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城市景觀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景觀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景觀分析

    第1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關鍵詞:未來;城市;景觀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現狀

    1.1 園林景觀建設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城市園林的立足點也從園林植物所營造出的形式美,而慢慢轉化為具有現代特色的綠色生態景觀上。現代園林的功能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簡單的觀賞和休憩需要,還要滿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審美需要。現代城市的園林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園林的重要性可以體現在目前城市的大規模園林建設上。現代園林的規劃和設計在不斷繼承優秀傳統園林的基礎上,將現代城市所應該具備的綜合也全新地體現了出來。它既適應了現代城市發展的多種需求,也滿足了不同城市人們的游玩休憩需要。做到了以現代城市為有機載體的園林景觀生態化、人性化和現代化。

    1.2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我國的園林歷史悠久,但是對于現代城市的園林而言還存在一些不足。受到歷史原因的影響,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方面,在自主規劃體系上還不算完善,與國外的一些先進城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部分城市的園林規劃設計理念,還存在以借鑒國外某些城市的設計理念為主的問題。總規對于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規劃只是對城市總體規劃的部分必要補充,或者是對城市園林綠地分布進行一些簡單的考慮和意見,而對于城市園林綠地的具體標準和建設主題等則會因為很多因素而無法進行明確。這就會導致很多城市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存在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當,而造成的城市園林景觀建設同質化和無序化。這樣的結果不但影響了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的美化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園林建設的質量低下和不正當競爭現象。當然,這也與城市園林建設相關隊伍的自身素質有一定的關系。

    2 “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建構的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和城市進程的全速發展,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全球變暖和災害頻發等問題也直逼我們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與否。在這一惡劣情形面前,“低碳、環保、綠色”受到了全球各角落人們的廣泛重視。而細化到與城市環境息息相關的城市景觀設計和建設中,以“綠色、低碳、生態”等內容為核心理念的“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建設,更是構建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的新趨向。

    風景、各種生物(包括人類)的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等元素共同為我們構建起了現代城市景觀。而“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建設就是:以減少排放、節約能源等科學的環保理念為基礎,去建設一切與人類及各生物生命安全相關的城市景觀元素。從國情出發,此種景觀符合我國十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和諧社會建設總方針;而從人類自身而言,這種在“生態美”和“生態價值觀”指引之下的城市景觀建設,既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居住理念進行的全新闡釋,也是實用功能和審美理念高度統一的一種表現。而在具體的“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建設中,設計人員的設計構思不僅直接制約著項目的成敗,而且還直接牽涉到下一步的施工。因而,設計者科學、合理的設計原則是建構“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的關鍵。

    3 “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設計原則

    城市景觀作為一種“實用藝術”,其首先要具有實用功能,因而在設計時我們首先就要考慮人文、地理、文化等與當地人類和其他生物相關的各因素;同時,作為一種藝術,其還應當遵循和諧、統一等形式美法。在這兩點基本要求達成之后,個人認為“低碳經濟”和“循環、修復”等原則是我們進行“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設計應該要遵守的兩個重要原則。

    3.1“低碳經濟”設計原則

    所謂的“低碳經濟”原則,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適度開支”為基礎的城市景觀設計模式。在具體的設計之時,這一原則可以被利用大到整個城市、小到一個居民區或一個公共場所等各種景觀設計之中。例如說:許多山區城市的居民區經常會落址于半山腰上,在設計時,設計者卻將它當作一塊兒平地予以設計。于是,施工之中“愚公移山”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而在設計時,利用古人所遺留下的“借景”、“對景”等手法,去營造自然與居住環境和諧共融、移步異景的景觀,不僅減少了固態廢棄物等污染環境問題的出現,而且也節約了開山和挖山所產生的額外開支。

    3.2 “循環、修復”設計原則

    3.2.1 循環設計原則

    所謂的循環設計原則,就是“為被設計的城市景觀進行可持續循環利用的設計”。例如說:循環利用廢水進行人居水環境景觀設計(從而減少飲用水的無端浪費);以及在設計中多考慮可再次利用建材的應用等。例如在墨西哥高科技辦公區的一項景觀設計,就是利用收集建筑屋頂和廣場的雨水,保存在蓄水池里,并將其傳送至深井中(大約有80米深),以填補城市的蓄水土層,另外衛生間用水當場就會凈化,存儲到水池或者噴水池,再循環澆灌到停車場或者草坪。停車場的雨水蓄積起來,經過火山熔巖凈化后,用以灌溉樹木,并作噴霧水景設計。

    當今中國在“依山傍水”的居住理念影響之下,人工水環境設計出現在某一個城市的整體環境或是居住小區、公共場所的景觀之中,是極為常見的。在此,利用生活用水和雨水凈化后的廢水,或是將自然河流和海水引用到景觀的“水環境”設計環節中,是非常可取的(諸如,青島、大連、深圳等海濱城市的居住小區“水環境”景觀設計中,都有將海水引入的案例)。

    3.2.2 修復設計原則

    生態遭到破壞是全球城市化進程中一個顯著的問題,而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因而“修復設計”原則就是指設計者在設計中,多加以利用植被等元素,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毫無疑慮,樹木花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等保護生態方面有著非同凡響的重要作用,而這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同時,設計者合理設計多種植被,還對維護“自然生物多樣性”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城市土地資源緊缺也是一個顯著的問題。故此,設計者通過在地面、墻面、屋頂(如:目前常見的屋頂花園)等位置,合理搭配灌木、喬木、草本和農作物等綠色植被,所設計而出的“多層次、立體化”城市景觀是值得廣泛應用的。通上分析,不難發現:關注人之本體,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融,注重每一個細節的“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設計,首先能夠起到資金合理支配和應用的目的;其次,新形成的這種自然、靜謐的新景觀效果,不僅能夠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如:維持生物多樣性、增強人與自然的溝通),而且還能夠為人類塑造清潔、綠色、健康有序的“宜居宜生活”的城市新空間。

    4 結束語

    以上 就“生態低碳型”城市景觀設計進行一定的闡述。不難發現:隨著人類社會的向前進步,我們人類的精神家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變。長久以來,被鋼筋混凝土所包圍的城市居民,渴望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綠瑩瑩的植被,而“生態地碳型”城市景觀的建構,本身就是人類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于我們設計者而言,我們不應當只將重點放在土壤、水質、噪音、光污染等“物理屬性”之上,還應當關注人類自身和行為活動所帶來的經濟、文化等因素。因而,在進行“生態地碳型”城市的設計時,我們應當立足于眼前,在進行科學嚴謹的分析和調查之后,以“低碳、節能、生態”為設計目標,去進行設計飽含“綠色、生態、低碳”等元素的“生態地碳型”城市。

    參考文獻:

    [1] 吳曉松、吳慮青著.《城市景觀設計: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09).

    第2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1引言

    現代城市因人口過度集中而產生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而輕軌交通憑借其投資少、運量大等優勢應運而生。高架輕軌交通在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問題的同時,其巨大的體量及線性關系卻破壞了城市原有景觀和城市風貌。高架輕軌在設計時過分地強調建筑的形式由其功能所決定,而忽略了其對城市外部空間的影響及控制而造成城市空間的無序與失衡,也給城市景觀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輕軌

    2.1概念界定

    輕軌交通(LRT)是一種中等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系統,它的客運量介于地鐵和公共汽車之間。它是在傳統的有軌電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由于其造價低、無污染、建設周期較短而被許多國家的大、中城市所接受,近年來不斷得到發展和推廣。根據我國《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項目建設標準(試行本)》,用輕軌來命名中運量的地鐵(包括地面和高架鐵路)。武漢市輕軌一號線一期工程則采用的是高架鐵路式的輕軌。

    2.2高架輕軌的空間組合模式

    高架輕軌所形成的街道空間要素主要包含高架線路、地面道路及兩側建筑。根據高架線路與地面道路、兩側建筑的位置關系,可將其空間組合模式分為道路中央、道路單側、道路側邊和單獨通道四類(圖1)。

    3武漢市輕軌一號線一期工程項目概況

    武漢市輕軌一號線位于武漢市中心城區的漢口商貿區,線路高架于解放大道和京漢大道之上。總線路西起東西湖吳家山,東至江岸堤角,全長28.9km,沿線26座車站。一期工程于2004年8月正式建成通車,一期線路西起解放大道的宗關車站,東至京漢大道的黃浦路站,全長10.27km,是一條全封閉的高架線路,沿線共設宗關、太平洋、硚口路、崇仁路、利濟北路、友誼路、江漢路、大智路、三陽路、黃浦路10座高架車站(圖2)。平均站間距約1km。根據車站與道路的相對關系和道路交通狀況,設計為7座三層高架站,3座二層高架站,其中宗關站為島式站臺車站,其余均為側式站臺車站。由于線路利用原京廣鐵路這一交通用地建設而成,并考慮到京漢大道地處漢口中心城區,為減少高架線路運營對兩側密集建筑物的影響,線路主要走行與道路中央的綠化帶上空。

    4武漢市輕軌一號線一期工程存在的景觀問題分析

    4.1自身形象突兀

    受交通功能導向性的影響,輕軌高架橋體的造型手法具有明顯的理性化傾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架橋體有著敦實的橋墩、質感粗糙的橫梁,這種由功能決定的形態卻忽略了對城市外部空間的影響。橋體幾乎均以混凝土材質的本色示人,其灰色的外觀無疑加重了橋體的厚重感和體量感,使空間氛圍變得沉悶,影響到人的視覺和心理感受。

    4.2空間尺度失調

    凱文·林奇曾指出:“一個巨大的標志物會使它所在地區的其他建筑物相形見絀,失去尺度。”輕軌高架橋身體量大,距離長,一出現便成為城市中無與倫比的人工構筑物,這一特征令其成為城市空間的主體。周邊建筑與之相比在尺度和體量上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又由于輕軌線路是在原有道路布局的基礎上建設完成的,中心城區的道路拓寬和建筑后退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因而,當高架橋體以巨大的體量出現時,便必然會與周邊的城市景觀缺乏整體上的尺度協調。高架橋體所經之處多數都緊貼著原有建筑,違反了實體空間的最佳比例,也喪失了原有的尺度感(圖3)。

    4.3造成城市景觀破碎

    輕軌交通高架線路所在空間作為廊道,同時具有屏障和通道的功能,處理不當便會割裂此處的城市空間,造成城市景觀的破碎。城市空間破壞的表現之一就是形狀的破碎 ,高架橋身像藩籬一樣穿越、切割著城市,使城市空間成了孤立的、互不聯系的各種尺寸碎片的集合體,城市景觀也隨之碎裂。街道輪廓線是體現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之一。而高架橋體的出現破壞了街道輪廓線的完整性,它將高層建筑攔腰斬斷,將低層建筑無情淹沒,完全喪失了原有街道輪廓線所具有的韻律與節奏感(圖4)。

    4.4使空間失去可識別性

    高架橋體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使得沿線空間特征趨于雷同。冗長的橋面板和粗壯的橋墩連綿數十里,始終反復強調這一主題,無疑使城市空間失去可識別性。

    5協調對策

    高架輕軌交通的規劃與設計應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沿線區域的實際情況,以不破壞原有的特色景觀和城市風貌為原則,使輕軌高架線成為新的城市景觀元素,為城市空間作出貢獻。解決輕軌高架線帶來的景觀問題可從軌道高架橋體自身的協調和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兩方面入手。

    5.1選線

    輕軌交通的高架線路選擇應對城市不同區域的土地利用情況作充分的調查,使得規劃線路與地區景觀能充分融合。對于存在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的地方,線路規劃時應離保護區有一定的距離,避免造成線路對環境的破壞。

    5.2高架橋體自身的協調

    5.2.1線形

    高架橋體的平面線形、縱斷面線形要與地形、城市區域特點及土地利用方式相配合。平面線形往往是高層俯瞰的一種優美景觀,而縱斷面線形與橋下景觀的關系最為密切 。設計時應使橋下有開放感,并盡量減輕對空間的分割,結合功能的要求,使縱斷面高度有韻律的變化。

    5.2.2梁型

    高架橋的梁部結構是視覺中引人注目的部分,應通過梁型選擇盡量降低梁部的建筑高度,使側視顯得秀氣。梁部的結構型式主要有槽型梁、下承式脊梁、T梁、板梁和箱梁等。比較而言箱梁的景觀性和整體性較好,且梁高較低,梁型較輕盈,宜采用。

    5.2.3墩柱

    高架橋墩柱的選擇除應具備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外,還應特別注意美學設計,使上下部結構協調一致,美觀輕巧。墩柱的型式通常有T形墩、倒T形墩、Y形墩、單柱墩、雙柱墩等基本型式。若與箱梁配合,宜采用單柱形墩和變形單柱墩,景觀性較好。

    5.3高架橋體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輕軌高架橋體與周圍環境協調主要體現在形態、尺度、色彩等方面的協調處理。

    5.3.1形態的協調

    在橋梁美學中,處理其形態與環境的協調有三種方法:消去法(隱蔽橋梁的存在)、強調法(突出橋梁的存在)和融合法(橋梁與環境按基本相同的格調互相融合)。在視覺上,當橋梁的存在有損于環境或景觀時,可采用消去法,盡量將橋梁處理得不引人注目而掩蔽在環境之中;當橋梁具有支配環境、引起標志作用或象征作用時,可采用強調法;處于上述兩種情況之間,即環境對橋梁的存在既不否定,也不需要強調時,則采用融合法 。高架橋在造型上應以簡潔為基本原則,采用融合法和消去法,使之從屬于環境。

    5.3.2尺度的協調

    空間尺度關系的協調與否主要是通過人的視覺特性來判別的。人們常用視線距離D與建筑物的視平線以上高度H之比D/H來描述空間比例關系,普遍的結論是:建筑高度與道路寬度的比值適宜在1:1~1:3之內。當D/H

    5.3.3色彩的協調

    高架橋體的巨大體量使其成為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色彩在環境中產生的效果和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色彩協調的原則是指將色彩中不同的色彩與相似的色彩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色彩。一般來講,具有高彩度的橋體易使人產生類似于一堵墻的感覺。而得當的顏色可以增加橋體的美感,削弱體量,使橋體與環境達到協調。輕軌高架橋的色彩通常以簡單、淡雅為宜,以弱化視角效果,用小面積的色塊作對比來突破總體的單調,起補充、強化空間的作用。

    5.4車站建筑的設計

    輕軌車站作為高架線路景觀視覺的節點,應特別引起重視。設計應遵循建筑美學的原則,結合地區特色、環境因素,力求做到明快、輕盈而富有城市特色。車站規模宜小,風格應與周圍環境協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優先采用“橋建分離”的結構形式,以簡化建筑物的結構;對“橋建合一”結構,宜采用單層獨柱墩形式,車站站廳、設備及管理用房等盡量獨立布置于車站一側以減少車站體量。

    6結語

    高架輕軌作為新的城市景觀元素,應從宏觀到微觀對其進行層級控制。其選線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規劃上提供足夠的高架走廊。同時,高架輕軌設計也應成為城市設計的一部分,使之真正融入城市的整體環境之中。

    參考文獻

    [1]田銀生,劉紹軍.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13.

    [2]熊廣忠.城市道路美學:城市道路景觀與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383.

    [3]楊士金,唐虎翔.景觀橋梁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4.

    第3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景觀;生態效率;綠色增長

    海綿城市是新型城鎮化的產物,加強對城市建設的管理,優化城市水循環系統,促進水資源重復利用,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有利于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在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中,注重發展以重工業為基礎的第一產業,沒有協調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平衡,所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設海綿城市景觀已經迫在眉睫。

    1海綿城市景觀的概念和發展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城市能適應多變的環境,能像海綿一樣調節“生理機能”,彈性地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其核心指導思想是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在降水過程中,能系統地將雨水儲存、過濾和凈化,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維持生態平衡。海綿城市景觀建設應該遵循和諧、生態優先的原則,引進新工藝材料,保障河道蓄水能力,控制徑流總量,不過分開發河道,提高城市防洪泄洪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在景觀建設過程中,要優化城市整個房屋設計,采用更好的屋頂設計,協調城市發展理念。

    美國和瑞士是最早開始建設海綿城市景觀的國家,而我國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但是經過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很多試點城市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同時,國家加大了對海綿城市景觀建設的支持力度,2015年10月,國務院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確立了海綿城市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基本原則主要包含3方面: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推進,在海景城市景觀建設中,政府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保障海景城市建設能順利進行;從生態的角度來說,堅持生態為本、自然循環,不大力破壞自然植被,不大力拆遷工程建筑;從群眾的角度來說,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群眾要積極響應海綿城市建設,比如,可以在自家屋頂建造微型菜園,在陽臺上種植植物,形成獨特的房屋景觀。政府也應加大宣傳力度,讓海綿城市景觀建設成為一種自發、自覺、自愿的行為。

    2生物多樣性對海綿城市景觀的促進作用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體現,它不止包含生物物種(動物、植物)多樣性,還包含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對于海綿城市景觀建設來說,保護生物多樣性,能很好地協調城市發展與生態系統的關系,能讓生態效益帶動經濟效益。首先,山水林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對雨水有著很好的積存作用,這種自然的雨水積蓄比人工途徑有效率。其次,濕地是天然的雨水凈化器,保護濕地能促進城市水體的自然循環。最后,城市植被、土壤對雨水的滲透、吸收作用比較大。從這3個方面可以看出,保護生物多樣性,能有效利用自然循環系統,減少人工投入,促進海綿城市景觀建設快速發展。

    3建設海綿城市景觀途徑

    加快推進海綿城市景觀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1建立城市濕地公園,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海綿城市景觀建設中,要推進海綿型濕地公園建設,通過成立雨水花園、構建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城市整體蓄水能力,加強對城市中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形態的保護,禁止填湖造地等建設行為,實施生態修復,保護鳥類棲息地,營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環境,比如,金華燕尾洲公園。海綿城市政府有關部門統籌推進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結合城市建設實際情況,保護天然濕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傳統城市化建設中,將很多天然濕地圍堵攔截,建造現代化居民樓,破壞城市整體的水循環系統,失去了天然的蓄水基地,增加了降水機率。所以,在海綿城市景觀建設中,要尊重生態環境,盡力減少人工破壞,比如,五緣灣濕地公園。

    3.2優化城市房屋設計,建設多景觀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景觀建設應優化房屋設計結構,特別是屋頂設計,在屋頂上種植跟當地氣候相適應的植被,發揮植物調節水循環系統的作用。建設海景城市綠色屋頂時,投入較大,很多人開始質疑海綿城市景觀是否增加了城市建設投資,而不利于城市發展。其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首先,海綿綠色屋頂能夠與城市整體園林景觀相結合,形成系統的城市景觀,促進旅游業發展,以第三服務業帶動城市經濟,減少工業污染、保護環境。其次,綠色屋頂有較強的雨水積蓄能力,大大減少了城市下水道的工程量,節約了人工成本。最后,綠色屋頂能夠幫助城市減少洪澇災害,降低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所以,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在海綿城市景觀建設中,應大力推廣綠色屋頂,地區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豐富屋頂植被,吸引鳥類和昆蟲,保護生物多樣性,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屋頂景觀。

    3.3恢復河道水系生態功能,保護河流生物

    在建設海綿城市景觀過程中,注意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強河道系統整治,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實施生態修復,保護河流生物。近年來,我國很多城市容易發生內澇災害,特別是在強降雨季節,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本身基礎實施不完善,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河道蓄水能力被破壞,不能在生態系統循環中扮演好“調節者”的身份,所以,在海綿城市景觀建設中,要恢復河道水系生態功能,保護河流生物,通過修建蓄水池、植草溝等措施,讓雨水得到自然凈化,增加城市抗洪澇能力。

    3.4增加海綿城市綠化面積,保護動物及微生物

    在海綿城市景觀建設過程中,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扮演好指揮者的角色,認識到海綿城市景觀的重要性,擴大綠化面積,詳細規劃綠化帶,深入了解地區實際情況,種植豐富多彩的植被,保障生物多樣性。在傳統的城市化建設中,有很多建設公司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沒有很好的兼顧生態效益,使得很多居民樓或辦公區域綠化面積狹小。在城市化房屋規劃中,要嚴格把控綠化面積,不能讓房屋建設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建立完整的監督制度,政府在審核房屋工程時,要記錄綠化面積落實情況,保護動物、微生物及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第4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1城市規劃與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是對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對土地的性質研究后對之作出的綜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樣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綠地,哪些應保持其現狀。

    城市的美,不僅僅意味著應有一些美麗的公園、優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個環境乃至細部都應是美的。這些內容構成了城市風景的所有東西,都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題材。景觀設計除了必須滿足其適當的功能外,還應符合客觀的美學原則,即形式美原則。

    規劃師、建筑師、道路工程師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須表現精巧的美,但又必須組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畫面,即它們聯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觀。例如,上海浦東的陸家嘴上,在南京東路縱軸線延長線上建成的亞洲第一高度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觀,不是簡單的A+B=AB,它等于X,這是一種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間的延伸與定位。

    城市的景觀應反映城市的性質與規模。城市規劃工作在確定城市規模與性質后,其景觀設計就應反映城市的性質。如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觀組織中透著濃郁的古都氣息;首都北京的長安街政治氣氛濃重;杭州作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氣脈相聯、自然景物與人文環境融洽。

    城市景觀,還應反映城市各物質要素之間功能分區與布局。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各地不斷出現了工業城市、工業區,一些現代化的廠房、高爐、水塔、碼頭等建筑物、構筑物和設施,就成為這類城市的景觀。

    原有的城市景觀對城市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類型,都是景觀設計的創作之源。

    2城市景觀形成要素

    人們對一個特殊的景觀或整個城市的印象,不僅僅來源于視覺,對城市的印象,還來源于自身的回憶、經驗、周圍的人群等等,每個人在自己的環境中建立起關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聯系的形象,但一個城市的基本形象則是他同時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個建筑物都會影響城市景觀的細部,并可能影響到城市整個形象的整體。人們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圖象由人們所看到的許多東西的綜合。

    構成城市景觀的基本要素有路、區、邊緣、標志、中心點五種:

    路:一個城市有主要道路網和較小的區級路網。一個建筑有幾條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網是城市間的通道。路的圖象主要是連續性和方向性,因此應構成簡單的系統,起點和終點要明確。路旁的建筑和空間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礎,有助于對距離的判斷。

    區:它是較大范圍的城市地區,一個區應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與其他區有明顯的區別。城市由不同的區構成,如居住區、商業區、高等學校教學區、郊區等等。但有時它們的性質是混合的,沒有明顯的界限。

    邊緣:區與區之間的界限是邊緣。有的區可能完全沒有邊緣,而是逐漸混入另一區。邊緣應能從遠處望見,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條綠化地帶、河岸、山峰、高層建筑等都能形成邊緣。

    標志:是城市中令人產生印象的突出景觀。有些標志很大,能在很遠的地方看到,如電視塔、摩天樓;有些標志很小,只能在近處看到,如街鐘、噴泉、雕塑。標志是形成城市圖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個區獲得統一。一個好的標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協調環境的因素。

    中心點:中心點也可看作是標志的另一種類型。標志是明顯的視覺目標,而中心點是人們活動的中心。空間四周的墻、鋪地、植物、地形、照明燈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連貫性,決定了人們對中心點圖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區、邊緣、標志和中心點是城市圖象的骨架,它們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城市的景觀,在城市規劃時,應創造出新的、鮮明的景觀,以激起人們對整個城市的想象。

    3城市遠景和輪廓線的作用

    每個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遠景景觀。進入和離開城市的景觀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重點,需要保護一些有價值的城市景觀,或采取某種手法,去平衡這些景觀。

    城市的輪廓線是城市生命的體現,如上海的外灘建筑群輪廓線,同時也是城市潛在的藝術形象,城市輪廓線是城市的遠景,是唯一的。對每一幢可能改變城市輪廓線的建筑都應研究它與城市的整體關系,特別是遠離市中心的一幢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輪廓線得到改進。

    遠景和輪廓線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燈光,富有戲劇性的燈光以及黎明和黃昏的朦朧的陽光提高了城市的藝術感染力。

    4城市各類中心的景觀設計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內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區,因此就存在著各類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為:城市中心、市民廣場。城市的景觀設計與這兩類中心的景觀設計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觀設計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業、文化和娛樂中心的區域,是表現城市有價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這里,人們對這個城市個性的認識得到強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據城市規劃決定的,因為中心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觀能否產生良好的視覺印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從市中心有什么遠景可以眺望?怎樣使人去觀看重要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與重要的特征的地點之間有什么視覺聯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觀中應有重要作用?能賦予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因素是什么?對這樣一些問題在城市中心景觀設計中,都應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點之間有什么視覺聯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觀中應有重要作用?能賦予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因素是什么?對這樣一些問題在城市中心景觀設計中,都應作出回答。

    4.2市民廣場的景觀設計

    市民廣場具有多樣性,它是指由各種用途的道路、停車場、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帶。由建筑組成的空間形式有三種:(1)市民集合的主要廣場,它一般與市政廳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結合;(2)娛樂建筑的空間,如影劇院、賓館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廣場;(3)購物的空間,如商業街、商業區和市場以及辦公建筑所圍成的空間。

    市民廣場上的公共建筑物對廣場景觀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處理的重點,應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強調個別建筑物的立面;作為紀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應是一個視線焦點,是可以被人們欣賞的主要景觀。

    第5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一、城市記憶與歷史街區景觀保護的相關理論

    (一)城市記憶的概念和特點

    城市記憶是對城市空間環境的意義及其形成過程的整體性歷史認識。城市記憶反應城市空間環境,記錄于人們的腦海中,城市記憶是人對空間環境的理解2。城市記憶的特點主要包括區域特點、時間特點以及關聯特點,具體說來:首先,城市記憶的區域特點主要表現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和不同環境所反映出的城市記憶存在一定差異;其次,城市記憶的時間特點主要體現在不同時代的人對于城市記憶的表現存在著區別,這種區別往往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第三,城市記憶的關聯性特點可以概括為在某一連續的時間節點上,城市記憶的發展與延續呈現出相互關聯和演化遞進的特點。

    (二)歷史街區景觀的價值

    歷史街區的發展見證了城市歷史變遷,并對城市的過去和現在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歷史街區景觀主要包括了傳統建筑景觀和環境景觀兩方面:首先,傳統建筑景觀的價值主要在于,傳統建筑是歷史街區的核心體現,是真正歷史的延續;其次,環境景觀的價值主要包括:一方面環境景觀指人們活動的載體,環境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活動的方式,另一當面環境景觀又帶給人們靈感,激發和啟迪了人們的思維和活動。

    (三)城市記憶延續與歷史街區景觀保護的關系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對于這座城市的記憶,對他們來說這些記憶既是經歷也是財富4。城市記憶延續與歷史街區景觀保護兩者是相互促進與制約的。城市記憶的延續有助于歷史街區景觀保護工作更好的開展;歷史街區景觀保護同時又減少和避免了城市記憶的丟失。總之,在歷史街區景觀保護中,要充分認識城市記憶的價值所在,對那些蘊含獨特城市記憶的建筑與環境主動予以保護。

    二、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歷史街區景觀資源現狀

    (一)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歷史街區景觀資源特征

    開封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具有很多承載記憶的載體,其傳統建筑的數量相當多,傳統文化也是獨具特色的。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是開封老城區并未得到開發,也因此保留了其中最為原汁原味的開封街巷、胡同記憶5。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眾多的古街胡同貫穿了整個歷史街區,是典型的歷史街區傳統風貌的集中體現。所以基地選址于開封市區東北部的順河回族區,是全國5個少數民族城區之一。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具體指北起雙龍巷,南止于穆家橋街,西臨南北土街,東接內環路。基地周邊有四條主干道及多條次干道,道路縱橫交錯,交通發達。具體說來,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的景觀資源特征主要從物質載體和非物質載體兩方面進行分析。1.物質載體(1)街巷分析:基地內部道路均是正南正北的走向,整體格局呈方格形,具有為直、細、短等特征。橫向道路有劉家胡同、南教經胡同、樂觀街、理事廳街、維中前街、清南東西街;縱向道路有草市街、北羊市街、清南平北街、王家胡同。(2)建筑分析:建筑主要以上述的七條街及3條胡同的沿街建筑為主,其中居民住宅用地將近65%,商業用地占23%,教育、文化、醫療、政府公共部門的建筑用地共占12%。(3)植物分析:基地綠化主要以道路綠化為主,但行道樹均是零散種植且種類較單一。研究區域內的綠化主要依靠居民門前種植的石榴、蘋果、葡萄、蔬菜等蔬果。(4)照明分析:研究區域內公共路燈少,且路燈均為簡易路燈,光照輻射范圍小,基本靠商鋪及公共建筑的燈光補充照明,但整體還是偏暗,所以夜間出行不方便。(5)公共設施分析:研究區域內公共設施缺乏休息設施,垃圾桶及公廁數量基本上能滿足周邊居民使用。路邊標識系統不明顯,廣告宣傳欄雜亂,不統一。(6)飲食分析:研究區域內的小吃店大多零散分布,大多都不是傳統小吃店;只有清平南北街上的清真食品街才成規模,且里面大多是傳統老字號。但是此處衛生,交通等環境并不是很樂觀。2.非物質載體開封是八朝古都,而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又是開封著名的歷史街區,因此該街區內的民俗文化十分豐富,其中街巷名稱文化、飲食文化、手工藝文化、武術文化、遛鳥文化都具有代表性。(1)街巷名稱文化:街巷、胡同取名方式主要是為了記憶和查找,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其命名種類大致有8種,分別是以歷史遺跡、行店市場、衙府坊宅、寺廟寺觀、吉祥仁愛、景物、序號、時代命名。(2)飲食文化:開封小吃的發源地是寺門小吃,這也是開封目前最具生活狀態、最具老開封意味、最有深厚市井文化的原因之一。在這小吃街上,有多家傳統小吃老字號。(3)手工藝文化:開封歷史悠久,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的原創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6。其手工藝文化和歷史文化數不勝數,與研究區域密切相關的則有汴京燈籠張及北宋官瓷。(4)武術文化:清道光末年,開封東大寺聘請滄州回族武術家黃明新傳授查拳。黃明新所傳查拳特色獨具、傳承有序,人稱“開封回族查拳”或“黃派查拳”7。(5)遛鳥文化:開封不但是七朝古都,而且還是“休閑之都”。清晨,愛鳥的“老開封”們手里提著鳥籠,悠閑地散著步,這就是古城的一道景觀——“遛鳥”。

    (二)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景觀資源的保護現狀

    1.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景觀資源保護中的問題(1)在物質載體方面:a.亂搭亂建現象嚴重,歷史街區風貌受到威脅。當前對于這一片區改造和保護的手段呈現出粗放式拆舊建新的特點。這種形式的開發建設是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相抵觸的,是對真正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b.歷史街區內生活環境惡化,景觀破壞嚴重。由于機動車、非機動車、攤販占道,市場、攤位規劃不合理,導致道路狹窄、擁擠且人車混雜。(2)在非物質載體方面:a.文化存在多元性的特點,在景觀資源的保護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該片區內存在部分歷史遺跡,其中蘊含的文化也是多種多樣的。其文化的多元性、復雜性,為街區的改造帶來一定的困難,景觀資源的規劃上也會出現一些問題。b.傳統民俗文化發展滯后,阻礙景觀資源保護。從開封老街區城市記憶的角度,該地段所蘊含的傳統民俗文化就是其最大的特色及代表。但配套設施不足,傳承、保護方式單一。2.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景觀資源保護的機遇正如上文所述,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景觀資源面臨著許多威脅,然而其也伴隨著許多機遇,當前最主要的機遇包括以下幾點:(1)在物質方面:仍有部分古跡保留,歷史文化悠久在街巷、胡同中,仍有少部分有歷史年代感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民居及建筑構件,有空間結構較為完整的傳統院落形式。(2)在非物質方面:a.和諧的鄰里關系,濃重的街巷生活氣息。b.胡同文化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c.部分民俗文化保存較好,片區內有一間民間博物館及兩所文化研究所設立于此。遛鳥文化發展、傳承較好,為居民增添生活樂趣之余也給片區帶來獨特的生活氣息。d.寺門前小吃具悠久的歷史,其小吃文化得到很好傳播和發展,對于更進一步的發展帶來優勢。

    三、開封曹門大街至穆家橋片區歷史街區景觀的保護策略

    (一)城市記憶傳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通過問卷對居民城市記憶度的調查以及分析,我們分析和總結出城市記憶在該片區居民傳承過程中的情況,并從中發現了一些現實問題,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在記憶規律上,物質載體的記憶度比非物質載體的記憶度高;非物質載體中有相對應的載體的記憶度高;物質載體、非物質載體與生活相關的記憶度高;載體的保護級別高、完善程度高記憶度高;物質載體和非物質載體的高級認知度低。其次,在記憶各方面的表現上:a.在歷史積淀方面,文保單位深層認知度低。部分傳統民俗文化保護形式單一,記憶度較低。對于街巷、胡同文化的記憶度普遍偏低。b.在商業店鋪方面,整體記憶度較高,但是其中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認知很低。并且居民對片區內小吃街、特色店鋪的衛生條件記憶最深,這種不衛生的情況普遍存在。c.在居住環境方面,居民記憶中建筑隨處搭建、亂拆亂改現象較為普遍,這一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歷史街區的景觀保護工作的開展。

    (二)歷史街區景觀的保護策略

    第6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關鍵詞:城市綠地;景觀空間格局;景觀生態學;貴陽市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1-0089-04

    Analyses of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Pattern in Guiyang City

    LUO Jie,LONG Cui-l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Supported by GIS,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in Guiyang city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vegetation landscapes patches in Guiyang was dominated by small ones(30.39%). The diversity index of vegetation landscapes in Guiyang was 0.34, the evenness index was 0.21 and broken degree index was 0.78, Distribution of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was uneven. Landscape types was different with higher fragmentation and the low level of diversity. Giant patches area in Wudang and Huaxi district was the biggest, and small patches area in Baiyun district the biggest, medium-sized patches area in Xiaohe district the biggest, and Yunyan and Nanming district were mainly small patches. Landscape structure of Huaxi and Wudang district was the most reasonable, the second was Xiaohe district. Overall,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of Guiyang were small area, main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atches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Key words: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landscape ecology; Guiyang city

    收稿日期:2013-03-29

    基金項目: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貴陽市近郊森林植物多樣性對人為干擾的響應”[黔科合J字(2012)2280號]

    作者簡介:羅 杰(1988-),女,貴州大方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自然資源開發與管理,(電話)13765847502(電子信箱);

    通訊作者,龍翠玲(1973-),女(侗族),教授,博士,(電話)13595078295(電子信箱)。

    城市綠地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它不僅能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為城市中的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境,而且能夠增強城市景觀的自然性,達到城市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因此被稱為“城市之肺”。貴陽市經過幾年的建設,在貴陽市花溪、白云、烏當、小河、南明、清鎮、修文、息烽8個區、市、縣及金陽高新區完成了200 km2公益林帶的建設,為今后森林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有效改善了貴陽市的生態環境,但城市綠地的格局仍待進一步優化。

    城市綠地景觀是人工與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觀之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手段[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城市生存空間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城市綠地的合理布局,優化綠地空間結構,使城市綠地充分、高效地發揮其生態效益顯得非常重要[2]。因此,將景觀生態學中的定量方法引入到城市綠地的景觀格局信息研究中,對城市綠地景觀結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貴陽市長期以來以建設“森林之城”、“中國避暑之都”為戰略目標,為此對貴陽市城市綠地現狀進行分析,以期為貴陽市的城市建設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第7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關鍵詞:城市水系景觀;生態學;生態策略;寶坻環城水系

    【文章編號】1627-6868(2017)03-0072-03

    1.城市水景觀的系統性

    1.1系統學理論

    現代系統學理論最早是由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L.馮.貝塔朗菲(L.von.Bertanffy)于20世紀40年代提出,其核心思想為系統的整體觀。系統是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內部組成的各個部分和要素相互聯系。基本理論認為:一是研究對象和處理系統作為整體考慮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二是研究內部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外部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研究方向由單向上升到多線性與非線性,從事物結構上升到結構、形式、功能和演化的綜合發生和發展等綜合方面研究,多質量、多層次、多系統關系進行研究,具有整體性、層次性、結構性、環境相關性。

    1.2城市水景觀體系是復合生態系統

    水系是城市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之一,水景觀系統作為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具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景觀視覺形象,提供居民游憩活動,恢復人們身心健康,促進社區交往,提升土地開發價值,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1]。

    由于水系功能不同,與其相對的水景觀體系中各要素組成、結構和形態也各有差異。因此,城市水景觀體系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特c。城市水景觀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鏈接各組成部分綜合考慮,根據區域水系模式與格局,合理定位城市水系與流域水系統的關系。河流、湖泊、濕地、地下水、人工運河與其他地下水等組成的城市水系,相互之間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一個城市水景觀的有機鏈接體系。

    1.3城市水景觀體系的空間運用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城市水景觀體系利用開放空間理論打破區域尺度,化繁為整、以線帶面,增加城市與城市,城市與鄉村的聯通與合作,提升城市活力。城市建成區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相對較高,應對城市景觀河道特點、城市用地規劃、綠色管制理論、城市開放空間綜合考慮。自然治河理念為先導,滿足市民文化娛樂、游憩休閑需求,營造生態親水景觀,增加濱水開放空間。

    1.4城市水景觀規劃的系統性思考

    目前我國已有一些城市制定的城市水系規劃只立足于城市規劃區范圍之內,沒有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分析,突破地域范圍去思考水系的完整性,從全局把握水系與綠地的生態結合問題。

    2.景觀生態學對水系的影響

    2.1水景觀體系描述方法

    廣義水系包括水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數目、空間分布和配置。景觀空間單元在生態學中由斑塊、廊道和基質組成,仍然適用于城市水景觀空間單元。河流廊道對于周邊環境的景觀要素而言是一種特殊的廊道形式,相互交錯的空間形成形態各異的網絡結構,進而影響區域景觀的生態效應,廊道交叉的部分是廊道的節點,生態流通內部節點通常具有中繼站的功能。

    水景觀中的斑塊不同于周邊環境的外貌或性質,其空間單元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如城市湖泊、水庫、水塘、植物群落或居住區等。基質則是指水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續性最大的背景結構。

    在水景觀體系研究中,對不同規模的水系景觀格與生態過程之間關系分析,定性定量描述斑塊數量、大小、形狀、空間位置以及廊道結構與功能,進行生態性與敏感性評價,并通過人為適度干預促進周邊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2.2城市水生態修復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應從時間與空間考慮。一方面河流的自我修復時間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段見效,另一方面城市水系修復應從整體規劃定制出發,優化配置水資源,環境治理、防洪、供水等各方面通盤考慮。水質、水量與水生態是城市水系三大關鍵要素,基本控制了城市水系整體生態、生產功能發揮[2]。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以恢復河流各項功能指標和各項健康功能為目標。一般來說,河流生態修復工程措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水文恢復措施、地貌多樣性修復措施以及棲息地恢復措施[3]。水文恢復措施一般包含調整水利工程、合理取水模式,取水運行調度方案等。地貌多樣性修復措施包含河岸帶修復、岸線斷面多樣性修復、河流緩沖區修復、生態型岸坡防護等。

    2.3 城市水系格局的優化調整

    河流水系主要承擔的功能與需求的轉換使得水系空間組織與城市空間結構間的空間關系呈現動態化特征,其范圍內的水系空間與其他城市用地空間進行不同層次優化組織,水景觀要素重組伴隨城市空間結構演變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城市發展需求。

    伴隨著生態方法在水系規劃中的引入,緩解城市非線性公共綠地占地面積大、成本高的矛盾,拓展了線性城市開放空間,緩解了人們戶外游憩需求的持續增長,同時將零散的城市水系進行系統連接的趨勢成為未來發展方向。水系合理化溝通,在保證水資源有效分配下,有利于發展生態化水系結構。

    3.寶坻環城水系聯通項目研究

    3.1寶坻城區現狀水系分布

    寶坻區位于天津市北部,東及東南與河北省玉田縣、天津市寧河縣相鄰;南及西南與寧河、武清接壤;西及西北與河北省香河、三河相連;北及東北與天津市薊縣、河北省玉田縣隔河相望。寶坻區總面積1450平方公里,南北長65公里,東西寬24公里。[4]水系規劃重點研究“兩環”水系聯通解決補水問題,并與外環水體銜接,構筑寶坻城區景觀生態水網,強調水網、水環境的改善和城市品質的提升。

    3.2“兩環”水網格局

    寶坻城區水系分布為內外雙環,內部水系位于寶坻城區內部,串聯城市內部公園,設計在保證居民使用需求的基礎上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形成有靈魂的城市綠地。

    內環水系共涉及7條水系,包含革命渠、百里河、窩頭河、西護城河、幸福渠、團結渠、寶九路北溝,總長度23.61公里,構建城市“景觀環”與“活力環”。

    外環水系位于寶坻城區內部,設計突出自然生態,形成比較自然野趣的水系綠地景觀,外環水系共涉及百里河、西河務排干引渠、西河務排干、護城河排干、鮑丘河、薊潮引渠、大套排干、潮白新河左截滲溝、潮白新河引渠、窩頭河、朝霞渠等11條水系,總長度40.76公里。構建水系“生態環”。

    3.3 寶坻城市水系設計理念

    3.3.1規劃主題定位

    “以歷史文化為髓,以水為脈,以生態為核心”。規劃以歷史為髓,充分挖掘寶坻歷史文化,依托現有水系與地形,結合規劃以及景觀空間格局和意境的營造,呈現形態各異的水體景觀。或為溪、或為湖、或為塘,貫穿整個寶坻地區以及各個功能區域,形成B續貫通的景觀水系系統。

    3.3.2規劃理念的轉型

    (1)過渡與漸變。城市公園的建設與發展,要依托公園周邊的地塊性質以及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突出文化公園的特點去規劃不同主題風格的城市公園,協調城市文化以及公園定位之間的關系,達成城市與公園協調發展的概念。

    (2)生態與可持續性。結合水系資源的現狀加以綜合利用,理解并且尊重土地水系的自然資源現狀,結合對環境水系的分析進行整體規劃設計,以確保公園開發建設的可持續性,提出相關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雨水收集措施,積極采用生態技術,使公園在維持生態性的前提下進行設計,綜合多方面的生態性因素,做到公園規劃的可持續發展。

    (3)整合與多贏。設計生態河道連結四個主題公園和整個地區,規劃生態水系環繞城區,將綠色資源與河道、景觀、建筑、人文、生態等各子系統進行整合,建設完整的綠色水系建設,通過生態構架的建設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創造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共贏,同時提升周邊土地價值。

    (4)景觀多樣性。以景觀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利用區內各類人群的需求,考察人們的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去規劃不同性質的公園,使得公園在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性質,能滿足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需求,做到有輕有重,各區域在分布的不同區域創造出不同的景觀以及,吸引不同的人群參與到規劃區域中去,體驗不同的生態區域,有利于公園的充分利用以及周邊場地的發展。

    (5)鏈接與可達性。河道的設計能夠使未來開發的項目有效地串聯和構建在一起。四個公園體系通過一條貫通的水系連接各個項目,構建完善的交通系統,并可以通過游船在整個河道中感受各個景點。

    3.4寶坻環城水系景觀的生態策略

    3.4.1優化區域生態廊道體系

    生態廊道是指在城市生態環境中呈線狀或帶狀布局的,能夠溝通和連接空間布局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景觀單位的景觀生態系統空間類型。在河流兩側進行保護和控制,保留出足夠的綠地空間形成線性綠帶,聯結區域內的大型綠色開放空間,既限制了城市無休止的蔓延,又將鄉野景觀引入城市,豐富沿線環境,提升城市景觀生態質量。

    水系定位以歷史為髓,充分挖掘寶坻歷史文化,依托現有水系與地形,結合規劃以及景觀空間格局和意境的營造,呈現形態各異的水體景觀,或為溪,或為湖、或為塘,貫穿整個寶坻城區以及各個功能區域,形成連續貫通的景觀水系系統。兩環水系進行連通有4條,總長度7.78公里,形成水系網絡:原革命渠以西平移改線3.35公里,形成南北貫通的河流廊道;西側打通“百里河”至“朝霞湖”連接渠1.5公里與原有城市綠地進行銜接;打通“窩頭河”鈺華街閘節點與“百里河”南段至環城南路節點連接渠1.0公里;打通“百里河”至“百里河南段”連接渠1.4公里。

    3.4.2綠地斑塊的水系公園建設,維護區域尺度下的雨洪管理

    自然降水在地面通過植物截留與土壤滲透,沿著坡面形成地形自然徑流,多余水分也會在地面洼地儲積會導致河水漫過河岸形成積水。所以區域尺度下的湖泊、沿河濕地提供滯洪、蓄洪功能,延長自然徑流在流域內的滯留時間,增加土地的含水量,區域內徑流變得平緩,滿足地下水與河川得到正常補給,從宏觀上實現流域綠地、湖泊與河網水系的協同作用,從何實現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理。依托現有斑塊生態現狀,建設水系公園,優化流域水系與綠地關系。

    水系公園建設重點為四處:

    桃花塢公園,占地200畝,定義為文化歷史休閑公園。桃花塢公園建成后以生態文化游為主,重點打造以桃花塢公園、廣濟寺為中心的旅游景點,并沿西護城河、西護城河引渠和百里河輻射成為服務大眾的休閑景觀區,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綜合競爭力,并帶動周邊地塊的地產開發,增加經濟效益。

    朝霞公園,占地面積300畝,定義為生態運動游憩公園。朝霞公園以生態涵養功能為主,建成后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態休閑與科普教育環境。

    革命渠公園,占地500畝,定義為城市生活主題公園。革命渠公園打造生態涵養為主的生態休閑區,建成后為市民提供良好休閑活動與生態環境,成為寶坻城區的生態屏障。

    都市濱水公園,占地150畝,定義為主題商圈市民公園。都市濱水公園以城市商業中心為依托,以百里河南段為輻射區域的公共性都市濱水景觀區,可以提升市民的公共生活品質,樹立寶坻的濱水都市形象。

    3.4.3生態駁岸的運用

    生態堤岸親水自然,通過分臺、緩坡、挑臺、自然的方式改造堤岸[5],緩和水、堤、城的生硬關系,增強親水性。生態駁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可滲透的界面,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通過生態駁岸連成一體,提高水體自凈能力與涵蓄作用。

    4.結語

    本研究建立在水域空間景觀格局與水系生態網絡恢復的基礎上,建構河流水系,沿河綠帶及生態用地相結合的生態網絡。“方圓筑城,綠水連景”,通過水系廊道,將城市公園、綠地等納入綠色網絡,使水系廊道圍繞、貫穿寶坻城區,形成承載城市生態環境、展示城市文脈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黃靜.城市水景觀體系規劃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3.

    [2]劉曉星.城市水系生態修復初探[J].北京園林,2013,(01):10-14.

    [3]趙彥偉,曾勇,楊志峰,劉靜玲.面向健康的城市水系生態修復方案優選方法[J]. 生態學雜志,2008,(07):1244-1248.

    [4]劉欣,楊建敏,宋曉然,吳爭妍.“十二五”期間天津市寶坻區建設用地變化時空特征及形成機制分析[J]. 城市,2012,(07):31-33.

    第8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關鍵詞:園林綠化;景觀設計;養護管理

    近年來,我國逐漸將建設重心投入到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城市園林綠化不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所居住的環境,改善土質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同時,還能為人們所居住的環境創造出人文化與舒適化,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居住質量,凸顯地域特色,因此,園林景觀設計以及養護管理工作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至關重要。

    1園林景觀設計的實施策略

    1.1景觀設計要因地制宜

    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將設計理念同當地的實際環境相結合,根據所在區域的地勢地貌、水體、植物生長類型以及地域文化特點等方面進行系統調查,使設計出的景觀與當地的環境相融合,和諧共處。具體的做法有:在植物設計方面,要以當地的植物為主,適當引進其它的植物種類,從而確保設計出的植物景觀與當地的水土環境相容。景觀設計也要切實遵照城市的發展走向、地市脈絡進行合理地設計,可以在具體的設計中,將原有的城市景觀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盡可能將其融入到設計規劃中,有效控制景觀設計成本,最大限度恢復城市原有的自然風貌。另外,設計城市小區景觀時,還需要結合小區建筑的設計風格,依據季節的不同變化,以此設計出不同季節的植物種類,從而確保在不同的季節都有綠色植物出現。

    1.2從立體層面打造景觀設計

    園林景觀工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景觀設計工作較為復雜、多樣,涉及的元素很多,如亭臺樓閣、假山疊石、墻體、燈柱以及花卉、草坪等。在景觀設計中,要充分依據植物自身的生長習性,結合地勢以及土壤水質的變化進行立體化的搭配設計,打造出別樣的立體綠化景觀。與此同時,立體景觀要對空間進行合理地劃分,給人呈現出視覺擴大的效果,并通過設計出的立體景觀實現凈化空氣的目的,為提升城市綠化環境質量奠定基礎。

    2城市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工作要點分析

    2.1不同類型植物的養護管理分析

    在針對不用種類植物進行養護時,相關工作人員要依據不同植物的類型特點進行養護,例如,按照植物類型劃分為喬木、灌木,闊葉、針葉以及落葉樹種和常綠樹種等。養護喬木時需要關注植物長勢、修剪以及灌溉、施肥等工作。養護灌木時也要對其進行修剪整形,例如,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及時修剪灌木中的枯枝、徒長枝。造景灌木定期20天修剪1次,如果是觀花灌木則需要在花期過后立即展開修剪工作。在草坪養護工作中,除了定期澆水等必要的常規養護管理外,在對草坪進行修剪完成后,要控制好灌溉、施肥總量,結合草坪實際面積進行及時地調整。由于針葉植物自身具有較高的抗旱、抗寒性能,因此,應將養護管理重點放在防治病蟲害方面。

    2.2四季的養護管理工作

    植物養護管理工作要結合四季的變化,運用不同的養護方式。

    2.2.1春季。春天是適合播種的季節,工作人員首先應清理在冬季里枯死的樹苗,完成補植工作。在已經修剪過的基礎上再對植物進行復剪,并做好除草、剝芽等工作。在對植物進行防寒物的拆除工作時,要嚴格預防病蟲害的滋生,對于蚜蟲、刺蛾、花葉病以及白粉病等采取人工噴藥等方式進行防治。

    2.2.2夏季。夏季要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根據植物生長適當噴灑鉀肥料,追施磷以及有機肥等,并進行相應的中耕除草,加強汛期排水防澇工作,預防和排除因大風天氣刮倒樹木,避免影響交通。針對在大風天以及洪汛期被破壞的植物,進行扶正或重新栽植常綠樹、竹子等。

    2.2.3秋季。秋季的氣溫開始逐漸變冷,需要對一些樹冠不整齊、偏冠的喬灌木進行整形,對于一些不耐寒的樹種可以根據不同的生長特點采取相應的防寒措施。

    2.2.4冬季。除了常綠樹木以外,針對不同的樹種以及不易修剪的樹木,要在休眠期進行一次的大整修。對于一些有害蟲侵蝕的樹木,可以采用挖蛹蟲、刮樹皮等方式有效消除越冬蟲害。同時,工作人員應加大力度對植物進行積肥工作,雪天過后及時將雪堆積在樹根處,以增加土壤水封,有利于樹木次年的生長。

    3結語

    綜上所述,園林景觀設計和園林養護管理一直是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景觀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盡量選擇鄉土植物。在園林養護管理上,需要將養護工作落實到位,加強預防病蟲害,將設計與養護管理合二為一,全面提升城市園林綠化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徐玲.城市園林綠化景觀設計及養護管理[J].吉林蔬菜,2014(1)

    第9篇:城市景觀分析范文

    【關鍵詞】 層次分析法;城市;道路景觀;評價;運用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骨架,對整個城市結構布局具有決定作用,城市道路交通作為血管,其暢通性直接關系著整體城市運行狀況,目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成為城市、園林與建筑等跨學科的綜合問題,為正確設計道路景觀,應該正確評價道路景觀,便于城市道路景觀整體質量的有效把握,發揮城市道路景觀作用。

    一、城市道路的景觀意義

    城市道路景觀在城市道路中,不僅含有交通功能,還具有城市個性與歷史文脈等作用,其具體意義表現在下列方面:一是道路景觀美學的意義,城市道路作為景觀主導因素,不僅要承載城市物流與人流,還是城市景觀的特征載體,對于人們來說,主要是通過城市道路來到城市,不論車行或者步行,均要由城市道路上進行城市游覽與觀察的,以獲得城市的印象,其美麗、繁華與莊嚴等,均是和城市道路緊密聯系的,在實現交通功能同時,也反映了城市特色,凸顯了城市的精神風貌與文脈;二是表現了道路景觀藝術意義,美并不一定含有藝術性,而藝術一定美,道路景觀可反映城市人文方面的藝術氛圍,藝術特點能反映城市文化特點,通過城市道路藝術品質的分析,可發現城市民族性格、審美情趣與地域特點等;三是道路景觀文化意義,城市文化能通過城市街道人文氛圍與特色進行人文美的反映,讓城市居民含有認同感、親切感與熟悉感等,可讓旅客產生異域美感與新奇感,其文化特點是和道路兩旁的附屬物與建筑立面等緊密相關的,文化表層即是物,深層為心,道路景觀在文化環境中,含有群體心態映射,具有必然性、整體性與永恒性等品質特點,可對城市道路文化進行深刻反映。

    二、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可簡稱為AHP法,是利用多因素的分級處理進行因素權重確定的方法,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教授托馬斯·薩提所提出的。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將復雜問題逐步分解成有關聯的各有序層次,讓各個層次條理化與系統化,便于更有效分析與解決問題,在每個層次中,兩不同元素間的相對重要性應給予定量表示,并給予簡單比較、計算與判斷,然后計算出全部相關元素權重。層次分析法的特點是把人們的復雜系統評價進行思維過程的系統化與數學化,方便人們接受,而所需要的定量數據信息是比較少的。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是:對于評價問題準則與因素等,應構成多級遞階的結構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中,對屬于同一級要素,應將上級要素準則給予兩兩對比,依據判斷尺度給予相對重要度的確定,同時依據這個進行判斷矩陣構建,在單層次下元素權重的計算時,應該實施一致性的檢驗,最后,對組合權重進行計算,并實施一致性的檢驗。

    三、道路景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 評價指標體系原則

    在事物與系統評價前,應對具體評價指標進行確定,評價指標作為各評價對象衡量的基本尺度,其體系需要客觀科學反映主客觀的因素,尤其是有關各類信息,在評價指標選擇時,還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一是可測性與可比性,指標值的確定,應該使用間接或者直接方法給予測量,對于同一評價對象指標,要對其優劣程度進行確定;二是現實性與客觀性,對于所設定具體指標,應該有效反映評價對象中的各主要因素,其指標含義與名稱,要與現行專業的技術概念與名詞術語相符合;三是綜合性與簡明性,對于所設定指標應該使用方便,簡單明了與便于計算等,每個指標均應從某個或者某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特征及本質描述。

    2. 道路景觀評價指標構成

    道路景觀主要是指城市道路當中的建筑物、地形、小品、綠化與植物等所構成的物理形態,城市道路景觀不僅具有道路空間擴展作用,還能對道路兩側的建筑物給予評價,讓各構成要素與周邊環境能組成有機的關系藝術。在層析分析法下,選擇恰當的指標層次結構,可有效構建道路景觀的指標體系,主要由目標層、準則層與指標層等三個層次所構成的,依據城市道路的景觀特點,能將景觀評價分成自然性、可達性、舒適美觀性、安全性與文化屬性等五方面構成的評價準則,其經營性與管理維護等自然也是所需考慮因素,不過經濟性含有可量化的指標功能,道路景觀指標層的評價因子是由準則層的五方面要素下的子因素所構成的,結合準則層的五方面因素,對道路景觀的各方面子因素給予一定指標分析。

    一是自然性方面,主要包含道路自然的景觀美、變化率、環境適應性與氣象氣候等,每個景觀本身就具有其特征與特質,沿線自然景物是按照總體形態及空間形式構成形象美的,風景地貌不同,可構成路域景觀,是道路景觀設計當中最有趣元素之一。各類型景觀的變化程度,用景觀節點、色彩變化與動態美等指標反映,不同季節時間,其沿線的自然景觀是不同的。

    二是舒適美觀性,良好道路景觀的營造,能為各種應用者創造舒適應用條件,也是道路景觀設計重要指標之一,根據城市道路的景觀要素,評價指標可分為道路線形的設計、構筑物、路面鋪裝與道路空間等,道路線形設計的指標所指的是道路空間的線形設計美,線形平順與否,平縱線配合良好與否,富于變化且舒適的行車感受,而道路空間是按照指標構成的,道路兩旁建筑與寬度H/D,道路長度與寬度比值L/D,H/D所考察的是道路綠化、與兩旁建筑的沿線空間均衡與開放感,而L/D所考察的是道路空間的變化及其景觀豐富的程度。

    三是道路景觀評價中的安全性,所指的是在各類條件下,行人、非機動車與機動車等可安全應用道路,道路評價的安全性是通過道路功能劃分、平縱面設計、路燈照明與交通設施設置等進行考慮的,其中,道路功能劃分是各交通流根據合理安排與劃分,像機動車掉頭車道設置與交通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間的分割等。道路平縱面的設計為道路平縱面的設計技術與安全要求是否相符,如縱斷面、平面線形與組合等。交通設施設置為道路過街的設施、標志標線完善與否與無障礙設計正確與否等,而路燈照明個城市不僅帶來安全照明,還能帶來不同景色風貌。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增長,機動車輛不斷 增多,交通道路壓力不斷增加,道路景觀作為城市道路重要構成,利用層次分析法對道路景觀給予科學評價,不僅能更加優化道路景觀結構,還能有效緩解道路交通壓力,為行車帶來安全舒適、可達性與藝術美觀方面的感受,促進城市道路的良好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成人在线看|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影院在线观看三级|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成人A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91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欧美黄成人免费网站大全| h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a级成人毛片久久|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日本成人在线看|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av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