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歷史口訣記憶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相似聯想記憶法
許多歷史事件和重大歷史史實極為相似,歷史學習要抓住相似的核心點,通過縱橫聯想加以快速歸類與記憶,是一種歷史記憶的好方法。如七年級下冊第十課在講明清君主集權的加強的措施時,抓住君權加強,比較明清兩朝所采取的措施,就能從政治上改革行政機構、思想上八股取士和大興文字獄掌握主要史實。還可抓住“思想控制”聯想學習秦朝、西漢、明朝和清朝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主要措施。再如,在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時,三國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阻礙,還可聯想到三國在革命中都頒布了資產階級重要文獻。還有許多歷史事件都可用類似的方法記憶。
二、歌謠記憶法(編歷史歌謠)
把歷史事件編成口訣或順口溜,是記憶和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編成口訣或順口溜,印象更深,記憶更牢。如為了讓學生記住七雄名稱及在地理上的位置,可編順口溜:“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再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鄭和下西洋時,可以編成這樣的歌訣來學習記憶:“鄭和奉承朱棣令,1405出西洋,與外聯系宣國威,劉家港出古里回;此后多年下六次,一共涉達30國,遠航紅海與非洲,擴大交流開南洋,鄭哥相比早半世,書寫遠航史壯舉。”這樣學生就容易記住鄭和下西洋的派遣者、目的、第一次遠航時間、出發地、到達地、返回地;共航行的次數、最遠到達地、影響等知識,避免了死記硬背,而且記憶時間會更長久。
三、分組聯想記憶法
沒有聯想比較,就沒有深刻的記憶。聯想比較記憶法是對歷史現象從各種角度各種聯系上通過辨別、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記憶。聯想比較可以縱比:通過日本明治維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內容、結果的比較,不僅能很快掌握它們的歷史知識,而且可以發現日本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特點。聯想比較還可以橫比:通過中國封建社會和西歐封建社會形成和結束時間的對比,會很容易記住雙方形成和結束的時間,還會發現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早于西歐1000多年,而結束時間卻晚200年。通過中國的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對比,不僅便于記住兩個變革的歷史知識,而且能發現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中國失敗的原因。聯想比較記憶法不僅能使我們巧妙地獲取知識,而且也有利于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
四、歷史圖示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復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后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后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復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歷史主題教學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綜合復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歷史學習中往往會遇到許多枯燥乏味的知識,我們在學習中可以根據內容來設計圖示,從而達到形象直觀的學習和掌握知識。例如
關鍵詞:初中歷史 培養能力
一、教給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知識的理解、運用,離不開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記憶歷史基礎知識,教給學生記憶的規律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的內容既不好記憶,又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給學生用提取關鍵字及引義、諧音等方法來概括記憶,效果很好,在此我把學生自己概括的較為成功的一則歸納起來,如下:
南京一箱(香)兩千一,廣廈福寧上海兌(稅與兌諧音)。日本馬關遼臺島,增辟通商二工廠。辛丑四五禁拆界。
學生用此口訣很快就能將《》《》《》的內容記住,并且記得牢固、不易混淆。
在復習中國現代科學技術成就這部分內容時,其中的863計劃所涉及的八個領域,學生記憶起來總是丟三落四,記不牢固,于是我又提醒學生用提取關鍵字的方法記憶,每個領域提取一個字,打亂順序,重新組合記憶。結果,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喜好,七嘴八舌總結出一些,摘錄如下:自信生新能,激航海;天生能洋材,信光動等等。學生用自己認為關鍵的字眼牽動相關的歷史知識,記憶起來方便,也不會有遺漏了。
還可以教給學生采用數字記憶法記憶歷史知識。如:在記憶、、十月革命、的時間,可用數字1、5、7、9。即1911年、1915年、1917年、1919年。
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讓他們在學習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提高其記憶歷史知識的能力。當然,幫助學生記憶的方法還有很多,關鍵是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知識本身蘊涵的規律,讓學生靈活的記憶歷史知識,從而培養他們記憶能力。
二、提供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反映著一個學生最基本的素質。教師教學中要授之以“漁”,即學習的方法,然后再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文藝復興》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很抽象,我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去理解和獲取知識。具體做法是:首先,安排學生自讀課文,同時自主解答以下問題,提示學生注意在課本上勾畫。
問題1:文藝復興何時從哪一國開始?
問題2: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代表人物及各自成就?
問題3:什么是人文主義?什么是文藝復興?
以上問題學生結合文本能夠自主解決,教師只做簡單的明確。
之后出示合作探究題,組織小組討論、探究。
問題1:結合課文內容及插圖《意大利的工商業城市——佛羅倫薩》思考,文藝復興為什么開始于意大利?
問題2:仔細閱讀文藝復興的概念,說一說,文藝復興傳播的是不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為什么?
問題3:你能說出文藝復興的實質嗎?
這三個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問題即可一步步解決,這樣通過問題導學的辦法,放手發動學生,讓他們在討論中解疑,在合作中歷練,很好的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三、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典型剖析,教給學生分析、綜合、比較的方法,以培養其能力。
比如在復習完《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之后,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19世紀80年代,中國東南沿海有10多個私營企業。1885年——1900年,全國新辦私人資本工廠79個,資本總額為1700萬元。1901年——1905年,共設工礦企業370家,資本總額為8670萬元。1912年——1919年,新建工礦企業470多家,新增資本約為1億4千萬元。
材料二:19世紀70年代,全國產業工人人數1萬人。19世紀80年代,全國產業工人人數4萬人。1914年,全國產業工人人數60萬人。1919年,全國產業工人人數200萬人。
請回答:
1、材料一數據的變化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造成這種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數據變化對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產生了什么直接影響?
3、材料二數據變化反映了什么現象?與材料一有什么聯系?
4、材料二數據的變化所產生的直接歷史影響是什么?
此題乍讀來,無從下手。我先引導學生讀懂題意,材料一中表明私營企業由10多個到私人工廠79個,到370家,直到新建企業470多家,我讓學生比較數字,學生很容易發現數字在增加,數字增加說明了什么?我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表明的發展。我再引導學生作具體的分析:剛開始有10多個私營企業,說明什么?我幫助學生得出結論:的產生。為什么會有這種歷史現象?再引導學生讀材料,通過時間變化,結合有關歷史知識,分析得出資本主義產生和萌芽的原因:是刺激了中國的產生;以后,允許列強在中國開設工廠,中國初步發展;沖擊了封建制度,一戰中帝國主義無暇東顧,使中國民族工業有了一個短暫發展的機會。隨著的發展,哪一個階級力量在發展壯大?學生很自然會回答出是民族資產階級。之后他們為救國發動了哪些大事?再讓學生討論概括得出: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和,培養他們的分析和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