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香菇栽培范文

    香菇栽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香菇栽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香菇栽培

    第1篇:香菇栽培范文

    關鍵詞 香菇;夏季;覆沙;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6.1+2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3-0114-03

    近幾年,夏季栽培香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推廣面積不斷擴大,填補了香菇夏季生產的空白,從而實現了在自然氣候條件下周年有鮮菇的目標。覆沙栽培是覆土栽培模式的改進,采用該模式栽培香菇,具有菇質特佳、產量很高、高溫能出菇、管理極省工、營養易補充等突出優點。現將香菇夏季覆沙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適宜栽培時期

    夏季栽培香菇,菌袋制作適宜時間長,氣溫逐漸升高,溫度易調控,栽培成功率高。河南省大部分地區12月至翌年3月都可接種生產。4—6月覆沙轉色,5—10月出菇管理。

    2 合理選擇品種

    目前推廣常選用的香菇品種主要有南山一號、武香1號、931、L18等,這些品種菌齡60 d左右,出菇早,菇形好,產量高。尤其是南山一號菌株,具有菇形圓正、高產優質、菇肉厚實、溫型高、菇體大等突出的優良性狀,可作首選當家良種。

    3 栽培料選擇及配方

    木屑以10~15 mm篩孔的專用粉碎機加工為好,以硬質闊葉樹種為佳,木屑粒最好呈方塊狀[1]。栽培香菇的原料配方中可以添加10%~30%的棉籽殼或玉米芯。培養料參考配方有:配方1:干雜木屑80%,麥皮、細米糠18%,石膏粉1%,碳酸鈣粉1%;配方2:干雜木屑60%,麥皮、細米糠18%,過磷酸鈣1%,碳酸鈣粉1%,棉籽殼或麩皮20%。

    4 菌袋制作

    4.1 拌料

    技術要求配方準確,拌料均勻,含水量適宜(配方1的含水量控制在50%~55%,配方2的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工藝流程為:一是先預濕主要原料。可以提前1~2 d將雜木屑等提前澆水預濕,邊澆水邊拌勻。如果連續生產可一次預濕2鍋的料。二是加輔料。裝袋前根據鍋的大小決定拌料數量,當天拌的料當天用完,不能隔夜。輔料——麩皮、石膏粉等干撒在預濕過的主料上,然后翻拌混合均勻。三是測定含水量。香菇培養料適宜含水量為55%左右,準確測定需用電熱干燥箱、天平等設備[2]。

    4.2 裝袋

    一般采用15 cm×55 cm香菇袋裝培養料。培養料用裝袋機裝袋,盡量裝緊,袋口留足7 cm,用干布抹凈袋口內壁,用塑料帶扎緊袋口。防止料袋扎破,選擇木屑顆粒度很重要,過大的顆粒容易扎破料袋,因此以6 mm左右的顆粒為好。

    4.3 滅菌

    生產上通常采用專用鍋爐罩膜式滅菌灶或船型鋼板鍋罩膜式滅菌灶常壓滅菌,每灶滅菌量可靈活掌握。但一次滅菌量也不能太多,一般掌握在5 000 kg干料裝起來的菌筒。否則,易出現料變酸或滅不透的現象。料筒“井”字式堆疊于鋼板鍋上或鍋爐旁邊(底部架空透氣),內用薄膜外用帆布(或彩條布)罩密,再用沙袋或平板壓邊,表面用繩索拉緊縛于小鋼筋鉤上(圖1)。

    猛火“攻頭”,盡快升溫至100 ℃,維持12~15 h,中間不能降溫,最后用旺火猛攻一會兒,再停火悶一夜后出鍋。前2鍋可以在底層2~3層料筒之間放1個耐高溫的探頭溫度計,當溫度達到98 ℃開始計時,維持8~10 h即可(實踐證明,蒸汽包鼓起時底層袋溫才70 ℃,要達到90 ℃還需要10 h以上)。2鍋以后,根據鍋爐的產氣量和火力情況就能自行掌握時間。滅菌過程中還應認真觀測,及時加水,避免“燒鍋”,也應避免火力過猛造成罩膜炸裂。

    4.4 接種

    由于夏季香菇的接種時間在春季,當時氣溫較低,空氣中的雜菌孢子量相對較少,多采用在發菌棚內開放式接種。具體方法如下:接種場所可選擇在干凈、干燥、經過消毒的菇棚內和室內場。提倡在菇棚內(新菇棚為佳)接種、培養,但應加厚棚頂覆蓋物,潮濕地面鋪薄膜或彩條布。料筒冷卻,提前將接種棚內打掃干凈,進行消毒處理,地面鋪1層花膠布,滅菌好的料袋出鍋后直接進棚,自里向外每2 000袋碼1垛,垛與垛之間留出足夠的空間,便于接種操作和接種后擺袋。將完全冷卻的料筒和菌種、酒精棉球、酒精燈、一端削尖呈圓錐體的打穴木棍工具等放在一起,蓋上較薄的塑料膜,底邊向里折,從里邊用菌袋壓著塑料膜四周,留一小段不壓,以便操作人員出入和放消毒劑,每1垛用0.6~1.0 kg氣霧消毒劑熏蒸消毒。

    開放式接種于接種前可通風排盡消毒劑藥氣,掀開滅菌垛的一側,1~2人先把料筒搬到接種臺上;1人用經酒精和火焰消毒的木棍尖端打接種穴,單面打3~4穴;1~2人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料筒接種面;1人用酒精棉球消毒過的手撕開經0.25%新潔而滅表面消毒過的菌種袋,去掉接種點老化菌絲并交給接種人員,4人將菌種掰成錐形菌種塊,將其盡快接入穴中,菌種應將穴填實、填滿,高出,蓋口;2人將接種過的菌袋套上外袋,1人碼垛。一般1袋菌種(菌種袋規格為15 cm×30 cm)可接20~25料筒。特別注意料筒只能在接種前搬動,若接種后搬動污染率較高。接種過程中菌筒仍堆疊成長方體(兩端“井”字式堆疊,中間平行堆疊)。接種后再用薄膜罩密10~20 d(氣溫高時間短,氣溫低時間長),可保溫促發菌,進一步提高成品率。這樣接種速度較快,8~10人的接種組1 d通常可接5 000料筒。

    5 菌筒培養

    5.1 翻堆疊筒

    菌筒培養階段應進行3~4次翻堆。菌絲圈直徑達5~7 cm時掀膜進行第1次翻堆,同時解開套袋口通氧,菌筒改為“井”字式堆疊;菌絲圈直徑達10 cm時進行第2次翻堆;連穴以后進行第3次翻堆。隨著菌絲數量的增加和氣溫的升高,應進行多次翻堆,不斷疏散菌筒,加強通風,嚴防“燒菌”[3]。

    5.2 刺孔增氧

    結合翻堆對菌筒刺孔2~3次(俗稱“放氣”),增加菌筒內部氧氣,極有利于香菇菌絲正常生長發育。一是“放小氣”。一般結合第2次翻堆進行。每個接種穴周圍用細竹簽刺3~4個孔,注意刺孔不能太深太邊,偏松偏干的菌筒可暫不刺孔,避免感染雜菌。隨著用工成本的增加,這一工序目前大都省去。二是“放中氣”。一般結合第3次翻堆進行。每個接種穴用較粗的竹簽再刺5~6個孔。三是“放大氣”。香菇菌絲發滿菌筒后進行。用竹筷子粗細的工具或機械刺孔60~100個,深至袋心。注意偏濕偏緊的菌筒多刺孔,刺深孔,偏干偏松的菌筒少刺孔,菌筒長雜菌的部分不刺孔。菌筒刺孔增氧后呼吸作用大為增強,溫度急劇升高,特別注意疏散菌筒和通風,嚴防“燒菌”。氣溫28 ℃以上不宜大規模 “放大氣”。如果菌筒及時割縫排場,也可不“放大氣”。

    6 搭建菇場

    6.1 選場建蔭棚

    重點選擇夏秋季節溫度較低的場所。要求水源充足,環境衛生,水質干凈(達飲用水標準),土質疏松,易灌易排,方正大塊的砂壤土場地。整畦,畦面寬1.0~1.3 m,畦溝寬50 cm,畦高10~15 cm。整平畦面(略呈龜背形更佳),澆灌水菇場要求畦面同一水平。一般每2畦立1排柱于畦溝邊,棚高2.5 m,柱高3 m,入地0.5 m。棚頂架竹木,再蓋遮陽網,網上鋪麥秸、稻草、玉米稈等,菇棚四周圍遮陽網或草簾,最好再栽種長藤蔓的攀援植物,遮蔭度為“二陽八陰”。

    6.2 搭薄膜棚

    可以在菇畦上拱竹片蓋薄膜,采用屋脊形蓋膜方式更好:將2塊4 m寬的薄膜同時固定在同1排柱頂的梁上,隔2畦的2排柱與柱之間都固定1根橫竹,橫竹距棚頂0.8 m,距畦溝1.7 m,薄膜上下兩面都用繩索將梁和橫竹連起來,這樣2塊4 m寬薄膜就將4畦的菇棚上部圍成屋脊形[4]。

    7 轉色

    種植較早的,放大氣以后進入轉色階段,轉色最適宜的溫度是18~23 ℃,濕度70%以上,給予適當的條件讓其自然轉色;種植較晚的可以先覆沙后轉色,只要保持覆沙材料濕潤,則不用任何管理,菌筒就能安全快速轉色。這就用極簡便的辦法,科學地解決了保濕和通風這對難以解決的矛盾,不但省工、省時,還能有效地避免或減輕爛筒。

    7.1 畦面處理

    將畦面整成略呈龜背形后,新菇場可不用任何藥劑消毒;老菇場可噴灑敵敵畏1 000倍液和漂白粉100倍液或辛硫磷2 000倍液和福爾馬林50倍液等對整個菇場進行殺蟲、殺菌處理。新老菇場的菇畦表面都應撒施一薄層石灰粉,一般菇場施用石灰粉750~1 500 kg/hm2。畦面再鋪1層沙,確保透氣不積水(砂質壤土菇畦可不鋪沙),再將畦面整成略呈龜背形。

    7.2 脫袋排場

    選擇氣溫較高的晴天脫袋排場。畦面四周留5~7 cm空位,畦面兩邊橫排,中間縱排,菇場一般可排菌筒13.5萬個/hm2左右。若發現已發生“燒菌”的菌筒(發軟,呈死灰色),則不能馬上脫袋(一脫即解體),而應將菌筒刺孔或割縫后稀疏堆放或集中排放(縫朝下),待菌絲恢復,菌筒發硬后再脫袋排場(圖2)。

    7.3 先覆沙后轉色

    準備覆沙材料,使用粗河沙用石灰水調濕,pH值7.5。一般菇場覆沙材料用量約150 t/hm2。菌筒脫袋排場后應盡快覆沙,先將畦溝泥土鏟至畦面四周空位上做邊,再將濕潤的覆土材料撒施在未轉色的菌筒上面,將未轉色菌筒全面覆蓋,厚度1 cm以上。不用任何管理,經5~7 d菌筒就能安全快速轉色為標準、均勻的紅棕色,再過幾天則進一步轉為棕褐色。先覆沙后轉色成功的技術關鍵:一是覆沙材料要求覆蓋前調濕(干則不轉色,覆沙后調濕過度可能爛筒);二是覆蓋薄膜確保菌筒通風、不淋雨(薄膜邊緣不著地,菇畦兩端不覆膜);三是正常情況下菌筒轉色階段不需任何管理(如果因覆沙材料不夠濕、不夠厚,或遇特別干燥多風天氣,覆沙材料已干,菌筒未轉色,則應噴少量水將覆沙材料調濕即止)。

    7.4 預防出“脫袋菇”

    菌筒脫袋覆沙階段可能出“脫袋菇”,都是混有很多泥沙的畸形菇。少量出菇無關大局,但有時出菇量多達0.3~0.5 kg/袋,菌筒下部出的香菇把菌筒頂起,很多菌筒出完“脫袋菇”即爛掉,則會損失慘重。預防措施:一是菌筒搬運、脫袋、覆沙動作要輕(避免強烈震動刺激菌筒出菇);二是選擇氣溫較高的晴天脫袋覆沙(氣溫高不適宜出菇);三是菌筒適當提前脫袋覆沙(菌絲未生理成熟不容易出菇)[5];四是菌筒經搬運平臥于畦面上,靜置幾天再脫袋排場(避免連續震動刺激菌筒大出菇)。

    7.5 洗刷出菇面

    菌筒完全轉成棕褐色后,可逐步洗刷菌筒朝上面作為出菇面,菌筒下部的空隙用菌筒上面的覆沙材料填滿,菌筒可能馬上開始出菇,進入出菇管理階段。若菌筒未現蕾,又不急于出菇,也可適當推遲洗刷。但不宜推遲太久,避免轉色太深,菌皮過厚,推遲出菇,影響產量。對推遲洗刷的轉色菌筒應噴灑少量水,避免干燥脫水。

    8 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的重點是調節溫、濕、氣、光等環境因子,盡量使環境條件適合香菇生長發育的需要。一是調溫。香菇屬于低溫變溫結實性食用菌,反季節覆沙袋栽香菇,菌筒應始終保持通風狀態,還可適當加厚蔭棚覆蓋物,在蔭棚栽種藤蔓較長的豆科、小瓜等攀援植物,既降溫又增氧。中午和下午高溫時段最好用井水或泉水對棚頂實行微噴。二是調濕。應保持菌筒適宜的含水量。可采用干濕交替的調濕措施,一般在1潮菇采收完后,對菌筒噴灑水,補足菌筒水分,出菇后一般不補水(采收前更不能補水),這種調濕方法出菇潮次明顯,菇體含水量較低。也可經常對菌筒噴灑少量水(采收前不補水),這種調濕方法出菇潮次不很明顯,出菇較稀[6]。最好用井水或泉水對菌筒實行微噴。目前的微噴實施有噴帶和霧化噴頭2種,前者較經濟。三是調氣。香菇為好氧真菌,夏秋季節子實體生長極快,消耗的氧氣劇增。覆蓋薄膜只為避雨,應確保通風,高溫高濕季節更應確保大通風。只有冷天才可考慮短時間覆嚴薄膜[7]。四是調光。香菇為喜光食用菌,出菇最適宜的光線為“三陽七陰”。夏季為降溫可調至“一陽九陰”或“二陽八陰”,秋季調至“三陽七陰”較適宜。個別菇場由于光線太暗,長出的香菇菌蓋小而薄,菌柄長而粗;反之光線太強溫度高不適宜出菇(圖3)。

    9 病蟲害防治

    爛筒是當地覆土香菇最重要的病害,輕則減產,重則絕收。改為覆沙以后,爛筒現象大大減少,主要是沙子的透氣性好。但爛筒現象仍有發生,主要是病原菌為害(真菌、細菌等)及環境因子不適(高溫、高濕、缺氧等)造成的。因此,在覆沙香菇生產全過程的菌筒培養、覆沙轉色和出菇管理等階段,盡量創造適宜香菇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溫、濕、氣、光等)[8]。如果菌筒培養階段遇到高溫和缺氧,造成嚴重“燒菌”,菌絲大量死亡,菌筒軟綿綿呈死灰色;或是菌筒出了1~2批菇后發生爛筒,不斷蔓延,直至全部菌筒腐爛。大部分爛筒仍然是菌筒培養階段高溫、缺氧造成的,也有部分爛筒是在覆沙轉色或出菇管理階段高溫、高濕、缺氧等原因造成的。故香菇生長的全過程都應盡量避免高溫、高濕和缺氧,特別是菌筒培養階段應嚴防“燒菌”和缺氧[9]。此外,適當提前脫袋覆沙,采用先覆沙后轉色的先進工藝,噴水時勤噴少噴,拍打催菇避免過重過頻。有些菇農發現爛筒中有小白蟲(菇蠅、菇蚊幼蟲),若取樣鏡檢多能發現線蟲,誤以為是它們造成爛筒的,盲目施用殺蟲劑防治爛筒,實際上不但無效,還傷害菌絲加速爛筒。特別是容易造成香菇農殘超標,危害消費者健康。其實爛筒并不是它們造成的,而菌筒腐爛后它們才會滋生。出菇階段盡量不用農藥防治香菇爛筒及其他病蟲害。用茶籽餅防治蛞蝓效果最佳,也可晚上人工捕捉[10]。有時發現一片看似正常的香菇菌筒能正常顯蕾,但幾天后菇蕾全部,以后還會重復幾次“正常顯蕾”至“全部”的過程。會蔓延,但只要挖出隔離帶(死菇菌筒兩端各搬掉十幾袋正常出菇的菌筒),用石灰粉或漂白粉對隔離帶進行消毒,常可防止蔓延。這是地埋香菇特有的病害,可能是土壤中的病毒為害所致,有待有關專家深入研究其防治措施。

    10 適時采收

    由于夏季袋栽香菇出菇期氣溫高,香菇生長迅速,所以適時采菇非常重要,每天都要觀察香菇的生長情況,在香菇的菌蓋未破膜前(6成成熟時)及時采收,必要時每天采收2次。采收后馬上整理,及時包裝外運或冷藏。采收首批菇,有時菇腳會帶出一塊菌筒料,影響產量,原因是菌皮太薄不夠硬。可一手按住菌筒,另一手將菌柄輕輕搖一搖再采下。如果菌筒轉色后適當推遲洗刷出菇常可避免。

    11 參考文獻

    [1] 魏銀初.圖解香菇高效栽培[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0.

    [2] 鄧春生,熊中良,周世黃.我國香菇產業可持續發展之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2):157-158.

    [3] 鮑興.香菇反季節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0):23.

    [4] 陳碧清.高山反季節香菇地栽技術[J].食藥用菌,2011(6):34.

    [5] 康源春,劉震.袋栽香菇春季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0(3):34-37.

    [6] 梁彩鳳,張長河.香菇的段木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0(9):50-51.

    [7] 李明芝,連艷鮮.草菇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2(9):35-37.

    [8] 王玉梅.香菇與玉米套種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3(1):45.

    第2篇:香菇栽培范文

    一、免割袋栽培的概念

    免割袋栽培也叫雙層袋栽培,即在常規袋內套1較薄的免割袋,然后裝料,出菇時將外袋脫去,只剩免割袋附著在菌筒外面,因免割袋較薄,菇蕾可自行將其頂破而生長出來,省去常規割袋出菇手續。

    二、免割袋栽培的特殊工藝

    1. 裝袋要求

    ①料要拌勻,水分不可太大。隨著栽培技術的熟練,有的菇農拌料時直接用水龍頭澆水,結果容易導致水分過大、水料不勻,致使發菌階段發菌慢,越夏階段散熱慢等不利于香菇生產的因素出現,降低了香菇成品率,影響了經濟效益。采用免割袋栽培時要適當減少拌水量,料水比以達到1∶1.1為宜,而且要拌均勻。

    ②用裝袋機裝料,裝料時使用雙層袋。免割袋即內袋比較薄,用手工裝袋后易破裂,起不到免割作用,所以必須用裝袋機裝料,借裝袋機套袋管筒的固定和免割袋外袋的柔韌保護作用,最終達到裝料緊實適度、免割袋不皺不破的理想效果。

    2. 驗袋方法 由于裝袋時使用的是雙層袋,且內袋不夠透明,用水浸法驗袋,破口處特別是破口較小處入水后顏色變化比較緩慢,甚至有些沒有顏色變化,導致很難驗出破洞,所以,驗袋只能采用眼看、手摸等常規方法。

    三、接種后的管理

    1. 接種穴封口 常規封口多采用透明膠布粘貼或石蠟熔化封口,效率比較低。隨著規模化生產發展,接種穴封口往往也采用套袋封口法或農膜封口法等方法。套袋封口法:每袋打孔接種后,用滅菌過的外袋套住,將袋口旋轉擰在一起或用繩扎緊袋口。農膜封口法:將接種后的菌袋并排放于培養室地面,每袋接種均朝上,擺放1排后,上面鋪1層農膜,注意農膜一定要壓住所有的接種穴,這樣1層菌袋1層農膜反復進行,最上面一層菌袋接種朝下擺放。

    2. 發菌期刺孔 傳統方法在接種后至出菇前往往需刺孔2~3次,工作比較繁瑣,免割袋栽培一般只需1次刺孔。接種穴長滿菌絲后(接種穴邊緣透白)即脫去外面套袋或接種穴上覆蓋的農膜,使空氣從接種穴大量進入袋內,促進菌絲迅速萌發生長。待整個菌筒全部發白,即菌絲全部長滿后約10天,整個菌袋濃白并有部分瘤狀物出現時即可用刺孔機刺孔,每袋約刺60~70孔,每天刺200~300袋。刺完孔的菌袋可疏散到外面搭好的遮陰棚內,初期要防雨淋。

    3. 越夏管理應注意“排黃”、散熱降溫 由于免割袋栽培采用的是雙層袋,雖然內層免割袋較薄,但其緊貼在菌筒上,使袋內熱量不易排出,容易造成“黃水”多、袋溫高甚至有“燒袋”現象,所以應在高溫期到來前,將外層袋袋口的封口釘去掉,或用刀將袋尾劃破并揭離一部分,使尾部外露,并將外袋疏松一下,防止其緊貼在內袋上。這樣能起到很好的“排黃”、散熱降溫作用。

    四、出菇期管理

    隨著晝夜溫差加大,當袋面有部分菇蕾出現時即可脫去外袋,以起到催菇作用。當然如果菌袋過輕,失水過多,還應適量輸水。但要注意頭潮菇一般不可強烈震動,以防出菇過多。過多的菇蕾不用刀割,只需用刀柄將其向下按,留下的菇蕾即可穿袋長出。采菇時用力要輕,最好一手按住菇柄基部,另一手捏住香菇旋轉采掉,盡量避免將菌料帶出,防止形成較多孔洞,導致免割袋過早殘破不堪。

    第3篇:香菇栽培范文

    北方地區相對與南方而言,在農作物的栽培與種植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僅土壤肥沃,而且氣候條件優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溫室農作物栽培技術成為北方地區農業發展的重點。因此,本文將主要對北方地區溫室香菇袋料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

    北方地區;溫室香菇袋料;高產栽培;技術

    近年來,我國北方部分地區通過溫室香菇袋料栽培技術的實驗示范,取得了明顯的應用成效。在新的科學技術指引下,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許多農民將發展的重點轉向了溫室香菇種植,使香菇產量由過去的幾萬袋逐漸增加到幾百萬袋,從而使我國的香菇種植初具規模。

    1高產栽培要把好菌種選擇關

    首先在香菇袋料高產栽培中要選擇優良的栽培品種,與此同時要綜合考慮培養料的適宜性與菌種的出菇特性。另外,還要結合實際的市場需求以及當地的自然條件等相關的因素進行育種栽培。具體來講,北方春夏季栽培選931、五香、31號、36號等,而秋、冬季栽培可選09、02、05號。

    2高產栽培要把好制袋關

    首先要對培養料進行科學配置,保證栽培原料新鮮以及無蟲蛀及無霉變。除此之外香菇的袋料栽培不能選用松、杉以及含芳香類物質較多的楠木、樟木等。在具體配方中要結合當地的土壤水分以及氣候條件、還有料的透氣性以及持水性、拌料以及透氣性、裝袋場、生產情況等進行適當調整。另外,在裝袋時要選擇合適的原料配方,通過科學的比例配置,將其中的小枝條以及樹葉等具有棱角的僵硬物進行剔除,從而防止裝料過程中對塑料袋造成嚴重的破壞。一旦出現袋裝破裂的情況將會導致雜菌污染。在拌木屑的過程中要采用2-3目的鐵絲網進行篩選。外配置好的料要確保均勻而無較大的凝結塊,一般采用聚乙烯袋將物料袋裝,袋裝過程中防止雜菌受到嚴重污染,必須輕拿輕放,切不可亂扔硬拉,在封口時要將袋扎緊并進行科學滅菌,必須做到當日拌料當日滅菌。

    再者,在無菌接種過程中要采用酒精對其進行消毒,接種時盡量要在溫度較低的時間段進行,避免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進行接種,接種時要在白天進行,如果是在秋天,則應該選擇在溫度高的時間段進行接種,下雨天或潮濕的環境下不宜接種。除此之外,還應該規范發菌的操作流程,栽培袋接好種之后采用井字形科學堆放,一直堆放四到十層,每層堆放四袋,大約堆高一米的距離應該再次換堆,避免堆放過多從而使接種穴受到嚴重的擠壓。溫度過高的環境下少量堆放,溫度低時應該增加堆放量,發菌過程中應該遮陽防濕,及時對其進行換氣通風,一般而言,發菌的有效時間為兩個月。

    3高產栽培要把好脫袋轉色關

    脫袋需要在陰天或者晴天進行,氣溫要適宜,菌筒脫袋之后,如果薄膜中的最高溫度在20度左右,應該保持其濕度在80%左右。一周之內盡量不要翻動薄膜,使菌絲適應新的生長環境,并最大限度地恢復生長。如果內部溫度大于25度,則應該在第二日將薄膜掀起,保持良好的通風、通氣能力。

    4高產栽培要把好出菇管理關

    當菌筒正常轉色之后,菌絲已經儲藏了大量的營養,由于這類菌絲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此過程中應該給予其充分的陽關以及溫度、濕度,使菌絲在外界適宜的環境中通過光合作用,提升其生命力,使其巨大的營養價值開始發生轉化,通過相互的交織扭結從而形成原基,進而轉變為菇蕾。當菇蕾生長到一定程度之后,還應該及時給予其充分的水分,從而有利于植物的快速生長。具體操作時要在晝夜溫差較小的地區進行通風換氣,從而不斷提高植物床中的溫度,進入夜晚時應該揭開薄膜使菇床中的氣溫不斷下降,由此采用人工制造晝夜溫差的技術促進植物的生產。當外界環境氣溫下降時,要揭開薄膜使其喚氣,從而有利于順利出菇。當部分菌絲已經發白,此時說明植物已經開始生長。在此過程中應該繼續提升其中的溫度,通過適當增加內部的晝夜溫差來有效促進下一批菇蕾的生長。當第二批菇蕾采收之后還要按照第一批菇蕾的種植栽培管理技術進行科學栽培。

    5高產栽培要把好病害防治關

    植物的栽培與生長過程中要防止害蟲,特別是病蟲害防治成為北方地區溫室香菇袋料高產栽培技術控制的重點。具體操作管理時,要注意溫室內的環境干凈,不斷對其通風,如果出現嚴重的蟲害時,應該采用適當的溶液進行噴霧防治。

    6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觀察發現,香菇在我國的農業市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銷售價格趨于穩定。因此,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本文重點通過對北方地區溫室香菇袋料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從而希望提高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生產水平。

    參考文獻

    [1]《農業科技通訊》2014年第1-12期年度目次索引[J].農業科技通訊,2014,12:244-259.

    [2]王愛芳.北方地區溫室香菇袋料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15,01:40+42+44.

    第4篇:香菇栽培范文

    關鍵詞:夏季;香菇;埋筒覆土;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46.12 文獻標識碼:A

    1 栽培季節

    季節安排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到菌筒制袋的成功率,也關系到夏香菇能否獲得優質、高產,直接影響到種菇者的經濟效益。菌筒制袋最佳時間為頭年的11月底至翌年2月底前,低溫制袋為開放式接種創造了條件,雜菌污染率低。菌筒下田覆土自然轉色一般控制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菇高峰期控制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該季節的安排與錯季優質香菇形成了良好的優勢互補,有效的解決了在高溫夏季缺少鮮香菇上市的局面,市場菇少價高,經濟效益可觀。

    2 品種選擇

    夏菇品種一定要選擇耐高溫的中高溫型菌株。品種選擇是埋筒覆土培育夏菇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適應我縣推廣的夏菇優良品種主要有:高溫9號、18、98411等。

    3 栽培工藝

    菌筒生產菌絲培養出菇場地選擇及菇棚搭建廂面消毒下田脫袋排筒轉色出菇管理采收。

    3.1 出菇場地選擇及菇棚搭建

    3.1.1 夏菇出菇場地要求

    海拔500m以上,交通方便(離主干線公路1km內),水源充足,排灌兩便,周圍環境干凈,地勢平坦的水田。

    3.1.2 菇棚搭建

    菇棚搭成高2.3~2.5m,遮蔭達到九陰一陽效果的高涼棚。先在菇場四周豎好立柱,深埋50cm,柱間相距東西向3.8m,南北向相距3m。然后將竹子或細木條搭成“八”字用鐵絲固定在立柱上,竹子間距1m左右,上面蓋厚薄膜及草簾,蔭棚四周用草簾圍緊,達到遮蔭、保濕以及阻止禽畜入侵的目的。蔭棚上覆蓋不腐爛的遮蔭材料,達到九陰一陽的效果,有利降低棚內溫度。

    3.2 廂面消毒

    先清除廂面上的雜草、雜物,并淺翻,然后用干石灰粉對土壤進行消毒(667m2地用干石灰粉約150kg),最后將廂面土壤整細整平。

    3.3 脫袋排筒

    3.3.1 脫袋時機

    菌筒自然轉色達70%左右時為進行菌筒下田排場最理想時機。

    3.3.2 排筒

    脫袋后的菌筒,按照一筒緊靠一筒地平臥于廂面上,使整個菇床形成菌筒床面。注意菌筒下面一定要覆嚴實,以防透氣易長地下菇。另外排筒時對于局部有污染的菌筒要經處理后分開排放,防止雜菌擴散繁殖。

    3.3.3 覆土

    為使出菇集中筒面,防止筒與筒之間縫隙透氣,長菇不齊,排筒后進行縫間覆土。縫間土覆好后在菌床表面蓋一層濕閏土壤有利于菌筒轉色及養筒,菌床四周用土壤覆嚴實。覆土的土質要求疏松,吸水后不板結,保濕性能好,無雜菌和蟲卵的潮濕土壤。

    3.4 轉色

    一直保持土壤濕潤讓其菌筒自然轉色,待菌筒完全轉色且變硬后,將覆蓋在菌筒表面的土壤清掃干凈后進入出菇管理。

    3.5 出菇管理

    夏季出菇管理重點是注意降溫控濕,防止雜菌污染。

    3.5.1 菇床四周排水溝長期保持有10cm左右深的清潔水,最好有流水循環

    這樣有利于自然增加菇棚內相對濕度及降溫,創造香菇生長所需的最佳條件。

    3.5.2 噴水催蕾

    菌筒自然轉色完全后,盡量選擇陰雨天澆水催蕾,噴水宜選擇早晚進行,一般連續3~5d早、晚各噴水1次,菇蕾就會大量形成,菇蕾形成后禁止噴水,以確保香菇質量。

    3.5.3 注意棚內通風換氣

    通風可根據氣溫高低及天氣狀況和菇床的干濕度來調整通風時間和次數,氣溫高時應加強通風,通風宜選擇早、晚;氣溫低時可中午進行通風。

    3.5.4 在整個栽培管理過程中一般15~20d可收獲一批香菇

    收獲一批香菇后將菇床整理干凈,讓其養菌待大部分香菇采摘處由白轉為棕色后即可噴水催蕾出菇,一般反季節栽培香菇只要有一定的干濕度差,就可發生菇蕾。

    總之,出菇管理要根據天氣狀況、菇體大小等具體情況,因地因時而宜,協調好水分、溫度、光照、氧氣的關系,科學進行管理,從而實現優質高產。

    3.6 采收

    香菇采收要及時,過早或過遲采摘均會影響香菇的質量。

    3.6.1 香菇的采收標準

    菇體七、八分成熟,菌蓋內卷,菌膜未破,采摘為最佳時期。適時采收的香菇,色澤鮮艷、香味濃、菌肉厚、商品價值高。采收過遲,菌傘充分開展,肉薄、柄長、菌褶易變色、重量減輕、商品價值低。

    3.6.2 采摘方法

    用大母指和食指捏緊菇柄基部,先左右旋轉后再輕輕的拔起來。注意采摘時不要損傷周圍的小菇蕾,不損傷菌膜及菌筒的培養基。

    3.6.3 選擇盛裝香菇的容器

    采下的香菇,宜用小筐子或藍子盛裝,避免擠壓,并要輕放輕取,保持菇體完整。

    3.7 防治病蟲害

    第5篇:香菇栽培范文

    【關鍵詞】子長縣;廢棄桑枝;栽培袋料香菇

    子長縣位于陜西省黃土高原腹地,是省重點蠶桑基地縣,年產桑枝約1800噸。對于桑枝的處理大多為焚燒或丟棄,造成了大量桑枝資源的浪費。隨著人們對農業技術的不斷了解,農業工作者對如何充分利用桑枝資源進行了研究。在借鑒發達蠶桑區生產桑枝香菇的基礎上,經研究測定發現桑枝是生產香菇的優良培養原料,培養出的香菇不僅口感、勁道有彈性而且色澤淳厚、出菇速度較快。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廢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增加當地農民收入,而且還可以促進林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林業,帶動土地流轉,形成土地規模化經營。

    1.栽培周期與準備材料

    根據生產原料的生成和食用菌栽培的實際情況,整個栽培周期需要兩年時間,第一年主要是桑枝的準備,將春季修剪及養蠶修剪下的桑枝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進行儲藏,避免潮濕發霉。第二年主要是蘑菇的栽培,將制作栽培袋料、滅菌并接種,然后培養菌絲,出菇管理、采收銷售。桑枝栽培袋料香菇需要準備的機械設備有粉木屑機、蒸汽爐、裝袋機、扎口機。主副料有塑料袋、菌種、免割口保水膜袋、石膏粉、消毒藥品、麥麩、粗木屑等。根據我縣氣候條件引進了A-6品種,屬中高溫型中熟品種,菌絲粗壯,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菌齡100-120天。

    2.拌料配方及注意事項

    袋料選擇19×58cm5000袋的標準,鮮木屑2500kg、麩皮300kg、石膏粉200kg麥麩要求大片,新鮮,拌好料含水量為55%,每袋裝3-3.1kg。裝袋要求緊實且不超過限定重量,以避免含水量過多或過少。拌料需要先將麥麩、石膏粉干拌三次,然后在均勻的倒在木屑面上,根據所需的水量均勻加水,再濕拌三次。當拌料在手中緊握,松開后能夠自然散開,且手上有水漬并沾有少量的細木屑為宜。袋裝拌料需當日裝完,不能隔夜,避免引起培養料酸敗變質,同時還需要當天滅菌。在拌料過程中如果遇到下雨天,切忌不要將雨水流入料內,加水過程中流失的水分需要去掉,以免降低拌料的含水量。桑枝在木屑的比例不同對香菇的品質和產量有明顯的影響,經實驗研究適宜的拌料配比有:(1)木屑83.3%(硬雜木100%),麥麩10%,石膏粉6.7%。料水比為:1:1.2-1.3;(2)木屑83.3%(桑枝屑30%,其他雜木屑70%),麥麩10 %,石膏粉6.7%。料水比為:1:1.2-1.3;(3)木屑83.3%(桑枝屑50%,其他雜木屑50%),麥麩10%,石膏粉6.7%。料水比為:1:1.2-1.3;(4)木屑83.3%(桑枝屑70%,其他雜木屑30%),麥麩10%,石膏粉6.7%。料水比為1:1.2-1.3;(5)木屑83.3%(桑枝100%),麥麩10%,石膏粉6.7%。料水之比為1:1.2-1.3。

    3.裝袋滅菌消毒及菌種選擇

    菌種A-6屬中高溫型中熟品種,菌絲粗壯,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產量高,菇質和菇形好,出菇整齊,袋裝要求松緊適度,袋壁光滑,沒有空隙,裝袋高度以60cm適宜,然后密閉封口。在此過程應注意操作規范,防止損壞料袋,裝好的袋料要及時轉入滅菌倉滅菌,滅菌要求4-6小時內滅菌室的溫度達到100℃,以料堆的溫度達到100℃時開始計時,保持12-14小時,停火燜鍋8-10小時,當鍋內的溫度降到60℃左右時,趁熱出鍋。注意滅菌期間不能停火、不能干鍋,出鍋的料袋及時送入接種場所準備接種。在香菇袋料栽培生產中,應先將接種場所清理干凈,然后蓋上新塑料膜,地面上噴灑農藥殺蟲、使用消毒藥消毒,然后再次鋪上新彩布條,并用硫磺或菇保點燃消毒,用量是每立方米用硫磺一兩,菇保8-10g/m3。進袋前2-3天進行消毒,將接種帳打掃干凈,然后放入滅好菌的菌袋、接種袋、接種工具,用氣霧消毒劑進行熏蒸消毒,消毒30分鐘。

    4.栽培技術要點

    4.1接種發菌

    在接種時不宜選在高溫天氣,以凌晨或晚上較好,可提高成活率。采用開放式接種,可冷卻場和接種場合二為一,菌袋出鍋后直接進入消毒大棚。將菌種及其他物品放在料棒堆上,然后用氣霧消毒劑8-10盒(40克/盒)點燃,并用薄膜將料堆覆蓋嚴密,避免使氣霧劑的煙放出來,消毒時間為6-8小時。接種前應將菌種袋、接種工具和雙手用酒精消毒。當袋料溫度降低到28℃以下時進行接種。接種時用尖頭木棒在料袋表面等距離打2個孔,接種孔直徑在2cm左右,深1.5-2.0cm。取出大棗大小的菌種塊迅速填入接種穴內,接種量以填滿并且高于1-2cm為宜。最后將接好種的料袋套上外套袋,外套袋的規格為20cn×60cm×0.045mm。

    4.2發菌管理

    料袋保存室的溫度應保持在20-25℃,避光通風。發菌管理的重點為刺孔通氣和防止高溫悶袋。根據發菌情況對菌棒進行3次通氣,當菌絲直徑長至8-10cm時脫去外套袋進行第一次通氣;待菌絲長到菌棒一半時進行第二次刺孔通氣;當菌絲全部長滿后進行第三次通氣,刺孔深度為8cm,孔數在50個左右。刺孔時要注意氣溫和堆溫的變化,室溫超過30℃時禁止刺孔,菌棒堆放密度較高的培養室,在氣溫較高時要分批刺孔,防止燒堆,在雜菌較多的培養場地刺孔前應先進行空氣消毒以防刺孔后感染雜菌。

    4.3脫袋轉色

    脫袋的溫度要控制在15-25℃,濕度在75-80%。應將菌袋運到出菇棚里,用刀片劃破表面塑料膜,將塑料膜脫掉,再在菌袋上套上與原袋大小相同的免割口保水膜袋。并將菌筒整齊地排放在菇架上,菌筒間距3-4cm,脫袋排筒動作要迅速,排滿一層要立即覆蓋塑料膜以保溫保濕。在脫筒時應避免陰雨大風天氣以及注意棚內溫度和濕度控制。香菇進入生殖期后,表面的白色菌絲會轉變為棕褐色,香菇菌筒轉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出菇的早晚、產量與品質。當菌筒表面長滿白色茸毛狀菌絲后應加大通風量,每天2次,每次30分鐘,迫使菌絲倒伏,1周后菌筒表面會產生茶色小水珠,菌膜逐級加厚,色澤轉深,及時噴水沖掉褐色分泌物。由于香菇是變溫結實性菇類,菇蕾要低溫和晝夜溫差的刺激才能形成,因此在生產中白天密閉薄膜,夜間通風降溫將晝夜溫差保持在10℃以上,連續進行3-4天的溫差刺激結合干濕交替,增加散射光刺激,12-15天轉色即可完成。

    4.4出菇管理與采收

    當菌棒大部分轉色并有少量菇蕾出現時,菌棒菌絲生理成熟,即可脫袋出菇,脫袋時溫度應保持在18℃以下。香菇A-6品種菇形圓正,適合鮮銷,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采收期。鮮銷要在未開膜前采收,烘干的應在菌蓋尚未完全展開仍保持內卷時采收。

    【參考文獻】

    [1]李川,常權記,楊江華.培養料中不同桑枝比例對香菇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2:(3).

    [2]夏春雨,廖森泰,劉學銘.桑枝栽培食用菌技術的研究進展及發展建議[J].中國蠶業,2009(11).

    第6篇:香菇栽培范文

    [關鍵詞] 香菇品種1363;主要特性;培技術要點

    香菇雜交種—1363號是丹東林業科學研究所經過孢子雜交方法培養而成的高產優質香菇新品種。1998年經過省科委組織的專家鑒定。

    一、品種的基本特性

    1.形態特征

    子實體大型,單生,扁半球形,中間平頂,邊緣內卷。鱗片較多,白色,邊緣多,中減少。菇形好,菌蓋圓整,色澤淺,不易開傘,菌肉厚且密實。蓋面色澤為淺茶色至灰白色,菌蓋直徑通常為3-7cm,菌柄細短,菌蓋比重大,菌體含水量少,商品率高且畸形菇少。抗逆性強,可以周年生產,溫度適宜花菇率特高,適合袋栽壓塊,尤以地栽的更大些,1-3潮菇的厚菇一級品率通常可達80%以上,耐貯藏運輸和脫水。缺點一是菌絲生長過程易起包;二是出菇時間相比早生種cr—04晚出菇1-2周。

    2.主要生物學特性

    溫度:屬中溫型品種,比04的出菇溫度下降2℃左右,在人工浸水的條件下可在25℃下出菇。在正常用種量和發菌溫度的條件下,需有效積溫700-800℃。該品種出菇溫度5-27度,最適溫度18-26℃。

    空氣:菌絲體生長階段都需要充足的氧氣,菌絲生長前期和中期,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阻礙菌絲生長,影響菌棒的成熟時間。延長菌齡,后期要有適度的二氧化碳濃度才利于誘發谷類的形成。出菇階段要使優質的子實體形成需要新鮮新鮮充足空氣。

    光照:菌絲體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適宜在較暗的光照下培養,子實體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避免直射光。

    基質生長特點:香菇1363品種適宜培養基為PDA和PDA+麥麩培養基;菌絲在PDA配方培養基長勢較旺,色白,爬壁良好,生長最適溫度為25℃;保藏溫度為4-6℃;在25℃條件下,16d可以長滿1.8×18cm的試管。在木屑78%、麥麩20%、石膏1%、糖1%的原種培養基上,需要40-45d長滿袋(12×24cm)或500mL的瓶。栽培種在與原種相同培養基上長滿袋(17×33cm)需要50d左右。栽培原料以木屑為主,輔加麥麩和石膏。自然條件下10-20度出菇,浸水處理可在25度以下出菇,本品種積溫為800度左右,比一般品種晚出1-2周,因此在栽培過程中切忌必須達到生理成熟轉好色在出菇,才能達到高產穩產,其生物轉化率達80-100%。

    二、栽培技術要點

    1.季節安排

    為確保地栽香菇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根據我縣多年來的經驗總結,宜在11月底-翌年 2月制作菌棒(一般在春節前結束),這樣不但在冬季制棒氣溫低、氣候干燥,雜菌基數少,制棒合格率可達95%以上。

    2.培養料配方

    雜木屑83%、麥麩14%,稻糠2%、1%石膏。每1000袋(筒袋15cm×55cm)菌棒,需要雜木屑(較干)705.5kg,麥麩136kg,石膏粉8.5kg,料水比1:0.8-1,含水量50%。

    3.菌種選擇

    引種的菇農和生產單位,應該從選育單位或信譽好的科研院所引進種源,丹東林業科學研究所是1363品種的選育單位,經過檢測與出菇試驗,種性表現好。

    4.菌棒制作

    實踐發現,1363品種制作菌棒的含水量在50%左右,培養料手握成團,落地能散即可,之風有水濕印已經偏濕。菌棒制作時做到當天拌料,盡快裝袋滅菌,不能過夜。拌料要求原料與輔料混合均勻,干濕料拌均勻,每袋裝干料0.85kg,加水后濕料為1.6-1.8kg。常壓滅菌時,應盡快使料溫升至100℃,保持14-16h。滅菌結束后,將料袋趁有余熱一直冷卻室冷卻。

    將已經滅菌的菌棒搬入接種室或發菌大棚,數量為2000-5000袋,將菌種及其他物品放置在菌棒堆上,然后用氣霧消毒劑5-8盒(每盒40g)點燃,并用薄膜把料棒覆蓋嚴密,盡量不要讓氣霧消毒劑的煙霧逸出來,同時接種空間也要用氣霧消毒劑4g/立方米、點燃消毒,消毒時間3-6h。接種前先打開門窗、窗或薄膜,將接種空間的氣霧散去,然后將薄膜掀開一部分,取出菌棒,放在敞開的接種臺上,打孔、塞菌種、套袋,要求速度要快,相互配合,特別是打孔與塞菌種。一般1人打孔,3人塞菌種。接種應避開1d的高溫期,可提高成活率。

    5.發菌管理

    接種后的料袋置于自然室溫,避光通風的條件下培養。由于接種時氣溫較低,發菌管理的重點為溫度調控。前期溫度低,以增溫、保溫為重點,后期氣溫高,要防高溫引起燒菌。搶溫接種為菌棒在沒有完全冷卻(30℃)時就進行接種。密集排放為接種后呈一字形墻式集中排放,高12層-14層,然后蓋上薄膜和麻袋等保溫。當菌圈相連時,氣溫升高至18-20℃,要撤去薄膜,改井型堆,高8-10層增加通氣時間。菌絲滿袋進行第二次增氧,刺孔后注意觀察堆溫,若堆溫過高,要進一步散堆,加強通風。5月中旬,菌棒變軟,局部出現紅褐色,標志著菌棒已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即可進行排場,出菇管理。

    6.轉色期管理

    必須掌握菌筒菌絲體膨脹瘤狀物占整個袋面2/3,手握瘤狀有彈性和松軟感,袋壁出現少許棕褐色分泌物時才能進行,此時,菌筒已經達到生理成熟,可適時安排排場、脫袋。脫袋時,盡可能避免損傷和減少振動量。

    7.出菇期管理

    要想法催蕾,主要采用拉大溫差和振動2個措施。除大熱天和悶熱潮濕天氣外,白天將菇床薄膜蓋好,午夜后氣溫下降時,揭去薄膜,利用夜間溫度自然下降的有利條件,結合噴一次冷水,可將晝夜溫差拉大,經過連續3-5d的晝夜溫差刺激,就可形成原基,或采用拍打振動菌棒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強度。一潮菇采收后減少噴水量,延長通風時間,讓菌筒休養生息,重新長出白色菌絲時再催蕾。7—8月份高溫期間應以養菌為主,否則損傷菌絲,易引起爛筒。

    第7篇:香菇栽培范文

    第一,栽培期與栽培場地的確定是獲得高產高效栽培的前提,栽培期與栽培場地密切相關,且栽培期依栽培場地而確定。草菇菌絲體生長的溫度范圍是20~40℃,適宜溫度為32~35℃,低于15℃生長緩慢,低于10℃生長停止,低于5℃或高于42℃菌絲易死亡。子實體形成與生長適宜溫度為28~30℃,低于22℃或高于32℃則不能形成子實體,料溫以32~38℃為宜。基于此,河北省衡水市6月中旬至8月中旬較適合草菇栽培,此時正是溫室蔬菜生產的空當,通過加蓋草苫遮陰即可進行草菇栽培。

    第二,培養料是草菇生育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高產高效栽培的關鍵,培養料的前期處理絕對不容忽視。(1)暴曬:培養料用于栽培之前必須經過太陽光暴曬3~5 d,以殺死部分蟲卵與病菌,期間要注意翻攪,做到暴曬均勻。(2)酸堿度:草菇喜歡偏堿性環境,生長適宜pH值為7.5左右,但發酵前一定要用石灰水調培養料,使pH值在14以上。(3)發酵:堆料發酵有利于培養料腐熟轉化和利用,同時可殺滅部分雜菌。料堆內溫度上升到70℃后,發酵24 h進行翻堆,把外層及發酵不好部分放在堆中央,70℃后再發酵24 h即發酵完畢。為了保證發酵徹底和通風良好,建堆前先在底部放兩根大竹竿,頂部打洞時與竹竿相通,建好堆后撤出竹竿,形成上下左右相通的通道,以保證發酵質量。

    第三,培養料的配方是實現草菇高產高效的主要環節,營養均衡既可降低畸形菇的生產率,又可降低成本,還可提高產量。生長期適宜的碳氮比為20:1,生殖期為(30-40):1,培養料的配方則緊緊圍繞碳氮比而確定。在生產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氮肥施入量,高濃度的氮源不僅抑制出菇,而且也會抑制菌絲生長。

    第四,選用優良草菇菌種是獲得優質高產的關鍵。要特別注意菌齡不宜過長,防止衰老自溶。其次要選用適銷對路或符合收購要求的菌種,以免影響生長或少出菇、不出菇。

    第五,施用菌種前,先用高錳酸鉀把手和準備好的盆清潔消毒,掏出菌種放于盆內,輕輕用手把菌種掰成杏核大小的塊狀,太小則菌絲受損嚴重,太大則播種不均。切忌不可搓碎,以免損傷菌絲。

    第六,利用草菇菌絲可以在土內生長的特點,提高“地菇”產量。畦床沿順畦方向可采用“肥土-培養料-肥土-培養料-肥土”的造型劃分畦面,肥土較培養料稍窄。用肥土代替培養料,不僅降低成本還可提高產量。

    第七,培養粗壯密實的菌絲體是草菇高產高效的基礎,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又是發菌成敗的關鍵。這時保持氣溫在27~30℃,料溫32-35℃,空氣相對溫度75%-80%,培養料含水量60%~65%。可通過揭蓋草苫,向畦面或畦背噴溫水(不可向畦面噴冷水)來調節溫濕度。

    第八,不可忽視通風與透光。巧妙利用通風技術是調節溫度、濕度和棚內CO2濃度“三效合一”的有效手段。CO2濃度過大會造成菌絲徒長,不利出菇,從而影響產量和效益。棚內光線在菌絲體生長期以不能讀書看報但能進行農事操作為宜,出菇期以將可讀書看報為宜。

    第8篇:香菇栽培范文

    香菇; 哈茨木霉; 抗性; 高溫脅迫; 菌絲生長; 菌棒腐爛

    高溫脅迫導致包括食用菌在內的各種生物體的活性氧氧化生物膜,產生多種具有傷害作用的不飽和醛酮產物,使蛋白質變性,破壞細胞膜穩定性,造成一系列生理紊亂,是生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12]。食用菌對高溫脅迫的耐受性是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特性[3]。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香菇菌絲培養期間最為常見的木霉種類[45],前人已經注意到香菇菌絲生長及存活能力與環境條件及木霉菌存在某種關系;TOKIMOTO研究了碳氮源對木霉和香菇菌絲互作的影響[6],BADHAM研究了環境和栽培條件對哈茨木霉和香菇的長速和競爭性影響[7]。香菇菌棒腐爛病在生產中時有發生,但其發生原因研究多基于現場調查與經驗判斷,將其歸結于氣候異常、通風散熱差、木霉菌感染或高溫燒菌等原因,尚未見系統的研究[89]。通常情況下,湖北省隨州市及其周邊地區香菇栽培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制袋,秋冬季及翌年春季棚內出菇,稱之為秋栽模式。2012年以來,由于勞動力資源不足,為了錯開制袋高峰期,部分農戶將秋栽制袋時間提前至7月中下旬,香菇菌絲在培養期間遭遇高溫,導致菌棒腐爛病在湖北省大面積發生,每年爛棒達到2000萬棒以上,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經濟損失。筆者在驗證了香菇菌棒腐爛病與菌棒石膏含量、刺孔次數、補水時間及補水方式等不具有相關性的基礎上,研究了高溫脅迫對香菇菌絲生長及其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響,明確了秋栽香菇菌棒腐爛病的發生原因。

    1 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株

    香菇供試菌株秋栽7號(Q7)、L607和雨花2號(Y2)菌株均由華中農業大學菌種實驗中心提供。哈茨木霉(T. harzianum)菌株系筆者自湖北省隨州市隨縣香菇腐爛菌棒上分離,經過形態學和ITS序列鑒定,保存于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

    1.2病害癥狀觀察

    2012~2014年筆者在湖北省隨州市隨縣草店鎮、殷店鎮和三里崗鎮等秋栽香菇產區進行了現場調查。觀察了香菇菌棒腐爛病的癥狀特征及變化規律,對發病菌棒表面和橫切面特征進行了觀察,調查了不同栽培棚中香菇菌棒生產管理措施及發病情況,分析了解菌棒腐爛病發生規律。

    1.3高溫脅迫處理Q7菌絲與哈茨木霉的對峙培養

    將培養料(79%木屑,20%麩皮,1%石膏)裝入200 mm×20 mm的雙頭開口玻璃管中,橡皮塞封口,滅菌;用直徑8 mm的打孔器從PDA上取供試菌株Q7經過活化的菌絲片,每支玻璃管一端接3塊菌絲片;25 ℃下培養20 d之后,分別置于37 ℃條件下處理6 h和24 h作為高溫脅迫處理,以25 ℃培養相同時間為對照。在高溫脅迫處理之后,在玻璃管另一端接入同樣大小和數量的哈茨木霉菌絲片,25 ℃下培養,觀察香菇菌絲與哈茨木霉菌絲相互接觸時的對峙反應。試驗設3次重復。

    1.4高溫脅迫處理對Q7菌絲生長能力的影響

    在18 mm×180 mm的單頭開口試管中裝入香菇栽培的培養料,滅菌,按1.3方法分別接入Q7的菌種;25 ℃下培養至菌絲長滿試管,再分別置于30、33、36、39、42 ℃五個溫度梯度下,分別處理6、12、18、24、30、36、42、48 h,以25 ℃條件下培養相同時間為對照。之后從試管中挑出黃豆大小的培養物接種于PDA平板,25 ℃培養觀察菌絲生長情況。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培養7 d后不同處理下香菇菌落直徑,每個處理設5個重復,采用SPASS 20.0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1.5高溫脅迫處理對3個供試菌株菌絲存活及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響

    參照1.4的方法,對3個供試菌株(Q7、L607和Y2)長滿培養料的菌絲體,在39 ℃條件下脅迫處理18、24、30、36、42、48 h,在42 ℃條件下脅迫處理6、12、18 h, 以25 ℃條件下培養相同時間為對照。之后從試管中挑出黃豆大小的培養物,接種于PDA平板,25 ℃培養觀察菌絲生長狀況。參考1.3方法,在試管中已脅迫處理的香菇菌絲表面接入哈茨木霉菌絲片,25 ℃下培養,觀察哈茨木霉侵染香菇菌絲的情況。

    1.6香菇菌棒培養溫度及其腐爛病發生情況

    試驗在隨州市隨縣殷店鎮秋栽香菇生產基地進行。2014年7月20日接種香菇栽培菌株Q7共600個栽培袋,其中300袋置于室內(25 ℃)培養,另300袋置于栽培棚進行培養(栽培棚采用白色塑料薄膜和黑色遮陽網各一層進行覆蓋,菌袋分別置于栽培棚第1~6個層架上,菌袋之間保持4~5 cm距離)。7月28日進行菌袋第一次刺孔,同時開始對栽培棚內氣溫和菌袋內部溫度進行抽樣測量。室內培養(25 ℃)的菌袋于10月15日轉入同一個栽培棚中,在層架上隨機擺放。采用常規方法對菌棒進行轉色和出菇管理,觀察菌棒腐爛病發生情況。

    曹現濤,等:高溫脅迫對香菇菌絲生長及其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病害癥狀與發生情況

    香菇菌棒腐爛病一般在當年秋冬季至翌年4月發生。在第一潮菇采收之后,菌袋表面出現零星的灰白色菌落,之后菌落擴大,菌落中央出現綠色或淡綠色分生孢子堆,并散發出強烈的霉味;被感染的菌棒深褐色,水浸狀,松軟,腐爛;菌棒橫斷面上腐爛部位深褐色,感病部位與正常菌絲之間有紅褐色拮抗線;病斑可以逐漸向菌棒表面及內部的正常菌絲部位擴展,直至完全感染整個菌棒,致使菌棒腐爛松散,易折斷(封三圖1)。

    調查表明,香菇菌棒腐爛病在隨州市及周邊各個種植區域均有發生,但以桐柏山南側低丘河谷地帶種植區發生最嚴重,而大洪山及周邊丘陵山區發生較輕。菌絲培養場所對發病率有明顯影響,磚房室內培養菌絲時發病率明顯較低,而栽培棚中培養菌絲時發病率較高。隨著采收次數增加,菌棒發病率迅速上升,至第四潮菇時發病率達到60%~80%,個別菇棚可以達到90%以上,原因是前期高溫脅迫使菌絲活力衰退,抗木霉能力下降,每次出菇后菌絲營養被進一步消耗,浸水補水時菌棒被更多的木霉孢子感染,加快菌棒腐爛病傳播速度。

    A:菌棒表面腐爛呈褐色;B:菌棒橫切面出現紅褐色拮抗線;C:菌棒表面出現淡綠色分生孢子堆

    A, Brown rot on log surfaces; B, Redbrown antagonistic streak in log transsection; C, Cluster of light green conidia on log surface

    圖1 香菇菌棒腐爛病的癥狀

    Fig.1 Symptoms of log rot inL. edodes

    圖2 Q7菌絲37℃脅迫處理后與哈茨木霉菌絲的對峙培養結果

    Fig.2 Antagonistic reaction between L. edodes Q7 mycelia treated at 37 ℃ and T. harzianum mycelia

    2.2高溫脅迫處理Q7菌絲與哈茨木霉對峙培養的拮抗反應

    在試管培養料中,當Q7菌絲在37 ℃處理6 h時,它與哈茨木霉菌絲接觸部位產生明顯的黃褐色拮抗線,表明香菇菌絲抵抗哈茨木霉的能力強,且與對照處理(25 ℃)一致(封三圖2)。當香菇菌絲在37 ℃處理24 h之后,菌絲迅速被哈茨木霉菌絲覆蓋,表明其失去了抵抗哈茨木霉感染的能力。

    2.3高溫脅迫處理對Q7生長能力的影響

    與對照相比,受高溫脅迫后恢復生長的香菇菌絲,其長速快于處理前。高溫脅迫可導致香菇菌絲抗逆性迅速減弱,超過一定閾值會使香菇菌絲死亡。在香菇菌絲未致死的條件下,這種高溫脅迫是可逆的,在適宜條件下能恢復生長活力,甚至生長速度加快(表1),未觀察到菌落形態有明顯變化。

    **不同溫度處理相同時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相同溫度不同時間處理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 0.01);/表示菌絲死亡

    Values are the means (mm/d)±SD (n=5);*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among differ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s for the same time period; different higher case letter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among different time treatments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 nonviable mycelium

    2.4高溫脅迫處理對3個供試菌株存活及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響

    G: Growth; D: Nonviable;+: Resistant;-: Sensitive

    從表2可以看出,在39 ℃下處理不超過24 h,3個供試菌株菌絲轉管至25 ℃后均能恢復正常生長。但39 ℃條件下Q7處理達到30 h,以及L607處理達到36 h時,菌絲均無法恢復生長,但雨花2號處理48 h菌絲仍然可以恢復生長。在42 ℃條件下,秋栽7號和L607在處理6 h后,菌絲可以恢復生長,但3個供試菌株在其它處理條件下均已死亡,不能恢復生長(表3)。

    在39 ℃高溫下脅迫處理菌株Q7 18 h和24 h、脅迫處理菌株Y2 24 h和48 h,兩個菌株(Q7,Y2)菌絲體雖然還能繼續生長,但已失去了抵抗哈茨木霉感染的能力(表2)。哈茨木霉菌絲能迅速感染受39 ℃高溫脅迫處理24 h的菌株Q7的菌絲體。但在39 ℃高溫脅迫處理時間不超過30 h時,L607既能繼續生長,又保持了對哈茨木霉的抗性。

    3個供試菌株對42 ℃高溫脅迫的耐受能力存在明顯差異。在42 ℃下處理6 h時,Q7和L607菌絲生長和抗哈茨木霉能力均沒有受到顯著影響,但Y2菌絲已死亡,而3個供試菌株處理12 h以上菌絲均全部死亡。

    上述試驗表明,溫度和處理時間共同影響供試菌株高溫脅迫反應的結果。短時間的高溫脅迫對香菇菌絲的生長和抗哈茨木霉能力均沒有顯著影響。隨著脅迫溫度上升或脅迫時間延長,菌絲抗哈茨木霉能力下降,甚至失去生長能力。

    2.5培養溫度對香菇菌棒腐爛病發生的影響

    25 ℃條件下室內培養菌絲時,Q7菌棒在出菇期沒有發生爛棒現象。在栽培棚中進行菌棒培養的條件下,第一潮至第四潮菇采收后的菌棒腐爛率分別為18%、39%、57%和76%。溫度測定發現,7月28日至8月6日中午14時前后棚內不同位點氣溫高于棚外氣溫2~3 ℃,而菌袋內部溫度高于棚內氣溫3~4 ℃。氣象資料表明,7月28日至30日當地連續3 d最高氣溫達到35~36 ℃,在此期間棚內最高溫度達到37~39 ℃,而菌袋內部最高溫度達到40~43 ℃,表明秋栽7號在菌絲培養期間受到了高溫脅迫,引起抗哈茨木霉的能力下降,部分菌絲死亡,導致了菌棒腐爛病發生。

    3 討論

    張美敬等人(2015)研究表明,側耳屬菌株受高溫脅迫后,在28~40 ℃處理0~48 h菌絲體內硫代巴比妥反應產物(TBARS)與溫度和時間呈正相關,與隨后的菌絲恢復生長率呈負相關[3]。本研究首次進行較系統的室內外試驗,證明香菇菌絲在短時間高溫脅迫時生長能力及抗哈茨木霉能力沒有受到顯著影響,但隨著脅迫溫度上升或處理時間延長,菌絲抗哈茨木霉能力下降,甚至死亡,這與張美敬等人對側耳屬高溫脅迫的研究結果相似。

    香菇不同栽培菌株對高溫的耐受能力不同,尚需進一步測定各個栽培菌株耐受高溫脅迫的能力,為預防香菇菌棒腐爛病奠定基礎。哈茨木霉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只有在香菇菌絲活力下降時才能感染。在湖北省隨州市等秋栽香菇產區,由于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資源出現短缺,部分種植戶為了避開用工高峰,將制袋時間從8月下旬提前至7月中下旬,導致香菇菌絲培養處于炎熱的夏季高溫季節,而部分菌棒培養在沒有良好遮陰及通風條件的栽培棚中進行,使得菌袋內部菌絲體受到高溫脅迫,導致香菇菌棒腐爛病近年來在產區大范圍嚴重發生。

    MOLLER IM, JENSENPE, HANSSON A.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to cellular components in plants[J]. Annu Rev Plant Biol, 2007, 58:459481.

    [2] FERREIA AS, TOTOLA MR. BORGES AC. 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rehalose in the ectomycorrhizal fungus Pisolithus sp. under thermal stress[J]. J ThermBiol, 2007, 32(1):3441.

    [3] 張美敬,劉秀明,鄒亞杰,等.側耳屬高溫脅迫條件優化研究[J].菌物學報.2015,34(4):662669.

    [4] 吳小平. 食用菌致病木霉的鑒定、致病機理及防治[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8.

    [5] CAO XT, BIAN YB, XU ZY. First report of Trichoderma oblongisporum causing green mold disease on Lentinula edodes (shiitake) in China[J]. Plant Dis, 2014, 98(10):14401440.

    [6] TOKIMOTO K, KOMATSU M. Effec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in media on the hyphal interference between Lentinus edodes and some species of Trichoderma[J]. Ann PhytopatholSocJapan, 1979, 45(2):261264.

    [7] BADHAM ER. Growth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Lentinus edodes and Trichoderma harzianum on sawdust substrates [J]. Mycologia, 1991,83(4):455463.

    第9篇:香菇栽培范文

    一、發揮人才優勢,常年免費技能服務

    一方面,搞好科技培訓,提高菇農科技本質。為提高廣大菇農種植技能,緊扣食用菌栽培治理進程中的一些關鍵環節,采取專家現場指導、科技人員下鄉、創辦培訓班、印發材料等多種方法,增強對農民群眾的技能培訓。年,公司突出代料食用菌、反季菇等生產技能服務,對菇農進行全程跟蹤服務,發展技能培訓講座30余場次,發放技能材料2萬多份,技能員上門指導800多個工作日,培訓菇農2萬余人次,使全縣的菇農都能成為食用菌栽培的里手行家。另一方面,堅持服務收集系統,完善服務功能。公司依托本身的技能人才優勢,成立了食用菌技能服務中心,負責全縣的技能服務工作;還分別在全縣7個鄉鎮和30個食用菌生產專業村設立了食用菌技能服務站,主要依托鄉鎮科技服務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發展技能服務工作。別的還專門延聘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傳授按期對中心和技能服務站的技能人員進行培訓,平常由公司技能人員對一切技能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各地服務站的食用菌技能人員直接指導服務于菇農,各服務站每年集中培訓農民不少于5場次,切實處理菇農在食用菌種植進程中的技能難題。使全縣有食用菌種植的當地,村村有技能強人,戶戶有技能清楚人,家家都走上了致富路。

    二、發揮企業科研優勢,不斷研討推行新種類

    森源公司是省菌協確定的“省菌種選育推行基地”,是華中農業大學科研教育練習基地,經過校企協作,使企業的科研設備設備完全,技能力量較為雄厚。我們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依據市場和菇農的實踐需求不斷選育高產優質的菌種,不斷研討高產優質的栽培技能,經過公司構成的技能服務收集實時地教授推行給廣大菇農,讓菇農不斷地更新種類,改變栽培形式,改進采摘加工方法,依托科技不斷節省資源、提高質量、增加產量、提高效益。一是做好食用菌新種類的選育和推行工作。公司堅持自立研討開發適用的食用菌新技能、新種類,運用單孢雜交和單核原生質體雜交等技能,培養食用菌新種類;年公司新選育出菇形圓整,菇肉嚴密,個大柄短的中低溫香菇新種類“森源16”號,當前正在進行中試階段,估計2010年將大規劃面向市場;還選育出順應當地栽培的黑木耳等新種類5個,當前正在品比實驗。二是組織施行各類科技攻關項目。年公司圍繞我縣食用菌發展實踐,申報國家、省、市、縣各級科技方案項目5個,組織施行了“年產5000噸食用菌優質代料菌種產業化開發”國家星火方案項目以及“省主栽食用菌優秀菌株挑選與高產栽培技能研討”,“市低海拔反時節香菇新種類的選育”,“縣香菇低耗材配方研討、縣應用當地原資料生產茶樹菇技能研討”等項目,均獲得了優越結果。三是發展食用菌深加工的研發。年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結合研發了菇精調味料等香菇加工產品,應用等級低菇、菇柄加工成具有香菇共同風味的新型調味品,當前已實驗成功,估計2010年進入試產期,逐漸處理了等級低菇、香菇柄等資源未充分應用的問題,提高香菇產品附加值,推進香菇產業鏈向更深條理發展。

    三、發揮企業技術優勢,實行示范引導推廣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青青草成人在线|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国产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 国外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成人黄软件网18免费下载成人黄18免费视频| 成人a在线观看| 青青草成人免费| 免费成人av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