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書記履職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年29歲的高杰,可謂與“三農”有著不解之緣: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大學畢業后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山東省文登市,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在農村一干就是三年。2013年8月,高杰考入了財政部國家農發辦,從事的依然是與“三農”密切相關的工作。時隔兩年,被組織選派到湖南省平江縣橫沖村任第一書記后,再回農村,高杰的心中有興奮也有緊張。在他看來,“第一書記”是一份殊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意味著付出和奉獻。
臨行時,財政部領導專門勉勵高杰珍惜難得的鍛煉機會,當好村級發展帶頭人;要盡快進入角色,和群眾融合到一塊;要深入了解村情民意,通過發展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臨別談話時,國家農發辦主任盧貴敏希望高杰到任后,深入走訪調研,因地制宜,幫助村里做好規劃,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創出一條適合農村發展的路子。
高杰來到橫沖村后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入戶走訪。不到一個月,他把全村428戶跑了個遍,摸清了橫沖村的家底。走訪中,高杰發現,村民家中房屋大量閑置,村內留守婦女缺少就業機會,而周邊旅游景區住房緊缺。通過分析橫沖村所處的區位優勢條件,他認為這里具有發展農家客棧的有利條件。還有,橫沖村人均7分田,村里青壯年勞力基本在外打工,無人種田的問題非常突出。可以成立一家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將村內土地進行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所有這些,在高杰看來,都是待發掘的巨大財富……
“幫扶”就是要“幫富”,靠“輸血”更要靠“造血”。到村工作第三天,高杰就和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吳滔一起研究組織成立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農家客棧和鄉村旅游。由合作社對農戶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培訓,統一配備家用床品、洗漱用品。2015年8月13日,平江縣橫沖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成功注冊,成為湖南省首家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
上培村民小組的唐玲麗,在合作社的指導和幫助下,投資2萬元對二層閑置房間進行簡單裝修后,辦起了“立夏居”農家客棧。令她沒想到的是開業當月收入就達到3000多元。如今,橫沖鄉村客棧已經成為平江縣乃至岳陽市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新樣板、新模式。今年5月11日,岳陽市旅游發展大會在平江召開,市委書記盛榮華帶領全體與會人員專門對橫沖村民宿客棧進行了實地考察,并給予充分肯定。
2020年是全縣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科學決策,提高履職水平,我對我縣的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我縣農業發展狀況、農產品加工、銷售與政策扶持情況
(一)我縣農業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狀況
脫貧攻堅以來,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立足本縣實際,經過全縣幾年的努力,形成了以有機旱作農業、“兩紅”經濟、特色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新格局。2018-2019年,全縣糧食產量連續2年超過了1億斤大關,其中2019年1.25億斤,為歷史最高。紅棗年產量4000余萬斤,海紅年產量2000余萬斤,肉類年產量4000余噸。全縣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40余家,2019年銷售收入完成6.3億元。形成六大產業集群:以山西**食品有限公司、大河山梁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瑞義合作社、鑫土地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雜糧食品產業集群,年加工能力可達1萬噸小米;以**食品公司的沙棘飲品、紅棗固體飲料,**公司的海紅果飲品,**鄉連翹有機茶為代表的果飲品(藥茶)產業集群;以**公司的海紅果酒、**公司的紅棗養生酒、**公司的紅棗醋為代表的釀品產業集群;以**鄉連翹有機深加工廠的中藥材飲片、中藥材保健品的藥業產業集群;以保潤肉業及王家洼屠宰廠為代表的肉制品產業集群及**公司研發生產的功能食品生產集群。呈現出農產品加工的多樣化,精細化,逐漸向產業鏈條縱深化發展的特點。
(二)農業補貼政策落實情況
2018年以來,全縣出臺了助推脫貧攻堅的農業產業獎補政策共44項,涉及經營主體獎補、種植、養殖、大棚、土地流轉、農產品收購、營銷、加工、光伏、“三品一標”等方面的補貼,內容多、涉及面廣。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小雜糧加工企業,獎補300萬元;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小雜糧加工企業,每個獎補50萬元;訂單收購本縣小雜糧的主體,收購數量達10萬斤者,獎補3萬元,超出10萬斤部分,每斤再加獎補0.1元;紅棗訂單收購實行階梯補貼,每斤補貼0.2-0.35元;加入“山西小米”產業聯盟的本縣企業,獎補20萬元;標準化肉聯場,民營公助,獎補400萬元;無公害認證,獎補3萬元;綠色認證,獎補5萬元;有機認證,獎補10萬元;SC認證,獎補3萬元;地標認證,獎補20萬元;評為市知名商標,獎補3萬元;評為省著名商標,獎補10萬元;評為國家馳名商標,獎補100萬元。
(三)農場品銷售情況
從2018年開始,全縣實行訂單收購紅棗補貼政策,由**公司、吉旺棗業等8家企業收購紅棗227萬斤,涉及貧困戶697戶、非貧困戶52戶。2019年又實行了訂單收購谷子、紅棗等農產品補貼政策。今年,正在組織20家企業分區域、分作物種類、定任務與農戶簽訂訂單收購協議,涉及農產品類別有紅棗、山楂、谷子、雜糧、海紅、海棠、秸稈、畜禽糞便、玉米、飼草、蕎麥、高粱、麩皮、酒糟等14種,訂單任務有海紅果850噸、紅棗6250噸、谷子4000噸、雜糧565噸、其它1860噸,力求充分發揮企業帶貧益貧效應,密切利益聯結機制。此外,電商銷售也是農副產品銷售的一大渠道,全縣建有一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位于西城區移民樓門面房),鄉鎮級電商服務覆蓋率100%,行政村電商服務覆蓋率87%。2019年全縣電商總交易8741.99萬元。(包括農產品網絡零售額877.51萬、服務型網絡零售額771.5319萬元、其他253.9581萬元)、網購6838.99萬元。電商交易實現減支增收,惠及5000余貧困戶,涉及15000多人。期間涌現出一批電商(微商)達人,比如保德縣楊家灣鎮石洼村第一書記劉曉輝,通過網絡幫助農民銷售紅棗(醉棗)7萬斤,為村民增收8萬余元;余鐵村第一書記王森浩通過微信銷售小米22000余斤,銷售額超過15萬元,幫助35戶農戶增收近9萬余元。
二、存在問題及面臨的困難
(一)我縣立地條件差,長期靠天吃飯。今年春季先是開花期遇上霜凍,導致水果將近絕收,接著春夏季長期干旱無雨,谷子無法播種,剛有起色的有機旱作農業遭受沉重打擊。農業生產長期存在的“小、散、弱、低”特征,導致我縣農業綜合效益差,缺乏市場競爭力。
(二)龍頭企業影響力、帶動力有待加強。
(三)品牌宣傳、市場開拓受企業經營規模小的限制,難以兼顧。
(四)經營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五)倉儲設施不健全,生產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六)農產品基地建設未形成規模,產業化體系難以建立。
三、幾點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機制,拓寬財政補貼險種,落實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提高全縣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二)強化科技支撐、人才支撐。進一步加強種養殖技能下鄉、技能培訓。通過培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讓農民多環節受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支持農業企業的金融融資;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基礎水利設施資金投入力度;推動富民鄉村產業發展;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發展。
(四)加強政策引導。引導農業企業樹立長遠發展目標,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加大企業投入;增強農戶增收信心,繼續大力發展谷子、馬鈴薯等有機旱作農業,兩紅產業、養殖產業。
(五)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扶貧特惠政策、行業部門優惠政策,激發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
(六)加強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建議建立由工信局牽頭,涉農企業入駐電商服務中心,物流企業參與的聯盟機制;構建產地直銷、訂單生產等農業生產新模式,確保農民既種得好又銷得好、能賺錢。
(七)建議各小雜糧加工企業加大糧食倉儲設施的建設力度,同時開發糜、黍等產品的市場,解決今年旱情后老百姓大量補種糜黍帶來的銷售難題。
關鍵詞:阜南縣;農業產業;扶貧做法;成效;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007-02
阜南縣位于淮河中上游結合部北岸,國土面積1801km2,轄28個鄉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28個村(居),人口170萬,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全縣貧困人口為47215戶、134104人,重點貧困村90個,貧困發生率為7.88%,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占比達到63%。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阜南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緊扣“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總要求,以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為抓手,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2016年,實現30個貧困村出列,有9958戶貧困戶、29709人脫貧,其中產業脫貧5687戶、16162人,分別占已脫貧戶的57.1%和已脫貧人口的54.4%。
1 增強造血功能,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
突出產業扶貧、產業脫貧,制定長短結合的全縣產業脫貧計劃,出臺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切實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扎實推進脫貧攻堅。
1.1 發展柳木產業 依托阜南縣是“中國柳編之都”的優勢,擴大杞柳N植,發展柳木工藝產業。2016年,全縣杞柳、泡桐等柳木產業原料基地面積達到0.54萬hm2,柳木加工企業達到156家,從事柳編加工的農戶達到2.8萬戶,從業人員達到10.2萬人,柳木產業實現產值30億元,農民增加收入5億元,帶動1462戶貧困戶脫貧。
1.2 發展高效蔬菜生產 充分發揮“會龍辣椒”國家地理商標品牌優勢,把發展設施蔬菜作為脫貧致富的突破口,積極推行“農戶聯建”、“農企聯建”和“企業承建、農民承租”等多種運作模式。2016年,全縣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67萬hm2,實現純收入9萬元/hm2以上,帶動1840戶貧困戶脫貧。
1.3 發展適應性農業 針對蒙洼、洪洼是阜南縣集中連片的區域性貧困地區,致貧的主要原因是地勢低洼,水患水災頻繁,農業生產效益低下的現實。阜南縣轉變發展思路,變水害為水利、變對抗為適應,積極探索發展適應性農業,走“五水一畜”(水稻、水產、水禽、水生蔬菜、耐水杞柳和草食畜)農業之路。水稻重點鄉鎮推廣稻田養魚、養蟹、養蝦、養鴨生態養殖模式。蒙洪洼鄉鎮推廣食草性牛、羊、鴨、鵝農牧結合養殖和水禽-水產“兩水”或水禽-水產-水生蔬菜“三水”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大力發展蓮藕、芡實、茭白等水生蔬菜生產。2016年,水生蔬菜種植面積達到0.17萬hm2,1hm2均收益在6萬元以上,帶動625戶貧困戶脫貧。
1.4 發展畜牧養殖 采取“畜禽托管、返租經營、自建自養”等模式,優先吸納貧困戶參與養殖。2016年,全縣新建畜禽圈舍6.6萬m2,新增養豬2.1萬頭,牛1000頭、羊2000只、禽30萬只,帶動680戶貧困戶脫貧。
1.5 發展水果生產 照“調結構,擴基地,提品質,樹品牌”的思路,積極發展水果生產。2016年,全縣水果面積發展到0.21萬hm2,其中黃梨0.17萬hm2,實現純收入6萬多元,帶動260戶貧困戶脫貧。
1.6 發展水產業 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上項目、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保資源,推動漁業發展。2016年,全縣新增水產養殖面積0.1萬hm2,其中低洼地養龍蝦533.33hm2,池塘養殖333.33hm2,均純收入
6萬元/hm2以上,帶動200戶貧困戶脫貧。
1.7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托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由企業與合作社簽訂農產品生產訂單,合作社組織農戶和貧困戶生產并回收農產品供企業加工。2016年,全縣有42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采取這種模式帶動620戶貧困戶脫貧。
1.8 培育經營主體 扶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要素入股、土地流轉、生產托管、經營合作等途徑,吸納貧困戶參與農業產業經營,分享經營紅利。2016年,全縣143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13家家庭農場流轉貧困戶土地0.44萬hm2,支付土地租金4568萬元,13278人貧困戶勞動力被吸納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務工,務工總收入達到2230余萬元,人均1680元。
2 進一步實施農業產業化扶貧對策建議
2.1 夯實扶貧基礎,保障發展條件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打好基礎是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阜南縣委、縣政府應結合縣情,立足長遠,重點實施了“3+2”、“三河兩園”、“三改一擴”、“三軸三心六廊六區”等重大工程建設;扎實推進貧困地區農田水利、安全飲水、鄉村道路和文化、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建設,突出整村、連片推進,著力破解制約貧困村發展的瓶頸問題,努力補足補齊發展短板,夯實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承載力,為加快發展搭建平臺、創造條件。
2.2 創新扶貧機制,做到精準施策 一是整合涉農資金。選擇農商行、郵儲銀行、農行、村鎮銀行等4家銀行為合作行,利用發放扶貧小額貸款、“勸耕貸”資金發展生產。二是營造扶貧氛圍。利用手機短信平臺、工作簡報、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及時宣傳產業扶貧經驗做法。三是按照“一戶一策,一人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戶量身定制幫扶措施,創新精準脫貧措施。四是創新收益機制。利用財政資金,建立“”“扶貧車間”,增加了村廠房租金、土地租金收入,確保貧困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五是建立合作機制。積極推行黨建引領、大戶帶動、能人幫扶、龍頭產業帶動產業扶貧模式,讓貧困戶在獲得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的同時,兼顧土地流轉和打工經濟,促進貧困戶租金、薪金增收脫貧。
2.3 深入發動群眾,激發內在動力 脫貧攻堅工作能否取得成效,關鍵是要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針對部分貧困群眾期望值太高、“等靠要”思想嚴重、傳統生產生活陋習不改等傾向,通過思想和精神引導,著力扶貧先扶志,解除貧因人口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傾向,做到思想上脫貧、精神上自強,自覺摒棄傳統生產生活陋習,樹立起正確的脫貧觀念,激發群眾的脫貧攻堅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和參與抓好扶貧開發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群眾在脫貧攻堅的主體性作用。通過輿論和典型引導,著力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自信,激發廣大貧困戶主動參與脫貧項目,主動謀劃脫貧產業,積極投身到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中來,聚集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