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0403
1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概述
1.1城市景觀的概念
城市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的結合,是城市的延伸和附屬,是具有開放性、動態性、脆弱性的復合生態系統[1]。就生態系統的性質而言,城市景觀主要包含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兩種生態系統。而從城市景觀包含的景觀要素來看,它分為斑塊、基質和廊道。同時,由于人的干擾性,城市景觀的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與其它景觀不一樣,含有大量的人工景觀要素,并具有高度的空間異質性和時間異質性。
1.2生態規劃的概念
伊恩?麥克哈格認為:“生態規劃是運用生物學及社會文化信息就景觀利用的決策提出可能的機遇及約束。某一地區借此而得以在法規及時間的運作中被解讀為一個生物物理及社會過程”[2]。
隨著生態學的發展,以及各個領域專業人員對其日漸深入的研究,生態規劃的內容已不再單純停留在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布局等方面的研究,而是能與經濟、環境和景觀規劃相結合,與生產、生活以及生態建設相適應,研究城市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相互產生的影響,對景觀生態進行分析與評價,繼而尋求到解決當前問題的最優化方案。
1.3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日漸向城市聚集,城市景觀格局在變化,從而影響眾多生態過程,這些影響或多或少會引起環境問題,此時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以景觀生態學的方法和理論為基礎,正確合理地配置城市景觀自然資源,深入探析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使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化,使城市景觀空間結構合理,使基質、斑塊、廊道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分布空間合理,為人類提供一個生態、舒適、健康的城市環境。
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與目標
2.1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原則
(1)具有生態的觀念。20世紀末,景觀規劃的研究對象就不再僅僅針對人們的身心健康。1863年,奧姆斯特德(城市景觀規劃的鼻祖)就首先引入生態的觀念,他提出景觀規劃學要將生態思想融入到景觀規劃設計中。此后景觀規劃學發展到了景觀生態學的層次上,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問題與環境問題,生態觀念的引入似乎為我們了解與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開辟了新思路。因此,在進行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時要引入生態優先的概念。以保護自然景觀、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多樣性為原則;開發與保護環境相結合。
(2)尺度原則。廊道、基底、斑塊等組成景觀空間單元,這三者構成了城市的景觀結構要素。不同的景觀空間單元表現的尺度不同,具體為連接性景觀廊道的隔離性尺度、城市生態綠地的規模、城市邊緣地區破碎化等。不同的尺度,生態過程及其規律也不同。因此,需要正確認識并剖析上述尺度敏感地區,準確劃分出其合理的尺度規模,并制定相應的可實施的規劃管理舉措,正確利用這些地區的尺度特性于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
(3)多樣性原則。多樣性是指各景觀要素在功能和結構上的多樣性。這個原則可以從3個層面來理解:第一是由于城市景觀大多為人工景觀要素,其自然生態要素所占成分少,針對這一情況,為了保護多樣性和異質性,應適當增加自然生態所占比重,以協調城市景觀結構;第二是以往在進行城市綠地建設時,經常有景觀結構單調的問題,所以在增加自然生態要素成分時,要注重生物多樣性;第三是注意斑塊多樣性,斑塊、廊道的形狀、數目和面積不一,需Y合各種斑塊和廊道。
(4)結構與功能合理化原則。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功能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該原則要求合理地布置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合理劃分土地,明確城市功能、避免相互干擾的局面。
2.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
(1)安全性。安全是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首要目標,必須保證城市居民的安全,在巨大的災害的情況下能成為市民疏散或避難的場所,這是社會目標。
(2)健康性。指既要注重自然生態健康,也要關心民眾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前者是保護城市景觀的生態平衡。后者集生態目標、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為一體的,若市民身心健康,既可以減少醫療保健費,又能以最高的效率進入工作,繼而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3)便利性。指為滿足人們居住的便捷性,在居住區或者小范圍的城市綠地內,盡量令游人能夠步行快速到達,而不用搭乘車輛。這屬于社會目標。
(4)舒適性。這要求既要考慮生態自然,也要關注社會心理。設計結合自然、富有意境、能寓情于景的景觀環境往往能讓人心曠神怡,產生精神創造力。3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相關理論
3.1斑塊-基底-廊道模式
斑塊、基底、廊道是城市的景觀結構要素。斑塊是指一個區域中相對均質的空間單元,在斑塊內部有細微的異質性,并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3]。農田、湖海以及居民區等都可認為是斑塊。廊道指景觀中與周圍土地不同的帶狀棲息地,包括溪流、山脊、公路等。景觀中分布面積最大、連通性最好的背景結構稱為基底[3]。斑塊和基底是相對概念。如圖1中所示,如果城市用地是斑塊,那么大面積的農田是基底。若將城市用地看作是基底的時候,其內部的島嶼便是斑塊。斑塊-基底-廊道模式是為描景觀格局提供了“空間語言”,這種模式也為比較各種景觀要素隨著時間變化而產生的變化提供了“共同語言”。
3.2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
在研究島嶼物種數量、組成及其變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Preston在1962年最早提出島嶼理論的數學模型。模型表征物種豐富度隨島嶼面積或陸地群落的取樣面積呈單調增長的趨勢,許多生態學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假說解釋中和面積的關系[2]。這個學說的發展推動了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地理分布以及動態格局的了解和認知,同時為斑塊概念提供了更有方法論意義的理論基礎。景觀生態學把圍在另一種基底系統中的孤立的異質空間單元,如綠地、城市、自然保護區以及濕地等,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生物地理島嶼,并應用于生物地理學理論進行研究。
3.3景觀連接度理論
自然生境斑塊在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中,被認為是因自然生境的破碎化而形成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陸地島嶼”[4]。由于城市的擴張,原本彼此隔離的自然生境板塊之間的破碎化程度與隔離程度已然不斷增加,加速了某些動植物種群的滅絕,自然生境斑塊的連續性顯得尤為重要。景觀空間結構單元之間的連接性程度即是景觀連接度[2]。基于這個理論,在規劃過程中需要衡量景觀空間結構單元間的連接性,將彼此分離的生態系統連接起來,規劃物種流從一種景觀斑塊移動到另一種景觀斑塊,并對周圍景觀基底和斑塊群落形成正面的生態效益。具體設計中,景觀在空間表現出的連續性主要是通過廊道的走向、寬度、形狀等進行設計的。
4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內容與規劃程序
4.1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分為3個方面:一是景觀敏感度保護規劃;二是生態綠地空間規劃;三是景觀格局分析。
景觀與人之間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研究認知發展過程中景觀會非常容易產生變化,這些對人有特殊含義或者具備潛在的天然的災害的景觀就是景觀敏感度。城市景觀的人為干擾因素比較多,人們在改造自然、開發城市時的不正當舉措往往會破壞景觀,對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而要將景觀敏感度保護規劃放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首位,這直接決定著城市景觀的發展。
在城市景觀生態環境中,比較脆弱敏感卻又占據重要比重的就是生態綠地空間。生態綠地空間具有保護凈化環境、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小生境、優化城市人居環境等生態功能。在規劃生態綠地空間時,不僅要規劃協調對市區內部的綠地,也要對市區的綠地進行生態規劃,以滿足民眾的生活環境需求,使城市空間結構人性化;同時要合理安排城市生態綠地的空間布局,特別是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密集,需要更多的綠地空間來平衡其高度人工化的景觀空間。要注意將分裂與集中的景觀要素相結合、大小斑塊相結合,這能提高景觀的異質性和保護物種多樣性。
景觀是由斑塊、基質、廊道等景觀要素構成的鑲嵌體,景觀格局是由這三種景觀要素的數目、形狀、大小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形式而構成。城市景觀格局及其變化能體現人類與自然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景觀格局分析是用來研究景觀結構,比如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別、多樣性以及空間關系。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過程中,景觀格局分析需要對城市景觀的空間分布以及景觀結構特征隨時空的改變進行評價,也就是城市景觀現狀評價。
4.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程序
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需要研究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景觀生態格局和生態過程等,找出當地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善于去發掘其潛在的景觀資源發展優勢,提高景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意味著需要較強的綜合力,同時需要結合調查、分析、綜合以及評價等多種方法才能做好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具體程序如下。
(1)確定規劃范圍與目標。一般來說,是由政府決策部門來確實規劃范圍的。規劃目標大多是合理協調當下不令人滿意的景觀空間格局。
(2)景觀生態調查與資料搜集。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需要搜集各類圖件:遙感影像圖、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圖、植物分布圖等;各類資料:歷史資料、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此外還需進行景觀生態調查,洞悉該區的景觀格局與演變、生態過程和人文歷史,以對該區的有著整體的把控,為之后的分析工作奠定基礎。
(3)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分析。城市景觀格局及其變化能體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景觀格局分析是用來研究景觀結構(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別、多樣性、空間關系)和現狀以及潛伏的功能分區[5]。所以把握好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分析,這對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有著特殊價值。
(4)景觀生態分類和制圖。這是做規劃時必經過程。它需將景觀的功能、結構及其空間類型進行分類。通過這個方法可以獲悉景觀空間外部與內部之間的聯系,并探知其景觀生態功能與空間結構的特點。
(5)景觀結構功能劃分。為了是滿足景觀生態系統能夠全力協調與調控各種生態過程,需要對景觀結構功能進行劃分,并實現景觀的生產、生態、美學和文化等一般功能。使得各個景觀要素分布合理有序、從而提高城市生態自然環境。
(6)生態規劃方案評價及與實施。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使為了打造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力爭把城市建設成為景觀功能和結構人性化、合理化、關系和諧的生態城市。因此,尋求最適合城市景觀利用的方案來解決城市當前的各種問題是硬道理。一般情況下,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方案評價從其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分析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商議好方案后,立即擬定具體操作措施,并實施下去。
5結語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引入生態學的理念,遵循尺度原則、多樣性原則和景觀功能結構合理化等原則,結合相關理論基礎,保護規劃景觀敏感度和生態綠地空間并分析和重構景觀格局,按照一定的規劃程序去研究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變化,打造健康、發展、安全、舒適、便利的適合人們居住生態城市。盡管提供了一些理論與方法,但還是不能全部解Q目前城市中各種問題,仍需進一步的深究。
參考文獻:
[1]楊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態規劃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3]溫國勝.城市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4]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5]焦勝.城市生態規劃概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6]鄭為民.城市生態規劃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7].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研究――以福州為例[J].福建師專學報,2001,21(5):58~70.
[8]吳健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52.
[9]申亞男.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理論應用初探――以通惠河濱水景觀生態規劃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10]銀周妮.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關鍵詞:風景園林;原理;設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flow into the city makes the already fragile city environment under great pressur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basic principles, design procedures,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for the subsequen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中圖分類號:TU986.3
引言:目前全球有半數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到2050年,預計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就中國的情形看,無論是大都市,還是中小城市,其人口都在“爆炸”性的增長,來自四面八方的流動人口正在急速地向都市遷移。這種增長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城市迅速地向其四周的郊區擴張,而且是一種盲目的無序的不計后果的擴張。這種由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城市化運動,還將繼續發展下去。據估計,到2020年左右,中國的城市化程度有可能將達到60%。
這種人口不斷向都市區集聚的潮流,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需要空氣、陽光、水、食物、能量、衣服、住房、道路等來維持,同時產生排泄物和各種垃圾,所有這一切的背后隱含著巨大的環境成本,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人類的生存空間將會怎樣?人類的生命依然能夠健康的延續嗎?
一、城市風景園林生態設計的涵義
生態設計是指注重對自然生態的維護和協調,以及人為的生態環境設計。城市風景園林生態設計是將生態觀念即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滲透到園林的設計中,不僅對園林使用者要達到最優化,而且對自然環境也要達到最優化,要盡可能地保護或恢復環境,同時為人們創造滿足視覺景觀美、內涵豐富、有益健康、令人愉快和安全的環境,達到合理利用資源和滿足人們需要的目的。
二、風景園林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
景觀設計學以生態思維為其悠久歷史之核心,但也正是設計中的生態意義使景觀設計這一職業出現分異,其一極強調對生態過程的組織和條理,其另一極則強調藝術和美的表達和再現(Mozingo,1997)。這種由來已久的分野到生態設計中應得到溶合。
景觀生態設計不是一種奢侈,而是必須,因為它關系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系到每個人的安全和健康,也關系到人類的持續。如果把生態設計理解為遠離城市的叢林中或自然保護地的設計,或是環保主義者在其后院的一種實驗,或是認為只能在城市中的樣板區的一種擺設,那是對生態設計的偏見,至少是對現代和未來生態設計概念的不理解。
景觀園林生態設計是一個過程,一種“道”,而不是由專業人員提供一種產品(Cunha,1997)。通過這種過程使每個人熟悉特定場所中的自然過程,從而參與到生態化的環境和社區的建設中。生態設計是使城市和社區走向生態化和趨于更可持續的必由之路。
景觀園林生態設計更是一種倫理。它反映了設計者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是每個設計師的最崇高的職業道德的體現。已故景觀設計專業泰斗Sassakii說過,景觀設計師可以給地球帶來深刻的變化,同樣,他也可能陶醉在樂衷于雞毛蒜皮般的藝術的自我表現之中。有了對社會和土地的責任感,景觀設計師才有可能選擇前者。
景觀園林生態設計是經濟的,生態和經濟本質上是同一的,生態學就是自然的經濟學(Nature's economy)。兩者之所以會有當今的矛盾,原因在于我們對經濟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經濟的以當代人和以人類中心的價值偏差(俞孔堅,1998).生態設計則強調多目標的、完全的經濟性。
景觀生態設計,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它是把景觀作為一個生命系統來考慮。景觀是―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的綜合體。在―切景觀生態系統中,至少存在如下幾個層次的生態關系。
三、風景園林生態設計的程序
景觀生態設計的核心原則可以這樣來描述:對于任何生物、人工、自然與社會系統,能夠提供維持其健康與幸福所必需的環境,就是這個系統最適宜的環境。這一原則并不受尺度的限制,它既適用于一家后花園的植物種植,也可以指導一個國家的發展。
風景園林的生態規劃與設計過程可分為如下步驟:
1.探求設計場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機遇。人類面臨眾多的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等問題和機遇。景觀規劃與設計要解決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
2.確立規劃設計目標。目標是對未來景觀的清晰的描述,目標一經確立,意味著相關人員或機構己對第一步中確認的問題和機遇給予了確認。目標的確定是解決問題的組成部分。目標的確定依賴于文化和政治系統,但應盡可能使與目標有關的人參與到確定目標的過程中來。
3.景觀分析,確定區域尺度。這一步包含各種尺度等級,如區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場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級的組織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級尺度的整體即為更高等級的組成部分。
4.景觀分析,地方尺度。對更為具體的規劃與設計的區域上發生的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為了獲得對自然過程、人類計劃和活動的認識,包括對區域內的物理、生物及社會元素的相關資料的收集。
5.目標場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這一步需要針對目標場地建立景觀概念,并圍繞這些景觀概念提出多種預景方案,對其做進一步的景觀分析。在通常情況下,設計師運用自身擁有的各種知識、技巧和經驗,對調查和分析階段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綜合性的邏輯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從而形成規劃區的景觀概念。
6.景觀規劃。景觀規劃是將最優秀的景觀概念和待選方案綜合在一起,這一步是規劃過程中的關鍵。景觀規劃強調對自然與社會的綜合考慮。一個景觀規劃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多少與本景觀規劃的人員和機構參與到規劃的決策過程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單位、某一房地產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項目的規劃方案或規劃設計方案,該規劃方案事先未同關系緊密的有關人員協商和探討,結果常常會遭到激烈的反對。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關人員參與到規劃過程中來,征求他們的意見,并將好的意見融入到規劃方案之中。這樣做可能會使前期規劃耗時更長,但卻能使規劃方案成功率比較高,為景觀設計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7.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在已定的景觀概念方案下,運用景觀與外部系統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元素內部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人類與環境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進行景觀設計。
四、結束語
因此,風景園林的生態化設計是要使園林植物在城市中合理再生,增加積蓄和持續利用,形成城市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起著改善城市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和積極作用。身為設計人員,必須重視園林設計中生態學的運用,使園林、人、城市三者之間只有相互依存,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充分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峰.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生態設計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 2010,(09).
[2]俞孔堅.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關鍵詞】景觀;景觀生態學;尺度
目前,景觀生態學是一門很熱的學科。不僅地理學研究者和生態學研究者要學習它,對于園林設計的工作者來說,這也同樣是一門新起的而且不得不研究的新學科。因為景觀生態學的內容十分龐大,這里先探討一下關于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其中有關尺度的相關內容。
1.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1.1景觀生態學的學科概念
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中相互交叉的一門科學 。它集中了地理學的整體論(研究土地格局) 和生態學的系統論(研究生態系統) 的研究。
景觀生態學的定義可以表述為:在地理學的景觀格局上研究生態過程的一門學科。是對景觀某一地域上生物群落與環境間的主要的、綜合的、因果關系的研究,這些相互關系可以從明確的分布組合和各種大小不同等級的自然區劃表現出來。
1.2景觀在不同學科中的概念比較
因為景觀多學科淵源,不同地區和背景的學者對景觀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景觀是一個色彩紛呈的名稱,人們對景觀的認識也是隨著學者的不同背景而變化著。下面將對景觀做一個簡單的概念比較。
景觀這個詞的中文理解的是漢字景+觀兩字的合成。它所指的是有景可觀的意思。這也是風景園林學科體系對景觀的理解。具體可表述為:一切可以引起視覺感官的空間內容都是景觀。如大地景觀、小區景觀、景觀節點、景觀設計里所說的景觀都是這個含義。然而景觀生態學中可不簡單指有景可觀的意思。它是一個外來詞landscape的中文翻譯。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要清楚的認識在不同領域中景觀這個詞所表述的不同含義。
1.3景觀生態學與麥克哈格
麥克哈格(Ian L. McHarg)(1920-2001)是著名的景觀生態學專家,1969 年出版《設計結合自然》,他是景觀生態學的先驅,他將多個環境學科的科學家(包括氣象學家、地質學家、土壤學家、植物生態學家、野生動物學家)召集到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多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團隊,再加上社會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使他們為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進行研究。在方法上用“千層餅”模式將這些知識和成果進行綜合及篩選來實現問題的解決,而這整個過程正是景觀生態規劃的核心方法。
同時,如今的計算機模擬技術,資源調查技術已經取得了極大的突破。這使得我們在工作中更輕松,收集資料更全面,但現今的規劃思想和原理也還是沿用麥克哈格的生態因子地圖疊加法,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對其方法進行深化。這是他被稱為景觀生態學的開創者的原因。
1.4景觀概念的限定
在通過對幾個領域的分析和研究后發現景觀在不同領域中所表述的概念意義相差極大。因此要對下文中所講的景觀給一個基本的概念限定,下文所用的景觀一詞是景觀生態學當中的概念,也就是地理空間中的格局也包括格局上承載的整個生態系統的動態過程。
2.景觀生態學中的尺度問題
尺度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目前各行各業都普遍認為尺度是一個參照系和衡量研究對象的標準,它幾乎涉及了當今的任何一個學科。因為如果沒有了參照很多東西就沒法研究。沒有了尺度概念就失去了研究界定的范圍,從而原本在這個尺度內研究能成立的原理,擴大或縮小它的尺度后便失去了它的正確性。這也正說明尺度對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專業的學者們研究尺度的意義。
2.1景觀生態學中尺度的含義
尺度(scale):通常是指研究對象或現象在空間上或是時間上以及組織上的量度。在景觀生態學中, 包含范圍( extent)和分辨率(resolution)有時也用粒度( grain) 來表達。
2.2景觀生態學中的尺度分類
景觀的尺度通常可以分為三類,它們分別是景觀的空間尺度、景觀的時間尺度和景觀的組織尺度。
2.2.1空間尺度
落實到景觀生態過程中的各類生態單元。一般是指研究對象的空間規模和空間分辨率,研究對象變化涉及的總體空間范圍和該變化能被有效分辨率識別的最小空間范圍,一般用面積表述。
2.2.2時間尺度
落實到某一景觀生態過程所持續的時間。一般是指研究某一過程和事件的持續時間長短和考慮其過程和變化的時間間隔,及生態過程和現象持續多長時間或在多大的時間間隔上表現出來。
2.2.3組織尺度
落實到景觀生態中各類組織層次的單元。是人們將景觀生態學中運用生態學組織層次的研究范圍和空間分辨率稱為組織尺度。
通常對與景觀生態學中具體問題都是在三個尺度下進行的,而且這三個尺度形成三個緯度它們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如果失去其中一個緯度,其研究的結果就很可能出現極大的偏差。
2.3景觀尺度的對應性、相對性和穩定性
尺度的對應性:通常是指研究對象或現象在空間尺度上或時間尺度上以及組織尺度上的相互對應關系。但是在生態學研究中尺度同時也是連續的和動態變化的,上述的三種尺度關系并不是都一一對應的,然而從大多數情況來看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也是明顯的。也就是說處于較高組織層次上的研究一般具有較大的空間尺度,其時間尺度也較長。例如:紅樹林的生態演化時間大約是上百年。
了解了景觀尺度的對應性、相對性和穩定性后,對于今后的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工作有了依據,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并且學會運用和掌握它,才能做出一個合乎生態標準的景觀規劃設計。
2.4景觀生態學中尺度推繹
尺度推繹:尺度推繹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獲得的信息和知識來推測其他尺度上的特征,也叫尺度外推。包含3個層次的內容:1 尺度的放大或縮小;2 系統要素和結構隨尺度變化的重新組合或顯現;3 根據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律或方法,推斷其他尺度上的問題。
尺度推繹方法通常可分為相鄰尺度推繹和跨尺度推繹。相鄰尺度推繹是指在相鄰尺度上的信息轉換。利用生態學模型進行尺度上推的方法主要有簡單聚合法、直接外推法、期望值外推法、顯式積分法等四種基本方法。
尺度推繹原理在景觀生態學的應用領域有重大的意義,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對象一般多表現為宏觀和長期的景觀變化規律,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大多數研究依然是在小范圍和短時間內完成的,而且缺乏可重復性。較小時空尺度上的研究結果很難說明較大尺度上的格局和過程。由于大多數環境和資源管理問題發生在大、中尺度上,而且需要在相應的尺度上解決,所以必須把小尺度上的格局和過程與大尺度上的格局和過程聯系起來,以便通過小尺度上的研究,探討解決大尺度問題的途徑,尺度推繹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對于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有積極的意義。
3.小結
綜上所述,景觀生態學學科所涉及的領域都十分廣泛,而且是邊緣性極強的學科。它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十分的寬廣。又因為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性,使得景觀這個多義詞不免和其它學科領域有所干擾,而在景觀生態學的知識體系中,景觀尺度的問題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參照和標準。景觀尺度概念的引入,我們的研究就不會發生偏頗。在這里我們也相信不遠的未來景觀生態學的理論一定能夠更加深入地指導景觀規劃設計實踐,從而為人類創造一個美化式生活家園!
【參考文獻】
[1]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10):30.38.
[2]王云才.景觀生態學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06):12.15.
[3]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01):103.115.
關鍵詞:景觀都市主義;綠道;規劃設計;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Q945.7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since the 1990 s, green is always the way to protect biology, landscape ecology, city planning and landscape more disciplin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rontier and cros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landscape urbanis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green way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American green way network plan, put forward the city green way China experience meaning of thought.
Key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Green way;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中期,詹姆斯?科納在一系列會議上提出“作為都市主義的景觀”的說法;其后,在1997年,查爾斯?瓦爾德海姆正式提出“景觀都市主義”一詞。景觀都市主義的起源可追溯到對現代主義建筑和城市規劃的批判,現代主義無法產生有意義和宜居的公共領域。景觀都市主義提倡使用基礎性系統和公共景觀,以形成區域本身的組織機制,塑造和改變城市住區的組織結構,以應對未來經濟、政治和社會必然存在的不確定性。
目前,國內已有諸多學者在研究綠道的理論和實踐。張文、范聞捷的《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首次引入了“綠色通道”概念,使中國綠化系統建設有了新的借鑒模式,帶來了新的思維[1]。劉濱誼、余暢在《美國綠道網絡規劃的發展與啟示》中對綠道概念、分類、形成過程等方面做了較為詳實的介紹[2]。周年興,俞孔堅等在《綠道及其研究進展》中闡述了綠道的功能、規劃設計方法以及對城鄉規劃的啟示[3]。李開然在《綠道網絡的生態廊道功能及其規劃原則》認為綠道理應作為一種體系化的規劃方法應用于以其網絡為框架的綠色基礎設施及城市景觀體系的建設中[4]。夏媛等人在《基于生態功能保護原理的綠道規劃策略探討――以珠三角綠道規劃為例》詳細闡述了珠三角區域的綠道規劃,提出了綠道作為多功能性的集合體對于生態保護和生態安全格局的建立十分有效的觀點[5]。
實踐探索方面如美國的邁阿密河綠道是以濱河為基礎,經過發展帶來了良好效益,成為區域改造的標志性項目。國內的珠三角(圖1)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絡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
二、綠道的概念及其分類
綠道(Greenway)是包含線形元素的綠色土地網絡,是具有生態、游憩、文化、審美等多功能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開敞空間。從廣義上說,綠道是具有連接作用的各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的總稱,有時也被稱為生態網絡、生態廊道和環境廊道。
查爾斯?萊托在《美國的綠道》中對綠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類,并根據綠道形成條件及其功能的不同將其分為五種基本類型:城市河邊綠道;②以道路為特征的娛樂綠道;③生態上重要的廊道綠道;④風景或歷史線路綠道;⑤綜合的綠道系統或網絡[6]。其中城市河邊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目前,國內正在興起的沿河綠地規劃項目,就屬于該類型的綠道。
Ahern 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并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 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形要素組成的土地網絡[7]。該定義強調了5 點: 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征;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
三、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綠道設計原則
景觀都市主義就是將城市理解成生態體系,通過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將基礎設施的功能與城市的社會文化需要相結合,使城市得以發展。綠道是景觀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景觀都市主義提出了以下設計原則。
1、系統的設計理念
綠道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從城市設計的高度考慮綠道的內容和形式,串聯城市綠帶各組成部分,綜合安排各種要素,使綠道、自然和城市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自然、建筑、綠地的結合來創造城市完整和令人難忘的形象。
2、景觀、生態和人文的統一
綠道必須以實現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設計的基礎。既要營造美觀的環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又要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同時體現出地方文化特色。
3、以人為本,創造宜人空間
綠道設計要以人為本,組織人性化室外空間。作為景觀的綠道要將交通的流動性和景觀的連續性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自然生境之美,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調節身心的好去處。
4、經濟性原則
綠道要以恢復保護由本土植物和動物組成的自然生境為主,節約管理成本,控制管理成本高的人工生境的比例,減少一次性投入和后續養護管理費用。
四、典型案例
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過20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美國的綠道建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不管是現實基礎、理論研究、建設觀念,還是法律支持都處于領先地位。其中奧姆斯特德為波士頓規劃的“翡翠項鏈”就是19世紀城市的“循環和呼吸系統”這一理念的實踐體現,即靠公園、公園道、住宅以及游憩地來實現。摩西的哈得孫公園道就充分利用了場地上的特殊條件,將居住開發、游憩設施、公園以及紀念性建筑等整合在一起,并容納了高速運輸、地方交通及公共運輸系統。
五、結語和展望
1、結語
我國的綠道建設起步晚,起點低,綠道的建設基本上依附于道路、鐵路、河流等的建設所展開,綠道建設理論還是依賴于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理論,以普遍綠化和美好環境為目的,對綠道的綜合功能認識不足,結合我國國情的綠道理論研究與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此外,政府相關保障體系的建設極不完善。
本文由于資料的欠缺,數據的不完善,在景觀都市主義理論和綠道的結合應用實例上有待進一步深化,仍需要實證研究和經驗積累。
2、展望
城市中的綠道網絡具有生態、社會、經濟、美學的綜合效應,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
鑒于當前我國的綠道建設情況,必須要加大對綠道規劃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充分利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與豐富的自然風景資源優勢,提高我國綠道規劃研究與建設水平,構建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絡。
參考文獻
[1]張文,范文捷. 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J]. 國外城市規劃,2000(3):40-42.
[2]劉濱誼,余暢. 美國綠道網絡規劃的發展與啟示[J].中國園林,2001(6):78-81.
[3]周年興等. 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9).
[4]李開然. 綠道網絡的生態廊道功能及其規劃原則[J].中國園林,2010(3):24-27.
[5]夏媛等. 基于生態功能保護原理的綠道規劃策略探討――以珠三角綠道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1(9):39-43.
關鍵詞: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景觀施工;景觀規劃設計;城市生態;倫敦綠色廊道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to region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ecological balance are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and space resources as the guiding premis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case,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 i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Keywords: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Landscape construction;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Ecology;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8-0073-02
1 前言
園林的建設是伴隨現代城市的高速發展,人們遠離大自然后,渴望返樸歸真,追求自然生活環境而應運而生的一個新興園林綠化風格。在城市整體規劃和城市生態建設中,提出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概念,并應用于景觀規劃設計及施工中。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概念是指保護區域內原有的生態環境,運用科學方法培植多種植物生長,因地制宜地創造整體的景觀效果。景觀規劃設計是為當今作為保護區域生態科學發展提出理念,景觀施工則是重點實施如何保持生態平衡。在當今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一方面,我們需要在反省中重新審視人類自身與自然的關系,使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關系逐漸趨于平衡;另一方面,人們更加需要建立一個融合目前社會形態、文化內涵、生活方式、面向未來的,更具人性化、多元綜合的理想生活環境空間。區域生態科學化是為實現一定地區范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
2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概念
廣義的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是指用生態科學方法對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進行總體部署(包括區際和區內);包括區際規劃和區內規劃,前者主要解決區域之間的原生態發展不平衡或區際分工協作問題,后者系對一定區域內原生態發展和城市建設布局進行全面規劃。狹義的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則主要指一定區域內自然原生態環境與國土開發整治有關的建設布局總體規劃。當我們把一些小規模的景觀規劃建設行為放在一個區域背景考察,并且與強有力的促進城市增長的外力因素結合起來看時,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地必要性就顯現出來了。作為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節點.都市經濟的出現就是這樣一個背景和外力因素的主要標志。計算機、通訊、信息技術的革命使整個區域前所未有地聯系成一個網絡.都市成為全球經濟的控制節點。除此之外人們的流動性也大大增強了,在國家和國際層面上表現為移民、全球商務和旅游;在區域層面上表現為機動車擁有和使用量的增加。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環境與20年前孕育新傳統主義的環境有所不同,城市快速發展也造成了原生態破壞;于是區域規劃針對這些新的情況再次出現;在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宏觀大背景下,進行城市景觀規劃設計,能夠更加全面的分析場地要素,多方面權衡利弊,綜合評價后,再進行景觀的施工工程。
3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來源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是安排聚落并使之與區域原生態相協調的活動。它考慮一個住區系統——城市、市鎮、鄉村——是如何通過道路、運輸、公用事業、通信線路等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又是如何通過自然原生態河道、農田、公園、濕地等開放空間來相互隔離、緩沖的,使原生態達到科學化可持續發展。
McHarg的《設計遵從自然》一書引起了國際性的反響.并改變了景觀規劃設計和區域原生態的發展方向。他的設計方法是在區域尺度上整合原生態環境及其他要素。這個方法標識了自然系統吸收人類活動影響的能力(McHardg.1969)。Ed Bacon的著作《城市設計》描述了如何指引及調整城市內部的增長,從而使它區別于增長管理這種著眼于鄉村和近郊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主流思想(Bacon 1967 費城規劃委員會,1960)。另一個例外是Kevin Lynch,他一生都在做有關城市設計和原生態保護的工作。他在區域尺度上的主要著作是《保持區域感》(Managing the Sense ofa Region)(Lynch 1976)。McHarg、Kevin Lynch、Ed Bacon給當代區域設計提供了靈感,他們均以自己的方式實踐了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某種形式,在一個世紀以前展示過的完整綜合全面的景觀規劃與設計方法,并在施工中傳承其設計理念;在實踐中有兩個重要的范例:紐約區域規劃協會(NYRPA)的1929~1930年紐約市及郊區規劃及施工,以及Patrick Abercrombie的1944年大倫敦規劃及施工。另外還有歐洲大陸的案例包括哥本哈根的“指狀規劃”及景觀施工和荷蘭的蘭斯塔德規劃及景觀施工,都是體現了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在景觀規劃設計與施工中的應用。
4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綜合性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在一定地區范圍內對整個國民經濟建設進行總體的戰略部署,為城市景觀規劃和景觀專業工程施工提供宏觀的技術經濟依據。因而,它對所規劃地區的整個經濟建設的重要決策具有指導性。全面規劃,統一布局,協調各方面的矛盾,使景觀規劃方案在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先進、適用,建設上現實、可行。
良好的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在景觀規劃設計與施工中的應用可以達到幾個遠大的目標:有效地提供基本的公共與商業服務(基礎設施物流與通信),保護鄉村土地和敏感的原始自然環境:支持農業牧業及其他鄉村經濟活動,恢復與復興城市及其他社區等。
5 實例:倫敦綠色廊道
5.1綠色廊道概念
在19世紀,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規劃的領導思想是建設綠色斑塊,即公園;20世紀,重點思想是建設綠帶,即公園道或者綠色通道;21世紀人們渴望擁有多樣化的城市開放空間,而不是僅限于街道、廣場、公園。具有很強的自然特征和很高的生態價值的綠色通道為開放空間規劃提供了有效途徑,最近幾年,綠色通道被系統的認為是保護城市生態結構、功能,構建城市生態網絡和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核心。
綠色通道是具備較強自然特征的線性空間的連通體系,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休閑、美學、文化、通勤等其它多種功能。根據綠色通道的發展過程,綠色通道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①具備較強的自然特征;最直觀的即具備大量的植被,這樣就可以將完全人工化的景觀如硬質道路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②線形空間;這是綠色通道自身的基本空間特征。線形空間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感觀上,它給人以運動感,構成了人類的一種重要體驗;在生態過程上,它對物種、營養、能量的流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它集中了多種具有很高價值的資源,因此這是一種很重要也很普遍的景觀組成。③連通的網絡;首先是綠色通道網絡本身的互相連通,這個網絡必須形成一個互相作用的整體;其次,它必須與周圍的景觀周況連接;它和周邊土地的利用方式之間有著深刻的相互影響。
5.2倫敦綠色廊道規劃
5.2.1 1929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這個規劃是大倫敦區域規劃委員會制定的。規劃中包括了關于Raymond Unwin雷蒙德昂溫的規劃思想即引入綠化隔離帶概念和開放空間的一些指標。“開放空間”不同于“開放用地”,后者是指沒有開發的用地,而前者是指休閑用地。考慮到開放空間的布局,這次規劃最大的特征就是規劃了環繞倫敦的 ’綠環’狀開放空間。1938年,綠化隔離帶法案通過,征購了大面積的土地,但是這些土地沒有連接起來。而且許多地段都沒有實現休閑功能。大多數土地變成了地方政府所有的農田而非綠色通道和公園道。
5.2.2 1943-1944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這個規劃是由Patrick Abercrombie帕特里克.阿伯克龍比 (建筑師、城鎮規劃師、景觀設計師)所指導。他推進了1929年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種設想:用綠色通道將內城的開放空間與大倫敦邊緣的開放空間連接起來,創建倫敦的綠色通道網絡,目標是實現:城鎮居民從家門口通過一系列的開放空間到鄉村去。這些連接性公園道最大的優點就是能擴大開放空間的影響半徑,使得這種較大的開放空間與周圍區域關系更加密切。總之,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相信它還會繼續影響開放空間規劃。
5.2.3 1951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1951年倫敦行政縣發展規劃參與機構單-(倫敦縣議會,1951)。這是一個法令性規劃,沒有明確的個人思想。他們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增加有植被的公園空間。如果這個規劃完全實施了,它將使得城市綠地和開放空間結構均質化。規劃者自稱他們的成就是:使每千人擁有4英畝的開放空間。但他們忽視了Abercrombie阿伯克龍比為倫敦規劃的綠色通道系統。
5.2.4 1976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1976年的倫敦開放空間規劃基于對社會科學的廣泛深入研究,由倫敦縣議會發起,由大倫敦議會完成。這個研究被描述為:“任何近來的休閑研究中最有意思和最有用的”(Burton 伯頓和Veal維爾,1971)。但是它同樣忽視綠色通道思想,并且導致了不同尋常的結論即公園應該按照不同的大小等級來配置:大城市(metropolitan)公園、區域(district)公園、地方(local)公園。
5.2.5 1976年后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1976年后關于倫敦開放空間最有意義的改變就是發展不同類型的綠色通道,也被稱作綠鏈。最初的綠鏈由大倫敦議會整理調整(綠鏈連接委員會,1977),目的是為了保護大多數開放空間以及開發它們的休閑潛力。開放空間全面的以鏈狀形式在倫敦東南部展開。在開放空間之間規劃了綠鏈步道,連接成一串綠珠項鏈。
5.2.6 1991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的綠色戰略
綠色戰略報告(Turner特納,1991)提出了一系列的疊加的網絡,每個都有不同的屬性。第一個網絡是步行綠色通道,是為步行者而規劃,沿途設置不同項目,包括火車站、購物中心、學校、公園、河谷等。步行網絡是由一個非法定組織(倫敦徒步旅行論壇)發展的。步道唯一的目標就是作為休閑線路。第二個網絡是自行車綠色通道。這是由倫敦自行車組織提出的。1000英里的自行車線路網連接了倫敦的地方中心,這個網絡主要功能是通勤。象步行網絡一樣,這是一個局限的政策,兩個網絡都應該包括通勤休閑功能。第三個網絡是生態綠色通道,是由第三個非法定組織提出的,即倫敦生態小組(大倫敦議會,1986)。規劃者希望這些綠色通道成為野生動物遷棲的通道。生態廊道具有的優勢:第一,它們是棲息地的一種;第二,它們能在整個城市尺度上延伸;第三,它們包含精神文明價值(因為我們常常會感到我們的文明銷毀了自然環境)。
總之,倫敦經過上個世紀不同階段的開放空間規劃,最終又再次認識到綠色通道在城市開放空間規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再次認識到1943年-1944年的規劃(到目前為至也是最偉大的規劃)所包含的生態和人文內涵。倫敦開放空間規劃歷史說明:法令性規劃并不重要,而思想和概念規劃才是最關鍵的。
6 結語
運用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哲學關系原理進行區域景觀生態規劃,能夠促進從區域景觀生態過程與功能的實際需求出發,提出切實有效的生態格局和生態結構規劃方案。本文的重點是強調一種規劃研究的哲學理念,即從生態過程和功能需求出發,尋求有效的景觀規劃格局和生態系統經營方式,進而實現對區域生態質量的調控。
景觀施工是一種具有時間和空間雙重性質的創造活動。每個時代都賦予了景觀設計不同的內涵,都會對景觀設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規劃設計,因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的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己任。“景觀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休閑、活動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3]。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景觀生態戰略點識別方法[J].地理學報.1998,53(增刊):12-18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 生態園林 海綿城市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129―01
1前言
景觀生態學主要研究的對象景觀的空間結構和形式特征對生物活動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它衍生于生態學。“景觀生態”這一概念,是由景觀學和生態學兩門學科的交叉以及交流從而發展。基于生態學的研究,景觀被定義為兩種形式,強調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是狹義形式;廣義則強調生態系統的研究,并對于景觀的空間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
2
中國現階段的景觀生態學發展
近20多年以來,景觀生態學在我國得到保護和重視,我國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層第都對景觀生態進行探討和研究,如王仰鱗提出了景觀生態分類的理論方法,肖篤寧等,現代城市的生態性,決定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學者對在生態保護區概念和分類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的探討有所深化,對景觀生態結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關系的研究等。而我國學者李曉文等剛則是探討了景觀多樣性與各種多樣性和各層次生物多樣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
3“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研究
現代城市化速度越來越快,也由于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不斷凸顯,水資源問題一直只是全人類一個最重要的“生命威脅”,目前,針對水資源問題,人類需要一個相對完善和綜合性的方案。針對于此,“海綿城市”是一個絕佳的辦法,處理水和生態環境問題。
“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是針對現階段城市所出現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和水資源問題,它具有“彈性”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
3.1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馬里蘭州的雨洪專家在1990年提出。雨水花園作為海綿的城市的主力軍,擁有“海綿城市的“小氣孔”之稱。“雨水花園”如同海綿中的小氣孔,單個拎出來作用不大,組合在一起,就能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在海綿城市中,雨水花園就是小小海綿,多個小小海綿遍布城市各個角落,最終實現海綿城市。
3.1.1雨水花園的功能性
雨水花園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模仿自然界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的形式,它通過植物和其它形式收集和“凈化”雨水,通過植物和其它形式的綜合作用讓雨水進行“凈化”,最終讓凈化過的雨水成為地下水的補給和城市用水。是一種新型綠地形式。
3.1.2雨水花園的植物選擇
雨水花園中的植物選擇也有講究。既要能有效雨水收集和凈化系統,又要實現美觀環境,所以植物的選擇要具有去污性兼顧觀賞性。優先選用本土植物,適當搭配外來物種;根系發達、莖葉繁茂、凈化力強;耐澇抗旱,全能衛士,抗污染、抗蟲害、抗病毒,抗凍、抗熱的全能衛士。
3.2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建設海綿城市,能給城市帶來許多益處。由于我國的城市發展和建設模式比較傳統,依賴于“灰色設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設施的老化和更新過慢經常導致許多大問題。而海綿城市的方式則是強調利用植物、以及其他綠地來進行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這一形式就是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的城市。這樣的城市,能夠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就目前全球的水資源問題,海綿城市是一個比較完整性的解決辦法,因此建設海綿城市系統是一個必要的。2015年4月2日,多個城市已經成為試點城市。
4景觀生態學研究展望
從80年代景觀生態學在中國的研究與運用得到發展,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在其方法和理論的研究日趨成熟,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于景觀生態學在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改善和提高,應該注重實用性、廣泛性和集中性的研究。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還存在許多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景觀生態學事業有一個更加高層次的提升。
論文摘要:景觀學在我國是新引入的一個設計學科。它使我們在規劃、設計時,能更好地樹立這樣一個概念:規劃、設計與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學科之間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孤立地進行“線性設計”。本文以蘇州金雞湖景觀為例,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探討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濱水地區是人類文化的發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態與景觀地區,具有豐富的城市景觀和歷史文脈價值。城市濱水區是指現代城市范圍內水域與陸地相接的一定范圍內的區域,它既是陸地的邊緣,也是水的邊緣,由于有自然景觀的優勢,濱水區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觀空間,成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區,倍受人們歡迎。近年來,城市濱水區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觀,日益受到重視。國內許多濱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對濱水地區進行規劃整治,使濱水區景觀與周圍環境協調起來建設成城市標志性的景觀,開發了旅游資源,成為人們度假休閑的好去處。生態規劃,是在自然環境不遭受破壞和一個部門的經濟活動不給另一個部門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應用生態學原理,計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資源的利用及組織地域的利用。生態規劃強調運用生態整體優化的觀點,研究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途徑,進而提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規劃對策。生態規劃能充分體現人為調控生態的能動性,具有明確的整體性、協調性、區域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等特點并有明確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目標
一、濱水景觀設計實例分析——蘇州金雞湖景觀
蘇州古稱“煙水吳都”,歷有“小橋流水人家之美譽,因而水鄉風光成為“吳風景”的重要特色古蘇州以園林、曲水見長,均在“尺寸之地”內做文章。WWW.133229.COm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向東西兩翼發展,均是以現代規劃理念設計、發展的新城鎮格局;建筑、市政道路、城市景觀設計各方面均有別于蘇州原有的古典特質。金雞湖位于蘇州工業園區中部,西距蘇州古城約4km,水域面積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還大1.88k㎡,是構成蘇州工業園區新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州市總體規劃中最大的市內景觀區其規劃目標是使金雞湖成為以游憩活動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園,并作為蘇州市未來現代化城市景觀的重要體現,規劃總面積11.38km。蘇州金雞湖景觀生態設計的特點在于:
1.景觀的二元性
金雞湖區的景觀空間分布和設定有別于傳統的蘇州古典園林風景,而成為表現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縮景,同時通過引進西方園林景觀的精髓開發一個全
新的新蘇州形象。金雞湖景觀設計的核心在于其內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現蘇州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另外一方面幫助其實現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際都市的目標。景觀設計在尊重蘇州傳統歷史文脈的基礎上將舊城與新城、商業與休閑、生活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這正符合了景觀生態規劃的基本原則。
2.景觀設計中注重對功能空間與生態的協調
城市外環境空間與建筑內空間、建筑與建筑相鄰空間是不同的。它是在更大的一個范圍內調合各種空間使用要求(如建筑、樹木、廣場等),對空間進行劃分、支配與使用。在金雞湖景觀規劃工程中,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典型空間的處理來實現景觀與生態的協調發展與共存。
(1)開放與圍合空間
水巷鄰里、金姬墩、玲瓏灣,因為主要為居住區的居民服務,相對要求寧靜、休閑的氛圍,因而考慮定性為圍合空間,在沿湖岸處與周圍岸邊有一定的低障阻隔;城市廣場、文化水廊、湖濱大道、望湖角、波心島為開放空間,以滿足市民集會、演出、散步、娛樂的不同使用功能。
(2)沿湖邊緣線空間
金雞湖沿湖湖岸線曲折漫長,在設計中分為輕質、硬質駁岸體系,大部分將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區域考慮建筑、綠地與湖面的組合關系,設計了一些硬駁岸。
(3)車流與人流空間
金雞湖景觀規劃中充分考慮了車流、人流系統與景觀本身的關系。金雞湖外圍為寬闊的42.5m的城市干道,進入沿湖100~250m范圍內則轉入城市支路與步行道系統,這樣能保證湖區的休閑、寧靜。
(4)景觀空間
處理上注意步移景異,防止為追求某種幾何圖案而出現生硬的、不人性化的空間,比如:所有道路均有意識地進行曲線化,空間之間的轉化通過坡池、材質、高差的變化,沿湖散步道系統分上、下二層等。
3.設計哲理
金雞湖的景觀設計通過采用最為精巧的景觀設計元素來提升人們對于大自然景觀元素的感受,使用當地建筑風格來與蘇州舊城相呼應。但同時以一種國際化的現代手法進行詮釋金雞湖設計中所采用的技術要求。在金雞湖的景觀設計中細部設計都非常簡潔而且易于維護保養與建設。植栽設計也盡可能采用本土品種并考慮了全年候不同季節的植栽設計。
4.世紀廣場的生態設計手法
金雞湖世紀廣場位于老城區附近的蘇州工業園的未來中央商務中心的心臟地帶,該處不僅作為主要林蔭大道的終端焦點也為周邊的未來寫字樓區提供了一個休憩放松的城市綠洲。世紀廣場的設計概念意在加強與蘇州老城內古典園林的對話但是同時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空間框架來體現一種現代生態的氣息。充分利用基地突出的地理位置,設計方案在與林蔭大道呼應的位于草丘頂上的同心中央廣場,與水平的規整設計的喬木植栽帶之間創造了許多小型的空間作為人們的休憩座椅區。作為特色地景的草丘,周圍環繞著兩條步道。一條步道臨著帶狀彎曲而平靜的水池,在周邊開放性的空間當中提供了一處獨到的靜謐之地,而另一條步道則采用純樸自然的鋪地以及非規整的喬木叢來加以強調以在樹木成長之后創造一種圍合感。這兩條步道的設計旨在人工與自然的空間之間建立更為合理的過渡與聯系。在世紀廣場的總體框架中通過四季植栽的配置以及利用銀杏樹的多變紋理色彩創造四季的不同意趣,這些運用生態手法塑造的景觀元素強調了不同時間段空間景觀變化的重要性。
二、濱水區景觀生態規劃原則
通過金雞湖的規劃理念可以看出濱水區生態規劃原則應至少滿足如下幾點內容:
1.以生態性為規劃理念,結合藝術性和多元性規劃設計以開放性、經營性、功能性、生態性、多元性、藝術性規劃的理念為原則,其中以生態性、多元性、藝術性為要點。在“生態性”理念指導下,以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作為宗旨,充分利用本區的自然資源條件,保證一定比例的植物用地面積,營造以自然環境與人工建筑環境相輔相成的氣氛,最大限度地創造出人與自然溝通的綠色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考慮生態保護的切實效益,控制游客數量。在充分尊重現有場地肌理的基礎上,以生態恢復手段為主,結合各種必要的人工生態措施完善區域內的自然生態體系,使這一區域的自然環境呈現典型原生態的特征。蘇州金雞湖在景觀生態規劃“多元性”理念指導下,合理開發建設的基礎上,盡量創造多樣的用地功能,完善、豐富生態保護區的用地結構。以建立觀光濕地、休閑綠地、賞鳥濕地保護區域、觀光水域、會議展覽五大類主題功能進行景區規劃,創造一個生態優美,功能完善,具有現代氣息的旅游、休閑、會展、居住綜合性開發區。在“藝術性”理念指導下,綜合本區自然資源、現狀用地的特點,藝術地確定整體空間景觀形態。在具體的設計主題、形象立意、結構布局、空間組織、交通方式、建筑設計、綠化景觀等技術環節中應用藝術的設計手法,創造一個高品質、高品位的生活、娛樂休閑空間,為未來城市建設提供一個生態人文空間的典范。
2.生態設計理念下的規劃控制設計指引規劃控制指引,指為了對用地的開發建設進行控制,對用地進行了地塊劃分并按地塊進行設計指引。在尊重場地特征的基礎上,按場地特征的不同分區恢復生態環境,以使生態的恢復適合于這一地區。同時根據生態系統的分區特征,分別恢復生物多樣性系統,形成多樣性的生物環境。另外,從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風格和色彩上對開發強度和景觀環境進行整體上的控制和指引,從保護整治與開發利用的角度進行從規劃設計到開發建設與使用的空間管制。從金雞湖的景觀生態規劃來看,以觀光為主要功能的觀光濕地是公益性用地,以人工濕地為主。保護現有的水杉林,設置木棧道穿插其中供游人游賞散步。在現有水塘的基礎上,在尊重原有場地肌理的前提下,結合人工濕地,營造水生植物園以及水生植物生態污水凈化系統試驗園,達到觀賞與生態科學教育的目的。休閑綠地則以植被的生態恢復為主要目標進行原場地的生態環境整治,適當建設設施并引導游人合理利用。賞鳥濕地保護區域,以保護為主,維持保護現有的鳥類棲息地,同時人工堆島制造灘涂,以便吸引更多的鳥類,但游人只可以在遠處觀賞。公園內原有的水塘與金銀湖相通形成觀光水域,保留其原貌并建設觀光設施。從以上可以得出在生態設計理念下的規劃控制指引將為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提供明確而有力的幫助。
三、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濱水景觀設計理念的更新及人們對于水資源更深層次認識的提高,濱水空間將不再以防洪、排洪為主,其景觀效能與生態效能將被更多人所重視、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對于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對于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是規劃的前提,做好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就必須要進行科學的設計。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建設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城市園林景觀規劃過程中重點是要做好設計,實現科學設計是高水平規劃的前提。在城市規劃設計階段設計人員必須要堅持正確的設計原則,只有堅持正確的設計原則,才能真正實現科學設計。
(1) 園林景觀規劃模型
一、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概念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設計人員運用專業的園林技術和工程技術對地形,花草,樹木,建筑,園路等進行合理布局與配置的行為。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要提升城市整體形象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園林設計具有一定的技術性,進行科學的園林設計對設計人員具有較高的要求,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堅持正確的原則,是實現科學設計的前提。在設計階段要堅持的原則,筆者認為有三點:一是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二是經濟美觀相結合的原則;三是在設計中要融入生態學的概念。
(2)景觀規劃設計圖
(一)為人民服務原則。為人民服務原則主要指的是園林設計的最終目標是維護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居民的整體居住水平。為人民服務原則是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的根本原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把提升群眾的文化藝術素養作為自己的責任,要通過科學規劃來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輕松舒適的居住環境。
(二)經濟美觀相結合的原則。園林設計具有兩種功能,一是經濟適用功能,二是美觀功能。經濟適用功能是園林設計的第一個功能,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二是要服務于對象,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經濟功能,要做好經濟設計的原則,主要指的是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按照投資限額設計的原則來進行設計。美觀是園林設計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注重美觀指的是在設計過程中要提高園林的欣賞價值,要創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圍。
(三)在園林設計中要融入生態學原理。生態學理念是近些年來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理念,它是人們對工業化浪潮下造成污染反思的結果。生態學的主要目的是要優化生態環境,為人類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園林設計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科學的園林設計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安全高效的生態環境,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長遠發展。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要以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要達到融游賞于良好生態環境的目的。
二、 園林規劃的具體措施
上文提到了園林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原則,在探討了園林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具體原則之后,我們就來詳細論述進行園林規劃設計的具體措施。筆者認為進行科學設計首先必須要做好都市公園的規劃與設計;其次是要增加綠地面積;最后是要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綠地綠量。
(一)做好都市公園的規劃設計。城市園林設計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進行生態保護,而生態保護首先必須要做好都市公園的規劃設計,要加強城市規劃中的綠地建設,綠色植物對保持城市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等可以有效減少噪音,減少環境污染。
(二)要增加綠地面積。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控制好用地面積,要增加綠地面積。對城市綠地進行科學規劃與高效利用,是保持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舉措,在園林規劃中要把城市綠地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起來,兩者要同步實施,這樣可以保證城市綠化的順利完成。
(3)綠地系統規劃圖
(三)要合理配置植物資源,綠地中的綠量要有顯著提高。在園林設計過程中要根據用地性質的不同進行不同配置,要結合建筑物自身的功能,營造景觀的要求來進行配置,要加強綠地中的綠量,要科學合理地進行配置,這樣可以使得豐富的植物群落組成多樣的園林空間,既美觀又環保。
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實現科學的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就成為了城市建設者的必然選擇。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對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實現科學的城市園林規劃,本文詳細分析了城市園林規劃中必須要堅持的原則,而后又對城市園林規劃的具體策略提出了一點建議。筆者認為做好園林設計需要從以上三個方面下功夫。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城市園林設計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園林設計中要高度重視綠地系統的規劃設計,植物的合理配置。
參考文獻:
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設計規劃的原則首當其沖的是前瞻性原則,發揮出與園區未來發展相協調的作用。其次是整體性原則,在把握園區內的規劃設計時還要宏觀兼顧與周邊園區的協調,保持園區區域的統一性,體現出現代化科技創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的科技含量。再者是適用性原則和共享性原則。適用性原則必須為人為本,創造工作、休閑、娛樂一體化的園區景觀規劃設計,通過園區之間的共享建立長期有效的交流、合作機制,達到園區資源的充分利用。
二、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的研究
(一)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
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主要包括創新理念、人本理念、生態理念、技術理念以及藝術理念。其中,創新理念主要包括了景觀元素、景觀特色節點以及空間形態表達概念;人本理念主要是為人為本,最大程度的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促使人和園區的和諧相處;生態理念需要映入生態美學,發揮自然獨特的天然之美;技術理念是要求設計時運用相關技術,最小化的減少對園區環境的污染、資源的浪費;藝術理念指園區的設計需要強化對美感的追求,發揮園區的個性。
(二)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
本文對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設計規劃的目標主要表現在園區設施齊全、植物景觀多樣,環境品質優良、環境面貌極佳、空間層次豐富和公開區域寬敞。具體來講,園區設計齊全是指餐飲、游樂、運動等應該集聚在一定的區域內,讓園區工作人員能有一個集中休閑的場所。植物景觀多樣和環境品質優良、環境面貌極佳是要求提供的園區環境中,綠蔭適度、溫度適宜、噪音可接受。對于園區的環境品質需要有和諧的園區交流環境,治安良好,沒有社會不安全隱患。對于空間層次豐富、公開區域寬敞而言則是園區道路通暢、通信良好、地下空間適度、辦公大樓之間的間隔恰當。
(三)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構架
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構建需要考慮三個層次。首先是景觀生態體系的規劃,包括對園區原生態生態系統的保護、利用生態綠廊修復園區的次生態系統和提高園區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次是景觀形象的規劃設計,涵蓋了利用強勢景點構造科技園區的總體形象、園區硬質界面控制系統的設立以及園區色彩體系的制定。最后一個方面是景觀游憩體系的規劃。必須注重豐富功能空間的設立、空間領域的界定、園區舒適度的提升。空間領域的界定又可以具體到空間的尺度、空間的出入口方式、空間界面的連續性。
(四)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特性
城市科技創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特征主要集中體現在空間舒適度、環境生態性、形象獨特性。空間舒適性需要園區景觀的設計體現出環境優美、行為自如、情感得到釋放;環境生態性需要以人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注重體現出回歸自然、享受自然所帶來的生命感;形象獨特性就是體現出與眾不同,和其他區域的園區形成鮮明的比。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