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力傳動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風能,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綠色清潔能源,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而對于我們風能大國,更是應該,高效科學的去發展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為我國,為我人民創造更多的財富。將風能轉化為電能是風力發電機組的主要作用,并且風能與電能轉化過程中的布局和傳動方式都影響著發電機的發電效能。而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是風力發電機組技術中的一種,我們要不斷去優化內部系統,加強傳動技術的作用。這種技術也為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因此,我將在我下面的文章中具體去闡述和分析一下該技術。
1.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的構造與原理
在講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的構造與原理時,我主要通過三方面來說,即風力發電電源的構成與發展,傳動技術,偏航和變槳距傳動技術。下面就具體來闡述一下。“風力發電機組、支撐塔架、并網控制器、蓄電池組、逆變器、卸荷器、蓄電池充電控制器、”等是組成風力發電電源的基本的部件構成;而風輪和發動機則是風力發電機組的重要構成,其中發電機組當中的風輪則包含車轂、葉片等組成構件;并且葉片能夠通過風力進行旋轉發電、推動發電機機頭轉動。鑒于要開發使用低能環保的綠色能源,所以這一技術,在當今不斷的得到改進與發展。我們國家很早以前就會使用傳動技術,如齒輪傳動、繩帶傳動和鏈傳動。傳動技術,能夠通過改變力的方向和速度,并使得傳動裝置部件的選用和設計要配比風力發電機組的要求。“簡單的構造,平穩的傳輸、以及噪音的最小化,是帶傳動的顯著特點。這些傳動帶自身攜帶的功能能起到緩沖吸振的作用,就算是超載,也只會在帶輪上打滑,不會對其他零件磨損,產生很好的保護作用。常用的帶傳動有兩種形式,即平帶傳動和V帶傳動。我將引用宣安光,在對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的探討中的對偏航和變槳距傳動技術的分析來詮釋,即“為了獲取足夠的風能,偏航機構必須始終要處于迎風位置,這樣才能及時追蹤風向的變化。當風力機開始偏轉時,偏航加速度將產生沖擊力距。偏航轉速和其加速度成正比,成倍增加了沖擊力。”
2.機組動力傳動的關鍵技術問題
由于發電機組自身,對環境要求和使用工況條件比較特殊,因此它對傳動裝置有著嚴格的要求;外加上,有很多外在的不確定的因素,也會使風力機組變得異常的不穩定,常見的問題主要有風輪變化多端,異常載荷,導致電網不夠穩定;機艙剛性不足,則會引起強烈振動。此時傳動技術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風力發電機組的傳動鏈的運作原理是,通過風帶動葉輪轉動,葉輪與齒輪箱通過主軸剛性連接,經過齒輪箱的增速從而帶動發電機轉動,當達到一定的轉速時,風力發電機組并網發電。齒輪箱內部的輸入軸軸承除承受轉矩以外,還需要承受彎矩及徑向力和軸向力,需要加強齒輪箱的箱體和行星架兩端的軸承;齒輪箱彈性支撐的作用是吸收沖擊轉矩,風輪傳過來的傾覆力矩和徑向力和軸向力由兩個軸承吸收,前軸承起支撐作用,后軸承會將載荷轉化成轉矩, 由于上述, 所以只有轉矩進入齒輪箱, 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齒輪箱。而齒輪箱的外形的設置,根據傳動鏈的要求,對于變漿距風機,輸出周和輸入軸的距離是有要求的,齒輪箱的結構一般為1p+2h,2P+1h,2p/1p的。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現在風力發電機組的傳動效率越來越高,發電機由風力機經過傳動裝置進行驅動運轉,所以這種方式無疑要恒定風力機的轉速,這種方式會影響到風能的轉換效率;另一種方式就是發電機轉速隨風速變化,通過其它的手段保證輸出電能的頻率恒定,即變速恒頻運行。風力機的風能利用系數跟葉尖速比(葉輪尖的線速與風速的比值)有關,存在某一確定的葉尖速比,使Cp達到最大值。
3.導致直驅永磁型和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組傳動效率上的差異原因
直驅永磁型風力發電機組在穩定性,功率因數也不易調節,傳動效率的成熟上,實際應用中都不如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組,但在低風速區域,直驅永磁型風力發電設備具有優勢,能夠相對高效的傳動。兩者的驅動鏈結構不同,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組有齒輪箱,維護成本高,直驅永磁型則無齒輪箱或低傳動比;電機種類的不同,雙饋異步屬于電勵磁,直驅永磁型是永磁,需要考慮永磁體退磁問題;變流單元的不同,雙饋異步,IGBT,單管額定電流小,技術難度大;直驅永磁型IGBT,單管額定電流大,技術難度小等問題都會導致兩者在傳動效率的不一樣。
4.小結
本人結合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展開了探討,系統地詮釋了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的構造與原理,并且分析了機組動力傳動的關鍵技術問題;和導致直驅永磁型和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組傳動效率上的差異原因。但是由于自身知識和見識的局限,可能不能說的那么全面,只是希望大家能通過我的文章能夠多多關注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宣安光; 對風力發電機組機械傳動技術的探討[J];期刊; 2010年03期
[2] 趙朦朦; 風力發電機組傳動系統結構配置與布局優化[J];期刊;2012年03期
[3] 張梅有; 風力發電機組傳動系統常見故障分析[J];期刊;2012年03期
關鍵詞:自動交換光網絡;電力通信;傳輸網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in general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dopts automatic exchange light Network (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 AS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he power transmission in existing Optical fiber and Synchronous Digital system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 Network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ASON control level, and carrying ASON business, based on the use of existing ASON gradually replace SDH.
Keywords: automatic exchange light network;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network
中圖分類號:F40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通信技術在不斷發展,從載波到微波再到光纖,光纖通信也從準同步數字系列(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PDH)到同步數字系列(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現在正逐步向自動交換光網絡(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 ASON)演進。電力通信網作為電力系統的1個專用通信網絡,如何合理地引入ASON技術,實現電力通信傳輸技術的平穩演進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1.電力通信傳輸網絡的技術難點
電力通信傳輸網絡作為電力系統信息傳送的平臺,對保障電網安全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電力系統的配套工程,其建設計劃和進度必須與電力系統及其基礎建設的規劃配合,而不同于電信運營商可以將傳輸網絡作為基礎網絡提前進行有效的網絡規劃,應實現網絡的逐步升級和擴容。電力通信傳輸網絡存在如下技術難點:
a)規劃的不確定性。在電力網的建設中,由于新通信站點的接入,造成通信網絡重新調整,浪費大量人力資源。
b)業務類型大部分為低階,業務顆粒度為VC-12,業務分布分散。
c)對于業務級別最高的差動繼電保護信道, 為了防止收發路由不一致而導致保護裝置誤動,不允許該類信道以自愈方式配置。當信道出現故障時,需手動臨時配置迂回路由,復雜程度高,效率低,如果臨時配置出現差錯將嚴重威脅電網的安全。
d)通信光纜網狀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未被充分利用,光纜中斷后靠維護人員現場調整路由,效率低。
2.我國電力通信傳輸網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電力通信傳輸網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基本滿足電力系統的通信需要。但隨著近年來電網事業的快速發展,現有電力通信傳輸網在應對種類繁多的業務時已頗感吃力,存在著較多的問題。當前我國電力通信傳輸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部分電力通信網絡結構復雜,使得工作人員維護困難。由于光纜網絡資源的限制,在部分變電站只能以單鏈接入;而有的傳輸網中同時使用不同設備廠商的設備,造成設備的故障難以鑒別,導致電力通信系統故障后難以盡快修復;另外,不同的設備也導致在同一網管上實現端到端的電路調度變得難以實現。
電力通信網中節點較多,系統安全性能有待提升。電力通信網中任何一段光纜的更換或維修都會影響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并且有些節點不在環網上,無法對業務進行自愈保護。若其中任何一個站點出現設備故障時,將會導致所有通信業務的丟失。
電力通信系統的接入層網絡結構繁雜,難以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我國部門電力通信系統的接入層傳輸網絡結構復雜,并且有環帶環、環帶鏈的現象存在,導致現有電力通信網絡的難以擴容。另外,部分環網的時隙占用率過高,有的通道利用率甚至超過70%,并且這些通道也大都難以擴容。這都使得電力通信系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電力通信系統中部分設備技術落后,且老化嚴重,已經難以適應電力系統快速發展的需求。部分通信設備技術落后,不支持多業務傳輸系統,需要通過協議轉換器才能滿足以太網業務通道需求。且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老化,不僅容易產生故障,增大維護負擔。
3.ASON技術
3.1體系結構
ASON與傳統網絡不同,它引入了控制平面,在功能上形成了由傳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構成的體系結構。ASON的基本構架如圖1所示。控制平面是ASON的核心,它負責完成網絡連接的動態建立和網絡資源的動態分配。控制平面由分布于各個ASON節點設備中的控制單元構成,控制單元完成路由選擇、信令轉發和資源管理等功能,各控制單元間的連接共同形成統一的整體,實現連接的自動化。
圖1ASON的基本構架
目前傳送平面都是基于SDH技術的,能夠提供大容量、無阻塞、交叉連接的硬件平臺,突破現有光傳輸系統的交叉能力,其交換顆粒度在VC-4之上,端口速率和端口密度滿足寬帶網絡業務的需要,實現快速連接。
管理平面實現對傳送平面、控制平面以及系統的管理,確保所有平面之間的協同工作。管理平面提供的管理功能包括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計費管理和安全管理。在ASON體系結構中,控制平面和傳送平面之間通過CCI相連,管理平面通過NMI-A和NMI-T分別與控制平面及傳送平面相連,3個平面通過3個接口實現信息的交互。
3.2ASON的優勢
ASON技術通過發揮光纜環狀網絡結構的優勢,實現抗多點失效的功能,從而大大提高網絡的安全性。
ASON技術可根據用戶對不同層面、不同業務質量級別的要求,按需制定不同的保護恢復方式,并實現分級管理。根據業務的重要性,可以提供以下等級的業務:
a)鉆石級。網絡保護恢復方式為永久“1+1”,即在建立主用鏈路的同時建立1條備用鏈路,一旦主用鏈路故障,立即倒換到備用鏈路上,這時備用鏈路成為主用鏈路,同時在滿足網絡帶寬要求的前提下,立即尋找到新的備用鏈路,對業務再提供“1+1”保護。永久“1+1”保護的倒換時間非常短,小于50ms。這種方式適用于縱聯保護、安全穩定裝置和會議電視等重要業務。
b)金級。網絡保護恢復方式為“1+1”加恢復路由,即在建立主用鏈路的同時建立備用鏈路,主用鏈路故障時倒換到備用鏈路上。如果備用鏈路也發生故障,就靠路由技術進行恢復。這種保護方式的倒換時間很短,在50ms以內[4],但恢復時間比較長,一般為秒級。這種方式適于脈沖編碼調制(pulse-code modulation, PCM)等業務。
c)銀級。網絡保護恢復方式為恢復路由,在業務鏈路故障時,重新尋找新的鏈路恢復業務,恢復時間為秒級。恢復路由有先建后拆和先拆后建2種方式。先建后拆是指先建立1條正常鏈路,業務倒換成功后再拆除故障鏈路;先拆后建則是先拆除故障鏈路,再建立1條正常鏈路恢復業務。先拆后建方式最適合電流差動保護業務,它不需人工干預就可恢復業務;先拆后建方式適合差動繼電保護、調度數據網、綜合數據網等業務。
d)銅級。無保護,不保障網絡的恢復。
e)鐵級。為額外傳送業務,可能被高優先級業務搶占。
在ASON中增加或刪除1個節點時,網絡通過信令技術能夠將這個改變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則傳送到每個需要知道的節點上,從而實現拓撲自動發現,不需要人工干預,有利于網絡的升級和擴容。由于整個控制平面的智能化,在提供新業務時,大部分可通過網絡的智能節點和控制平面自動完成,大大縮短提供新業務的時間,同時減少運行維護量,降低運行維護成本。ASON技術可實現動態按需分配帶寬,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全面降低組網成本。
4.自動交換光網絡技術在電力通信傳輸網中的應用研究
當前,我國部分發達地區的電力通信傳輸網中的絕大部分已采用光纖加同步數字體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設備組網。而落后地區則由于經費不足等原因采用了粗波分技術。電網一般按照自上而下結構分層建設,分為骨干層(STM-6 4/1 6)、匯聚層(STM-4)和接入層(STM-1)。
為了更好地利用現有SDH設備,可在當前SDH網絡的基礎上引入ASON技術,在現有的SDH傳送網絡上承載ASON業務,這是既能發揮現有設備的使用價值,又可以將ASON技術得以應用的可行性方案。
在建設A S O N網絡時應遵循由內而外、循序漸進的原則,即以骨干層為基礎來建設ASON網絡,然后逐漸建設匯聚層和接入層。在骨干層建設ASON既要保證安全性、可靠性,又要保證業務不中斷。將骨干層建設為ASON網絡后,電力通信網的魯棒性將大大增強,而匯聚層和接入層的ASON網絡建設可以視情況而定。在建成骨干層的ASON網絡后,要保證其與原有SDH網絡的互聯互通。ASON可以在基于G.803規范的SDH傳送網基礎上建設,這樣可以形成ASON與現有SDH傳送網絡的混合組網。
ASON與現有SDH網絡的融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先在現有SDH網絡建設單獨的ASON,然后逐步形成整個的ASON網絡。實現ASON網絡與SDH網絡的互聯,可以在傳統的SDH網絡引入控制平面,具體可以使用以下2種方式。①在SDH網絡的全部網元上分別連接一套PC機,SDH網絡和PC機間遵循光網絡網元管理協議。通過數據網絡將全部PC機上運行的控制協議連接成一個整體的信令網,并使得該信令網可以和ASON的信令網實現互通。②通過數據網絡實現ASON信令網絡和傳統光網絡的網絡管理系統建立連接,在傳統光網絡的網絡管理系統的計算機上運行控制平面協議,通過ASON控制平面和傳統光網絡網絡管理系統的互通,實現ASON網絡和傳統光網絡的互聯。
總結
ASON的出現代表了光網絡技術發展的趨勢,其相比于傳統SDH網絡有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能夠很好地解決電力通信傳輸網的智能化問題,其最顯著的優點――更高的安全性正是電力通信傳輸網孜孜以求的目標,因此,在現有的SDH網絡中引入ASON技術能提高電力通信傳輸網的安全運行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參考文獻
[1]魏明海.電力通信安全生產的系統分析[J].陜西電力,2008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電氣傳動;技術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112
0 引言
如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進一步推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從生產能力與生產水平來看,我國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尤其是工業化的發展水平。電氣傳動技術是工業化最基礎的技術,它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情況對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所以,電氣傳動領域要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不斷地更新電氣傳動技術,不斷融入信息技術,最終促進我國工業化的發展。
1 信息化時代的電氣傳動技術的基本概念
利用電動機實現電能與機械能之間的轉換,利用轉換的機械能帶動生產的所有機械運行,從而使得生活中的各種生產設備、交通運輸工具以及生活中所需要能量產品正常運行。這樣的形式被稱為電力傳動。如今,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的利用,并將其運用到各個領域中。相反,人們對電動傳動技術的重視降低,長此以往,會對機械的正常運行與持續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就信息技術來說,它不屬于原動力,不能直接使得機械正常運行,信息技術想要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必須要通過電力傳動這個媒介進行。同時,電力傳動技術要依賴于信息技術才能穩步發展,實現機械生產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相符合。所以,想要促進工業化的發展,必須要將信息技術與電氣化技術相結合。從電力傳動技術方面來看,包括的主要內容是數字控制與數據通信、電子變換器等。要實現信息技術與電氣傳動的有機結合,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最終促進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2 信息化時代的電氣傳動技術分析
2.1 電力電子變換器是信息流與物質間傳輸的媒介
信息流與能量之間的重要媒介是電力電子技術,如果沒有電力電子技術實現轉換,沒有利用弱電對強電的接口進行控制,那么,信息只是停留在信息的狀態,不能實現對物質生產的真正控制。當前,電力電子技術發展處于上升階段,不斷涌現出新的電力電子器件以及變換技術。同時,電力電子技術的普及,社會越來越重視諧波與無功電流對供電電網產生的影響。為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相關的研究單位需要大力地開發“綠色”電力電子變換器。要求功率因素處于可控制的范圍內,各次諧波的分量比國際與國家要求的標準限度小。這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2.2 數字控制與數據通信手段在電氣傳動技術中的運用
2.2.1 數字控制與數據通信手段的使用優勢
就目前而言,電氣傳動控制主要是根據電子技術實現對機械的控制。控制模塊主要包括數字控制與模擬控制。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微處理器已經實現商品化,實現商品化之后又會進一步促進電子控制的發展。就數字控制來說,以微處理作為技術的核心內容,以控制器為主要的形式,這種形式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PI調節器是數字控制器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形式,它所具有的優勢,數字控制器也有。所以,可以從PI調節器的角度來討論數字控制器的使用優點。PI調節器能快速地對控制作用的物體做出反應,在積分部分,能有效地累積積分偏差,并有效地消除穩態誤差。在實際運用數字控制的過程中,不會對模擬控制器產生控制,另外還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計算機有關的智能功能改進數字控制器,進一步促進數字控制器的智能化發展。
2.2.2 數字控制系統的故障檢修與自我診斷功能
計算機控制具有很多優勢,其中最主要的優勢是自我診斷故障。邏輯判斷以及數值計算能力是計算機必備的能力,所以,利用計算機能有效地處理事先所搜集的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精準的分析。在分析故障的過程中掌握數字控制系統出現故障的原因,并通過故障的原因對故障形成正確的判斷,從而采取正確的措施有效地對故障進行處理,這樣的一個過程被稱為故障自診斷。計算機能可靠地完成工作是計算機完成故障自診斷的保障因素。確保檢測元件準確無誤。對元件的檢查通常需要人工來檢查。
3 結語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電氣傳動技術方面做出相應的改變,在電氣傳動中更多地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電氣傳動技術與信息技術充分地融合,使其更加滿足現代社會生產的要求,將電氣傳動技術更加廣泛地運用到工業生產過程中,進一步推進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伯時.信息化時代的電氣傳動技術[J].自動化博覽,2002(04):4-7.
就當前我國在電力電子技術方面的發展而言,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電力電子元器件以及功率集成電路。(2)電力電子變換器技術。該技術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新能源的節約、電力能源的節約、新能源電力電子、空間以及軍事應用中的特殊電力電子變換器技術等。(3)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在其應用方面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將超高功率轉換器應用于鋼鐵、電力牽引、可再生能源發我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系統發展問題和方向的分析代維菊黑龍江省綏化學院電氣工程學院152061電、電力、船舶推進、冶金等工業方面以及電力電子系統的網絡化、信息化發展。(4)電力電子系統的集成。在系統集成方面,其研究內容主要包含標準化電力電子模塊、多芯片系統的集成、單芯片系統的集成、集成電力電子系統的可靠性以及穩定性研究等。
2我國電力電子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研究電力電子技術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問題有:現今我國電力電子產品大多是采用的晶閘管,雖然利用晶閘管可以創造出一部分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和設備,但是這些產品和設備多使用的是國外的生產設備以及多組分組集成制造法,特別是很多先進的全控型電力電子器件,幾乎全都需要從國外進口,才能滿足國內的技術要求,尤其是很多關系著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安全的關鍵領域中的核心技術、設備、軟件等。另外,我國電力電子技術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甚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與國外經濟的合作。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經濟發展的各部門都先后從歐美發達國家中引進了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并且開始重視國內技術的發展。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雖然表面上顯示出我國在很多技術方面可以滿足國內的要求,但實際上在很多關鍵技術領域,我國的電力電子技術依然需要進口,國內的技術水平依然相對較低。國內與國外發達國家在電力電子技術方面的主要區別在于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依然存在著技術含量低、產品可靠性差、數字控制水平滿足不了社會的要求、系統控制軟件的水平低、應用程序的控制技術差、重大項目領域缺乏經驗等問題。這就使得我國必須要依賴從國外進口高性能、高功率的電力電子轉換器設備才能滿足國內的使用。
3提高我國電力傳動系統性能的主要方法
現今,我國電力傳動系統研究工作主要圍繞著交流傳動系統進行。伴隨著交流電動機調速裝置的性能越來越完善以及調速理論的重大突破,電動機的調速技術漸漸從直流發電機—電動機組調速、晶閘管可控整流器、直流調壓調速向交流電動機變頻調速轉變。之所以交流傳動系統發展的這么迅速,其原因與我國在功率半導體器件的制造技術、交流電動機控制技術、以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為基礎的數字化控制技術、電力變換技術等關鍵性技術方面的突破有關。要提高交流傳動系統的整體性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1)PWM技術的應用隨著電壓型PWM逆變器在高性能交流驅動系統中的廣泛應用,我國對PWM技術的研究更為深入。PWM功率半導體器件的開關控制主要采用是高頻技術,一般來說,PWM技術可分為三類進行研究,即隨機PWM、正弦PWM以及優化PWM。正弦PWM的開關頻率對于提升電力電子器件的功率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這使得該技術在中小功率交流驅動系統中的應用極為廣泛。不過,這種技術不適用于容量過大的電源轉換設備,因為高開關頻率將會引起極大的開關損失。(2)直接轉矩、矢量控制技術的應用對于交流電機的交流驅動系統而言,其具有強耦合、多變量、非線性等特點,這就使得其控制工作變得十分的動態化,不過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較為成功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就提出了交流電機的動態控制理論,該理論要求不僅要對各個變量的振幅進行全面的控制,同時還要對各個階段進行控制。直接轉矩控制技術以及矢量控制技術是我國在交流驅動系統控制中的主要技術,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神經網絡控制、模糊控制等智能控制技術也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對提高交流傳動系統的控制精確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3)微電子技術的應用微電子技術對于提高我國數字控制處理芯片的運算能力以及可靠性有著極大的作用。當前,適合用在交流傳動系統中的微處理器有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單片機等。其中,高性能計算機的結構形式主要采用的是多總線結構、多處理器結構以及流水線結構等。
4結束語
關鍵詞:教學改革;電氣工程概論;互動式教學法;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韓楊(1982-),男,四川成都人,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學院,講師。(四川 成都 611731)
基金項目:本文系電子科技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672011ZYGX2011J09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0-0057-02
“電氣工程概論”課程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圍繞電氣工程領域的幾個主要分支——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新技術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介紹。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對電氣學科的發展歷史和應用現狀有全景式的了解,對進一步深入電氣工程學科類專業學習起到導航作用,并逐步培養對電氣科學與工程的崇尚與追求的專業精神以及創新意識。[1,2]
實踐表明,學生總是習慣于知識的“定量”化灌輸模式,而對于這樣一門以“定性”介紹為主、沒有公式講解和詳細專業理論分析的課程,最初還有些不適應。如何激發學生對電氣專業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和圖書館資料查詢等手段,去主動了解和掌握一些專業知識背景,是課堂教學中需要著重思考和實踐的課題。[3-5]筆者經過兩三年的電氣工程概論教學后,在重點講述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等的基礎上,把互動式教學方法成功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表明,這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一、 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探索改革教學模式
“電氣工程概論”課程涵蓋內容多,采用傳統滿堂灌式教學方法,效果不佳。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教學安排按照如下順序:教師理論講解—多媒體PPT展示—視頻演示—給學生布置課后調研題目—學生自主學習、分組研討、制作PPT—學生課堂專題演講—同學問答互動、教師總結—教師提出整改意見—學生課后再次收集資料、完成研究報告。這種互動式方法培養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使他們在PPT演講、書面表達、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
二、調整更新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1.課程緒論
(1)主要內容:電氣工程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電氣科學與工程的發展簡史、前景、理論基礎和常用計算機程序,譬如EMTP、MATLAB、BPA、EMTDC、PSPICE等。應達要求:了解電氣科學與工程的產生過程;了解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二級學科分布;了解電氣工程學科的發展前景和在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應用和作用。
(2)教學設計:圍繞使學生對本課程的專業背景、主要應用前景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激發其對本專業的熱愛這一目標來展開。在講授過程中,補充智能電網、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技術等當前國內外的研究熱點,擴展學生的專業視野。
2.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技術
(1)主要內容:電機的作用及其發展簡史;電機的分類與結構、應用領域、選用與運行控制;電機學的研究內容概要;電器的發展歷史和分類。應達要求:了解電機的基本作用、發展簡史、電器的發展歷史;理解電機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領域;掌握電機的可逆原理;理解電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高壓電器與低壓電器的基本結構與作用;掌握電機分類方法和不同類別的電機特點。
(2)教學設計:介紹電機與電器學科的概況、發展簡史,使學生對電機學等后續專業基礎課程以及電機的微機控制技術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通過FLASH制作的同步電機勵磁過程和旋轉磁場模擬動畫來加強學生對電機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對于電器部分,通過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各種電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對于高壓電器部分,由于裝置體積龐大,采用視頻錄相講解的方法,拉近學生對高壓電器的感性距離。
3.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技術
(1)主要內容:電力系統發展簡史;電力系統簡介;發電廠、電網概述;電力市場簡介;電力新技術與發展趨勢。應達要求:了解電力系統的發展簡史和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概況、交直流輸電技術的發展過程、各種類型的能源發電原理及其特點;了解電力市場的概念、電力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理解電力系統的功能與作用、現代電力系統的主要特點和運行過程。
(2)教學設計:主要講授電力系統的概況、基本概念,內容涉及發、輸、供、配、用幾大部分,按發電部分、電網運行與調度、電力應用三個環節順序介紹。教學過程中首先從系統的角度對電力系統進行介紹,使學生建立對電力系統整體功能及結構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各個組成部分分別闡述。在講述電力系統發展前沿技術的時候,本著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主線,將智能電網的概念引入課堂。
4.電力電子技術與電力傳動
(1)主要內容:電力電子技術的作用與發展簡史;電力電子技術的特點和研究內容、應用領域;電力電子技術的地位、發展方向和電力傳動概況。應達要求:了解電力電子技術的作用、發展歷史;了解電力電子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和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了解電力傳動的主要應用領域;理解電力電子技術的概念與特點和直流電機、交流電機傳動的基本原理。
(2)教學設計:介紹電力電子技術的作用、歷史、主要特點及其發展趨勢。電力電子技術是我院電氣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對半導體變流技術的發展歷程進行講授,讓學生明確電力電子技術的本質和重要意義;將實驗室電力電子器件作為道具,在課堂上實物演示,讓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在講述電力傳動部分時,結合工程實踐進行案例教學,使學生明確電力傳動在工業中的應用概況;結合科研課題,將典型案例通過PPT向學生展示。
5.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1)主要內容: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發展簡史及主要內容;高電壓新技術及其在各領域的應用。應達要求:了解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的作用;了解高電壓的產生原理和試驗設備;了解高電壓新技術及其在各領域的應用;理解基本的高電壓及絕緣試驗操作。
(2)教學設計:介紹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的發展歷程、應用領域及其試驗技術。本章具有很強的專業背景,因此在教學時,采用了PPT講授和視頻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手段,突出高電壓技術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試驗條件和環境等,達到讓學生建立一個感性認識的目的。
6.電工新技術
(1)主要內容:電工新技術發展趨勢、超導電工技術、聚變電工技術、磁流體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磁懸浮列車技術、燃料電池技術、飛輪儲能技術和微機電系統。應達要求:了解電工新技術的發展趨勢、超導電工技術、磁聚變電工技術的基本原理及應用,磁流體發電和推進技術、磁懸浮列車技術、燃料電池技術及應用,飛輪儲能技術及應用和微機電系統的基本概念。
(2)教學設計:主要以PPT講授為主。對超導電工、聚變電工、可再生能源發電、燃料電池技術和微機電系統等前沿技術進行專題概述。
三、改革教學方法,創新互動式教學模式
1.注重課堂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網絡資源,向學生介紹電氣行業的應用情況和相關企業的產品和市場情況,譬如給學生介紹聯合證卷行業深度分析“電力電子,我們可以看得更遠”,重點介紹電力電子變頻器、整流設備、無功補償設備SVG、開關電源、直流輸電裝備等技術的實際工程應用,介紹相關企業和上市公司產品和市場概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加強課堂互動,調動學生積極性
為了加強課堂互動,采用了PPT講解和視頻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多個專題介紹。譬如:核裂變之歷史回顧、中廣核集團介紹、日本核事故回顧、歐洲核聚變裝置、中國托克馬克聚變裝置、日本新干線與中國高速鐵路、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公司宣傳片;汽輪發電機、水輪發電機安裝視頻和三峽發電廠簡介。學生觀看完視頻后,進行提問:裂變和聚變的區別是什么?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避免核事故的方法有哪些?日本新干線和中國高鐵的技術要點有哪些?汽輪機和水輪機的原理是什么等等。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凡是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在平時成績上加2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隨后,教師進行總結評論。
3.推行專題報告,活躍課堂氣氛
采用學生專題演講方法,激發自主學習興趣和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學生3人一組,分工協作完成資料收集、PPT制作和課后研究報告撰寫。學生報告題目有:智能電網概述、電氣化鐵路接觸網介紹、電能存儲技術的發展概況、地熱發電的現狀與技術要點、PLC的原理與應用、國內外智能電網發展趨勢、柔性太陽能電池、國內外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簡介、電力系統柔性輸配電技術、城市軌道交通供電系統和電動汽車電源系統等等。學生報告后,其他學生提3~5個問題,報告者首先作答,教師隨后總結,并對相關技術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對提問的同學,在平時成績上加2分。這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先恐后舉手發言。
四、結束語
通過和學生的溝通發現,學生非常喜愛這種互動式教學方法,感覺課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滿活力,在知識獲取和創新、演講能力和書面表達方面都得到全面的鍛煉,收獲頗豐。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中找到了快樂,對電氣工程專業提升了興趣。教學實踐表明,互動式教學方法在電氣工程概論課程的應用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劉晉,牛印鎖,文俊.國內外“電力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6):64-65.
[2]楊鴻波,高晶敏,侯霞,等.“電路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2):99-100.
[3]蔣陸萍,蔣宇琦.自主教學法在“電力生產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2,(15):67-68.
關鍵詞:變壓變頻技術;拖動風機;電力傳動系統;節能水平;變頻調速改造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M92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28-005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27
1 概述
1.1 項目背景
據調查研究顯示,風機配套電機就目前而言占據全國電機裝機量高達60%,其耗電量相當于我國發電總量的1/3。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水泵以及風機等機械設備在使用中往往出現大材小用的現象,另因生產制造工藝發生變化,需時常對機械的溫度、流量和壓力等參數進行調節,以保證正常運轉,但當前一些企業仍使用閥門、調節擋風板等落后的方式對機械參數進行調節。簡單說就是通過人力加大阻力,同時耗費更多的電能或金錢達到生產要求。這種方式增加了資源的浪費,同時調節準確度低,生產需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滿足,嚴重阻礙生產的穩定開展。
代池壩煤礦大功率設備:264kW主扇風機、地面130kW壓風機等設備,啟動電流大,電機和傳動機械的沖擊應力大,消耗了電能,對電網沖擊大;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述了煤礦大型設備節能利用的方法,成功應用“SP500系列爍普變頻器”的經驗做一介紹,為今后提供了實踐經驗和理論借鑒,本報告主要針對代池壩煤礦張家灣抽風機成功應用“SP500系列爍普變頻器”為例。
1.2 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主扇風機使用變頻節能技術,選擇安全、經濟、實用的設備。
1.3 項目研究的技術路線
本成果首先通過調查,確定各種設備節電能力,查閱大量相關節能技術資料,分析研究設備相關運行參數,提出主扇風機采用變頻節能技術。總結在使用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并提出解決方法,最后對本項目進行技術總結。
1.4 項目研究的主要技術難點
主扇風機使用SP500-P型礦用變頻調速節能設備的可靠性。
1.5 項目研究的創新點
大型設備啟動平穩,減小設備高電壓、大電流、傳動機械沖擊,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達到節能效果。
1.6 項目完成情況
本成果以代池壩煤礦張家灣抽風機房2臺主扇風機、熱水池2臺加壓水泵、地面壓風機房2臺壓風機、礦井主提升絞車為研究對象,現已成功投入7臺變頻控制器使用,達到了節能和保護設備的目的,為今后廣泛使用節能設備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并以代池壩煤礦張家灣抽風機成功應用“SP500系列爍普變頻器”為例。
2 代池壩煤礦實例
2.1 代池壩煤礦主扇風機原啟動方式
代池壩煤礦主扇風機原啟動方式采用直接啟動,直接采用工頻供電,定速驅動,通過調節風門開關大小來控制風量。礦井主扇風機的額定通風能力(風量、風壓)是根據設計計算的礦井末期的通風阻力和達產時的風量確定。礦井剛開始投入生產時,風機通常都有較大的富余力;為使礦井能夠正常生產,過去一般采用人為關閉小風門擋板的做法來增加通風阻力,從而改變主扇風機的運行工況達到調節風量的目的。在生產過程中,風機的風量與風壓裕度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都不是滿負荷,同時由于生產系統所需求的風量隨之變化,導致風機的運行工況點與設計高效點相偏離,從而使風機的運行效率大幅度下降。
目前,風機的變頻調速節能在高、低壓領域均有涉及,380V、3kV、6kV、10kV都有應用,行業涵蓋水泥、石化、工礦、電力、化工、造紙、石油、食品、醫藥、市政、建筑、水利等諸多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
變頻節能設備是利用變頻器所具有的軟啟動功能通過把啟動電流歸置成零。通過了解變頻器在啟動時所承載的負荷曲線可知,機械啟動時幾乎不發生任何沖擊,電流變動都是從零開始,電流的增加同轉速相關,隨轉速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不會超越額定電流的最大值。所以說,使用變頻風機能夠增加電動機以及開關的使用年限,減少了啟動電流等對電機造成的過大壓力,減少了很多維修保養費用。
2.2 功率因數補償節能
我們知道無功功率能導致線材以及設備等的發熱,增加損耗,甚至因功率因數的下降造成電網中無功功率下降,加大了線路中無功功率的損耗,致使設備使用率大幅下降,資源浪費嚴重,由公式P=S×COSФ,Q=S×SINФ,式中:S為視在功率;P為有功功率;Q為無功功率;COSФ為功率因數,可知COSФ越大,有功功率P越大,普通風機的功率因數在0.7~0.85之間,使用變頻調速裝置后,由于變頻器內部濾波電容的作用,COSФ≈1,從而減少了無功損耗,增加了電網的有功功率。
代池壩煤礦主扇風機總功率為2*132kW,全年12個月連續運行,每天工作24小時,我們保守估計按轉速降低10%計算,由前面計算可知節電率為27.1%,對電費按每度0.736元計算,負載系數為0.75,那么每年的可節約電費支出:
每年節約電費計算:264kW×24h×360天×0.736×0.75×27.1%=341213.3元
代池壩煤礦張家灣抽風機房2臺主扇風機、熱水池2臺加壓水泵、地面壓風機房2臺壓風機,現已成功投入7臺變頻控制器使用 ,每年可為礦節約電費約50萬元。
3 效益分析
3.1 經濟效益
代池壩煤礦大型設備節能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給煤礦本身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對社會也提供了技術范例:(1) 設備低電壓啟動,速度緩慢、平穩上升、沖擊力小,保護了設備;(2)降速以及軟啟動運行大大降低了設備的振動和磨損,使設備使用壽命延長,提高了設備的MTBF(平均故障維修時間)值,并減少了對電網沖擊,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3)節能系統的使用能夠提供多種保護措施,不但增加了系統的運轉率,而且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能;(4)采用變頻技術設備同期節電25%;(5)使用軟啟動設備同期節電10%~20%;(6)限制防爆高壓電動機的啟動電流、電壓,有力地降低了電網的波動,減少變壓器負荷輸出,保護高壓電機的使用壽命,對用電設備的機械部件減少磨損,減少故障的發生,降低維修量,節約費用成本。據調查在煤礦礦山企業中使用老式啟動器每年都產生巨大的維修費用,其中防爆電動機每年的維護費用為2~3萬元。提高功率因數、降低供電線路損耗和變壓器損耗,每年可以節省很多的用電費用支出,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 達到安全生產;(7)風機采用變頻技術后可以根據井下用風量變化隨時改變電機轉速,達到調節風量的目的,不再需要調節風門開啟大小來調節風量,操作簡單,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3.2 社會效益
使用變頻技術設備,延長控制設備使用周期。降低能源消耗,控制溫室效應,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通過此例應用及其他的風機變頻改造應用實例,可以認為:如果可以對煤礦通風機進行變頻調速改造,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對風機實施變頻技術改造,實際上是在拖動風機的電傳動系統中應用了變頻調速技術。使用變頻調速技術不但可以有效提高電力傳動系統的節能水平,還能加強電力傳動系統的控制性。
關鍵詞:副立井 電氣傳動 直流 交直交 變頻 技術經濟
中圖分類號:TD6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a)-0112-02
1 項目概況
大柳煤礦設計生產能力2.4 Mt/a,服務年限54.4 a。井田采用立井開拓方式,井下布置2個綜采工作面、2個綜掘工作面和2個普掘工作面。
副立井裝備1臺JKMD-4.5×4(Ⅲ)型落地式多繩摩擦提升機,提升容器為1個四繩寬罐籠+1個四繩窄罐籠,擔負礦井人員、水泥、砂石、材料及設備提升任務。副立井井筒直徑φ7.0 m,井口軌面標高+1276.8 m,井底車場軌面標高+730.0 m,提升高度546.8 m,單水平提升。提升機按五階段速度圖進行作業,加減速度0.6 m/s2,最大提升速度8.01 m/s,最大提升載荷29 t(含平板車),計算最大靜張力差145.199 kN,單機直聯拖動,計算電動機功率1600 kW。
2 電氣傳動方案
根據副立井提升工藝要求及電動機功率,可供選擇的電氣傳動方式主要有直流、交-交變頻和交-直-交變頻三種。
直流調速具有調速控制簡單、調速性能好、負載能力強、價格低、使用成本低、售后服務方便等優點。目前,國內設備制造廠家及產品使用單位已掌握直流傳動技術,生產制造和現場維護經驗較為豐富,因此在中小功率(
交流同步變頻電動機不存在上述缺點,其結構簡單、轉動慣量小、可靠性高、維護量小、過載能力大,氣隙大便于安裝調試,效率比直流電機高6%~10%,調速性能優良。隨著大功率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交流調速系統已能達到直流傳動的水平。
交-交變頻矢量控制傳動在礦井提升機低速、大扭矩工況下,低頻段無脈動,受控運行性能好,在提升過程中,可實現無制動運行,大大降低對液壓制動系統的要求,系統運行的可靠性高。但交-交變頻傳動系統功率因數較低,在起動、運行中將會產生較大的高次諧波,對礦井電網造成污染,電動機的頻繁起動也將對電網會造成較大的無功沖擊,必須對此進行諧波治理和無功補償。目前,交-交變頻傳動系統的功率柜已實現國產化,僅控制器需引進。
交-直-交變頻矢量控制傳動系統,采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IGCT)和PWM技術,動態響應快,功率因數接近于1,高次諧波分量很小,無需專門設置諧波吸收和無功補償裝置,但交-直-交變頻傳動控制系統國內生產廠家較少,主要核心設備(變頻器)及備件需進口,設備初期投資高。此外,變頻設備需要水冷,日常維護費用高。目前,國內煤礦已引進了ABB、Siemens公司交-直-交變頻傳動系統上百套,運行良好。國內徐州中礦大傳動與自動化有限公司、北京利德華福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合康億盛科技有限公司相繼推出相關成套產品,價格低于同類進口設備。
3 技術經濟比較
直流、交-交變頻和交-直-交變頻三種電氣傳動方式均可滿足副立井提升工藝要求,但在技術性能、調試維護、初期投資和運行費用等方面各具優勢,表1為副立井提升設備電氣傳動方案技術經濟比較表。
通過綜合技術經濟比較,直流傳動方案具有調速性能好,過載能力強等優點,針對傳動系統功率因數低,諧波污染大,通過配置諧波吸收和無功補償裝置,提高電網功率因數,降低變流設備諧波影響,系統整體造價低,年運行費用少,性價比高,因此設計采用直流傳動方案。
4 結語
大柳煤礦副立井提升設備2010年安裝調試完畢,至今運行狀況良好,各項指標均已達到設計預期目標。就本項目而言,直流傳動方案的合理確定,直接節省初期投資約630~790萬元,年運行費用降低約11~36萬元,對降低礦井建設投資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類似工程設計提供了借鑒,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鶴旭,遲巖,楊勇.同步機礦井提升系統的技術特點分析[J].煤炭學報,1993(2).
[2] 任雪振,王守全.礦井提升機直流傳動系統的全數字化技術改造[J].礦山機械,2000(9).
[3] 劉正魁,關恒祝.現代大功率礦井提升傳動系統的應用與思考[J].礦業工程,2013(2).
[4] 王玉梅,艾永樂,王娜.礦井提升機動態無功補償方案的研究[J].工礦自動化,2009(6).
[5] 劉善勇,陳培國,陳懷衛.大型提升機變頻調速控制技術應用[J].山東煤炭科技,2010(6).
關鍵詞 電源逆變器;異步電機;城軌列車;系統性能
中圖分類號 TM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31-0182-01
本文通過研究采用單電壓源逆變器雙異步電動機結構提高城軌列車傳動系統的性能的影響,闡述單電壓源逆變器雙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并深入解讀這種電機結構,最終通過比對凸顯出這種構造對城軌列車傳動系統性能的提高有哪些具體的影響。文中也以阿爾斯通軌道列車為例,展開了研究說明,最終得出結論。
1 傳統異步電機系統性能分析
1.1 異步電機工作原理
異步電動機也稱作感應電動機,是由磁場與轉子繞組感電流相互作用產生電磁,是一種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量的交流電機。按照轉子結構可以將異步電動機分為兩種形式:鼠籠式和繞線式異步電動機。轉子繞組電流是由于感應產生的,所以也交感應電動機。異步電動機也是各種電動機中應用最廣的一種。
轉子繞組不需與其他電源相連,其定子電流直接取自交流電力系統;與其他電機相比,異步電動機的結構簡單,制造、使用、維護方便,運行可靠性高,重量輕,成本低。以三相異步電動機為例,與同功率、同轉速的直流電動機相比,前者重量只及后者的二分之一,成本僅為三分之一。異步電動機還容易按不同環境條件的要求,派生出各種系列產品。它還具有接近恒速的負載特性,能滿足大多數工農業生產機械拖動的要求。其局限性是,它的轉速與其旋轉磁場的同步轉速有固定的轉差率,因而調速性能較差,在要求有較寬廣的平滑調速范圍的使用場合,不如直流電動機經濟、方便。此外,異步電動機運行時,從電力系統吸取無功功率以勵磁,這會導致電力系統的功率因數變壞。
而在電動列車應用中,由于異步電動機的質量輕,陳本低,性能穩定性高等特點,所以被廣泛采用,如法國的阿爾斯通城市軌道列車。
1.2 傳統電動機傳動系統
普通交直流傳動一般沒有轉速閉環和電流閉環控制,因此不對輸出進行控制。步進電機本身需要比較精確的控制,因此可以比較準確的控制傳動系統輸出的轉速,位置等。伺服系統是指電機加控制器組成的傳動控制系統,也可以對輸出的轉速和位置進行控制。但是步進與伺服的特點是:步進是半閉環控制,就是說我讓他走多少距離,他就走多少,但是實際上他真的走了那么多嗎?這個控制系統就不知道了所以是半閉環,而伺服的話是閉環控制,實時監控走到位,即使你把他拉住不讓他走,當你一松手他還會跑到那個位置。所以伺服與步進控制精度都很高可以精確到讓他轉零點幾度甚至更多,區別是伺服精度更高些而且有反饋給控制器。
傳統的電動機傳動系統包括一個脈沖調制電壓源逆變器,這個逆變器由一個采用傳統磁場定向控制的數字信號處理器來控制。
在大功率軌道傳動系統中,例如阿爾斯通軌道列車,傳動系統由2臺并聯的鼠籠式異步電動機,每臺電動機各自有一個電壓逆變器供電,直流電源輸入到濾波器,與兩臺逆變器相連,建立起了電氣連接。傳統的軌道傳動系統中,至少采用了2套數字控制裝置,為了控制幾個轉向架,就必須要采用1套輔助數字控制裝置。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使用的元器件的數量大大增加,系統的質量和體積都相應的增大,費用增加,列車的速度降低等等問題。
2 單電壓源逆變器雙異步電動機傳動系統分析
2.1 阿爾斯通車輛牽引逆變器系統簡介
上海地鐵十號線阿爾斯通軌道交通車輛車體類型有三種:TC車、M車、MP車。TC車也稱為拖車,帶有一個司機室,裝有主控制器和脈寬調制編碼器(PWM)。PWM編碼器將司機室主控制器的位置信號轉化成脈寬調制波,再由列車線將其傳送給牽引和制動設備。MP也稱為動車,包含有有受電弓,避雷器,主熔斷器,牽引逆變箱(ONIX),線路平坡電抗器,制動電阻和四個牽引電機等主要部件。牽引電機由牽引逆變箱進行驅動。MP車動力電路部件將觸網提供的1500V DC通過牽引逆變器轉化為3相交流電來驅動牽引電機。車輛配置結構如圖1。
2.2 單電壓源逆變器傳動系統結構
阿爾斯通軌道交通車輛采用成熟的單電壓源逆變器傳動控制結構與傳統傳動控制結構的主要區別在于,它采用了一臺電壓源逆變器給兩臺并聯的鼠籠式異步電機供電,形成一個單一均衡傳動控制電動機。
2.3 系統仿真
在仿真環境下,從元件庫中選擇電氣和機械系統原件,數字系統才用了FOC和轉子磁通觀測器算法,用高級語言編碼程序描述。在利用接近真是系統的系統模型驚醒了混合信號和多種技術的仿真,對兩個轉向架的控制結構進行了測試,并在仿真過程中加入了車輪粘著損耗和粘滯滑動干擾。
在粘著損耗過程中,傳統傳動控制結構維持了恒電磁轉矩的基準值,但是隨著仿真時間的延長,產生了平均轉矩誤差,轉矩被破壞的不良狀態。而同樣的情況下,單電源逆變器傳動系統可以使2臺電動機進行充分的控制,另外還得到了令人滿意的平均轉矩信號。
在粘滯滑動干擾下(一般出現在列車啟動或制動時),傳統傳動控制產生的偏差比單電源逆變傳動產生的控制產生的偏差要大。綜合來比,把相關的干擾因素也加進去,單電壓源逆變控制在性能上要優于傳統控制。
3 結論
本文通過以阿爾斯通軌道列車為載體對異步電動機工作原理的分析,通過對傳統傳動系統與單電壓源逆變控制系統的綜合對比得出單電壓源逆變控制系統的性能要優于傳統的傳統控制系統。這種傳動系統增強了系統的性能,減少了偏差誤差。隨著技術的發展,城市軌道列車會更加優化其傳動控制系統。
參考文獻
[1]張鵬超.三相電壓型PWM逆變器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10,12.
(1)防抖動微型相機模塊(CCM)
本項目于2009年成功開發了全球最小的光學防抖傳動器,傳動器可支持5百萬像素的微型相機模塊(CCM)。這一微型相機模塊的體積只有8.5×8.5×6.8mm3,并擁有自動對焦功能。直至2010年,此技術已經申請了8項美國專利,其中2項已獲授證。
(2)自動對焦微型相機模塊
本項目為各種先進自動對焦微型相機模經研發的創新晶圓級傳動器,截止2010年申請了4項美國專利,具備以下特點:
* 相機體積(1.3百萬像素):5.5×6.0×4.9 mm3
* 相機體積(3百萬像素):6.8×6.8×5.6 mm3
* 支持高達5百萬像素,低成本(對比傳統材料成本可節省50%)
(3)微型光學變焦相機
本項目主要目標是將鏡頭模塊和傳動器高度整合,制作一個用于手機具有3倍光學變焦的微型相機模塊。相機體積能大大減少,而且獨有的磁軛設計能消除傳動器間的電磁干擾。相機模塊的目標體積較現有的模塊減少50 %。直至2010年,已申請了1項美國專利。
低成本納米微晶陶瓷制備技術
成果簡介:本項目開發了一種全新概念的納米陶瓷制備新工藝新技術。它采用天然礦物和工業廢渣來取代高溫燒結法中昂貴的納米陶瓷粉末,使制備成本大幅降低。用高溫溶膠-凝膠工藝從根本上解決了材料組成的不均勻性和殘留氣孔等問題,同時具有生產周期短、效率高、能耗低、制品的均勻性和可靠性好等優點。開發的原位受控晶化技術不僅使材料的晶粒尺寸控制在納米級,而且還可對晶相數量和結晶形狀進行有效控制,可獲得具有球狀或針狀晶體的納米微晶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