現代教育的發展。例如,蒙古族民俗習慣中存在的思進取,勇追求的思想;敢于突破枷鎖、勇于創新;注重團結合作,積極發揮集體的力量等等,這些都是民俗習慣中的精華部分,應該對其進行有效的傳承,以不斷的促進蒙古族現代教育的發展。

    2如何利用蒙古族傳統文化發展現代教育

    結合以上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在蒙古族現代教育中,應該積極的做好文化傳承工作,并且積極的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開展現代教育,以不斷的提高現代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促進蒙古族教育的快速發展。

    2.1將傳統文化中的“解放思想”理念應用于現代教育中,樹立現代教育意識

    在蒙古族的傳統文化中,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解放思想”,作者認為應解放思想樹立現代教育意識,這樣才能夠促進蒙古族教育的發展[4]。首先,在進行現代教育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嚴格貫徹并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以及民族政策,加強對民族教育,樹立現代教育意識,積極改變蒙古族傳統生活方式,提升其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追求,推動民族思想觀念的革新,不斷的向著現代文明方向發展。其次,在進行現代教育的過程中,應緊密的與蒙古族民族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勇于創新敢于實驗,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提升蒙古族現代教育質量,充分做到服務社會、發展民族經濟,從而推動蒙古族教育的發展。

    2.2打開門戶,引進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優秀文化成果

    在現代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應打開門戶引進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優秀文化成果,從而推動蒙古族的快速發展[5]。首先,對蒙古族的現代教育應加強現代科學技術的引進,不斷的用先進技術手段來武裝自己,這樣才能根據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來促進教育的發展。其次,應通過現代教育手段使蒙古族人民現代技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現代技術來繁榮發展民族經濟,而且,蒙古族作為一個優秀的民族,通過勤勞和智慧,再加上現代科技的結合,對推動民族發展有著極大的作用。

    2.3大膽嘗試,激發民族學習競爭意識

    通過以上的分析了解到,蒙古族的民族學習意識、競爭意識較高,勇于去嘗試新的觀念、新的理論、新的科技,從而提高了蒙古族的現代教育質量,為此,作者認為,對蒙古族的現代教育應大膽的去嘗試,不斷的激發民族學習競爭意識[6]。首先,應通過現代教育的方式來增強蒙古族人們的責任心,要將民族富強、民族發展作為積極的工作,應全心全意為民族振興、民族繁榮服務,全面提升蒙古族人們的責任意識,提升現代教學效率,推動蒙古族的快速發展。其次,現代教育中應注重對蒙古族人們的學習生存觀念培養,并不斷的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來激發民族的競爭意識,這樣才能保證蒙古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以及快速發展的文化、教育等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對推動蒙古族的教育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3結語

    第3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關鍵詞:重農抑商 傳統文化 因素分析

    一、我國“重農抑商”政策的形成及演變

    我國“重農抑商”思想的創立當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根據《商君書?外傳》的記載,商鞅在秦國實行了“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的政策,這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先河。到了兩漢時期,漢武帝“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在我國歷史上輝煌的隋唐時期,“重農抑商”思想略微有所松動,商業和手工業空前繁榮。但是統治者為了限制商業活動,仍然對商市的范圍、時間和地點進行了限制。到了兩宋時期,隨著我國經濟重心的南遷,極大的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此時的抑商思想進一步的放松,商市出現了夜市景象,泉州、杭州等港口的市舶貿易十分活躍。應該說,我國“重農抑商”的政策在這一時期最為寬松。到了我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清時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我國工商手工業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手工作坊和雇傭關系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但是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并沒有出現像兩宋時期那樣“抑商”思想明顯松動的跡象。明太祖朱元璋喻告大臣:“理財之術,在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清世宗雍正皇帝也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這種以農為本,以商為末的思想從此在明清時期牢固樹立。再加之,明清先后實行海禁和閉關,這種“重農抑商”應該說是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從上述我國“重農抑商”思想的演變,我們不難看出,不管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重農抑商”思想都是貫穿始終。但從總的歷史脈絡來看,我國“重農抑商”政策具體表現為:一、統治階級反復強調“農本賈末”思想,從思想上牢固確立觀念;二、在土地及農業問題上不斷改革,防止土地兼并,鞏固小農基礎;如我國唐代的“兩稅法”改革,明清時期的“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這些都是為了鞏固農業基礎而進行的改革;三、統治階級采取各種措施限制商業活動。如在身份上對商人實行歧視政策,在經濟上給予商人重稅,在政治上阻斷其仕途等。總之,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從未間斷過,它深深的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

    二、我國“重農抑商”政策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正如的認識論所說的那樣,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依賴于社會意識的指導。我國在漫長的封建歷史長河中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必然也是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儒家思想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被推為主導的意識形態,并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而在“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中,儒家的“義利觀”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力。“貴義賤利”在整個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有絕對優勢。儒家的所謂“義”,是指符合封建倫理道德的等級觀念。正如荀子所言“義者,所以等貴賤,明尊卑。”而儒家指的“利”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正常需求的功利。“重義輕利”更是成為了封建社會判斷是非的道德標準,正如《論語》所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從上述對儒家“貴義賤利”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這一思想的實質是主張人們放棄自己的利益,服從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這一思想自然會名正言順的被統治者采用。一方面,從國家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要維護統治,就必須以農為本,即農業為國家大義。而工商業的發展,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于國無義,反而會為此而廢農時,動國本。且放棄工商之利,也正體現國家輕利。所以,“重農抑商”政策從統治者角度看,是與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相吻合的;另一方面,從被統治階級的農民的角度來看,發展小農經濟,放棄工商之利,是個人維護國家道義,放棄一己私利的體現,所以處于被統治階級的農民也必須堅決維護和貫徹這一思想。

    2、法家思想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法家歷來主張法治,提倡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法家作為“重農抑商”政策的首創者,對這一政策的推動與實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家更為務實的注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認為一國的勝敗歸根到底的還是經濟與軍事實力。這與相對理想化的儒、道、墨三家三家而言,更能為統治階級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具體到“重農抑商”的政策,法家認為“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是地不墾,與磐石一貫也。”這說明法家認為工商手工業者不從事農業生產,而且要消耗大量糧食,長此以往,會使國家土地荒蕪,經濟實力大減。同時法家認為商業背后的逐利性與封建專制主義存在深層次的矛盾。因為商人的逐利會導致“民富國貧”。所以,為了禁止商人的暴利,西漢著名理財專家桑弘羊提出要推行“鹽鐵官營、統一鑄幣”。從經濟上徹底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實現“國富”,限制商人暴利。自西漢以后重農抑商、干預經濟成為封建社會貫穿始終的社會正統賦稅思想。可見,法家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3、道家思想對“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

    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即“無為”思想。因此,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道家思想被統治者采納和應用往往是在王朝建立的初期,即給予百姓“休養生息”。而具體談到道家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更多的還是側重于“重農”。因為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往往經歷了長期的戰亂,經濟社會急于修復發展。而在“休養生息”期間,往往伴隨著免稅和免租的現象,這對促進農業生產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同時,由于國家急需財富,一定程度的商業活動即有利于解決百姓生計,又有利于積累國家財富,因此,在王朝建立之初,商業往往是真正的“無為”。

    三、我國“重農抑商”政策對傳統文化的反作用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與發展。同樣的,我國傳統文化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制定實施產生了深遠影響,相應的,此政策的實施也必然對傳統文化產生反作用。一方面,“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為儒、法、道三家的相關理念提供了實踐基礎。特別是在儒家思想被奉為正統之后,統治階級利用這一工具,將相關思想與封建專制主義相結合,從而使“重農抑商”思想在廣大士子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從此,儒家思想不斷的被加入專制主義思想,腐朽的因素也不斷沉淀;另一方面,“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踐不斷豐富了人們的認識,在不打破這一傳統共識的基礎上,人們不斷的對農業進行改革,包括各種賦稅制度、田制等等,這些制度的創新極大的拓展了傳統文化的外延,也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總之,“重農抑商”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國策”,它產生于中國長期的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重農抑商”作為我國封建社會長期堅持的理念,在早期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在后期,這種維持小農經濟的思想觀念與早期資本主義萌芽思想格格不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先進生產力的進步,使中國逐步落后于世界歷史潮流。但無論如何,這種植根于中華大地,吸納傳統文化的政策現象,依然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聶慧麗.中國古代農業賦稅思想及演變 [J].生產力研究.2011(10)

    【2】范衛平.我國古代“重農抑商”傳統的文化成因 [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8)

    第4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色彩元素在裝飾藝術中的應用也可以加強藝術效果。不同的色彩往往會在不同的領域中發生微妙的改變,例如當人們想要表達自身喜悅的心情或者營造喜慶的氣氛,那么一般就會使用紅色為主色調。又比如,在古代,金色與黃色都代表著權力至上,古代的宮殿、帝王的服飾都是以金黃為主。設計師們通過對傳統的色彩進行分析利用,就可以使我國傳統的文化內涵在現代裝飾藝術中表現出來,增強裝飾藝術的魅力。

    二、傳統圖形的表現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一些傳統圖形甚至能夠與現代的載體完美結合,既展現出圖形代表的傳統意義,又不失大雅之堂,形成一種全新的視覺環境。這里體現出了一種融合的概念,也是一種新思維的創造。同時,也不能忽略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與周圍環境有無違和感,以達到充分表達圖形含義的目的,賦予現代環境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情感的表達

    在古代的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來表達情感,無論是外觀還是室內布局,都通過合適的物品陳列和文化圖案來承載文化,這種表達手法被稱為隱喻。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這種隱喻依然受到青睞,也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表現方式。

    四、形神并舉,和諧搭配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項專業的現代設計技術,也要求用現代的審美態度對于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審視。在此過程中,設計師必須充分理解傳統文化,利用現代藝術手段對其開發創新,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著名的蘇州博物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既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元素,又嵌入了現代審美。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使其形神并舉,和諧搭配,充滿詩情畫意,傳統文化的精神更好地展現出來。

    1.自然環境搭配色彩

    人作為環境中的主體,生來就對大自然親近至極,同時人們對美好和諧的事物多有特別的傾心。人無法離開自然環境生存,而通過人對大自然的情感烘托,自然環境也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當人們在貼近大自然時,會情不自禁覺得親近,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最親切順暢的行為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界中許多事物都是相對的,就如同你在自然界中永遠也無法找到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然而正因為不加修飾又與眾不同,才能帶給人們舒適的感覺。站在環境藝術設計的角度上看,設計師在把握色彩的使用時,要考慮到與自然環境是否協調,要學會從自然界中采集獨特的元素,也要注重顏色節奏對總體結構的影響,唯有如此,方能達到環境藝術設計的高要求。

    2.自然環境融合文化

    第5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初中語文;古詩詞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就可以根據古詩文的教學來很好地實現。教師要將教學文本充分利用起來,不僅要將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當做教學目標,還應該引導學生通過經典的篇目深入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古詩文的教育意義和作用進一步地發揮出來。

    一、古代心理文化

    在一些古詩文的內容中還體現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別是一些將作者內心情懷表達出來的文本,學生通常都可以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學習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內心的情懷和他們的風采。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解讀,這樣一個教學過程才能讓學生對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狀態以及古人的價值觀念進行更好的認知,這對于學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滲透來說是很重要的。對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古詩文內容時的一個難點,造成這一點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古文人的心理釤不夠了解。所以,這部分內容的認知是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加強的,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古詩文的有效

    教學。

    對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為了更好地加強學生對這方面背景知識的認知,教師可以找出相應的文本范例來進行教學。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記》和《水調歌頭》中很好地表現出來;還有隱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陶淵明的隱士情趣在他的《歸園田居》中就反映出來,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則將一種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現了出來。在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之后,教師還可以讓他們選擇一些課外的古詩文進行學習,使學生對古代心理文化的認知得到拓寬。比如,古代的民間藝術文化和民間文學:介紹一種民間表演藝術的《口技》,還有具有濃郁民歌氣息的《木蘭詩》。這些內容都值得學生去認真學習,也是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滲透的優質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學生在對古詩詞進行學習的時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僅要了解古詩詞和詩人的精神,還應該品味詩詞中的古典韻味,從而使自身的文化氣息得到提高,這就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對古詩詞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文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方式的變化來更好地體會和品味詩詞中的情感。對于古詩詞中的情感,教師通過節奏、語調、語速、重音等朗讀方式讓學生體會和品味,從而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對《漁家傲?秋思》進行教學時,語文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就要引導他們體會詞中征夫的艱苦生活和將軍的英雄氣概;再比如,《賣炭翁》的教學,對于詩歌中描寫的賣炭老翁為了將炭賣一個好價錢,大雪天早早起床燒炭賣炭,最后卻被搶走的辛酸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賣炭翁的艱難和辛苦進行體驗,了解當時平民百姓的悲慘情況以及當時社會對平民百姓的壓榨,最終深切地體會作者在創作詩詞時的心情。

    又如,在教學《武陵春》@首詞時,該詞表現出的憂愁之情學生都可以感受到,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怎樣借助景色表達自己的憂愁之情進行思考,使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體會詩詞情感,還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現手法,使自身的文學素養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紹創作背景

    第6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一、四合院的結構特點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位于住宅東南。入門折西,則為前院。前院很淺,以倒座(南房)為主,用作門房、客房、客廳。過前院北側的中門則進入內院,內院由正房及耳房和兩側廂房組成。正房以北有時仍辟有小院,布置廚、廁、儲藏、仆役住室等,稱為罩房。大門辟于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

    大型四合院,則沿縱深方向增加院落,各院落之間以過廳相連,但每個院落的正房中心定在中軸線上。規模更大的四合院,則再增加平行的幾組軸,在廂房位置辟通道開門相通,形成跨院,向橫向發展。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疊石造景,在四合院布局的中心備缸飼養金魚,也是人們穿行、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庭院面積較大,各房通風日照條件都很好。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二、四合院的精神

    四合院的建筑理念與文化內涵,構成了四合院的精神。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來源于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宗法制度、儒教經典和建筑風水學說。

    第一,四合院內外有別,長幼有序,尊卑有序,上下有分,等級分明,充分體現了傳統倫理觀念――宗法制度。這是我國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照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法則,體現在居住形式上,就是聚族而居,進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不僅如此,四合院還具有維系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強化親情,并體現宗族成員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

    四合院就是一種體現了禮制思想的民宅。國人在建筑空間安排上,形成了中為尊,兩側為卑;北尊南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體系。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居住形式也是在儒教經典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第二,四合院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為中國傳統建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傳統文化的特點。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筑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筑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猶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中國傳統建筑體現出傳統文化追求多樣性統一的特點,即所謂“和而不同”、奇偶結合。在建筑組合之中,大小、曲直、繁簡、抑揚、虛實等手法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補充,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中國的傳統建筑中還體現著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種“會通”精神體現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術和藝術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以及傳統建筑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兼容并蓄。

    第三,古代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就是說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諧共生。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如,傳統的北京民居四合院,軸線清晰,院落分明,其布局方式既體現了長幼有序,尊卑有定,內外有別的觀念,也反映出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以及應當遵守的政治倫理規范。四合院的建筑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自然環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中國古建筑的點也是體現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觀上,它所展現的是“自然與精神的統一”。這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總的說來,“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四合院的構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天人合一”建筑觀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

    三、四合院對現實的啟示

    “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歷史”,民居更是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典型。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

    四合院這種建筑中體現了一些優秀的居住理念如“和諧人居”與“健康人居”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四合院”作為中國傳統民居的基本型式,不僅體現了封建制度下的宗法家族觀念、等級倫理觀念,也體現著對自然的尊重和利用。中國古代建筑更是一座多姿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縱觀來看,北京四合院能在歷史上存在數百年,是因為它具有其它住宅建筑難以并論的優點。北京四合院,這種古代勞動人民精心創造出來的民居形式,伴隨人們休養生息成百上千年,留給人們心目中的印像是極深刻的,留給歷史的遺產是極豐厚的。

    參考文獻:

    [1]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

    [2]雷雪梅《四合院的啟示》.

    第7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一、美術教學對傳統藝術的審美傳承

    美術課借助自身的學科特點,將美學與繪畫加以整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在學習和制作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國學知識和傳統繪畫技法。尤其對于現代城市家庭的孩子來說,從小陪伴他們長大的是動畫片、五彩繽紛的廣告宣傳街、電影等現代藝術傳媒,他們很難接觸到傳統藝術。因此,美術課在審美傳承方面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三年級上冊《多彩的民間美術》一課,將古代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剪紙、皮影、京劇臉譜)中唯美的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能夠使學生在課堂里像參觀民俗村旅游一樣歡樂、自然而然地了解傳統、認識傳統中美的元素。此外,傳統藝術博大精深,教師如能挑選合適的內容滲透到美術課程教學中,不僅能增長學生的見識,而且能給美術課自身帶來更寬的學習領域。如三年級上冊第四課《連環畫》一課,教材將經典的“小人書”帶給零零后的孩子們,讓他們切身體會傳統連環畫的美妙,這是現今流行的動畫片所不能代替的。同時,還可借助美術課堂,將哪吒鬧海、神筆馬良等傳統故事傳承下去,讓學生的美術知識更有根基,更加厚重。

    二、傳統藝術在美術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第8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一、中印文化匯通融合

    1,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核

    中國思想文化的淵源,可以上溯到約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三皇五帝時代。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寫道:“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而諸侯成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就是說,軒轅黃帝就懂得講求道德,施行德政,整治軍隊,從仁、義、禮、智、信教化萬民,“修身而天下服”。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將軒轅黃帝的上古道統思想文化歸結為如下六點:

    (1)“迎日推策”,即依據法則,推策未來。

    (2)天、地、人、神、鬼,以及萬物,皆一體同根,即所謂“道”是本原。

    (3)宇宙萬物純屬陰陽之變,治世要遵循天地變化之法則。

    (4)祭祀天地神靈,祈求降福祛災。

    (5)“五行之氣”是生養萬物之源。

    (6)扶教萬民,誨度四方,普施利物。

    軒轅黃帝的“道”統思想文化,為后世的道家、儒家思想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殷商晚期、周朝早期,今山西石樓縣人姜太公,千古博學,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滅商興周有功,被封到齊國為王,成為周朝齊國的始祖。周武王分封諸侯以報功臣;姜太公奉命發榜封神,才使中國道教神仙具體、明朗而系統化了。由此可見,所謂道教神仙,不過是古代的英雄人物而已。

    春秋末年的思想家老子,作《道德經》,將古代道家思想上升為一套哲學思想體系。老子被認為是道家學派創始人,稱為黃老之學,在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頗為盛行。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周靈王21年(前551),比釋迦晚15年,卒于周敬王41年(前479),比釋迦晚7年,二人屬同時代人。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提出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仁涵蓋的內容廣泛,其要義就是孔子所講的“仁者愛人”。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唐朝大儒韓愈在《原道》篇中指出:“博愛之謂仁。”可見儒家講的仁,同佛家講的慈悲相通。孔子去世百年后,中國進入戰國時期,出現了孟子,其思想體系是以“義”為核心,提出:“義,人之正路也。”義指正當的事,就是佛家講的善事。義用于國君,就是仁政和王道;用于百姓,就是孝悌。孟子對義士有個著名論述:“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對儒家學派可說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尊孔子為“至圣”。從南宋開始,孟子被奉為“亞圣”。

    孔孟繼承了黃帝以來的和合文化,并加以發揚光大。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稱,黃帝“和合萬國”。堯帝推行德治,崇尚社會和諧。孑L子繼承了和合文化,特別重視和,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又提出:“君子和而不同。”是將和當作人的行為準則。孟子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們常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孔子門徒子夏最先提出的。

    從北宋開始,儒學進入一個新階段,有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南宋時朱熹(1130---1200)集理學之大成,稱“程朱理學”。孔孟儒學為第一次,程朱理學為第二次。朱熹吸收了佛學精義,匯通儒佛,如他對孔子講的“仁者人也”的注釋是:“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惻怛慈愛之意,深體味之可見。”可見,朱熹將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悲融匯貫通一起。

    20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儒學又進入一個新階段。首先是哲學家賀麟提出新儒學,是將西方哲學同孔孟朱王的哲學融會貫通,他創立新心學。馮友蘭創立新理學。60年代以后,新儒學在海外興起,代表人有錢穆、牟宗三等。

    到了20世紀末,新儒學又傳人國內,人稱第三次儒學。同時,中國再現了“國學”,就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進入21世紀,國學熱持續升溫,由大學殿堂向民眾擴散。

    2,印度佛教文化傳入中國

    中國和印度是鄰邦,又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此,中印兩國人民的文化交往源遠流長。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566—前486年,年30歲獲得大悟,被稱為佛陀,時為中國周敬王時代。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紀在印度興起后不久,即傳播四方,東人中國,從中國又傳人日本、朝鮮半島。因此,中國可說是佛教的第二故鄉。

    佛教傳人中國后,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文化起了很大變化。從西漢末東漢初始,由道、儒、佛三教構成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文化體系。西晉北武當山,有著名的道士涵谷子先生,他在《悟性窮原》中對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文化做了很好地描述:“凡修道者須要知覺性而明覺命,既日學道,所學何事,莫非儒之存心養性,佛之明心見性,道之修心煉性”。三教的統一思想是:以人為本,修心養性,性命雙修,欲求長生。“修心”是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養性”是練氣功,強身健體。煉金石,成丹藥,采木草,服天地之氣,欲求長生。“惟愿人人忠孝節義,報答天地君親”。

    中國古代社會的傳統倫理道德是仁義禮智信,這和佛教的五戒是統一的,通過五條戒律,才能達到仁義禮智信的目的。涵谷子在《悟性窮原》中說:“五戒者,仁義禮智信:一戒殺,仁也。若不戒殺,有何仁德之心,教人無故不可殺生也。二戒盜,義也。若不戒盜,成何義也,一草一木各有其主,不問清白,由我所取,是無義也。三戒,禮也。若不戒,無禮極矣。四戒酒肉,智也。若不戒酒除腥,焉得為智,酒乃穿腸毒藥,飲之令人亂性、傷神、耗氣、爍精,有損無益;肉味陰濁,污穢本性,不戒不能明心見性。五戒妄語,信也。若不戒除妄語,成何信實,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第9篇:古代的傳統文化范文

    規矩、禮法在設計中的體現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十分講究形式的社會,所有起居,祭祀,政治,經濟活動都必須嚴格按照規矩進行有秩序的活動。中國的設計中可以發現方形、圓形運用的非常多,可能是和“天圓地方”的觀念以及“規”“矩”“準繩”的工具相關。中國古代造物者不僅發現了“方圓直平”的形狀規律,而且根據這個規律探討制定出“規矩準繩”的設計法則,古人所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指每件事情都必須嚴格遵守一定的形式法則。如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書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書寫時注意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書法的“法”就是程式,方法,形式的意思。書法,筆法嚴謹而又變化無窮,抽象中又帶有具象,是意象藝術的代表。書法藝術的整體布局是感覺和經驗的總體把握,一切依賴行筆時的內心情感的變化,加上純熟的技巧運用,就如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又如中國另一傳統文化——國畫。通過運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干濕濃淡等不同處理,去追求筆墨的節奏、韻律、動態、氣勢、性格、意趣之美。中國書畫的用筆都要求有力,首先肯定的是生命力的存在和發展,同時還是一種人格的、道德的、精神力量的表現。此外,中國文人畫的筆法規則十分嚴謹、周密,據齊白石的曾孫齊作夫介紹,齊白石教畫蝦畫蟹,十分明確的規定畫一只蝦或一只蟹的筆數。另外還有戲曲文化,戲曲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內容包括唱念做打,綜合了音樂,舞蹈,唱歌,武術等多種表演形式。程式化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特點,其形式符號:臉譜、動作、道具、曲牌、板路等都具有明確的形式特征。這些文化形式中都能夠很清楚的看到“規矩”的存在,這樣的準則是一直伴隨傳統文化的發展的。

    中國的禮法嚴格規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倫”之間的關系,其核心是君臣關系。其中君臣關系具體體現在古代的建筑上,因為建筑在古代是作為一種彰示上下等級制的重要形式,它們是服務于“禮”的形式建筑。城市與宮殿的關系,是以君王的權力為中心的形式設計,將宮殿的位置設計在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就是強調了統治者的權威。宮殿式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滿足帝王的物質生活要求外,更主要的是以其巍峨壯麗的氣勢、宏大的規模和嚴謹的空間格局給人以強烈的精神感染,體現帝王的權威。另外在服飾的設計上也充分體現了等級分明,中國服飾的形式設計,自周朝以來,不斷加強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在中國古代,什么樣的人,什么等級的人必須穿什么樣的衣服,已經形成了傳統和習慣。如在唐朝時規定,黃色只有皇帝和皇親可以使用,而官員的等級也以服飾的不同色彩來區分,如三品以上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六品的是綠色,七品的是青色,這種以色彩來區分的形式非常醒目明了,封建社會這種等級觀念在服飾設計上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生態保護觀念在設計中的體現

    中國古代生態觀念相對來說形成時間較早,中國歷來就是一個具有全局、生態大平衡觀念的民族。對于自然生態的保護、對人文生態的重視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各個時期的各個派別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自然生態保護觀念,甚至是人文生態的平衡觀念,這樣的生態觀念指導著現實生活中設計的方方面面。如中國傳統民居的選址在風水術應用上都有所研究,在建造民居時,一定會在強調周圍要有風水林,這樣繁茂的草木藏風得氣,可使子孫后代氣運昌盛。現在有人認為風水是迷信,其實這正是古人對自然生態的觀察和思考之后得出的一些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的法則。在這些法則中,滲透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合理利用。而中國古代生活用品設計之中也有這樣的體現,如漢代銅燈—虹管燈,燈體有虹管,燈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把煙吸入有水的燈座中,可以防止空氣污染。這樣環保的設計在古代就已經有體現。而在當今社會,人類生存環境情況越來越不樂觀,全球氣候異常,溫度不斷升高,城市化,現代化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在爆發。人們已經重視到這個問題,自然環境保護觀念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類設計中普遍度能夠看見環保概念的元素。綠色環保設計已成主流。作為處于同一宇宙中的自然和人類社會,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是息息相關的,人文生態的平衡也能促進自然生態的平衡。

    我們不能將自然與人類社會割裂開來,單獨談自然生態的平衡,這一重要性我國古代先人們早已有了充分的認識。天人合一,為生態和諧而設計。“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理思想的主干,也是中國生態平衡思想的核心,它的思想起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表現為人與宇宙萬物的和諧統一。中國古代的萬物和諧的整體思想,使中國兩千多年來的設計呈現出整體、協調、祥和的井然有序的狀態,是人文生態平衡和自然生態平衡的完美統一,是人類設計的理想境界。

    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1314成人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成人au免费视频影院|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成人自拍小视频|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