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中西文化不同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不同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現代的英語教學除了要繼承傳統教學中的優點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語言教學的目的為中心來開展教學。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人類的交際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一種跨文化現象。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際呢?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本族語言與非本族語言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的說話方式和習慣方式不盡相同。因此,在人們的交流中,如果按照自己在特定文化背景環境下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障礙或沖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想真正學習和了解一門語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學習。就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其最終的交際能力的高低也取決于他對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因此,英語教學應該把重心放在學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使學生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背景,讓其真正能夠正確地使用這門語言。

    1.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目的

    要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跨文化教學,首先要充分了解其研究目的。即理解中西文化差異,適應文化沖擊,培養交際技能。

    實現跨文化教學,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西文化是有差異的,通過發現對方的不同點,反過來加深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理解,從而做到客觀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發現差異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視大量的共同之處。其次,培養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cultule shock),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再次,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在美國,除了在大學里設有這方面的課程之外,社會上,如商業界也有許多機構專門負責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培養,以適應國際化社會的需要。

    2.教學中跨文化教學的主要目標

    想了解另外一種文化相當困難,而要在另外一種文化中做到行為舉止得體則更不容易,在語言學習中我們必須努力實現文化和知識的促進作用。在英語教學課堂上,根據跨文化交際的研究目的來看,文化教學至少有以下幾個目標:

    1讓學生熟悉文化差異。

    在我國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對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認為,只要會語言,對文化的理解可以憑常識和習慣去解決。不可否認,文化偶合的現象是存在的,如英語中Long hair and short wit.(頭發長,見識短);Idle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懶惰是萬惡之源)等與漢語的理解基本相同。然而,常識通常都附帶著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完全用漢語的習慣去理解英語經常會出現歧義。因此,在強調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必須提高語用能力,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2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幫助學生超越其自身文化,并將事物看作是目標文化意愿成員。

    不懂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好這門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離開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們就很難理解某些詞語項目的意義。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英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授課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第2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關鍵詞: 禮儀文化;罪感文化;起源;作用機制;文明交流

    東西方文明因有著文化本源差別,產生了“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的不同。東方儒家“禮”的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的“原罪”對禮儀文化罪和感文化的發展有著根源的影響。“禮儀文化”一直被東方文化所傳承,注重向善性,“罪感文化”根植在西方文化中,強調原罪性。兩者的本源差異在各自文明中不斷被推演和延續,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帶來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觀、人生觀,影響著東西方的思維模式、為人處事、教育理念、行為規范等方方面面,也給當今中西思想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借鑒。

    一、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定義闡釋

    1. “禮”和“禮儀文化”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對“ 禮”的一種解釋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范、儀式的總稱;而“禮儀”則被解釋為“行禮之儀式”。現代社會的“禮儀”從傳統社會演變而來,已經成為是一個多維度的范疇。從倫理學的視角看,禮儀則是“禮”德的表現形式,是社會公德和行為道德的統一。因此要把握東方的“禮儀”文化,首先要領會“禮”。在中國千百年的文化中,“禮”既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野蠻與文明的分界線,又是儒家文化體系的總稱,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思想意識和制度規則,長久以來成為約束社會成員、協調人際關系的社會規范與準則。

    中國俗稱禮儀之邦,自古重視禮儀文化建設。“禮儀”最早的起源與祭神有關。《禮記?標題疏》中說:“禮事起于燧皇,禮名起于黃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祖先崇拜的一種祭祀儀式,具有強烈的神秘感與敬畏感。孔孟之道將“禮”的情感基礎與“仁”的精神內核作了溝通,使社會規范的外在性與道德主體的內在性相接軌。“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等連詞慣語,都體現出“禮文化”在儒家思想體系中起著突出的精神支撐作用。《荀子?禮論篇》中還寫到:“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強調了欲與爭、亂的關系,隱含了人以禮為善的行為準則。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禮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但其追求性善的根本思想傳承至今。

    2.“罪感文化”闡釋

    西方“罪感文化”成為確定的文化概念之前,“罪(Sin)”就己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原罪始于人類祖先亞當與夏娃偷吃惡之果被逐出伊甸園。西方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提出“原罪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有缺陷的,人需要有懺悔和悔悟之心。《圣經?詩篇》中說:“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天主教是廣義的基督教中的一部分,其教義將“罪”解釋為:對理性、真理和良心的冒犯,是由對特定物質的放縱的追求而導致失去對上帝和鄰居的愛。簡單地說,罪即對上帝的不服從。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支柱,受其傳統的影響,人們認為思想和行為受制于凌駕萬物之上、洞察一切的上帝,上帝會給人的善惡打分,也就是審判。西方基督教的罪感文化就是在這樣的宗教文明滋養下成長的。在罪感文化中,基督徒常把自己看作罪人,其目的不在于放縱自己、否定善的存在,而在于擺脫罪惡、向善靠攏。“罪感文化”一詞則首先由美國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提出。《菊與刀》中她將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明總結為“罪感文化”,即“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并且依靠它發展人的良心”的社會。

    二 “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異同比較

    “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雖然根存于不同的地域和文明,兩者的最終目都在于抑罪揚善,只是前者側重于“抑罪”,后者更加突出“揚善”;兩者的勸善的方式都是促使人在社會生活中遵從各自的“道德標準”,使得人們一旦違背了那個標準,便會產生心靈上的不安或者懊悔、羞恥或罪惡的感覺,進而又促使人為了解脫這種不安而不再犯下相同的過錯或罪惡,從而達到減惡增善的目的。但在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思想碰撞中,其不同點則成為文化沖突的重要研究對象。

    1. 文化發展根源差異

    基督教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支柱,罪感文化從中而來;“禮”雖最早起源于祭神,但并沒有固定的神的形象,而發到到儒家文化推崇的“禮”“仁”思想,則已成為強調“人”性本善。即,罪感的文化聚焦于人性的否定的一面,禮文化則更加注重人性中的肯定的一面,體現了中西想文化的根本差別之一。

    2. 作用機制差異

    根源的差異,也使得“罪感文化”和“禮文化”的“導人以善”的作用機制有所不同:前者倚重內部力量,后者更多依靠外部力量。西方人注重個人主義觀念,“罪感文化”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并且通過該標準發展人的良心,其向善力量是以自發和主動為主的,即強調內因:一個人只要犯下“罪惡”,違背了那個“絕對的道德標準”,無須外力的參與,靈魂上便會感到不安。中國禮文化注重集體主義觀念,“禮文化”之“禮”,一方面也要求節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另一方面,“禮”更表現為具體的集體行為規范,如一整套制度儀式,是德的保證。《荀子?修身》寫到:“禮者, 所以正身也。無禮何以正身。”顏元曰:“身有禮則身修。”禮就是要端正人的行為。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主要是通過學禮、用禮、保禮的禮教來熏陶人們的道德品質,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保證社會道德準則的實施。即“禮儀文化”中向善的力量主要是外部的促醒和推動,生活在這種文化中的人,時刻需要有外部制度、規則或輿論壓力來促其向善;如果缺少了外部的壓力,向善的力量便不會像“罪感文化”中的那樣自然而強大。

    三、“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影響下的中西文明交流

    中西文明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即異質文明。對中西方文化的本體作比較,就會發現其差異表現為“人本”與“神本”的不同。東方禮儀文化首先崇尚個體世界的道德操守,弘揚個體心性,認為個體完善的追求是需要社會來驗證的;西方的罪感文化中有神的存在,神是道德完美的化身,審視、督促人們堅守良知,神引導人們向善,人們甘認自己是不完善的。文化根源不同、導向機制的不同等,使得“禮文化”和“罪感文化”生發出不同的意義,影響著東西方的文明理念和對話。

    如發生在明末清初中西教會內部、后擴展到羅馬教廷和清朝康熙皇帝之間的“中國禮儀之爭”,讓中國人和歐洲人首次深刻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文化中的禮制問題,即關系到儒家的“敬天”、“祭祖”、“祀孔”等方面的制度規定。其爭論的焦點在于判斷中國禮儀是否是一種宗教:如果是,中國人的宗教是“偶像崇拜”,是“異端”,嚴格神教教義的天主教是不能接受其兼信另外一種宗教中的“上帝”的;如果不是,則可以寬容。爭論持續了三百多年后,1714年羅馬教廷禁止了其教徒行中國禮儀,同時康熙皇帝也驅逐了傳教士。直到1939年,文化環境逐漸改變,雙方寬容精神提高,羅馬教廷才廢除了禁令,在中國和海外的華人天主教教徒被重新允許舉行中國禮儀。這場“禮儀之爭”在18世紀的歐洲和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表面上看是中西宗教之爭,而實質則是中西文化的沖突。

    另一方面,異文化中的特質因素總是能導致一些非同尋常的思想解放,這是文化交流和比較的真諦。“中國禮儀之爭”的結論認為:中國文化是人文主義的,非宗教的,倫理型的,是值得啟蒙運動中的西方人仿效的。這使當時歐洲人了解了神秘的“東方大帝國”,形成了關于中國文化的基本概念;同時,這一爭論深深影響了包括伏爾泰、孟德斯雞、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家,尤其是影響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也促進了中國思想與文化的變革。由此,這場根于“禮”的文化爭論成為18世紀以來一個世界性熱門話題,對中西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其深刻的社會影響至今尚存。

    進入21世紀,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中國的“禮儀文化”在未來應該怎樣發展以適應新的需要已經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話題。筆者認為,在個性解放的國際化大背景下,應逐漸淡化“禮”作為社會政治秩序或國家機構模式的功能,突出其作為人際交往及品德修養的規范準則的功能,通過批判性道德教育,使其漸進地成為一種廣泛適用于國際交流、社會交往的道德約束與精神原則,同時肯定和弘揚“禮文化”倡導民本、主張“內省”、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觀念,以進一步推進中西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

    四、結語

    “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雖然根植于兩種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和自然地域環境,兩者最終理想都是要追求善的世界,但在勸善方式、導向機制方面各有不同。西方文化中罪感的產生是“我”犯了罪,如同保羅在《羅馬書》所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禮”在舊時原是群眾共同生活必須遵守的外在生活原則,但作為維系道德人心的觀念,是現有法文化所不能望其項背的,也是“禮”在當今中國尋求新發展的重要倫理依托之一。隨著信息時代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多、愈來愈深入。無論面對“禮儀文化”還是“罪感文化”,我們首先要認清其文明移植性,汲取兩種文化中贊賞勇于承認錯誤、真誠悔過的行為理念,不斷加強溝通、增進了解、相互吸納,才能為各自注入新鮮血液,使雙方獲得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宗坤. 原罪與正義[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2]李天綱. 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45.

    [3]魯思?本尼迪克特. 菊與刀: 日本文化類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5.

    [4]摩羅.原罪意識與懺悔意識起源及宗教分析[J].中國文化,2007, (2): 51-60.

    [5]彭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 北京:中華書局,2004:8.

    第3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關鍵詞:中西文化;思維;語言;影響;觀察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4-0152-03

    思維方式可以看成是一個由知識、方法、 智力、 情感、習慣等要素相互作用及聯系的復雜的有機系統,上述要素的特征及其結構對思維方式的特征、性質、類型起關鍵作用,最終對思維方式的差異起決定性作用[1]。語言、文化、思維方式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思維通過語言承載,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文化是語言與思維相互融合的積淀產物。

    思維方式同時也是語言、文化間的溝通橋梁,屬于人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從深層次來說,思維方式作為人類文化現象中的本質體現,對人類的文化及行為有支配性的作用。因此,對中西文化的思維形態的差異性進行觀察與研究,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兩種文化魅力,同時也能提高人類整體思維能力,推動人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一、中西思維形態的差異

    (一)螺旋型思維和直線型思維

    中國傳統理念追求“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乾卦?文言》),渴望達到天人同體同德的“圓滿”境界。所以在語言表達上,無論是中國人說的話,還是寫的文章,最終還會回歸到原點。此種螺旋型的思維直接引起漢語呈螺旋式的結構,采取此方式針對某種問題進行說明,而不采取直接切入主題的方式。八股文章講究“起、承、轉、合”就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與之相反,主張“天人相分”的西方宇宙觀,認為事物之間是獨立的,并且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西方人認為說話和做文章直接表達優于間接表達,可以看到,英語語篇通常包含導入、主題、支撐和結論四個部分,一般按直線展開,切入主題后進行中心思想的闡述,其次對主題采取分點進行論述,最終獲取結論。整個語篇為統一的完整體,其思想要與語義直接相關,輔助一些連接手段連接各段,形成直線流動的實體。

    (二)整體思維與個體解析性思維[2]

    漢語民族的思維具有整體性、 綜合性和直觀性的特點,特別強調內部和外部世界的統一。此思維模式一方面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達到認知,另一方面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和諧得到認可。這種思維模式下的認識機制,使得東方人在人際交往環境中能準確捕捉對方的情感變化。以此可見,漢族人的思維方式有強烈的整體性,強調關于領悟的全過程及整體的感知,并對此進行類比及推理。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天人是對立的,主體的任務是解析客體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界,他們明確區分主體和客體、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質、現象和本質等并做深入淺出的研究分析,通常對待一個問題,他們會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思考,然后論證,最終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為止。著名學者季羨林有過評價,“東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現在思維模式方面,這是其他一切不同點的基礎和來源, 東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而西方則是分析的”。

    二、中西思維形態的差異影響著

    漢英語言的發展(一)整體思維與個體思維形態下的差異

    1.漢英語言在表述上存在籠統與精確之分

    在中西方思維形態的差異性影響下,漢英兩種語言在關于語言詞匯或語句的表達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傳統思維形態影響下的漢語語言在語言表述方面顯得比較籠統,聽者在接受、理解并回答他人所提出的問題或觀點時,往往需要綜合考慮整個句子的語言環境。而受到西方思維形態而形成的英語語言在句意表述上卻顯得特別精確,一個詞對應一個意思、一句話對應一種語意。大多數英語語言或語句都是可以拋開當時的語言使用情境而獨立存在,并且其語句含義與語言表述意思并不會產生太大的改變[3]。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吃飯了嗎?”這是漢語的常用表述,聽話的人可以根據現在的時間來推斷是早飯、午飯還是晚飯,而西方人卻很少有這樣籠統的表述,盡管英語中有meal這個單詞的存在,他們也不會說“Did you have a meal?”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他們會說“Did you have breakfast/ lunch/dinner?”譯成英語時,則須將breakfast、 lunch、 supper 分得清清楚楚。可以看出英語語言表達上靠的是理性的把握,用詞必須要精確、明晰。

    2.漢英兩種語言在構詞方式上的不同

    漢民族的思維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屬于直覺和感悟性的思維,即強調整體感知和意向思維。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是字,漢民族用以表達直覺思維的漢字,一般為自源性的表意文字[4]。在漢語言的長期發展及形式漢字的過程中,采取了形聲字作為主體,部首來統率作為形式,是漢民族語言的整體思維的集中體現。如“江、河、湖、海”等漢字組成,很容易看出都與水有關。如“ 罵、鳴、唱、吃、叫” 等都與口有關。可以看出, 漢字的構成組合形成了一個規范的文字整理體系,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形類系統中的一份子。在漢字的書寫方式和漢語詞語的構成方式上,漢民族的整體性類比推理思維方式也有體現,對于多音節的詞語,漢語首先確定一個大類署名后進行區分。

    3.兩種語言的語法構成不同

    在英語的語法構成中,每一種語法意義都有一個明確固定的形式,因此它具有清晰的形態標志, 如名詞復數加S, 單詞以y結尾,把y變成i加es,進行時be+ ing,動詞被動態由be+ 過去分詞構成等。通過這些標志,句子內部的語法關系很容易被識別出來。總結可看出,英語注重形合,以形統意為特點[5]。無論是在詞和短語的構成上,還是在句子的構成上,漢語一般都沒有形式上的標志,組合基本上是以整體關系確定構成, 組詞造句只注重意義的表達, 也不在乎形式上的統一,可看成是一個形散意合的系統,漢語的特點可精確概括為以意統形。

    (二)中西兩種語言在思維形態上表現出的結構差別[6]

    1.中西兩種語言在語句結構上主題和主語的差別

    由于英美人重抽象思維,而漢語民族重形象思維,導致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字是一種三維的表意文字 ( word writing),可以望形生義。相反,起源于拉丁文字的英語,屬于一維的表音文字 ( sound writing),也可以叫拼音文字,它的形象性、直觀性都不如漢字好。以形合為特點的英語屬于主語突出的語言( subject-prominent),用以表述句子的主語通常就是主題;以意合為特點的漢語屬于主題突出的語言(topic-prominent),主題不是采取句子的主語進行表述[7]。中國學生容易受到漢語邏輯的影響,將漢語的主語也當作英語的主語,從而造出的英語句子為“The sky has no clouds. ”可是,在英語的習慣性表達方式中,此句的主語應為“萬里無云”,天空卻是地點狀語,也能換為行式主語it進行代替,因此,英語中的正確表達為 “Its cloudless”,也能寫為 “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

    2.中西兩種語言在修辭和連接手段上的差異

    除此之外,漢語和英語的結構性差異還具體以語篇的連貫連接與修辭為體現。在漢語當中,使用者中無須借助語法、詞匯等對整個語句進行銜接,要想語句通順、句意表示明確僅僅需要做到保證詞語與句子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邏輯聯系即可,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各種語用因素及語境將漢語連貫成完整的語篇。而英語則需要靠語法及詞匯進行銜接,即需要從語言形式上將詞語與句子相結合,連貫為整體的語篇。我們在英語的學習中,不難發現在英語語言詞匯構成當中,關系詞的構成就占據了一大部分,而這部分關系詞最大的目的就是用來表示句子之間的關系,很顯然,這種情況在漢語語言當中是非常少見的。英語中大量使用介詞短語、分詞短語、定語從句等進行主從關系的表達,但區別于漢語,其表達一般采用并列的結構[8]。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這句話中有多個動作的修辭,也沒用什么語法結構,但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人物豐滿的形象。在西方人看來這種“意合”的句子結構過于松散。

    3.中西兩種語言在思維模式應用上的差別

    從句型結構上看,在英語中,復合句較多,重心大多都在句子結構的最前方,這基于西方人喜歡開門見山,把主要信息置于開頭,緊接著再闡述與主題相關的內容,此類思維模式導致英語的句式為直線型。也是為何在我們的英語學習中,先需要學習以主-謂作為核心的結構,然后學習借助連詞與介詞進行賓、狀、補和從句等成分的連接。而多用短句或簡單句的漢語則不同,它的句式重心在后方。這基于漢語的寫作習慣,寫文章時習慣在開頭從側面說明事情,中間論述,最后畫龍點睛,得出中心論點,所以句式結構呈螺旋型。在漢語句子中,由于大量采用兼動式或連動式的結構,所以動詞較多。另外,理解這兩種思維習慣的差異,我們也可以從否定詞在英漢語言的位置不同來理解,舉一個最典型的結構:我想他不會去學校了( I don’t think he will go to school)。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思維形態上是螺旋型思維和直線型思維、整體思維和個體解析思維的特點,東西方的哲學體系、經濟制度和地理環境等方面是形成這種思維差異的深層次原因,整體思維和個人思維層面上英漢語言的種種差異表現,造成了句子和篇章結構上的種種差異表現。

    [參考文獻][1]張朝霞,田野.思維模式差異與漢英語言異質性分析[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

    [2]王紅.淺議中西文化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及其對漢英語言的影響[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張鳳,王慧晶.中西思維形態差異對漢英語言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1,(3).

    [4]吳詠梅.跨文化交流中漢英語言思維的差異比較[J].現代傳播,2011,(7).

    [5]敬南菲.淺析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成因[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6]胡勝高.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語言的影響[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2).

    第4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關鍵詞: 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課程建設 策略

    一、引言

    現今,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大學也愈加重視對英語國家人文、地貌、文化、習俗等人文知識的教學。然而,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還是使得這一教學活動出現了嚴重弊端,即:注重西方文化的輸入,而忽略母語文化的習得,這對英語活動中的實際交流產生了極大阻礙。因此,平衡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雙向關系,增強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是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根本。探索如何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是英語教育工作者應當考慮的現實課題。

    二、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策略

    1.修訂教學大綱

    《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同時要注意加強西方文化知識的輸入。對于中國文化教學方面的要求,《教學要求》僅在英語學習的更高要求層次的“翻譯能力”方面提出了“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或文化的文章”,其他內容沒有作相關闡述。《教學要求》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總指導方針,而作為綱領性的文件,它并沒有對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提出相應要求,這就使得大學英語教學孤立于母語文化之外而進行。要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程,在教學大綱中添加中國文化元素是首要舉措。教學大綱應該堅持文化教育的多維性、層次性,以及文化教育的階段性和文化項目的實用性。大綱應明確列出學生在大學不同階段需要掌握或熟知的中國文化詞匯和短語的英語表達,以這樣的教學大綱為核心開展的英語教學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雙語精英”。規定性的指導原則和要求,將從更宏觀的角度規范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內容,從而逐漸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2.完善教材內容

    目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科書很少涉及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所采用的絕大多數課文都節選自英語報刊或英語文學作品,或者直接引進英語原版教材。我國高校在外語教材設置中應加強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有必要在教材中增加中國文化的比例,以及相關文化背景介紹的范圍。例如,教材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可以在章節之前增加相關的背景知識作為教材補充或者課外閱讀內容,而涉及英美文化的文章則可以增加中國文化對比的內容。此外,在課文注釋及課后習題的設置中,同樣可以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擴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范圍,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當然,通過教材設置各種文化主題,激發學生對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文化的自覺性,也是當前文化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3.優化課程設置

    大學英語可以將中國文化納入課程設置范圍,開設著重體現中國文化元素的選修課,如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概況》(廖華英著)、《中國文化英語教程》(葉郎,朱良志著),能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底蘊,提高對外交流能力,所以學校可以圍繞此類體現中國文化的教材開設選修課。由于《教學大綱》對中國文化的忽視,導致實際教學中中國文化課程設置得不到充分重視。因此,加大中國文化課程在整體課程中的比重是首要問題。對中國文化的課程設置可以分類展開,在必修課中設置一門關于中國文化的綜合課程,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的廣度,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選修課中開設關于民俗、宗教、農業、禮儀、地理山川等分支課程,深化學生對相關文化的掌握,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的綜合能力。在這方面,筆者所在學校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在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大學英語課程中增設了“中國文化概況”和“跨文化交際”等特色限選課程,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學生用英語弘揚中國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傳播中華文明。

    4.改進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文化對比分析的方法,不斷向學生滲透本族文化意識。鼓勵學生多參加教學活動,如文化討論、文化交際活動等,激發學生參加文化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從授課語言、授課模式,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加以改進。對于中國文化類課程,應采用英文為主、中英文結合的授課方式,既可以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內容的掌握,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表述能力。在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中,應采用互動教學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通過相關作業增強學生學習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英語教師在進行中西文化對比的同時,可以將中國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如教師可以以課文涉及的話題為出發點,找出中西文化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這樣既能加強學生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又能讓他們學到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翻譯教學法對于中國文化的學習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翻譯的過程是對一種語言進行解碼,而后對另外一種語言重新編碼的過程。教學中增加有中國特色文化的句子或篇章進行翻譯,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領悟母語文化的精髓。

    5.完善教學評估

    評估測試對于中國文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缺少這一環節,中國文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就難以落實。可以利用考試來引起教師和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重視。英語考試可以在考查語言知識點為主的基礎上,增添對中國文化元素的考查。建議根據課程的性質來設計測試形式及內容等,如可以增加文化知識的考題,也可以要求學生寫文化方面的小論文。在英語口語考試中,也可以設置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話題。2013年12月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擬增設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的段落漢譯英,這說明我國從事英語教育的專家和學者們已經高度關注到了中國文化失語問題,正積極努力采取措施,試圖通過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考查,促使學生加強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及增強學生用英語表達的能力。

    6.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能夠體現中國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英文期刊,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對材料進行話題討論、拓展。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收聽、觀看一些體現中西文化差異的英文節目(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CCTV9等)或電影,以及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電影,使他們能夠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和價值觀念。如話劇表演在中國文化的學習方面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劇本內容為依托,鼓勵學生通過大膽想象,以英語形式表現中國傳統藝術,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此外,學生可自主組織社團活動,如辯論賽、背誦賽,讓各專業、各年級的同學參與其中,學習和交流中國文化的相關知識。還可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角、文化交流大使大賽、中國文化英語演講競賽等活動,豐富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識。

    三、結語

    外語教學,不僅包括語言教學,而且包括文化教學;不僅要引入西方文化,而且要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平等的文化意識,保持本土文化的獨特性。正視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本土文化嚴重缺失的現實,教師必須調整課堂教學,增加本文化的融入,克服困難與挑戰,積極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宋伊雯,肖龍福.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調查[J].中國外語,2009,6(6).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育出版社,2008.

    [3]王昆芳.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育的探討[J].海外英語,2010(8).

    [4]于蘭,王曉輝.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5).

    [5]易興霞.大學英語教學中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對策探討[J].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1(增刊).

    第5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關鍵詞: 多模態話語 文化體驗理論 英語文化體驗

    一、引言

    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經常同時使用多種符號工具表達意義或創造信息。在許多情況下,語言與其他符號資源各有所長,相互協調,形成統一的有機體,一起構建整體意義。Matthiessen認為,語言內在本質就是多模態的,語篇的媒介可以多種多樣。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系統功能符號學者開始關注多模態話語中模態間的分工與整合。Royce T(研究了不同符號在多模態話語的互補性,及在第二語言課堂教學中多模態的系統性。我國學者對多模態話語課堂研究成果較為廣泛,包括多模態課堂PPT設計和運用效果(張征,2010),教師課堂的多模態話語(張德祿,李玉香,2012)及多模態非言語行為對學生的感染效果(胥國紅,2010;張德祿,王璐,2010;劉秀麗等,2013)。多模態教學設計模式的構想和課程的多模態改革研究是近兩年的研究亮點,郭萬群把間性理論作為多模態教學實踐的哲學視角,介紹了多模態課堂教學設計原則模型,可見構建多模態話語環境已成為當今數字化信息化時代英語教學的趨勢。本文結合文化體驗理論,對多模態英語教學中的文化體驗進行研究,旨在為多模態話語研究探索新的視角。

    二、文化體驗理論與文化教學

    Patrick R. Moran認為文化體驗是與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碰撞。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文化內涵、學生介入內涵的活動、預期或實現的結果、學習內容和師生形成關聯的實質。

    “文化體驗”正是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主要特色,因為語言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外國文化的體驗過程。文化實踐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體驗,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體驗與所學語言相關的文化,形成一種有意識的、顯性的、體驗性的“文化體驗”。“文化體驗”在跨文化意識、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學生獲得相關的文化體驗之后,通過交流自己的體驗,形成積極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積極的文化體驗要通過積極的文化實踐的教學實現。可見文化體驗觀對英語文化教學具有重要啟示。

    三、多模態話語環境下的英語文化體驗式教學

    1.文化信息的多模態呈現

    文化信息的主要形式是文化產品,包括物質產品、居所、藝術形態等。雖然文化信息涵蓋的范圍很廣,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例如音樂、繪畫、建筑、宗教、家庭等,但它往往是文化教學中最直接的內容,也是我們可以從教材中挖掘的內容。

    在文化教學中,對于文化信息的體驗式學習,最主要的任務是理解、識別和認知。在掌握用于描述及識別文化信息語言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分析文化信息在文化學習中的角色。在英語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恰當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搜集色彩分明的圖片,插入恰當的音樂或歌曲,制作內容豐富的教學課件,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音像資料和外教資源,下載與講授文化內容相關的英文電影片段或紀錄片片段,努力為學生創造出一個直接或間接的文化體驗環境。

    2.文化實踐的多模態協同

    文化實踐主要包含運作、行為、場景化活動及生平經歷。運作是指對文化產品和信息的操作,例如如何使用西餐餐具、英語國家日常禮儀、禁忌等。行為指的是儀式化的交際實踐,比如問候、告別、贊揚等。場景化活動是擴展性的交際實踐。生平經歷指的是文化信息中人物的生平經歷,如人物傳記、文學、電影中人物的生活經歷等。在文化體驗式教學中,文化實踐的關鍵在于認知、分析、理解和體驗,對文化實踐的教學往往難于文化信息的輸入。

    面對紛繁多雜的視聽資料,如果選擇不當,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致教學效果削弱。教師要創設相關文化情境,引導學生協作與進行會話實踐等。對經典的電影臺詞進行背誦,在課堂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影片配音比賽,經典的畫面、熟悉的情節,可以使學生迅速融入故事中,進入表演狀態,親身體驗故事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對經典的電影片段,除了可以安排學生做Role playing外,還可以組織課堂討論,進行賞析。教師選擇代表性的片段,在播放片段前,講解其中的語句、短語、俚語及習慣用法,提高學生理解和吸收語言知識的能力。練習與選段相關的題目,啟發學生思考,組織課堂討論,使學生對影片情節、涉及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充分理解和消化。這種多模態的教學將有力地促進學生加深對英語文化的體驗。

    3.文化意識的多模態培養

    語言和文化具有動態性,學生除了具有對課本文化內容的認知外,還必須具備文化意識即指對本民族和外民族文化的敏感度。對于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不同點持“中立”態度,不將交往中的差異歸于個人問題,而能理智地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和理解。對目前的中國外語教學來說,培養文化意識的方式有很多,外語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尤為重要。外語教師本人首先應有跨文化交際意識,才可能從宏觀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積極搜集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采用案例分析和任務型教學方法都是很有效的方法,

    學生應該在英語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外有步驟、有計劃地廣泛閱讀有關中西文化的各類書籍,以增強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各年級教師可以列出具體而翔實的閱讀參考書目。另外,欣賞英文原版電影、電視劇等是重要途徑。圖書和影視作品的內容可采用分層法,低年級適合側重了解人們創造的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產品、人際關系,以及規范化的社會制度等,高年級則應側重學習文化的內核,包括價值觀念和觀念指導下人們的行為規范。

    四、結語

    文化體驗理論告訴我們,文化教學不僅僅要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更要引導學生成為有意識的文化學習者、積極的體驗者。在多模態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必須懂得該把什么帶進課堂,分析不同模態的協同作用,同時也要分辨不同的文化學習結果。教師還要具備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選擇或構建不同的文化學習內容,使學生真正在多模態教學中進行文化體驗。

    參考文獻:

    [1]Moran,P.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張德祿,李玉香.多模態課堂話語的模態配合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1

    第6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文化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哲學問題,大致的意思是關于普遍性的問題。關于普遍性我們有兩種比較基本的看法,一種普遍性我稱它為抽象普遍性,各種文化的共相、共同點。各種文化究竟有沒有共同點?這些共同點重要不重要?另外一種我叫它滲透的普遍性,或者延伸的普遍性,這是從特定的文化出發,然后進入一種對話、交往。我個人是持后一種態度的。講到中西文化問題的時候,普遍性作為哲學問題肯定一直是在背后放著的。

    文化比較這個概念是比較新的,而且慢慢形成了一個學科。作為一個學科好像是中性的研究,但是實際情況不完全是這樣。其中有一條就是,文化比較在中國更多地是在對自己的文化不是那么天然自信之后才熱衷起來的。以前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極為自信的時候,沒有想到文化比較,甚至文化這個詞就是指我們去化人家,這叫做文化。文化比較是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弱勢的文化容易采納的事情。而一個強勢的文化更多的是作“文化研究”。這種“文化研究”跟“文化比較”有點相反,更多的是從強勢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別的文化,多多少少是站在一個較高的立場上的。說到底,“文化比較”、“文化研究”都是很難和我們的立場和感情完全分開的。這種情況有點像人類學,人類學好像天然是一個已經先進了的民族反過來研究較為落后的民族,比如說西方民族來研究中國、研究非洲等等。當然人類學現在也在反省這樣一種姿態,但這種姿態多多少少是內在于這個學科的。

    我簡短地談一下歷史上出現的中西文化比較。文化比較作為一個概念雖然比較新,但回過頭去看,可以說人們早就在1000年前、2000年前就開始做文化比較。中國比較早的時候的文化比較一般是用“夷夏之辨”這樣的說法來進行的。什么是華夏文化,什么是蠻夷?某種意義上蠻夷就是沒文化,華夏就是有文化,文化就是用華夏去化蠻夷。一般說來在之前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基本上中國人都認為中華文明、華夏文化是文化,是最高的文化,最好的文化。

    西方不完全是這樣。比如希臘人也跟中國的古人一樣,把自己看作是文明人,把周邊的民族看作是barbarians。但是比如希羅多德(西方第一部歷史著作的作者),他在《歷史》,也叫《希波戰爭史》這本書里頭,也說到希臘的文明、文化是最好的,但是他這個最好很大程度是在跟別的文化比較了之后得出的。這跟中國有點不一樣,中國人不是在比較了之后覺得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而根本就是把中國文化是最好的當做不言自明的,當然這種心態和看法,最近一個半世紀以來強烈地改變了。

    再進一步看中西文化比較的歷史。雖然中西交通已經有很多年了,我們甚至跟羅馬也有過交道,但是這些交道都是相當間接的。比較突出的事件是馬可?波羅的《中國行紀》,這本書的真偽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是從這本書出來之后一直到現在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馬可?波羅到中國來是元朝初年,那個時候中國文明可以說發展到了至少是最高峰之一,要從文治武功里面的文治來說,宋朝是各個朝代中文治程度最高的。反過來那個時候正是歐洲到中世紀剛剛進入小復興的時期。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是一個絕對輝煌的文明。此后比較多的中西交通是西方人到中國人來傳教。他們大多是一些傳教士,是一些有信仰的人,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當然會認為基督教是更高的文明。但當他們來到中國之后,中國的文化和中國文明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朝雖然有種種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大的文明還是很昌盛的。

    再下來中西交往就比較多了,我特別愿意提到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希望跟中國通商的事件。這個事件后來有個法國人寫了一本書叫《停滯的帝國》。當時是乾隆晚年,馬戛爾尼訪華想要和中國通商,但后來灰頭土臉地回去了,主要的爭端是為了一件事情。按照天朝的規矩,馬戛爾尼見到乾隆要跪著,但他沒有這個習慣,他作為英王的代表也不能向外國的國王下跪,沒有這個道理。為了這個細節雙方反復地爭論,最后馬戛爾尼回去了。他是當時英國最有希望的政治外交的新星,但是由于這次失敗,他回國之后政治生涯很不順利。這對馬戛爾尼個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巨大的失敗。

    更大的失敗則是中西這兩個世界的交流。爭論是在于跪與不跪,但這后面有個大背景。西方人要跟中國人做生意,他們覺得要簽合同、要有一套諒解和手續,做生意是做平等的生意。而對于乾隆來說,對于清朝人來說,只有進貢和賞賜,他們要維持的是這個形式。最關鍵的是中國人不覺得缺什么,這在有關乾隆的記錄中,以及好多其他文件都可以看到,中國人覺得什么都有,所謂貿易就是你來求我。

    馬戛爾尼訪華是在1793年,讀過雨果的《93年》等小說的人都知道當時歐洲是什么樣子,大概就是法國大革命前后的樣子。在1793年之前的一個世紀,也就是18世紀,歐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如工業革命等等。如果馬戛爾尼早一百年來中國,他會感到是一個繁榮的國家,中國文明是一個高等的文明。但是當他訪華回去,從有關記錄,尤其是翻譯官做的日記和筆記,已經能看出歐洲人對中國人站在了比較優越的地位上,雖然還沒有之后那樣的優越,但是可以看到他們對中國從老百姓的生活,一直到官員、我們的政治方式諸如此類的方面,頗看不起,多所批評。當然也有一些夸獎。這與元朝初年的中西態勢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下面從中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人通過跟傳教士的交往,像徐光啟、李鴻藻等人,從不多的西方傳教士身上,從傳教士所帶來的科學和哲學中看到了有一個偉大的文明在他們的背后,從這種偉大的文明映照之下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傳統當中的缺陷。這種缺陷中國人很難看到的,尤其是在宋明的時候。因為在周邊地帶,中華文明的輝煌和優秀是壓倒性。

    我覺得,從這點考慮中國政治文化和西方的政治文化,有著根本的意義。比如說五四時候談得最多的是科學與民主,認為科學與民主是西方的特點。把西方描述成民主的,對于當時的人來說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當時的發達國家實行的多是民主制,但是把民主拎出來作為西方的特點,從歷史上來看就不行。我們知道民主政治基本上產生在古希臘,在古希臘的這些政治思想家是怎么考慮民主的呢?一般古希臘人認為有三種主要的統治方法,一種是一個人的統治,就是所謂王制,一種是少數人統治,就是寡頭制,還有一種是多數人的統治,就是民主。希臘的政治哲學家當然觀點各個不同,有的人喜歡王制,有的喜歡寡頭制或民主制。多數人統治是否是最好的?應該說大多數人對民主制并不是太看好,從實行來說民主制也并不廣泛。但是碰巧雅典實行的是民主制,而雅典是個優秀的城邦,并一度成為整個希臘世界的霸主。外在的成功當然會讓我們更正面地看待那個政治制度,但是民主制是不是跟雅典興盛有必然聯系,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今天的民主制跟西方的強大是何種聯系,在多大程度上是偶然或者是內在的,這都是可以研究的。

    在希臘之后,民主制在西方也差不多是滅絕的東西,所以從歷史上來說,不能把民主制看作是西方的特點,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公民”當作西方的特點。公民在古希臘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民主制由誰來選舉,當然是公民了。就算羅馬,無論是在王政時期、共和時期還是帝國時期,“公民”也都是特別重要的政治概念。在中世紀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雖然不如以前重要。再然后文藝復興前后西方的這些城市又再次崛起。西方的近代化開始在城市,特別是意大利北部這些城市。這些城市都多多少少擁有自,它們的土地雖然屬于某一貴族,但是城市人主要是指商人,他們買斷了城市的行政權力――這些城市工商階級保證為貴族提供更多的、更穩定的稅收,貴族就可能出讓他管轄城市的權力,這些城市就獲得自治。

    “公民”這個西方歷史中的因素,貫穿希臘直到現代,但中國沒有這個概念。即使今天,如果你要檢查中國人的政治意識,會發現仍然特別缺乏公民意識。我這樣說不是貶義,并不是說缺乏公民意識中國人的生活就沒有了保障,西方就有保障。西方人有時候有保障,有時候沒有。翻開歷史我們會看到,中國歷史上充滿了殘酷的壓迫、剝削、殘殺,但是歐洲也一樣,歷史上都是有那么多殘酷。我們沒有公民概念,對應地,中國有所謂民本思想。人民生活的保障,不是通過伸張權利,而是通過以民為本的傳統思想,例如官員和士人為民請命之類。民本思想在歐洲不見得沒有,但近代以前,一直不占主流。

    民本思想一般地說開始于孟子。我們泛泛說到孔孟,都是儒家,但是孔孟差別很大。孔子的政治訴求更多是貴族之間的禮,關于民本說得不多。民本思想主要發源于孟子,歷史上的儒家凡是強調民本的,多引孟子的言論。反過來統治階級,像朱元璋,他要控制思想,刪經典,首先就刪孟子書中的民本主張。

    民本思想和中國獨特的政治結構有關系。簡短說,這個政治結構就是,中國有士和士大夫的階級,這個階級在歐洲從來沒有出現過,最多有什么東西跟它有一點兒相像。士的歷史,我們有籍可查是從孔子開始,緊接著是墨子,之后是儒墨兩家,然后是諸子百家。到秦漢之后,士的地位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

    士不像貴族或草莽英雄,由于血統或英雄氣概獲得權力,他們的長處是受過教育、富有理性。他們本身不是權力的來源,而是統治者的助手,幫統治者干事的。春秋戰國時候,列國相持,士可以選擇買家,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秦統一中國之后,只有一個買家了,要干事,只能給一家皇帝干,不再有選擇雇主的機會,最多是選擇干還是不干,那時稱作出世入世的問題。

    士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只是統治者的工具,他們富有理性,但這個理性,相當于韋伯所說的工具理性。比如說我有一個小縣城,不愿封給我的宗族,但還是需要有一個人去管理,我就在士里選一個能干的去管理。另外一種士是像孔子、墨子、孟子這些人所提倡的,他們認為士不光是給統治者干事,士還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后來叫做“道統”。道統的源頭是三代的治道。傳說中三代好得不得了,統治者都是合乎道的,因此就是治統和道統的合一。后來亂掉了,治統和道統分開了,權力和道統分開了,皇帝是權力的源泉,而三代的完美統治方式是通過“道統”、通過士傳承下來的。這時候,士只有一個可能的雇主,因此喪失了獨立性,似乎只能依賴于皇權,但這種道統的意識形態給了士大夫階層某種獨立意識,他們并不只是皇帝的辦事員,他們有某種獨立的訴求――道統。構成道統的核心價值,就是民本。士大夫之所以要服從于皇帝,是因為需要皇帝的權力,皇帝賦予他權力才能來保證民本思想的實現。所以你看他們勸諫皇帝,上疏、進諫,有時候是不要命的,海瑞抬著棺材去給嘉靖皇帝上疏,進諫的內容最后都落實到老百姓怎么怎么樣。我們講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老百姓不問制度只盼清官,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不過,中國的官不能完全理解成為韋伯意義上的純粹工具理性的官僚,他是要傳“道”的。在很大程度上,民本的思想是因士大夫階層的存在而存在的。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政治中更多是士大夫階層通過落實民本思想來保障社會的安定和富足,而西方更多是通過每一個公民自己以及公民社會進行權利上的斗爭來保障自己的利益。雖然今天的中國跟傳統上的中國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了,但這一特點仍然依稀可見,在中國人的政治心理上仍然相當明顯。

    這樣一個士大夫階層,英語沒有好的翻譯法,我見到十多個相對通行的譯法,似乎有一種稍好些,scholar officials,大概說是學者官員的意思。這樣一個皇權與秉持道統的士大夫階層構成的統治結構是中國政治特有的。西方的統治結構主要是貴族制的,貴族之間聯盟,大貴族小貴族之間聯盟,構成統治階級,貴族自己沒有文化,極端一點說,貴族就是傳了幾代的強盜。他們也不靠一個士大夫階層來統治,政治上的平衡靠各自伸張其權利,而不是靠誰為民請命。反過來,中國的貴族制度在漢朝就已經大規模瓦解,到唐朝再次受到重創,到宋朝貴族制度可以說完全沒有了。歐洲的文化人,比中國的讀書人更接近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由知識分子。中世紀的文化主要由僧侶、教士傳下來。總的說來,西方的文化人或者說知識分子跟政權的聯系相對松散,不像中國,整個士大夫階層是作為帝國體制中一個穩定的階層存在的,與政權有著內在的聯系:沒有他們就沒有中國這兩千年的政治史,反過來說,沒有這樣一個政治結構也就沒有中國士大夫階層這種特殊的群體。

    無論從社會身份上還是從思想內容上說,中國的士人都不大像西方的自由知識分子。他在學問上在知識上首先有的都是政治關懷。他們的研究、他們的思考方式始終都是高度的政治化、社會化或者是說倫理化的。對于中國讀書人來說,很難設想他會去從事純粹智性上的追求,而和政治倫理無關。實際上在傳統社會中,如果一個讀書人那么做了,大家會覺得你是太古怪了,幾乎要把你當做一個異類。不管是尊德性一派還是道問學一派,兩派的基礎都是尊德性,任何知識上的追求都是要跟齊家治國平天下連在一起,否則大家就會認為那只是低劣的知識,甚至是帶有破壞性的知識。

    我從這一點想講到另外一點,也是大家經常提到的一點,就是為什么中國沒有發展出科學。我寫過一本小書叫做《哲學科學常識》,在里頭談到過這一問題。我在那里說,這個問題,所謂李約瑟問題的問法不太對,要問的不是中國為什么沒有發展出科學,而是西方為什么發展出了近代科學。為什么呢?因為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是常態,除了歐洲,其他文明都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而只有針對例外的情況我們才能問為什么。李約瑟本人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但所謂李約瑟問題的問法跟一大串政治文化比較中的問法一樣,帶有西方中心的慣性。只要跟西方不一樣,我們就問為什么。它怎么沒有民主制?它怎么沒有發展出科學?它怎么沒有公民意識?等等。因為西方被看作自然的或者正當的,你跟它不同就要找原因了。實際上不應該這樣問,大家都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只有西方發展出來了,所以比較富有意義的問法應該是:西方怎么發展出來了?

    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純粹智性的追求,對無關利害的真理的追求。有很多例子。比如有一個關于阿基米德的傳說,講羅馬人攻占敘拉古,阿基米德正在沙盤上畫一個圓,羅馬士兵打進來的時候,他護住沙盤,說“不要動我的圓!”這個故事不管是不是真的,都只有在希臘傳統中才會有,在西方傳統中才會有。中國雖然也一直有人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比如崔杼殺了齊國國君,齊國的太史兄弟幾位一個接一個甘愿殺頭也非要紀錄這件事,非要寫下“崔杼弒莊公”這幾個字。但是只有希臘傳統的人才會為一個“圓”舍生取義,著名的例子是布魯諾,在火刑柱上還堅持地球繞著太陽旋轉。這些故事體現了西方人的純智性追求,而這種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論能夠得以發展的一個源頭。

    中國文化傳統不像西方傳統中那樣富于純智性追求,不是說中國人沒有理性精神,中國人不科學。我想說中國在“理性”這個詞的一般意義上不比西方人缺少理性。我剛才講到中國人跟歐洲人有很多共同點,重理性就是一個突出的共同點。要說,歐洲還有宗教,還有長期的中世紀等等,不如說中國人是更加重理性的。中國人當然更不缺聰明和技術,在兩千年中中國的技術不說比歐洲更發達,至少是不差。但是中國人始終沒有理論興趣,中國人的理論都是鬧著玩的,不但歷史上是這樣,到今天也是這樣,從陰陽五行理論到宋明新儒學的理論,一直到今天高喊的理論創新,沒有當過真。中國人在理論建設上是最沒有成就的。我們這一兩代人給世界文明增添了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你要問理論,我敢說的確是沒有增添什么。人家有一個人類學理論、社會學理論,我們去做田野研究,給人家的理論作例證。

    我們討論文化比較,我是結合中西方的歷史來講的。我們一開始就說到,羅列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點,可以寫滿兩個黑板,但是哪怕羅列得相當準確,我們都會覺得沒多大意思。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看不到這些特點之間的聯系,而這些聯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深處的聯系,這種深處恰恰就是歷史。歷史給予現實生活一種深度。它不止是一個學科,每行每業都有它的歷史。英國哲學家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Arthur Owen Williams)說過一句話,他說歷史會使我們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使陌生的東西變得熟悉。歷史的眼光讓你跟現實產生了一種距離。我們生活在此時此代,我們總是傾向于把自己生活的那種方式,自己的那種觀念,自己的周邊世界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當你跳開看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這樣,你相信的東西,你認識的東西都不是那么理所當然的。

    第7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也是聯合國及眾多國際組織使用的官方語言之一,用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漢語和西班牙語。由于地理環境、民族特點、民族風情的不同,很多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文化與中國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學習英語和學習漢語也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要學好英語,就必須了解、熟悉中西方文化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分析

    (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因為在地球上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生存環境不同,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產生的背景也不盡相同。在很多情況下,對同一事物或同一現象也會通過不同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這些都直接影響不同語種之間的互通使用。比如:在漢語中通常習慣于把表示方位的詞語按“東西南北”排序,而在英語中則通常習慣于“north,south,east、west”。在漢語中常用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表示方向,而在英語中通常用為“southeast,northeast,southwest,northwest”。

    (二)文化傳統的差異性

    在1840以前,中國是一個長期處于閉關自守的國家,與西方國家的交流非常少,這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對于一個民族的影響往往是長期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這必然對語言習慣、語言用法產生影響。比如:中國人比較謙讓而西方人比較直率,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于問“你吃了嗎?”,西方人見了面習慣于說“見到你很高興(Nicetomeetyou!)”,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通常都是優先考慮對方的興趣愛好,而西方國家通常為“Idon´tcare.(我無所謂)”,這似乎顯得有點不尊重對方,但在西方卻是家常便飯。

    (三)生活方式的差異性

    中國人自古勤勞、樸實、勇敢,牛是中國古代人用來生產勞作的工具,牛向來以埋頭苦干、任勞任怨,漢語中通常用“黃牛”精神、“俯首甘為孺子牛”來表揚人的勤奮,而外國人主要靠馬耕作,所以西方人通常用馬的精神來表示一個人的吃苦耐勞與勤勞,“asstrongasahorse(像馬一樣強壯)”、“worklikeahorse(像馬一樣勞作)”,另外西方人航海業比較發達,所以與水、魚、船相關的詞語也較多,如“tomisstheboat(失去機會)”,“anoddfish(怪人)”等。

    (四)宗教信仰的差異性

    中國人信仰佛教,西方人信仰基督教。這兩種信仰對漢語與英語的語言及各自的本土文化影響是很大大的,處處能看這些信仰的身影。比如:中國人喜歡雙數,認為雙數為吉利數字,通常說“好事成雙”、“六六大順”、“十全十美”等,而西方人認為單數為吉利數字,通常說“Onehundredandonethanks(千恩萬謝)”。在中國人的信仰中有“玉皇大帝”、“閻王”、“龍王”,有“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等說法,而在英語中則不存在這些說法,只有從拉丁語、法語等其他語種借來的宗教詞語,如“monk(僧侶)”,“angel(天使)”,“dean(教長)”等。

    (五)思維方式的差異性

    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也是有很大區別,因此在語言表達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中國人姓名中的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中國人在寫信時地名通常由大到,西方人則是由小到大;中國人習慣于按時間順序以及事情發展的順序,由論據到論點,而西方人則習慣于先擺出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論據材料證明論點,所以在學習英語時一定要注意這些與漢語中的差別。

    二、基于中外文化差異性的英語學習方式

    (一)深入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要想準確把握這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在國家、所在民族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影響本民族語言的形成、演變及使用習慣,英語也不例外。所以在學習英語時,首先要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特別是美國、英國)的民族風情,了解這些民族風情與我國的民族風情的相同點及不同點,這樣才能做到在學習、使用英語時更加靈活,才能真正掌握英語詞匯、句子、段落及整篇文章的要表達的思想。

    (二)掌握漢英詞匯之間的差異性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單位,漢語和英語中有些詞匯在很多情況下其意義和內涵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要從不同的角度挖掘詞匯的內涵,才能有利于理解掌握。如:在表述顏色上,西方文化就比較理性、科學,其顏色的象征意義也比較直接。如:“red(紅色)”主要是血的顏色,而“blood”則是人身體的生命體液,一旦血從生命中流淌出來,生命也就隨之凋謝,所以在英語中“red”通常含有“恐怖、暴力”之意,而中漢語中“紅色”則有“熱情奔放”之意。

    (三)在語法學習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法體系,有時差異還比較大,比較明顯的差異主要有:英語中常常有時態的變化,而漢語則沒有;英語中有單數與復數之分,而漢語中則沒有;英語中有動詞結構變化之分,而漢語中則沒有,英語和漢語中的副詞都可以修飾形容詞,而英語中的副詞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而漢語中的副詞只能放在形容詞與動詞之前;英語中的從句一般放在所修飾的主詞之后,而在漢語中修飾語句則放在修飾之前;英語結構以主語、謂語、賓語為主,變有例外,而漢語主要是主語、謂語、賓語,等等。

    (四)在口語學習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口語是日常的交際語言,其語言的表現形式比較簡單,但中文與英文的口語使用時有很大的差別,學習口語時應該把語言放在其實際的背景下去掌握。中國人見面時常說:“你好!”而西方人則說“Hi!”,“Hello!”,“Goodafternoon”;中國人喜歡問“你今年高壽”等問題,而西方人對這些問題則諱莫如深,他們常常說“Niceweather,isn’tit”,“Howareyou(gettingon)”。中西方口語表達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差別,追根究底是因為其各自不同的文化習慣決定的。

    (五)掌握更多的翻譯理論和技巧

    第8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關鍵詞]隱喻理論;喻體;意象圖式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107-02

    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英語聽力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隱喻內容在其中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平時的英語聽力練習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隱喻認知能力。學生掌握隱喻認知能力的關鍵在于找到隱喻中的主體和喻體,這不僅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文化積累,還需要能夠在語境中構建意象圖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將腦海中的新舊知識關聯在一起,對隱喻知識進行準確理解。

    一、相關理論論述

    (一)隱喻理論的分類

    1.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是指人們在表達以及交往過程中利用熟悉事物來認識新世界的一種途徑。人們在對世界進行摸索的過程中,往往會利用自己比較熟悉的概念以及方式來對新事物進行描述和認識,也就是利用一個對于人類自身來說比較簡單的概念來對新概念進行結構映射,@就是所說的概念隱喻。這種類型的隱喻是一種認知工具,可以讓人類利用比較簡單易懂的東西來對抽象事物進行認知。而對于語言而言,其本身也具有很強的隱喻性質。隱喻不僅可以對語言現象進行解釋,由于人類的思維也是以隱喻為基礎的,因而還可以對人類的思維特征以及心理特征進行解釋。

    2.意象圖式理論

    通過隱喻我們可以將比較抽象的事物與比較形象簡單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用形象事物來對抽象事物進行解釋,而這種隱喻方式就是意象圖式。這種隱喻理論具有動態性,可以通過感知的方式將對事物的理解映射到概念結構上,然后再用這些概念對抽象事物進行思維分析。意象圖式的主要作用就是完成概念之間的映射,將兩者聯系在一起。意象圖式的完成主要依靠人類的經驗以及知識積累,也就是說,我們在看到一個新鮮事物時之所以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對其有充分的了解,依靠的就是我們以往在生活經驗上的積累。

    (二)隱喻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通過隱喻理論能夠更好對聽力詞匯進行理解

    語言最根本的作用就是隱喻,不僅漢語如此,對于英語來說也同樣適用。學生如果想要對英語詞匯進行深入理解就需要對英語中的隱喻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夠掌握認識英語這門語言的正確角度。比如:在英語中最簡單的“dog”一詞最直觀的解釋就是指狗這種動物,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有一種引申的含義,這就需要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將字面的意思教授給學生,而且還要將隱喻的深意教授給學生。另外,在大學英語聽力中關注隱喻,不僅能夠通過一個詞語來掌握多種語義,而且還能夠通過這些理解詞匯的過程來感受到英語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通過隱喻可以促進對篇章的深層理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的內涵和魅力。而隱喻作為語言的表達方式必然也和文化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很多隱喻都充滿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不理解隱喻的含義,也就很難理解所對應的英語文化。比如:在“He is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中a church mouse是指教堂中的老鼠,在國外,教堂是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但是在這里并不會進行祭祀,所以也就不會有很多食品,不會造成教堂中的老鼠經常挨餓的現象,所以這句話的隱喻就是這個人非常貧窮。學生在對這句話進行學習時就會對這句話背后的文化進行了解,從而對句子或者是篇章有更深刻的研究。

    3.通過運用隱喻讓英語表達內容更豐富

    學生的隱喻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認知能力,而這種能力會根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一個已經知道的概念來對未知的概念進行解釋,也就是說人類想要使用隱喻就需要在大腦中有一定的認知積累,當看到一個未知的事物時需要對大腦中的知識進行篩選、分析以及關聯,從而對未知事物進行理解。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當遇到新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根據自身的經驗以及知識積累,來對知識點進行解釋,這樣就能夠使英語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另外,學生通過隱喻理論的學習和做相關練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這對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更好應用隱喻理論的途徑

    (一)認識隱喻的普遍性及隱含喻體

    大學英語教師在英語聽力教學中必須先要讓學生正確認識隱喻的性質。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在隱喻中,相對于認知本體來說喻體更加容易理解,當兩者產生隱喻聯系時,往往是喻體的特征被映射到認知本體上,然后再利用喻體的特征來對本體特征進行了解。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也隨著發生了改變,語言在隱喻方面也表現得更加突出。大學英語聽力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項課程需要學生將聽到的英語在大腦中進行快速反應,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語句中的主體和喻體,從而正確理解英語語句需要表達的含義。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英語中隱喻的普遍存在性,并加強對英語語句中的主體和喻體的認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對英語隱喻的反應能力。這樣在聽英語的過程中,學生才能夠快速找到隱喻語句中的主體和喻體,快速得出對語句的正確解釋,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聽力能力。

    (二)加強文化積累以更好地對隱喻進行理解

    在隱喻中往往主體和喻體在表面上看起來并不存在有很大的聯系,是由于人們在認知層面的聯想,才使得兩者之間具有了一定的關聯性。隱喻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反映出不同民族看待世界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在這些不同的概念體系中隱喻既有一定的不同點,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首先,中西方隱喻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在中西方隱喻中,可能主體相同,但是喻體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在我國描寫一個老人的生命即將結束通常會使用“風燭殘年”這一詞語,在這個詞語中用即將燃完的蠟燭來代表即將結束生命的老人,而在英語中,則會使用“the winter of an old man”來代表遲暮的老人,因為在英語中往往用一年四季來代表人的一生,而冬天萬物蕭條則代表著人的晚年。這個例子說明文化差異會對隱喻理解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為學生介紹一些與中國文化有較大差異的西方文化,使之變為學生的知識積累,從而在英語聽力中如果遇到相關的內容,學生就能夠利用知識積累進行理解。

    其次,中西文化隱喻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不論在中文還是英文中,都喜歡用金錢來代表時間,之所以存在這種相似性,是因為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認為時間非常寶貴,而在現實生活中金錢是可以進行交易的工具,兩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所以就會將時間比作是金錢。針對這種情況,大學英語教師在教授不同文化差異性的同時,也要告知學生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只有對不同文化都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能夠將中西文化進行聯系和轉化,才能夠更輕松地提高英語聽力。

    三、認識隱喻理解要借助語境尋求最佳關聯

    語境對于認識和理解隱喻非常重要,它能夠體現出隱喻主體的存在背景。人們在接觸到隱喻時,往往會想盡一切辦法將主體和喻體進行關聯,在腦中構建意象圖式,如果這一過程能夠處在正確的語境中,就能夠更好、更快的對主體以及喻體進行關聯,從而快速、準確的獲得隱喻的含義。有學者認為,認知語境有很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語句的上下銜接、物質環境、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等。所以,英語聽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知識互相作用的過程,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對接觸到的新信息進行理解,從而對隱喻做出最正確的解釋。比如:我們在聽到與學校有關的標題時,就會在腦海中自動搜索相應的圖式:學生、教師、教室、圖書館、體育場等,這整個過程是一個記憶的過程,但又不是對知識的簡單復制,而是會在記憶過程中添加新的元素,使之能夠適應現在的主題。所以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某個單詞或者語句進行解釋時,要為其設定一定的語境,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構建意象圖式,從而更好的對單詞或者整個句子進行理解。

    隱喻理論在大學生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需要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對英語隱喻語句中的喻體和主體進行分析,并利用已經熟悉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和映射,在腦中構建一定的意象圖式,最終獲得正確的解釋。大學英語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隱喻理論,還應該多增加學生在文化層面的積累,另外還應該為學生設置合理的語境,讓學生能夠更快地找到隱喻中的主體和喻體,完成對詞匯或者是語句的理解。

    [ 參 考 文 獻 ]

    [1] 袁麗英,劉著妍.隱喻中漢英轉換的映射對接[J].石河子大W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第9篇:中西文化不同點范文

    1認真備課是上好欣賞課的前提

    現在美術教材的欣賞圖例雖然都是經過編者的精心挑選,翻開每一頁都能欣賞到高水平的美術作品圖例。但是由于編者不是十六七歲的中學生,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還不夠貼近中學生,所選的美術作品在某種程度上還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審美心理需求,這就更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采取種種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例如,在介紹名家名作時,可以抓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普遍心理,把某畫家或者作品的歷史典故編成小故事說給他們聽,一定大受歡迎,也使學生們記住了這名家、名作。幾乎每上一節公開教學課,為了準確了解某幅作品的作者簡況、藝術風格及在當時歷史時期的作用與地位,就往圖書館跑了數趟才如愿以償。而且我們指導學生欣賞一幅美術作品時,不能滿足于傳授簡單的美術史常識,還需要對作品本身的寓意、色彩技巧等進行剖析評價,不經過有針對性的充分準備,是難以靠美感一時沖動就能滔滔不絕又準確到位的。在教學中,與課題有關的教學掛圖、幻燈片、光盤等使用得當,是增強欣賞效果的有力手段。這些也只有靠教師課前的搜集,選擇和籌劃等大量的準備工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2興趣的激發是上好欣賞課的關鍵

    如果學科沒有魅力,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激發起來,教師再努力也只是徒勞。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我以為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的確,學生如果沒有興奮的情緒,課堂便沒有生氣,老師也只能自說自話了。因此,在課堂上,我會調動各種手段、各種媒介,目的就一個,讓學生興趣提起來,按照我設定的程序走進美的王國。當學生們剛捧到高一年級的《美術鑒賞》,我就給學生講了一位大巴山的老農民和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之間的故事,運用第三節課《我們怎么運用自己的眼睛》里提到的感悟式鑒賞、形式鑒賞、社會式鑒賞、比較式鑒賞方法,把封面上羅中立創作的油畫《父親》深厚的文化信息傳達給孩子們,希望學生們能在有故事的畫里開始美好的欣課教學。在欣賞清代朱耷的《荷石水禽圖》《安晚帖》時,我為學生設置一個問題:兩幅畫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初步認識到異同點,極其丑陋的兩只水鴨昂首仰望,或縮頸望立,意境空靈、余味無窮。荷葉畫法奔放自如,墨色濃淡富有層次。《安晚帖》上的題詩比較晦澀,但這條孤獨的翻“白眼”的魚本身就足以體現一種強烈的憤世嫉俗的情緒。學生們發現朱耷筆下的動物多見“白眼”,畫家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和理念呢?我介紹朱耷從王孫到落發為僧一生的經歷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逐步領悟畫家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胸懷和理想,體會其花鳥畫簡練、夸張,大多緣物抒情,如花鳥化作“白眼向人”狀,以抒憤世之情,連筆如“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偶爾我會放一段各國的動漫,讓學生領會各種色彩和音樂讓學生興奮。人們常說藝術是相同的,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恰當的引入音樂可以調動情緒、豐富感受,創設氛圍的作用。例如,在欣賞《即興之三》《紅黃藍的構成》,我會放一段貝多芬的鋼琴曲,放一段古箏,把學生引入意境,把難以理解的抽象畫感受成激情、音符、旋律。在欣賞畫家列賓《伏爾加河纖夫》的同時,聆聽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再配上俄羅斯著名詩人涅克拉索夫的詩句:“到伏爾加河去!是誰在偉大的俄羅斯河上?這聲像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纖夫們在痛苦的行進。”就會令人感到畫面上那一群衣衫襤褸胸前套著繩索的纖夫,仿佛邁著艱辛而沉重的步伐迎面走來,從而在試聽藝術的不同觀察比較中使審美感受力得到提高。有時候,好的藝術作品往往留有藝術遐想的空間,應當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翅膀。在欣賞俄國浪漫主義畫家夏加爾的《生日》,我沒有過多介入學生們的欣賞,只把作者的生平和經歷稍加介紹,馬上讓學生們隨著作品中景象展開豐富的聯想,跟隨自己的想象感受那帶有童話色彩的寧靜而又祥和的夢幻氣息,將真實與夢幻融合在色彩構成中,感受那充滿了抒情的幻想的“心理寫實”。

    3提高教師的審美素質是上好欣賞課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十八黄网片|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欧美成人黄色片|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