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科和臨床醫學的差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三年制;臨床醫學;教程情況;改革
【中圖分類號】R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近段時間來,中國很多醫學院校都啟動了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程系統改革,人才培養方式由以往的三版塊過渡為兩版塊(基礎、實踐),但僅僅在以科目為核心的教程模式上實施了改革,這部分改革只對基礎課與臨床課實施精講,無法擺脫傳統教程系統而單獨存在。國際上1950年啟動的以醫學教程整合為核心的教程系統改革現已處于極為核心的地位。美國哈佛醫學院開始著手進行創新改革(綜合教程規劃),把醫學與人文、基礎醫學各科目間、基礎醫學與臨床診療進行交叉研究,以知識模式為紐帶把醫學相關科目整合成一個系統。
一傳統教程系統的缺陷
目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教程系統盡管實施改革,但基本思路并未突破從基礎到臨床、理論到實踐的教程框架,其教學核心依然沿用生物醫學模式。
(一)教程系統模式落后
全科醫學從1980年傳到我國以后,發展極為迅速,截至2018年年底,國家已培養出一支30萬人的全科醫師隊伍,為國家深化醫改、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隊伍支撐。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主要是培養服務社區和農村的全科醫師,中國目前全科醫師的工作內容是以“六位一體”服務為核心的,但全科醫學的教程系統依然沿用以往的臨床醫學專業系統,其知識體系依然是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的縮編版,并未形成以全科醫學培養目標為導向的獨立教程系統,教學目標中無法體現“六位一體”的全科診療工作觀念,更缺少進行本崗服務所需的核心技能,[2]無助于培育基層必需的實用類專才。
醫學生最終要走向實踐,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的是立足基層,滿足人民基本衛生需求的全科類技術運用通才。然而醫學專業大部分教程僅著眼于教程本身,并未考慮以后的工作實踐與運用。教學中講授具體疾病時,基本是按部就班的套用定義、病因、發病情況、病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測、診療與鑒別診療這個模式實施教學,這套教學模式與工作具體情況差別很大,致使學生在畢業后邁入工作崗位,依然要進行很長時間學習與適應。
(二)實驗課與選修課設置缺少創新
教程設立依然根據基礎到臨床、理論到實踐,由淺入深、穩步推進。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因學制原因,教程設置上缺少變通,往往采用本科課程的縮減版。
教學中因課時所限,重教學輕實驗,甚至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壓縮實驗課時,實驗課多以驗證性為主,實驗課中未完成對學生創造力探索力的培養和發現;因必修課課時所限,為完成相應培養目標,一部分學校未考慮三年制臨床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創設大批的選修教程。[3]因教師團隊的業務能力,實驗課及選修課的設計,授課方式等多種原因,實驗課與選修教程的開設并未達到預計目標。
(三)實訓系統脫離基層醫療實際
我國全科醫師培養模式始于1999年,初步形成東部及發達地區以“5+3”為主、中西部及偏遠地區以“3+2”為主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為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全科醫師是各類醫學院校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主要辦學目標。如何為城鄉各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寬口徑,用得上的全科實用類醫師,是各類醫學類院校實訓課程必須解決好的一個大問題。現今的實訓系統是在學生大學二年級的5月份進行完理論課的期末考試,便開始以醫院為主要實訓地點的實訓期,實訓的時間從大學二年級當年的5月份至大學三年級的5月份,歷時12個月。傳統的實訓教學就是安排學生到二級以上的醫院進行輪轉科室,通常是內科3個月、外科2個月,婦科2個月、兒科2個月、急診科1個月、重癥科1個月及傳染病科1個月,醫院根據實訓大綱,由相關科室進行相關實訓考核。這種實訓考核系統看似面面俱到,但最大不足是忽略臨床專科醫師與全科醫師培養的差異,忽視全科醫師是以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為主的六位一體工作模式。
(四)畢業考核未與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相關要求保持一致
現行的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分為實踐技能考試和理論考試兩部分,考生應在醫院試用期滿1年后以醫院為單位報考醫師資格考試。而實踐技能考試是考生參加醫師資格考試的第一部分,實踐技能考試不合格則不允許參加理論考試。
現今大部分醫學院校對于三年制臨床醫學畢業生的畢業考核采取畢業理論考試和醫院實訓考核相結合的制度。畢業理論考試在學生實訓返校后一周內進行,以內外婦兒常見病為考試范圍,考試以選擇題、填空題、簡答問答題形式出卷,這種考試形式與國家醫師資格考試以五選一為主的選擇題考試形式相差很大,不利于學生以后的職業發展;而實訓部分的培養則完全或大部分依賴于實習醫院,造成學校在實訓教學管控方面存在一定程度脫節。
二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程系統改革策略
(一)突破傳統模式制約,以課程群構建完成教程系統模塊
現行以科目為核心的教程系統有利于學生體系化地解讀理論,卻無助于學生化解基層衛生崗位中多科目交叉性臨床問題。依照國際上教程系統改革目標,以課程群為核心,整合教學資源,構建三年制臨床醫學教程系統,把有關內容與有共同教學規律的幾門課程進行計劃整合,融合一體組成相關的課程群。通過課程群內部的整合,處置好教程間的相互關聯,避免重復工作,強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教程的結合。[5]將臨床醫學專業的科目整合成五個課程群,第一是醫學基礎知識課程群,包括人體解剖學、病原微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第二是臨床與基礎相融合的課程群,包含臨床生理學、臨床生物化學、臨床病理學、臨床免疫學,臨床藥理學等;第三是臨床專業課程群,包含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傳染病、五官科學、中醫學、精神病學等。第四是醫學技術課程群,包含診斷學基礎、影像學等;最后是醫學人文學課程群,包含衛生法規、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社區衛生服務等。
在臨床醫學專業的科目整合成五個課程群的基礎上,構建符合全科醫學與社區診療崗位能力需要為目標,以體系為線索,以臟器教學為重要內容,以課題為核心的教程模塊,即醫學基礎模塊,系統疾病診療模塊,臨床應用技術模塊、醫學人文素養模塊、社區衛生服務模塊。
醫學基礎模塊又分為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基礎兩個子模塊。基礎醫學知識模塊主要以醫學基礎課程群的科目為主,包括人體解剖學、病原微生物學、組織胚胎學,奠定醫學生基本的知識框架;臨床基礎模塊以臨床與基礎相融合課程群的科目為主,包含臨床生理學、臨床生物化學、臨床病理學、臨床免疫學,臨床藥理學等,此模塊的課程都可以與臨床具體病例相結合,授課過程中采取案例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在相關臨床應用中講授基礎知識,強化課堂授課效果。
系統疾病診療版塊以臨床專業課程群科目為基礎,臟器為線索,以系統為綱目,依照形態機能、病痛診療的框架構建知識系統,突破基礎與臨床、臨床各科目間的限制,依照全科診療的程序來創設教程;臨床應用技術模塊是醫學技術課程群科目為基礎,以常用的診斷方法和實驗室檢查為綱目,將各科目常見病及適應癥融入到檢查技術中去;以疾病帶動相關檢查技術的理解與運用。
醫學人文素養模塊分為醫學人文和綜合素養兩個子模塊,醫學人文模塊是為滿足學生將來的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職業自覺性、團隊合作、人際交流與醫患溝通、衛生法規、醫院管控與心理學等實際需要所設計;綜合素養模塊涵蓋語文、英語、計算機、體育等教程,并將社區診療服務中醫院公共衛生管控系統的基本操控融合到計算機教程中,將科學健康運動結合到體育教學中;[7]社區衛生服務模塊是基于中國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而設立,學生應熟悉社區診療中全科醫學的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能,掌握全科診療的醫療思維模式與社區基層診療服務“六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提升其對社區常規健康難題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
(二)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創造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目標,完成實驗課與選修課教程創新改革
依照教學對象立足于社區全科崗位的實際情況,變更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將醫學理論教程和實驗教學課時比值從5:1比例增大到3:1。將分散于各個科目中的試驗項目變更為三個實驗模塊:醫學形態學實驗模塊、醫學機能學實驗模塊、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模塊。醫學形態學實驗模塊主要觀察性描述性實驗為主,涵蓋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原微生物學等課程;醫學機能學實驗模塊主要以動態性,驗證性實驗為主,涵蓋臨床生理學、臨床免疫學,臨床藥理學等臨床基礎學科實驗;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模塊以病理生理學、病理形態學及生物化學相關實驗為主,著重考察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探究能力及綜合實驗能力;實驗課教程改革要以實驗教程三大模塊為基礎,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與科研創造力的培育,通過醫學實驗的基本操作來不斷深化對醫學理論的認識和思考。
選修課教程改革要以拓展知識面,強化前沿、新興交叉科目相關研究為切入點,建立與素質培養相對應的選修課系統。選修課課程的設置要堅持以學生需求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課程設置前要和學生進行充分溝通交流,進行調查問卷,真正了解新時代學生的心聲與需要,建立起深受學生歡迎,切合學生今后實際需要的選修課程系統。學校可適度縮減醫學技術模塊及醫學人文素養模塊相關必修課課時,開設醫學前沿技術及公共人文類選修課。醫學前沿技術類選修課以醫學前沿技術為主線,以臨床為導向,提高學生臨床興趣和探究能力為目的,進行相關選修課的設置;公共人文類選修課則是把人文學科與醫學學科有關課程互相滲透,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職業道德為初衷進行相關選修課的布局。[8]
(三)以全科醫師培養為引導、社區為基礎,完成實訓系統改革
實訓系統改革就要嘗試將傳統“學校教育+醫院實習”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逐步過渡到“學校教育+二級以上醫院實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習+疾病防控中心實習”的培養模式。二級以上醫院實訓要讓學生掌握對常見病(含急癥)、相關疑難病及常見重癥的規范化診療及分診能力,實訓一般安排6個月,即內科2個月、外科1個月,婦科兒科1個月、急診急癥科1個月,中醫科1個月;此期間實習主要為畢業實踐考核及畢業后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打基礎。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訓就是讓學生掌握社區人群常見病診療、慢性病的醫療康復、高危人群干預、社區健康教育、免疫接種及計劃生育等相關技能,實訓一般安排5個月,具體分配如下:常見病診療2個月(內科1個月,外科婦科兒科1個月)、慢性病健康管理及高危人群干預1個月、中醫藥及康復醫學1個月、社區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及計劃生育1個月;此期間實訓主要是立足于基層,讓學生掌握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技能。
疾控中心實訓一般1個月,全科醫師作為社區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一旦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科醫師都是最早接觸相關患者并或者第一手信息,疾控中心實訓就是為提升學生們作為全科醫師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掌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報告分析相關程序及自我防護相關能力。
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為遵循,構建科學高效的畢業考核系統
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就業所必需的通行證,臨床醫學專業教程改革的初衷也是讓學生盡快通過資格考試,實現擇業就業。而畢業考核系統對學生學習實訓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實現畢業考核系統與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的高度契合,是應用型學科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因就業率偏低,許多學生在實習階段都在準備專升本考試,專升本考試科目是生理病理及英語,和學生實訓階段所學內容脫節。醫院及帶教老師因繁忙的臨床診療對實習生的管理也不可能像學校一樣嚴格,導致學生實訓階段人才培養質量有所下降,學校只有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為導向建立畢業考核系統,才能倒逼學生們重視臨床實訓,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畢業考核系統仿照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形式,分為實踐技能考核與筆試考試兩部分。實踐技能測試建立試題庫,試題來源以近二十年醫師資格考試助理醫師實踐技能操縱真題為基礎,至少保證題庫中選擇題題量不少于500道,其相似相關考點的自編考題不少于500道。學生采用隨機抽簽方式進行考核,實踐技能考核滿分100分,模擬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分為三站,第一站考核臨床思維能力,分值60分計時40分鐘,包括心肺聽診8分、心電圖診斷7分、影像診斷6分、病史采集15分、病例分析22分和醫德醫風2分計六大部分;第二站是臨床體格檢查分值20分計時15分鐘;第三站是臨床基本操作分值20分計時10分鐘;實踐技能考核以60分為及格線,第一次考核不及格允許補考一次,補考不及格則不得參加畢業筆試考試,延緩畢業。
畢業考核系統筆試部分建立計算機試題庫,試題來源以近二十年醫師資格考試助理醫師筆試真題為基礎,至少保證題庫中選擇題題量不少于6000道,相似相關考點的自編考題不少于6000道。測試采用電腦按照相關科目占分比值自選習題,每次選題300道,分為基礎知識筆試和臨床知識筆試,每場150題計150分,時間150分鐘。筆試成績以兩門合計180分為合格線,允許補考一次,補考不及格則延緩畢業。
【中圖分類號】R15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174-01
1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及對老年期疾病的影響
按照聯合國的標準,60歲以上老人比例如果超過10%就算老齡化社會。1982年還是壯年型國家的中國,在2000年就已經宣告進入老齡化社會。西方國家從青壯年步入老齡化,大多數都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過程,其中,法國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亞和美國79年左右。然而我國只用了不到18年,并且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都保持著很高的遞增速度,屬于老齡化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2009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1.69 億,占總人口的13%;且正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長,2050年將達到4億,老年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5%,即每4個人中有1個老年人,這比英、法、德、意、日五個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還要多,是全球老年人口絕對數最多的國家,其影響甚為廣泛而深刻,是對全社會經濟、文化、家庭、健康和醫療保健等各個方面的嚴峻挑戰。
我國老齡化的特點是“未富先老”。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000到1萬美元以上,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1000美元,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老年人口的病殘率和死亡率明顯地高于其他年齡組,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人口死亡年齡構成近40年來有相當深刻的變化,1955年40%的死亡人口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21%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到了1995年,死亡人口發生在5歲以下降至21%,而65歲以上升至43%;預計到2025年,5歲以下將只占總死亡人口的8%,而65歲以上則將上升至63%,充分說明老年人口同時是脆弱的人群,可見老年人的醫療保健任務之艱巨。
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目前超過1500萬,比五個新西蘭的人口還要多;我國的殘疾老人目前有4500萬,已經相當于一個韓國;我國老年癡呆癥患者目前約有600萬到700萬,遠遠超出新加坡的人口總和。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體人群的3.2倍,傷殘率是3.6倍。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種類多,患病時間長,因而就診率及住院率均高,住院時間長,占床位的比例增加,醫療費用高。統計顯示,占社會人口13%的老年人,消耗了近80%的總醫療費用。據統計,60歲以下病人平均住院費用為7471元,老年人則為12679元,是前者的1.7倍。因此是一個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問題。
2 老年期疾病的特點
老年人群是一個特殊的人群,由于人的老化,人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都發生一系列變化,其疾病發生發展有其特殊的規律,使老年人患病的表現和處理方法與中青年的情況不盡相同,老年病的診斷、治療均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老年人常常可同時合并存在幾個系統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腦血管意外、老慢支、肺氣腫、骨質疏松癥可同時發生在一個老人身上。另外老年人腫瘤的發生率越來越高。
老年病在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和預防上與年輕人存在較大差別,其特點主要表現為:①多病共存,一般老年人均患有2~3種慢性病,據我科統計,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85%同時患3種主要疾病,50%同時患4種以上主要疾病;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慢性病數為4.3種,75歲以上為5.9種,我科一位84歲的女性高齡患者有14個診斷。②發病緩慢,老年病多屬慢性退行性疾病,有時生理變化與病理變化很難區分,一般早期變化緩慢,容易誤認為老年生理變化,如有些老年人智力減退,動作不靈、肢體發僵,以為是人老的變化,后來發現是早期帕金森病;有些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初期癥狀也不明顯,常常是經過一段時期后才發現。③臨床表現不典型,如老年人體溫調節功能差,發熱反應較一般人低,甚至有些嚴重的感染,如:肺炎、腎盂腎炎,在一般人可發生高熱,而老年人體溫不升;老年人痛覺不敏感,一般人劇痛的疾患有些在老年人反應很小,如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可能只有一些不適感。特別是有些老年人患病常先出現精神神經癥狀,如有的老年人患心臟病時,首發癥狀是昏厥,有些嚴重肺部感染主要表現嗜睡;④發病誘因與年輕人有時不同,如心肌梗死的誘因在老年人不一定是運動過量,在情緒激動或飲食不當時也可誘發;⑤容易發生并發癥或出現臟器功能衰竭,在老年病治療別強調早期活動,盡量減少臥床時間,康復醫療在老年病的治療上尤為重要;⑥藥物治療易出現不良反應,老年人用藥劑量要適當減少,對可用可不用的藥物最好不用。有些藥如巴比妥類藥物在老年患者中易導致低體溫,洋地黃類藥物易出現中毒反應,對肝腎功能影響大的藥物更要慎用。因老年人多病共存,所以同時服用藥物的種類也很多。據統計,老年病人服藥5種以下10%~20%會產生不良反應,服藥5~9種80%會產生不良反應,服藥10~15種100%會產生不良反應。
據統計,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構成中,心臟病占13%,腦血管病占7%,高血壓占15%,老慢支占13%,骨關節病占14%,消化系病占11%,糖尿病占3%,眼疾患為5%,其他為19%。關于老年人的死因,據全國13省市的統計,前四位是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癌腫及呼吸系統疾病。
老年醫學(Geriatrics)是醫學的一個分支,是關系到老年人的臨床、預防、治療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主要研究導致老年人病殘或死亡的多發病、常見病。老年病除了與兒科及產科無關外,與其他臨床各專科都有密切聯系,主要包括以下三類:①老年特有的疾病:如老年期癡呆、帕金森病、前列腺肥大、老年性骨關節病等;②老年人多發病:如冠心病、腦血管病、肺炎、肺心病、骨質疏松等;③老年人和非老年人都可見的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惡性腫瘤、膽石癥等。老年醫學的目標是防治老年疾病,提高健康預期壽命;對生命的最后階段提供系統的醫療和社會支持;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維持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醫學的首要任務是利用基礎醫學、流行病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相應知識和手段,探索病因;指導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干預;通過對老年人進行定期體檢和宣傳教育,及時有效地提供醫療、護理和康復服務來降低老年人群體中常見、多發疾病的患病率。因此,開展老年醫學工作,要更新理念,強調以健康為中心的積極健康促進觀念,并以此代替既往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被動等待病人上門的思維定式。
3 對老年內科疾病應進行綜合治療
老年病的內科治療應該從老年患者的特點出發,把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質量作為治療目標,要考慮到方便老年人就診及提供住院的便利,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延長老年人的生命。若在專業上分科過細,則對老年病的治療不利。對待老年內科疾病,更全面地分析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手段,既要治療“疾病”,更要關注“生命質量”。老年醫學更注重“人”,而非只注重“病”,需要多學科合作的整體治療模式,簡單的專科整合不是老年醫學科。近年來,針對個別臟器的診療手段越來越細化,但用在老年病治療時采用過多過細的專科醫療未必就好,因為這種治療手段可能對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及生存質量缺乏益處。老年人往往是多種慢性疾病纏身,由于衰老而發生的多臟器的功能減退是不可逆的。因此,要辯證地看待具體情況,不可一概而論。老年病人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相同的年齡、同樣的診斷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個體化治療是特別要強調的。例如,一個長期高血壓的老年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因高血壓可導致的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疾病,患者除了有冠樣硬化,往往同時存在腦動脈硬化,如果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療時硝酸甘油用量過大或靜滴速度過快,導致血壓下降過快,使腦組織缺血缺氧,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腦梗死,這些都不是理論上的空談,是血的教訓。
前面已敘述,老年患者多種慢性病共存,用藥數量、品種比年輕人顯著增多。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已經低下,多種藥物在體內相互作用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不一定產生醫生所希望的療效。老年人用藥副作用的發生與機體免疫力降低、服藥品種多少、用藥時間長短有關,肝臟的解毒功能、腎臟的排泄功能都是在用藥前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因用藥種類較多,要做好詳細的用藥記錄,醫生要熟知藥物的藥理作用和副作用,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用藥,短期用藥能達到治療目的就不要長期用藥。
4 老年病科可對老年疾病進行全面整體的治療
老年人由于年齡關系,常常同時患有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內分泌、神經精神等多系統的疾病,如果分科看病,就可能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建議老年人初診最好先到老年科。這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的:
4.1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隨著老年人的年齡增長,機體出現一系列衰退性的變化。故老年人需要安全、飲食、運動、自我保健全方位的健康知識,而老年病專業人員是老年人得到全方位健康知識的基本保障。
4.2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老年人精神活動能力減弱,如記憶力下降、孤獨、抑郁、多疑、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等。這時老年病專業人員的耐心、熱心和良好的溝通技巧是有效加強情感溝通的橋梁。
4.3 老年人患病的特點:
4.3.1 發病緩慢、臨床表現不典型:由于老年人感受性的降低,往往疾病已經較為嚴重,卻無明顯的自覺癥狀或臨床表現。老年病專業人員善于觀察老年人的病情變化,可以準確評估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為及早診斷提供依據,避免延誤診治。
4.3.2 多種疾病同時存在:約有70%的老年人同時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故治療老年病要綜合考慮影響老年人健康轉歸的各種因素,制定全面的治療護理計劃。
4.3.3 病程長、恢復慢、并發癥多:老年病人免疫力低,抗病與修復能力差,致病程長、恢復慢,而經驗豐富的老年病科專業人員會特別注意觀察病情,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護理目標,協助老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總之,老年病科是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疾病特點而設置的。針對老年患者癥狀不典型、多致病因素、多臟器功能減退、多種疾病并存的特點,由多學科組成的治療小組為患者提供全面檢查、診斷、強化干預治療和健康指導等“一站式”醫療服務,為老年心、腦、肺、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和急性重癥病例的搶救提供最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