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地質災害的防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災害的防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質災害的防護

    第1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關鍵詞】柔性防護網;,地質災害;施工要點

    【 abstract 】 east qing highway management area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flexible defend the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e defend the net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which is i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project of protec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provides exampl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 keywords 】 flexible defend the net; ,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 P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幾年,通過工程實踐和探索,柔性防護網技術在國內的工程界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編制了相應的設計、施工和驗收辦法。現在柔性網防護已成功的應用在國內的地質災害、公路、鐵路、礦山等一些項目的邊坡防護上。柔性防護網在地質災害治理中具有環保、美觀等獨特優勢,在自然風景區內地質災害治理中得到大量使用。

    一、工程概況

    資興市東清公路位于資興市東江鎮東南面,該段路是前往東江湖景區重要線路之一,全長計9.5公里,路面寬度為6.0米,地理坐標X=2862600-2870600,Y=38425000-38431000,起于東江湖景區入口,東清公路靠山修建,公路西側均為山體切方段,形成高陡邊坡,由于山體切方以及近期暴雨、久雨,導致公路沿線發生多出地質災害隱患,據調查工作顯示共調查了9.5公里,共發現和調查了地質災害(隱患)點46個,其中中小型滑坡5處、小型崩塌27處、危巖隱患點14處。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無時不在的威脅過往車輛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尤其近來久雨,誘發的地質災害損失顯得更為突出,因此有計劃地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損失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二、柔性防護網網設計

    (一)柔性防護網特點

    柔性主動防護系統是以鋼絲繩網為主的各類柔性網覆蓋包裹在所需防護斜坡或巖石上,以限制坡面巖石土體的風化剝落或破壞以及為巖崩塌(加固作用),或將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圍內運動(圍護作用)。其主要技術優勢及特點如下:

    (1)具有高柔性,高防護強度,易鋪展性。適應任何坡面地形,安裝程序標準化、系統化。

    (2)系統采用模切化安裝方式,工期短,施工費用低。

    (3)系統材料的特殊制造工藝和高防腐防銹技術,決定了系統的超高壽命。系統能將工程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點,其防護區域可以充分的保護土體、巖石的穩固,便于人工綠化,有利于環保。

    (4)作用原理上類似于噴錨和土釘墻等面層護坡體系,但因其柔性特征能使系統將局部集中荷載向四周均材質:鋼絲繩網、普通鋼絲格柵(常稱鐵絲格柵)和TECCO高強度鋼絲格柵勻傳遞以充分發揮整個系統的防護能力,即局部受載,整體作用,從而使系統能承受較大的荷載并降低單根錨桿的錨固力要求 。

    (5)系統的開放性,地下水可以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壓力的升高而引起的邊坡失穩問題;該系統除對穩定邊坡有一定貢獻外,同時還能抑制邊坡遭受進一步的風化剝蝕,且對坡面形態特征無特殊要求,不破壞和改變坡面原有地貌形態和植被生長條件,其開放特征給隨后或今后有條件并需要時實施人工坡面綠化保留了必要的條件,綠色植物能夠在其開放的空間上自由生長,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與坡面防護系統結為一體,從而抑制坡面破壞和水土流失,反過來又保護了地貌和坡面植被,實現最佳的邊坡防護和環境保護目的。

    (二)工程治理方案

    東江湖風景區為當地知名的旅游區,采用漿砌等不利于坡體植被恢復和美觀環保,坡面景觀效果不好,不符合風景區的要求。為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與自然景觀相互和諧,采用以柔性網防護為主的綜合防護措施。根據邊坡主要破壞模式及邊坡穩定性分析,設計治理方案為:危石清理+隨機錨桿+主動網。

    首先清除坡體上的松動塊體,對于個別較大的巖體采用隨機錨桿加固;在西側的危巖帶布置主動防護網。

    (三)主動網設計參數

    根據區內崩塌形態特征,本次邊坡區設計主動防護網采用WF型,考慮到城市道路景觀綠化要求,防護網采用綠色裹塑環保網及格柵網,防護網錨桿采用2Φ18鋼絲繩錨桿,長度4.0m。同時根據防護網的構造要求,錨桿抗拔力不小于50kN,間距取4m。

    主動防護網系統采用:縱橫交錯的2φ18與4m×4m正方形模式(邊沿局部根據需要調整)布置的錨桿相聯結并進行張拉,每張環保網與四周支撐繩間用縫合繩縫合聯結并拉緊,該預張拉工藝能使系統對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預緊壓力,從而提高表層巖土體的穩定性,盡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發生并將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間內運動,以阻止小尺寸巖塊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巖土體的破壞

    三、施工技術要點

    (1)確定區域:一般跨越潛在破壞區2m。

    (2)清除坡面防護區域內威脅施工安全的殘留碎石和松散堆積物,對不利于施工安裝和影響系統安裝后正常功能發揮的局部地形(局部堆積體和凸起體等)進行適當修整。

    (3)放線測量確定錨桿孔位(根據地形條件,孔間距可有0.3m的調整量),在孔間距允許的調整量范圍內,盡可能在天然低凹處選定錨桿孔位;當設計目的是為了加固具有區域性潛在滑動失穩的土質或似土質邊坡時,對非低凹處或不能滿足系統安裝后較好緊貼坡面的錨桿孔(一般連續懸空面積不得大于5m,否則宜增設長度不小于0.5m的局部錨桿,該錨桿采用直徑不小于2φ18的雙股鋼繩錨桿),應在每一孔位處鑿一深度不小于錨桿外露環套長度并能將其容納在內的凹坑或凹槽。

    (4) 注漿并插入錨桿。應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漿,宜采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45~0.50的水泥砂漿或水灰比0.45~0.50的純水泥漿,水泥宜用強度等級不低于32.5MPa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優先選用粒徑不大于2.5mm的中細砂。確保漿液飽滿,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漿體養護不少于三天。

    (5)安裝縱橫向支撐繩,張拉緊后兩端各用4個繩卡與錨桿外露環套緊固連接,繩卡間距宜為鋼絲繩直徑的6~7倍,其U形螺栓應位于尾繩段一側。

    (6)從上向下鋪掛格柵網,格柵網間重疊寬度不宜小于5cm,兩張格柵網間以及必要時格柵網與支撐繩間用φ1.5扎絲進行扎結,當坡角小于45°時,扎結點間距一般不宜大于2m, 當坡角大于45°時,扎結點間距一般不宜大于1m(有條件時本工序可在前一工序前完成即將格柵網置于支撐繩之下)。

    (7)從上向下鋪設QUAROX絞索網并縫合,縫合繩為φ8鋼繩,每張QUAROX絞索網均用一根長約33m的縫合繩與四周支撐繩進行縫合并預張拉,縫合繩兩端交叉反轉合并后各用兩個繩卡進行緊固連接(需要注意的是縫合繩在四個角部網孔處需兩次穿插縫合,且縫合繩不得直接連接到錨桿上)。

    (8)每張網與四周支撐繩間用縫合繩縫合連接并拉緊,該預張拉工藝能使系統對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預緊壓力,從而提高表層巖土體的穩定性,盡可能地阻止崩塌落石的發生并將小部分落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間內運動,同時,在QUAROX絞索網下鋪設小網孔的SO/2.2/50型格柵網,以阻止小尺寸巖塊的崩落或限制局部巖土體的破壞。

    四、結語

    柔性網防護具有施工快速簡便特點。柔性網系統大部分構件都采用標準化的工廠生產,現場主要是安裝作業,施工便捷,可分段施工,大大減輕了施工勞動強度,縮短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柔性網防護具有環保、美觀等獨特優勢。柔性網系統可根據地形靈活布置,不破壞坡體的原始地貌,不影響坡面自然排水和原生植物生長,有利于實現環境美化。東江湖風景區東清公路采用了柔性網防護系統,在最大限度的維持原始地貌和植被的情況下,較好解決了高陡邊坡坡面崩塌、危巖、落石等地質災害問題,為以后風景區內道路高陡邊坡防護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有志,彭偉,陽友奎.論SNS邊坡柔性防護工程實踐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4, 7(sup): 47-50.

    [2]李清. SNS邊坡柔性防護系統的應用[J].鐵道標準設計, 2002(6): 22-23.

    [3]莫開燕. SNS柔性防護在石質邊坡防護中的應用[J].中國水運, 2009(5): 158-160.

    [4]王一澤.主動型安全防護網加固邊坡技術經濟分析[J].鐵路工程造價管理, 2004(2): 7-9.

    [5]賀詠梅,陽友奎. SNS邊坡柔性防護系統的標準化問題[J].路基工程, 2002(3): 18-22.

    第2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一、地質災害發育概況

    我市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汛期地質災害和地面塌陷等。汛期地質災害,主要以突發性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多分布在丘陵山區。誘發災害的直接原因是集中性強降雨,災害的區域與強降雨區域基本吻合,多與山體植被破壞、采礦、修路、切坡建房等有關。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覆蓋型巖溶區和礦山開采區,誘發因素往往與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或礦山采空、地下疏排水有關。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降水趨勢預測

    據市氣象臺*年3月30日預測:*年我市汛期雨量略偏多,總量為700―800(多年均值為666),其中4月份220―250mm,5月份250―280mm,6月份230―270mm。降水相對集中期出現在5月上旬到6月份上中旬,汛期結束期在7月上旬后期。

    2、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市地質環境條件,歷年汛期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及其與降雨關系的分析,結合氣象部門對今年汛期(4―6月)降水趨勢預測,預測*年我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簡稱崩、滑、流,下同)地質災害的數量、規模及危害在總體上略超常年水平,且要高于*年,地面塌陷接近常年。

    (1)汛期地質災害在降水集中期可能分布較為集中,將主要發生在五陂――白竺、蓮花縣、荷塘―神泉崩、滑、流易發區和上栗―蘆溪崩、滑、流次易發區。地質災害具體發生的區域和強度與當時集中降雨的區域和強度有關。

    (2)崩、滑、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時段為4―7月,特別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降水集中期。在集中降水時段,當連續降水達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時,崩、滑、流災害可能發生。當連續降水達到200毫米或短時間(日或數小時)降水150毫米以上時,崩、滑、流災害將很容易發生。

    (3)城鎮、鄉村建設和工業、交通、水利、礦山建設等人為工程活動是誘發崩、滑、流災害的重要因素。山區建房切坡、公路邊坡、露天采礦場、水庫(電站)壩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是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

    (4)地面塌陷的數量、規模與危害接近于往年平均水平,主要發生區域為灰巖地區和坑采礦區。預測桐木―湖塘、赤山楓橋、泉田―巨源、源南―珠亭、蓮花縣城區―下坊為地面塌陷易發區。湘東城區―上株嶺、白源―高坑為地面塌陷次易發區。伏秋干旱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而且巖溶地下水的開采量將有所增加,相應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發生時間以伏秋干旱期為主。

    三、地質災害防護重點和重點防范期

    依據上述預測分析,*年,全市設置崩、滑、流地質災害重點防護區5個;次重點防護區3個;重點工程防護段4個。具置范圍及重點防護內容見附件1―4。

    *年,需要加強監測防范的市級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16處,其中安源區1處,湘東區3處,蘆溪縣3處,上栗縣4處,蓮花縣4處,開發區1處,見附件5。

    崩、滑、流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4―7月,受熱帶風暴或強對流天氣影響,可能延長至9―10月。塌陷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為9月至次年1月。

    四、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國土資源(地礦)部門具體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建設、水務、交通、鐵路、旅游等部門做好有關方面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縣兩級地質災害監測與防災管理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技術支持單位見附件6。

    第3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維護人民生命財富平安,為防止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方法》市處置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全市地質災害概況

    規模皆為小型,年全市發生14起地質災害。其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萬元以上的8起。14起地質災害中,地面塌陷地質災害5處,山體滑坡地質災害7處,崩塌2處,累計直接經濟損失170.5萬元,未造成人員傷亡。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全市各山區、丘陵地帶。

    塌陷災害主要分布在覆蓋型巖溶區和礦山開采區;崩塌、滑坡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切坡建房、修路等地段。誘發塌陷的主要因素是集中性強降雨或干旱,年地質災害主要以突發性的塌陷、小型崩塌、滑坡為主。機井或礦山抽排地下水等引發地下水位大幅變化及礦山采空;誘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是集中性強降雨,同時,與山體植被破壞、采礦、修路、切坡建房等有關。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降水趨勢預測年我市汛期雨量接近終年略偏多,據市氣象臺46月汛期降水趨勢預測。為650750mm多年均值665.6mm比年雨量(564.8mm有明顯增多的趨勢。汛期期間有降水集中期,主要呈現在6月中下旬,局部地區可能發生洪澇或內澇,今年汛期結束期略偏遲,7月上旬后期。

    2.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歷年汛期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及其與降雨關系,根據我市地質環境條件。結合氣象部門對今年汛期(46月)降水趨勢,預測年我市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簡稱崩、滑、流,下同)等地質災害的數量、規模及危害在總體上略超凡年水平,且呈增多的趨勢。

    降水集中期可能形成分布較為集中、數量較多、規模不等的群發性崩、滑、流災害。將主要發生在五陂—白竺、蓮花縣荷塘—神泉崩、滑、流易發區和上栗—蘆溪崩、滑、流次易發區。1市地質災害易發區。

    特別是5月下旬到7月上旬降水集中期。集中降水時段,2崩、滑、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時段為47月。當連續降水達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時,崩、滑、流災害可能發生。當連續降水達到200毫米或短時間(日或數小時)降水150毫米以上時,崩、滑、流災害將很容易發生。

    3城鎮、鄉村建設和工業、交通、水利、礦山建設等人為工程活動是誘發崩、滑、流災害的重要因素。山區建房切坡、公路邊坡、露天采礦場、旅游景區高陡巖體、水庫(電站)壩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是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

    4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區域為石灰巖地區和坑采礦區。巖溶地下水的開采量增加,相應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發生時間以伏秋干旱期為主。

    積極開展外地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各縣(區)要密切關注省、市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聯合的中、短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三、地質災害防護重點和重點防范期

    年全市設置地質災害重點防護區4個;次重點防護區2個;重點工程防護區段4個。具置范圍及重點防護內容見附件12依據上述預測分析。

    受熱帶風暴或強對流天氣影響,崩、滑、流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47月。可能延長至910月。塌陷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為46月和9月—次年1月。

    四、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各縣區應根據今年人化及時調整空虛以政府主管領導為首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做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構健全,職責明確,人員到位,責任到人。要把抗災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鄉(鎮)村。各級國土資源、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具體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市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單位、責任人見附表4各地勘單位應承擔技術支持的責任,積極協助當地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巡查和應急工作。建設、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門應當依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分別負責做好城鎮規劃區、水利工程區、公路鐵路沿線、中小學校區、風景旅游區(點)等本部門管轄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認真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市各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已于年全部完成,要求今年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各縣(區)政府要聘請有資質的單位在年內全面開展并完成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為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準備必備條件,完善“十有”縣建設工作,年內爭取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上報達標。

    3.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體系。研究落實預案規定的各項任務、制度和措施,做好預案中規定的各項應急準備工作。對轄區大中型地質災害隱患點,要編制專門的應急預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公布并組織實施;要依照應急預案“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要求,加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應急預案的認知度;要積極發明條件,適當范圍內組織應急演練,檢驗預案的可操作性,提高應急反應能力;要依托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持單位,建立地質災害專業應急隊伍;要配備必要的地質災害應急專用越野車、GPS照相攝像和通信設備。

    當地政府應及時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土資源(地礦)局要立即派出地質災害專業應急隊伍趕赴現場,一旦發生地質災害災情或重大險情。開展應急調查,分析災害發生原因,預測趨勢,指導并配合現場救援工作;如遇強降雨,出現險情難以判斷,當地政府應堅決采取果斷措施,及時組織地質災害危險區受威脅群眾轉移躲避;各有關部門應當依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

    4.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監測。切實做到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復查,要對山區丘陵城鎮和農村高陡切坡地段進行地質災害隱患全面排查,對排查出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設立警示標志,及時告知當地群眾(或建設單位)村委會、鄉鎮和有關主管部門,指導、督促當地政府和有關單位做好隱患點的防治工作,落實群測群防。要建立地質災害隱患點臺賬,逐點制定監測、報警、人員疏散、應急搶險等防災措施,制作成“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受威脅的群眾手中。要加強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落實專人負責監測工作,做好監測記錄,發現隱患出現活動征兆、險情擴大、加劇變異情況要及時報告,并及時采取防災避險措施,確保人員生命平安。

    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健全縣、鄉、村、組群測群防網絡,各縣(區)要進一步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依照強化責任制、落實防災避災措施的要求,把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建設成機構健全、責任明確、設施齊全、信息疏通、預警及時、反應迅速、上下聯動的網絡體系。

    5.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做好轄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特別是強降雨過程中的地質災害實時預報。要不斷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加強全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會商,加強與當地防汛抗旱指揮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建立通暢的信息傳送渠道。充分利用電視、廣播、電話、傳真、手機短信等傳播方式,及時將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發送給縣、鄉(鎮)村、組防災責任人以及群測群防監測員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以便迅速采取應對措施。

    6.嚴格執行值班、災情演講制度。各級國土資源、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汛期實行24小時專人值班和領導帶班,重要崗位實行主副班制度。要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值班人員的名單、聯系方式及值班電話。

    嚴格執行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速報制度和月、季報制度。各級國土資源、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要確定專人負責地質災害速報和月、季報工作。發生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富損失的地質災害或者重大險情,各縣(區)要按照《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相關規定。必需在接到災情險情的1小時內速報市國土資源局和省國土資源廳。特大型災情險情要同時演講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隨時進行續報。要保證數據準確、及時,不瞞報、不漏報、不錯報。要注意加強地質災害勝利避災案例和預警預報反饋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及時總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勝利經驗和存在問題。做好地質災害月報、季報,應當在每月或每季末月的26日前報市國土資源局匯總,以電子郵件方式報送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無地質災害要進行零報告。

    第4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關鍵詞:邊坡;地質災害;治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C3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專業的治理人員進行重點整治以外,居住在臨近邊坡地區的居民應平時就做好預防工作,在邊坡地區開挖排水溝,將地表水以及雨水及時的排出,并且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以便在災難發生時可以自救。隨著時代的發展,滑坡災害治理的途徑越來越多,實用性也越來越大,但這些成功方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失敗基礎上的,因此滑坡治理工作需要善于總結經驗,不斷完善,以便更好的應對災害,減少人力物力的損失。防治方法的強化需要與科學技術聯系起來,利用新時期的技術來實現更高效率、更簡易的治理操作,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一、邊坡低質災害治理的現狀

    對于邊坡地質災害的治理必須要能夠遵循著“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則,因此,必須要對邊坡地質災害的各項影響因素進行充分的分析,以此為基礎采取綜合治理的方式。現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的治理技術都逐漸的出現,而預應力錨索技術則是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在對邊坡地質災害進行處理時,對于一些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地段,要能夠實行一些預加固工程,這樣能夠有效的防止災害的產生,其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要先進行加固,然后再進行開挖,或者要能夠在加固的同時進行開挖,這樣可以避免在災害發生后的整治。其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利用小錨孔來進行注漿,這樣能夠對邊坡的滑動帶進行加固,這種防治的技術十分的方便,并且工作的強度也很低,具有很強的機械化,能夠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率。并且利用這種技術屬于主動向著邊坡進行加固,具有很大的先進性。

    二、滑坡原因分析

    邊坡地質滑坡具體可以根據坡體體積、滑動速度、滑坡規模等標準分為多種,每一種出現的地區、發生原因、規模等都會有所不同。其中較為常見的滑坡主要有崩坡積層滑坡、基巖滑坡、膨脹土滑坡,劃分標準主要是巖石性質和組成物質。在進行滑坡災害治理時,必須根據不同情況的滑坡進行分析,才能夠制定有效的防護策略。

    1、崩坡積層滑坡原因

    該種滑坡比較經常發生在山麓地帶,災害發生的范圍較小,但由于滑落巖石的速度較快、突發性強,因此在發生時一般不容易避開。滑坡的地貌為圈椅狀,巖石裂痕等發育都比較完整。在滑坡發生后,坡面發生的變化較大,會出現明顯的推移。滑坡發生時如遇到大量降雨還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產生更大范圍的破壞。

    2、基巖滑坡原因

    該種滑坡一般發生規模較大,橫向可以達到數百甚至上千米,縱向能夠達到數十米甚至數百米。基巖滑坡的滑動速度較慢,如果滑動過程中受到抗滑因素的影響有可能進入休眠狀態。基巖滑坡在發生之前或發生初期不容易被人所察覺,又因為其發生規模大,因此一旦發生則會影響巨大,并且造成較大程度的人力物力損失。通常基巖滑坡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是導致地下水改道、泉水枯竭,此類問題會對居民的日常用水造成很大的影響,如不及時治理,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灌溉和植被的供水。

    3、膨脹土滑坡原因

    該種滑坡一般出現在丘陵地區或階地區,一般會在某個地帶較為密集。膨脹土邊坡土質在潮濕時粘性很強,但遇上干燥天氣則容易過于干燥從而導致龜裂,破裂的縫隙影響了土體本身的整體性,因此在遇到雨天時,雨水很容易灌入到縫隙中,使得土體之間的縫隙進一步變大。當膨脹達到一定程度時,則會發生滑坡或坍塌。膨脹土滑坡發生時滑動較為緩慢,因此一般造成的影響也較小。

    三、邊坡地質災害治理技術

    邊坡地質災害治理方案,按照其原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排、削、填、擋、固五大類,在實際治理過程中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幾種進行組合綜合治理。排:排水,分為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適用于與地表水和地下水有密切關系的滑坡。削:削方減載,適用于正在滑動或可能滑動的滑坡,一般布置在滑體的頂部、后部,其原理是減小滑體的滑力。填:回填壓腳,適用于前緣滑面較緩的推移式滑坡和前緣有平緩段的索引式滑坡。擋:通過設置抗滑樁、擋土墻等支攔擋工程來擋住土、巖體的滑動。固:采用錨桿、錨索、格構、噴射混凝土、注漿、植草、防護網等各種方法對滑體進行加固。下面就幾種常用的治理技術進行簡要的介紹。

    1、混凝土噴射加固法

    對于一些邊坡地質災害的表面問題的處理,可以利用混凝土噴射的方式進行處理,這種方法能夠及時的對巖土體進行封閉,并且能夠避免巖土體的潮濕與風化,有效的提升了其強度。并且噴射混凝土還可以與錨桿相互結合使用,主要是應用在一些比較容易風化、以及強度較低的巖石邊坡。對于一些節理發育、風化嚴重以及易受自然力的影響以及一些局部的小型坍塌的巖石邊坡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還有就是爆破施工后,存在的一些比較薄的巖石邊坡,但是這種方式無法應用在外部景觀要求比較高的邊坡。目前開發的噴混植生技術是一種綠色混凝土,可以達到錨固與綠化的雙重效果,得到廣泛的應用。

    2、自然坡率法

    自然坡率法主要是指控制邊坡的高度以及坡度,以此來進行邊坡災害的防治,利用這種方式不需要對邊坡的整體進行加固,便能夠達到自身的穩定,同時這種方式的施工也十分的簡便,成本非常低。坡率具有一定的允許值,并且對于坡率主要是根據相應的穩定性進行計算來確定。

    3、抗滑樁法

    抗滑樁法主要是指在滑床一定深度的地方進行錨固的穿越滑體構筑物,能夠將上部的滑坡推力傳遞到滑床,這樣能夠有效的提升滑體的抗滑能力,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滑坡的穩定性。抗滑樁具有很多的種類,針對不同的類型會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根據其剛性的不同可以分為剛性樁以及彈性樁,根據材料則是可以分為混凝土、木材以及鋼材等。

    4、注漿加固法

    注漿加固法主要是通過對邊坡進行加固,能夠在壓力的作用下將其中的漿液利用管道注入到相應的裂縫中,并且這樣能夠將一些碎裂的巖石進行加固,將巖石逐漸的加固成一個整體,這種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巖石的強度,并且能夠緩解地下水通道中減少地下水的破壞性。但是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注漿之前,必須要對邊坡的特性、形狀以及深度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進行周密的分析,這樣能夠有效的保證注漿的管道能夠在最有利位置進行工作,另外注漿加固法工藝十分的簡單,應用的設備也很少,能夠有效的形成一些封水帷幕。

    5、錨桿(索)加固法

    錨桿(索)加固法主要是將一些不穩定的巖石體以及結構固定在穩定的巖石層中,這樣能夠使他們之間相互連接,因此來形成傳遞的拉力,錨桿(索)加固法主要是應用在各種巖土邊坡以及巖石上,其中加固的效果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取決于錨桿(索)的結構、施工的技術以及質量等,錨桿(索)的結構主要是包括承壓板、錨具以及支擋結構等。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錨桿(索)一般和格構、擋土墻、抗滑樁等組合使用。

    6、擋土墻法

    對于一些由松散巖石和土方構成的滑體,可以利用擋土墻法來進行處理,并且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應用在小型的滑坡,同時也能夠應用在大型的滑坡的處理中。其主要的作用便是要依賴本身的結構強度以及重量來阻止滑坡的下滑力,同時為了能夠保證效果,要能夠科學的選擇擋土墻的位置,一般來說,主要是設置在相應的邊坡的邊角以及前緣的位置,其中的主要結構是懸臂式、重力式以及錨桿式等。

    7、柔性防護網

    對于柔性防護網來說,主要是以高強度的柔性網為主要的部分,并且是利用攔截以及覆蓋的方式來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屬于一種新型的防護結構系統。邊坡的柔性防護網主要是利用防護的功能、結構的形式以及作用等方式進行主動以及被動的防護,主動的柔性防護主要是利用錨桿以及相關的張拉繩施加張力給鋼繩網,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一些破碎巖石坍塌、滾落現象。利用柔性防護網具有很強的優勢,首先是能夠充分的利用柔性材料的防沖擊力性能,同時柔性材料具有很大的鋪展能力,廣泛適用于各種高切巖石邊坡的地質災害防治。

    8、鋼花管注漿

    鋼花管注漿主要是利用鋼花管來進行注漿,可以將相關的漿液注入到巖土體之中,這樣能夠有效的改善在邊坡巖土體的性能以及指標,從而來增強抗滑能力,并且鋼管在相應的邊坡之中還能夠提升其安全性以及穩定性,但是這種方法在進行設計時,一定要注意到相應的巖土體的性質,這樣能夠有效的應用到節理發育的邊坡。

    9、生物工程法

    通過生物工程方法來治理的措施主要有鋪草皮護坡法、液壓噴播種草技術、溝穴種植法、漿砌片石的骨架法等。

    9.1草皮護坡

    鋪設草皮來護坡是指人工培育草坪,把草皮運送到坡面,按照要求重新鋪設,使得邊坡很快形成草坪的方法。該方法適合于各種巖質邊坡和土質邊坡,特點是形成草坪的速度快、時間短、功效快,還可以減少水土流失。該法后期的管理養護工作比較困難,草坪成活率較低很容易被沖走。

    9.2液壓噴播種草技術。

    通過液壓來噴播植草的方法是指把草種、保水劑、木纖維、粘合劑、染色劑、肥料等跟水混合后通過噴播機噴到目的區域從而建設草坪的綠化技術,噴出的懸濁液含有草種且有很強附著力,噴射不重復不遺漏,能夠均勻噴播草種,在保濕條件下,草種可以快速發芽成長為草坪。該方法是一種高質量、高速度的現代化綠色技術,其具有質量高、適用范圍廣、造價低、防護性好等優點,該方法適用于土質的邊坡。

    9.3溝穴種植法。

    在溝穴內種植植被是人工在邊坡挖穴、挖溝種植藤木、灌木等,是一種較為傳統的防護技術。該方法造價低廉、施工簡單,但是植被種子容易被沖走,成活率較低。

    9.4植生帶綠化法。

    該技術通過機械設備根據特定的生產工藝,把肥料、草種和保水劑按照一定密度種植在可降解無紡布或者其他的材料上,通過機器針刺和滾壓來進行復合定位,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格的產品。

    9.5漿砌片石框架法。

    漿砌片石作為坡面的骨架可以保護植被,通過與鋪草皮、土工格室、栽植苗木、噴播植草等方法結合形成護坡技術。根據漿砌片石的不同形狀可分為拱形、方格形和人字形。該方法的優點是見效快、穩性效果好,但是容易受到坡面和坡度的影響,景觀和生態效果比較差、成本也比較高。

    9.6鋼筋混凝土的框架植草。

    通過在邊坡上面澆筑鋼筋混凝土,進而形成框架,在框架內植草的方法同漿砌片石的護坡方法相似,區別在于該法具有更好的加固作用,適用于各種邊坡,定性較好、見效快,缺點是綠化的層次比較單調、成本較高。

    結束語

    邊坡地質災害在各種工程中是很常見的,對邊坡地質災害的治理也是非常復雜的系統性工作。邊坡地質災害的成因各不相同,對其治理技術也各有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目前較為廣泛使用的幾種治理方法,為實際工程中的治理提供了參考以及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志祿,張燕.隴南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及預警技術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1.

    第5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一、全縣地質災害現狀

    據初步調查,到2003年汛期止,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26處,有一定規模、危害程度較大、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地質災害52處,其中:滑坡22處,體積108.27×104立方米;危巖崩塌21處,體積168.0055×104立方米;泥石流5處,體積20.76×104立方米;地裂帶2處,分布面積1.23平方公里;不穩定岸坡1處,總體積0.26×104立方米;病害水庫滲漏1處。特別是在每年汛期期間,因強降雨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尤為突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我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應急救援機構的組成和職責

    (一)領導機構

    為切實加強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救援工作的領導,保證災害發生后救援工作有序進行,縣政府決定成立**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縣國土房管局,龍飛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并抽調相關人員負責日常工作。

    (二)領導小組職責

    1、負責指揮、協調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救援工作;

    2、負責組織、協調搶險所需的物資、資金、裝備等;

    3、負責災區內的財產撤離、人員轉移以及災后重建工作。

    (三)部門職責

    1、縣國土房管局、建委、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門負責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影響范圍,提出應急治理措施,防止災情擴大;分級報告地質災害災情,使災情得到有效減輕和控制;對有災害跡象而未發生的地域,要采取積極的防護措施,避免災害發生。

    2、縣民政局、貿易局負責及時設置避災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調配、發放救濟物品以及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并做好災民的轉移和安置。其次,會同當地人民政府做好災后恢復與重建工作以及災民的安撫和善后工作。

    3、縣交通、電力、通信、市政等部門,負責盡快搶修恢復被破壞的交通、通信、供電、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保證人民基本生活。特別是通信、交通部門,要盡量保證地質災害應急通信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運送的交通暢通。

    4、縣衛生、醫藥部門負責做好傷員的醫療救護、藥品供應和衛生防疫工作。

    5、縣公安局負責維護災區的社會治安、交通秩序、救災物資的安全以及火災預防與撲救。

    6、縣環保局負責災區內對人體、土壤、水源等可能產生危害的因素進行監測、分析,積極采取消毒等防范措施。

    7、縣氣象局負責災害天氣的及時預報,并提出應對防范措施。

    8、災害發生地的街、鎮、鄉人民政府(辦事處)負責組織挖掘機、運輸車、帳篷等救災所需的工具、設備和物資。

    三、應急搶險救援程序

    (一)全縣范圍內一旦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領導小組立即啟動本預案,迅速展開應急搶險救援工作。

    (二)災害點進入臨災狀態時,預警信號人應立即發出“明白卡”上確定的預警信號,受威脅群眾聽到預警信號后,應立即按照“明白卡”上確定的撤離路線轉移到“明白卡”上確定的安置地點。

    (三)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在接到災情報告后,應立即趕到現場,將災情報告縣政府,并配合當地政府開展救援工作及善后處理工作,進一步了解情況后向縣政府報告。

    (四)地質災害發生地的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根據不同災害類型采取相應救援措施。

    (五)發生災害后,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指導各街鎮鄉政府(辦事處)按以下程序進行現場搶險,開展應急救災工作:

    1、立即組織營救受傷人員撤離現場或采取其它防護措施,保護受災區域內人員的生命安全。

    2、迅速查清災源體,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和現場調查情況,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的規模和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進行統計,確定其等級、成災范圍。并對可能發生的繼發災害和后續可能發生的災害做出判定、預測。

    3、迅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調查組進行現場調查,查明災害發生的形成條件、引發因素,并對災情進行評估,提出處理措施;對出現險情的隱患點,應依據前兆特征判斷危險性程度、激發條件,采取有針對性應急措施阻止或延緩災害的發生。

    4、對人體、土壤、水源等可能產生危害的因素,迅速采取消毒等防范措施。

    5、對災害點進行監測,直到應急救援工作結束。

    四、其他事項

    (一)發生一般級地質災害,所在街、鎮、鄉應在24小時內將災害情況報告縣領導小組。發生重特大地質災害的,所在街、鎮、鄉應在1小時內將受災信息報告縣領導小組,6小時內上報災情和救災情況,報告內容包括:

    1、發生位置,包括街、鎮、鄉、村、社等;

    2、發生時間、傷亡人數;

    3、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可能將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4、地質災害類型;

    5、地質災害規模;

    6、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包括地質條件和誘發因素(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

    7、發展趨勢;

    8、已經采取的防范對策、措施;

    9、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議;

    (二)縣領導小組辦公室電話號碼,各街、鎮、鄉的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電話及時公布。

    第6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1礦山地質災害的常見類型

    1.1地下水位變化引起的地質災害

    由于地下水位變化引起的地質災害中,最常見的就是礦坑突水涌水,同時也是危害較大的一類地質災害。在采礦過程中,需要對礦坑的涌水量進行估算再采取采礦措施,如果在對礦坑的涌水量估算之后地下水位突然發生變化,特別是當礦坑的實際涌水量大于估算值時,就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在采礦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將老隆打穿,貫穿透水斷層,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突然遇到暗河或者蓄水溶洞,那么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會大量涌入到老隆。由于這個過程突發性非常強,并且涌入的地下水規模非常大,所以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井巷被淹,甚至對采礦人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除了礦坑突水涌水之外,地下水位的改變也會引起坑內潰沙涌泥,這是伴隨著礦坑突水發生時一種常見的災害。如果在采礦的時候突然遇到蓄水溶洞,溶洞中除了水之外,還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屑,溶洞中的泥沙和石屑也會和水一起涌入到坑內。除此之外,透水斷層以及地裂縫的存在也會把一些沉積物涌入到坑內,導致大量的泥沙將坑堵塞,采礦人員以及采礦機械都會被泥沙所埋,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可以毀滅礦山。

    1.2巖石體變形引起的地質災害

    在礦山地質工程中由于巖石體的變形也很容易引起地質災害,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采礦過程中發生的坍塌事件。在采礦過程中的采空區,如果保留的礦柱受到損害或者數量不足都會使礦柱的支撐能力受到影響,當支撐能力不夠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面的塌陷,在礦體埋藏的越淺的地區發生塌陷的概率就越大,如果埋藏的深度足夠,在崩落的采空區沒有及時回填也會發生大面積的塌陷。在巖溶的分布區,如果礦山排水疏干也會導致溶洞上方的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會對建筑物以及道路資源、耕田資源造成巨大的傷害,同時也會在塌陷之后將一些地表水或者地面水灌入坑內,導致淹井事故的發生,使得地質采礦要停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另外,如果礦坑的周邊的巖石受到很強的地殼應力,那么就會強烈收縮,而在采礦的過程中由于挖井等,會使礦坑周邊的巖石出現廣闊的空間,那么被強烈收縮的巖石受力就會突然釋放,導致巖石破裂,分成很多碎片向四周噴射,對采礦人員造成危害。由于不合理開采會造成采礦場邊坡失穩、巖崩以及滑坡現象的發生,尤其是在露天開采的地質工程中更為常見。在采礦過程中,由于采礦活動還可能引發地震的發生,只要遇到一個小地震就會對采礦的井下和地面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

    1.3礦體內因引起的地質災害

    由于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主要有礦坑火災、瓦斯爆炸以及地熱,尤其是在煤礦資源的開采中非常常見。在采礦過程中,由于通風措施沒有做好,在礦井內容易聚集很多的瓦斯,當瓦斯濃度到達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發生爆炸,導致嚴重的后果,不僅整個礦井被毀,同時還會造成井內工作人員的傷亡。礦坑火災常見于硫化礦床,硫化物在氧化的過程中會放熱,放出的熱量沒有及時疏散,當熱量聚集到某一程度的時候礦井內就會發生自燃現象,使礦山發生火災,使底下礦產資源受到嚴重的損害。浪費了巨大的資源,同時還會導致農作物和樹木的死亡,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礦石在開采的過程中深度越大受到的地熱也越大,由于地溫非常高,使得采礦的環境非常惡劣,采礦過程受到嚴重影響。

    2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2.1重點防治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為了做好重點防治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首先,在礦山開采之前,要合理設計邊坡的參數。同時在開采的過程中要通過掃描以及嚴格的監測等措施來及時了解礦區的邊坡,從而穩固礦區邊坡。為了防止開采的過程中出現巖石變形或者開裂導致的噴射現象,在開采之前一定要做好專業的地質工程勘察工作。同時還需要做好開采前的準備工作,例如設計合理的邊坡坡度和渣場棄渣的方量,并做好災害防護措施,做好攔渣以及擋墻的準備,如果在開采的過程中出現災害可以及時處理,避免噴射現象帶來的巨大損失,同時在開采的過程中要嚴格規范工作人員的操作,禁止亂棄。對于礦山中原來發生過災害的區域,要特別做好預防工作,減少災害的發生。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要做好坑道的支護工作,避免塌陷現象發生。

    2.2其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為了避免塌陷、邊坡失穩以及滑坡現象的發生,需要在開采之前合理設計邊坡參數,設置排水溝,做好邊坡上的排水工作。開采過程中在一些重要的地段要做好攔擋巖石碎屑的措施,避免滾石現象的發生。同時加強開采過程中的現場管理工作,加強所有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讓所有的員工都能夠重視礦山開采的安全,并且做好安全防護工作,規范工作人員的操作。在開采結束后要及時做好填平工作,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減少由于采礦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3結語

    第7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區劃;防治措施;井陘礦區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99

    據歷史資料考證,多年來,井陘礦區自然災害頻發,主要是干旱、風雹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地質災害較為少見。井陘礦區概因井陘煤田的開采而設立,煤炭是礦區主要的經濟命脈。近幾年礦區雖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但因煤炭開采形成的采空區、廢渣矸石、山體不平衡等給礦區埋下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由于長期開采,造成大面積地下采空區,導致大范圍地面塌陷,對礦區人民的生命、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峻的威脅。合理的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可以為礦區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和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1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概況

    1.1自然地理

    井陘礦區位于河北省西部,屬太行山中段東麓的低山地帶,東距省會石家莊48km,西臨山西省界,四周與井陘縣接壤。全區地跨北緯38°01′~38°08′,東經113°58′~114°06′之間。轄區面積70.29km2,總人口為12萬人。井陘礦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全區境內年平均降水量568.8mm,多集中在6月和9月之間。全區內無大型地表河流,南部有綿河和甘陶河,北部有小作河。

    1.2地質環境

    井陘礦區地形西高東低,是一個南北長約25km,東西寬約10km,三面環山,一面開闊的自然小盆地。盆地的底部地勢低洼,地表水經橫澗川流入綿河,北部和南部分別有小作河灘、荊蒲蘭河灘,西側為大合山和云鳳山,東側為青石嶺山,形成了三山一丘、一洼、三河灘的地貌特征。盆地因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斷層陷落而形成,周圍被奧陶系石灰巖環繞,中間被第四系黃土覆蓋。井陘礦區的地質構造形態是一個狹長的地塹。正斷層、逆斷層、褶曲及特殊的低角度層滑構造、巖漿巖侵入、陷落柱等相互切割和干擾,構成了本區的地質構造形態。

    2地質災害現狀及成因分析

    2.1地質災害現狀分析

    據井陘礦區地質災害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區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19處,災害類型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全區內發現地面塌陷隱患點11處,地面沉降隱患點7處,其中紅星煤礦蛤蟆山井、瑞豐煤業有限公司、賈莊煤礦山口礦井、原新王舍煤礦4處的隱患點既有地面塌陷隱患,又有地面沉降隱患,由此合計,全區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隱患點共14處。全區內發現滑坡隱患點2處,泥石流隱患點3處,由于泥石流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周期性,泥石流的隱患點應大于目前調查到的數量。綜上分析,全區共1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大部分隱患點分布在采空區范圍內,尤其是煤炭資源開采強烈的區域。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隱患點居多,尤其是地面塌陷隱患點所涉及的村莊、企業單位數量最多,因此采空區地面塌陷也是井陘礦區主要的潛在地質災害。

    2.2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2.2.1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井陘礦區采煤歷史時間長,地下礦層(體)不同程度地被采空。采空區圍巖原有的自然平衡狀態受到破壞,應力重新分布。在達到新平衡狀態的過程中,上覆巖層遭到破壞波及到地表,使地表產生垂直及水平變形,導致地表移動、開裂、沉降,因此造成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伴生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問題。

    2.2.2滑坡

    煤炭開采是誘發礦區滑坡的主要決定因素。露天開采的邊坡角、地質條件和地面塌陷都會引發滑坡。采空區形態和坡面控制著采空區地表斜坡巖體的運動,大范圍的采空區,使上部巖層有效的支撐力減弱。受巖層性質、降雨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斜坡巖體沉裂和塌落,最后牽動巖體薄弱面,形成滑用妗

    2.2.3泥石流

    采煤形成的廢石、煤矸石隨意堆放,堆積量大,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固體物質來源。如遇汛期和強降水,地面塌陷、地面裂縫的程度加大,會進一步誘發泥石流的發生。

    3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危害的居民點、村莊、生命線系統工程、公共服務設施較為集中的區域劃為重點防治區,將人類活動相對較弱、居住較為分散的區域劃為次重點區或一般防治區。

    (2)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必須在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地質災害的分布狀況、變化趨勢、危險程度及危險特征等,將地質災害易發性強、危險性大的地段和發展趨勢不穩定的區域,作為重要防治區。

    (3)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應緊密結合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全面分析,劃出不同類型的防治區。

    4地質災害防治區劃

    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和所在區域(地段)的重要程度是地質災害防治區劃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根據井陘礦區地質災害易發性程度以及采空區、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的空間分布,兼顧地質環境條件,自然地理單元和鄉鎮轄區的完整性,結合區劃原則,綜合分析,將全區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以及一般防治區。

    4.1重點防治區

    重點防治區為近期發生沉降塌陷的煤礦采空區和正在進行煤炭開采的區域。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13處,以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為主,面積為7.74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1%。該區人工開采活動較強烈,開采歷史長達百年,地下采空區成面狀和網狀分布,歷史上地面塌陷分布較密集,隱患突出,造成耕地損毀、道路破壞、水利設施廢棄等。采空區塌陷對重要交通、工程、服務設施的破壞后果嚴重,潛在損失巨大。由于開采歷史較長,地下采空區情況復雜,容易形成塌陷并伴生地裂縫。該區的重點防護對象包括區內村莊、社區、重要交通路線、廠礦、水利工程、電力設施等。

    該區的防治措施以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為主。加強地質災害的詳細勘察,密切監測發展動態,做好防災避災措施;嚴格管理采礦活動,嚴禁濫采亂挖,對已造成的采空塌陷區采取治理措施,如平整土地,恢復耕地的使用;及時組織受地質災害嚴重影響的居民搬遷避讓;修理整治損害嚴重的交通干線,設置危險警示標志;將重點災害防治區列入禁建區,進行規劃控制。在綜合治理的同時,保持區內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穩定。

    4.2次重點防治區

    次重點防治區為停采時間長久、穩定性較好的煤礦采空區和滑坡、泥石流發生相對集中區。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以滑坡、泥石流為主,面積為10.81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5.4%。區內地表主要為農田及林地,人類活動主要為地下采煤、石灰巖礦開采及溝谷中修造梯田等。該區經多年煤礦資源開采,資源趨于枯竭,原采空區基本趨于穩定。重點防護對象為區內廠礦、重要交通路線、水利工程、電力設施等。

    該區的防治措施以工程治理和生物工程為主。加強地質環境的監測整治,規范開采行為,對采煤礦的開采界線進行嚴格審批和檢查,采取留設礦柱和回填采空區方式防止地面塌陷的發生;對已造成采空區塌陷的地區應采取工程治理,盡量減少人為工程活動對地形的擾動破壞;加強地面塌陷的專業監測,滑坡、泥石流實行群測群防,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雨季的排查力度。

    4.3一般防治區

    一般防治區為礦區周邊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區。該區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面積為21.07km2,占全區總面積的30%。防護對象為范圍內的道路沿線和風景旅游區、林地。該區的防治措施以監測、生物工程為主。全面開展地質災害排查、核查、監測,及時發現隱患;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生活環境;永久性建筑避開危險地段,實施生物工程和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措施。

    5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是確保礦業城市安全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是正確制定防災減災策略的前提和基礎,是地質災害防治的必要環節。井陘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是有針對性、主次分明的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進行有效管理,從而達到更好預防地質災害的目的。在城市安全關注度日益提升的情況下,采取綜合措施對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已迫在眉睫,展望未來,還需要完善各級法律法規,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預警系統、應急系統,提高治理技術水平,加大防治資金的投入等,更需要礦區人民的共同努力,積極做好防治與整治措施,共同建設礦區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條例[Z].國務院第394號國務院令,2003.

    [2]韋仕川,欒喬林,黃朝明等.地質災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規劃軟措施研究綜述及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14,23(03):159165.

    [3]河北省井陘礦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井陘礦區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84100.

    [4]陳志國,辛建偉,和懷中.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地質災害區劃與防治規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19(03):8691.

    [5]周書東,王小霞,李廷芥.煤田開采誘發環境地質問題及防治對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03):351354.

    [6]肖和平.我國煤礦的主要地|災害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2(01):5558.

    [7]唐立梅.魯甸縣地質災害特征、成因及防治區劃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7.

    [8]喬建平,趙宇,楊文.四川省及重慶市滑坡危險度區劃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0,9(01):6871.

    [9]丁星妤,戴塔根,包從法等.云南滇中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22(02):6975.

    [10]張燁.山西采煤沉陷區治理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11]IJ Nwadialor. Minimizing the Impact of Mining Activities for Sustainable Mined-Out Area Conservation In Nigeria[J].FUTY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2011,6(02):6880.

    第8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關鍵詞: 地質災害; 信息化; 系統建設; 廣東省

    Abstract: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g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in the area.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infrastructure status, data resources status, application system statu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analyzed, and six problems are found out.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ctual work demand,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amework is designed.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proposed from seven aspects. It will achieve data integration, result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realize the ful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 resourc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come a strong support for decision-making in the region, m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lives and property.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uangdong Province

    廣東省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據統計,2009~2014年廣東省共發生地質災害2939起,共造成121人死亡、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548.26萬元。其中地質災害以崩滑流地質災害為主,主要特點[1-2]:一是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大范圍崩滑流地質災害易發群發。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854處,威脅總人口35.01萬人,潛在經濟損失77.07億元,其中,威脅100人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569處,而且,每年汛期的強降雨還將增加一批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面對此情勢,借鑒多方研究成果[3-5],全面總結廣東省已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實際工作需求,通過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通信網絡系統、標準化體系、數據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和多目標、多節點、多層次應用系統,形成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綜合一體化的、可持續擴展的信息化技術框架,達到數據集成化、成果可視化、信息綜合化、系統一體化,實現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各信息資源及服務資源的充分共享,同時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快速響應和對社會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成為政府各級主管部門及領導進行決策的有力支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1. 信息化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信息化現狀

    1.1.1基礎設施現狀

    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絡框架構建基本形成了包括互聯網、政務外網、國土資源主干網、數據專網等內外網物理隔離的多級多節點網絡結構,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提升至50兆,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國土資源廳的專用網絡連接(4兆光纖),接入國土資源主干網,實現國家、省、市、縣國土資源系統的多級節點互聯互通;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氣象局的專用網絡連接(4兆光纖),實現數據同步共享與視頻會商;依托前期項目實施建立了基于GSM/GPRS的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通信網絡,實現了動態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和管理。在網絡信息服務方面,構建了地質災害應急決策支持系統,面向各級領導提供地質災害應急信息保障,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網,面向社會地質災害及其應急防范知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

    基于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在總站建立了獨立機房,實現內外網數據物理隔離,配有專門屏蔽柜放置數據存儲服務器,基本滿足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的數據存貯、系統建設和安全保障需求;在會議室建設了大屏幕視頻會議系統,實現音視頻雙流信息傳輸,可基本滿足視頻會商、應急指揮等功能需求。

    1.1.2 數據資源現狀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在長期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研究工作,已經完成建立的基礎數據資料主要包括:全省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綜合研究數據庫、全省1萬∶20萬分幅水文地質空間數據、1萬∶50萬全省環境地質數據庫、1萬∶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1萬∶5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全省地質災害及群測群防數據庫等;成果類數據包括近5年來全省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一級)。此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遙感影像、基礎地理等空間數據。其中:全省各比例尺基礎地理底圖和SPOT-5影像數據等。這些數據為全省地質災害預警、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以及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等提供信息服務,需要進一步通過數據集成和完善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對各應用領域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務。

    1.1.3應用系統現狀

    目前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以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為起點,已初步建立集全省地質災害數據庫管理、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警成果、視頻會商為一體的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平臺作為省政府應急平臺體系的第一批專業應急平臺試點也正在逐步建設與完善之中;地質環境管理業務審批已納入省級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實現網上審批,具備一定條件,其它業務管理系統也納入金土工程,開始啟動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型:

    地質災害信息采集處理系統:主要有地質調查野外采集系統、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管理系統等。

    地質災害數據庫管理系統:主要有全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系統、全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系統、地質災害防治成果數據庫管理系統等。

    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指揮系統:主要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地質預警系統、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地質災害信息反饋系統、地質災害應急決策支持系統等。

    1.2 存在問題

    1.2.1海量數據分散無序、數據集成度較低

    目前地質災害數據覆蓋面較廣、種類繁多、有大量的觀測數據及成果數據。但這些數據比較分散,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匯總,難以聯合應用、協同工作和動態更新。現有的地質災害數據庫標準都是以項目為基礎編制的,專業性強,沒有健全的數據標準和規范,難以聯合使用。除此之外,數據采集、匯交、檢驗的標準不同,致使不同數據源獲得的數據質量既無法保證,又不能保證異構地質災害數據的有效兼容,進而影響業務的進展和綜合分析的進行。

    由于缺乏相關的規范,數據不能保持及時的更新。尤其在環境發生變化或災害發生后,相關地質災害數據不能保證實時動態更新,使分析人員在進行災害分析或災后數據解析時,不能第一時間使用最新的數據,影響分析的準確性。不能滿足地質災害監測管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對數據時效性的要求。

    1.2.2缺乏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

    由于地質災害數據的信息動態更新維護及交換機制尚未建立,在積累大量數據的實際條件下,卻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造成了各種數據之間關聯性差、應用系統之間無法互通的情況,嚴重制約了各業務部門的數據共享、服務和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工作的開展。

    1.2.3綜合分析能力不足

    現有的系統無法滿足相關業務部門的需求,基本上處于“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不解渴”的尷尬處境,既無法服務于社會公眾,又無法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有力的決策支持。數據挖掘深度不足,沒有相應功能輔助數據的“二次或多次開發”,生成應用決策所需的“數據產品”和“信息產品”。

    1.2.4信息服務能力不足、可視化程度低

    現有系統基本為面向專業人員的“內部”系統,數據及分析成果空間展示度低,缺乏基礎信息,更沒有災害影響范圍、防災減災方案、避難路線模擬、自然資源分布利用等綜合研究成果的展示。

    1.2.5急需加強數據及信息安全保護

    隨著信息系統使用的越來越頻繁,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由于地質災害防治本身對信息服務需求的緊迫性,系統及數據安全顯得格外重要。也就要求我們在進行信息系統安全建設整改技術方案設計時,應以《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為基本目標,可以針對安全現狀分析發現的問題進行加固改造,缺什么補什么;也可以進行總體的安全技術設計,將不同區域、不同層面的安全保護措施形成有機的安全保護體系,落實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和數據安全等方面基本要求,最大程度發揮安全措施的保護能力。

    2.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平臺建設

    2.1 系統總體設計

    2.1.1系統邏輯結構設計

    從系統部署和運行的邏輯結構上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圖1)包括省級地質災害信息平臺和區縣級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采集和業務終端,以及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終端系統,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絡和傳感器,系統基于區縣―省市―國家的3級全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絡及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絡,實現了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分析業務信息和動態監測信息的互聯互通、綜合管理、瀏覽查詢、統計分析和信息服務。

    從數據流程角度,地質災害防治數據的采集、處理、維護由不同的地環節點進行,邏輯上數據是由區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地州地質環境監測站省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監測院傳輸和匯總。

    從信息服務角度,不同級別節點信息服務內容有所不同。省市級節點提供了全方位的地質環境信息服務,區縣節c提供了轄區內的地質災害信息服務。

    從系統開發和構建的邏輯結構上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自底向上可分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信息服務層,信息應用層,標準體系及安全防護體系組成(圖2)。

    基礎設施層是支撐平臺運行的基礎,主要包括:互聯網/國土資源政務專網/內部網絡、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移動通訊網絡、物聯網,以及地質環境野外監測儀器、傳感設備、監控視頻設備、數據存儲設備和計算機服務器、大屏幕顯示設備等。

    數據資源層是平臺服務的內容,由數據采集系統、基礎數據庫、操作數據庫構成地質災害數據中心,為“系統”提供數據資源。其數據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動態監測、群測群防等,以及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基礎地質、對地觀測遙感影像等。數據資源層的資源通過數據中心統一組織和管理。

    圖2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構建的邏輯結構

    Fig.2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服務層基于SOA框架建設,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功能:一是管理功能,如:用戶注冊管理、單點登錄與權限認證、數據匯總集成與更新維護;二是應用功能,如數據查詢瀏覽、空間化服務、以及地質災害的業務應用模塊,例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

    信息應用層是在信息服務層的支持下,根據地質災害防治需求,建立的面向業務管理及面向決策支持的信息服務。

    2.1.2系統架構設計

    圖3 平臺總體架構設計

    Fig.3 Platform architecture design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體系結構(圖3)包括數據采集層、數據中心、信息系統和信息系統4個組成部分。系統基于各類地質災害信息,通過數據采集子系統,采集各類地質災害信息業務信息,構建統一的數據中心;基于數據中心提供的統一數據模型和數據服務,構建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子系統,通過信息系統為地質災害防治業務提供一張圖服務,為政務辦公系統提供各類信息服務。

    (1)數據采集層

    數據采集層獲取的數據主要是各類專業屬性數據、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專題空間數據、災害點(體)空間數據及其他數據。專業屬性數據通過入庫工具或傳感器自動導入到屬性數據庫中;空間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及保密處理,通過專業的入庫工具或GIS工具導入到空間數據庫中;由調查、綜合研究或其他活動獲取的未建庫或初建庫的數字化文件/數據庫,通過入庫工具直接進入到數據中心層。

    (2)地質災害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構建與網絡和硬件存儲環境之上,基于關系數據庫和GIS技術,面向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和信息平臺構建的統一的數據存儲、管理、應用和服務平臺,是業務系統與數據資源進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軟硬件設施及其數據、業務應用等的有機組合。

    數據中心在已建設完成的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基礎上,面向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和信息平臺建設需求,構建統一的數據存儲、管理、應用和服務平臺,兼容基礎地理、基礎地質、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動態監測、業務應用系統等各種來源的多源、多尺度海量數據,實現各類地質災害數據的一體化存儲、管理和服務。基于元數據和數據查詢檢索系統,實現數字化資料的管理、查詢、檢索和一體化服務。

    (3)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層構建于數據中心之上,提供了面向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決策支持的一體化信息服務。其中業務應用系統面向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穩定性評價、預警指揮等專業領域,實現了業務應用的專業軟件和工具。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及“一張圖”基于業務應用系統,集成各個業務應用及其成果數據,展示數據中心內的本底數據、業務數據、數據產品和信息產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一張圖的基礎是一個統一的、多分辨率的三維地理環境,實現從宏觀、到區域、到局部地理環境的三維可視化;在三維可視化環境下,基于GIS技術,應用不同的圖層,集成地質災害位置、分布、動態監測、群測群防等多種來源的數據和信息;基于這些信息實現不同的業務應用,例如災害信息的空間分布、信息查詢、統計分析;動態監測信息的可視化;監測預警成果的展示以及與災害點、群測群防點的疊加可視化和分析等應用。

    (4)信息系統

    基于政府和業務支撐部門具體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業務流程,建立各類信息(例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工具。實現面向公眾的信息系統和面向政務系統的信息模塊。

    2.2 信息化平臺建設

    基于以上系統設計目標和任務,平臺建設內容主要分為網絡及機房建設、基礎軟硬件采購、標準體系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及系統集成與咨詢7個方面(表1)。

    3. 結論

    本文從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基礎設施現狀、數據資源現狀、應用系統現狀3個方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1)海量數據分散無序、數據集成度較低;(2)缺乏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3)綜合分析能力不足;(4)信息服務能力不足、可視化程度低;(5)急需加強數據及信息安全保護。結合廣東省已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實際工作需求,設計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邏輯結構和系統架構,并從網絡及機房建設、基礎軟硬件采購、標準體系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及系統集成與咨詢7個方面提出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平臺的基本內容,最終實現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各類信息資源及服務資源的充分共享,同r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快速響應和對社會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成為政府各級主管部門及領導進行決策的有力支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魏平新,李秀娟. 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實踐[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5, 26(1):138-144.

    WEI Pingxin, LI Xiujuan. The meteorologic early warning research of sudden geo-hazard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5, 26(1): 138-144.

    [2] 龔民,陸顯超. 廣東省地質環境分區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6, 17(3):167-169.

    GONG Min, LU Xianchao. Study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zon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6, 17(3):167-169.

    [3] 徐巖巖. GIS 支持下的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建設[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2, (1):57-59.

    XU Yanyan.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 (1):57-59.

    [4] 王小平, O仁先, 江鴻彬. 省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設探討[J]. 資源環境與工程, 2006, 20(3):295-300.

    WANG Xiaoping, SUN Renxian, JIANG Hongbin.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t provincial level [J].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2006, 20(3):295-300.

    [5] 張像源. 基于ArcGIS Server的天津市突發性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設計與實現[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2, 23(2):111-115.

    ZHANG Xiangyua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udden geologic hazar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ianjin base on Arc GIS Server[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2, 23(2):111-115.

    [6] 祝桂峰. 廣東對占用征收林地實行定額管理[J]. 西部資源, 2014(4):59-59.

    Zhu Yong. Guangdong quota management of the occupation of forest land [J]. western resources, 2014 (4): 59-59.

    第9篇:地質災害的防護范文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

    0.引言

    在全球的氣候變化異常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地質災害也在不斷的增多,尤其是人類的活動加劇以及范圍的擴大,在工程建設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地質災害的發生狀況愈來愈頻繁,我國可以說是地質災害比較嚴重的一個國家,地質災害的種類比較的繁多,并且在災害的程度上也較為嚴重,地質災害的分布情況也比較的廣泛,這些情況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嚴重的阻礙作用。

    1.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概述

    在我國的工程建設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對于地質環境的破壞也在進一步的增加,巖土工程是在歐美國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一時期所興起的一種土木工程技術體制,它主要是以求解巖體以及土木工程問題作為重要的內容,在工程施工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巖土工程這一領域的市場競爭已經是愈來愈激烈[1]。在我國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已經從農村到城鎮開始實施了眾多的工程施工,對于這些工程建設實施的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到巖土體的開挖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情況,同時也會出現與巖土工程實施過程中地質災害發生的事件,巖土工程主要是指在這一工程的過程中涉及到對巖土體的開挖以及加固的工程,而巖土地質災害的防治就是對于由人類活動或者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治使其危害得以有效的降低。在防治的目的上就是為了能夠有效的把所產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從而起到保護的作用,從我國的發展情況來看很多的地質災害人為活動造成的較多,故此,必須要在這一方面加以有效的防治。

    2.我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的幅員比較的遼闊,在地里位置上有著非常獨特的性質,在地質結構方面比較的復雜,再加上我國的人口比較的龐大,經濟方面也較為的滯后,故此,這些原因對于地質災害的承受能力就顯得較弱[2]。在我國,對于眾多的地質災害基本都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由于工程建設的施工,導致了地質結構發生了變化,從而發生了一些地質災害,根據有關的資料顯示,在近些年的發展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據著總體自然災害的20%左右,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表現的尤為凸出,由巖土工程所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現象較為常見[3]。滑坡主要是斜坡上的巖土在受到工程施工的影響下,沿著坡體的軟弱面大面積的下滑這一現象;而泥石流則是洪流的一種表現,它主要是由于降水量過大而在山坡或者是溝谷上經過雨水的帶動下,攜卷著大量的泥沙以及巖土等固體物質的洪流從山坡向下傾瀉;崩塌這一地質災害主要是發生在一些坡體較陡的地方,這是由于巖土的根部沒有支撐物而造成的失穩,從而發生向下傾倒或者是翻滾,從而造成了災害的發生;另外就是地表的變形,這一地質災害主要是表現在地表的塌陷以及沉降等,根據有關的統計數據的顯示,在我國已經超過七十多的城鎮發生過地表沉降的地質災害活動,這些都是和巖土工程的實施有著很大的關聯。

    3.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探究

    3.1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分析

    對于巖土工程的地質災害的成因,筆者通過分析探究進行了歸納總結,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即:自然因素以及人為因素。如果是由于自然因素而造成的地質災害就是屬于自然地質災害,它的另一稱謂是第一環境問題,這一方面的因素不會因為人類的歷史發展以及演變而轉移,它本身就是一個固有形態,有著其自身的自然特性[4]。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表現在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氣候和地質環境這些方面,在地形地貌方面由于一些地區的地質環境比較的復雜,水系也是較為的豐富,這也是易于發生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在地形上由于地形的落差比較大,巖土分布的沒有規律等因素也給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水文氣候這一方面的因素比較的容易理解,在地區的降雨量較大的低于對于地質災害的發生也較為的明顯;而地質條件方面的一些特點也會造成地質災害的發生,在一些地質條件方面有的是斷裂發育,平緩和陡傾兩者并存,巖體均是破裂為主,這些自然的因素就很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還有一類就是由于人為的因素而造成的地質災害,同時也稱為是第二環境問題,屬于人為地質災害的范疇,從我國的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分析來看,由于人為因素而造成的地質災害超過了一半,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不科學不合理的挖掘所造成的。首先從滑坡這一地質災害來進行說明,對于滑坡的因素主要有地震以及降雨和坡腳的開挖、堆填加載等,最容易導致滑坡的因素就是降雨量過大,其發生的規律主要是在一些河湖等岸坡地帶,以及一些地形落差較大的區域,和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在巖土分布較廣的地區也較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在泥石流的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們的不合理的開挖以及棄土和亂墾亂伐現象,從而導致了水土流失;在崩塌的地質災害誘發原因主要是對于礦產資源的開采方式的不合理以及道路工程的開挖邊坡,工程實施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強烈震動,水庫渠道的滲漏和堆渣填土等;在地面變形這一地質災害的誘發原因主要是表現在對于地下礦產的不合理開采以及在工程活動中的不合理的實施,還有就是對于地下水的不合理的抽取所致的地面塌陷[5]。

    3.2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人為因素特點分析

    從人為的地質災害的危害性來說有著幾個重要的特點,首先就是誘發危害的速度比較快,自然因素導致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會有一個穩定到不穩定的過程,但是人為的因素就會在這一方面的時間大大的縮短了,對于巖土體的巖性變化的時間也會大大的加快,從而在災害的突變性上就表現的比較顯著。還有就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地質災害的范圍比較廣,自然因素需要依靠著一定的條件才能夠發生一些比較大的地質災害,而人為因素就在范圍上得到了擴大。另外就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是重大的,排除地震之外人工所致使的地質災害的損失在當前正在逐年的得到增加,經濟費用的損失比較大。

    4.針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針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一些自身的特點,筆者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并結合實際的情況對此給出了一套相對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夠對此領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從地質災害的特點來看主要有隱蔽性和復雜性以及多樣性這些特點,據此可以在技術標準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加以實施,對于地質災害的隱蔽性的特點可以利用抗滑樁等技術,對于其復雜性的特點可以采取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等方法,針對其多樣性就可以對滑坡采用樁或者是擋土墻等方式進行防治,這些施工的技術對于巖土工程的順利開展有著很好的幫助。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在防治工程的設計方面充分的做好準備,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進行實施,把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防治的途徑和目標等等問題都要進行全面的考慮,對于地質災害容易發生的地段要進行認真的勘察,在地質情況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對于地質災害的發育特點以及形成的原因和有可能造成的災害程度加以評估[6]。

    針對滑坡這一地質災害可以說是巖土工程地質災害中比較常見的,在這一解決措施上要能夠把防御和防治相結合,首先要對地表水或者是地下水進行控制,這樣能夠有效的減少水對坡體的影響,水對坡體造成的影響是最大的,故此,要在這一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具體的控制措施要依據著邊坡地質結構以及水文的特點來進行選擇。同時還要對于邊坡的巖土力學的強度加以改善,這樣能夠有效的增強巖土體的實際抗滑能力,最為有效的就是對邊坡進行加固以及削坡減載等方法。

    通過工程防治的措施也能夠有效的起到防治的效果,這也是對于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對于這一防治的主要方式就是對于多數的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的滑坡選取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再進行前緣支擋以及削方減載護坡,采取這些工程措施相對來說比較的合適。還有就是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也就是在一些比較容易造成地質災害的地區進行植樹造林以及種草護坡等措施,這一防治措施的適用范圍較廣,可以對生態的平衡起到促進的作用,同時也改善了自然的環境。隨著我國的信息技術不斷的發展,對于地質災害的預警系統的建立也能夠很好的起到防護的作用,把當今比較先進的一些跟蹤技術在這一領域得以應用,同時建立災情檔案和防止數據庫,當有地質災害發生的時候,就將這些信息發送出去,這一系統的建立能夠很好的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得到有效的增加,進而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的提高有著促進作用[7]。在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方面采取避讓措施也能夠達到防治的效果,主要就是要對巖土工程在雨天施工進行避讓,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同時搬遷避讓措施也能夠很好的避免危害程度的增加,這樣對于危險性比較大以及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能夠起到防護的作用。

    5.結語

    巖土工程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是一項比較繁雜并且時間比較長的工作,由于在地質災害的種類上比較的復雜以及災害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對于其防治工作也要有這針對性的進行開展,對于地質災害的問題以及原因要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準確的找出防治的措施,這樣能夠對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得以有效的降低。 [科]

    【參考文獻】

    [1]徐海云.我國地質災害分布特征的概率模型[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22).

    [2]唐東旗.黃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觸發因素及分布規律[J].襄樊學院學報,2011,(11).

    [3]婁連惠,譚玉敏.基于國產遙感數據的秭歸縣地質災害區域危險性評價[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03).

    [4]談樹成,金艷珠,馮龍,虎雄崗,楊煬,李益敏.基于RIA的WebGIS斜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以怒江為例[J].地球學報,2014,(01).

    [5]周慧,孫玫玲,李健化,王宏蕊,劉美佳,王穎.薊縣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服務需求及滿意度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成人韩免费网站|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久久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成人禁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成人怡红院在线观看|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2021成人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