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angshan town, Jiangni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ecology park consider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arden as the goal, uses the planning structure of "one district, two-axis, three clock, six park, more attractions", and makes the park into a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zone integrating ecology, economy and tourism.
關鍵詞:湯山;生態農業園;規劃設計
Key words: Tangshan town;agriculture ecological park;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3-0068-02
1現有基本條件
1.1 人文歷史條件湯山是南京的東大門,素有“金陵東花園”之美稱。同時湯山也是聞名于世的溫泉之鄉,為全國溫泉之一。湯山地區民風淳樸,文化燦爛,旅游資源豐富,還有礦產資源。著名的陽山(羊山)大石碑就在羊山北側,享譽海內外的寶華山隆昌寺位于湯山鎮北。尚有先生溫泉別墅位于湯山鎮溫泉路3號,1992年發現的距今35萬年南京人頭骨的遠古人類遺址―葫蘆洞,還有樺墅村廟山附近的石佛崖洞,吸引眾多中外人士到湯山旅游。
1.2 地理位置湯山地處江寧區東北端,距江寧東山主城30km。2006年3月與麒麟鎮、上峰鎮合并,設立新的湯山街道,轄區面積223km2,人口8.62萬,管理23個居委會。南有直通祿口國際機場的湯銅公路,北有直達新生圩港口的湯龍公路,滬寧高速公路和寧杭公路由西向東穿鎮而過。
1.3 氣候湯山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余,雨熱同季;災害性天氣頻繁。降水豐沛而集中。年平均降水量為1072.9mm,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可達506.2mm,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此時,雨量大,雨日多,日照少,濕度大。特別是初夏副熱帶高壓北上過程中冷暖空氣交匯于長江流域和江淮之間,這一帶進入梅雨期,天氣陰雨連綿,暴雨頗多。最冷月是一月份,平均月氣溫2.8℃,累年最低氣溫的極值為-13.3℃,最熱月是七月,平均月氣溫是27.9℃,極端最高氣溫為40.4℃。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600MJ/m2左右,太陽總輻射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介中,尤其是在作物生長的季節,能提供充足的光能。
1.4 地形地貌湯山地區屬低山丘陵地貌,自北向南有東西向的射烏山―陡山,中部為北東東向的青龍山―黃龍山―孔山―狼山―白露頭山,向南是北東東向的湯山,海拔標高一般在200-300m。規劃區域所在地地形起伏多變,總體四周為起伏丘陵,中間為洼地,坡度約為15-30℃之間。地面海拔高度不一,差距比較懸殊。
1.5河道水系規劃區域南臨湯泉湖,區域內還零星分布一些大大小小的水塘。具有天然獨特的水資源環境。
2規劃思路
2.1 規劃指導思想
2.1.1 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園在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農業可持續發展占有極重要的地位[1]。然而,目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問題仍相當嚴重。因此,湯山生態農業園規劃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的指導思想。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規劃的各類項目進行科學配置。
2.1.2 “生態、經濟、文化”三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系統包括生態、經濟、文化三個子系統,要實現生態農業園可持續發展,就要保證這三個方面相協調。生態是建立園區之基本,經濟是增強園區實力的保障,而文化則是園區經久不衰的關鍵。①生態立園。保護第一,開發第二。湯山生態農業園以“白茶種植”、“有機蔬菜種植”、生態蔬菜種植”與“生態林果種植”等為主題營造生態環境,種植特色茶葉蔬菜果木,開發有經濟效益的本地特色水生植物。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美化自然景觀的目的。②經濟強園。觀光旅游與生態農業相協調發展。遵循“市場導向,政府引導”原則[2],提升和改造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以生態蔬菜種植與生態林果種植為核心,實施生態農業經濟新模式,促進園區周邊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③文化興園。文化與自然、生態的交映。以地域文化、農業生態文化為核心,打造“生態牌”和“湯泉湖牌”,使之成為江寧區中現代化農業的窗口,展現江寧區休閑勝地的風貌,借文化的提升促進經濟發展。
2.2規劃原則①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園區規劃堅持貫徹運用生態學原理,實施保護性規劃,對水、植被、土壤、人工設施等進行有機布局與合理安排,以實施資源再利用,形成良性生態循環[3]。生態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殘留有害物質規定在標準范圍內適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產品必須是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食品;大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確保環境生態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于一般農業。②因地制宜,體現特色。發展白茶種植、生態蔬菜種植與生態林果種植必須根據區域的資源條件、生產條件和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因時、因地制宜,突出區域特點。規劃過程中,結合園區基地現有的生產及資源條件,并對周邊區域的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行研究,合理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目標。遵循這一原則,搞好相應的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③綜合生產,兼顧科學實驗。湯山農業生態園區是以蔬菜與水果生產為主的,所以園內的主要部分是蔬菜與水果的生產區、推廣區和示范區,在這些區域的規劃中結合道路及生產區的周邊環境進行適當的綠化,使之有景可觀。并且在規劃過程中堅持科技生產與新品種試驗的原則。④市場導向,注重效益。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核心是現代生態農業的顯著特點[4]。園區規劃建設一方面要研究江蘇省農業市場的需要,開發具有良好市場潛力的生態農業項目。另外,還要放眼周邊地區市場,以生態農業園為依托,打造園區的知名品牌。不斷將園區品牌向縱深拓展,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⑤總體規劃,分期實施。整體進行規劃,合理安排地塊的使用性質,并嚴格控制各功能區域的用地范圍,科學地將各大功能區域、各景觀點、各小項用地進行規劃布局,保證園區整體規劃的合理性[5]。在此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以及園區的經濟效益狀況分期分批進行建設。
3規劃布局
3.1總體規劃湯山生態農業園總體規劃結構為“一區二軸三脈六園多景點”。一區:生態農業園中的綜合管理區。二軸:指生態農業園中的道路軸與景觀軸。三脈:憑借園區彰顯的生態之脈、科技之脈與文化之脈。六園:生態農業園規劃為六個功能園區。多景點:各個功能區域由若干個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的景點組成,每一個景點表現一個主題。
3.2功能分區整個園區共分為生態蔬菜園、生態果園、生態茶園、奇花異草園、水生植物園、優質水稻試驗園與綜合管理區。
3.2.1生態蔬菜園①工廠化育苗區。建設2500m2加溫玻璃溫室,進行工廠化育苗,形成年產值達250萬株蔬菜苗的能力。主要生產番茄、辣椒、茄子、黃瓜、南瓜、西瓜、甜瓜、西蘭花、甘藍及豆類常見蔬菜苗,供應園區蔬菜園及周邊農戶種植。②新技術示范觀光區。建成28000m2玻璃溫室一座,主要進行基質栽培、水培和立體栽培。種植蔬菜種類包括水果黃瓜、櫻桃番茄、彩色辣椒、珍稀甜瓜、小型西瓜、觀賞南瓜、紫背天葵、蛇豆、草莓及生菜等是用兼觀賞性蔬菜,形成蔬菜新技術示范觀光園。③大棚有機蔬菜生產區。建設鋼架大棚100座,占地面積81.58畝。主要進行常見茄果類、葉菜類、瓜類和豆類等蔬菜反季節栽培,產品供應市場和游客采摘及選購。④防蟲網室有機蔬菜生產區。建設防蟲網室45.88畝,主要進行春季及夏季各種綠葉菜類、豆類、白菜類等蔬菜的有機栽培。產品供應市場和游客采摘及選購。
3.2.2 生態果園①桃園。7.25畝,主要有菊黃、華光等品種。桃園與天然的水體相得益彰,輔之于其它植物材料,營造“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朵,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意境。②梨園。28.36畝,以新優品種黃金梨、水晶梨為主,在保證梨果正常成長情況下,體現出“梨花爛漫”、“梨白柳青”的景觀效果。③甜柿園。14.45畝,以新品種新次朗為主,規劃式栽培形成森林,平面式修剪易于采摘。④葡萄園。28.6畝,以具有觀賞和食用價值的夏黑葡萄為主體材料,采用各式的園林小品(如葡萄架、立柱、廊、水池),巧妙結合,力求做到布局精巧,構圖生動,層次豐富,意境分明。⑤樹莓園。25.87畝,品種有紅莓、黑莓。樹莓漿果柔嫩,色澤宜人,風味獨特,具有多種利用途徑和很高的利用價值。
3.2.3 生態茶園①茶樹良種繁育區。主要任務是收集國內外茶樹優良品種,采用常規育苗技術和現代容器育苗技術相結合方式,使之成為江蘇省茶樹良種最大的繁育基地與推廣中心。②茶園設施栽培區。以早生的優良茶樹品種為基礎進行設施化栽培與管理,滿足消費者嘗新、嘗早的品茶習慣,在全省優質、高效種植農業中起引導作用。③良種栽培示范區。選擇適于蘇南丘陵地種植的茶葉良種,以有機茶園的標準進行種植、栽培與管理,形成良好的園相、樹相。同時,對機采茶園進行試驗與研究,為節省茶葉采摘成本,提高茶葉生產效率奠定基礎。
3.2.4 奇花異草園主要種植各種觀賞價值較高的花卉和草坪品種,花草品種主要有以下幾種:①觀花類:茶花、月季、郁金香、非洲菊、三色堇、類等;②觀葉類:龜背竹、花葉萬年青、變葉木等;③觀果類:冬珊瑚、觀賞辣椒、佛手、金橘等;④觀莖類:仙人掌、文竹等;⑤新品種:紅掌、秋海棠、花葉芋、小花矮牽牛、羽狀雞冠花等;⑥草坪品種:加拿大早熟禾、多年黑麥草、紫羊茅、細葉結縷草、地毯草、彎葉畫眉草等。
3.2.5 水生植物園水生植物不僅可以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還在園林景觀上起到重要作用。品種主要有:苦草、竹葉眼子菜、黑藻、水鱉、鳳眼蓮、花葉蘆竹、慈姑、黃菖蒲、千屈菜等。
3.2.6 優質水稻試驗園農業園擁有水稻試驗園25.81畝,重點試驗水稻兩段式育苗和水稻新基質育苗兩項水稻育苗新技術。
3.2.7 綜合管理區①園區主入口。該入口不僅起到迎接游客的作用,同時也向過往于滬寧公路的人宣傳了湯山生態農業園。大門設計為一個高8米的四方體構架,在構架的三面寫上“湯山生態農業園”。在宣傳的同時不失質樸的風格。②綜合辦公樓。該樓是對園區管理的主要地點,是一棟兩層的建筑,面積1000m2,主要提供日常辦公、管理、接待的要求。③生態停車場。用草坪做停車場,用行道樹將車位隔離,樹隙停車,樹蔭遮陽。
4總結
生態農業園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屬于農業生產的體制創新。它的顯著特點是以金融資本為基礎,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效為目的,重點突出參與性、觀賞性和娛樂性,充分體現農游合一性。湯山生態農業園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但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需注意以下方面:突出特色、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保護環境,嚴格管理;加強政府主導作用,保障健康發展;加大宣傳力度,大力開發市場,擴大市場覆蓋面吸引更多客源,獲取更大效益。
參考文獻:
[1]唐菲.淺析懷寧縣三橋鎮白洋湖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8):1584-1585.
[2]張曉冬.觀光農業園的景觀規劃設計初探[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521.
[3]崔志華,張金池.生態廊道農業園規劃探討-以東麟農業生態園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12-113.
關鍵詞:生態 水利工程 設計原則
1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2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3.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3.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3.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
將自組織原理應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幾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地球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自設計理論的適用性還取決于具體條件。包括水量、水質、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態因子,也取決于生物的種類、密度、生物生產力、群落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景觀則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什么在景觀的大尺度上進行河流修復規劃?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
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再者,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一條河流的生態修復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最后,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統的演進是一個動態過程。每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靠時間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濕地重建或修復需要大約15~20a的時間。因此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3.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在反饋調整式設計過程中,提倡科學家、管理者和當地居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對話、協商,以尋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03,(11):1~7.
[4]mitsch w.j.,jorgensen s e..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j].中國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 r.v.,d.l.deangelis,j.b.waide,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 j.g.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關鍵詞:生態理念;生態園林;規劃設計
城市的生態環境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要想美化城市環境,優化城市的環境建設,需要做好城市的綠化工作,注重建設生態型的園林,優化城市的空間,為城市帶來自然的氣息。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借助生態的理念,進行園林的規劃設計。
1 我國園林建設的現狀
1.1 園林建設
在城市的園林建設中,宏觀失控是比較典型的問題。現階段,在城市建設中,人造景觀比較多,投資失去控制。每一個城市都應該具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很多城市追求園林建設的潮流,當某一個城市的園林具有自己的特點時,其它城市紛紛效仿,沒有考慮到所在城市的實際情形,不結合城市的人文歷史情況,園林的建設與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不相符。有些城市投入較多的資金,園林設計規劃較為成功,但是,這只是個例,并非對所有的城市相適用。很多城市園林建設講究氣派、聲勢、速度,沒有借鑒經驗,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比較粗放。此外,城市的園林建設內容比較簡單,產生生活以及旅游污染,影響到園林的綜合效益。
1.2 園林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1.2.1 隨意提升設計的標準。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很多建筑采用昂貴的材料進行裝飾,城市的綠化量減少,園林整體缺乏自然的美感,與人文以及社會的發展不協調,盲目追求設計的效果,實際情形卻并不理想。
1.2.2 規劃設計有待科學。很多園林規劃設計沒有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周邊的環境沒有仔細調查,人口稠密的地方綠化面積不足,沒有充分發揮綠地的功能,只注重擴大規模,生態景觀的效益比較小。設計的內容比較單調,平面綠化的面積比較多,立體綠化的面積比較少,重視草坪,輕視樹木,植物都是進行孤立的種植,忽視群落的立體種植,景觀的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1.2.3 植物的群落設計相對簡單。在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重視方案構思以及立意,對生態功能考慮比較少,人工的群落結構過于簡單,種類比較少,生物的多樣性比較低,群落的穩定性比較差。設計人員在設計人工群落時,需要考慮到生態學的法則,重視自然的景觀效果,以人為本,并體現生態設計的理念。
1.2.4 設計理念有待創新。部分園林在設計方面偏好異域風情,大量引進外來樹種,外來樹種不能適應當地的環境,植株的成活率比較低,增加了病蟲害發生的幾率,經濟成本增加。在進行園林設計時,應當注重地方特色,結合當地的氣候以及環境等,吸取園林成功規劃設計的經驗,對設計理念進行創新,并形成獨特的風格。
1.2.5 缺乏專業人才。城市園林規劃設計涉及的學科比較多,綜合性比較強,但是,國內在這一行業起步時間晚,學科建設以及實踐活動比較缺乏,需要進行調整。在創建園林城市方面,專業人才比較缺乏,高層次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數。
1.2.6 輕視空間的布局和造景。很多園林在規劃設計方面,只是重視總體的格局,注重景觀的硬件設計,忽視景觀的功能效果、造景功能以及生態效益,人為綠化比較淺顯,對于樹種、群落結構以及植物的空間布局情況掌握不到位,一些設計人員不了解植物的生態學特點,在工程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后,設計的缺點就體現出來,植物不能作為園林的主體要素,也不能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服務,所以,在配置植物時,需要注重植物之間以及植物和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使人與植物的關系相協調,人類在園林中能夠享受到生態帶來的效益。
1.2.7 缺乏地方特色。通常而言,城市的園林綠化應該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實際的情形是城市的園林設計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種植草坪,引進外來的樹種,對于鄉土樹種較少關注,引進的樹種成活率較低,建設成本增加,樹種的組合比較簡單,沒有形成地方的特色。
2 園林規劃設計的生態理念原則
2.1 植物景觀的多樣性
按照美學園林以及人們的觀賞要求,進行合理的規劃,展現園林植物的美感,保持自然和藝術的和諧之美,增強園林的觀賞性。設計人員在對植物進行配置時,需要了解植物間的觀賞性能以及造景功能,對植物配置進行合理的把握。
園林景觀設計在統一中注重變化,根據均衡的原則,對于體量以及質地不同的植物進行配置,在樹形、線條以及質地等方面表現差異性以及變化性,但是,變化和差異中需要具備相似性,不僅有生動活潑的感覺,還能產生和諧統一的美感。例如,如果植物的色彩比較濃厚,體量較大,質地表現粗厚,枝葉繁茂,給人以沉重感;如果色彩比較素淡,體量較小,數量較少,質地表現輕柔,枝葉比較疏朗,給人以輕盈感。
2.2 人性化的設計
通過園林綠化,能夠使城市具有一定的特色,如果生態設計沒有注重美感,缺少文化內涵,就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結合中國的園林文化,與自然規律以及人文相結合,對園林的生態功能、審美觀念、意境創造進行綜合考慮,使園林規劃更具有生態內涵。園林景觀設計應當以人為本,結合園林要素的相互關系,注重綠量,設計合理,表現園林植被的寓意,融合當地的民俗、文化以及文物等,城市的園林綠化能夠體現地方特色,形成標志,給人們創造足夠的活動空間。
2.3 注重生態功能
【關鍵詞】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方法
1 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的生態功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滿足其物質上的需求外, 還要求滿足其精神生活需求。通過增建新的公園和在居住小區綠地、單位庭院綠地中適當增加些文化設施等方式, 有利于逐步適應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
1.1 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
園林植物能吸收大量太陽光能,具有吸熱遮陽的作用,減少太陽輻射,提高濕度,降低溫度和風速,吸附大量飄塵,吸收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在冬季,綠地可促進建筑保溫。樹木能吸收同化有毒氣體,阻止其在物質循環中的惡性循環。綠化區的空氣中浮塵黏度、密度、有害物質濃度明顯低于非綠化區,而氧離子濃度、空氣清新程度等明顯高于非綠化區。
1.2 殺菌防塵,降低噪音
茂密的樹木枝葉可以降低風速,吸收大量飄塵,阻滯塵埃的擴散,許多植物本身能分泌殺菌素。據樹木枝葉能減弱聲波傳送或吸收聲能,公園內成片的樹木,可以大大降低噪音。聲能投射到枝葉上時,造成樹葉微振而使聲能反射到各個方面,從而起到使聲能消耗或減弱的效果。
1.3 美化城市環境、改善自然環境
一個城市的美麗為人民勞動、工作、學習、生活創造優美、清新、舒適的環境。美好的市容風貌, 利于吸引人才和資金, 利于經濟、文化和科技事業的發展。如果城市綠化布局得當,色彩醒目,季相分明,可激發人們的欣賞欲望,給以市民美的享受。同時園林綠化可以美化城市,增加城市建筑的效果,豐富建筑群體的輪廓線,從而渲染城市氛圍,使人們潛移默化地受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熏陶。
人們對綠化功能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的, 園林綠化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 用植物綠化的方法保持生態平衡, 保護自然環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要加快園林綠地的建設步伐, 以適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需要。在建造各類公園、綠地時, 都應堅持以使用植物材料為主, 以種植高大喬木為主, 以復層種植結構為主, 少搞硬質鋪裝, 少搞大面積的純草坪, 以利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1.4 改善市民的生理和心理狀況
在城市中,建筑物高度密集,人口稠密,能源消耗量大,使城市被嚴重污染,此外城市居住環境擁擠,噪音大,使人們心情煩躁不安、緊張和憂郁。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市民喜歡植物的色彩,在植物較多的環境中可以舒緩心情,還具有明顯的生理效果,如心跳平緩、脈搏次數下降、呼吸平穩、皮膚溫度降低、疲勞易恢復。
2 城市規劃中園林規劃的設計方法
城市建設的重點是城市。而從實際上來說,我國目前出現了輕視城市建設規劃,單純重視城市綠地建設的事態。從而導致在城市園林規劃過程中,出現投入成本過大、資源嚴重浪費,投入產出不成比例,遠遠達不到資源節約的節能環保標準。同時,在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中,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因此時常導致在城市規劃中脫節的現象發生。
2.1 園林規劃理念秉持節約型的設計理念。即是走一條生態環保的城市建設道路,要保證資源不浪費,因地制宜,建設綠色科技城市。同時將節約自然資源與保護人居環境結合起來,這是目前比較先進的園林設計理念,也是符合我國實際的。然而,節約型理念實施難度大,既要保證資源節約又要保證城市建設質量,因此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考量,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城市建設的規劃與施工、運營與養護都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再者,資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也是保證城市規劃中秉承節約理念的重要因素。
2.2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建設中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在實際規劃中,對水土資源在進行設計時,要在保持城市水土結構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園林景觀建設,盡量避免對地形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濕地等最好盡量保留,保有原來的生態和自然風光,這樣既維持了生態的平衡,也達到了土地節約的目的,從而對城市規劃做好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對水土資源也達到了提高利用率的目的。 在進行實際的城市規劃中,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審批時需要人員能夠全面分析,進行實地考察,尊重原生態,對資源浪費嚴重的方案要堅決擯棄,科學合理進行城市規劃、大力倡導因地制宜的方案。
2.3 城市規劃中布局要合理。節約的城市規劃理念同時也體現在布局的合理上,對綠植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它對本土環境的適應性,對部分成本低的苗木要靜心護理。在景觀布局的過程中,設計上要突出新意,避免出現與別的城市雷同的現象,努力體現城市特色和民俗優勢,綠植的栽培要富有情趣和創意。可將高大的喬木種植在道路的綠化隔離帶上,這樣一來,還能提高其利用效率,達到遮陽遮雨的效果,打造出花園式的人行道;在停車場種植適應本地環境、成蔭快的優質樹種,既美觀遮陰,減少汽車耗能,同時又減弱熱輻射、凈化空氣。
2.4 注重節水、降低水能消耗。節水觀念要貫徹到城市規劃園林景觀的始終。要采用科學的灌溉方式,大力普及節水灌溉技術、雨洪利用技術,科學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實現精準灌溉。這樣不僅可以滿足植被生長的需要還能降低用水消耗。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也應當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起重視,用“開源節流”的方式進行植被灌溉。
3 園林規劃建設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
一個城市如果能擁有足夠的公園和綠地創造出優美的景觀, 不僅能起到凈化美化環境的作用,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質的作用, 起到激發群眾熱愛家園、共建美好家園的作用, 還能使城市房地產增值, 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檔次, 這些有形和無形的作用, 是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續利用所必不可缺的
3.1 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城市園林規劃設計是以人為主要對象進行服務的事業。園林規劃產生的“生態效益”是從改善人體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務于人類。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與人這個主體相對應的環境也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的含義。
3.2 園林規劃作為一門具有優化環境功能和擁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的學科和建設行業,可以在上述兩個領域中同時為人類提供服務。人們通過城市規劃,為人類社會創造優美的環境既要致力于建立生態健全的環境,也要致力于建立文化、科學、藝術相互融洽和諧的環境,同時應具備文化審美價值。
3.3 城市園林的存在不僅能促進人們身體健康,也陶冶了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們藝術修養水平、社會行為道德水準和綜合素質。城市園林規劃是一項具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雙重效益的行業建設。優美的城市環境是有形的資源和重要的投資條件,是競爭優勢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城市園林規劃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協調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等因素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4 結束語
城市規劃中園林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兩個文明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實現綠地功能與城市環境的高效和諧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城市綠地規劃不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是關乎民生的大事。城市園林規劃是一項建設成本、護理成本都較高的工作,并且對水土資源都增大了壓力,這就要求城市規劃工作者們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將節約性的園林理念引入城市綠地規劃工作中去。在與城市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的城市環境建設中,城市綠化建設應肩負光榮使命,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2.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3.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3.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4.生態防洪護坡創新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一)從政策上支持。長期的防洪護坡工程建設,人們已習慣于建設傳統護坡。對于新技術和創新成果的推廣,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力。因此,必須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確保新一代護坡技術的廣泛使用。
(二)既重視具體設計,又重視宏觀視野。護坡設計看似簡單,但要做出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的優秀方案,必須要將工程師、藝術家、經濟師和環境保護部門的思維溶于一體。在具體設計中應對我國發展中應遵循的模式、能源消耗、礦產總量和污染排放處置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重視科技創新。護坡是一種相對低技術含量的水利工程,如果大量引進采用國外產品,經濟上極不合算。我國是一個治水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江堰、靈渠、大運河等一批古代杰出水利工程都證明中國人具有無比的智慧。因此,我們要重視科技創新,充分調動水利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護坡產品。
(四)材料的創新是關鍵。河道堤防護坡工程建設耗廢大量的塊石、混凝土預制塊或其他材料,其成本占工程總費用的比例大。因此,一定要重視護坡原材料、半成品生產的技術創新,加快開采、加工、運輸各環節配套升級,制定既開放競爭、又保證規模生產的產業政策,將護坡工程技術發展的切入點定在半成品生產創新上。
(五)建設資源節約型護坡。受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材料、能源、水、土地紛紛告缺,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1、重視可行性研究,減少硬化河道護坡。盡量避免河道混凝土護坡建后再拆,不如盡量少建或非工程措施解決,有些河段完全可以這樣做。如:河岸凸凹不平,邊坡土質抗沖刷能力強的河段;河岸灘較岸邊坡平緩、植被生長良好的河段;土堤迎水坡在特大洪水年份也未發生浪坎等險情的河段。當然,硬化混凝土護坡對防洪來說是有利的,只有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綜合權衡利弊。對河道護坡工程進行科學、嚴謹的可行性研究,是實現資源節約的前提。2、開闊工程技術設計思路。采用何種形式的護坡來實現資源節約,僅從傳統思想上進行優化創新這種可能性不大。必須開拓新的思路。首先,盡量減少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其次考慮護坡的造價與使用年限。(1)盡量減少混凝土用量,優化采用天然石材,天然石材從經濟及性能上看都具有優勢。(2)提高預制混凝土構件的強度。強度提高了,可以阻止環境水的侵入,從而保證混凝土塊的抗侵蝕性,增加了使用年限,使護坡的分攤成本小。
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6.結束語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關鍵詞: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生態水利工程簡介
生態水利工程從表面上來看就很明顯是包括生態和水利工程兩方面的內容,不過生態水利工程主要側重的還是水利工程方面,其學科基礎主要是由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構成的,生態學只是在工程學發展的同時需要兼顧的學科。目前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相關的設計,而沒有注意生態系統的現狀和對生態系統的未來預期等潛在的風險。對于目前的生態水利工程來說,其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就是應該密切和生態學相結合,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設上來,進一步將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密切的結合在一起,改善水利工程規劃的設計理論,這樣也就形成了一門新的分支學科——生態水利工程學[1]。該學科的出現的發展,既能夠滿足人們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需求,又能夠將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等思想真正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來,其內涵主要是: 對于新建的水利工程來說,在進行傳統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又注意與河流生態系統恢復和保持相結合; 對于已建工程來說,主要指的就是對于那些受到危害或者是嚴重破壞的河流進行生態系統的全面恢復和保護。所以,生態水利工程作為符合社會需求和發展方向的一門學科來說,它將和傳統的清污治污工程、生態產業、環境立法以及資源管理等不同方面的工作內容密切的聯系在一起,為河流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水利工程建設的科學規劃提供有利的支持。
1.生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的。在眾多的河流上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來調節水量、開發水資源、利用水資源,提高了河道的調蓄能力,滿足了人們防洪、供水、航運、漁業、灌溉、發電以及旅游等需求,效益顯著。建設水利工程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對于發展經濟及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生態環境也有著積極作用。通過水量的調節,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減輕或排解水污染,抵御洪水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對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生態狀況的改善以及調節生活用水等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建設水利工程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表現在:新建的水利工程在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蓄水、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環境的修復。對于已建工程,主要是對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應與傳統治污、清潔、生產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并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2.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人類為了抵御洪水修建堤壩,為了調節水量整治河道,為了蓄積生活用水肆意修堵河流,這些活動都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連續性和流動性,改變了河流里生物的多樣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等自身條件發生了重大改變。人類這些自私的行為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覷。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既有正面的影響還有負面的影響。正面影響表現在:(1)保護其他生態環境,利用水資源代替柴火,水資源代替石油、核能源來發電;(2)提供生活灌溉用水,使得被澆灌的地區生態環境發生改變;(3)防洪減澇來減少自然災害對其他生態的破壞,有效地削減了水災、旱災發生的嚴重性;(4)對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預防遏制作用;(5)對城市的局部小氣候進行了改善,同時對景觀和生態環境也適當的改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1)為建設水利工程所做的引流會淹沒一些耕地、森林、珍稀物種、礦產資源、風景名勝等,這些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2)在水利工程的下游水質會發生變化,可能產生富營養化問題,堆積大量的細菌,降低納污能力;(3)有些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影響河流方向,阻塞魚類海生動物的回流;(4)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水土流失,破壞植物本身的生活環境;(5)大型水利堤壩的塌陷會引起嚴重的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在工程規劃設計時,還要特別注意法規障礙:一是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規定;二是水功能區劃關于水源保護的規定;三是重點文物風景名勝保護的規定。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具有雙重影響,要充分利用其正面影響,可以帶來生活上的便利、經濟上的發展、環境上的改善等等,利用不合理將會帶來許多方面的危害。
3.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規劃的基本原則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來說,它是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的工程,在滿足水利工程所應具有的作用(防洪、灌溉、供電、供水、航運等)的同時,也要滿足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可持續性的發展。其在規劃設計時應滿足水利工程原理和生態工程原理。在規劃設計時主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則。
1)生態水利工程安全、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在規劃設計時,一定要嚴格考慮地理環境、生態環境、自然條件等,同時要結合工程力學原理、水利工程學原理、生態原理和水文原理設計圖紙,設計完后仔細審核、預算交由施工單位。施工方應當嚴格按照圖紙要求操作,不得擅自修改,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在確保質量問題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利用材料、合理布置人員分布,避免浪費不必要的錢財。工程設施在設計標準規定范圍內,必須能夠承受洪水、風暴、侵蝕、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
2)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經過一萬年的演變過程,已經具有了自我修復和自我清潔能力。生態系統里的每一個物種都是經過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它們與周圍的物種有著有好的關系,同時在各種自然災害的考驗下也能適應、改變環境。規劃設計時可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充分考慮自然界的自我恢復能力,盡量在不破壞其它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建設水利工程設施。
3)河流形態空間異質性的原則
在一個地區,其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會有更多的生物存在。生物越單調,生物多樣性就會很低,就會導致生物群落密度、比例降低,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在規劃設計時,從眾多的環境因子中尋找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著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4)景觀尺度及整體原則
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河流生態的修復規劃與管理應在大景觀尺度、長遠的和整體的基礎上進行,因為大景觀具有的物種多樣化。生態系統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因此在設計規劃時,應掌握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提出整體的生態系統修復方法,而不應是僅考慮單一物種、河岸的修復。
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即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此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會出現多種可能性。自然生態系統經過長時間的進化使得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期望河流短時間修復是不可能的。
4.結語
本文闡述了生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它具有的雙重影響,同時也簡單的介紹了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時所依據的五項原則。警示了我們人類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還要綜合考慮我們周圍經過億萬年形成的龐大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蔣振華. 我國現階段生態水利工程學的發展[J]. 中國科學工程,2009( 03) : 25 - 26.
[2]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關鍵詞]山地生態公園;建筑設計與規劃;生態設計;景觀設計]
一、引言
我國是多山地區,山地面積約占總國土面積的2/3,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大型公園多選址在郊外山地或丘陵地帶,地形相對復雜。一方面,山地多變的地形空間、豐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為現代城市山地生態公園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設計依托;另一方面,山地中的地質活動頻繁,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水文的季節性變化、景觀的區域性等特點,加之其生態環境比一般的平地公園更復雜,使得山地生態公園的設計與規劃和城區一般的景觀公園有明顯的不同。從居住個體來看,依山而居能讓居住者更加親近自然,同時開發山地建筑可以提高居住面積和居住質量。總之,在我國進行山地居住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二、山地公園景觀空間設計研究現狀
對于山地公園景觀空間的文獻論述較少,目前還沒有專著出現,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1)受傳統山地觀和景觀審美的影響,從造園學的角度,運用中國古典園林對地形的處理手法和技巧,探求山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彭一剛(1986)《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一書,由分析入手,對古典園林中起伏層次,堆山疊石,視線仰俯,高低錯落等地形處理手法進行了理論性分析研究。李敏(1986)《中國現代公園一發展與評價》以“史”為綱,結合建筑空間理論,闡釋了我國城市公園的發展歷程和主要特色。他提出:“公園藝術形式的主體是城市山水創作、植物造景和園林建筑三者有機的結合統一,”并收集了大量的公園圖文資料。(2)從建筑學的角度,通過對山地的建筑的形態,景觀,交通,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山地建筑對山地的適應能力。唐璞(1981)《讓建筑上山的幾個問題》、任雷(l991)《山地建筑形態特征探索》都從形態設計的角度對山地建筑的接地形式、形體表現和空間形態進行分析研究。盧濟威等(2000)《山地建筑設計》分析了山地景觀的環境原生體、視景獨特性、生態脆弱性和情感認同性,并在景觀生態,景觀視覺,景觀空間及景觀情感等三者方面,對山地建筑的景觀設計進行了探討。(3)從城市規劃學的角度上對山地生態環境,自然空間形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以此為依據有效地提高規劃決策的科學合理性。洪亮平(1998)《創造明日山水城市》對山水城市的空間意象進行探索性研究。蔡云楠、郭江雨(2000)《山地城鎮綠化模式研究》針對山地獨特而敏感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提出“綠核+綠廊+綠網”的綠化模式。(4)從景觀生態和景觀感知的角度對山地景觀進行研究。俞孔堅(1991)《景觀,生態,文化,感知》對山地的景觀感知作了定性的分析評價,運用GIS對生態閥值進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模擬分析。王紫雯(1998)《山地城鎮景觀生態規劃方法探討》,就視覺景觀容量的影響因素體分析研究得出:“地形越復雜,地勢越低,越低凹的區位透視度越小,視覺容量越大”的定性論斷。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1961)出版對地形微氣候及地形的處理手法作簡要論述。Norman.K.Booth《風景園林設計要素》中對地形的類型、美學特征及實用功能作了分析研究。
三、現代城市山地生態公園的建筑設計與規劃
(1)山地生態公園的建筑設計原則。山地建筑所賴以生存的山地環境決定了山地建筑的形態特征。影響山地建筑形態的主要因素有坡度、坡面朝向、海拔高度、自然肌理(植被分布、水系等)。我國古語有云:“土木之事,最忌靡費”,也就是建筑施工要盡量減少工作量,因此山地建筑盡量采取“減少接地”的接地形式以盡量保持地表原有地形和植被。若建筑體量較大,或者山勢比較陡峭,若將建筑設計成為一個集中式的單體,無論其形狀如何都是最自然山形的破壞,或者說建筑本身成為一種惹眼的視覺焦點。若建筑設計的初衷不是為了強調建筑本身,那這樣的建筑設計案例應采用“不定基面”的原理,將大型建筑化整為零,當然是要經過對建筑功能的審慎分析,將功能分區合理布置同時之間又加強聯系。建筑本身是山地生態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公園景觀的營造與建筑景觀息息相關。建筑作為山地生態公園景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應充分融合于自然景觀中,展現山地公園的生態特色。(2)生態設計。在生態學的意義上,組成生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應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和影響,最終融合為一個完整的區域性生態系統。山地生態公園的生態系統,相比城區一般的平地生態系統,在地質、水文、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因素變化時引起的山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可能都更為敏感和復雜,嚴重時甚至引起難于修復的生態失衡。針對現代城市山地生態公園人流量大、水消耗多的特點,為保證山地生態系統的正常水循環,需要補充適量的人工水體。但補水設計中,應盡量保持山地系統中的自身水體,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發揮其自然生態系統的功效。(3)建筑設計。對建筑群而言,科學地進行豎向設計并創作出既充分利用地形環境又具有地域文脈特色的現代建筑,應該是立意構思的重點。豎向設計在山地建筑群的布置中尤為重要。進行豎向設計的任務是利用建設用地的自然地形,選擇合理的設計標高,使之滿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時達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資省、建設速度快、綜合效益佳的效果,盡可能減少對原來自然環境的損壞,建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優美環境。這就要確定建筑物室外場地和道路等的設計標高,并相互協調,確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應的排水構筑物位置,確定土石方平衡方案。(4)景觀設計。山地環境中,由于地形、地貌的復雜多變,使得地表的空間特征明顯,容易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美感。地形的起伏變化,使得山地生態公園的觀景在視點、視角方面容易形成景觀視覺的多變性與復雜的結構層次性。但在實際設計時也應注意,當整個山體的尺度比建筑尺度大時,在視覺效果上會比較和諧;當人工建筑的尺度與山體接近甚至更大時,容易給人以建筑過于膨脹的感覺。另一方面,山地建筑還可利用綠化植物的襯托與滲透達到融于自然的效果。綠色植物與建筑二者可以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減少建筑的人工氣息,創造出奇特的生態景觀。同時,巖石也是山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巖石也是一種自然景觀,建筑若能與山地中的巖石完美結合,也有助于建筑融入自然環境之中。若山中有較大的溪流或穩定的水源,設計時將其環繞于建筑,或在適當的位置設置小湖,則更能體現建筑與自然的靈動性。
“建筑是凝固的樂章”、“建筑是藝術的宮殿”,對建筑設計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而人類對山地建筑的探索更是是剛剛起步。同時人居環境工程是一門系統的、復雜的、綜合性的工程,山地建筑的發展涉及到生態、經濟、技術、社會、人文等方方面面,人類只有在山地建筑開發過程中統籌兼顧,才能規劃、設計出既符合人類生存需要又不對環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的建筑品。
參考文獻
[1]曲賓,劉波.對山地環境中建筑設計的研究.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4)
[2]趙云.淺議山地開發中的建筑設計問題.科技創新導報.2009(23)
[3]陳榮林.山地建筑設計與城市人居環境的探討.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08(7)
關鍵詞:生態理念;生態園林;園林景觀;城市規劃;建設
Abstract: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complex project, needs in scientific innovation, overall planning, reasonable structure, stereo system standard seriously thinking of plann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into a set of ecological, economi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economy, management in one of the city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gle, elaborated analysis concept,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cept and func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makes a summary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城市園林規劃是一門復雜的科學技術,需要在科學創新、統籌安排、結構合理、立體系統的標準上進行規劃,需要綜合考慮園林景觀的各種影響因素,需要不斷的參考和學習國內外的先進設計理念及技術方法,需要因地制宜的結合當地的文化底蘊及風土人情。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自然界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近年來的各種自然現象及災害已經逐漸引起人們對于生態問題的關注,所以城市園林規劃與建設的關鍵點之一就是要考慮生態環境問題。要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的發展,就要將自然生態環境與人的生產活動、城市的發展規劃等有機的結合起來,要樹立符合現代城市發展要求的生態園林理念,兼顧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
1 概述
近年來,生態環保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現在人們所普遍提及的生態園林型城市,就是以保護、建設和完善城市大環境為基本出發點,以追求與自然和諧的共存環境為根本歸宿,以人與城市、自然與社會、現在與未來的相互依存與共生為重點,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園林規劃建設強調的是景觀的美觀性與功能性的完美結合,以科學的城市園林景觀規劃達到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改善,從而促進城市綜合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生態園林規劃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創造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共生的樂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2 生態型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2.1 生態園林型城市景觀規劃原則
(1)尊重自然,生態優先;以人為本,體驗為先。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重點是要解決好保護和利用、改造和恢復的關系,保護生態系統,而不單單是依靠城市綠地建設。此外,在城市建設及當地經濟發展政策上,不能制定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不合理的過度開發,要利用并保護自然環境,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
(2)系統整合,城鄉一體;景觀分區,風情各具。城市生態園林規劃方法,可以利用景觀生態學“斑塊- 廊道- 基質”的方法,將城市綠地系統化,充分發揮綠地效應,實現整體利益大于局部利益之和。與此同時,緊密聯系城市綠地系統和國土綠化,把城市當成一個大花園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規劃出多個個性化的景觀分區,形成城鄉一體的優良生態環境。
2.2 生態型城市園林景觀規劃的基本特點
為了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要在城市園林綠地上做好功課,這是豐富城市景觀的主要素材。園林是一個城市的大門,它給城市人們帶來第一印象,尤其是機場、車站、主要街道這些地段,其園林景觀規劃建設的質量將會給人們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帶來重大影響。因此,對于這些地段,往往需要豐富園林綠地裝飾,對不同地點、街道給與不同的綠化形式,形成風格各異而又相互和諧共處的園林風景,給城市帶來勃勃生機和美的感受。具體的措施有:建立寬厚的綠化網絡;努力豐富城市的園林景觀;保證城市良好的生態園林環境;適當開發有當地特色的風土人情,建立獨特的城市風貌;繁育和保存優良的物種資源。
3 生態園林型城市規劃與建設
3.1 做好城市園林景觀設計
園林設計,從概念上來說,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技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水、理石)、種植樹木和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環境過程。在具體的工程中,首先,園林設計最主要考慮的因素就是“適用”,要考慮因地制宜,不論從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看,還是當地適宜的花草物種、當地的土壤、水文地質、氣候等的影響,要綜合考慮,從而選擇最佳的景觀設計方案。其次,在保證“適用”因素的前提下,就需要考慮“經濟合理”的因素了,因地制宜的規劃理念已經為工程的成本節省了不少,為工程的經濟性做出了貢獻,比如當地的花草物種等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成活率高,不必話費大量的交通運輸費用。在工程的各個細節,都需要認真對待,做好經濟管理控制工作,從每一個環節加強經濟合理性的管理。再者,就是“美觀”因素,要滿足園林布局、造景的藝術要求,裝飾、美化環境,創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圍。在園林規劃設計中,這三個因素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隔的整體,缺一不可,需要整體的綜合考慮。
3.2 用生態學的觀點進行城市園林建設
自然破壞嚴重,生態系統嚴重失衡,近年來的自然災害和頻發的不正常自然現象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鐘,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國際上諸多學者開始將生態環境學引入城市科學,力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過多年的改進、發展,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已經逐漸成熟并在實際中得到應用,國內在園林綠化方面也在考慮生態環境與城市的完美融合,將生態學的基本原理作為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依據,實現城市經濟和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3.3 建設生態型園林城市的具體思考
再良好的規劃設計也要有賴于良好的執行與實施,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在現代城市生態型園林景觀的建設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工作:(1)加強城市公園的規劃與建設,要加強對城市的環境污染的綜合整治,加強城市的綠地建設,通過植物的作用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公園是城市綠地的集中地,必須加強建設與改善;(2)控制用地性質,城市綠地是城市總體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堅持綠地系統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實施,加快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3)合理進行植物配置,要根據不同地段、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建筑風格、不同的氣候特點選用不同的物種,科學合理的配置,既能綠化美化城市又能改善環境;(4)盡量保護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在進行城市結合部等地區經濟開發的同時,加強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保護,這些物種對當地生態環境及社會變遷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結語
總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與設計的要點有很多,需要考慮的角度要不少,但關鍵就是要以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生態系統的穩定為基礎,要利用園林內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提高城市綠化面積。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密度、交通壓力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生態平衡。因此,必須采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技術來進行城市園林的規劃和建設,這也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方法來建立寧靜、舒適、優美的城市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長龍.城市園林綠化設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周艦.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及發展趨勢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11).
[3]張冰,王小平.淺談園林藝術民族風格的形成[J].新疆職業技術教育,2006:(3).
[4]閆明.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J].科學之友,2010:(4).
[5]官群.基于生態理念下的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與建設[J].廣東建材,2009:(8).
[6]肖篤寧,解伏菊,魏建兵.區域生態建設與景觀生態學的使命[J].應用生態學報,2004,10.
一、生態農業觀光園景觀規劃原則
(一)因地制宜,統籌規劃
在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的前期,應該充分考慮生態農業的現有資源,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來規劃建設。要種植就要考慮種植物的產品種植、灌溉、儲存、運輸,還有游客的觀光、飲食、住宿等一些列設施的統籌規劃設計安排。
(二)良種培植,營造主題
現階段的生態農業園區普遍缺乏特色產品開發,很去延伸到深度現狀的挖掘。因此,現今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區應該以生態、農業、觀光等主題作為開發農業生態的基礎模式,形成獨特的整體格局。
(三)效益兼顧,持續發展
農業生態園的指導思想就是規劃設計出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新型觀光農業生態園區。規劃設計過程涉及環境技術、生物技術、生態學、設計學、管理學等多方位的知識體系。在此體系的支撐下,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分析和規劃設計,生態園區主要以生態農業的規劃設計來實現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帶來的效益。
二、觀光園規劃的指導思想
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要遵循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政府發展的引導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續性發展為基本原則,提倡“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設計策略方針,把握現階段中國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勢頭,將農業和旅游業相互融合發展。在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的整體發展中,要以生態旅游與生態農業發展為目標,以對內、對外生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交流為重點,以豐碩的果園、優美的農田風景、自然景色等要素為依托,以生態、綠色、環保、自然為規劃設計的主格調,始終堅持科學技術和藝術形式直接的銜接、融合。同時,也要重視多發問題,經濟效益最大化下帶來的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以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相統一的發展策略。
三、觀光園規劃的目標
在科學技術與生態理念的指導下,現代化產物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區應該是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觀光農業旅游園。要致力于規劃設計具有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科研、教育、休閑、保健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同時融入知識性、藝術性、參與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觀光農業培植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片區規劃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態農業示范園
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要體現示范園區的性質,體現生態農業多功能模式的整體格局,從生態、農業、旅游的角度,通過生態學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做好保護和挖掘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生態農業系統,提高生態農業的社會生產力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生態農業。同時,能夠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及其產業化發展起到帶領示范性作用。
(二)觀光農業旅游園
此區域可以根據當地現存的資源來開發,圍繞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的理念,充分利用周邊植被、水資源、地勢、風土人情,在呈現美化自然生態景觀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學、美學、園藝學等科學,開發更具特色的農業附屬產品,供應游客進行觀光、參與、品嘗、購買、度假等多項活動,從而建立特色性的觀光農業旅游項目園區。
(三)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生產園
當下,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生態、綠色、環保等話題成為熱點。“綠色”無公害農副產品成為人們熱捧的對象。生態園的規劃建立,是進一步加強綠色有機農作物從種植、生長、銷售等多個環節的透明化,讓人們參與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的種植、采摘、購買一體化模式中,把綠色有機農業產品推向更加親民的環境中,形成產業品牌。
(四)農業科普教育示范園
園區在規劃建設過程是從種植、培育、銷售等環節實行透明化展示過程,這樣既能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生長過程的知識學習,又能展示生態園區高科技的運用,更能充分地開展對游客和學生的教育及科學普及。同時,可以把生態園區的種植流程科學化,形成一個農業技術交流培訓基地,供學生實踐學習。
四、發展策略
當前,中國休閑農業生態園產業已經成為城市邊緣地帶發展的特色。由于城市的大力發展,擁堵的城市讓人們想要逃離都市繁雜生活的欲望,去尋找一片靜寂的田野。所以,在當今旅游業急速發展的時代,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開發是新型農業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