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傷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電磁輻射無色無味無形,卻可以穿透包括人體在內的多種物質。那么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輻射到底對人體有哪些傷害,怎樣防治呢?
生活當中輻射量比較大的常見物品有哪些? 電場和磁場的傳播過程生成一個作用力場,這個作用力場就叫做電磁場,而這樣的傳播過程就叫做電磁輻射。如手機、電話機、輸配電線等都有電流,有電流肯定就存在輻射的問題。
比如電腦、電視、手機、微波爐離人體都很近,所以危害也比較重,像燈、高壓線等雖然有輻射但是離人體比較遠,輻射也比較小。
另外,包括電腦、電視、微波爐、手機等,輻射源發出的電磁強度越強對人體的危害越大,電磁輻射還有一個累計的效應,偶爾一兩次看不出什么毛病,但是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對人體產生危害。
總結起來,電磁輻射有三大要素:1、 輻射源的強度;2、 受輻射的時間;3、 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
電磁波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1、頭昏,乏力,失眠,記憶力衰退,神經衰弱綜合癥等。
2、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3、孕婦流產,胎兒畸形,染色體畸變。
4、女性月經周期紊亂,男性性機能減退,脫發或白發。
5、白血病(特別對兒童危害更大),癌癥,腫瘤,并對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危害。
怎樣判斷自己是否受到了電磁輻射的侵害?
通常受到電磁輻射的人都會感覺到頭痛、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癥狀,體征變化也可能有脫發、掉發的情況,眼睛通常會發澀、發干、大強度的會導致白內障。血象上還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血壓時高時低,白血球有時候也發生過高的現象,另外檢查心電圖還可能發現心悸、心律不齊的癥狀。
電磁輻射是怎樣作用到人體,然后對人體產生危害的?
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一個同步振蕩的過程,比如過去我給一百個學員講課時讓同學們向左轉、向右轉,如果我喊得速度慢同學們可能會很自如地配合我,如果我一秒鐘以內喊很多次那么就會不同步了,就會互相撞擊。冬天穿棉衣時間長了會脫掉就是因為引起機體分子的振蕩然后產生熱作用。國際上普遍認為電磁輻射對人體的主要作用就是致熱作用和非致熱作用。電磁輻射包括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電離輻射作用在機體分子里面可以把有機分子正負電荷給拉開,然后就會產生不可恢復的器質性病變。非電離輻射就是一般講的無線電類的輻射,它的量子攜帶能量很小,不足以把分子正負電荷分開,在去掉外部作用場或者在場強低的情況下還可以恢復到有機分子。
電腦對人體有那些危害?
電腦屏幕、主機、機箱、甚至連鼠標都有輻射,當然最主要的輻射是來自于屏幕,通常做好屏幕的防輻射工作就可以了。電腦輻射有三種輻射量包括靜電、射頻輻射、X射線。雖然電腦產生的輻射不足以對人體產生危害,但在選用電腦時,最好能購買低輻射的顯示器,除可減少輻射外,還可以消除心理負擔。
防護措施包括:1、縮短一次性接觸時間,每使用電腦1~2個小時,就該休息15分鐘,輕松散步,可以緩解一下疲勞,增強抵抗活力。2、使用防輻射護膚霜。
臺燈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哪些影響?
現在市場上的護眼燈實際上是把頻率從50赫茲變到5萬赫茲,5萬赫茲就是一種高頻振蕩,高頻肯定有高頻的電磁感應,如果用高頻監測器進行檢測,高頻護眼燈就會發出叫聲。如果看一下這個監測器,很直觀地就能看到高頻線圈,只要有高頻電磁場通過線圈就會有感應,然后通過儀器的蜂鳴聲就可以實施報警。
手機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撥號未接通時莫放耳邊:一般來說,手機待機時輻射較小,通話時輻射大一些,而在手機號碼已經撥出而尚未接通時,輻射最大,輻射量是待機時的3倍左右。這些輻射有可能改變人體組織,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當手機在撥號而未接通階段,用者應避免將其貼近耳朵,這樣能減少80%至90%的輻射量。
別放枕頭邊:專家介紹,手機輻射對人的頭部危害較大,它會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機能,引起頭痛、頭昏、失眠、多夢和脫發等癥狀,有的人面部還會有刺激感。在美國和日本,已有不少懷疑因手機輻射而導致腦瘤的案例。去年7月,美國馬里蘭州一名患腦癌的男子認為使用手機使他患上了癌癥,于是對手機制造商提起了訴訟。因此,人們在接電話時最好先把手機拿到離身體較遠的距離接通,然后再放到耳邊通話。此外,盡量不要用手機聊天,睡覺時也注意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頭邊。
莫掛在胸前:許多女孩子喜歡把手機掛在胸前,但是研究表明,手機掛在胸前,會對心臟和內分泌系統產生一定影響。即使在輻射較小的待機狀態下,手機周圍的電磁波輻射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心臟功能不全、心律不齊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能把手機掛在胸前。有專家認為,電磁輻射還會影響內分泌功能,導致女性月經失調。另外,電磁波輻射還會影響正常的細胞代謝,造成體內鉀、鈣、鈉等金屬離子紊亂。
手機中一般裝有屏蔽設備,可減少輻射對人體的傷害,含鋁、鉛等重金屬的屏蔽設備防護效果較好。但女性為了美觀,往往會選擇小巧的手機,這種手機的防護功能有可能不夠完善,因此,女性朋友最好不要把手機掛在胸前。
長時間使用一只耳朵聽電話會加大輻射:手機貼近腦部后,其長時間的連續輻射會使人的腦部受到損害。人們準備長時間地通話時,應改用固定電話或者使用與手機接通的耳機;如果不得不長時間地使用手機直接通話時,也應每隔1~2分鐘就換用另一只耳朵接聽,以避免一側大腦長時間地受到輻射。
放在褲袋會殺精:匈牙利科學家發現,經常攜帶和使用手機的男性的數目可減少多達30%。有醫學專家指出,手機若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發信號時產生的電磁波將輻射到人體內的或卵子,這可能會影響使用者的生育機能。英國的實驗報告指出,老鼠被手機微波輻射5分鐘,就會產生DNA病變;人類的精、卵子長時間受到手機微波輻射,也有可能產生DNA病變。
專家建議手機使用者盡量讓手機遠離腰、腹部,不要將手機掛在腰上或放在大衣口袋里。有些男性把手機塞在褲子口袋內,這對威脅最大,因為褲子的口袋就在旁邊。當使用者在辦公室、家中或車上時,最好把手機擺在一邊。外出時可以把手機放在皮包里,這樣離身體較遠。使用耳機來接聽手機也能有效減少手機輻射的影響。
如何防護輻射
對于電磁輻射應該采取主動防護的方法,現在已經有了很多辦法可以防止電磁輻射。比如在微波爐上加上微波爐專用罩,可以給電腦加上防輻射屏,還可以穿一些防輻射的服裝等。我們可以用微波爐來看看防輻射肚兜的防護能力,在沒有放孕婦防輻射肚兜的時候可以測到微波爐的輻射,而放了孕婦防輻射服后電磁輻射就幾乎不存在了。
論文關鍵詞:語音室,設備管理,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的危害
大家知道長期使用電腦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出現過頭暈、眼睛疼等癥狀。究其原因,不得不從電磁輻射說起。電場和磁場的傳播過程生成一個作用力場,這個作用力場就叫做電磁場,而這樣的傳播過程就叫做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主要集中在工業、通訊、醫療和軍事等方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電子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家中的電視機、電活、音響、空調、電腦、手機、微波爐等一應俱全;辦公設備增加了復印機、傳真機、碎紙機等,自動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們在享受工作和生活極大方便的同時,己不知不覺地將自己放置于高密度的電磁環境之中。電磁輻射在給人類生活、工作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也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有環境科學家預言步入21世紀后,人類生活中電磁環境的嚴重惡化將取代噪聲污染,而成為首要的物理污染因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也把微波列為必須控制的“公害”之一。
電磁輻射對人的影響可由三個要素定義:1、輻射源的強度;2、受輻射的時間;3、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電腦、電視、微波爐、手機等都存在電磁輻射,輻射源發出的電磁強度越強對人體的危害越大,距離越近對人體的危害越大。電磁輻射還有一個累計的效應,偶爾一兩次看不出什么毛病,但是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對人體產生危害。
通常受到電磁輻射的人都會感覺到頭痛、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癥狀,體征變化也可能有脫發、掉發的情況,眼睛通常會發澀、發干、大強度的會導致白內障。血象上還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血壓時高時低,白血球有時候也發生過高的現象,另外檢查心電圖還可能發現心悸、心律不齊的癥狀。有研究報告顯示常用的電腦顯示器產生的電磁波主要對眼睛、頭、骨骼肌、皮膚等能夠產生危害。電腦對妊娠和胎兒有影響。長期從事電腦作業,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易全身疲勞等。
電磁輻射的防護方法
作為多媒體語音室重要組成部分的學生終端就包括電腦顯示器,因此出于健康方面的考慮,我們在構建和維護語音室時不得不考慮電磁輻射對使用者造成的可能傷害。
對于語音室,電磁輻射來自顯示器、主機、機箱、甚至鼠標,當然最主要的輻射還是來自于顯示器,因此做好顯示器的防輻射工作是必須的。可采取的防護方法分為被動防護和主動防護兩種。
被動防護法防護措施包括:
l通過課程時間安排縮短學員和教師對輻射的一次性接觸時間;
l配備顯示器防輻射屏,指導教師使用防輻射護膚霜等。
防輻射屏必須能夠導電,因為只有能夠導電的東西才能屏蔽電磁波,普通視保屏兩面都是不導電的,防輻射屏至少有一面是導電的,這樣才能起到屏蔽電磁波的作用。
l調整顯示器的擺放位置,盡量別讓屏幕的背面朝著有人的地方,因為輻射最強的是背面,其次為左右兩側,屏幕的正面反而輻射最弱;
l水是吸收電磁波的最好介質,可在顯示器的周邊放瓶水,容器必須是塑料瓶或玻璃瓶的才行,絕對不能用金屬杯;
l減少待機當電器暫停使用時,不讓它們長時間(一個小時及以上)處于待機狀態,因為此時可產生較微弱的電磁場,長時間也會產生輻射積累;
l及時洗臉洗手,顯示屏表面存在著大量靜電,其集聚的灰塵可轉射到臉部和手部皮膚裸露處,時間久了,易發生斑疹、色素沉著,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皮膚病變等,因此在使用后應及時洗臉洗手;
其實防護措施除采取屏蔽、加強個人防護及現場工作注意事項外,還可以注意以下二個方面
一、食療,多食用一些胡蘿卜、豆芽、西紅柿、油菜、海帶、卷心萊、瘦肉、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以利于調節人體電磁場紊亂狀態,加強肌體抵抗電磁輻射的能力。
二、藥療,如果從中醫理論出發,研制出有固本、怯邪、補腎、壯骨、調整陰陽等功效的中藥,用做接觸電磁輻射之前或之后的防護藥物和治療藥物,可以清除體內導致多種疾病的自由基因并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主動防護法則是從電磁輻射的“源頭”——顯示器部件下手。在CRT時代,低輻射顯示器是健康顯示器的應用標準。當前低輻射的LCD日益普及,將CRT顯示器更換成LCD顯示器也成為語音室建設應該考慮的硬件升級內容之一。然而LCD顯示器因為高亮度等原因也存在對使用者視覺的傷害。有研究發現,只有用戶與屏幕的距離達到1米以上,否則300cd/m2以上的亮度將會對用戶的視覺造成一定的傷害。
誠然提起多媒體教學,來自教師的好評如潮,諸如圖文生動、信息豐富、授課新穎、寓教于樂之類,好處多得說不完。但是學生家長的反對聲也不小:一是教師的粉筆板書對學生寫字的示范作用減弱;二是投影屏幕或電腦屏幕,對正處發育期學生眼睛又是一個刺激,學生回家總鬧眼睛疼。有鑒于此,我們在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的同時,多考慮其不利因素的預防與控制,這樣就可以實現教學與健康的雙贏。
參考文獻
電磁輻射非電離輻射危害不大
首先,我們日常使用的家用電器產生的是電磁輻射,而電磁輻射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普通的輻射種類,記者查閱資料后得知,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273.14℃),都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并不明顯。也就是說,電加熱器所產生的輻射是很正常的能量發散,“談輻射色變”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但是,對人體有害的當屬電離輻射。它具有足夠高的單粒子能量可以將原子或分子電離化,主要包括α、β、γ及X射線。這類輻射在足夠的強度下可以對生物體造成嚴重的傷害。生物體的各種生命活動都依賴于原子或分子層面的穩定,而電離輻射所具有的高能量的單粒子可以破納物分子的化學鍵,從而使分子的性質改變,嚴重時可以造成基因變異或者致癌。所以日常醫用的放射科都有“工作中不可進入”的規定,而家電類產品則屬于電磁輻射,不會產生網上所謂“致癌”的情況。
手機輻射、網絡輻射致癌亦不可信
其實,在家電輻射被謠傳時,關于手機輻射或網絡信號致癌的說法,也層出不窮。早在幾年前,我國央視就曾做過“孕婦防輻射服不可信”的報道,相關專家指出,合格的手機產品的輻射屬于正常范圍,不進行超長時間通話、包括隨身攜帶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在國外,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設立的由16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查閱2009年以來300多項科學研究報告,就“無線電頻率與健康”撰寫相關評估報告。報告中指出,“無法證明”這些產品的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有“影響”。
家電產生輻射值可“忽略不計”
文/王小潤
高鐵到底有沒有輻射?有多少輻射?對人體有沒有傷害?這個問題自高鐵開通以來,一直有人不斷提出新的疑問。那么,高鐵運行時的輻射大不大,存在的所謂輻射到底是什么呢?對此,筆者專門采訪了鐵道部有關部門。
鐵道部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高鐵輸電器產生的電磁場主要是工頻電磁場,其實就是電磁輻射,它來自于輸變電系統、電動機的磁體。這種電磁輻射本身對人體的危害就不大,相比電離輻射、微波等輻射,其影響簡直是微乎其微。而且這種輻射有一個特性,就是會被金屬屏蔽掉,不能穿透金屬材料。我們知道,所有火車車體都是金屬的,是一個基本封閉的金屬盒子,因此電磁輻射進去的就更少了。鐵路部門對高鐵動車車廂、司機室常年進行系統監測,其電場、磁場強度均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不會影響乘車人的身體健康。可以這樣說,高鐵的所謂輻射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可測量的傷害。
為什么有些人反映坐過高鐵之后會不舒服,有些高鐵列車乘務員感覺不好呢?其實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高鐵速度太快,某些敏感體質的人會出現平衡定位失調,簡單說就是暈車。第二,高鐵都是全封閉的車廂,完全依賴空調進行通風換氣,長時間在這種環境里面自然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我國高鐵運營幾年來,鐵路部門未發現值乘高鐵乘務員不孕、流產的情況。
牛奶的5個誤解
水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為使體內保持平衡,必須從飲食中得到補充。飲料、牛奶都含有大量水分,但同屬于高滲性飲料,飲入過多,特別在出汗、失水過多時,容易導致脫水。因此,牛奶是不能當水喝的。
1.牛奶越香越好 牛奶加熱時才有奶香味,涼奶則很難聞到香味。
2.奶越濃越好 牛奶的稀稠能直接反映牛奶的質量,如果認為牛奶越稠越好,可以添加增稠劑、穩定劑或者奶粉,但這就不是純鮮牛奶了。散裝牛奶好因為我們對牛的健康狀況不了解,所以專家建議最好不要喝散裝牛奶。
3.牛奶加熱好喝 如果想喝熱牛奶,可用熱水(不需用開水)浸泡即可,牛奶不宜高溫久煮,也不宜冷凍保存。
電磁輻射的產生和危害原理
電磁場污染又稱電磁波污染。凡是有電流通過或有電器在工作,都會產生一定強度的電場和磁場,合稱電磁場,它們由各種不同的波長頻率的電磁波組成。比如,高壓電力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通信設備、雷達站和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自動化設備以及各種家用電器,如微波爐、電視機、電腦、手機等工作時,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電磁場。
電磁場對生物系統產生的影響,決定于電磁源的頻率及其能量的大小,頻率越高,能量越大,對人體的影響也就越大。通常電磁波的頻譜可粗略劃分為工頻(50赫茲/60赫茲)、射頻或高頻(1千赫茲~100兆赫茲)和微波(大于1吉赫茲,1千赫茲=1000赫茲,1兆赫茲=1000千赫茲,1吉赫茲=1000兆赫茲)。
電磁場的能量大小,稱為輻射強度。輻射強度越大,對人和生物體的危害也越大。電磁場的強度通常以功率密度表示,單位為:瓦(毫瓦)/每平方厘米。有時也以電場強度表示,單位為:伏(毫伏)/米,或磁場強度:安(毫安)/米來表示。不過,在實際測量中,也有以磁感應強度高斯(Gause,簡稱Gs)表示。當然,還用另一種磁感應強度,即磁力線密度單位特斯拉(Tesla)來表示,其實它們是一回事,只是量的大小而已,因為1特斯拉等于10000高斯。
電磁場能量通常以輻射源為中心,以傳播距離為半徑的球面形分布。所以輻射強度與距離平方值成反比。
電磁場對人和生物產生危害可以用幾個效應來解釋,即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等。
所謂熱效應是指,人體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電磁波輻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機體升溫,從而影響到體內器官的正常工作,因而對器官組織造成傷害。而非熱效應是指,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存在微弱的電磁場,在健康人體它們是相對穩定和有序的。但是,一旦受到外界電磁場的干擾,人體內處于平衡狀態的微弱電磁場就遭到破壞,人也會因此而受損生病。累積效應則是指,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者作用于人體并致傷害后,機體尚未來得及自我修復之前,又再次受到電磁波輻射,這時,人體受電磁輻射的傷害程度就會發生累積,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永久性病態,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電磁輻射還要區分兩個概念,“離子輻射”和“非離子輻射”。前者指的是極高頻的電磁波(x射線與r射線),它們具有足夠的光子能量來斷開細胞中的DNA化學鍵,即產生電離化。而后者是指電磁頻譜中頻率和能量較低頻段部分造成的輻射效應,該頻率段中光子能量太微弱,不足以斷開細胞分子間的化學鍵。它們包括紫外線(uv)輻射和可見光波、紅外線、射頻與微波,以及極低頻與靜止的電場和磁場。不論“非離子輻射”的強度有多高,都不能在生物系統中引起電離化。
電磁場有幾宗“罪”
國際癌癥研究所(IARC)已將極低頻電磁場(工頻電磁場)列為可疑致癌物,這只是電磁場最為顯著的污染之一。綜合起來,電磁場有下面一些“罪行”。
一是可能誘發癌癥并加速人體的癌細胞增殖。二是電磁場污染會影響人體的心血管系統以及免疫、代謝功能。表現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經期紊亂,心動過緩,心搏血量減少,竇性心率不齊,白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下降等。三是誘發兒童患白血病(血癌)。四是影響人的生育力,在男性表現為質量降低,而孕婦則發生自然流產和胎兒畸形等。五是可能導致兒童智力殘缺。六是對人們的視覺系統有不良影響。眼睛對電磁場比較敏感,過高的電磁輻射會引起視力下降、白內障等。
電磁場的這些危害過去已有很多研究結果加以證明,而最近幾年又有一些新的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電磁場的危害。這里可以有選擇性地加以說明。
比如,低頻電磁場(工頻電磁場)對人體的免疫功能和DNA損害,包括引起血液中白細胞、淋巴細胞數量的改變,血清免疫球蛋白活性的改變,影響血中白細胞介素的活性及受體的表達等。
射頻電磁場是電磁場的另一種形式,主要對人體的免疫功能產生影響,具體體現在對機體體液免疫功能產生不利影響。一項研究選擇310名連續3個月以上與微波接觸的工作人員和109名同一地區非接觸微波線務員進行對照免疫功能研究。暴露組接觸的微波的頻率是34~42千兆赫茲,強度小于10微瓦/平方厘米。結果發現,雖然微波組和對照組的免疫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圍,但微波組的免疫球蛋白G、M和D值都明顯低于對照組,而且隨著工齡的增加,微波組的補體3和免疫球蛋白A的測定值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各種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是體液免疫的重要物質,它們的減少和缺失都會造成人體免疫功能的低下,因而會患各種疾病,包括癌癥。
如何免受電磁場危害?
在生活中防護電磁場傷害也是有辦法的,主要是根據電磁輻射的三大要素,即輻射源的強度、受輻射的時間和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來避免危害,主要有下面一些原則。
首先要對電磁場有判斷。如果感覺到頭痛、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癥狀,或有脫發、掉發,眼睛發澀、發干等癥狀,應當進行檢查,以確認是否與電磁場有關,查血象和血壓也可得到確認。比如血壓時高時低,白血球有時候過高,心電圖檢查還可能發現心悸、心律不齊的癥狀。
其次,敏感人群要多加防護。除了職業場所的工作人員,如生活和工作在高壓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波發射塔附近的人員外,其他敏感人群還有:經常使用電腦、電視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的人員;生活在現代電器自動化環境中的工作人員;佩戴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生活在以上環境里的孕婦、兒童、老人及病患者等。
生活和工作在這些環境中的人有必要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例如,可配備防輻射服裝,電腦、電視防輻射屏,防輻射窗簾,防輻射玻璃等措施減少電磁輻射。
另外,在生活中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之中。特別是一些易產生電磁波的家用電器,如收音機、電視機、電腦、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擺放在臥室里。
同時,各種家用電器、辦公設備、移動電話等都應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盡量避免長時間操作,同時盡量避免多種辦公和家用電器同時啟用。手機接通瞬間釋放的電磁輻射最大,在使用時應盡量使頭部與手機天線的距離遠一些,最好使用分離耳機和話筒接聽電話。
影響孕婦和胎兒健康的常用家電
1、電腦。電腦開機時,顯示器散發出的電磁輻射,對人體細胞有破壞作用。在懷孕早期,會損傷胚胎的微細結構。
2、電視機。電視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射出的電子流撞擊在熒光屏上,轉變成可見光,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X射線。而其在長時間工作時發出的射線及微波輻射,對孕婦和胎兒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顯像管在高壓電激發下,向熒光屏連續不斷地發射電子流,從而產生對人有影響的高壓靜電,并釋放大量的正離子。正離子可以吸附空氣中帶負電的塵埃和微生物,附著在人的皮膚上,特別是使孕婦的皮膚產生炎癥。
3、手機。手機在接通時,產生的輻射比通話時產生的輻射高20倍。較強的電磁場會影響人的身體狀態。
4、微波爐。中國室內環境監測中心的專家在一次室內家電輻射大檢測中發現,位列輻射榜首、危害最大的是微波爐。
孕婦怎樣正確使用家用電器避免輻射傷害
1、電視機和電腦
電視機和電腦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電器,同時也是對孕婦輻射最大的。為了保險起見,孕婦最好不要長時間看電視,并與電視機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不看影響情緒的節目,看完后可洗臉,消除空氣中負離子氣化對皮膚的影響。選用電腦時,最好能購買低輻射的顯示器,除可減少輻射外,還可以消除心理負擔。研究表明,顯示器后面和側面是輻射較強的區域,因此,應調整方向,避免坐在電腦屏幕的側面和后面。暫時不需要使用電腦時,可以將顯示器關掉。操作電腦時最好在顯示屏上安一塊電腦專用濾色板以減輕輻射的危害,要調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來說,屏幕亮度越大,電磁輻射越強,反之越小。不過,也不能調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響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勞。還要注意與屏幕保持適當距離。離屏幕越近,人體所受的電磁輻射越大,因此較好的是距屏幕半米以外。室內不要放置閑雜金屬物品,以免形成電磁波的再次發射。操作電腦時注意時間不要過久,并保持房間的空氣流通,專家建議,準媽媽使用電腦一周不可超過20個小時,每小時要離開10分鐘。
2、微波爐和手機
微波爐和手機都是有一定的微波輻射的,由于孕婦和胎兒的敏感性,還是不要長時間使用微波爐烹調食物,在微波爐工作時,不要站在微波爐附近,最好保持2~3米的距離,更不要用眼睛直視加熱過程。避免長時間用手機通話,孕婦接聽手機時不要將手機掛在胸前。手機也盡量放在遠離腹部和心臟的位置。手機在接通的一瞬間輻射較大,可以使用耳機,或在30厘米外接通。
婦產專家的幾點提醒:
1 挑選正規廠家的名牌家電產品。
2 使用在各種電器時,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3 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于集中。
4 縮短使用電器時間。
5 有條件的孕婦可穿防輻射服裝。
其它輻射危害
除家電輻射對孕婦有較大傷害外,醫療輻射對胎兒的影響也在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1、妊娠早期(前3個月)不宜多做B超檢查,在胎兒的分化、發育期易引起機體細胞受損,以影響絨毛內的生化代謝。如必須要做檢查,則應減少超聲強度,縮短檢查時間。
2、X光輻射線對胎兒的影響,較易造成胚胎殘廢、胎兒畸形、腦部發育不良,以及兒童期的癌癥幾率增加。通常在懷孕初期,暴露于X光之中比較容易造成重大的傷害,愈接近預產期,影響越小。
照了X光怎么辦?醫師建議一般來講女士除非緊急狀況,否則應選擇在月經開始日算起的10天之內照x光,這樣就可以不用擔心在受孕以后照X光了。孕婦如在不知情的狀態下受了X光輻射,也應盡量保留拍片記錄,以便醫生協助你判斷胎兒的安全性。一般在懷孕期,如果只是照一張腹部X光,大約是只有0.5雷得的照射量,對胎兒影響并不大。
關鍵詞:電磁輻射污染電磁輻射污染機理電磁輻射污染防范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應用電磁感應的方法,使磁場中的導體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感應電流。這是19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隨即世界上第一座發電站的建成標志著人類邁進了電磁輻射的應用時代。一百多年前,電磁輻射已經深入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今更是進入了一個電磁輻射的高利用時代。
不過,科學歷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時代的進步常常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這種二律背反的現象已經得到了歷史的多次驗證。人們在充分享受電磁輻射帶來的方便舒適的同時,也日漸感受到了它的負面效應。如各類各類辦公自動化設備、移動通訊設備、家用電器迅速進入我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豐富了我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就在我們的生活前所未有的便捷的同時,我們所使用的高科技產品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又成為繼室內空氣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噪音污染之后的又一室內環境污染。特別是近些年來,國內外媒體上屢屢報道的有關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更是讓人們感覺到了來自電磁輻射的威脅,以致于很多人一提起它,就有一種莫名的痛恨和恐懼。
1電磁輻射污染:
所謂電磁輻射污染是指高壓電、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波發射塔和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自動化設備及微波爐、收音機、電視機、電腦、手機等工作時產生的各種不同波長頻率的電磁波。人體如果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的電磁輻射劑量的電磁輻射下,細胞就會被殺傷或殺死。隨著信息技術產品的不斷豐富,電磁輻射污染已經成為危害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輻射污染的重要類型之一。另一個方面,信息技術要依靠電磁波,而電磁波極容易擾和破壞,由此會帶來一些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侵害,這也是電磁輻射污染的一個方面。電磁輻射會造成所謂的“電磁污染”,人們也叫它電子“煙霧”或電子垃圾,即電磁輻射的強度超過人體或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所產生的危害現象。它無色、無味、無形、無蹤,無任何感覺,可穿透包括人體在內的多種物質,無處不在,被科學家稱為“電子垃圾”或“電子輻射污染”,有專家稱這是繼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第四污染。
2電磁輻射對人體作用機理
人體是導體,可以吸收電磁場的能量。在電磁場的作用下,人體的分子會發生取向排列,在分子排列過程中相互碰撞消耗磁場能而轉化為內能,引起熱效應。電磁場強度越大,則熱效應越明顯;電磁振蕩頻率越高,熱效應越明顯,即電磁輻射對人體的作用: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長波。而且干擾人體生物電信息的傳遞。科學實驗已表明,電磁輻射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主要為兩個方面——致熱作用和非致熱作用。
致熱作用致熱作用是指電磁波穿透生物體表層,直接對肌體內部組織“加熱”(如同微波爐加熱食品一樣),即在高頻電磁波作用下,物質的溫度會發生改變。高頻電磁波的致熱作用會對生物體產生影響,從而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導致乳腺癌、陽痿、流產、胎兒畸形等疾病。
非致熱作用非致熱作用主要是指電磁波對人體植物神經系統的危害,造成心悸、脫發、心動過緩、血壓降低和婦女月經失調等疾病。有一個典型的實驗是這樣做的:從雞雛、貓的體內摘取出大腦皮質,用調制后的特高頻、甚高頻電磁波對其進行照射,發現有鈣離子析出。鈣離子是生物體內信息傳遞、免疫系統工作和細胞繁殖不可缺少的物質,它的濃度變化必然會對生物體產生影響。
3生活中電磁輻射污染的防范
現代生活,處處離不開與電子設備打交道。能制造電磁輻射污染的污染源無處不在,電腦、打印機、復印機、手提電話、無線電儀器等無不產生對身體不利的電磁輻射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如電視機、音響、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微波爐等均能產生各種數量不等的電磁干擾,我們如何防護呢?
生活中怎樣才能防止和減少室內電磁輻射污染呢?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室內環境監測中心的專家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在購買電子產品是應注意證實該產品是否已經通過了CCC認證(國家對電子電磁兼容性的安全認證);盡量減少對高輻射產品的使用;盡量使用低輻射的產品,如低輻的電視機、微波爐、電腦等;盡量使用坐機撥打電話,少用手機撥打電話。手機接通瞬間釋放的電磁輻射最大,最好在鈴聲響過一兩秒或兩次鈴聲之間接聽,使用時頭部和手機天線的距離盡量遠一些。
有人說了,不買家電或是有也束之高閣不再用,污染不就沒有或減少了嘛。好倒是好,可是要沒了它們,咱們的生活就該倒退回從前的艱苦時代了。恐怕沒人愿意放棄好生活而去過苦日子吧,多學幾招防范措施才是現實可行之策。例如:
不要把家電擺放得過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限量輻射的危險之中。特別是一些易產生電磁波的家電,如電視、電腦、冰箱、收音機等,最好不要集中擺放在臥室里。
要避免長時間使用家用電器、手機等,還要盡量避免同時啟用多種家電。與家電保持安全距離很有必要。距離越遠,受電磁波侵害就越小。
彩電的安全距離是熒光屏寬度的5倍左右,日光燈為2~3米,微波爐開啟之后要離開至少1米遠,孕婦和小孩應盡量遠離微波爐。電器暫停使用時,最好不讓它們處于待機狀態,因為此時可產生較微弱的電磁場,長時間也會產生輻射積累。
還有一招就是吃東西。多食用胡蘿卜、豆芽、西紅柿、油菜、海帶、卷心菜、瘦肉、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加強機體抵抗電磁輻射的能力。
居住、工作在高壓線、雷達站、電視臺、電磁波發射塔附近的人,佩帶心臟起搏器有條件的應配備阻擋電磁輻射的屏蔽防護服。
電視、電腦等有顯示屏的電器設備可安裝電磁輻射保護屏,使用者還可配戴防輻射眼鏡。顯示屏產生的輻射可能導致皮膚干燥,加速皮膚老化甚至導致皮癌,因此在使用后應及時洗臉。
注間電磁輻射污染的環境指數。有關專家提醒,5種人特別要注意這一條,第一是生活和工作在高壓線、變電站、電臺、電視臺、雷達站、電磁發射塔附近的人員;第二是經常使用電子儀器、醫療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的人員;第三是生活在現代電器自動化環境中的工作人員;第四是佩戴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第五是生活在以上環境里的孕婦、兒童、老人及病患者等,都應該了解室內電磁輻射污染的程度,如果環境中電磁輻射污染比較高,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
對于E時代下的又一現代污染───電磁
輻射已經被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列入必須控制的造成公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記得嗎?我們的兒歌里曾把站著幾只小麻雀的高壓線比作五線譜,那曾是城市里最美的圖畫。可時過境遷,如今,因為懷疑圍繞在居民區周圍的高壓線釋放出的電磁輻射會損害人體健康,高壓線的建設者們屢次亮相聽證會甚至法庭,爭端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一些專家說,人類認識世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許多問題還有待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時間的考驗。目前,不管學術界的爭論如何激烈,現存的、引起很大爭執的問題應該及時得到解決。首先,應該及時推出直接關系到公眾健康的產品標準。第二、對于已有標準的產品,應該加強監管力度,特別是列入3C認證目錄的產品。第三,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時解決目前引起爭端的事件。當然,對于我們普通人也要適當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如盡量用更多的時間到戶外活動,到鄉村去,到田野去,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參考文獻
1.不扎堆擺放電器
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于集中或在一個房間內同時使用多種電器,不要將電視、電腦、電冰箱擺放在臥室里,以免使自己長期暴露在超劑量的電磁輻射中。
2.不要呆在電腦后方
電腦顯示器的背面發出的電磁輻射最強,其左右兩側、正面發出的電磁輻射可依次減弱。因此,應盡量別讓電腦顯示器的背面對著有人的地方。
3.減少電器的待機時間
在使用電器后應及時拔掉電源,不要讓其長時間處于待機狀態,以免其持續地發出電磁輻射。
4.不急著接電話
在手機被接通的瞬間,其發出的電磁輻射會突然增強,并會在幾秒鐘后迅速減弱。因此,人們在接通電話的瞬間應伸展手臂,讓手機遠離頭部,稍等片刻后再開始通話。此外,在將手機充電或剛剛將其開機時也要盡量遠離手機。
5.可用水吸收電磁輻射
水是吸收電磁波的最好介質。因此,人們可用廣口的塑料瓶或玻璃瓶裝滿清水,放在電腦周圍。
6.使用電腦后及時洗臉洗手
電腦屏幕的表面存在著大量的靜電,被這些靜電聚集在一起的灰塵可發散到人的臉部和手部皮膚,誘發斑疹、皮膚脫屑、色素沉著等皮膚病變。因此,人們在使用電腦后應及時洗臉、洗手。
7.保持室內通風
研究發現,電腦屏幕在工作期間會向空氣中釋放一種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因此,人們應在放置電腦的房間里使用換氣扇,若沒有換氣扇則應經常開窗通風。
8.定期清理冰箱散熱管線上的灰塵
冰箱在工作時若長時間地發出較大的嗡嗡聲,說明其散熱管線上積聚了大量的灰塵或被異物遮擋。此外,應及時檢視散熱管線,用吸塵器將散熱管線上的灰塵吸掉,以提高冰箱的功率,減少其發出的電磁輻射。
2005年5月19日,廣州新電視塔建設指揮中心公布的資料顯示,總投資達22.15億元的新電視塔預計今年12月動工,2007年初建成一期工程,2007年底竣工,高度將達到610米,超過553.33米的世界第一高塔多倫多CN塔,不負眾望將問鼎“世界第一高塔”。
新電視塔是廣州市21世紀重要的地標性建筑。按照規劃,新電視塔位于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和珠江景觀軸的交匯處,與廣州新城市中心、中央商務區珠江新城和海心沙島隔江相望。它是一座以觀光旅游為主、兼具廣播電視發射功能的綜合性設施,塔頂將設置廣電中心的發射機房和發射天線。
因塔址附近有許多大型住宅區,去年7月規劃方案公示時,塔址周邊的居民擔心受到電磁輻射污染,網上討論熱烈,有人害怕“天天在微波爐里烤”,呼吁環保部門介入調查。當時,業主單位廣州電視臺和廣州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了解市民的擔憂,稱已委托廣東省環境輻射研究檢測中心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工程立項必須上報國家環保總局審批,強調不會超過國家規定的輻射標準,如果超標方案不可能通過。北京、上海、天津已有高塔建設的經驗,它們位于市中心或靠近市區,但電磁輻射都沒有超過國家標準。電視塔建設高度越高,對地面居民的輻射越小,對人體的影響也越小。
電磁輻射是“第四公害”
國家環保總局1997年《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建造總功率200千瓦以上的電視發射塔、總功率在1000千瓦以上的廣播臺,環保部門應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申報登記和環境影響報告書,負責項目的竣工驗收。
國家環保總局對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塔、上海東方明珠塔和天津天塔電磁輻射驗收的結果表明,三塔高度均在400米以上,發射總功率在200kw以上的城市高大電視塔周圍及高層電磁輻射環境功率密度為每平方厘米10μW(微瓦)以下,均小于該頻段40μW/平方厘米的國標標準,而國標又比西方標準嚴格4倍。
無色、無味、無形的電磁輻射污染是繼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公害”。任何工作中的帶電的物體都會產生電磁輻射,制造電磁輻射污染的污染源無處不在,如電視廣播發射塔、雷達站、無線通信發射臺、供電系統的變電站和高壓電線,還有電腦、手機、電視機、微波爐、電磁爐等。人體如果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標準的輻射劑量下,細胞就會被大面積殺傷或殺死,并產生多種疾病。
從低頻率到高頻率,電磁波大致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光及r射線。很多人將電視塔、手機信號發射站(基站)與微波爐聯想在一起,以為它們發出的電磁波會把腦袋“燒熟”甚或“燒出”腫瘤!除了工作頻率不同之外,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在于發射功率與操作環境。一般的家用微波爐所使用的最高耗電功率皆在500瓦以上,而且微波幾乎全被爐內食物吸收掉,泄漏出來的非常小(技術法規已對最大漏波值有所規范)。而手機信號發射站的發射功率由幾瓦到幾百瓦皆有,手機則在0.6瓦以下。
人體每時每刻被電磁波包圍
20世紀初,人類就已經完全了解與掌握電磁波的原理和應用。上述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輻射皆屬電磁輻射,在真空中的能量傳播速度都一樣,也就是每秒約30萬公里的光速。
科學家早已知道不同種類的電磁波與物質的對應關系,光電效應清楚地展示物質與電磁波產生交互作用的“門檻”是電磁波的能量,即頻率,而非其強度。從二戰開始專家就開始研究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關鍵要有“量”的概念,看電磁波用在什么地方,用到什么強度,過量才有害,比如紫外線的能量對分子具有非常大的破壞力,因此可以殺菌也會導致癌癥,但仍然無法穿透皮膚,因此對人體的傷害集中在皮膚表面。事實上,人體幾乎每時每刻都處于電磁波的包圍之中,但只要電磁波不過量,不造成電磁污染,就不會危害健康,以X射線為例,因為具有“游離分子內電子”的能力,有時稱之為游離輻射,它們的波長也短至分子的長度,因此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這就好比醫療用的磁共振、X光機的原理一樣。
不如選擇聰明面對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器,電磁波正反兩面莫衷一是,只要用電就一定有電磁輻射。既然無法完全脫離,與其惶惶不可終日,倒不如聰明面對,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輻射,以增強身體免疫力。
低頻磁場(頻率低于500KHz)的計算單位是高斯(Gauss)、特斯拉(Tesla),1特斯拉=10000高斯,地磁強度約為400―600毫高斯(mG),醫療用的磁共振儀約為5000―25000高斯(G)。普通家電使用220伏、60赫(Hz)的電源,磁場值約為1―500毫高斯,而居民室內的磁場背景值約為0.7―2毫高斯。
美國的實驗結果顯示,一般家庭中,40%的電磁場來自房子附近的輸電線路,60%來自屋內的電器。電磁波會被金屬、泥土、樹木、建筑物等阻隔,而且在220伏特電壓下電場強度很小,一般認為對健康影響程度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