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森林資產價值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估算方法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6-0168-03
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內涵及意義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1] ,它不僅給人類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醫藥及工農業生產的原料,而且維持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支持系統(Daily,1997;歐陽志云等,1999)。由此得出生態系統不僅可以為我們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種原料或產品(食品、水、氧氣、木材、纖維等),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調節氣候、凈化污染、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減輕災害、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進而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近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有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效益評估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生態系統服務及其價值評估已經成為當今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前沿課題之一。
隨著生態經濟學、環境和自然資源經濟學的發展,國內外學者開始致力于此問題的研究,對各類生態系統進行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為及時、準確和動態的掌握生態系統功能的價值提供了依據,對國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和政府的宏觀決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2)促使商品觀念的轉變;(3)促進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4)促進環保措施的科學評價;(5)為生態功能區劃和生態建設規劃奠定基礎(引自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
(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構成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源于它的功能,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多樣的,決定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也是多樣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于1993年組織一些專家編寫了《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指南》,將生物多樣性價值劃分為五種類型,即:具顯著實物形式的直接價年進行的“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項目,王健民提出生物多樣性總經濟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價值、潛在使用價值和存在價值四個方面。歐陽志云等學者又將其分為:直接利用價值、 間接利用價值、選擇價值、存在價值[3]。雖然不同的學者對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給出了不同的分類,但總體上都是圍繞著利用價值和非利用價值進行研究的。
(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估算方法
美國康斯坦扎等人在測算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首先將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分為十七類子生態系統,之后采用或構造了物質量評價法、能值分析法、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影子價格法、影子工程法、費用分析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人力資本法、資產價值法、旅行費用法、條件價值法等一系列方法分別對每一類子生態系統進行測算,最后進行加總求和,計算出了全球生態系統每年能夠產生的服務價值[4]。隨后依據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市場發育程度,將以上的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經濟價值的評估研究方法歸結為四類:(1)實際市場評估技術,對具有實際市場的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以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作為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評估方法主要包括市場價值法、費用支出法。(2)替代(隱含)市場評估技術,生態系統的某些服務雖然沒有直接的市場交易和市場價格,但具有這些服務的替代品的市場和價格,通過估算替代品的花費而代替某些生態服務的經濟價值,即以使用技術手段獲得與某種生態系統服務相同的結果所需的生產費用為依據間接估算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這種方法以“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來估算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評估方法較多,包括替代成本法,生產成本法― 機會成本法、恢復和防護費用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費用法(TCM),資產價值法或享樂價值法(HPM ),以及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資本法、預防性支出法、有效成本法等。(3)假想(模擬) 市場評估技術,對沒有市場交易和實際市場價格的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純公共物品),只有人為地構造假想市場來衡量生態系統服務和環境資源的價值,其代表性的方法是條件價值法(CVM)。(4)空間―能值分析技術,包括生態足跡法和能值分析法,目前由于其不夠完善應用較少[5]。
1.實際市場評估技術
費用支出法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評價生態服務功能的價值。它以人們對某種生態服務功能的支出費用來表示其經濟價值[6]。例如,對于森林景觀的游憩價值,可以用游憩者支出的費用總和(包括往返交通費、餐飲費用、住宿費、門票費、入場券、設施使用費、攝影費用、購買紀念品和土特產的費用、購買或租借設備費以及停車費和電話費等所有支出的費用) 作為森林憩的經濟價值。它僅能評價森林游憩的使用價值,不能評價非使用價值,如該方法不能說明游憩者較少的(熱帶雨林)森林的游憩價值。
市場價值法:市場價值法與費用支出法類似,適合于沒有費用支出的但有市場價格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 [7]。理論上,市場價值法是一種合理方法,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價方法。如計算產品提供功能價值多采用市場價值法來計算,以農產品為例可有:
Va = ΣQa,iPs,i (1)
式中:Va為農產品的價值(元):Qa,i為當年第i 類農產品數量;Ps,i為第i 類農產品價格。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進行調整。如果涉及到整個生態系統由于其功能種類繁多,而且往往很難定量,實際評價時仍有許多困難。
2.替代市場價值法
替代成本法:在生態系統遭受破壞之后人工建造一個系統來替代原來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費用來估計生態系統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如水循環功能價值可用替代成本法計算,以農業水循環為例可列為
Vw=a×(Q1-Q2)×Pw (2)
式中:Q1為農業用水總量,Q2為農業排水總量,Pw為水價,a為調整系數。
影子價格法: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市場價格取決于市場供求狀況,當供求均衡時,價格趨于穩定,此時需求者為多購買單位貨物所支付的價格―邊際產品價格,恰好等于供給者多生產單位貨物的生產成本―邊際生產成本。該均衡狀態下的市場價格,即為線性規劃所求的影子價格。資源優化配置的線性規劃中存在對偶規劃,一旦實現了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各種資源的最優價格就是影子價格。當社會處于某種狀態時,影子價格能更好的反映各種資源的價值、市場的供求狀況以及資源的稀缺程度,使資源配置向優化方向發展。如果排除市場價格不合理因素后計算的結果已不同于線性規劃所描述的的影子價格。影子價格的基本計算方法大致有兩類:總體均衡分析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前者雖然理論上比較嚴密,但是應用比較困難,后者則需要根據分析對象的特點和所處的供需環境來具體確定影子價格。機會成本屬于后者,目前此種方法主要應用于生態環境供水效益的計算 [8]。
影子工程法:又叫替代工程法,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當生態系統某些功能難以直接進行估算時,可借助于能夠提供類似功能的替代工程即所謂的影子工程的價值來替代該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如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很難直接進行價值量化,但可以尋找一個影子工程。如修建貯存與森林涵養水原量同樣水量的水庫,則該水庫的價值就可以替代該森林涵養水源的價值。姜文來等分別用影子工程法對森林涵養水源的價值進行了評估[9~[10]。
旅行費用法(TCM),TCM的設想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霍特林于1947年提出的。他認為,可以應用經濟學的需求理論,按照游客到達國家公園的旅行距離和對國家公園訪問率之間的經驗關系,估計出人們對國家公園的需求,進而計算國家公園對游客產生的總效益,其應該等于游客的旅行費用支出加上消費者剩余。簡單的計算方法為Vt=P×Sp(P 為旅游人數,Sp為旅游者平均費用)。TCM模型分為分區旅行費用模型(ZTCM)與個人旅行費用模型(ITCM)。它的最大貢獻是對消費者剩余的創造性應用[11],其主要原因有:人們常用市場價值表示商品的經濟價值,但像森林游憩這樣的“公共產品不僅沒有市場交換,而且沒有市場價格;消費者剩余是根據商品市場價格資料計算除了的,但森林游憩沒有市場交換和市場價格,因而其消費者剩余沒辦法計算出來;它的有點在于提出了游憩商品可以用消費者剩余作為其價值的評價指標,并計算出其數值。同時,它又有它的局限性,只能評價森林游憩的使用價值,不能評價其非使用價值。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資本法:生態系統服務的變化有時會影響人類的健康。它主要表現在:因污染致病、致殘或早逝而減少本人和社會的收入;醫療費用的增加;精神或心理上的代價等。疾病成本法用來計算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損害函數為基礎,把人們接觸到的污染水平與健康狀況聯系起來。人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資本法包括以下步驟:(1)確定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2)確定污染作用下發病率的增加量;(3)使用治療成本、工資損失和生命損失去估計患病和過早死亡的成本[6]。
防護和恢復費用法:用于評估水土流失、重金屬污染、土地退化等環境破壞或噪聲、危險品和其他污染造成的損失。其基本思想是:用恢復被破壞的環境(或重置相似環境)或避免某種污染的費用來表示該環境污染造成損失的價值的費用來表示該環境的價值。例如,某地濕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后,要恢復到原來狀態所需的費用,或確保使其不被遭到破壞所需的費用。
資產價值法:把環境質量看做是影響資產價值的一個因素,當影響資產價值的其他因素不變時,以環境質量惡化引起資產價值的變化額來估計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稱為資產價值法。例如,用房屋資產價值變化來估計大氣質量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或收益:房屋的價格受房屋特性(如大小、新舊、結構類型等)、四鄰條件(交通便利程度、周圍學校、商店等情況)和環境質量的影響,通過調查并使用多變量分析建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計算出大氣質量變化引起的房屋價值的變化,說明大氣質量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或收益。目前應用此類方法較少。
3.假想市場法
條件價值法(CVM),也稱調查法和假設評價法,通過假想市場詢問人們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支付意愿(WTP)或受到損害后的受償意愿(WTA)來評估環境物品或服務的價值。它的核心是直接調查咨詢人們對生態服務功能的支付意愿,并以支付意愿和凈支付意愿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12]。在實際研究中,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在一系列假設問題下,通過調查、問卷、投標等方式來獲得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和凈支付意愿,綜合所有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和凈支付意愿來估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根據條件價值法計算公式:
E(WTP/WTA)-Pibi[13](3)
式中:E(WTP)為被調查者平均支付意愿,E(WTA)為被調查者平均補償意愿,Pi被調查者選擇某數額的概率,bi為投標數額進行計算;再結合當地實際根據被調查者表達出的WTP 或WTA 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進而確定價值影響人群最大WTP或最小WTA,實現評估非市場物品價值目的。
條件價值法與其他方法相比它特別適宜于對那些非使用價值占有較大比重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因此,他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有效的科學依據。但它也有一定的缺點,主要是假想性和存在偏差,這需要在問卷設計和調查過程中采取具體的辦法以減小或克服它的缺點。
三、小結
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文獻數量上升速度很快,而且從不同生態系統的類型、大小、組成結構、尺度規模、發展進程等多方面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涉及到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很多類型的生態系統人們并沒有搞清楚它具體有那些方面的功能和服務,或是以哪些功能為主,同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還存在著時空變化,無法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做出精確的計算。而且,一些定量化數據是直接套用其他國家的估算方法和依據其他國家的標準而獲取的,各國之間不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在自然資源狀況上都存在著極為顯著的差異,所以中國目前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計算領域還存在著很多缺陷,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須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特征和特定的區域環境進行周密考慮,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轉換,以提高評價結果的精確度。
參考文獻:
[1]Daily G C( ed.).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7.
[2]UN EP.Guidelines fo r Country Study on Bio logicalD iversity.Oxfo rd: Oxfo rd U niversity P ress,1993.
[3]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1999,(5).
[4]Costanza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387): 253-260.
[5]秦艷芳,周可法,孫莉.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方法研究[J].新疆地質,2008,(1):100-106.
[6]宋,王麗,董小林.西安環境污染經濟損失估算與分析[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56-61.
[7]Ronnback P.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the economic value of mangrove forests in seafood produc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
29:235-252.
[8]溫善章,石春先,安增美,等.河流可供水影子價格研究[J].人民黃河,1993(7):10-13.
[9]姜文來.森林涵養水源的價值核算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3,(2):34-40.
[10]李晶,任志遠.秦巴山區植被涵養水源價值測評研究[J].水土保持學 報,2003,(4):132-134.
[11]陳英.森林環境資產非市場價值評估方法探析[J].美中經濟評論,2005,(3):76-78.
[12]石惠春,趙勇,楊二俊,胡青云,王芳,梁仲靖.基于CVM的民勤綠洲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7).
[13]石惠春,趙勇.生態系統服務恢復價值的WTP與WTA對比分析――以石羊河下游民勤綠洲為例[G]//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
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2007.
On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Estimation Methods
BAI Yu-fen1,2,SHI Hui-chun1
(1.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2.Minhe High School,Minhe 810800, China)
【關鍵詞】水庫建設; 生態系統; 生態資產;影響評價; 價值評估
中圖分類號:TV6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水庫建設對生態資產的影響
水庫是在原河流上攔河筑壩并淹沒了流域內部分景觀后形成的。由于各個水庫建設規模以及所在河流的生態系統特征不同, 導致水庫建設對生態資產影響程度不一樣?;\統而言, 流域內包含有河流、濕地、森林、農田、城鎮, 棲息有多種植物、動物, 并有人類居住生活, 攔河筑壩建庫對這些自然資產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都有可能產生影響。
1、水庫建設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河流生態系統是河流內生物群落和河流環境相互作用的統一體, 是包括陸地河岸生態系統、濕地及沼澤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等一系列子系統組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應該是動態的、開放的、連續的系統, 是從源頭諸多小溪開始, 流經上游和下游并最后到達河口的連續整體。河流流域生態系統具有自己相對穩定的組成、結構和功能, 攔河筑壩對河流生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有些影響是不可逆轉的。從河流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及功能分析, 主要影響包括對河流生境的影響,如河流結構、水文情勢、泥沙輸送等; 對生物資的影響, 如重要生物群落、生物多樣性、初級生產力等; 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 如累積疊加效應等。
2、水庫建設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按生境特點和植物群落類型以及生態敏感程度, 水庫蓄水淹沒陸地生態系統的類型包括森林、草原、文物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等地區, 使一些陸地植被、珍稀動植物和重要景觀消失, 嚴重時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3、水庫建設對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影響
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是介于自然系統與人工系統之間的特殊系統。這三個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 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與流通, 形成具有一定穩定結構和功能的復雜系統。復合生態系統有自身的整體性、復雜性、共生性與協同性, 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調節的自組織功能。水庫建設造成的大量淹沒, 對復合生態系統有著較大的影響,對復合生態系統中的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人類生態系統的影響尤其嚴重。
4、對水環境的影響
水庫建成后, 由于流速減緩, 水深增加, 原庫區河段天然流動水體的自凈能力減弱, 在水庫蓄水初期, 由于淹沒后植被等有機質的分解和淹沒區土壤中有營養物質的釋放, 庫區及壩下游水質有可能會出現富營養化甚至短期惡化。在流速小且水較淺的局部庫灣、與干流交界的支流回水區以及支流庫尾可能出現不同程度富營養化。但就水庫整個水體而言, 特別是交換率較高的水庫, 僅由于生境的改變而導致出現富營養化的可能性較小。高壩大庫改變了水體水溫結構, 壩前庫區水體水溫呈現明顯垂向分層現象, 水庫下層水體的水溫常年維持在較穩定的低溫狀態。梯級高壩水庫將使低溫產生疊加現象。水溫結構的改變, 將對水生生物等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引水式和混合式水電開發, 如果未考慮壩下河段生態流量, 將會形成在一定長度河段內季節性或全年性脫水, 造成河流生態需水量不足。
二、水庫生態資產價值評價
在水庫建設中, 爭論的焦點是水庫建設對生態的影響問題, 其中導致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態評價的計量標準和評估理論不完善。攔河筑壩對生態系統產生了多種影響, 其終級結果是使自然資產的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發生改變, 從而影響生態資產的價值。因此應重點對水庫建設后生態資產的價值進行評價, 建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化的核算理論和方法。
1、水庫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
水庫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的價值可分為具有直接使用價值的產品生產功能和具有間接使用價值的生命支持系統功能兩大類, 產品生產功能是指水生態系統提供直接產品或服務維持人的生活、生產活動的功能, 主要包括淡水供應、水力發電、內陸航運、水產生產等; 生命支持系統則是指水生態系統維持自然生態過程與區域生態環境條件的功能, 主要包括生態支持、環境凈化、災害調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休閑娛樂等功能。產品生產功能、生命支持功能構成了水生態系統的生態資產價值。水庫生態系統特別在淡水的貯存、供應、調節方面及在水電開發、航運、漁業利用方面, 蘊藏著比原生態系統更為可觀的生態資產價值。
2、水庫建設對生態資產影響的評估方法
生態資產評估基本內涵,生態資產評估是生態經濟學者從經濟價值角度, 運用科學方法, 對生態資產的各種類型經濟價值及總經濟價值進行評定和估算。生態資產估價包括自然資產的估價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估價。有時是直接對生態資產從整體上進行估價, 包括自然資產估價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估價。生態資產評估一般遵照預期收益( 福利) 原則、最有效使用原則、近似精確原則。
生態資產評估方法,生態資產中的自然資產或具直接使用價值的資產, 凡可以商品化或市場化的, 可以采用一些比較成熟的資產估價方法, 如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可分為兩類, 一是替代市場技術,它以“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 評價方法有費用支出法、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等; 二是模擬市場技術, 它以支付意愿和凈支付意愿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條件價值法也稱調查法和假設評價法, 它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中應用最廣泛的評估方法之一。條件價值法適用于缺乏實際市場和替代市場交換商品的價值評估, 是“公共商品”價值評估的一種特有的重要方法。
3、水庫生態資產評估中需重點研究的問題
水庫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與機制研究,水庫建成蓄水后, 淹沒區內河流等生態系統經過擾動、適應及演替發展, 逐漸發育成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從而由河流流域內的原生態系統演變成為新的水庫生態系統。水庫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也許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系統受干擾階段, 或舊系統解體階段, 即攔河建壩后, 原流域內生態系統受干擾損害、平衡失調、系統衰退甚至崩潰解體; 二是系統適應階段, 或新系統發展階段, 即水庫蓄水后,新的水庫生態系統在擾動中開始發育、發展到趨于穩定; 三是系統穩定階段, 或系統演替階段,即隨著時間的延續, 水庫生態系統經歷擾動、穩定、再擾動、再穩定的若干個亞穩態發展后, 直到頂級穩態的形成。
水庫建設對生態資產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建壩前河流流域淹沒區內原復合生態系統價值( 自然資產價值及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 評價指標體系、建壩后新形成的水庫生態系統生態資產及水庫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體系等。通過完善水庫工程建設的生態影響評價, 探索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及政策環評, 強化生態監管, 研究完善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政制度、決策責任制度; 完善“綠色大壩”環境評價、認證制度, 依法環評、科學環評, 使水庫工程建設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參考文獻:
[1]王健民,王如松.中國生態資產概論[M]. 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2]丁圣彥等.生態學--類生存環境的科學價值觀[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176- 276.
[3]歐陽志云,王如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價值與可持續發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00, 23( 5) : 45- 50.
[關鍵詞] 公益性生物資產;價值計量;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
一、引言
在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準則中,第一次提到了公益性生物資產,確實了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涵義和成本,指出公益性生物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但是對于公益性生物資產價值的計量沒有給出詳細的規定。準則認為,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價值按照歷史成本計量,筆者認為這一規定值得商榷。資產成本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資產的歷史價值。那么,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價值究竟該如何計量?
二、公益性生物資產涵義、特征及確認
(一)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涵義
公益性生物資產,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按照會計核算方法的不同,生物資產可以劃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公益性生物資產目的與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有著本質的不同,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的目的主要是直接給企業帶來經濟收益,但是公益性生物資產的目的主要是防護保護生態自然環境,不會給企業直接帶來經濟收益,但具有隱性收益,企業能夠從其他相關方面獲得隱性經濟收益,例如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能夠防風固沙保護水土,水源涵養林能夠美化環境,因此,公益性生物資產價值的計量,不能僅僅只考慮資產本身的價值,還要考慮與其相關的隱性價值。
(二)公益生物資產的特征
一是公益性生物資產具有流動和非流動資產的性質。公益性生物資產生產經營過程依托于土地,離開土地無法生存,具有非流動資產的性質,同時,其自身價值不斷增值,具有流動資產性質。二是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存在具有永續性。這一特征是由林木資產性質決定的,在我國,林木資產受到國家森林法的保護,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各個林業單位的采伐數量,來保證林木經營的永續性。三是公益性生物資產預期價值具有綜合性。其價值不僅僅在于林木本身價值,還體現以林木為生存條件的林內動植物、微生物等在內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環境。因此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價值具有綜合性特點。
(三)公益性生物資產的確認
確認是指通過一定的標準,辨認某項交易或事項是否符合會計要素的標準,如何核算以及最終在會計報表中如何反映的過程。會計確認按照確認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初始確認和再確認。某項資產的確認不僅要符合資產的涵義,而且要滿足資產的確認條件:與該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與該資產有關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
公益性生物資產確認要考慮下面幾點:一是公益性生物資產是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林木資源。擁有是指擁有該資產的產權,控制是指控制著與該資產相關的風險和報酬。企業未擁有或者控制的生物資產不能確認為公益性生物資產。二是公益性生物資產能給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公益性生物資產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收益,但是通過對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帶來隱性潛在的利益,也符合資產的確認條件。三是公益性生物資產相關成本能夠可靠計量。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成本不同于一般資產的成本。林木類公益性生物資產成本只能估算,對天然林木的成本更難以估算。新準則規定天然林木類生物資產要按照名義金額確認。估算成本或者名義金額確定成本都顯示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四是林木類公益性生物資產是由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只有由已經完成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資產才能確認為公益性生物資產。
三、資產價值計量方法的比較
資產價值計量是對資產價值進行測算的一種活動,計量方法因資產的不同有著不同計量方法,按照分析原理和技術路線不同,這些方法可以歸納為市場法、成本法與收益法。
(一)市場法
市場法是利用市場中類似的資產的交易價格,經過對比分析以測算資產價值的方法。市場法的核心是要找到可靠的對比參照物,計量資產和對比資產要高度的相似。應用市場法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要有一個接近完全競爭有效的資產市場;二是比照資產和被評估資產相互對比的指標數據能夠搜集到。市場法是最簡單有效的資產評估方法,能真實有效反映資產市場價值,其相互對比的指標數據能夠直接從市場取得,評估值能夠真實地反映資產的現實價格,評價結果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市場法的使用需要競爭有效活躍的市場作為前提。公益性生物資產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存在一個充分活躍有效的資產交易市場,并且可供參照的生物資產很難選取,因此,不適合采用市場法來計量公益性生物資產價值。
(二)成本法
成本法是估計出被評估資產重置成本,估算出被評估資產的貶值,用重置成本減去各種貶值后的價值即是被評估資產的成本。采用成本法評估資產,一是要測算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二是要根據被評估資產使用壽命測算被評估資產的各種貶值,最后測算出被評估資產的價值。這一方法充分考慮了資產的有形和無形損耗,評估結果相對合理,被廣泛應用,但是成本法測算工作量比較大,而且要以歷史相關數據為依據。
公益性生物資產依附于土地存在,一般情況下不會重置,測算重置成本較為困難。公益性生物資產的使用年限一般都比較長,因土地的稀缺性、林木資產生長的緩慢性和增值性,不會存在貶值情況。因此,也不適合采用成本法來計量公益性生物資產價值。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將被評估資產的預期收益按照預期折現率折現來測算資產價值的一種方法。收益法是目前較為成熟、使用較廣的評估方法。收益法認為,資產未來的收益決定其價值,未來收益越高,資產的價值越大。收益性的應用前提:一是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量化;二是折現率確定;三是資產未來收益的年限確定。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未來收益體現在經濟收益、生態收益和社會收益三方面,可以用未來的現金流量來測算,滿足第一個前提。折現率可以選擇預期收益率或者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平均利潤率,滿足第二個前提。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永續性決定了不滿足收益法的第三個前提。因此,不能直接使用收益法來計量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價值。
四、公益性生物資產價值計量方法――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
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是對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未來收益的現金流量及其風險進行預期,然后選擇合適的折現率,將未來收益現金流量折合成現值的方法,是未來年限假設無限大的收益法的改進形式。其計算公式可以寫為
,其中P為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價值,NCFt為第t年收益的現金凈流量,K為預期收益的折現率,t∞表示未來使用年限趨向于正無窮大。未來現金流量法既考慮了公益性生物資產未來收益的綜合性,又考慮到使用年限的永續性,還通過設置合理的折現率規避了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因此,能比較科學的計量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價值。
五、結語
公益性生物資產是當下會計領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涵義和本質,指出其目標具有公益性。然后結合資產的特點,論述了公益性生物資產的特征。其次明確了其確認的條件。再次,對比分析了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種價值計量方法的具體應用程序和優缺點。最后,在上述基礎上,對收益法進行改進,提出采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來計量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價值,以期能夠科學準確的測算其價值。
[參 考 文 獻]
[1]儲姍姍.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評估問題探析[J].會計之友,2012(12)
[2]盧登琴.對生物資產準則的進一步完善[J].財會月刊,2013(1)
[3]徐漢峰.公益性生物資產的計量與確認[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4]孟全省.生物資產會計的探討[J].中國農業會計,2002(7)
關鍵詞:林木資產 林木資產特點 會計核算
隨著林木資產市場交易量增加,以及其在我國經濟市場所占的比例逐漸增長,人們對林木資產的認識逐漸加深,深刻意識到林木資產會計核算的重要,本文結合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及林木資產的特殊性,對林木資產的會計核算和相關賬務處理進行探討。
一、林木資產的定義和特點
(一)林木資產的定義
林木資產來源于森林資源,但并不是森林中的所有物種都可以歸類于林木資產,比如:菌類、灌木叢、灌木下的微生物等。林木資產是指由企業所有或控制,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活立木。從“林木資源”過渡到“林木資產”需要滿足以下幾點:(1)可當作企業的經營對象,而且在未來可變成具有價值的實體;(2)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并且可以精確計量;(3)可以用貨幣來衡量它的價值,也能以商品的形式進行交換。
(二)林木資產的特點
1.林木資產弱變現性和風險性。林木資產因為生長周期較長,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雖然經營者的主要目的是讓其成為商品林,但是伴隨著其生長的同時還擔負著生態調節的任務,因而在采伐時會受到相關政策制度規定的限制;林木資產是一種介于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特殊資產,不同于流動性較強的股票、債券、基金,其變現能力很差;林木資產在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火災、蟲災等自然災害,因而,其價值在核算時具有不確定性,從而給投資者帶來風險。
2.林木資產核算的復雜性。林木資產是在自然因素和人工培養共同作用下生長的,再加上它的自然增值性,使其核算變得較為復雜。林木資產不同于固定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計提折舊,其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上升。林木資產這一獨有的特性,要求其經營者在會計核算時應該妥善處理。
3.林木資產經營效益的多樣性。林木資產在作為商品林為人類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創造生態價值。林木資產的經營者種植林木資產的主要目的是為其創造經濟利益,在交易的同時,價值發生了轉移,在這一層面它和普通的資產沒有區別,但是林木資產本身具有的吸收二氧化碳、防止水土流失、防風的作用,也表明林木資產在為經營者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充分體現了其經營效益多樣性。
4.林木生產循環較慢。林木資產不同于一般的工業產品,每天都有很大的產量,其形成原木的周期較長,一般需3―5年。另外,在培育下一批樹木時要重新對它所需要的相關成本進行匯總核算。
二、林木資產核算的基本內容
(一)林木資產的對象、分類
依據《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本文將林木資產劃分為公益性林木資產、消耗性林木資產、生產性林木資產進行會計核算。
(二)核算期的確定
公益性林木資產的核算期,分為郁閉前發生的種子選取加工費、林木土地購買費、建設設施費,考察設計費,樹木培育費以及其他相關費用,郁閉后發生的管維護費用。郁閉的時間一般是3年到5年,生長緩慢的還有10―15年的,一般視樹種的不同而定。
生產性林木資產的核算期,包括種子選取加工費、林木土地購買費、建設設施費、考察設計費、樹木培育費以及其他相關費用。通常情況下,時間是3年,在這3年后發生的支出要計入當期的損益。
消耗性林木資產的核算期可參考公益性林木資產。
(三)林木資產核算的基本前提
林木資產應按《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進行核算。并且要嚴格遵守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這些國家公認的基本假設。由于林木資產具有一些其他普通資產所不具有的特性,所以除遵循以上四個基本假設外,還要注意林木資產商品化、計量的單位多樣化等特征。
(四)林木資產的會計確認
會計確認是按照一定的標準來辨認是否對發生的經濟業務作為會計要素加以記錄和報告,這是會計計量的前提和基礎。資產要素的確認是會計確認的核心。資產的確認是指將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項目納入資產負債表或損益表的過程。可以被確認為林木資產的條件有:(1)林木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擁有;(2)它的經濟利益最終會流入企業;(3)它的成本可以可靠的計量。但是由于林木資產具有隨時間增值的特性,因此,在會計確認時要考慮其特性,避免出現誤差。
(五)林木資產核算方法
森林資產是一種復合型的資產,因為林木是在土地里生長出來的,土地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形成林木資產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在對林木資產進行價值核算時,不僅要核算林木生長期間支付的相關費用,還要把土地為林木做的貢獻計算在內,因而計算起來相對復雜。
歷史成本法和現行市價法是核算林木資產時經常使用的方法。現行市價法是按照林木資產在期末可為企業帶來的總價值進行入賬,歷史成本不納入核算中,這樣的確可以充分體現出林木資產的現行價值,但是采用這一核算方法也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需要一些參照物對比才可以準確確認其價值,又由于我國林木交易市場還處于發展中,參照物缺乏,因此通常需聘請專家進行價值評估,但由于評估費用較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使用具有局限性。在實際工作中,更多的是采用歷史成本法。歷史成本法會計核算操作起來簡單、高效,其優點是在核算林木資產價值時考慮了林木資產生長期間發生的全部費用,并按實際支出入賬,盡管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火災、蟲災等自然災害,并受這些非人為的自然因素的影響,使林木資產減產,價值發生變動,但是在會計核算時可以采用備注說明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如實反映林木資產的價值。
三、林木資產相關賬務處理
(一)消耗性林木資產
在A林場內已郁閉的用材林遭到火災, 因為火勢蔓延較快,很多樹木已經沒有辦法正常生長,給A林場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與A林場臨近的幾家林場也遭到很大的損失。經評估,其現值為46 000元。上一年買入樹苗時花費76 450元。賬務處理為:
借:林木資產減值損失 30 450
貸:跌價準備――消耗性林木資產 30 450
借:本年利潤 30 450
貸:營業外損失 30 450
(二)生產性林木資產
B企業在1月種了10畝的菠蘿,在菠蘿樹的培育生長期發生的相關成本為13 500元,在菠蘿成熟時,為了提高菠蘿的產量,B企業請了專家對果樹的生長情況進行勘察并維護,總共花費4 000元, 在收成時,菠蘿賣價30 000元,運輸費5 000元。假設每年計提折舊為7 500元。具體賬務處理如下:
1.菠蘿未成熟時:
借:生產性林木資產――未成熟生產性林木資產
13 500
貸:銀行存款 13 500
2.菠蘿成熟時:
借:生產性林木資產――成熟生產性林木資產
13 500
貸:生產性林木資產――未成熟生產性林木資產
13 500
3.正常生產期費用的核算:
借:林業生產成本――人工費 4 000
――運輸費 5 000
貸:銀行存款 9 000
借:生產性林木資產生產成本 7 500
貸:生產性林木資產累計折舊 7 500
4.菠蘿成熟結轉入庫:
借:庫存商品 13 500
貸:生產性林木資產――成熟生產性林木資產13 500
5.菠蘿銷售時:
借:銀行存款 30 000
生產性林木資產累計折舊 7 500
貸:生產性林木資產 13 500
營業外收入――處置非流動資產利得 24 000
6.期末結轉:
借: 生產性林木資產生產成本 13 500
貸:庫存商品 13 500
(三)公益性林木資產
恒生養魚基地為防止水土流失在去年3月份種植20畝的水土保持林(防護林)。種樹期間,發生人工費20 000元、良種試驗費48 000元、調查設計費1 000元、撫育費2 000元,相關成本支出2 500元。其賬務處理為:
借:營林成本――公益性林木資產(柳樹) 73 5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20 000
良種試驗費 48 000
調查設計費 1 000
撫育費 2 000
銀行存款 2 500
在郁閉成林時:
借:公益性林木資產 73 500
貸:營林成本――公益性林木資產(柳樹) 73 500
四、林木資產核算應注意的問題
(一)自然生長和人工撫育的區別
自然生長的林木資產和人工撫育的林木資產在核算應當計入的相關費用是不同的。自然形成的林木資產不需要選種、育苗這些費用,因為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只是在林木資產生長期間進行護理、打藥、施肥、除蟲,它屬于半人為撫育,所以只要計入這些相關的后續費用。但是完全人工撫育的林木資產卻不同,它從樹種到樹苗再到成木都是需要人工來完成,因此在進行會計核算時,要把從樹種到成木發生的所有相關費用計入其中。
(二)如何準確反映林木資產價值
在林木資產生長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自然因素影響其價值。例如:火災、蟲災等。在遇到這些情況時應當上報相關部門,待審批后,沖減林木資產。南北方土壤的酸堿度以及天氣也是影響林木資產生長的因素。北方的四季溫差較大,南方四季溫差變化較小,當然沿海城市要酌情考慮這些因素,這些因素如果不加以考慮,會影響會計核算的精確程度,所以這一點必須注意。
林木資產是一項特殊的資產,其會計核算相較于其他資產核算復雜,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很多,例如:折舊的計提、不同品種不同樹齡的價值的度量、生長帶來的價值變動、計量單位的選擇等。在核算的過程中不僅要充分反映出林木資產的價值,而且還要注意成本效益性原則和謹慎性原則。隨著國家對林木資產重視程度的提高以及林木交易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健全林木資產的會計核算體系,認真學習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準確領會其內涵,并在實務中加以正確應用。J
參考文獻:
[1]蔡月梅,楊德利.我國生物資產會計核算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12):36-38.
[2]劉揚.林業生物資產計量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06):140+227.
[3]段禾青,鄭倫卉.消耗性林木資產成本核算[J].中國農業會計,2015,(04):28-29.
[4]王俊芳.林木資產核算[J].農村財務會計,2015,(05):40-44.
[5]鄭倫卉,段禾青.關于林木資產核算若干問題的探討[J].湖北林業科技,2015,(02):67-69+85.
[6]陳輝.營林生產成本核算問題理論分析[J].科技展望,2015,(18).
[7]張兆花.森林資源資產會計核算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5,(11):114-115.
[8]段禾青,鄭倫卉.消耗性林木資產成本核算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5,(11):45-46.
[9]鐘嵐.農業企業生物資產的會計核算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06):45-46.
[10]劉世廣.林業會計在林業系統中的重要性[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2).
[11]翁大鋼.林木資產核算[J].農村財務會計,2014,(07):42-44.
[12]鄭洪涌.HX農場生物資產會計核算問題研究[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5.
[13]鹿晶,蘇爽.生產性林木資產會計核算問題研究[J].綠色財會,2012,(03):12-15.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和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全球的生態環境不斷遭受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評估就是根據特定的目的,選擇具有代表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評估指標和方法,對生態環境的質量優劣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別;主要包括了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草地資源、水資空氣質量及土地荒漠化等要素。然而氣候要素對這些要素存在著巨大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因此進行氣象生態環境評估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態環境質量評估的發展概況
生態環境系統是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各種活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個龐大復雜的多因素系統。隨著人口迅速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態環境系統的退化已成為普遍現象[1]。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就是根據特定的目的, 選擇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別。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評估體系針對范圍較廣,根據評價區域劃分主要有各省域生態環境評估、城市生態環境評估、農村態環境評估、縣區生態環境評估、旅游景點生態環境評估乃至個別具有典型特征的具體小區域生態環境評估。根據評價對象劃分主要領域有森林生態環境評估、濕地生態環境評估、城市森林生態環境評估、海洋生態環境評估、流域生態補償、森林景觀資產價值評估和碳評估七大領域。但各評價體系著重評價研究區域各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相對好壞,各次評價結果縱橫向可比性差。因此,建立科學合理、可比性強、操作簡單易行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和方法,對正確評價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及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主要類型及及計算方法
在分析生態環境各要素和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6年《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指標體系,吸取李如忠、李曉秀、屠玉麟等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成功經驗,筆者選用5個相對獨立的評價系統因子,即生物豐度系統因子、土地退化系統因子、自然資源系統因子、人類活動影響系統因子和環境質量系統因子[2-4]。利用層次分析法獲得因子的權重,利用加權疊加法計算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EQI),綜合評價研究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
(1)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及計算方法
評價指標選取要求具有代表性、全面性、綜合性、簡明性、方便性、適用性;所選取指標能夠反映生態環境本質特征,盡可能反映自然、生態和社會特征,能夠反映環境保護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特征;同時,指標盡可能地少,評價方法盡可能地簡單,指標的數據要易于獲得和更新,指標易于推廣應用。
a、生物豐度指數:是指衡量被評價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豐貧程度。
生物豐度指數=Abio×(0.5×森林面積+0.3×水域面積+0.15×草地面積+0.05×其它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bio,生物豐度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b、植被覆蓋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林地、草地及農田三種類型的面積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植被覆蓋指數=Aveg×(0.5×林地面積+0.3×草地面積+0.2×農田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veg,植被覆蓋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c、水網密度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河流總長度、水域面積和水資源量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水網密度指數 = Ariv×河流長度/區域面積+Alak×湖庫(近海)面積/區域面積+Ares×水資源量/區域面積
―― 式中:Ariv,河流長度的歸一化系數;Alak,湖庫面積的歸一化系數;Aress
水資源量的歸一化系數。 備注:計算值大于100時,一律按100計算。
d、土地退化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風蝕、水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和工程侵蝕的面積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土地退化指數=Aero×(0.05×輕度侵蝕面積+0.25×中度侵蝕面積+0.7×重度侵蝕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Aero,土地退化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e、污染負荷指數:是指單位面積上擔負的污染物的量。
污染負荷指數=(O2×0.4×SO2排放量+ol×0.2×固廢排放量)/區域面積+ACOD×0.4×COD排放量/區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O2,SO2的歸一化系數;ol,固體廢物的歸一化系數,ACOD,COD的歸一化系數。備注:計算值大于100時,一律按100計算。
(2)生態環境質量指數計算方法及評價分級
生態環境質量指數計算方法
生態環境質量指數=0.3×生物豐度指數+0.2×植被覆蓋指數+0.25×水網密度指數+0.15×(100-土地退化指數)+0.1×(100-污染負荷指數)
生態環境質量分級
根據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將生態環境質量分為五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見表1。
(3)其他常用指標
a、大氣:大氣背景值、降雨pH值。
b、土壤:土壤類型、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質量(肥力、水分、質地、厚度)。
c、水:地表水狀況、地下水狀況。
d、氣候:年降水量、降水分布均勻度、災害性天氣日數、無霜期、蒸發量、常年風速。
e、景觀:綠色植被率、人均綠地面積、農區土地與植被的比例、景觀和旅游資源的保護程度。
關鍵詞:林業會計信息化 會計信息化建設 發展目標
目前,我國林業正處在一個由以木材利用為主的傳統林業向三大效益兼顧,生態效益優先的現代林業轉變的過渡時期。林業的地位特殊,在國家生態建設中居首要地位,其性質特殊既是基礎性產業,但又是公益事業,生產活動的公益性突出;生產過程特殊,如林木生產期比較長;資產性質特殊,如林木資產屬于生物性資產;資金構成及運轉方式特殊,除了企業資本金、社會公共財政資金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企業經營目標特殊,即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才是經濟效益。
林業會計區別于農業和其他行業,有著特殊核算內容的會計核算。需要在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前提下針對林業的特殊性制定一個專門的會計核算辦法,即林業會計核算辦法。目前林業會計核算的范圍相對較窄,林業經營單位四套會計核算制度并存在僅適用于特殊林業經營單位和特定的經濟業務,會計信息披露不夠完整也不夠充分。
一、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林業部門會計信息化是指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系統對傳統的會計模型進行重整,建立信息技術與會計學科高度融合的,充分開放的現代林業會計信息系統,使業務處理高度自動化,林業部門的信息高度共享,能夠主動和實時報告會計信息。目前,林業部門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著領導的決策和林業效益的評定。
1.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信息孤島”日漸突出。當前,林業會計還沿襲傳統的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在傳統的林業會計模式上,會計的管理目標是站在國家的角度反映營林生產單位的行政綠化任務和森林覆蓋率目標的完成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提供所定的報表和數據,既不考慮經濟效益,更不重視生態和社會效益。會計部門核算的營林資金耗費的數據與營林部門的營林數據互不交流,造成內部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不能共享,從而失去了對營林生產全過程的反映和控制職能。營林生產周期長,每年不斷投入多年后一次產出,短期內不能形成產品,成本得不到及時補償,林業會計信息系統與林業部門外部信息系統隔離,林業部門不能主動、直接從外部系統獲取信息,林業部門以外也不能根據自己的需求獲取信息,影響林業企業的市場化建設。
2.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成本核算信息準確度較低。從實踐看,現行林業會計未能將資源與環境帶來的經濟問題很好地納入林業成本核算體系,在會計計量方面缺乏對資源與環境會計對象的有效計量,這集中反映在未能用會計計量反映、監控、控制環境資源及耗費與補償問題。因此,現行林業會計核算體系無法滿足社會各界日益增長的對資源與環境問題提出的信息充分披露提供的客觀要求。即以成本為定價基礎的木材價格中,作為原材料消耗掉的森林資源價值缺位和森林資源的消耗不能計入木材成本。信息的短缺使林業部門無法實時了解和預測資金需求,不能適時地管理,不可能實現落實到每一環節的成本核算,以有效控制成本。
3.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并行的多種會計制度制約著林業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長期以來,我國國有林區和集體林區分別實行不同的財務會計制度,國有林區中的森工企業與國有林場和苗圃也實行不同的財務會計制度,強調部門特點和經營方式的不同,這就造成會計政策、會計方法和會計報告體系在不同林業企業之間不統一、不可比,使同一筆經濟核算業務出現不同的會計規定、不同的會計核算程度和方法,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給國家的宏觀調控帶來一定的困難,各林業會計新使用者不能了解完整的林業會計信息。
4.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不同信息化程度制約林業會計信息的交流。當前實行會計電算化的林業單位很少,而且分布極不均衡,主要是大中型林業企業采用,經濟好、有先進管理水平的企業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業較少采用;會計電算化還沒有在縣級林業局普遍推開,縣級日常財務核算仍然以手工操作為主。財務軟件的開發、使用未能實行統一的標準,各單位所用軟件比較混亂,導致同行業數據接口、使用方法不一樣,報表匯總、數據查詢、數據傳輸很不方便。這不僅難以適應財政改革的需要,也不能適應網絡化財務監管發展的趨勢,更不利于財務管理的職能的履行和效益的發揮。因此,信息的迅速傳遞對林業顯得尤為重要,以會計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對管理決策的有效性產生重大影響,實施會計信息化成為林業財務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林業部門會計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發展目標
目前,由于林業部門下屬單位較多(如有林場、苗圃場、木材公司、膠合板廠、林業站等),業務流程各異,所實施的會計制度各不相同,同時,各單位的會計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人員素質也差別較大,信息化應分階段實施,不能一蹴而就。
1.會計核算信息化。在省、市、縣林業局和部分基礎較好的林業企業,可逐步利用excel軟件、通用財務軟件及網絡結構建立各自的會計核算信息網絡,進行會計核算,處理有關財務數據,提供會計信息資源,實現會計核算信息化。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不僅包含企業單位核算,而且兼容事業單位核算,以及林業專項資金的核算。在會計核算方法上從會計科目設置會計憑證填置會計賬簿登記成本計算會計報表編制,都能逐漸過渡為計算機處理。在林業會計信息提供上尤其應注重對生物資產———各種林木資產的成本會計信息的提供,有利于林木資產價值評估。因林木生產周期長,成本費用發生較高,計算機的核算和高度的數據集成化使林木資產信息更為真實可信。
2.會計管理信息化。上級林業部門將所屬單位的會計核算信息利用網絡聯結起來形成單位的會計管理信息系統。這樣林業部門以外國家有關經濟管理、監督部門就可以很方便地通過網絡進行財務檢查和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分析,單位也可以利用網絡及時地進行財務報告的傳送等。林業部門內部可利用信息幫助財會人員合理籌措和運用資金,節約生產成本和經費開支、提高經濟效益,有效地實施會計的基本職能,即會計預測、財務計劃、會計控制和會計分析,使會計信息系統與單位其他系統實現即時的信息互動,不會形成“信息孤島”。
3.會計決策信息化。會計決策信息化是會計信息處理的最高階段,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會計信息系統與林業其他管理子系統充分融合后,實現對林業產品的銷售、定價、林木資產的成本確定、林木資產的價值評估、營林資金的籌集、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取舍等內容的正確決策,充分利用大型數據庫技術,進行決策。以達到對會計業務信息化管理的最佳經濟效益,其決策內容包括:融資決策、投資決策、經營管理決策。
三、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實施的建議
1.建立基于互聯網的web式會計信息模式。web式會計信息模式基于林業單位的內聯網和網站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相融合的財務軟件網絡化模式。林業部門下屬單位的分散性、邊遠性決定了需要網絡技術來發展會計信息化。林產品的銷售使得電子商務功能在財務及管理軟件中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將成為會計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與傳統會計軟件相比,網絡會計軟件需全面采用網絡計算技術,網絡化管理,實現數據的集中化管理、遠程報表、遠程報賬、遠程查賬、遠程審計以及財務監控等功能,網絡會計軟件還需具網上支付之類的各種網上輔助功能。
2.統一開發行業特色軟件,增強財務軟件本身功能。目前通用的商業性財務軟件滿足不了林業部門多種核算制度并存核算的特殊要求。林業部門可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適時配合通用會計軟件定點開發配套的會計軟件。同時,考慮到會計信息化軟件下的會計軟件在設計中應將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相結合,開發功能強大的會計決策支持系統和專家系統,軟件應最大限度地做到各數據信息的共享,體現出林業的生態效益信息、林業的環境成本信息、林木資產的蓄積量的信息、營林投資項目信息、退耕還林補貼信息,林業會計軟件信息不再局限于財務信息,必須擴展到業務信息,做到與財務業務的協同,滿足林業行業的特殊性。如在林木資產核算的會計期間就可設置與林調活動周期一致,3年~4年為一個會計期間。
3.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的人員組織。在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一個精干的信息化實施小組。由林業部門主管領導任組長,成員應包括信息中心、財務、供應、倉庫、銷售等部門的人員和財務軟件公司的實施人員。操作財務軟件的人員要進行培訓,采取離崗培訓和在崗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方式,除有針對性地進行財務軟件操作培訓外,還須進行網絡技術、理財理念的培訓,使相關人員即時掌握工作的知識和技巧,增強他們參與會計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適應能力、創新能力。
4.建立規章制度,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的內部、外部控制。林業會計信息化下的內部控制,不應只局限在財會部門范圍內,也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會計環節的監控上??梢钥紤]向圍繞會計工作或者發揮作用的領域適當拓展,這有利于單位內部控制的全面協調發展。同時,實施會計信息化不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會計信息化崗位責任制、會計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檢查管理制度;而且要嚴格執行管理制度,這才是會計信息化系統順利運轉的保證。對于web式會計信息模式還需從技術上采取措施,在企業內部網和互聯網之間架一道防火墻,防止黑客和計算機病毒的襲擊,保證林業單位內部網中敏感數據的安全。
四、總結
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會給林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理念帶來根本性改變,使得財務人員更注重理財、注重三效益的并存;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使會計信息更為準確、及時、高效地提供,會計工作效率將極大提高;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使財會人員的知識結構得以更新,素質不斷提高,樹立良好形象;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使林業單位的整體管理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集中精力搞項目、抓落實、出效益;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使林業單位內部之間、內部與外部的信息交流更為廣泛,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自然資本”一詞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Pearce和Turenr在《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中將經濟學生產函數中的資本稱為人造資本,進而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自然資本,從此開啟了學術界對于自然資本的研究。1993年英國倫敦大學環境經濟學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無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資本和另外兩種資本來估算可持續發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將自然資本作為可持續性評價標準的觀點。1994年世界銀行出版了《擴展衡量財富的手段》的研究報告,將資本劃分為4個部分: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提出一個國家的財富應該包括自然資本,并將土地、森林、濕地等作為自然資本的組成部分,對世界各個國家的自然資本的經濟價值進行了評估。2000年,保爾•霍根等出版了題為《自然資本論:關于下一次工業革命》的論著,自然資本一經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并逐漸為大多數專家、學者和管理者所接受。2011年聯合國《邁向綠色經濟》報告中認可了自然資本的價值,認為自然資本是人類福祉的貢獻者,是貧困家庭生計提供者,是全新體面工作的來源①。然而到底何為自然資本?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認知,學者們的表述也不盡相同,包括自然資本(產)、生態資本(產)、環境資本等,但本質卻基本接近,他們對于自然資本的論述大致從三個角度進行。
1.將自然資本直接等同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世界銀行副行長伊斯梅爾•薩拉丁認為自然資本指一切自然資源。EISerafy(1989,1991)指出生態環境提供環境產品和服務就是自然資本,把自然資本分為可再生的自然資本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本。劉思華(1997)認為生態資本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總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環境的自凈能力、生態潛力、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的使用價值②。Hawken(2000)指出自然資本可以被看做支持生命的生態系統的總和③。王健民等(2002)認為,生態資產從廣義來說是一切生態資源的價值形式;從狹義來說是國家擁有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并能帶來直接、間接或潛在經濟利益的生態經濟資源從生態資產價值的角度,指出生態資產的構成包括生物資產、基因資產、生態功能資產和生境資產(以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適宜度來度量其價值)四大方面④。
2.將自然資本界定為一種有用的資源和環境存量。
Constanza等(1997)認為“資本”是在一個時間點上存在的物資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種資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與其他資本存量一起產生一種服務流,這種服務流可以增進人類的福利⑤。Daily(2000)認為自然資本是指能夠在現在或未來提供有用的產品流或服務流的自然資源及環境資本的存量⑥。黃興文等(1999)將生態資產定義為“所有者對其實施生態所有權并且所有者可以從中獲得經濟利益的生態景觀實體”⑦。董捷(2003)指出所謂生態資本是指產出自然資源流的存量,也就是能為未來產生有用商品和服務流的自然資源存量⑧。
3.將自然資本范圍擴大到純自然資本和人造自然資本。
孫冬煌等(1999)認為自然資本是指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經濟價值。其實物形態包括各種自然資源、環境的凈化能力、臭氧層以及各種環境和生態功能等。按照是否有人類勞動投入,又可分為純生態資本和人造生態資本⑨。李萍,張雁(2001)將環境資本分為有形生態資本(或硬環境資本)與無形生態資本(或軟生態資本)。有形生態資本主要包括土地、水、礦產等自然生態環境,以及交通、電訊、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硬環境;無形生態資本則更多地強調制度(或體制)、機制、觀點等因素⑩。武曉明等認為生態資本是指人類花費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開支所形成的資本,其實質就是自然的生態資本存量和人為改造過的生態環境的總稱瑏?瑡。雖然國內外學者對于自然資本的研究角度不同,然而關于何為自然資本的結論則有幾點共識:其一,自然資本不僅包括自然資源,也包括生態環境質量要素,具備一般資本的特性,即增值性。其二,自然資本都具有價值,無論哪一種觀點都認為自然資本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人類生存、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其三,自然資本能夠帶來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上。
二、自然資本的特殊屬性
自然資本是生態經濟時代的特殊資本,作為自然和資本結合的概念,自然資本兼具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和資本的一般屬性,既遵循自然規律也遵循市場規律,具有二重性。同時也表現出自然資本自身所獨有的,不同于人造資本或者其他資本的特殊屬性。
1.自然資本具有不可替代性。
自然資本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指其不可被人造資本或者其他資本所替代,自然資本包括自然資源資本與生態環境資本兩個方面,它們均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資源資本的自然再生產周期較長,且受到各種難以預料和難以控制的因素影響,其供給數量難以在較短時期內迅速增長。生態環境資本可以為人類提供生態服務,例如良好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凈化大氣、調節氣候等,這種資本更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國“生物圈2號”計劃的失敗就是很好的例證,表明人類即使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不可能替代自然所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自然資本能夠承載人類生存與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經濟功能的需求,但是自然資本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自然資本具有剛性和有限性,對人類的需求并不是無限滿足的。因此,有限的自然資本供給能力與無限的人類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就成了自然資本運營中必須重視的挑戰。自然資本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必須建立起自然資本的補償和投資機制,通過自然資本的補償機制實現自然資本的保值功能,通過自然資本的多方投資機制,實現資本的增值功能,從而保證自然資本能夠滿足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需要。
2.自然資本存在形式具有多樣性。
不同于人造資本主要存在于技術化、勞動化的物品中,自然資本的存在形式更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自然資本既可以以具體的資源形式存在,也可以以生態系統服務的形式存在;既有物化的存在形式,也有非物化的存在形式。2011年聯合國環境署對自然資本的基礎成分和典型服務進行了簡要歸納,足以體現自然資本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就自然資源的存在形式來講,資源的多種形態與生物的多樣性決定了自然資本的價值評估是一項復雜而浩大的工程。同時,自然資本的生態服務形態又使得自然資本不斷變化,決定了自然資本的價值評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加劇了評估難度。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目前關于自然資本價值的評估方法雖然很多,包括意愿調查法、享受價值法、旅行費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價格法、機會成本法、能值分析法等,然而由于這些評估方法的應用范圍、使用標準不盡相同,無法對形式多樣的自然資本進行良好的價值評估和定價。因此,目前的生態經濟理論研究要建立起一個系統的、適應自然資本特殊屬性的定價和評估體系,只有實現自然資本的量化和貨幣化,才能使自然資本進入市場流通,實現資本的有效配置。
3.自然資本具有公共產品特性。
傳統經濟學家之所以未將自然資本納入經濟增長的約束因素之中,不僅是因為他們深信人造資本才是制約經濟增長的稀缺性因素,同時也因為自然資本具有的公共產品特性。所謂的公共產品特性是指自然資本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且某些自然資本(例如清新的空氣)在產權界定上屬于國家資本甚至全球資本,明顯具有不同于其他資本形態可以私人擁有的特性。一直以來自然資本的邊界并不清晰,在數百年的工業經濟發展中擔當了公共產品的角色,如今工業經濟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自然資本的負外部效應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類陷入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困境中,這些都是自然資本無法明確邊界,確定產權所產生的結果。自然資本要發揮作用,實現保值增值就必須明確產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自然資本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產權界定只能是使用權、保護權、收益權等產權的界定。同時,也應根據不同的資本形態確定不同的產權,形成多種產權相結合的一個產權體系,從而化解自然資本的“公地悲劇”,充分發揮自然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自然資本的特殊屬性為自然資本的運營帶來了現實挑戰,其不可替代性決定了自然資本不僅稀缺且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替代物,必然會形成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資本供需不平衡,甚至供不應求的挑戰,要破解這一挑戰必須建立補償和投資機制,實現其保值增值。存在形式多樣性會導致難以估算自然資本的價值,而價值估算和清晰定價又是自然資本補償的前提,因此必須迅速建立起定價和評估系統。公共產品特性導致自然資本成為無償使用的公共產品,邊界模糊,因此需要訴諸于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產權制度改革來確立清晰的產權,為自然資本的有效運營做好準備。
三、自然資本引發經濟學理論的生態變革
自然資本的提出引發了資本結構的深層變革,為生態經濟學理論提供了核心范疇和基本原理,奠定了生態經濟學的立論基礎,在經濟增長的稀缺性要素、資源價值、研究范式以及發展目標等四個方面影響著傳統經濟理論向生態經濟理論的生態變革。
1.自然資本引發經濟增長的稀缺性要素
從人造資本到自然資本的變革傳統經濟學以“資源稀缺”為最基本的假定,主張對經濟資源進行最有效的配置,但是傳統經濟學所主張的“資源稀缺”只是特定的“資源稀缺”,即認為人造資本是稀缺的,同時認為稀缺資源都具有可替代性,即可以通過技術進步或其它資源來代替,當一種稀缺要素的供應量逐漸降低,或者其價格高到無法接受時,經營者就會尋找新的替代物。而現實中有些資源很難找到替代物,尤其是在自然界中,無法為不可再生資源找到替代物,即便是可再生資源,如果使用量超過其再生能力,它也將變成不可再生資源,而無法找到其替代物。因此人們才開始關注并重視自然資本。自然資本的提出改變了傳統經濟學的約束條件,延伸了傳統經濟學的關注范圍,成為生態經濟學之所以區別傳統經濟學的最關鍵因素。生態經濟學理論將自然環境視為一種資本,認為自然資本是有限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相對于人造資本,自然資本已經成為現時代的稀缺要素,并將其納入到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之中,試圖解決人類需求無限性和生態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同時,生態經濟學并未完全拋棄人造資本,認為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具有互補關系,快速地消耗自然資本會使人造資本變得越來越有限制性,主張強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2.自然資本引發資源價值從單一價值體系到多元價值體系的變革
經濟學的價值理論隨著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逐漸演化,價值形態不斷發生變化。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期的價值體系均屬于單一價值體系,農業經濟賴以發展的主要是原始的自然資源,部分可以轉換為交換價值,因此其價值形態主要是以實物價值為主導的價值體系。工業經濟時期,經濟發展建立在不可再生的化合物資源基礎上,化合物資源所產生的人造資本具有可分割性和排他性,能夠進行充分的市場定價,因此工業經濟時代的價值體系是以貨幣為主的價值體系。隨著能源環境的約束以及自然資本概念的提出,人類逐漸進入生態經濟時期。由于支持生態經濟的能源資源來自復雜的生態系統,主要以可再生生態資源為主,具有多樣混合性質,決定了生態價值的多元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既包含可貨幣化的價值,比如目前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就是將碳排放量實現了市場定價,表現為一種貨幣化的價值形態;也包含不可貨幣化、不可交換的使用價值形態,比如森林所提供的防護、減災、凈化、涵養水源等生態價值等;還有已經融入生態自然一部分的文化價值,其具有遺產價值的特性,比如自然景觀、珍惜物種等。生態經濟所追求的最大化價值,應該是可貨幣化的價值、使用價值與遺產價值等均衡基礎上的綜合最優價值。自然資本理論的提出,使得生態系統進入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導致傳統單一價值體系喪失了對復雜生態系統的解釋力。因此,突破工業經濟時代的單一貨幣價值的實現和評價體系,是加快傳統經濟學向生態經濟學變革的一大重要變量。
3.自然資本引發經濟學研究范式從單一范式到系統范式的變革
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帕累托最優的分配方式及各種經濟增長理論,都充分地表明其關注的重點是經濟系統,注重對經濟系統本身內在規律的研究,常常在研究過程中將經濟系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舍去,不同程度地忽視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因此可以說傳統經濟學是一種線性的經濟學,傳統經濟學的研究范式是一種只進行純經濟學研究的單一范式。隨著由此帶來的能源環境危機的加劇,以及自然資本概念的提出,經濟學家開始在研究過程中將作為常量舍去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還原,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認為經濟系統只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經濟系統過度擴展必然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本,導致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最終影響經濟系統的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經濟學家中也逐漸將系統科學整體研究的思維方法導入經濟學的研究中,使經濟學研究走出工業經濟時代追求局部最優、短期最優的思維局限,走出單純經濟的研究思路,從單一范式向系統范式轉變,促進傳統經濟學向生態經濟學的變革。
4.自然資本引發經濟發展目標從單一追求
經濟效益到同時追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變革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前提、邏輯起點以及研究范式等,都最終導致其發展目標只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傳統經濟學以經濟人為假設前提,認為無限的物質需求才是人類的最大需求,為了滿足物質需求必須最大限度地追求經濟效益。人類社會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傳統經濟學發展的早期階段,有限的人類認知和追求生存的人類需求,使得人們認為只有無限增長的經濟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然而不斷惡化的環境給了人類當頭一棒,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環境也影響人類的生存狀況。隨著自然資本的提出,經濟學家們倡導進行自然資本的保護和投資,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斷修復生態環境,甚至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來滿足人類日益多元化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由此,經濟發展的目標逐漸從單一追求經濟效益,發展到同時追求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四、自然資本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轉型
生態經濟學家在可持續發展的平臺上提出了自然資本,將其嵌入經濟發展中,為生態經濟的內生發展模式提供了核心變量,將外部成本內化為生產動力,催生和支撐了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聯合國環境署于2011年的《邁向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各種途徑》報告,第一次提出了綠色經濟是基于自然資本增值的經濟,這里的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高度上提出,要健全和推進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為自然資本的產權明晰化提供了戰略和制度保障,開辟了生態經濟發展的新時代。
1.自然資本推動生態產業的發展。
傳統工業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人造資本,而生態經濟的發展將依靠自然資本。自然資本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資本,基于自然資本的生態經濟與基于人造資本的工業經濟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區別,那就是工業經濟時代建立在人造資本基礎上的產業,是造成環境污染、導致負財富效應的產業,而正在興起的自然資本將引導的產業,則是同時滿足經濟收益和生態收益的產業。通過明晰自然資本的產權,可以發揮自然資本的優勢,真正實現經濟效益;建立自然資本定價體系,健全自然資本補償機制,實現生態破壞成本的內在化,可以發揮自然資本的保值功能;加強自然資本投資積累機制,提高自然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的比例,有助于實現自然資本的增值功能。通過對自然資本的一系列的改革,將會從制度和機制上發揮自然資本的保值增值能力,推動建立在自然資本基礎上的生態產業的發展。這些生態產業主要包括四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產業生態化的產業,在傳統產業中加入自然資本考量,對其進行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第二類產業是以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資源為基礎的新能源產業;第三類是滿足低碳消費的生態產業,例如生態旅游業、生態住宅等;第四類是發揮中國五千年生態農耕文明優勢的生態農業。建立在自然資本基礎上的產業將極大地促進生態經濟的迅速發展。
2.自然資本促進生態市場模式的形成。
在傳統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中,充分競爭是市場均衡的唯一機制和動力,這一思想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理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工業經濟建立在人造資本基礎之上,基于競爭動力的市場理論只適用于人造體系的經濟系統中。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態平衡不是單一的達爾文式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而是競爭與共生相互作用機制的結果。由于生態經濟是建立在自然資本基礎上的經濟,生態經濟資源的配置需要的市場自然不再是單純競爭的市場,而是在競爭與共生制衡基礎上的新市場。事實上,市場經濟從其誕生第一天起,競爭與共生兩個機制就同時在發揮作用,只不過工業經濟時代的時代背景、資源特性、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更需要競爭機制來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在自然資本基礎上的生態經濟時代,市場模式將是共生與競爭組合形成多種類型的新市場模式(見表3),其中純競爭和純共生將產生兩種模式,即內部共生與外部競爭相結合,外部共生和內部競爭相結合。
3.自然資本有利于生態國民財富體系的建立。
關鍵詞 土地利用變化;生態系統服務;生態價值;科爾沁沙地
中圖分類號 F 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3-0060-06
土地是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載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資源[1]。土地利用是人與自然生態系統交叉最為密切的環節,它在帶給人類巨大直接利用價值的同時,還兼具改變陸地表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的間接生態價值[2]。由此,土地利用以及由此導致的土地覆蓋變化對維持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3,4]。然而,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大多是公益性的,尚不能直接通過市場反映出來。正是由于人類對這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識的局限性,長期以來, 在環境演變的敏感地帶,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半干旱農牧交錯區,土地利用一直是以耗散環境的服務價值來獲得產品服務功能最大輸出的非持續型方式發展,這種以草地開墾、超載過牧為主體的土地利用活動,加速了區域環境的沙漠化過程,導致區域經濟、生態雙重滯后的局面。由此,量化研究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土地利用的生態服務價值是迫切需要的。有鑒于此,本研究以地處半干旱農牧交錯帶的科爾沁沙地為研究區域,估算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改變情況,定量地評價土地利用活動對沙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旨在為研究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模式,促進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進程以及制定區域生態安全管理決策提供基本的理論支持。
1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科爾沁沙地位于我國東北地區西部,西起燕山山系的七老圖山,東至松遼平原西部,南以努魯爾虎山為界,北接大興安嶺山地南緣。地理坐標為42°41′~45°15′N,118°35′~123°30′E。沙地的主體處在西遼河下游干、支流沿岸的沖積平原上,北部沙地零散分布在大興安嶺山前沖積洪積臺地上[5]。行政區域包括了東部的17個旗(縣、區),主要分布在通遼市、赤峰市和興安盟的科右中旗,并涉及遼寧省彰武縣、康平縣的部分區域和吉林省通榆縣的部分區域,沙地總面積5.18萬km2(1994年全國荒漠化普查數據),約占行政區域總面積(16.46萬km2)的31.5%。
科爾沁沙地處于東北平原向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氣候具有從暖溫帶向溫帶、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渡的特點,年太陽總輻射5 200~5 400MJ/m2,年日照時數2 900~3 100h,年平均氣溫5.2~6.4℃;年降水量343~500mm,降水空間分布為北部少南部多,西部少東部多,年降水的70%~75%以上集中在6、7、8三個月,冬春季降水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1%~16%;年平均風速3.5~4.5m/s,其中1~3月平均風速可達5.0~6.0 m/s,一年內大風日數平均為21~80d,冬春兩季大風頻率可占全年的69~81%[6]。區內主要土壤類型有栗鈣土、黑壚土、沙土、草甸土和鹽堿土等;原生植被景觀為典型草原到森林草原的過渡類型――疏林草原,是傳統的宜牧地區。然而近100多年來,由于受干旱多風等氣候因素和濫墾、過牧、過度樵采等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動的影響,其原生景觀已被沙丘、沙壟和丘間低地相間分布的沙地景觀所替代。已有研究表明,該區域2000年的沙漠化土地面積為5.02km2,占全國沙漠化土地的47.5%[6] ,是我國沙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目前,科爾沁沙地正以1.9%的速度在擴展[5]。
1.2 研究方法
1.2.1 土地利用數據與歸類
研究區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數據庫中的全國1∶10萬土地利用數據庫。該數據為土地資源的二級分類(25類),應用時將其合并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濕地、城鄉工礦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7個類型(見表1)。
土地類型二級類型含義耕地水田、旱地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開荒地、休閑地、輪歇地、草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的農果、農桑、農林用地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指生長喬木、灌木等林業用地草地草地指以生長草本植物為主,覆蓋度在5%以上的各類草地,包括以牧為主的灌叢草地和郁閉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水域河渠、湖泊、水庫坑塘、灘地指天然陸地水域和水利設施用地濕地沼澤地指地勢平坦低洼,排水不暢,長期潮濕,季節性積水或常積水,表層生長濕生植物的土地城鄉工礦
居民用地城鎮用地、農村居民點、其他建設用地指城鄉居民點及縣鎮以外的工礦、交通等用地未利用地沙地、鹽堿地、裸巖石礫地目前還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難利用的土地
1.2.2 土地資源動態度計算
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K)指的是某研究區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
式中Ua、Ub分別為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當T的時段設定為年時,K值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年變化率。
1.2.3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
美國學者Constanza等人采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系數,對全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進行了估算[8],我國學者謝高地等人總結Constanza等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之處,在對我國200位生態學者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制定出中國不同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表[9],用于我國區域生態資產價值的評估。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應用Constanza等人的估算方法或謝高地等人的測評體系,對全國、海河上游農牧交錯區、黑河流域、吉林省以及三江平原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進行了評估[7,10~13]??紤]到科爾沁沙地地處半干旱農牧交錯帶的具體情況,本文采用謝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表(見表2)[9]來計算科爾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生物多樣性維持、食物生產、原材料生產、休閑娛樂共9種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V為研究區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元);Pij為單位面積上土地利用類型i的第j種生態服務價值(元/hm2?a);Ai為研究區內土地利用類型i的分布面積(hm2)。
2.1 土地利用變化及分析
從科爾沁沙地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類型及面積變化動態度(見表3)看,全研究區草地和耕地面積所占比例較高,土地利用以農、牧業為主。5年間,科爾沁沙地的耕地和濕地面積有所增加,其余類型面積均在減少。其中耕地明顯增多,面積增加了2 007.93km2,增幅為4.87%,年變化率為0.97%;未利用地明顯減少,面積減少了1 458.74km2,減幅為8.83%,年變化率為1.77%;林地和城鄉工礦用地面積有所減少,年變化率分別為0.45%和0.64%;草地、水域和濕地面積變幅很小,年變化率僅為0.01%~0.26%。
從研究區各旗縣2期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數據(見表4)看出,5年間,科爾沁沙地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性較大,表現為20個旗(縣、區)中有16個旗縣的耕地面積呈增加趨勢,其中12個旗縣的耕地增加部分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轉換而來,以敖漢旗、科左后旗、翁牛特旗、奈曼旗和庫倫旗尤為突出,其耕地面積共增加了1 305.10km2,變化率為7.71%~12.59%,相應地林地和草地面積分別減少了321.33km2和842.51km2,變化率分別為0.99%~21.42%和1.75%~9.13%;科左中旗的耕地面積增加了416.83km2,但其增加部分主要由城鄉工礦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轉換而來。此外,扎魯特旗(含霍林郭勒市)的草地增幅很大(變化率為11.61%),面積增加了1 050.92km2,幾乎平衡了整個科爾沁沙地喪失掉的草地面積,林地也增加了20.51km2,草地和林地的增加部分全部由未利用地轉換而來;科右中旗的濕地增幅較大(變化率為7.80%),面積增加了43.67km2,主要由草地、耕地轉換而來;康平縣、彰武縣和通榆縣的土地利用結構則較為穩定。
由此表明,在1995-2000年間,科爾沁沙地的主體部分僅有扎魯特旗(含霍林郭勒市)對其境內61.64%的積沙荒地進行了林草植被建設的有效治理,而大部分旗縣仍維持著毀林毀草開荒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動。
2.2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
科爾沁沙地1995年和2000年的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及其變化如表5所示。5年間,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中草地的生態價值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4%,其次為林地,約占22%;耕地和濕地的生態價值接近,但耕地面積卻是濕地面積的近10倍;僅占總面積約3%的水域所產生的生態價值約為總價值的9%,而占總面積9%~10%的未利用地所產生的生態價值最小,僅為0.4%。
1995年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額為1 463.67億元,2000年為1 467.36億元。5年間,沙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加了3.69億元,增幅為0.25%,平均每年增加了7 381萬元,其中各種土地類型生態價值的變化幅度與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變化幅度相同。
從研究區各旗縣1995-2000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數據(見表6)看,5年間,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區域差異性亦很大,表現為凡是將草地、林地和濕地開墾為耕地的大部分旗縣的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呈下降趨勢,以敖漢旗、科左后旗和翁牛特旗尤為突出。雖然這幾個旗縣因耕地面積增大后所產生的生態價值分別增加了2.80億元,1.51億元和1.05億元,但因林地和草地等地類面積減小導致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分別下降了2.57億元,4.08億元和1.04億元;扎魯特旗(含霍林郭勒市)則由于大面積的沙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后轉換為草地、林地、濕地和耕地,其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顯著增大,增加了8.36億元,僅草地的生態價值就增加了6.73億元,占總增加部分的80.5%;科右中旗由于濕地面積大增,其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增加了2.10億元;科左中旗由于大面積沙荒地和城鄉工礦居民用地轉換為耕地,其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增加了1.56億元。
2.3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構成及變化
科爾沁沙地1995年和2000年的各項生態服務價值如圖1所示。從其服務價值構成看,研究區廢物處理、土壤形成與保護、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氣體調節等間接生態服務功能起主導作用,所產生的價值占總價值的88.9%,而食物生產和原材料等直接產出價值僅占總價值的7.3%,娛樂文化價值占總價值的3.8%。表4 科爾沁沙地各旗縣1995-2000年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km2)
5年間,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各項服務價值的變化都很小,但區域差異性很大(見圖1)。例如敖漢旗除了食物生產產出價值增加了7.83%以外,其廢物處理、土壤形成與保護、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氣體調節等間接生態服務價值、原材料產出價值以及娛樂文化價值均呈下降趨勢,其中原材料產出價值和娛樂文化價值均下降了16.33%,氣體調節、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形成與保護以及氣候調節生態價值分別下降了8.75%,8.60%,6.68%,3.95%和3.42%;扎魯特旗(含霍林郭勒市)無論是直接產出價值還是間接生態服務價值均呈增
3 結 論
(1)科爾沁沙地草地和耕地面積所占比例較高,1995年和2000年分別為47.7%,25.1%和47.6%,26.3%。在1995年到2000年的5年時間里,科爾沁沙地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幅度較小,其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濕地、城鄉工礦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積的變化率分別為4.87%,-2.25%,-0.03%,-1.32%,0.54%,-3.21%和-8.83%,但區域差異性較大,如敖漢旗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較為劇烈,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濕地和未利用地面積變化的幅度分別為12.59%,-21.42%,-9.13%,-2.58%,10.94%和1.15%;奈曼旗耕地、林地、草地面積變化的幅度也很明顯,分別為11.14%,-4.51%和-8.34%,扎魯特旗(含霍林郭勒市)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積變化的幅度十分顯著,分別為11.61%和-61.64%。
(2)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廢物處理、土壤形成與保護、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氣體調節等間接生態服務功能起主導作用,所產生的生態價值占總價值的88.9%,而食物生產和原材料等直接產出價值僅占總價值的11.1%。在1995年到2000年的5年時間里,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僅增加了3.69億元,增幅為0.25%,但區域差異性很大,如敖漢旗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下降了2.57億元;扎魯特旗(含霍林郭勒市)則由于大面積的沙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后其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增加了8.36億元。
研究區各旗縣土地利用結構及生態服務價值的變化趨勢表明, 1995-2000年5年間,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增加實質上并非因耕地面積的增加所產生,而主要是由于沙荒地轉換為草地、林地、濕地和耕地以及城鄉工礦居民用地轉換為耕地后引起的生態價值增值所致。敖漢旗和扎魯特旗(含霍林郭勒市)各項服務價值的變化趨勢進一步表明,以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可換得一時的直接經濟利益,而注重環境的治理則可獲取生態、經濟雙贏的效果。由此,有步驟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生態工程,有效治理沙荒地,有效控制城鎮建設用地的擴展,是恢復和提高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有效途徑,也是該區域生態恢復重建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劉紀遠, 張增祥, 莊大方等. 20世紀90年代中國土地利用變化時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地理研究, 2003, 22 (1):1~12.[Liu Jiyuan, Zhang Zengxiang, Zhuang Dafang, et al. A Study on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Land-use and Driving Forces Analyses of China in the 1990 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1): 1~12. ]
[2] Lambin E F, Ehrlich D. Land-cover Changes in Sub-Saharan Africa (1982-1991): Application of A Change Index Based on Remotely-sense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Indices at A Continental Scale[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997, 61(2): 181~200.
[3] Turner B L Ⅱ, Skole D, Sanderson S, et 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R]. IGBP Report No. 35/ IHDP Report No.7. Stockholm: IGBP, 1995.
[4] Lambin E F, Baulies X, Bockstael N, et 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R]. IGBP Report No. 48/ IHDP Report No. 10. Stockholm: IGBP, 1999.
[5] 蔣德明, 劉志民, 曹成有. 科爾沁沙地荒漠化過程與生態恢復[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3.[ Jiang Deming, Liu Zhimin, Cao Chengyou. Desert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Keerqin Sandy Land[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6] 王濤. 中國沙漠與沙漠化[M]. 石家莊: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Wang Tao. Desert and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M]. Shijiazhuang: He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Press, 2003.]
[7] 王宗明, 張樹清, 張柏. 土地利用變化對三江平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 中國環境科學, 2004, 24(1):125~128.[Wang Zongming, Zhang Shuqing, Zhang Bai.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Valu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Sanjiang Plain, China[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 24(1): 125~128. ]
[8] Costanza R, Arger R,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9] 謝高地, 魯春霞, 冷允法等. 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 自然資源學報, 2003, 18(2):189~196.[Xie Gaodi, Lu Chunxia, Leng Yunfa, et al. 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 18(2): 189~196. ]
[10] Chen Zhongxin, Zhang Xinshi.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 45(10): 870~875.
[11] 高清竹, 何立環, 黃曉霞等. 海河上游農牧交錯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J]. 自然資源學報, 2002, 17(6):706~712.[Gao Qingzhu, He Lihuan, Huang Xiaoxia, et al. Dynamics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of Farming-pastoral Zone 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 Haihe River[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6): 706~712. ]
[12] 張志強, 徐中民, 王建等. 黑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J]. 冰川凍土, 2001, 23(4):360~366.[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Wang Jian, et 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1, 23(4): 360~366. ]
[13] 王宗明, 張柏, 張樹清. 吉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004, 19(1):55~61.[Wang Zongming, Zhang Bai, Zhang Shuqing.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of Jilin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4, 19(1): 55~61. ]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of Horqin Sandy Land
ZHANG Hua ZHANG Aiping YANG Ju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9, China)
Abstract Studying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can assess quantitatively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ctivity on th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of 1995 and 2000, and referring to the table of Chinese l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unit area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Xie Gaodi, etc.[KG-0.5mm],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in Horqin Sandy Land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ere estimat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from 1995 to 2000, the area of farmland increased 4.87%, the area of forestland decreased 2.25%, and of grassland decreased 0.03%, of water bodies decreased 1.32%, of wetland increased 0.54%, and the land of rural-urban, industrial mining and residents reduced 3.21%, unused land decreased 8.83%. The land use in the study area were different from region to region, as most county kept abusing land by destroying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The tot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Horqin Sandy Land increased from 146.367×109 yuan to 146.736×109 yuan in period of 1995-2000. There was 0.25% net increment of 369×106 yuan, and the increment was not caused by the extent of farmland, but by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n the sandy land in some coun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