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

    第1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一、自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1.自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平臺。以人人網、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工具的誕生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新的工作平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滲透融合到多樣化的自媒體信息中,借助新興網絡媒體收集整理有用信息,挖掘教育資源開展工作,有利于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借助自媒體傳播速度迅捷,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思政工作者能夠立即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

    2.自媒體成為大學生知識信息獲取新途徑。自媒體為大學生開創了知識和信息獲取的新途徑。自媒體環境中的傳播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包括公共知識分子、平民草根、政府官員等,言論覆蓋面廣,信息傳播速度便捷,廣度擴散,大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接觸更多的信息。自媒體多樣化的傳播方式擴大了大學生交往范圍,為大學生全面了解社會、拓寬視野、獲取知識信息提供新渠道。

    3.自媒體的交互方式契合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自媒體的傳播方式是一種交互即時的遠程信息交流,實現了信息者和接受者的平等互動,提高了參與者的積極性、自覺性和自主性。在個人傳媒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者。自媒體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表達、傾訴和宣泄的空間和途徑,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大學生在自媒體環境中能自由發表觀點,參與討論,弘揚個性,突出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影響

    1.部分學生過度依賴網絡,影響學業與健康。自媒體一方面為學生獲取新信息、新事物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因其獨特的誘惑力易導致學生沉溺網絡而不能自拔。大學生熱衷于追求新事物,網絡世界極大地滿足了這一需求,漸漸地,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逐步加深。課堂上大學生集體玩手機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刷微博、聊qq、逛論壇、網上購物等等已經成為大學校園的流行文化。部分學生將虛擬的網絡游戲和聊天等作為自身精神寄托,每年都有個別學生會因網絡荒廢學業而被勒令退學,甚至因長時間沉溺網絡猝死的事件也有發生,嚴重影響其學業和健康。

    2.阻礙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準確性很難保障。一些不法分子趁機在自媒體上散播不良思想和觀點,如非法傳教,對學生的價值觀取向造成極大地沖擊。一些低俗的快餐信息和廣告,如人流廣告、整形廣告等,無形誤導大學生。加上大學生辨識真假的能力有限,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很容易不加判斷迅速傳播,無形當中充當了垃圾信息的擴散者而不自知。甚至大學生利用自媒體構成犯罪的事件也屢有發生,如剽竊他人科研成果、黑客攻擊等。同時自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大學生脫離了正常的交往圈,其責任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變得淡漠。

    三、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高校學生思想工作者應當有自己的自媒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來展開工作,必須對學生的言行進行了解。現在的大學生通常都有自己的自媒體,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應該建立自己的QQ、微博、微信、BBS等自媒體,和學生互動,在互動中掌握他們的言行,了解他們思想狀況,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具有針對性。同時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樹立自媒體時代觀念,切實提高新時代信息素養。只有跟上時代,把握時代思想發展脈搏,才能把握住大學生的思想脈搏,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切合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實際生活,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

    2.利用自媒體平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媒體中的信息非常多,既有弘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也有負面信息、假消息等負能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好自媒體平臺,多角度多層次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全面、科學發展觀等正能量,并旗幟鮮明地批評并抵制負能量信息,讓大學生們受到傳統優秀文化、優秀黨員等信息的引導,認識到負能量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貼近社會發展、貼近生活現實、貼近大學生,從而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傳統上是見面的方式來開展,自媒體是一種網上信息傳播和交流的平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日常各種教育活動的基礎上,結合自媒體了解和教育學生,主動利用自媒體把課堂上要講授的核心價值觀點傳達出來,以豐富網上網下教育方式,深度融合兩者的優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3.開展 “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思想教育工作的視野從學校向家庭、社會、自媒體共同結合轉變,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固化地遵循傳統方式方法,需站在全新的高度、時代的前沿,以開放的模式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家庭應充分發揮天然優勢,與學校老師建立聯系渠道,利用網絡互動平臺,加強互動。對于社會和自媒體來說,與高校共享資源,注重社會責任,與高校協同營造積極健康的高校信息環境,截堵不良信息,阻止不良信息向大學生的傳播,維護大學生和諧的成長環境。

    第2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 提高藝術素養:高校英語教師發展路徑選擇 藝術院校教師信息素養提高策略研究 芻議美學素養的提高與高校藝術教育實踐 如何提高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的視覺素養 提高音樂教師藝術素養及職業素養的研究 提高高校美術專業學生藝術理論素養的探討 英語文學作品對藝術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高校英語教師信息(ICT)素養及其專業發展 關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法律素養的路徑探索 提高教師素養勢在必行 論高校教師的教學藝術素養 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的路徑探析 青年英語教師如何提高自身英語素養 如何提高高校教師師德素養 淺論高校教師自我素養的提高 高校專業課教師信息素養提高策略研究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校本實施的路徑選擇 開放學院英語教師信息化技術素養方面的問題及培養提高的路徑 高校教師發展的制度變遷與路徑選擇 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5―4.

    ③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④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

    ⑤王麗萍.從“三美”原則看吳歌英譯――以《月子彎彎》為例[J].時代文學,2011(10).

    ⑥郭琳.淺論小學語文教師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及其培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3(5).

    ⑦趙新法.現代教師素養導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⑧李田.21世紀的美育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2―1―23.

    ⑨張景艷,徐莉萍,黃雅蕓,童江濤.關于非藝術教師藝術素養的培養及實施研究[J].藝術研究,2006(3).

    第3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關鍵詞]:高等學校 藝術教育 教育方式

    自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就越來越重視高校藝術教育,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于高校藝術教育的性質、功能和發展趨勢的認識和應對措施還有待加強。

    一、高校藝術教育的性質:通識教育

    20世紀初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教育開始。1903年王國維在《論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養路徑,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國維認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發達,達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與智育的一種手段。關于藝術一詞,學界上沒有一個精準的定義,大致可以概括為:藝術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是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與工具,在一定的審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進行的一種精神文化的創造行為,是人的意R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有機結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藝術從行為活動上看具有兩個特征,實踐性和創造性;從學科屬性上看,藝術是人文的。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媒介,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其功能主要體現在藝術實踐教育和美育上。藝術的人文屬性決定了高校藝術教育是關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成為“完整的人”。

    在中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大眾化的階段,藝術教育已經從專門的職業教育轉變為一種通識教育。我們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大學四年就培養出數10萬計的藝術家,但是我們需要培養出有綜合素質、人文精神、審美情趣、一定藝術修養和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畢業以后可能不一定從事藝術職業,也許終身都不可能成為一名藝術家,但他們會從事需要一定藝術專業修養的其他社會工作。

    二、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立德樹人

    教育部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有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學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徑和內容。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目標,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藝術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與內容,具有鮮明的人文價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長的周遠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質教育即人文科學和藝術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積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高校藝術教育是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積淀的一個重要途徑。高校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即美育。美育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輔助與誘導作用。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先生也曾指出,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導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養功能

    林逸鵬先生說過:“高校藝術教育即是藝術的教育,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創新的精神。”高校藝術的通識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普及,更多體現的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功能。富有創造力的人的思維必然包括開闊性的形象思維,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維作為藝術教育的目標之一,對大學生豐富想象、儲備知識、積累經驗、科研創造有著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維與人的創造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形象思維,人類的科學技術如何能達到今天這樣的高度。

    (三)文化傳承功能

    第4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本文以高校立德樹人為基點,結合舞蹈教學實踐,以辯證的維度,分析舞蹈教學對大學生心理的正負影響,固優勢補不足,探原因尋良策,提出并探討如何發揮舞蹈教學的獨特功能,以期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舞蹈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我國高校將舞蹈列為體育教學的重點內容,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在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正確處理舞蹈、體育、文化、專業教學的關系,開辟舞蹈與心理教育融合路徑,較好地解決了基礎設施不健全、專職教師配備不完全、課程內容不落實等問題,有效促進高校多元文化滲透,推進大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心理學家麥克里蘭認為:成就動機是人們在完成任務中力求獲得成功的內部動因,亦即個體對自己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事情樂意去做,并努力達到完美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1]。只有了解學生缺失的需要,輔以成就動機的訓練,才能達到心理的求知與理解。毋庸置疑,高校舞蹈教學以其特有的直覺、動作、節奏、造型性,寓抒情于形態,融視聽于心理,豐富了教學元素,完善了育人層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2]。然而,事物的發展總要一分為二地看,舞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也要辯證地分析,既要防止舞蹈育人功能被夸大,又要規避對舞蹈的片面認知。為此,在肯定舞蹈育心健體的“利”的同時,也要認真審視因教學主體素質差異、施教內容片面、育人方法單一所帶來的“弊”,進而多措并舉,固強補弱,雙輪驅動舞蹈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通發展、創新發展。

    一、固本守基不動搖,在利中堅守陣地

    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多專業、多課程、多內容、多路徑支撐,最主要的就是保留每門學科其本身獨有的價值。舞蹈專業院校,將舞蹈作為教學的主業,引進先進教育理念,組織專項學術研究,開展理論授課與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舞蹈的資源配置作用,打造獨特的辦學品牌和風格,培育應用型舞蹈專業人才。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舞蹈教學正在突破專業界限,逐步加入傳統體育教育體系。部分院校將舞蹈作為體育必修課的有效補充,加強硬件建設,豐富教學內容,配備專職教師,穩步開展舞蹈教學工作。事實上,無論高校處于何種層次,將舞蹈教學作為必修內容,精心搞好課程設計,有序組織教學活動,不斷豐富育人體系,都順應了社會發展形勢,吻合了高校創新發展節奏,滿足了大學生對多元化知識與技能的主觀訴求。任何一門課程的設置與實施,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在于集聚育人有機元素,健全學生成長架構,促其全面成長。對于高校舞蹈教學來講,舞蹈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它主要通過人的形體語言,動態化塑造人物思想,形象化表達精神世界,視覺化滲透人的情感,既抽象又具象地反映人與自然、社會的深層聯系,對培養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美學觀念、心理及健全的情感世界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在舞蹈教學中,學生切身沐浴藝術的甘霖,感受舞蹈的內在美,進而凈化心靈,塑造高雅氣質,增強審美情愫。舞蹈教學之所以能起到以上積極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獨特的教學風格以及堅持固有的教學原則。原則通常是指推進事物有序運行的科學化依據和合理化準則。具體至高校舞蹈教學層面,就是在堅持課程分層性、選擇性、整體性、展示性、調節性的基礎上,緊緊把握教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三個環節,正確處理素質與應試教育、教師與學生互促、個性與全面發展、知識與能力轉化的關系,有效破解教師專業水平、教學硬件設施等制約瓶頸,徹底消除“滿堂灌”“填鴨式”教學頑疾。堅持直觀性原則。舞蹈的外在展現性,決定著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必須將“師長”變“學長”,通過動作示范教學、直觀教具演示及語言、肢體的運用,豐富外在感知,激發內在領悟,學生由后臺進入前臺,盡快了解理論知識,掌握舞蹈技能。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如同文化知識一樣,舞蹈教學不僅需要基礎理論的支撐、前瞻性研究成果的牽引,更需要遵守認知與實踐規律,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由易到難、由簡至繁的教學路徑中,同頻共振,同幅進步。堅持協同推進原則。舞蹈的鮮明特點之一,就是需要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配合[3]。可以說,離開了領舞與伴舞的支撐,舞蹈的外在形態表現與深層內涵的投射,終將失去運行依托。在把握核心教學原則不變的前提下,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如何將舞蹈教學功能和價值發揮到最大,進而促進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目前,一些高校在我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將育德、育體、育智、育心融入舞蹈教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挖掘育人潛能,以舞蹈教學的小進步助推“中國夢”的大實踐。眾所周知,舞蹈的外在表現性,能夠促使肢體與心靈的深度融合,有效培育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質。高校開展舞蹈教學,其目標并非將每名大學生培養成舞蹈家,也不要求其在舞蹈領域取得較深的造詣。大學生對舞蹈理論的熟知、表演技能的掌握、藝術作品的創作,只是舞蹈教學的贈品,真正塑造的是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補充的是厚重的人文文化,輸入的是做人做事的道德素養。另外,學生在舞蹈動作訓練中,可以有效矯正不良形態,增強個體敏捷度與協調性。不同的樂曲,不同的舞步,賦予了舞蹈定格與流動的造型,進一步促進大腦的開發與利用,增強自編自演的創造力。“舞則人之天性”。學生在進行舞蹈訓練時,以動作表達思想感情,促進心與心的碰撞與交流,舒暢的心情、較強的自信、平和的心態,有望在優美的音樂和愉悅的舞蹈氛圍中形成,進而緩解精神壓力,消解不良情緒,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辯證分析找問題,在弊中認清現狀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指出:“改進美育教學,開齊開足藝術課”。從整個學科體系來看,音樂、美術教育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課程基礎,但是舞蹈則更多地獨立于主流教育之外,多以培訓機構,舞蹈教室等形式存在。近年來,我國一些高校將“三學期制”引入教學改革,突出學術研究、專業設計、課程實習等重點環節,拓展教學資源的利用空間,縮短基礎知識與前沿領域距離,不斷提升學科之間的融合力,增強課程創新發展力。除舞蹈院校外,其它綜合類院校集中優勢,著力破解同質化瓶頸,努力在特色化辦學上取得進展。當前,由于高校改革路徑、內容、領域不同,發展基點不一,加之片面強調特色辦學,一度關注“話語權”和“顯示度”,在特色課程突飛猛進、基礎學科相對薄弱的境況下,高校課程很難形成齊頭并進的局面。高校育心體系堅持社會、學校、學生三方協同,搭建教育、創新、服務、文化、組織型平臺,構筑社會、基地、項目、課程、專業、多元化機制,需要納入德育、心理、美育等要素。舞蹈教學是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片面強調特色學科的重要性,高校建設的立足點、創新發展的著力點、育心體系運行的依托點將發生偏移。為此,在特色學科的牽引下,進一步加強學科的均衡性和育心體系的完整性建設,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傳統教學觀點片面地認為舞蹈教育只須突出專業技能培養,這種思維慣性往往讓人們忽視了舞蹈教學的育人育心功能。在一些大學生中間,“心流感”蔓延、心理問題頻出,因心理扭曲變形發生事故案件的屢見不鮮。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舞蹈的育人環節不容忽視。實踐中,有的高校在舞蹈教師隊伍建設上“一鍋燴”,將不懂教學業務、不懂舞蹈專業的教師放在舞蹈教學崗位上,致使專業不對口、方法不對路。有的教師傾注于舞蹈實踐教學和理論學科研究,人為忽略舞蹈的內涵性,教學中只注重理論的灌輸和技能的傳授,使舞蹈過于形體化,從而違背了舞蹈的育人價值。在教師這種淺層化的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大學生對舞蹈的真正內涵了解不透、領悟不深,形式主義、功利主義因素隱性增長,很容易使其身心失衡、價值觀錯位。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高校改革新任務、舞蹈教育新內容,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舞蹈教學理念,而有的教師套用老思路、硬搬舊教材,不注重以當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觀為背景,固化以人為本理念,導致教與學掛空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訓練的感悟性無法生成,心理素質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舞蹈教學實踐證明,“練功式”的教育方法僅把舞蹈作為一門專業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舞蹈給學生的身心帶來的諸多益處。從心理學上講,心智是思維活動的沉淀與儲存,它涵容著智能和潛能,貫穿著學習理論、應用知識與抽象推理。實踐中,樹立先進的舞蹈教育理念,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心智的培育和形成,否則,單一的方法、機械的重復,將會阻礙舞蹈育人功能的發揮,制約良性心境的培育。當前,一些舞蹈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簡單采用注入法,單憑“一張嘴、一雙手”,輸入大量的理論知識,傳授一些難以掌握的舞蹈技能,沒有結合大學生年齡、性格、心理、生理特點,科學設置討論、展示、實踐等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有的教師缺乏創新意識,語言與動作示范性不強,內在激勵性不夠,缺少有效的思想引導和氛圍感染,致使教學方法與大學生接受能力、心智現狀相互脫節。從學生個體分析,由于社會不良思潮的沖擊,有的吃苦性差,心氣浮躁;有的功利思想嚴重,總是幻想著一夜成名;有的在“為什么學、為誰而學、怎么樣學”等基本問題上徘徊不定,影響著舞蹈教學的正常開展。

    三、著眼育人謀發展,在趨利避弊中尋求良策

    實踐證明,舞蹈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一方面,舞蹈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復雜,其潛存性強,危害性大。在舞蹈教學中,針對一些大學生學習動機不端正、理想信念缺失、職業生涯迷茫等問題,要結合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采取心理教育方法,全方位打造良性心理環境,多層面滲透心理素質內涵,交叉式融入心理健康知識,進而緩解心理壓力,幫其走出心理誤區,校正職業價值取向。一方面,舞蹈訓練與心理干預相結合。舞蹈訓練是舞蹈理論知識的實踐化轉換過程,也是舞蹈教學的關鍵環節。訓練中,由于大學生骨骼與韌帶相對成型,柔韌性不強,掌握表演技能有一定難度,大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怕苦怕累情緒。另外,一些大學生急于求成,肌肉或韌帶拉傷在所難勉。基于以上情況,如果心理干預工作跟進不及時,大學生思想情緒就會產生波動,進而形成郁悶、煩躁等心理問題,舞蹈的育心功能就會慢慢消失。在舞蹈訓練中,要將心理干預融于其中,及時糾正不良心態,使其正確認識舞蹈教學、全身心融入舞蹈訓練。通過舞蹈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舞蹈訓練與心理干預的有機結合,搭建多條育人路徑,配制“育心處方”,消解心理問題。針對當前一些高校重特色學科輕基礎學科的問題,在堅持特色辦學的前提下,著眼于大學生全面成長進步,吸收、配備專業舞蹈教師,趟出“走出去學”與“請進來教”相結合的培訓之路,提升教師主體素質。將舞蹈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構高校綜合育人體系,均衡設置育心課程,使高校宏觀教學結構趨于合理。高校舞蹈教學通常分為三個層面,即:基礎理論、技能表現、欣賞教學。實踐證明,高校課程施教的成效,不僅在于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專業化的教師隊伍、規范化的課程運行體系,更在于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而校園文化的培育和生成,主要來源于“第二課堂”的開展。針對當前舞蹈教學“第二課堂”路徑不多、空間狹窄等問題,要結合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實際,在經費上多“投”一點,在場地上多“擠”一點,以滿足舞蹈教學的順暢開展。針對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強的問題,可在校、院(系)兩級成立舞蹈教學督導小組,充分調動機關的輔教功能。另外,由學生成立舞蹈社團,適時開辦培訓班,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并將舞蹈教學蘊含于校園文化,折射于物質形態,充分拓展“第二課堂”空間,增強其文化價值的公共性和實踐性。基于高校培育大學生社會大德實際,一要填補教材盲點。本質上,教材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局限性。社會在發展,高校在改革,而教材的創新遠不及社會形勢的變化。高校可構建校本、生本舞蹈教材,既要吃透材融進來,又要結合實際走出去。如,區別專業與非專業學生,劃分通用與專用教材,將心理學知識滲透于教材的制定與落實,以育心教學助推育人工作。二要突出人文教育重點。針對一些教師觀念滯后的問題,要前置人文教育功能,將教師從單純的技能教學認識中解脫出來,并運用啟發式、激勵式、心理干預式教學方法,增強學生感悟性,提升藝術的熏陶性。同進,要堅持與德育相結合,通過舞蹈知識的講解,融入審美情愫,塑造舞者氣質。三要解決教學方法難點。在轉變教學理念的同時,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挖掘施教潛能。采取媒體教學法,融入教學課堂,體現舞蹈教學的現代性和科技性;融入心理疏導法,解疑釋惑,排解心理障礙,推動舞蹈教學與實踐。

    總之,對于舞蹈教學育德、育心、育體價值功能,我們要固守堅持;對于學科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客觀對待;理性分析舞蹈教學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潛在影響,揚長避短,將舞蹈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有效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生審美情趣,力求打開舞蹈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馬鐘范 柴覲 于思化 呂嬌陽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大學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21.

    第5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德育;德育審美化;實踐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實效并不盡如人意,德育開展雖較受重視,但卻難抵學生內心深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傳統德育在理念、目標、內容和方法、過程上存在反審美現象,忽視了德育的人文品格、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以及德育中的情感因素等,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傾向:

    一是功利化傾向,即只注重道德教育顯性目的的達成忽視道德教育本真追求;二是無我化傾向,即片面強調道德的社會性價值與意義,忽視道德主體的內在需求與情懷。忽視道德的個體陸與主體性;三是強制化傾向。即僅僅從知識傳授的層面和行為規范的層面灌輸說教,漠視德育中的情感因素。

    高職生已進入成人的生活世界,其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價值觀都漸趨定型,枯燥而具強制性的道德說教不僅收效甚微,甚至會引起排斥和逆反。馬斯洛在完善其“需要層次理論”時,補充了“求知”與“審美”的自我實現需要的兩個更高層次。當代高職生的思想情操趨于理性化,有“美”的生活境界追求的需要,具有審美化的人格超越特征。可以說,“求知”與“審美”的需要更是當代高職生自我實現需要的精髓所在。因此,當下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實施必須認識到這一實際,“高職院校德育審美化”的提出便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

    二、德育審美化的內涵與理論依據

    (一)德育審美化內涵

    一個人了解某種道德規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體力行,只有當這種道德規范轉化為相應的道德情感時,行為才有內在的動力,這就需要實現德育審美化。所謂德育審美化,就是指在德育活動中將美感與道德思想相結合,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自覺主動地接受教育,寓教于美,寓教于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情感上的認同,接受教育內容,達到教育目的;使學生的精神境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與升華,變原來枯燥的道德說教為學生主動愉快的追求,使德育真正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

    (二)德育審美化理論依據

    德育審美化,并不否認美育與德育二者在本質上的區別,也無意用美育去取代德育。其主要是針對目前學校德育的誤區,探索德育實施中如何用美的精神觀照德育理念,讓美的精神滲透到整個德育過程,將德育和美育更好地融匯于一體,以提高德育的實效。德育審美化的理論依據是:德育與審美本身在結構上有一定的契合之處,表現如下:

    1 道德認識與審美感知相促進。道德認識常常是訴諸理性,強調通過“曉之以理”和一些規范來指導人們的行為,強調邏輯思維。而審美感知對事物的認識,一般從直觀形象起步,較多借助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兩種基本思維方式。現代腦科學研究的成果和無數事實表明,它們常常是互相交融、互相補充的。德育如若過于偏重理性,總是習慣于說教和灌輸,則使得德育難以讓人心服,甚至引起學生的排斥和反感。而形象思維能借助形、情、境等手段,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整體反應能力,使其心靈在形式感受、意義領悟和價值體驗中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并在輕松的氣氛和舒暢的心情下獲得興趣和滿足,從而增強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起對真理的追求以及探究真理的勇氣。

    2 道德情感與審美情感相融合。道德情感指從一定的道德規范、道德觀念出發去評價人的某種社會道德行為而產生的情感體驗,是施教者與受教育者雙向互動達到的情感溝通;審美情感是審美的具體對象作用于審美主體所喚起的情感反應,是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之間的情感共鳴。審美情感是由美的形象所引起的,但它能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使理性滲透于感性的個體存在之中,達到情與理的高度融合,是滿足人的社會性需要與人的理智、道德感交織在一起的高級情感。而道德情感(如榮譽感、恥辱感等)則屬于情感的較高層次,是一種社會性情感。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感這種既不相等而又有重疊的關系使二者的交織成為可能。在現實中,審美情感的體驗、激活和道德情感的陶冶、激發經常是重疊的。比如,當我們看到奧運會上,祖國運動健兒奮力拼搏,打破紀錄。為國爭光的時候,會由衷地對他們產生敬意(即產生道德感),也會引起我們對他們的一種由衷的喜愛與贊嘆(即美感),這種情感體驗、激發的過程可以說是道德學習過程,又是一種審美過程,我們同時體會到了榮譽感、力量感,感受到了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精神。

    3 道德境界與審美境界相統一。這里指的是道德的理想境界與審美的理想境界是相統一的。道德的理想境界就是要讓道德成為人們自覺自由意志的體現。這吋主體已經認識到了道德與人類的崇高與尊嚴之間的必然聯系,他履行社會道德要求不僅是自覺自愿的,而且成為他心靈的一種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已經不是出于某種外在功利的考慮,也不是純粹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結果,而已經成為一種行為習慣。而審美的境界是自由的、超越的。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在自由審美狀態中,審美主體完全可以擺脫現實和利害計較,可以以旁觀者的身份,與對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反觀人生和世相,在靜思默想中獲得一種“忘我”的精神領悟。也正是因為道德的理想境界與審美的理想境界是統一的,所以,德育活動與審美實踐在根本目標上具有內在一致性。德育作為一種社會教育現象和教育力量,根本目標就是要把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的價值觀、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的內在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等道德觀念,從而完善其道德人格。審美教育是培養人的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絕不僅僅是解決關于美丑的淺層次問題,而是要解決深層次的心理結構問題,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說,德育與審美的根本目標都是為了塑造理想的人格,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塑造全面和諧發展的有用人才。

    三、高職院校德育審美化的實踐路徑

    (一)提高審美教育地位

    德育審美化要求高職院校加強審美教育,實施美育對德育滲透。審美教育和德育都屬于人文教育,二者作用于人的精神,都是精神世界的教育,都是引導學生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它們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但卻不能相互替代。審美教育本身具有德育不可替代的特質和內容:美育不是用抽象的理論、道德的說教、概念的演繹,而是用具體的、可感的、生動的形象來教育人的,用美的形象來感染人的,并通過美的形象來引導教育對象去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從而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性格和胸襟等,達到“怡情養性”的目的。另外,美育作為一種高級的情感教育,其本身包含著榮辱感、羞恥心等德育因素,審美能力本身也包含著倫理道德因素和善的因素,特別是對美德的評判,往往同善惡的道德情感緊密相連。

    然而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審美教育卻一直遭受“冷遇”,甚至出現美育荒蕪和銷聲匿跡的現象。這不僅影響到高職院校德育實效,更與國家教育方針相違背。因此,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重視加強審美教育,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開設美學基本原理課程如《大學美育》、《美學修養》,樹立高職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藝術觀,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思想,引導高職學生獲得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審美修美和藝術修養;開設與美育相關的人文藝術類鑒賞課程,如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文學藝術、影視鑒賞等選修課程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豐富情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參加藝術社團和藝術表演、藝術競賽活動、社會實踐等,提高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注重傳統文化教育

    高職院校德育要注重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博大精深,意存高遠,為今天的高校德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寶貴的資源。中國傳統文化是高校德育的底蘊之所在,要實現德育對審美意蘊的追求,就必須使其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因為德育對審美的追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于一種文化人格的養成,所以在提升人的心境與人格方面,廣博的人文知識結構,開闊的文化胸襟,乃至某種精神信仰則成為必需。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喚醒了大學生的文化意識。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體認,使其逐漸具備犀利的文化眼光,寬廣的文化胸懷。另一方面,促進了大學生情感的陶冶、心靈的凈化。傳統文化匯聚著無數杰出人物的理想追求,洋溢著美好的情感體驗,在培養學生情感和樹立價值觀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功效。尤其是天下為己任的民族情懷,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寬容敦厚的優秀品格,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和審美追求,啟發和引導大學生在傳統文化浸染下,積極地建構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具有獨特個性的價值觀。

    高校德育有責任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融入于大學生的教育中。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優秀的傳統文化,培育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陶冶大學生的心靈,塑造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同時,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涵育中,促進大學生生命個體的圓滿,使當代大學生能在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中詩意地棲居。

    (三)訴諸道德情感體驗

    現代德育理論研究表明,德育開始的地方不是學習主體的外部,而是其心靈深處。只有當個體從內心體驗某種價值,產生認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產生拒絕、厭惡、羞愧的情感時,才談得上道德學習和道德教育的現實性。也就是說,德育必須訴諸人的道德情感、道德體驗。

    一方面,學校德育要改變以往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模式,變為“引導——發現”的教學模式。要把大學生看做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體,而不是一個知識容器。要改變過去較偏重理性對感性的制約作用,發掘大學生的情感因素,促成大學生主體的情感參與,使德育在情感與理性的平衡中尋求最佳支點。對受教育者進行引導時,并不是代替受教育者去選擇,而是提供必要的選擇空間,設法引導大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選擇。

    另一方面,要增強道德實踐性,注重與社會的接觸。學校德育要讓大學生在現實的生活里通過自主體驗,加深對道德的認知,增強道德信念,從而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要善于構筑開放的道德情境,利用生活事件來塑造學生的德性,讓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促進著學生的成長。學校應經常組織受教育者參加勤工儉學、公益勞動、社會調查等等各種社會實踐。充分利用社會熱點、突發事件等,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社會熱點、突發事件或一些先進的事跡與人物屬于鮮活的德育素材,學校德育對此加以利用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長江大學集體見義勇為事件,汶川、玉樹地震,奧運、世博舉辦等都蘊涵著豐富的道德精神,讓學生關注此類事件,使之感同身受,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奉獻精神、愛國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等。

    (四)營造高雅校園環境

    校園文化環境作為大學德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質的形成發展至關重要。健康、高雅、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教育功能。

    首先,要改進高職院校校園風貌、文化設施等硬環境建設。要讓學生無論置身于校園的哪個角落,都能嗅到美的氣息,得到美的熏陶,進而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激發其熱愛學校、發奮學習的情感。

    第6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現代藝術家尤甚。藝術家們往往同時在繪畫、雕塑、設計等各方面成就斐然,從文藝復興的米開朗基羅到后印象派的勞特雷克,再到現代藝術的畢加索、杜尚、安迪•沃霍爾,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往往跨越了所謂FineArts的范疇,實現了“大美術”的概念。整體來看,西方現代美術教育中較為注重材料的解構和創作觀念的展現,對藝術基本技巧的純熟并不給予更多關注,學生往往被要求對某種“物”或“觀念”進行解構,進行自己的各種藝術實驗,并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材料和表達方式,從而形成獨特的路徑來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這種作品可能以某種傳統的純藝術的方式呈現,也有可能以更加“現代”的“大美術”形式呈現,這取決于學生自己的表達需求。教師作為引領者,只對學生作品進行建議和點評,不直接進入作品制作過程本身。中國的高校美術教育系統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受到當時蘇聯美術教育系統的影響,藝術門類間區分明顯,重視基本技巧的訓練,對純藝術與實用美術的區分相當明確。以油畫專業為例,往往經歷一到兩年的基礎訓練過程(其中包括大課時的素描及色彩練習),然后是從油畫靜物、油畫頭像、油畫半身像、油畫全身像到油畫人體的反復訓練,并以油畫創作作為最終成果進行總結,與之相對應的國畫、版畫、雕塑等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是遵循這一原則。毫無疑問,這樣的教育系統培養出的學生是富有技巧的,并使寫實主義繪畫在中國占據了完全的主流地位,但同時也存在視野狹窄和適應性差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后,這種情況得到改變,高校中的設計類課程逐漸增多,設計專業成為美術教育中的最大份額,以適應社會對于大量設計人才的需求。隨著時代的變遷,美術學專業課程結構發生了改變:各高校增加了類似三大構成、裝飾基礎、設計基礎之類的課程,對實用美術和現代藝術構成有了基本的介紹;增設了類似于繪畫材料研究、綜合繪畫等課程,以對現當代美術中的重要命題進行探索,豐富學生的表現手法;設計學科的學生則在進行相應的基礎訓練后以平面設計、環藝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進行劃分并實施對應的教學過程。整體看來,高校美術教育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向“大美術”的方向進行轉變,但相比于西方美術教育系統,中國美術教育仍然傾向于傳統美術界限的劃分,而全盤接受西方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中國的高校美術教育系統有其自身優勢。

    二“視覺時代”的來臨已是不爭的事實

    與以前的時代相比,當代人更習慣以視覺信息獲得對事物的認知,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中“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被逐漸打破——“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美術教育應當有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情感表達,提高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高校美術教育要順應“視覺時代”的要求,實現“大美術”,就必須進行綜合的改革,這種改革不能直接移植西方經驗,而要以現有的美術教育系統為基礎。“大美術”的主張并非抹殺美術各種門類間的區別,而是主張以更加開放和兼容并蓄的態度對待各種門類間的融合和互相作用。這種融合可能是在國畫專業中加入更多的設計因素,使用更加豐富的材料,甚至是改變裝裱展示的方式;或者是在設計專業中加入民族繪畫因素,使其具有中國味道;也可能是更加深入的融合方式——綜合材料表現繪畫的制作。盡管融合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都要求我們采取更加開放的態度進行課程的設置,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解決之道就在于學分制的開展和公選課更大規模的開設。由于專業學習時間的限制,學生一般在各種藝術門類中選擇一項作為自己的學習內容,對其他門類課程所學相當有限。要求任課教師實現“大美術”的授課方式,要求國畫教師同樣了解油畫專業知識,并對現代美術和設計學知識有所認知,毫無疑問存在實際困難,因為這要求高校教師具有更為廣闊的知識面和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這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做到。高校教師教育水平較高,但普遍是對某一種特定藝術門類有較深入的理解,而對其他藝術門類往往是浮光掠影似的了解。目前高校中普遍開展學分制,但以不完全的學分制為主,專業課程主要由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實踐課程、畢業論文及畢業創作幾個板塊組成。選修課的開設占課程總量的比例較低,所占學分比例同樣偏低,同時也存在開設不足、偏重理論課程等問題,學生并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門類的深入學習。實現完全的學分制,降低專業必修課的比例,提高專業選修課的比例,是實現目前高校美術教育“大美術”的可行之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在進行了必要的基礎課程學習后(這些基礎課程應當是更加整合的),學生選擇一個藝術門類進行專業必修課程的學習(如國畫、油畫、版畫等專業),同時允許學生跨門類和跨專業進行選課,通過上交作品的考核判斷其掌握程度,高校承認每門課程的學分,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基本學分即可達到畢業標準。其中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應當主要集中于第一學年,專業必修及選修課程集中于第二、第三學年,第四學年則是專業提高課程、畢業創作及論文寫作。高校教師在學期初確定欲開設選修課程,學生根據自身專業需求和發展方向進行選課,學校進行綜合及統籌安排,保證開設科目教學的順利進行,這樣既能保證學生選課的更大自由,又不至于使教師難以負擔。

    第7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關鍵詞】教學管理 教學質量 發展現狀 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074-02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的生命線,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條件。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校教育向精英化、系統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學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應當不斷探索教育教學管理方法,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學管理效率。我國學校在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仍有些問題需要提出與解決。本文主要研究我國學校在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方面的發展現狀,針對其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我國學校在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一、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教學管理隊伍較弱,教師專業化水平較低

    學校很多老師都得到碩士甚至是博士學位,教學能力和水平應該很強,但是實際情況是,學歷不代表能力,很多老師存在教學水平和能力較低的現象。教育教學管理隊伍較弱,教師專業化水平較低,這些都是影響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因。例如,有的老師進入教育機構是靠關系,本身教學能力水平低;還有的老師教學能力和水平應該很強,學歷很高,但生活作風有問題,素質差,未能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有的教師考勤不嚴、甚至缺乏考勤環節,從而導致學生曠課、遲到嚴重,有的班級出現大面積缺課現象,存在安全隱患。甚至部分老師課前準備不足、教學方法存在問題,授課缺乏藝術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做到備內容、備學生、備教學方法,從而出現少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玩手機、睡覺、說話等現象,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導致“教師很流暢,學生很惆悵”的情況出現。

    (二)教學管理運行不規范化、不科學化

    很多學校的教學管理表面上很科學很合理,但在實質上教學管理運行不規范化、不科學化的現象很是常見。這除了與學校管理者責任心弱有關外,還與學校教學管理體系不完善,制度管理不健全有關。教學管理運行不規范化、不科學化現象是影響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中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高校教學檢查辦公室反饋制度不健全。對于學校教學管理問題,教務處及其他系部檢查部門對于檢查結果沒有及時匯總反饋,使得不能及時全面了解全體教師的教學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為此應建立定期匯總反饋信息制度。

    (三)教學過程管理不精細,管理質量差

    很多學校對于學生的教育看得比較重,而在教學管理環節做的不到位,管理工作不細致,使得學校管理質量較差,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學校要把握好教學管理細節,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進展提供條件,也為教學質量的提高鋪平道路。

    (四)傳統教學管理觀念落后

    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只是注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學習方法死板老套,以死記硬背為主。加上學校不注重實踐,使得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脫節,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差,阻礙學生德智體美育的全面發展,無法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精英人才。

    (五)教學管理工作與學生心聲相脫節

    學校在管理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對管理人員和教師的培養與關注,而忽略了學校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少聽取學生意見,聆聽學生心聲。這就導致學校管理人員和老師的某些管理方式與措施同學生的意愿相違背,使得學校管理工作得不到學生配合,教學工作進展不順利。教學管理工作與學生心聲相脫節,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二、規范教學管理、提升教學質量的路徑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途徑。然而,要想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管理人員和教育人員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學校教育向精英化、系統化、綜合化方向發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與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互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二)強化教育教學管理隊伍,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

    教學質量能否快速提高,關鍵看教師隊伍建設情況,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強化教育教學管理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與管理者專業化水平,是學校提高教學管理水平與教學質量的首要任務。因此,學校管理者應引進高學歷、高素質、高能力人才,提高教師師資隊伍素質與水平,同時加強學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與水平,使管理者和教師都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

    (三)實現教學管理運行的規范化、科學化、有效化

    實現教育教學管理運行的規范化、有效化、科學化和信息化是一項系統、細致的工作,要建立高效、規范、科學的教學管理模式, 就必須明確系統內各自的職責, 協調工作程序,做好組織機構的銜接,把各項工作細化、量化,具體到部門,再到責任人,要合理分工,各負其責,實施問責制,有力保障各項工作的開展、落實順暢、有序、有效。這就要求管理人員要做好教學管理工作、科學規劃教學計劃、強化對教育教學過程的監督與管理。

    (四)依托校本科研,提升教學質量

    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及管理者的科研工作,因此,要想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加強學校教師及管理者的科研工作必不可少。學校應加強對科研課題的研究,使教師做到帶著問題進課堂,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使自主學習與老師課題研究相結合,師生互動共同研究學校課題。另外,鼓勵學生課下及時調整、補充,與課后反思緊密聯系,使學生學習達到疑煉隊伍、完善素質、提升質量的目的。

    (五)精細過程管理,提升管理質量

    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對人才培養、學校自身發展及國家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加強精細過程管理,提升管理質量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意義重大。學校管理工作粗糙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從某一方面來講,高校精細教學管理是教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二者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加強高校精細教學管理工作,能夠為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便利。因此,精細過程管理,提升管理質量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六)調整教學計劃,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注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學習方法死板老套,以死記硬背為主。加上學校不注重實踐,使得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脫節,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差。因此,學校應打破這種傳統的純理論教學模式,調整教學計劃,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將學校打造成精英化、系統化、綜合學校的同時,加強學生實踐訓練,使學生德智體美育得到全面發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精英人才。 (七)實施精品課工程,推動學校的課程和專業建設

    精品課工程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對學校教師授課質量的提高有極大推動作用。因此,為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的示范作用和榜樣作用,學校應加強對精品課程的投入力度, 加大精品課程的建設,在學校范圍內多開展關于精品課程的展示活動。例如規定教師每人至少聽二次精品課程的理論授課,通過精品課程的建設,使這些精品課程帶動其它課程建設,促進學校精品課程的繁榮發展。實施精品課工程,是推動學校的課程和專業建設,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主要舉措。

    (八)加強對教學管理工作的監督與反饋,聆聽學生心聲

    學校加強管理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對管理人員和教師的培養與關注,而忽略了學校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少聽取學生意見,聆聽學生心聲。這就導致學校管理人員和老師的某些管理方式與措施同學生的意愿相違背,引起學生反感,最終使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帶來困難。因此,學校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對教學管理工作的反饋,聆聽學生心聲,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學生意愿,促進學校管理人員、老師與學生的和諧共處,為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強化學校管理及打造和諧校園共同努力。

    總結

    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學質量已成為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條件。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校教育向精英化、系統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學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應當不斷探索教育教學管理方法,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學管理效率。我國學校在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仍有些問題需要提出與解決。我們應深入研究我國學校在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方面的發展現狀,找出其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我國學校在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朱啟文. 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學管理改革的幾點嘗試[J]. 遼寧高職學報, 2010(06)

    [2]張照中. 實施有效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J]. 甘肅教育, 2010(14)

    第8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2.徐特立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瀚青,裴淑娥

    3.20世紀50年代高校教學改革學習蘇聯經驗的史與思 蔣純焦

    4.南宋時期社會教化的路徑及價值趨向 趙國權

    5.晚清科舉制廢除以后新教育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 劉紹春

    6.近代教育期刊與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 喻永慶

    7.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與壬戌學制 梁爾銘

    8.社會教育方針的演變及其實質 楊家余

    9.論顏元的實學教育思想——傳統儒家教育哲學視野下的解讀 趙娟

    10.比照與警鑒:日本學校教育的"荒蕪"及其啟示 羅建河

    11.士階層與智者派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 余承海,程晉寬

    12.解讀"生命"與"自由"——尼爾自由主義教育思想探析 張宛

    13.馬丁·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研究 張愛華,狄偉,宋躍

    14.德國學校心理學家面臨的教育挑戰與應對策略 崔景貴,謝莉花

    15.小學生孤獨感與家庭功能的關系研究 趙笑梅,周麗

    16."庖丁解牛"對當代大學人文教育的啟示 李索

    17.中德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其比較 裴建偉

    18.英國第六學級的職業教育 許惠清,黃日強

    19.進一步推進高職創業教育改革的若干對策——基于學校管理的視角 陳春琳

    20.教師教育標準:維度與主體 王傳金

    21.以教學改革有效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霍海洪

    22.學校文化的系統結構解析 張寶貴

    23.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母語文化教學的思考 葉慧君,王鵬

    24.教育為大眾參與發展服務是當代教育公平的根本 藍建

    25.教育公關:營造和諧師生關系的新視角 何巖柳

    1.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的制約因素分析與個性化選擇 段作章,武穎穎,DUAN Zuo-zhang,WU Ying-ying

    2.我國教師績效評估中的問題、影響和對策 楊鳳英,邵彩玲,YANG Feng-ying,SHAO Cai-ling

    3.中美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比較分析 孟慶東,孟令臣,MENG Qing-dong,MENG Ling-chen

    4.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吳二利,付占國,那琳,WU Er-li,FU Zhan-guo,NA Lin

    5.模糊理論在高校教師定量考核中的應用 閆東利,張朝昆,張立鵬,YAN Dong-li,ZHANG Chao-kun,ZHANG Li-peng

    6.教師實踐共同體:專業發展的平臺 王麗燕,WANG Li-yan

    7.基于網絡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對策 周振軍,ZHOU Zhen-jun

    8.中國與新加坡中小學德育過程的設計比較 韓迎春,HAN Ying-chun

    9.地方高校特色化進程中的四大外部支柱 劉在洲,徐紅,LIU Zai-zhou,XU Hong

    10.河北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性探析 趙冬梅,趙太航,ZHAO Dong-mei,ZHAO Tai-hang

    11.論高等教育與人才市場的同素異構關系 雷繼紅,LEI Ji-hong

    12.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評估的實施策略 宋思潔,宗樹興,SONG Si-jie,ZONG Shu-xing

    13.高校校院二級管理運行體制的研究與探索 張潔,王大本,馬麗,駢巖杰,ZHANG Jie,WANG Da-ben,MA Li,PIAN Yan-jie

    14.高校按類招生培養策略及協調機制研究 谷進軍,GU Jin-jun

    15.對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反思 李揚,LI Yang

    16.語感問題尋繹:內隱認知和緘默知識理論的視角 錢加清,周春波,QIAN Jia-qing,ZHOU Chun-bo

    17.古代詩歌選修課的單元重構:以文化主題為組織中心 王建穩,WANG Jian-wen

    18.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整合教學模式研究 葛京鳳,梁彥慶,黃志英,GE Jing-feng,LIANG Yan-qing,HUANG Zhi-ying

    19.旅游傳媒專業初論 楊東,蔡光裕,路紫,聶學東,YANG Dong,CAI Guang-yu,LU Zi,NIE Xue-dong

    20.地方高校建筑學教育差異性發展之探討 劉瑞杰,高力強,LIU Rui-jie,GAO Li-qiang

    21.新課改背景下高師教育學"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研究 李月華,張彥云,金臣,LI Yue-hua,ZHANG Yan-yun,JIN Chen

    22.高中物理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李曉芬,王春征,張亞茹,LI Xiao-fen,WANG Chun-zheng,ZHANG Ya-ru

    23.英語學習"費時低效"現象反思 張瑞雪,ZHANG Rui-xue

    24.科學發展觀與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 諸靜,ZHU Jing

    25.音樂美育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影響 郭玉紅,GUO Yu-hong

    26.回歸生活世界——高校理論教育的生活化轉向 李楠,LI Nan

    27.普通高校診所法律教育的路徑選擇 侯麗艷,付麗華,許彩云,HOU Li-yan,FU Li-hua,XU Cai-yun

    28.高職高專教育高等數學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張子杰,顧曉青,張敏,李珉,ZHANG Zi-jie,GU Xiao-qing,ZHANG Min,LI Min

    29.新模式下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激發策略 付天軍,付曉麗,FU Tian-jun,FU Xiao-li

    30.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德育 課題組,PROJECT Team

    31.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王甲成,張淼,WANG Jia-cheng,ZHANG Sen

    32.頂崗實習: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郝秀芬,HAO Xiu-fen

    1.試析我國古代官學與教育理論發展不同步現象 高謙民,GAO Qian-min

    2.試論孔子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王毓珣,WANG Yu-xun

    3.詁經精舍、學海堂兩書院的駢文教學 宋巧燕,SONG Qiao-yan

    4.簡論柳詒徵對中國歷史教科書《歷代史略》的編纂 孫文閣,SUN Wen-ge

    5."教"與"贍"之爭——榮德生"教重于贍"思想初探 張雁,蔣明宏,ZHANG Yan,JIANG Ming-hong

    6.哥倫比亞大學與中國留學生 陳競蓉,CHEN Jing-rong

    7.《退伍士兵權利法案》的頒布對戰后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 續潤華,XU Run-hua

    8.紳士文化與英國大學教學質量評估 朱鏡人,ZHU Jing-ren

    9.美國高等教育問責制度探究 安巖,姬璐璐,AN Yan,JI Lu-lu

    10.日本社會的環境教育及啟示 曹潔,CAO Jie

    11.閱讀能力個體差異的腦機制研究進展 范寧,彭聃齡,FAN Ning,PENG Dan-ling

    12.心理和諧教育的四個基本問題研究概述 王啟成,WANG Qi-cheng

    13.社會建構論視角下對"心理和諧"的思考 仝宇光,張麗芳,楊小波,TONG Yu-guang,ZHANG Li-fang,YANG Xiao-bo

    14.高職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調查及教育對策 胡英娣,HU Ying-di

    15.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封子奇,姜宇,杜艷婷,高欽,FENG Zi-qi,JIANG Yu,DU Yan-ting,GAO Qin

    16.關于高校收費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 岳鳳霞,YUE Feng-xia

    17.高等教育收費定價法及其意義初探 路皓,張雷,哈增紅,LU Hao,ZHANG Lei,HA Zeng-hong

    18.再論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平問題——官僚經濟學的視角 馬青,鄔志輝,MA Qing,WU Zhi-hui

    19.基于委托-理論的校長激勵策略 左海云,ZUO Hai-yun

    20.對中小學教師管理適切性的思考 李飛,LI Fei

    21.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影響制度變遷的理論模型 王永杰,尹彥品,WANG Yong-jie,YIN Yan-pin

    22.高等職業院校發展趨同現象分析 付雪凌,石偉平,FU Xue-ling,SHI Wei-ping

    23.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完善措施芻議 梁瑞敏,何廣偉,LIANG Rui-min,HE Guang-wei

    24.獨立學院發展戰略研究 趙志華,ZHAO Zhi-hua

    25.河北省高校實施人才戰略目標管理研究 馮朝軍,李獻士,朱燕空,FENG Chao-jun,LI Xian-shi,ZHU Yan-kong

    26.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結構研究 谷冠鵬,張健英,宋鳳軒,GU Guan-peng,ZHANG Jian-ying,SONG Feng-xuan

    27.高校師生互動師德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楊鳳勇,宋宏偉,劉暉,陸靜,YANG Feng-yong,SONG Hong-wei,LIU Hui,LU Jing

    1.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桎梏及其破解 林浩亮,LIN Hao-liang

    2.試論和諧師生關系的特點 李學書,李嘉瑋,LI Xue-shu,LI Jia-wei

    3.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的制約因素探究 王煥梅,王愛玲,WANG Huan-mei,WANG Ai-ling

    4.高校青年教師科研新論 劉明生,LIU Ming-sheng

    5.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研究 張超,ZHANG Chao

    6.早期教育革新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李丹,LI Dan

    7.推行依法高招維護教育公平——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談起 郭延凱,GU Yan-kai

    8.后免費時代的義務教育均等化發展 胡耀宗,HU Yao-zong

    9.耶魯大學人文教育的傳統與評價 劉寶岐,LIU Bao-qi

    10.90年代以來日本大學創新教育的發展及啟示 曹潔,李巖,CAO Jie,LI Yan

    11.可持續發展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田山俊,楊桂梅,TIAN Shan-jun,YANG Gui-mei

    12.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現狀與創新的思考 劉,LIU Hong-jun

    13.高等教育個人成本投資與機會成本比較分析 譚少波,張紅梅,TAN Shao-bo,ZHANG Hong-mei

    14.面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高師教育實習變革——鹽城師院赴新疆實習支教的實踐探索 李國棟,曹健,LI Guo-dong,CAO Jian

    15.頂崗實習——調適高師學生就業認知心理的有效途徑 顧連忠,蔣麗輝,趙冬英,張淑敏,張麗萍,GU Lian-zhong,JIANG Li-hui,ZHAO Dong-ying,ZHANG Shu-min,ZHANG Li-ping

    16.中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發展特點研究 張錦坤,楊麗嫻,佟欣,ZHANG Jin-kun,YANG Li-xian,TONG Xin

    17."正義與關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核心理念 劉靜,LIU Jing

    18.計劃生育教育:大學生教育的新課題 楊越明,YANG Yue-ming

    19.試析圖書館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功能 梁建榮,LIANG Jian-rong

    20.河北省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 紀志敏,王春雷,曹潔,JI Zhi-min,WANG Chun-lei,CAO Jie

    21.依托重大型號項目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 丁文銳,牟艷瓊,向錦武,DING Wen-rui,MOU Yan-qiong,XIANG Jin-wu

    22.課程資源研究:成果、反思及走向 周曉燕,董國平,ZHOU Xiao-yan,DONG Guo-ping

    23.后現代主義視野下課程設計的轉向 謝麗娜,XIE Li-na

    24.運用桑代克聯結理論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段雙全,DUAN Shuang-quan

    25.外國法制史課程的困境與教學改革 趙立新,ZHAO Li-xin

    26.談英美文學教學中引入人本主義教育理念 李春寧,LI Chun-ning

    27.醫學生英語聽力策略運用研究 史曉燕,張虹然,SHI Xiao-yan,ZHANG Hong-ran

    28.項目教學法在創業設計教學模式中的應用——以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丁文義,吳亞秋,DING Wen-yi,WU Ya-qiu

    29.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張燦,ZHANG Can

    第9篇:高校美育教育實施路徑范文

    近些年來,我國纖維藝術界開始了與國際接軌的進程,學習其他國家關于纖維藝術發展的先進經驗并交流優秀纖維藝術理念、作品,諸如"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現代纖維藝術展”之類會展的舉辦,不僅讓業內增加了對纖維藝術的理解,同時認識到現階段我國纖維藝術教育的不足之處。我國纖維藝術教育起步較晚,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畢竟只有區區20年的歷史,且專業設置上廣泛集中于藝術類院校,普及程度不高,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方式上,都呈現大同小異、缺乏創新的特點,未能針對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深入探索纖維藝術教育,纖維藝術所表現的勃勃生機與我國纖維藝術教育的死板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在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國高校纖維藝術教育必須認清現狀,理解矛盾所在,從而做出相應的改革以迎接新時代的考驗。

    一、全面素質教育背景下推行纖維藝術教育的必要性

    (一)纖維藝術與素質教育的契合之處

    纖維藝術按照教科書上的定義即為利用各種材料,以編織、環結、纏繞以及縫綴等工藝手段,塑造的一種空間造型藝術形式,這里的材料指的是自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兩種。事實證明,當代大學生更加強調的是綜合素質的提高,一專多能才是適合時展需要的人才,針對這種情況,發展纖維藝術教育能夠明顯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材料簡單易取,是纖維藝術教育區別于其他藝術教育形式的一個優勢點,對比攝像、繪畫、音樂、書法等實踐活動,纖維藝術對材料的要求更低,染料、布料、針線等簡單廉價的材料就可以滿足纖維藝術實踐所需,且印染、紡織、拼布等工藝過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多次利用,浪費更少,帶來經濟上的最大節省,"零投入”使高校普及纖維藝術教育成為可能。此外,纖維藝術的創作技法呈現多元、立體的特征,基本上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對參與者的基礎要求也近乎于無,這就是為什么纖維藝術教育采取統一授課,極少出現學生跟不上節奏的原因。制作手法的便利、多樣化,場地的隨意化,使纖維藝術教學得以安排在普通教室,而不用大幅度設置專用教室,避免了形式主義與鋪張浪費。具體的教學實踐反映,在教師引導和初期所需時間較少的雙重作用下,一般幾節課時進度內,學生就可以完成一樣作品,極大地增強了其對于纖維藝術的興趣和自信程度。最后,纖維藝術的實用性才是纖維藝術得以生存的關鍵所在,家長普遍擔心公共藝術類課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大部分學生也存在藝術無用的偏見,致使纖維藝術課程開設初期遇到了極大的阻礙,很少有人愿意投身進去,某種程度上同樣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然而,纖維藝術終歸是實用的,一方面學生通過課程實踐可以獲得屬于自己汗水努力的工藝品,另一方面,就技能層次而言,纖維藝術教育中廣泛包含刺繡、紡織、印染等生活工藝,學會了這些能夠解決很多生活中將要遇到的困難,顯著刺激了學生理解學習纖維藝術的積極性。

    (二)纖維藝術教育有效推動了大學生“德、智、美”全方位發展

    目前,素質教育已經受到了社會整體的認可,范圍遍及教育的各個階段,如何有效推動全面素質教育成為擺在眾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難題。在這里,筆者認為,以纖維藝術教育為突破口,增加藝術實踐,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說起美育,理應是審美實踐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然而由于藝術教育的局限性,不少高校將其分割開來,或者重視藝術理論認知、輕藝術實踐,或者重實踐,忽視理論教學,無論哪種,對于藝術教育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纖維藝術教育以其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優勢,加深了學生對藝術的認同感,拉近了兩者間的距離,藝術延伸至實踐,方能實現美育。

    前文已經提到,纖維藝術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專業,創作過程中用到設計的要素很多,甚至需要物理、化學知識的配合,理論與技術的協調引發了美育逐漸轉向智育,學生通過實踐課,可能改變過往被動的學習方式,由消極模仿,進化為基于理解、舉一反三的改進創造。與此同時,纖維藝術實踐的進行,會使學生意識到浪費材料的不可取,盡管纖維藝術在這一方面已經做到最好,勤儉節約、環保綠色正式纖維藝術教育的目的所在。纖維藝術屬于手工工藝的一種,在我國與民間工藝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習纖維藝術必然加深了他們對藝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意識到民族的榮耀與歷史的輝煌,從而激發對國家的熱愛和報效之心。

    二、纖維藝術教育目前所處的尷尬境遇

    纖維藝術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認知歷史、繼承傳統的理想路徑,但是我國的纖維藝術教育畢竟起步較晚,缺乏規范科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明顯影響了素質教育的進度,具體表現為:

    (一)以壁掛為主的課程設置單一、乏味

    現階段的纖維藝術教育主要還是存在于藝術類院校,綜合類大學的普及程度較低,這就形成了局限性,同時關于纖維藝術的課時安排略少,通常不超過60學時,而若想基本掌握纖維藝術的應用,每學期至少需要120學時來掌握纖維藝術的材料和審美表現。以壁掛為主的課程內容會使學生產生“纖維藝術即壁掛"的錯誤理解,其實不然,纖維藝術內容多樣,綜合材料也是教學范圍。

    現代纖維藝術涵蓋極廣,材料選用上除了傳統棉麻布之外,還有化纖、金屬和合成品的加入;技法發揮上除了編織之外,還有排列、肢解、重構等的補充;空間表現上除了以壁掛、壁毯為代表的平面形式之外,纖維雕塑、裝飾也是研究的重點。因此,單純的只教授學生關于壁掛的理論實踐,限制了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以及引發對纖維藝術的片面認知,總體上不利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無限想象,與現代纖維藝術教育的目的性也相差甚遠。

    (二)教學方式缺乏人性化

    當下的纖維藝術課程大多是以教師講解專業理論知識開頭,在此基礎上,通過示范制作,加深學生的理解,并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實踐,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毫無疑問是缺乏人性化的。大學生是活力的、個性的,強加限制只會減弱其興趣,進而對之反感,教學方式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在不影響進度的情況下,盡量做到差異化教學,增進學生與教師與纖維藝術的距離。而目前高校所做的恰恰相反,首先,教材更新緩慢,所能用的少且舊,學生鮮有機會隨同教師一起外出采光、交流,這無疑是一種保守、落后的設計理念;此外,材料選用上缺乏創新,創作使用的是固定不變的幾種,學生消極對待作業,懶于探究新材料的融入,種種都是教學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表現。

    三、高校纖維藝術教育未來需要關注的幾點

    (一)加深對纖維藝術教育現實意義的理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教育的直接參與者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教師,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有必要加深對子纖維藝術教育現實意義的理解,從而提高專業學習的積極性。纖維藝術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為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說到底,纖維藝術是一門實踐為主的學科,大量的練習意味著經驗的積累、動手能力的增強與藝術的深層次認識,從勞動中,學生可以獲取快樂、成就,從某些配合創作中也可以得到友情,纖維藝術同樣是一門藝術,從實踐中,區別于繪畫、攝影,獨屬于手工藝的油然而生,并隨著進度逐漸加強,纖維藝術教育給予了大學生認識全新世界的機會,創新思維同時得到培養。只有建立在理解纖維藝術教育的基礎上,高校才能針對具體情況做出調整,制定合理的制度,來保障教育的落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增加傳統手工編織在課程中的成分

    傳統手工編織技藝是現代纖維藝術的鼻祖,歷史悠久,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延伸。最早的手工編織可以追述到結繩計數,我國出土的各種陶瓷上的紋樣、編織圖案揭示了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出現了編織技藝,及至盛唐,絲綢之路的貫通,標志著編織技藝達到了頂峰。而纖維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壁掛起源于歐洲,證明了編織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因此增加傳統手工編織在纖維藝術課程中的占有率,是出于增強基礎考慮,只有掌握了編織,才有能力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三)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建立實訓基地或工作室

    很多開設纖維藝術專業的高校,由于缺乏專項資金,所以實踐場所存在很大的缺漏,這里,可以借助于當地優秀資源,既包括著名纖維產業廠家的合作,也有本地匠人的支持。如,教師可以通過學校關系主動聯系廠家,帶領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外參觀,并爭取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使學生能夠進入操作。或者爭取資金建立獨立的實訓基地和工作室,在本地匠人的支持下,教師加以引導,絕對有利于學生榮譽感和興趣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平日里,工作室可以對外開放,這樣資金周轉和纖維藝術的推廣都得到了改善。

    (四)鼓勵學生進行跳躍式地多元化創作

    學生最珍貴的就是年輕的創新思維,纖維藝術在材料選擇和技法應用上最為豐富,是需要興趣和投入的課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減少按圖索驥,學生利用充分的機會,通過天馬行空、跳躍式的思維想象,描繪自己心中的藝術。對于纖維藝術教育而言,異想天開無需打壓,但是一定要基于對纖維材料屬性的理解,不同的材料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創作過程中材料不僅是材料,更是體現你對于環境空間的看法。

    四、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成人性开放大片| 91啦中文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一a毛片免费视频| 老司机成人影院|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成人看片黄a毛片|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