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垃圾處置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保潔員培訓;醫院感染;控制;管理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7(a)-0167-02
The training of the operating room cleaners and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GUO Fenghua ZHONG Xiaohong YAN Ling YANG Zhiling
Operating room, Tumor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Cancer Research Center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ning of the operating room cleaners is an very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infection control of the hospital. The methods we are taking is teaching the cleaners before work and in the job, to make sure that all cleaners can grasp of the authentic methods and the notes comprehensively, and achieve the goal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nosocomical infection in the operating rooms.
[Key words] Cleaners Trainning;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Management
醫院感染目前已成為評價醫院綜合醫療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1]。而手術室是一個消毒隔離管理要求非常嚴格的區域,也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科室,其保潔管理在手術室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
醫院管理人員往往強調對醫務人員進行相關的醫院感染知識培訓與監管,而忽略了對保潔人員相關知識的培訓[3],保潔人員文化水平一般較低,很少接受過專業培訓,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是導致醫院感染的危險人群[4]。保潔員素質的高低、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手術室感染控制管理工作的成敗[5],對于整個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和醫療安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提高手術室的保潔質量,確保手術安全,防止醫院內感染,本院重點對保潔員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培訓,現將培訓方法介紹如下:
1 本院保潔員現況
本科共有保潔員10名,年齡為35~49歲,工作年限1個月~5年,其中,女性9名,男性1名,學歷包括初中學歷6名,小學學歷3名,文盲1名。本科共有潔凈手術間12間及配套輔助間,其中2名保潔員負責復蘇室衛生及患者的接送,1名負責外勤,1名負責辦公區的衛生及洗手衣褲、口罩帽子的發放,6名負責手術間衛生。
保潔員入手術室前由保潔公司管理人員對其進行崗位職責、工作內容、工作要求簡單培訓。入手術室前3 d,由手術室院感人員或護士長親自講解、帶教、示范,內容通俗易懂,讓其明白和理解有關院感知識,培訓完畢,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2 培訓內容
2.1 洗手的培訓
醫院感染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和醫院工作人員包括保潔人員在醫院內獲得并出現癥狀的感染[6]。洗手是切斷傳播途徑的有效方法,也是最簡便、最經濟、最基本、最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本院采用七步洗手法進行培訓。培訓完畢,對洗手步驟進行考核,保證人人過關。執行手衛生制度,加強保潔員規范洗手的培訓和監督及洗手效果的監測,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7]。與此同時重點強調在進行醫療廢物處置后、清理手術間衛生工作前后、受污染后必須進行正確的洗手,必要時進行手的消毒。
2.2 衛生清掃及衛生用具使用的培訓
空氣潔凈程度是以含塵度來衡量的,含塵度越低,潔凈程度越高。因此,認真清掃手術間的衛生,是感染控制的關鍵。首先制定各班次清潔衛生的工作時間、范圍、標準及要求。早班每天早晨七點上班,在手術開始前,對各手術間的物體表面用消毒液認真擦拭、地面不留死角,術后應立即清除手術間的垃圾,按要求分類放置。物體表面、地面徹底清潔。衛生用具培訓時應告知分區使用,不能混用,并保持干燥,如手術間清潔用的毛巾及拖把,標識好手術間,用后統一掛在專用位置晾干,如是感染手術間,用紅色膠帶做好標識,以便區分。
2.3 消毒劑配制的培訓
由專職護士反復示范清潔過程中含氯消毒劑配制比例、使用方法,講解其注意事項,如一般手術與感染手術術畢使用含氯消毒劑配制比例的不同。將需用的水量及消毒片總量做成明顯標識,貼在桶外面,以一目了然。
編制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區財政部門負責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資金支持與使用的監管;區發展和改革部門要制定綜合性政策措施,加大支持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力度;區鄉村管理與建設部門負責指導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和村莊整治工作,推行適宜農村居民的環境衛生管理模式,建設適合農村需求的生活垃圾、污水處置設施;區農業農村工作部門負責農村集中供水和平安飲水工程的規劃實施,加快解決農村地區飲水平安問題;要依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大力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依照省環保廳和市環保局統一部署。部門分工。區環保局要統籌實施“以獎促治”政策,加強對治理工作的指導。負責指導農業清潔生產,擴大平安農產品生產面積,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養殖廢物綜合利用,指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統一指導和管理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負責指導農村造林綠化建設,指導農村河道清淤、疏浚;區愛衛辦負責指導農村改廚、改廁工程建設;區衛生部門指導村衛生室集中、規范處置醫療廢棄物;區交通運輸部門負責農村道路通達工程建設;區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指導農村工礦企業廢棄地生態修復;區科技服務部門負責農村環境維護科技創新,研究、開發農村環境維護適用技術,促進科研效果轉化;區監察、審計部門負責對有關項目建設、資金使用加強監督檢查,嚴肅處置各類違規違紀問題。
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境維護部等部門關于實現以獎促治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11號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環境維護廳等部門關于實現以獎促治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政辦〔〕143號以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市以獎促治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政辦文81號結合我區實際,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認真貫徹全國農村環境維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和問題嚴重區域環境進行綜合整治,通過“以獎促治”.著力解決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城鄉居民食品平安、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二基本原則
集中投入資金,1.突出重點.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必需運用綜合措施.優先解決影響面大、矛盾突出的環境問題,力求在較短時間內有效解決村莊飲水平安、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等突出問題,改善村莊環境狀況,使農民得到實惠。
2.因地制宜.
3.政府引導。結合我區實際。鼓勵農民投資投勞,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4.規范管理.
三工作目標
逐步推廣“村收集、鎮(辦運輸、區處理”城鄉統籌垃圾處置模式;建設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置和養殖業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繼續鞏固和創建省、市級生態文明村,完成峽窩鎮生態鎮規劃編制工作,為創建生態鎮創造條件。加快山區生態項目建設,從而使我區各行政村的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監管能力得到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得到增強。2011年,建設一批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工程。集中治理一批環境問題最為突出、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村莊。
環境監管能力明顯提高,全區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村基本得到治理。年。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局部重點區域的鎮(辦村環境狀況得到整體改善。
二、實施范圍、整治內容和要求
一實施范圍。以獎促治”政策的實施.
二整治內容和要求。以獎促治”政策重點支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農村區域污染減排等與農村環境質量改善密切相關的整治工作。
1.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對農村人口聚居區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依法取締維護區內的排污口。選擇遠離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質良好的水源。劃定水源維護區,飲用水水源一級維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維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從事旅游、游泳、垂釣、網箱養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二級維護區內嚴格控制農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農藥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已建的要關停或遷移。
2.村莊生活污染治理。結合農村沼氣建設與改水、改廁、改廚、改圈。因地制宜處置農村生活污水。鼓勵資源化利用或納入鎮(辦以上處置系統集中處置農村生活垃圾。經濟基礎較差、交通方便的村可采取簡易填埋方式進行處置;逐步推廣“村收集、鎮(辦運輸、區處理”城鄉統籌垃圾處置模式,進行無害化處置。
3.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結合《省畜禽養殖業發展規劃》科學規劃養殖區布局。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綜合治理示范工程。
4.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積極推行規模經營。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建設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有機農產品基地、沼氣示范工程等。
5.農村地區工業污染治理。優化農村區域工業發展布局與產業結構。依照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和方向。加大環境維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消除污染隱患。
三、申報順序和資金管理
一資金申報順序。依照國家和省、市下達的年度“以獎促治”資金申報指南的具體要求。由區環保局、財政局制定全區“以獎促治”資金申報指南。以獎促治”資金由申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的村莊所在鎮(辦提出申請。報送市環保局、財政局,市環保局、財政局根據國家、省下達的資金計劃和市年度預算安排“以獎促治”農村環保專項補助資金。
二資金管理。以獎促治”資金是財政獎勵資金。各鎮(辦依照施工進度向區級財政報賬。區財政、環境維護部門要加強資金審核和管理。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資金使用和整治進展情況要在當地張榜公布,對違反規定,截留、擠占和挪用資金或有其他違規行為的將相應扣減或取消下一年度資金,并按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關鍵詞】生活垃圾;分類;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X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110-01
一、荊州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現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荊州市生活垃圾從源頭一收集一清運一處置的各個環節均為混合狀態,在垃圾的收集及處理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由于垃圾不分類,無法大量回收其中的可回收物一資源,減少了直接的經濟收益,造成所有或大部分垃圾在其處理流程中全過程運行,加大了垃圾處理系統的處理負荷,增加了生產成本。
2.大量可回收物難回收,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生活垃圾自源頭到收集運輸均為混合狀態,造成了最后處置過程難以有效分離。若要進行徹底分離,則其運行成本增高,難以被可回收物的直接經濟價值所抵消,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不劃算的。
3.混合垃圾的處置量大,而回收量小,填埋和堆放用地數量巨大。填埋場地滿溢后,必須去尋求新的填埋場地,從而造成了一些垃圾的臨時堆放和非法堆放。垃圾堆場已經對城市生態環境及城市景觀構成了威脅。
4.城市垃圾的收集及清運環節衛生狀況較差,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數量龐大的垃圾收集點的氣味、滲濾液對環境的危害更大。散落垃圾的污染對周邊居住環境及城市景觀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5.在對垃圾處理的措辭思想上重處置輕源頭,從而增加了垃圾的處理量、處理難度及處理費用,也損失了大量的資源和直接收益,致使社會加大了對生物資源及能源的掠取,導致了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6.可回收資源的巨大浪費將直接產生對生態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多使用垃圾可再生資源,可以減少生活垃圾的總量,節省大量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排放,直接造福于保護生態和保護環境的事業。
7.混合垃圾對環境的長期污染目趨嚴重。混合垃圾中含有各種有毒有害的物質和病原微生物,對土壤、水源、大氣的污染較重,對區域生態環境將產生破壞性影響。
8.垃圾處置設施較為簡陋,垃圾處理的無害化率較低。目前鏡子荊州市的生活垃圾基本上采用的是混合收集、簡易填埋的方式,垃圾處理的無害化程度非常低。
綜上,荊州市的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理基本為眾混合方式進行的,只是在收集點、廢物箱和填埋場被拾荒者做了一些分揀,回收了一些可回收物,對垃圾有所減量。但這種行為同時也給收集點和廢物箱制造了一些二次污染;回收行為的經濟效益朱被生活垃圾處理單位所獲得;有毒有害物品包括相當的醫療垃圾的混入,可造成城市公共安全問題、城市環境污染文題和處置場永久性生態污染問題;沒有減量的生活垃圾也造成了垃圾運輸和處置費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垃圾的混合收集不符合衛生填埋技術標準,浪費了填埋場的有效容積,并且不符合資源化原則。因此,分類收集己經成為荊州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與處置的客觀要求,將是生活垃圾處理的一種趨勢。
二、荊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一)生活垃圾分類的必要性
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相關法律法規定賦予城市政府的管理責任。分類收集是實現“三化”的最有效途徑。世界發達國家把垃圾中可以再利用的部分看做是一種資源,通過分類收集,實現生活垃圾再利用的比例已高達45%以止,有些國家甚至達到60%。根據研究,如果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廢棄物的有效回收,垃圾量可望減少40~50%。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就意味著減少了從資源開采、生產加工、消費使用、最終處置各環節能源、人力、物資等資源的消耗。從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來看,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就意味著節省相當一部分收集、運輸和處理的費用,以及包括土地在內的多種資源。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防止可回收利用物進入廢物收集、運輸、處理的物質流中,提高生活垃圾中有用物的利用率,應該在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中處于最優先的地位,將會逐步成為一種貫穿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自覺行動。
(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可行性
城市生活垃圾的組分和特性是實施分類收集的基礎和前提。在采取分類收集前,必須了解生活垃圾各組成成分特性,才可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整個垃圾分類收集系統的分類原則和方案。可以說,垃圾分類收集管理系統研究的各部分均離不開分析垃圾組分和特性,具體表現如下:(1)分類處理系統的建立必須以垃圾組分達到各類處理方法的要求為前提。比如:垃圾焚燒處理廠將垃圾焚燒發電,其先決條件是生活垃圾中的含水量、濕度和低位發熱值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若城市生活垃圾特性達不到焚燒的要求,就須在生活垃圾收集中實施按可燃與不可燃垃圾分類收集。堆肥則對垃圾中的水分、C/N比值、PH值和透氣性等有嚴格要求,如C/N一般為35~40,水分為50~60%,否則堆肥產品質量將達不到國家標準值,從而影響堆肥產品的銷售。(2)分類收集系統中的資源分類回收體系,必須根據垃圾中可回收物的種類和數量,建立相應的資源銷售渠道和收購點。(3)分類運輸車的設計也要與垃圾的組分緊密相關。分類運輸車如何實現密閉化、無害化和分類化,都需要分析垃圾的主要組分。(4)分類收集的分類原則和標準必須根據垃圾中的主要組分和不同的處理方法來確立。
由上所知,城市生活垃圾特性的研究和分析在分類收集處理系統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小結
荊州市生活垃圾主要來源于家庭生活和各種商業活動,成分比較復雜,生活垃圾中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很多;在荊州市可以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分類,收集不僅可以減少垃圾運輸處理成本,還可以創造經濟效益,減少垃圾量,節約填埋土地資源,減小對環境的污染;垃圾灰分較低,含水率較高,熱值較高,垃圾熱值滿足垃圾焚燒對熱值的要求,可以進行垃圾焚燒發電。
參考文獻:
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境維護部等部門關于實現以獎促治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11號)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環境維護廳等部門關于實現以獎促治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豫政辦〔〕143號)以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市以獎促治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鄭政辦文〔〕81號)結合我區實際,為認真貫徹全國農村環境維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通過“以獎促治”,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和問題嚴重區域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著力解決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城鄉居民食品平安、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二)基本原則
1.突出重點.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必需運用綜合措施,集中投入資金,優先解決影響面大、矛盾突出的環境問題,力求在較短時間內有效解決村莊飲水平安、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等突出問題,改善村莊環境狀況,使農民得到實惠。
2.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針對危害農民身體健康、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問題。
3.政府引導。結合我區實際,廣泛吸引社會資金,鼓勵農民投資投勞,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4.規范管理,公開透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確定、效果考核及獎勵資金的使用等要公開透明。
(三)工作目標
建設一批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工程,逐步推廣“村收集、鎮(辦)運輸、區處理”城鄉統籌垃圾處置模式;建設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置和養殖業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繼續鞏固和創建省、市級生態文明村,完成峽窩鎮生態鎮規劃編制工作,為創建生態鎮創造條件。加快南部山區生態項目建設,從而使我區各行政村的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監管能力得到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得到增強。2011年,集中治理一批環境問題最為突出、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村莊。
全區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村基本得到治理,環境監管能力明顯提高,2015年。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局部重點區域的鎮(辦)村環境狀況得到整體改善。
二、實施范圍、整治內容和要求
(一)實施范圍。以獎促治”政策的實施,原則上以行政村為基本治理單元。逐步擴大治理范圍。
(二)整治內容和要求。以獎促治”政策重點支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農村區域污染減排等與農村環境質量改善密切相關的整治工作。
1.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對農村人口聚居區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依法取締維護區內的排污口,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合理布置取水點,選擇遠離污染源、水量充分、水質良好的水源。劃定水源維護區,飲用水水源一級維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維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從事旅游、游泳、垂釣、網箱養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二級維護區內嚴格控制農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農藥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已建的要關停或遷移。
2.村莊生活污染治理。結合農村沼氣建設與改水、改廁、改廚、改圈。因地制宜處置農村生活污水,逐步提高生活污水處置率。農村水環境污染較嚴重區域優先建設一批農村生活污水處置示范工程。對歷史積存垃圾進行專項清理,鼓勵資源化利用或納入鎮(辦)以上處置系統集中處置農村生活垃圾。經濟基礎較差、交通方便的村可采取簡易填埋方式進行處置;逐步推廣“村收集、鎮(辦)運輸、區處理”城鄉統籌垃圾處置模式,進行無害化處置。
3.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結合《省畜禽養殖業發展規劃》科學規劃養殖區布局。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綜合治理示范工程,提高畜禽養殖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與污染物達標排放率。
4.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積極推行規模經營。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建設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有機農產品基地、沼氣示范工程等。
5.農村地區工業污染治理。優化農村區域工業發展布局與產業結構。依照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和方向。加大環境維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強環保監管。對歷史遺留農村工礦污染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理,消除污染隱患。
三、申報順序和資金管理
(一)資金申報順序。依照國家和省、市下達的年度“以獎促治”資金申報指南的具體要求。由區環保局、財政局制定全區“以獎促治”資金申報指南。以獎促治”資金由申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的村莊所在鎮(辦)提出申請,經區環保局、財政局審核后,報送市環保局、財政局,市環保局、財政局根據國家、省下達的資金計劃和市年度預算布置“以獎促治”農村環保專項補助資金。
(二)資金管理。以獎促治”資金是財政獎勵資金。各鎮(辦)依照施工進度向區級財政報賬。區財政、環境維護部門要加強資金審核和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專項核算,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資金使用和整治進展情況要在當地張榜公布,對違反規定,截留、擠占和挪用資金或有其他違規行為的將相應扣減或取消下一年度資金,并按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三)監督考核。區環保局和財政局將對“以獎促治”政策實施進展和績效、資金使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群眾滿意度等情況的檢查和考核驗收。
【關鍵詞】 實習護生; 銳器傷; 原因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6-0102-03
【Abstract】 Through three years of the hospital probationer nurses of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o explore probationer nurses during their internship an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tatus of sharp injuries,proposed hospitals and schools to safety knowledge and skills into schoo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work,tak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to establish a set of multi sectoral linkag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harp injuries trainee nurses.
【Key words】 Probationer nurse;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7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6.051
銳器傷是指醫院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由于手術器械、針頭、醫療廢物及其他銳利物品等所造成的意外傷害,并有可能感染乙肝、丙肝病毒、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據文獻報道在歐洲每年約發生100萬例針剌傷[2]。在我國有研究顯示銳器傷所致職業暴露比例為83.46%[3]。分析目前在筆者所在醫院銳器傷發生的案例中,實習護生占了較大的比例,統計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實習護生銳器傷占全院銳器傷的42%,因此實習護生成為銳器傷職業暴露的高危群體。本文通過三年來對實習護生隨訪、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實習護生發生銳器傷的主要原因,提出相應對策來降低銳器傷的發生率。
1 原因
1.1 醫院感染防護措施欠缺,防護意識淡薄
金莉雅等[4]研究認為我國護生普遍缺乏自我防范意識,而這正是他們經常會出現職業暴露的關鍵所在。孟發芬等[5]、梁惠萍等[6]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的護理專業課程中未開設職業防護這門課,從而導致護生對工作中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認識不清,標準預防措施不到位,對血源性傳播途徑的認識不足,對于接觸安瓿、穿刺針、刀片等銳器沒有足夠的自我防護意識。
1.2 工作繁忙、操作不熟練、違反操作規程
護生初涉臨床,對環境、操作不熟練,常常因為工作量大,還有患者的呼叫、催促,眾多老師的支使,導致實習護生慌亂,常常拔完輸液針頭后直接掛輸液架,不立即處理導致自己或他人不慎被刺傷。同時對于護理操作標準流程不熟練,標準防護的主觀意識不強,存在僥幸心理,如回套針帽、徒手掰安瓿等錯誤操作在實習期間經常出現。
1.3 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素質差
常因剛接觸臨床,而患者要求護理穿刺一定要一針見血,心理壓力大,一針不成功時,產生慌亂情緒,有時將本是給患者注射的針頭先給自己的手刺針,或是在拔針時注意力不集中,被病房電視劇情節所吸引、和患者講話或不小心被家屬或工作人員碰撞而導致不慎被刺傷。
1.4 醫療垃圾處置不規范
護理操作時產生的銳器因為忙未及時分類處置,造成二次分裝,清潔、整理損傷性廢物時不小心損傷自己,這種情況在手術科室、門、急診小手術室、換藥室、治療室清理配置靜脈藥物安瓿碎末時經常出現。同時撥二臺以上輸液滴管拽在手里未及時處置也易發生。
1.5 帶教老師責任心缺乏
部分帶教老師素質參差不齊,帶教過程中不注意遵守標準操作規程,自我防護技能缺乏,缺乏人文關懷,臟活、累活都叫實習生干,難免有些護生有“逆反”心理,而造成工作時違反操作規程,注意力不集中,而被銳器刺傷,發生銳器傷后,帶教老師又不懂處理流程和方法,造成人為的驚慌和無助。
1.6 醫院防護物品配置不全
按照標準防護,當有可能接觸到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應戴手套[7]。日常護理工作量過大,護理操作中各種靜脈注射、肌肉、皮下注射、導尿、口腔護理等均可能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大多數帶教老師嫌麻煩,不戴手套操作,間接示范了不規范操作,而臨床科室管理者為了節省成本,防護設施配置不全,主觀意識不強,間接導致帶教護士穿戴防護物品的依從性不高。
2 對策
2.1 落實崗前培訓、提高護生對銳器傷的防護意識
針對護生對銳器傷防護意識的缺乏,學校、醫院應增強對職業安危的重視,醫院感染管理科應根據需要調整職業安全防護理論、實踐課程。認真落實崗前培訓及健康教育,如預防銳器傷專題講座,發生針刺傷后的處理原則及流程,醫療垃圾處置要點、注意事項,對實習護生進入臨床前進行相應的體檢和演練,以強化護生的自我防范意識。
2.2 加強在校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培養護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控制自身的情緒變化,這樣才能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的工作,當遇到臨床突發意外情況時不慌亂、從容應對,心理調適及時到位,這也是確保安全護理的根本保證之一。
2.3 規范護生護理操作規程
完善醫院帶教體系,實行護理部-科護士長-帶教老師三級帶教責任制,規范各項操作流程,強化護生操作訓練,提高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帶教老師應注意引導護生良好的操作習慣,改變不安全的操作行為,并將職業防護落實到訓練、考核、臨床操作工作中。明確哪些是不安全的護理行為如:禁止雙手回套針帽、禁止直接傳遞銳器物等。
2.4 改善護生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的好環直接影響實習護生職業防護落實效果,代亞麗等[8]的研究認為50%的針剌傷發生在工作較繁忙的情況下,因此醫院管理者應根椐等級醫院床護比的評審要求,合理配置護士人數,同時院內增加機動護士職數以沖減科室因科內人員的不足或工作量瞬間加大而導致的忙亂、科內護士實行彈性排班的方法,以減輕實習護生的工作壓力。
2.5 將人文關懷融入臨床帶教中
良好的醫院人文環境對護生自身壓力的舒緩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Benner[9]認為重視、真誠、對話、聯系和溝通是建立人文關懷教學環境的要素,這能促進護生形成對他人及護理專業的真摯情感和正確態度。置身于人文關懷氛圍中的護生不僅能夠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同時對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高工作效率有著重大的意義。
2.6 學校須完善并落實疫苗接種制度
筆者所在醫院三年來接收實習護生312人,來自四個不同的醫學院校,但大部分護生對于自己疫苗接種情況,自身乙肝抗體情況不了解,以致于發生銳器傷時,慌亂無助,需急行血液感染四項檢查,延誤了治療時間。因此學校應建立護生健康檔案,并移交給對口實習醫院,以保障護生的身心健康。
2.7 建立合格的帶教隊伍
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選擇帶教老師必須是綜合素質高、理論知識扎實、操作技能嫻熟、臨床經驗比較豐富、責任心強的護師以上人員,嚴格落實帶教準入制度,對帶教老師定期培訓與考核,同時重視護生意見反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8 規范科室防護物品的設置
根據標準預防原則,科室配備必要的防護物品,如手套、開瓶器、安全型注射器、安全留置針、符合國際標準的銳器物收集器等。防護物品的放置隨手可得[10],科室管理者要把防護物品的損耗作為必須的支出,這樣從根本上打消了實習護生的顧慮。
總之,實習護生是護理事業的未來,也是醫院的弱勢群體,只要醫院、學校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體系,是完全可以降低護生銳器傷發生率,共同建立起實習護生職業安全的防護屏障。
參考文獻
[1]鄒艷.實習護生發生針剌傷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0,2(5):274.
[2] Himmelreich H,Rabenau H F,Rindermann M,et al.The Management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J].Dtsch Arztebl Int,2013,110(5):61-67.
[3]袁素娥,李映蘭,譚德明.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監測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13(25):3110-3111.
[4]金莉雅,陳玉梅,潘甜甜.2002-2012年我國實習護生銳器傷發生率Meta分析[J].護理學報,2013,20(10):38-39.
[5]孟發芬,張霄艷,田淑軍,等.實習護生職業安全衛生防護及其課程設置現狀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8,11(8):65-66.
[6]梁惠萍,王桂秋,李致忠,等.高職護生實習前乙肝檢查與乙肝預防知曉度調查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1):66-69.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隔離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8]代亞麗,蔡雯.544名實習護生針剌傷影響因素研究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9,23(28):499-500.
[9] Benner P.From movice to expert:excellence and power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Menlo Park[M].Californi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4:10-15.
摘 要: 面對全球性環境危機,景觀設計者應該義不容辭的將可持續理念標榜為景觀設計的主要戰略主張。景觀的可持續性要求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并盡可能避免產生廢棄物。廢棄物通過合理的途徑和科學的方法,完全可以循環進入景觀空間,在景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既是物質層面的,即廢棄物再生利用對環境的可持續具有實在的意義,更是精神層面的,通過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引導人們關注環境,慎待廢棄物,為人類的可持續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關鍵詞: 可持續 景觀設計 廢棄物 再生利用
Abstract:〖WTBZ〗 Now, in the face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s a landscape design scholars twenty-first Century should be duty bou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advertised as the main strategic ideas of landscape design. However,sustainability also requires mor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to avoid non productive output-human waste at all cos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ustain ability principles, discusses how to put the waste recycling binding to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of waste recycling
一、 景觀的可持續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全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加劇,環境危機引發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的關注。1969年,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中強調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從自然固有的價值和自然過程,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規劃方法論。1987年,聯合國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提到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
在《ASLA環境與發展宣言》中,國際景觀領域最有影響的專業機構――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提出了景觀設計視角下的可持續環境理念:景觀是各種自然過程的載體,這些過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續,人類需求的滿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觀之上的。因為景觀是一個生命的綜合體,不斷地進行著生長和衰亡的更替,所以,一個健康的景觀需要不斷地再生。培育健康景觀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復大量被破壞的景觀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續景觀的核心內容,也是景觀設計根本的專業目標。
到底什么樣的景觀才是可持續景觀?到目前我們還無法準確判斷,也或許是因為“可持續”的概念本身就比較含糊吧。所以我們也只能討論“景觀可持續”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在對自然過程的影響上,景觀的可持續是有助于維持地上乃至地下水的平衡;有助于調節和利用雨洪;有助于保持土壤不受侵蝕,保留地表的有機質;有助于充分的利用風、陽光;或者有助于使用當地可循環和可再生的材料等。
在對人文過程的影響上,景觀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出了對人類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人類社會的資源的節約和珍惜;引用今天一句熱潮的話:且行且珍惜。創造出具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理想場所,并提供出關于景觀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教育和解釋系統,改進和加強人們對土地和環境的認識。
在對生物過程的影響上,景觀的可持續性也應該是有助于維持土地上生物的多樣性,維持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多樣性,以及他們的棲息的環境,使構成一個健康完整的生物群落。
綜上,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反映,是人類的愛、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是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能有違天地之格局與過程。一個可持續的景觀更是在生態上健康、經濟上節約、有益于人類的文化體驗和人類自身發展的景觀,這也就包括設計的場所感、教育啟智、審美、公平性及人在自然系統中的自我意識。
二、 廢棄物及其再生利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進入了高消費階段 ,隨之產生的消耗廢棄物品也與日俱增。那什么是廢棄物?廢棄物就是指不需要或無用的固體、流體物質。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廢棄物已經成為了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常見的做法是收集后送往堆填區,或是用焚化爐焚化。但兩者均會制造環境保護的問題,如果堆填區中的垃圾處理不當會污染地下水和發出臭味,目前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積已越來越少。焚化則無可避免會產生有毒氣體,危害生物體。另外一方面在街頭巷尾擺放著不少垃圾箱,但垃圾箱也只分成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兩面,缺乏更明確的分類。實際上廢棄物的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廢紙:主要包括報紙、期刊、圖書、各種包裝紙、辦公用紙、廣告紙、紙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紙巾和廁所紙由于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各種塑料袋、塑料包裝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礦泉水瓶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種玻璃瓶、碎玻璃片、鏡子、燈泡、暖瓶等。
金屬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頭盒、牙膏皮等。
布料: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桌布、洗臉巾、書包、鞋等。
餐廚廢棄物: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
醫療廢物包括帶血的棉簽、手術刀等含病毒垃圾。這種垃圾需要特殊處理,消毒后才可以進行填埋。
其他廢棄物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有毒金屬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
廢棄物分類是對其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對廢棄物的分類管理,最大限度的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迫切問題之一。
不管我們走到哪里,廢棄物總會在我們身邊。為了應對這種永久性的失敗,需要有一種新的行業術語――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廢棄物的再生利用不但美化環境,而且廢棄物再利用可以節省新資源的開采。
三、 廢棄物再生利用設計對可持續景觀的意義
沒有景觀的再生,就沒有景觀的可持續。
廢棄物的產生不可避免,我們每個人都在制造,這并不可怕。然而在21世紀的消費時代,廢棄物產生的速度與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更猛,有害成分也越來越重,因此,需要今天的人類更加慎重地對待它們,分類回收、循環利用。將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其實充分的考慮到現代的景觀設計中不失為一種新型的設計方法。如建設一些公益景觀土地,設計關于廢棄物再生樂園來引導和幫助大家對廢棄物的再生利用。
早在1975-1995年間,有觀點提出重新利用工業更新換代所廢棄的土地以及人們消費和生產所產生的垃圾和廢物,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耗費。加州綜合技術大學波莫納分校的John Lyle教授作為再生理論的代表人物,開創了大尺度的再生設計理論。他用“源、消費中心、匯”循環系統取代傳統的線性流,形成一個再生系統,使前一流程中的匯,變成下一流程中的源。這一理論改變了傳統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再生設計理論提出開發不僅僅是消費資源,而且可以再生或產生資源。所以,建設一種廢棄物再生利用樂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現代城市用地也非常緊張,而用于公益事業的景觀土地更加稀缺,城市交通占用的土地卻越來越多,蠶食著有限的城市用地。作為可持續性原則在景觀實踐過程中的運用,利用廢棄的土地,關閉和廢棄的工廠在生態恢復后賦予新的功能,翻造成新的景觀,服務于廣大的市民,成為這一時期的潮流。在城市大型立交橋下方,大量空地成為城市的死角,既無法發揮城市用地的功能,又容易成為犯罪滋生的溫床。為使這種無用的城市“負資產”發揮積極的作用,我們何不考慮充分利用其閑置的土地,揚其地處核心、交通便利之長,充分響應“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建設理念,變“負”為空間正能量,變“廢”為寶,變城市死角為世間樂園。
從可持續景觀中對廢棄物再生利用設計具體做法講可以有很多種。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餐廚的剩余垃圾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進行生化處理,發酵成有機肥,在城市“死角”上建設兒童種植樂園,讓未成年人不但從思維到實踐有了轉換,也對廢棄物的充分利用有深刻認識和良好習慣。在調查和研究中發現,部分的人對廢物的回收有意識,但實踐起來很困難。同時,對廢物的分類大部分成人都清楚,但未成年人基本上不清楚,所以對廢棄物的的分類不應該只停留在中國式教育中的課堂上,更應該讓每個人從小開始養成廢物分類的好習慣。除了建設種植樂園以外,還可以設計一些養殖樂園。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大都是有愛心的,但是迫于對養殖的小動物的相關知識不夠,往往被大人活生生的扼殺在搖籃里。統一規劃的“死角”上的養殖園,主要以廢棄的餐廚垃圾為主要食物,建立一個人與動物親密接觸的直接空間。這里的只解決餐廚廢棄物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設計更多的工作坊,大型小型充分結合。可以有對金屬類的機械,如:廢舊自行車、摩托車、輪胎等物進行重新改裝;或者對廢紙、塑料、玻璃和布料等廢棄物進行創意設計,設計手法可以是制作的新的手工作品,也可以是公共設施,甚至還可以讓小孩子在這里將自己的再創造進行物物交換,形成一個新型的“跳騷市場”。
循環再利用是減少廢棄物的方法,但更好的辦法是,重新思考我們今天的消費主義生活,從源頭開始減少需求和消耗。在設計可持續景觀可持續廢棄物再生利用樂園時,也要注意以下的一些原則:實施可拆建和重復利用的環保的做法來建設樂園中的建筑。用不銹鋼扣件連結而免除灰漿粘接的精致立面用磚,和歐洲千百年來用石塊鋪地并可重復利用是同一思路。相較于那些追求時尚和形式感的建筑表皮,通過模仿自然生物和棲息環境而實現垂直綠化也是一種好的方法。對環境負責的設計必定是長久的,能長久的一個原因是大家都覺得很美。在道德、科技和實證主義思維之外,建設美麗樂園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對可持續景觀設計來講,不僅體現了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理念,而且更為將來擁堵的城市環境帶來一個可持續系統。
四、 總結
地球正在變得脆弱而危險,我們卻漫不經心恣意揮霍,可做的卻因無知而廢弛,能做的卻因懶散而不屑。垃圾本身不是惡魔,人的漠然才是元兇。生活中有很多無用的物件,城市里有一些閑棄的空間,讓設計使得他們結合而得以再生。(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張俊軍,許學強,魏清泉.國外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J].地理研究,1999(2).
[2](美)I L 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3]俞孔堅, 李迪華,發表:《城市環境設計》2007(1):7-12
第一章總則
第1.0.1條為了加強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提高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水平,以利城市的整潔和城市功能的正常發揮,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特制定本標準。
第1.0.2條本標準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設市城市。建制鎮和非建制鎮可參照執行。獨立工礦區、旅游風景名勝區、經濟特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環境衛生設施設置可參照執行,但其建設標準宜適當提高。
第1.0.3條按本標準設置環境衛生設施時,還應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環保、衛生、建筑、勞動保護等法律、法令、標準、規范等有關規定。
第1.0.4條城市環境衛生管理部門應提出環境衛生設施規劃和要求,由城市規劃主管部門按本標準審定后,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中。
城市環境衛生設施應符合布局合理、美化環境、方便使用、整潔衛生和有利于環境衛生作業等要求,并應與舊區改造、新區開發和建設同時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和使用。
第二章一般規定
第2.0.1條生活垃圾、商業垃圾、建筑垃圾、其它垃圾和糞便的收集、中轉、運輸、處理、利用等所需的設施和基地,必須統一規劃、設計和設置。其規模與型式由日產量、收集方式和處理工藝確定。
第2.0.2條在居住區域內、商業文化大街、城鎮道路以及商場、影劇院、體育場(館)、車站、客運碼頭、街心花園等附近及其他群眾活動頻繁處,均應設置公共廁所、廢物箱等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第2.0.3條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應列入城市建設計劃。所需建設經費由建設單位負責。環境衛生設施的維護和維修,由設施的產權單位負責。
第2.0.4條原有環境衛生設施需改建或遷建時,必須同時制定并落實改建或遷建的計劃后,方可改建或遷建。
第三章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第一節公共廁所第3.1.1條選擇建造公共廁所的地點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并符合公共衛生要求。廁所間距和數量根據以下不同情況確定:
一、按城鎮道路人流量確定設置間距:流動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業鬧市區道路,間距為300~500m。一般街道間距不大于800m。
二、按地區面積確定設置數量:舊區成片改造地段和新建小區,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
第3.1.2條公共廁所建筑面積應根據人口流動量因地制宜,統籌考慮。一般建筑面積規劃指標規定如下:
一、居住小區內6~10m2/千人;
二、車站、碼頭、體育場(館):15~25m2/千人;
三、廣場、街道:2~4m2/千人;
四、商業大街、購物中心:10~20m2/千人;
五、城鎮公共廁所一般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設置一座。其建筑面積一般為30~50m2。
第3.1.3條房產及其他單位經環境衛生部門核準在街巷內建造供沒有衛生設施住宅的居住使用的廁所,一般按服務半徑70~100m設置一座。廁所建筑面積按所服務的人口數量確定。
第3.1.4條公共廁所的設計和建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獨立式的公共廁所應按照現行《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CJJ14-87設計和建造,并與附近建筑群相協調。
二、附建式的公共廁所應結合主體建筑一并設計和建造。
三、公共廁所周圍應綠化。廁所的附近和入口處,應設置明顯的統一標志。
四、公共廁所內部應空氣流通、光線充足、溝通路平;并應有防臭、防蛆、防蠅、防鼠等技術措施。
五、公共廁所應設置沖洗設備、洗手盆和掛衣鉤以及老人殘疾人專用蹲位和無障礙通道。
六、大便蹲位或大便槽、小便槽的表面應光滑、耐腐蝕。
七、公共廁所應按不同的等級標準和使用性質進行裝飾和配備設備。公共廁所上面不宜搭建住宅。
八、公共廁所應注意防凍和排水。附建式公共廁所的采暖宜與主體建筑同時設計和施工。
第3.1.5條公共廁所的糞便嚴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或水溝內。有污水管道的地區,應排入污水管道;沒有污水管道的地區,應建化糞池等排放系統。
在采用合流制下水道而沒有污水處理廠的地區,水沖式公共廁所的糞便污水,應經化糞池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第3.1.6條單獨設置的小便池應隱蔽、文明、衛生。
第二節化糞池
第3.2.1條城市工業與民用建筑中,裝有水沖式大小便器的糞便污水,應納入城市污水管道系統。在沒有污水管道的地區,應建造化糞池。糞便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戶內應采用分流系統。
第3.2.2條化糞池的構造、容積根據現行《室內給水排水和熱水供應設計規范》中的規定進行設計。應防止化糞池滲漏。一、化糞池的進口要做污水窨井。設計單位應周密估算建筑物的沉降量,并采取措施保證室內外管道正常連接和使用,不得泛水。
二、化糞池的清糞孔蓋應于地面相平,與吸糞車停車作業點的距離不得大于2m。
第3.2.3條其它特殊規格的化糞池的設計與建造,必須征得環境衛生主管部門同意。
第三節垃圾管道
第3.3.1條多層及高層建筑中排放、收集生活垃圾的垃圾管道包括:倒口、管道、垃圾容器、垃圾間。垃圾管道應滿足機械裝車的需要。
第3.3.2條垃圾管道應垂直。內壁應光滑無死角。內徑應按樓房不同的層數和居住人數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多層建筑管道內徑600~800mm;
二、高層建筑(二十層以內,含二十層)管道內徑800~1000mm;
三、超高層建筑管道內徑不小于1200mm。
管道上方出口須高出屋面1m以上。管道通風口要設置擋灰帽。
第3.3.3條垃圾管道應采取防火措施,其設計和建造應符合有關防火規定。
第3.3.4條垃圾管道在樓房每層應設置倒口間,但不得設置在生活用房內。倒口間應封閉,并便于使用、維修和清理管道。
第3.3.5條垃圾管道底層必須設有專用垃圾間。高層垃圾管道的垃圾間內應安裝照明燈、水嘴、排水溝、通風窗等。北方地區應考慮防凍措施。第3.3.6條氣力輸送垃圾管道系統,宜應用于高級住宅、辦公樓及商貿中心等。
第四節垃圾容器和垃圾容器間
第3.4.1條供居民使用的生活垃圾容器,以及袋裝垃圾收集堆放點的位置要固定,既應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響市容觀瞻等要求,又要利于垃圾的分類收集和機械化清除。
第3.4.2條生活垃圾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一般不應超過70m。在規劃建造新住宅區時,未設垃圾管道的多層住宅一般每四幢設置一個垃圾收集點,并建造生活垃圾容器間,安置活動垃圾箱(桶)。生活垃圾容器間內應設通向污水窨井的排水溝。
第3.4.3條醫療廢棄物和其它特種垃圾必須單獨存放。垃圾容器要密閉并具有便于識別的標志。
第3.4.4條各類垃圾容器的容量按使用人口、垃圾日排出量計算。垃圾存放容器的總容納量必須滿足使用需要,避免垃圾溢出而影響環境。
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設置數量的計算方法見附錄一。
第五節廢物箱
第3.5.1條廢物箱一般設置在道路的兩旁和路口。廢物箱應美觀、衛生、耐用,并能防雨、阻燃。
第3.5.2條廢物箱的設置間隔規定如下:
一、商業大街設置間隔25~50m;
二、交通干道設置間隔50~80m;
三、一般道路設置間隔80~100m;
第四章環境衛生工程設施
第一節垃圾轉運站
第4.1.1條垃圾轉運站一般在居住區或城市的工業、市政用地中設置。
垃圾轉運站的設置數量和規模取決于收集車的類型、收集范圍和垃圾轉運量,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小型轉運站每0.7~1km2設置一座,用地面積不小于100m2,與周圍建筑物的間隔不小于5m。
二、大、中型轉運站每10~15km2設置一座,其用地面積根據日轉運量確定(詳見表4.1.1)。
(垃圾轉運站用地標準)表4.1.1
轉運量(t/d)用地面積(m2)附屬建筑面積(m2)
1501000~1500100
150~3001500~3000100~200
300~4503000~4500200~300
>450>4500>300
注:表中"轉運量"按每日工作一班制計算
第4.1.2條供居民直接傾倒垃圾的小型垃圾收集、轉運站,其收集服務半徑不大于200m、占地面積不小于40m2。
第4.1.3條垃圾轉運站外型應美觀,操作應封閉,設備力求先進。其飄塵、噪音、臭氣、排水等指標應符合環境監測標準,其中綠化面積為10~30%。
第4.1.4條當垃圾處置基地距離市區路程大于50km時,可設置鐵路運輸轉運站。轉運站內必須設置裝卸垃圾的專用站臺以及與鐵路系統銜接的調度、通訊、信號等系統。
第4.1.5條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沒有完善以前,在垃圾高峰和自然氣候變異情況下,應設置固定的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第4.1.6條固定的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可設置在近郊,并按專業工作區域和垃圾流向設置。其用地面積計算公式見附錄二。
第4.1.7條固定的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應有圍墻、道路、綠化和管理用房,應有環境保護措施。
第二節垃圾、糞便碼頭
第4.2.1條垃圾、糞便碼頭設置要有供卸料、停泊、調檔等使用的岸線,還應有陸上空地作為作業區。陸上面積用以安排車道、大型裝卸機械、倉儲、管理等項目的用地。
第4.2.2條設置碼頭所需要的岸線長度應根據裝卸量、裝卸生產率、船只噸位、河道允許船只停泊檔數確定。垃圾、糞便碼頭岸線長度計算公式見附錄三。
垃圾、糞便碼頭岸線按表4.2.2確定。當日裝卸量超過300t時,用表中"岸線折算系數"欄中的系數計算。作業制按每日一班制附加岸線系拖輪的停泊岸線。
垃圾、糞便碼頭岸線計算表表4.2.2
船只噸位(t)停泊檔數停泊岸線(m)附加岸線(m)岸線折算系數(m/t)
30二13020~250.4
30三10520~250.35
30四9020~250.30
50二9020~250.30
50三6020~250.20
50四6020~250.20
注:表中岸線為日裝卸量300t時所要的停泊岸線
第4.2.3條設置碼頭所需陸上面積按岸線規定長度配置,一般規定每米岸線配備不少于40m2的陸上面積。在有條件的碼頭,應有改造為集裝箱專業碼頭的預留用地。碼頭應有防塵、防臭、防散落下河(海)設施,要有計量和計數裝置。糞碼頭應建造封閉式貯糞池。
第三節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場)
第4.3.1條處理廠(場)應設置在水陸交通方便的地方。并充分采用綜合處理技術。處理后應達到有關衛生標準。
第4.3.2條處理廠(場)用地面積根據處理量、處理工藝確定。用地面積按表
第4.3.3條4.3.2規定計算:
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場)用地指標表4.3.2
垃圾處理方式用地指標(m2/t)糞便處理方式用地指標(m2/t)
靜態堆肥260~330厭氧(高溫)20
動態堆肥180~250厭氧-好氧12
焚燒90~120稀釋-好氧25
第4.3.3條對死畜、病畜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的特殊廢棄物處理廠的規模與用地面積,應根據處理量和處理、利用工藝確定。
第四節垃圾最終處置場
第4.4.1條垃圾最終處置場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防止污水滲透。
二、防止沼氣燃燒。
三、防止病蟲害。
四、設置衛生防護區。
五、使用時間不少于十年。
第4.4.2條衛生填埋最終處置場一般應選擇在地質情況較好的遠郊。并與圍海造田,造山置景等綜合利用相結合。用地面積的計算公式見附錄四。
第五節貯糞池
第4.5.1條貯糞池一般建造在城市郊區。貯糞池的數量、容量及其分布,應根據糞便日儲存量、儲存周期和糞便利用等因素確定。
第4.5.2條貯糞池應封閉并防止滲漏、防止氣爆和沼氣燃燒。北方地區應注意防凍。貯糞池周圍應視其規模設置圍欄和綠化隔離帶。
第六節灑水(沖洗)車供水器
第4.6.1條灑水車和沖洗馬路專用車輛的給水,由設置在街道兩旁的供水器供水。供水器可利用現有消火栓或另設環境衛生專用供水器。
第4.6.2條供水器的間隔根據道路寬度和專用車輛噸位確定。一般可采用表4.6.2所列數據。
供水器間隔表4.6.2
道路級別道路寬度(m)供水器間隔(m)
快速干道40~70600~700
主干道30~60700~1000
商業文化大街20~40700~1000
支路16~301200~1500
注:表中"供水器間隔"適用5噸以上車輛。當車輛噸位小于5噸時,間隔應適當縮短。
第4.6.4條供水器使用時要防止損壞,并保持完好狀態,出現故障要及時修復。
第七節進城車輛清洗站
第4.7.1條有條件的城市均應在車輛進城的城、郊區接壤處建造進城車輛清洗站。清洗站的規模與用地面積根據每小時車流量與清洗速度確定。
第4.7.2條清洗站內設置自動清洗裝置,洗滌水經沉淀、除油處理后,可就近排入城市污水管網。
第五章基層環境衛生機構及工作場所
第一節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的用地
第5.1.1條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的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按管轄范圍和居住人口確定。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的用地指標按表5.1.1確定:
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用地指標表5.1.1
基層機構設置
(個/萬人)萬人指標(m/萬人)
用地規模建筑面積修理工棚面積
1/1~5310~470160~240120~170
注:表中"萬人指標"中的"萬人",系指居住地區的人口數量。
第5.1.2條基層環境衛生機構應設有相應的生活設施。
第二節環境衛生車輛停車場、修造廠
第5.2.1條市、區、鎮環境衛生管理機構應根據需要建立環境衛生汽車停車場、修造廠。
第5.2.2條環境衛生汽車停車場和修造廠的規模由服務范圍和停放車輛數量等因素確定。
第5.2.3條環境衛生汽車停車場用地可按每輛大型車輛用地面積不少于200m2計算。
第5.2.4條環境衛生的車輛、機具、船舶等修造廠的用地,根據生產規模確定。
第三節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環境衛生專業用品工廠
第5.3.1條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環境衛生專業用品工廠,可根據需要確定建設項目。
第5.3.2條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環境衛生專業用品工廠用地,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
第四節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作息場所
第5.4.1條在露天、流動作業的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工作區域內,必須設置工人作息場所,以供工人休息、更衣、淋浴和停放小型車輛、工具等。
第5.4.2條作息場所的面積和設置數量。一般以作業區域的大小和環境衛生工人的數量計算。計算指標按表5.4.2規定:
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作息場所設置指標表5.4.2
作息場所設置數(個/萬人)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平均
占有建筑面積(m2/人)每處空地面積(m2/個)
1/0.8~1.23~420~30
注:表中"萬人"系指工作地區范圍內的人口數量。
第五節水上環境衛生工作場所
第5.5.1條水上環境衛生工作場所按生產、管理需要設置,應有水上岸線和陸上用地。
第5.5.2條水上專用運輸應按港道或行政區域設船隊,船隊規模根據廢棄物運輸量等因素確定,每隊使用岸線為200~250m,陸上用地面積為1200~1500m2,且內設生產和生活用房。
第5.5.3條水上環境衛生管理機構應按航道分段設管理站。環境衛生水上管理站每處應有躉船、浮橋等。使用岸線每處為150~180m,陸上用地面積不少于1200m2。
第六章涉外環境衛生設施
第6.0.1條涉外環境衛生設施應參照本標準有關條款設置,并應提高設施建設標準。
第6.0.2條涉外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費用應由建設單位負責籌集。設置內容和標準應經環境衛生主管部門核準。
第6.0.3條生活垃圾收集應容器化,并應分類存放。容器應封閉,嚴禁垃圾。其他垃圾應在指定區域內堆放。
第七章環境衛生專用車輛通道
第7.0.1條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環境衛生專用車輛的通道,應滿足環境衛生專用車輛進出通行和作業的需要。
第7.0.2條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應按現行《城市道路設計規范》有關規定設計。
第7.0.3條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應滿足下列要求:
一、新建小區和舊城區改建應滿足5t載重車通行;
二、舊城區至少應滿足2t載重車通行;
三、生活垃圾轉運站的通道應滿足8~15t載重車通行;
四、目前某些狹窄路段不符合上述規定的應逐步改造。各種環境衛生設施作業車輛噸位范圍如表7.0.3所示:
各種環境衛生設施作業車輛噸位表表7.0.3
設施名稱新建小區(t)舊城區(t)
化糞池>52~5
垃圾容器設置點2~5>2
垃圾管道2~5>2
垃圾轉運站8~15>5
糞便轉運站無>5
第7.0.4條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的寬度不小于4m。
第7.0.5條環境衛生車輛通往工作點倒車距離不大于20m,作業點必須調頭時,應有足夠回車余地。至少保證有12m×12m的空地面積。
附錄一
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設置數量的計算方法
(一)垃圾容器收集范圍內的垃圾日排出重量:
Q=R·C·A1·A2……(公式1)
式中Q-垃圾日排出重量(t/d);
R-收集范圍內居住人口數量(人);
C-實測的人均垃圾日排出重量(t/人·d);
A1-垃圾日排出重量不均勻系數A1=1.1~1.15;
A2-居住人口變動系數A2=1.02~1.05。
(二)垃圾容器收集范圍內的垃圾日排出體積:
……(公式2)
Vmax=K·Vave……(公式3)
式中Vave-垃圾平均日排出體積(m3/d);
A3-垃圾容重變動系數A3=0.7~0.9;
Dave-垃圾平均容重(t/m3);
K-垃圾高峰時日排出體積的變動系數;
K=1.5~1.8
Vmax-垃圾高峰時日排出最大體積(m3/d)。
(三)收集點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公式4)
……(公式5)
式中Nave-平時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E-單只垃圾容器的容積(m3/只);
B-垃圾容器填充系數B=0.75~0.9;
A4-垃圾清除周期(d/次);
A4當每日清除1次時;A4=1;每日清除2次時,A4=0.5;每二日清除1次時,A4=2,
以此類推;
Nmax-垃圾高峰時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四)垃圾管道內垃圾堆積高度計算:
……(公式6)
……(公式7)
式中Lave-平時垃圾每日在管道內堆積的高度(m/d);
F-垃圾管道的截面積(m2);
Lmax-垃圾高峰時垃圾每日在管道內堆積的高度(m/d)。
附錄二
固定的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用地面積計算公式
式中S-堆積轉運場地的用地面積(m2);
H-垃圾所需堆積的時間(d);
R-堆積轉運場地服務區域內的人口數量;C-實測的人日平均垃圾排出重量(t/人·d);
D-實測的垃圾平均容重(t/m3);
L-堆積轉運場地允許的堆積(或填埋)高度(或深度)(m)
K1-堆積(填埋)系數,與作業方式有關;K1=0.35~0.7
K2-堆積轉運場地利用系數。K2=0.65~0.8
附錄三
垃圾、糞便碼頭岸線長度計算公式
L=Q×q+1
式中L-碼頭岸線計算長度(m);
Q-碼頭的垃圾(或糞便)日裝卸量(t);
q-岸線折算系數,參見表4.2.2(m/t);
1-附加岸線長度,參見表4.2.2(m)。
附錄四
垃圾最終處置場用地面積計算公式
式中S-最終處置場的用地面積(m2)365-年的天數;
y-處置場使用期限(y);
Q1-日處置垃圾重量(t/d);
D1-垃圾平均容重(t/m3);
Q2-日覆土重量(t/d);
D2-覆蓋土的平均容重(t/m3);
L-處置場允許堆積(填埋)高度(m)
c-垃圾壓實(自縮)系數,c=1.25~1.8;
K1-堆積(填埋)系數,與作業方式有關,
K1=0.35~0.7;
K2-處置場的利用系數K2=0.75~0.9
附錄五
本標準有關術語解釋
一、境衛生設施
凡具有從整體上改善環境衛生和限制生活廢棄物影響范圍功能的容器、構筑物和建筑物等統稱環境衛生設施。
環境衛生設施可分為以下幾類:
1.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2.環境衛生工程設施;
3.基層環境衛生機構和工作場所等。
二、環境衛生公共設施凡供人們在公共場所使用并具有收集和臨時存貯生活廢棄物功能的容器、構筑物和建筑物統稱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環境衛生公共設施可分為以下幾類:
1.公共廁所;
2.化糞池;
3.垃圾管道;
4.垃圾容器、垃圾容器間;
5.廢物箱等。
三、環境衛生工程設施凡是環境衛生專業隊伍在收集、運輸、轉運、處理、綜合利用和最終處置生活廢棄物所需的構筑物、建筑物和基地統稱環境衛生工程設施。環境衛生工程設施可分以下幾類:
1.垃圾轉運站;
2.垃圾、糞便碼頭;
3.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場);
4.垃圾最終處置場;
5.貯糞池;
6.灑水(沖洗)車供水器;
7.進城車輛清洗站等。
四、環境衛生基層機構和工作場所凡是在城市或其某一區域內負責環境衛生的行政管理和環境衛生專業業務管理的組織稱為環境衛生機構。環境衛生基層機構一般是指按街道設置的環境衛生機構。
環境衛生基層機構為完成其所承擔的管理和業務職責所需的各種場所稱為環境衛生基層機構的工作場所。
五、氣力輸送垃圾管道系統利用空氣壓力(正壓和負壓),把居民的生活垃圾從垃圾投放口沿封閉的管道網絡輸送到垃圾收集存放設施并具有動力源的管道系統,稱為氣力輸送垃圾管道系統。
六、垃圾間多層或高層民用建筑中用于收集存放垃圾、垃圾容器的專用構筑間,稱為垃圾間。
七、垃圾容器間單獨建造或依附于主體建筑建造的用于放置可移動式垃圾容器的構筑間稱為垃圾容器間。
八、小型垃圾收集、轉運站把城市居住區一定范圍內的垃圾收集、存放并轉裝到垃圾收集運輸車上的構筑物稱為小型垃圾收集、轉運站。
九、垃圾轉運站把用中、小型垃圾收集運輸車分散收集到的垃圾集中起來并借助于機械設備轉裝到大型垃圾運輸車的,由建筑物、構筑物群組成的環境衛生工作場所稱垃圾轉運站。
十、垃圾和糞便碼頭凡具有垃圾和糞便的收集、貯存和水、陸兩種運輸方式相互轉換功能的環境衛生工作場所和設施稱為垃圾和糞便碼頭。
十一、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為適應垃圾產量的變化和自然氣候變化給垃圾日產日清業務造成的影響所建造的生活垃圾固定應急收集、貯存、堆放、轉運場所稱為應急生活垃圾堆積轉運場。
十二、垃圾最終處置場為最終處置經綜合利用后的垃圾殘體或直接采用(衛生)填埋法處置垃圾所建造的場地稱為垃圾最終處置場。
十三、廢棄物綜合利用工業用地為綜合利用廢棄物所建設的工業加工工廠所需要的場地,稱為生活廢棄物綜合利用工業用地。
十四、涉外環境衛生設施凡涉及外國駐華機構和外籍人使用的環境衛生設施稱為涉外環境衛生設施。
十五、進城車輛清洗站為維護城市市區的環境衛生,在城、郊區結合部建造的供清洗各種進城機動車輛用的清洗設施稱為進城車輛清洗站。
一、園區建設的基本近況
(一)園區規劃結構日益完善。工業園區是年3月成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依據“一區多園”的實際特點,園區平臺建設在招商引資項目帶動下,積極履行“引鳳筑巢”機制,以磷化工、機械加工、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四大主導產業為支持,以招商引資為手段,搶抓第二輪土地修編的時機,編制完成了園區發展總體戰略規劃、園區環評申報書、化學行業安全發展規劃和洋坪、石頭店、萬里、汪家、城南工業園節制性規劃;建成了荷花化學工業園、江北化工產業園、萬里化學工業園、汪家工業園、城南工業園、石頭店建材工業園、城北農產品加工園、洋坪工業園棚鎮馬家灘建材片區和雙路食品醫藥片區等8個產業園。園區規劃節制面積由創立之初國土部分審批的4200畝發展到近10000畝。
(二)園區設備配套初顯成效。依托鳴鳳城區和原三江集團搬家后轉交當地的存量土地,在引資入園項目建設的帶動下,對新建和革新的基本設備,采取“縣政府投入為主、項目配套為輔、企業打包建設、本能機能部分監管”的方法,完成了項目建設所需供水、供電、通信、道路等資源的配套和共享,夯實了8個產業園的平臺建設。近5年來,園區投入基本設備配套建設資金達20億元,完成土地平坦10000畝,建成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變電站6座、2萬噸/日供水站3個、3萬噸/日污水處置站1個,建設完成供電線路500千米、供水管網50千米、園區道路60千米。
(三)園區項目建設提檔升質。在5年的發展中,園區立足我縣磷礦、硅礦、陶土資源優勢和機械加工產業基本優勢,打破傳統生產黃磷、五鈉、立窯水泥、琉璃瓦、白廠蠶絲、食用菌等產品的工藝格式,向高新技能、高附加值、高稅收、低能耗、低污染、中下流產品謀取項目,引進了吉星食品級磷酸鹽、奧力鑄件、花林旋窯水泥、安廣高檔陶瓷墻體磚、楚陽醫藥中心體、食德福噴鼻菇精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額度大、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別的,還經過引進宜昌人福藥業針劑、武漢天一科技生物制藥等項目,拓寬了我縣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十一五”時期,園區共引進和興修項目102個(過5000萬元的52個,其中過億元的28個,過10億元的3個,過20億元的1個),其中投產項目46個;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9.4億元,年均遞增91%。
(四)園區投資情況大力優化。五年來,面對交通區位劣勢,園區認真落實縣委、縣縣政府“二次創業”政策,對固定資產投入強度按1億元(不低于90萬元/畝)、6000萬元(不低于70萬元/畝)、2000萬元(不低于90萬元/畝)三個層次,分設了2萬元/畝、3萬元/畝、4萬元/畝三個土地出讓標準,降低了項目準入門檻。對投資額度大、產業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執行“一企一策”的優惠政策。經過標準行政審批、行政收費、行政檢查、行政處分等順序,縮短做事時效,免收26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25項運營服務性收費,營建了寬松的投資情況。經過采取外出調查、節會招商、產業招商、以商招商、“4+1”專班運作、工業“縱貫車”和“保姆式”服務等辦法,在全縣上下構成了指導注重、部分支持、企業家創業、群眾反對、齊抓共建的園區建設氣氛。
(五)園區經濟總量不斷增大。當前,園內共有規劃以上企業51家。據計算,年、年、年,園區規劃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增進比例辨別為35%、40%、68%,工業添加值增進比例辨別為37%、45%、58%,固定資產總投入增進比例辨別為30%、50%、80%;園區規劃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53億元、工業添加值48億元、固定資產總投入20億元、稅收總額1.39億元,辨別占全縣工業經濟的42%、42%、62%、73%,從業人員達15000人。
二、園區建設存在的首要問題
(一)園區土地供給缺口大。國家土地審批順序日趨嚴格,土地供給方案日益緊缺,省國土地資源廳2012年度下撥宜昌市土地方案僅3000畝。而隨著我縣工業化歷程的加速,均勻每年土地需求量為1000畝以上,項目建設用地與有限的土地方案之間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園區設備配套壓力大。當前,園區平臺建設首要依托入園項目帶動,基本設備建設一直滯后于項目建設。因為8個產業園渙散結構,各自為陣的基本設備急需革新和重建,強弱電線路遷徙工作難度極大,且入園項目建設的需求對園區供電、供排水要求愈來愈高,園區渙散格式招致縣財務基本設備配套壓力增大,單一依托縣財務有限財力配套建設,不只制約了園區發展速度,還嚴格影響了落地項目建設進度。
(三)園區產業發展條理低。我縣入園項目大多屬于當地資源性開發項目,項目規劃化效益低,投資過10億元龍頭企業及大項目數目很少,5000萬元以下小項目、小企業很多,初級產品多、層次低,中高檔科技產品少,粗加工企業多,精湛加工企業少,產業精度不高,產業關聯度低,既不利于產業鏈的延長,更不利于土集約化和節能減排。
三、園區下一步擴容提質的基本思緒、目的和辦法
(一)基本思緒
具體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照“統籌規劃、分步建設、突出重點、項目帶動”的準則,強力履行“筑巢引鳳”機制,不斷加大規劃前瞻性,加強產業堆積力,提高土地集約率,整合伙源,拓寬融資渠道,加速園區基本設備建設措施,構成規劃科學化、產業特征化、土地集約化、節能環保化、可繼續性發展的格式。
(二)首要目的
1、“十二五”時期,編制完成寺集鎮工業園節制性祥規及區域性環評申報。
2、新增建設用地上積15000畝,其中:老花林寺集鎮4500畝、慈化5000畝、紅林2000畝、桃李2000畝、花圃1000畝、荷花100畝、江北200畝、萬里200畝。到“十二五”期末,園區規劃可節制面積達25000畝。
3、投入資金20億元,在老花林寺集鎮、慈化、紅林、桃李、花圃建成110千伏變電站1個、35千伏變電站4個、2萬噸/日生活供水服務站1個,在花林寺鎮建設垃圾處置基地1個、3萬噸/日污水處置站1個,完成花圃至桃李至老花林寺集鎮、慈化至石頭店共30公里的園區道路建設,完成花林工業區交通大互通,打造南區工業經濟板塊。
4、發展規劃以上企業打破100家;完成工業生產總值300億元;培養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40家以上、過10億元的企業10家以上、過50億元的企業2家以上、過100億元的企業1家以上,培養上市公司2家。
(三)對策辦法
1、擴展園區發展空間。一是依照“利于對交際通、利于情況維護、利于集中連片、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準則規劃新增工業用地。由園區和鄉鎮構成工作專班,對老花林寺集鎮、原紅林廠、花圃村、慈化村、桃李村河灘等地,扎實認真地做好用地前期人口、道路、供電、供排水的查詢、計算和測量工作,超前制訂規劃范圍內基本設備遷徙革新可行性方案,以及掉地農民的宅基地、就業、養老、醫療保證的合理安頓方案,保證完成經濟發展與社會不變的雙贏。二是經過萬山微型汽車等大項目帶動新增工業片區開發,經過東圣、吉星化工、西部化工做大做強,延長產業鏈,構成產業集群,以擴展荷花、江北、萬里工業園現有規劃節制面積。三是做好閑置、低效工業用地的清算和處置。對因為工業項目本身原因招致用地閑置或低效應用的,將現有工業用地進行實時清理核對,經過堅持約束機制和責任追查準則,加大閑置土地的收受接管力度;四是經過與企業進行溝通協商,指導企業采取技改、資產重組、以商招商、土地置換應用、優勝劣汰等方法,為新項目供應用地保證。
2、完善園區建設平臺。一是把規劃編制造為園區建設的先導來抓。延聘高天資的設計單位,高標準、高質量編制行將規劃的工業園基本設備建設節制性規劃。注重與各產業規規定位、嚴重項目規劃相聯接,注重與區域內資源要素、人口集聚、商貿發展、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注重對新開發工業區項目標指導,盡量防止將分歧產業、分歧巨細、分歧技能含量的項目混同,保證工業企業和項目按產業規劃結構入園,以利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堆積。二是依托縣政府力量,在抓好園區基本設備建設投入的還,實時包裝與園區基本設備相關聯的市政、民生項目,依托發改、交通、水電、銀行對上爭奪政策資金,用于工業園區道路、供電、供排水、防洪等基本設備建設。三是積極爭奪國家環保政策扶持資金,建設城鎮與園區公共配套的“三廢”處置基地,對現有入園企業及項目環保問題,進行集中管治。
市委正確領導下,年。市人大依法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下,市政府全面落實“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決策安排,依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趕超發展”要求,圍繞“一個率先、兩個跨越、四個加快”戰略目標,著力推進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較好地完成了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生產總值實現170億元,增長15.6%固定資產投資實現49億元,增長36.5%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6.1億元,增長30.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億元,增長27.9%一般預算收入由年的全省第20位上升到第9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8.6億元,增長20.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468元,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00元,增長18.1%增幅居全省之首;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62.2億元,增長10%
一、工業經濟平穩增長。
工業戰線合力攻堅、冷靜應對,積極落實各項保增長、促發展政策措施,加大工業經濟監控和協調力度,有力緩解了金融危機對我市工業經濟的影響。全年實施工業技改項目30個,完成投資13.8億元,增長44%工業總產值實現139億元,增長11.7%工業增加值實現37.4億元,---工業經濟整體實力顯著增強。面對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增長18%全口徑工業完成稅金2.9億元,增長18%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6戶,達到58戶,完成產值22.9億元,增長49.2%完成增加值8.1億元,增長37%實現銷售收入25.1億元,增長50.3%實現利潤2.5億元,增長36.9%實現利稅4.5億元,增長35.4%其中,葵花藥業上繳稅金2.16億元,增長29.7%哈特啤酒上繳稅金960萬元,增長17%對外貿易繼續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完成進出額3400萬美元,增長50%
根據實際需要,調整了園區整體規劃,下大力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8500萬元,年以前投入總和的4倍。完成6條道路建設,裝置路燈101盞,修排水管線9500延長米,鋪裝步道板1.5萬平方米;建成7530平方米的園區服務中心并投入使用;收儲土地120萬平方米。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江蘇徐家木業等3個企業,盤活了格悅等3個閑置的存量資產。園區功能進一步完善,承載大項目能力逐步提高,今年簽約落戶園區項目8個,已開工建設4個。園區功能的增強,---園區承載能力顯著增強。把園區建設作為壯大工業經濟的突破口。為打造現代化工業園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農業結構不時優化。
糧食總產連續三年穩定增長,---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深入實施糧食高產創建工程和水稻規范化示范區建設。實現46.5億斤,增長5.3%市再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
有機食品總量不時增加;水稻價格創歷史最高,---產業基地建設效果顯著。有機稻米、畜牧、蔬菜、藥材和食用菌五大基地建設水平不時提升。僅此一項,農民就增收14億元;各類畜禽養殖專業戶達2.3萬戶,養殖大戶961個,牧業生產小區70個;蔬菜、藥材和食用菌種植規模不時擴大,效益不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不時攀升,農業總產值實現92.5億元,增長12.1%
對全市末級渠系進行升級改造,---農田水利建設和綠化造林取得實效。投資2000多萬元。對6處堤防進行維修加固,抗旱保灌能力不時增強;完成造林5.7萬畝,其中道路綠化570公里、5990畝,完成小流域治理3處550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化村屯248個,并保持連續24年無森林火災。
全市組建農機合作社15個,---農機化水平不時提高。加強了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機協會68個,新購置農機具2013臺(套)全市農機保有量達4.9萬臺(套)完成機械收獲245萬畝,機械插秧52萬畝,機械收獲98.5萬畝,同比增長1.4倍。
占行政村總數的39%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5.64億元,---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全面實施“百村創建工程”全市各級試點村總數達到102個。五類典型示范村成為全省亮點,市被評為省新農村建設典型市。
專業戶2000多戶。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達到158個,---農民組織化水平不時提高。全市各類專業村屯發展到276個。加入農合組織農戶達3.4萬戶,占農民總戶數的20%以上,共形成米、豆、藥、豬、菜、奶、蛋和玉米深加工8個農業產業鏈條,落實訂單215萬畝,牽動農戶12.6萬戶,增加收入2億元。
三、旅游業加快發展。
積極構建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相融合,重新規劃旅游業發展布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發展的生態旅游發展新格局。集中精力打造鳳凰山和龍鳳山兩條旅游專線。引資1.2億元,開發了二河葫蘆灣景區、龍鳳山影視城、石刀山景區度假村和雙龍山莊等4個項目。這些項目的引進和開發,為我市旅游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全年旅游人數超越35萬人,增加就業崗位近1萬個。
四、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
細化考核對象、范圍、方法和依據。深入研究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的投資特點,---招商引資效果顯著。進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進一步明確了招商引資的重點、方向和任務,實施“抓大、抓高、抓外”引資戰略,招商質量明顯提高。全年共簽約項目22個,實際到位金額6.18億元,增長66%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投資超億元的項目有13個,當年開工建設項目10個,并且勝利引進了東方、華能、中糧、中廣核、中節能等5個全國500強企業。
通過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建設有效推進。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共爭取項目106個,爭取資金2億元。啟動并實施了6個方面90個項目,完成投資25億元,其中,超億元大項目6項,總投資達18億元,并列入哈市大項目庫。豐澤電力風電項目、東方集團年產30萬噸稻谷深加工項目、松鶴制藥生化提取及制劑車間新建項目、金業電子年產20噸硅烷氣體生產項目、常慶乳業配方奶粉項目、五常紡織麻棉混紡布項目均開工建設或即將竣工生產,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積蓄了后勁。
五、基礎設施投入加大。
更新步道板3萬平方米,---鄉村建設步伐加快。全年投資5000余萬元拓寬改造了運輸路、北二道街、誠信小區路、實驗路、鮮師路、治財路以及16條巷道。更新裝置路燈152盞,完成了亞臣路帶狀公園綠化亮化工程、金山公園改造工程,全面實施了城區亮化;拆遷棚戶區房屋面積9.8萬平方米,新建小區5個,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規劃城區面積30萬平方米,對主要街道兩側建筑限制標高;新增保潔員100名,加大了衛生保潔和清冰雪力度,城區環境明顯改觀,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空前提高。
鐵通公路改建工程也于10月正式開工;年建成農村公路530公里,---公路建設突飛猛進。市建國以來建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規范最高的哈五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車;通過積極爭取。全市24個鄉鎮全部實現高等級路面連通,通鄉率達100%260個行政村已有251個實現高等級路面連通,通村率達96.5%截止年底,市境內縣、鄉、村高等級路面里程已達1734公里,一縱、二橫、三環、四聯”公路建設主骨架基本形成。
六、民生工程惠及百姓。
創歷史的惠民33件實事全面實施,---實事項目順利實施。通過挖掘潛能、發明條件、克服困難。除市醫院門診綜合樓、污水處置廠、垃圾處置廠、城區供水管網改造、鐵通路改造項目屬跨年度工程尚在建設中,其它項目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安排城鎮就業5576人,---社會保證體系進一步完善。積極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64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以下。共有272家單位、3.4萬人參加了職工基本醫療安全,9.8萬人參加了城鎮居民醫療安全。繼續完善城鄉低保體系,全市已有7296戶、11531人納入了農村低保范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41萬人,參合率達96%彌補醫療費5193萬元。新建改造殘疾人住房400戶,完成4處農村集中供養敬老院建設。籌資30萬元協助100多名大學新生入學。
七、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積極推進科技效果的推廣和應用。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科技教育優先發展。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投資1115萬元新建5所教學樓、維修18所學校的校舍;示范性高中建設得到加強,職業教育模式不時創新;年我市參與高考人數創歷史之最,進入重點院校分數線達345人,比上年提高15%其中,超600分人數達70人。
投資150萬元,---文化體育事業蓬勃開展。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新建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積極開展廣場百日文化系列活動,豐富全市人民的文化體育生活;全面整治規范文化市場經營秩序,進一步凈化了文化市場;以滿族風情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蓬勃開展。
提高了農村衛生院診療能力;全力防控甲流疫情,---防病治病能力明顯提高。市醫院門診住院綜合樓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完成了7家鄉鎮衛生院房改工程和16家鄉鎮衛生院設備改造。接種甲流疫苗1.8萬例;進一步加強了食品、藥品監管,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得到有效保證。
投資160萬元新建了4個鄉鎮計生服務站;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計生廣電工作效果顯著。強化計生管理服務。農村有線電視通村率100%入網5.7萬戶。加大了對全市重點工作的報道,輿論宣傳作用增強。
嚴厲打擊黑惡勢力,---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積極開展公安民警大巡邏。刑事案件發案率明顯下降,人民群眾的平安感明顯提高;司法機關調處民事糾紛3600件,勝利率達100%不時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妥善處置了5.13平安生產事故、9.25交通平安事故;堅持依法治訪,化解了一批涉法上訪案件和歷史疑難案件,全市總量下降50%
民族宗教、統計、工商、質監、人事編制、武裝、氣象、水產、老齡、物價、地震、檔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