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管理學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學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管理學的核心

    第1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投資學;管理學;投資管理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7-0251-02

    1 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與特點

    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第一次出現了“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核心競爭力是指以企業的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而使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是企業在其成長過程中建立與發展起來的一種資產與知識的互補系統。”這一概念從面世之日起,立刻得到企業界與經濟管理者及理論研究者的熱衷的討論,并一直作為熱門話題而不斷發展與完善。1994年,這一概念的原創者又提出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之源”的論點,這一觀點又一次廣為傳播并為企業界與經濟界所接受。

    (1)對核心競爭力內涵的不同觀點。

    ①技術觀。這一觀點強調技術與產品的創新的重要性。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指組織中的積累性常識,特別是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常識。“核心競爭力是各種技能的整合,長期學習積累的結果,不同生產技能的有機協調。”這一觀點強調技術的整合,強調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特別是強調要素之間的融合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②知識觀。這一觀點強調核心競爭力是組織特有的專業知識與信息,組織的核心競爭力是組織的不斷學習與不斷積累的結果,組織的管理系統、技術系統、技術與知識價值觀系統的不斷整合,形成組織自身的競爭能力,并且,這一能力不易為其他組織所能模仿。

    ③資源觀。這一觀點強調組織的財務資源、物力資源、技術資源、商譽、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的合理匹配,從而形成自身獨有的,明顯不同于競爭對手的,能保持優勢的一種能力。

    ④組織與系統觀。這一觀點認為組織的核心競爭能力由組織對各種資源及各種制度的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組織所獨有的,其它組織難以模仿的競爭力。組織提供企業在特定經營中以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為基礎的多方面技能、互補性資產和運行機制的有機融合,體現在這種組織中的核心內涵是企業所專有的知識體系。

    (2)核心競爭力的特點。

    ①價值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為組織帶來超額利潤。核心競爭力對于組織而言,屬于戰略價值層次,能為組織創造長期的利益,使組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主動的有利地位,并因此而獲得超過同行收益。組織除了為用戶提供其所重視的核心價值以外,還負責對用戶的價值進行保護與增值,包括價值維護、價值提升與價值開拓。

    ②獨特性。也稱特異性,這是組織區別于競爭對手的關鍵因素。這一特征決定了組織在某方面所具備的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從而在競爭中產生出特質性效益優勢。組織的這一優勢如果被競爭對手所具備,則組織的長久優勢將逐步被削弱及至完全喪失。

    ③整合性。組織對資源的完美整合是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組織區別于其他組織的顯著牲。為提高競爭能力與競爭基礎,組織將各種資源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合理的匹配,對技術、技能與知識進行有機的融合。

    ④擴展性。組織通過融合形成核心競爭力中心,通過這個中心為其他資源提供支持,在與其他資源的結合后,形成新的競爭能力,組織由一項競爭力中心延伸到多個競爭力中心,當然,其他的中心是以這個中心為基礎,并圍繞這個中心向擴展。

    《投資管理學》課程也是一個組織,是一個獨立的競爭主體。這門課程是由投資學與管理學相融合的邊緣學科,其生命力如何,取決于這一學科是否有核心的競爭力。兩大學科的融合是否合理,取決于各資源之間的有機結合程度。其成功與否,可以用是否符合上述特征進行判斷。

    2 投資學理論體系及特點

    根據威廉•夏普在《投資學》中對投資所下的定義,廣義的講,投資是為未來收入貨幣而奉獻當前的貨幣,并將投資分為實物投資與金融投資,實物投資與實際資產相聯系,而金融投資主要是一種合同投資,也即是信用投資。投資學研究的對象內容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為實務投資,以研究政府投資為主,著重研究宏觀方面所包含的資本規模、投資結構、資本存量結構、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等內容;微觀方面主要是企業投資項目的考察論證、申報、審批、實施以及項目的管理和經營等各種程序。第二種為金融投資,主要研究證券、證券市場、證券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投資組合理論、資本市場定價理論。第三種理論為實務投資加金融投資,是將前兩種理論進行結合或者將兩種內容的其中的一部分進行結合。在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時代,政府擔負著兩方面的職能。一方面,政府作為公共產品的供應者,其投資的回報具有公益性質;另一方面,政府控制著巨額的社會經營資源,這些資源是以一定時期產出與投入比對經營者進行考核的。但不論是哪一種投資,對于投資的效益都必須進行控制,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如何對于投資活動進行控制,是資產的所有者長期面臨的一個難題。因而,在投資學中引入管理學的理論以實現對投資經營者的適當的控制,是投資學向前延伸的方向。

    3 管理學與投資活動的結合與運用

    投資項目管理是一種具體的管理活動,理所當然地應該在投資項目從審批、立項到收回投資過程中以完全的管理職能實施管理。公認的完全管理職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四個方面所組成:規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這四大職能,有的是針對投資人,也同時針對被投資人。

    ①規劃:作為管理的第一個步驟,規劃的職能是決定投資的方向,確定做什么,在這一階段要確立目標,同時也確定合適的行動步驟。對于具體的投資項目而言,這一階段要回答的問題是:是否應該投資。在這一階段,需要對擬投資主體進行大量的技術分析,進行資信調查,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客觀的評價。對項目的調查與評價活動覆蓋整個項目前期的全過程。規劃的重點是“圍繞確立些什么樣的目標和保障這些目標實現的手段”,而不僅僅是確立管理的目標。

    ②組織:管理理論中的組織職能是將規劃轉化為行為,是管理的執行階段的開始。其任務是將人力資源在內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其核心是明確地界定任務、責任與指派人員。對于具體的投資項目而言,這一過程的任務是確立有效的組織內外的項目管理組織結構,報告制度及選派可靠的專業人員對已立項的具體項目實施有效管理。

    ③領導:領導就是指人們朝實現既定目標的方向努力并為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有效的領導至少需要兩個前提,一個是領導的基礎即資源的權力,它使得領導有權決定對他人的行為予以獎勵或處罰;另一個則是必須建立良好有效的溝通渠道。在具體的投資活動中,投資者可以資金的使用權力以及合同的協議中的規定權力,維護自身的利益。對于被投資者的背信行為、敗德行為等可能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的發生,投資者可以隨時中止投資。

    ④控制:在規劃之后,控制是決定投資管理效果的最為關鍵的環節。控制的重點首先應放在對問題的事前預防而非事后補救上面,投資管理活動更是如此。例如在銀行貸款投資中,有效的貸款項目管理是銀行能夠對借款人的項目建設和還貸前的經營活動實施控制。在合同中規定,項目建設中未經銀行同意,借款人得不到某一階段額度以外的用款。對于在規定的階段內用款達不到規定的用款數額,對未使用部分,銀行加收懲罰性的“承諾費”。

    4 對投資管理學課程建設的展望

    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嘗試,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促使這門課程的產生與發展。但其發展受到多種資源條件的制約,是否能夠解決這些制約因素,是其能量是否得到發揮的關鍵。

    (1)觀念上的制約。投資學進入我國以來,主要是以金融證券的形式進入的。這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社會財富已經高度證券化,完善的法律制度與信用體系對于社會的證券化是外在的強有力的保證。因而,我國的投資學理論也以證券投資理論為主,這是不符合我國國情實際的。因而,我們認為,投資管理學中的投資活動,不應該縮小自己的覆蓋范圍,不僅包括金融投資活動、證券投資活動,同時也包括實物投資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職能。

    (2)管理學與投資學的融合程度問題。投資活動的過程,也是管理活動的過程,但兩者之間如何進行有機的結合,是這門課程發揮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這門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在學科建設中具有獨特性的關鍵。

    (3)該課程能否實現預期目標,還取決于師資力量,實習環境,資金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投資學與管理學都是實踐性要求較高的課程,這就需要有較好的實踐性教學的條件,有深厚理論知識背景與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并由行政機構將各種資源聚合成一個整體,才能使該課程在學科建設中發揮核心競爭力的作用。

    (4)由于該課程較強的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其理論與教學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其理論處于不斷的更新之中,但教學活動卻需要其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如何在穩定性與完善過程中保持平衡,也是一個問題。

    作為一門新興課程,《投資管理學》體現出自身核心的價值,但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如何完善與發展這一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桂國平,劉玉蓉.中外銀行貸款項目風險管理比較[J].全國風險管理國際論壇,2006.

    第2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一、加強激勵理論的學習

    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只有深入學習激勵理論,才能從管理的角度來建設中小學教師的激勵機制。激勵理論在管理上的運用主要集中研究學校團體怎樣影響教師的行為,包括如何激發、引導和強化學校所希望的行為,以及如何約束和弱化學校所不希望的行為,努力追求學校的目標和個人目標的一致,在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之間尋求平衡,使教師資源達到最優配置。進而使得個人目標得以實現的同時,學校的目標也得以實現。當前在全國掀起的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其核心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的人本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理解人、尊重人,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激勵措施中,應把學棱教師作為一種資源和財富,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分析教師的需求層次,按需激勵,激勵才會有效。

    二、建設和諧的教師群體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后,人們就有追求更高一層的需求。新世紀的教師具有強烈的自尊自主意識。自尊更是中學教師的天然屬性,他們希望受到別人尊重的意識比普通人強烈得多,這與教師受教育的程度和其職業特點相關聯。因而學校的管理,應致力于建設和諧的教師群體,在辦公群體和科組群體中間建立相互支持、尊重、關心的團體氛圍。并能進行充分的經驗交流和知識分享,產生強烈的同伴互助效應和強大的教師群體凝聚力。這種充滿了團結、協作、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群體環境本身就會對中學教師積極工作產生一種無形的激勵,使包括學校領導、級組、科組以及廣大一線教師在內的管、教、學系統成為中學教師提升自尊、自豪感的動力源泉。基于此,我校針對青年教師居多的特點,制定并實施了教師間幫扶的“青藍工程”,通過充分發揮教學骨干教師以及老教師的教育教學優勢、示范、輻射和引領作用,通過傳、幫、帶、導、提、教,切實加快青年教師成長。提高青年教師的管理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教學研究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實踐證觀,“青藍工程”是培養青年教師的有效途徑,去年教師節,學校第二屆“青藍工程”簽約結對師徒35對,通過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提出了“一年常規入門,二年教學過關,三年能力達標”的要求,確立個人在本學年內的發展目標,做到人人有目標,個個有計劃。認真組織教師學習了海旺中學有效備課環節的基本要求,學習了學科新課程標準、給每位青年教師發放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等專業書籍,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因此,新教師在老教師的帶領下能很快轉換生師角色,進入教學狀態。適應了海旺中學緊張繁忙但朝氣勃勃的生活。

    三、恰當運用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建設激勵機制

    赫茨伯格認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是影響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兩個因素。保健因素如工作條件、人事關系、工資待遇、福利安全等等,即人們在生理、安全、交往等方面的需要因素;激勵因素如責任感、成就感、工作成績的肯定、表揚、獎勵(內部因素)等,即人們的尊重、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要因素。

    1.赫茨伯格告訴我們,滿足各種需要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調動人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錄用、各得其所,注意對人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注意給教師以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

    2.具體可以從下幾點進行落實。

    第一,工資應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保持平衡,按時、按量足額發放教師工資,并增加福利待遇,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在醫療和子女教育方面為他們排憂解難。平衡待遇和滿意度之間的關系,做到待遇和貢獻的一致性和公平性。根據我校實際。本著“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分配原則,制定并實施了獎勵性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著教師積極向上。

    第二。滿足雙因素的第二個因素即激勵方面的需要因素。學校管理者要經常深入教師一線,了解他們的實際狀況,經常出入教師的課堂。給教師投以贊許的目光,任何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小細節,可以使學校領導者達到“相識滿天下,到處是知已”的境界。這也是激勵的最高境界。因而我校定期舉行教師發展座談會、節假日集體活動等,關心教師發展與成長。

    第三,評價體系科學化、合理化。其中。評價的內容要全面、公平、合理。評價的方法要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個性與共性和教師職業的特點,要體現民主性、客觀性。在評價結果上,要有發展性,要體現對教師的再激勵作用以及評價結果的導向性和規范性。并且,特別要看評價結果是否有利于教師的發展,要切記考核教師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的成長,是開發教師的潛能,而不是單純為了獎懲而獎懲。我校制定并實施教師成長檔案,詳細評價教師的成長軌跡。

    四、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對激勵措施的啟發

    第3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學生管理困境;學生公寓模式;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50-0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070-02

    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是指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實行的以完全學年制為前提,通過學校—學院—專業—班級層層傳遞的校院兩級學生管理模式。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和學分制改革的推進以及學生群體思想與行為特點的變化,“班級”的概念在淡化,而學生宿舍卻越來越成為反映學生真實狀況、體現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生思想火花碰撞的地方,這些變化對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因此,立足于學生公寓,探索并建立新的學生管理模式,是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所面臨的新課題。

    一、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困境

    1.高等教育大眾化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沖擊

    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式”的,其工作的重心在塔尖[1]。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學生數量劇增、多校區并存、高等教育的園區化等復雜環境,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出現了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等問題。同時,高等教育大眾化也使師生關系發生了潛在的變化:師生比急劇上升,教師上課尤如“批發”;很多教師因面臨著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而不愿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高教園區的建立使得教師的居住地遠離了學校,空間距離的變化拉大了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師生關系的疏遠,也是導致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效性大大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等教育改革給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的新問題

    高校實施后勤社會化改革以后,以盈利為目的、以服務為主要職責的后勤公司在某種程度上已無法滿足學生對各方面服務提出的新要求。傳統的“一個門衛看管一棟學生公寓”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2];另一方面,學生在公寓中的思想狀況、行為表現、學習生活狀態也是后勤公司職責所不能涵蓋的,而二級學院由于工作的地點和重心在教學區,致使學生宿舍變成了教育和管理最薄弱的地帶;再者,隨著“學分制”、“彈性學制”、“雙學位制”及跨校選課、網絡教學的逐漸推行[3],原來作為維系學生紐帶的“班級”存在的基礎逐漸被打破,“班級”的概念慢慢被淡化了;相反,學生宿舍作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單位,在學生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教育對象個體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現在的大學生已經進入 “90”后年代,致使該群體呈現出許多新的帶有普遍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自我意識強,團隊合作精神弱;對電子產品依賴性強,人際交往能力弱;才藝技能突出,身心素質滯后;等等。電腦、手機的普及,使得很多學生喜歡“宅”在宿舍里;同時,他們喜歡根據各自的興趣參加各類社團活動,但就是不愿參加班級集體活動。這些變化給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二、以學生公寓為核心的學生管理模式的實踐探索

    學生管理模式創新的前提是將學生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學生公寓,強化二級學院在學生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探索“以學生公寓為載體,以學生宿舍為管理單元,師生共同參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學生管理新模式。

    1.以“公寓”為載體,構建學生管理新體系

    要建立以學生公寓為核心的學生管理新模式,其前提之一是依舊保持學生所屬的專業學院,這樣既有利于讓學生享有專業的學術環境,也有利于促進其專業素養的形成;其二,學生管理工作仍隸屬于專業學院,這樣更有利于二級學院作為學生管理的主體,協調學校各方面資源,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效率的最大化。

    (1)重心下移是創新學生管理模式的前提

    將學生管理的重心由原來的教學區下移至生活區,以學生公寓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管理,有利于從思想上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從學業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從生活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只有空間距離近了,學生管理人員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2)理順職責是創新學生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

    學生社區的管理涉及學院、學校以及后勤服務部門這三大管理主體,學校應秉承“促進學生發展”的理念,整合、協調三大主體力量,明確分工,以二級學院為管理主體,由后勤服務部門為社區提供所有公共和物業的保障,理順二級學院與后勤服務部門的關系,從而扭轉以往在公寓中“誰都管、誰都管不好”的局面。

    2.以“專業化”為目標,建立“扁平化”的學生管理運行機制

    當學生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至公寓后,必須建立起一整套相應的學生管理運行機制,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管理工作能夠正常、有效的運作。

    首先,各學院應在學生公寓成立二級學院學生工作委員會,并下設四個分支委員會,即學生教育管理委員會、導師工作委員會、素質教育委員會和家校聯系委員會。二級學院學生工作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和規劃學生社區的發展和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協調學院與學校以及學院內部教師、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負責監督后勤服務部門的服務質量,指導學生開展各項工作。學生教育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學生的安全管理、學業指導、生涯指導、就業指導、心理輔導以及生活引導等工作(見圖1)。

    其次,學生社區的工作人員將以項目組的形式被編成四個團隊:生涯規劃團隊、學業指導團隊、就業指導團隊和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各學院輔導員的人事關系仍隸屬于院系,其業務工作卻要接受以上四個團隊的指導,并為社區內的全體學生提供服務與咨詢。

    3.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構筑學生成長輔導體系

    學生發展理論要求我們要關注學生成長的外部條件和內在因素,應以學生的需要為重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在社區中應依托二級學院學生工作委員會,借助二級學院的行政資源,以導師團的形式,構筑學生成長輔導體系。導師團包括學業導師團、成長導師團、兼職導師團等。學業導師團一般由學院的專任教師來擔任,可通過定期安排專任教師到公寓開展課程答疑、舉辦專業論壇等形式,把學生公寓作為育人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實現第一課堂向學生公寓的延伸。成長導師團則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其進行個別指導,幫助其制訂職業發展規劃。成長導師一般由具有心理咨詢師、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的專職輔導員或教師擔任,實現“煩惱不出門”。兼職導師則聘請校內各方面專家、校外杰出人士、知名校友或實習基地負責人等擔任,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4.以文化育人為抓手,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

    文化是大學的靈魂,一所學校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一個學生社區也需要有屬于自己的獨有的文化。學生公寓是學生學習、生活時間最長的空間,它是進行文化育人的一個很好的載體與基地。社區需要通過配備齊全的硬件設施、營造社區文化氛圍來加強文化建設,努力創建學生的另一個 “溫馨家園”。 為此應從環境建設入手。在外部環境建設方面,可以在社區公共區域設立活動室、閱覽室、運動休閑區以及談心室等;在軟件建設方面,可以設立人文作品、學生作品廊、教授寄語、優秀學生事跡展覽等,以此感染社區內學生。通過文化熏陶,培養學生對本社區的一種榮譽感和歸屬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5.以社區學分為載體,搭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

    隨著學校科技文化活動的不斷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已拓展到學生公寓之中。為此應以學生公寓為載體,結合學科專業特點,設計相應的素質拓展項目并給予一定的社區學分,把第二課堂活動以學分形式納入教育教學環節,延伸學生社團活動的空間,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同時,由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科技文化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學生管理新模式對傳統模式的超越

    1.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網絡

    在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中,輔導員更多關注的是“兩端”的學生,使得普通學生成為了管理的盲點。在以學生公寓為核心的學生管理新模式下,輔導員在社區辦公,方便為學生服務,同樣也增加了與學生接觸的機會,擴大了教育的覆蓋面;傳統模式下輔導員一般在教學樓辦公,并以班級為管理單元,學生公寓成為了思想教育的薄弱區,而新模式下輔導員走出了教學樓來到學生宿舍,填補了長期以來學生管理的空白。學生公寓也是突發事件高發的地區,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以社區干部、學生黨員以及輔導員為結點建立了快速反饋機制,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也更加及時、有效。

    2.邁出了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堅實的第一步

    傳統模式對輔導員隊伍實施的是校院兩級管理,輔導員與專任教師一樣在教學樓里辦公。由于輔導員的管理、考核與福利等都由二級學院主宰,因此他們往往“聽命于”二級學院的領導,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院行政以及教務方面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則被弱化了。而以學生公寓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建立,使輔導員從辦公室“走入”學生公寓,這讓他們既能夠真正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又有了屬于自己的業務領域,在這個專業化團隊中,他們獲得了更好地交流機會,邁出了實現專業化的堅實步伐。

    3.搭建了學生自治管理的新平臺

    在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中,學生在宿舍的行為引導、思想教育成為教育和管理的難點,后勤人員無法管,專業教師不去管,輔導員管不好。而以學生公寓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建立,進一步明確了二級學院在學生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公寓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的平臺。通過學生管理學生、學生服務學生、學生教育學生等方式,不僅使學生公寓衛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也使學生的文明素質得到了提升;同時,通過公開選拔樓長、層長等,也增強了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服務意識和民主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石沁禾. 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創新[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

    第4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03

    冠心病是高血壓病常見的臨床合并癥之一,合并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高血壓病患者預后不良的預測指標。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薈萃分析顯示血壓水平與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之間有明確的因果關系[1]。我國70%腦卒中和50%心肌梗死的發生與血壓升高有關;全國每年350萬例心血管病死亡患者中至少50%與高血壓有關。降壓治療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已經得到了多項臨床研究的證實,由于冠心病患者獨特的病理生理特點,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管理有其特殊性,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目標值多少最佳?本文擬就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管理作一綜述。

    1流行病學資料

    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壓的比例尚不清楚,但是在中國高血壓是冠心病患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2002年發表的我國多中心參與的一項前瞻性國際臨床研究-OASIS注冊研究結果顯示,入選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壓病的比例為55.6%[2];而另一組多中心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高血壓控制現狀的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壓病的比例在52.7%[3]。中國冠心病二級預防架橋工程研究組發表的資料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病的比例為39.2%[4]。可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高血壓的比例大約在40%~55%之間。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兩者合并存在的比例會更高。

    2高血壓對冠心病患者的影響

    2.1高血壓促進冠心病發生發展的病理學機制:基礎研究顯示高血壓可損傷血管內皮功能,激活炎癥反應,促進內皮下脂肪沉積,增加血管張力,促進和加速心外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增加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機率;高血壓促進左心室肥厚的發生,增加心室壁張力,促進心肌組織纖維化,降低單位心肌毛細血管密度,增加心肌氧供失衡;高血壓患者機體內多存在RAAS系統激活、胰島素抵抗、血小板活化、纖溶系統激活等多種病理生理過程,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及血栓形成。

    2.2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冠狀動脈循環特點:由于冠狀動脈循環的自身特點是血流量大,氧攝取接近飽和,收縮期心肌對心外膜冠狀動脈的擠壓,心肌的灌注主要取決于舒張壓與室壁張力。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時由于左心室肥厚,室壁張力升高,故冠狀動脈灌注壓減低,導致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減低,此時舒張壓過低可嚴重影響心肌灌注。

    2.3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臨床研究: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更高的基礎腎功能損害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發生率[5],發生室間隔穿孔和肌缺血和壞死導致的急性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更高,因而更有可能發生急性心源性休克[6]。有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發生中風、心力衰竭、心血管死亡的風險更大[7,8]。

    中國注冊研究資料顯示,高血壓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死亡率[4]。GISSI-2研究結果提示,高血壓增加了左心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從而導致住院死亡率升高[9]。SYMPHONY研究也發現,高血壓是90天死亡和心肌梗死的獨立預測因子[10]。我國OASIS臨床研究入組資料2年隨訪研究結果則顯示,高血壓是促進聯合終點事件的危險因素[11]。

    3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評估

    接診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時,首先應明確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壓病史,可通過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心電圖、動態血壓監測、胸部X線檢查、心臟超聲檢查明確。應明確冠心病的臨床類型,盡快進行風險評估;同時確定血壓升高的水平和血壓升高的緊急度;根據冠心病的臨床類型和風險程度制定患者的治療策略與血壓管理目標。

    4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的目標

    薈萃分析顯示[1]血壓從115/75mmHg至185/115mmHg,收縮壓每升高20mmHg或舒張壓每升高10mmHg,心腦血管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倍增。2009基層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要求,慢性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目標血壓為

    針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最適血壓水平的臨床研究提示[13],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降壓治療也存在U型或J型曲線,血壓水平在130~140/80~90mmHg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最低,而血壓水平在110~130/70~90mmHg曲線相對平緩,該研究提示,血壓水平過低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2014年美國發表的SPRINT研究結果顯示:強化降壓治療組與標準降壓治療組相比主要終點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心肌梗死、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和腦卒中事件并沒有減少,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該研究使我們看到,強化降壓并沒有帶來冠心病事件的減少。目前普遍認為血壓不可降的過低,尤其是老年高血壓冠心病患者若舒張壓低于60mmHg,心血管風險可能增加。總之:目前多數專家認為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目標值在130~140/80~90mmHg可能是合理和安全的。

    5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合并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策略

    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合并高血壓患者β受體阻滯劑應該成為治療首選。β受體阻滯劑可以發揮降低心肌氧耗,減慢心率、緩解心絞痛,控制血壓的目的,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基礎用藥。如果有陳舊性前壁心肌梗死或者糖尿病,加用ACEI或ARB是非常好的聯合方案。如果β受體阻滯劑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地爾硫卓是非常好的選擇。如高血壓仍未控制,在β受體阻滯劑和ACEI的基礎上,聯合噻嗪類利尿藥增強降壓作用;如心絞痛和高血壓未控制可加用長效二氫吡啶類CCB。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應特別注意: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的重度高血壓患者,需立即降壓以降低出血性卒中的危險性。

    6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策略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機制是心肌的氧供失衡,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時尤為如此,此刻的治療包括了降壓治療和抗凝、抗血小板以及再灌注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高血壓增加了心肌的耗氧,但過快、過低降低血壓,可能降低心肌氧供。而且,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急性期時血管舒縮反應不穩定,對降壓治療可產生過度反應。因此,首先應明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高血壓的治療目標是降低血壓,減輕心肌耗氧,改善預后。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高血壓患者,首先應根據患者血壓水平和風險程度決定治療方案。若患者血壓為輕中度升高,可首先關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處理,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治療。大多數患者胸痛緩解后血壓可降至正常水平。若血壓急劇升高超過180/110mmHg,為高血壓急癥,應當先控制血壓,可使用靜脈降壓藥物,首選硝酸甘油針劑,降壓同時可改善心肌供血。待血壓降至160/110mmHg以下,可再考慮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是決定近遠期預后的最重要因素,應首先考慮再灌注治療,選擇急診介入治療的患者可同時進行靜脈降壓處理;若選擇靜脈溶栓,由于過高血壓增加腦出血風險,血壓控制在160/110mmHg以下才能進行溶栓治療。

    7降壓藥物選用及注意事項

    7.1硝酸甘油: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高血壓患者,若血壓重度升高,應首選靜脈降壓藥物,無禁忌證時首選硝酸甘油,硝酸甘油降壓的療效已經臨床研究證實。目前指南僅推薦其用于降低血壓,改善胸痛及急性心衰癥狀,使用中注意監測低血壓和耐藥反應,注意避免24小時持續用藥。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不能因為使用硝酸酯類藥物導致血壓過低而延誤β受體阻斷劑和ACEI類藥物的使用。如果硝酸甘油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可以選擇地爾硫卓注射劑。

    7.2β受體阻斷劑:可減慢心率,降低血壓,改善心肌氧供失衡,改善患者的胸痛癥狀,因此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一線治療藥物。薈萃分析已證實早期給予可減少再發心肌梗死和心室顫動風險[14],但最近的COMMIT研究發現,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可增加心源性休克風險[15]。因此,對血壓較高的血流動力學穩定患者,建議早期給予靜脈短效制劑艾司洛爾,隨后加用口服藥物。使用時注意避免嚴重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嚴重支氣管痙攣性疾病及失代償性心力衰竭。

    7.3ACE抑制劑: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治療的優先考慮。如果患者持續血壓升高,應考慮予ACEI,特別是對于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衰竭或糖尿病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的益處已得到臨床研究證實[16,17]。對大面積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高危患者早期給予獲益更大[18]。若不能耐受ACEI,可考慮選用ARB,纈沙坦在高危患者中的應用已得到VALIANT研究的證實[19]。使用時要注意監測血鉀和血肌酐水平。

    7.4CCB: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治療使用CCB還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和總死亡率。DAVIT[20]、DRS[21]、MDPIT[22]等研究證實,可減少胸痛復發、減少心源性死亡。若硝酸酯類和β受體阻斷劑不能耐受,還可考慮予非二氫吡啶類CCB(地爾硫卓和維拉帕米)緩解胸痛,降低血壓。若硝酸酯類和β受體阻斷劑不能有效控制血壓,可考慮加用長效二氫吡啶類CCB。非二氫吡啶類CCB不能應用于心力衰竭和傳導阻滯患者,更不可與β受體阻斷劑合用。

    8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中血壓管理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急診介入治療手術中的血壓管理非常重要,管理不好,患者可能發生心力衰竭或者低血壓及腦血管合并癥。若血壓輕中度升高,低于180/110mmHg,可暫不予處理,術后給予口服降壓藥物治療。如血壓重度升高,推薦立即使用靜脈降壓藥物,硝酸甘油、烏拉地爾、地爾硫卓或硝普鈉均可選用,手術中嚴密監測,避免血壓過度降低,使血壓保持在輕度升高水平更安全。

    9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社區管理

    冠心病和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合并高血壓患者的長期治療目的是預防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減少心肌缺血發作,改善癥狀。慢性冠心病、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合并高血壓患者的二級預防,推薦的血壓目標值

    該類型患者生活方式改變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關鍵,要控制飲食、限制食鹽攝入,適度飲酒,規律鍛煉,減肥,戒煙,加強血糖,血脂管理和抗血小板治療。

    確診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臨床癥狀穩定,其降壓治療策略與一般高血壓患者并無明顯差別,要注意平穩緩慢降壓,個體化治療,若血壓水平重度升高,首先應將血壓快速降至安全水平,然后再緩慢降壓。特別要關注降壓的目標血壓,尤其是舒張壓不可降至過低,防止出現冠狀動脈低灌注癥狀。應選用長效降壓藥物,保證24小時平穩降壓,避免血壓晨峰現象,以減少清晨高發心血管事件。

    有癥狀性冠心病尤其是心絞痛的治療,主要針對緩解心絞痛以及預防冠狀動脈事件。治療心絞痛的主要藥物是β受體阻滯劑、CCB、硝酸酯類。預防心血管事件的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ACEI、ARB、CCB、抗血小板藥物和調脂藥物。長期管理中不但要實現血壓達標,還要注意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控制,必要時可以選擇比索洛爾,可以同時實現血壓和心率的控制,改善長期預后。

    祖國傳統中醫藥在基層慢性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巨大優勢。中藥多為天然藥物,注重整體調節;辨證施治體現了現代醫學追求個體化治療的最高層次。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開發,一批療效確切的中成藥,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深受患者歡迎。其中治療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和痰熱瘀阻型的代表中成藥:麝香保心丸、復方丹參滴丸、麝香通心滴丸在基層使用廣泛,具有非常好的依從性,可作為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而慢性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應用中成藥松齡血脈康具有非常好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胸痛、降壓、調脂,改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J]. Lancet,2002,360(9349):1903-1913.

    [2]The Chinese Coordinating Center of OASIS Registr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ischemic sydromes in China[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115(8):1123-1126.

    [3]劉軍,趙冬,劉群,等.中國多中心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高血壓控制現狀[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16(1):16-21.

    [4]劉群,趙冬,劉軍,等.代表中國冠心病二級預防架橋工程研究協作組.中國ST段抬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療現況調查[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9,37(3):213-217.

    [5]Rembek M, Goch A, Goch J. The clinical course of 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Kardiol Pol,2010,68(2):157-163.

    [6]Figueras J, Cortadellas J, Calvo F, et al. Relevance of delayed hospital admission on develpment of cardiac rupture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udy in 225 patients with free wall, septal or papillary muscle rupture[J]. J Am Coll Cardiol,1998,32(1):135-139.

    [7]Richards AM, Nicholls MG, Troughton RW, et al. Antecedent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Coll Cardiol,2002,39(7):1182-1188.

    [8]Thune JJ, Signorovitch J, Kober L, et al. Effect of antecedent hypertension and follow-up blood pressure on outcomes after high-risk myocardial infarction[J]. Hypertension,2008,51(1):48-54.

    [9]Fresco C, Auanzini F, Bosi S,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in 11,483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thrombolysis. GISSI-2 Investigators. Gruppo Italiano per lo Studio della, Sopravvivena nell'Infarto Miocardico[J]. J Hypertens,1996,14(6):743-750.

    [10]Frazier CG, Shah SH, Armstrong PW, et al.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varies by sex: observations from the Sibrafiban versus aspirin to Yield Maximum Protection from ischemic Heart events post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SYMPHON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Am Heart J,2005,150(6):1260-1267.

    [11]梁巖,朱俊,譚慧瓊,等.代表OASIS登記試驗中國地區協作組. 中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二年隨訪終點事件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9,37(7):580-584.

    [12]Rosendorff C, Lackland DT, Allison M, et 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Am Coll Cardiol,2015,65(18):1998-2038.

    [13]Bangalore S, Qin J, Sloan S, et al. What is the optimal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lationship of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 therapy-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OVE IT-TIMI) 22 trial[J]. Circulation,2010,122(21):2142-2151.

    [14]First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Randomised trial of intravenous atenolol among 16,027 cases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IS-I[J]. Lancet,1986,2:57-66.

    [15]Chen ZM, Pan HC, Chen YP, et al. Early intravenous then oral metoprolol in 45,852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domis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5,366(9497):1622-1632.

    [16]ISIS-4 (Fourth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ISIS-4: a randomised factorial trial assessing early oral captopril, oral mononitrate, and intravenous magnesium sulphate in 58,05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Lancet,1995,345(8951):669-685.

    [17]Oral captopril versus placebo among 13,63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erim report from the Chinese Cardiac Study (CCS-l)[J]. Lancet,1995,345(8951):686-687.

    [18]Granger CB, Goldberg RJ, Dabbous O, et al. Predictors of 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J]. Arch Intern Med,2003,163(19):2345-2353.[19]Pfeffer MA, McMurray JJ, Velazquez EJ, et al. Valsartan, captopril, or both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heart faulur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or both[J]. N Engl J Med,2003,349:1893-1906.

    [20]Hansen JF, Hagerup L, Sigurd B, et al. Cardiac event rate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verapamil and trandolapril versus trandolapril acute[J]. Am J Cardiol,1997,79(6):738-741.

    [21]Gibson RS, Boden WE, Theroux P, et al. Diltiazem and re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J]. N Eng J Med,1986,315(7):423-429.

    [22]Boden WE, Krone RJ, Kleiger RE, et al. Electrocardiographic subset analysis of diltiazem administration on long-term outcom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J Cardiol,1991,67(5):335-342.

    (收稿日期:2016-3-27)

    第5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心理學;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1-0105-02

    一、語言與心理學

    在一戰前期,心理學家并沒有對語言和言語進行過多的關注與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學家做出了重大的學科貢獻。當代科學心理學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過縝密地觀察與科學全面地理論論辯對兒童言語發展和母語習得問題寫成著作并發表。這些試驗對于心理學家理解人類思維活動、掌握人類語言表達能力規律以及進行語言行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義。世紀之交,Freud的口、筆誤研究揭示了語言行為的情感動態問題,Jung把語言詞匯聯想做為“診斷工具”,發掘情感的復雜性。他認為不正常的詞匯聯想往往預示著個體的情感糾結或精神壓力等一系列情感問題。一戰期間,受美國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兒童心理學家在兒童語言發展的差異性問題上爭論不休,出現了“先天論”與“后天論”的兩大觀點,雖在40年代通過兩方的“妥協”達成“一致”,卻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論宣傳推廣下烽煙再起。受Binet“智力測試”觀念的影響,Poaget和Cameron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認為語言做為影響個人認識和情感狀態的關鍵因素而存在。當然,也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語言發展先于智力發展,甚至有的認為語言依賴于認知發展。在此問題上的爭論至今沒有一個鮮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國的學者們成立了語言學與心理學委員會。1954年,Osgood和Sebeok將討論會的文件和報告匯編并將其命名為《心理語言學:理論和研究問題評述》。此書的出版也就標志著一門新的學科——心理語言學的正式誕生。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第一代心理語言學家將語言描述為持續不斷的“言語行為”。50年代中期,隨著Chomsky的轉換語法的興起,產生了第二代心理語言學家。一些學者開始拋Skinner的理論,轉而相信兒童習得母語是由于有天賦的語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語言學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內容:言語產生、言語理解和語言習得。

    二、學習與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是心理學應用于學習實踐的偉大嘗試。心理學家關注有機體(人和動物)對環境和調節和適應能力,特別是關注人的穩定性和變化性之間相互作用的現象。此外,學習心理學對學習做出了準確的定義:所謂的學習是指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由于實踐活動鍛煉和經驗的積累,個體向更加積極的方向進行調節和適應的過程。學習即變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標變化的過程。教師是促成該變化過程的外部因素,內因取決于學習者本人。

    心理學對學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理論與實驗研究。為了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科學性,早期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多使用動物進行實驗,并形成了兩大學習理論。首先是“環境論”。受英國聯想主義思潮的影響,心理學家主張“刺激-反應”的學習理論,并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思維、意志規劃、知識的內化過程等方面進行縝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條件理論、Watson的行為主義理論、Thorndike的關聯主義理論和Skinner的操作條件反射和教學機作為令人稱道。其次是“天賦論”,以Gestalt心理學為代表,學者們不再單純得將學習的過程視為強化和重復的過程,他們認為個體在感知、認知、感覺技能、社會技能以及學習等方面擁有天賦,并強調“頓悟”和“意義學習”。二是教學背景下的實證研究。實驗室中的理論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許多心理學家發現并開始致力于解決理論研究成果與課堂中的實際教學所需脫節的問題。心理學家更加注重在實際的教學和學習環境中進行理論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因此學習心理學在以下四個方面做出了具體的工作:學習者特征與個體差異研究、學習分類、研究學習進程情況、學習效果評價。

    三、教學與心理學

    語言教學法與心理學的關系不是一條平直的線條,相反的,兩者是在選擇與摒棄中曲折發展,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關系轉變。首先是以Sweet為代表的早期聯想主義學家將語言學習的過程視為聯想的過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論成果基礎上更進一步,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者因素,對個體的年齡、性別、學習動機、學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語言學能”的觀點,認為學習的過程是習慣養成的過程。二戰期間,語言學習被Huse定義為純粹的記憶問題,學習就是將固定既存的表達方式進行辨認和回憶的過程。根據英國心理學家Findlay觀點,學習者受母語影響,容易在二語學習過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認為語言學習是一項模仿性工作,學習者需要有意識地復制當地人的言語行為并不斷操練,直到新言語習慣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張學習死記硬背,而是要求無意識的存儲記憶。戰后,Stott對語言學習進行了系統性的新嘗試,提倡認知和活躍學習法。他與Findlay理論思想相似,主張語言學習的記憶和習慣養成。40、50年代受美國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心理學家強調了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模仿、重復、操練、習慣養成等環節的重要性。受實證主義的哲學和聯想心理學的影響而產生了直接法,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一反應學說則促進了聽說法的產生和發展,為了迎合戰爭的需要聽說法曾在美國的語言教學領域盛極一時,60年代學者(Rivers和Chomsky分別對聽說法進行了批判)開始對該假設質疑,聽說法開始走下坡路。理論的批判并沒有給語言教學理論帶來突破性的發展,相反的,各種思想的碰撞與爭執、迷失感在整個學術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學家才重新開始了理論化和實證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論思潮開始,新觀點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間語的提出與研究、二語教學本質研究、Krashen的觀察論、二語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社會結構問題研究。

    總之,心理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雖僅有百年多的歷史,卻在語言、學習和教學領域得到了十足的發展,盡管許多的觀點和理論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但是心理學在這三大領域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我們有理由給予高度的關注。

    第6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其夜間病情變化迅速復雜、發病率也較高。所以,夜間對心血管患者的觀察和護理尤為重要。早期發現,早期搶救,早期治療,通過搶救大多能能轉危為安。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加強夜間護理,是護理工作中最根本的一條。

    下面談談幾點護理體會:

    1夜間患者情況分析

    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點是病人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加強,易引起心肌細胞抑制,導致心率變慢,心肌收縮力減弱等,甚至會引起病人在夜間出現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等嚴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間對心腦血管人來說是發病的高發期。

    2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

    普通病房一般只有一名護士值班,加之病人多,工作量大。護士多數為女性,體力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間生物鐘紊亂,身體極度困乏,且夜間值班人員少,無人監督,如果沒有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道德修養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對病人的觀察而導致不良后果。

    3夜間臨床觀察與護理

    3.1夜間護士應詳細做好床頭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間病情變化、主要治療、心理、睡眠及飲食情況,熟練掌握急救器材及藥品的使用情況,以助于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和順利采取急救措施。 接班時要詳細交代,并將交班內容整理在交班本上,以便夜間有條不紊的進行工作,防止遺漏治療和護理。

    3.2按護理等級要求定時巡回病房,做到“四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說話輕。巡回包括病區安全設施、專科設施及搶救儀器設備情況、儀器使用情況、巡視住院患者的病情變化。保證夜間全病區的護理安全。

    3.3對夜間治療的患者,我們更應該保持高度慎獨精神。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保障治療及時、準確無誤的進行。(1)對病區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數,要隨時觀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狀態變化,及時了解患者主訴,如胸悶、胸痛、心慌、氣短,并進一步觀察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時通知醫生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2)定時測量生命體征,定時巡回液體滴速。(3)檢查患者用藥情況,密切觀察患者用藥過程及不良反應。對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時反饋給值班醫生,排除外周環境的干擾,或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協助患者安靜入睡,保證患者睡眠。(4)對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時翻身、拍背、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皮膚護理。(5)密切觀察心電變化,并做好詳細記錄。如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匯報病情。

    3.4吸氧患者的觀察和護理,夜間患者處于睡眠狀態,吸氧管容易脫落、打結,應經常檢查,保持其通暢,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說明吸氧的意義,不可隨意調節氧流量,以保證氧療的正常進行。吸氧的過程中,應密切生命體征、發紺等情況變化的,定期進行血氣分析,以便更好地調節氧流量。

    3.5做好危重病人的搶救準備工作,如準備好除顫儀、吸痰器、呼吸機、簡易呼吸器等,以便及時搶救病人。

    3.6詳細準確地記錄夜間值班情況,按要求完成本班工作,護理記錄及時、準確、完整。對需要延續到下一班治療要詳細地與下一班交接完整。

    第7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職學生管理;意義;現狀;創新

    一、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意義

    工學結合是指進一步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將課堂教學和進入企業參加實際工作靈活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能夠接受學校中傳授的知識,也能夠在企業中獲得實踐經驗,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的目的,使學生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具有競爭力。工學結合的模式能夠根據用人單位的不同要求,更加具有針對性、靈活性地培養人才。在這種模式下,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學校對于企業的需求也更加了解,學生通過參與到企業的實踐工作中,也能夠按照企業的要求來不斷提升自己。工學結合的模式能夠促進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于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越來越大,但高職院校在這類人才的培養和供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需要,工學結合的模式為高職院校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的帶動下能夠促進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當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中工學結合模式的發展還不太成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首先,工學結合模式缺乏一個比較完善的支持體系。工學結合模式的發展和完善需要學校、政府、企業三方面的協作,而當前這種合作顯然是不充足的,因此工學結合的模式在高職院校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其次,學校對學生實踐不夠重視,不少高職院校在設置課程時忽視實踐的過程,還有一些學校實踐課只是走過場,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就業后能力不夠,與企業的要求脫節;再次,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在很大程度上雙方都缺乏主動性,學校擔憂學生的就業率,企業擔心沒有優秀的人才,但是二者卻沒有加強聯系,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政府在其中調節,不利于工學結合模式的發展。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措施

    (一)廣泛爭取相關行業、企業的支持,增加生產實踐崗位

    工學結合模式就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其實踐技能,高職院校中包含的專業是比較多的,為了能夠使更多專業的學生都能夠有豐富的實踐的機會,學校應當廣泛爭取相關行業和企業的支持,增加學生參與生產實踐的機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學校應當擴寬眼界,主動加強與市場、與相關企業的聯系。例如一些高職院校中既包括酒店管理又包括汽修和財會等專業,在尋求實踐機會的時候就應該顧及到整體的專業安排,盡可能多的與這些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建立實踐學習的關系,增加自己學校實習的種類和數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

    (二)校內教育要注重實踐

    工學結合模式下并不是單純的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企業進行實踐的模式,而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為了讓學生取得更好的實踐效果,在校內進行實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學生盡早地熟悉企業實習內容,也能夠加深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一方面,學校應當重視實踐,改變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的授課方式,多加進一些實踐的內容,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學校內部也應當設立專門的實踐場地,采用專業的設備和儀器,更高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三)校企之間要加強聯系

    工學結合模式中一定要注重加強校企之間的聯系,這是工學結合模式發展的關鍵。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要更加積極地與企業建立合作的關系,當前我國人才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學校要提高學生的質量,提高就業率就不能坐等企業的合作,而要主動出擊,尋找合作的企業;從企業的角度來說,與優秀的高職院校合作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也可以采用人才委培的方式,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高質量的專業人才。除此之外,政府在其中應當發揮一種協調和指導的作用,在宏控上調控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指導二者建立合作關系,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規劃,使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有據可循。

    四、小結

    工學結合模式是當前高職院校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既能夠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又能夠提升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和就業率,雖然當前這種模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缺乏完整的體系支持、學校對這種模式的不重視以及校企之間結合不密切等等,但是通過廣泛爭取各個行業的支持,增加實踐崗位,校內教育重視實踐以及加強校企之間的聯系并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等方式,一定能夠更好地促進工學結合模式的發展和完善,從而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鄒偉.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研究,2008(1).

    [2]蘇儉,宇.對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0(6).

    第8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儒家;管理哲學;核心理念。

    關于儒家管理哲學在封建政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界人士普遍認為,自儒家取得獨尊之勢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不管他們個人有什么偏好,或尊法,或好佛,或崇道,但在治國的指導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管理哲學為主流的”[1]317;“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從總體上看,還是‘治世’多于‘亂世’,‘穩態'

    多于’無序‘,’常態‘多于’變態‘。因而,反映農業社會常態(穩態)運行規律的’治國之道‘———儒家管理哲學,就無可爭辯地成為社會管理的主導思想”[1]321。還有不少人認為,中國儒家管理思想在我國的管理史、哲學史、社會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欲富國強兵,實非儒學莫能為。這些對儒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學的評價,是符合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管理實踐的基本事實的。的確,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在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的管理哲學為主流;歷朝歷代的先賢,不管他們從什么立場和角度對儒家的管理思想作出選擇、補充、闡釋和發揮,基本上都是圍繞儒家圣賢所提出的幾個不變的中心理念來進行。正是這幾個一以貫之的理念,規定并指導著儒家管理思想的發展方向,體現出儒家管理思想與其他學派管理思想的本質區別,代表了儒家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本文試圖對儒家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作一探討,以期對當今的政治管理實踐提供思想借鑒。

    一、為政在人:以人為全部管理活動的中心。

    儒家認為,造成天下治亂的根本原因在人。正由于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故亂臣賊子紛起,整個社會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亂之中。既然“天下無道”的根本原因在人,那么要使整個社會回復到“天下有道”,同樣也離不開人。因此儒家十分重視人在政治管理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把人視為全部管理活動的中心,圍繞人這個中心來展開他們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儒家學說的開創者孔子首倡以“仁”為中心觀念的管理思想,主張“仁者愛人”。按《說文》解:“仁,親也,從人從二。”可見“仁”實際上是“二人”的復合字。這表明孔子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為自己管理思想的出發點。這里的“人”,既包括管理者即統治者,也包括被管理者。

    關于管理者如何“愛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2]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顏淵。這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看來,“仁”的方法不過是以本人為尺度,來調節本人與他人的關系,這里就包含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首先,孔子要求管理者把與自己相對而言的被管理者當作人來看待,主張關心人、愛護人,重視人的價值,反對“始作俑者”,反對“不教而殺”,認為這只是作為管理者的最起碼的條件和要求。其次,孔子進一步主張管理者對被管理者要“富之”而后“教之”[2]子路,要“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2]憲問,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2]公冶長。可以看出,孔子是將管理活動視作己立、己達進而立人、達人的活動過程來加以闡釋的。

    孔子這種“貴人”思想,率先確立了人在管理活動中的中心地位。此后儒家的管理哲學始終沿著這個方向,把人作為管理的主要對象,一切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安人”和“安百姓”來展開的。生活在戰國后期的荀子,以天道自然為基礎,把天道運行和人事區分開來,認為人處于與天、地并參的地位。“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3]天論。人的職責是“制天命而用之”,利用天時地利來創造屬于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人之所以能“自求多福”,能與天地參,是因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3]王制。荀子認為人之貴,在于懂得利用道德制度建立起各級管理組織,懂得分工協作把大家的活動協調起來,將單個人的力量加以放大,懂得用“禮”來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和調整人與人的關系,促進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

    在儒家思想家中,對孔子“貴人”思想作出重大發展的是孟子。孟子的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仁政”學說中,而“仁政”學說的基礎是“貴民”,即重視廣大民眾的力量對維護封建管理制度的作用[4]197。孟子一反西周時期一切政治經濟制度都為貴族而設,貴族是國家管理的中心的觀點,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為天子”[5]盡心下的思想。這一“民本”思想可以說是孟子管理思想的出發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于維護政治決策權來說,人民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要取得民眾的擁護才有國家最高決策權,才有君位;而失去人民的擁護,就失去政權,失去君位。因此對于維護整個國家最高決策權來說,人民的力量是首要的,政權是次要的,君主就更其次了。

    孟子以“民本”思想為基礎,發揮孔子的“富之”“教之”的管理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管理思想。首先,孟子對“仁政”何以能夠推行作了論證。他以“性善論”為出發點,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5]公孫丑上。“仁政”并非什么特別難的事情,管理者只需要從自己固有的“不忍人之心”出發,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梁惠王上,這就是“仁政”。其次,孟子對“仁政”的管理模式作了嚴密的設計。第一步,他抓住人民的生產生活這個國家管理的中心問題,站在“民”的立場對西周的井田制加以改造。在他看來,“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信心,無恒產者無恒心”[5]滕文公上。民有恒產是整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本保證。為此,孟子設計道:“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5]滕文公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5]梁惠王上孟子認為,管理者如能把這種藍圖變為現實,就是王道的開始,然而也僅僅是開始而已。因國家的管理制度,不但要使人民有恒產,生產生活有充分保障,還應重視教化民眾,使其“明人倫”。所以孟子接下來又對“仁政”管理模式作了第二步的設計:“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梁惠王上也就是說,在“富之”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用道德理想來“教之”,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5]滕文公上這樣才能使全體民眾都獲得全面的健康的發展,造就出一個和諧完滿的社會,才算是王道的完成。

    總之,“人”在儒家管理哲學中始終是一個中心話題,全部儒家管理思想都緊密圍繞著“安人”、“安百姓”來加以展開。故《禮記·中庸》有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6]一句話,“為政在人”[6]。

    二、為政以德:以實施道德教化為管理活動的首務。

    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治道的主流,儒家思想從它產生起就一直倡導“為政以德”,主張用道德教化來感化百姓,從而達到有效的治理。孔子明確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政,有恥且格”[1]為政。在他看來,用道德教化來感動人心,要比一味的懲罰效果更好。“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1]為政。孟子則更加明確地主張“貴王賤霸”,提倡以德服人的“王政”,反對以力服人的“霸政”。他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5]公孫丑上。當齊宣王問及齊桓公、晉文公之事時,孟子毫不猶豫地回答:“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5]梁惠王上。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卻聲稱“未之聞也”,其原因乃在于“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后仁義也”[7]梁惠王章句上。漢儒董仲舒也強調:“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8]。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雖然強調“為政以德”,但并不一味排斥“禮治”和“法治”的作用。

    “禮”是西周時期用以調節“君子”即貴族之間的關系的一種不成文的行為規范,其作用介乎于“德”和“法”之間。孔子就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認為在實施道德教化的同時,也要用“禮”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荀卿更是進一步主張德與禮、法、刑、賞并舉。但是儒家始終強調“禮”、“法”的外在控制一定要與內在控制結合起來,并且以德治為主,輔之以禮治和法制,才能真正有效。禮與法必須通過道德教化最終“內化”為人們的自覺的信念和習慣,才有長久的穩定的效果。如果釋德治而一味任法制,最終必定走向粗俗和野蠻,而粗俗和野蠻的管理是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的。

     

    儒家所倡導的道德教化所以能行,是有一定的人性理論作為基礎和出發點的。如前所述,人是整個管理活動的中心,任何管理思想、理論都是以對人的本性的認識和理解作為前提的。在儒家那里,人性問題不僅僅是管理理論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個管理活動的中心。儒家的思想家們在人性問題上都持“人性可塑”的主張。人性可塑,則道德教化能行。孔子率先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陽貨的觀點,認為人人所稟受的天性是大體一致的,沒有很大的分別,但是經過后天的習染,人與人之間便漸漸地拉開了差距,不再相近了。孔子雖然沒有言及人性的善與惡,但是肯定了人的本性是可以通過后天的環境和教養來加以改變和塑造的。以后的儒家,雖在人性的善惡問題上有較大的分歧,但是人性可塑,相信人的本性經過塑染之后能達到善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孟子以為人性中有仁、義、禮、智“四端”這四種根本的善,是人性所固有的,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能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基本特征。仁義禮智之所以叫做“端”,是因為僅處于萌芽階段,論其數目不過是“幾希”,有待于放大和擴充。因此,道德教化的主要任務就是:“存其心”,“養其性”[5]盡心上。在孟子看來,性猶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若能擴而充之,則為君子;若喪失之、遮蔽之,則淪為小人。如果人人皆能擴充此四端,則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的性善論在儒家中占有很大優勢,后來李翱、王陽明、王船山、戴東原等人對人性的看法,與孟子十分相近。

    在人性問題上另一有代表性的觀點便是荀子的“性惡論”,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3]性惡人性都是好利多欲、自私自利的,其中并無仁義的成分,所有的善都是經由后天的教化和訓練獲得的。人性雖本為惡,然而人有相當的聰明才智,可學而能,去惡返善,“化性起偽”。普通的人只要通過學習積累善的東西,達到“全之”、“盡之”的程度,也可以成為圣人。如果說孟子的觀點代表了“性善可塑論”,那么荀子的觀點可以說代表了“性惡可塑論”。

    此外,在儒家的陣營里還有以告子為代表的“性無善無不善論”,以世碩為代表的“性有善有惡論”和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性未善論”等觀點。無論這些觀點之間的分歧有多大,它們都把理論的落腳點放在了如何塑造人性這個核心的問題上。在儒家看來,作出某種人性的判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改造和塑造人性———去惡揚善;管理活動不僅是對人性的順應過程,而且是對人性的塑造過程。道德教化之所以能行,是因為人性是可塑的。

    三、正己正人:以“修、齊、治、平”為管理的基本途徑。

    儒家既然主張以道德教化為管理活動的首務,不以外在的強行控制為重點,就必定帶來一個相應的問題,即管理者怎樣才能營造出一種人人向上,個個向善的社會效果呢?人性可塑,則后天的習染既可導人向善,也可導人向惡,那么在管理即在人性的塑造過程中如何排除可能的惡(包括先天的惡和后天的惡)?儒家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有效的也是最好的途徑莫過于“正己正人”,也就是說,管理者要管好他人,首先得管好自己;要引導他人為善,則自己首先應當成為道德上的楷模。在這里,“正己”是“正人”的前提條件,“正人”是“正己”的擴充和自然延伸。“正己”就是修己的內圣功夫,是己立、己達;“正人”就是安人的外王功業,是立人、達人。欲達成理想的功業,“正己”即修身的功夫是根本,儒家始終把管理者的修身功夫視作治國安邦的根本。

    《論語》記載:季康子曾經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2]顏淵這就表明為政之道,關鍵在于正己,正己才能正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2]子路管理者只有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能夠以身作則,才能夠感化、影響和帶動被管理者,取得上行下效的效果。因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2]顏淵。管理者自身的品行和作風會對被管理者產生重要影響,是被管理者效法的榜樣。正因為如此,孔子對管理者自身的德行修養作了非常多的闡述,比如“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子罕,“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2]憲問;比如說君子有五行:“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任人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2]陽貨。

    孟子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這些思想。他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5]離婁上;又說“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5]盡心下。荀子也同樣重視修身的作用,以修身為治國之本。他說:“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子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3]君道儒家經典《中庸》有曰:“知斯三者(仁、智、勇),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6]

    尤其可貴的是,作為“四書”之首的《大學》將上述思想作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系統的總結,對修身與平治天下的關系以及修身的次第順序都作出了嚴密的闡釋和論證,使《大學》之道成了經典的管理之道。《大學》之道的主要精神體現為“三綱領” “八條目”。其中“三綱領”指“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人生最高的理想追求;“八條目”即指“格物”、 “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體現了達到人生最高理想境界的順序與步驟。在“八條目”中,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談的是個人的身心修養,是內圣的功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將修身的功夫應用、延伸到治國安邦的大業上,是外在的功業。《大學》的作者把這八個環節環環相扣,八個步驟步步推進,使其構成了一個前后貫通的邏輯結構。在這個邏輯結構中,《大學》強調“物有本末,事有始終”[9],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反之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家不齊不可以治其國,國不治不可以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矣。”[9]

    關于“格物而后致知”,按朱熹的理解:“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有不理,……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7]大學章句按朱注的意思,作為管理者,必須在已知的管理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具體的管理實踐活動去探索和把握那普遍性一般性的規律,體會各種道德原則的意義和作用,認識道德修養與治國安邦的關系,從而提高修身與治國的自覺性。

    關于“誠意”,《大學》指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9]誠其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以保持意志的純潔專一。相反,“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9]。小人的“善”是偽裝出來的,只能徒增虛偽。所以君子要做到表里如一,內不自欺,外不欺人,要特別注意“慎獨”的功夫。因此,誠意者,就是要求管理者自覺把客觀的道法準則內化為個人的自覺的道法行為,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而不是徒有其表的作秀。

    關于“正心”,《大學》指出:“身有所忿懥,則不及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及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及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及其正。”[9]此言忿懥、恐懼、快樂、憂患,是人的四種情緒,如果任其放縱不加控制,就會使管理者失去判斷是非善惡之能力,因為“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9]。故“正心”,就是要求管理者要穩定和克制自己的情緒,才不至于偏離正確道德原則和管理目標。

    關于“修身”,《大學》指出:“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9]這里的“辟”即“偏頗”之意。由于人們主觀認識上的偏頗和主觀情感上的好惡,在“修身”之中無法做到不偏不倚,就容易流于偏頗。因此,“修身”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行為端正,真正以身作則,成為部屬的表率。

    關于“齊家”,《大學》指出:“所謂治國必先齊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9];“一家,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9]。此所謂“孝”“弟”“慈”乃立家之根本,能真正實踐孝、弟、慈之道的人,才算真正懂得了“齊家”。而治國之道不過是齊家之道的延伸:事君需孝,事長需弟,使眾需慈,如此而已。

    關于“治國平天下”,《大學》指出:“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9]。這實際上就是要求管理者發揚孔子一貫倡導的“忠恕之道”,自覺地接受倫理道德的約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9],推己及人,以崇高的道德風范來影響、感召一般民眾,最終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以上八個環節,層層緊扣,步步推進。但核心的環節是“修身”,是前提和基礎;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目的和歸宿。《大學》一再強調:修身為本。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是修身功夫的自然延伸和擴充。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思想品行端正了,自然可以做好民眾的表率,把國家治理好。這種思想正好與《中庸》之道所主張的“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6]的精神完全一致。無怪乎臺灣學者、著名中國管理哲學專家曾仕強先生認為:所謂《大學》之道,實際上就是管理之道;中國的管理哲學,就是《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大學》和《中庸》以其微言大義集中體現了中國管理哲學的精義。

    參考文獻。

    [1] 黎紅雷。儒家管理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 論語[m]∥張立文。儒學精華: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3] 荀況。荀子[m]∥張立文。儒學精華: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4] 劉云柏。中國古代管理思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7.

    [5] 孟軻。孟子[m]∥張立文。儒學精華: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6] 子思。中庸[m]∥張立文。儒學精華: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7]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3.

    第9篇:管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班主任;師生關系;和諧;小學生

    小學階段是教育中最基礎的部分,也是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而對于小學生個體而言,他們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對他們進行良好的教育,對其日后成長關系重大。如何做好班級的管理,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提高小學教育的水平等都對今后學生學習與成長有著重要影響。

    一、師生關系和諧的現實意義

    小學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良好的關系,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學生身心發育尚待成熟,所以很多時候都是本著自身個性而為,喜歡才會接近,喜歡才愿接納。所以,教師要想融入學生生活之中,與之建立和諧的關系則成為必要選擇。基于社會行為學與心理學角度分析,當人與人之間形成這種和諧關系時,學生將會更愿意服從班主任的各項安排,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此外,正所謂教書育人,此處“教”的不應僅是知識,還要有高尚的品格,但是如果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沒有一個和諧的關系,那么學生將會逆班主任而行,不利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會與人友好的溝通。而作為學生的教育者與引導者,教師亦有責任幫助學生辨別是非,用正確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善與惡。所以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班主任必須以身作則,主動與學生交心,為其提供適當的關懷與安全感,和諧的關系一旦建立,對“樂于學習”的學習態度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之形成大有裨益。

    二、當前小學班主任與學生間的普遍現象

    雖說應素質教育改革之需,大多小學班主任已然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方法,但仍然存在部分班主任在沿用部分錯誤的班級管理觀念。比如,漠視學生需求,講授缺乏耐心。小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常出現突發狀況,不斷給班主任帶來大批量問題;加之現階段小學班主任工作任務繁重,分身乏術,故導致部分班主任對于學生的問題視而不見,缺乏應有的愛心與耐心,繼而無形之中造成學生心靈受創,師生關系難有和睦。此外,受到升學率及排名影響,部分班主任心中還是存在按學生成績好壞予以不等份關注的潛意識,導致學生遭受不公,繼而對班主任心存不滿,嚴重阻礙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

    三、實現師生關系和諧發展的思考路徑

    (一)帶頭作用,提升教師自身行為素質。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不斷的成長中形成了自身的情感特點,但判斷是非的能力以及認知能力仍有待加強,班主任要學會正確引導,在教育中不斷尋找適合小學生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模作為是人類最初的一種學習方式,小孩子學說話、學做事都是從模仿成人開始。因此,班主任在處理日常事務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此外,還要以身作則,要熱愛自己的事業,要身體力行使得學生信服,不能片面的將教師身份作為一份工作來對待。

    (二)加強自律,鼓勵學生加入班級管理。小學生通常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生性活潑好動,由此需要教師進行培養。優秀的班主任即懂得并善于發掘每一位學生的才能,使他們找到合適的管理崗位,鼓勵他們共同創建合作友愛的大家庭。西方教育界流傳著一句話:“善于鼓舞學生才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所以,班主任應鼓勵學生多參與班級管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加強其自律、自強、自信的性格特質,使學生能夠通過對班級管理,激發出他們對班級的熱愛,增強榮譽感與集體意識,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參與到班級活動中,營造出和諧、和美的班級氛圍。

    (三)情感融入,尊重學生不同個體差異。根據人體感官功能與心理素質發育軌跡來看,小學這一年齡階段的孩童正處于好奇心重、求知欲強、活潑好動、注意力較分散的階段,通常形象思維較之邏輯思維要強,對色彩與具象的敏感度要高,繼而對是非判斷能力較弱,所以對什么都喜歡問“為什么”。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充分尊重并理解學生的行為,對于不同學生發表的不同見解都應予以尊重,即便存在錯誤都要耐心教育、指導改正,切不可直接采取斥責的方式,要重視學生自尊心的保護,照顧他們幼小而脆弱的心靈。有愛的教育才能與學生更為親近,而不至于使其在情感上疏遠。

    (四)積極溝通,親近學生成為心靈朋友。正所謂“良好的溝通是通向心靈的橋梁。”教育,不是只有知識與道理,還包括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教育根植于愛。”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深切真摯的關愛之時,才會打開心扉,讓教師走進心靈深處,成為良師益友。所以,面向幼齡孩童的小學班主任,要站在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事物,懷揣著一顆童心來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感受,明白其內心,實現師生關系的和睦共促。

    常言道“欲成其事,必承其重”,班主任只有正確認識和對待與學生的關系,從心出發為學生,才能擔負起肩上的責任,為祖國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国内外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成人免费黄网站|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69|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