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端午詩句經典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營造書香氛圍,激發誦讀興趣
引導學生親近中華經典詩文,把“經典誦讀"”引入語文課堂,創設濃郁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終身受益。多年來,我堅持組織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經典誦讀”,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誦讀經典,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文的語言美,且語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營造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例如,在誦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詩句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談談感受,再補充詩句背后的古詩,然后再讀原句,三讀詩句,最后配上音樂;四讀古詩。此時已是余音繞梁,煞是動情,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整堂課從容大氣,學生理解詩意如水融。長期這樣訓練,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學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實了自己的文化底蘊。并能輕松自如地學習和初步運用經典詩文。
二、提煉課文內容,與經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經典與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用心靈去感悟經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師不僅要站在課程的角度關注經典文化,還要利用經典詩文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肆意爛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在不斷地誦讀和感悟中,打開思維的閘門,去領略思想之美。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把讀解的主動權充分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討論交流及對話碰撞中自行參悟。例如:《論語》中的“為人之道”、“為學之道”、“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經典詩文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給學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啟發性的印象。學生也產生了用自己的視角去親近經典記住圣人的教誨。又如,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時將自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
三、創設積累語言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就像一杯茶,細細品嘗入情入心,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讓他們多讀些經典作品、好詩,讓他們多學、多背,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名言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好文章誦讀得多,就會有“感”的積淀,“知”的積累,并能靈巧的運用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在寫作教學中也可引用有關詩詞為寫作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之目的。例如布置學生寫《郊外的景色》,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郊外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學生通過品味經典詩文,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比較、聯想、猜測,而生成屬于自己個性化的獨特財富,就會把自己喜愛的詩句寫到作文里。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四、陶冶學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求讓經典詩文課堂成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端正品行的平臺。趁兒童心性純凈時,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其氣質。讓經典詩文伴隨學生人生經驗的成長而如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學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現在的學生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看到的盡是愛、智慧、希望與陽光。例如:《詩經》的每一首詩,學生在生動解讀名人故事時,能從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進而掌握美好的詞匯,融通美好的事物,培養美好的情感,擁有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又如:學生學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會深深感受到陸游這顆深深的愛國之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讓學生從小做一個愛惜糧食的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能讓學生在品味經典中感受到母親博大的愛,自行約束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仁”、“義”、“禮”、“信”的良好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關鍵詞:小學生;誦讀經典;涵養
古代的很多經典著作內容生動、人物鮮活、情感真摯。所以,我覺得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閱讀經典,促使學生通過自主的閱讀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可以汲取到先民的智慧,領悟到人生哲理的睿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對經典的文化魅力的感受,則可以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素養。
一、營造誦讀經典詩文的氛圍
經典詩文是人類知識的結晶,蘊藏著人類幾千年來燦爛的文明與智慧的寶藏。學生閱讀經典更容易培養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童年浸潤在沁人心脾的書香里,從而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養。
1.學校環境
營造誦讀經典詩文的氛圍,首先要建設書香校園。對此,建議學校把《論語》《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的語段和一些古詩詞名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校園教學樓的外墻、樓道中張貼名詩名句,教室里張貼發人深省的哲理,在學校的閱報欄中張貼或者墻報上宣傳耐人尋味的故事,讓學生基本隨時隨地就可以從墻報、牌匾、閱報欄中讀到經典詩文中的名句,學生在充滿書香的校園環境中學習,他們的精神世界由此而豐富,人格由此而變得更加完美。其次,語文教師要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屬于語文的早讀時間語文老師要到教室里指導學生誦讀,每一節語文課之前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幾分鐘的經典詩文誦讀,教師提前到教室門口落實誦讀。如果教材中經典詩文欠缺,語文教師可以開發校本課程。每周抽時間安排一節誦讀課,教師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誦讀的篇目,進行簡單的閱讀指導,長期積累,把所選篇目慢慢進行分類,幾年下來就可以裝訂成校本教材,供師生長期使用。
2.家庭環境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第一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教師在平時要開一些書單,不強制要求學生買書,但要宣傳讀書的好處,耳濡目染,總會有學生會買一些書閱讀。同時,教師要利用每學期的家長會以及“家長學校”等機會,向家長宣傳看電視不如讀書,宣傳學生具備一定國學知識的好處,引導家長對學生閱讀支持,引導家長做好親子活動,和孩子一起誦讀,構建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二、選擇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是開發人生記憶力的“黃金階段”,抓住最佳開發期,背誦一些經典名篇,學生能永恒地記憶在腦海中,這將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
為了讓學生愛上古詩文,從而愛上經典書籍。首先,積累一些學生容易理解的古詩文,對此,我個人覺得指導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方法是:誦讀為主,體會悟情為輔,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教材中的古詩文,誦讀具體的方法落實是每天的語文課固定一個環節――每節課前安排學生誦讀幾分鐘古詩文。時間長短不完全固定,但以5分鐘適宜,這樣可以形成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語文素養。我把這種做法稱為“古詩文助學生成長”。其次,選擇和利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進行誦讀。教材中經典詩文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誦讀需求,這個時候教師要適時地引入一些課外的經典詩文到課堂教學中,主要作為誦讀內容的補充,如,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經典美文等,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古詩文。對于引進的詩文,教師要做適度講解,指導學生理解詩文內在的情感,這樣學生能夠對詩文有所感悟,再以誦讀方式來體會其中的聲韻之美,學生就有興趣了。再次,分類分時分形式誦讀或者背誦。根據詩文的內容,讓學生明白理解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言志詩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多誦多背,也可以根據時間來背,根據月份來背誦。比如,有關三月的詩文就可以主要放在三月誦讀等;也可以根據季節來背誦,比如,3、4、5月,教師可以多選寫春天的詩文并積累背誦,秋天以及冬天時就積累描寫秋冬的詩句;也可以根據節氣來背誦,比如,24節氣的每一個節氣來到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詩文讓學生誦讀;也可以根據傳統節日來背誦,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詩文讓學生誦讀。這些做法讓學生可以記得有序,記得牢固,不僅可以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分形式背誦或者誦讀,主要是采用一人領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以及限時背、接龍讀等方法,方法靈活多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
筆者一直在所教班級中進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學習經典詩文注入新鮮的活力。首先,在班上定時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比賽,看哪個學生誦讀得好,背誦得快,獎品是筆者買的一些橡皮擦、鉛筆等,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通過一系列的經典誦讀活動,學生對中華經典從略知一二到興致盎然。其次,在傳統節日時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了解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辦手抄報進行評比。再次,在學生到了中高年級就開展“讀中華美文,感受華夏文明”作文比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孩子們在字里行間萌發對古代圣賢的崇敬和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自豪感。
中國傳統節日中,清明是唯一與農時節律“二十四節氣”相吻合的節日。這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傳》一書中就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在古人看來,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與國防和軍事這樣的大事相提并論。所以中國古詩文中寫清明的篇什著實為數不少。而眾多有關清明的詩篇中,筆者以為,頗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新雋永的詩不用典故,也無華麗的辭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征和人們緬懷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詩同樣寫得悲慟不已,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代詩人高菊卿也有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讀完這篇小詩,亦讓人不禁悲從中來。宋代另一詩家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則一反常態地走出“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的悲切氣氛,而是興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賞春的愉悅心境,詩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北宋文學家王禹的《清明》詩亦可算是詠清明詩中的另類:“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作者在詩中沒有寫踏青探春、懷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態地描寫了詩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鄭板橋描寫清明的小詩言簡意賅:“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一個“濕”字,將清明前后多雨陰濕的天氣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諸多古詩人筆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詩亦畫,亦人亦物,各種各樣的情感盡在其中。
與清明節有著密切關聯的是寒食節。寒食節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煙火,吃冷食。這一節日源自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曾輔佐他的介子推而設立的,至今已延續2640余年。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一詩闡明了這一節氣的來歷:“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兩節便合而為一了。
端午節在中國也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曾先后入選國家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節日本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氣,后因楚國詩人屈原端午這一天投江殉國,從此端午又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唐代詩人文秀有《端午》一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因為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所以這個傳統節日頗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有關七夕的古詩不勝枚舉,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當屬五代后唐時期楊璞的詩作《七夕》:“未來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亦堪稱為此類詩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首詩寫得形靜而神動,表現了對愛情的向往。全詩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哀怨與期待相互交織的復雜感情見于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七夕》:“煙霄微月澹長空,云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的《鵲橋仙》也是描寫七夕的名篇:“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描寫的是天上景象,實際是詞人七夕仰觀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別是詞的最后兩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時至今日,依然為人們所引用。
中秋當屬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是一個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節日,因而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的詠月詩大都與思鄉懷古有關。蘇軾《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詞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聲縱情。中秋之夜,為懷念遠在他鄉的弟弟,蘇軾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誠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親人的思戀。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推出一輪人世間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滿暖意的詩句讓本是清冷的月光顯得浪漫而又溫馨。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詩中眾多詠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詩曰:“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環境氛圍,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感,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現了作者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內心感情:“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故又稱之為登高節。杜甫的《九日》詩曰:“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從此不須開。”詩人借助重陽登高、飲酒賞菊,因花生情,表達了思親念鄉、憂國憂民的情懷。此外,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等,都是描寫重陽節的經典名句。
關鍵詞:格律詩;錯誤;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0—163—03
唐代以來的古詩,主體是格律詩。據統計,《全唐詩》57000多首,《全宋詩》254240首,其中格律詩占三分之二。因為嚴格講究平仄和押韻,所以格律詩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平仄相間,高低起伏,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筆者承擔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專業七屆33個班級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任務,在講授詩律章節時,采用了以創作促進鑒賞的教學方法。在學完格律知識后,預先公布詠史、寫景等作詩命題,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全體學生共同創作,直觀,展現謀篇布局、起筆構思、調整平仄、錘煉字句等作詩過程。總結學生律詩習作中的錯誤,有助于鞏固格律教學成果,提高學生鑒賞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一、平仄錯誤
格律詩最重要的是講究平仄。以七言詩為例(五言詩則減去每旬的頭兩個字,以下犯孤乎和三平調論述類似,不贅),只有四種平仄類型:“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所有的詩句必須符合上述四種類型之一,遵守“一三五不論,兩處必論;二四六七分明,兩處不明”的拗救規則,避免“三平調”和“犯孤平”等大拗。
(一)犯孤平
所謂“犯孤平”是指格律詩七言詩乙種句的第三個字本應為平聲字,如果寫為仄聲字,則乙種句全句只剩下一個平聲字(句尾韻腳平聲字不算在內),這時不能以“一三五不論”來評判,而是大拗,救的方法是把本句第五個原本是仄聲的字改為平聲字。
例1:神州大地響春雷,華誕六十憶相來。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韜海憶英才。德才兼備擎天柱,萬古楷模絕代魁。噩耗驚心狼鬼笑,哭聲震地九州哀。(《憶恩來》)
例1為平起平收七律,首聯對句為乙種句,第三字“六”是人聲字,本平而仄,應當把第五字改為平聲相救,但此句第五字“憶”仍為仄聲,屬于犯孤平錯誤。另外,頸聯對句“萬古楷模絕代魁”也是犯孤平。
(二)三平調
所謂“三平調”是指格律詩七言詩丁種句第五個字本應為仄聲字,如果寫為平聲字,則句尾有連續三個平聲字,這是古體詩專用的一種平仄格式,對于格律詩來說也不是“一三五不論”,而是不可救回的大拗,必須避免出現三平調。
例2:一簾翠綠忽滿眼,晝晝蟬嘶離別時。頓恨光陰不予我,徒增馬齒少年嬉。相思還憶豪言語,任爾委蛇吾敢馳。待及來年鳳凰艷,不知盛放孰家枝。(《廣外有感》)
例3:花城貳載居,久別兩三歸。露冷云山上,煙氳象塔圍。雨飄風欲止,客緒愁漸肥。何處是歸路,徒然喚式微。(《式微》)
例2是平起仄收的七律,尾聯對句當是丁種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倒數第三字“孰”是平聲,犯了三平調錯誤。例3是平起平收五律,頸聯對句“客緒愁漸肥”是丁種句,“愁”是平聲字,也犯了三平調大忌。
(三)奇數句最后一字不為仄聲
奇數句是指格律詩第一、三、五、七句,句末最后一字為七言詩的第七個字或五言詩的第五個字,按照“二四六七分明”的要求,必須是仄聲字,第一句就押韻的除外。
例4:水碧山青鳥競翔,木佳花妍魚戲藏。四十五載育人路,數萬人才聲顯揚。學貫中西歷颶浪,德明尚行誰能當。莫輕廣外盡為凰,誰道巾幗不勝郎?(《詠廣外》)
例5:黃昏日落山中坐,凜冽寒泉自在流。紅葉蕭蕭孤鳥鳴,梧桐簌簌草蟲啾。世人皆怨冷風秋,吾甚愛秋寧靜愁。慨嘆詩人悲宇宙,吾生漫漫逍遙游。(《秋思雜感》)
例4這首仄起平收七律尾聯出句最后一字“凰”是平聲,大拗。例5頷聯出句最后一字“鳴”,頸聯出句最后一字“秋”均為平聲,大拗。
(四)甲種句拗而不救
七言詩甲種句第六字本應為平聲,但可以“不分明”,改為仄聲后是大拗。這個大拗可以救,救的方法是把對句(乙種句)第五個字由原來的仄聲改為平聲。
例6:石人挑動天下反,鐵馬金戈出九州。碧浪銀空定乾宙,朱家從此為明謀。(《夢明朝》)
例6是仄起仄收七絕,首句是甲種句,第六字“下”是仄聲,大拗,下旬第五字“出”是人聲,未能相救。
(五)二四六不分明
七言格律詩每句的第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必須和標準相同,是謂“二四六分明”。只有兩處可以不分明,分別是甲種句的第六字和丙種句的第六字,可以通過拗救來挽回。其余二、四、六位置的字均不能拗救。
例7:群芳香粉蕊,老樹綠新芽。嚦嚦鳴雛鳳,清音展風華。(《新生》)
例8:好雨多情沁新意,安能人面亦如斯。莫嘻貪醉桃花色,意恐相逢季蘭遲。(《春雨》)
例9:青山桃李自云依,綠水相思涌碧溪。且看今朝薪火厚,雄起明日貫中西。(《詠廣外》)
例7是平起平收的五絕,第四句是乙種句,但第四字“風”是平聲,大拗。例8是仄起仄收七絕,首句是乙種句,第六字“新”應仄而平,第四句第六字“蘭”應仄而平。例9是平起平收七絕,尾句是丁種句,第二字“起”應平而仄。均為大拗。
二、用韻錯誤
(一)首句不押韻
格律詩詩句的組合只有四種類型,以八句的律詩為例,分別是“A:甲乙丙丁甲乙丙丁”、“B:丙丁甲乙丙丁甲乙”、“C:丁乙丙丁甲乙丙丁”、“D:乙丁甲乙丙丁甲乙”,不能任意打亂甲乙丙丁句型的組合順序。AB組合首聯出句是平起仄收的甲種句,或仄起仄收的丙種句,最后一個字是仄聲,自然不需要押韻。CD組合首聯出句是仄起平收的乙種句,或平起平收的丁種句,最后一個字是平聲,一般都要押韻。習作中發現有較多的cD組合首句卻不押韻的現象。
例10:古來疆雪舊墻垣,百派四家華夏芳。八卦太極凝日月,詠春少林衡陰陽。切磋咤起貫虹氣,勝負點止正儀堂。拳腿刀槍孰為上?止戈為武勝者綱。(《武心》)
例11:芳草雨連絲,輕風撫絮零。無言人欲泣,折柳遠長亭。(《送別》)
例10是D組合的七律,全詩押下平聲七陽韻,但首句是平起平收的丁種句,最后一個字“垣”屬下平聲十三元,不押韻。例11是D組合的五絕,全詩押下平聲八庚韻,但首句是仄起平收的丁種句,最后一字“絲”屬上平聲四支,不押韻。
(二)出韻或換韻
格律詩要求全詩的韻腳字都屬于平水韻里的同一類字,否則就叫出韻,不符合規則。而且韻腳字不能重復,不能換韻,只有古體詩才能換韻。
例12:雨露蘭花閉,幽愁夜邊生。獨憐西山月,妍色自空流。道是人間淚,誰言兒女情。稀星搖欲墜,北望見蒼涼。(《雨夜月》)
例13:明朝負篋向花城,收拾琴書作遠行。飛夢珠江憑月嘯,白云山上以詩鳴。細柳營中邁步開,霜風雁陣卷秋來。借他師旅威嚴氣,壯我嶺南學子懷。(《負笈羊城雜感》)
例14:端午佳節粽飄香,虎符浴蘭邪除遺。龍舟競渡粼波上,鼓浪劈鳴聲洞天。亡破家國歸汨江,辭微義廉耀萬年。魑魅誹謗秦吞楚,憤懣離騷氣一時。(《端午感懷》)
例12韻腳是“生、流、情、涼”,分屬下平聲八庚、下平聲十一尤、下平聲八庚、下平聲七陽,完全不押韻。例13首聯和頷聯押下平聲八庚韻,頸聯和尾聯又押上平聲十灰韻,屬于換韻。例14首尾聯押上平聲四支韻,中兩聯押下平聲一先韻,這種韻腳叫抱韻,是詩經常用的一種韻例。以上三例均不符合格律詩要求。
(三)用鄰韻
鄰韻是指平水韻里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或相近的韻,如上平聲一東和二冬,上平聲十四寒、十五刪和下平聲一先,上平聲三江和下平聲七陽等。格律詩不許押鄰韻,只有首句人韻時例外。
例15:霧繞白云萬仞峰,斑斑亮點映叢松。放眸止步覽城小,舉手逍遙絕頂峰。佇倚欄桿當眺望,一腔熱血憾無窮。磅礴大氣獨稱霸,傲立峰頭頂烈風。(《云山行》)
例15是仄起平收七律,全詩韻腳是峰、松、峰、窮、風,“峰”是上平聲二冬韻,其余韻字是上平聲一東韻。頷聯對句也押“峰”,就是不允許的,屬于出韻。而且該詩首句韻腳已用“峰”字,屬于韻腳字重復。
(四)湊韻腳
湊韻腳是指為了押韻需要,不顧意義和語法,硬從平水韻中抽一字作為韻腳,通常言不成義,生硬齟齬,在初學者詩作中最為常見。
例16:木棉生南域,逢春綠意濃。花開無片葉,最是惹人彤。枝末高高掛,行人猜影蹤。不圖姿色耀,只為展顏容。(《詠木棉》)
例16為吟誦嶺南木棉之作,全詩平穩流暢,本屬尚佳。可惜頷聯對句“最是惹人彤”渾不可解,“彤”明顯是湊韻腳。
三、節奏錯誤
節奏是詩歌按意義朗誦時停頓的節拍。格律詩的節奏有兩種形式,對五言詩來說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例如“國破—山河—在”,“家書—抵—萬金”;對七言詩來說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城上—高樓—接—大荒”。律詩節奏符合這兩種形式讀起來才能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否則讀起來就會感覺特別不順,像散文或順口溜。
例17:碧溪縈繞白云霽,望語心浮谷圍中。勁樹千層凌皓月,橫山萬壑攬飛鴻。心懷傲骨明德志,臂振云霄浩瀚功。只待長風破層浪,何須散作九秋蓬?(《學在廣外》)
例18:遙憶征人出,秋風落葉菲。吾衣帶漸落,只盼兩相依。(《秋思》)
例19:黑白間悲劇重現,死生處怨恨難平。(《觀(南京!南京!)有感》)
例17是首七律,首聯對句“語心”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校區人工湖“心語湖”的簡稱,“谷圍”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校區所在的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的簡稱。這一句按意義讀來是“望—語心—浮—谷圍—中”,節奏形式是“一二一二一”,感覺非常別扭。例18是首五絕,第三句按意義讀是“吾—衣帶—漸落”,節奏形式是“一二二”。例19是七律中的兩句,節奏是“黑白—間—悲劇—重現”、“死生—處—怨氣—難平”,以上各句都不符合格律詩的節奏。
四、詞匯蒼白
格律詩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學遺產,我們寫作格律詩,實際上是模仿古人在進行創作,要盡可能使用典故和古漢語詞匯來表達現代概念,表達也要符合古漢語的語法。用格律詩的形式講述現代生活的內容,有時難免要使用現代漢語詞匯,但要盡可能少。從學生習作來看,有些過度使用普通話詞匯或者生造詞語,使得詩作顯得過于淺白或者扦格不通。
例20:齊聚云山下,水珠同飲嘗。會盛氣澎湃,友誼勿相忘。羊五把福降,木棉芬且芳。攜心共飛舞,明日盡榮煌。(《亞運頌》)
例21:虎扼龍川傲東海,千秋歲月踞寰瀛。彭仙氣澤大漢魄,將帝盡呈飛杰英。蘇北領軍鯨海涌,四城同建勁風泓。萬年豐韻蔚彭地,今世風云騰紫京。(《詠徐州》)
例22:學府滿馨德,書聲沁靜弦。誰知路途遠,日夜作勞燕。晚沐暖風送,憂思心未眠。末途豈窮路,寄盼白云天。(《憂途》)
例20是寫廣州亞運會的五律,“友誼”、“相忘”都是普通話詞匯,“飲嘗”、“榮煌”還是生造出來的。“水珠”是“珠水”的倒置,“羊五”是“五羊”的倒置,為了平仄合律的需要太多倒置使人莫名其妙。詩中還使用了把字句,古代是沒有把字句的。例2l七律歌詠徐州歷史,全詩平仄合律。頷聯對句意思是說徐州英才輩出,可“將帝”、“飛杰英”是作者生造。例22描寫大學學子的心思,首聯對句“書聲沁靜弦”渾不可解,經詢問作者,才知道意思是朗朗書聲沁入學生安靜的心靈,屬于湊韻腳而硬湊的。
五、錯誤原因及教學策略
從學生詩作錯誤出現的頻率來看,第四種類型“詞匯蒼白”是最多最常見的。中文專業的大學生應當讀一些國學典籍。提高古典文學修養是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單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完全解決學生的積累問題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可以指定幾種詩集讓學生在課外背誦閱讀,比如適合初學者的《唐詩三百首》、《王摩詰集》、《杜詩詳解》、《李太白集》等。另外,學校也要出臺《必讀書目》一類的指導性教學計劃并加強督促檢查。
平仄類型的錯誤,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掌握辨別平仄的方法,尤其是入聲字的辨識。可利用普通話語音演變規律倒推,利用方言語音類推,利用音節拼合規律強記等方法解決。古詩中常見的人聲字并不多,大概只有不到五百個。教師也可以教會學生使用諧聲的辦法來加強類推和記憶。
節奏方面的錯誤主要是受現代詩的影響產生的,現代詩的表達很自由,除了押韻以外,沒有太多的約束。古體詩雖然在平仄、用韻方面的要求比格律詩要寬松許多,但并不好寫。漢魏古詩風格蒼涼雄渾、古樸典雅,需要更高的眼界和氣魄才能達到,不是放送格律就行的。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先學格律詩,再寫古體詩。初學時,還可以拿著平水韻來構思,這樣就不會出現出韻、換韻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