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眾所周知,手術室是為患者提供手術及搶救的場所,是醫院的重要技術部門[1]。手術質量管理是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本地區要求手術安全核查是由手術醫師、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士三方,共同對患者身份和手術部位等內容進行核查的工作,而手術患者應配戴標有患者身份識別信息的標志以便核查[2-3]。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與臨床護理的發展,護理人員的工作范圍和內容變得更加廣泛而深刻,手術室的臨床護理工作需要不同級別的護理人員參與,為此對于護理質量管理的要求更高。隨著外科技術飛速發展,手術室工作日趨現代化,縣級醫院也不例外[4]。本文基層醫院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的方法與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3年6月~11月,選擇我院的24名護理人員納入調查,其中護士長1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2名,護士10名。年齡19歲~45歲,平均年齡(34.39±2.22)歲;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6.57±2.19)年。
1.2 護理質量管理措施從2013年6月開始,我院加強了護理質量管理,①健全質量管理組織,醫院成立了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輸血管理委員會、護理管理委員會、病案管理委員會、藥事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等管理組織,定期研究手術室醫療質量管理的相關問題,及時制定質量持續改進方案并在職能部門督導下落實。②認真落實手術室的各項規章制度、技術操作規范及診療常規。③重視院感管理,加強對手術室的監管,規范處置醫療廢棄物,防止院內交叉感染。同時建立以手術室為中心,各部門聯動形成整個集中化的管理。通過信息標準的調整,或者確認,來確定手術室是否正常運行。手術科室也加強自身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同時加強設備維護、檢查和功能確定,通過維護來確保手術室大型設備、精密設備正常的運行。積極進行病房相互核對記錄,認真執行手術安全核查制度,確保不要接錯患者,不要開錯手術部位,核對后做好記錄,確保手術患者的安全。開展手術患者術前術后訪視工作,在術后回訪時讓患者填寫滿意度調查表,對我科的醫德醫風、醫療服務、醫療技術操作等進行滿意度評估,對患者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給予重視,不斷改進手術室護理質量,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水平。
1.3 觀察指標所有護理人員在護理質量管理前后進行相關知識與態度的評價,結合我院護理人員具體的特征自行設計。其中護理知識包含21個條目,滿分46分;而護理態度包含10個條目,滿分為38分。得分越高,越趨于積極的知識與態度。
1.4 統計方法使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資料的統計學分析與處理,知識與態度評分對比采用t檢驗,P
2結果
經過觀察,護理管理后護理人員的質量管理知識與態度得分分別為(40.26±3.38)分和(24.25±4.16)分,而護理管理前分別為(34.26±4.45)分和(19.28±3.56)分,護理前后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醫院中,手術室護理質量直接關系到手術患者的生命安危,手術室作為外科領域反映高度治療醫學水平的工作環境,應滿足外科手術需求的所有功能,為醫務人員創造最有利于工作的舒適環境,保持接近無菌的環境,減少創傷感染。為此對于手術室的護理人員進行合理的管理,可以發揮不同等級護理人員的特長,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高效的護理服務,也能有效改善護患關系。但是當前很多基層醫院的護理人員由于思想和思維功能出現偏差,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工作失誤,甚至造成嚴重后果,也會導致護理風險增加[5]。
護理工作是由護理人員執行的,要想提高護理質量,就要調動護士主動參與到護理質控工作的全過程,根據護士的能力和職責要求進行重點管理,對重點人群和重點崗位必須重點管理,根據實際工作進行合理分工,優化組合,做到強弱搭配,新老搭配,以保證手術配合及護理質量。在護理質量管理中,應該加強學習衛生法律法規、專業技術規范,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新的法律法規、新的行業標準,進一步提高認識,學會運用法律自我約束、自我保護,培養護士的責任意識和“慎獨”精神[6]。同時,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工作時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定期檢查護理質量,發現問題尋找原因,進行分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避免同類問題重復出現。只有提高質量管理的認識,才能使護理質量邁上更高一層次。
手術室是醫院的一個特殊區域,保證各項措施和制度的實施是質量管理的關鍵,新畢業或調入的護士,從上崗的第1d就必須有計劃地組織規章制度的學習,并將其納入培訓計劃中,使她們能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各種操作按規范進行[7]。當發生偏差或差錯時,要及時查找原因。屬于制度不完善的,要及時修改和完善,屬于手術或新業務、新技術方面的要及時請專科醫生講課,屬于新儀器、新設備的必須請廠家技術人員講授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和保養知識,做到每項工作,每個操作都有章可循。才能使質量步入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的軌道,手術室的護理質量才得以提高。
在我院實行的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醫院始終以患者的利益為中心,建立護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體系,把質量管理的重點放在人的管理上,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及質量管理知識的學習,加強法制教育,培養高度的責任心,重視護士專業素質的提高;對于工作中易出現的質量問題經常提醒,警鐘長鳴,避免差錯事故發生。只有人人參與質量管理,從思想上增強工作責任感、使命感,才能保障手術患者的安全。
本文護理管理后護理人員的質量管理知識與態度得分分別為(40.26±3.38)分和(24.25±4.16)分,而護理管理前分別為(34.26±4.45)分和(19.28±3.56)分,護理前后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基層醫院進行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質量管理知識與態度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鷺鷺,李靜,徐祖銘.高級醫院管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0:45.
[2] 王彥,廖金萍,晁云萍.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J].中華臨床與實用醫學雜志,2008,10(5):88-89.
[3] Sen L I, Ling W, Ying Z.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of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J].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 2012, 11: 026.
[4] 樊兵.護士能級評分表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臨床醫學,2009,4(3):101-102.
[5] 林少芬.手術室的安全管理討論[J].臨床實驗醫學雜志,2007,6(4):187-188.
關鍵詞:5S法;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實施
手術室患者病情危重、變化快,大多數患者伴有焦慮、恐懼的心理情緒,嚴重影響手術過程,增加了手術的風險。近年來,患者對手術室的質量需求也在不斷提高[1],但缺乏護理管理方法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整體滿意度,使其滿意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5S”法是一種源自于日本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常自律”,因其英語和日語的首字母均為“S”,因此也簡稱為“5S”法。研究表明,“5S”法有利于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可以有效提升個人行為能力與轉業素質,同時也能夠促進科室規范化、科學化、可持續性發展,有助于推動護理人員的素質和護理質量的提升。因此,為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醫院可持續性發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醫院手術室手術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60例患者采取一般護理管理結合“5S”管理模式的護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
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醫院手術室進行手術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投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60例與觀察組6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為22~63歲,平均年齡為(35.40±3.40)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32例;年齡為23~64歲,平均年齡為(35.60±3.10)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均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普通手術室消毒。護士長定期巡邏、檢查管理系統。觀察組患者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增加以下護理管理。①所有護理人員要通過專業的禮儀教師培訓,在手術之前積極溝通告知患者手術相關的原理、步驟,保持微笑,以熱情的態度、溫柔的表達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并始終保持適當的微笑,讓患者感受到醫務人員的關懷之情,便于護士與患者間建立親密的關系。②組織護理人員定期進行知識培訓,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素養,通過對某種疾病進行針對性的了解,操作中要一次到位,術中護理人員要盡可能地配合好醫生的操作,以保障手術的高質量、精益求精。③安排人員定期整理、清潔手術室,清點物品,檢查物品的日期及密封情況,對于過期、密封情況不好及數量不足的物品,要及時進行補充。④為方便患者就診,可以通過互聯網、短信、電話等預約的方式,給患者提供快捷的就診平臺,并采用分段式接診方法,一方面節省了患者的時間,另一方面滿足了患者對醫生多樣化的需求。⑤培訓護理人員相應的急救知識,以便于快速判斷患者的病情,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等,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心理素質,并能夠及時將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反饋給醫生。
1.3療效評價標準
主要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壓情況、滿意度和心理狀態進行評價。滿意度評估標準:共10個問題,每題1分,總分為10分,優秀:7~10分,良好:4~6分,差:0~3分。根據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標準(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2],輕:50~59歲,中:60~69分,重:≥70分。根據抑郁癥自我評定量表評分標準(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3],輕:53~62分,中:63~72分,重:≥73分。1.4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用(χ±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壓控制情況比較見表1。護理管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見表2。由表2可知,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8.33%,觀察組滿意度為96.67%,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見表3。兩組患者護理管理前在SDS評分與SAS評分方面并無明顯差異(P>0.05),然而護理管理后觀察組的SAS評分與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3討論手術室是搶救危重患者及進行手術的場所,具有較高的風險程度,其對手術操作和護理質量的要求均非常嚴格。但在過去的手術操作中,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方式,以及不恰當的護士態度等因素,影響了后續治療的質量,增加了手術的風險程度。如何提高手術患者的預后效果成為了臨床急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化,人們已經發現,護理模式與患者的治療效果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探討“5S”管理模式對患者預后的影響。“5S”是一種從患者的實際出發,以患者為中心作出相應的護理操作的管理模式[4],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分別為整理、素養、整頓、清潔、清掃,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陌生、緊張情緒,疏通患者的心理,同時微笑的態度可以消除患者的緊張感,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優化了治療的態度,專業技能將直接影響后期的治療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方便的服務。在這項研究中,一般的護理管理模式與“5S”管理模式相結合之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一些研究表明[5,6],在患者手術后實施“5S”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降低了手術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通過護理模式的轉變,使患者得到了高質量的護理服務,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壓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好轉,該結果與文獻一致。綜上所述,“5S”管理模式對于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改善手術室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對管理模式的滿意度,疏導患者的消極情緒。
作者:邵素嬌 李靜靜 葉揚眉 單位:浙江省三門縣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高翠霞,張正順.手術室推行“雙5S”護理管理模式的體會[J].西部中醫藥,2013,26(4):110-111.
[2]王萍.在普外科應用5S護理服務模式的效果分析[J].西南軍醫,2011,13(6):998-1000.
[3]朱華,方秀敏.“5S”管理模式在急診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86-87.
[4]李曉青,楊璞,林翠萍,等.“3H•4A•5S”護理模式在醫院臨床護理過程中的實踐與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1):91-92.
【關鍵詞】 質量管理; 手術室; 應用效果; 臨床價值
doi:10.14033/ki.cfmr.2016.30.0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0-0096-03
手術室是醫院外科實施相關治療的重要科室,手術室護理質量直接決定手術的成敗與否,由于各種因素影響手術室護理質量[1],因此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質量管理體系,才能夠有效控制影響護理質量的因素,保證護理人員規范操作,根據質量要求完成各項護理[2]。本文對筆者所在醫院手術室完善護理質量管理,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f直人民醫院手術室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將2014年1-12月在完善質量管理前的護士作為對照組,這一階段科室共有9名護理人員,年齡22~41歲,平均(32.89±7.67)歲,主管護師3名,護師4名,護士2名;文化程度:本科3名、專科6名。將2015年1-12月完善質量管理的
9名護士作為觀察組,年齡23~42歲,平均(33.89±7.90)歲,主管護師3名,護師4名,護士2名;文化程度:本科3名、專科6名。兩組護理人員年齡、職稱、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方法進行手術室護理工作,觀察組實施以下質量管理。
1.2.1 成立手術室質控小組 建立質量控制監督體系,由護士長、管理員建立質量管控監督組,對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并對護理成效進行監督及效果分析,同時監督組長對護理中潛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
1.2.2 健全手術室管理制度 完善手術室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標準、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查,有紀可循,明確崗位職責。將手術室各項工作進行細化分工,如院內感染又分為學習培訓、監測、術中監控、保潔清掃的管理,質量控制又劃分手術配合、標本管理、搶救車管理、無菌物品準備等,指派各層級護士分管,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有責。
1.2.3 明確手術室質量管理標準 制定合理科學質量管理標準,是手術室護理工作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3],據手術室質量管理目標和要求,按照以質量為核心的宗旨,制定完整的手術室質量標準和定量評估規則,手術室護理質量控制要確定的內容是:無菌物品管理、藥品器械與設備管理、無菌技術操作與手術配合、標本及污物處理質量標準、衛生與消毒隔離管理等。同時根據醫院管理標準,制定了各級各類人員職責標準:護士長管理質量標準;護士工作質量標準(責任護士質量標準,巡回護士質量標準,洗手護士質量標準)。
1.2.4 提高手術室護士專業素質 有計劃的組織手術室護理人員更新操作技術,以配合手術的需要,護士長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具體情況,制訂出業務學習計劃,指定人員講課,并結合實際,示范操作,使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更好地做好新手術的配合,開展新手術、使用新設備和新儀器前請專人講課,手術室護士參加術前討論以掌握手術步驟和方法,更好地配合新手術的開展。增強法律知識學習,在手術配合過程中要有風險識別能力[4]。嚴格規范手術護理記錄單的書寫,高度重視手術護理記錄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巡回護士、洗手護士、手術醫生對記錄單確認記錄無誤后簽全名,隨同病案歸檔,使之有效地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
1.2.5 合理配置護理人員 根據科室人員緊,手術任務重的局面,適當增加手術室工作人員,了解手術室護士工作壓力,同時根據手術量合理調配,注意分層使用護理人員,手術排班盡量做到能力高低搭配、老少結合,使年輕護士有充分學習機會并得到鍛煉,保證手術配合質量,防范差錯事故的發生[5]。
1.2.6 加強與相關科室的溝通 手術工作是群體勞動,工作有共同目標,有分工協作,手術室的護理質量管理涉及到多個手術相關科室[6],因此,必須加強與相關科室的溝通與協作,召開手術科室座談會,聽取意見,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共同解決,以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
1.2.7 實施監控改進方案 質量抽查主要由護士長按照護士職責和質量標準進行抽查,內容包括:消毒隔離、搶救物品、手術間物品定位、清潔衛生、各班職責等;分析護理過程和環節,評價、監測護理質量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尋找護理質量隱患,尋找改進的機會與環節,制定預防措施與糾正措施,發現質量隱患時,及時查找原因,尋求對策,然后形成制度。
1.3 觀察指標
(1)手g室護理人員護理操作考核、護理理論考核、護理文件評分,各項滿分100分。(2)手術室工作滿意程度(調查兩個不同時間段臨床手術患者各100例對手術室工作滿意程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對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操作考核(94.89±4.22)分、護理理論考核(93.55±4.87)分、護理文件評分(96.34±2.23)分高于對照組的(84.67±10.32)、(82.34±9.23)、(89.34±6.23)分,比較差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的科室之一,醫院的整體水平往往會從手術室中得到體現,所以提高手術室的護理水平對提高醫院的整體社會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7],然而在目前隨著外科新技術與新設備的廣泛使用、外科病床擴展手術量增加、低年資護士進入、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護士“慎獨”精神欠缺、護理基礎知識專科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不精等各種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手術室的護理質量[8],因此如何做好管理過程控制,保證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是手術室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護理質量是護理工作永恒的主題,是手術室護理管理者的核心[3],直接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全與健康,關系到醫院在社會公眾的形象,作為手術室管理者,應該積極發揮質量控制、指導、協調和監督作用,做好質量管理中重點管理工作,增強工作人員質量意識,并將質量意識貫穿于服務的全過程,使每位護士思想上重視,行為上落實,實行自我控制,不斷改行工作流程[9-10]。本文通過成立手術室質控小組、健全手術室管理制度、明確手術室質量管理標準、提高手術室護士專業素質、合理配置護理人員、加強與相關科室的溝通、實施監控改進方案等措施完善質量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操作考核(94.89±4.22)分、護理理論考核(93.55±4.87)分、護理文件評分(96.34±2.23)分高于對照組的(84.67±10.32)、(82.34±9.23)、(89.34±6.23)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手術室由于環境因素、患者特點、護理人員等眾多因素導致護理管理過程中存在較多質量問題,實施有效措施加強管理,能夠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手術患者的滿意程度,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在手術室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鄒樹玉.應用質量控制小組活動提高護理質量的體會用[J].天津護理,2013,21(6):293-294.
[2]霍麗民,高深.手術室的護理質量管理探討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6):6396-6397.
[3]常后嬋,戴紅霞,鐘愛玲.手術室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在手術室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5):14-16.
[4]夏慶梅.精細化管理在手術室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學,2014,21(21):16-17.
[5]吳琦,黃麗華.手術室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5,14(9):831-833.
[6]張麗娟.循證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5,8(17中):78-79.
[7]張梅,劉海霞,姚見玉.基層醫院手術室質量管理及護理質量分析報告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3):419-420.
[8]白潔,吳福麗.績效管理在手術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上旬版),2012,10(19):1791-1792.
[9]鄭艷.高效安全管理手術室促進護理質量提升[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12):1429-1430.
【關鍵詞】主管護師;手術室;護理質量控制;作用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92-01
手術室質量控制是保證手術質量,提高手術療效的關鍵因素。主管護師既有較強的護理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主管護師參加手術室護理質量控制,能夠及時發現手術室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又能夠對手術室質量控制提供指導。
1 促進制定并完善手術室護理規章制度以及質量標準
完善的護理規章制度以及質量標準是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重要保證,主管護師經驗豐富,對于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及缺陷了如指掌,讓主管護師參與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能夠制定并完善手術室護理規章制度以及質量標準,既可以為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提供依據,又可以強化護理人員的自我約束意識,加強質量控制,消滅隱患于萌芽狀態。同時,主管護師還要帶頭并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各項護理規章制度以及質量標準,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對質量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主動進入到手術室護理質量控制中,為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奠定基礎1。
2 促進院感監測工作
院感監測工作是手術室無菌操作的重要保證。主管護師能夠促進院感監測員的工作,嚴格管理手術室的各重要環節、流程以及危險因素。定時、及時使用動態殺菌機對手術室的空氣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并對手術室的空氣、物表以及護理人員實施生物監測,保證消毒殺菌的質量。每周更換1次戊二醇消毒液,對各類儲槽、容器每天至少滅菌一次,每日監測含氯消毒液一次。每天檢查滅菌包,保證滅菌包的使用期限在有效期內,且及時發現有效期內存在質量問題的滅菌包。
3 促進手術器械以及相關儀器的保養與管理工作
手術器械以及相關儀器的質量是保證手術質量與患者安全的重要條件。在手術器械和儀器管理和使用的過程中,主管護師要認真嚴格對手術器械和相關儀器進行登記,為相關儀器制作專門的操作程序卡,將其掛在儀器旁邊,以避免錯誤操作。制定符合本院實際情況的相關措施,確保手術器械以及相關儀器有專人管理,專人保養,使用有登記,維修保養有記錄2。
4 促進敷料制作以及相關物品的準備工作
在手術正常進行過程中,敷料以及其他必不可收的手術物品不但要供應充足,而且要有質量保證,切忌敷衍了事,制作簡單,不達標的敷料以及相關物品進入手術操作流程。在敷料制作以及相關物品的準備工作中,主管護師要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準備,確保敷料以及相關物品質量達標,供應充足。平時,主管護師還要及時對敷料以及相關物品進行清點與整理,發現不足,及時添置,對于存在質量問題的敷料以及相關物品,要堅決杜絕進入手術操作流程之中,確保手術質量。
5 促進術前、術后訪視工作的正常進行
為提高護理質量,緩解患者術前的心理壓力,使其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更好地配合,主管護師要要堅持和其他護理人員一道在手術進行前一天對將要進行手術的患者進行解釋和安慰,要向患者詳細講解手術中必須注意的相關事項以及疾病的手術醫生的技術水平,在讓患者對手術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解除患者恐慌不安的心理。在手術成功完成后的第二天,主管護師還要組織相關護理人員一道對患者進行術后訪視,詢問患者術中、術后感受,給予患者心理上的關懷,并督促檢查手術護理記錄,及時發現并糾正記錄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手術護理記錄的完整與規范3。
6 開展手術室護理知識培訓
主管護師定時開展手術室護理知識培訓,講授手術室專科護理知識,特別是針對重點和難點,更要做到認真細致。在講授過程中,主管護師要認真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言傳和身教相結合,逐步提高護理人員解決手術室護理問題的能力。同時,為提高護理人員學習的積極性,主管護師還要認真組織考核,通過考核發現知識培訓中存在的不足。主管護師還要積極組織并參與急救工作,通過傳幫帶等方式不斷提高一線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兩年來,我院充分發揮主管護師主管護師在手術室護理質量控制中的作用,大幅提高了手術室的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由兩年前的78.89%提高到98.64%,手術醫生滿意度由兩年前的90.32%提高到99.21%,手術器械消毒合格率由兩年前的97.6%提高到100%,患者手術切口的感染率由兩年前的1.02%下降為0.01%,患者的投訴率下降為0%。
總之,主管護師參與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準確有效解決問題,有效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有利于協調手術室人員展開急救工作,提高醫護間、護患間的溝通能力,增強患者與其家屬的安全感。充分發揮主管護師的責任感,挖掘其工作潛力,帶頭參加工作,不斷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保證人力資源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通過主管護師在技術上的指導和幫助,一線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從而有效提高手術中的配合質量。通過主管護師參與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還可以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團隊意識,為打造一支具有集體精神,作風技術均過硬的手術室護理隊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程忠才,彭剛藝,蔡艷芳,等.手術室專科護士在層級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9,2:26-28.
摘要目的:探討分層管理模式對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影響效果。方法:采取護士分級管理模式,將我院手術室護士分為護士長、組長、組員3層,比較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護士專業知識通過情況的差異。結果:在實施分層管理模式1年后,手術室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較前降低,護士專業知識通過率、護理工作自身滿意度較實施前都有明顯提高。結論:分層管理模式可以明顯改善手術室的管理質量,值得大力提倡。
關鍵詞 分層管理模式;手術室;管理質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48
作者單位:525200高州市廣東省高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
陳玉蘭: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醫療器械多、臨床任務重、病危病重率高,因而手術室的質量管理至關重要[1]。作為手術室的護理管理者,應充分意識到手術室因為工作量大、意外及緊急情況多,風險性也隨之提高,因此,如何進一步發揮每一個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護理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2]。分層管理模式是源于企業的一種管理理念,目前應用到護士分層管理模式中[3]。所謂護士分層管理模式[4],就是根據個人特點和組織需要相結合的形式劃分護士職責,將崗位工作職責技術要求與護士的分層次管理有機結合,建立新型的護理管理組織體系,以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我院手術室實施護士分層分組的配置方案,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科護理人員20名,女6名,男4名。年齡18~41歲,平均年齡(24.27±3.67)歲。工作年限0.5~23年,平均工作年限(13.31±4.51)年。其中,主管護士2名,護師5名,護士13名。2013年3月實施護士分層管理,比較實施分層管理前后1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護士業務知識通過(理論考核、操作技術達標人數)及對自身工作滿意度情況。
1.2護理分層護理管理方法實施前來用傳統護理管理模式,即術前訪視、術前仔細核對患者情況、心理支持、傳遞器械、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等。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具體為:(1)人員分層。參照護理人員的工作年限和職稱,將護理人員分為護士長、組長、組員。護士長是副主任護師職稱,專科工作15年以上,具備豐富的業務知識、強硬的專業素質和溝通協調能力;組長應是主管或者護師,專科工作10年以上,工作責任心強,過硬的專業技術;其余為組員。(2)人員分配。護士
長監督護理人員的分層管理。(3)護士長、組長職務安排 。護士長統籌安排手術室各項工作的管理;組長主要對本組護士及護理質量全面負責,包括監控本組的護理質量、考核本組護士的專科業務培訓和基礎知識和技能,解決本專科組手術中的疑難、緊急問題,以及組織、協調、指揮大型搶救等。(4)護師、初級護士職責安排。護師的職責是獨立完成重大、復雜手術的洗手、巡回護士工作,運用手術室各項工作質量標準指導下級護士工作,獨立并指導下級護士完成圍手術期護理和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初級護士和實習護士應能獨立完成各專科常見手術的洗手,在上級護士指導下完成圍手術期護理和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等,學習并能正確執行手術室基礎性工作,如:環境管理、消毒隔離管理等(不接觸手術和患者)。(5)排班安排。在日常工作中,護士長根據手術日排班。每日有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等班次。白班包括各層級護士,須滿足所有手術間的正常運轉;夜班2~3人,其中至少有1名護師以上職稱人員,以應對急診手術等其他突發事件。
1.3評價標準比較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前(2012年3月~2013年3月)和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后(2013年3月~2014年3月)手術室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人數、護士業務知識通過(理論考核、操作技術達標人數)及護理人員自身工作滿意度情況。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 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或χc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人數和護士業務知識通過人數比較(表1)
3討論
結果顯示,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后,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而護士專業知識通過率、護理工作滿意度較實施前都有明顯提高,說明分層管理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充分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5]。
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后,通過以手術患者為中心,提高服務質量為目的,不僅激發了護士在護理領域不斷學習新的技術新知識,提高操作技能和應變能力,從而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業務知識考核通過率,還使手術配合更加科學合理,提高了手術的質量及效率,密切了醫護醫患關系,護理人員對自身專業價值有了更深認識。分層管理模式充分發揮了各個層次護理人員的優勢和自身潛力,激發了護理人員相互學習的熱情以及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在保證手術室工作質量的同時,還緩解了護理工作中的矛盾,獲得了護理人員的一致肯定,護理人員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手術室作為臨床重要科室,也是壓力和風險較高的科室之一[6]。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采取的管理模式是不管資歷如何,均給予相同強度和技術要求的工作,這樣的后果可能就是臨床不良時間發生率高,人力資源浪費,護理人員對工作的不滿[7-8]。結果說明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明確了各級工作職責和任務,使各項護理工作安排井然有序,充分調動臨床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加強責任心,做到人盡其才;第二,不僅可以為外科醫生提供更加合理規范的幫助,還能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人性化護理服務;第三,讓學歷高、年資高的護士自身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讓低層次護士得到很好的指導并更加明確個人發展方向。因此,分層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團隊凝聚力,不僅使護理人力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還明顯改善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成巧梅.引入分層管理模式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64-65.
[2]陳國純.分層次管理法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綜合應用效果[J].當代醫學,2012(32):119-120.
[3]顧蕓,馬友歡,梁麗君.分層次按職上崗管理模式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9):2451.
[4]焦丹丹,丁雅芳,王嵐,等.分層管理在提高ICU護士核心能力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1,17(26):115-116.
[5]艷紅,張紅梅,孫麗芹,等.分層次管理在手術室的應用及成效分析[J].護理研究,2010,24(16):1477-1478.
[6]徐 梅,楊 倩,王英麗,等.手術室護士分層管理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2):1070-1073.
[7]嚴艷玲,李云玲,梁冬梅,等.APN排班與護士層級管理在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24):3071-3074.
[8]常永紅,畢玉美,鄧亞玲,等.分層管理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9):795-796.
【關鍵詞】術前訪視安全管理手術室護理護理質量
外科患者主要治療手段就是手術治療,許多患者因為病情對情緒造成嚴重影響,存在緊張、焦慮等情緒,加大了手術應激反應,增加了護理工作難度[1];而且手術室是臨床治療中較為特殊的一個場所,有許多醫療護理人員進入,因此更需要嚴格的管理模式。臨床護理中提高護理質量便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臨床相關人員一直在找尋合適的方式進行手術室護理,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使手術環境更加安全。本文主要探討術前訪視聯合安全管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影響,特從本院抽取80例外科手術治療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間的40例外科手術患者作為參照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9歲~73歲,平均年齡(47.65±8.32)歲;手術類型:23例普外手術,10例婦科手術,7例骨科手術。隨機抽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40例外科手術患者作為試驗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19歲~74歲,平均年齡(47.89±8.86)歲;手術類型:22例普外手術,11例婦科手術,7例骨科手術。2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手術方式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有:環境護理、術前器械準備,護理人員在收到手術通知后應及時調整手術室溫、濕度,將手術器械準備妥善。結束準備工作后將患者接入手術室,女患者手術應避開月經期。試驗組采用術前訪視聯合安全管理,即:①術前訪視:術前訪視應在術前1天進行,主要執行者為巡回護士。首先應對患者健康資料進行收集,在巡回過程中為患者介紹自身疾病相關知識以及注意事項。降低患者的手術應激心理,并且讓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術前訪視時巡回護士應首先讓患者認識自己,告知患者來巡視的目的,并且取得信任。向患者講解手術過程,適當講解相同病例的成功案例,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并緩解其不良情緒。為患者介紹主治醫師以及麻醉師,讓其對施術者有一定了解,并告知患者施術者進行過的手術成功案例,增加患者信任感。對于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要詳細回答,消除患者顧慮,增加治療依從性。術前告知患者要休息充足,以最好的狀態迎接手術。②手術風險護理評估:臨床護理中,由于護理人員經驗不同,理論知識水平以及操作技能水平不一,因此在術前經常發生注意事項交代不清等現象,甚至術前準備不夠妥當,導致手術延遲;手術室是疾病治療的重要場所,每個月均會有許多護理人員進去學習,監督常常不夠嚴格。手術量不斷增加,也需要加大學習護士的巡回;護士在進行器械學習的時候,常會出現失誤,造成差錯;護理人員因為對器械操作不夠熟練,常被利器傷,導致院內感染嚴重。③安全管理措施:護士長應增加對于護理人員的考核強度,保證護理人員具備一定的專科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增強人員管理,人力資源缺乏的時候不可隨意安排學習新護士進行巡回,寧愿增加經驗豐富護士的工作量;可使用情境模擬對護理人員進行訓練,加強護理人員術前訪視的操作能力以及技巧,讓其可以在情境模擬中懂得如何更好地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應變能力得到提高,更具備護理人員的責任心;醫院還要對護理人員排班進行合理安排,舒緩其工作壓力,讓其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時都可以用最佳狀態來面對;若在器械使用中受傷,應及時對傷口以及器械進行處理、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3觀察指標
護士長對護理人員護理質量進行考核,包括專科知識熟悉度、工作責任心、服務意識、安全護理能力以及專科技能操作能力等5個方面。每個方面共10個問題,總分為10分;大于5分為合格;分數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參照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均低于試驗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手術室是醫院較為重要的科室之一,也是較為特殊的醫療場所。其護理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手術結果[3]。有關研究證明,醫院不良事件發生率為80%,主要因為管理不當所導致,還有就是醫療技術水平[4]。在進行手術時若能為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可以有效改善手術效果,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讓其更加了解手術過程。醫療服務更加人性化,創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安全護理模式主要是對護理人員進行安全管理的一種方式,讓患者在管理中提高對于術前訪視的操作熟悉度,患者對于風險的防范意識更高,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創建良好的護患關系,使護理安全程度更高[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均低于試驗組(P0.05)。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可以使其更加了解自身疾病,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同時術前訪視還可創建良好的護患關系,讓其享受到更加良好的術前護理干預。綜上所述,手術室進行術前訪視聯合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可提高護理干預效果,使手術更加順利,創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黃鳳和.術前訪視聯合安全管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3):361-362.
[2]吳琴梅,劉振華.醫護聯合術前訪視在手術室優質護理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7,25(4):304-306.
[3]王云云.手術室護理人員術前訪視對圍術期患者手術效果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11):18-21.
[4]徐智萍,李婷君.手術室聯合病房圍術期護理對手術患者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程度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7):1368-1369.
手術室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而且患者的病情有時候又不受控制,很容易發生突變,工作中也存在較多的環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護理方面出現差錯的幾率較高。因此醫院相關領導部門要加強對手術室護理管理方面的工作,在護理這一部門內部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規范,從而可以培訓出高職業素養的護理人員[1],減少在看護患者的過程中的出錯幾率。本研究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精細化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接收診治的200例手術室患者作對照組,在這200例患者中男患者106例,女患者94例,年齡范圍在30~72歲,平均年齡(55.25±4.8)歲,從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患者中選取200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患者112例,女患者88例,年齡范圍在(57.2±5.1)歲,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都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實驗結果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常規的看護照理,在手術前按照慣例對患者進行詢問,在此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進行細致的觀察,在手術前把手術過程的詳情內容告訴患者,在患者進手術室之前要對患者進行全方面的消毒和檢查,手術后應該對患者做一些必要的感染防護措施[2]。在手術室期間對研究組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精細化管理手術室環境:手術室中存在較多的細菌和病菌,容易造成感染。因此這就需要醫院相關領導高度重視手術室環境管理方面的工作,建立良好完善的手術室環境管理制度。就比如對接送患者的推車管理中,在將患者從病房運送到手術室的過程中應使用內外交換車,在運送手術室需要用到的消毒藥品時應該使用專門的交換車,為了更好地減少細菌感染應該對手術室地面進行定時
的殺菌消毒,在打掃手術室地面時應格外細致[3],注意不要損壞地面,而且在地面有破損的地方應著重進行消毒,減少細菌感染的幾率。
1.2 精細化管理手術室工作人員:如果想為患者提供精細化的服務,就要求相關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達到較高水平,而且要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更新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提升他們的專業服務能力[4],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檢測數據用SPSS18.0分析,用(±s)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在對研究組實施精細化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
在護理滿意度比較方面,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
3.結論
患者在手術室停留的時間雖然比較短暫,卻是疾病治療的關鍵環節,在手術過程當中患者身心脆弱,護理人員護理水平的高低對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在手術環節,提高護理質量有利于控制手術風險,改善手術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94.1%)明顯高于對照組(67.6%),精細化的手術室護理可以減少患者在手術中的不適感,精細化護理與整體護理相結合可以保證手術安全高效的進行,而且還能夠提高護理質量。由于病人對手術有一定的畏懼,所以在手術前一定要做好細致的心理疏導,而且在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都要從生理和心理上提供全方面的優質護理,這樣才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從而可以減少患者在手術后出現其他并發癥的幾率。在手術前要對患者進行入院后的教育,使他們對醫院更加了解,保持手術室內的溫度和濕度處于適宜狀態,在手術中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特征,以免發生意外可以及時進行搶救[5]。術后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及進行精細化的護理,促進患者可以更好更快的恢復。
綜上所述,為手術室中的患者提供精細化的護理服務可以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幾率也會很大程度的減小。因此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何冬梅. 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與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0):242-242.
[2]楊再英. 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與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臨床探究[J]. 醫藥衛生:全文版, 2017,32(2):00091-00091.
[3]英. 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作用[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4, 33(33):445-446.
不管是白天還是夜間,手術室都需要搶救不少危急重患者。尤其在夜間,手術室需要對不少急癥手術患者進行搶救。要想確保夜間手術室患者的護理安全,促進夜間護理工作的順利完成,就要求夜間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嚴密的觀察,具備冷靜的頭腦和相應的應急能力,及時根據患者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急救處理措施,以不斷提高手術室夜間護理工作質量。下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對手術室夜間護理工作質量與患者護理安全的關系加以探討,以供參考。
1一般資料
手術室護理人員共14人,年齡22~45歲,本科和大專比例為3:2。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手術室搶救患者人數、患者所患疾病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對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手術室夜間護理管理方法加以分析和對比,比較2012~2013年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和2013~2014年采用安全護理管理模式的實施效果。
2.1手術室夜間護理管理方法 2012~2013年手術室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模式。2012~2013年實施安全護理管理模式進行管理,采取的措施有:(1)根據醫院夜間搶救的實際情況和手術室護理人力資源,合理安排排班,實行彈性排班,保證手術室護士夜間休息時間,實現勞逸結合,以增強手術室夜間護士的體力和精力,減少手術室護士疲勞工作現象的發生。(2)合理安排飲食時間和睡眠時間,以確保手術室護士具有充足的體力。督促手術室護士利用業余時間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不斷提高自身的機體抵抗力,確保護士的身體狀態處于勝任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狀態。(3)加強手術室護士的安全教育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手術室護士的護理操作水平,增強護士的安全意識,提醒護士在夜間要及時識別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預防和控制,嚴格按照相關操作規程制度完成各項手術室夜間護理操作,確保夜間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4)管理者加強和手術室護士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手術室護士的心理狀態、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等,盡可能地給予手術室護士精神上的支持,工作上的指導,生活上的幫助,以消除手術室護士的思想負擔,使其可以形成最佳的心理狀態,以應對手術室夜間護理工作。(5)鼓勵手術室護士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培養一些興趣和愛好,指導護士掌握自我調節工作壓力和管理情緒的方法,以使護士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應對繁雜的手術室護理工作。
2.2觀察指標 護士護理工作質量、護理技術評分、患者對手術室夜間護理工作質量的滿意度。
2.3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若P
3結果
2012~2013年14例護士中出現護理失誤的護士共6例;發生護理差錯的護士共4例;護理技術評分為82.6 4.4分;患者對夜間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80.0%。2013~2014年14例護士中出現護理失誤的護士共1例;發生護理差錯的護士共1例;護理技術評分為95.4 1.5分;患者對夜間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8%。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上述幾方面相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
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是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證手術室醫療安全的關鍵。隨著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整體護理不斷深入開展,如何為手術病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是護理管理者必須履行的職責。我院在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運用五級質控組織管理制,收到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建立健全手術室五級質控組織管理體系
根據手術室工作質量標準和手術室工作職責建立手術室五級質控管理組織即:護理部領導下的院護理工作質量控制小組;手術室護士長;兼職質控員;各小組長和各崗位護理人員。
2各級質控組織的任務
2.1院護理質控小組:根據手術室工作質量標準、手術室工作職責和護理部制定的《手術室護理工作考核細則》,護理部對手術室實施不定期的抽查,每月大檢查及每季度質控小組檢查,其內容包括工作人員管理、護理技術操作、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各種記錄、急救物品、消毒滅菌、清潔衛生等。檢查結果實行及時通報和每季度發文通報。
2.2護士長:護士長做到每日“五查”及“隨時查”,同時針對科內薄弱環節和工作中心進行“重點查”,內容包括手術器械、物品準備、洗手、巡回護士的手術配合、護理病歷書寫、消毒隔離、手術間物品定位和定量、清潔衛生及各班職責。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指導護士做好各項工作。檢查結果在次日早會上講評,對工作完成好的同志在會上給予表揚、鼓勵;對存在的問題要與當月獎金掛鉤。
2.3兼職質控員:兼職質控員負責督促本科室人員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負責每月對各類無菌物品、工作人員及術者的手、空氣及使用中的消毒液進行細菌培養。全面進行監測,結果存檔備查。
2.4小組長:各小組長根據分工對本組工作督促實施與改進,協助護士長做好內部護理質量的檢查、督導、考核等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討論,制定改進措施,保障手術室日常工作質量。
2.5各崗位護士:各崗位護理人員是日常工作的執行者,是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的重點,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完成各項護理技術操作,各負其責,職責分明,嚴防差錯事故的發生。
3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根據各級質控組織檢查結果,每月召開1~2次護理質量分析會,集思廣益,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與質量標準相比較,找出存在的或潛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制定相應措施并予以實施,保證手術室內部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4體會
4.1加強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管理首先要健全組織管理體系,我們采取的手術室五級質控組織管理體系,并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反饋機制,使我院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提高有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