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衛生經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據廣州日報11月19日報道金融海嘯、跨國公司裁員,讓瞄準外企的名校尖子生亂了陣腳。在一次次被用人單位招聘“調戲”后,他們發現還是被稱為“國考”的公務員考試靠譜。然而,百萬雄師都想擠過獨木橋談何容易,除少數幸運兒,更多人充當了“公務員考試的分母”,他們自嘲是“國考炮灰”。
何謂炮灰?按報道主人公周悅的話,“炮灰的意思就是做無用功,陪著冠軍跑的人。”據相關部門統計,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網上報名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超過了104萬,而最終能捧上“金飯碗”的僅僅13566人,也就是說,有超過100萬人將成為“炮灰”,淘汰率高達98.7%。由此可見,“炮灰”之說,盡管有些悲情,客觀上卻是一種實情。
“炮灰”一說的流行,反映了大學生求職的悲愴與無奈。按理說,公務員考試只是眾多就業渠道中的一條,但由于公務員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提高,以及具有戶口、福利等安定職業的關鍵要素,這幾年公務員考試一直都是求職熱點,報考人數猶如芝麻開花,以至于今年中國殘疾人組織建設崗位供需比達到4584∶1,奪得第一。在這種情況下,想通過公務員考試實現就業簡直是“華山一條道”,考上公務員無異于中了彩票。
“炮灰”一詞,還暗示了一種渴望就業的焦慮情緒。就業問題原本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老大難問題,今年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可謂難上加難。一方面,企業在校園的招聘需求大幅縮水,有些公司的校園宣講會成為“形象宣傳會”;而另一方面,今年畢業生總數將超過600萬,廣東省高校畢業生超過33萬人,比去年上升4萬人,如果再加上省外大學畢業生,將超過50萬人在粵“找飯碗”。在僧多粥少的求職環境下,畢業生們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而公務員考試只是在“就業無門”彷徨無助的時刻緊緊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采用微生物來凈化工業以及生活污水成本最低,而且非常簡單,凈化效果非常出色,具體有下面幾種方法:
1厭氧處理法
厭氧微生物可以在無氧環境下生存,那么將這些微生物置入廢水中,就能夠讓廢水中存在的有機物分解成CO2和CH4等物質。具體過程大概經過三個步驟:第一,水解發酵。這個環節主要是廢水中的有機物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較為簡單的有機物,比如纖維物質在厭氧菌的作用下轉化成蛋白質以及糖類等,然后再進一步轉換成脂類以及氨基酸等物質,接著進行轉換就能夠轉變成脂肪酸和甘油等物質。接著添加一些產酸菌,就能夠將這些物質進一步轉換成乙酸、丁酸以及醇類物質。參與這些發酵活動的微生物包括了擬桿菌屬、真細菌以及雙歧桿菌等厭氧微生物。第二,轉化成乙酸或者氫氣環節。這主要是利用產氫產酸菌將第一階段中間衍生物如丙酸和丁酸和各種醇類等進行轉換,形成乙酸和氫氣,同時伴隨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第三,轉化成甲烷。在這個階段主要是運用產甲烷菌將第二階段生成的乙酸、氫氣以及二氧化碳進行發酵反應轉化成甲烷。其具體的處理方法包括了厭氧接觸法、升流式厭氧污泥層反應器以及生物膜等方法。
2好氧處理法
這種方法就是將好氧微生物放置在擁有大量氧環境下,使之快速繁殖,然后通過好氧微生物對污水中的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從而轉化成二氧化碳以及水和硝酸鹽等物質,這樣就能夠實現對污水的凈化。目前這種方法比較簡單,而且靈活性較強,比如有活性污泥法以及生物轉盤法等。
二對固體垃圾進行微生物發酵
轉化成肥料對于固體垃圾的處理,可以在這些固體廢物中置入大量的嗜熱的微生物以及硝化細菌、纖維分解微生物等,然后再為這些微生物的快速生長提供一定的環境,并能夠促進微生物反饋回路的形成。比如對于部分中溫微生物,如果溫度升高或者不能夠適應該種微生物生長時,就能夠變成負反饋機制,此時會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然后嗜熱微生物的在高熱環境下活性增強,于是又再次形成正反饋回路,也就是高溫微生物的數量快速增長會讓溫度出現升高,但是如果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同樣也會對嗜熱菌構成負面影響,于是嗜熱菌的數量增長就會變緩,最終讓這個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根據最新對不同微生物的研究表明,白腐真菌能夠很好的分解含苯有毒污染物,所以注意這類真菌的培養則能夠很好的分解固體垃圾。
三運用微生物對廢氣進行凈化
微生物也能夠對廢氣進行凈化,對此第一,要對廢氣進行液相轉換,然后通過液相環境置入微生物從而實現對廢氣進行降解,其中產生的代謝物則能夠進入到液相環境中,部分可以作為細胞代謝能源,另一部分比如二氧化碳被析出。比如通過微生物凈化二甲苯就可以在室溫環境下進行,其中廢氣含有二甲苯的濃度達到了每立方米為250mg~2500mg之間,氣流量則為每小時100L~400L,廢氣在空塔中的時間為28s~83s,該塔的阻力將為12.8Pa~40.9Pa之間,根據實驗結果得出,該生物膜填料塔在處理含有二甲苯的廢氣具有良好的效果,總有效去除率達到了90%以上。
四固定化微生物處理技術的應用
論文摘要:本文圍繞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理論,結合云南省曲靖市區域創新等方面的成功實踐,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構建了曲靖市區域創新系統的總體模型,并進一步提出了構建四大集成創新子系統(區域宏微觀科技管理集成子系統;區域農業創新集成子系統;區域民營企業創新集成子系統;工業創新集成子系統)是建立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支撐。然后通過理論歸納,將支撐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四大創新集成體系進行了邏輯化、系統化、模式化的提升,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各集成體系運行的對策措施,使該體系的建設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0引言
當代經濟出現的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和區域化等特征,使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此新的時代背景中,區域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和區域經濟參與競爭優勢的重要標志,而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已經成為各區域實現新世紀快速發展的戰略選擇。因此,深入研究和認識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對于加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指導地方技術創新工作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擬以云南省曲靖市為考察對象,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理論作一探討。
1.曲靖市區域創新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高校數量小,科技實力不足,創新人才資源少曲靖市基本,全日制學校中有師范學院1所、職業技術學院1所、中專7所、高完中52所、初級中學203所、完全小學1887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2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幼兒園328所、教師進修學校9所。與其他省份相比,科教實力不足,這嚴重制約了曲靖市知識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區域創新系統需要的創新人才總量不足。另外,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不能適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內的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這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環保產業、新能源技術等高技術領域的人才緊缺,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復合型人才缺乏。同時,人才結構不合理也影響了專利類創新成果產出指標的提高,許多科研成果是科技人員為職稱評定而作,完全脫離市場需求。
1.2曲靖市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環境不完善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離不開創新環境的支持,目前曲靖市創新環境的建設還不完善,具體表現為:①區域創新的文化環境和氛圍還不濃厚,近年來,曲靖市大力發展區域創新體系,但曲靖區域創新文化氛圍還不夠濃厚,容忍失敗、鼓勵創新的精神尚未被普遍接受,創新要素各方未能在合作創新上達成共識。②區域創新系統的政策支持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政府科技管理的‘’部門分割”還存在,全市科技資源配置分散、重復和浪費,不能形成科技合力,難以開展科技攻關。科技局和其他承擔科技管理的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在創新活動組織、創新資源配置和創新制度建設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和協同機制,難以達到綜合集成的效果。政府對科技創新管理的職能定位不夠明確,計劃管理痕跡較重,行政直接管理、控制、千預過多,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關系尚未建立。
1.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高,創新主體地位未完全確立企業作為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執行主體”,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導力量,在區域創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一些大中型企業對創新的動力不強,一些規模較大的私企或者出于發展時期,或者由于所有者或經營者缺乏相應的素質和長遠的眼光而沒有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從而失去對創新的動力。企業在創新投入方面沒有起到主導作用。這些企業多數還沒有建立起研究與開發機構,企業的科技人員素質不高,即使是已建立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其整體開發能力與專業化的科研院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其中仍有部門不能有效進行技術開發,重要靠從國外引進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差,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開發不夠。由于企業的知識基礎與技術能力有限,阻礙企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導致一些企業深陷夕陽產業而無法自拔,失去持續發展能力。
2曲靖市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對策建議
2.1完善創新環境,為區域創新提供有力保障一個地區的創新能力不僅來自于企業和研究機構內在活力的增加,更來自于良好的創新環境,包括科研、科研活動、科技產業化保障等基礎設施的硬環境,也包括制度、社會文化、法規政策環境等方面的軟環境,以及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培育和建設完善的創新環境,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作用,把地區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局部優化的產業化環境。
〔關鍵詞〕doaj;經濟學類;oa期刊;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8-0127-05
2.5出版頻率
由表6可以看出,196種經濟學類oa期刊的出版頻率很廣,最主要的出版周期為半年刊,占到總期刊數的39.8%,其次為季刊和一年出版3期的,分別占到17.35%和11.73%,一年出版5期及5期以上的合起來只有9種,加上年刊的9種,加起來也才占總期刊數的9.18%,但是出版不固定和不清楚的卻有一定的數量,分別為24種和19種,二者共占到總期刊數的21.93%。及時出版應該是oa期刊的一大特點,所以經濟學類oa期刊的出版能力還是比較薄弱,有待進一步提高。
2.6學術水平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指期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數的比值。jcr是用來評價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的指標,包括有: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及即年指標,其中影響因子被認為是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最重要指標,反映了期刊近期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國際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越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就越大,該刊的學術質量也越高[4]。對2011年jcr的321種經濟學類期刊仔細統計,發現196種經濟學類oa期刊只有7種被收錄,也就是說只有7種有影響因子,見表7。
3討論
3.1關于經濟學類oa期刊資源建設發展差異
本文對doaj經濟類oa期刊的數量、國別、語種出版、學術水平等方面做了調查統計及分析,明顯看出,參與oa的經濟類期刊形成了全球的發展趨勢,但是發展嚴重不平衡,發達國家無論在數量、語種、學術影響力等方面均占優勢,這與發達國家紛紛制定政策支持開放存取運動密切相關,如:2007年初歐盟理事會第七框架計劃共同決議中的開放獲取的強制性命令,英國各大學支持歐盟的開放獲取強制性命令[5],而美國在2007年末,國會和總統就敦促美國衛生研究院(nih)(nih是全世界最大的綜合類科研資助機構,早在2005年就一直倡導并采取措施促進開放存取的發展)為nih資助的研究采用的oa強制性規定等等[6]。不過在發展中國家,巴西、智利的經濟類oa期刊發展位居前列,甚至大大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這與巴西、智利開展oa運動較早分不開,早在1997年,科技在線圖書館(the 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scielo)就在巴西成立,其中收錄的oaj主要來自于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scielo是一種合作性網上電子出版模式,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開放存取期刊運動的典型例子,各個scielo成員國的開放存取期刊數量不等,差別較大,位居前兩位的就是巴西和智利,2006年時候,最多的巴西有148種,其次是智利,有56種[7]。
3.2關于經濟學類oa期刊的出版語言、出版能力和學術影響力在出版語言方面,英語使用的最多。在當今國際交往中,英語使用廣泛,基本上算作世界性的語言,而經濟類oa期刊是一種全球共享的期刊,其出版機構不可能為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提供專門用本國語言書寫的版本,一般只能提供一種或幾種語言,所以非英語國家采用英語出版期刊就成為目前國際期刊發展的潮流,也便于其他國家研究人員使用。經濟類oa期刊的出版能力和學術影響力都不高,特別相對于自然科學類oa期刊更是顯得較低,這些都需要進一步促進和發展經濟類oa期刊的發展。早在2008年,沈坤就在他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從事經濟學的用戶選擇oa這樣的網絡出版方式相對比較低,在開放存取建議中呼吁要發展經濟類學科oa期刊[8]。所以我們要支持經濟類oa期刊,提高社會各界對經濟類oa期刊的認可度,擴大經濟類oa期刊整理,建立穩定有效的經濟類oa期刊的出版機制,從而增強經濟類oa期刊對科研人員的吸引力,使經濟類oa期刊的發展能夠更上一個臺階。
3.3關于經濟類oa期刊在中國的發展
經濟類oa期刊作為一種全新的學術交流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但是作為金磚五國的我國卻發展遲緩,整體水平和世界先進水平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doaj上收錄的經濟類oa期刊只有一種,是中國澳門
學工商管理學院出版的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回溯年代可以到1998年,出版頻率從最初的一年1期到目前的一年3期,發展更新還是比較快速的,但是出版語言卻只有英語1種,符合國際期刊發展趨勢,不過沒有再同時提供漢語語言出版,我覺得有點欠缺。我國在2006年10月了科學數據開放存取政策[9],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出臺關于開放存取的相關政策的規定,所以我國開放存取發展緩慢,而且社會各界關于開放存取的相關意識還比較薄弱,在王應寬對中國大陸各個學科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的調查顯示,94.5%的被調查者對開放存取期刊不了解[10]。據blackwell期刊價格指數顯示,1990-2000年,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價格的漲幅高達185.9%[4],訂閱期刊價格大幅上漲,如果經濟類oa期刊推廣,必將節約經濟類學術期刊主要定購者—經濟類院系資料室和圖書館的開支,特別是經濟類外文期刊越來越昂貴,昂貴的訂購使用費已成為學術成果有效交流的一大障礙,推廣經濟類oa期刊的發展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經濟類oa期刊作為一種在線免費取閱,發表付費,經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它的出現也是對傳統經濟類學術期刊的挑戰。因此,作為一個經濟信息情報工作人員,推廣傳播經濟類oa期刊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促進和發展經濟類oa資源建設,與世界接軌,讓我國經濟類學術期刊盡快走向國際化。
4結論
oa運動開展十多年,經濟類oa期刊的資源建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還存在很多不足,經濟類oa資源總體數量和質量均不高,這都需要每位經濟學類科研工作者對oa態度的轉變,支持oa,同時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對于我國來說,如何提高國內開放存取經濟論文的認可度,建立有效評價機制和制定相關政策更是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增強:第一,加大對經濟類oa資源的搜尋、整理、推廣等活動。第二,合理采取經濟類oa期刊的經濟機制,如廣告、出版費、訂購費、電子商務等。第三,建立一定的經濟類oa期刊的質量控制機制,如稿件提交、出版前期審稿、出版中期格式規范、出版后期的質量評價等。第四,根據我國的國情,盡快制定支持經濟類oa期刊資源建設的相關政策。
參考文獻
[1]沈鷗.doaj醫學oa期刊的統計與分析[j].圖書館界,2009,(4):62-65.
[2]朱連花,孫濟慶.開放存取期刊現狀研究——以doaj為例[j].現代情報,2012,(6):39-42.
[3]doaj[db/ol].http:∥doaj.org/,2012-10-22.
[4]胡德華.開放存取期刊質量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6:3-4,19-20.
[5]李秀娟.國內外開放存取實踐現狀分析[j].情報探索,2010,(8):70-72.
[6]萬麗娟,劉丹丹.國外實現開放存取可持續發展的舉措[j].圖書館學研究,2011,(8):90-94.
[7]劉海霞,等.scielo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存取期刊建設的啟示[j].圖書館建設,2006,(5):58-59.
[8]沈坤,黃永清.現階段國內用戶對oa資源認同度的調查與分析——以南京高校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2):2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