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中西文化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國內很多研究和教學工作者都認為有必要在中國學生英語寫作課上引入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加中西文化比較的內容。李衛清曾在《思維方式與英語寫作》一文中提出,在打穩、打牢、夯實語言的同時,如何多側面、多渠道、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使學生有意識地理解、接受異族文化背景、價值取向、社會規范,消除自己對文化差異、思維差異的誤解、盡量避免漢語思維,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寫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李衛清,87-93)與傳統的寫作方法對比,劉華指出,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不應只關注學生的語法正誤,或單純教授英語句法、篇章結構的特點,而應把英語寫作這一文化行為置于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中,通過對比中國與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思維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語言特色(必要時,要進行一些專題講座),以加強文化導入的力度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中國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在寫作教學中,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幫助他們逐漸轉換思維模式,或至少限制中式思維在英語作文中的體現。(劉華,61-63)國外一部分二語寫作的研究者也提出了文化比較的重要性。Rivers認為在寫作中,不僅要讓學生們注意該語言的語意的區別差異(semanticdistinctions)和句法結構(syntacticstructures)的運用,還要讓他們適應該語言思維表達的邏輯方式以及掌握段落展開的模式的不同,甚至包括寫作的風格等等都要他們學會與之適應。(Rivers,317)而Atkinson更進一步討論了如何把二語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知識融入二語寫作課堂中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Atkinson,49-63)

    2設計與方法

    2.1實驗對象

    本實驗隨機抽取英語系一年級隨機分班中的一個班作為實驗對象,人數為40人左右。另隨機選取一個班為比較班,人數要求相同。

    2.2設計

    實驗采用前測、后測定時作文的方法。作文限制時間相同,作文類型相同,作文要求相同。前后測的作文由同一教師評分。實驗進行20周,約為一學期。實驗班和比較班由同一教師采用相同教學方法授課。在實驗班增加有關中西文化比較的內容。具體活動包括:1)制定課外閱讀書目,分組閱讀,以書中所論文化現象為討論主題,每周一次組織課外討論,每組輪流做host,時間為60分鐘。2)課堂report,每周一次,每次由2人(班內隨機組合)作10分鐘左右的report。Report的內容可以參考以下書目,或者由學生自己查閱,在做report前一周征詢教師意見。教師務必確保report內容的連貫、非重復性以及一定的理論價值。參考書目:1.徐行言主編,2004,中西文化比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張從益等,編著,2004,AComparativeStudyofWesternandChineseCultures,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3.鄭春苗著,1994,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2.3步驟

    2.3.1前測

    實驗班和比較班同時進行時限60分鐘的當堂作文。作文要求可參考《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教學大綱》,兩個班級作文要求完全相同。

    2.3.2實驗

    實驗班和比較班其他課程完全一樣。實驗班學生分為20組,每兩人一組。在活動1,即課外閱讀輸入活動中,每組同學向全班展示自己挑選的閱讀書目中有關文化的內容,提出討論主題,組織討論,并邀請教師參加點評。在活動2中,即課堂report,一人搜集中國文化,一人收集英語國家文化。每周一次,用課前10分鐘作report。實驗持續20周,約一學期。

    2.3.3后測

    實驗班和比較班同時進行時限60分鐘的當堂作文。作文要求完全相同,且作文類型與前測相同。

    2.4結果評論

    2.4.1實驗班前后測結果評論

    對實驗班前后測結果采用t檢驗,可以得出前測和后測是否差異顯著。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的閱讀和語法水平均有提高,這也可能是英語寫作水平提高的原因。所以,為了檢驗文化閱讀及中西文化比較report是否對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有顯著效果,還需要進行其他分析。

    2.4.2實驗班和比較班后測結果評論

    利用方差分析對實驗班和比較班的后測結果檢驗,即可以得出實驗班和比較班差異是否明顯。如果差異顯著,即可以得出文化閱讀和中西文化比較report對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有顯著效果。

    3結語

    第2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一)方面的差異

    在世界上很多地區,宗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融入各個國家各民族文化體系,并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日常生活等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形成了較多與宗教有關的風俗習慣,例如飯前等時間段進行禱告,遇到困難時向“主”祈禱說“Godhelpme!”在中國不少習俗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薩、財神、土地神等風俗都屬于這種情況。

    (二)道德標準與個人價值觀的差異

    1.個人榮譽與謙虛謹慎。在西方國家,人們尤其崇拜通過個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從社會的底層奮斗,慢慢地爬到社會的頂層的人。個人會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國文化提倡謙虛謹慎,從來不主張個人榮譽的炫耀。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或不惑?!癥ourEnglishisvery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這種謙虛在不太了解國人文化的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不僅否定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過于謹慎的中國式謙虛在西方國家是行不通的。

    2.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西方國家社會盛行的是個人主義,強調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自主,崇尚個人自由,自己為自己負責,不受約束。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想要生存下來,就需要每個人都自我努力,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習慣關心、過問他人事情,認為如果接受了他人幫助,就說明自己沒有本事,沒有用。而中國文化則崇尚無私奉獻,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幫助他人而引以為豪。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三)思維方面的差異

    1.思維表達的邏輯順序。國人的思維表達方式是先整體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思維方式是先部分后整體,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寫法:“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用英語則寫成QingxiuDistrict,Nanning,GuangxiProvince,China。

    2.模糊性與準確性。西方人喜歡將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體現了西方思維準確性的特點。中國人則喜歡模糊表達,例如“你吃飯了嗎?”這里的“飯”根據具體說話的時間來推斷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會關系的差異

    1.組成家庭結構。在中國,家庭結構的組成比較復雜,幾代同堂被認為是很幸福很溫暖。整個社會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家庭,親情觀念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會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為他們操心一輩子。子女則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在美國,家庭結構的組成比較簡單,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構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會脫離父母,獨立自主。等到子女獨立后,經濟上就和父母脫離了,也不會贍養父母,更加不存在幾代同堂了。

    2.稱謂。西方英美國家英語中的稱謂和漢語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幾個常用稱謂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詞,對應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國,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分出年齡大小,還要說出性別。在西方國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名字,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是極其不禮貌且有違情理的。對老師的稱呼,西方國家的人們通常稱“Mr.John”、“Prof.John”等。而中國人卻稱呼“劉老師(TeacherLiu)”、“張老師(TeacherZhang)”等。其實,英語中的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并不是稱呼。因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直接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劉老師=TeacherLiu。西方國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來稱呼人。由此可看出,一個簡單的稱謂語,由于文化差異也會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會風俗、禮儀的差異

    1.打招呼。在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于這樣打招呼:“吃飯了嗎?(Haveyoueatenyet?)”“上哪去?(wherearcyougoing?)”在我們看來這種打招呼用語是有禮貌的。如果我們這樣跟西方人這樣說話,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或干涉他們的隱私。極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著嗎?)西方國家通常以天氣如“Aniceday,isn’tit?”“howareyou”等打招呼。

    2.隱私權。、家庭情況、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屬于個人的隱私,如果問及這方面的問題,西方人對此會比較反感,認為是刺探別人隱私,聽了會反感,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會問對方年齡、婚姻、工作、收入等問題以示關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結婚沒有?。俊边@些問題在中國人聽起來是一種關心,一種問候。中國人聊天時談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經地義。由此可見,隱私問題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3.感謝?!爸x謝”一詞在我們中國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使用。如果說了“謝謝”,聽起來會總覺得怪怪的,或者讓彼此之間的關系有了距離感。而在西方國家,“Thankyou”一詞適用于一切場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有人之間,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在西方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問你是否要吃點什么的時候,國人一般表現都較謙虛、內斂,回答是“不用麻煩了,隨意”等。按照西方國家風俗,想要就直接說“Yes”,不想要就說“No”。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較為內斂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禮。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崇尚禮尚往來。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禮。國人和西方國家對送來的禮物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度。國人先推辭一番說不要,然后把禮物放在一邊,表現是不得已無可奈何地接受的樣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來看是什么東西。如果當面打開并表現得喜形于色,可能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貪財。在西方國家,無論喜歡與否,對別人送出的禮物,都要表示感謝,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現出友好的態度。

    5.女士優先。在西方國家,女士優先是西方社會活動中的重要禮儀規范。女士優先的禮儀要求男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照顧和保護女性。而中國則是以尊老愛幼、尊師為傳統禮儀。當尊老和女士優先的原則發生沖突時,中國人選擇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優先。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在乘坐公交車時如果一個長者為一個年輕女子讓座,那是不可思議的。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勵學生最大量閱讀

    如果要理解另一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等,作為學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從而尊重文化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介紹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識,講解文化內涵;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西方原版英語文學作品,特別是名著。透過文學作品中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能生動地反映該國家民族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文化背景知識等。同時還多讀報刊和時事評論文章等,如推薦學生閱讀《時代周刊》,從中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而且還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不定期舉辦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

    學校可以以班級、專業或者系部為單位來舉行相關的中西文化知識講座。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所用教材主要以學生所熟悉的題材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還相對偏低,因此教師可以不定期舉辦文化知識講座,對有關中英文化差異方面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擴展。例如,在講到顏色詞的時候,紅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中國紅色代表吉利,是褒義詞;而在西方確是危險的信號,是貶義的。教師可以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把顏色詞作為一個專題知識講座,讓學生對顏色詞有更深的了解。通過這種形式的講座,促進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提高。

    (三)開辟第二課堂

    1.唱英文歌,看英語電影電視等。英語教師可以多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給學生唱,通過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來龍去脈,同時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看英語電影和電視時,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情況。

    2.組織英語角,舉辦英語晚會,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可以為高職學生提供面對面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目的地培養高職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

    (四)明確英語教師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國家的語言,更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等,進而達到中西文化順暢交流。在這個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就發揮著主導作用。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下理解學習英語,努力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對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讓學生通過中西文化差異對比,認真學習英語語言,積極主動地充當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三、結語

    第3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一、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達工具,并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全面推進素質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英語教學不應當僅停留在語言教學應,還應當包括文化教學。教師應將學生置于有語境的交際環境里。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可結合語言點添加背景知識的介紹,增加課堂的活動。如設定某個特定的場合(如商場、飯店、銀行等),讓學生進行角色交談,教師可就其出現的“文化錯誤”予以指正。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節日之外,如新年等,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Mid-Autumn Day(中秋節)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就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國家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若與西方友人交談,你要告辭時,不能打斷他們的興致,則要趁他們談話停頓的時候,有禮貌地說:“Nice talking to you.I a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很高興與你交談,恐怕我現在必須得走了。)中國人與朋友相處時,為了表示自己謙讓隨和,常常以朋友的愛好為首選,所以有意地把決定權讓給對方。在英美國家,“I don’t care.”(我隨便/我無所謂)這句話在朋友聽來是不負責任的話,沒有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與禮貌。在公共場所,人與人之間如果互有侵犯,雙方就會說“對不起”,表示若有冒犯,意為“我不是有意的,請原諒?!边@樣,雙方都可以免生是非。因此,西方人在公共場所很少會為一點小事吵架。另外,西方人常掛在嘴邊的“Excuse me.”也是“對不起”的意思,常用在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之前,如與別人談話時打噴嚏、清嗓子;又如宴會期間要上“洗手間”。中國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認為“此時無聲勝有聲”,來去都不必交代,悄悄進行為好。與客人談話時電話鈴響,西方人會先對客人說“Excuse me.”才聽電話,而中國人往往沒有這個習慣。在這幾個方面要使學生明確不能直接套用我們的語言習慣,避免引起誤會。

    大學英語課堂為學生了解目的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社會禮儀、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自身修養。當然,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了解和接納異族文化時,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這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洋為中用。

    二、深入挖掘英語教材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大學英語教材中的人文知識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大體涵蓋了有關英語國家或民族的歷史、人物、科技、文學、宗教、習俗等,可以說應有盡有。英語教材富有的廣泛性的取材和教育性的內容,使英語課堂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如通過“外科醫師的成功之道”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進一步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只有相信自己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學習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一步步走向成功;在“環游世界”一文中,學生更能深刻感悟到挑戰自我,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難的積極意義。通過“誠實:難道它正在變得不合時宜?”一文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刻思考考試中的作弊問題,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明白誠信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品質,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處己立身,成就事業的基石?!岸Y物”一課使學生深刻感悟“血濃于水”的道理,并樹立了關愛親人,珍視親情的信念。通過“學習英語的幾種策略”的講解,教師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向學生傳授英語學習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對待所有的生詞,密切注意地道的表達方式,等等?!捌穱L家”告訴我們幫助別人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傷害到對方,結果適得其反,好心反而辦了壞事。有時候只有善良的意愿是不夠的。

    在英語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時,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使枯燥的說教變得直觀、生動、易于接受。如講授“回家”,我在講授背景知識時插播了一首flash版的英文歌曲,其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形象的動畫,生動演繹了一家人歡迎假釋回家的“父親”的感人故事,使學生受到了強烈的心靈震撼,感受到了血濃于水的真情,并樹立了關愛家人,珍愛生命的信念。另外,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新澤西、紐約、華盛頓等七個地區的地圖、地理位置及部分城市的市花,學生在欣賞圖片時不知不覺地領略了西方的風土人情,輕松愉快地掌握了課文中包含的背景文化。此外,英語課本中包含有許多蘊含人文素質及人生哲理的詞匯短句,He is the happiest,be he King or peasant,who finds peace in his home.(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家庭和睦釋最重要的。)Love lives in cottage as well as in courts.(愛情不分高低貴賤。)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No cross no crown.(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Faith will move mountain.(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些格言和諺語都有助于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三、實踐活動

    1.組織“課堂英語5分鐘”活動,班上每位學生輪流做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的發言,形式多樣,可以是講故事,也可以是名言警句,還可以是美文朗誦,等等。每次演講的內容盡量不相同。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的能力能得到鍛煉,更能提高文化素養,也能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2.指導學生通過到圖書館查閱圖書,上網搜索閱覽資料,設計框架,繪制圖畫,設計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手抄報。在活動的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積極地出謀獻策,力求把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生動活潑地體現在手抄報上,在手抄報上插入相應的圖畫,使整個版面圖文并茂。手抄報制作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展現了中西文化差異的手抄報展覽活動。

    3.結合搜集的資料與手抄報的內容,指導組織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排練相聲、小品。大家精彩的表演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中西文化的差異。在這些表演中,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有一定的了解,并通過親身的實踐體會,掌握一些有關的知識,才能學以致用,不致鬧出笑話。

    第4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體現

    在實際的中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及教學進度的影響,教師普遍較為注重對單詞和詞組的記憶,課文的講解及語法點的灌輸而忽視了對有關文化差異知識的講授。其實,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了解,就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交流上的障礙甚至帶來對方的誤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體現

    1、

    佛教在中國有著千年的歷史,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佛教認為生命是一個輪回(即前生、今生、來生),固漢語中用“三生有幸”來表達無比的榮幸。也因為佛教的緣故,和尚、尼姑在漢語中出現率極高,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成語。而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God)創造了人類,所以常說:“God bless me!”(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傳說耶穌是在星期五受難的,所以英語里有“Black Friday”(意為“災難的一天”),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淵源,就不會明白”Black Friday”的含義。

    2.答語和感謝

    漢文化的“謙虛”根植于儒家“禮”的傳統思想,而西方文化強調個體與個人的價值,提倡“實事求是”與“自信”。因此在接受贊揚時,就有不同的表現。有個笑話能很好的體現這一點:在聚會中,Jack稱贊中國同事的妻子漂亮,這位同事的妻子謙虛地說:“哪里哪里”,但是Jack不明白這是中國人自謙的一種表達,就說“眼睛漂亮”,這就是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困惑。

    3、打招呼

    無論是聽相聲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習慣也喜歡以“你吃了嗎?”作為一種日常的打招呼的方式,這樣的打招呼語幾乎不分時間和場所,讓人感到熟悉和親切。而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和西方人打招呼,他們會誤以為你想請他吃飯。因為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所以和不同國家的人打招呼時,應當注意不同類型的話題和方式。

    4、介紹

    在英語課本中”What’s your name?”常被用來詢問對方的名字,在中國學生中這樣的詢問方式也較常見。而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My name is?”,這樣對方如果愿意的話會很自然地說出自己的姓名和相關信息。當在面試等特定的場合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時,常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倘若使用“What’s your name?”,會讓人覺得不禮貌。

    5、個人隱私

    由于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喜歡詢問對方年齡、婚姻、收入等問題以表示關心、拉近距離。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很反感,他們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他人去向時常用:“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而這在英語國家中也被認為窺探別人隱私,是不恰當的談話內容。

    6、稱謂

    在中國,由于龐大的家庭及家族體系,在稱謂中有七大姑姨之多,但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aunt就可以代表這一切。在漢語中,因不同的成員間的關系,在稱謂中有舅舅、叔叔、大伯、姑父等多種表達,在英語中一律叫uncle,似乎簡單了許多。但英語中對女性有著多種稱呼,如“Mrs”(用于已婚女性),“Miss”(未婚女性)等。

    7、禮儀

    拿餐桌禮儀舉個例吧:中國人待客時為表示熱情周到,通常會擺滿一桌佳肴,席間敬酒夾菜。而西方人往往覺得太過浪費,通常待客菜肴較為簡單,也不勸酒夾菜,一切都只是一句:Help yourself!讓人覺得較為隨意。

    再如,在西方國家??煽吹侥惺繛榕块_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請她就坐。這就是英語課本中提到的“Lady first”的解釋。

    二、有效減少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所產生的影響的措施

    減少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需要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文化差異,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正確的使用英語。

    1、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閱讀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閱讀。并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合理選材,通過閱讀學生對不同的文化會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在以后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更能準確的選擇語言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改變,派生出許多新的語言,而這些語言往往率先出現在一些較時尚的報紙、雜志、廣播中,如:walk on air(非常高興),cost an arm and leg(非常昂貴)等,因此鼓勵學生閱讀將成為一個有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良好方式。

    (2)多舉行介紹中西方文化的講座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比較差異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經常在本校開設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講座,或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進行補充來激發學生了解世界的熱情,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只注重語法和詞匯教學而不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講授是不可取的,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是在真正學習一門語言,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敏銳性和洞察力。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英美文化素養,并盡量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進行針對性的講解。

    參考文獻:

    [1]關士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P57-59.

    [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P112-115.

    第5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0 引言

    由于受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漢英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體現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嚴重制約了教學的實效性。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把傳授知識和培養語言技能作為教學重點,而忽略了實際生活中漢英文化的差異性,導致文化與語言教學嚴重脫節,使得大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水平較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為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大學英語教學中必須滲透文化差異的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1 漢英文化差異在具體表現

    1.1 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語言與文化溝通的橋梁,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關系到語言的生成和發展。雖然人類的思維規律有一定的共性部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氛圍的影響,思維方式表現出明顯差異,表現在語言的表達形式上。英語的表達以西方文化為依托,體現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而中國學生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英語或者表達英語,容易造成文化的誤解,導致英語學習失去實際應用價值。例如,西方人在寫作中陳述個人觀點時,習慣直接使用“我”的第一人稱來進行表達;而中國文化一貫弘揚集體主義,盡量避免凸顯個人,因此中國學生在進行英文寫作時,也習慣用“我們”來陳述個人觀點,而較少采用“我”,以至于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出現較大差異。

    1.2 價值觀上的差異

    價值觀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區別美丑、善惡的價值體系,是一種持久信念,也是人們處世的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每一種價值觀體系中其實都是一種文化,不同的價值觀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其文化差異的顯著性:比如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便對謙虛和禮義十分推崇,以和為貴;而在西方,人們則推崇個人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在這一價值觀影響下,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和判斷,爭強好勝,對個人利益據理力爭,個人價值只為自己服務。

    1.3 語言交際上的差異

    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交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由于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直接套用漢語的表達方式,這樣就出現了很多中式英語,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例如,當聽到別人夸獎“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時,因為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中國學生常常會回答“No, it's just so so”,但是他們不了解西方人聽到別人的賞識和認可表示喜歡時,對別人的夸獎和贊美應回答“thank you”。又如,漢語習慣以個人職務、頭銜或職業加上姓氏來稱呼一個人如“李主任”、“王老師”、“陳經理”等,而英語中除professor、doctor、captain等少數詞可以這樣用以外,通常在姓氏前使用Mr.、Mrs.、Miss等,所以常常會聽到中國學生很多中式的表達方法,“Teacher Wang”、“Headmaster Li”均為中國式英語,是錯誤的。

    2 面對文化差異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以上的比較僅是漢英文化差異的部分表現,漢英文化之間還存在著許多其他方面的差異。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因此必須滲透文化差異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實現英語學習效率的提升。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 重視跨文化教育

    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影響,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學生的聽、說、讀、寫以及翻譯等能力的培養方面,而忽略了英語文化的教學,導致學生難以認清文化差異,只是機械地搬用漢語套路來表達英語,產生了諸多“中式英語”,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效率明顯低下。對此,作為大學英語課堂的指導者,英語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問題,提高對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文化素養。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水平,不斷豐富跨文化交際知識,認真學習和研究漢英文化差異,同時與外教加強溝通交流,實現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從而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

    2.2 優化語言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需要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和氛圍,因此,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語境和文化熏陶氛圍。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尤其是每個單元的對話,設置專門的課堂英語對話環節,讓學生積極發言;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加強合作,將英語課文改編成短劇,學生自己決定扮演角色,在英語故事的情境中感受獨特的文化氣息;教師還可以建立英語角等異國文化和英語交際原地,讓學生自由溝通交流,大膽參與實踐,從而提高其英語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事例對漢英兩種文化進行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講解西方的圣誕節時,可以和我國的春節相比較,讓學生認識到兩種節日在起源、飲食、慶祝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此外,教師應該設計情景讓學生去實踐和感受,比如打電話、問路、看醫生、上飯店等,安排學生分角色表演,同時要讓學生了解常用的表達習慣和思維習慣,在實踐中讓學生深刻地感受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3 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漢英文化的差異,英語篇章和詞匯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西方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可以認真挖掘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不斷滲透文化因素,對詞匯所代表的文化含義進行詳細解讀以及延伸,讓學生了解到英語國家的飲食、地理、風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從而充分了解所學的英語知識,加深對漢英文化差異的認識。

    2.4 開設文化課程及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視野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也可以開設一些有關英美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者鼓勵學生對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進行選修,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文化鑒賞力的提高。

    第6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論文摘要:基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現狀和認同困惑,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的內容、原則和具體實施方法進行探討和提出一些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一、研究背景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表現出差異性和多樣化,民族文化認同面臨著各種挑戰和威脅。全球化和現代化帶來的強勢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造成了文化次序的破壞和文化生態的失衡。英語已成為了全球通用語,美英等西方國家借此推行語言和文化霸權,借以影響和控制廣大發展中國家。目前,許多少數民族語言已被英語同化,據估計下個世紀全球6000多種語言中將有80%消失。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許多專家都開始呼吁通過教育來加強民族文化認同。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專業教育撇開母語及母語文化而獨行,無論是外語教育大綱的制定者,還是外語教育工作者,對母語及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都缺乏足夠的認識,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化失語”的產生。川在各種文化與我國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是影響我國大學生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長期對西方文化接觸較多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性質決定了學習的任務是打好堅實的英語語言基礎以及具備靈活應用該語言的能力,而達到此目的的前提是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他們需要從英語國家各民族文化中獲取養分,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其文化素養及英語水平。在長達四年的英語學習中,他們熱衷于追逐外國文化,而對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少以民族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的意識。西方文化逐漸左右了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精神和行為理念,很容易使學生的文化立場產生變化,對中國文化的認同產生困惑。大學生面臨的這些種種文化困惑最終可能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而中國文化的缺失將嚴重影響到對民族文化精華的傳承,最終導致民族文化認同感缺失,這無疑是與我們國家外語教育的培養目標相背離的。

    二、外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語言與文化、文化與交際之間的關系的認識逐漸深人,人們開始肯定語言與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文化教育作為外語教育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語言理論工作者和廣大外語教師的普遍認同。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文化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我國外語教學在重視文化教育的同時,有種傾向是只注重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而不重視中國文化。而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我們不能只重視外國文化而忽視甚至犧牲中國文化去迎合西方文化的需要。所以國內專家學者開始重視語言中國文化的密切聯系,以及如何增強學習者的文化意識。提出了在文化沖突和文化融合過程中,中國作為崛起中的發展中大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而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人研究也開始出現從單向關注“目的語文化”學習轉向關注“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雙向互動間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走向現代化的國家來說,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面對外部世界,反思民族傳統,從而實現個人素質的綜合提高。而人的素質的綜合提高則是促進經濟現代化的深層動力。在不斷加深的國際交往中,中國人應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與其他民族平等對話。在外語教育中進行中國文化認同教育不但不會沖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相反它能使學生在中外語言文化的比較學習中興趣更大、積極性更高,并可以從中樹立正確的認識觀、世界觀。引導學生從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審視西方文化的優劣,才能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三、提高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認同的對策研究

    (一)確立英語專業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育內容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大綱修訂說明》指出,“對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應該更加注重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政治水平和組織紀律性,注重訓練學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傳承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能力”。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們把英語專業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育內容確定如下:為了強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識,避免外語教學成為西方文化統治的工具,應該在英語教學中向學生不斷滲透中國文化元素,實施雙向文化交流,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識,提高學生本土文化的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立場。使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更好的把握自身的文化特點。

    至于具體的中國文化內容,季羨林先生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具有現實性,反映時代需求,對個人及社會的發展具有啟發及促進作用,因此,應注重導人影響中國社會至深、在現今知識經濟時代仍具有積極影響的、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當然,對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人生觀價值觀的知識。希望大學生能在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發展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后,從中樹立正確的認識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使他們得到理論思維的訓練,從哲學的、歷史的、審美的層面激發他們的智慧和原創性。

    (二)確立英語專業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育基本原則

    1.文化創新原則

    把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在全球化的推進過程中,世界各族文化日益從原本封閉隔離的狀態走向了與其他文化的交匯交流,并在這一融合中不斷獲得文化新質。在這種形勢下,所謂的文化認同只能以文化創新的姿態出現。創新決定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創新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繼承和認同,也是對文化糟粕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我們應該堅持在文化平等的基礎上,兼取各文化之長,并加以融會貫通,創造出新的中國文化。

    2.對比性原則

    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對比原則就是讓學生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教師鼓勵學生在中西文化發生沖突或表現相同時進行對比,并告誡學生實事求是,不進行優劣方面的評論。通過對比,讓學生既可以深刻體會到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差異,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從而更好地發揮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又能夠加深對中西文化的理解,這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保持中國文化身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就是要求導人的中國文化內容與大學生所學的教材內容密切相關,與學生的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聯系。要對學生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文化教學結合語言交際實踐,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意語言文化知識的實用原則,從教學實際出發,在傳授語言知識的過程中適時地導人相關的文化內容。

    4.循序漸進的原則

    文化教學不能獨立于語言教學之外,講授的重點、程度、方式、分量,要根據不同層次、不同課型的教學要求進行合理安排。在初級階段,多教一些普及性的文化知識,讓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方面主體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以及在語言形式和交際中的具體表現。到了中高階段,則要多講一些專門性的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民俗心理和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差異及其在語言形式中的具體表現。

    5.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是指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量和教學方法的適度。在這里指的是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中國文化輸人的量和度。畢竟我們這是外語教學,要學好一門外語,首先要了解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外語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先讓學生掌握外語文化,在學習外語文化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輸人。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倡導學生在課外進行適量的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知識積累,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性、研究性學習,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提高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認同的途徑

    1.中西文化對比法

    英語專業教學中應把中國文化融人文化教學,合理配置文化教學內容,找出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文化對比教學。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根據課文話題直接利用中國文化與西方國家文化對比去發現兩種文化的異同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文化意識。教師通過適當的形式對比中西文化在這些方面的異同,最終使學生理解交際行為各個層面背后所隱含的中西價值觀念的異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會嘗試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語文化,從心理上認可其在目的語文化環境中的合理性,調整自我觀念,達到文化理解。這也有助于學生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法,它有利于提高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且促進有效的國際交流。

    2.翻譯法

    翻譯是語言的藝術。翻譯的作品如果能夠讓讀者的感受與作者寫作時的感受達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才可視為成功之作。所以,譯者須對兩種語言的本質、特點和變化規律都有很好的把握。同時,翻譯也是兩種文化的轉換,文化意蘊的缺失牽制了翻譯的水平。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信息的轉換與編碼時,譯者只有具備了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才有可能譯出高質量的作品。任何外語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

    因此,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我們要對學生進行翻譯技能的訓練。除了在教材中通過現成的文章和譯文反映中國文化外,教學中還要注意把翻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技巧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遇見不知道英文說法的事物時,可以采取意譯、音譯加解釋、模糊翻譯等方法用英語最大限度地傳達出中國文化的神韻和特色。如果處理好中國文化與翻譯教學的關系,目的語的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傳承自身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認同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并包容多元,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國際間的交流,在譯作中傳播我們博大精深的母語文化。

    3.值日報告法

    英語專業中《綜合英語》課是學生必修的英語主課,學生也比較重視這門課程。綜合英語課程上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做英語值日報告已是老師們使用已久的方法,因為富有創意的值日報告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學英語、用英語的氛圍,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良好平臺,一個練習口語的機會。現在每次綜合英語課前15分鐘左右的中國文化報告時間,為學生提供了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交流平臺。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有關中國文化的PPT材料,各學習小組派成員輪流上臺作匯報,匯報形式不限,大概10分鐘左右。匯報完后,師生共同參與答辯和評論。這對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4.綜合實戲法

    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綜合實踐課外活動,加強中國文化滲透是我們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一大方法。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因此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多渠道多途徑地獲取信息。為了更多地進行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滲透,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梢蚤_設一些專題講座,聘請一些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課程教育。在授課過程中要循序漸進、英漢相輔,以擴大學生視野,獲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知識。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引導學生觀看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電影,像著名導演李安的《推手》、《飲食男女》,收聽收看中央電視9臺英語節目,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角、中國文化英語演講競賽、戲劇表演等活動,豐富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識。

    除上述具體的教學策略外,英語教師自身內涵提升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承擔著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的雙重任務。教師不但應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和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并在課堂上能注重兩種文化的對比講解,注意補充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等。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強調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敏感性,勢必對英語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也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和文化修養。首先,教師應立足本土文化,有計劃、有系統、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特別是關于中國文化的外文書籍、報紙和雜志,促使他們時刻注意吸取、積累有關母語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和掌握母語文化以及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法的自覺意識‘其次,英語教師作為兩種不同文化間的中介者和傳播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有深厚的目的語文化與主體文化的修養和開放性思維,以及很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提高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處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

    語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具有“本體的性質”。所謂本體性,指其有本質的、不可動搖的首要地位;它既是教學永恒的基點,又是教學不變的主題,還是教學根本的出發點歸結點。離開或偏離該本體,也就談不上外語教學。而文化教學則是外語教學的特有形式,并不具有一般語言教學所有的普遍的性質和規律,因此它在外語教學中屬于第二位的或次要的或“輔助的性質”。它的實施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語言教學之根本目的服務的,它從屬于語言教學。要正確處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擺正它們各自的位置,既不可用語言教學來替代文化教學,犯“文化缺乏癥”;也不可“本末倒置”,以文化教學來沖擊語言教學,犯“泛文化癥”。

    (二)正確處理英語專業教學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

    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他們思想活躍,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同時缺乏必要的鑒別能力。在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同時,我們應盡力培養學生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識。減少學生民族中心主義態度,避免用我們自己的文化、道德、價值觀的標準去衡量,評判異國文化;同時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隨,模仿異國文化,而應是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比較兩種文化的異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得體地進行交際。

    (三)避免把英語文化教學變成中國文化課

    畢竟我們這是外語教學,要學好一門外語,首先要了解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因此,外語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先讓學生掌握外語文化,這對學生提高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們沒有必要極端地阻止外語教學中的西方文化教學,而在英語課上只談中國文化。因此,我們應該是在學習外語文化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教育。而且英語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多提倡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適量的中國文化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知識積累,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性、研究性學習,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7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論文摘要:“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本文選取了小學英語江蘇牛津6A第6單元的A部分為課例,以此反思新課程背景下“文化意識滲透”的多元化操作以及教師自身創新意識的提高,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主線、以活動為中心,使課堂達到最優化。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逐步滲透“ 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美國語言學家薩皮 爾在他的《語言》一書中指出:“語言不能 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 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 開文化教育,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 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學習語言,只有了解了有關的文化知識,才能達到正確理解和表情達意。

    以往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意識到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干擾,但忽視社會文化因素的干擾。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課只注重學生的語言形式是否正確,讀得是否流暢,培養的只是純語言能力,較少注意結合語言使用的場合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對文化意識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所聽、所讀的材料,導致他們所說所寫的內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夠得體、恰當。甚至出現不顧交際場合、對象以及英語國家風俗,并由此引起以上提到過的誤解或落下笑柄的現象。本文選取了江蘇牛津6A第6單元的A部分為課例,以此反思新課程背景下“文化意識滲透”的多元化操作以及教師自身創新意識的提高,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主線、以活動為中心,使課堂達到最優化。

    本單元的功能性、交際性、文化意識性都很強。本單元的主要話題以“Holidays"貫穿全文,重點羅列出了同學們頗感興趣的 "Spring Festival、New Year’ s Day,Mid-Autumn Festival, Halloween",描述了節日的時間、活動、習俗和中西文化的不同,并拓展了“Easter, May Day,Children’ s Day, National Day, DragonBoat Festival”等節假日詞匯。并以“過去時”的一般疑問句“Did you……?”及回答作為教學難點,突出了六年級語法綜合運用的目的。

    今天我設計Part A的第一課時,帶領學生們進入exciting節日之旅。

    Step l:生生互動,你說我猜,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隔夜我布置給學生的話題是《My favorite festival》,用一段話描述一個我最喜愛的節日,但不能在言語中提及這個節日,讓聽者來猜一猜入手,進行生生互動。這個Daily Report環節既鍛煉了學生的說,又培養了學生認真聽的習慣,而且是對本單元第一課時的引領,學生們自己猜、自己描述節日,自己進入課文,老師作相關拓展是相當有效的教學策略。而且這個活動具有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樂于參與的積極性。

    實錄:

    Monitot:Todayfavorite festival”OUF topiC iS“Myare you ready?

    Student 1:Yes.I’m ready.

    S 1:My fayorite feStiVa1 iS acolorful day.Children get togetherhappily.We play games,Sing songs andeat lotS of SWeets.It is the firstday of June.Do you kno~v my favoritefestival?

    S 2:It’S Children’S Day.

    T:Did you Sing songs with yOUFfriends at Chi1dren’S Day?

    S 1:Yes,Idid.(加入適當的過去式的練習,在對話中自然滲透教學難點)

    T:Were you very happy?

    S 1:Yes,1 was.

    T:We were happy at Children’SDay.So let’S Sing a song“Children’S Day”(用歌曲完美結束第一位同學的Topic表演)

    Step 2:繼續猜,猜出節日,猜出活動猜出知識點。

    設計意圖:從自己自主討論“holidays”并猜一猜入手,整堂課顯得輕松交流,自然而有趣。又能猜謎、又能唱歌、還能看精美的課件,使得難點、重點既經營活動得“重”了,也學的不“難”了。

    實錄:

    T:JL1St nOW we ta1ked ab0utholidays.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What’S the festival?

    When’S…?

    What do people USUa~ly do at…?

    Did you….Last…?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的某個提示,激發同學們踴躍舉手猜節日、說節口的興趣。一個日期、一段話也許是一個圖片、一首歌,都是這個節日的代表。放手大膽地讓學生用Part c的句型來問與答,無所謂錯誤,重在參與,重在吸收,重在呈現。

    Step 3:總結“Holidays”,開放又歸納,導入課文,遙相呼應。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預設,同學們對“ho1idayS”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通過課件上的方格框的歸納提示,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各自最喜歡的節日,并填寫表格,這也是自學策略的一一部分。

    進行歸納討論后,再總結一一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講述哪些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宣傳一些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激發下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學反思:

    本案例圍繞學生喜愛的“節日”這一話 題展開教學,無論是生動的課件,還是大膽 的提問和自如的表演,都以“猜”節日為主 線,從始自終在課堂中滲透了濃濃的中西方文化氛圍,讓學生學得輕松,學的快樂。針對文化意識“潤物細無聲”的原則,老師做 到了以下幾點:

    1.結合教材,認真滲透,事半功倍。

    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是經過長期積淀而成的,"Holiday”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最佳碰撞。本課例“holidays"就是小學六年來所有學過的節日的匯總,教師認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在備課中認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及時添加背景知識,比如學生喜愛的節日時必備的音樂、中外影視名人或者體育明星過某個節日時的圖片,為節日特制的西方文學藝術和幽默故事……在反映世界各國節日文化的同時,還注重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充滿了跨文化交際的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本著以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為目的,在交換信息的同時,讓學生充分參與,大膽實踐,以體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2.創設氛圍,激活興趣,促進思維。

    中國人學英語不可能具有學習母語那樣的環境,而情景是學習英語所不可缺少的條件,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營造一個濃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圍的環境。因此,教師在課前播放一些耳熟能詳的英文節日歌曲;英語角上可以粘貼學生在課前搜集到的關于各國 "Holidays”的介紹等。又如本課例中貫穿整堂課的“猜一猜”,既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還積極地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把興趣還給了學生,把成功還給了學生。總之教師應創設有利條件,讓學生在校內課外拓寬學習視野,多渠道獲取知識,擴大知識面,主動構建知識,獲得成就感,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3.活動多樣,積極輸入,開放研究。

    第8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中西比較詩學;對話;危機;話語轉型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3)02-0165-006

    當代社會是一個強調對話的社會。在對話成為時代主潮的背景下,中西比較詩學的基點也一躍從“比較”轉向了“對話”,走向對話成為中西比較詩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中西詩學對話在大大拓展了中西詩學比較研究的視野及思路的同時,自身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走向對話的中西比較詩學由此成為比較學界令人矚目的焦點。

    一、中西詩學對話的緣起

    中西詩學對話既是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時代產物,同時也是詩學自身領域內中西兩大詩學體系互為“他者”、反省自我的必然結果。

    首先是中國傳統詩學在西方詩學沖擊下凸現出的“現代轉型”使然。中國傳統詩學是在自身文化系統內生發的一套詩學體系,無論是在內在的文化底蘊還是外在的理論表述上都迥異于西方詩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詩學一直受到中國學人的珍視。然而,進入近代社會以后,隨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急遽變化,中國傳統詩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這種情況的出現是與當時整個時代氛圍密切相關的。19世紀中葉后,古老的中華封建帝國一下子從四方仰慕的天朝大國淪落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救亡圖存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主題。當時一批具有先進意識的先覺者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中西方的巨大落差不僅體現于政治、經濟、軍事層面,同時也體現于思想文化層面。1894—1895年中日的失敗和的流產更讓他們痛楚地意識到,僅僅依靠軍事上的“船堅炮利”和政治上自上而下的社會改良不可能挽救中國,唯有借助思想文化的啟蒙,發動民眾,實現近代中國自下而上的社會變革。由于中國舊有的文化傳統長期陷于自我封閉之中,已不可能自主生發出時代迫切需要的近代思想意識,人們只好“別求新聲于異邦”,向西方尋求先進的思想文化真理。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文化就此走向“全盤西化”的道路,這一方面是由于先覺者們浸染于中國傳統文化太深,在感情上對她難以割舍,另一方面他們在引介西方文化之時已理智地察覺到了它的不足。因此,他們引入西方文化并不是用它來替代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要借助西方文化的參照,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近現代轉型。中國傳統詩學即是在上述歷史背景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自身的現代轉型的。早在1905年王國維在《論近年之學術界》一文中,在肯定了西洋新學語的輸入對于轉型中國傳統詩學的必要性的同時,也分析指出,中西學術話語各有其片面性,不能盲目認定西方的學術方式就是絕對地好,應該借鑒西洋文學批評的長處來補足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的不足。進入20世紀30至40年代,隨著中西詩學比較研究的深入,以朱光潛、錢鐘書為代表的中國比較學者更加注意到在中西詩學的融通中“轉型”中國傳統詩學,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實績。建國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傳統詩學的現代轉型被迫中斷,中國的文學理論一古腦兒地倒向了蘇俄文論。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現當代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國文論又一邊倒向了西方現當代文論。于是,當人們冷靜地審視當代中國文論的現況時,有關中國傳統詩學現代轉型的呼聲再次在中華大地上空響起?;仡欀袊恼摻倌觊g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實現中國傳統詩學的現代轉型可謂是一個世紀性的主題,尋求與西方詩學的對話就成了中國傳統詩學實現自身現代轉型的必然抉擇。

    其次是西方比較詩學界對于包括中國傳統詩學在內的東方文化視野的吸納使然。美國學者厄爾·邁納(Earl Miner)在其《比較詩學:文學理論的跨文化研究札記》一書中,令人信服地指出:東西方的原創型詩學體系都是在各自的文化系統中產生的,“跨文化”是比較詩學的最根本性的特征。[1]眾所周知,西方奠基于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詩學》之上的理論體系,盡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內的表述方式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從根本上講,它們是屬于同一個西方文化圈內的詩學體系。相比之下,中國傳統詩學則完全屬于另一個與西方文化幾無直接關聯的異質文化圈。巨大的文化差異過去曾使不少西方學者對中西詩學比較的可行性感到難以想象。然而,比較詩學的“跨文化”特征決定了比較詩學必須有勇氣去跨越不同的文化圈子,否則,比較詩學很難名副其實。而且,中西詩學間的巨大差異固然給中西比較詩學在整體研究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它同時也為比較詩學研究走向深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因為完全“非西方化”的中國傳統詩學不僅為西方詩學提供了一面反視自我的“鏡子”,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在許多方面中國傳統詩學都與西方詩學有著一種令人瞠目的互補性。顯然,缺少中國傳統詩學的參照,西方詩學無法奢談所謂的一般文學理論。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美國華裔學者劉若愚一生孜孜不倦地從事著向西方學界介紹中國傳統詩學的“鋪路”工作,得到了西方比較學界一些有識之士的贊賞與首肯。美國學者紀廉(Guillen)曾贊同地表示:“在某一層意義說來,東西比較文學研究是,或應該是這么多年來(西方)的比較文學研究所準備達致的,只有當兩大系統的詩歌互相認識、互相關照,一般文學中理論的大爭端始可以全面處理?!盵2]25而邁納基于東西方文化視野的比較詩學研究也是得益于劉若愚的啟發。不過,更能體現西方比較學界態度轉變的當屬烏爾利希·維斯坦因(Ulrich Weisstein)。美國學者維斯坦因一向以治學嚴謹、持論公允為國際比較學界稱道,他早年撰寫的《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一書被公認為關于比較文學的權威性著作,然而就是在這本書里,他對東西方跨文化間的比較研究持懷疑與否定的態度, 但隨著西方比較學界對于東方特別是中國的日益關注,他對自己的上述觀點作了反省,對未能在過去看到東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的必要性感到后悔。通過與中國同行們的交流,他提出了“絕對的平行”的觀念,對那種沒有事實聯系的,非歷史的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持肯定態度。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識到與包括中國詩學在內的東方詩學體系進行對話的必要性??梢哉f,西方學者掀起的一輪又一輪的與東方詩學對話的熱潮,既得益于西方比較詩學界對東方視野的拓展,同時也是比較詩學渴望走向深化的歷史必然。

    總之,正是相互間的“互見”及借鑒的需要使得中西詩學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對話之途。不過,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由于中西方所面臨的對話語境存在著明顯的分野,兩者對于對話的期望是不盡相同的。對于中國詩學而言,對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中國傳統詩學的現代轉型,以此來推進當代文藝學的建設,誠如、童慶炳在《中西比較詩學體系·序言》所表述的:“中西比較詩學正意味著一種返回原初詩意根基的舉動。中國詩學與西方詩學相比較,固然要尋求二者的共通性與差異性,但根本目的并不在此。這個比較本身并不基于一個無所不在的視點,而只能是基于中國詩學的前景這一特定視點。這一特定視點是由我們的‘成見’。我們總是基于自己的‘成見’,從自己的‘成見’出發,超乎‘成見’而又返回‘成見’去比較的。中西詩學的比較,說到底為的是中國詩學的前景。而這種前景并不能憑空猜測,我們宜站在原初詩意根基上去眺望前景。所以奔向前景正意味著返回原初根基。因此,中國詩學是為解決自身問題,為擺脫自身困境而求助于中西比較詩學的,這種比較實際上就是對中國詩學自身的原初詩意根基的尋找?!盵3]而對于西方詩學而言,對話的真正目的在于調整自身詩學體系的偏狹與不足,使之上升為一種更具普泛性及適用于更大范圍的共同詩學。毫無疑問,中西詩學在展開平等對話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一個以誰為主的問題。我們決不應該將對話的主動權拱手相讓。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與西方詩學對話中尋求傳統詩學現代轉型的同時,必須對西方式的“共通性”、“一致性”保持一種民族性的警覺。一旦背離了上述立場,將使我們在中西詩學對話中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事實上,當前中西詩學對話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已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我們正陷入中西詩學對話的“危機”之中。

    二、中西詩學對話的危機

    對話,已成為當今中國比較學界的一個熱門口號。應該說,走出自我封閉,主動尋求與西方詩學的對話,體現了中國比較學界可貴的自覺意識和令人稱道的國際眼光。但與此同時,我們在與西方詩學的對話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我們究竟該如何來理解對話以及如何去實施對話,在這些方面,中國比較學界的應答顯然不夠盡如人意,由此引發的中西詩學對話“危機”在所難免。

    首先是理論層面的危機。如前所述,中西詩學對話是在中國傳統詩學實現自身現代轉型的特定歷史語境下凸現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參與其中的中西詩學對話的終極目標必須是以實現中國傳統詩學現代轉型作為其最后的歸宿,然而占據中國比較學界的主導性意見卻是:中西詩學對話的目的在于相互間的“理解” 和“溝通”。不可否認,中西對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雙方“理解與溝通” 的作用,但是,對于中西比較詩學而言,“理解與溝通”絕不應是中西詩學對話的全部目的,甚至可以說不是主要目的,因為中西比較詩學的最終目的不在于達致相互間的交流與溝通,而是以實現自身詩學建構為終極指向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西詩學對話作為一種深化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的手段,其最終目的必定是服從于中西比較詩學的最終目標的,因此,中西詩學對話的最終目的并不止于和西方詩學尋求“理解與溝通”,而是要通過與西方詩學的平等對話,最終實現中國當代詩學的理論建構。關于這一點,錢中文曾正確地指出:“東西文化交流的目的,自然在于互通文化上有無,形成文化互補,但這不是目的的全部,而交流的深層意義還在于引入外國文化中的有用部分,用以激活本土文化,從而進入創新,推動整個文化的發展”。[4]在他看來,不唯文化對話是這樣,東西方文學理論的對話也是如此,所以,他把中西文學理論的對話概括為“誤差、激活、融化與創新”。令人遺憾的是,由于人們幾乎眾口一詞地把“對話”偏解為“理解與溝通”,鐘中文的上述主張一直未能引起中國比較學界應有的重視,其中的緣由的確引人深思。多年來,中國比較學界一直熱心倡導中西詩學對話,這個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不應否認人類之間存在著“一致”與“共通”之處,但一致性與共通性的獲得絕不能是以犧牲民族性、差異性為代價的。因此,中西詩學對話的當務之急不是“總結不同文化體系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從不同語境,通過對話來解決人類在文學方面的共同問題”,而是恢復對話的應有之義,向各種形式的話語“獨白”宣戰,在多元對話格局中實現中國傳統詩學的現代轉型。由于中國比較學界一味強調中西詩學對話的一致性、交流性,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中西詩學之間的差異性和對話的建構性,使得我們未能真正置身于中西詩學的對話當中,中國詩學更多地是充當了被西方詩學闡發、說明的角色。

    其次是實踐層面的危機。這是理論層面的危機在實踐層面的直接延續。由于中國比較學界把中西詩學對話偏解為“跨文化的理解與溝通”,于是,在尋求中西詩學對話的具體路徑上,除了強調中西詩學間的相互譯介外,尤其重視中西詩學間的雙向“闡發”。作為由中國學者首創的研究方法,闡發研究一直被視作與影響研究、平行研究相并列的一種基本的比較文學方法論。[5]189 進入20世紀90年代,它又引人注目地同中西詩學對話聯系在一起。中國比較學界樂觀地認為:“‘闡發研究’是一種‘開辟道路’式的研究,好比戰場上的先頭部隊,擔負著開辟道路、掃清障礙等任務,為后續部隊打開一條前進的通道。闡發研究正是使中國文學真正介入國際性文學交流與對話,尋求中西融匯通道的最佳突破口,它創造了從術語、范疇到觀點和理論模式等多方面的溝通的條件,掃清了中西方相互理解的一些障礙,為中西比較文學開辟了一條前進的通道。”[6]204 在他們看來,闡發研究作為中西詩學實現對話的必由之路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探究一下“闡發研究”的歷史流變及理論內涵,上述的結論遠非那么可靠。

    事實上,早在20世紀初中國學者如王國維、吳宓、朱光潛等人已事實上開啟了援用西方文學理論來闡發中國文學及文論的先河。不過,“闡發法”作為一種特定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的正式提出卻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事。1976年,臺灣學者古添洪、陳慧樺在他們所編的《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一書的“序言”中大膽地把晚清以來中國學者“援用西方文學理論與方法并加以考驗、調整以用之于中國文學之研究”稱作是“比較文學中的中國派”[7]。三年后,古添洪在《中西比較文學:范疇、方法、精神的初探》一文中,明確地把援用西方文學理論從事中國文學及文論的研究命名為“闡發研究”?!瓣U發研究”提出后,立即遭致包括中國大陸學者在內的國際比較學界的一致批評。原因很簡單,因為“任何一國文學都不能沒有自己的民族傳統,不要說像我們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具有古老悠久文明的國家……完全以自己的民族文學的模式去衡量別的民族的文學不僅是不明智的,也是粗暴的……這反映了一種帝國主義的態度;反過來,完全要按別的民族文學的模式來衡量自己的文學也同樣是幼稚的、卑怯的,這反映了一種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和奴化心理”[5]205。不過,大陸學者認為闡發研究的“癥結不在方法本身,而在于它的解釋者提出的界說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5]206,認為闡發研究不應該是單向,而應該是雙向的,即相互的,“是不同民族文學的相互闡發、相互發明……特別是在理論(或曰詩學)的領域內,將不同民族的文學理論互相闡發,對于文學理論的建設有特殊的意義”[5]206。然而,盡管在理論表述上,大陸學者使闡發研究全面化、系統化了,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闡發研究作為一種方法論自身存在的難以克服的理論缺憾。闡發研究,無論是單向的還是雙向或多向的闡發,究其實質“是指用外來的理論方法去闡明本土的文學創造,即以形成于一種文化系統中的文學理論批評模子去分析處理形成于另一文化系統中的文學現象”[8],但問題是用形成于其一特定文化模子內的文學理論去“分析處理”另一文化模子內的文學與文論在方法論上是否合理? “文化模子”是由美籍華裔學者葉維廉提出來的。在《東西方文學中“模子”的應用》一文里,他指出:人類所有的心智活動,不論其在創作上或是在學理的推演上以及其最終的決定和判斷,都有意無意地必以某一種“模子”為起點,“模子”是結構行為的一種力量,決定人的運思及行為方式。文化的含義更是人類結構行為的意思,由于文化因人而異,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子并由此形成文學模式的差異。因此,在進行不同類型文化背景下的文學比較研究時,不應該用一方既定的文學“模子”硬套到另一文學之上,“模子”誤用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歪曲及破壞性。[2]1單從方法論角度著眼,闡發研究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模子”誤用。希望用闡發研究來為中西詩學對話“掃清障礙,開辟道路”的做法是不現實的。中西詩學對話必須尋找新的路徑。

    三 走向語言闡釋之途

    必須指出,理論及實踐層面的危機并非中西詩學對話危機的全部,甚至只能說是當前中西詩學對話危機的一些表征,另一種深層次的“危機”還遠遠沒有引起中國比較學界的足夠重視。仔細地審視我們有關中西詩學對話的討論,不難發現,盡管人們對中西詩學對話的現實性與可能性、對話的基礎、對話的意義及前景等問題發表了不少看法,甚至“話語”一詞也頻繁出現于專家們的論文中,但絕大多數的議論都無一例外地忽視了對話的語言性這一話題,而語言性恰恰是對話的根本性特征之一。其實,西方的對話理論都十分關注對話的語言性特征,甚至直接把對話理論稱作“普通語言學”或“超語言學”,就是要強調對話研究不能忽視語言視角的參與,因為它們“研究的都是同一個具體的,非常復雜而又多方面的現象——語言” [9]。毫無疑問,中西詩學對話的“危機”要從根本上予以消除,必須引入語言研究視角,借用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話來說,就是“走向語言之途”。

    對于比較詩學而言,語言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重要過。盡管從一開始比較文學就被界定為一種“跨語言的文學研究”,但語言問題一直未能夠引起比較學界的足夠重視。自從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奠基人梵·弟根(Van Tieghem)把精通多種語言視作“比較文學家的必備之具”之后,盡可能多地通曉歐洲各國的語言就成了早期歐美比較學者們的一個共識。事實上,出于家庭背景或學術淵源上的原因,對于他們而言,同時掌握西歐幾個主要國家的語言如法語、英語、德語等幾乎沒有什么問題,即便是再多上一二門歐洲其他國家的語言也是常有的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當比較文學美國學派的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 )表示,包括比較文學在內的文學研究“不必考慮語言上的區別”時,也就絲毫不用奇怪了??梢哉f,歐美比較學者之所以如此忽視語言在比較詩學中的作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歐美諸國的語言間的親緣關系十分密切,同屬于一個統一的印歐語系,彼此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因此他們不可能去關注比較詩學中的語言問題。然而,隨著中西比較詩學的展開,語言問題的重要性與尖銳性突出地顯現出來。反映在中西詩學對話中,首當其沖的就是中西詩學的話語問題。

    話語無疑是困擾當今中西詩學對話的核心問題。中國比較學界曾就中西詩學對話中的話語問題展開過熱烈的討論,并達成下述共識:中西詩學對話如果完全采用西方的那一套話語,如果只用這套話語所構成的模式和規則來衡量和詮釋本土文化,那么大量最具本土特色和獨創性的活的文化就有可能因不符合這套話語的準則而被摒除在外。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用完全屬于本土的文化話語來和他種文化進行對話。在筆者看來,中西詩學對話不能完全采用西方詩學的一套話語,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形成對話的最起碼條件是至少兩個聲音的存在,缺少中國自身詩學話語的參與,任何形式的中西詩學“對話”都不可能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只能是西方詩學話語變著法的“獨白”。至于“我們也不能用完全屬于本土的文化話語來和他種文化進行對話”的建議則有必要重新審視。試想中國詩學如果不用自身的詩學話語,那么我們該用什么詩學話語去與西方詩學對話呢? 看來,問題出在對詩學話語的理解上。

    從本質上講,“話語是指在一定文化傳統和社會歷史中形成的思維,言說的基本范疇和基本法則,是一種文化對自身的意義建構方式的基本設定。”[6]262 由于話語總是在具體的言說中才成其為話語的,因此,詩學話語在言說中必然具體呈現為一系列滲透著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概念、范疇或術語,以及其特有的言說方式和意義生成方式。固然從整體上著眼,中西詩學對話是中西兩個詩學主體之間的對話,但在具體的對話過程中,中西詩學對話又必然表現為中西詩學話語間的對話,因為任何形式的對話都是必須借助于具體的話語才能得以實現的。正因此,任何關于中西詩學對話的考察都必須是基于中西詩學話語之上的研究。應該說,中國傳統詩學曾在自身的文化系統內形成了一套獨具本民族特色的詩學話語系統。然而,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隨著西方詩學話語的大量引入,中國傳統詩學話語系統受到了無情的沖擊。在西方詩學話語系統“條理明晰”、“義界分明”等“現代性”特征得到極力渲染的同時,中國傳統詩學話語體系卻被冠以“邏輯匱乏”、“概念含混”等惡名痛加貶斥,直至被徹底打入冷宮無人問津,最終導致當代中國詩學話語的“失語”。所謂“失語”,并非指當代中國詩學沒有一套詩學話語系統,而是“指她沒有一套自己的而非別人的話語規則。當文壇上到處流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表現主義、唯美主義、象征、頹廢、感傷等等西方文論話語時,中國現代化文論就已經失落了自我。她并沒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特話語系統,而僅僅是承襲了西方文論的話語系統”[5]252。不可否認,與西方詩學話語相比,中國傳統詩學話語確實存在著諸如“條理欠明”、“義界不清”等方面的不足,但這并不能抹殺中國傳統詩學話語在直觀、形象、多義的詩意傳達中的過人之處,而這恰恰是講求義界分明、邏輯嚴整的西方詩學話語所無法比擬的。中西詩學話語可以說是各有短長、瑕瑜互見,并且體現出一種驚人的互補性,一方之所“長”,恰恰是對方之所“短”,這就為雙方的詩學話語對話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中國詩學話語固然要在借鑒西方詩學話語的基礎上實現傳統詩學話語的現代轉型,與此同時,西方詩學話語也必須參照中國傳統詩學話語進行必要的自我調整。事實上,西方社會從20世紀初開始就已經注意到了自身話語的“危機”,貫穿于整個20世紀的“語言轉向”都可以視作西方人試圖調整自身話語的一種不懈的努力。至于西方人能否在自身語境內實現自我調整另當別論,但西方人已經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對自身話語進行調整的必要性。這也反過來警示我們,不要對西方詩學話語過分迷信,要對本民族的傳統詩學話語充滿信心。否則,在中西詩學的對話中,我們將不得不再一次面對中國詩學話語的“失語”的尷尬。

    中西詩學對話無疑要在雙方詩學話語之間展開。既然中西詩學對話的深層次“危機”是對對話的語言性特征的忽視,那么破除“危機”的必然出路就在于突出對中西詩學話語的語言性分析。其實,早在寫作《語法與表現:中國古典詩與英美現代詩美學的匯通》、《語言與真理世界:中西美感基礎的生成》等文章中,葉維廉已經注意到了對中西詩學話語進行語言性探析的重要性。但由于他僅僅把語言視作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故而他把中西語言的異質性完全歸結于中西思維的差異性。值得注意的是,持此觀點的遠非葉維廉一人,國內比較學界也通常把漢語言與印歐系語言的差異性歸因于中西思維模式的不同。應該說,從思維影響語言的角度說,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工具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語言從來就不僅僅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手段,同時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這意味著人在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同時,語言從一開始就參與了思想的形成。因此,在事關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內涵上,不應該僅僅糾纏于究竟誰決定誰之類的無謂之爭,而應該關注二者事實上存在的同構關系。明確了這一前提,我們才可能對與思維、語言密切相關的詩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探析。比如人們在談及中西詩學的根本差異時,總是要歸結于中西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其推論過程通常是這樣的:中西詩學的差異取決于中西文化上的差異,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在于中西哲學的差異,而中西哲學的根本差異在于中西思維上的差異。關于中西思維的差異,人們又往往滿足于綜合性與分析性、模糊性與明晰性等諸如此類的描述性說明。由于缺少必要的學理性的證明,常常使得上述的結論與斷言充斥著太多的主觀性與隨意性,由此推演出的中西詩學的比較論斷的說服力可想而知。思維固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對于思維的認知只能是個體感悟式的。事實上,由于語言與思維存在著無可辯駁的同構關系,我們完全有可能借助對語言內在組織形式的剖析達到對人類思維模式的理性認知。我們突出對中西詩學話語的語言性特征的分析,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闡明中西詩學差異的根本所在,并通過對中西詩學話語的分野、融合和轉換的揭示、歸納和總結,為中西詩學深層次的理論對話的展開創造必要的條件。由此,中西比較詩學研究將不可避免地告別慣常的文化或哲學比較模式,圍繞著中西詩學話語的分野、融合和轉換這一主軸,堅定地走向中西詩學的語言闡釋之途。

    參考文獻:

    [1][美]厄爾·邁納.比較詩學:文學理論的跨文化研究札論[M].王宇根,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28.

    [2]葉維廉.尋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學規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童慶炳.中西比較詩學體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3.

    [4]錢中文.對話的文學理論——誤差、激活、融化與創新[M]//樂黛云,等,主編.多元文化中的文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32.

    [5]劉象愚.比較文學方法論探討[M]//錢中文,主編.文學理論方法論研究.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6]曹順慶.中外比較文論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7]古添洪,陳慧樺.比較文學墾拓在臺灣[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2.

    第9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策略

    一、前言

    文化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已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一種語言在本質上就是學習一種文化。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向中國大學生教授英語就面臨著兩種文化相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如果外語學習者僅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予以關注,則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因此,通過分析漢英文化差異,研究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便成為我們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現狀分析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不僅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而且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中西方文化差異范圍較廣,大至社會階層、家庭結構、職業活動,小至約會、打電話、飲食起居等,如果忽視了這些差異,就有可能錯誤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導致交際失敗??缥幕芰Φ呐囵B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正確地運用語言。而且,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只懂語言并不能解決所有的交際問題,文化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語言教師來說,研究探討跨文化交際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

    三、培養策略

    我國著名的英語文體學家王佐良教授曾說:“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睂W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該語言文化的過程,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針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文化差異和由此產生的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積極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

    (一)挖掘教材

    大學英語教科書中蘊含著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千萬不能對這些跨文化的背景知識和文化差異“蜻蜓點水”般地一帶而過,而應結合相應的語言知識,有目的、有重點、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傳授。譬如在教寫作時,應該從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單純從技巧上訓練學生,那么在教學策略上就會更有針對性,效果更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使學生逐步認知容忍這種文化差異,最終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者。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課堂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

    (二)靈活教學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很多都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教材的內容也不局限于學習,而是通過學習引發學生產生相應的思考,進一步引起他們的探討與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都能提供和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教學應是漸進、自然、啟發式、關聯的,而不是集中、說教、注入、孤立式的。

    此外,除高雅文化外,還應涉及大眾文化習俗、價值觀、時空概念、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深層文化的內容,所講授的文化信息來源應多渠道,如閱讀、交流、大眾媒體、實例分析、調查、到目的語國家實踐等,多角度介紹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編寫的文化材料,并從漢語文化、英語文化及其他語言文化等多重角度看待英語文化,采用啟發式,強調實踐,注重學習者的個人參與。

    (三)課外錘煉

    我國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檢測手段、學生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達到從深層次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目的。為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為學生創造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社會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組織學生有效的閱讀課外書籍尤其是外文原版書籍,給他們提供交流閱讀心得的機會。

    學??砷_辟第二課堂,如成立英語協會、舉辦英語演講、英語晚會等活動,模擬現場,使每隔一段時間,安排學生做讀書報告等,讓學生在實際運用語言中學好英語。同時,還可以創辦英語角、英語沙龍,定期開展一些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另外,還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英語專題講座,邀請學校歸國留學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介紹一些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舉辦外語影視或音樂欣賞會,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狀況,從而更真切地感受西方文化,進而學會欣賞。這些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

    (四)滲入本土

    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為了交流便利,越來越多的國家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但人們用英語表達的主要內容是本民族文化。因此,學生學習英語如果僅限于對英美文化的了解,則顯然無法適應新時代背景下英語交流的需要。在教學中,僅僅輸入目標語文化是不符合交流的雙向性特征的。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對本國傳統文化的表達和介紹力不從心,也會造成交流的障礙?,F行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大部分是以英美文化為背景,大學英語很少涉及中國本土文化。

    目前,大部分中國學生可以用英語簡單地介紹圣誕節、感恩節等西方傳統節日,卻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述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至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更是不知從何說起。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報刊與書籍,使學生不僅有一定的語言知識,而且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有效、準確、得體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灌輸中國本土文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促進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絕非易事。只有教師根據教材、學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目的語,培養出具有創新理念和全面發展能力的21世紀新型人才,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只有這樣,大學生畢業后才能夠和外國人進行真正的有效的交流,做到學以致用。也只有這樣,大學英語教學才能夠真正地從應試教育邁向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張培,馬蘭.關于大學英語教材的文化內容的調查研究[J].外語界,200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黄色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成人观看天堂在线影片| 国产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成人男女网18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韩免费网站|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成人一级黄色片| 国产成人悠悠影院|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