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

    第1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 鍵 詞:企業理論;知識管理;知識傳輸;企業戰略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7)02-0062-05

    企業理論是某種關于企業的哲學,主要關注于企業的基本問題,如企業為什么存在?企業和市場的邊界是什么?企業內部是如何運行的?為什么企業會有所不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不同。

    在企業理論中,交易成本理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首先,不滿于奈特關于“企業是個人不同風險偏好下的最優風險配置”[1]的解釋,科斯(Coase,1937)認為“生產經營活動的原則是最小化生產成本”,市場和企業的邊界在于“科層”和市場之間的相對效率[2]。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認為,交易成本理論的核心問題就是最小化交易成本,他指出了幾個交易成本的關鍵因素(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并由這些因素確定了組織的最優水平。簡而言之,在生產(make)和購買(buy)之間的取舍是交易成本理論對企業市場邊界的答案[3]。

    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知識工人的產生(德魯克,1995)使知識管理的研究提上了日程。人們逐漸認識到知識是“經濟租金”的主要源泉。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理論,對這個方向的概念和目的尚未達成一致,更不用說分析和預測了。但是一些優秀的研究工作已經使知識管理能夠用于解釋企業的存在和企業結構和差異了[4]。

    本文將在知識管理理論運用于解釋“企業為什么存在”和“企業為什么會有所不同”的方向上做出探索。為此,本文的結構如下,第二節首先對知識管理的文獻做一個簡要的回顧,然后建立一個基于知識傳輸的企業創新模型并在其基礎上建立了四個假設;第三節給出本文的結論并對今后的研究做一個展望。

    一、關于知識與知識管理

    1. 什么是知識?

    戰略管理一直被學者認為是高層經理的任務,即確定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客戶和供應商之間的相對位置。信息、情報、知識是這個任務的核心要素。但從明茨博格的十大學派來看,以前的戰略管理研究無疑忽視了知識管理問題[5]。

    基于知識的觀點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什么是知識”?回答這個問題的歷史已經很長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于知識的定義是“經驗的結果”??档抡J為我們的知識是“基于并被人們的理解能力限制了的分類”。波普爾(Popper,1969)則認為人類的知識就在于其可檢驗性,沒有被證偽之前姑且認為是真理[6]。

    麥克拉普(Machlup,1980)界定了13種知識的元素:正在獲取的,正在熟悉的,正在意識到的,記憶,重新收集,認識,區分,理解,解譯,能夠解釋,能夠說明,能夠談論,能夠執行。并把知識分為了五個大的類別:實踐知識,情報知識,精神知識,過去的知識,多余的知識[7]。

    2. 知識管理理論的一個關鍵概念

    知識理論的一個關鍵的概念就是“意會知識”。意會知識是由柏蘭尼(Polanyi,1962)首次定義的“人們知道的要比能夠解釋的多。”根據這個概念,我們能夠區分顯性知識(Articulated Knowledge, AK)和意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TK)。顯性知識與意會知識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是能夠用口頭或書面、計算機程序、專利、圖紙表達出來的知識[8]。

    這兩類知識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們在不同個體之間、不同空間、不同時間轉移時傳輸能力和機制不同。顯性知識通過溝通的方式表現出來,易于傳輸是其根本屬性。傳統上,經濟學家把信息當作公共物品,一旦制造出來就可以以零邊際成本來傳輸。意會知識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表現出來,當其不能被明確表達出來,并且只能通過應用來表現、通過實踐來獲取的時候,其在人們之間的傳輸就是緩慢的、高成本的和充滿不確定性的。

    二、企業:基于知識管理的新解釋

    1. 企業為什么存在:知識管理視角

    如何解釋企業的存在, 是企業理論所關注的最為核心的問題。德姆塞茨(Demsetz,1991)認為,企業的存在代表一種對知識經濟學基本非對稱的反應,知識獲取比使用需要更強的專業化,因此,生產需對處理許多具有不同類型知識的個體專家進行協調。但市場不可能確保這種協調作用,因為市場無法面對:(1)意會知識的不可流動性;(2)潛在購買者占用顯性知識的風險。這樣,企業作為生產產品和服務的機構而存在,因為這種機構能夠創造使多個個體整合其特有知識的條件[9]。這種把企業的作用看作是整合知識的機構的觀點與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企業理論是很不相同的,交易成本企業理論認為企業存在是因為它們能夠避免同市場交易相關的成本;而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則關心與特殊交易類型(包括知識)相關的成本。

    郭特和贊德(Kogut & Zander,1992)認為企業存在的原因是其能夠比市場能更快和更好的傳輸和共享個人和群體之間的知識。這種知識包括知道什么(know-what,如信息),知道如何做(know-how,如如何組織一個研發隊伍)。他們認為,知識不僅被個人擁有,而且存在于一個團隊成員之間合作的規則之中。如果知識僅僅存在于個人的水平,那么企業就能通過雇用其它人員以增加知識。實際上,知識不僅存在于個體之中,而且存在于組織的管理原則之中。因此,組織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存在因為它是一個創造和傳輸知識的機構[10]。

    格蘭特(Grant,1996)認為企業是一個整合(integrating)知識的機構。他探討了知識的整合機制,通過這種機制能夠整合團隊成員中不同專家的知識。他強調,組織的核心功能是知識的應用而非知識的創造。組織的核心優勢并非簡單的減少交易成本,而是能夠以完全不同于市場的邏輯來整合某種經濟活動。整合不同個體的知識于生產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便是這種邏輯[11-12]。但是,意會知識是難于溝通和傳輸的,組織的效率于是就來源于如何以最小化的成本來使用規則、慣例和其它整合機制,來達到減少知識傳輸和溝通成本的目的[13-15]。

    另外一個關于企業存在的知識管理解釋是知識的保護(Liebeskind,1996)。Liebeskind認為企業有一種特殊的比市場更加能夠保護知識不被盜用和模仿的“制度能力”,并且,這種一般的“制度能力”是企業戰略理論的核心[16]。而托卡斯(Tsoukas, 1996)認為企業面對的組織問題是如何能夠使用一些個體不能事先知道或掌握的知識。企業存在,因為其是一個傳播知識的系統[17]。

    2. 企業為什么不同:一個知識傳輸模型

    在赫德蘭(Hedlund,1994)研究成果的基礎上[18],本文試圖建立一個知識管理的模型。首先,針對不同企業的創新特征不同,本文將不同企業的創新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度量創新“力度”維度,另一個是度量創新“速度”維度。創新的力度區分的是創新對產業改變程度的大小是根本性的還是漸進性的,根本性創新例如微軟企業把操作系統從MS-DOS升級到Windows系統,而漸進性創新則例如把Windows95升級到Windows98。創新的速度區分的是企業創新周期的長短,如英特爾公司(INTEL)所謂的摩爾定律,每18個月就要把CPU的速度翻一番,而其他硬件的升級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

    根據這兩個不同的維度,可以把企業創新的變化分為四個類型,如圖1所示。

    組織要和所處環境進行知識的交換和流動,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稱為吸收(Assimilation),指知識從環境向組織中轉移和流動的過程;另一種稱為消散(Dissimilation),指知識和從組織內部向環境中轉移和流動的過程[18]。根據對意會知識和顯性知識的不同形態的區分,組織通常有四種與外界環境傳輸知識的方式,分別按照下面的(1)至(4)式表示。

    第一種方式中(見圖Ⅰ),知識無論是從環境吸收到組織、在組織內部傳播、還是從組織消化到環境中都是以顯性知識的形態,即如公式(1):

    AK AK AK(1)

    按照這種知識流動方式進行的創新,本文定義為“傻瓜型”創新。“傻瓜型”創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書面傳授和口頭傳授的方式習得知識,并完成產品的創新。這種情況比較適合處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的企業,如我國浙江、福建等地的紡織和制鞋工業,工人通過簡單的培訓便可以完成衣服和鞋樣式的改進和創新。因而,這種創新的力度比較小,屬于漸進式的,其速度也較慢。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一個命題:

    命題1:當創新類型為“傻瓜型”,即創新力度和創新速度都比較小的時候,環境和組織之間的知識傳輸模式為AK AKAK。

    第二種方式中(見圖1Ⅱ),知識在環境中是以顯性知識的形態存在和流動的,而在組織內部是以隱性知識的形態存在和流動的,組織要和環境之間有知識的流動和交換,必須把知識在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之間轉換,即如公式(2):

    AKTKAK (2)

    按照這種知識流動方式進行的創新,本文定義為“學徒型”創新。“學徒型”創新的含義是指,雖然知識在組織外部是以顯性知識的形態存在,但是要利用這種知識生產產品必須要在組織內部通過意會知識的形式傳播,這就類似于中國傳統手工作坊徒弟跟師傅學某種手藝的過程,光看書本和秘方沒用,必須跟在師傅身邊不斷體會才能學得到,才能有所創新。

    例如,日本企業偏好通過研究專利(顯性知識形態)把知識吸收到組織中,然后在組織內部通過團隊合作(學徒)的方式來完成產品的創新,最后再通過申請注冊專利的方式把知識消化到環境中去。雖然意會知識在組織內部流動限制了團隊的規模,但配合默契的團隊可以較快地完成工作。因此,日本企業創新頻率高,新產品層出不窮,而日本企業創新的規模都比較小,屬于漸進式創新,其優勢產品大多都集中在如數碼相機、激光打印機等創新難度不大的電子信息工業中。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提出第二個命題:

    命題2:當創新類型為“學徒型”,即創新力度比較小而和創新速度比較快的時候,環境和組織之間的知識傳輸模式為AK TKAK。

    第三種方式中(見圖1Ⅲ),知識在環境中是顯性和隱性并存的,在組織中也以兩種形態同時存在,即如公式(3):

    AK + TK AK + TK AK + TK (3)

    按照這種知識流動方式進行的創新,本文定義為“兩彈一星型”創新。“兩彈一星型”創新是指知識無論在組織內部還是在組織與環境之間都以顯性和隱性的形態共同存在。在從環境到組織吸收知識的環節,研發這類產品不僅需要大量的理論攻關(know-how),還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know-why),前者是為了獲得顯性知識,后者則是為了破解隱性知識。在知識流動于組織內部的環節,由于此類研發屬于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需要大量的科學家像螺絲釘一樣無私的奉獻,支撐他們努力工作的動力或者是民族精神,或者是科學信仰。這樣組織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我國的航天事業、核工業企業、美國宇航局、美國的波音企業等,創新的周期比較長,每一次創新都是升級換代型的根本性創新,甚至有些是劃時代的創新?;谏厦娴姆治觯覀兲岢龅谌齻€命題:

    命題3:當創新類型為“兩彈一星型”,即創新力度比較大而創新速度比較慢的時候,環境和組織之間的知識傳輸模式為AK + TK AK + TK AK + TK。

    第四種方式中(見圖1Ⅳ),知識在環境中是顯性和隱性并存的,在組織內部則以顯性知識形態傳播和使用,即如公式(4):

    AK + TK AKAK + TK(4)

    按照這種知識流動方式進行的創新本文定義為“工作手冊型”創新。“工作手冊型”創新是指為了能使大規模的團隊共同的利用好環境中的知識,必須把環境中的顯性和隱性都轉化為類似于工作手冊型的顯性知識。比如歐洲軟件開發、電信制造企業對大型軟件和電信設備的研發與創新,需要相當數目團隊工作人員的合作才能勝任,而簡單靠日本式的互相默契配合是無法順利完成任務的,因此其創新的頻率雖較低;但創新的規模往往是根本性的?;谏厦娴姆治觯覀兲岢霰疚牡牡谒拿}:

    命題4:當創新類型為“工作手冊型”,即創新力度比較大且創新速度也比較快的時候,環境和組織之間的知識傳輸模式為AK + TKAKAK + TK。

    通過上面對創新類型的分類和組織轉化知識方式的識別,本文提出的四個可待檢驗的命題圖形表示如圖2所示。

    三、對戰略管理實踐的啟示

    “環境-戰略-結構”規律是戰略管理學公認的法則,企業戰略要與環境相適應,而企業組織結構要與企業戰略相適應。結合這條規律,對于我國企業而言,本文的四個假設就有了鮮明的戰略含義。不同創新類型的企業要選擇不同的知識傳輸的模式,某一種知識傳輸的模式就是一種戰略,不同的戰略要有相應的組織結構與之相適應。

    作為企業戰略的制定者,首先要認識到知識傳輸模式這個環境變量,對于“傻瓜型”創新模式,由于環境變化較慢,知識轉移也容易,采用大規模生產的低成本戰略,既可以獲得規模經濟,又不會擔心設備被很快淘汰;對于“學徒型”創新模式,由于創新速度較快,則宜采用快速反應以不斷適應消費者新需求的差異化戰略,攫取創新租金;對于“工作手冊型”創新,由于研發能力已經大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公共知識”,那么反復使用這些已經顯性化的“公共知識”并將其培育成企業的核心能力就是最有效的戰略,因而企業應圍繞這些核心能力制定相關多元化戰略;對于“兩彈一星型”創新,由于創新過程是一個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個企業的資源有限,難以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在自主創新的同時,最好能建立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以壓縮研發成本,共享創新成果,分散研發風險。

    其次,戰略制定者還要選擇合適的組織結構與戰略相適應,“傻瓜型”創新的低成本戰略,應選擇簡單的職能型組織結構;“學徒型”創新的差異化戰略則應選擇產品部門化的職能型組織結構;“工作手冊型”創新的相關多元化戰略宜選擇帶有公共研發部門的“事業部”型組織結構;最后,“兩彈一星型”創新,獨立研發的部分由于不同專業的工程師要在不同研發流程上工作,采用矩陣式結構合理,而戰略聯盟的部分則選擇相對獨立的事業部結構比較合理。

    四、研究結論和未來研究建議

    “企業為什么存在”、“企業為什么會有所不同,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不同”;以及這些理論如何被應用于企業以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是企業理論研究關注的三個基本問題。本文在對知識管理的文獻做了一個簡要的回顧的基礎上首先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回答了“企業為什么存在”的問題,然后又建立了一個基于知識管理理論的模型回答了“企業為什么會有所不同”的問題,并提出四個可以檢驗的邏輯命題。最后,又簡單討論了一下這個模型戰略含義,以回答“企業如何應用知識管理理論于戰略管理實踐來獲取競爭優勢”的問題。結果表明,模型對企業的不同有一定的解釋力,并能夠指導企業的管理實踐。

    本文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今后有三個可以擴展的方向:一是更加深入比較企業理論和知識管理理論對企業基本問題的回答;二是細化模型對企業差別的解釋能力,并用具體企業案例加以完整的闡述和分析;三是進一步深入挖掘模型對企業戰略管理的意義,使模型能夠在指導企業戰略實踐中發揮更大作用。

    ――――――――

    注釋:

    {1}科斯和威廉姆森是經濟學界公認最早完整而有力地揭示“企業為什么存在”的兩位學者,他們的文獻在企業理論研究中被廣泛的引用,很多研究都在他們的研究結果基礎之上展開的。

    ――――――――

    參考文獻:

    [1] 弗蘭克?H.奈特著,安佳譯,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ovember 1937, 4, pp. 386-405.

    [3] Williamson,Oliver 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4] 德魯克, P. F.著. 楊開峰等譯. 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 亨利?明茨伯格,布魯斯?阿爾斯特蘭德,約瑟夫?蘭佩爾著,劉瑞紅,徐佳賓,郭武文譯. 戰略歷程:縱覽戰略管理學派[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6] Popper, K, R, (1969).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3rd ed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7] Machlup, F. (1980). Knowledge: Its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Vol. 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8] Polanyi, M. (1962).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corrected ed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9] Demsetz, H. (1991). The Theory of the Firm Revisited, in O. E. Williamson and S. Winter (Eds.). The Nature of the Fir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9-178.

    [10] Kogut and Zander (1992),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3, pp. 383-396.

    [11] J.C.Spender (1996), Making Knowledge the Basis of a Dynamic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pp. 45-62.

    [12] Robert M Grant (1996), Toward A Knowledge 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pp. 109-122.

    [13] J.C.Spender; Robert M Grant (1996), Knowledge and the Firm: Over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pp. 5-9.

    [14] Ikujiro,Nonaka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5, pp. 14-37.

    [15] Gabriel Szulanski (1996),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pp. 27-43.

    [16 Julia, Porter, Liebeskind (1996), Knowledge, Strategy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pp. 93-107.

    [17] Haridimos, Tsoukas(1996), The Firm as a Distributed Knowledge System-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7, pp. 11-25.

    [18] Hedlund, Gunnar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5, pp. 73-90.

    責任編校:齊民

    New Explanation of Firm Existence, Firm Difference and Firm Innovation:

    AModel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ZHANG Xue-songXU Hui-long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

    第2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醫師;管理制度;啟示;執業獸醫;法律法規

    1我國醫師管理制度介紹

    1.1醫師管理法律體系構成

    目前醫師行業管理法律體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以下簡稱《執業醫師法》)為核心,包含一系列與其相配套的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其中,《執業醫師法》對醫師的準入、執業規則、考核培訓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定,是醫師隊伍規范化、法制化管理的根本保障,是醫師人員管理制度體系的基本法律依據。在資格考試、注冊方面,有《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醫師執業注冊暫行辦法》《關于醫師執業注冊中執業范圍的暫行規定》《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具有醫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認定醫師資格及執業注冊辦法》《中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辦法》《醫師資格考試違紀違規處理規定》等;在從業管理方面,有《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中醫師、士管理辦法》等;在考核培訓方面,有《醫師定期考核管理辦法》《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等;在醫療事故處里方面,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等;在病歷、處方管理方面,有《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處方管理辦法》等。

    1.2醫師管理基本制度

    1.2.1醫師資格準入制度。在我國醫師資格須依照我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取得。取得醫師資格的主要途徑:一是參加執業醫師考試,考試成績合格即獲得醫師資格;二是在《執業醫師法》頒布之前取得一定醫學專業技術職稱和醫學專業技術職務的,經相關部門認定后方可取得相應的醫師資格。

    1.2.1.1醫師資格考試。醫師資格考試的組織管理。國務院及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要負責組織管理我國醫師資格考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醫師資格考試的辦法,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則具體組織實施醫師資格考試工作。醫師資格考試類別。醫師資格考試分為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兩級,每級又包括臨床、中醫、口腔、公共衛生四類,其中中醫類包括中醫、蒙醫、藏醫、維醫、傣醫、朝醫、壯醫、中西醫結合醫師8類,下面還有更細的分類。目前,我國醫師資格考試的考試類別共有36種。醫師資格考試形式。醫師資格考試包括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兩部分。實踐技能考試合格后方能參加醫學綜合筆試。已經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證書的人員,如再報考執業醫師資格,可免于實踐技能考試。醫師資格報名條件。執業助理獸醫師和執業醫師報名條件在學歷要求和工作年限上要求不同。執業助理醫師報名的學歷條件為具有醫學專業大?;蛑袑W歷的人員,實習時間是需要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等機構試用期滿一年;執業醫師考試報名條件的學歷條件為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實習時間同執業助理醫師一致。對已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證書的,具有??茖W歷的,需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分別滿二年方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專學歷需滿五年)。以師承方式學習傳統醫學人員和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經考核合格并推薦后,可以參加醫師資格考試。首先申請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然后申請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荚嚪绞揭卜譃榕R床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考試的具體內容和方案另行規定,不同于普通醫師考試。這樣的規定,降低對該部分人員的學歷要求,更側重于他們的臨床技能和醫術專長。

    1.2.1.2取得醫師資格的特殊情況。一是境外人員,需要取得中國醫學專業學歷,并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實習滿一年才能參加醫師資格考試,成績合格后可取得執業醫師資格;二是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人員,要有在華醫療機構作為邀請或聘用單位,與聘用單位簽訂協議,并須經過注冊,取得《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方可獲得資格;三是鄉村醫生,符合相關規定的,也可以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1.2.2醫師注冊制度。取得醫師資格的,可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注冊,否則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申請個體行醫的執業醫師,須經注冊后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滿五年,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1.2.3考核、培訓制度

    1.2.3.1考核制度??己私M織:醫師考核是由專門的考核機構按照醫師執業標準組織實施。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全國醫師的定期考核管理工作??h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指導、檢查和監督醫師考核工作。為保證醫學專業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范地承擔臨床工作,現對住院醫師開展了規范化培訓工作,由國家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統籌管理??己藘热荩横t師考核內容主要包括業務水平、工作成績和職業道德狀況等。首先由醫師所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負責工作成績、職業道德的評定,考核機構對評定意見進行復核。然后由考核機構對參加考核的醫師進行業務水平測評,測評方式可以采取個人述職,法律法規、專業知識及技能操作的考試或考核,書寫醫學文書的檢查,患者評價和同行評議等一種或多種形式。最后綜合各項評議測評結果對醫師做出考核結論??己斯芾恚嚎己瞬缓细竦尼t師,暫停其執業活動并接受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暫停執業活動期滿,再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則允許繼續執業,不合格的收回其醫師執業證書。

    1.2.3.2培訓制度。培訓的組織:醫師的培訓計劃及農村、少數民族醫務人員的培訓工作都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和組織開展。醫療、預防、保健機構需要按照規定和計劃保證本機構醫師的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內容和管理:醫師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醫德醫風、政策法規、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人際溝通交流等,通過培訓來提高醫師的臨床診療能力。接受培訓的醫師要經過考核認證合格后方可通過培訓

    。1.2.4醫師的權利、義務?!秷虡I醫師法》規定了醫師的8項權利和5項義務,權利包括: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診查、調查、處置,選擇合理方案,出具醫學證明,獲得相應的醫療設備基本條件,參加學術交流、學術團體,參加培訓與繼續教育,組織和參加醫師協會的權利及批評建議權等。醫師的義務包括遵守法律、法規及技術操作規范,恪守職業道德,關愛患者,鉆研業務,宣傳保健知識。

    2我國醫師管理制度特點

    2.1法律體系完善采取平行立法方式,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針對《執業醫師法》中的各項制度,在醫師資格考試、注冊、考核培訓、行為規范等各方面都有具體的辦法作為配套補充。通過細化各項制度,建立相應的配套規章,形成健全的制度體系,保證了醫師行業各項工作都能進入依法依規的良性運作軌道。

    2.2法律制度可操作性強醫師管理法律體系規定的各項制度充分考慮實際需求,各項制度有序銜接,操作性強。如在醫師資格考試方面,實行了分級、分類的考試模式,確保考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還考慮到學歷與專長兼顧,既考慮和重視學歷,又“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給傳統醫學師承、確有專長人員進入醫師隊伍另辟蹊徑;在資格獲取方面,對外國人、鄉村醫師等不同人群取得醫師資格的途徑都有明確的辦法規定。通過對管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形分別制定相應辦法,明確不同主體職責權限、行為規范及法律責任,更便于醫師隊伍的管理和監督。

    2.3充分保障醫護人員合法權益保障人員的合法權益應當是立法最重要目的之一?!秷虡I醫師法》中規定“全社會應當尊重醫師。醫師依法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提出保障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在基本工作條件、待遇、人格尊嚴、自我提高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進一步維護了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提高了其社會地位。同時,規定義務,將其具體的工作職責規范化、法律化。

    3我國執業獸醫管理現狀

    在我國,執業獸醫制度已基本建立。200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15號),正式提出推行執業獸醫制度建設。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修訂的《動物防疫法》,進一步明確了執業獸醫制度的法律地位。農業部先后制定出臺《執業獸醫管理辦法》《動物診療機構管理辦法》《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為穩步推進執業獸醫制度建設提供保障。我國執業獸醫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制度。《動物防疫法》《執業獸醫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國家實行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制度,對考試的報考條件、考試內容、證書發放等都做了相應規定。針對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的具體組織實施,農業部還制定了《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管理暫行辦法》《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違紀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執業獸醫資格考試保密管理規定》等規范性文件。二是執業獸醫注冊、備案制度。按照《動物防疫法》《執業獸醫管理辦法》規定,取得執業獸醫資格,從事動物診療活動的,應向注冊機關申請獸醫執業注冊、備案,并規范了執業獸醫注冊、備案的程序和條件。三是執業獸醫從業管理。《執業獸醫管理辦法》在執業獸醫的配備范圍、執業獸醫師和執業助理獸醫師的從業范圍、處方箋和病歷的使用、執業獸醫的義務等方面進行了規定,有效加強獸醫從業人員管理。四是繼續教育培訓考核?!秷虡I獸醫管理辦法》中規定“執業獸醫應當定期參加獸醫專業知識和相關政策法規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實際工作中,各級獸醫主管部門和社會機構也在通過多種方式積極組織執業獸醫繼續教育,但由于沒有強制性要求,且目前執業獸醫繼續教育更多是市場行為,參與積極性不高。

    4對我國執業獸醫法律制度建設的啟示

    4.1構建執業獸醫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規范獸醫人員的法律法規,在獸醫人員管理方面僅有《執業獸醫管理辦法》和《鄉村獸醫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執業獸醫管理辦法》的配套規范性文件主要集中在執業獸醫資格考試方面,包括《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管理暫行辦法》《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違紀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執業獸醫資格考試保密管理規定》等。在操作層面的規定和規程尚未配套,有些制度的推行缺乏立法支持。應借鑒醫師管理法律制度體系,針對獸醫管理的具體制度制定配套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形成健全、完善的獸醫人員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4.2借鑒完善執業獸醫管理制度執業獸醫資格考試中存在幾個問題:一是有些長期從事獸醫工作人員,其學歷、職稱不符合考試辦法規定,從而不能參加執業獸醫資格考試;二是考生中有些專長寵物診療,有些專長畜禽診療,在參加現行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獸醫全科考試或水生動物類考試時,僅對其擅長部分內容答得好,從而影響整體成績。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可以借鑒醫師資格制度中專業與專長兼顧的方式,給確有專長的獸醫一定政策優惠;另一方面借鑒醫師資格考試分級分類的方式,按照動物種類將考試進行分類,通過細化考試類別,提高考試的針對性與考試效果,體現擇優的目的。另外,我國執業獸醫在繼續教育、行業自律、醫療事故處理等方面的相關制度也未建立起來,可以借鑒醫師相關制度,來完善執業獸醫管理制度體系。

    第3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依法治企;企業管理;重要性

    企業管理是企業發展中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企業的管理者要認識到依法治企與企業管理之間的關系。只有正確的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夠完成企業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促進企業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依法治企的內容在企業管理中的體現,以及最終的意義表現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實現與完善無論是從企業還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都是具有深刻意義的。

    一、依法治企在企業管理中的必要性

    依法治企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的基礎要求,同時也是面對新形式下的管理企業要求,能夠有效的推進企業健康發展。依法治企是將企業長遠發展放在企業管理的第一要務,避免短期行為決策影響企業的發展。企業管理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過程中不變的主題,但是怎樣管理是每一個企業都要面對的難題,通常在企業的管理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企業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失誤,不能貫徹社會的發展目標。但是現在的依法治企在企業中不斷的實施發展,很好的將企業的發展提上了新的高度,依法治企在企業管理中的必要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企業依法決策的必然性,如今的企業在面對市場發展的需求時,經常會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對企業技術的革新、市場營銷的目標等等問題上做出重要的決策,這些決策上就存在著一些與法律相關的問題,因此在面臨決策的時候就需要依法治企;其二企業的依法經營管理,在這個方面又包括的兩個方面,首先是企業管理制度上需要貫徹法律依據,例如在生產過程中的工作制度的依法制定,企業制度對于特殊人群的依法保護,企業財產管理的依法程序等等,這些問題從企業的大管理以及員工的管理上都要實行依法治企,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安全發展以及員工之間的工作積極性。其次是企業的一些活動執行的過程也要按照法律的要求,例如企業的經濟核算在執行的過程中,生產執行的過程中都要實現依法治企的目標性,只有全面的完善依法治企才能夠有效的保護企業健康合理的發展。因此我們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上來看在企業的管理中實現依法治企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二、依法治企在企業管理中的保障體現

    實現依法治企是每個企業管理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企業管理的保障體現。企業的發展是離不開市場的,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面臨著交易、競爭等等問題,這個時候也是考驗企業管理制度的時候,具體的表現是企業在面對市場的時候必須嚴格按照市場的制度來要求自身,如果企業的制度與市場的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那么企業就在市場的競爭中無法掌握主動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企業只有遵守市場化的發展依法程序才能夠實現在市場中的地位,不斷的完善自身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這樣就能夠很好的實現企業的經濟發展目標。因此在企業的管理中一定要實現依法治企,這樣企業在面對市場化的發展是才能與時俱進,這就依法治企在企業管理中的保障體現。

    三、依法治企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1.依法治企能夠推動企業和諧穩定發展

    依法治企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非常的重要,能夠推動企業和諧穩定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依法治企能夠保護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就能夠保證企業員工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如果企業能夠在員工的福利、制度等等問題上,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來實行,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那么員工對于企業的付出就是巨大的,特別是企業在對于婦女的一些利益上的保護,讓這一部分員工能夠感受到企業的溫暖與文化內涵,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在員工心中的地位與價值,對于員工的維護就是對于企業發展的維護,因此維護員工的切身利益是企業長遠發展,和諧穩定發展的前提;二是依法治企能夠保證企業生產發展的完善,企業的生產是一個企業生存的靈魂,因此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的保證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依法制度,就能夠很好的保證企業的領導、員工各個階層按照規章制度依法辦事,這樣企業在生產上才能不斷的完善提高,這樣社會對于企業的認可度也將不斷的提升,因此在企業的發展中,企業能夠依法管理就能夠實現和諧穩定的發展目標。

    2.依法治企能夠完善市場化經濟的要求

    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逐漸的實現,同時還會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不斷發展而實現更新,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改革開放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的實現企業的管理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在這個環境中市場經濟逐漸發展, 經濟活動以及利益關系就會越來越復雜,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如果能夠不斷的完善自身的法律制度,能夠嚴格的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的發展要求來規避自己的不合理行為,這樣就能夠在市場化經濟的發展下站穩自己的腳跟,將會被淘汰的企業在依法管理上一定是存在很多的漏洞,不斷完善的法制企業能夠在規范、約束以及保護中實現企業的優化發展就能夠實現企業的市場化規模,這樣就能夠在市場化不斷的發展下適應新的要求,實現與時俱進。因此就能很好的維護自身在市場化經濟中的形象,這樣就能夠不斷的實現企業的長遠目標。因此依法治企具有重要的意義。

    3.依法治企能夠維護企業權益

    依法治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為了改進企業的管理制度,同時承擔著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重要意義。隨著近幾年的不斷發展,企業相關的法律文件在不斷的完善出臺,例如《物權法》、《企業破產法》、《勞動合同法》、《反壟斷法》等等,這些法律文件對企業的管理有著深刻的影響。每一個法律文件都需要企業對自身的要求不斷的加強,例如企業在勞動合同的管理上如果存在一定的問題時,企業的發展就會受到一定的制約,如果企業能夠保障這些問題的完善,那么企業在發展上就是維護了自身的權益。在不斷實現的法律環境中,企業內部管理是為了實現對外的經營活動有序的發展,但是需要企業從法律的層面嚴格要求自身并實現對外的研究,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切實的提高企業依法管理的水平,同時實現企業合法權益的正常維護。

    四、結束語

    依法治企對于企業的管理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依法治企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企業的發展在對內上實現的有效性,同時在企業對外的經營以及市場化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企業的發展中依法治企的目標在于它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沉淀以及成長,因此在今后的企業管理中依舊要加強依法治企的目標性。最后期望企業的管理發展能夠不斷的適應市場化的發展需求,在社會中中不斷的實現鞏固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蓓蓓. 企業法治文化建設初探――以“依法治企”為視角[J]. 法制與社會:旬刊.2013,(2):56-58.

    [2]劉平. 依法治企重要性的思考[J]. 現代企業教育.2009,(5):79-80.

    [3]智春蘭. 試論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依法治企的重要性[J]. 法制與經濟.2011,(14);12-13.

    第4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現代企業理論

    困境

    宏觀制度之維

    框架和意義

    從制度學的角度發現,現代企業理論著重從微觀層面考察了企業內部的制度安排。事實上,作為制度的企業只是總體制度之網上的一個環節。可以判定,一般所謂現代企業理論本質上只是“西方”企業理論。作為西方企業理論的現代企業理論,要想避免重蹈經濟學解決發展家發展“失敗”的覆轍,要想發現并實現其對于中國而言的“現代性”使命,就必須從理論上賦予自身以宏觀制度之維,從實踐上重視東西方總體制度環境的差異及其對于企業制度的。

    一、現代企業理論的邏輯及其困境

    企業理論發展主要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古典經濟學,主要強調了企業的生產屬性;第二個階段是新制度經濟學,主要強調了企業的交易屬性。全面考察發現,企業生產的特征在于其交易屬性,企業交易屬性衍生出了企業的契約性質,企業契約又外化為企業所有權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配置的制度安排。表明,在指導不同國家的企業制度建設方面,由于缺少一個應有的維度,現代企業理論面臨困境。

    1、現代企業理論自身的邏輯

    對企業生產屬性的強調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貢獻。企業的生產屬性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市場之上,企業總是按照一定的生產函數,將兩種以上的特定生產要素組織于統一的生產過程之中,生產然后銷售產品。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生產本身表現出系統的特點,生產要素之間表現出相互依賴的性質,而生產的組織者——企業家則以成本—收益比較為基本的邏輯,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追求,以確定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和最佳的生產規模為自己的主要任務。

    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不是物質資產的簡單聚合,而是人們之間交易產權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企業要求按照一定的生產函數將特定的生產要素統一于同一個生產過程之中,而任一生產要素都有其特定的產權主體,任一產權主體總要求其產權能夠在經濟上得到盡可能大限度的實現,那么,如何用一種“經濟”(節約交易成本)的從其產權主體那里得到該生產要素或該要素的特定權利并有效配置呢?科斯證明,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業創始的過程以及企業運作的過程也就是各要素主體間的產權交易過程。這就是說,企業必須通過再談判機制就企業所有權(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如何配置在各產權主體間達成“一致性同意”的契約(這里暗含:在特定時點只有唯一的博弈均衡形式進而唯一的最優契約),企業的生產功能和經濟邏輯才能夠得到貫徹和實現。這就是現代經濟學主要側重強調的企業交易屬性。

    企業的交易屬性派生出了企業的契約性質。企業契約又外化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制度安排是人與物發生關系的中介,一旦人與人的交往方式是不經濟的,人對資源的利用就會加倍的不經濟;反之,“人際交易”的優化同時也意味著倍加的人物交換效率。因此也可以說,企業的制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生產效率。

    可見,現代企業理論的主要邏輯是,企業生產是帶有制度結構的生產過程,企業制度不僅是交易的結果,同時還是交易關系的規制結構,由此達到了企業內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激勵兼容的實現,從而提高了企業績效。

    2、現代企業理論面臨的困境

    現代企業理論給我們描繪了有關企業制度安排的完美圖畫。按照它的要求,只要我們依照那個唯一的最優均衡解在各產權主體間配置了企業所有權,企業制度安排就必定會有效地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現實情況如何呢?

    以俄羅斯的企業制度建設實踐為例,俄羅斯在大規模私有化之后,隨著大量私營公司的出現,即開始了對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從設計方案上看,俄羅斯公司基本達到了西方公司治理結構的“一般性要求”。但之后的經濟發展表明,企業制度創新的“理論績效”并未變成現實,轉軌期間的多項經濟指標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制度建設和經濟績效的強烈反差促進了俄羅斯對經濟轉軌和企業制度建設相互關系的反思??偨y普京認為:沉重的教訓“雄辯的證明,將外國課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俄羅斯,不可能進行沒有太大代價的真正順利的改革?!盵1]汲取了教訓以后,俄羅斯隨后的改革較多地注意了對企業成長制度的建設和國家整體制度環境的完善。

    再來看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實踐。公司化的目的,本來主要是通過企業的公司制改造來規范企業行為以提高其績效,但觀察表明,自從《公司法》正式出臺,我國企業改革進入公司化改造階段以來,公司制的實際推廣和運作并未達到預想的目的,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實踐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從國有企業來看,政企不分的痼疾尚未根除,“國有資產流失”、“內部人控制”等弊端又層出不窮;從民營企業來看,在中國現有國情下,本來家族制度是比較具有制度優勢的企業制度安排,有許多民營企業盲從于流行的觀點試圖擯棄家族制的做法不僅沒能建立起規范的公司制度,而且也失去了本來的制度優勢,無形中付出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另外,還大量存在獨立董事無法獨立、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關系混亂、企業發展面臨不公平的外界環境等多重弊病??傊?,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我國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公司制改造僅僅達到了“形似”而非“神似”的效果,其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經濟實踐的現實狀況充分說明,現代企業理論在指導不同國家的企業制度建設方面不僅不是萬能的,而且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二、宏觀制度之維的引入

    如何解釋所面臨的困境?學解決發展家發展的“失敗”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發展經濟學本以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為旨歸,但后來人們卻發現,從總體上看發展經濟學與經濟發展現實是一種南轅北轍的關系,發展經濟學甚至阻礙或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比如,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按照發展經濟學指出的道路和模式發展經濟,結果大多失敗了;而許多國家或地區如“亞州四小龍”成功的經濟發展又不是按照發展經濟學開出的“處方”來根治貧困病的。90年代初發展經濟學家巴拉舒伯拉曼雅姆(V.N.Balasubramanyam)和桑賈爾拉爾(Aanjaya Lall)承認:“發展經濟學這個分支并沒有成功地消滅落后,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學科它失敗了……它的滅亡是受到歡迎的。”[2](P2)對此,繆爾達爾的概括一語中的:“……這些‘經濟學’術語是從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態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來的,它們用以西方世界可能有意義,并可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在欠發達國家這樣做顯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欠發達國家,人們不能進行這種抽象;實際的分析必須討論態度和制度關系方面的問題,必須考慮非常低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發展后果。”[3](P9)

    發展經濟學失敗的原因也正是現代企業理論面臨困境的原因,其實這是西方經濟理論體系一個基本缺陷的反映。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往往采用要素還原主義的手法從構成制度的“最小”單位入手直接試圖說明制度整體的活動;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一般還認為,經濟系統變化存在唯一的均衡點,只要具備幾個基本的關鍵要素,一個經濟系統都會迅速地收斂于那個唯一的均衡。正因如此,西方經濟學對于企業的理解主要遵循了經濟人之間交易契約的邏輯,而且暗含了企業“同質”的假定。而事實上,一方面,企業并非天然存在,經濟人也不是構成制度的“最小”單位,兩者都是以一定的制度前提為基礎的,這可以概括為三大原則:產權原則、合約原則、法治原則;另一方面,如同新經濟學( New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所揭示出的,現實的人并非是生活于孤島上的魯濱遜,而是都帶有特定的“性和社會性”。人的選擇集是受歷史傳統和社會現狀限定的,人的選擇理性也不例外。正是從這樣一個基本認識出發,新經濟社會學認為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忽視了經濟人和經濟組織對于社會的“嵌入性”。在此基礎上新經濟社會學認為:經濟理性是“社會定位”的,經濟組織和經濟制度是“社會建構”的。在不同的社會中,企業組織和制度也必然具有不同的特征。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對新經濟社會學的“嵌入”與“社會建構”思想進行挖掘發現:與傳統經濟學出于個體主義論和對經濟人的“原子式”與同質性假定而提出的企業制度創新路徑(經濟人唯一的博弈均衡最優制度安排)不同,給定制度演進路徑和制度環境的“異質性”前提,遵循(初始制度環境異質性經濟人多樣化博弈均衡形式多種“次優”制度安排)的路徑,一方面,企業是否會通過交易契約的邏輯而成立并獲得成長,取決于一定的制度前提;另一方面,由于初始制度環境的不同,可能存在多重的博弈均衡樣式即不同的企業制度模式,并且也都是最有“適應性效率”①的。對于西方社會,就第一方面而言,盡管其制度系統帶有一定的一般性,但由于其制度變遷的性質,企業賴以成立和成長的制度前提條件的形成是自然的和不證自明的,不需刻意強調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變為了經濟實踐和理論中的隱含前提,并且也缺乏相關的制度創新經驗;就第二方面而言,雖然事實上其企業制度僅僅代表了特定制度環境下的特定博弈均衡樣式,僅僅意味著“企業制度特殊”,但在其發達經濟的眩目光環之下,由其自身“致命的自負”以及后發國家的盲目崇拜,卻被賦予了“一般性”和“現代性”的色彩。對于象中國這樣的后發、轉軌國家而言,一方面,企業并不一定是天然存在或事先給定的,如果不能提供基本的制度基礎或前提,就很難塑造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由于與西方社會截然不同的制度變遷路徑,這必然是一個“過程創新”的過程;另一方面,因由自身獨有的“異質性”制度環境,遵循適應性效率原則,其企業制度安排也必然是“異質性”的,這又是一個“目標創新”的過程。既然企業制度建設是“目標創新”和“過程創新”的統一,那么,缺乏宏觀制度之維的西方企業理論,又怎能放射出其自詡的“一般性”光芒,怎能完成其所謂的“現代性”使命呢?

    由此可知,現代企業理論本質上是西方企業理論,其要想對中國等轉軌國家的企業制度建設實踐有所助益,就必須首先在理論上賦予自身以宏觀制度之維,在實踐上重視中西方國家制度環境之間的“異質性”區別。

    現代企業理論引入宏觀制度之維,主要就是要具體考察企業制度安排與宏觀制度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這主要包括兩個層面:其一,考察企業何以可能,即要考察企業成長對制度環境的一般性要求;其二,考察企業制度模式何以可能,即要考察企業制度一般在異質性制度環境當中的特殊表現形式。

    在宏觀制度之維的第一個層面,主要涉及到一個制度演進過程中“內部規則”與“外部規則”之間的均衡與演進問題。①這是因為,企業制度是企業內各利益相關者間動態博弈均衡的代表,本質上屬于一種“內部規則”,企業制度創新是一個內生性過程,但這一過程只有在一定的外在制度前提下才能夠得以進行。事實上,與科斯從交易成本角度對企業與市場進行的區分不同,對于后發和轉軌國家來說企業制度創新首先是一個和市場發育高度契合的制度演進過程,或可以說市場發育才是企業制度創新的第一推動力量。這就是說,企業制度建設的問題首先是一個如何塑造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任何其他主體在替代性思維前提下進行的主觀設計問題。這就需要具體分析企業內部的邏輯,然后自內向外對其所需要的制度條件進行反向推導。

    在宏觀制度之維的第二個層面,主要涉及到一個現代企業理論如何改變自身的一維性色彩,轉向對多樣化的經濟發展類型的研究問題,就是要引入異質性文化、制度、歷史和社會等變量,對多樣的經濟現實進行多維度、大視野的綜合比較分析,尋找到與特定制度環境高度契合進而最具有適應性效率的企業制度“模式”。這是因為,西方社會的興起,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一方面是一個自發自然的漸進過程,另一方面一般也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淵源與背景,在整個制度演進過程中并不存在劇烈的異質性制度環境之間的碰撞和整合,因而其理論具有一維性和普適性的色彩;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嘗試,是在很不同于西方的異質性制度環境下進行的一種和趕超過程,并且這些國家之間也存在諸多差異,那么顯然,現代企業理論要想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制度建設有所裨益,就必須正視現實存在的各種異質性制度環境,找到企業制度一般與不同制度環境的最佳契合形式。三、對現階段制度建設的啟示

    引入宏觀制度之維之后的企業給我們企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也讓我們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多種問題有了深刻的洞察,同時也對如何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的企業制度演進過程提供了新的啟發和線索。

    第5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質量控制

    0 引言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不斷地發展,當代社會競爭也較為激烈,建筑行業已經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行業,而在建筑行業中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便是工程質量。工程施工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項目的建設,保證工程質量成為社會效益和增加經濟效益的重點。所以,必須加強工程質量管理,完善質量控制是建筑施工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我國建筑工作者必須從這兩方面下手,提高自身的行業素質。

    1 規劃

    建筑施工者首先必須根據國家相關建筑法律法規,完成施工前的各類手續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須獲得建筑許可執照。根據建筑項目具體的需要,做好工程準備工作,包括供水、供電、交通等,必要時還應統籌規劃排水、通訊、供熱等問題。然后是對設計圖的審核討論環節,設計師應與施工者完成工作交接,令施工者完全了解自己的設計理念、具體規劃以及后備方案。施工部門技術人員隨后詳細審查,找出設計圖上有錯誤與不合乎實際情況的地方,主要有: 設計師因為不了解建筑工程項目的定位與其他因素導致超出預算、設計師因相關法律法規熟悉程度不夠導致建筑項目不合理。一般情況下,還要送到相關部門進行審核。這樣,經過會審修改后的設計圖就是最終的確定方案。規劃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對施工部門組織方案的審查。由于施工工作直接影響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因此必須重視這個環節,包括工程的時間規劃、施工人員的構成、建筑材料的采購使用計劃以及工地的安全保護工作。

    2 建筑施工管理

    在完成基槽放線工作后,施工單位立即驗線、驗槽,并對軸線位置、標高、基礎埋深等數據完成初步采集檢查。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報給上級單位進行審核與評測。如果沒有其他問題,則可以按流程獲得建筑簽證。施工方需要檢查工地內的木材、石料、水泥、瓷磚、油漆、玻璃等。所有建筑材料需檢查其合格認證,對于不合乎工程標準者,一律禁止投入工地。若施工方對材料的來源、安全性有疑慮,應該及時上報進行復檢。

    對于建筑工程中的隱蔽工程,必須加以重視。由于建筑工程的特點,隱蔽工程往往容易被忽視,很難在第一時間考查其材料與施工的規范性。這里面主要有給排水系統、供電供熱系統、墻壁地板等。對這些細節進行嚴格控制,有助于提高建筑成品的整體質量,所以必須仔細檢查。如果發現有問題,應該及時采取整改補救措施,以防止因質量導致的安全及其他問題。施工方應定期與設計方開展交流協商會議,因為涉及建筑工程的單位很多,在各自的施工期無法做到第一時間溝通,因此就需要經常分享工程進度、整改方案等。會議各方應及時反饋信息,提出本方在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彼此討論解決思路,以保證步調一致。

    3 建筑質量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質量是評價建筑成品的最重要因素,施工方必須在各個方面兼顧建筑工程的質量控制工作。筆者認為,建筑項目的質量評價標準主要有五點,它們分別是施工者業務素質、建筑材料質量、建筑設備水平、工程管理水平、環境因素應對水平??梢哉f,想要使最終建筑成品得到較高評價,施工者首先要保證這五點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3.1 施工者業務素質

    施工者直接活躍在建筑工程的第一線,對于建筑項目來說,施工者無疑處于決定性的地位。所以,施工者的業務素質直接決定了建筑項目的完成度與完成水平。一個成熟的施工人員,除了應該有熟練的建筑工程業務素質,還應該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和遵紀守法的道德意識。建筑行業應該運用“以人為本”的思想,把施工者的個人追求與工程質量的不斷完善聯系在一起,激起施工者的勞動熱情,從而在根本上樹立質量為先的職業道德準則,這樣才有利于建筑項目的整體質量不斷提高。建筑工程的參與人員大致可分為管理技術層和勞務層。管理技術層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基本素質良好,對這部分人員的培訓主要放在如何促進員工崗位能力的提升以及員工的忠誠度和歸屬感等方面。勞務層的人員文化程度較低,管理難度較大,想要提高他們的素質,首先要在施工單位內部形成完善的規則制度,嚴格要求人員執行,以此來規范他們。同時加強人員崗位職業技術培訓,從而提高業務素質。

    3.2 建筑材料質量

    建筑材料決定了建筑工程質量的基本水平。如果建筑材料本身在質量上就達不到需求,那么寄望于建筑成品擁有很高的質量無異于天方夜譚。所以,嚴格對建筑材料的質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整體質量提高的物質基礎,在前文談到的一系列新型材料,必須在施工前期和施工中按程序來審查和使用,在采購、倉儲、運輸等環節要建立科學實際的管理機制,從而防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的現象發生。

    3.3 建筑設備水平

    建筑設備,是指除去施工者本身而參與施工過程的機械工具,包括挖掘工具、運輸車、起重裝置、高空作業裝置等等。建筑設備是施工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施工者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建筑設備,并完善機械設備操作、交接、維護等一系列機制,以保證建筑工地機械化工作良好運轉,避免因操作失誤或安全事故產生的不利影響。

    3.4 工程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其本質仍在于施工者。必須制定嚴密周全的工程運行計劃,嚴格施工環節管理,保障建筑工程穩步有序地進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目的主要有: 1) 降低建筑成本,節省建筑資源; 2) 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指數,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價值,提升建筑行業的整體專業性和規范性。

    3.5 環境因素應對水平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多在露天,因此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對突發的環境因素的應對機制和方案,直接反映了建筑工程質量的受保障程度。更因為極端天氣和突發自然事故對施工現場的破壞極大,且具有相互影響作用,所以必須對這些情況做好應急措施,避免因環境不利因素導致的惡性循環。根據施工單位的實際情況和工程進度,要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

    4 結語

    要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必須嚴格把好上述五道關。退一步說,早在設計者拿出設計草圖后,就應該開始考慮后續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各施工單位應該在施工期內隨時展開討論交流,確保工程的最終完成。建筑工程關系著民生與經濟,參與人員決不能有一絲僥幸與馬虎心理,應該嚴于律己,互相監督,以期達成共同的目標。

    參考文獻:

    第6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企業經濟知識管理發展

    世界經濟的發展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的發展直接依賴于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隨著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企業經營與管理的環境也日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企業經營與管理的環境的變化將對企業管理產生巨大影響,從而推動著企業管理的不斷創新。

    企業知識管理就是將知識資源和知識資本當作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分析企業知識的存在形態和運行規律,以知識資源和知識資本當作提高其他資源和資本使用效率的樞紐,通過開放式的結構將企業的知識加以收集、整理、共享,實現各種類型資本同時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過程和管理方法,以獲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知識管理是企業的需要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企業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已從物轉向人,再轉向知識,知識管理成了企業管理的重要領域。知識在增加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為企業關注的核心,也是決定企業生存與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企業應加強知識管理,將知識資源和知識資本當作提高其他資源和資本使用效率的樞紐,借助現代的信息技術和手段,利用現有的和潛在的知識資源,增強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其競爭力。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現代企業越來越認識到:企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實體,同時也是一個知識實體。應該將企業作為知識的載體而不是員工的大腦,將這些知識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來,達到企業知識創新的目的,就是我們認為的知識管理的目標。

    首先,知識管理是一種系統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企業或組織運作中管理層面上的問題,同時也貫穿的整個企業業務體系的運做。知識管理不僅是針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生產、儲存、傳遞、應用和創造;還包括對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無形資產及相關活動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管理工具、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等的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并且包括結合企業業務活動和其它管理活動運用知識管理的思想進行的管理。其次知識管理關注知識對組織和業務的支撐,利用過去積累的知識對決策活動和操作工作進行支撐,大大的縮短決策和操作過程時間、也極大提高了決策和操作的質量。更重要的知識管理將改善知識生命周期,加快知識創新。

    社會和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從體力、資源、技術、信息已經轉移到現在的以知識為基礎。當今社會的主要竟爭已經從原來的技術和人才的競爭轉向知識的競爭。技術會落后,人才會流失。但擁有完成的知識管理制度和文化,就可以促進技術的創新,提高人才的素質。所以說,知識管理的思想直接來源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或者說直接來源于知識經濟時代對管理方式與方法所提出的變革要求。

    二、知識管理所包含的內容

    (一)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包括:物化的資本品上的知識;體現在書本、資料、說明書、報告中的編碼后的知識;員工的經驗;體現企業的組織、制度、結構中的知識等。

    (二)知識管理的基礎:它是知識管理的基本部分,如關系數據庫、知識庫、多庫協調系統、網絡等基本技術手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聯系渠道等。

    (三)企業業務流程的重組:其目的是確保新知識在企業內能及時流轉,使企業的知識資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識鏈上形成暢通無阻的知識流,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利用與企業目標相關的知識,確保企業員工都能知道知識在哪里,以便在需要的時間和需要的地方獲取與業務有關知識的同時,都能為企業貢獻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專長。

    (四)知識的獲取和檢索:應用各種各樣的軟件應用工具,例如智能客體檢索、多策略獲取、多模式獲取和檢索、多方法多層次獲取和檢索、網絡搜索工具等。

    (五)知識的傳遞:如建立知識分布圖、電子文檔、光盤、DVD及網上傳輸、打印等。

    (六)知識的共享和評測:如建立一種良好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參與知識共享、促進知識的轉換、建立知識產生效益的評測體系等。

    三、企業中的知識管理怎樣進行

    隨著新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必須明確知識管理目標,把知識管理和企業戰略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保證企業知識管理順利實施。

    (一)確立知識在企業中的重要地位

    傳統的企業管理和控制的重心是放在企業的有形資產,忽視對知識資源的管理,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不樹立知識資源是最重要資源的觀念,就無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獲得優勢。因此,只有樹立知識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才有利于知識管理創立和實施。

    (二)營造利于知識傳播與共享的工作環境

    知識管理的一個首要環節,不是對現有知識資本的管理,而是對環境的改善,使得知識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創造和積累。要建立創造和共享知識的文化氛圍,知識產生于交流的過程之中,越交流,越共享,生產出來的新知識就越多。所以,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識的行為環境是開展知識管理的基本條件。首先,組織管理者思想開放,敢于向自己和傳統的習慣提出挑戰,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轉為支持,由監督轉達為激勵,由命令轉達為指導,自上而下形成一種共享學習的寬松環境。其次,必須使組織的每一位員工都認為貢獻知識與人共享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并自然地與組織內外的人員形成知識網絡團隊。再次,必須使組織競爭環境不是相互損害對方的利益,而是實力的競爭。因此,組織要向其環境形成一個由供應鏈、產業鏈、知識更新鏈共同支撐的全方位的知識網絡環境。

    (三)將知識創新與企業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創新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企業必須創造一個有利于促進知識創新文化的內部環境與機制。創建有利于知識獲取、創造、積累、保護企業組織平臺,積極發揮每一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員工不斷創新,并與他人共享創新的成果,它能激發員工對知識的渴望,具有獲取知識的途徑,能夠允許在創新過程中發生錯誤和失敗,積極營造一種值得信任、有同情心、熱于幫助的組織文化氛圍。

    (四)建立適宜的組織結構

    第7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企業利益觀;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的利益觀

    在現代社會的分工中,企業建立的目的是什么,一直是企業界和理論界爭論的課題之一,其核心問題就是:企業應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的,還是應該在追求利潤的同時相應地承擔其他社會責任。特別是在我國企業產權多元化之后,還應不應該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西方企業利益觀的演化

    西方企業經歷了從利潤最大化和唯一化的價值觀到同時承擔社會責任的利益觀的轉變,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循序漸進的結果。

    (一)利潤最大化和唯一化利益觀

    在18~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人們認為企業是一種“具有贏利性的經濟組織”,為企業的所有者賺取利潤是企業的基本功能,企業的存在,天經地義地是為了履行資本增殖這個義務。這種觀點源于亞當·斯密的利潤最大化理論。亞當·斯密認為,政府不應參與企業定價和決定企業自身產出,企業應通過制定合適的決策來適應自由競爭的經濟環境,從而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同時在無意中創造了公眾和社會效益,通過“看不見的手”增進了社會福利。當代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則繼承了這種觀點,認為企業只有一個社會責任——使用它的資源,按照游戲的規則,從事增加利潤的活動。這種觀點把企業的功能視為純經濟性的,把經濟價值作為衡量企業成功的唯一尺度。按照古典經濟學家的觀點,企業是股東的私有財產,企業的管理者只需對股東負責,按股東的利益來經營,追求最高的財務收益率。而當經營管理者追求利潤以外的目標,將企業組織資源用于“社會產品”時,則必然付出代價:降低利潤和股息,使股東受損;降低工資和福利會使雇員受損;如果用提高價格來補償,則會使消費者受損。因而,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在一個競爭的市場中,如果一個企業承擔較高的社會責任,則投資基金就會從擔負著較高社會責任的企業中流出來,轉向那些社會責任較低或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因為后者將會提供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因而,無論是市場上的單個企業,還是整個國家的所有企業,為了自身發展,都不應該承擔較高的社會責任,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最大化利潤觀,馬克思曾作過經典性的概括:“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動機和決定目的,是資本盡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盡可能多地生產剩余價值,因而也就是資本家盡可能多地剝削勞動力?!睘榱藢崿F最大利潤,資本家曾經對內殘酷剝削,對外瘋狂掠奪,從而“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早期資本主義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手段、結果,都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嚴重弊端。

    (二)企業利益觀的混合狀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的大力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的社會影響。企業特別是那些大公司的經營管理者,開始反思追求利潤最大化與企業自我利益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到20世紀20年代,共出現了三種相互聯系的觀點。首先,企業和管理者不僅要滿足股東的權益,而且要滿足顧客、雇員和社會的需要。第二,企業和管理者有義務平衡各方利益,他們是各種各樣的利益團體相互沖突的利益之間的協調人。第三,通過成功地運營企業,一方面可以服務社會,減少社會不公、貧窮以及其他的弊病;另一方面企業和管理者仍然有義務承擔社會項目去造?;蚍沼诠?。這三種相互聯系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管理者所接受。企業發現了很多可以資助社區各種服務的方法,他們深入地參與政府的各種事務,從教育制度到公共健康,為其提供建議和設想。在20世紀40年代以后,企業建立起各種社會基金,捐錢捐物,以實現他們的人道主義活動。

    雖然在此期間,企業及其管理者在承擔社會責任的認識上有所提高,但他們既沒有過多地參與社會項目,也沒有轉變自由放任和以利潤為重的態度。這說明,在實踐中企業實施的是這種混合的利益觀。

    (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利益觀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利益觀的出現是企業內部和外部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從內部因素來看,企業管理的實踐和理論變革要求企業利益觀順應時代變革的要求。企業追求利潤不擇手段,必然導致勞資對抗,產品質量和生產秩序難以保證,市場也難以認可和接納這種企業。為了企業的長久生存和發展,企業活動的決策必須符合社會道德。

    從外部因素來看,首先,加速的工業活動不斷地改變著社會,工業生產帶來諸多人類困境,諸如環境污染、能源枯竭、土壤沙化、海洋毒化、生態危機,等等。人們逐漸認識到:“企業對于治理環境、生態平衡責無旁貸,企業既要作為經濟組織,又要作為環保組織而存在?!痹谶@種情況下,社會責任來源于企業活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其次,社會法制的完善強制性地規定了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特別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如產品質量法、勞動保護法、公司法、專利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等都具體規定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底線倫理。企業行為只有納入法律規范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還有,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常運行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既要享受權利,也要履行責任,做到責權對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一方面是企業的義務,另一方面又會反過來促進企業的經營發展。暫時可能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它會給企業贏得美譽,取信于消費者,讓員工滿意,從而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獲利機會。所以,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既有利于社會,又有利于企業。

    在這一時期,以安德魯斯為代表的現代經濟學家主張:企業除了要為股東賺取合理利潤之外,還必須承擔其他一些責任。這種觀點認為,企業既是一個經濟組織,以追求經濟利益作為自己的目標,同時又是一個社會組織,有責任來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有許多優秀公司自覺地將這種觀念應用于自己的日常經營活動中,取得了卓越的業績,體現了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兼顧、雙贏的良好效果。例如松下幸之助就提出企業不應該太短視、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社會長遠計劃及所應負的道德責任。他提出企業賺錢的目的應是豐富人們的生活,造福于社會?!捌髽I與社會必須一起繁榮,共存共榮,否則必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在他看來,企業的社會責任應成為其所有活動的核心。

    由西方企業利益觀的演化,我們可以看出:其一,企業利益觀由利潤最大化為唯一追求到同時承擔社會責任是由片面發展向全面發展的轉變。其二,企業利益觀的轉變是權利義務逐漸相統一的過程。最初企業追求利潤不擇手段,只注重權利,置義務于不顧,后來強調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則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其三,新的利益觀體現了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它表現為:在空間上,企業應是社會整體中的一部分;在人格上,企業應是經濟人與社會人、道德人的統一;在角色上,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互為依存;在目標上,經濟利益一元化應與社會文明進步體系多元化、全面化相一致。

    二、我國企業利益觀的極化現象

    (一)重義輕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利益觀

    1956年“”完成后,在超經濟力量的推動下,我國進入計劃經濟體制軌道。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既不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也不具備獨立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企業作為政府附屬的生產和流通企業而存在,不計經濟利益地執行國家交給的生產供銷任務,同時也不計成本地獲得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不可能也不允許有個體利益的存在和追求。在處理企業與國家的利益時,總是強調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當二者利益出現不一致時,總是強調企業無條件地犧牲自身利益以服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國家對企業的產品和生產資料往往無償調撥,在企業與企業之間提倡無償互助的協作精神。這種重義輕利利益觀的貫徹,雖然有助于加強和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維護了社會穩定。但是,由于企業的正當利益長期處于被忽視、被抑制的狀態而得不到保障,企業的生產工作積極性受到極大的影響。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直接插手干預企業的日常管理工作,企業沒有充分的自主權,只是政府的行政附庸,是完成上級計劃的工具。企業職能多元化,并由此產生了兩種后果:一種是本應由企業承擔的責任,沒有很好地擔負起來,如企業的盈利目標和資產的保值增值目標;另一種是企業承擔著大量本應屬于政府或社會的責任,如辦學校、辦醫院、安置離退休職工的生老病死等。從長遠來看,這不但無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而且還會威脅到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重利輕義:我國目前普遍存在的企業利益觀

    過去,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人們追求利益的欲望受到壓抑。改革開放以來,一旦從舊體制中掙脫出來,人們的欲望便一下子爆發出來。而與此同時,沒有得到及時的正確的疏導,沒有受到相應的約束,加上新舊體制交替產生的空隙,以及對西方高度工業化文明中的生活方式的過度渲染,企業利益觀由一個極端又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具體表現在:

    1 企業利益失衡,缺乏誠信。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不講信用。有的企業逃避納稅責任,以偷漏稅款來侵占國家公利;有的企業牟取暴利,利用某些市場缺陷坑害消費者,制假售假;有的企業只關注自身利益,不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有的企業唯利是圖,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務產品或虛假信息,與消費者爭利或欺騙消費者,為富不仁;還有一些企業缺少誠信,搞假破產逃避債務,通過假包裝到資本市場上圈錢,等等。

    2 企業責任空虛,缺乏自制。國有企業突出地體現為企業負責人的責任空虛。當企業負責人擁有各種資源使用權而缺乏實際責任約束時,其經營管理往往處于一種無風險狀態,繼而產生種種弊端,如盲目、貿然決策,重投不重收,生產營銷管理混亂,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等。非國有企業的責任空虛集中于對員工的福利責任和社會責任上,不履行《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責任,克扣職工的工資和福利,不為員工辦理相關的保險等;為了盡可能減少社會性支出,對企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的破壞等,拒絕承擔責任。

    企業利益觀為什么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認識上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較為模糊,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視為“份外之事”,以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是為社會盡一些公益義務。二是只看到社會責任給企業造成的負擔,而沒有看到給企業提供的發展機會,于是將社會責任推向政府、推向社會。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并不健全的情況下,其結果是造成社會責任的“真空狀態”,企業政府兩不管。三是有些企業只是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不顧及社會利益。這種行為只能是逃避社會責任,損害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我國企業利益觀所存在的極化現象,既突出地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密切相關性,又明顯地反映了我國正在經歷現代社會文明進程中的過渡性困境,更尖銳地反映了我國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缺乏堅實的倫理道德基礎。這不僅制約著企業的良性發展,同時也制約著我國社會的整體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情形必須改變。企業應從自身的長遠生存和發展考慮,在社會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強化企業自律精神,建立統籌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利益觀。

    三、塑造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利益觀

    由前述可見,無論是重義輕利還是重利輕義,都不是企業利益觀的最佳狀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獨立自主的經濟實體和利益主體,有自己的正當權益和利益追求,因而具有“經濟人”的品質。但是,企業又離不開社會。首先,企業必須生產滿足人類生活不斷改善所需要的產品,有利于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否則,企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社會價值;其次,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又必須依賴于社會、國家提供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安全保障,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投資環境等。一個公正的、法制健全的和穩定的社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企業應社會的需要而存在,社會又為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在這個意義上,企業又具有了“社會人”的品格。它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必須重視社會利益,對社會負責。于是,有人提出“公司公民”、“法人人格”概念,認為企業要正確處理自我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尋求有效的途徑使小我與大我達到完美的統一,實現企業的獨立權益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一)企業可持續發展利益觀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的利益觀,就是要達到義和利的統一。義,即公益、社會利益;利,即私益,企業利益。義利統一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 義利共存。公益與私益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客觀地共存于實際生活中。尊重它們所具有的價值,這是市場理性的起碼要求。但是隨著行業市場、利益相關者范圍的逐漸擴大,市場主體對義利的認識由承認各自的合理性走向承認彼此的交互性,即義利共融。

    2 義利共融。為了謀利必須謀義,或者說,利己必先利人。這個原則是由市場經濟和企業的倫理二重性決定的,即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和經營,既具有為己謀利性,也具有為他服務性,為他服務性是為己謀利性實現的前提。

    3 義利共生。這是義利統一的最高層次。在當今時代,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已空前地融為一體。在這個共同體里,任何一個主體都是在與其他主體的相互聯系中生存和發展的。如果人類要繼續生存、發展,就必須保護大家共同的生物圈,而經濟生產的組織者——企業,必須責無旁貸地主動承擔起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只有達到義利共生,企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利益觀的條件

    企業要建立可持續發展利益觀,從內部條件來看,涉及三個方面:(1)需要具有良好的經濟實力,這是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利益觀的物質基礎。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承擔財富創造責任的利益主體,如果沒有能夠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物質條件,就不可能實現對義和利的追求。(2)需要一個既重視物質文明又重視精神文明的行為主體。精神文明是義,物質文明是利,很難想象一個不注重精神文明或倫理道德的行為主體,能夠對義利關系有正確的理解和實踐。(3)需要一套與之相應的內部運行機制??沙掷m發展利益觀作為一種高尚的企業道德理想或精神原則,如果不滲透到企業的行為實踐和行為機制中去,就會淪為空想。

    建立企業可持續發展利益觀,是社會整體道德進步的過程,其間既有企業道德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更有社會道德取向對企業的影響。因此,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利益觀的道德理想,必須有相應的社會條件和環境。其一,需要較為發達的國內市場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其二,需要有一個尊重人權、法律公正、公共信仰程度高的社會環境。市場經濟是一個充滿利益矛盾和沖突的經濟形態,市場主體的內在趨利性往往使其行為自覺、不自覺地走向反面,因此必須建立起各個層面的制度規范和游戲規則。其三,需要通過文化的發展、教育的進步,促成行為主體具有高度自覺的主體意識,既尊重自己的存在,也尊重他人的存在;既關注自己的命運,也關注他人的命運;既維護個體的基本權利利益,又維護社會整體權利利益,并且將社會整體權利利益置于個體權利利益之上。

    (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限度和范圍

    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必須要了解企業能夠承擔的社會責任的限度。企業的基本使命是為社會提品和服務,要完成這一使命,并使企業繼續存在下去,因此為了彌補風險和承擔未來的責任,企業需要最低限度的利潤率。超越這一最低限度,而做某些經濟上不合理和難以支持的事,其結果必然是造成更大的損害,這是社會責任的第一個限度。其次,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必須要考慮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承擔一個企業在某些方面缺乏能力的社會責任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能力限度是社會責任的第二個限度。此外,在社會責任上最重要的限度就是職權的限度。任何人要求職權就要承擔責任,而承擔責任也就必然要求職權,權責是相伴而生的矛盾統一體。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應考慮承擔這種責任所包含的職權對企業來講是否合理,企業是否有這種職權。如果沒有,那就會跨越自身的權限,引發新的社會問題,這也是不負責任的。

    可見,企業既應該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又必須考慮自己承擔社會責任的限度,拒絕承擔超出其能力的社會責任,這種拒絕不僅是為了企業自身的利益,也是對社會負責。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和范圍包括五個方面:

    1 與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責任。主要包括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證產品和加工工藝的安全,以及促進技術進步的責任,等等。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向社會提供安全可靠、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是企業所承擔的最基本的職能。

    2 保持社會穩定的責任。企業要為社會成員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為他們提供就業、生活福利以及工作條件,這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3 履行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責任。企業必須遵守政府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因為法律法規和政策是為了維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制定的,企業是否遵守法律法規和政策,涉及的將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進而也與企業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直接相關。

    4 外部性責任。這主要涉及環境保護、公眾健康與安全、保障人權,以及對媒介、消費者的責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將承擔更多、更廣泛的環境保護責任。企業對媒介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企業要自覺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主動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以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企業還應把滿足消費者需要作為應盡的義務,尊重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加強企業對產品的售后服務,同時擔負起教育、引導消費者的職責。

    5 社會福利性責任。許多企業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主動作出各種善行,如向災區捐款、扶危救困、投資環境保護等,在城市及社區的發展中,主動承擔額外的責任并支持當地的社會教育和文化事業,支持社會福利事業。

    四、強化社會利益觀:政府的重要職責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求,更是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偷漏稅現象嚴重;侵占消費者利益和職工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對企業的投訴和訴訟日益增加;企業自身利益至上,忽視社會利益,野蠻掠奪式開發資源、浪費資源、破壞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大量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表明:其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整體意識淡薄,實際行為被動;其二,監督和約束機制不健全,沒有形成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其三,企業由于規模小、實力弱,造成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不足。對此,亟需政府發揮能動作用,加以解決。

    (一)創造有利于企業追求社會利益的環境

    1 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一方面要依照法律規定規范企業行為,通過制定各種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來限制企業對社會的消極影響;否則,有些“聰明”的企業就會投機取巧,不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對于那些負責任的企業而言,就成了競爭中的不利因素。這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變得“聰明”而不負責任,形成惡性循環。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有必要制定各種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使每一個企業都遵守同一規則,且不容打破。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企業追求社會利益的法治環境。一是政府對企業的宏觀調控和管理必須依法進行,嚴禁有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向企業亂伸手,增加企業不合理負擔;嚴格依法行政,整治行業不正之風。二是營造公平競爭、良性運作的法治環境。嚴格執法,切實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同時對逃避承擔社會責任而造成嚴重后果的企業,給予應有的處罰。

    2 建立積極的競爭環境

    (1)引導正當競爭。市場經濟通過競爭實現對功利目標的追求。競爭求利,這是市場經濟行為,政府的任務是把競爭求利的行為限制在合法、合德的正當軌道上,用規范來約束生產經營者的競爭行為。一是要求堅持以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三結合為本,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安康作為競爭活動的最高目的,而決不允許為一己私利或小集團的狹隘利益損害社會利益,即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二是要求用合法、合德的正當競爭手段實現生產經營者的利益,而不允許采用諸如為實現自己利益不惜置競爭對手于死地的違法違德的手段。故意用生產經營假冒偽劣商品,或搭售強賣,或賄買賄賣,或詆毀他人聲譽的方式獲利都是應該制止的。

    (2)提倡誠實守信。誠實,就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隨意夸大或縮小事實,不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守信,即信守協議,建立自身良好的信譽。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要保證市場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就必須保證人們能夠履行契約,誠實守信。在自利動機驅使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通過契約的形式把與他人的經濟聯系確定下來,各方在互惠互利、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簽訂契約。任何與契約內容密切聯系的欺騙、隱瞞行為和不守信用的違法行為,都將嚴重影響其他簽約人的利益,并嚴重妨礙市場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

    3 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首先負責經濟工作的領導者要帶頭樹立社會責任觀念,并時時、處處宣傳和貫徹社會責任觀念,把社會責任意識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的一切過程和環節之中。這是輿論環境建設的首要內容。二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應充分發揮輿論媒介和消費者協會、工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強社會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以形成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氛圍。對那些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要廣泛宣傳、鼓勵和表揚。三是要創新輿論監督方式,實行媒體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專業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表揚先進與針貶后進相結合。

    (二)培育有利于企業追求社會利益的中介評價機制

    規范和約束企業行為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中介評價機制。迄今為止,我國一直沒有形成由社會評價企業的機制,很多機構是為向企業要錢而做評價,缺乏對于企業是否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評價機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到現在,最缺乏的是信用。由于沒有形成有效的信用評價機制,社會經濟生活中很多違法違章行為大量存在,有些甚至是明目張膽的詐騙、造假行為。只要有市場,就一定要有企業信譽評價機制。但是僅僅寄希望于市場的自然演進來建立完善的企業信譽評價機制是不行的,盡快建立以行政管理為支撐的企業信譽管理體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不少違法企業不怕處罰,就怕曝光,這說明它們已經認識到了企業信譽的無形價值。建立一個完備的企業評價管理體系,社會評價機構應將“曝光”作為一種日常管理手段,并利用互聯網為手段,整合、共享有關企業的信息。這將是一條推進我國企業評價機制建立的捷徑。

    (三)夯實有利于企業追求社會利益的基礎

    1 幫助企業強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意識。政府應幫助企業從自身生存和長遠發展的角度進行戰略思維,追求長期效益,充分認識企業與社會的密切關系,提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意識,在社會中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強化企業自律精神,主動及盡可能多地承擔社會責任。世界范圍內許多知名企業都已非常重視社會責任問題。美國蘭德公司的專家曾用20年的時間跟蹤了世界500家大公司,發現其中百年不衰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再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標,而是同時追求超越利潤的社會目標。它們普遍遵循三條原則:一是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二是共同的價值高于個人價值;三是社會價值高于利潤價值。

    21世紀,市場已進入微利時代,暴利企業越來越少。20世紀把顧客當上帝的經營理念已被現在的“以客為友”的經營理念所取代,不少企業開始由CI(企業形象)策劃轉入CS(用戶滿意)策劃,把企業的經營目的定位于服務,認為企業就是為社會服務的,而利潤則是社會給予的報酬。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企業經營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類共同幸福而進行的活動。所以,企業追求的目標不是利潤、產值和市場占有率,而是為社會、為客戶、為股東創造價值,服務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追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8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經營使命;戰略管理;實施措施

    一、實施以經營使命為指導的戰略管理是企業發展和走向成功的關鍵

    (一)戰略管理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和走向成功的關鍵

    國內外成功的企業,由于制定和實施了正確有效的戰略,均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并提高了市場占有率。有沒有明確的戰略已成為衡量企業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理智的行為。而有的企業由于沒有自身的戰略規劃和戰略目標,一味逐潮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在投資方面,看到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火熱,即投資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主業方面因投資不足,人力分散,目標分散而不能形成或保持優勢,一旦房地產市場冷卻或股市轉為熊市,則大量資金被套牢,企業經營面臨困境。在管理和運行機制方面,不考慮自身的基礎,不著力于加強管理,追求“一股就靈”或某些管理熱潮,費時費力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企業戰略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行動等。

    (二)以經營使命確定企業戰略目標

    企業的經營使命是企業為其經營活動所確立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準則。企業無論有多大,無論以何種紐帶連接在一起,經營使命的一致性是他們連接在一起的基本要求。因此,明確企業的經營使命是進行戰略管理的起點。

    企業的經營使命要考慮自身的事業、面對的顧客、企業的職工和股東等方面的期望,并且通過經營使命使企業領導、職工、顧客和社會公眾都能共享所帶來的機會、方向、宗旨與成就感。因此,它需要明確:一是事業的范圍是什么,在競爭性的市場中應達到何種地位,在顧客、社會公眾中形成什么樣的印象;二是提供給顧客的產品和服務要求,提供給股東的信任,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企業特點、風格、產品和形象;三是組織內部樹立基本信念;四是組織應具有的敏銳性、責任感和實現事業的意志力、能力。

    在實現經營使命過程中要排除無謂干擾,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海爾集團排除家電行業價格戰等影響,堅持品牌戰略,以高質量的產品、優質的服務作為占領市場的基本策略,以技術開發、管理創新、企業內部活力的創造作為維護產品形象的后盾,不僅贏得了顧客,而且確保了企業的盈利,進一步提高了競爭能力。

    二、影響企業戰略管理目標制定與實施的因素分析

    企業能夠利用的經營性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如果采用與競爭對手同樣的方式經營企業,顯然不會產生競爭優勢。所以,企業經營者要通過調查和分析,剖析內在和外在的復雜因素,尋找盈利和虧損的關鍵因素,然后確定正確的戰略。

    (一)行業結構分析――明確市場定位

    1. 產品結構分析。指行業市場上已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產品及其組成。進行產品結構分析,有利于企業集中資源,形成競爭優勢,可以使企業進行明確的市場定位,有針對性地制定產品戰略,并在企業需要向新的領域開發時,能夠針對具體的產品進行論證,對相應的資源進行重新評估和組合。

    2. 顧客偏好和需求分析。企業只有集中注意力鑒別和滿足現在與未來的顧客需求,才可能進一步思考將來市場的競爭。為識別顧客偏好和需求,企業必須識別顧客的群體及特征,通過市場調查、服務過程等手段,掌握、積累和分析顧客的信息,形成完備的顧客信息收集、分析、反饋、轉化、測量和再反饋的系統,同時注意不同顧客群體的不同要求。

    3. 市場進入壁壘分析。高壁壘行業是指那些社會雖有需求,但因為投入大、見效慢、難度高等讓商家望而卻步的行業,低壁壘的行業則相反。如紡織業進入壁壘低,所以不斷有新的紡織企業加入競爭,以至于國家不得不通過壓錠來進行行業結構調整。建筑業也是勞動密集、技術壁壘極低的行業,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時有近1/4的人員進入該行業。市場進入壁壘高低決定了競爭的程度,往往壁壘越低,競爭越激烈,但各行業的市場進入壁壘也不是一成不變,有作為的、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創新,不斷地占領高壁壘領域,引領行業消費潮流。

    4. 行業前景和盈利能力分析。企業除了使用各種競爭手段提高競爭能力及市場份額外,還必須考慮行業整體的發展前景及盈利能力。再好的企業都有可能因為行業的限制而難以獲得高額利潤。行業前景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動態地變化著,現在贏利的行業將來不一定有利可圖。行業前景分析有利于企業采取適當的投資與經營策略,從而規避風險。

    5. 市場競爭程度分析。市場競爭的威脅對所有企業而言時刻存在,產業的競爭不斷地將資本收益率壓低到競爭平衡保底水平,即完全競爭狀態所能獲取的收益。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競爭的焦點如顧客、供應商、企業成本等不斷變化,企業應不斷轉變觀念,適應競爭的不同需要。

    (二)競爭者分析――制定自身的競爭策略

    競爭總是在均衡與非均衡狀態下不斷變化的,即使在壟斷性市場條件下,競爭的威脅也時時存在。每一個競爭者的生存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自身特色,企業所要分析的是經營同類產品的主要競爭力量,他們可能與本企業在細分市場、經營區域有著共同之處,對本企業的經營規模、市場占有率和潛在市場的開發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1. 了解并分析競爭者的經營情況。經營情況包括:競爭者當前經營實力和盈利水平,如經營規模、各細分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市場聲譽、利潤水平;企業的競爭潛力,如組織構架、經營和服務方式、產品質量水準、技術開發能力,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

    2. 了解并分析競爭者的競爭策略。了解競爭者的競爭策略,做到知己知彼,形成自身的戰略構想。第一,總成本領先戰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以規模經濟形成成本優勢,或通過降低成本,實施成本和管理費用的控制,減少生產、服務、銷售與廣告的成本開支,使企業獲得高于產業平均水平的收益,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第二,創新戰略。在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上作出改進和創新,形成產業范圍內所特有的東西。不要完全被動地接受業主指令,要善于將自身更好的想法、更好的設計與業主進行溝通,站在投資者的角度盡量為業主節省開支。第三,目標集聚戰略。主攻特定的顧客群、細分市場或地區市場,集中資源做好一項產品,以達到更高的效率。

    (三)內部資源分析――形成并發揮資源優勢

    企業經營的過程就是資源的運用和調配過程。企業集合了優良的資源并非等于擁有了資源優勢,還要進一步看企業資源的組合方式和運用手段,不僅要考慮到企業有形的資源,還要考慮到無形的資源,包括市場聲譽和企業核心的凝聚力等。

    1. 人力資源分析。企業經營戰略的實施與實現需要由具體的人員來進行,經營層和職工能否接受戰略方案中所提出的創新要求,是否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新思維、素質與技能要求,都會影響到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在制定戰略方案時,最好制定相應的人力資源規劃,進行人力資源的教育與培訓,引入新鮮血液,以此激發企業員工實施戰略的決心。

    2. 技術資源分析。技術是對戰略實施的強大支撐,企業現有技術還要進一步與戰略的要求相對比,找出差距,制定出使企業技術能力提高的計劃。企業在擁有技術優勢的前提下,在制定和實施戰略時,應充分圍繞它并將其有效發揮。

    3. 市場聲譽分析。市場聲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市場聲譽好的企業更能贏得顧客的信任,而聲譽不高的企業應在戰略的制定上考慮通過廣告、公益活動等適當予以提高。對企業聲譽的分析要根據所經營的區域市場分別進行,同時考慮其內在的關聯性。

    (四)企業文化分析――凝聚職工向心力的共有價值體系

    企業文化是影響企業行為的共有價值體系,所要分析的是對戰略的實施有著一定影響的文化特色。一是風險承受度,企業鼓勵員工進取、革新和敢冒風險的程度。二是開放性,企業掌握外界環境變化并及時對這些變化作出反應的程度。三是協作性,員工與企業整體保持一致的程度,而不是只體現出他們的工作類型或專業領域的特殊性。四是對人的關注度,各項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應考慮其結果對人的影響程度,如在多大程度上關心顧客決定著企業對顧客變化了的需求作出反應的速度。

    三、實施以經營使命為指導的企業戰略管理的舉措

    (一)要有觀念的創新和超常的思維方式

    當前部分國有企業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市場適應能力不強,經營手段落后,企業領導沒有真正站在全局、整體的高度作出戰略籌劃,不僅市場的機會把握不住,企業內部的問題也由于找不到突破口而長期得不到解決。因此,企業除要有掌握日常生產經營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經營者外,還應有一批知識廣博、具有超常謀劃能力的人員從事發展策劃工作,從事內外環境的系統分析與研究,推進企業的戰略管理。

    (二)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進行戰略策劃

    對于重大而復雜的問題,系統分析方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通過它可以對根本性問題進行分析比較,提出解決的目標和方案,比較其結果,使系統整體的效果達到最優。運用系統分析時,要考慮內外條件的結合、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結合,并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手段。在目標和方案制定之后,企業有必要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和判斷,以幫助企業決策者選擇行動方案。

    (三)分解細化“戰略”目標為“戰術”目標和實施方案

    要使戰略目標得以實現,必須把戰略分解,從而形成戰術目標和實施方案。使每一個人員都明確自己在戰略中的地位,明確自身的責任。在進行戰略分解時,要考慮階段性目標的確定,各項任務和措施的連貫性,當現有的組織機構不足以承擔戰略管理的任務時,還須對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進行適當調整。在目標確定以后,企業應利用一切條件,動員一切力量實現目標,并在實施過程中對企業內部條件進行組織、協調、改造和提高。

    (四)通過反饋、評價和比較進行目標診斷

    將預定的目標同反饋回來的實施結果進行比較,檢測偏差程度,看其是否符合原定目標和要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處理。其中目標的偏差有可能是實施中的不理想問題,也可能是戰略方案的預測或與變化了的環境不相適應的問題,兩方面的情況都應考慮,出現后者時則應檢驗、修訂和優化原訂方案。如果偏差較大,則需要對戰略方案和總體發展規劃進行重新評價。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的層次越高,企業對戰略管理的需要也越強烈,實施戰略管理成為企業的客觀需要。在國內經濟國際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企業面臨著更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運用戰略管理來發揮企業優勢,捕捉發展時機并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更有必要。

    【主要參考文獻】

    [1] 羅紀寧. 企業戰略轉型中的領導與組織策略集團[J]. 經濟研究,2007,(2).

    [2] 韋樂平.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支撐企業戰略轉型[J]. 電信科學,2007,(1).

    第9篇: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價值鏈;價值增值;價值分享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026-02

    自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研究小組給出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對企業來說存在這樣一些利益群體,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企業就無法生存,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企業存在的目的并非僅為股東服務,在企業的周圍還存在許多關系到企業生存的利益群體,企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隨著企業間競合觀念的不斷深入,價值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不斷加強,如何在價值鏈上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并實現企業間價值增值的分享是我們需深入研究的問題。另外,近年來,業務流程管理、價值鏈作業成本管理等理論不斷發展,通過將這些理論應用于實踐,企業自身創造的價值不斷增加,如何實現企業內部價值增值在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分享也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引言

    傳統觀點認為,股東出資興辦企業,所投入的資本固化為大量的專用性資產,若企業出現財務危機,首先遭受損失的便是專用性資產,其他要素所有者,如債權人、雇員等,由于不承擔資產受損的風險,因而只能成為固定收入者,不屬于企業的剩余索取者,目前,這一傳統觀點已受到質疑。實際上,股東在企業只是承擔有限的風險,而且股東所承擔的這種風險可以普遍通過投資的多樣化來化解,因為他們可以將持有公司股份作為其總投資中一個組成部分。那么剩余風險已經轉移給了經營者、員工、債權人和其他人,所以企業應該為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而不應該僅僅是為股東的利益服務。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考慮,共同分享的利益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利潤,而是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的企業價值增值。企業價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價值鏈上總體價值增值,通過價值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調合作或某個或某幾個企業的貢獻形成的整體鏈條的價值增值。第二階段,目標企業在總體價值增值中的分享。第三階段,目標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增值分享。

    二、價值增值與價值分享

    1.價值增值

    任何組織和個人而言,其存在的目的都是創造價值,但不同的主體對價值增值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對股東而言,價值最大化就是利潤最大化,而對利益相關者而言,價值最大化是實現利益相關者總體價值的最大化。近二十年來,企業的組織管理方式發生轉變,企業間的合作關系正由建立在客戶交易基礎上的關系轉向基于共同利益的協作伙伴關系,價值鏈作為價值鏈條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清晰,可以說價值鏈反映了價值增值的全過程。

    在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按廣義的利益相關者定義,即將目標企業的上下游客戶納入到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范疇,既考慮內部利益相關者又考慮外部利益相關者,則價值增值應以整個價值鏈上的最終產出的交易價格減除價值鏈上所有被消耗資源的交易價格后的差額作為衡量。按狹義的利益相關者定義,只考慮目標企業為內部利益相關者所創造的價值。若一個企業的內部利益相關者僅由股東組成,則企業的價值增值是由扣除了債權人的利息、管理者及員工的工資、繳納給政府的稅金后所剩余的凈利潤所構成,若一個企業的內部利益相關者既包括股東,又包括債權人、管理者、員工及政府等未突破企業邊界的利益相關者,則價值增值的構成應該是凈利潤加上付給這部分利益相關者的那部分價值。

    在這里,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衡量價值增值,與經濟增加值(EVA)評價標準的思路恰好相反,利益相關者所站的角度則是不能只考慮股東的利益,還要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在衡量價值增值時,不僅包括分配給股東的利益,還包括分配給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2.價值分享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的企業,企業價值增值的所有者自然應該是各利益相關者。按照利益相關者在價值鏈上的分布,企業價值增值的分享可以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在價值鏈上各節點企業間分配價值鏈總體增值;第二步,將目標企業所分得的價值鏈增值份額分配給該企業除供應商和客戶之外的利益相關者,這一步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債權人、經營者、職工、政府等。

    價值分享既要體現效率性,又要體現公平性,在價值分配過程中就需要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分配調整。也正是基于此,何傳啟(2001)提出,應該在“按貢獻分配”的基礎上進行“按需要調節”,所謂按需要調節,就是根據社會幸福和社會持續收益發展的需要,對企業分配和國民收益進行調節。

    三、價值鏈上價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

    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考慮,價值增值的衡量分兩個層次:價值鏈上下游企業總體價值增值、目標企業自身價值增值。

    (一)價值鏈上企業價值增值的形成

    1.價值鏈上企業價值增值的形成過程。如果將價值鏈看成一個整體,價值鏈增值顯然應該被定義為:價值鏈最終產出的交易價格(受客戶價值影響)減除價值鏈上所有被消耗資源的交易價格后的差額,由最上游供應商傳遞到目標企業,進而到最終客戶。至于通過此種方式計算的增值額是否是該環節價值增值的真實反映則主要看定價是否合理,這就取決于供求雙方是否站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談判、博弈。另外,如果目標企業通過科學管理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或者目標企業采取差異化戰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并經過談判適當提高價格,則這部分的價值增值歸目標企業自身所有。

    2.價值鏈上企業價值增值的途徑。價值鏈上各企業之間并非一定是一方受益而另一方蒙受損失的零和博弈,通過實施價值鏈管理,改善價值鏈上各企業間的關系,實行價值鏈企業間的聯合運作,常??墒垢鞣骄靡允芤?。而實施價值鏈管理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價值鏈上各企業間的合作。對此,我們需對價值鏈按是否有強勢企業進行分類。如果價值鏈上有強勢企業,我們以該強勢企業作為分析對象,站在該強勢企業的角度上,我們就要考慮對上下游企業采取何種態度會使得自身價值增值最大,如果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壓低上下游企業的單位利潤,提高自身的單位利潤,可能會造成上下游企業不堪重負,從而導致自身規模縮小、銷量下降,得不償失。如果價值鏈上企業地位相當,則采取價值鏈管理,實行價值鏈企業間的聯合運作,必定會帶來價值鏈增值。

    (二)價值鏈上價值增值的分享

    價值鏈上各企業所應分得的價值鏈總體增值的份額大小需要通過各企業間的談判來約定,各企業通過談判力爭該企業產品的售價最高。談判的基本依據是企業對價值鏈增值的貢獻,除此之外,企業在價值鏈上的地位、價值鏈的穩定性以及同行業的平均利潤率都會對企業的談判能力產生影響。

    按貢獻分配可以激發各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是比較合理的一種分配方式。按貢獻分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衡量各企業在價值鏈上的貢獻。為實現某一具體目標相互關聯的一系列作業構成某個流程,所有的業務流程構成了價值鏈。企業創造的價值產生于其自身一系列作業活動中,與某項流程相關的所有作業所創造的增值構成該流程的增值,價值鏈上所有流程中的作業增值總和構成企業的價值鏈總體增值。價值鏈上各節點企業的貢獻即在于通過參與價值鏈上的某些流程創造了部分流程增值,而這部分流程增值額即其對價值鏈總體增值的貢獻額,亦即該節點企業理論上應得到的價值鏈增值分享額。在此基礎上,考慮企業在價值鏈上的地位等因素進行調節,最終得出該企業在價值鏈上應得的分享額。

    四、企業價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

    1.企業價值增值的形成及途徑。企業價值增值來源于價值鏈上分享的價值增值,另外,企業價值增值還取決于自身的運營管理。從開源的角度考慮,企業除了通過市場上的談判來提高產品的價格外,還可以通過技術研發、技術創新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高自身銷售收入。從節流的角度考慮,企業通過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剔除不增值作業,可以有效的降低企業的成本,從而提高企業價值增值額。

    2.企業價值增值的分享。企業價值增值要實現在股東、債權人、管理者、員工、政府等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分享,可以通過企業內部引入市場化機制來實現,通過生產要素的供求調節實現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分享。(1)員工分享額的確定: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可以劃分為各項業務流程,各項業務流程又可以劃分為各項作業,員工可以根據其實際完成的作業數及復雜程度,參考其在市場上的價格確定其分享額。(2)管理者分享額的確定。通過對管理者進行業績評價來實現,業績評價要區分哪些業績是由管理者主觀努力帶來的,哪些是客觀環境帶來的,剔除客觀環境的影響,對管理者的業績給予公平的評價,這一點可以通過與同行業的經營狀況相比較來實現。(3)債權人和政府分享額的確定:通過與企業的談判和博弈實現。

    參考文獻:

    [1]王竹泉,逄詠梅,馬廣林.利益相關者與企業價值增值創造和分享[J].中國會計研究與教育,2006,(1).

    [2]安春娟.企業價值增值分享與報告[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逄詠梅.基于價值鏈的價值剖析與價值分享[R].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06年年會暨第19次理論研討會,2006.

    [4]白云霞,吳聯生.企業契約的利益相關者模型[J].財經論叢,2005,(5).

    [5]吳忠培,施樹.企業理論的發展――從“為股東負責”到“為利益相關者負責”的企業理論[J].經濟問題探索,200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成人综合视频网|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凹凸短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 成人h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免费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软件网站|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