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居民對生活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生態園林也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從我國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發展生態型園林景觀是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我國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生態型園林景觀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不僅可以美化生活環境還保護了環境和自然資源,成為城市發展的特色景觀。
1、生態型園林景觀設計的特點
在生態型園林景觀設計中,注重在自然地形基礎上運用園林景觀技術,通過植樹、種植花草等方式,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最終塑造美麗的園林景觀。
與一般綠化園林景觀設計相比,生態型園林景觀設計突出的是生態功能與一般綠化的“適用”原則完全不同。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特點是:第一,科學的運用園林景觀技術“因地制宜”設計生態型園林;第二,根據服務對象的要求對景觀功能進行設計。
生態型園林景觀具有一定的永恒性,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園林布局上體現了造景藝術園林中的裝飾物品,營造了精神文明氛圍,極具觀賞價值也具有生態功能。
2、生態型園林景觀設計的對策
2.1突顯生態功能
生態設計應突出生態配置的合理性。在綠化空間內要使景觀呈現出多樣性,注重添加自然生態要素,力求景觀整體的生態和諧性。在生態景觀中要注意綠量,以強調其綠地生態功能。
(1)設計復合群落結構的植物造景創造小氣候環境。通過使用多種植物加灌木、草等提高總的葉面積。在植物挑選上要遵循葉面大、光合效率高植物優先的原則。
(2)利用植物改善污染區。在存在的污染區域應選擇抗污染和凈化作用強的植物,利用植物覆蓋污染物甚至吸收污染物的作用,改善小環境的污染狀況捉進城市生態平衡。
(3)充分發揮植物景觀的多種生態功能。不同植物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抑菌、清新空氣、釋放有益氣體等。為此,可以發揮植物的保健作用,放松身心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2.2強調物種多樣性
2.2.1優選品種。應突出城市特色或區域特色選擇地帶性植物或其變種作為綠化景觀植物。應注意慎重選擇國外物種,主要綠植應為性狀較為明確,我國培育經驗較多的植物。
2.2.2為保證城市綠化植物可以一年四季保持較好色彩,應選擇多種植物混植。應在“四季常綠”植物的基礎上添加色彩和季相豐富的落葉植物。植物選擇方面要考慮其適應性、正常成熟年限等問題。不應拋棄慢生植物,慢生植物本身的生產過程也是富有意義的,這樣才能凸顯景觀的自然性,植物配置不僅要突出科學性,還要注重藝術性,擴大綠地的物種種群使綠地景觀更加豐富。
2.2.3應充分利用綠化空間,合理分配各種植物資源,根據植物自身的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種植多種多樣的植物。單一物種密植方法,不利于種群繁衍和生存,因利用多種植物間隔種植的方式,構建符合自然生長規律的綠地。如Mi-naoraki利用演替理論,快速恢復和重建當地的潛在植被效果明顯。
2.3因地制宜是生態園林設計的保證
由于城市環境系統脆弱,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所以,要盡量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設計前,對建設地的土壤、環境、位置進行調查,并結合具體的使用功能進行設計。不應破壞景觀所在地的特殊小氣候,種植適應性和穩定性強的植物。當前很多城市的土壤條件較差,可適當種植改善土壤的植物,若本土土壤不能滿足植物的需要,可使用人工介質的種植土,為植物創造較好的環境。
在景觀設計中要重視景觀與建筑物的協調性,利用各種修飾的方法,使植物的色彩和整個景觀的形態與建筑物交相呼應,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保留景觀地原有的樹木在其周圍空間添加草坪、小灌木、觀賞花木、宿根花卉等植物,充分利用景觀空間。
此外景觀主要使用本地植物,切勿盲目引進外地植物的無序引入,只追求觀賞性,而忽略后期的養護。
2.4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態型園林景觀設計的關鍵是健全區域的生態功能,為此,應最大限度的保護當地的珍惜動植物。可將城市中已經消失的鄉土野生動植物重新引回園林景觀中,促進其種群繁衍,同時,也滿足了市民接觸大自然,了解家鄉的需求。城市生態型園林景觀可作為鄉土動植物的棲息地,通過建立和保護半自然棲息地,實現生態綠化、保護自然的目的。這些半自然棲息地中,保留了原有的環境,同時也進行了人工環境營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環境,也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
3、生態型園林景觀設計實例
當前,生態型園林景觀在很多城市的居民小區綠化中廣泛應用,下文以某小區的為例,具體介紹了生態型園林景觀的設計。
3.1主入口景觀
主入口位于園區西部,以綠化墻和石壁水景構建一組簡單的景觀,突出綠色園區墻的形象。
3.2中心區景觀
該景觀區全部采用生態型景觀,整個區域的主色調為綠色,在突出其生態功能時,也注重居民對景觀的其他功能需求。
3.2.1樹林通廊。位于園區主道兩旁,高大的喬木整齊排列,具有樹木縱深感,樹的底部還選擇一些灌木,合理利用綠化空間。
3.2.2童趣廣場。兒童營造的景觀區。多種植顏色艷麗的鮮花和彩色樹木,如紫葉李、榆葉梅等。同時,投置較淺的錦鯉池,周圍種植樹木,形成林蔭廣場,便于兒童戲耍和家長休息。
3.3.3聚景廣場。該廣場山景、水景相互為呼應,成為小區的中心綠地。為提高景觀的觀賞點,采用了框景、借景等多種園林設計手法。廣場四周不同顏色的綠植形成了高低錯落的景墻,廣場中間裝飾了西方現代藝術品,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氛圍。雕塑噴泉的周圍混植了喬木、灌木、花卉和草地,所有植物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
3.3.4其他景觀。小區各處種植了香樟、石楠、、冬青、烏柏、楓樹等,以滿足園區綠化需要,同時突出小區園林的特色。
該小區應用了生態型園林景觀后,小區居住環境改善較為明顯,整個園區環境變得生動自然、生機盎然,即美觀又大氣,同時也突出了人居環境的生態功能。
【關鍵字】園林景觀設計;生態設計;城市規劃
一、園林景觀生態思想及發展
1.生態環境意識的產生
人類和所有動物相同,他們在宇宙中出現時,只是作為自然中一個普通的組成部分。可是,發展到當下,人類自己的生存空間,和與自然環境的矛盾都已經岌岌可危。由于人類已經不滿足于大自然帶給他們的資源,渴望的物質越來越豐富,智慧與本領越來越大,再加上地球上的人數與日俱增,便開始無視其他生命的自然規律,把自然環境異想天開的進行自我改造,以至于全球各個角落都變得面目全非。現在,人們開始慢慢意識到,地球不是自己的,人類不可能在地球上單獨存在,他們與其他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不能破壞以任何一種生物的環境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至此,一個備受關注的詞語呼之欲出,那就是“生態”。只要人類想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生態”一詞所衍生出來的其他問題也開始受到重視。首先,“環境問題”在世界成為研究的焦點,而環境意識是改善環境的基礎。人類從心理,意志,情感,知識等方面對人和環境的關系把握的總和就是環境意識。它是以和諧發展為前提,生態平衡作為基礎和核心,全面且具體的把握人和自然關系的一種意識形態。
2.園林景觀的發展
在30-40年代間最早提出了“景觀生態”一詞。但從1980年之后,景觀生態學自己的規律性才真正被研究和總結出來,一門有別于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應運而生―景觀生態學。研究設計過程與景觀結構的關系變化是它的特色。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充裕已不再成為是人們的夢想時,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環境與能源的危機,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開始在景觀設計中表現出來,這是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認識。
園林格局是園林元素的空間布局,園林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等。園林景觀的格局或者發展過程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演變,所以,景觀園林生態學是研究其過程和格局及其演變的科學。
二、城市景觀
城市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影響形成的,是居民在適應周圍環境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具有自己獨特的要素,例如生物、非生物和社會經濟等。這些要素通過人類與自然的循環演變等過程,相互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擁有人類生活特征的統一體。不同的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也具有共同的性質,并且典型地和重復地出現在一定區域內,這就是城市景觀。城市園林景觀在區域尺度上具有重復性和規律性,尤其體現在它的鑲嵌性和格局中。
三、城市生態平衡和城市綠化
1.城市生態的發展
人類的生活伴隨城市進步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給環境造成了大量有害物質,人類的生活環境和身體受到嚴重危害。拋棄污染源和建立應用新的生態平衡系統,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辦法,現實證實拋棄污染源是不可能的了,建立新生態系統便成為了必行之路。生態學,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實質上是自然環境-城市環境-人之間的關系。雖然大自然生態環境循環系統表現更加充分,但人類的城市環境循環系統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城市環境循環中,植物在城市綠化中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作用。植物通過其生理的能量流動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是城市中其他生物所不能代替的。對于人類所需要的生活環境條件來說,植物的覆蓋率是人類城市綠化的當務之急。
2.城市綠化的發展
現在,城市園林綠化的作用也發生著巨大的轉化。在人類與生存環境關系已經面目全非時,人類意識到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后,城市綠化已經是以環境保護,維持人類生態、身心平衡為目的進行發展,而不再單純停留在休閑游覽的基礎上。
談到環境,“風景園林”在我國已經是由古傳今。而在日本它稱為“造園”,在西方國家又稱為“園林景觀”。對于自然環境的修復,風景園林的改造占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發展到今天,城市綠化從“風景園林”逐漸轉變成“園林景觀”。
隨著人類對生態學研究的深入,逐漸使園林景觀設計的形象發生了改變,它的思想和方法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園林景觀設計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家庭花園式設計,而是尋求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一種生態平衡設計,從“小我”意識轉變到“大我”觀念。
四、生態學理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1.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在進行園林景觀改造前,生態平衡的要求在重中之重。保護現有自然環境,使它們盡最大可能少受到或避免不必要的破壞,因為在改造后想要形成新的生態系統還需要很長時間。根據生態平衡原理,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要尊重場地原有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進行充分的保護利用,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
2.根據生態平衡原理,改善利用現有環境
循環再生是生態平衡理論的核心,所謂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就是能夠使能源與物質進行循環利用,杜絕一切污染,不必要的破壞,在循環利用原有環境資源的同時,減少新材料的使用需求,同時也減少了對材料生產的能源索取,其他材料也要達到環保要求。
3. 土壤的設計
土壤是植物生命的源泉,生態設計中,植物是主力軍,土壤是否適合植物的生產就顯得尤為重要。選擇土壤主要考察兩個方面,一是是否肥沃,二是保水性能如何。如果說土壤是植物的載體,那么現在該分析植物的主體了。根據植物不同的生活習性,選擇適合該植物的生長土質。在生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土壤是基礎,在改造首先就要對現有的土質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再根據現場和設計需要進行相應的對策。如果整體土質都不適合植物生長,通常做法是將其替換,把舊土挖出換走,或者有必要可以進行技術處理,如果只是一部分土質不合適,那么就可以直接在舊土上覆蓋種植土。
4.水的循環設計
在生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為了對自然環境建設有優越的改善,水設計的合理利用也尤為可觀。比如在這幾方面:水質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并且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濕地植物對水資源的作用也非常大,它不僅能夠對自己的自然環境進行凈化,也可以凈化污水的同時對植物生長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結束語:
一、引言
在我國房地產行業日益興旺的今天,園林景觀的設計至關重要,一定要將環保、生態、低碳等新時期的生活理念要求作為設計考慮的基礎,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承現代化綠色生態的觀念,實現“生態規劃”的功能性,進而才能滿足人們的各種要求,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二、生態規劃的概念
生態規劃是在協調社會環境、人口分布、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前提下,通過對某一定區域進行園林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規劃,改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進而為該區域的人群提供一個和諧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生態規劃是在宏觀的范圍內進行的長期規劃,規劃的相關依據主要是生態學的相關原理,規劃人員在充分了解人口、自然、社會等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做出保護生態環境且適合該區域發展的規劃計劃。
三、生態規劃理念的應用現狀
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生態思想就被規劃框架所引用;但是,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能量流和物質流,而景觀規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空架結構,生態規劃和景觀規劃之間缺乏連接的共同點,所以目前而言,要想在園林景觀規劃中引入生態學的相關理念是十分困難的。此外,在我國目前的社會條件十分不足,不僅自然資源嚴重匱乏,而且科學技術的發展較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也十分落后,所以我國目前的條件很難給生態規劃提供更好的支持。生態設計還不能完全取代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段,傳統規劃設計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為依據進行的,在功能性、藝術性以及社會文化性等多重原則的前提下,進而滿足人們的各項生活需求。生態規劃設計與傳統規劃理念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態規劃設計在滿足當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時,還不損壞后代人的生活資源;而傳統的規劃設計則很少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所以,生態規劃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彌補了傳統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欠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改良主義手法,即在滿足近期城市發展需要的前提下,通過與傳統的規劃設計手法相結合,進而實現了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綜上所述,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生態規劃的理念將會逐漸得到重視,但是生態理念的引用中還存在許多不足,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
四、生態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一)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合理結合科學、藝術、社會三個方面的要求,應該把生態設計思想當做景觀設計中科學原則的重要部分,在設計過程中,應該把人看作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因子,在生態設計過程中要保證人為過程與生態過程協調的協調性,遵循生態循環的規律,進而大大減小對環境的破壞性。
(二)要保證生態設計思想與園林景觀設計的有效結合;在進行實際的生態景觀設計中,重點不應該是單一的設計或者自然,而應該是設計和生態的結合體。所以,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應該注重對自然提供潛力的應用,而且在遵循自然本身的限制條件的前提下來實現對園林的整體規劃。例如設計者在進行園林的整體規劃時應該盡可能的采用可再生的生產原料,實現原料的循環使用,而且盡可能的減小生產運營過程中的各種能源、原料的消耗。
(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還應該處理好人類與城市園林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從外表看,多數的景觀設計都體現出了綠色生態的需求,但是許多綠色工程進行的背后還有許多能源的浪費,這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而且在實際的園林設計中在綠化過程中,應該多加選用鄉土植物,這是因為與人為的植被相比,自然群落不僅富含活力,而且更加健康;此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是因為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經濟上,人類的活動都會對整個景觀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充分考慮人類與城市園林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要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五、結語
關鍵詞: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發展趨勢
1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發展現狀
1.1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與生態環境結合緊密
目前,一些城市十分重視生態環保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園林景觀時首先考慮其生態效益,科學配置園林植物,便于均衡發展城市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1.2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理念逐漸得到完善
在園林景觀規劃建設過程中,不僅要堅持創新發展,還需要加強科學管理,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形成現代化的規劃理念。各大城市應以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為依據,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園林景觀規劃理念。
1.3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凸顯了城市個性、文化底蘊
設計城市園林景觀過程中,要結合城市實際情況,考慮整體需求,盡量展現出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逐步完善園林綠地系統,創造出一批不僅具有較強的觀賞性,還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平衡城市生態系統,且極具地域特色的優秀園林綠化作品。
1.4引進先進的園林景觀建設施工工藝
不少城市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力求創新,在不斷學習已有先進工藝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引進電子產品、仿生學等新工藝產品,加以綜合應用,這就使得園林規劃與城市建設增添了一股現代氣息。
1.5節約型園林的探索與推廣
為了幫助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能更好地改善自然環境,在設計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和推廣節約型園林理念。推廣運用鄉土樹種、天然雨水及生產生活污水回收凈化利用、生活垃圾分類循環利用、RED及太陽能照明等。
2我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發展趨勢
2.1樹立同現代城市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態園林理念
依據現代化城市發展要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應當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以便走上生態城市建設之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實現應以城市生態環境為前提,加強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生態化和休閑化城市。同時,在居住區、工業園等地可進行“滲透開放式”綠地形態的建設,推動城市全方位綠化。
2.2以現代城市的整體發展進行長期目標的規劃
現代城市建設,其實也就是優秀人才對先進文化和理念的激活,采用最先進的科技和材料等,降低各項成本,提升城市所有配套系統的功能和效率,促使城市經濟高效且可持續的發展。園林景觀的設計者們,應該把城市生態環境與現代城市建設理念相結合,合理布局,使設計出的城市園林景觀能夠與現代城市發展要求相適應,實現城市園林景觀建設體系與方案的多層次和全方位性的目標,統一城市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園林景觀的作用。
2.3統一生物多樣性、科學性與藝術性
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應充分尊重生物多樣性,重視科學性、藝術性的統一,合理配置園林植物,協調好植物之間的關系,兼顧城市景觀、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做到適地適樹,以種植鄉土樹種為主,同時輔助引進外地珍貴樹種,因地制宜,促使城市園林形成個性化特色。園林綠化要做到因時制宜,抓住春季這一重要時期,大力實施園林綠化建設,盡量避免反季節施工,以免影響苗木成活和綠化效果的實現。
2.4處理好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首先,在生態城市園林建設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即“以小為主、中小結合”。空間綠化應當與綠地建設之間相配合,實現綠化的多層次性。根據城市規劃學、生態學等理論種植適合的樹種。其次,城市園林綠化不僅要關注整體環境,同時還要逐步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特別是要高度重視生態小區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更多地側重自然景觀、綠化園林的設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最后,生態建設要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在建設過程中,處理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同時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
3結語
綜上所述,園林景觀設計在我國有著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相關從業人員應當在設計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園林設計理念,在汲取西方先進理論的同時重視自然文化,促進我國園林景觀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志良.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養護成本控制[J].中國園藝文摘,2012(3)
關鍵字:生態園林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與建設
Abstract: Based 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different partition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corridor structure in the city, the green corridor through the outer ring greenbelt, green wedge and the central area of garden green, the city surrounding clean cold wet air through the forest community high green biomass into the city, to alleviate the heat island effect, improve air quality. Combining the author's years of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and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cept of in-depth discussion and summary.
Key words: ecological garden city;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3
1.生態型園林城市的建設
1.1中國現代城市園林建設的現狀
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園林的發展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始終也未能形成具有中國地域文化特色的現代園林文化。除了經濟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們片面性的照搬西方城市園林建設的內容和手法,而忽視了中國本土自然景觀資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致使中國城市園林的營造成為無源之水。綜合考察中國現代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問題:園間植物種類配置單一,不能協調發展;城市園林生物物種簡單;植物光合作用受到人工光源的破壞。
1.2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關鍵
我國城市生態園林建設將園林綠化建設列為重點,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美化城市環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適宜的環境,因此城市園林綠化水平有較大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城市園林綠化的任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城市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污染進行規劃治理;二是對現存自然條件盡可能地加以保護,并輔以人工手段輸入自然因素,提高生態系統和綠地質量,達到必要的生態效益,盡力構筑城市完整的生態系統和綠地系統;以園林綠化發展趨勢為主線,根據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園林綠化生態系統的原則,應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遵從“生態平衡、互惠共生”的宗旨,科學配置、協調植物種群間的關系;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的生態學原理,結合園林綠化設計的原則,合理布局,創建城市園林綠化精品。
2.生態型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2.1生態型城市園林景觀規劃特點
園林綠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的主要素材。要想使城市景觀做到如此花園式效果,規劃中必須體現以下幾點:
2.1.1有特色的城市風貌
城市風貌決定于它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形成的風土人情。在建設園林式城市過程中,以城市的歷史為紅線,用園林藝術手法表現它的地理特征、傳統特點以及現代風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園林城市風貌。南方城市與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濱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園林風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2.1.2寬厚的綠化網絡
街道綠化帶是城市園林的骨架,其寬度要占街道總寬度的32%以上,并與臨街單位的庭院綠化相結合,形成寬厚的綠化網絡。這一網絡向郊外延伸,與防護林體系相互連通,促進市區與郊外氣流的交換,以利于消除城市的“熱島效應”和稀釋擴散城市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提高道路綠化帶的生態效應。
2.1.3豐富的園林景觀
利用植物的色調對比與層次排列,高低錯落,疏密相間及季相變化,創造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立體空間藝術。利用文學、繪畫的藝術規律,通過植物種植設計,把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并上升為詩情畫意,創造主題,創造意境,創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形成特色各異的園林景觀。創造園林景觀,不要抄襲傳統園林以建筑為主的套路,園林建筑在現代園林綠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隨勢,要保護利用古老樹木和自然景觀,以適應生活情趣的多樣化。
2.1.4良好的生態園林環境
城市生態環境具有現實經濟價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是靠建設園林城市來實現的。園林城市有一個龐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殺菌素、吸附飄塵、減弱噪聲、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及改善小氣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無污染、無飄塵、無噪聲、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的園林生態環境。園林生態環境的形成,是園林城市最重要的標志。
2.2生態園林型城市景觀規劃原則
2.2.1尊重自然,生態優先
建設生態園林型城市,僅僅依靠建設綠地是不可能實現的。應解決好保護和利用、改造和恢復的關系,保護生態系統,利用自然環境,在經濟政策制定及城市建設中,避免以損害環境利益為代價的經濟短期增長模式及不合理的城區過度開發,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物質生產、能量流動高效及暢通。
2.2.2系統整合,城鄉一體
利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的規劃方法,將城市綠地系統化,實現整體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綠地效應。同時,將城市綠地系統和國土綠化緊密聯系,把城市當成一個大花園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形成城鄉一體的優良生態環境。根據現狀自然環境條件,規劃出不同的景觀分區,各區在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形成本區個性化的自然、文化風貌。
2.2.3經濟綠地,健康綠地
以綠地斑塊為點,以生態植物廊道為線,以城區及城郊自然植被基質為面,讓城市溶解于郁郁蔥蔥的森林之中,溶解于自然的田園之中,以高樹濃蔭隔離城市,形成森林圍墻、城林合一的景觀格局。在植物樹種規劃中,突出“健康綠地”的概念,即選擇在本地生長健壯的植物品種,以形成生機勃勃、綠意蔥蘢的健康植物景觀。
關鍵詞:城市規劃;園林景觀;趨勢;現狀
1現階段我國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的發展趨勢
將園林規劃放到城市生態建設的高度上去考慮,建設生態園林,展現園林的生機和活力是我國現階段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理念之一。植物是園林設計中最有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氣候特點、自然風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相差甚遠,園林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要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園林景觀設計時不僅要講求植物的現時效果,更要重視園林植物的季相性特點,從而達到步移景轉,時移景遷,創造勝于自然的生態園林景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精神需求的不斷提高,園林建設也必將適應新的需要,建設生態園林也必將成為園林規劃的發展的大趨勢。
2城市園林景觀的系統規劃
2.1規劃的總體原則
①生態優先原則。要高度重視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科學地布局各類園林景觀,保障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平衡發展。
②因地制宜。要以系統觀念和網絡化思維為基礎,使園林系統規劃符合城市、社會、經濟、自然不同地域和人群間的發展需求,同時,要通過規劃手段加強與鄰近城市之間的區域合作,共同構建區域性生態園林系統。
③遠、近期結合的原則。統一規劃,分布實施,著重研究近中期規劃,尋求切實可行的園林建設與園林管理模式,做到既有遠景目標,又有近期安排,遠近結合,首尾照顧。
④突出地方特色和與時俱進原則。著重培養當地城市的園林特色風格,努力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園林植物選擇應堅持以地方性植物為主。同時規劃上應體現時代特性,規劃指標應盡量先進、優化,確保在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中都能彰顯出園林的生機與活力,并在發展速度上取得相應的平衡,并且也要注意適當的留有余地。
2.2園林系統綠地的布局模式
完善園林綠地系統,還必須做到合理布局,才能能創造出指標先進、質量良好、環境改善、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運行的園林作品。我國常見的綠地空間布局有4種:塊狀綠地、帶狀綠地、楔狀綠地和混合式綠地。
①塊狀綠地。將綠地呈塊狀均勻的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塊狀綠地多應用于舊成改建中,如上海、天津、武漢、大連、青島等城市。塊狀布局的形式對于改變城市小氣候條件和生態效益不太明顯,對改善城市整體景觀面貌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②帶狀綠地。其布局多利用河湖水系、道路城墻等線性因素,形成縱向綠帶、放射、環狀綠帶網,如哈爾濱、蘇州、西安、南京等城市。帶狀綠地布局有利于改善和表現城市的環境與藝術風貌。帶狀綠地能夠使公園、花園、綠蔭道等系統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③楔狀綠地。其布局利用從郊區伸入市中心、由寬到窄的楔形綠地組合布局,將新鮮空氣源源不斷地引入市區,能較好地改善城市的通風條件,也有利于城市景觀面貌的體現。
④混合綠地。其布局是前三種形式的綜合運用,可以做到城市綠地布局的點、線、面結合,形成較完整的體系。其優點是能使生活居住區獲得最大的綠地接觸面,方便居民游憩,有利于就近地區小氣候與城市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有利于豐富城市景觀藝術面貌的展現。
3城市園林景觀的人工元素
所謂人工元素是指園林中的各類建筑物和構筑物,如建筑小品、雕塑、園路、拱橋、駁岸以及欄、廊、亭、塔等。園林景觀的主要作用是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從山水、花木以及由各種園林景觀要素組合而成的景色中得到賞心悅目的感覺,并可以得到休息放松。園林中的人工元素強調其在所處環境中的點綴性,人工元素在園林景觀中如布置得當,會強烈地吸引人們的視線,甚至勝過其它景物,更能突出園林景觀的文化氛圍。可以說園林人工元素的地位,如同一個人的五官,它能使主體軀干(園林)表現出無窮的個性活力與美感。人工元素既是時代文化的載體,又是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精心設計的小品、雕塑等往往成為人們視覺的焦點,并被視為園林的標志和閃光點,所以園林規劃中應予高度重視。
4園林景觀與城市環境建設的關系
園林植物除了能創造出優美舒適的觀賞景致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營造出適合于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隨著城市人口密度的加大,工業的飛速發展,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正常的氣候變得十分反常,甚至出現黃沙、酸雨,為了改善環境,人們對綠色植物的景觀規劃設計概念已不僅僅局限于在一個風景點或一個公園種植幾棵樹的簡單做法,而是更傾向于整體的生態環境。
5園林生態規劃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國內現代化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及社會各界普遍認識到園林景觀建設的重要性,并且不斷加大園林景觀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受到管理與監督水平的限制,我國現階段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建設仍存在諸多弊端與問題,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與處理方案,將嚴重影響到我國城市規劃及生態環境構建的實際效果和目標。
5.1整體規劃與設計水平不高
在我國現代化城市規劃中的園林景觀建設中,由于受到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人員的自身技術素質的缺陷、規劃理念陳舊,以及具體規劃編制手段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城市園林景觀建設整體規劃與設計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這導致了城市市容環境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另外,在部分城市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監督制約機制,客觀引發規劃實施難以落到實處。
5.2缺乏有效的技術創新
近年來,我國城市園林景觀建設逐漸形成一個新興的行業,但是在具體建設過程中仍然是沿用已有的施工技術措施與方法,自主技術創力度不足。在現代化的城市園林建設中,要想達到滿足美化環境與改善生態的雙重需求的目的,必須積極研究與運用新工藝、新方法和新材料來改善園林景觀建設中存在的技術性問題,進而提升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的整體效果。
6提升園林建設水平的措施
6.1從實際出發,搞好園林景觀設計
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不但要滿足城市規劃的整體需求,而且要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如地域特點)進行不同的園林景觀設計,力爭通過有效的景觀設計突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內涵。在城市規劃的園林景觀建設中,規劃方案中可以結合城市園林景觀的布置的特點,相應建設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小品、標志性雕塑和游樂設施,以達到全面展現城市鄉土風情,提升城市品位的長遠目標。
6.2完善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理念
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的創新發展與科學管理,關鍵因素在于要有一套科學的園林景觀規劃理念。城市園林景觀規劃理念的完善過程中,根據城市發展現狀,并結合城市現有的景觀風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形成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獨特規劃理念。
6.3引進先進的建設施工工藝
注重行業創新,并不斷學習既有的先進工藝,以多種手段并用,為園林建設服務。園林建設中綜合應用點子產品、霓虹燈、仿生學、音樂噴泉等新生產品,增加園林規劃和城市建設的現代氣息。
7城市規劃中生態以及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園林綠化是提高城市環境以及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徑,是一個城市文明展示的窗口。但隨著城市化的擴張,城市的自然綠化逐漸被建筑所取代,尤其處于我國西北部的城市,由于受內陸干旱以及自然條件惡劣等影響,城市綠化長期得不到較大的發展,綠化品種比較單調。不能體現城市園林綠化的多樣性、景觀性等特點。城市生態建設的可持續建設得不到保障,要詳實的分析原因并探究具體的解決對策,才能促進是園林綠化更好的發展。
7.1在生態城市園林建設方面要“以小為主,中小結合”的原則,空間綠化要與綠地建設相配套,同時進行多層次的綠化。以城市規劃學、生態學、植物學等學科理論為支撐,應選擇適宜生長的樹種進行種植,使城市生態建設由草坪、植被、喬木、灌木等多層次立體混交發展。
7.2城市在園林綠化方面,重視城市整體環境的同時,要逐步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質量,重視城生態小區的建設。在建設中要重點以自然景觀、綠化園林為主,盡量減少亭臺樓閣、噴泉雕塑,假山水池等人文景觀,使得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使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更有利于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發展。
7.3生態建設要“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好長遠與近期的利益關系,,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利益關系8結語城市園林系統作為城市公共事業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構成要素,在美化城市環境、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突出城市文化氛圍、增強城市魅力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園林建設要與之相適應,采用多種手段,規劃出宜居、生態、人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園林作品。
參考文獻
[1]郭玉梅.園林綠地設計.[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2]李忠信.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景觀設計.[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3]李崢生.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關鍵詞:園林美學;城市規劃;審美
一、園林美學在城市景觀中的傳承
中國古典園林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造園文化的精髓,同時園林的藝術創造性完美展現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中國現代園林美學在繼承了古典園林精華的基礎上,通過利用社會先進的生產水平、新的設計方法以及扎實的理論研究基礎,進一步展現了城市園林景觀在社會應用中的美學價值。
(一)城市景觀在園林美學中的新方向
城市園林景觀不僅僅需要滿足人們物質層面的要求,同時也要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中藝術美的追求。這樣就要求城市規劃發展一方面要重新審視城市與園林景觀之間的關系,重新規劃設計人和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者的協調關系;另一個方面,新時代背景下必須考慮如何適應當下的社會形式、人文特征等一系列城市發展問題,這是當下城市園林景觀在園林美學中發展的新方向。
1.美學引導下現代城市的發展理念
新世紀的城市景觀發展模式都是以綠色生態觀念為基礎,即“生態美”,它是城市景觀設計中最常見,也是最符合時代要求的“生態園林”建設新理念,特別是在歷史文化名城中,這樣的園林景觀建設模式得到很好的體現,如西安,就是一個人文環境和景觀環境和諧統一的園林城市。
2.美學引導下現代城市的發展模式
現代城市園林建設通常都是利用園林美學的理論特征,在原有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重點對城市園林的生態理念進行不斷提升,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城市發展現狀和生活模式。城市園林除對生態性理念的倡導之外,還包括對經濟形態的轉變,這就要求園林景觀在建設上,要利用最少的能源和最低的成本投入來進行規劃設計,目的是為社會和城市提供最好最優質的服務,但是這都是以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代價的。生態園林的科技形式的具體表現為,利用信息技術,以新材料為主的高密度科學技術與復合產業,與此同時組織形態就是,在保證完整的自然環境基礎之上,配合以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信息文化、城市園林景觀等要素,創造出和諧的符合園林美學效果的現代城市園林景觀。
(二)城市景觀在園林美學影響下的轉變
園林美學理論對城市景觀的要求有很多,利用園林美學的巨大影響力,發揮出其在城市園林景觀中的藝術價值,園林審美就是其對城市整體藝術評估的基本要求。園林審美在針對具體城市環境建設方面有很多不同的改變和要求,通過一定規律的變化和形式的不同,對園林美學和城市園林景觀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所以在具體城市建設上必須從時展的角度去研究分析。
1.審美概念的轉變
城市園林景觀藝術的定義從狹義的方面來講,就是在大環境下,人工的運用園林藝術進行城市區域環境的改造,并達到對景觀環境的自然美化作用。通過利用這種手法可以用來改造原有的空間范疇。但是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一些小的庭院或區域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環境的改變和進行藝術改造的內心需求,開始更多的把一個城市區域、一個城市甚至是整個國家的整體環境來進行美化和再創造,所以現代城市的景觀發展水平在日益提高,并朝著城市園林景觀功能性和藝術性和諧統一的發展方向不斷邁進。
從園林的審美要求分析,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已經從傳統的,以人工創造為主體的園林創造模式逐漸轉變為通過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來修飾的公共綠地系統,通常包括特殊保護性景觀、區域性公園等。通過對園林美學的研究對象分析,當代城市園林景觀存在的方式已經不再是之前單一藝術特點形式,還包括園林景觀整體環境的形式美、意境美、內容美等。所以,在此基礎之上,我們要研究城市、環境、美學藝術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上把握好它們的和諧統一,這對于今后我們在城市園林景觀事業的建設上有更系統健全的指導作用。
2.審美要求的轉變
現代城市景觀環境力求美學效果從簡單園林美向多元化、多形式的綜合審美要求擴展。這是在對歷史尊重同時,也是對未來美好城市景觀環境的追求。在不同的區域環境下,對園林美的追求目標也是不同的,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在已有環境中不斷尋找著發展的平衡點,在城市立體景觀空間的豐富性和多變性要求上也逐漸有所提升,只有通過這樣的發展,才能滿足現代城市人們的在藝術審美上的轉變。
首先,自然的回歸感:現代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變得日益激烈,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更加需要輕松安靜的空間來調節身心,在人們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便引發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向往之情。
其次,藝術美的熏陶:通過意識的溝通把園林風景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在自然的感受和精神層面的領悟中尋找到藝術修養的靈感。
再次,綜合意識:城市景觀在審美要求上需要多種生活狀態作為積淀,通過現代文化意識形態的轉變,人們需要追求自然環境的古樸和情趣的,藝術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的綜合統一,來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如登山、野炊中的多種藝術目的和審美要求與其他實用功能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在現在緊張的社會壓力下,人們更偏向于舒適和情調的自然回顧。
3.審美空間觀念的轉變
景觀的審美實體內容與空間結構形式的轉變,導致了多序列和豐富多變的立體空間形式。與此同時,隨著現代文化的發展要求,審美實體空間與想象空間這兩者之間聯系范圍也不斷的擴展。在現代文化背景下的空間布局上不能要求過于單一,要更加迎合自然的歸屬感和思維規律。與此同時,審美實體上在空間位置和時間順序中的多邊形和復雜性也不斷發展變化著,說明了現代科學技術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在人們這方面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在世界各地興起的特色公園紛紛體現出了這一點,最為典型的就是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圖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園林審美的受眾群體也發生的了巨大變化,也就是說審美主體的變化,城市居民不僅在欣賞需求上有所提高,同樣文化層次也凸顯出多樣化趨勢。園林審美觀的變化必須符合時展步伐,只有根據不同時代不同人們的欣賞角度去研究,它的歷史價值才能顯現出來。
二、園林景觀與現代城市的環境藝術
城市園林景觀在現代城市的不斷發展中改變著,同樣也在不斷的滿足城市居民對文化藝術的渴望。現在園林美學和城市景觀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直接影響著城市景觀下人們審美藝術的角度。城市環境的整體藝術氣氛同時也決定一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水平,因此現代城市的環境藝術氛圍的形成除了受一些社會因素影響外,還應該更多的考慮園林藝術在景觀中的發展和應用。
(一)園林美學是現代城市景觀發展的理論依據
一般認為的傳統城市園林是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需要而進行的專業的建立和對自然的模仿,是專門提供給人們觀賞游憩的場所。以往的老的城市園林造景依據是利用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建造一些城市園林景觀,事實情況下,這些園林都是古典園林的一種簡化或者可以說是縮影。這類園林雖然可以說滿足了服務社會大眾的需求,但是畢竟園林只是以一個單獨的個體形式存在的,園林與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周圍的整體環境它們都是獨立體,現在城市園林與周圍的建筑環境的這種簡單意義上的結合,是城市園林景觀發展的初級階段,現代的城市園林景觀的主要研究方向要更側重于園林的造型藝術和觀賞性。
隨著城市環境的惡化,整體環境藝術的建造成為了城市現代建設的重要措施,園林的發展就在這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年來比較主流的大園林思想就是在這種藝術造園的趨勢下慢慢形成的。大園林思想,即就是在傳統園林和城市園林景觀以及綠地系統的基礎之上,繼承和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技藝,它的主導思想是建設園林式的區域以及城市。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地景觀規劃,本質就是要讓園林與城市景觀及城市設施的相結合,也就是說,把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放在城市的范疇內去理解,主要提倡城市園林景觀和人居環境以及自然三者的和諧共生的理念。因此大園林理念是城市景觀規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這種理念把園林融入到了城市景觀等綜合功能當中,讓大園林理念貫穿于城市景觀之間,打造未來城市園林景觀的新形象。
(二)生態文明引領下的城市園林景觀
城市園林景觀的生態功能在現代城市發展中不斷的與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相融合。園林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在城市中具有改善生態、凈化環境的作用,制造出意境和優化環境的藝術功能,同時也滿足著人們游憩休閑的使用功能。在現在城市發展和園林景觀規劃時,要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根據城市的特性等條件布局規劃,在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使用功能,在滿足了這一前提條件就可以充分發揮出園林的生態功能和藝術功能,從而實現城市園林景觀三大功能的有機結合。
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都是圍繞著生態園林的理論,通過人、社會以及自然的和諧統一,用生態學的理念研究園林景觀中植物的栽培和配置形式,在研究植物的屬性和特性的同時,達到其互相作用取長補短的種植模式,形成有規律的人工生態系統,從而提高社會發展水平,引導環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新趨勢。
(三)社會影響下的城市園林景觀
城市園林的生態性質主要體現的是園林在人的生物性方面,這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同樣也是最低,最基礎的要求。城市園林景觀的基本特征之所以會和社會層面相聯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它關系著人類社會不同層次的需要,是它的社會性決定的。
在說到園林景觀在城市中的作用時,除了環境調節以外,還表現有空間的創造性和景觀的作用以及健康身心的作用。這些都是在社會層面進行分析研究出來的結果,通過這些影響,可以幫助創造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城市景觀環境。在當今社會進步的同時,社會和諧也在影響著城市園林景觀的發展。所有和諧關系中,園林景觀在其中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是最能明顯的體現,它在整個城市區域空間的發展中給人們提供了完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在推進城市區域發展和社會的良性循環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使整個城市景觀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環境宜人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們的居住環境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出良好和諧的城市園林景觀環境。
三、小結
展望未來城市景觀發展的趨勢,必須借助于社會發展、科技輸出、造園技術的提高、新材料應用、園林藝術的發展作為動力。城市環境景觀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空間,但是隨著人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單單對居住空間提出要求,更是對居住空間的環境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不能和之前的簡單綠化設計一樣,園林景觀作為城市大環境下的配套設施,需要通過一定的審美要求來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利用園林美學的藝術審美要求和不同區域條件下的人居需求去完善城市園林景觀環境,這就要求設計者在現代城市環境景觀設計中,要考慮美觀、舒適、實用等多方面需求,多角度思考問題,然后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應用交叉學科對特定的城市環境進行布局規劃,從而起到提升城市園林景觀整體形象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東兵.園林規劃設計[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
[3]吳家驊.景觀形態學:景觀美學比較研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關鍵詞 園林設計; 城市景觀; 規劃; 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伴隨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的加快,人們對城市居住生活的水平標準也在不斷的提高。而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正是當前城市發展的需要,這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環境形象、凸顯城市的特色、展現城市的景觀,促進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因此,必須重視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了解其應用的原則和具體的應用策略,以便園林設計在城市規劃中更好的發揮其作用,進而保證城市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 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作用
城市作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是否舒適,而城市化的建設需要重建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從而為人們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但是怎樣借助人為的手段把城市有機的融入大自然中,是當今城市景觀規劃的重點,而這有賴于園林規劃設計的再創造。在城市建設中應用園林,把自然的景觀融入到人造環境之中,為人類生活工作創造一個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環境,不但為人類生活提供方便、提供美感,更改變著城市的生態環境,給予人們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的應用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園林規劃基本概念及指導思想
所謂園林規劃即是園林的規劃策劃戰略,具體來說是研究怎么應用藝術和技術手段處理天然、修建和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比方:經過改造地勢、栽培花草樹木等來營造和諧完滿、生態杰出、風光如畫的天然環境的過程。
(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園林規劃
應以市民的喜好及需要為條件,為其單調的生活環境增添更多大天然的色彩,努力創造既潔凈又秀麗的環境,讓廣闊市民大眾積極主動地走進綠色園林,去賞識那些秀麗動人的景象并享受著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使其文化藝術素質也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二)園林規劃應遵從適用、經濟與美觀為一體的準則
適用性是園林規劃的首要準則,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要量體裁衣,遵從科學原理;其二要確保園林的規劃作用適合于所效勞的目標,所施行的戰略具有長久性。在滿意適用性的基礎上,要契合經濟性準則,即在更少的出資情況下將事情辦妥,到達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實上,從量體裁衣,巧于因借等適用性準則來看,自身就現已減少了不少出資,處理了恰當一部分的經濟問題。在適用性與經濟性都已完全契合的情況下,最終要思考的即是怎么盡可能地確保視覺上的美感,滿意園林規劃和造景的藝術要求。在一些特定的場所,園林景象規劃的美觀性被提到了恰當重要的位置,也即是要滿意其觀賞價值,可以經過恰當“移植”孤置假山、異地塑料樹類、雕塑著作等來裝飾和美化環境,創造出生動感人且又充滿活力的精神文明空氣, 這同時也是一種共同的實用價值的體現。適用性、經濟性和美觀性三者在園林規劃過程中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規劃工作者不能單純地追求其一或是其二,否則會下降園林藝術的水準,失掉吸引力或是發生因缺少經濟基礎而致使規劃方案變成坐而論道的局面。
三、園林設計理念在城市景觀規劃應用中的原則
(一) 多樣性和綜合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指描繪生態鑲嵌式結構拼接的多樣性,環境不同造就植物類型不同。而這種多樣性是通過生物自身特性的植物配置來實現的,也可以通過多種風格的水景園和專類園來實現。而景觀綜合性是指,景觀生態規劃需要考慮多方面的綜合因素,運用相關學科知識,最終結合多種因素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
(二)遺留地保護原則 自然遺留地之內的有價值的景觀植物需要保護好,特別是富有地方特色或者自身特點的植物,更應當采取合適的措施加以利用和保護。
四、 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應用的策略
(一)加強城市公園的規劃和建設 城市建設首先需要注重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而積極展開生態保護首先是要加強環境污染的治理,這就需要不斷加強綠地建設。這是因為綠色植物是城市生態系統中不能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以綠色植物為主的城市生態系統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當地小氣候,達到冬天暖和夏季涼爽的目標;還可以適宜地增加城市濕度,更能有效吸附空氣中有害浮沉,抵御風沙的侵襲,保持水土,進而維護城市生態平衡。
(二)以豐富的理念計劃園林景觀觀賞性是城市景
觀計劃計劃必需求思考的內容,所以,要計劃豐富的園林景觀,需求進行科學的植物造景,使用植物的色調以及層次樹立具有觀賞性的園林景觀[2]。此外,在進行園林景觀計劃時,需求聯系當地的城市修建特征,有意圖地計劃自然景觀,以當地的特征樹種以及陳舊的樹木為首要的計劃元素,完成觀賞性和美化城市的意圖。
(三)合理用地增加綠地面積,保護原有的植被和自然地貌
1、 依據城市用地性質,合理增加綠地面積 城市用地規劃需要合理的控制用地性質,增加綠地的面積。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一個不能忽略的方面。它對城市綠地的不斷發展提出總體的方案和目標,進而調整控制城市綠地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做好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的有機結合,這是發展城市園林綠化的關鍵之所在。
2、 園林設計需要保護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 當前的某些地方,尤其是城鄉結合的部分地區在進行經濟開發時大范圍的推土、移山造地,破壞了原有的地貌自然植被,接著建設住宅、廠房、休閑娛樂場所等。這樣的行為在生態學角度看來是不可取的。這是因為城市近郊必要的植被保留是很重要的,這是地區特色植物的代表,這對研究當地的社會遷移、生態環境發展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四) 優化植物配置,提高綠色植物覆蓋率 優化植物配置需要根據城市不同的用地性質進行,而當地建筑群落功能和城市景觀以及具體氣候條件的變化,都會影響植物的配置。這就需要合理的選擇綠地的設計風格和種植植物的種類,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植物。以保證不同植物群落共同組成了多樣的園林景觀,從而達到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空氣質量的目的。
(五) 建立健全衡量現代園林綠地的科學標準 按照生態系統理論的需要,園林設計者需要在規劃城市景觀建設時遵循一些標準,針對一些能夠體現園林環境質量的具體數據加以衡量。這對城市景觀建設和規劃有著重要的參考依據和價值。
1、 功能標準 園林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生態環境,進而維護人們生活的健康。因此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的功能標準必須是以維護人們身心健康發展為前提的。
2、系統與連續性標準 園林綠地的建設不是一個獨立休閑游玩的空間,應作為人類生活的地方與自然過程有機結合的連續體來進行規劃設計安排的。
3、 地方風土特色標準 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進程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園林綠地恰恰是地方文化精神珍貴的保存地,它對于地方文化來講不是形式上的表達,而是深層次的內涵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園林設計應用在城市景觀規劃中,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美觀性,更可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環境,進而推動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的發展。而這就需要將園林設計理念應用在城市景觀規劃里,首先,要明確其在城市規劃中需要注意的原則,創建豐富的園林景觀。其次,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應用策略,以便園林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更好地發揮效用,進而提升生態園林城市景觀規劃水平。
參考文獻
[1]鄂曉丹,宋雪麗.園林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J].北京農業,2014, (21).
關鍵詞: 園林植物 園林設計 植物配置 營造技術
隨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不斷增強,生態學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斷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要求風景園林設計必須加強對生態學理論的探索和應用。
生態園林的研究范圍既包括微觀的植物群落、物種配置方式,又包括中觀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組織結構,更涵蓋了城市宏觀系統生態功能的發揮及其運動機理;既有生物多樣性的基因交流與適應、生物鏈的連鎖與共軛,更有全系統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平衡。植物生態學是研究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包括植物個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及環境對植物個體的影響;植物種群和群落在不同環境中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以及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中植物的作用。園林植物生態學特性是指植物種類對外界環境要求的特性,是植物各類生物學特性的一個方面。
一、生態學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應用
1.遵循生態適宜性原理,保護性地利用景觀場地現有的自然資源生態適宜性是指經過長期的與環境的協同進化,生物對當地的光、熱、溫、水、土等生態環境產生了生態上的依賴性。生物長期生長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也因為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異,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生存下來的這些植物對于環境有更高的適應性。
因此,在生態園林建設時,首先要調查恢復地區的自然生態條件,如土壤性狀、光照特征、溫濕度等,根據生態環境因子來選擇適當的生物種類,使得生物種類與環境生態條件相適宜。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應用生態學適宜性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現有場地往往經過很長時間,已經形成了新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在生態園林設計時,要充分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尊重場地原有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去,同時,要對現有場地的生態演變有一個了解并對將來的生態演變做出說明,以作為后續的工程或管理參考。
(1)尊重場所自然演進過程。現代人的需要可能與歷史上該場所中的人的需要不盡相同。因此,為場所而設計常常不會模仿和拘泥于傳統的形式。但是從生態學理論來看,新的設計形式仍然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條件。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固有的生態環境健康。作為風景園林設計者應盡量保留原場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樹、已有地被及名樹、古木、地形等,這是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認識和尊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又能避免為了過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2)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做到適地適樹。鄉土植物是指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是最能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利用鄉土植物造景,植物成活率高,管理和維護成本少,能促使場地環境自生更新、自我養護,而且能夠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所以,植物造景中鄉土植物是最佳選擇。另外,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風景
園林師的倫理要求。
(3)土壤的設計。在園林設計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土壤是植物生活的介質,因而在設計中選擇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就顯得特別重要。分析植物的生態習性,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質地。特別是在園林的生態恢復設計中,土壤因子更為重要。一般都需要對當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選擇相應的對策。常規做法是將不適合或污染的土壤換走,或在上面直接覆蓋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長,或對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進行全面技術處理。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如美國西雅圖油庫公園,舊煉油廠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幾乎不適宜作為任何用途。設計師哈格沒有采用簡單且常用的用無毒土壤置換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細菌來凈化土壤表面現存的烴類物質,這樣既改良了土壤,又減少了投資。
(4)以循環為主的水的設計。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從生態因素方面對水的處理一般集中在水質的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方面。在生態園林設計中充分利用濕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質的自然凈化能力凈化污水,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大型動植物生長,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2.根據生態位選擇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個體簡單的拼湊,而是一個有規律的組合。生長在一起的植物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既包括生存空間的競爭與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種植物對光能、土壤水分和礦物質等外部環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響等。生態位就是種群在群落中與其他種群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相對位置及關系。每種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態位,如果二個種在同一個穩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據相同的生態位,終究有一個要退出該群落。因此,在構建生態園林植物群落時必須按照生態位原理來確定群落中優勢樹種、伴生樹種的種類。優勢樹種多為喬木,對群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數量是占多數的。
根據生態位理論,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擇配置植物種類,避免各個物種對空間和營養的爭奪,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園林景觀。根據各種植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如干旱、貧瘠、土壤密實、污染嚴重、病蟲害嚴重等),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選擇植物種類,尤其是高大喬木優勢種的選配,直接決定了園林生態效益的發揮程度。生態園林設計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間、營養,各個種才能協調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選擇時,應該因地制宜,發揮不同植物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生態條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選擇。
二、生物多樣性理論對生態園林設計的指導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4個層次。在城市綠地這一特定環境中,與植物配置關系最為密切的是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
1.物種多樣性
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樣性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物種多樣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認為,群落結構愈復雜,系統也就愈穩定。因此,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多物種組成的植物群落,比單物種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資源,具有更大穩定性,即保持各物種多樣性如動植物種資源多樣性、各種文化特質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深遠的生態環境意義。
2.景觀多樣性
景觀生態學把景觀要素劃分為三個基本類型:一是斑塊,指外貌與周圍地區有所不同的非線性區域。二是廊道,即與基質有所區別的一道帶狀區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質,基質的結構、功能及變化直接影響著整個景觀。斑塊的尺度、樹木、性狀及位置對生物多樣性有直接的影響。斑塊尺度越大,物種多樣性越豐富,而尺度小的斑塊則是某些物種的避難所,因此,生態園林中必須有大面積的森林以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和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還必須有小的植物群落來保護和發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種。斑塊的數量越多,物種受保護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態園林設計中,必須設計2個以上的大型斑塊,以達到保護某種物種的目的。斑塊形狀理論表明,邊緣不規則的斑塊比規則的斑塊生態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設計生態園林邊緣時,要進行適度的不規則處理。當一個斑塊中的物種滅絕之后更有可能被來自相鄰斑塊同種個體所替代,從而使物種整體上得以延續。因此,對整個生態園林起決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植物群落必須設計在園林最關鍵的位置。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景觀多樣性是通過物種多樣性實現的。當然,在提倡景觀多樣性的同時,也應考慮到景觀多樣性過度會導致生態位的重疊,造成物種間的競爭。例如,在草坪上植樹可增加景觀多樣性,但是如果在植樹過多,不僅會破壞原有的景觀美感,而且會造成樹種之間的競爭,影響植物生長。
三、生物學理論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是指植物生長發育、繁殖的特點和有關性狀,如種子發芽,根、莖、葉的生長,花果種子發育、生育期、分蘗或分枝特性、開花習性、受精特點、各生育時期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等。必須了解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而進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鮮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相關性。這需要在植物苗期創造良好生長條件,促進根系生長,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是生態學特性的個性體現,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學特性,可以對生態學做出補充,如樹木周圍的地面鋪裝材料必須是透氣的,這樣可以保證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現有的植物景觀維系和發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態特性,創造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如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中耕斷根、蹲苗等措施;為了減少外界對植物本身的影響,防止植物動搖,要做好加固措施;減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氣的鋪裝材料等。
四、景觀營造技術
隨著樹種培育和栽植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的營造有了更高的追求。景區與園林建設已經開始改變原有單一綠色植物結構,選擇了多樣性的色彩景觀。由于彩葉樹種具有色彩豐富、品種多樣、成景較快、持續欣賞時間長,隨季節變化形成不同景觀的特點,所以彩葉樹種逐漸成為景觀布置的重要角色。景區和城市園林建設,通過彩葉樹種景觀規劃營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從審美視角和色彩視覺給游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因此彩葉樹種的景觀規劃、營造、品種更新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
為了達到美好的森林景觀效果,應根據地形走勢和地理狀況規劃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間呈現的景觀效果。彩葉樹種應使用大苗,以加快景區和城區周邊森林色彩化效果。不同的彩色樹種有不同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所以在規劃設計和栽植時要遵循生態自然、適地適樹、視覺審美、經濟效益等原則進行規劃、栽植。在管護過程中對樹形修剪、高度控制、枝葉修整、林區密度調整,色彩期調控等進行技術性規劃。對嫁接和萌生的林木及時除蘗、定株,避免砧木長勢過旺影響接穗和萌生條的生長,產生退化或死亡現象。各種植物的葉色還會因為管理過程中施肥、澆水、光照、溫度、濕度、有害生物侵蝕、樹勢修剪等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可以根據需要對彩葉樹種的葉片顏色變色期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調控。應根據需要,遵循植物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的原則選擇不同的樹種和地域進行栽植、更新。
整體規劃設計兼顧生態與經濟原則由于景區樹種營造具有整體性,應從景區的風格和地域特色入手將所選樹種合理搭配,在原有純林中可采取帶狀、塊狀、株間混交的更新改造技術方式進行。不僅要形成葉色組成圖案的搭配、樹勢規劃搭配、遠景近景搭配、樹種之間搭配,整體與部分搭配、樹種與景觀搭配,而且還要兼顧景區的經濟效益利用搭配、生態資源循環搭配等。從整體上進行規劃與設計,將生態自然、園區景色、審美效果、經濟價值相融合。
五、 結語
生態學是一個動態的連鎖反應,人類是其中的一環,人類活動是環境變化的起點,同時也是變化的接受者和被影響者,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中各種因素如水、空氣、溫度的不斷發展變化造成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導致環境中生態群落的變化,從而決定了這個群落的發展方向,最終決定這個環境的發展方向和人類在其中是否適宜生存。
風景園林對環境的美化和綠化最終目的是使環境適宜人類居住,因此,風景園林設計、施工中只有充分利用生態學和生物學的原理,對其中的環境進行生態學設計,這樣的園林才能真正達到宜居的目的。在景觀整體規劃設計和環境美化升級、地方生態特色營造方面給彩葉樹種的栽植、更新創造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歐靜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 [ J ]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1,20(3):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