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園林;建設
在環境污染已發展為全球性問題的今天,城市園林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統,在保護和恢復綠色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方面起著其它基礎設施所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以植物造景為主,走生態園林的道路,是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效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營造空氣清新環境舒適的聚居空間、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和必由之路。
1.生態園林建設的要求
生態園林建設依據的是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原理,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多學科綜合知識,打造具有復合層次、合理生態結構、功能健全穩定、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主體的園林綠地系統。生態園林的設計和建造意味著人為的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應以保護環境為準則,對環境的破壞必須達到最小??傮w上,生態園林建設應符合以下要求:
1.1能充分反映生物的區域性特點;
1.2順應場地自然條件、當地氣候,滿足園林植物的客觀生存條件要求;
1.3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風和降水等自然條件服務園林建設;
1.4園林建設盡可能選用當地的材料以及運用鄉土植物;
1.5注重節能、降耗、減排以及減少維護和管理的成本;
1.6注重生態系統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立;
1.7發揮自然自身的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2.生態園林建設的原則和重點
生態園林的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創造最適合人類生存居住的空間,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要做好統一規劃布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合理安排綠地點、線、面、垂、嵌、環、廊相結合,建立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網絡。要遵循生態學原理,以植物群落為綠地結構單位,構筑喬、灌、草、藤組成的復合群落。
2.1協調人工植物群落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城市環境中的水、氣、土、光、熱等非生物成分,對形成人工植物群落關系密切,它既是形成人工植物群落的依托條件,又是限制人工植物群落形成的因子。由于植物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所以絕大多數的園林植物能適應城市環境。但不能忽視城市這個再造環境中某些非生物因子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如城市污染、道路鋪裝、挖埋修建等均能造成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因此在生態園林設計上應注意選擇適應性、抗逆性強的植物,注重植物的種養、管護質量,通過一定的人工干預使植物生長與環境相適應,最終建成全面系統、具有復合層次和相宜季相色彩的園林植物群落景觀。
2.2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
生物種類的多樣化,有利于豐富城市園林景觀,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審美情趣、愛好的需要。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應注意保護本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對原有生物生息環境加強保護和對新的生物生息環境的創造;保護城市中具有地帶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護鄉土樹種及穩定區域性植物群落組成,有節制地引種,防止外來生物入侵。
2.3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鄉土樹種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具有較好的當地環境適應能力,可反映區域植被的歷史,充分體現地方植物特色。同時適當選用一些經過引種馴化的外來樹種,特別是其原產地的生境與本地區近似的適應性較強的優良樹種,可以滿足城市綠化多品種的要求。生態學原理指出:“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币虼顺鞘袌@林綠地生物種類越豐富,園林綠地結構越復雜,園林綠地系統也就越穩定。合理的喬、灌、草等多層次搭配,不僅有利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也能豐富植物景觀,提高群落的生產力和生態效益。
2.4充分利用生態科技改造園林環境
目前生態園林的工程技術手段已日益多元化和豐富化,如水系生態凈化技術、生態固土護岸技術、“生物操縱”抑控富營養化技術等。這些技術手段的應用旨在改善自然環境,從而保證園林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營造濕地環境,通過立體式種植吸污能力較強、凈化作用全面的植物,并和土壤、水中的微生物、水生動物的配合作用,起到吸附、沉降和凈化環境的作用。
3.生態園林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3.1明確生態園林概念是開展生態園林建設的前提
由于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過去對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不強,生態園林的建設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我國 “生態園林”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80年代, 90年代通過不斷研究和探索,生態園林概念逐漸引入到園林建設中。對生態園林概念的正確認識,是我們建設生態園林的前提。與國外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生態園林”(以保護原野上的自然景觀為主,考慮在園林設計中與自然完全一樣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含義不同,我國的生態園林理論認為,生態園林指的是根據生態學原理,把自然生態系統改造、轉化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園林(綠地)生態系統。
3.2自然與人工的關系
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應以植物造景為主,盡量減少亭臺建筑、鋪裝等人工痕跡,在植物配置和地形、水體創造等方面盡量模仿自然景觀,包括植物的自然群落和它們的自然生境。通過觀察國外的許多成功園林設計案例可以發現,國外生態園林建設十分注意自然環境的營造,景觀設計中更提倡“親近自然”。如美國紐約中央公園,里面的水體、植被、動物都給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瑞士蘇黎世大學耶荷公園更是放任自然在公園中以類型和程度不同的荒野度自由發展,人類干預(尤其是后期的定期維護)盡可能最少,即所謂的“自然荒野”形態。我國在這方面的做法還太少,現代很多園林景觀一味追求形象化,為造景而“造景”。事實上我國古典造園手法倡導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就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容的理念。
3.3景觀與環境保護相統一
建設生態園林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景觀不應再停留在表面的美麗形式,而應更好地與自然生態系統融合,并在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美學引領下走向形式、功能與思想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因此在園林建設中應該著重“生態”二字,注意節約用水用地、對地下水的補充、恢復和保護本地特有的生態系統。前幾年我國南方某些地區為了增加綠量而大量種植速豐桉,事實上速豐桉會對土壤以及地下水保持造成緩慢的或不易察覺的負面影響,這種破壞環境的“表面”工程是十分不可取的。又如我國很多城市仍然熱衷于大面積種植草坪,建設空曠的大面積鋪裝廣場,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中占主導地位的樹木、尤其是鄉土樹木的種植比例較低,或者盲目引種、移植大樹。沒有形成植物群落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人們活動造成影響,也影響了城市綠地綜合生態效益的發揮。因此,我們在景觀建造中就要注意環境保護,適地適樹,同時還要關注節約型園林的建造以及綠地空間的拓展,強調景觀與生態的共融性,走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結論與總結:
現代園林設計具有科學、藝術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內涵,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而生態園林建設作為生態科學與園林建設相融合的工程科學體系,其對生態科學的運用應當貫穿園林設計、建設和維護的整個過程,不僅要從植物群落的生態發展角度重點考慮,更要從整個園林體系中各要素的生態發展全面考慮,保障整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童蕓.中國當代可持續景觀營建的策略研究[D].天津大學,2013.
關鍵詞:農業景觀;園林設計;運用
近年來,在全球化經濟之下,現代農業也逐步朝著全球農業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既帶有生產功能,更具有休閑娛樂觀光、旅游度假等生活服務及其改善生態環境等多元化功能。農業景觀的出現為我國園林設計增添了新的設計方向,為其提供了更為濃郁的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域色彩及其更為完整的生態自然環境,將農業景觀更好地融入到園林規劃當中,將會更加彰顯園林的自然氣息。為此,如何在園林設計中更好地融入農業景觀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農業景觀的概念和特點
(一)概念
所謂農業景觀主要是將自然農業資源作為基礎形態,在保留原始的自然元素前提下,融合農業自然景觀、農業生產生活場景等多元素的景觀,并非作為純粹的自然景觀形態或是精心雕琢的城市環境景觀。農業景觀不僅由多元素組成,更具有多重價值,如生態經濟價值、美學價值、文化教育價值等。在歐美等國家當中,農業景觀的發展是較為成熟的,在理論方面也相繼提出了農業社區和垂直農場等相關概念,在實踐方面更是提出了度假農莊、探索農場及民宿農莊等相關案例實踐,農業景觀表現形式可謂是多彩繽紛。而亞洲國家在農業景觀的實踐方面也相繼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韓國的周末農場和農園觀光、新加坡的農業生產、休閑園區及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生產銷售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縱觀我國當前的農業景觀建設來看,發展較為迅速的莫^于農業觀光園和農家樂,而農業景觀的理論和實踐上仍舊需要不斷深入和完善。我國農業文化底蘊深厚,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演變,通過園藝博覽會、農業采摘體驗園等多種形式在傳承著農業文明,這也意味著農業景觀將會以更多的表現形式來融入到居民的生活當中。
(二)特點
1.生態性
農業景觀的生態性主要是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協調性兩者組合而成。獨特的生物多樣式使得農業景觀同時帶有可持續性的特征,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景觀也逐漸成為野生動植物的半自然棲息處,以此促進農業景觀生態系統的形成。
2.審美性
審美作為人類所固有的需求,對于自然美的需求更是與生俱來。農業景觀的審美性主要體現在農作物作為自然產物的自然美和經過人工改造自然所產生的田園景觀之美。前者有動態美、感官之美及色彩之美等;后者則有廣袤無垠的沃野平原、蜿蜒盤曲的層層梯田、果木桑麻等別具一格的農田風光。
3.生產性
農業景觀與其他園林景觀形式所存在的最大區別便是生產性。在景觀表達上,農業生產是農業景觀的基礎表達形式。我國生態觀光園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主要是將農業生產作為核心,融合科普觀光、休閑體驗的一種生態園區表現形式。例如,講述未來農林大世界所呈現的農業景觀主題“匯聚現代農林科,展示未來自然田園”;又如上海昆山的丹桂苑被定為的大自然回歸的主題公園等,皆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農業景觀園區。
4.可參與性
農業景觀發展的目的在于實現社會經濟性和生態性的有機統一,所以這也意味著農業景觀還具有可參與性,重點是讓人們能夠親自參與到農業景觀當中,并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體驗農業文明,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和農業文化素養。例如,沈陽科技大學的校園設計,便充分應用了農業景觀這一元素。水稻及其地域作物、鄉土野生植物,如楊樹等皆被大量的運用,并科學劃分場地和路網。不僅有效減少了經濟投入且又便于管理,相關專業的學生能夠便于參與其中,從而形成校園景觀設計中一道獨特的田園風景線。
二、農業景觀對園林設計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一)農業景觀對園林設計的影響
部分園林設計師在設計風景園林設計時經常將農業元素運用其中,或是將田園山水元素注入公園設計中,設計出一幅幅潑墨般或是清秀婉約的田園山水風景來。同時,也有一些設計師注重農業景觀的局部特征,如將梯田式的農業景觀表現形式融入到園林設計布局中;也有的設計師為了讓人們能夠更為真實地感受農業景觀所據有的獨特性和自然性,而充分捕捉農業景觀中的自然律動元素,使得設計出來的園林景觀成為跟隨大自然系統變化的景觀系統,凸顯生態性;更有設計師為了打造出濃郁的地域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園林設計中,進一步提煉加工能夠體現地域文化風情的元素,并融入其中,以彰顯園林設計所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沉淀及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所以說,農業景觀中所帶有的獨特自然元素、文化歷史底蘊等都對設計師進行園林設計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有效擴寬園林設計的內容。
(二)延續農業歷史文脈的作用
農業景觀能夠有效提升整個園林景觀的品位與品質,同時,農業文明充分應用于園林設計中也是對我國農業歷史文脈的延續與傳承。農業景觀的發展體現了地域發展歷程,更沉淀了地域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的活化載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由于農業景觀蘊含了歷史文化、經濟社會、人情風俗及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況等要素,才使得農業景觀備受關注,且被逐漸應用到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此外,由于城市化的不斷推動發展,城市居民對于農業更是了解甚微,尤其是城市兒童,而通過在城市公園景觀、動植物園景觀等設計當中,加入農業景觀,如種植農作物等,便能夠有效使城市人們加深對農業生產、文化的認知。而設計師可將農業體驗充分融入園林景觀之中,讓整個設計自然而不委婉。人們通過農業體驗,也能夠切實體會農業景觀中地域歷史的塑造形成。
三、農業景觀在園林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一)觀賞性農作物和園林設計相結合
不同農作物的觀賞價值皆不一樣,農作物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主要從花卉、色彩及其果實等方面來進行考慮,以此來選擇出觀賞性價值較高的農作物來作為設計素材。而觀賞性價值較高的種植方式又主要從藝術化造型、片植、孤植這三個部分出發來探討園林設計中該如何應用。
農作物的藝術化造型應用主要是以種子和農作物等相結合的景觀小品形式,來將其藝術化形成農作物綠雕或是農作物種子雕塑的景觀。例如,壽光來博會園林設計就曾多次運用蔬菜造型雕塑,易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化景觀。而農作物的片植融合了極高的生產綜合效益、滿園梨花香、清新油菜花、連綿幾里麥子波浪等田園景觀融合一身,能夠直接凸顯農業景觀的獨特魅力。所以,在園林設計當中選用片植方式可采用差異性的種屬形式來設計出多彩繽紛、壯觀美麗的整體園林風光效果。例如,沈陽建筑科技大學中的校園環境設計,便片植了大量的稻田景觀,呈現出了一幅“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景象,更為校園帶來了壯美的自然田園風景。而孤植的選用主要傾向于株型較為優美或是花卉觀賞性較高的農作物,如蔬菜盆栽等,再結合園林設計中的景石水致等來形成精致的景觀。
(二)農業景觀的情景化展示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作為農業景觀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文化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域的農業呈現出別致的農業景觀。所以,在園林設計應用中,充分挖掘農業景觀的地域文化以呈現出多元化的農業景觀有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地域性的農業文明是農業景觀情景化展示的主要方式,通過地域農作物和石磨、農具等將蘊含農業文化的景觀小品相融合,能夠描繪出一幅質樸自然、生機盎然的鄉野情趣風光圖景。
例如,青u世園會博覽會中便設置了梨園春色和荷塘漁影這兩個農業情景化的展示。梨園春色的情景化主要是綜合了現有基地的片植梨樹來設計農家小院,在院子中有采用彰顯北方地域特色的現代農院形式,農院穿插梨林群落,創設出獨具民俗風情、展示農作生活服務等于一體的特色景觀。同時,在院落內更是采用了雨水花園設計,建設淺凹種植池,種植香蒲等凈化能力較強的水生作物。而荷塘漁影顧名思義便是建設基地水塘,以呈現農家魚塘景色為主,通過水車設置、農田水灌溉設施、喜水農作物如水蔥、千屈菜等相結合,以展現水質澄清、鮮魚肥美、青蔥植物、一葉漁舟的農家景色。
(三)科普體驗式的農業景觀與園林設計相結合
農業景觀最顯著地特征便是生產型,而生產的勞作過程又是農業景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都市人整天忙碌于工作當中,游離于高樓大廈,對于大自然和農作物生產勞作的認知了解不多,然而,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提倡,人們對于生態意識的認知、對于田園綠色風光的熱愛也與之俱增,尤其是在生態園林建設范圍不斷擴大的基礎上,都是人們體驗田園勞作,感受田園風光也逐漸成為一種樂趣、一種需求。90年代以來,各種蔬菜果園采摘體驗園和農業觀光園等農業景觀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當中。而以科普體驗式的農業景觀也與園林設計相融合,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不斷強化農業生產的互動體驗能夠及其游覽活動,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活動策劃,充分調動人的積極參與性,重新詮釋新型農業景觀,體現生態園林設計。
例如,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設計中,便在改造農業梯田及其運用基地起伏地形的基礎上設計了蔬果園。而該種蔬果園并非只是傳統的種植園地,而是能夠根據世界變化,凸顯種植物的觀賞性價值。同時,在該園區內還為參觀的游客提供了可休憩和品嘗果品蔬菜的場所,游客能夠同時享受品嘗農產品和親自參與農產品生產的過程,帶領游客進入和回歸鄉野的別樣體驗。此外,該蔬菜園采用了園林設計的造型手法,將科學與藝術巧妙結合,使農作物展現出別樣的群落之美。并結合美學效應及其人們的觀賞性要求,對整個博覽會進行科學配置,在為人們科普農業知識的同時又展示了相應的農作工具、設計參與活動,使得現代農業科技與古農耕文明能夠很好地結合,起到科普教育的功能。這也是當代園林設計的一大創新和進步。
結束語
農業景觀在園林設計中的運用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若想將農業景觀更好地融入到園林設計當中,不僅要重視農業景觀的相關特質特點,還應當充分挖掘農業文明當中的精華,使積極健康的生態農業元素應用于現代園林設計中,并加強對所用的農作物的養護、科學栽種不同類型的農作物。如此,農業景觀才能展示其獨特魅力。隨著應用方法的不斷更新,農業景觀勢必會成為園林建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
參考文獻:
[1]萬凌緯.農業景觀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2016.
[2]張穎.論農業景觀在園林規劃設計當中的作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01)
[3]古力扎爾?達吾提.淺談農業景觀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福建農業,2015(04)
[4]劉衍溥,農業景觀在風景園林建設中的應用――以2014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農藝園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中國科技縱橫,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