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作風能力建設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
今天,我們高興地迎來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工作組的各位領導和專家。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各位領導和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大家多年來給予**的關心、支持與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幾天來,各位領導和專家不辭辛苦,詳細查閱文件檔案,深入現場檢查指導,認真的態度、嚴謹的作風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剛才,**主任代表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組通報了對我市的復核結果,**廳長等有關領導和專家談了很好的意見,既肯定了成績,又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和要求。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領導和專家們的意見,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以更加扎實的工作,鞏固擴大模范城市創建成果,推動各方面工作再上新臺階。
環境保護是我們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一項事關民生、事關未來、事關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堅持把環保工作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先后出臺實施了一系列加強環境保護、加快生態**建設的政策措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期間,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任務完成**下達的指標。**年,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功能區達標率均為100%。可以說,海澄天藍、山青水秀、空氣清新、宜居宜業的良好生態,已成為**的一大優勢、一大品牌、一筆寶貴的財富。
年初我市召開的黨代會、人代會確立了到**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有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也要有生態環境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以生態**建設為總抓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全面優化生態環境,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社會,爭取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這一金字招牌永留**。
一是加快轉調,大力促進生態建設。始終把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作為生態建設的根本動力,全面優化提升經濟發展結構質量和生態效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鼓勵自主創新,不斷優化**等傳統優勢產業,繼續淘汰電力、水泥等重點行業落后產能。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效優質農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能源結構調整,鼓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
二是加強保護,全面優化生態環境。大力實施“藍天、碧水、青山、綠地”四大生態工程建設,努力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強力推動節能減排和排放治理,加快污水處理廠新改建工程及燃煤電廠脫硫改造、脫硝工程建設,確保盡快發揮減排效益。加強鄉鎮和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積極推動城鄉污水處置一體化。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監測體系。深入開展生態城市、生態小城鎮、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努力改善人居環境。
三是營造優勢,加快發展生態經濟。立足**現有基礎、區域特色和產業特點,抓住**的政策疊加機遇,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培育生態環保型產業。以各類園區為依托,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一批清潔生產示范園區和生態工業園區。加強節約集約用地和集約集中用海,強化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實現生產方式及生活消費方式的低碳化。
四是健全機制,不斷強化生態保障。著眼于構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建設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嚴格目標責任制,把環境保護工作作為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科學發展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環保投入機制,把環保投入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并逐步增加,不斷加大對生態保護、環境公共設施和環?;A能力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嚴格嚴密的工作推進機制,把環境保護的各項工作分解量化,落實到人,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確保環境保護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這些年的發展,得益于國家、省環保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再次表示感謝!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下步工作中,我們將更加積極努力,不斷擴大成果、放大優勢,查擺缺項、彌補不足,推動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打造彰顯**魅力的生態名片,為環保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一、2009年,湖北縣域經濟發展逆勢而上,成績顯著
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結合湖北縣域實際,發揮比較優勢,搶抓危中之機,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為全省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工作重點和重要支撐力量,克難奮進、危中尋機、著力趕超,推動全省縣域經濟繼續保持了提質提速、結構改善、后勁增強、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基礎進一步鞏固,活力進一步顯現,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發展氛圍進一步濃厚,主要經濟指標好于上年、好于年初預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為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為應對危機保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加大工作推動力度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科學判斷縣域經濟形勢,發揮縣域內生型產業發展空間大的優勢,引導縣域堅定發展信心,搶抓發展機遇,努力化危為機。進一步加大工作指導和推動力度,先后在黃岡和荊門召開了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和現場會,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再動員、再部署,清泉書記、鴻忠省長出席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兩次會議對于各地振奮精神、增強信心、加快發展產生了極大的示范和推動作用,全省縣域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氛圍更加濃厚。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縣(市)、園區和企業調研,指導縣域經濟發展。舉辦了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專題研討班,并組織赴湖南、江西、安徽考察縣域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高了推動和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省直各部門以開展“作風建設年”、“能力建設年”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作風,認真協調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2、推進縣域特色產業培育和發展,強化縣域經濟產業支撐
引導各地科學規劃工業園區,鼓勵各地搶抓機遇加大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解決了部分縣市工業園區規劃和建設中的難題。全省縣域工業園區面積不斷擴大,集聚帶動、配套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著力培育壯大特色支柱產業,堅持引導各地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走產業錯位發展、特色發展之路。安排20億元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縣域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以龍頭企業帶動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發揮1億元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支持60個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發展,培育集群領軍企業,加強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集群品牌,以集群發展帶動縣域支柱產業的壯大延伸和完善配套。發揮縣域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即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過百億的縣(市)、一批過50億的園區、一批有很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一批在全國有知名影響的品牌。全省農副食品加工業近幾年保持高速發展,2009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40.4億元,增長53.9%。通過堅持特色、重點扶持,目前大部分縣(市)支柱和特色產業已現雛形,為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加快縣域發展奠定了基礎。
3、推進服務方式創新,著力培育市場主體
一是創新服務企業的方式。全省大企業直通車服務制度的建立,推動解決了包括一批縣域企業在內的企業困難和問題。各縣(市)以本地重點企業為對象,相繼開展了本地直通車服務和“企業服務年”、“千名干部進企業”等活動,全省上下聯動服務企業的工作機制已經建立,服務企業逐步走上經常化、制度化的軌道。二是大力實施“成長工程”。一大批小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075家,比上年凈增1900家。2009年,縣域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發展到1045家,過10億元的企業達到131家。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全民創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促進全民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啟動民間資本,激發民間創業熱情。2009年,全省縣域民間投資達到3697.3億元,增長49.7%,高出全省7.8個百分點;全省新發展私營企業4.41萬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29.4萬戶。四是針對性地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反映最多、困難最大的融資焦點問題。省直相關部門以搭建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平臺為抓手,整合各級財政、銀行、擔保機構的資源,充分發揮省級財政性資金的信用度和省級銀行資金的放大作用,引入再擔保的模式,大大提高擔??偭?。目前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平臺已初具雛形并已收到良好效果,各市、州、縣的擔保機構也都在積極努力,幫助縣域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五是增進銀企間的互相了解,多形式組織銀企對接活動。在2009年第六屆銀企對接會上,20多家銀行共向1291家企業投放和意向投放貸款159億元。同時幫助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拓寬融資渠道,12家縣域重點企業成功登陸主板和中小板,還有一大批縣域骨干企業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造和接受上市報備輔導,準備登陸資本市場。
4、加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
充分利用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積極爭取支持,加大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交通、水利、電信、電網等基礎設施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2009年,縣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426.6億元,增長50.1%,高出全省8.5個百分點。積極推動擴大縣域消費需求,認真落實農機、汽車、摩托車、家電下鄉等政策措施,活躍農村消費市場,切實增強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2009年,全省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3153億元,增長22.2%,高出全省3.2個百分點,對全省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2%。堅持把擴大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組織利用各種經貿洽談會、招商會、展會等平臺,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引進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大項目,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2009年,全省縣域引進到位資金907.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3.4億美元,完成工業投資l834.3億元,增長42.9%,其中在建的億元項目642個,比上年增加230個;完成投資額766.3億元,增長43.4%。提高縣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保護,依法關停了一批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淘汰了部分落后產能,增強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5、創新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堅持開展縣域經濟發展年度綜合考核評價工作,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對縣(市)領導干部重要考察內容,進一步強化激勵措施,健全激勵機制。修改完善了縣域經濟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和辦法,使評價體系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實際,更好地發揮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引導縣域廣大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事業觀和工作觀。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清理下放省級行政審批項目,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充分調動和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二、2010年,在新的起點上發展湖北縣域經濟
2010年,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主三化”方針,大力推進“工業興縣(市)”戰略,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求發展,以調整結構為主線,以自主創新為中心環節,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實現全省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重點要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1、增強緊迫感,圍繞壯大縣域經濟,加快調整結構
近年來,湖北省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但是,發展不夠仍然是湖北省縣域最大的實際,縣域經濟仍然是我們的“短腿”。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全省縣域跨越式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氛圍前所未有、勢頭前所未有,壓力和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要進一步發揮縣域經濟的比較優勢,一手抓壯大縣域經濟規模,一手抓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在提升總量中促進轉變、在轉變中加快發展。要處理好調整結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沒有總量規模,就沒有調整的基礎、轉變的空間;不調整結構,現有優勢將會逐漸喪失,環境資源也難以支撐,就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把促轉變與謀發展統一起來,增強轉變發展方式的主動性;把調整結構與擴大總量統一起來,增強轉變發展方式的協調性;要調整投資結構,自覺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推進企業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引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加強管理和技術創新,加快技術改造,推進節能減排,大力開拓市場,提升企業競爭力。通過調結構轉方式,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2、進一步突出工業主導地位,以工業化引領和支撐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一主三化”,關鍵是工業化。工業是縣域經濟的首要支撐,是發展的“第一產業”,工業強則縣域經濟強。今年我省表彰的縣域經濟發展二十強,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工業規??偭看?依靠工業帶動了本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大力實施“工業興縣(市)”戰略,把推進工業化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和重中之重,狠抓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和企業培育,把抓發展的主要精力向工業集中,保障發展的資源向工業匯集,促進發展的政策向工業傾斜,通過加快工業化進程,支撐和引領縣域經濟發展。要用現代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推動縣域工業化與現代農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充分發揮縣域農產品、勞動力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推進“四個一批”工程,有重點地培植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鎮化水平主要取決于縣域經濟,尤其是縣域工業的發展水平。要大力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堅持產業興鎮,把產業發展、園區建設與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建設,以城鎮建設推動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3、進一步加大優勢產業培育力度,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的競爭力
一是要找準特色定位。優勢源于特色,特色就是優勢??h域情況各不相同,要根據自身的區位特點、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環境條件,因地制宜求發展,找準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形成自身的經濟特色,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二是要抓好園區建設。工業園區是產業聚集的有效平臺和載體,有利于實現資源集約、要素集聚。要著力提升工業園區產業集聚、項目集群能力,努力打造一批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工業園區。切實搞好園區規劃,合理確定園區空間布局、功能配套,不斷改善園區基礎設施條件,切實做到高起點謀劃、高水平發展,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要根據園區產業特點和企業需求,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建立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
三是要大力發展產業集群。用好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一批成長型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競爭力,打造一批百億元和千億元產業集群與產業基地。要重視培育集群領軍企業,通過引進龍頭骨干企業,推動集群內企業的重組聯合。著力打造集群品牌,推進產業集群技術進步和共性技術攻關,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突破集群發展的薄弱環節,圍繞集群壯大與升級,完善產業鏈和服務鏈。推動集群內服務體系建設,搭建物流、展示、融資擔保等公共平臺,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
四是要大力培育精品名牌。精品名牌是縣域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要強化質量管理,加強產品質量體系建設,實施品牌培育工程,以品牌建設提升產業優勢。
4、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市場主體
一是高起點承接產業轉移。要搞好項目策劃,充分利用縣域工業、農業、旅游等方面的優勢,吸引投資者進行整體開發。把吸引投資者并購重組與產權制度改革結合起來,瞄準國際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尋求戰略合作,不斷培育壯大縣域優勢骨干企業。推出一批成長性強的產業集群,與產業的鏈條式轉移相對接,吸引沿海整體性的產業鏈及企業集群的轉移,促進產業和生產要素更大規模、更高質量向縣域轉移。
二是要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堅持綜合性招商與專題性招商相結合,既要以大型經貿活動為依托開展招商引資,又要鼓勵各地各行業開展專業性、經常性、小規模的招商活動,積極開展委托招商、招商、以商招商。強化產業鏈招商、產業集群招商,延伸和壯大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在招商引資活動中,既要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又要發揮中介機構的橋梁作用,積極探索市場化、專業化的運作方式,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資激勵機制,重獎有功人員,充分調動各類人員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加強對引進項目的跟蹤服務,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各種問題,完善配套設施,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促使項目盡快落地見效。
三是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實施“市場主體增量行動”,進一步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拓寬準入領域,激發創業熱情,釋放創業能量,放手、放心、放膽發展民營經濟。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圍繞一批小企業成長為規模以上企業,一批規模中小企業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的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小進規”工作目標考核,加強跟蹤督辦和檢查考核,完善激勵機制。著力培育大企業,用好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扶持縣域重點企業加快發展。大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來湖北省投資興業,培育一批行業的龍頭和“旗艦”企業。抓住有利時機,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培育發展一批技術先進、核心競爭力強、主業優勢明顯的大企業大集團,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5、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一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清理行政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充分激活、發揮縣市自身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縣域經濟自主發展能力。
二是加強工作指導。加強調查研究,高度關注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時研究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對策措施。加強分類指導,認真總結推廣各地加快發展的典型經驗,以點帶面,推動發展。結合“十二五”規劃的制定,認真分析研究縣情、市情,科學制定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完善發展思路,引導科學發展。
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今年,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將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增加到30億元。各地、各部門都要結合各自實際和職能,完善和創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同時,要認真落實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檢查督辦,切實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基層、落到實處,轉化為生產力。
四是加大縣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h域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服務業資源比較匱乏。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建立以公共服務為引導、公益服務為基礎、商業服務為支撐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創業輔導、融資擔保、技術創新、信用評價、人才培訓、信息咨詢、法律咨詢等服務體系和服務平臺建設。特別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大對擔保機構的扶持力度,充實資本金,做大擔保平臺,增強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積極推動建立銀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拓寬縣域企業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