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士品管圈匯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品管圈;接手術患者時間;護理管理
接手術患者在病區滯留即手術室人員到達病區至接到手術患者離開病區的時間延長。擇期手術能否及時開始,取決于病房護士在接到手術室通知后能否盡快將患者送至手術間[1],時間的延長可直接影響手術室資源利用率和醫生的工作效率。減少因接患者延遲造成的時間消耗,能夠提高手術間的利用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2日~8月17日在我科住院手術患者72例為對照組(活動前),選擇2013年10月21日~11月16日住院手術患者84例為觀察組(活動后),對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兩組接手術患者在病區逗留時間超過7min的事件進行比較分析。
1.2品管圈活動實施方法
1.2.1組圈 我科遵循自愿參加原則,鼓勵年輕護士參與質量控制,由8名護士組成QCC小組,年齡24~40歲,平均年齡30歲;本科4名,大專4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6名,護士1名。選出圈長1名,輔導員1名(由護士長擔任),確定圈名為生命圈,制定圈徽,圈名意義:"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1.2.2主題確定 依據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評價結果,最終以"降低接手術患者在病區滯留率為主題開展品管圈活動。
1.2.3現狀把握 按接手術患者流程設計查檢表調查7月22日~8月17日在我科住院手術患者72例術前接手術患者在病區逗留時間,凡超過7min的納入滯留事件,統計出47例滯留事件,滯留率65.28%。
1.2.4原因分析 根據查檢表,運用頭腦風暴,全體圈員進行討論,用魚骨圖進行原因分析,并用柏拉圖進行了真因驗證,得出接手術患者在病區滯留的原因以患者血壓高、資料不全、手術標記未做為主。
1.2.5目標設定 根據現況值,結合圈員的工作年資和學歷等方面的因素,在客觀評估圈能力的基礎上,針對原因及優化重點的分析,將此次流程優化的目標設定為術前接患者在病區滯留發生率由65.28%下降至29.17%。
1.2.6對策擬定 針對優化重點,使用頭腦風暴及綜合評價等方法,制定各種對策后根據對策的可行性、經濟性及圈能力進行評分,最終擬定了以下優化對策,并按先后順序分步驟實施。
1.2.6.1加強患者血壓管理 手術患者入院時詳細詢問病史,關注既往用藥情況,測量血壓,異常值及時匯報;高血壓患者遵醫囑每天監測血壓并記錄;加強用藥指導,按時給藥,看服下肚;將手術患者臨接時測量血壓改為手術前一天、術日晨6:00常規測量血壓,如有異常及時匯報處理,可以避免患者因精神緊張而引起血壓升高。
1.2.6.2加強患者宣教與心理護理 修訂入院及術前健康教育處方;強調術前個人準備與資料準備齊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從性,強化術前個人及物品準備宣教;
1.2.6.3加強術前資料準備完善 手術前一日責任護士查點所有術前資料、用物,發現不全,及時完善,每班查對、班班交接;及時登記、分發影像資料;化驗結果資料及時夾入病歷;如無化驗報告,查詢電腦,已有結果者需及時打印報告并放入病歷;手術日晨,由大夜班護士將當日手術患者的術前用藥逐個核對、準備好,同病歷一起放置在固定地方,方便拿取,避免忙中出錯。
1.2.6.4加強術前手術標記查對 手術前一日責任護士查點手術標記情況,發現無標記,及時匯報醫生,提醒標識;小夜班、大夜班每班查對、班班交接,及早發現未行手術標識的患者,及時補救。
2結果
2.1接手術患者在病區滯留次數明顯降低對策實施后,查檢統計2013年10月21日~11月16日住院手術患者84例,術前接患者在病區逗留時間超過7min的滯留事件20例,滯留率由65.28%下降至23.81%。
2.2兩組術前接手術患者在病區滯留率比較,見表1。
2.3觀察組目標達成率與進步率本次品管圈活動的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23.81-65.28)/(29.17-65.28)×100%]=114.84%,說明此次品管圈活動所采取的措施有效,進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65.28-23.81)/65.28×100%]=63.53%。
2.4通過對比分析此次活動的查檢數據記錄發現,造成接臺手術送患者時間延誤的各主要原因的發生率明顯下降,見表2所示,表明醫護人員對接手術患者的時間意識增強,術前準備質量及工作效率也明顯提高。
3討論
3.1品管圈活動明顯降低接手術患者在病區滯留率本次活動中,每位圈員遵循步驟,開動頭腦風暴,查找要因,制定對策并實施,最終使術前接手術患者在病區滯留率由65.28%降至23.81%,結果有顯著差異(P
3.2品管圈活動提升了圈內成員的綜合能力年輕護理人員從完全不了解到最終掌握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其責任心、溝通協調的能力以及對服務質量的認識、優化服務流程的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3.3品管圈活動促進護理流程標準化護理服務的流程管理直接針對那些不方便患者的環節,打破、縮減那些不必要的環節,重建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
3.4存在不足與今后努力方向品管圈活動在本科開展時間不長,部分圈員對相關理論知識掌握不全;管理工具的應用還不熟練;年輕護士在分析、處理問題方面能力不強,因此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將重點加強手術患者的宣教和心理護理,采取干預,進一步降低接手術患者在病區滯留率。
【摘要】醫院自2012年7月引入品管圈,于2013年5月第一期10個圈結題,取得成績有:質量意識深入人心,職工能力得到提高,工作質量持續改進等。總結了工作開展經驗,包括健全組織,上下聯動;完善制度,獎懲分明;多渠道學習,培訓到位;覆蓋面廣,實現全面質量提升;慎重選題,結合醫院特點,緊密聯系評審等。
關鍵詞 品管圈;精神專科醫院;質量文化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Quality Culture Development/SUN Xiuli,LI Jiaxun,WEN Huiying,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04-06
AbstractSince July 2012 the introduc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and the complete of the first ten circles in May 2013, the achievements included quality consciousness gained; increased workers capac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working quality.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included a sound organization with from top to bottom linkag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with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multi-channel learning with full training; all coverage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ement; careful topics chosen with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nd assessment of the IIIA hospital.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Psychiatric Hospital;Quality Culture
First?author’s addressPsychiatric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Baoding, Hebei,071000, China
“小圈圈,有了大作為。”品管圈活動實施以來,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的員工常常這樣感慨。“小圈圈”即“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1],是指工作性質相似或相關的人員,本著自動自發精神,共同組成一個圈,運用品管手法,對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存在的問題進行計劃確認和處置,提高了員工參與管理的意識和工作能力,最終提高了工作質量[2-6]。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逐步形成“改進質量,人人有責”的醫院質量文化。
1過程概述
為進一步加強醫院質量管理工作,推進質量管理科學化進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中心自2012年7月引入品管圈,2013年5月第一階段(第一期)活動結題,目前進入第二階段(第二期)。
第一階段為探索嘗試階段,時間為2012年7月~2013年5月,共建立10個品管圈。其目標是:引入品管圈工具、學習規范手法、醫護技及行政重點科室試點開展。
第二階段為總結推廣階段,時間為2013年6月~12月,在第一期10個圈的基礎上推廣至20個圈。其目標是:適當提高解決問題的難度、培養院級輔導員。
2取得成績
2.1質量意識深入人心
品管圈的實施改變了過去領導分配任務的模式,使質量意識深入人心,質量文化建設進入嶄新階段。以往改進工作質量是上級領導的事情,基層一線員工習慣于醫院自上而下的指揮和命令,缺少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品管圈活動開展以來,每個圈員都成為活動主體,積極發現問題并著手解決,逐步建立了自下而上的質量改善模式。品管圈活動讓人人來管事、事事有人管,聚合眾人心智,使一線員工以主人公姿態為醫院發展獻計獻策;圈員樹立了正確觀念,能明確區分人員權責并充分授權,善用流程管理改善問題;建立了“改進質量,人人有責”的醫院質量文化,使全體成員在文化感召下努力進取。
2.2職工能力得到提高
品管圈活動給基層職工提供了工作主動權,增強了其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升了運用改善手法和工具科學分析問題、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科室活力,提升了團隊士氣。員工的潛能得到發掘,能力得到提高。活動過程中,圈長需要與品管圈推進組溝通,與督導溝通,與科室領導溝通,還需要調動圈員的積極性,增強圈員交流溝通能力,為圈員樹立自信心,同時為培養醫院管理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礎。一位總務處的年輕圈員這樣形容,“品管圈活動改變了死氣沉沉的工作,讓我學會了發現問題,學會了怎么去解決問題,學會了很多使用電腦的技巧,學會了如何在眾人面前表達觀點。第一期我是優秀圈員,第二期我要力爭當圈長,以后我還要做院級輔導員”。
2.3工作質量持續改進
第一期10個圈的活動主題緊緊圍繞工作實際,以持續改進為目標,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實際。如提高患者健康宣教知曉率、降低輸液不良事件發生率、縮短生化標本周轉時間等,從實施效果來看,對策實施后較實施前均有明顯改進,達到了預期目標。第一期活動結題后,將優秀成果由相關職能部門在院內推廣,促使醫院整體工作質量得以改進和提高。
3經驗
3.1健全組織,上下聯動
醫院成立品管圈活動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由質控辦牽頭,院辦、醫務處、護理部等部門全力配合,形成醫院統一領導、處室各負其責、職工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同時將制度落實、現場推進、媒體宣傳、院內輔導等逐一落實到個人。活動過程中,強化了不同科室的溝通、交流與配合能力,營造了和諧融洽、上下通暢的工作氛圍。
3.2完善制度,獎懲分明
第一期品管圈啟動時下發《品管圈活動實施方案》,第二期動員階段總結第一期經驗和教訓,借鑒兄弟醫院做法,制定《第二期品管圈活動實施方案》。將職工責任與獎勵機制有效結合,充分發揮團隊意識,強化職工責任意識。在品管圈推行過程中,醫院利用獎金、職務、職稱、職業發展等多種激勵形式,形成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在總結第一期品管圈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激勵措施增加以下內容:(1)與晉職、評優掛鉤;(2)護士長等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本年度品管圈活動列入年度考核內容及評優條件之一;(3)科室開展品管圈活動情況列入年度考核內容及評優條件之一;(4)在職稱晉升、崗位聘用時,將參加品管圈活動列為加分項;(5)同等條件下,優秀品管圈活動成員,優先推薦。每圈主題審核通過后獎勵啟動資金,結題審核通過獎勵結題獎,結題考核設一、二、三等獎,評選優秀圈長、優秀圈員并分別給予一定獎勵。
3.3多渠道學習,培訓到位
在第一期品管圈實施過程中,學習培訓貫穿始終全稱。組織了3次外出學習,引入品管圈理念及推行模式;組織了4次全員集中培訓,普及質量管理和品管圈相關知識;邀請咨詢公司指導老師進行了9次專題培訓,對品管圈進行“一對一”課桌式輔導,保障了品管圈的準確、規范和高效率開展。第二期品管圈活動伊始,為打造更好的團隊,促使大家形成良好團隊意識,開展了拓展訓練。培訓以院內督導、優秀輔導員、優秀圈長為主,在開題匯報、期中成果匯報、期末成果匯報等關鍵環節邀請咨詢老師協助把關。這樣既鍛煉了職工的輔導能力,培養了其質量意識的自主性,又節省了資金。關鍵節點由咨詢老師把關還保證了品管圈開展質量。
3.4覆蓋面廣,實現全面質量提升
多數醫院的品管圈活動局限于護理團隊。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旨在利用品管圈活動全面提升醫院質量管理水平。第一期10個圈包含醫療圈2個、醫技圈2個、護理圈5個、后勤圈1個,分別覆蓋一線、二線和三線科室,圈員人數占在職職工總數的1/6,主題涵蓋護理、醫療、藥劑、后勤等,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3.5慎重選題,緊密聯系評審
如何將品管圈更好地與醫院實際工作結合是一個新課題,以往
參考文獻及外聘輔導老師均沒有太多涉及精神科的品管圈經驗。在頭腦風暴、圈員投票、與相關職能科室共同探討、緊密聯系《三級精神病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1版)》的基礎上,第一期活動選擇了降低開放病房安定類藥物使用率、提高住院患者衛生合格率、提高出院患者復診率、降低護理記錄單書寫不合格率等基于精神專科特點的主題;第二期活動涉及縮短患者約束保護時間、提高孤獨癥患兒家長輔助治療操作正確率等主題。
3.6需繼續探索的問題
有的醫院在前期推行品管圈活動中投入了較多精力,但隨著時間推移,員工熱情降低,醫院品管圈領導小組督導力度下降,造成品管圈質量下降。作為一項長期質量改進措施,如何持續推行品管圈活動,保證推行質量,需要繼續深入探索。
致謝:感謝上海康程咨詢有限公司黃建豐、李春艷老師在本項目開展過程中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張興國,王臨潤,劉勇.醫院品管圈輔導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
[2]王惠琴.品質管理中的護理文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3.
[3]袁琦,黃燕.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低年資護士的護理理論水平[J].護理研究,2010,24(7):1761-1762.
[4]戴艷琴.品管圈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2(3):255-256.
[5]張友婷,喬麗曼,潘文合,等.品管圈在靜脈藥物配置中心的實踐與效果分析[J].醫藥導報,2011,30(2):272-274.
[6]李翰林,胡紹聯.新加坡醫院管理經驗介紹[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8,14(7):445-447.
通信作者:
栗克清: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院長
E-mail:like1002@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1-21
責任編輯:吳小紅
常用QCC工具及主要功能
調查表集數據:收集積累數據并進行粗略的整理分析,為后續分析奠定基礎;
分層法示差異:把問題對象總體按照特征分組;
排列圖抓重點: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抓住關鍵的少數;
散布圖看相關:研究兩個變量/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以進一步分析,找原因、定對策;
因果圖追原因:研究問題的根本原因,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產生問題的原因;
控制圖找異常:看過程是否處于穩定狀態?是否受控?找到改進的切入點;
直方圖顯分布:觀察分析數據分布情況,對離散進行簡單控制;
關聯圖找原因:分析復雜問題的原因、因素之間的關聯;
系統圖(樹圖)找原因、找手段:創新型課題的方案解題的最佳方法;
水平對比法找差距:選擇課題、現狀調查、效果檢查三個階段都會用到;
頭腦風暴法運用集體智慧,出主意、想辦法;
親和圖將相同、相近的資料歸納整理;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管理工具在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知曉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過品管圈活動步驟,運用PDCA方法和質量管理常用工具進行改進工作。結果: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知曉率由47.90%提高到88.62%。結論:提高了護士運用管理工具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了臨床工作的持續質量改進。
關鍵詞 品管圈;糖尿病;胰島素;知曉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42
目前糖尿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不斷上升,據估計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于2030年將達到4230萬[1],持續的胰島素治療并結合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血糖的控制[2],不規范的胰島素使用不僅會導致血糖控制不良,也會增加如視網膜病變、腎病等微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等并發癥的發生[3]。在臨床工作中常發現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方面相關知識缺乏,存在許多誤區,尤其是出院后居家無人監管胰島素的使用,因此存在很多危險因素。國內許多文獻報道,認為品管圈活動是提高護理質量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4]。因此我科于2012年5~8月將品管圈活動應用到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知曉率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5~8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血管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患者58例為研究對象,男39例,女19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65.08±8.55)歲。學歷:本科2例,大專7例,中專及以下學歷40例,小學7例,文盲2例。腦出血11例,腦梗死47例。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品管圈(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應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手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5]。我科室的品管圈是由8名護理人員和1名科主任自愿的方式組成品管圈,男1名,女7名。年齡27~50歲。研究生1名,本科3名,大專3名,中專1名。全體圈員用頭腦風暴法打分定出圈名和圈徽,打分得出圈能力為82%。圈長負責整個小組策劃與組織,輔導員負責活動過程中給予支持和輔導,并組織圈員定期學習基本理論知識。
1.2.2選定主題首先,每位圈員用頭腦風暴法列出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然后,用打分法最終選定課題為“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知曉率”。最后,對患者、對同仁、對醫院而言列出選題理由。
1.3制定活動計劃繪制甘特圖,活動周期定為2012年5~8月。
1.4使用品管工具頭腦風暴法、魚骨圖、柏拉圖、雷達圖等。
1.5現狀調查調查58例腦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使用知識的知曉情況,內容包括胰島素的名稱及類型、胰島素的注射、不良反應、儲存和外觀5個方面。
知曉率:調查人群中對涉及調查項目知曉情況的例次數除以調查項目的總例次數。調查的58例糖尿病患者中,對胰島素儲存方面不知曉者51例,注射方面不知曉者38例,不良反應方面不知曉者14例,名稱及類型方面不知曉者4例,外觀不知曉者2例,共計109例次,得出現況值為47.90%。根據二八定律,癥結主要為胰島素儲存和胰島素注射方面問題,見圖1。
1.6設定目標目標值=現狀值+(現狀值×累計百分比×圈能力),得出目標值為80%。
1.7原因分析(圖2)
1.8要因確認通過要因分析,最后得出要因共6個,分別是:(1)教育流程不完善。(2)宣教材料少。(3)宣教內容不統一。(4)護士缺少講課經驗。(5)專科知識培訓少。(6)缺少個性化教育。
2對策
2.1完善教育流程(圖3)
2.2增加宣教材料(1)在走廊放置電視,循環播放胰島素相關視頻。(2)病房放置圖及宣傳單頁,供患者翻閱或帶走。
2.3統一宣傳內容完善并統一胰島素使用手冊,手冊懸掛在病房可供患者隨時翻閱。
2.4提高護士講課水平外派護理人員參加學術會議,請資深教師傳授教學技巧,每周安排1名護士在病房給糖尿病患者講課,為每一位護士提供講課鍛煉自己的機會。
2.5增加針對患者的專科知識講座定期組織患者進行專科知識講座,在講座前,全體護士先針對要講解的知識進行集中學習,然后選擇1名專業知識扎實的護士為患者進行知識講座,講座主要針對患者在胰島素使用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講解。
2.6對患者實施個性化宣教因人施教,責任護士到患者床邊通過提問患者相關知識,評估患者的個性化需求,分析患者知識認知情況,有針對性地將患者不知曉的部分給予講解。
2.7鞏固措施及標準化(1)將糖尿病胰島素使用教育流程列入我科常規,并定期檢查執行情況,每月進行1次資料匯總。(2)繼續組織科室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3)支援全院其他病區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的教育。(4)使用統一的胰島素宣傳手冊。
3效果確認
3.1有形成果本次小組活動的主要有形成果為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知曉率提高,對策實施后再調查58例患者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的知曉評價,其中胰島素儲存方面不知曉者為15例,注射方面不知曉者為10例,胰島素不良反應方面不知曉者為5例,名稱及類型方面不知曉者為2例,外觀不知曉1例,共計33例次,改善后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的知曉率為88.62%(圖4)
3.2無形成果品管圈活動的無形成果營造了愉快的工作環境,護士掌握了常用的品管工具,自信心、責任心、創造力、團隊的溝通協調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4討論
4.1品管圈活動的作用
4.1.1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相關知曉率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知曉率由47.90%提高到88.62%,減少了不良反應,保證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提高了生活質量。本次QCC小組活動運用PDCA方法,對選定的主題進行現場調查,找出癥結,用魚骨圖進行根本原因分析,找出要因,并制定對策,對策實施后再進行鞏固,同時發現新的問題再進行下一圈的PDCA循環,從而使患者胰島素使用相關知識不斷的提高,患者的不良反應也越來越少,滿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4.1.2提升了圈員的綜合能力本次活動按照品管圈的步驟逐步進行,圈員體驗到從不懂到熟練應用品管工具的過程,提高了個人綜合能力,從選定主題到解析問題,提高了圈員自主學習的意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擬定與實施對策體現了圈員的創新能力、策劃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分析活動效果,使圈員具備了嚴謹的科研思維。整個品管活動參與過程中,圈員學會了查閱文獻,掌握了制作幻燈片,繪制柏拉圖、魚骨圖等技能,并在專題講座中鍛煉了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心。每位圈員均掌握了質量管理工具的應用技巧,提升了綜合能力,為進一步推動品管圈活動奠定了基礎。
4.1.3促進了護理質量持續改進通過參加品管圈活動,臨床護士用數據說明問題的意識逐漸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漸增強,同時使護理管理實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現代管理。此次品管圈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有效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為整體護理水平的提高貢獻了力量,對其他科室開展品管圈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4.2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品管圈活動在我院也剛剛起步,很多護士不理解,認為沒有必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整年的時間去開展這項活動,認為直接對問題分析改進就可以了;另外對數據分析整理感到困惑;同時醫院各部門的支持保障系統尚有缺位;醫師團隊對活動開展持有異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理人員的情緒和開展QCC活動的工作熱情。實踐證明,做好品管知識的培訓是開展QCC活動的基礎,醫院領導的重視與各部門的理解與配合是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6],醫院需建立獎勵機制與培訓制度,及時發現基層護理人員的點滴成長,多組織培訓和成果匯報交流,以點帶面,將品管圈活動持續有效推廣。
參考文獻
[1]Shaw JE,Sicree RA,Zimmet PZ.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0,87(1):4-14.
[2]牛林艷,黃金.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的問題及教育管理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79-181.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Diabetes Care,2011,34(1):11-61.
[4]石晶,程青虹,王子迎.品管圈在國內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J].農墾醫學,2011,33(5):458-460.
[5]劉庭芳,劉勇主編.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
[6]章飛雪,于燕燕,徐枝樓.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7-130.
關鍵詞:品管圈 血液透析 低血壓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sing QCC to reduce the occurs of hemodialysis hypotension.Method There were 9 nurses participating in QCC.Through A series of QCC activities,such as establishing theme,setting plans, analyzing causes,establishing object and taking focused measures,reduce the occurs of hemodialysis hypotension.Result There were 1396 times dialysis until the end of QCC activities after taking off another 500 times one which us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81 times hypotension happenned.The occur rate of hypotension was down to 5.8%,an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500 times dialysi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P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Hemodialysis,Hypotension
血液透析患者常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其發生低血壓[1],發生低血壓的透析患者不但由于血容量不足,導致透析不順利或被迫中止透析,甚至可能由于患者本身機體病變,引起嚴重的心血管突發事件,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透析患者低血壓現已成為患者病死率的獨立危險因素[3]。減少血液透析患者發生透析中低血壓發生率已成為血液透析室醫生和護士的重要工作內容。我科運用品管圈活動設計(QCC)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護理,來發現解決由于護理問題引起的低血壓,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選取前500次進行血液透析過程進行低血壓發生因素分析。
1.2 QCC設計 我科室QCC成立于2013年1月,報名方式為自愿報名。QCC成員確立后,由圈內成員民主投票選出圈長一名,以及圈長助理一名。本QCC共有9名成員組成,均為我科室護理人員,其中主管護師3名,護師3名,護士3名,年齡21-52歲,全員以年輕人為主,頭腦靈活,工作熱情,且對于主動的工作模式呼聲高。經圈內投票設計,圈名定位bomb圈,其意為爆發工作熱情,積極向上,對于問題以爆炸的方式迅速解決,使問題煙消云散。通過QCC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圈員熟練掌握QCC理念及活動方法,并使其明確QCC對護理工作的利弊。
1.2.1確定主題 根據血液透析室的目前面臨的問題,以及圈員通過頭腦風暴式的分析,選出6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并依據“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進行圈內成員評分。最終選定“減少透析患者低血壓發生率”為本次QCC活動主題。
1.2.2活動計劃 遵循“4W1H”原則,即what/when/who/where/how,安排活動計劃,繪制計劃表,并分段實施計劃內容。
1.2.3分析原因 本次QCC活動研究選取前500次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原因分析,共發生97次低血壓,其低血壓發生率為19.4%,其詳細發生原因見表1。根據“柏拉圖”分析,以80/20法則進行選取,確定本次QCC活動改善低血壓發生率的重點項目為“超濾率過高”、“降壓藥物和鎮靜藥物的使用”、“透析中進食”。
1.2.4 QCC活動目標 通過目標值公式[4]對本次品管圈設計進行目標設定,其公式為: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根據主題選定是圈能力值為87%,即得出本次QCC活動目標血透患者低血壓發生率應降至6%。
1.2.6針對措施 針對魚骨圖中所繪制的原因,進行對策擬定和實施,并結合戴明環進行PDCA。主要措施如下:1、加強疾病宣傳教育-在患者候診室及血液透析室各墻面上標示出血液透析患者應注意的事項,使患者及其家屬均能閱讀,如血液透析前的飲食安排、藥物使用、水和鈉的攝入,以及透析中低血壓發生時的表現形式,患者如何預防以及發生時的配合方式等。2、規范稱重過程-血液透析患者稱重過程需由護士嚴格監督執行,并詳細記錄患者體重,如患者外物過重影響結果,應囑患者除去外物,如衣物、手機、背包等,同時調整室內溫度,以防止患者增加衣物時感覺不適。3、加強透析過程管理-采取層級管理模式,職稱較低的護士主要負責患者透析過程的陪伴,1名護士可負責3-5人;護師則負責透析操作;主管護師進行監督管理,同時對下級護士、護師進行培訓,提高其血液透析的護理水平。4、定期開展圈內學習-目前主要針對血液透析過程預防低血壓的課程學習,主要依靠平時操作,查閱文獻書籍,以及上級護士的指導,每2周一次的QCC會中,由一名護士進行一次學習匯報總結,提高血液透析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5-加強護患溝通-每位責任護士均要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基本情況,提高患者透析過程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糾正患者對透析的錯誤理解,防止有低血壓誘因的存在。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有形結果即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發生情況采用x2檢驗,P
2結果
3討論
血液透析是一種血液凈化技術,常用于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助其將體內有害物質及代謝產物排出體外[6]。進行血液透析患者本身身體素質差,常存在其他系統功能異常,如血液透析中發生低血壓,危險性高,甚至導致患者死亡。而國內外對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的發生進行統計,發現其發生率高達20%~50%[7-8],說明血液透析低血壓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針對此種情況,護理工作者一直都在探尋有效減少低血壓發生的方法。周文英[9]等通過護理干預的模式對老年透析低血壓進行控制,李霞[10]等則采用預見性護理預防透析患者低血壓的發生,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目前的護理管理模式多采用層級式管理,屬于被動管理模式,下級護士接觸患者多,存在和發現的問題多,但缺乏主動管理意識,從而使問題被忽視。上級護士多不能接觸到此類問題,致使問題被埋沒。QCC設計通過改變下級護士被動的工作模式,調動其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并讓其發揮自主管理能力,從而使一些易被忽視的問題發掘出來,通過圈內討論的方式逐漸讓大家正視此類問題。如本次圈內發現的稱重不合理問題,多因為稱重工作簡單,由下級護士負責,但下級護士不了解此項工作對患者發生透析低血壓的重要影響,致使問題一直被忽略,直至開展品管圈才被發掘出來。
通過本次QCC活動設計,透析低血壓的發生率有原來的19.4%下降到5.8%,效果顯著。而通過QCC活動發現的其他造成低血壓發生的原因,我們計劃進行下一步QCC活動予以解決,這將會進一步下調透析低血壓的發生幾率。綜上所述,QCC活動可有效減少透析低血壓的發生,而且尚有進一步減少的可能,值得臨床推廣和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楊雪春. 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32): 14-15.
[2]羅學文, 蒙蘭芬. 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藥, 2011, 6(3): 370-372.
[3]Bos W J W, Bruin S, van Olden R W, et al. Cardiac and hemodynamic effects of hemodialysis and ultrafiltr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000, 35(5): 819-826.
[4]張幸國. 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 5.
[5]姜杰. 西方管理思想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141-152.
[6]李春蘭, 程霞, 周怡. 維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壓的護理進展[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1, 17(14): 1731-1733.
[7]文艷秋. 實用血液凈化護理培訓教程[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25.
[8]Boon D, van Montfrans G A, Koopman M G, et al. Blood pressure response to uncomplicated hemodialysis: the importance of changes in stroke volume[J]. Nephron Clinical Practice, 2004, 96(3): c82-c87.
關鍵詞:品管圈;管路護理;合格率;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411(2016)02-0176-02
品管圈,全稱品質管理圈,是以全員參與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推行管理及改善工作場所,是提高護理質量的工作方法,其從尊重人性出發,通過輕松愉快的現場管理方式,使員工自發地參與管理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1]。管路是臨床上用于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臨床上,各種管路不僅用于一般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且用于搶救危重病人的生命,它可以是一種主要的治療方法,也可以是治療方法中所必需的輔助措施。管路的護理即對臨床采用的普通管道、特殊管道,從其適應證、禁忌證、物品準備、置管方法、護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給予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護理[2]。本科為外科,術后患者一般均留置管路,因此提高手術患者管路護理合格率有著重要的意義。2013年6月~2014年的9月,本科品管圈針對“提高管路護理合格率”這一主題展開圈活動,取得一定成效。現匯報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2013年6~7月和10~11月本科室各56名術后患者的護理管路進行檢查分析。其中6~7月男患者31名,女患者25名,平均年齡50.23歲。其中56名術后患者攜帶胃管,45名患者攜帶膽道引流管,45名患者攜帶創腔引流管,56名患者攜帶尿管,25名患者攜帶深靜脈留置管,31名患者攜帶外周靜脈留置針。10~11月男患者29名,女患者27名,平均年齡45.73歲。其中56名術后患者攜帶胃管,38名患者攜帶膽道引流管,38名患者攜帶創腔引流管,56名患者攜帶尿管,29名患者攜帶深靜脈留置管,27名患者攜帶外周靜脈留置針。2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013年6~7月使用《管路安全質量督查表》進行管路護理質量調查,《督查表》分為六大項,總分100分,大于等于90分為合格,小于90分為不合格,每張督查表針對一位患者評分。6~7月督查的56位患者,9人不合格,合格率83.9%。
1.2方法
1.2.1組圈本科品管圈小組由9名護理人員組成,其中圈長1名,由科室護理組長擔任,輔導員1名,由護士長擔任,其余7名為護理人員。圈長負責整體規劃、監督數據分析等,每周組織學習《督查表》2次,使圈員掌握并熟練應用。1.2.2選定主題運用頭腦風暴法,確定品管圈的主題為“提高術后患者的管路合格率”,使用《督查表》對管路護理情況進行評分,從而計算合格率。1.2.3目標設定目標設定為把56位患者管路護理不合格人數從9人降至5人,即合格率提高到91.1%。1.2.4解析對2013年6~7月管路護理質控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運用魚骨圖解析找出要因,通過關聯圖找出與問題有關系的一切原因,運用冰山圖找出導致問題出現的最根本原因。將統計數據進行柏拉圖分析,顯示健康教育落實不夠、護士未執行各項規范、管路固定不當這3項缺陷累計百分比是78.9%,根據2/8定律此3項是致管路護理合格率低的真因。1.2.5對策擬定1.2.5.1遵循衛生部發行的[2]《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基礎護理服務工作規范》、《常用臨床護理技術服務規范》,霍孝蓉主編[3]的《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應知應會》,唐維新主編[4]的《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操作篇》,《外科護理學》第五版[5],制定《肝膽外科管路安全管理規范》、《肝膽外科管路安全管理督查表》、《膽外科健康教育記錄單》;并根據《管路安全管理規范》制作各管路護理的相關操作彩印版流程和視頻,護理部審核通過后使用。(1)《督查表》包括健康教育落實,護士執行各項規范、交接班及管路固定、標識和通暢情況六大項。實施過程持續使用《督查表》對管路護理情況進行督查,每2月采用excel表匯總、比較、反饋、改進。(2)《健康教育記錄單》每位患者均使用,責任護士、護理組長在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后取得理解并配合的反饋后請其與護士一同簽字為證。(3)使用《操作流程》和《操作視頻》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合格后臨床落實。新護士、輪轉護士、進修生、護生先經過以上培訓再進入臨床在帶教老師指導下實踐。1.2.5.2規范管路標識(1)床頭標識,在患者的床頭粘貼“請愛護管路”提醒牌,在提醒牌上用不同顏色的五角星標識不同的管路,綠色代表胃管,藍色代表膽道引流管,紅色代表創腔引流管,黃色代表尿管,玫紅色代表深靜脈留置管,橘黃色代表外周靜脈留置針;五角星的數量隨著管路的放置和拔除增減。提醒牌引起患者及家屬重視的同時,也提醒著護士該患者管路的種類、數目,達到隨時評估、宣教和評價的目的。(2)管路標識,管路上使用院統一的管路標簽標識,注明管路的名稱、放置時間、外露長度及標識者工號。(3)引流袋標識,用黑色粗體記號筆在引流袋上注明管路的名稱、更換引流袋的時間及下次常規更換時間、操作者工號。1.2.5.3健康教育根據《規范》、《普外科護理常規》制定“健康教育卡片”、《健康教育手冊》、《T管健康教育處方》,配合《健康教育記錄單使用》。(1)根據專科特性制作了T管、胃管、腹腔引流管、創腔引流管、深靜脈留置管、尿管六張管路安全健康教育卡片,卡片上有該引流管放置的目的以及需要患者和家屬注意的事項。(2)《健康教育手冊》內含較全面的專科各種疾病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放置在每個病房的宣傳欄內。(3)留置T管的患者在實施以上健康教育的同時發放《T管健康教育處方》,《處方》內容包括患者如何穿衣、活動、引流口的處理、引流液的觀察、應急的處理等等。⑷帶管出院的患者,責任護士根據病情隨時打印書面管路護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指導發放并口頭講解、指導。以上各健康教育的實施,均需確定患者及家屬理解并能正確配合或操作后雙方共同填寫《健康教育記錄單》存檔。
2結果
2.1效果確認
措施實施前9名患者不合格,管路護理合格率為83.9%;品管圈實施4個月后4名患者不合格,合格率為92.86%,2組患者術后管路護理合格率相比,明顯提高;經過2次檢討與改進后,第2年措施前同期提高到98.2%,效果達成。每份督查表數據折線圖亦顯示本次圈活動措施有效。
2.2標準化
本次圈活動歷時一年兩個半月,經過3次檢討與改進,先后標準化十八項管路相關護理規范、流程及相關操作視頻,并在外科推廣應用。
3討論
3.1在管路護理中運用品管圈,高效率、高質量的解決臨床實際問題
理性、準確的找出主因,從而為制定正確的實施方案給出明確目標;對客觀分析問題發生的環節,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起到關鍵性作用。質控工具的正確使用,極大幫助和指導了臨床護理具體工作。用數據說話,增加了護士的責任心和理性處理問題的能力。
3.2管理者合理、正確的進行護理質量管理,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
管理者通過品管圈引導護士參與質量管理,提高了護士工作積極性、慎獨性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護士通過參與質量管理,得到管理者的認同和肯定,提高了對護理工作的熱情和信心;從而提高護理整體質量。管理者正確看待護理質量問題,提升其個人魅力,利于團隊協作和整體單元管理,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張卓.品管圈活動對提高初級護士血糖監測合格率的效果[J].當代護士,2014,8:135~136.
2衛生部.《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基礎護理服務工作規范》《常用臨床護理技術服務規范》衛醫政發[S].2010.
3霍孝蓉.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應知應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1~52.
4唐維新.《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操作篇》[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1~110.
大家下午好!
今天全院護理同仁在這里隆重集會來慶祝我們的節日,我感到非常高興!你們用愛心、耐心、責任心讓無數病人獲得了新生,你們用燦爛的笑容、靈巧的雙手、精湛的技術為人間譜寫了一首首動人的天使之歌。在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讓我謹代表院黨政領導向辛勤工作在全院各護理崗位的護士同志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衷心祝愿你們節日快樂!
大家知道,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是醫院管理的永恒主題。在新的醫改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醫療質量管理水平和服務品質,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成為每一個管理者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過去的一年,護理部帶領全院各護理單元,使各項工作走在全院的前頭。
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們積極運用先進的管理工具,(追蹤方法學、根因分析法、品管手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先后共60個科室組建了61個品管圈,有效地激發了護士的主動參與意識和質量管理意識。在年初的中期匯報會上,我聽到來自不同科室的許多好的主題。前幾天,還有15個圈參與了最終成果匯報,評出了一、二、三等獎,今天還有第一名的匯報。我很期待,希望在你們的帶動下,全院各部門都能積極轉變思路,把先進的管理工具運用到質量控制下,實現我們打造精益醫療,精品科室的目標。
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們持續開展青年護士技能比武,提高臨床護理能力。在去年的留置針比賽中,我院實現了從院內走向全省,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今年,剛剛結束的急救技能比賽,我認為形式很好,不僅能提高個人的急救技術,也能鍛煉集體的團結協作能力,使護理隊伍戰時能拉得出來,拉出來能拿得下來,真正打造一批敢打、敢拼、高素質的醫療精英、青年尖兵!
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們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在20xx年度“聽群眾心聲、讓患者評議”活動中,我院被評xx省最滿意省城三級綜合醫院之一。我想這其中有在座的以及全體護士同志付出的辛勤勞動――因為你們日夜守護在患者身旁,與患者接觸最多,患者的一聲,一點變化,你們都能第一時間觀察到、體會到,你們的付出為全院贏得了肯定和聲譽,再次向你們表示感謝!
護理隊伍人數多,執行力強,在醫院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今年我們要繼續加大護理的保障力度,重視護理人才儲備,加強人才梯隊建設,保障重點崗位人才需求;要繼續探索開發管理、教學、科研、臨床護理專家等多層次護理職業生涯通道,盡快明確一些代護士長身份,提高廣大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追求;要依托醫院績效考核機制,實現護士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建立分層管理機制,努力形成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同工同酬的分配格局,穩定一線護理隊伍。
【關鍵詞】 PDCA循環; 老年患者; 痰標本
中圖分類號 R44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8-0082-03
痰液是支氣管肺泡產生的分泌物,正常情況下,此種分泌物較少,病理情況下如肺部感染、肺癌等疾病時,痰量增加,并伴有顏色、性質及成分的改變[1]。痰液檢查是呼吸內科常見的也是重要的檢查項目之一,痰標本的質量是確保檢驗質量的前提,直接影響檢驗結果,對臨床診斷及指導用藥有重要意義[2-4]。針對老年患者痰標本留取錯誤率高的問題,筆者將標準化、科學化PDCA循環應用到老年患者痰標本留取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照組2014年1-5月需進行痰液檢查的老年住院患者224例,男122例,女102例,年齡60~97歲,平均(68.0±7.43)歲,采用常規宣教方式指導患者留取痰標本。研究組2014年6-10月需做痰液檢查的老年住院患者265例,男148例,女117例,年齡60~96歲,平均(77.0±6.30)歲,采用PDCA循環法指導患者留取痰標本。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宣教方式指導患者留取痰標本,即值班護士將痰標本盒發放給患者,指導患者次日晨清水漱口后,留取氣管深部第一口痰作為標本,統一送檢。
1.2.2 研究組
1.2.2.1 計劃階段(P) (1)現狀調查。對2014年1-5月采用常規宣教方式留取痰標本情況進行了調查,對照組224例患者,共送檢痰標本數386個,不合格標本數192個,錯誤率高達49.74%。(2)原因分析。①醫護因素,護士責任心不足,在發放標本盒時簡單宣教,或宣教次數少,對無力咳痰,痰液黏稠者,沒有及時協助其留取痰液;護士專業知識缺乏,溝通技巧欠缺,評估能力不足,沒有選對合適的宣教時機或對患者配合程度估計不足,不能正確講解留取痰標本方式以及未掌握協助患者留取痰標本護理措施。②患者及家屬因素,患者及家屬缺乏主觀意愿,考慮經濟,怕花錢和不愿意花錢以及反復住院,認為已明確診斷,痰液檢查對治療沒有作用,覺得輸液治療比檢查更重要;患者年齡大,記憶力差,不記得留取時間及有效咳嗽咳痰方式,視力下降和不識字,分不清標本盒,導致忘記留取標本以及留取標本盒錯誤;對反復多次查痰,患者有抵觸和厭煩心理,因病情無法自然咳痰或干咳無痰、痰少。③其他因素,標本盒不合格、標本盒沒蓋緊,導致標本污染以及污染其他標本的標簽,致字跡不清,留取時間不對,存放時間過長,送檢不及時。(3)制定目標。根據品管圈中冰山圖、柏拉圖得出此次改善重點是患者及家屬因素,根據公式: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累計百分比×圈能力)=49.7%-(49.7%×70.23%×78.6%)計算出此次目標值為21.45%。
1.2.2.2 實施階段(D) 針對上述原因提出改進措施:(1)提高護理質量,首先要提高護士業務素質,組織全科護士重新學習呼吸系統相關知識,評估患者配合及了解程度,正確留取痰標本方法,協助患者留取痰標本護理措施,制定科室統一的宣教版本,設計圖文并茂的宣教卡片[5];(2)尋求支持與幫助,邀請檢驗科細菌室醫生對本科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責任醫生開單前告知患者檢查項目及目的;允許并要求留家屬一人,連同家屬一起宣教指導;(3)加強細節管理,主班護士處理醫囑,打出條碼核對無誤,粘貼標本盒。科室建立標本檢查登記本,詳細記錄床號、姓名、檢查項目。將發放標本盒及宣教工作由當班護士改為責任護士,責任護士接待評估患者,根據患者文化程度、理解配合程度進行宣教指導,在宣教中將次日晨改為次日晨6∶00-7∶00,單純指導性宣教改為互動式宣教,即宣教畢請患者演示一遍,確認其掌握痰標本留取方法后,將圖文并茂的宣教卡連同標本盒一起發放給患者。次日晨大夜班護士在采集晨血標本時,再次提醒與督促患者留取標本。責任護士根據標本登記本逐一收取各標本,對沒留的及時留取,對留取錯誤的立即補打條碼重新留取,收集畢立即送檢;(4)培訓及改進后的工作流程列入科室培訓計劃內,對科室原有護士逐一考核,對新入護士進行培訓后再考核,確保人人過關。
1.2.2.3 檢查階段(C) 利用三級質控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專項質量檢查。科室形成護士長-質控員-責任組長三級質控檢查組,責任組長負責檢查本組痰標本登記情況,質控員每月不定期對住院患者和家屬發放痰標本問卷調查表,由患者及家屬進行評分,以患者對痰標本留取方式的知曉率、掌握程度及各項護理措施落實情況。護士長將痰標本調查表得分與其他專項得分進行綜合評比,與科室績效掛鉤。
1.2.2.4 處理階段(A) 這一階段是PDCA循環關鍵階段,三級質控成員每月進行總結,統計痰標本留取錯誤率,鞏固采取的措施,對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質量分析,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并將改進后的措施再次納入制度,把仍沒有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個循環,直至全部解決。
1.2.2.5 結果分析 2014年6-10月采用PDCA循環法指導患者留取痰標本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組265例患者,共送檢痰標本數527個,不合格標本數104個,錯誤率為19.73%,錯誤率明顯降低。
1.3 評價指標及方法
評價指標即痰標本合格率。由微生物室檢驗技師對標本進行合格檢驗,采用磷狀上皮細胞≤10個/低倍視野,白細胞≥25個/低倍視野為合格痰標本[6],痰培養標本以痰培養+藥敏報告為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224例患者,共送檢痰標本數386個,不合格標本數192個,錯誤率49.74%。研究組265例患者,共送檢痰標本527個,不合格標本數104個,錯誤率19.73%,研究組痰標本錯誤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PDCA循環對痰標本留取的積極影響
PDCA循環是最早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根據信息反饋原理提出來的,所以又稱為“戴明環”。共分為計劃(P),實施(D),檢查(C),與處理(A)四個步驟[7-8],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標準化;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里,每次循環解決一些問題,提高水平,完善管理,一環扣一環,互相制約,互為補充[9]。已被廣泛用于血液標本[10],導管護理[11],醫療設備管理[12],藥物安全管理[13]等臨床實際工作中,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運用PDCA循環法,對留取痰標本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針對存在問題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管理,責任到人,增強護士責任心,提高護理質量,重視反饋及分析,通過一次又一次循環,不斷提高相關人員痰標本質量意識及護理人員水平,從而提高痰標本質量,為臨床用藥診斷提供依據,最終提高患者滿意度,而滿意度正成為評價護理質量的有效手段及改進醫療護理工作地標準[14]。
3.2 成果匯報
通過此次品管圈活動,帶給最直接的有形成果是痰標本留取錯誤率由49.74%降到19.73%,高于目標值21.45%,達到預期目標。給無形成果更是難能可貴,學習了各種品管圈手法,如查檢收數據,柏拉抓重點,魚骨找原因等。通過PDCA循環,聚合眾人的心智和力量,及時整改,持續改進。讓每一位同志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其中,在活動中,每一個圈員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增強了工作責任心和學習積極性。而針對這19.73%的錯誤率,將召開全科護士會,互相交流,學習新技術、新方法、計算出新的目標值,進入下一個循環,進一步努力降低痰標本留取錯誤率,從而提高痰標本合格率。
參考文獻
[1]翟振武,李龍.老年標準與定義再探討[J].人口研究,2014,38(6):57-63.
[2]騰月玲.影響痰標本采集質量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臨床肺科志,2010,15(4):574.
[3]李為,宋晨,曹建芬,等.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留取痰標本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0,21(24):8-9.
[4]陳淑珍.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呼吸內科患者痰培養標本及時送檢率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2,19(9):42-44.
[5]周華云.PDCA循環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07,14(7):1117-1119.
[6]陳文彬.診斷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42.
[7]譚艷涵.運用PDCA循環法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395.
[8]祁海鷗,金雙燕.PDCA循環在臨床危急值管理改進中的實踐[J].護理與康復,2013,4(12):4.
[9]張艷軍.PDCA循環在醫院科技檔案管理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2,18(4):564-565.
[10]羅煜,彭早玲.應用PDCA循環降低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3):117-119.
[11]周悠燕.持續質量改進在病區導管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1,18(6):39-40.
[12]王賢卿.PDCA循環在醫療設備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14,8(15):400-401.
[13]吳曉美,沈苗紅.PDCA循環法在醫院腫瘤病房藥物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管理雜志,2014,22(10):1687-1688.
1.1一般資料
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省級婦幼保健院,共有20個護理單元,護士長20名,實行三級護理管理,護理部主任1名,分管護理質量與安全副主任1名,分管教學和培訓專干1名,部門干事1名。科護士長3名,其中大婦科片為專職科護士長,大產科和大兒科為兼職科護士長。
1.2方法
1.2.1護理督導專家組分組方法和工作職責
根據我院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共設11個護理督導專家組。分別為:護士素質組、病室管理組、基礎護理組、護理安全組、消毒隔離組、愛嬰醫院組、特殊護理單元組、護理文書組、健康教育組、護理教學組和護理科研組。各護理督導專家組由5人組成,組長、副組長各1名,組員3名。每個護理督導組負責對本組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督導、反饋、整改和追蹤。對督導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針對引起問題的原因制定改進措施,并在全院范圍內推廣、執行。改進措施有:調整管理措施,加強個別督導,加強單項工作的培訓,組織學習等。
1.2.2護理督導專家組工作方法
護理督導專家組實行組長負責制,由組長將組內成員分成兩組,對院內各護理單元分組進行督導。小組督導范圍保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不變,目的是保持護理督導專家督導工作的穩定性,對相應問題有持續的追蹤。每季度各護理督導組都對本組的工作在全院范圍內進行督導,其他時間各護理督導專家組根據臨床實際的情況,決定是否進行全院范圍內的督導,也可采取對小范圍的護理單元進行重點督導的工作方式。
1.2.3護理督導專家組督導問題質量分析
各護理督導專家組對督導發現的問題,需進行深入的分析。在組內深入分析的前提下,提交護理部部務會討論,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在護理部的組織下,各護理督導專家組每半年進行工作匯報,向全院護理管理干部介紹所督導內容全院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運用質量管理工具PDCA循環,品管圈等,不斷推進護理工作的持續改進和提高。
1.2.4護理督導專家組發現問題和反饋問題的方式
各護理督導專家對每次督導發現的問題,記錄在督導檢查表上。同時將發現的問題當場反饋,并記錄各護理單元的《病室護理護理質控周檢查記錄本》上,并于當月對督導發現的問題進行復查,在下月的護理質量與安全分析會上通報上月護理督導發現問題及復查情況。各護理督導專家發現的問題,每月進行匯總,匯編成《護理簡訊》,在每月的護士長和護理質量與安全分析會上進行通報和解讀。
1.2.5護理督導專家組與護理部行政管理的關系
護理部行政管理與護理督導專家組的屬于相互交錯,相互支持和相互滲透的關系。護理部成員和科護士長都需擔任1~2個組的組長。在進行護理督導工作時,護理部成員以督導專家的身份工作,不以行政職務出現,體現護理督導專家的專業性和專一性。各護理督導專家組提出的改革和管理措施需在護理部部務會上討論通過,體現出護理部行政的管理職能。
2效果
2.1建立了隨機進行護理督導的模式
不再有原來每月指定的護理質量檢查日。各護理督導專家組根據自己時間和臨床工作的實際情況,機動的安排到各護理單元進行相應護理工作督導的時間,建立了隨機的護理工作督導模式。隨即督導模式的建立,促使了各護理單元建立始終如一的工作思路,打消了以往在檢查前進行突擊的工作方式,促進了護理工作長效改進機制。
2.2各護理督導專家組工作的主動性和延續性
各護理督導專家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專門負責某方面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方式,促使各護理督導專家組對自己負責的工作主動進行深入分析和臨床調查研究,主動思考相應的管理和改進措施,以產生長效的管理機制。每半年一次得集中匯報,各護理督導組之間形成對比和競爭,促使各護理督導專家組的主動工作。
2.3推出務實、有效的護理管理措施
從去年9月份開始實施護理督導專家組工作方式以來,各護理督導小組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管理舉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經在護士素質、病室管理、消毒隔離、護理安全、健康教育、愛嬰醫院和護理科研等護理督導小組產生很好的實際效果。提出了護士交班質量的提升和交班內容規范化的管理,病室5S管理法,病室每周一晨會,各護理單元的二級護理督導小組對上周出現問題的反饋,全院范圍內搶救車的規范設置和搶救車管理規范的修訂,健康教育處方的開發和健康教育同質化的培訓等,促進了全院各項護理工作的改進和提高。
3討論
3.1護理的各項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和督導
比文介紹的護理督導專家的督導內容比楊松蘭的研究護理督導專家的工作范圍更全面,更廣泛。隨時隨機抽查,客觀真實,具有較好的督導性,提高了護士工作的自律性,避免以往檢查時提前準備,檢查完畢后工作松懈。隨時檢查,及時評價、反饋,指導工作,有利于護理質量的規范化管理和持續改進,保證了護理安全。同時督促護士不斷學習新知識,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的需求,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消除了護患間的隔閡,提高了護理綜合滿意度。
3.2護理部的行政管理與護理專家督導管理通過護理督導專家組的工作很好的結合起來
由護理部成員、科護士長擔任各護理督導小組組長,由臨床護士長擔任各組組員,每個護理督導專家組有各層面的護理管理干部參加。各護理督導專家組提出的各項決定和改革措施,都經過護理部的部務會討論通過以后再在全院范圍內執行,通過此項措施將護理部的行政管理職能與護理督導專家組的專家職能完美的結合起來。
3.3護理部推出的各項護理管理舉措能更加的貼近臨床、貼近實際
關鍵詞:手術病理標本;管理方法;新進展
手術室病理標本是指在手術室實施手術用組織鉗夾取或切除局部組織、器官等,活體組織的病理診斷是外科診斷疾病的金指標[1]。手術病理標本的管理是手術室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2]。現就目前手術病理標本管理的常見問題、原因、及管理方法改進措施等方面進行歸納綜述。
1手術病理標本常見管理問題
1.1病理標本未規范管理 護士長對標本管理重視不夠[3],護士長監管力度不夠,未建立健全病理標本管理制度、規范、流程等,對病理標本送檢流程不能細化管理。另外,手術室護士對病理標本管理意識不強,對病理標本送檢的重要性不夠重視[4],未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巡回護士填寫標本袋標本名稱與手術醫生填寫病理單不符; 器械護士在手術中未及時對各種分類標本進行標注,致術后標本分類混淆,繼而遺漏。送檢護工培訓不夠,對送檢、交接流程執行不規范。
1.2手術標本處置流程不規范 手術標本處理流程中無手術醫生簽字確認流程,醫生缺乏對手術標本的重視。手術結束后取出的標本巡回護士沒有親手交給手術醫生,把標本遺留在手術間[5]。病理標本文字資料填寫不規范,不能及時、完整的填寫,對于部分手術時間長,術程中醫生體力和精力損耗過大,術后對病理的處置忽視,出現未填寫申請單或填寫較及時但存在填寫漏項,字跡潦草、其余資料一般由巡回護士代為填寫,醫生簽名時忽略對填寫內容的核查。術中冰凍切片病理診斷報告多以電話方式傳達,易造成結果誤傳[6]。還有諸如標本丟失、標本混淆等事件的發生。
2手術病理標本常用管理方法及改進措施
2.1加強手術病理標本管理 手術患者的病理標本均要實行五級責任制,即手術醫生、器械護士、巡回護士、標本送檢者、病理室人員,分層負責,使各環節人員均要認識標本管理的重要性。落實手術標本管理制度的培訓,培訓后進行考核,加強實際工作中的檢查,要求醫護人員熟記手術標本管理制度與流程,加強自身責任意識及綜合素質。
2.2病理標本處置室規范管理 根據要求將病理標本處置室設置在清潔區區域,標本處置室內配病理標本存放柜內放(大、中、小) 三種型號標本袋[7]、登記書寫臺、病理標本登記記錄本標本固定液、紅/藍水筆。統一執行手術標本的書寫登記規范,落實病理標本登記標準流程。
2.3使用統一標本袋 對手術患者的病理標本應選取相應規格及型號的標本袋放置,并在標本袋的標簽上標明患者姓名、科室、床號、標本部位、手術者、手術日期等,在手術過程中器械護士則將切除的標本交給巡回護士,巡回護士進行詳細的核對,將標本放置于標本袋中,同時填寫好標簽內容,將標本袋袋口密封[8]。
2.4 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 手術標本送檢過程中各個環節嚴格執行交接制度。手術結束后,手術標本由手術醫生拿給患者家屬,介紹手術標本的情況,使家屬認識理解送檢標本重要性。回到手術間將標本及填寫完整的病理申請單交由巡回護士將送至標本室,取適量固定液固定標本,及時封閉標本袋、進行核對、登記。病理標本送至病理科后由收取標本人員根據標本登記本上所填信息與手術室送檢標本人員共同逐項核查無誤后,病理科人員簽全名[9]。
2.5規范手術標本的處置
2.5.1妥善保管術中手術標本 手術器械護士根據手術種類,準備一定數量滅菌有蓋的小號空瓶,用時提前倒入適量生理鹽水,將醫生取下的手術小標本及時裝入瓶內,避免以往小標本用紗布包裹容易丟失的問題。對于多個標本,器械護士需提前洗準備一次性治療巾并剪成小段,待醫生取下病理標本時,與醫生核實標本名稱后,再在指示卡上寫明標本名稱并放在中單上標本旁,待手術結束后放入臺下標本袋內[10]。術中冰凍的標本,由巡回護士攜病理標本并在"術中冰凍登記本"上作好記錄及簽名,由專人送往病理科,再由病理科工作人員核查無誤簽字接收。
2.5.2選擇合適的浸泡液及規范的標本容器或標本袋標本袋大小適宜,勿過小。每份病理標本都用10% 的中爾馬林溶液固定,將固定液裝入標本袋,要求適量、密封,固定液的量不得少于標本體積的5~10倍[12]。而且應在組織取下后立即或盡快放入固定液中。
2.6術中切片病理報告接聽管理措施 ①規范接聽術中切片病理報告制度。規定接聽者必須為具有執業醫生資格的手術醫生,接聽時必須準確核對患者的詳細信息,并告知自己的名字,同時及時在危急值報告登記本上記錄病理結果,及時匯報主刀醫生,采取相應手術方式。②設立危急值報告登記制度。每個手術間備有病理快切危急值報告登記本,詳細記錄患者的相關信息。③爭取醫院支持。申請手術室安裝傳真機,用于術中切片病理報告。④實行院內電腦連網,術中切片病理報告結果出來后,可經系統查詢自動打印報告單[11]。
2.7實施"三方四次"核查執行"雙人簽全名"制度,"雙人"即手術醫生、手術護士、送檢人員分別在交接時兩人簽名確認[13]。手術醫生、手術護士、送檢人員"三方"核查,在標本裝袋前、裝袋后、固定標本前、送檢前"四次"即核對,
2.8 24 h監控攝像裝置的安裝在病理標本處置室安裝監控裝置,24 h連續監控不間斷,監控錄像保存≥3個月[14]。既保證手術病理標本的安全性,督促提高了工作人員責任心,涉及法律訴訟的情況下,可提供確鑿的證據證明自己無過失。
2.9建立手術病理標本風險評估制度 評估存在問題,針對不安全隱患及時報告并討論,護定期開展安全討論會,并對手術病理標本管理不斷進行持續改進,確保手術病理標本安全。
2.10信息化管理病理標本的方法對病理標本收集、申請、核查、送檢接收等重點環節使用信息管理技術進行標本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統自動記錄每個操作環節的日期時間、地點和參與工作人員等重要信息,還可根據實際情況模擬人性化調整優化處置流程,便捷準確地做好病理標本的標識信息錄入,此方法利于病理標本的收集及時、精確核對、便捷接收,對病理標本管理工作顯著提高其流程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且實現了手術病理標本監管工作的便捷和實時性。
參考文獻:
[1]薛惠.手術室標本管理缺陷原因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9(13):144-145.
[2]張平,包安竹,白樺.流程再造對手術室病理標本的效果探討[J].西部醫學,2012,10,24(10):2010-2011.
[3]周萍.手術病理標本流程優化及其管理[J]護理研究,2011,25(9):2326-2327.
[4]賴麗真,楊靜,芳林嫻.手術病理標本安全管理[J].吉林醫學,2010,31(17):2758-2760.
[5]林小玲,泮葵芬.持續質量改進在手術病理標本管理中的應用[J].醫院管理論壇,2012,1(29):49.
[6]易紅,唐翠明,練敏.手術標本管理流程再造在手術室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9):101-102.
[7]楊敏,郭云平,牟月燕,等.1+3模式對手術標本的風險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6(26):980-981.
[8]鐘玲,何小玲,林平聯.持續質量改進方案在手術室標本管理中的應用[J].福建醫藥,2011,33(5):165-166.
[9]李振榮,何春榮,莫婷婷.細節管理在標本管理中的應用[C].中華護理學會第14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2010.
[10]李寧.手術室標本的安全管理及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4,6(16):171-173.
[11]張鳳勤.潔凈手術室常規病理標本的優化管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8):152-153.
[12]龔啟慧.手術病理標本管理方法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