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規劃流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規劃仿真 覆蓋預測 傳播模型 測量報告 話務分布
1 引言
無線網絡規劃是移動通信網絡規劃當中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它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移動網絡的建設成本和未來服務質量。無線網絡規劃用于指導移動網絡的建設,以實現綜合建網成本最小、盈利業務覆蓋最佳、有限資源容量最大、核心業務質量最優、網絡未來可升級能力最強等目標。
規劃仿真是無線網絡規劃的核心工作,它利用仿真工具模擬無線網絡,通過對規劃方案的循環驗證和反復優化,得到良好的基站布局和優化的工程參數,以取得網絡設計預期的性能目標。本文針對兩類不同原理的GSM規劃方法展開詳細的論述和分析,并從理論和實際的角度歸納出各自的特點與適用情形。
2 傳統的無線規劃方法
2.1 原理和流程
傳統規劃方法基于無線傳播模型的覆蓋預測原理,即計算三維數字地圖上各像素點的來自所有基站信號的路徑損耗,從而對覆蓋范圍、干擾矩陣、最好服務小區等結果進行仿真,最終由迭代算法給出頻率規劃方案。覆蓋預測的準確性關系到仿真環境與實際網絡的切合程度,是無線網絡規劃的核心。同時,無線覆蓋的規劃精度將決定網內平均的干擾水平,是網絡建設的基礎。
以GSM系統為例,給出使用傳統規劃軟件進行小區規劃的一般流程。整個規劃流程中,影響仿真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傳播模型選用的正確與否以及基礎數據與數字地圖的匹配程度。目前,工程上比較常用的幾種規劃軟件如Asset、Tornado、Atell等,盡管有不同的操作系統或數據庫要求,也在仿真算法或操作使用上略有差別,但規劃的原理和流程都基本相同。
2.2 傳播模型校正
無線傳播模型是針對無線信道的傳播特性和電波傳播方式建立的模型,用于對傳播路徑損耗做出預測。傳播預測的準確性直接影響系統的覆蓋和其它性能分析結果的可信程度,它是無線規劃工作的關鍵和難點。
傳播模型校正是根據實際無線環境的地形地貌、環境特征與系統參數,校正現有經驗模型公式,使其計算出的小區內收發兩點間的傳播損耗接近實測值。傳播模型校正分設計測試、數據處理、模型校正三個步驟,其中修正原模型參數的迭代過程,可以采用仿真工具的自動模型校正模塊實現,也可以手工完成。
以Aircom公司Asset軟件的模型校正為例,對標準宏蜂窩模型進行校正時先調整與視距傳播有關的參數,再調整非視距傳播的參數。參數校正的順序如圖3:
這里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規劃軟件有不同的模型參數定義、參數校正順序和收斂算法,但不同軟件的模型校正收斂準則基本相同,即統計均值與均方差(公式(1)),當均值趨于0、均方差小于8即認為模型收斂。通常來說,使用某一種規劃軟件校正出來的模型對該軟件而言是收斂最佳的方案,校正以后的規劃仿真也是最逼近實際網絡的。
2.3 模型校正實例
某中型城市的模型校正項目,采用Rohde&Schwartz發射接收設備T995XAssei規劃軟件,生成了密集市區DCS 1 800的傳播模型。經過校正,迭代收斂于均值0、均方差7.0。是將實際路測的采樣點和校正后的預測值進行的比較統計,可以看到,在數據量采集充分的情況下,校正后的模型預測電平與實際路測電平的吻合度很高,只有極個別點的差異在20dB以上(紅色)。
3 基于測量的無線規劃方法
3.1 原理和流程
基于測量的無線規劃方法突破了傳統的純仿真環境,利用實際的上下行測量報告對網絡干擾進行分析和仿真。相對基于覆蓋預測原理的傳統規劃,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優越性,一方面,它基于實際統計數據而非覆蓋預測數據,能較真實地反映現網的用戶話務分布;另一方面,規劃平臺以現網配置和性能數據作為輸入,得到使統計數據最優化的無線網絡方案。由于移動網絡發展對質量和容量的高要求,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和設備廠家傾向用這種方法進行全網或區域的頻率規劃或日常優化,例如增刪鄰區、干擾分析、故障排查等。
目前。Nokia、Ericsson、Schema、Moto r0Ia等公司都開發了基于測量報告的規劃平臺,盡管它們在安裝模式、測量數據收集的方法與格式、多廠商支持率和自動優化算法方面有較大差異,但是頻率規劃的流程基本相同(如圖5),大致分為測量、質量評估和頻點優化三個子模塊。其中,測量模塊需要針對網絡的不同廠家設備進行,質量評估模塊評估預測和真實的網管統計值之間的匹配程度,而頻點優化模塊則根據網絡模型和定義好的頻率規劃原則生成最佳頻點分配方案。規劃流程中干擾矩陣的驗證是判斷測量準確度的重要步驟,諸如測量數據收集的時間、測量小區的遍歷性、每個小區的統計數據量、有無盲點或過覆蓋等因素都將影響話務分布
3.2 測量報告的收集
新方法的主要輸入是上下行鏈路中手機的測量報告,收集的方法與復雜度通常和不同廠家的設備有關。測量報告每480ms通過Abis接口上傳一次,除上報服務小區的RxLevel(接收信號電平)之外,手機上報最多6個BSIC可解碼的BCCH測量頻點的RxLevel、6個BSIC可解碼的最強的BCCH及允許使用的NCC。報告映射在空口的信令邏輯信道SACCH(慢速隨路控制信道)上,手機在上行發射時隙和下行接收時隙之間完成測量。
利用測量報告建立網絡模型,需測量網絡中每對小區間的干擾電平,通過比較服務小區與每個測量報告中的小區的RxLevel,估計干擾電平大小。為提供全面充分的干擾模式圖,手機應能報告所有可能的干擾源,而標準GSM過程僅測量定義為鄰區的BCCH頻點,所以需要通過新的頻點掃描方法識別所有可能的干擾源。2G系統測量收集的過程是先在BSC上開啟測量功能。然后為當前服務小區定義所有相鄰小區的全部BCCH頻點,由BSC通過BTS告知手機,在長度為32的BCCH分配列表中作頻點輪循測量。
3.3 基于測量的規劃項目實例
某特大城市的密集市區,曾用Ultima Fort 6“軟件進行過GSM900網絡的翻頻。圖6是軟件對翻頻前后的干擾情況的仿真比較,可見翻頻后的干擾話務比例降至翻頻前的11%。翻頻割接后,實際的話務統計指標確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4 兩類規劃方法的比較
基于兩種無線規劃方法的不同原理,再結合項目中的多次運用經驗,筆者在此做了較全面的歸納和比較,根據各自的特點提出網絡適用條件的合理性建議,具體如表2。
【關鍵詞】IMS;規劃流程;核心網
0 引言
由現在網絡技術和其在以后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出,IMS會成為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其可以使移動與固網融合,引進多種融合業務。IMS越來越被運營商接受,未來基于IMS的網絡及業務應用將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業務體驗。IMS網絡的優點突出,但同時建設的難度和風險也大為增加,這就對IMS的網絡規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對這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IMS核心網的總體結構
IMS網絡是一個開放、分層的體系架構,整個網絡包括業務應用層、核心會話控制層、承載與接入層和運營支撐等4個層面。由IMS網絡提供統一的會話控制,采納全IP的寬帶承載方法;網絡核心接入層同控制層之間通過標準的SIP接口協議,實現接入的無關性,可適應各種的固定移動、寬窄帶接入方式;架構在核心網絡之上的業務應用層接口更加標準和開放,業務能力部件向第三方網絡開放,將便于新業務的快速成長和安排。
2 IMS核心網規劃的前提條件
進行IMS網絡規劃和設計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包括IMS建網策略、用戶及業務發展需求、技術發展預測等影響因素進行充分的分析是。
2.1 明確總體建網策略
對于固定運營商而言,由于受移動替代和VoIP的挑戰,IMS建設重點關注于PSTN改造、IP語音及增值業務;對于移動運營商,則重點關注業務差異化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于綜合運營商,重點關注實現固移接入融合業務以發揮全業務運營的競爭優勢。
2.2 用戶預測及接入類型分析
用戶預測應首先根據上述網絡建設策略以確定IMS終端用戶類型。從IMS自身的網絡特性來看,IMS用戶是由多種不同的用戶群體構成的。IMS用戶可包括傳統固網POTS用戶、PBX用戶、軟交換IAD/AG用戶、xDSL/xPON/LAN寬帶用戶、無線WLAN用戶以及2G/3G移動CS及PS域用戶等多種。因此,需要針對上述不同用戶類型,在分別采用合理方法預測的基礎上,對各種用戶數進行累加,得到總的IMS用戶預測規模。
2.3 業務需求的規劃分析
IMS的網絡規劃建設必將以用戶及業務為中心展開。規劃前期需要對用戶的業務需求及業務部署有一個詳細的規劃分析,明確目前市場上IMS相關業務的需求度及各省和各地區的差異,從而決定:哪些業務屬于基本業務,可以全面部署;哪些業務屬于特色業務,可以由個別有需求的省單獨部署。IMS建網初期,可考慮針對集團、家庭和個人客戶的業務需求,在全網提供多媒體電話業務、企業統一Centrex業務、多媒體彩鈴業務;局部區域可開展融合一號通業務等自有特色業務。
2.4 業務模型分析
業務模型是用戶在系統忙時的表現,它主要包括話務模型和信令模型2個方面。每種業務有自己獨特的話務模型,話務模型包括每用戶忙時話務量、各種業務的比例、話務的流向、業務速率、會話持續時長等指標;信令模型對于不同的業務來說具有普遍性,一般包括忙時注冊(鑒權)/注銷/訂閱/通知請求次數、忙時呼叫次數、每呼叫消息數量以及消息長度等參數。有了這些業務模型,可以計算出每種業務的平均話務量和接口帶寬,進而根據全網支持的總的用戶規模數量計算出全網的話務量和對承載網的帶寬需求,根據這些計算結果就可以作出最優化的網絡規劃和設計。
3 核心網的規劃流程及規劃內容
3.1 IMS核心網規劃流程
IMS核心網規劃應該是從業務需求入手,結合IMS網絡特性,并充分考慮現網情況和演進策略等因素,按自頂向下,逐步分解的過程進行,IMS核心網規劃流程基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IMS總體建網策略及制定網絡建設原則、明確IMS的整體網絡架構和總體規劃思路。
(2)信息收集:包括現網網絡信息、用戶業務發展信息等,根據收集的信息對現網網絡拓撲、網絡容量擴展、承載網、業務發展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詳細分析。
(3)業務需求分析:對用戶需求及業務部署進行規劃分析,進行業務預測、取定業務模型及話務分布模型。
(4)網絡資源規劃:根據上述的現網分析和業務預測結果,進行網絡開銷預算及容量分析,結合現有IMS廠家的設備處理能力,進行合理的網絡設置及資源分配。
(5)確定網絡建設方案:對IMS網絡具體網元的配置、容量、質量及安全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及規劃,包括核心網方案、業務網方案、接入網方案、承載網方案及網絡安全方案等。
3.2 IMS網絡規劃的主要內容
IMS核心網規劃設計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根據建設方要求,明確目標IMS網絡需要具備的業務能力,并確定核心網規劃建設總體原則,明確核心網技術版本和總體網絡架構,確定相關總體建設原則。
(2)對現有網絡情況、網絡資源現狀以及國內外其他運營商IMS網絡商用部署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3)根據對現網及其他運營商IMS網絡相關業務數據的采集分析,結合現網用戶業務發展信息,進行IMS業務預測。
(4)進行網元節點設置的規劃設計,具體包括HSS的設置方案、I/P/S-CSCF的設置方案、MGCF/IMS-MGW的設置方案、業務網AS的設置方案以及現網關口局等網元的改造需求方案等。
(5)進行IMS核心網絡的網絡組織方案的規劃設計,包括IMS域內網絡組織方案、IMS域間網絡組織方案、IMS網絡與業務平臺的網絡組織方案、相關IMS業務路由策略以及漫游/游牧方案等。
(6)進行IP承載網對接的規劃設計,具體包括IP承載網的解決方案、核心網絡與IP承載網互聯方案、MPLSVPN的部署方案、不同業務QoS的保證策略、IP地址規劃等。
(7)進行IMS核心網流量帶寬計算和接口配置,主要包括核心網各網元間IP帶寬需求計算、核心網元與業務平臺AS間帶寬需求計算以及核心網與接入網間帶寬需求計算等。
(8)根據IMS網絡容量設置,以及碼號分配原則,對IMS用戶的碼號資源進行分配,包括用戶標識、公共業務標識、信令點編碼、APN等。
(9)提出核心網規劃對相關配套資源的需求,具體包括對傳輸的配套要求、對同步網的配套要求、對信令網的配套要求、對局房的配套要求,以及對網管、計費、支撐系統改造等方面的要求。
4 核心網規劃關注的相關問題
IMS核心網的規劃和設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網絡結構規劃
核心網采用何種網絡結構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網絡的規劃設計,目前IMS網絡組織可采用2種方式,一種是單域集中式組網,另一種是多域分布式組網。單域組網即只集中建設全國性的IMS核心網網絡及業務平臺,省內建設IMS接入網和互通節點;多域組網即采用分省或分大區獨立建設方式進行IMS部署。采用不同的組網結構所要求的IMS網絡設備類型和數量都不一樣,對業務部署和承載要求也有很大的差異。
4.2 漫游方式
移動IMS用戶處于漫游狀態時,所有會話業務均需路由至歸屬域網絡的S-CSCF進行會話控制和注冊服務,但對于以GPRS/WCDMA分組域網絡作為IPCAN的IMS核心網,存在2種漫游方式。一種是IPCAN漫游(GPRS漫游),即通過漫游地的SGSN和歸屬地的GGSN為IMS用戶提供IP-CAN接入,然后直接連接到歸屬網絡的IMS域;另一種是IMS漫游,即用戶附著在拜訪地IP-CAN的GPRS/WCDMA分組網時,用戶將通過拜訪地P-CSCF接入到IMS網絡,并由歸屬地S-CSCF進行用戶注冊和會話控制,漫游用戶發起主被叫業務時,所有信令也均由拜訪地P-CSCF進行轉發。
4.3 網絡安全保障
由于IMS核心網絡采用全IP承載,且采取開放的網絡架構,可以將語音、數據、多媒體等多種不同業務,通過采用多種不同的接入方式來共享業務平臺,增加了網絡的靈活性和業務互通性。但這也使得IMS的安全性要求比傳統運營商在獨立網絡上運營要高得多,IMS的安全保障問題不容忽視。除了采取標準協議規定的IPSec、AKA鑒權等SA機制實現接入安全和網絡安全外,IMS核心網規劃中可將IMS核心網劃分為多個安全域,包括接入網絡域、核心網絡域、承載網絡域、業務應用域、運營支撐域以及與其他網絡互通等安全域,對于各個安全域間采取各種隔離技術,包括物理隔離(如防火墻、SBC等)和邏輯隔離(MPLSVPN、THIG、VLAN)等,并執行一定的QoS控制機制,實現不同域間的信息拓撲隱藏、業務開關控制等功能,充分保障IMS核心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4 IMS核心網元的容災建設
在IMS網絡商用初期,建議對IMS所有核心網元(包括CM-IMS核心網元、AS、SBC、ENUM/DNS)均實現設備級容災備份;CSCF、HSS、MGCF/IM-MGW要求實現網元級容災備份。對于設備級容災,主要功能模塊可以采用1+1(N+N)方式,也可以采用N+1備份機制;保證單模塊故障情況下,系統容量仍舊能夠滿足需求。若設備為服務器架構,應采用雙機熱備。
對于CSCF設備,建議采用1+1或N+1工作方式;在相關技術成熟的條件下,對于S-CSCF設備,可以采用池組(Pool)方式進行網元級容災備份;對于MGCF/IM-MGW建議采用成對設置方式,并設置在不同局址;成對MGCF/IM-MGW采用負荷分擔方式,為保證互通安全性,MGCF/IM-MGW應至少選擇連接兩個異網關口局設備。
5 結語
由上可見,文章主要分析和探討了IMS網絡規劃流程、規劃內容,對IMS規劃設計中所涉及到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能夠為以后的IMS網絡規劃和網絡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對網絡技術的發展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WCDMA;3G;網絡規劃
中圖分類號:TP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3-0292-02
1 WCDMA系統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全球3G發展正在穩步推進的現實情況下,通信技術領域已經為3G的建設進行了足夠的技術準備,隨著3G標準的確立和相關的技術不斷成熟,一些通信公司也開始進行了網絡平滑過渡的建設準備,并進行了網絡現狀的調研,以期能以較為經濟的手段建設高標準的3G網絡。作為 3G三大標準之一的 WCDMA,其技術比較成熟,是目前3G標準中應用最廣的,研究WCDMA無線網絡規劃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一個好的網絡結構不僅能夠使網絡的性能得到有效的發揮,而且為日后的網絡優化 、運營維護 、容量的平滑演進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
WCDMA中文譯名為“寬帶分碼多工存取”,它可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數據傳輸速率,在高速移動的狀態,可提供384Kbps的傳輸速率,在低速或是室內環境下,則可提供高達2Mbps的傳輸速率。WCDMA系統的組網采用了與第二代通信系統類似的結構,包括無線接入網絡(Radio Access Network, RAN)。其中無線接入網絡RAN又包括陸地無線接入網(UTM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TAN)和用戶終端設備,而CN處理系統內部所有的話音呼叫和數據連接,并實現和外網的交換和路由功能。CN從邏輯商分為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 CS)域或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 CS)域。WCDMA系統結構和主要接口如圖1所示。
通過了解WCDMA系統結構可知,可以看到無線網絡規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網絡的性能。無線網絡建設的投資要占總投資的70%以上,因此無線規劃在整個網絡規劃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WCDMA 無線網絡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是CDMA多址方式固有的多址干擾和多徑干擾問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于WCDMA系統面臨的移動通信環境本身。
2 WCDMA無線網絡規劃的原則及流程
無線網絡規劃是根據規劃的無線網絡的特性以及網絡規劃的需求,設定相應的工程參數和無線資源參數,并在滿足一定信號覆蓋、系統容量和業務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網絡的工程成本最低。在WCDMA系統網絡規劃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基本規劃原則:
(1)WCDMA網絡建設應該堅持規模發展的原則,采用全網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網絡規劃建設方案。
(2)網絡規劃初期應該在覆蓋的深度和廣度上根據經濟水平、基礎設施狀況而調整,在經濟發達、中等發達地區和重要城市基本實現地級市和縣級市的全覆蓋,在欠發達省市可實現大部分地級市的覆蓋。
(3)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網絡規劃應實現在發達省市絕大部分鄉鎮的覆蓋,在中等發達地區大部分鄉鎮的覆蓋,在欠發達地區可實現少部分鄉鎮的覆蓋,最終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覆蓋。
(4)在技術合理的前提下,網絡規劃應充分利用運營商現有的通信基礎設施(包括機房、鐵塔、傳輸等),減少重復建設,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
(5)選擇合理的技術和手段,加強無線網絡規劃,提高綜合服務質量,協調好無線網絡容量、無線覆蓋和網絡質量與投資效益之間的關系,確保網絡建設的綜合效益。
(6)網絡規劃應充分考慮遠期發展目標,具有向前良好的擴展性,即系統容量以滿足用戶增長需要為衡量目標,能方便地進行擴容升級,滿足遠期業務需求。
(7)無線網絡規劃要將覆蓋與業務規劃結合起來,考慮室外與室內覆蓋并重。
(8)網絡規劃要規劃好無線支撐系統的建設,能提供不同用戶的QoS等級服務。
WCDMA無線網絡規劃的流程與GSM網絡的規劃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內容包括確定規劃目標及信息收集、預規劃、初始布局、站址實地勘測和最終設計等幾個階段,如圖2所示:
確定規劃目標及收集信息主要包括確定規劃所要覆蓋的區域、每個區域所支持的業務類型、每個區域內每種業務所要達到的覆蓋率等。收集信息還包括各種業務量的密度分布圖、地形地貌數據資料、運營商初選的站址信息和網絡發展長期規劃等信息。規劃目標應綜合考慮市場需求和成本因素。最終規劃方案應該包括覆蓋規劃、容量評估、干擾規劃、計算功率預算、參數集規劃、碼字規劃、頻率規劃、站址分布等各個部分的設計方案。在最終規劃設計方案進入試運行階段之前,根據實地勘測結果進行相應參數的修正。
3 校園無線網建設的策略選擇
無線網絡的覆蓋、容量和網絡性能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用戶的分布、用戶的移動速度以及用戶的業務模型都直接影響到無線網絡的覆蓋、容量和網絡性能。因此要準確地反映未來網絡的實際情況,不僅需要通過鏈路預算、容量推算等方法估算網絡的大致建設規模以及基本建設方案,而且還需要采用專用的網絡規劃和仿真工具,建立準確的地理環境模型、用戶業務和行為模型,才能仿真出實際網絡的運行效果。由于WCDMA網絡是一個多業務網絡,在不同環境里的混合業務種類各不相同,通常選擇各個環境下對無線網絡性能要求較高的業務作為連續保障業務。能夠滿足這種業務的無線要求的鏈路理論上更能滿足其他業務的連續覆蓋要求。對于采用R4版本的具體組網方式,建議核心網電路域建設采用混合R4組網方式,實現承載與控制分離,語音承載采用IP傳輸,信令網采用TDM傳輸的網絡建設方式。根據以上分析,校區采用混合R4的組網方式。
TMSC1:匯接TMSC2間、TMSC2與其他TMSC1間或本地端局的業務;TMSC2:負責匯接MSC的省內業務、轉接至TMSC1的省際業務;VMSC:負責本局交換功能、來/去話功能以及漫游用戶數據管理等;GMSC:匯接本網與其他網絡的來、去話呼叫,實現網間互聯互通。HLR/AuC:保存用戶各種數據,實現用戶的位置更新、呼叫、切換等各種流程。網內任一VMSC、GMSC都可以通過STP訪問某一HLR/AuC。為了實現移動用戶的漫游、呼叫等各種業務,必須建設移動NO.7信令網。信令網的網絡結構和移動話路網的結構一樣,分為三級:HSTP:匯接省際NO.7信令業務;LSTP:匯接省內信令信令業務和省際信令業務;移動網絡中任一節點如:VMSC、GMSC、TMSC、HLR等都作為SP連接到LSTP、或HSTP。本地校園網無線網絡結構如圖3:
電路域包含VMSC、GMSC、HLR等,所以電路域本地網必須包括VMSC、GMSC、HLR。由這幾個網元組成的移動本地網一方面要完成移動本地網內各種呼叫業務,同時還要完成本地網到其他網絡的呼叫以及移動長途呼叫業務。不同的網元組網方式、建設思路也不同。對于VMSC和HLR,可以按照本地網內用戶規模的大小設置一個或多個節點。GMSC主要處理網間話務,通常成對設置,負荷分擔。通過有關仿真結果分析,上行負載必須任60%以下,下行負載在80%以下才能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在設計中還應留有一定的余量,故設計最大上行負載取50%,下行取75%。由于密集城區的用戶密集,業務密度高,且業務增長迅速,突發增長可能性大,并且是網絡質量的重點保證區域,所以錄用相對保守的規劃策略,把站點的設計負載制定得高一些,以便網絡有較大的承載能力,增加網絡的安全系數。在 WCDMA網絡規劃中,傳播模型是進行網絡規劃的重要工具,傳播預測的準確性將大大影響規劃的準確性。在具體應用時由于地形、建筑物密集程度和高度等方面的不同,各種對應變量函數應該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一般的傳播模型對具體的無線環境預測不夠準確,而需要在這些典型的傳播模型基礎上進行傳播模型校正。
參考文獻
[1]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著.WCDMA系統原理與規劃建設培訓,2005.
[2]張長剛,孫保紅等.無線網絡規劃原理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關鍵詞 PMR TETRA MAPX 網絡傳輸 鏈接 拓撲環/鏈
1 引言
EADS的TETRA系統采用了業內唯一的電信級交換平臺,并整合了IP技術,能夠保證最好的系統性能和服務等級。EADS的TETRA解決方案基于以下兩個主要目標:第一,完全符合TETRA標準的要求;第二,根據專業用戶的需求進行設計。
廣州800兆數字集群共網,是全球第二大城市級數字集群網絡,規模僅次于北京奧運會的通信保障網絡――北京無線政務網,該網絡由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領導和管理,中國電信廣東分公司建設和運營,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及其合作伙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中電七所)提供全套TETRA數字集群系統設備。
在廣州亞運會期間,來自歐洲和中國的EADSTETRA專家團隊在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領導下,與中國電信廣東分公司和中電七所的技術專家共同奮戰,為亞運會提供了24小時全天候的現場支持,確保了網絡穩定運行。支撐亞運會數字集群系統的廣州800兆數字集群共網,從簽約到網絡建成開通,只用了短短4個月時間,從用戶開始入網到亞運保障也僅有5個月的時間,創造了數字集群建設史上的“廣州速度”。
雖然在EADS及其合作伙伴中電七所的奮力拼搏和緊密協作下,于短時間內高質高效地完成了亞運會的安全通行保障任務,但是項目期間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TETRA網絡設計階段,EADS工程師需要與電信設計院密切配合,在高強度下完成前期的無線網絡設計和傳輸設計。
數字集群的前期項目規劃,可分為無線網絡設計和傳輸設計階段。在傳輸設計階段,工程師會完成網絡拓撲設計及相關E1鏈接帶寬。由于TETRA(PMR)網絡的專網特殊性,如在傳輸方面,需要利用很多PCM鏈接做物理連接。由此PMR網絡的搭建在傳輸部分也是尤為重要的。尤其是對于TETRA網絡這類偏重傳輸質量且通用性高,也支持IP協議的技術來說就更為重要了。同時,目前TETRA網絡設計周期過長,在無線電設計方面有很多相關的軟件可以輔助工程師設計網絡,如PlanetEV等。但是,即使當下TETRA網絡的傳輸設計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傳輸方面卻沒有相關的專為設計TETRA(PMR)網絡的輔助傳輸規劃設計軟件。可見全球市場上缺乏一款可以有效支持TETRA(PMR)網絡傳輸輔助設計的軟件工具。
基于上述過程,本軟件的用途旨在協助網絡設計工程師完成基于TETRA技術的網絡傳輸規劃,包括下列幾項任務:
(1)輔助工程師完成傳輸線路的拓撲規劃設計及優化;
(2)基于網絡各結點設備計算各線路所用帶寬;
(3)更新網絡中某結點設備參數,并重新進行任務I與任務II,最終產生相關報告。
2 TETRA(PMR)網絡拓撲規劃輔助設計軟件介紹
在EADS公司內部的PMR網絡設計部門中,主要有三類工程師支撐著TETRA網絡的設計:
技術解決方案經理:其主要職責是建立數字集群網絡的總體框架即解決方案,包括設備的選購、系統功能及容量的定義、對每個設備的參數設置等。
無線設計工程師(Radio Network Engineer):其主要職責是確定網絡內部的頻率規劃,并以此來確定每個基站所需要的實際設備等。
網絡傳輸工程師:其主要職責是網絡傳輸拓撲圖設計、IP地址設計,同步規劃,確定物理傳輸線路的代管等。
圖1顯示了在TETRA網絡中的主要連接類型,為Ip鏈路、E1物理鏈路和E1無線電波鏈接。
本軟件工具旨在幫助網絡傳輸工程師進行網絡拓撲圖的規劃,并計算網路物理鏈接的帶寬,同時更新網絡設備參數,并且這個工作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如圖2所示:
所以,歸納起來,本軟件工具的具體功能需求和任務如下:
(1)繪制和鏈接參數的地圖文件
用戶可以定義和鏈接的站點使用不同的參數類型。
該地圖文件應包括兩個文件聯合起來,一個文件是地圖圖層,可以顯示;另一個文件是在這個網站和地圖連結的參數。參數文件可以是一個Excel工作表或數據庫文件。
(2)繪制拓撲圖(環/鏈)在初始地圖。
(3)繪制,修改地圖中的鏈接
(4)計算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環,鏈的帶寬。
(5)顯示不同層次的地圖。
在不同層次的地圖定義如下:網站的層位置;所有的層鏈接的可能性;層的所有鏈接;每一個鏈路層;所有回路層,鏈;每一個環/鏈層。
每一層的地圖應包括所有網站和鏈接的參數。
顯示突出的網站和物理鏈路及,它在選擇的層。
(6)生成報告關于環,鏈、鏈接和站點的詳細資料。該報告應以Excel工作表描述。
3 系統工作原理
在PMR網絡工程中,設計團隊的無限頻譜規劃往往要給予顯示的具體信息,如地理高度,人口稠密度,建筑物等造成的衍射、削弱等情況。所以無線設計團隊都是基于專業的地理地圖信息供應商所提供的專業地圖來做實際規劃的。考慮到TETRA/PMR網絡屬于安全通訊的領域,為保障信息的安全性,EADS公司內部的無線團隊選擇了專業地圖供應商Pitney Bowes公司的Mapinfo,而放棄了如Google Earth等開源的但是無法保障信息安全性的公眾地理信息供應商。這也就為本課題的開發技術定下了基調,因為TETRA網絡的傳輸設計是需要與無線團隊時時分享信息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隨著工程的進展往往會出現不可預見性的客戶需求變化,所以無線團隊和傳輸設計團隊的高度協作是非常必要的。由此我們選擇了MAPX插件技術來實施本軟件的功能。Mapx插件可以提供管理MapInfo的接口,因此我們可以很好地控制MapInfo系統。在數據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在MapInfo地圖文件下的tab文件下存貯數據,并且利用XML作為中間格式實現由tab到excel sheet的轉變。而開發平臺,我們選擇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 2005,開發語言為C#。整體的技術架構為MVC框架。可滿足單機操作的需求。
本系統的應用是一個基于MapInfo地圖文件的輔助設計系統,需要實現地圖文件的打開、繪制、參數設置及保存操作。系統中主要包括:地圖文件打開,保存操作、地圖地/線控制模塊、計算帶寬模塊、系統生成報告模塊、地圖參數控制模塊等幾大模塊。相關數據可以存儲在MapInfo地圖文件下的tab文件下或相關Excel sheet文 件中。
系統采用傳統的MVC架構,同時后臺采用地圖相關聯的數據存儲格式。具體整體架構可以參考圖3。用戶設計行為是通過系統操作地圖文件,地圖文件又有多種形式實現轉換或者在GST格式的集合。
代碼方面,在NET平臺中引用了MAPX插件,那么窗體其實就是一個對于容器MapInfo地圖的容器,上側有專門的繪圖工具按鈕。重載OpenGSTFile()/SaveAsGSTFile()方法來實現地圖文件的打開和保存。利用toolBar_ButtonClick中的toolBar.Buttons.IndexOf來實現對地圖的操作,包括繪圖等等。因為此時的toolBar.Buttons.IndexOf是專對于MapInfo文件的容器,例如case 7即為圖層控制功能。數據方面,首先設置圖層的KeyField關鍵字段屬性:layer.KeyField=ds.Fields._Item(/).Name;然后利用圖元的keyvalue即可得到圖元該字段的值:ftr.KeyValue,在通過循環所有字段就取得圖元的所有屬,fer(int/=1;i
4 系統工作流程設計
本軟件承擔的主要角色有三種:系統管理員[Administrator]、系統訪問者(訪客)、系統用戶(User)。
具體的角色定位如表1所示:
系統主要為用戶服務。系統的基本操作流程從打開地圖文件,到設置相關的參數類型等,包括站點控制、物理鏈接控制等。在這之后,用戶可以繪制出相應物理鏈接,以及在其基礎之上完成拓撲圖的設計等。之后進行計算帶寬的功能,再產生最終的報告。同時在本系統中,帶寬的計算是尤為重要的,因為本軟件的最終宗旨就是通過拓撲設計來最終確定骨干網絡的物理鏈接帶寬。在帶寬的計算流程中,每一個站點的TRX值或者voice Channel值按照網絡技術的變換方法換算;再依據于網絡的技術使用類型來激活相應的Tiemslots或Kbits單位;最終計算帶寬。綜合上述部分工作流程的介紹,我們可以綜合總結出本系統軟件的總體流程圖(如圖4)。在圖4中,涵蓋了所有系統軟需要的功能及具體流程。
5 軟件系統實現與結果
本系統主要基于MAPX插件,窗體為一個MapInfo容器。圖5顯示,打開了一個新的、被規劃的網絡圖實例。
在經過網絡傳輸工程師的規劃建設之后,在軟件中可以體現出網絡的拓撲規劃圖和相應的設計信息,如圖6、圖7所示。
在圖6中,顯示了有不同的鏈接和結點的顏色顯示了網絡的拓撲規劃設計。圖7顯示,在軟件中用戶可以查詢具體的規劃設計內容。
那么最終,系統可以產生相關的設計報表,圖8為IP(or SDH,ATM)環,鏈的報告范例。
【關鍵詞】TD-LTE 網絡覆蓋 網絡規劃 鏈路預算
收稿日期:2010年3月1日
從3G網絡建設和運維經驗來看,良好的無線覆蓋是所有移動網絡賴以生存的根本,直接影響到最終用戶體驗。由于TD-LTE技術具有同頻干擾特性,其早期的網絡規劃和覆蓋性能的分析對后期的網絡性能的影響將更深刻。通常,良好的覆蓋規劃可以節省后期大量的優化工作量。同時,良好的無線覆蓋也是塑造運營商品牌、增強競爭力的有力手段,對運營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TD-LTE網絡規劃原則與方法
TD-LTE網絡規劃流程
TD-LTE網絡規劃流程圖如圖1所示:
TD-LTE網絡無線參數規劃[1][2]
(1)CP配置
在OFDM系統中,CP的作用主要是避免子載波間干擾以及OFDM符號間干擾。當無線信道的最大多徑時延超過所配置的CP長度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子載波間干擾以及OFDM符號間干擾,且受干擾影響的程度與超過CP的多徑功率分布以及多徑時延分布有關。LTE中CP有兩種典型配置,分別為Normal CP和Extended CP,如表1所示:
(2)RB資源配置原則
PDCCH不同CCE等級對覆蓋的影響,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于控制信道PDCCH,配置不同的CCE等級有不同覆蓋。配置8CCE時覆蓋最遠。當用戶在小區邊緣時要配置較多的CCE,以便有更多的編碼冗余度,降低所需的SINR,保證覆蓋范圍。在承載相同速率時,給邊緣用戶配置更多的RB,能夠覆蓋更遠,但這樣會降低系統平均的吞吐率。根據具體的覆蓋場景,選擇PDCCH合適的CCE等級,以滿足覆蓋和容量的要求。
控制信道中其它信道占用的資源都是定值,如表3所示:
(3)邊緣用戶占用RB數
系統仿真統計,在通用的PF調度下,10MHz、10用戶/cell,邊緣最差的5%用戶對應的是統計結果大約3.4 RB~4.4RB,因此目前鏈路預算中設置為5RB。這個值與調度算法直接相關,并且在不同場景具體統計結果會有差異。
(4)時隙配置原則
對于同頻組網,若不同小區之間配置交叉子幀,則其中存在的干擾主要包括某一小區的eNB發射對另一小區的eNB接收的干擾、某一小區的UE發射對另一小區的UE接收的干擾等。因此,考慮到干擾問題,建議在一定的網絡范圍內優先采用統一子幀配置,但對于特定應用場景,不排除同頻交叉子幀配置的可能性,可在調度的過程中根據SIR實現不同小區之間在交叉子幀內的資源分配。對于異頻組網,若鄰頻干擾較低,則不同小區之間可實現交叉子幀配置;如果鄰頻干擾較高,那么此情況的處理與同頻組網類似。
子幀配置應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中上、下行業務類型以及流量配比需求而定。
TD-LTE鏈路預算
TD-LTE鏈路預算主要流程
TD-LTE鏈路預算的主要流程如圖2所示:
下面對每一步驟作詳細說明:
(1)輸入所要承載的業務速率(指RLC層的速率),考慮到MAC層的頭開銷,將RLC層速率除以90%折到MAC層速率。然后配置系統的帶寬。為邊緣用戶配置5個RB。
(2)配置天線數,選擇不同的發射模式,如發射分集或波束賦形,得到天線增益值。
(3)由于傳輸的過程中有非業務信道的開銷,還要將給用戶分配的RB個數乘以(1- Total Overhead Percent),得到業務所占的RB數。
(4)計算發射端的等效發射功率
首先將每根天線上的發射功率乘以天線數得到總的發功率;
由UE分配的RB與系統配置的總RB數之比,得到UE分配的功率;
再加上天線增益、發射分集或波束賦形增益,并減去電纜損耗。
(5)計算接收端的靈敏度
首先用噪聲功率譜密度乘以分給UE的帶寬,在加上接收機噪聲系數,得到接收端噪聲功率。
噪聲功率加上干擾余量得到接收端噪聲加干擾總功率。
根據所需SINR,加上總干擾和接收分集增益得到接收機靈敏度。
(6)所需SINR的計算
將MAC層速率分配到業務所占的RB上,得到每個RB所承載的速率,對應得到所需SINR。
(7)根據(4)和(5)的結果 ,加上陰影和穿透損耗得到空口路損。
(8)代入路損模型,得到覆蓋半徑。
2.2 鏈路預算關鍵參數
在鏈路預算中的參數選取,必須考慮初步規劃中網絡的覆蓋、容量與質量性能的平衡。下面介紹TD-LTE中選取的鏈路預算關鍵參數。
(1)所要承載的業務速率:對應為小區邊緣用戶的流量要求;
(2)帶寬參數:系統的帶寬,邊緣用戶占用的RB個數;
(3)天線數及模式:選擇不同的發射模式,如發射分集或波束賦形;
(4)天線增益;
(5)發射功率;
(6)接收端的靈敏度;
(7)干擾余量:干擾余量與流量和天線使用方式、帶寬內的用戶個數有關;
(8)所需SINR:根據上下行MCS鏈路性能表得到所需SINR,如表4所示:
鏈路預算
以下行業務信道鏈路預算為例,得出天線2*2配置下行業務信道鏈路預算如表5所示:
2.4 TD-LTE傳播模型分析
采用2G頻段常用的傳播模型COST 231 Hata Model:
LU(dB)-46.3+33.9*log(f)-13.82*log(HB)-a(Hm)+[44.9]-6.55*log(hb)*log(d)+cm
其中,基站高度Hb:30~200 m;
終端高度Hm:1~10 m ;
距離 d:UE到基站天線的距離,單位為公里;
,UE天線高度修正因子;
f為工作頻率,單位為MHz,取值2300MHz;
Cm為地形修正因子(密集城區取值3dB,一般城區取值0dB,遠郊取值12.73dB)。
2.5 鏈路預算對比分析主要結論
(1)下行鏈路預算對比
從表6可以看出,下行控制信道中覆蓋受限的是PDCCH。當PDCCH采用8CCE配置,在控制信道覆蓋的邊緣,業務信道2Tx×2Rx 發射分集可達到240K,8Tx×2Rx波束賦形可達到505K。
(2)上行鏈路預算對比
上行控制信道PUCCH采用多種的格式發送,采用Format2b時覆蓋是最近的。從表7可以看出,既便上行控制信道PUCCH采用Format2b格式,其覆蓋也要好于業務信道。所以上行是業務信道受限。
上下行業務信道覆蓋平衡分析,即上行覆蓋能力(覆蓋邊緣)處的下行的覆蓋能力分析,從鏈路預算來看,先固定UL速率,得到路損A,再把A代到DL的鏈路預算,得到DL的速率。如表8所示,可以得到不同鏈路條件下的下行與上行為2.4~4.7倍關系。
3 結束語
覆蓋分析是網絡性能分析中的主要內容之一,目的是確定每個基站最大可能的覆蓋面積。覆蓋分析需要考慮傳播過程中的各種路徑損耗、鏈路平衡和覆蓋影響因素,使覆蓋分析的結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實際的測試結果,從而提高整個網絡性能分析的準確性。良好的覆蓋規劃可以節省后期大量的優化工作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圖形化;信息網絡;網絡管理;運行維護
0.引言
在當今時代,信息網絡系統已成為社會組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信息網絡系統在各個企業中已成為企業辦公、生產、運行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支撐平臺,隨著社會發展和企業信息化規模擴大,網絡的規模也隨之越來越大,網絡的結構日趨復雜,局域網的運行維護任務也日益顯得復雜繁重,因此如何能夠簡單有效地管理和維護內部網絡已成為當前網絡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迫切需要一種網絡管理方式可以簡化運維流程、減少運維步驟、快速查找故障、明確運維目標和提高運維效率。目前商用網絡管理軟件種類繁多,例如國內的北塔、網強等網絡管理系統。這些商用軟件網絡管理功能較為全面,但是針對信息網絡運行維護來說,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本文介紹了一種針對信息網絡運維而設計的網絡監控系統,該系統強調以圖形化的方式顯示當前網絡各節點狀態。以直觀的方式反映網絡故障或潛在的故障,具備節點控制、監測日志、統計以及多種智能報警功能,力求減輕網絡運維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1.概述
在大中型企業內部的整個網絡上面運行著各種服務器以及眾多的個人臺式機,點多面廣,管理維護難度和工作量都相對較大。僅靠單純的人工管理,被動式的檢查維護已無法滿足整個系統良好運轉的需要,面對并處理網絡中眾多設備發出的事件報告和短時間內檢測發現故障點等問題,所有的這些要求很清楚地擺在網絡管理人員的面前,因此迫切需要對網絡進行主動的監視,自動進行網絡故障的檢測與解決,以維護網絡的良好運轉,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整個公司的業務系統。
圖形化監控系統可以更加直接地反映信息網絡系統狀態和故障,使運維人員明確網絡系統運行狀態,快速查找故障節點并進行處理。首先,收集網絡環境內所有網絡節點的信息資料和辦公環境圖紙,確定網絡節點物理位置,建設信息網絡節點圖形化管理系統,根據收集的信息建立圖形界面和聯動資料庫,包括用戶物理位置、用戶信息、設備信息、網絡連接狀態信息等;然后把信息網絡節點圖形化界面與現有的網絡管理系統進行接口配置,在圖形界面上產生網絡節點的實時狀態信息,同時可進行接口狀態操作,并進行網絡節點狀態聯動報警系統,當故障發生時,對預先指定的報警情況進行報警,報警方式可通過郵件和短信,使維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得知并判別故障類型和嚴重程度,并通過圖形界面精確判斷故障地點,縮短網絡故障發現和處理時間。
2.圖形化網絡監控管理系統技術結構、技術優越性
2.1圖形化網絡監控管理系統技術結構
圖形化網絡監控管理系統由圖形部分、網絡管理功能部分、網絡健康度評估部分和運維流程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作用為:
2.1.1圖形部分
圖形部分是整個監控管理系統的銜接部分。其作用首先是系統本身各類功能的操作界面和針對網絡系統各環節物理位置的直觀展示,比如機房內設備位置圖、建筑結構圖和辦公室網絡布點圖等,以及網絡系統整體和部分的拓撲結構圖,用三維圖形和二維圖形結合進行展示;其次是對整個監控管理系統的各功能部分進行銜接,像前面提到的網絡管理功能部分、網絡健康評估部分和運維流程部分要通過圖形部分進行銜接,使各部分功能得到體現,監控人員通過其進行監控和管理。圖形部分的完整度和詳細度直接影響到整個監控管理系統的運行效果。
2.1.2網絡管理功能部分
網絡管理功能部分是整個監控管理系統的核心組成,按照分層架構設計思想進行建設,實現網管數據采集與處理的分離,數據處理與呈現的分離,共分為 3 個層次:數據采集層、數據處理層和功能顯示層,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數據采集層:數據采集層是位于數據處理層與管理對象之間的數據采集子系統,與 IP 網的網元設備和相關的業務系統交互,遵循標準的通信協議,完成系統所需的各類原始管理數據的采集,包括主機、網絡、數據庫、中間件、應用軟件、環境等數據源的原始信息,如配置數據、性能數據、故障數據和準確性數據等。
數據處理層:將數據采集層所獲得各種數據進行清洗、整理和標準化處理,提供各應用功能進行處理分析、統計及存儲,如通過觸發事件發生器,將收集的各類原始信息與KPI閾值對比后進行分析、配置或處理,形成資源分類的告警信息等。
功能顯示層:針對分類管理信息進行統一匯總和多維展現,實現網絡、系統硬件設備資源和軟件運行狀況的統一監控和管理,保障業務系統的正常運行。
另外按功能模塊劃分可分為六大模塊,包括數據采集組件、綜合網管服務、WEBService 應用組件、IE顯示層組件、數據流分析探針、外部數據庫,各模塊組件之間通過TCP/IP進行通信,支持靈活的集中或多服務器的部署策略,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下面是其中幾種模塊的功能簡介:
數據采集組件:接收各網管功能模塊的數據采集請求,定時其管理范圍內的被管對象中收集IT基礎設施信息,同時維護、提供性能數據緩存,存儲獲得的IT基礎設施的性能信息,從而達到:統一的數據獲取接口、多管理協議支持、可擴展的IT組件支持、數據有效性控制和智能化網絡訪問控制。
綜合網管服務:綜合網管服務(NMS)作為數據處理層,建立了網絡管理模型和資源數據訪問模型的標準化,NMS數據處理層中采用了O/R Mapping、IOC、Remoting等技術完成系統的架構和實現。NMS將實體對象的數據如網絡配置數據、資源數據存儲在關系型數據庫中,通過O/R Mapping 實現將關系模型映射到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提供完整的面向對象的數據管理、訪問模型和接口,完成了網絡管理數據的對象化,包括:網絡配置數據、 設備網元數據、性能數據(歷史數據、實時數據)、告警規則配置數據、告警信息數據、服務資源數據和用戶權限配置數據。
WebService應用服務:與圖形化部分緊密結合,監控系統的應用管理、呈現層采用WEB架構實現,通過WEB2.0、AJAX、WEBSERVICE、JSCRIPT等技術,實現完整的B/S模式的應用管理、數據呈現等核心功能。通過管理控制臺集成了網絡拓撲管理、網絡監控、故障管理、報表管理、服務資源管理、資產管理和系統管理等。方便用戶統一執行管理任務。門戶功能模塊可歸納為三種類型:門戶基本框架和管理功能:提供門戶通用服務和基本功能。包含用戶管理,門戶系統權限管理等。對其它系統的集成功能:主要提供對于系統監控管理,流程管理,分析報表集成。管理門戶將作為這些系統的統一訪問入口,并為用戶提供單一登錄功能。開發定制的特定服務模塊:開發用戶要求的日志和審計功能模塊,用戶訪問統計模塊。
數據流分析探針:監控系統的性能數據采集能夠支持秒級單位的采樣周期。能夠提供原始采樣頻率的數據。監控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能夠通過對性能數據的對比,生成相應的閥值告警事件。監控系統通過Web訪問的方式為用戶展示物理拓撲結構,并通過物理拓撲結構為用戶提供全網的性能和狀態信息,并通過顏色表現表示出來,幫助用戶及時發現網絡潛在的故障隱患點,從而為用戶提供管理數據的分析、診斷機制和運維管理流程。
2.1.3網絡健康度評估部分
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可用帶寬、單雙向時延、單雙向時延抖動和單雙向丟包。可用帶寬直接影響網絡業務的質量、網絡對即將開展業務的支撐能力以及網絡的擴容規劃和設計。單向時延、單向時延抖動和單向丟包之所以不可缺少是由于業務服務器和客戶終端內容交互的非對稱造成的。評估方式由系統采用基于端到端的網絡性能質量測試方法,指標是端到端之間的指標而不是單個設備、某一段甚至某一跳之間鏈路的指標。端到端的含義包括業務的起始點和業務的終止點整條路徑,是業務傳輸的全部環節,端到端的單向時延是從一個測量點(一個具體的IP地址)到另外一個測量點的數據報文傳遞所用的時間,這個時間是轉發時延、排隊時延和傳輸時延的總和,通過一系列測試后可以得出現有網絡健康度情況。
2.1.4運維流程部分
網絡運維流程從功能上可以劃分為六個模塊,各模塊功能如下:
任務工單管理。該模塊實現臨時性任務管理功能,如派發給縣公司的任務工單、接收來自公司的任務工單、部門內部用于任務分配的個人任務以及部門之間用于項目管理的部門任務等。
業務流程管理。該模塊實現對例行性網絡運維業務流程的管理功能,如資源調度流程、故障處理流程、網絡優化流程和業務開發流程,這些流程一般可分解為定義良好的任務、角色、規則和過程,通過與人和各種應用系統的交互來進行工作流程的執行和監控,達到提高網絡運維效率和網絡管理水平的目的。
統一工作任務列表。該模塊為用戶提供統一工作任務列表,包括當前任務、新建任務、已派發任務、已處理任務、閱知任務和待發任務。通過統一工作任務列表可以接收處理來自各方面的任務工單及來自工作流系統的業務流程。
工作任務統計分析。該模塊實現對個人工作和組織工作的統計分析功能,包括派發任務數量、接收任務數量、不同難度任務所占比例、任務完成及時率、任務完成質量及績效指標完成情況等。
接口適配。該模塊提供與網管部分、圖形部分以及資源管理平臺的接口適配功能,通過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和應用集成達到部分業務流程自動化的目標。
工作流管理系統。工作流管理系統是用于定義、實現和管理工作流運行的一套軟件系統,通過與人和各種應用系統的交互來進行業務流程的執行和監控。工作流管理系統是網絡運維流程支撐平臺的核心,包括圖形化建模工具、工作流引擎、管理監控工具和工作任務列表四個主要功能模塊。
2.2技術優越性
2.2.1網絡故障查找直觀明了,圖形化網絡監控管理系統的特點是實體圖形的大量使用,把網絡連接、設備位置、機房或房間布局、故障點描述等通過具體的圖形表現出來,再與網絡管理系統各個監測功能模塊集成,就可以直觀明了的對各類故障情況進行圖形化描述,信息網絡運維人員可通過該系統了解故障的等級、類別、具置,并以此得出相應的處理辦法,直接節約了普通故障查找的人力和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2.2.2網管系統功能全面,由六大模塊組成,包括數據采集組件、綜合網管服務、WEBService 應用組件、IE顯示層組件、數據流分析探針、外部數據庫,涵蓋層次化管理、拓撲管理、網絡監控管理、IP地址管理、主機服務器管理、數據流分析、故障報警管理和報表管理多項功能,還可通過相關功能模塊對整體或部分網絡系統健康度進行評估,以此為依據指定相應的網絡整改方案。
2.2.3信息網絡運維流程明確,可通過網絡運維部分人為或自動進行運維工單下達,實現完備的流程化操作,包括任務工單管理、業務流程管理、統一工作任務列表、工作任務統計分析和工作流管理,從接受運維任務、任務分析、制定運維方式、資源調撥、人員派遣、運維操作、完成任務和對應不同變數選擇相應調配方式完成運維流程。
3.圖形化網絡監控管理系統的應用
3.1系統中圖形部分的應用
該部分應用包括系統本身操作界面圖形和具體信息網絡拓撲信息及實際物理環境圖形的規劃編制。首先是操作界面圖形的規劃編制,涵蓋層次化管理、拓撲管理、網絡監控管理、IP地址管理、主機服務器管理、數據流分析、故障報警管理、報表管理和系統管理,以及各大類下面具體分類的操作界面圖形,如下圖所示:
其次是具體信息網絡拓撲信息及實際物理環境圖形的規劃編制,要收集公司范圍內所有網絡節點的信息資料和辦公環境圖紙,確定網絡節點物理位置,具體到網絡設備、網絡線纜、網絡通道、安全設備、服務器的布點狀態,以及信息機房和辦公室的布局圖紙,如下圖所示:
然后用具體的網絡設備圖形反應實際網絡連接情況,如下圖:
最后可根據圖形的詳細顯示得出網絡故障節點位置和嚴重程度等信息,極大的便利了網絡運維工作。
3.2系統中網絡管理功能部分的應用
網絡管理功能部分是整個監控管理系統的核心組成,通過snmp協議讀取和寫入交換機、路由器、服務器等信息設備策略和數據信息,主要通過人工錄入和自動搜索相結合的手段進行設備發現和鏈路獲取,整合分析數據實現層次化管理、拓撲管理、網絡監控管理、IP地址管理、主機服務器管理、數據流分析、故障報警管理和報表管理多項功能,再通過設定網絡管理系統本身的報警策略定制報警數值和臨界點等信息,以圖形顏色標示、聲音、短信或郵件等方式對系統管理員進行告警。
網絡管理功能部分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圖形部分的功能顯示、網絡整體健康度評價和運行維護人員流程管控,都要通過功能部分進行實現和鏈接。
4.結論
圖形化網絡監控管理系統在信息網絡運維中的應用,將解決網絡運維側重于對網絡設備本身或網絡的維護與管理的問題,解決各類網管系統之間信息無法互通、管理內容龐雜、操作界面多樣等問題帶來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信息網絡系統的運行風險,提高運維工作效率,實現對全網的綜合管理,包括全網故障分析、故障定位、全網性能綜合分析等功能,能夠從總體上提高企業的全網綜合管理水平和運維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瑋,唐學文,馬穎.圖形化校園網絡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計算機與現代化[J],2007,5:72.
HSDPA雖然是R5中提出的,但可以在TD-SCDMAR4的網絡引入而不影響R4的網絡功能。而在網絡規劃過程中,則需綜合考慮R4的業務性能來設計HSDPA的覆蓋和容量。
HSDPA的覆蓋設計流程
引入HSDPA的網絡覆蓋設計流程和TDR4網絡的覆蓋設計流程基本一致。首先需要基于鏈路預算計算出小區的覆蓋半徑,接著根據需要覆蓋的面積的大小,估算所需要小區或基站的數量,這個小區或基站的數量是滿足某一業務或所有業務連續覆蓋要求的最低要求。隨后根據鏈路預算估算的小區或基站的數量,在網絡規劃工具上部署相應數量的基站,最后利用已經校正過的COST231傳播模型,結合數字地圖,可以對每個小區進行比鏈路預算更加準確的覆蓋預測,進一步精確為網絡所需要的基站或小區數量。
其中,鏈路預算是確定小區或基站數量估算的關鍵,也是分析比較業務覆蓋能力和設計信道發射功率的基礎。如在已經部署的TDR4網絡上引入HSDPA,可以首先通過鏈路預算比較TDR4網絡的設計目標業務與HSDPA的覆蓋,分析在小區邊緣期望吞吐量的條件下,HSDPA是否能夠連續覆蓋。模型校正則是在規劃工具上進行覆蓋預測的基礎,在規劃工具上的覆蓋預測,HSDPA與TDR4的預測是一樣的,都是基于校正的傳播模型和數字地圖進行的。
HSDPA獨立組網的鏈路預算
首先必須確定用于HSDPA的下行功率和UE使用HSDPA業務時的C/I,才能計算HSDPA的鏈路。HSDPA的功率,C/I和吞吐量之間的關系如下:
UE每次測量HS-DSCH信道的質量,并在HS-DSCH傳輸的隨后一個可用的HS-SICH信道上發送HS-DSCH信道的測量報告-CQI(信道質量指示),CQI包含傳輸塊大小(TBS)和調制方式兩種信息,它為NodeB提供了通過上次傳輸HS-DSCH解碼得到的能夠最大化單次傳輸吞吐量的編碼速率的估計值。
因此HSDPA的網絡鏈路預算計算,和TDR4的鏈路預算不一樣,后者僅需要根據功率和業務的接收靈敏度計算小區的覆蓋半徑,HSDPA的覆蓋必須考慮吞吐量的要求,即需定義在小區邊緣期望達到的吞吐量,以此確定計算小區半徑所需要的C/I。HSDPA的吞吐量與UE的類別、占用的時隙數、每個時隙可用的碼道數等有關,所以鏈路預算中還需要考慮這些參數,以確定CQI,最終計算出吞吐量。
HSDPA與R4混合組網
HSDPA的鏈路預算過程首先通過R4的鏈路預算獲得R4設計目標業務的最大路損MAPL,輸入HSDPA鏈路預算工具得到在R4業務邊緣的下行C/I后,根據C/I與CQI的映射關系,可以計算出在此路損時的HSDPA的邊緣吞吐量。
將計算出的HSDPA吞吐量與期望的吞吐量比較,如果滿足(大于或等于期望值),則表明以此R4業務覆蓋能力作為目標設計的網絡,HSDPA在小區邊緣的吞吐量等于或好于期望,滿足所要求的HSDPA的連續覆蓋,理論上分析,網絡無須增加基站。滿足此期望時的HSDPA覆蓋比R4業務的覆蓋大。通過規劃軟件仿真在不同覆蓋距離上的HSDPA的吞吐量,可以進一步深入分析,最終確定是否需要進行網絡調整。
一、優勢
(一)會計資源同步共享
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終端統計,對會計信息進行數據共享。通過網絡服務器完成硬件資源的存儲和調取。企業管理員可以通過網絡會計技術功能,完成對全面信息的應用。通過確定有效規劃標準,確定合理發展內容,通過電子數據支持,完善會計零存、零取、整取等多項功能。企業經濟規模發展的特點需要按照傳輸信息進行規劃。依照傳統會計完善會計基本信息的統計,通過網絡會計完善電子商務的綜合管理,降低因商務發展,帶來大量的財務會計問題。及時有效的解決各類會計障礙,逐步降低會計發展不足,加強數據信息規劃核調整,建立良好的會計信息資源共享調節,最大限度的加強會計財務規劃處理,將資金整合,提高項目集中管理速度,實現電子商務管理的變更。
(二)信息存儲優化
隨著網絡會計的發展,信息存儲優化結構發生變化。傳統的信息存儲是通過人工紙質形式,對會計信息進行數據整合,調整數據信息,對相關的定期財務內容進行匯報。網絡會計信息的存儲是根據網絡平臺,利用數據信息支持,實現文字信息數據存儲的管理。利用數據系統,改變用戶基本需求,采用不同多樣的計量方式對會計信息進行報表管理,從而滿足企業會計信息的管理。網絡會計存儲的方式,實現了企業數據信息的全面整合,通過制定數據政策,提高會計信息數據存儲信息安全性,實現網絡數據的更合理存儲。
(三)資源成本縮減、數據信息簡化
利用網絡技術完善會計管理。通過網絡會計節約基本交易管理成本,減少交易管理中間環節,實現人物力資源的節約。采用網絡技術實現會計和審計的監管,這種方式加快了審計管理的準確性,縮短了審計管理的時間,減少了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流程,降低審計報審費用,逐步提高網絡會計管理流程。利用網絡會計可以實現無紙質的網絡掃描會計票據信息,電子核算票據賬簿。利用網絡電子方法實現電子會計數據信息的統計,確定電子會計數據信息的準確性,減少紙張的使用量,對環保具有較大的益處。采用網絡會計是依照會計數據統計信息完成的工作效率的改變。通過會計數據信息的賬務統計,改變會計的傳統工作方式,利用計算機軟件,提高會計自動檢索、自動糾錯的能力,完成財務報表、電腦糾錯等信息。在網絡會計的應用下,會計數據信息更加簡化方便,更加適合未來快速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企業網絡會計實際的應用方案
(一)銀行會計應用
在銀行網絡會計應用管理中,存取是主要的業務之一。然而不同的銀行卻有不同的業務客戶群體。將業務進行網絡網點連接,保證業務的流通性,提高銀行之間的網絡業務同步性,保證通存通兌,提高業務辦理效果。這樣同一個存折可以在不同的銀行進行網絡辦理,增加了業務辦理速度,簡化了業務辦理流程,提高了會計網絡統計管理效果,從而實現網絡化會計辦理過程。采用網上銀行對各類業務產品進行服務管理,提高業務辦理速度,退出新產品,加強網絡銀行的應用頻率。對各種匯款、轉賬等業務,鼓勵大家使用網絡平成虛擬貨物的交易,逐步提高網絡銀行平臺支付管理的準確安全性,實現網絡計量和確認。
(二)消費統計
采用網絡會計可以對個人和集體的消費進行有效準確的統計。消費通過電子數據與銀行流水連接,通過消費記錄,向相關的數據統計在冊,通過月結算的方式,確定相關支出,通過計量,完成水電煤氣•等費用的收繳,實現對網絡系統消費記錄的實時查詢。通過網絡消費平臺,將客戶的收支進行整合,有效提高銀行的網絡數據管理,方便銀行與客戶核對每一筆支出費用和管理費用。
(三)企業財務管理
采用網絡會計管理,加快了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流程,在傳統的企業會計業務管理流程下,逐步增加了企業總賬、月結算、季結算會計財務生產報表統計。將現代化的財務系統管理融入到網絡中去,逐步拓展財務管理的業務范圍,提高個人計算機會計軟件應用管理方案。在ERP系統、Oracle商務軟件的應用喜愛,提高財務•管理標準,確保財務管理的實用和準確性,實現更好的完善企業財務信息資源的網絡化共享,改善企業生產經營許可標準,實現企業生產的綜合發展。
(四)網絡報表
關鍵詞:WCDMA;核心網絡;關鍵問題
中圖分類號:TN9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9-0000-02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WCDMA Core Network
Lei Shuguang
(Guangzhou Civil Aviation College,Guangzhou510403,China)
Abstract:WCDMA technology standard is a thi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which is forwarded by Europe and Japan.Due to its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the maturity of many operators,it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technology standard.The core network is a important carrier to achieve important business user service.This paper first outlin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CDMA core network,and then describes the principles and key issues of WCDMA core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finally analyse the process of WCDMA core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WCDMA;Core network;Key question
一、引言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具有提供強大的系統容量和更靈活的高速率、多速率數據傳輸能力。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采用寬帶CDMA技術,其中歐洲和日本提出的WCDMA技術標準由于其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以及從現有GSM體制平滑過渡等原因,已經成為眾多運營商的首選技術標準。WCDMA的技術優勢能否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否獲得最佳的系統容量、通信質量和網絡覆蓋,網絡規劃與設計至關重要。
二、WCDMA核心網絡的構成
WCDMA的核心網絡是整個網絡中各服務區一系列用來完成位置管理、網絡功能和業務控制等功能的物理實體。
目前存在的WCDMA網絡協議版本已經從R99版本、R4版本向R5版本和R6版本轉變。R99和R4的網絡協議目前發展已經比較成熟,成為目前大多數商用網絡采用的版本。
R99版本繼承和發展了2G網絡(即GSM和GPRS)的所有的功能和業務,在接入網中引進了WCDMA。其核心網絡分為CS電路域和PS分組域。
CS電路域以原有的GSM網絡為基礎。CS域用來實現向客戶提供電路型業務的連接,CS域的實現方式包括TDM方式和ATM方式。CS域它包括MSC/VLR、GMSC等交換實體。PS域以原有的GPRS網絡為基礎,主要用來向客戶提供分組型業務的連接,PS域的實現方式為IP包分組方式。PS域包括SGSN、GGSN以及與其它PLMN互連的BG等網絡實體。
CS域和PS域共用的功能實體主要包括有:(1)HLR:用來完成移動用戶的數據管理和位置信息管理;(2)VLR:用來處理當前用戶的各種數據信息;(3)AUC:用來存儲用戶的鑒權信息(密鑰);(4)EIR:用來存儲用戶的IMEI信息;(5)SMS-GMSC和SMS IMSC:SMS-GMSC用來保證短消息正確地由SC發送至移動用戶。SMS IMSC用來保證短消息正確的由用戶發送至SC。
CS域的功能實體包括有:(1)MSC:用于完成電路交換型業務的交換功能和信令控制功能。(2)GMSC:用于在某一個網絡中完成移動用戶路由尋址功能的MSC。GSMC可以與MSC合并在一起設立,也可以分開設立。(3)IWF:IWF是與MSC緊密相關的一個功能實體。它用來完成與PLMN網絡與ISDN、PSTN、PDN網絡之間的信令轉換功能。
PS域的功能實體包括:(1)GSN,包括SGSN和GGSN,它是用來完成分組業務用戶的分組包的傳送。(2)BG,用于完成兩個GPRS網絡之間的互相連通,以保證網絡互通的安全性。
三、WCDMA核心網絡規劃與設計的原則和主要內容
WCDMA核心網絡規劃的基本目標是為了估算規劃期內可能需要的網絡基站數量,為了長遠的發展,規劃應該盡可能的做的長,并實現做好業務的預測。對核心網絡規劃的發展目標和及其實施方案需要做反復的推敲和研究,使得WCDMA核心網絡的規劃能對其未來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WCDMA核心網絡規劃的基本原則是:綜合建設WCDMA核心網絡的成本最低;可以實現盈利的業務覆蓋的情況實現最好;最大化實現網絡的有效容量;最優化地提供核心網絡的質量;核心網絡的可升級性和競爭能力最強。
WCDMA核心網絡的規劃在整個WCDMA系統規劃中處于核心地位,它的總共投資需要占據總投資的70%以上。WCDMA核心網絡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核心網絡的能力預測到網絡工程的詳細設計,從網絡性能測試到系統參數調整優化貫穿了整個網絡規劃的全部過程。大到總體設計思想小到每一個小區參數。核心網絡的設計又是一門綜合的技術,需要用到從有線到無線等很多方面的技術,需要積累大量的實際經驗。對于客戶而言,他們所最關心的是提供的服務質量的問題,其中覆蓋范圍和信號質量是最重要的服務質量問題。在設計時需要對于網絡的覆蓋預測以及干擾分析和后期的網絡優化進行綜合,WCDMA網絡設計的參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會直接影響最后整個系統的性能,因此需要在規劃中就加以注意,以最終實現覆蓋和質量、成本的良好平衡。
四、WCDMA核心網絡規劃與設計的關鍵問題
WCDMA核心網絡規劃與設計主要考慮下述問題:
(一)WCDMA系統的匯接網(CS電域值):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實現全部網狀網不可能,而建設匯接網是必須的,但是長途層面的TMSC1應采用網狀網結構;根據不同情況,可以考慮多級匯接層,以減少大網的復雜性,這樣便于分割各省的路由表及信息表,簡化網絡管理。
(二)本地網,如果本地網采用R99版本的非分層結構,同一城市的MSC兩兩互連,即采用網狀網的連接方式,某一RNC應屬于某一MSC。如果本地網采用R4版本的分層結構,MGW與MSC Server和RNC沒有一一對應關系,而是M:N的關系,MSC-S可任選MGW;多個MGW以環的形式工作,本地區MGW網狀網互連:某個RNC歸屬于某個MSC Server。
(三)與其他運行商的互通:網關節點起匯聚功能,通過設置少量網關GW節點,可以匯聚多個MSC到PSTN/PLMN的業務。在大城市各運行商間建立共同的綜合網關局,科簡化復雜的網狀網連接,共同的GW網需由主管部門統一考慮或由運營商間進行協調。
(四)移動與固定網絡電話間的呼叫長途網的選擇:根據互連互通原則,建議充分利用移動網。即固定主呼,就近入網;移動主呼,遠端入網,盡量簡化信令及話務路由。
(五)多廠商環境:同一地區或城市采用同一廠商設備,不同地區可用不同廠商的設備;多廠商,應采用統一的網絡結構。
五、WCDMA核心網絡規劃與設計的流程
WCDMA核心網絡的規劃與設計,我們首先需要明確WCDMA核心網絡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然后確定核心網絡規劃中信令的承載實現方式。最后,計算核心網絡中的媒體流等。WCDMA核心網絡設計的流程如圖1所示:
(一)資料準備。在核心網絡設計的資料準備階段需要獲得核心網絡設計所需要的各種數據、并進行分析整理,為后面設計提供依據。
(二)確定規劃目標。WCDMA核心網絡的設計需要根據現有的環境,確定本規劃將要實現的覆蓋、容量和質量等各個方面的總體發展目標要求及系統的定位和發展策略。
(三)用戶和業務預測。在核心網絡初步布局階段,需要對鏈路預算和覆蓋范圍,對需要的基站的數量以及容量等進行預測,并對其綜合覆蓋的范圍和容量進行分析計算,做好預規劃,獲得初步的方案。
(四)確定工程規模和建設規劃。在進行用戶和業務預測之后,結合對初始布局確定的站址和現有的網絡站址的查勘,確定網絡的總體發展規劃,進行無線網絡的詳細規劃,根據其規劃結果將作為核心網絡的建設依據。
(五)網元設置、組網方案確定。在工程規模和建設規劃確定之后,需要完成電路域、分組域和信令域等設置,這些域的優化,需要結合相應的仿真,調整各個基站的參數。
(六)話路、寬帶和信令鏈的計算配置。通過預測用戶數和各種業務的模型,進行準確的寬帶計算和信令鏈的預測,進行詳細過程的預測和規劃仿真。
(七)網管、同步以及其他支撐系統規劃。一個完整的WCDMA核心網絡還需要有若干個支撐網絡。由于WCDMA系統覆蓋和容量、服務質量息息相關,在設計中要和其他支撐系統一同規劃,邊設計、邊建設。
(八)編號、路由方式確定。進行編號計劃、路由選擇等。
(九)局址選擇、配套設施規劃設計。需要完成WCDMA核心網絡的局址選擇以及電源傳輸配套等。
(十)投資估算和經濟評價。預測是利用科學的手段預先推測和判斷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規律。WCDMA核心網絡規劃要進行投資估算、收益分析、經濟和社會評估等。
六、結語
移動通信是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WCDMA技術網絡傳輸速度快、技術成熟、支持業務廣泛、終端種類多,具有強大的優勢,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不斷優化、設計、再調整、再設計WCDMA核心網絡,以獲得最佳的網絡系統容量和通信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朱青.淺談WCDMA網絡高鐵覆蓋策略[J].電腦與電信,2010,8:35-37
[2]王瑜,穆世軍.GSM與WCDMA綜合網管融合策略與實現[J].信息化研究,2011,3:59-63
[3]沈聰,趙曙光,殷悅,袁茂愷.WCDMA_GSM七頻段手機射頻前端的簡化設計[J].電訊技術,2011,8:130-133
[4]惠志達,袁宇丹,郭亞煒,程旭,曾曉洋.一種適用于可配置(GSM/TD-SCDMA/WCDMA)發射機中的數模轉換器和濾波器模塊(英文)[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410-416
[5]張睿,高攸綱,張媛媛,周峰.使用頻譜分析儀測量WCDMA基站發射機傳導雜散的技術要點[J].現代電信科技,2011,8:27-33
[6]向羅勇,朱F.TD-SCDMA、WCDMA、GSM終端音頻一致性測試介紹及分析[J].現代電信科技,2011,8:34-37
[7]王陸瀟.WCDMA終端一致性認證測試及其發展[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08,8: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