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關鍵詞] 企業所得稅法固定資產稅收籌劃

    一、固定資產的購置階段的籌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七條規定“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資本化的借款費用,準予扣除。企業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經過12個月以上的建造才能達到預定可銷售狀態的存貨發生借款的,在有關資產購置、建造期間發生的合理的借款費用,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計入有關資產的成本,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扣除。”同時第三十八條又規定“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下列利息支出, 準予扣除:非金融企業向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業的各項存款利息支出和同業拆借利息支出、企業經批準發行債券的利息支出;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過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這為企業在購置固定資產時進行稅收籌劃提供了政策依據。

    企業在購置固定資產時會考慮各種籌資方案的資金使用成本,選擇資金成本低的籌資方案。一般情況下,企業內部集資和企業之間拆借資金方式籌資效果最好;金融機構貸款次之,自我積累效果最差。因為股息不能作為費用列支,只能在企業稅后利潤中進行分配。通過企業內部融資和企業之間拆借資金,這兩種融資行為由于涉及的人員和機構較多,容易尋求到較低的融資成本,發揮利息費用抵稅效果。企業借款籌資時,根據借款利息對所得稅的影響考慮將借款利息資本化或費用化。以使企業獲得稅收收益。企業采取縮短固定資產購置、建造期,加大利息支出計入當期財務費用的部分,以抵減當期利潤,從而達到少繳納所得稅的目的,實現稅收籌劃。

    二、固定資產的使用階段的籌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九條規定“固定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折舊,準予扣除。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八條規定可以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的固定資產,包括: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條規定的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房屋、建筑物,為20年;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等。上述稅收政策為企業在對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進行稅收籌劃提供了政策依據。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的系統分攤。應計折舊額,是指應當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的原價扣除其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固定資產折舊主要涉及到:選定折舊方法、確定折舊年限和對凈殘值的估計。計算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主要有直線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僅指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不同的折舊方法表現為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內計入各納稅期的折舊額會有差異,進而影響到各期營業成本、利潤,這一差異為進行稅收籌劃提供了可能。

    在直線法下,計入各期折舊額相同,從而使各期之間的損益相對均衡。加速折舊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下,前期折舊多而后少,從而使企業前期利潤減少而后期利潤增加,造成各納稅期利潤波動較大。加速折舊法與直線法相比,可以使企業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相當于企業在固定資產折舊初始年份內獲得了政府提供的一筆無息貸款,而且加速折舊法的抵稅作用在目前通貨膨脹環境下顯得更為突出。加速折舊法滯后了納稅期限,可收到延緩納稅的好處。

    1.對折舊年限進行合理確定進行稅務籌劃

    由于稅法對于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有最低年限規定且有一定彈性。在稅收籌劃時企業應當在稅率不變的前提下,企業可盡量選擇較短的折舊年限,從而使企業前期折舊多,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同樣價值的設備,折舊年限越短,折舊抵稅額的金額越大。在較短的折舊期限內收回投資,這樣有利于稅收策劃目標的實現。

    2.對合理確定估計預計凈殘值時進行稅務籌劃。我國稅法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取消了原來內資企業5%,外資企業10%殘值率的限定。因此,在稅率不變的前提下,企業估計凈殘值時,應盡量估計的低一點,以便企業的折舊總額相對多一些,各期的折舊額也就相對多了,從而使企業在折舊期間少繳納所得稅。

    三、在稅收籌劃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企業進行稅務籌劃時應當對其所處的經濟環境、經營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不能一味的強調采用加速折舊法、縮短折舊年限等方法進行稅務籌劃,而使企業無法獲取稅收籌劃帶來的效果。如:⑴稅收減免期不宜加速折舊。采用加速折舊法,會使企業在享受所得稅減免時,固定資產折舊速度快,使企業可作為利潤的部分作為了費用,而無法使這部分利潤享受減免稅的優惠,不僅不能少繳納稅款,反而加重了所得稅稅負。⑵考慮5年補虧期。由于稅法對補虧期作了嚴格的限定,企業在虧損彌補期內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對以后年度的獲利水平作出合理的估計,使同樣的生產經營利潤獲得更大的實際收益。

    總之,稅收籌劃是服務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的,表面上看稅收負擔應盡可能少,企業經營活動追求的目標相當復雜,投資報酬率、投資風險、投資回收速度、資本結構等都應當是其考慮的因素。因此,利用固定資產進行稅收籌劃應符合企業經營目標為最終方向,以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而并非只考慮稅款負擔最低。

    參考文獻:

    第2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國網日照供電公司 山東·日照)

    摘 要:集體企業重組整合以后,電力施工安裝類企業成為很多供電系統集體企業中的支柱,長期以來,稅收成本在營業總成本中占有較大比重,稅收籌劃值得關注。本文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針對當前稅收籌劃意識欠缺的現狀,提出建立“三位一體”全員參與籌劃的必要性,認真分析實踐中稅收政策“三多一少”現象帶來的籌劃機遇,從具體業務出發,分析了實施稅收籌劃的可能性,認識到稅收籌劃在該類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中的巨大作用。同時通過對企業涉稅過程的探討,在稅收實務中對施工安裝類企業進行合理籌劃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盡可能地減輕稅收負擔,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關鍵詞 :納稅成本;稅收籌劃;效益最大化

    一、目前施工安裝類集體企業稅收籌劃存在的問題

    1.對稅收籌劃認識不夠

    盡管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稅收籌劃這個概念,但實踐中還存在認識誤區、全員參與意識不強的現狀。首先,企業經營管理層對稅收籌劃的關注不足,沒有從整體經營成果的角度考慮稅收籌劃以及相關的問題。當涉及到稅收籌劃問題時,沒有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并認為這是財務人員的職責范圍,不能將其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予以足夠重視。其次,基層操作人員作為業務流程的發起端,喪失了很多可以籌劃的機遇。再次,財務人員被動應付、閉門造車,關鍵時刻往往束手無策。總體來說,企業缺乏高層領導、基層員工、財務人員“三位一體”的協調籌劃機制。

    2.不當籌劃造成額外成本

    目前,在進行稅收籌劃時,對企業整體的考慮不夠多,往往只看到短期利益,有時對長期利益缺少關注,對整體效果視而不見,單純強調節稅。如果對稅收籌劃操作不當,很可能會使企業為稅收籌劃而支付成本。更甚者,企業負責人在企業出現稅務風險時,卻傾向于尋求到稅務機關進行公關,有時可能減少了本期的納稅金額,但是由此可能產生隱藏的稅收風險后患無窮,從長期來說會給企業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3.籌劃政策運用不充分

    從施工安裝類集體企業的角度來看,工程項目相對復雜、施工量比較大,耗費了大量的固定資產,并且固定資產的種類繁多,資產價值也很高,這些比較重要的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運輸、辦公和機械設備等。企業固定資產價值總額,占到所有資產總值的30%以上。以施工安裝類集體企業為例,如此龐大的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的價值折舊也會很高。為了全面考慮固定資產折舊的抵稅效應,我們可以從企業大局出發,對固定資產折舊進行納稅籌劃。《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存在條目多、政策足、規定細的特點,企業在進行所得稅申報時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政策,為企業稅收籌劃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例如,對于固定資產折舊、大修費用、預繳方式以及費用臨界點等,稅法都有明確的規定,為我們進行納稅籌劃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

    二、施工安裝類集體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分析

    企業所得稅是最為復雜的稅種之一,且在企業總稅負中占較大比重,與企業年度內全部經營行為及其結果都有聯系,可抵扣項目的復雜性,令其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從這個角度講,企業所得稅是稅收籌劃的核心稅種,可以重點考慮尋求減少納稅額、延緩稅款繳納期限等方式進行稅收籌劃。

    1.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的利用價值

    財稅[2014] 75號《關于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規定,對所有行業企業所持有的單個固定資產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產,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不再分年度核算折舊。因此企業在購置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產時,應盡可能地將其計人當期費用,增加費用扣除金額。

    案例:企業購置臺式電腦共計8000元,其中主機5000元,顯示器3000元,企業將此項資產作為固定資產管理。

    方案一:企業1月份將購置的臺式電腦一并計入固定資產,固定資產入賬價值8000元(不考慮殘值),使用年限5年,則從2月份起每月計提折1日133.33元,每年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額1600元。

    方案二:企業1月份將購置的臺式電腦,按主機5000元、顯示器3000元分別單獨記賬,根據財稅[2014]75號文件要求,主機及顯示器金額可以單獨計入當期費用,所以1月份購置的固定資產可計人當期費用的金額=5000+3000=8000元。

    由此可見,方案二全部計入當期費用,一方面加大了當期扣除金額,另一方面由于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本月不計提折舊,下月計提折舊,所以方案二相比方案一可以享受到時間價值帶來的收益。

    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預計凈殘值的選擇,可充分享受費用抵扣帶來稅款的時間價值。折舊年限在企業會計制度中要求按實際使用年限,稅法中對部分固定資產規定了最低使用年限。施工安裝類企業固定資產數量較多、價值較高,具有籌劃的必要性,在選擇折舊期限時,應該盡量采用稅法規定范圍內較短的年限,較高的折舊費用計入成本,從而減少當期應繳納稅費的所得額,這樣既能縮短固定資產投資過程中的回收周期,又能加快企業資金周轉,同時還能獲得資金周轉的時間價值。

    2.固定資產大修費用列支渠道的利用價值

    企業固定資產投入使用后存在著各種自然原因和技術原因的損耗,為增加資產的使用壽命進行的大修、技術改造等后續支出時有發生。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予以資本化;不符合資產形成條件的,應當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九、七十條規定固定資產損壞需要較大修理的支出條件,要立足企業實際,作為一項長期攤待費用,自費用支出的次月起,評估固定資產可使用年限,并按使用年限科學分期攤銷,攤銷期不低于3年。

    企業固定資產大修支出評估,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其一,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其二,修理后的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年限延長2年以上。稅收籌劃過程中企業發生的大修理費用,應盡量在攤銷期內費用化,以增加納稅抵扣額。

    3.企業所得稅預繳方式的利用價值

    企業所得稅征收以年為計算單位,采取分期預繳、年終匯算清繳的征管辦法,預繳稅費是保證稅款及時、均衡入庫的一種措施,稅法規定企業預繳中少繳的稅款不算偷稅。第一,從稅收籌劃的時間價值觀念出發,企業在前三個季度盡量少確認所得額,延緩支付所得稅,減少資金壓力,節約資金成本。施工安裝類企業確認收入是按工程完成進度或完成的工作量進行收入確認的,公司在稅法規定的合理范圍內,根據企業情況確認相關的工程結算收入,這樣可以有效地發揮延遲納稅的作用。第二,稅法規定了三種預繳方式。第一種是按納稅期限的實際數預繳;第二種是按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1/12或1/4預繳;第三種是經當地稅務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分期預繳。企業應在充分預測評估未來年度盈利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主管稅務機關規定認可的預繳方式。

    如果評估企業未來一年應納稅所得額趨勢下降,就不再適合使用現行的繳納方式。反之,如果企業評估未來一年應納稅所得額趨為增長,則現行的繳納方式可以繼續使用。

    4.費用臨界點的利用價值

    施工安裝類企業的工程成本費用的列支情況直接影響著企業應繳納所得稅的數額,因此,企業對成本費用列支的稅收籌劃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企業所得稅法在費用扣除方面存在一定的稅收籌劃空間,企業所發生的費用支出扣除范圍和標準大小以及是否準予在稅前扣除,對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大小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也關系到企業稅負比例的高低。

    稅法規定的有比例限額的費用不能超過限額允許的范圍,限額以內的部分要充分列支;超額的部分,稅法規定不允許在稅前扣除,需要并人應納稅所得額。因此,對各項費用臨界點的控制必須足夠重視。

    第3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論文摘要:稅收籌劃是企業用足用好稅務政策的新課題,企業只要稅收籌劃得當,用足用好國家各種稅收政策,是可以合理合法地節稅,從中得益的。本文依據現行稅法,探討了企業在投資過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稅收籌劃的問題。

    0引言

    稅收籌劃是國外稅務業和稅務咨詢業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來,稅收籌劃在我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這是由于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不斷增大,促使企業不斷尋找降低成本、費用的方法和途徑。稅收支出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通過稅收籌劃,在國家稅法允許的范圍內,合理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增加企業的經營利潤,不失為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本人認為,在實際應用中,企業只要稅收籌劃得當,用足用好國家各種稅收政策,是可以合理合法地節稅,從中得益的。

    1稅收籌劃的涵義和特點

    稅收籌劃(taxplanning),是指納稅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籌資、投資、經營等事項的事先精心安排和籌劃,充分利用稅法所提供的包括減免稅在內的一切優惠政策及可選擇性條款,從而獲得最大節稅利益的理財行為。它是企業獨立自利的體現,也是企業對社會賦予其權利的具體運用。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稅收籌劃必將成為企業經營管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稅收籌劃具有以下特點:

    1.1行為的合法性。企業稅收籌劃本質是一種法律行為,由稅收政策指導籌劃活動。即稅收籌劃是在國家法律許可范圍內,以稅法為依據,深刻理解稅法精神,在有多種應稅方案可供選擇時,做出承擔稅負最低、合理又合法的抉擇,是有別于避稅、偷稅、騙稅、逃稅的行為。

    1.2時間的超前性。企業稅收籌劃行為相對于企業納稅行為而言。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納稅義務的發生具有滯后性。稅收籌劃是在納稅義務確立之前所作的經營、投資、理財的事先籌劃與安排。如果經濟活動已經發生,應納稅款已確定,就必須嚴格依法納稅,再進行稅收籌劃已失去現實意義。

    1.3現實的目的性。企業稅收籌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取得節稅利益。企業的節稅利益可從兩方面獲取:一是選擇低稅負或總體收益最大化的納稅方案;二是滯延納稅時間。但稅收籌劃不能為節稅而節稅,必須與企業財務管理的根本目標保持一致,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服務,為實現企業發展目標服務。

    1.4擇優性。企業在經營、投資、理財活動中面臨幾種方案時,稅收籌劃就是在兩種或更多的方案中,選擇稅負最輕或最佳的一種方案,以實現企業的最終經營目的。對納稅方案的擇優標準不是稅負的最小化而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1.5普遍性。從世界各國的稅收體制看,國家為達到某種目的或意圖,總要犧牲一定的稅收利益,對納稅人施以一定的稅收優惠,引導和規范納稅人的經濟行為,這就為企業提供了進行稅收籌劃、尋找低稅負、降低稅收成本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普遍存在的。

    1.6時效性。國家稅收政策是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因此,納稅人在進行稅收籌劃時,必須隨時關注稅收政策的變化,適時地做出相應的變化,注重稅收政策的時效性。

    2企業投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策略

    投資通常是指投入財力,以期望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獲得收益的行為。企業在進行投資預測和決策時,首先要考慮投資所獲得的收益、其次要考慮所獲收益中屬于本企業的有多少。對投資者來說,稅收是投資收益的減項,應繳稅款的多少,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最終收益。因此,有必要進行企業投資中的稅收籌劃。

    2.1投資決策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2.1.1投資地點的選擇。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時,應充分利用不同地區間的稅制差別或區域性稅收傾斜政策,對整體相對較低的地點進行投資,以獲取最大的稅收利益。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我國稅法對投資者在不同的地區進行投資時,也給予了不同的稅收優惠,如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西部地區等的稅收政策比較優惠。這對于投資規模較大,投資期限較長,應納所得稅額較大的企業影響較大。因此,投資者要根據需要,向這些地區進行投資,可以減輕稅收負擔。

    2.1.2組織形式的選擇。企業在設立時都會涉及組織形式的選擇問題,而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供企業選擇的企業組織形式很多,不同的組織形式稅收負擔不同。企業可以通過稅收籌劃,選擇稅收負擔較輕的組織形式。在我國,國家為了鼓勵個人投資、公平稅負和完善所得稅制,規定對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只對其投資經營采用5%—35%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停征企業所得稅。公司制企業要雙重納稅,公司的營業利潤一般課征25%的所得稅,作為股息分配給投資者的稅后利潤,投資者還按20%的比例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此外,當企業規模擴大后,是設立分公司還是通過控股形式組建子公司在納稅規定上就有很大的差別。一般來講,如果組建的公司一開始就可盈利,設立子公司較為有利。在子公司盈利的情況下,可享受當地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稅收政策。如組建公司在經營初期發生虧損,則組建分公司更為有利,可用虧損沖減總公司的盈利,減輕總公司的稅收負擔。因此,在組建企業時,采用何種形式必須認真籌劃。

    2.1.3投資行業的選擇。在我國,稅法對不同的行業給予不同的稅收優惠,如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出口企業、舉辦知識密集型項目及基礎設施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所以,企業在進行投資時,要予以充分的考慮,結合實際情況,精心籌劃投資行業。

    2.2固定資產投資的納稅籌劃固定資產投資具有耗資多、時間長、風險大等特點,其稅收籌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投資于固定資產可以享受折舊抵稅的優惠待遇,減輕所得稅稅負。由于折舊要計入產品成本或期間費用,直接關系到企業當期成本、費用的大小,利潤的高低和應納所得稅的多少,因此,折舊方法的選擇、折舊的計算就顯得尤為重要。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等,不同的折舊方法對納稅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如選擇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等加速折舊法,可使得在資產使用前期提取的折舊較多,使得企業少納所得稅,起到推遲納稅時間和隱性減稅的作用。延緩納稅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從國家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降低了企業的資金成本。在計算折舊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固定資產原值、固定資產凈殘值和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由于新的會計制度及稅法對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這樣企業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對企業有利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來計提折舊,以此達到節稅及企業的其他理財目的。對于處于正常生產經營期且未享有稅收優惠待遇的企業來說,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資產成本的回收,使企業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②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不僅要考慮現行稅制的影響,還要考慮到稅制改革趨勢對投資的影響。按照對購入固定資產的不同處置方法,可把各國的增值稅分為三大類型,即生產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以及消費型增值稅。其中生產型增值稅是對購入固定資產不允許抵扣,其折舊額仍作為增值額的一部分課稅。因為這種增值額的法定計算辦法是以國民生產總值的口徑為基礎的,故而稱之為生產型增值稅。我國現行增值稅便屬于此種類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加大調控力度而采用這種類型的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是對購入固定資產允許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分期扣除,即從生產型法定增值額中減去當期折舊額。因為這種增值額是以國民收入的口徑為標準計算出來的,所以稱之為收入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是對當期購進的固定資產總額允許從當期增值額中一次扣除。這相當于只對消費品部分進行課稅,故而又稱之為消費型增值稅。三種類型的增值稅,依據其法定增值額(即增值稅稅基)的大小區分依次為:消費型最小,收入型較消費型大,生產型最大。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再加上世界上多數國家采用消費型增值稅,所以以后稅制改革的趨勢便是建立消費型增值稅。在進行固定投資籌劃時,如能準確預測到稅制改革的時間和方向,采取主動的態度適應稅制改革的動態趨勢,那么會使固定資產的法定增值額最小化,其直接效果便是:即使增值稅率不變,增值稅額卻會因為稅基的變窄而減少。③在固定資產投資時,充分籌劃再投資項目。這種再投資優惠辦法主要是針對外國投資者而設的,對于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這類結合籌劃方式有較為現實的意義。

    2.3通過縮小所得稅稅基,實現納稅籌劃。其主要方法有:①在投資中盡可能延長投資期限,選擇分期投資方式,未到位的資金通過向銀行或其他機構貸款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實際發生數稅前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這樣就可以縮小所得稅稅基,達到節稅的目的;同時,在企業盈利的情況下,還可實現少投入資本、充分利用財務杠桿效應的目的。②在投資總額中壓縮注冊資本,提高債務資本的比例。增加貸款所支付的借款利息,可以列入被投資企業的期間費用,而節省所得稅支出,同時可以減少投資風險,享受財務杠桿利益。③在投資方式中,應選擇設備投資和無形資產投資,而不應選擇貨幣資金投資方式。設備投資其折舊費可以作為稅前扣除項目,縮小所得稅稅基;無形資產攤銷費也可以作為管理費用稅前扣除,減小所得稅稅基。用設備投資,在投資資產計價中,可以通過資產評估提高設備價值。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于產權變動時,必須進行資產評估。評估的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收益現值法、清算價格法等。由于計價方法不同,資產評估的價值也將隨之不同。在對外投資中,通過選擇評估方法,高估資產價值,不僅可以節省投資資本,還可以通過多列折舊費和無形資產攤銷費,縮小被投資企業所得稅稅基,達到節稅的目的。

    3企業投資的稅收籌劃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進行稅收籌劃不能盲目,否則,將事與愿違。要有效地進行投資的稅收籌劃,達到節稅的目標,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新晨

    3.1稅收籌劃應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稅收籌劃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該服從財務管理的目標。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許多稅收籌劃方案理論上雖然可以達到少繳稅金,降低稅收成本的目的,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中方案不符合成本一效益的原則是籌劃失敗的重要原因。比如說,某企業準備投資一個項目,在稅收籌劃時,只考慮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選擇在某一個所得稅稅率較低的地區。但該項目所需原材料要從外地購入,使成本加大。該方案的實施可能使稅收降低的數額小于其他費用增加的數額。顯然,這種方案不是令人滿意的籌劃方案。

    3.2稅收籌劃活動必須合法及時。我國稅制建設還不很完善,稅收政策變化較快,納稅人必須通曉稅法及會計財務制度,充分利用稅務政策與會計財務制度的差別,如何將前后者結合起來,在利用某項政策規定籌劃時,應對政策變化可以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防范籌劃的風險。原來是稅收籌劃,政策變化后可能被認定是偷稅,所以,目前稅收籌劃的重點應是用足用好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讓稅收優惠政策盡快到位,這個空間非常大。許多納稅人對有些稅收優惠政策還不了解,有些政策還沒有被完全利用。我們對稅收優惠政策的應用必須有緊迫感,否則,有些稅收優惠政策過一段時間就取消了。

    參考文獻:

    [1]李大明.稅收籌劃.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劉蓉.《稅收籌劃》.中國稅務出版社,2008

    [3]黃鳳羽.稅收籌劃:策略、方法與案例.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4]葉麗君.房地產企業集團的稅收籌劃.浙江金融,2004(4)

    第4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關鍵詞】稅收籌劃;折舊年限;折舊方法

    折舊作為固定資產的價值轉移,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因此,它起著“稅收擋板”或“稅盾”的作用。稅法賦予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的選擇權,使得企業可以從折舊年限與折舊方法兩個方面進行稅收籌劃。

    一、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進行稅收籌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新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縮短折舊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使前期會計利潤發生后移。由于資金存在時間價值,因前期增加折舊額,稅款推遲到后期繳納。在稅率穩定的情況下,所得稅的遞延繳納,相當于向國家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

    例如:某企業2013年1月進口一條生產線,安裝完畢后,固定資產原值為800000元,會計制度規定預計使用年限為5—8年,預計凈殘值為20000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所得稅稅率25%。按8年折舊期計提折舊,則年固定資產折舊額=(800000-20000)/8=97500(元),則由于折舊的因素企業可以在此期間少繳所得稅=97500×25%=24375(元)。

    如果企業將折舊的年限定為5年,則年固定資產折舊額=(800000-20000)/5=156000(元),則由于折舊的因素企業可以在此期間少繳所得稅=156000×25%=39000(元)。

    盡管折舊期限的改變,并未從數字上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稅負的總和,但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從上述計算結果可知,后者對企業更為有利。

    二、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進行稅收籌劃

    常用的折舊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后面兩種方法稱為加速折舊法。新稅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在使用統一比例稅率條件下,加速折舊法卻比平均法在稅收上得到更多的益處。采用加速折舊法在確定應稅收益時,由于在早期計入了數額較大的折舊費,將使早期的應稅收益相應地減少,從而使納稅人能在使用這些固定資產的早期交納較少的所得稅稅款,而在后期才交納較多的稅款。雖然在總盈利不高的情況下應納稅額相等,但由于納稅時間延遲,無異于對納稅人提供了一種無息貸款,使納稅人能從中得到一定的財務利益。

    例如:某機械制造廠新購進一臺大型機器設備,原值為400000元,預計凈殘值率為3%,經稅務機關核定,該設備的折舊年限為5年。假設在提取折舊之前,企業每年的稅前利潤均為1077600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那么,不同的折舊方法下計算出的折舊額和所得稅額如下所示:

    (1)年限平均法

    每年折舊額77600元,可在稅前抵扣

    每年應納所得稅額=(1077600-77600)×25%=250000(元)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額=250000×5=1250000(元)

    (2)雙倍余額遞減法

    5年折舊額分別是為160000元、96000元、57600元、37200元、37200元

    應納所得稅額分別為229400元,245400元、255000元、260100元、260100元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額為1250000元

    由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雖然采用不同折舊方法,該企業未來5年內累計應納所得稅額均為1250000元,但應納所得稅額在各年的分布情況不同。在第一年末,采用年限平均法、雙倍余額遞減法提取的折舊,應當繳納的所得稅額分別為250000元、229400元,由此可見,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提取折舊所獲得的稅收利益較大,對企業更有利。

    三、折舊費用稅收籌劃應注意的問題

    對于折舊年限,除因特殊原因需要縮短折舊年限的,一般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稅法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改變的彈性很小。因此納稅人希望通過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進行稅收籌劃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的難度。納稅人一般會利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進行稅收籌劃,以下分析選擇折舊方法進行稅收籌劃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選擇折舊方法要符合法律規定

    稅收籌劃區別于其他節稅方法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具有合法性,即稅收籌劃必須在符合法律規定和立法意圖的前提下進行。《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2006)》規定,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九條規定,固定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折舊,準予扣除。《企業所得稅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同時《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對加速折舊進一步解釋:可以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的固定資產,包括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方法的,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本條例第六十條規定折舊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可以采取雙倍余額遞減法或者年數總和法。企業在折舊方法選擇上必須符合上述的有關規定,企業超出法律規定選擇的折舊方法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節稅收益,相反還可能因其行為違背法律規定而使企業遭受罰款的損失。

    (二)選擇折舊方法須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因素的影響

    資金時間價值是指資金在時間推移中的增值現象。由于資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值,因此,不同時間點上的同一單位資金的價值含量是不等的。這樣,企業在比較各種不同的折舊方法帶來的稅收收益時,就不能采用靜態的方法,僅就其中某一年度的折舊額及折舊帶來的折舊抵稅(即:折舊×所得稅稅率)進行比較,或將折舊年限內各年的折舊額及折舊帶來的折舊抵稅簡單相加后進行比較。而必須采用動態的方法,先將企業在折舊年限內計算提取的折舊按當時資本市場的利率進行貼現后,計算出各種折舊方法下在規定折舊年限內計算提取的折舊費用的現值總和及折舊抵稅現值總和,進行比較,并在不違背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選擇能給企業帶來最大稅收現值的折舊方法計算提取固定資產折舊。

    (三)選擇折舊方法須考慮企業各年收益的分布情況

    利用折舊方法進行稅收籌劃的前提是折舊小于企業當年的所得額,這樣才能起到抵稅作用,如果企業為虧損,則折舊方法的選擇對所得稅沒有影響,企業反而會付出籌劃成本,喪失籌劃利益。所以在利用折舊方法進行稅收籌劃的時候,需要進一步考慮企業各年的收益情況,否則達不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四)稅收減免期不宜加速折舊

    國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一些特定地區、特定行業和企業給予很多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稅收籌劃來說稅收減免期不宜加速折舊。

    例如:某公司2008年—2012年每年不提折舊前的應納稅所得額為3000萬元,2008年新增固定資產原值為3000萬元,預計使用期5年,無殘值。沒有其他納稅調整事項,2008年、2009年為免稅期。

    (1)采用年限平均法,每年的折舊額為:3000/5=600(萬元);

    5年的實際稅負總額=(9000-600×3)×25%=1800(萬元),平均每年負擔1800/5=360(萬元)。 (下轉第113頁)(上接第110頁)

    (2)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各年折舊額分別為:

    第一年:3000×2/5=1200(萬元)

    第二年:(3000-1200)×2/5=720(萬元)

    第三年:(3000-1200-720)×2/5=432(萬元)

    第四年、第五年:(3000-1200-720-432)/2=324(萬元)

    5年的實際稅負總額=(9000-432-324-324)×25%=1980(萬元),平均每年負擔1980/5=396(萬元)。

    可見加速折舊法比年限平均法折舊每年增加稅負總額36萬元。在企業所得稅實行比例稅率的情況下,固定資產在使用前期多提折舊,后期少提折舊,在正常生產經營條件下,這種加速折舊的方法可以遞延繳納稅款,但若企業處于稅收減免優惠期間,加速折舊不僅不能少繳稅,反而會多繳稅。所以在稅收籌劃時一定要考慮好國家的優惠政策,做到合理避稅。

    參考文獻:

    [1]李易青.固定資產折舊的納稅籌劃[J].管理薈萃,2009(4).

    [2]翟永平.新所得稅法下對固定資產稅收籌劃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9(9).

    [3]于麗萍.新企業所得稅法下固定資產折舊的稅收籌劃[J].財務與審計,2009(12).

    [4]翟繼光.新稅法下企業納稅籌劃[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第5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關鍵詞:企業增值稅 稅收籌劃 問題 思考

    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也是我國企業經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我國對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問題一直都重點關注,針對稅收負擔問題、增值稅稅收籌劃問題、缺乏稅收籌劃專業性人才、增值稅的納稅成本問題、對稅收籌劃的理解不到位等四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有利于企業的增值稅稅收籌劃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現狀

    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偷稅、漏稅,而且也有一定的差距,稅收籌劃是國家制定的一項合法政策,本身就不具有違法性質。特別是近幾年,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稅收籌劃這四個字已經開始應用到相關的領域,例如:股份制企業,就把稅收籌劃實施在市場規范中,切實做到了維護企業的整體利益,避免企業逃稅等行為的發生,促進了企業稅收的合法化。企業稅收籌劃問題的處理方式,與稅收法規定的內容具有一致性,它并不影響稅法的地位,也不削弱稅收的各項職能。企業稅收籌劃是在不違背我國稅收的相關政策的前提條件下進行的一種稅收活動。與發達國家相對,我國的企業稅收籌劃還很滯后,發展較為遲緩,稅務工作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目前,它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對企業發展的重要籌劃策略,與此同時,企業稅收籌劃,可以減少企業投資的風險,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經濟效益,促進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為此,企業稅收籌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二、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的種類

    (一)生產型增值稅

    生產型增值稅是針對于生產的貨物或采購原材料,燃料等進行收取費用,經營的納稅人必須在繳納生產型增值稅,其固定資產,在當前的生產型增值稅的項目中,銷售成本的平衡增值稅,必須對固定資產金額收取相應的費用。法定的價值增值是相等的工資,租金,利息,利潤等,生產型增值稅的內容,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以及生產總值,相當于生產型增值稅。由于生產的增值稅的不合理性,導致固定資產的價格稅收不合理,無法避免雙重征稅增值稅,這嚴重影響著增值稅固定資產折舊問題,行業稅收不公平,不利于出口優化產業結構,不利于參與國際競爭,遏制投資需求。一般的生產型增值稅制度,以限制投資或政府稅收收入規模。

    (二)消費型增值稅

    消費型增值稅除了外包項目成本所產生的消費型增值稅以外,也包括生產和經營中所產生的增值稅,它主要表現在購買固定資產所帶來的增值稅,在現行的增值稅中必須扣除固定免稅的部分。針對于固定資本消費的計算,在原有的生產銷售的基礎上,扣除所產生的稅金,就是增值稅必須繳納的數額。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內部固定資產稅的一部分實際商品銷售市場,這種類型的增值稅不包括生產費用,僅限于目前的生產和銷售的所有消費品,基于所謂的消費方式增值稅,一旦購買的固定資產,扣除增值稅,增值稅將減少政府購置固定資產。目前我國的稅收收入,不僅僅利于刺激消費,更有利于刺激投資。生產增值稅,完善消費型增值稅,易于操作和管理,所以絕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

    三、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面臨的問題

    (一)稅收負擔問題

    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面臨的問題之一是稅收負擔問題。針對于納稅人的稅務負擔,履行的稅務義務以及相應的經濟指標,承擔的財政負擔應該按照合理的比例進行。稅收負擔,反映了一定時期的社會產品的分配,在國家和納稅人之間合理處理其稅收負擔問題。稅收負擔往往表現在一定時期,從不同的角度上,可以分為微觀的負擔、宏觀的負擔,名義稅率負擔、直接稅收負擔、間接稅收負擔等多種。從國家宏觀的角度,以滿足社會和公共物品的需求,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稅收負擔。微觀的負擔,用來衡量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反應在一定時間內的稅收變化。

    (二)增值稅稅收籌劃問題

    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面臨的問題之二是增值稅稅收籌劃問題。稅基的寬窄不僅是納稅人計算應納稅額大小的關鍵因素,而且也是納稅人計算應納稅額的計稅依據。雖然我國現行的增值稅的征稅范圍涵蓋了售貨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但卻沒有像國外規范的增值稅制度一樣,將與貨物相關聯的交通運輸業、建筑安裝業等勞務行業納入增值稅的征收范圍,而是通過另行征收營業稅的方式來納稅。但是,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企業并不是單一的從事增值稅規定的項目,而是按照經營活動需要來兼營或者混合經營不同稅種或不同稅率的應稅項目。這就為企業合理進行稅收籌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增值稅稅收籌劃,一直都制約著我國稅收的發展,為此必須進行深度思考,國家征收的增值稅既有利于刺激企業的生產,又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

    (三)缺乏稅收籌劃專業性人才

    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面臨的問題之三是缺乏稅收籌劃專業性人才。我國缺乏稅收籌劃專業性人才表現非常明顯,特別是企業實際籌劃管理中,稅收籌劃人員素質不高,技術以及綜合籌劃稅收方面能力有限,這些往往影響企業稅收籌劃工作的開展,最近幾年,各大高校開始把稅收籌劃作為一門必須課程,加強稅收籌劃專業性人才的培養。但是據說課程的開設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夠滿足企業稅收籌劃的要求,稅收籌劃專業性人才的培養,一直都是最為痛疼的大事,另一方面,稅收籌劃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有需求方面的制約因素,與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財務經理、市場經理等職位相比,“稅務經理”這一字眼恐怕很難在企業的人才需求中出現,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稅收籌劃這一事物尚且陌生,聘用籌劃人才的重要性也尚未被充分認識。

    (四)增值稅的納稅成本問題

    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面臨的問題之四是增值稅的納稅成本問題。增值稅納稅人承擔增值稅負擔,而且還承擔了增值稅的成本。稅收成本稅收成本,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履行稅法規定的費用。在納稅過程中的成本,增值稅成本其性質可分為臨時成本和當前成本的初始投資成本。增值稅納稅人的初始投資成本針對于增值稅制度的大規模變化的一次性成本。在融資幣種和合同結算幣種進行合理設定后仍有可能在外匯敞口,不能充分規避匯率風險,還需采取合理結算方式,同時可配合使用一些貿易融資產品。采用預付貨款、跟單信用證、跟單托收、賒銷等結算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資金流出的時點,從而防范部分匯率風險。另外,目前,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層出不窮,例如:出口保理、福費廷、遠期結售匯、貨幣掉期等。靈活配合使用這些產品,能夠對沖部分匯率風險,解決好增值稅的納稅成本問題。

    (五)對稅收籌劃的理解不到位

    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面臨的問題之五是對稅收籌劃的理解不到位。企業必須合理把握稅收籌劃的內涵,應該以減少納稅義務為目的,稅收籌劃具有合理性,它不僅僅可以減少企業避稅現象,有利于稅收事業的發展,也為國家增加稅收。但是我國企業對稅收籌劃的理解不到位,沒有正確的把握稅收的含義,稅務機關只是一味的試圖修正其法律,來填補稅收籌劃的漏洞,而且混用稅收籌劃的情況已經不勝枚舉,針對于納稅人來說,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經營活動必須納稅,相反是不合法。這就恰恰錯誤理解了稅收籌劃的內涵,納稅人以為避稅方法、技巧和案例等屬于稅收籌劃的范疇,如果真是如此,它會為社會帶來多大的反面影響,制約著社會的進步。因此必須加強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為國家稅收提供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結束語

    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企業面臨著主要的問題之一,國家必須加強對其的重視,稅收是我國經濟的命脈,它主要的形式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文就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問題進行思考,必須了解企業增值稅的種類:生產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等主要兩種,同時也對其思考問題進行重點闡述,促進我國企業增值稅稅收籌劃制度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蔣艷珠,汪玉.銷售退回中增值稅對所得稅影響的處理[J].財會信息,2005,(02)

    [2]李曼.關于企業增值稅納稅籌劃問題的思考[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4)

    [3]蘭相潔.增值稅全面轉型的經濟效應探析[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9,(03)

    第6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稅收籌劃是指納稅人在現行稅制的條件下,在應稅事實發生前,通過充分利用稅收法規所提供的包括減免稅在內的一切優惠政策,合理安排自己的投資、融資及經營管理、企業清算等環節的經營管理活動,在合法的前提下來達到實現稅后利益最大化目標的涉稅行為。因此,稅收籌劃的目標是使稅后利潤最大化。一項有效的稅收籌劃可以減少籌劃期間的稅額。

    稅收籌劃方案之所以能夠帶來稅收負擔的減少,其內容不外乎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技術面的因素,即從理財理論出發,對應稅所得和費用扣除進行時機選擇,從而獲得貨幣的時間價值;二是政策面的因素,即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如稅收的減免政策,從而減輕稅收負擔。

    (一)技術方法

    從理財角度來看,稅收籌劃在選擇所得和費用的確認時機時有四種常規的方法,從基于貨幣時間價值的角度來看,一是推遲確認所得,二是提前確認費用扣除;從基于邊際稅率的考慮來講,一是將所得轉至預計邊際稅率最低的年度,二是將費用扣除轉至預計邊際稅率最高的年度。

    (二)政策因素

    稅收政策因素,主要指稅收的減免稅等條款,比如所得稅的“減二免三”優惠、福利企業的增值稅優惠等等,納稅人如果能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條款,就可享受節稅效益。因此,用好、用足稅收優惠政策本身,也是一個稅收籌劃的過程。

    在選擇稅收優惠作為稅收籌劃的突破口時,人們往往注意到的是一些比較明顯的或顯性的優惠措施,因此稅收籌劃方案也比較注重在顯性稅收優惠政策的利用上進行籌劃技術的選擇。但是,稅收籌劃是一個系統工程,在規劃方案時如果只注意顯性優惠,由此而得到的方案是不全面。比如,通過折舊方法的選擇進行所得稅籌劃。

    二、固定資產折舊的稅收籌劃

    (一)固定資產折舊的稅盾效應

    固定資產在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價值計量,傳統上都是以歷史成本或原始價值為基礎,在使用期間逐步轉移到產品中去,是企業產品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固定資產價值的一經確定,改變的彈性很小,因此,納稅人想通過加大固定資產價值來增加產品成本就很難實現。而固定資產逐步轉移到產品中的價值即折舊,就成為納稅人進行固定資產稅收籌劃首先考慮的問題。

    折舊作為固定資產在生產使用過程中的價值轉移,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因此它有著“稅收擋板”或“稅盾”(TaxationShield)的作用,因為每個納稅期的折舊額的大小,會影響企業當期的應納稅額,從而影響企業的所得稅稅負。

    稅法賦予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的選擇權。對于折舊年限,除因特殊原因需要縮短折舊年限的,一般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稅法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因此納稅人希望通過縮短折舊年限的方式,來加快固定資產成本的回收,使企業成本費用前移,前期利潤后移,從而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在實際操作中就有相當的難度。那么納稅人就只能著眼于由于折舊方法的不同,而帶來的折舊額分攤在不同生產期間的成本數量上的不一致,進而使各期的成本和利潤出現差異,利用這一差異進行稅收籌劃。

    (二)折舊方法的選擇

    對折舊方法的選擇,實際上也就是對企業費用確認時間的技術選擇問題。

    雖然,從賬面上看,在固定資產價值一定的情況下,無論企業采用何種折舊方法,計算提取的折舊總額都是一致的,因此折舊總額對成本和企業利潤的影響,在整個固定資產使用期間是相同。但是,由于資金受時間價值因素的影響,企業就會因為選擇的折舊方法不同,而獲得不同的資金時間價值收益和承擔不同的稅負水平。

    按現行制度規定,企業常用的折舊方法有直線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和加速折舊法(包括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由于運用不同的折舊方法計算出的各期折舊額在量上不一致,分攤到對應期間生產成本中去的固定資產成本會存在差異。因此,折舊的計算和提取必然關系到各期生產成本的大小,直接影響企業的各期利潤水平,最終影響企業的稅負輕重。

    這樣一來,企業在比較各種不同的折舊方法所帶來的稅收收益時,就需要采用動態的方法來分析,先將企業在折舊年限內計算提取的折舊按當時資本市場的利率進行貼現后,計算出各種折舊方法下在規定折舊年限內計算提取的折舊費用的現值總和及稅收抵稅額現值總和,再比較各種折舊方法下的折舊現值總和及稅收抵稅額現值總和,在不違背稅法的前提下,選擇能給企業帶來最大稅收抵稅現值的折舊方法來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此外,邊際稅率的變化,也會對成本費用及利潤的確定帶來影響。所以,對于享受所得稅優惠的企業而言,在進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時,不只要考慮折舊方法不同所帶來的資金時間價值的影響,同時還要考慮優惠期間及期滿后的所得稅稅率變化所帶來的所得稅稅負影響。

    一般認為,選擇加速折舊法可以使企業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相當于企業在初始年份內獲得了一筆無息貸款,而且加速折舊法的這種抵稅作用在通貨膨脹環境下的作用更加顯著。因為,按現行制度規定,我國對企業擁有的資產實行以歷史成本記賬原則。這樣,如果存在通貨膨脹,則企業按歷史成本收回的實際購買力已大大貶值,無法按現行的市價進行固定資產簡單再生產的重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既可以便企業加快投資的回收速度,并在抑制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的同時,持補償的折舊基金投入企業再增值過程,以創造更多的財富;又可以使企業的折舊速度加快,有利于前期的折舊成本獲得更多的稅收擋避額,從而取得延遲納稅的效應,為企業增加投資效益(延續納稅額與延緩期間企業投資收益率的乘積)。

    但是,對于加速折舊法的使用,普遍的稅收籌劃觀點認為,如果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特別是在享受所得稅的“免二減三”優惠時,就不宜采用加速折舊法。其理由是:采用加速折舊法,會使企業在營利前期享受所得稅減免時,固定資產折舊速度快,使企業可作為利潤的部分作為了費用,而沒能使這部分利潤享受減免稅的優惠,加重了所得稅稅負。并且,該籌劃思路對折舊的抵稅額折現總值進行比較分析,也由于在優惠期內沒有加速折舊額沒有完全享受高邊際稅率的抵稅效益,從而使得整個經營期間,加速折舊法的抵稅額現值低于直線法的抵稅額現值,從而得出加速折舊法不適于享受所得稅減免優惠企業的結論。

    實際上,這個籌劃方案就不是一個全面的籌劃方案,它沒有全面考慮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特別是一個隱性的優惠政策:彌補虧損的政策規定。

    (三)享受所得稅減免優惠政策時,企業折舊方法選擇實例分析

    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延續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五年。考慮此項政策規定,結合從企業的開始盈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稅“免二減三”優惠的政策,此時,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選擇加速折舊法,會大大優于直線法的。

    例如某企業生產經營期10年,預計固定資產投資100萬元,其使用年限為10年,折舊年限為5年。適用所得稅稅率為30%,享受所得稅“免二減三”優惠,其優惠年度計算從開始盈利年度起。預計該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不考慮固定資產折舊的利潤額為:

    單位:萬元

    經營年份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第十年

    利潤額-1030507080120150601010

    企業分別采取直線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折舊,對企業利潤及所得稅帶來的影響如下表(為計算方便,不考慮凈殘值的影響):

    單位:萬元

    年份直線法雙倍余額遞減法

    年折舊額應納稅所得額應納所得稅稅后利潤年折舊額應納稅所得額應納所得稅稅后利潤

    120-300-3040-500-50

    220-200024-440-44

    3201001014.4-8.40-8.4

    4205005010.850.8050.8

    5206095110.869.2069.2

    61201810212018102

    715022.5127.515022.5127.5

    860184260951

    910371037

    1010371037

    合計10073.5396.510055.5406.1

    由上表可以看出,采用加速折舊法(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折舊,在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期內,所繳納的所得稅絕對值比在直線法下減少18萬元,稅后利潤增加9.6萬元。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內,在加速折舊法下少繳所得稅9萬元,稅后利潤增加9萬元。

    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假定折現率為6%,那么上述不同折舊方法所帶來的所得稅及稅后利潤影響:

    單位:萬元

    年份折現系數直線法雙倍余額遞減法

    應納所得稅稅后利潤應納所得稅稅后利潤

    10.9430000

    20.8990000

    30.8408.400

    40.792039.6040.2336

    50.7476.72338.097051.6924

    60.70512.6971.9112.6971.91

    70.66514.962584.787514.962584.7875

    80.62711.28626.3345.64331.977

    90.5921.7764.1441.7764.144

    100.5581.6743.9061.6743.906

    合計49.1115277.17936.7455288.6505

    可見,在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條件下,加速折舊法與直線法相比,在十年生產經營期內,少繳納所得稅12.366萬元,稅后利潤增加11.4715萬元。

    第7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銷售的籌劃。企業在銷售產品的時候,可以自由的選擇銷售模式,這樣就為企業采用不同的銷售模式進行稅收籌劃創造了條件。企業不同的銷售模式常常使用不一樣的稅收政策。在實際運用中,銷售模式的選擇應當和銷售收入的實現時間相結合,企業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和銷售收入確認時間是相關的,這樣不同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稅收籌劃來降低稅負提供了條件。

        內部核算的稅收籌劃。一是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離不開對固定資產的投資,企業應當考慮固定資產購置后的折舊問題,固定資產購置后企業可以采取一定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在資產使用壽命內進行攤銷。由于稅法允許企業采用不同的折舊方法,這就為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稅收籌劃提供了可能性。這是因為企業計算提取的折舊費隨著產品的銷售而轉化為貨幣資金,這部分由貨幣資金提存累積形成的折舊基金,被企業用于補償固定資產價值。然而,按現行制度規定,我國對企業擁有的資產實行按歷史成本記賬原則。這樣,如果存在通貨膨脹,則企業按歷史成本所收回的資金的實際購買力無疑已大大貶值,無法按現行的市價進行固定資產簡單再生產的重置。二是對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有多種存貨的計價方法,存貨計價方法不同,應納稅額也不同,進而企業所承擔的稅負也不同。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會使期末存貨價值和銷售成本不同,從而較大程度的影響企業的財務、盈虧情況及所得稅。企業采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開展稅收籌劃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在實行累進稅率的條件下,選擇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加權平均法,對企業發出和領用存貨進行計價,可以使企業獲得較輕的稅收負擔。這主要是因為采用平均法對存貨進行計價,企業計入各期產品成本的材料等存貨的價格比較均衡,不會忽高忽低,特別是在材料等存貨價格差別較大時,可以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使企業產品成本不致發生較大變化,各期利潤比較均衡,不至于因為利潤忽高忽低而使利潤過高的會計期間適用過高稅率,加重企業的所得稅稅負,影響企業稅后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2)在實行比例稅率的條件下,對存貨計價方法進行選擇,必須充分考慮市場物價變化趨勢因素的影響。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選擇后進先出法對企業存貨進行計價,可以使期末存貨成本降低,本期銷貨成本提高,使企業的扣除項目金額增大,應納稅所得額減小,這樣,企業計算應納所得稅額的基數就相對減少,從而達到減輕企業所得稅負擔,增加稅后利潤的目的。相反,在物價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則應選擇先進先出法對企業存貨進行計價,才能提高企業本期的銷貨成本,相對減少企業當期收益,減輕企業的所得稅負擔。而在物價上下波動的情況下,則宜采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加權平均法對存貨進行計價,以避免因各期利潤忽高忽低造成企業各期應納所得稅額的上下波動,增加企業安排應用資金的難度。可能會使企業在應納所得稅額過高年度因沒有足夠的現金交納稅收而陷入財務困境,繼而影響企業的其他理財活動,制約企業的長遠發展。最后選擇費用的計提與分攤方式,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①爭取盡可能多的費用扣除標準;②對費用分攤方式進行合理選擇;③充分利用會計上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穩健原則;④對己發生的費用要及時核銷入賬。

    第8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關鍵詞:會計政策;會計政策選擇;稅收籌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稅收籌劃日益成為納稅人理財或者經營管理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稅收籌劃又稱為稅務籌劃,是指納稅人在履行法律義務的前提下,運用稅法賦予的權利,通過企業經營、投資、理財等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節約納稅的一種方法和手段。稅收籌劃不同于偷稅、漏稅。而是以稅法為依據,做出繳納稅負最低的選擇。稅收籌劃的目的在于減少納稅成本,謀求最大的稅收利益。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我國的會計政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強制性會計政策:如會計期間的劃分、記賬貨幣、會計報告的構成和格式等。具體業務所遵循的會計政策,如應收賬款等各種資產的入賬價值的規定,收入確認的原則,計提各種準備的范圍和標準,債務重組、非貨幣易的處理原則。這些是企業必須遵循的,不受稅收籌劃的影響。另一類是可選擇的會計政策:如具體會計政策的選擇,具體包括:①壞賬準備計提方法、比例等由企業自行確定;②八項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由企業自行確定;③短期投資的期末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即可以采用投資總體、類別和單項投資計提準備;④存貨計價方法可選擇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確定;⑤股權投資可以采用成本法和權益法;⑥固定資產折舊核算可以選擇年限平均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預計凈殘值由企業根據具體情況確定;⑦所得稅的核算可以選擇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中又可以選擇遞延法和債務法。

    由于這些可選擇的會計政策以及企業會計實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就為稅收籌劃提供了可執行的空間。會計政策的選擇既包括某項經濟業務初次發生時的選擇,也包括由于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更原會計政策,轉而采用新的會計政策。企業應當在國家會計法規的指導下,結合實際情況選擇能恰當反映本企業財務關況和經營成果的某種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這就是會計政策選擇。在各種稅收籌劃中,會計政策選擇中的稅收籌劃與會計制度最密切。且不受外部的經濟、技術條件的約束。籌劃成本低,易于操作,一般不改變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經營方式。所以利用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稅收籌劃會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同時由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制度在不斷完善中,向統一性,國際性方向靠攏,擴展了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加入WTO等各種因素的變化,我國稅收籌劃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必將不斷擴大。

    企業在會計政策選擇中進行稅收籌劃,不能單純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須兼顧方方面面。總的來說,在會計政策選擇中進行稅收籌劃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①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進行稅收籌劃時,必須遵守會計法規和會計準則,不僅要充分考慮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也要顧及企業外部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②以企業的經營目標和政策為導向,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發展目標,都有其達到目標所采取的政策。可以說,會計政策選擇中的稅收籌劃是完成企業目標和貫徹企業政策的一種手段。③企業應當根據自己怕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會計政策進行稅收籌劃。會計政策一經確定,除特殊情況外,不得隨意變更。企業稅收籌劃的目的是在法定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的納稅支出并獲得最大的節稅收益。為此,企業一般是通過選擇低稅負的納稅方法和遞延納稅期這兩種方法來獲得節稅利益。下面,就選擇幾個方面的會計政策選擇中的稅收籌劃方法來分析,來增加對這種稅收籌劃方法知識的認識。

    1、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攤銷中的稅收籌劃

    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是繳納所得稅前準予扣除的項目。因此,折舊或攤銷額越大,應納稅所得額就越少。我國會計制度允許使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舊方法中的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由于折舊方法不同,各年的折舊額也不同,使各年的所得稅在數額和時間上產生了變化。企業在選擇折舊方法時,應考慮不同的折舊方法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即所取得的稅收籌劃收益如何。加速折舊方法由于前期折舊額大,后期折舊額小,就遞延了一部分的所得稅款,相當于從國家那里得到了一筆無息貸款。因此,相比較而言,采用加速折舊法提折舊是一種有效的節稅方法。另外,企業財務制度雖然對固定資產折舊或攤銷年限作了分類規定,但仍有一定的彈性。對沒有明確規定折舊或攤銷年限的資產可盡量選擇較短的年限,以盡快將固定資產折舊提完,將無形資產價值攤銷完,這樣也遞延了稅款。

    2、資產減值準備項目中的稅收籌劃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可以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計提八項資產的減值準備項目。企業不得刻意多提或少提減值準備。目前稅法對各項減值準備允許扣除的限額并無具體的規定。這種情況下,企業應及時,靈活地計提各項減值準備。從而增加計稅時的可扣除金額,以獲得盡可能多的節稅利益。對于那些由于經營情況變化如原材料價格上漲、投資的股票債券升值、子公司業績的提升等原因引起相應準備的沖回,仍將按有關會計準則處理,并將沖回的準備計入當年的利潤。

    3、存貨計價方法的稅收籌劃

    存貨的發出計價,稅法允許按實際成本或按計劃成本計價。同為實際成本計價又有加權平均、移動平均、先進先出、后進先出和個別計價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通常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選擇后進先出法計價,可以使期末存貨成本降低,本期銷貨成本提高,企業應納所得稅額相對減少,從而達到減輕企業所得稅負擔的目的;反之,在物價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則應選擇先進先出法計價,才能減輕企業的所得稅負擔。而在物價上下波動的情況下則應采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加權平均法,以避免企業各期應納所得稅額上下波動,增加安排資金的難度。

    4、職工工資的稅收籌劃

    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職工工資的辦法有兩種:一是計稅工資辦法,發放工資總額在計稅標準以內的,據實扣除;超過標準的部分不得扣除。另一種是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的辦法,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以內的,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在兩種辦法可供選擇的情況下,位于內地或效益不佳的企業可采用第一種方法,位于沿海或效益較好的企業可采用第二種方法,盡可能把職工工資控制在應納稅所得額可扣除的范圍內。

    5、長期投資核算方法選擇中的稅收籌劃

    第9篇:固定資產的稅收籌劃范文

    [關鍵詞]稅收籌劃;會計政策選擇;影響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43-0122-02

    我國步入了市場經濟時代后,特別是在我國金融市場不斷完善等條件下,企業會計核算方法逐步向國際靠攏,我國的會計政策選擇空間也在不斷擴大,稅務籌劃成為現代企業很重要的財務管理活動。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企業始終以效益最大化為終極目的,企業的經營者可以合理進行稅收籌劃,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進而為企業利潤帶來有利影響。本文通過對稅收籌劃與會計政策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合理地進行稅收籌劃,進而選擇不同會計政策。

    1概念解析

    11稅收籌劃的概念和內容

    稅收籌劃最早出現在1935年,在英國的稅務局長訴溫斯特大公案上,湯姆林爵士提出:“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如果依據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繳稅,那就不能強迫他多繳稅收。”這是最初的稅收籌劃觀點。演化到現在,一般認為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履行法律義務的前提下,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取得節稅的經濟利益。

    稅收籌劃的內容包括:第一,它具有合法性、事前籌劃性、目的性,充分利用法律的有利優惠,如減免稅,事先合理籌劃企業經營、投資、理財等活動,選擇最優財務管理方案,來達到稅后利潤最大化。第二,它與會計政策密切相關,是通過影響會計政策的選擇進而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12會計政策含義和常見類別

    會計政策的含義不難理解,在《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會計政策的揭示》中是這樣定義的:“會計政策是指企業管理當局編制財務報表時所采用的原則、基礎、慣例、規則和程序。”

    會計政策有很多種,與稅收籌劃相關的常見的選擇類別有: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固定資產初始成本計量、無形資產的確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計量、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事項中對換入資產的計量、借款費用的處理、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所采納的原則等。

    2稅收籌劃下會計政策選擇的途徑和目的

    21稅收籌劃存在的條件

    稅收籌劃能夠達到合理避稅,提高企業利潤的目的,依靠的是聯系密切的會計政策。在各種會計政策中,有一部分是強制性的會計政策,企業只能按照要求做,如會計期間的劃分、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記賬方法等,而另一部分則是可選擇的會計政策,企業可以在制度范圍內選定執行,如存貨成本的計量、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固定資產初始成本計量等。部分會計政策的可選性,是稅收籌劃能夠存在的必要條件,為稅收籌劃提供了執行空間。

    22會計政策選擇的途徑

    在稅收籌劃下,會計政策選擇的目的性很明確,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實現選擇的。一種途徑是在財務管理中選擇低稅負的管理方案。企業經營者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充分利用稅收中起征點、減免稅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對經營活動巧妙安排,達到少繳稅甚至不繳稅目的。另一種途徑是在時間上滯延納稅。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把需要繳納稅款的時間延后,那么在滯延期內企業獲得了滯延稅款相等短期資金,相當于一筆無息貸款。

    23稅收籌劃下會計政策選擇的目的

    對于市場經濟管理者――政府來說,稅收是極其有效的經濟杠桿,可利用經營者謀取最大利潤的心理,調節其行為。于是我國根據不同經濟條件下的需要,在會計政策的設計上具有可選擇性,并有意識地制定稅收優惠政策,使得稅收籌劃具備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引導市場參與者作出符合政策導向的經濟行為,主要達到落實國家稅收政策法規,增加財政、國家外匯收入等目的,以實現特定時期的經濟或社會目標。

    對于市場經濟的參與者――企業來說,經營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會計政策選擇作為經營活動之一,必然要服從企業的根本目標。因此在稅收籌劃之下,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主要達到減少稅款支出、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增加企業可支配收入,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等目的。

    3稅收籌劃在現代企業經營過程中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給予了企業更大的空間和自由,但也無形中給企業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就會計政策選擇而言,企業有一定的自,也在稅收籌劃中影響著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下面就以固定資產折舊、存貨計價、長期股權投資核算為例,探討一下在稅收籌劃之下,現代企業經營中一般會做出怎樣的會計政策選擇。

    31固定資產折舊方式的會計選擇

    固定資產在有限的使用壽命內,是會逐年折舊的,折舊額將分攤到各年的成本中去,對減少稅收有較大作用,因而又被稱為稅收擋板。企業在計算折舊時,可通過選擇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不同會計政策,來影響企業的稅負輕重、生產成本的大小,甚至企業的利潤水平。

    常用的折舊方法主要有四種,分別是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以及年數總和法。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考慮減少稅收,企業大多會選擇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這兩種方法都屬于加速折舊法,這樣的計量方法在計量中前期折舊金額比后期大,在報表上反映出來就是前期利潤比后期少,如此一來前期所需繳納稅款比后期少,企業獲得了滯延納稅的好處,實現了稅收籌劃收益。

    這種方法是對一般情況而言,在實際中要根據情況進行調整,才能更符合企業利益。例如在預期未來稅率呈上升趨勢或者通貨緊縮可采用年限平均法,而預期今后所得稅率不變或有下降趨勢或通貨膨脹就采用加速折舊法。

    32存貨計價方法的會計選擇

    企業貨物周轉必然需要有庫存,存貨發出去的時候存貨的實際成本記賬的方法又比較多,如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后進先出法等。選擇不同的方法會得到不同的本期出售的存貨成本、會計期末存貨價值,進而影響企業所得稅和企業利潤。

    在選擇會計政策的時候,企業一般會分情況,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后進先出法本期出售的存貨成本增加、會計期末存貨價值減少,當期需要繳納的稅款減少,可緩沖物價上漲的沖擊。那么在物價持續下降時期就采用相反的方法,就是先進先出法。如果是在物價上下波動的特殊時期,則宜采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加權平均法,來緩沖繳納所得稅上下波動差距。

    33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中的稅收籌劃

    企業對長期股權投資只有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核算方法,一般來說方法選擇是以投資占該單位有表決權資本總額比例和是否具有重大影響來劃分的,但其中有稅收籌劃的空間。因此,在一個會計分期內,所被投資長期股權的企業經營情況是前期盈利后期虧損的,投資企業對這部分股權會采取成本法核算,反之就采用權益法。不同的核算方法從長期總賬面上看,所繳納的稅款總額相同,但是不同方法使得前期繳稅比后期少,所獲得的是延期納稅的好處。

    上面這些稅收籌劃都是根據實際做出合理的會計政策選擇,因而獲得了利益。但也要注意,稅收籌劃是帶有機會成本的,不能夠盲目避稅,忽視這方面的支出,導致得不償失。還要注意稅種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總體稅收籌劃,不把企業繳稅作為總體籌劃,可能會出現單項繳稅減少,而總體繳稅反而增多的不利情況。

    4結論

    帶有目的的稅收籌劃影響了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政策允許企業存在多種選擇,為稅收籌劃提供了現實空間,使得企業充分利用會計政策進行稅收籌劃獲得納稅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成為必須和可能。作為現代企業要充分抓住這些機會,重視稅收籌劃,善于利用會計政策,才能更好適應未來企業會計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謝小云夏敏玲會計政策的選擇與合理避稅[J].審計與理財,2005(7).

    [2]董茹稅收籌劃與會計政策的選擇[J].遼寧財專學報,2002(2).

    [3]高麗萍,馬克和稅法[M].3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4]張渭民,鄧韜企業財務會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5]楊代甫企業折舊方法核算中的稅收籌劃[J].市場研究,2003(12).

    [6]高燕固定資產折舊與稅收籌劃[J].財經論叢,2003(104).

    [7]劉耀華會計政策選擇與稅收籌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8).

    [8]張志康,鄭莉稅收籌劃中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J].稅務研究,200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videos欧美成人|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久久久|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草莓视频成人app下载|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亚洲美女人黄网成人女|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成人综合视频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成人免费黄网站|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天天成人综合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成人在线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