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蝗蟲災害治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草原生物災害;防控
為探索肅南縣草原蟲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使草原蟲害防治向防效與環保并重的“綠色植保”目標邁進,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肅南縣進行草原蟲害生物防治試驗示范,逐年加大草原蝗蟲生物防治比例。2009年以來以草原蟲害生物防治示范縣為契機,在草原蟲害生物防治試驗示范的基礎上,逐年過大推廣范圍。
1 肅南縣基本概況
肅南縣是一個典型的草原畜牧業縣,地處河西走廊南部,祁連山中段北坡。海拔1327―5564米,相對高差4327米。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60―600毫米,蒸發量為250―290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2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65小時。全縣總土地面積3583.05萬畝,基本草原面積2677.5萬畝。根據《肅南縣牧業區劃報告》將草原分為低濕地草甸類、平原荒漠類、山地荒漠類、山地草原化荒漠類、山地荒漠草原類、山地草原類、高寒草原類、山地草甸草原類、山地草甸類、高山沼澤草甸類和高山草甸類11個草地類和83個型。有天然植物702種,其中飼用植物378種,總儲草量18億公斤,理論載畜量121萬個羊單位。
2 草地蝗蟲發生及危害
肅南縣是甘肅省草原蝗蟲危害嚴重區域之一。該縣地域遼闊、草原類型多、蝗蟲種群分布及發生期、發生量有很大的差異。近年來,因氣溫升高,氣候變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之防治經費缺乏,每年防治面積小等原因,蝗蟲種群、數量增加,蟲害呈現出“五年二次災、年年有小災”的發生規律,嚴重制約著我縣草地畜牧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據監測,該縣每年草原蝗蟲危害面積300~400萬畝左右,嚴重危害面積250萬畝左右,蟲口密度26~240頭/m2,最高點達308頭/,牧草損失率達50~80%。蟲害主要是直翅目的蝗蟲。優勢種為:山地荒漠草場以短鼻蝗、雛蝗、痂蝗、星翅蝗為主。
3 開展的主要工作
3.1 開展草原蟲害生物防治,保護草地生態環境 近年來,按照國家農業部和省、市業務部門的要求,我縣根據草原蟲害發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的總體要求,完成草原蟲害生物防治196萬畝,其中:應用生物藥品防治草原蝗蟲129萬畝,牧雞治蝗67萬畝,滅效率分別達到88%和90%。挽回牧草損失3870萬公斤,直接經濟效益1548萬元。
3.2 進行藥物篩選試驗,提高蟲害防治效果 為搞好藥物輪換使用,豐富草原蟲害防治方法,創新、突破防治手段,努力提升草原蟲害治理水平,在康樂鄉上游村、大河鄉水關村建立了藥物試驗示范區,進行草原蟲害防治藥物防效試驗。通過試驗,掌握了參試藥品使用技術和防治效果。
3.3 積極開展技術研究與試驗示范,為草原蟲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為探索草原蟲害防治由單一追求防效向防效與環保并重的“綠色植保”新途徑,與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協作開展了以蝗蟲種類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研究、天敵對蝗蟲的控制作用研究、季節性牧雞滅蝗技術、無公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總結出了一套以保護自然控制能力為基礎,提出無公害防治技術操作規程,并進行應用示范和推廣。
4 治理對策
我縣草原蟲害生物防治遵循“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的理念,貫徹“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加強監測,集中連片,生物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則,努力提升草原蟲害治理水平。
4.1 強化組織領導 一是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縣農牧委、草原站、各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示范縣建設中的組織協調;二是成立由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指導小組,具體對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
4.2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參與意識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材料等多種宣傳媒介和宣傳工具大力宣傳草原蟲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廣大干部和農牧民群眾生物防治蟲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有利于草原蟲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4.3 嚴格值班制度和報告制度,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4.4 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橫向聯合 為提高示范縣建設項目的科技含量,與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簽訂了《肅南縣草原蝗蟲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協議書》。開展肅南縣草原蝗蟲綜合治理技術研究,主要內容為蝗蟲種類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研究、天敵對蝗蟲的控制作用研究、季節性牧雞治蝗技術、無公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總結出一套以保護自然控制能力為基礎,提出無公害防治技術操作規程,并進行應用示范和推廣。
1.指出說明對象及說明對象的特點:2.判定說明方法,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3.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4.從整體上把握、理解文章內容:5.概括文章層次、段落大意;6.揣摩、理解說明文的語言;7.明確文章的綜合表達方式并理解其作用等。
【答題指導】
1.指出說明對象及說明對象的特點:①判定說明文的類型(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可從內容的角度,根據說明對象加以判斷;②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③事理說明文,要找準開頭、結尾的總結句;④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或從文章的標題人手,或從文段開頭、結尾的句子中找,或從個別關鍵句子中找,概括要全面、簡潔。
2.判定說明方法,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事物的特點;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③列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④作比較,突出強調被說明對象的特點;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⑥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增強文章的趣味性;⑦畫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使讀者一目了然;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只是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體解釋說明)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⑩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進行,不能脫離具體內容泛泛而談。
3.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①空間順序一般有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從前到后、從左到右等,常會用到方位詞:②邏輯順序一般有由現象到本質、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由主到次、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等;③時間順序則是用時間進程說明事物的發展與演變。
4.從整體上把握、理解文章內容:①通讀文章,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②抓各段落的重點詞句,概括、理解其基本內容;⑧注意總述性的段落和句子。
5.概括文章層次、段落大意:①分析文章的說明內容,既要注意整體說明內容,也不可忽略局部的說明內容;②要緊扣表示說明順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③注意抓住段落中的總述性語句。
6.揣摩、理解說明文的語言:①理解加點字詞的作用,應注意抓住說明文語言準確這一特點,也要考慮是否體現了“生動形象”這一特點:②針對一個詞語能否換為另一個詞語類試題,首先要指出可以或不可以,其次指出換了詞語后意思是否有變化,是否符合文意,最后再次明確能換還是不能換;③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語句,注意抓住具有限制性的詞語,注意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深意。
7.明確文章的綜合表達方式并理解其作用:注意結合特定語境分析表達方式的作用。不可脫離具體內容泛泛而談。
(一)《這個冬天為啥這么冷》閱讀
【新題演練】
冷!中國中東部許多地區,2012年12月24日集體刷新入冬以來最低氣溫紀錄;俄羅斯,籠罩在1938年以來的最強寒流之中,近10天來至少有88人被凍死: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白天最高氣溫接近30℃。
這個冬天特別冷?是的,寒冬才剛剛開始。氣象專家告訴我們,2012年包括美國東部在內的全球多地都將度過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
全球不是正在變暖嗎?每一次冷空氣來襲時,人們都忍不住發問。沒錯。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能以冬天的嚴寒來否定全球變暖。寒冬是這一年的這一季,而變暖是地球正在經歷的長期性趨勢。極端的冷暖也恰恰是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我們見證的更加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
那么,這個冬天為何如此之冷?美國“大氣和環境研究”機構負責季節預測的專家朱達·科恩介紹說,實際上10月份西伯利亞地區的強降雪就拉開了今年嚴冬的序幕。強降雪會影響極地急速運動氣流(又稱噴射氣流)的走向。坐雪覆蓋的西伯利亞地區上空形成強冷空氣,使得噴射氣流“跑偏”,這就好比河水突遇大石。
噴射氣流改道,其波動過程中產生的能量進入大氣同溫層,使得北極地區氣溫稍升。這又反過來會削弱噴射氣流,促使其向低緯度移動,將冷空氣帶向北半球的更廣泛地區。這一歷程被稱為“負相位的北極濤動”,美國拉特格斯大學氣候學家戴維-羅賓遜介紹說,此時尤其有利于形成風暴系統。
與晦澀的氣象學名詞相比,北極海冰融化與寒冬的關聯也許更容易理解。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北極附近冰層覆蓋面積創紀錄新低,2012年3月至9月,融化海冰面積多達1183萬平方公里,大于美國國土面積。
海冰融化直接導致北極海域出了大片的水域。深色系的海水顯然比雪白的海冰更加吸熱,因此北極海域上空的空氣也變得更加溫暖。的水域會比冰凍時蒸發得更快,而溫暖的空氣也能藏匿更多水分。富含水分的空氣移動到西伯利亞地區。導致了強降雪。
與此同時,科恩等氣象學家認為,北極地區的溫暖空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噴射氣流,使其向南移動。他們認為,美國大陸今夏的大面積干旱以及今冬的超級嚴寒都與此有關系。
從總體上看,北美、歐亞這幾年的嚴寒,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總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人類正處于極端天氣的適應期,除了嚴寒,還會遭遇酷暑、颶風、洪水等。
(張忠霞/文,選自《科技日報》2012年12月28日,有改動)
1.說說文章標題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兩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分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冰雪覆蓋的西伯利亞地區上空形成強冷空氣,使得噴射氣流“跑偏”,這就好比河水突遇大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2年3月至9月,融化海冰面積多達1183萬平方公里,大于美國國土面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用簡練的語言回答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孫俊強/設題)
(二)《味紋》閱讀
①人的身體是一種味源。人類的氣味,雖然會受到飲食、情緒、環境、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其成分和含量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作為由基因決定的那一部分氣味——味紋卻始終存在,而且終生不變,可以作為識別任何一個人的標記。
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不同于他人的氣味。如果在一座城市里有500萬居民,那就會有500萬種不同的氣味,這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日本科學家據此研制開發出一種利用味紋做鑰匙來開啟的門鎖。研究人員稱,這種門鎖無疑將是最保險的鎖,它是以主人身體的氣味通過傳感器來控制開關的。當鎖的主人站在鎖前時,其身上散發出的特有氣味便會使指示器發出信號,打開門鎖。這種鎖用起來既方便又保險,而且不用擔心丟鑰匙。
③事實上,人的嗅覺靈敏度很低,往往嗅不出他人的氣味。而受過特殊訓練的人,最多能嗅出8000種不同氣味,一般人是根本做不到的。狗的嗅覺靈敏度遠遠比人強,它可以辨別幾百萬種不同的氣味。因此。利用狗鑒別氣味,潛力非常大。迄今為止。還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④氣味的性質相當穩定,如果將其密封在試管里制成氣味檔案,足足可以保存3年,即使是在露天空氣中也能保存18小時。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味紋從手掌上可以輕易獲得。首先將手掌握過的物品。用一塊經過特殊處理的棉布包裹住,放進一個密封的容器,然后通入氮氣,讓氣流慢慢地把氣味分子轉移到棉布上。這塊棉布就成了保持人類味紋的檔案。
⑤當一個人離開某一地點之后,此人的特殊氣味分子就留在了原地的空氣中,利用這一點,在偵緝過程中只要把在犯罪現場采集到的氣味與犯罪嫌疑人身上的氣味進行對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倘若遇到這種情況,警方可把從罪犯作案現場采集到的空氣,經化學技術分析處理,得到罪犯留下的味紋,然后。將這種味紋轉移到一塊清潔無味的布上,予以密封保存。只要在3年內捉到犯罪嫌疑人,就可以通過訓練有素的警犬加以鑒別、對證,那犯罪嫌疑人就無法抵賴了。
(闞兆成/文,節選自《永不消失的生命密碼》,選自《中學生科普文閱讀》,青島出版社出版,有刪改)
1.閱讀全文,概括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說利用味紋制作鑰匙來開啟的門鎖將是最保險的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畫線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根據味紋的特點,設想出一個在生活中運用味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錫亭/設題)
(三)《蝗蟲為何總是集體行動》閱讀
①動物,如魚類、鳥類、昆蟲的集體統一行動有時是非常可怕的行為,最典型和最可怕的莫過于蝗蟲的集體統一行動。一兩只、幾十只蝗蟲對莊稼和其他植物構成不了威脅,一萬只甚至一億只蝗蟲也可能對莊稼和其他植物不會造成太大破壞,前提是它們不同時啃食莊稼和其他植物。但是只要有上萬只蝗蟲步調一致地行動,大肆啃噬它們途經地方的植物,就會造成滿目瘡痍,甚至造成。
②例如,2006年6月,澳大利亞遭遇最嚴重的蝗蟲災害,蝗蟲吞吃了維多利亞省多達1/4的農作物。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達20億澳元。蝗蟲在澳大利亞的集體行動甚至包括統一繁殖,有些地區的蝗蟲卵連綿20公里,覆蓋的土地面積大如西班牙國土,十分驚人。此外,2004年非洲西部發生蝗災,也造成25億美元的巨大經濟損失,當地僅控制蝗災本身就投入了6000多萬美元。
③研究人員發現,蝗蟲造成災害首先需要有數量。其次需要一致行動。如果一群蝗蟲的數量達到10億~100億只,并且一致行動。它們可以延綿數百公里,并造成災難,除啃光農作物外,還會啃光樹皮、草葉。
④多年來,人們對蝗蟲的統一行動很不理解,因為蝗蟲沒有語言,也沒有統一的思維,更沒有統一的指揮。它們為何能統一行動,并且爭先恐后。步調一致,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
⑤為了解開這個謎,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杰羅姆,布爾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想要弄清是什么機制在觸發和促使蝗蟲統一行動。以此為契機可以找到有效治理蝗災的新方法。
⑥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觀察蝗蟲的幼蟲即若蟲的發育情況,以弄清它們集體行動的觸機。研究人員把不同數量的若蟲放置于一個80厘米寬的環形活動場所,并用Dv拍攝它們的行動。當若蟲數量較少時。它們只是沿著場地轉來轉去。但是,當若蟲密度達到每平方米25只時,它們開始如同一只蟲子一樣以自發的固定方向沿場地行進。
⑦而在野外,約每平方米有50只蟲子時它們才會一致行動。更為有趣的是,當每平方米的若蟲達到75只時,它們停止自動改變方向。在這種超級擁擠的情況下,蝗蟲一心一意保持向前的方向。這意味著蟲子越多,其前進的方向越好確定,發現這一點就有可能提早采取措施,防止蝗蟲造成災難;同時,這也說明在一個生物群體個體數量太多的情況下,個體成員一般別無選擇,只有隨大溜,或集體無意識。
⑧至此,研究人員只是初步弄清了當蝗蟲的密度達到一定數量時它們就會有統一的意志和統一的行動。但是為什么生物個體的密度達到一定數量時它們就會采取一致的集體行為,研究人員稱目前尚不能圓滿解釋。按一般的解釋,生物的群體或一致,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以適者生存的方式保存下來并遺傳下去的。比如,統一行動有利于個體和整個生物種群的生存和繁衍。鳥兒集體飛行有助于相互照顧,有利行,如大雁南飛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⑨對于蝗蟲來說,情況更特殊。由于它們既是食草動物又是食肉動物,而且還可能吃同類,所以它們要向同一個方向行動以避免相互沖撞和廝殺。也就是說,對一只蝗蟲來說,如果要避免被同類吃掉,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同一方向的統一行動。
⑩研究人員發現,在自然界,如果每平方米的蝗蟲密度超過50只,蝗蟲就會采取集體行動,最終造成成群結隊的蝗蟲蜂擁而至。所以,在每平方米蝗蟲少于50只時采取滅蝗行動,如噴灑殺蟲劑,有可能會以最小的成本控制和減少蝗蟲的危害,
(楊欣/文,選自《百科知識》2012年第3期,有刪改)
1.第②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畫線句“對于蝗蟲來說,情況更特殊”中的“特殊”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文章內容說說蝗蟲為什么要統一集體行動。
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控制和減少蝗蟲危害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關鍵詞:林業; 病蟲害; 防治問題; 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8-173-002
林業病蟲害防治是國家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分,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各級森防站廣大職工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但是,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形勢不容樂觀。
1.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病蟲種類多
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目前,就我縣而言,能夠發生嚴重成災的病蟲已達6種左右。全縣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2000多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150多萬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且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干相、光肩星天牛、去南松毛蟲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
1.2突發性害蟲難治
突發性害蟲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在對林業害蟲的防治中,由于監測力度不強,導致危害比較嚴重的蝗蟲楊二尾小舟蛾、春尺蠖、去南松毛蟲等對林業的危害非常嚴重,時刻都存在大規模爆發的危險,有的幾乎年年都會出現,在這樣的危害下,林業減產就不可避免了。
1.3病蟲害發生的面積大
林業病蟲害的發生不是局部的,一個縣的病蟲害影響面積可以達到十幾萬畝,而且還在不斷增多,如果在林區內所種植的是單一樹種,那么病蟲的危害將更加大。由于多年來造林樹種單一,近年因冬季偏暖,害蟲越冬死亡率低等因素,還會導致這些年發生病蟲害面積的上升。目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還受到資金人力和技術的限制,使防治難度進一步擴大。
1.4病蟲害的潛在威脅大
所謂潛在的威脅,就是可能造成林業病蟲害的幾率大,因為生物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其適應力和抵抗力都會增強,對林業的發展將是致命的沖擊。有些害蟲一旦廣泛侵入,很可能使全縣多年來的造林成果在短期內毀于一旦。
2.林業病蟲防治的措施
2.1開展苗木檢疫
開展苗木檢疫,首先要做好的是育苗工作。選好苗圃地。苗圃地應該選擇在土質較好,較為松散肥沃,地勢較高,濕度較低的地方,防止發生苗木碎倒病、苗枯病等;提倡圃地休閑輪作,抑制病原物和害蟲繁殖;在苗圃周圍種植某些害蟲喜歡取食的植物,誘集害蟲再進行人工捕殺或藥劑防治。
其次是做好撫育管理。在這個過程中要抓好中耕除草和整地施肥,減少蟲源,增強樹勢,提高樹木抗病蟲能力,還要結合整枝修剪等,及時清除受病蟲危害的枝葉,同時及時拾凈落地病枝、病葉、病果等,集中燒毀,預防病蟲蔓延擴散。最后抓好中、幼林撫育間伐和衛生伐,及時清除風折木、風倒木、枯立木、瀕死木及受病蟲危害嚴重的樹木,改善林內通氣和衛生狀況,促進林木生長,防止病蟲危害。
2.2農藥的使用
現在對農藥使用種類包括:無機農藥,又叫礦物性農藥,是用礦物原料經加工制造的。主要成分有氟、硫、砷等化合物,如硫磺、波爾多液等。植物性農藥,它的使用較為安全,對人畜無害或毒力很小,對植物沒有藥害。是以植物源成分制作而成的殺蟲劑,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堿(如煙草中的煙堿、百部中的百部堿等)和配糖體。化學農藥防治是目前我國進行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最有利于自然和諧與環境友好的方式,采取的方法有利用昆蟲、益鳥、微生物等方式。利用天敵昆蟲防治。鳥類是昆蟲的天敵,許多森林鳥類取蟲為食,利用鳥類消滅害蟲是既省力又不污染環境的好辦法。捕食害蟲不同蟲態的益鳥主要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鳥等。如啄木鳥是蛀干害蟲的重要天敵,據研究,一頭雛鳥一天要食25頭天敵幼蟲;在松毛蟲為害地區,有20多種鳥類兼食松毛蟲幼蟲和卵,其中以杜鵑、黃鵬、松鴉、喜鵲、鴉雀、大山雀、啄木鳥等作用最大。
3.林業病蟲害防治的優化措施
3.1地下害蟲的防治
地下害蟲常見的有蠐螬、螻蛄、地老虎、金針蟲大蟋蟀、地蛆等。這類害蟲的生活特點是多潛伏在土中,不易被發現,同時危害盛期多集中在春、秋兩季防治方法如下:
螻蛄、蠐螬、金針蟲:可用毒谷毒殺,將谷子煮成半熟,晾成半干,拌上50%辛硫磷乳劑,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1%――0.2%,充分混勻后施入土中即可防治。
螻蛄、地老虎:可用毒餌誘殺。用50克90%晶體敵百蟲加5千克餌料(鮮草或炒香的餅肥等)拌勻制成毒餌,于傍晚撒施寄主花卉根際附近,即可誘殺。
地蛆:可用40%樂果1000倍液澆灌寄主花卉根系的方法來進行防治。
3.2建立病蟲害防護體系
全國各市縣區均設立了縣級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負責當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管理和實施。目前已建立較完善的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同時每個測報點均設數目不等的監測點,以保證實時對病蟲害發生動態的監測,為綜合防控提供數據支持,并由專業技術人員從事病蟲害綜合防治。
3.2加大治理的投入
堅持“誰經營,誰防治”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基本責任制,實行以地方投入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群眾投工投勞的投入原則,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各級政府應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危險性病蟲防治工程,將病蟲控制在生態和經濟效益可允許的最低密度,維護生態平衡。
堅持以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并采取與其他多項防治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是實現科學防控的有效途徑,從而也為實現林業有害生物可持續控災,確保生態安全,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蘇玉珍,熱希.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