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早期文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氣氛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堂教學開始時
上課開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如果是借班上課,可以和學生課前談話,如問學生“你貴姓”“老師想和你做朋友”“你吃過飯了嗎?”等一些輕松活潑的話題,這樣便能在極短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新授課作情感鋪墊。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親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F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愿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于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四、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五、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應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此時,教師也不需擔心教學效果如何。
在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集體氣氛。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采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 王洛倩.創設良好的英語氛圍,提高學習興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2)
[2] 顏移秧.職專思想政治課新課導入淺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6)
[3] 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05)
關鍵詞:高血壓;護理干預;血壓達標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高血壓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4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結果硅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患者數超過1.6億。與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者數約增加7000萬人。
但人們對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卻處于較低水平。高血壓病不但直接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還給國家、家庭和個人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研究顯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近年來高血壓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血壓防治應與控制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包括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相結合。近年來,結合筆者的實踐,對來我中心治療的患者和體檢中發現的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對在我中心進行健康體檢或就診的患者,按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中的血壓測量方法,給患者測量血壓,以WHO高血壓診斷標準,選出確診高血壓病并同意接受觀察的患者。共入選并完成1年隨訪的高血壓病患者156例,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齡33—72歲(平均46歲),分成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護理干預組80例,對照組76例。兩組間年齡、性別、吸煙、超重、合并糖尿病、高脂m癥、心腦血管病史構成比無差異。兩組患者的降壓藥物治療由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干預組在降壓治療基礎上加用護理干預。人選時血壓分級及隨訪末期用藥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血壓達標標準
普通高血壓患者<140/90mm-Hg;伴有冠心病、腎病、糖尿病的患者<130/80mmHg。
1.3觀察指標及隨訪
所有患者連續門診隨訪至1年,觀察分組后1年時的血壓達標率。
1.4護理干預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在我中心每月定期舉行專題講座,給患者免費派發高血壓防治宣傳資料,有方向、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高血壓宣傳教育。
同時利用門診復診和電話隨訪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個性化追蹤指導,與其家屬合作,對他們進行多方式干預。
并建檔分析每位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險岡索,并提出針對性的干預建議(藥物和非藥物),定期記錄患者的飲食、睡眠、運動、血壓及用藥等情況,及時給予評價和指導。
1.4.1認識干預
耐心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病的基本知識,包括高血壓相關知識,如常見癥狀、發展結果、治療原則、預防措施、血壓監測方法、堅持服藥的重要性;精神過度緊張、肥胖、吸煙、酗酒、高鈉飲食等生活方式對血壓的影響;生活調節在高血壓的治療、預防中的作用。告知患者安全用藥知識,必須遵醫囑用藥,不能擅自改藥、停藥,以免發生不良后果,讓患者熟悉藥物名稱、藥物作用、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對老年患者,反復提醒服藥時間、劑量、方法,并指導家屬協助患者服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使其樂意接受治療和護理干預。
1.4.2運動干預
對患者講解適量運動對高血壓的好處運動的原則是適最有度、有序、有恒。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指導患者選擇運動種類、強度、頻率。最好是每天步行3km,時問在30min以上,每周5次以上,或選擇慢跑、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鍛煉以有氧運動為主,開始運動量宦小,以后逐漸增加。運動強度維持在本人可以承受的中等強度以下,運動時的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0%一85%,沒有出現不舒適為宜(最大心率=170一年齡);控制體重,防止肥胖。
1.4.3飲食干預
高鹽飲食是原發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之一,要控制鈉鹽的攝入,強調低鹽低脂飲食,將食鹽量控制在5g/d以下。不吃含脂肪較多的動物內臟、肥肉、糖果、點心等,降低飲食攝取的總熱量;多食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如海帶、菠菜、香菇、芹菜、木耳等;食用藥膳桃仁粥、芹菜粥、決明子粥及清燉甲魚、素燒冬瓜、炒豆芽等,以降脂降壓?;嗜煙、酒者應戒煙限酒,每天飲酒精量以不超過25g為宜。
1.4.4心理干預
高血壓病是身心疾病,當機體受到內外環境的不良刺激時,可引起情緒激動,使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增高。幫助患者分析造成心理緊張的岡素,指出心理緊張與血壓的關系,并做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特別是對易激動、性情暴躁的患者,提高其應激能力,指導患者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避免情緒激動,或過度緊張,遇事要沉著冷靜,當有較大精神壓力時應設法釋放,如向朋友、親人傾訴,與他人交談等,以保持血壓平穩。
1.4.5生活起居干預
保證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可降低血壓。在睡前避免過多活動及參與可引起興奮的事情;按時就寢及起床;為患·1939·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其受到干擾,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強光和噪音;睡前飲用少許溫熱牛奶,可增強睡眠質量;盡量避免長期服用安眠藥。
1.5護理干預措施的落實的監控
在隨訪結束時。對患者以下項目進行“是,否”問卷調查(按時服藥,堅持運動,堅持飲食控制,聽從醫師用藥建議,自行調整用藥或劑量,焦慮抑郁),并與對照組資料進行對比,以確定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
二、結果
隨訪1年時干預組達標率71.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達標率(51.3%),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按照血壓分級進行亞組分析,顯示干預組3個亞組的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但僅1級高血壓患者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水平受神經、體液的調節和體內外環境的影響,與社會心理因素關系密切。有研究顯示,長期單純的藥物治療雖然能降低血壓,但是還應結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才能達到平穩有效降壓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護理干預是指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有關疾病防治知識,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護理能力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高血壓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全面認識,糾正不良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保障患者堅持按醫囑、科學治療,從而使高血壓的治療獲得滿意的效果。本研究對80例患者的護理干預,發現干預組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及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明顯增強。
最終在兩組問藥物治療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干預組血壓控制明顯優于對照組。因此可見,系統護理干預在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達標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分析本組資料,干預組中按時服藥、飲食控制、聽從醫囑而不自行調整用藥可能是在本研究干預組中達標率更高的主要因素。
進一步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整體高血壓患者及高血壓病1級患者中護理干預有利于血壓的控制,然而在高血壓病2級及高血壓病3級患者中護理干預組并未顯示優于對照組的血壓達標率。提示隨高血壓級別的升高,護理干預對血壓控制的影響逐漸下降。我們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三點:(1)血壓級別較高的高血壓病患者往往年齡較大、病程較長,并發癥或伴隨病較多,如合并冠心病、腎病、糖尿病等,這些因素的并存影響了血壓的控制。(2)本研究納入的是參加體檢的人群(對照組),他們對健康的相關知識關注度較高,尤其是高?;颊撸陨硗ㄟ^各種途徑獲得爭取知識,采取了類似護理干預的措施,從而對本研究結果產生影響。(3)本研究病例數偏少。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從整體來講,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有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對早期的高血壓患者進行早期的護理干預更有利于血壓的控制。
參考文獻
一、游戲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添加劑
游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教師不是用說教去教育學生,學生不再用死記硬背來學習。通過游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受到啟發,獲得親身體驗,寓教于樂,讓教育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完美結合。小學生天性好玩、貪玩,對于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因此,教師將學與游戲結合,學生對喜歡的東西學得就快,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感,促使他們快樂、有效地學習語文,增進知識。
教師在課堂創設游戲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選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恰當的手法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中我們常采用的游戲有以下幾種:①找朋友。教師用卡片制作成相對的正反義詞、漢字組合、拼音的生母與韻母等,讓學生拿著其中一張去找另一張。一學生說:“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誰是我的好朋友?!迸c其他學生的卡片對上了就說:“我是你的好朋友?!闭义e了就說:“錯錯錯,趕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師讓學生把搜集到的標有漢字的商標、廣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學生分組去的柜臺逛,比比誰的收獲多。游戲要求學生能正確讀出桌上的識字材料,這個游戲檢查了學生的課外識字情況,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③猜猜猜。讓學生看動作猜詞語,看口型猜字母,講故事猜謎語等。
二、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三、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四、自由選擇的作業形式
我清醒認識到:不論是何種作業形式,過量的作業或罰抄、罰寫,只會使學生不堪重負,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反感和厭學情緒,最終使得課堂生態被破壞,教學環境被人為地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被統一要求的大量作業所累:成績好的學生因覺得簡單無必要而厭做,成績差的學生因覺得太難、做不出而不做,教師卻又因學生沒能按要求完成任務而不悅,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就沒有了。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變強制性的布置作業為商量式的推薦作業,根據所授內容在一定范圍內,指定一些分量或難度有所不同的題目由學生自由選做。這樣,可使學生在不感到負擔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對于成績好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讓其少做些瑣碎的作業,推薦他們做些課本以外的練習,以拓寬加深其知識結構;對于中低層次學生,在推薦作業之前,教師需精選一些示范題進行講解,做些必要指導。如:在學習了《渡津門送別》后,就可要求成績好的學生做這樣的作業:收集古代聯“送別”的詩詞曲賦文,作專題研究。使得他們必須去查找有關“送別”類古詩詞資料,這樣他們既學到了與課文有關古代詩詞曲賦知識,又培養了查找資料的能力和寫作能力;對其他學生,則只需要能做出課文中的鞏固性練習即可。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狀態的影響。方法將86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研究組)46例,常規治療組(對照組)40例;兩組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康復組同時進行神經康復治療。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活動,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定抑郁狀態,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40d末各評定1次。結果治療40d末,研究組Barthel指數、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定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改變不明顯(P>0.05);兩組間比較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結論早期康復干預不僅能有效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境,同時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殘率。
【關鍵詞】腦卒中;抑郁;康復治療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腦血管意外的常見并發癥,腦卒中后約60%的患者可發生抑郁[1,2]。卒中后的抑郁情緒和認知障礙等可直接影響患者的病程及預后。早期康復治療能使PSD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明顯改善,使康復治療步入良性循環,從而改善預后,現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04年3月~2005年6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86例PSD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1)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CT證實為大腦半球病變(梗塞或出血),無意識障礙、失語及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2)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3)病程10~15d;(4)無嚴重的心、肺、腎功能障礙,排除既往有神經、精神病史及檢查不合作者。其中男54例,女32例;平均年齡58.4±9.4a;腦梗塞50例,腦出血36例。
1.2方法
1.2.1分組方法先按疾病類型分層,爾后將入組的86名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成康復組(研究組)46例,常規治療組(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抑郁程度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2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對抑郁顯著的患者口服百憂解治療。研究組采用運動再學習方法(MRP),在生命體征及病情穩定48h后即開始康復治療,早期均以肌肉按摩、神經肌肉電刺激、患肢的抗痙攣擺放、關節的被動與主動活動等,以保持關節正常活動度及肌肉正常長度為主。再根據患者病情,腦梗塞患者一般在發病后3~5d,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后10~20d進行坐、立、行、走訓練,同時通過具體的作業由易到難進行日常生活活動(ADL)訓練與強化,每日1次,每次45min。康復師不斷地與患者進行交流,講解神經康復的基本原理及近期與遠期目標,使患者對腦卒中有全面、正確的認識;不斷肯定、鼓勵患者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以喚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療效評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MBI)評定ADL,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抑郁狀態,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40d末各評定1次,并進行對比分析。HAMD24項評分≥8為輕度抑郁,≥20為中度抑郁,≥35為重度抑郁[3]。全部數據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處理,并進行t檢驗。
2結果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MBI、HAMD評定結果比較,見表1。
表1兩組MBI、HAMD評定比較(略)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5;兩組間比較P<0.05
表1顯示,治療40d末,研究組MBI、HAMD評定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改變不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PSD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的機制不明,目前有兩種學說:(1)原發性內源性學說,認為腦卒中后破壞了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和5羥色胺能神經元及其通路,引起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之間的平衡失調;(2)反應性機制學說,即卒中后肢體功能的喪失,社會功能減退,角色轉變,家庭關系等急性轉變超出患者所能應對的范圍;患者卒中后對疾病認識不足及對偏癱后果恐懼導致精神壓力過大;怕拖累家人、經濟承受力的擔憂等,多種家庭、社會、生理因素共同導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調,而產生悲觀孤獨情緒,不愿意與人交流導致抑郁。
PSD與腦卒中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4],患者的神經功能缺失越重,ADL越差,越易導致PSD。而隨著ADL的恢復,患者的抑郁程度亦會明顯改善。大腦是有可塑性的,早期康復治療,因能有效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產生,誘發正常運動模式,促使大腦的神經功能重組向符合生理要求的正確方向上發展。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治療前后MBI、HAMD評定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改變不明顯(P>0.05);治療后MBI、HRSD評定兩組間比較,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隨著康復治療,患者肢體功能不斷改善,ADL的不斷改善,激發起患者康復的信心,心理障礙逐步消除,有利于PSD的恢復。
康復訓練是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其間患者通過與康復師的不斷交流,康復師的耐心的心理疏導,向患者傳達積極的心理支持;通過建立良好的康復氛圍,安排偏癱患者的集體治療,促進患者與患者間的交流及加強患者與家屬間的溝通,使其心情放松、愉快,不斷樹立自信心,從而打消患者不良的心理防御體制,消除卒中后不良行為與處理方式,使患者能正確認識卒中事件本身,正確接納自己與自己的疾病,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治療,從而解除抑郁。
總之,早期神經康復能從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促進PSD的恢復,而PSD的恢復,反過來又可加速康復進程的發展,最終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減低致殘率,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于愷.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研究進展[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4,4(5):405
[2]張朝輝,宋景貴,王振英,等.氟西汀對腦卒中后抑郁狀態及認知的功能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5,11(1):7
【關鍵詞】低幼兒童閱讀 早期閱讀 幼兒閱讀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1-0027-03
【Abstract】Base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1, the paper reveal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uses subject words, abstract and contents to analyze the studies on, figures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topics, and explores various subjects on this stud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Early Reading Research Review Preschool Children Reading
一、引 言
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低幼兒童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因此低幼兒童閱讀是低幼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鑒于低幼兒童閱讀的重要性,國外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國,低幼兒童閱讀起步則要晚很多,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并且主要集中在幼兒教育領域。[注1]2011年8月8日,《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由國務院公布,目的是為了促進我國少年兒童的健康發展。綱要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兒童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其中包括了兒童教育和閱讀。這再次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低幼兒童閱讀的關注。在這一背景下,本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國內該領域近幾年的相關文獻研究情況進行綜述與分析,力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低幼兒童閱讀的研究現狀和研究進展。
二、文獻收集與整體分析
萬方數據庫是由萬方數據公司開發的,涵蓋期刊、會議紀要、論文、學術成果、學術會議論文的大型網絡數據庫,是與CNKI齊名的中國專業的學術數據庫。
筆者選取萬方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以幼兒閱讀、早期閱讀為題名分別進行檢索,以期獲得比就單個題目進行檢索更為全面的數據。將與幼兒閱讀、早期閱讀無直接相關性的記錄剔除,分別得到511條、373條記錄(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
2005-2011年期間,以“幼兒閱讀”和以“早期閱讀”為主題的論文數如上表所示,總體上來看,低幼兒童閱讀在學術界并未產生較大的影響,相關研究數量較少,但是對該領域的關注越來越多,文獻整體呈上升趨勢。為了便于分析,將表轉化為折線圖形式,見圖1。
圖1 2005-2011年低幼兒童閱讀情況
對照以上折線圖,可以清晰地看出:①2005-2009年期間,有關低幼兒童閱讀的研究文獻增長較為平緩;2009年以后的文獻增長速度迅猛;②2009年以前,幼兒閱讀和早期閱讀的文獻增長基本持平;而2009年以后,學術界明顯對幼兒閱讀的關注上升。
出現上述兩種現象的原因:近年來,政府、高校、出版社、民間社會公益組織等都在參與低幼兒童閱讀領域,社會各界對低幼兒童閱讀的關注是文獻增長的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研究者群體對概念較為清晰的“幼兒閱讀”開始加強研究,這說明了0~6歲兒童,甚至是0~3歲兒童的閱讀問題開始成為熱門話題。
三、研究主題的分類與討論
文獻的研究主題是把握研究文獻內容結構特征的重要標準。探討文獻的研究主題有多種指標。本文將引文分析中的被引用次數作為參照,將被引用超過3次的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提取,依次歸類。在這一梳理的過程中,把握2005-2011年期間低幼兒童閱讀主題研究的幾個方面。
論文文獻的引用與被引用是體現知識內容的使用與繼承,論文的相互利用是由學科領域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研究活動規律決定的,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吸取他人的經驗來進行,論文文獻之間的引證分析形成了引文分析的基礎。
在引文分析中,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是最基本的統計指標,論文被引用是該文獻的質量、重要性以及影響力的體現,論文的被引次數是衡量論文受同領域研究者關注程度和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盡管施引文獻的作者在引用某一文獻時的引用動機具有復雜性和無法量化衡量的特點,高被引并不等于高質量,但是不管是正面引用還是批判性地引用,都屬于科學探索范圍。[注2]多次被引,足以說明被引的論文探討的主題或者內容受到更多的關注,能反映出學科領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普萊斯認為在學術論文之間形成的引文網絡結構中,只有極少數論文可視為學科的新的生長點,成為熱門的科學前沿,為利用引文分析探測科學前沿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論基礎。[注3]鑒于引文分析有滯后性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對一個領域內的相對高頻被引用論文進行分析,可以縱覽某一時間段內學科的主要研究主題,結合時間序列分析,能夠預測各研究主題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文為了分析近幾年低幼兒童閱讀的熱點內容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將2005-2011年7年間被引用超過3次的論文進行統計,并將論文題目及其發表年份一一在表2中進行標注。
將以上13篇文獻的關鍵詞以及被引次數進行抽取,列于表3,表3如下:
根據關鍵詞統計結果,結合被引論文的內容分析,可以看出,近7年來我國低幼兒童閱讀研究關注的焦點問題包括:①早期閱讀教育、教學;②早期閱讀內容及形式;③早期閱讀策略;④發展心理學。
四、低幼兒童閱讀研究現狀的分類主題分析
1.顯性主題分析
(1)低幼兒童早期閱讀教育、教學。我國的低幼兒童閱讀研究起步較晚,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研究領域主要分布在幼兒教育方面。與國外低幼兒童閱讀教育相比,我國對早期閱讀不是興趣本位,而是教育本位。相關文獻中多次提到“教育”、“教學”、“培養”等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讓低幼兒童學到一定的具體內容。事實上,低幼兒童閱讀是著力塑造低幼兒童對閱讀的熱愛,培養一種終身受益的習慣,不具備任何功利性的潛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方式。從文獻研究方面來看,大部分研究關注閱讀教育教學,與我國的社會現實及教育現狀有關。
(2)低幼兒童閱讀內容及形式。幼兒文學是近幾年低幼兒童閱讀研究中比較熱門的關鍵詞,與之對應的還有幼兒文學的語言特點、幼兒文學類書刊的材料等。就低幼兒童閱讀而言,憑借成年人的語言,憑借圖畫、色彩、線條,憑借把書籍當作玩具,來進行“閱讀”的活動過程。低幼兒童拿到書本以后,進行各種探索活動,以對待玩具的方式對待書刊,進行搬動、撕扯、翻轉等。這些都有助于后期真正閱讀的有益探索。讓低幼兒童通過豐富的色彩和簡單的圖畫,增強對閱讀的興趣。近幾年的研究中,已經有學者提出閱讀內容及形式的多樣性,但具體展開詳盡闡述的內容并不多。
(3)低幼兒童閱讀策略。2005-2011年的低幼兒童閱讀文獻中,多以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為探討對象,從被引文獻的關鍵詞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到,關于社區教育的探討幾乎沒有。社區可利用的資源是極為豐富的,包括博物館資源、圖書館資源、美術館文化館資源等。在社區,除了這些場所,還有對應的人力資源,比如圖書館工作人員,他們同樣有較為豐富的閱讀策略指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對于兒童閱讀和圖書館服務給予了較多關注,更強調兒童權利、兒童優先和兒童參與原則并指出在制定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和配置公共資源等方面要優先考慮兒童的利益和需求。在以后的研究中,學者可以在為低幼兒童閱讀服務方面,加強對社區公共圖書館的研究。
(4)兒童心理學。關注低幼兒童閱讀,研究低幼兒童心理學是很有必要的。幼兒與成人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成人應如何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選擇閱讀素材和閱讀方式,提高閱讀的效益及樂趣。在文獻梳理過程中,本文發現行為主義學派和認知心理學派的理論在低幼兒童閱讀中被多次提及;而羅杰斯的“自我理論”、語言強化說、信息的識別及選擇理論、埃里克森的個性發展階段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論和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等是非常重要的低幼兒童閱讀心理學理論依據。
2.隱形主題分析
閱讀是和圖書館分不開的。任何年齡段的閱讀,都與圖書館有著緊密的關系。低幼兒童是特殊的人群,比起成年人,他們沒有能力自己去圖書館,但這不能成為圖書館忽略的一個群體?!吨袊鴥和l展綱要(2011-2020年)》的第四部分內容為“兒童與社會環境”。這部分內容中指出:要為兒童閱讀圖書創造條件;推廣面向兒童的圖書分級制,為不同年齡兒童提供適合其年齡特點的圖書,為兒童家長選擇圖書提供建議和指導;增加社區圖書館和農村流動圖書館數量,公共圖書館設兒童閱覽室或圖書角,有條件的縣(市、區)建兒童圖書館;“農家書屋”配備一定數量的兒童圖書;廣泛開展圖書閱讀活動,鼓勵和引導兒童主動讀書。[注4]綱要給圖書館人,尤其是負責兒童閱讀的圖書館人提出了要求。
在進行完基本的文獻分析后,本文再利用萬方數據庫檢索了2009-2011年間有關圖書館對低幼兒童閱讀研究的文獻情況。以“圖書館”和“早期閱讀”進行檢索,獲得8篇文獻;以“圖書館”和“幼兒閱讀”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獲得4篇文獻。去掉重復文獻兩篇,結果為10篇文獻,其中載于CSSCI期刊上的文獻為3篇。
從表4文獻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結果:低幼兒童閱讀開始受到圖書館界的關注,雖然目前進行研究的還不是超大規模的,但是核心期刊上已經開始刊載有關該主題的論文,并且比例非常可觀(從本來的簡略研究中得到的數據是30%)。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被引論文的分析,得出了近七年來我國低幼兒童閱讀關注的四個主要領域:低幼兒童閱讀教學、教育;低幼兒童閱讀的內容及形式;低幼兒童閱讀策略;發展心理學。分析結果與我國目前對低幼兒童閱讀的實際狀況比較符合。另外,本文還分析了圖書館與低幼兒童閱讀的關系。低幼兒童閱讀是一場讀書文化運動,需要圖書館界的積極加入。從情況來看,圖書館界已開始在該領域展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選取的年份較短,論文數量較少。
注 釋
1 張慧麗.中美圖書館兒童早期閱讀研究綜述[J].圖書與情報,2011(2):2~6
2 劉俊婉.杰出科學家論文影響力的社會年齡分析[J].情報學報,2010(1):121~127
3 劉則淵等.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關鍵詞: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 詩歌 研究
艾米莉?勃朗特生于1818年,卒于1848年,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出193首詩歌作品,她只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其成為英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佳作。艾米莉被認為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偉大的天才型女作家,曾被贊譽為19世紀英國22位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代表作有《老禁欲主義》、《囚徒》、《紀念品》等。在西方,艾米莉文學研究已經成為著名顯學,當代文學研究家對艾米莉作品有著不同聲音的探討,多種角度的研究均得到學界的關注,其中包括結構主義、女權主義、新批評主義、新歷史主義、神話原型主義以及后殖民主義等層面。在國內也同樣掀起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熱潮,本文以近三十年國內學者研究艾米莉文學狀況為視角,深入概括和分析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的內容和特色,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后續研究需要注重的事宜。
一、近三十年艾米莉在中國的研究狀況
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開始系統化研究艾米莉文學,根據本人的資料搜集和統計,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中,最早出現與艾米莉文學有關的研究是在1980年1月份,截止2008年10月份,一共收錄359篇艾米莉文學研究論文。
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艾米莉文學論文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從總體角度分析,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表現為上升的趨勢。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年均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在兩位數以內,80年代的總研究數量為40篇左右,這表明相關領域的研究處于萌芽狀態。進入上世紀90年代,除了1997年研究數量明顯增多以外,其他年份的平均研究數量仍保持在兩位數以內,90年代的總研究數量為60篇左右,這說明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前期發展狀態。進入21世紀,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出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其中2000年有20篇,并保持穩步增長的狀態,在2007年研究的數量為50篇,創造歷史新高。到2008年10月份時,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總數量為259篇,這意味著相關領域的研究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狀態。
通過上面的介紹,能得到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具有逐步增長、總體增加的特點,經過對比統計分析說明艾米莉文學研究有著階段性發展的規律。進入新世紀后西方評論界領域掀起新一輪的艾米莉文學研究熱潮,在客觀層面上也影響著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文學研究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融合西方多元化的批評理論,在新世紀快速推動著我國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發展進程。
以階段性發展為分析視角探討國內近三十年對艾米莉文學研究的概況。
(一)1980年到1989年:起步階段
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評論界主要研究艾米莉代表作《呼嘯山莊》中的內容理解、創作技法、男主人公藝術形象以及綜合論述等層面。隨著國內出現大量《呼嘯山莊》的譯本,其會更好地推進艾米莉文學在我國的廣泛傳播。最初艾米莉文學研究者還具備翻譯家的身份,也可以將其看做是學術評論家,在譯本作品中著寫的譯序已經成為艾米莉文學的初始研究內容。譬如楊飲借助于社會學階級屬性探討凱瑟琳的婚姻悲劇和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歷程,在某種程度上會引導本譯作讀者的閱讀思路。早期楊靜遠對艾米莉文學進行全面而細致的介紹,方平的研究觀點構成艾米莉文學研究的核心理論,他身兼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兩種身份,擁有淵博的學識。他在《呼嘯山莊》的譯序用“希望在人間”來闡述自己的觀念,分析和介紹原著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架構,涵蓋著小說中的兩種愛情模式。
綜上所述,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進程中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既表現在論文研究的數量有限,也體現在研究的內容不夠深刻,大多數研究觀念局限在艾米莉作品中藝術特色的介紹。但正是經歷過起步階段,這才會為后續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1990年到1999年:推進階段
韓敏中于1992年在《無窮盡的符號游戲――20世紀的
(三)2000年到2008年10月:快速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呼嘯山莊》翻譯水平和能力的顯著提升,又促使評論界關注艾米莉文學的熱度上升,相關論文的數量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的趨勢。評論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也在不斷拓展,這也體現出由觀念認同到爭議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學術界對艾米莉文學研究不斷深化。
這一時期艾米莉研究的特點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繼續探討作品中的創作主題和創作思想,這也是傳統的研究范疇。譬如有的學者分析愛的主題,有的學者分析故事主人公原型,有的學者將故事中的情節和希臘神話相聯系,展現出神話母題的內涵。很多學者關注小說中的人性主題,并進一步探討小說中的人性關系、人際關系以及雙重人性等,并概括出人性復歸的內涵。
其二,繼續探討艾米莉的創作意圖和創作風格,以作者為視角探討作品的內容。譬如有的學者從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角度思考,分析艾米莉的成長經歷和性格,找尋作者和作品之間的共性聯系,探討作者的父母、身世、處境和英國社會的現實狀態,分析作品中的精髓和作者坎坷生活經歷之間的聯系,有的學者以人物形象塑造、創作風格體系以及主題思想發掘等角度探究作品所反映出的作者性格。譬如董春萍借助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研究自戀心理狀態,發現作者在童年時期遭受的心理創傷造成其具有自戀性格。
其三,以人物形象塑造分析作品,已經成為熱點研究方式。目前主要探討的是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性格突變以及現實的悲劇等。在上世紀90年代,分析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成為研究重點,其中汪嵐通過系統論方式詳細研究了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胡鴻在2006年《安徽文學》第9期上發表的《本我?自我?超我――中凱瑟琳悲劇命運的解析》分析凱瑟琳的形象,從弗洛伊德精神理論探討造成凱瑟琳悲劇命運的根源。
其四,更多的學者熱衷于探討《呼嘯山莊》的審美理念和藝術特征,主要集中在作品中哥特式的文藝風格。學者探討文學主題、意境營造、人物塑造以及情節構思等內容。譬如蒲若茜在2002年第2期的《外國文學評論》發表《與哥特傳統》,他認為小說中充滿著哥特式激情風格。鄧穎玲在2005年第4期的《外語教學》中發表《論艾米莉?勃朗特對哥特傳統的發展》,她認為小說中的哥特式風格可以凸顯出小說所具有的時代現實感。
二、研究中的不足及應重視的問題
歸納總結我國近三十年研究艾米莉文學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其一,三十年的研究取得多種學術成果,也成為世界文學研究的寶貴經驗。研究學者在各類學術期刊中發表大量論文,其中包括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既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作品,也為相關研究提出新的觀念。其二,研究學者從更多層面、更多角度探討作者和作品,遵循世界文學批判方法,用開拓的視野和創新的理念分析,其涵蓋著、結構主義、原型批判主義、女性主義以及社會學等理論。其三,在359篇論文中有350篇論文專門研究《呼嘯山莊》,占研究總數的97.5%。這也表明《呼嘯山莊》具有藝術和思想等多重研究價值和欣賞魅力,這也被稱為是英國文學中“斯芬克斯”之謎。在不斷的研究中,也讓《呼嘯山莊》這部小說持續綻放出新的光彩。
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研究艾米莉的文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其一,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不夠全面,出現偏離重心的問題。在359篇論文中,針對艾米莉詩歌的研究只有9篇,占論文總數的2.5%,其余的研究內容均是以小說為主,這也體現出艾米莉詩歌研究的盲點。其二,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時深度還有待發掘,研究的內容也容易出現重復的問題。一些論文還局限于傳統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在選題和視角上出現趨同的現象,鮮有創新性觀點。其三,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難以“中國化”,研究方式主要依賴西方現有的模式,尤其是體現在分析中的批判意識,客觀上影響著研究的效果。其四,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資料有限,也存在著不透明溝通的現象。現在非常缺乏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包括作者的傳記、書信和其他資料。國內的很多研究成果還沒有得到西方學術界的認可,這使得研究的效果出現邊際效應。其五,目前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的學者很少,專業化從事研究的學者更少,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和人才流失的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的解決建議:首先要重視本土化研究艾米莉文學的意識,在批判研究中要凸顯兩個主體存在的思路,有效處理研究的意圖和研究的模式,融入創新性的研究理念。其次,在研究艾米莉文學時要完善作品的編譯力度,拓展學者的研究視野,找尋更加豐富的材料,關注艾米莉詩歌藝術的研究,以此達到多元化促進的研究效果。
三、總結
我國學界研究艾米莉文學已經有三十年的歷程,經歷三個歷史發展時期,進入新世紀,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達到新的,同時也為現階段的后續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探討的過程中,發現諸多問題值得考量。本文先介紹艾米莉文學研究的三個階段,闡述國內學者研究艾米莉文學的四個內容,在此基礎上分析存在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再根據研究的內容提出兩個解決思路。相信在未來的研究中,國內學者能夠以更加開拓的視野、更具創新意識的思路,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何申英.淺析《呼嘯山莊》中的哈里頓?恩蕭[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11).
關鍵詞:《簡?愛》 接受 多視角
自《簡?愛》出版至今的一個半世紀中,已被翻譯成世界上20多種語言[1],單在英國就有20多個版本。其遍布世界范圍的文化播散在為其注入新生活力的同時促成了異質文化間的互動與交流,更滋養了它經久不衰的智性生命。
從《簡?愛》出版之初所引起的轟動性效應,到“作家三姐妹”公開亮相后人們爭相撰寫和閱讀勃朗臺家族人物傳記的所謂“勃朗特熱”,到夏洛蒂情書被發現時的震動,而使人們對《簡?愛》產生的更濃的反談性興趣以及到后來原型批評、女權主義文評對《簡?愛》的再認識――甚至是令人驚奇的再創造……《簡?愛》及其作者帶給人們的沖擊不斷,時至今日,對《簡?愛》這部經典之作的批評譜系已經發展成熟,而且研究熱情不減。本文就針對《簡?愛》的文學接受的多樣性進行分析、整理,以期探尋《簡?愛》研究的新視角。
一.譯介視角
作為一部外國文學的經典之作,筆者認為首當其沖的就是譯介問題。
中國對夏洛蒂?勃朗特小說的譯介始于20世紀20年代。1937年的《譯文》雜志曾刊登茅盾的文章《真亞耳(Jeneeyre)》的兩個譯本。該文比較了伍光建和李霽野的《簡?愛》漢譯本,評價了兩個譯本的優劣。20世紀50至70年代末,國內出版發行的《簡?愛》譯本主要是李霽野的譯本。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出版了60多個版本(《簡?愛》譯本),其中有全譯本或縮寫本,也有兒童版譯本。為了配合讀者的英文學習,還出版了多種全本和縮寫本的中英文對照版本,甚至還有以連環畫形式出版的《簡?愛》”[2]。21世紀初的十年間,超過50多個版本的《簡?愛》譯本在我國問世。此外,各種縮寫本口袋書、中英文對照讀本、連環畫也層出不窮。
20世紀80年代,在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研究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是1983年出版的《勃朗特姐妹研究》一書,該書作者楊靜遠是我國改革開放后最早最全面譯介勃朗特姐妹作品的學者。除《勃朗特姐妹研究》之外,她還翻譯了《夏洛蒂?勃朗特書信》《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以及《勃朗特兩姐妹全集(10卷)》,并在《讀書》雜志1983年第6期發表文章《一百多年來的勃朗特姐妹研究》。這些研究著作、論文和譯著的出版為日后國內夏洛蒂研究以及勃朗特姐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對《簡?愛》的研究轉變了,但是間隔一段時間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從譯介視角研究《簡?愛》的熱潮,如:茅盾《的兩個譯本》(羅新璋編.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蔣驍華《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闡發與新思考》(中國翻譯,2003)等,都是從譯介視角對《簡?愛》進行的研究。
二.傳統接受視角
近30年來,國內各類刊物上相繼刊出《簡?愛》研究論文400余篇(可能更多)。早期的30余篇研究論文(1983―1999)多聚焦簡?愛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3],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剖析簡?愛的人物性格。大多是從《簡?愛》的文本敘述策略、形式技巧和創作風格、故事情節、人物性格這些因素來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大多是在贊揚簡?愛的自尊、自立、前衛的愛情觀等人性光輝,后來雖然也有出現一些關于簡?愛雙重性格的研究,但是筆者認為這也是文學理論研究發展的正常規律,總而言之,在傳統接受視角中,對《簡?愛》的研究無疑是褒大于貶的。
三.批評接受視角
時至今日,對《簡?愛》這部經典之作的批評譜系已經發展成熟,而且研究熱情不減?!锻鈬膶W研究》1988年第1期刊登的韓敏中的論文《女權主義文評:〈瘋女人〉與〈簡?愛〉》介紹了吉爾伯特和古芭的女性主義文論專著《閣樓上的瘋女人》,該文標志著國內《簡?愛》研究中女性主義批評視角的引入。
2000年至今的300余篇研究論文多從女性主義批評、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心理批評等視角,在不同程度上都對《簡?愛》這部不朽經典作出了相應的批評,如:王文惠《從生態女權主義視角對的重新讀解》(外國文學研究, 2008 01);蘭守亭《中的瘋女人―另類的復仇者形象》(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7 02);季然《淺談的女性主義特征》(大學英語,2008 05);馬瑞巧《論簡愛的心理陳礙及其外化形象》(中國語文,2007 07)都是從《簡?愛》中所體現出的新女性形象特征,及其對父權制文化秩序的反叛,筆者認為可以說是承襲傳統接受視角卻利用新的理論進行再研究的成功范例。
四.多元化研究趨勢
經筆者粗略統計,近10年來,國內的《簡?愛》研究逐漸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一現象想必與理論的進步和文本的豐富寓意是分不開的。
1.后殖民視角
近10年來,有許多研究先從后殖民視角切入,以期從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的人物形象入手,以此闡明的殖民主義主題及其對小說敘事、人物關系、人物性格和命運的影響,揭示殖民主義文化對人造成的精神創傷、人格扭曲與分裂等異化影響[4]。
如:賈文勝《與的殖民主義主題初探》(中國語文,2006);羅世平《凝視:后殖民主義文學折射》(國外文學,2006 04)等都是從后殖民這個新的視角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結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2.《簡?愛》與宗教關系的視角
《簡愛》成功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一個經典女性形象, 其獨立自尊的生活態度及爭取平等的愛情觀念備受贊譽, 而其矛盾復雜的宗教觀念飽受爭議。很多研究嘗試從作者生活背景的宗教溯源、作品典型人物的宗教色彩及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贖等角度探討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5]。
如:劉秀梅《探求神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論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大學英語,2007 04);楊小洪《:圣經與前圣經場景的雙重投影》(外國語 2003 03);王一平《對的恪守與反叛》(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 05)等都是從《簡?愛》與宗教關系的這個新視角來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結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3.《簡?愛》中火、鴿子、月亮及冰等意象的研究視角
筆者發現近年來,有不少別出心裁的研究,如:范彩霞《從的“火”意象看夏洛特?勃朗特的生態女性意識》(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 03);龍麗偉、魏現江《小說中夢境的審美分析》(銅仁學院學報,2007 04)等,都是標新立異的研究結果,以期通過這些研究進一步分析出《簡?愛》藝術效果和藝術張力[6],探究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原因。
這些研究別出心裁,研究視角獨特,但是研究結果也同樣吸引眼球,值得作為新的研究方向展開。
4.比較文學文本研究視角
《簡?愛》研究論文的另一大板塊是《簡?愛》與其他文本的比較研究,其中以《簡?愛》與《藻海無邊》的比較研究和《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比較研究居多。其他涉及到的比較文本有《苔絲》、《蝴蝶夢》、《紅字》、《傲慢與偏見》、《飄》、《名利場》、《金色王國》、《法國中尉的女人》、《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以及跨文化比較文本如《紅樓夢》、《庭院深深》、《傷逝》等。總體說來,這些研究的內容和切入點大多比較單一。在《簡?愛》的經典重寫研究方面,視點過分集中在《藻海無邊》和《蝴蝶夢》兩個文本,對《簡?愛》的其他重寫或改寫文本則無人問津[7]。
筆者認為雖然比較文學的研究視角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但是卻總是能夠碰撞出新的火花,這是一個很神奇的研究視角,很值得深入探討,也很有研究價值。
5.其他視角
此外,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浪漫主義風格、勃朗特的宗教觀、小說中出現的神話傳說以及小說中的男性人物刻畫也得到了研究者相應的重視。在上述幾方面較具代表性的論文和專著有:理查德?鄧恩的論文《自然的心:簡?愛的浪漫主義》,芭芭拉?哈迪的專著《恰當的形式:關于小說的論述》,菲利斯?C.?拉爾夫的專著《維多利亞改寫:童話,青春和女性成長小說》;F.A.C.威爾遜和蓋爾?B.?格里芬的論文《淡黃色花環:勃朗特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和《愛德華?羅切斯特的人性化》,簡?米勒的專著《書寫男人的女人們》。
在卷帙浩繁的《簡?愛》研究中,不乏探究該作品文學源流的力作。這些著作或論文揭示出《簡?愛》對圣經文學以及英國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皮尼翁在《勃朗特指南》中列舉了勃朗特作品對《圣經》和其他文學作品的引用。米爾蓋特在論文《簡?愛的心路歷程》,巴里?考爾斯在專著《維多利亞小說中世俗的朝圣者:小說作為生活教科書》中分別探討了班揚的《天路歷程》對夏洛蒂?勃朗特的影響。
近20年來,國外相當一部分學者開始關注《簡?愛》的跨文類、跨文化與跨媒介重寫現象,將這部小說置于世界文學的巨大網絡,探究《簡?愛》在異域文化語境下的播散。由英國霍爾大學19世紀英國小說研究專家帕特茲?斯通曼撰寫的《勃朗特改編:〈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文化播散》(1996)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輔以翔實的資料與細致深入的文本分析,結合各個時代的歷史及社會背景,作者斯通曼梳理了《簡?愛》與《呼嘯山莊》自出版至20世紀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跨文類、跨媒介重寫,上述兩部小說的批評接受與讀者接受,并在該書的附錄中詳細列出自兩部小說出版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各種跨文化、跨文類、跨媒介重寫的目錄,為《簡?愛》重寫現象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分析重寫作品的閱讀過程與寫作過程,斯通曼教授試圖探尋生成性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的改編,以及這些改編與其所處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8]。
筆者甚至還找到了一些更加出其不意的研究視角,如:龔晨楓《法律與文學視角下的》等,更是從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視角對《簡?愛》進行分析、研究,且得出了較為成熟的研究結果,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這也恰恰說明了文學接受存在多種可能,有待我們去開拓。
五.結語
寓意豐富又無確定指向的文學文本,具有產生多種社會功能的可能,與此同時,文學的特點――語言藝術的豐富性、形象話語的開放性和文本蘊意的多義性使其具有發揮多種社會功能的可能,而且讀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決定著文學功能實現的方向和程度,這也就是說文學文本意義的實現與接受有關。
所以,筆者認為對于《簡?愛》這部不朽的經典之作來說,還是存在著多種闡釋和接受可能的。時至今日,《簡?愛》的各種小說及詩歌重寫,由小說《簡?愛》改編而成的各種舞臺劇、音樂劇、電視劇、電影和廣播劇,以《簡?愛》故事為藍本的插畫及繪畫,《簡?愛》的批評論著依然層出不窮,正應了100多年前作者夏洛蒂在《簡?愛》中的預言。《勃朗特改編》的作者斯通曼曾用“續寫癥候群”(the sequels syndrome)一詞描述過去30年間不斷涌現出的《簡?愛》跨文類、跨文化、跨媒介重寫,這或許為國內學界日后研究《簡?愛》開辟了一片新天地[9],也讓我們更加期待能夠繼續有一些“出其不意”的研究視角來充實和豐富對《簡?愛》這部傳世經典的研究和再創造。
參考文獻:
[1]Stoneman,Patsy.Bronte Transforamtions:The CulturalDisseminations of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M].London: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6:220.
[2]馮茜.英國的石楠花在中國―――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國的流布及影響[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44.
[3][7][8][9]陳李萍.近三十年來《簡?愛》的批評接受、讀者接受及譯介綜述[Z].名作欣賞,2011.
[4]賈文勝.《簡?愛》與《呼嘯山莊》的殖民主義主題初探[A].中國語文,2006.
[5]劉秀梅.探求神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論簡愛的宗教皈依之路[A].大學英語,2007(04).
[6]龍麗偉、魏現江.小說《簡愛》中夢境的審美分析.[A].銅仁學院學報,2007(04).
學者王元化也被推重為“時代的思者”①。雖然作為學者或思想者,王元化都難以完全納入“比較文學”論域,后者卻可能是感觸前者獨特風貌的一個有效視角,而前者也可能為后者提示“中國氣派”的啟示。就王元化學術方面而言,一位前輩文藝學者將之梳理概括為八個方面后寫道:“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了不少學術大師,如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魯迅、、郭沫若等”。而及至21世紀,“王元化作為一代學術大師的意義和價值,似乎還不曾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揭示”②。在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比較文學”學科領域中,著名法國文學研究者錢林森《緬懷遠去的智者———王元化先生與〈跨文化對話〉二三事》中寫道:“國際雙語論叢《跨文化對話》自1998年創刊至今,已邁過10年歷程了?!痪们半x世的王元化先生,他為《跨文化對話》留下的思考和文字,更值得我們珍惜、懷念”③。王元化被推重為“比較文學”研究領域開拓者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龍創作論》。該書在全國首屆(1979~1989)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中獲“榮譽獎”④。學者趙毅衡當年評論:“一九七九年或許是我國比較文學研究進入‘自覺期’的一年:錢鐘書《舊文四篇》、《管錐篇》前四卷、楊絳《春泥集》、范存忠《英國文學語言論文集》、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這些解放后出版物中中西比較文學內容最集中的書籍,都出現于一九七九年。”①季羨林先生在更早的1981年寫道:“應該把中國文藝理論同歐洲的文藝理論比較一下,進行深入的探討,一定能把中國文藝理論的許多術語用明確的科學語言表達出來。做到這一點真是功德無量。
你在這方面著了先鞭?!雹谕踉硪徊看碜鳌端急骐S筆》于1995年獲第二屆中國國家圖書獎。著名翻譯家蕭乾先生在《〈思辨隨筆〉不可不讀》中寫道:“這里論述的真是從中至外,從古至今:從孔子、劉勰到魯迅、,從莎士比亞到普希金,沒有冗長引句,更不見老生常談,全是作者的思緒和心得。他對莎劇有些評論如譯出來傳到國外,估計必會贏得西方莎學家們的贊賞,因為其中飽含著東方人的智慧卓見。”③如果說蕭乾評語中對“東方人智慧”的強調在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界是先著一鞭,那么其所思所見與王元化本人同時期關于中西文化比較的主導思想之強調是不謀而合:研究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需要以西學作為比較的參照系,但又不可以西學為主體,用中國文化去比附。恕我再一次借用正在受人指摘的余英時的直率說法:“今天的文化危機特別表現在知識分子的浮躁心理上,仰慕西方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恨傳統文化又不知傳統文化為何物?!雹懿⒎桥既坏氖?十年后日本學者將《思辨隨筆》作為《王元化著作集》之一而完整譯介⑤?!端急骐S筆》于2004年增補修訂為《思辨錄》⑥。有的高校教師開始將之作為“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學時必讀的教科書”⑦。最近一位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年輕學者在《王元化〈思辨錄〉的方法論意義》專題論文中提出:“《思辨錄》體大思精慮全、圓融中外古今,對其展開全面研究是一門大學問?!雹喙P者初步考察統計,《思辨錄》全書出現的外國作家與文學人物姓名不下三百之數。如果以外國文學作為“比較文學”參照系,則該書內涵之豐富也可見一斑。
王元化學術中的“比較文學”因素還可追溯到其歷年乃至早期著述中。例如文藝評論集《向著真實》初版于1952年,其中所及的外國文學家不僅有契訶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羅曼?羅蘭、果戈理、卓別林,還包括法國作家左拉、美國作家考德威爾、捷克作家伏契克,以及委內瑞拉詩人等。該書再版后記回顧道:“我寫下了對自己所喜愛的某些作家的一些感受。其中有些看法現在雖然已有所變化,但對于這些引導我認識生活和怎樣對待文學事業的先驅,我始終懷著青年時代的崇敬心情。今天重讀這些文字,我的心中仍激起當年的感情波瀾?!雹嵋晃荒觊L學者回憶八十年代末讀到《向著真實》與《文心雕龍創作論》二書時的心情:“那時,我在一些前輩鼓勵下,正起步于比較文學教學與研究,并開始招收比較文學方向的研究生。相遇王先生這兩部著作,對我而言,真是不期而遇的‘機緣’。《向著真實》這部處處充滿真知灼見的評論文集中,最引起我注意和興趣、且對我產生影響的,是他評論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兩篇文章,先生對羅蘭作品認識獨到,見解高遠,我不僅在自己的論作中加以征引,也在對研究生授課中多次介紹過?!雹偻踉嗄陼r代最初論文是1939年發表的《魯迅與尼采》。他晚年自述該文“受到了由日文轉譯過來的蘇聯文藝理論影響”,其中有“機械論的痕跡”②。然而在中國現代文學思想史敘事中,迄今它依然不失為“三十年代關于魯迅的最有分量的論文之一”③?!遏斞概c尼采》的標題與今天“比較文學”研究的通常模式相契。該文作為王元化最初發表而產生影響的論文,意味著其學術生涯中的某種潛在基質。如果說這種基質與后來引進的“比較文學”研究視閾和方法不謀而合,那么王元化自1939年迄至去世的2008年,在近七十年中先后出版的四十余種著述中,都可能包含“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獨特因素和資源。
二、“比較文學方法”與“綜合研究法”
原初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基于兩個要素:一為文學對象,二為外文研譯。前者是比較文學的特定對象,后者是賴以成立的前提。就此而言,王元化學術至少包含若干原初意義的“比較文學”因素。例如他的莎士比亞研究包括對西方莎劇論文的譯介。他的《文心雕龍》研究,前期成果之一是對西方“文學風格”代表性論文的譯介,后者成書為《文學風格論》④。此外,王元化還與父親王維周教授合譯過《革命親歷記》⑤。然而在中國語境中,比較文學研究通常也以中譯本為對象。即便在這一場合,研究者是否自覺意識到外文原文與中文譯文之間可能存在意味差異乃至歧義,這無疑會影響到他所作判斷和所下結論是否中肯合理。這種差異乃至歧義尤其表現在一些專門術語上。因此,至少就中外文藝理論的比較研究而言,對中外術語意味之差異的清醒認識,以及基于這種認識的追溯考辨斟酌等,理應是研究者的必要條件和基本素質。王元化學術中的“比較文學”因素也蘊含于他對漢譯西方著作的研讀和闡釋中。這方面他所提供的啟示之一是,對于西方著作中的一些關鍵性理論術語,必須結合外文語源和語境而盡可能充分辨析、追溯和考量。例如他的《讀黑格爾》中多處研討了黑格爾術語的中譯問題。諸如:“情志”、“情致”、“”三者相對于黑格爾原著中古希臘詞“”何者更為恰當;“知性”較之于舊譯“悟性”或“理解力”為什么更能妥切傳達德文原著“Verstand”之旨;“總念”、“概念”之于德文“Begriff”的孰所優劣;中國古典美學“氣韻生動”、“生氣灌注”與黑格爾美學“beseelt”的漢譯關系;被英譯為“sense”(感覺)的德文“sinn”是否可以譯為“藝術敏感”;為什么應該用“寧靜”來替代中文舊譯的“靜穆”,等等⑥。這里我們以《讀黑格爾》用“情志”翻譯“”的一例觀之。
一、論文的書寫格式規范化要求
論文本身由論文題目、作者、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幾部分組成。
1.論文題目:簡明、確切地表述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一般不超過25個字,可分兩行書寫。
2.作者:處于論文題目正下方,須寫明院系、專業、年級、班別、學號、姓名。
3.摘要:摘要應反映文章的主要觀點,重點表述研究內容及結論,必須重點突出、文字簡練,中文摘要字數不超過300字。
4.關鍵詞:要符合學科分類及專業術語的通用性,并注意與國際慣例一致,中文關鍵詞限制在3~8個。
5.正文:論文的主體。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格式,正文要標明各級標題,設計合理,文稿中應采用規范化名詞術語。
6.參考文獻:必須是本人真正閱讀過的,應選用公開發表的資料。以近期發表的學術期刊文獻為主,圖書類文獻不能過多,且要與論文內容直接相關,參考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全。
二、論文的排版格式規范化要求
1.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
2.裝訂位置:左面豎裝,裝訂位置距左邊界0毫米。
3.版芯位置(正文位置):按照a4紙張默認格式。
4.頁碼:采用頁腳方式設定,采用五號timenewroman,處于頁面下方、居中。
5.論文題目:三號黑體,居中。
6.作者:論文題目下隔一行,居中,采用小四號仿宋體,
7.中文摘要和中文關鍵詞:用五號仿宋體、兩端對齊方式排列。
8.正文文本:宋體小四號、標準字間距、行間距為1.25倍行距、所有標點符號采用宋體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采用半角的要求排版,采用多級符號版式。如:一級標題用阿拉伯數字(1、2、3……)標引,采用四號黑體并縮進4個字符排列;二級標題縮進4個字符并用阿拉伯數字(1.1、1.2、1.3……)標引,字體采用小四號黑體。
9.文中圖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圖、表,不論計算機繪制還是手工繪制,都應規范化,符號、代號符合國家標準,字體大小與正文協調,手工繪制的要用繪圖筆,圖表名稱和編號準確無誤。
10.參考文獻:位于正文結尾后下隔2行,“參考文獻”四字左對齊,采用宋體小四號加粗;具體參考文獻目錄按五號宋體、靠左對齊、阿拉伯數字標引序號([1]、[2]……)的方式排列。
三、論文書寫、排版、打印規范化要求樣式
論文題目(采用三號黑體,居中)
(隔一行)
(仿宋體小四號,居中)院系專業名稱年級班別學號學生姓名
(隔一行)
中文摘要:(仿宋體五號)關于高等教育改革體制問題的思想觀念問題,……。
關鍵詞:(仿宋體五號)
(隔一行)
(正文用宋體小四號)當前,在教學領域中,……。
1教學思想(黑體四號,左對齊)
1.1有關關系的處理(黑體小四號,縮進4個字符)
(正文用宋體小四號)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關系上,樹立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
比較文學論文范文欣賞:淺探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與文學變異
摘要:形象學研究一直未能合理地解釋兩個本質性的問題,一是文本意義上的他國形象與現實社會、歷史文獻有異;二是接受過程中讀者所還原的形象與作家所塑造的形象有異。本文認為形象在塑造、傳遞過程中產生了多重變異現象,變異的深層原因是不同文化語境的影響與制約。
關鍵詞:形象學;法國學派;集體想象物;文學變異
傳統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形象學發展于1880年代的歐陸諸國,由卡雷創立,經巴柔、莫哈、基亞等人的不斷努力,當代已成為比較文學領域頗具擴張力的學科。然而,傳統的形象學研究局限于歷史研究方法,一味強調事實關系,囿于文本,繁瑣考證,將鮮活的文學文本當做純粹的歷史文獻,忽視文學形象的美學價值,比較文學研究中的狹隘民族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等,都限制了形象學研究的發展。
事實上,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只是文本意義上的形象,它是作家主體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也是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反映,是一種文化形象,代表了一國對另一國的態度和看法。異國形象的建構包含了作者對異國文化的總體認識,同時在潛意識中又代表一個群體對異國文化的精神觀照,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言說。另一方面,形象本身與形象建構,也透露出作家和本國人的心態,“他者”形象是反觀“自我”形象的一面鏡子。正如當代文藝理論家佛克馬所指出的那樣,“赫胥黎的《海島》中對東方的描寫受到賽義德的批評,因為這部作品所表現的東方實際上是構想出的東方?!?/p>
一集體想象物如何實證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在形象學研究上是求“同”的,其基本方法是實證,本文認為形象學是“異”的研究,異國形象是想象,是集體想象物,image就是somethingimagined,所以形象學研究就是辯“異”。具體問題有三個:一是描述形象之“異”的具體表現。文學作品中的他國人物形象,相對于“原型”有什么不同的特點。二是考察“異”是如何發生的。形象的生成、傳遞、接受是一個多重變異的過程,作家是如何塑造的,讀者是如何解讀、還原的。三是思考“異”何以會發生,集體是如何想象的,深層的文化原因何在。
早期的形象學研究即已包含了變異的因子,正如后來巴柔所說:“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并非現實的復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視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組、重寫的,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边@里的“重組”、“重寫”意味著這種形象是一種變異的形象,這是從實證研究求“真”的現象考證向理性主義求“異”的本質探求作出的可貴努力。形象是對文化現實的描述,是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一切形象都是個人或集體通過言說、書寫而制作、描述出來的,但這種描述并不遵循真實的原則,即并不會或不能忠實地描繪現實中客觀存在的那個“他者”。
作家對文學形象的創造與讀者的接受,不可避免會產生二度變異,所以運用實證的方法很難對形象學進行研究。形象學研究的實質就是變異,法國學派在最早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中就已提到文學作品中的“他國形象”問題,證明他們早已涉足非實證性變異學領域的研究,只是自己還未察覺,因而也沒能從學科理論的高度加以總結。
正如山人畫筆下怒目圓睜的鳥是對自然鳥的變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觀眾對藝術形象接受、還原的變異,他國人物形象的創造與接受,正是這樣一個多重變異的過程,其學理性亦可以從保爾?利科等人的想象理論中找到理論根據。保爾?利科將休謨那種把想象物歸諸感知的理論命名為“再現式想象”,將薩特那種認為想象物“基本上根據缺席和不在場來構思”的理論命名為“創造性想象”。
巴柔認為:“他者形象是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認識的總和?!彼孕蜗髮W所關注的是文學和文化互動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闡釋他者形象,就必須將其置于擴展了的社會、歷史、文化等領域去考察,擴大的“新的視域要求研究者不僅考慮到文學文本,其生產及傳播條件,而且要考慮到人們寫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新批評的那種將文本作為完全獨立的對象進行研究的文本分析法則因此而受到質疑,因為這種形象不僅是作家個人嘔心瀝血的產物,而且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闡釋和想象,它要求研究者的重心不再局限于文本、修辭、話語,而要將他者形象納入到總體分析的框架之中,既考察文學文本中他者形象生產、傳播、接受的條件,又將這種文學形象與同時代的報刊、影視及其他媒介的描述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會使更多的材料和證據加入到接受的文學研究視野中來,從而使文學研究與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人類學等領域交匯,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將其聯系起來。通過對這種聯系的探究,研究者可以發現作家與集體想象物之間種種密切而又復雜的關系。
考察他者形象與他者現實之間的關系,重點應在于注視者,在于注視者一方的文化模式,因為變異是肯定的,當下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作家這一創造主體,是如何接收、注視、創作、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作家的潛意識中集體是如何想象他國想象的,如近代“西方人的話語表現了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漠視,貶低和拒斥,歐洲中心主義通過把歐洲以外的世界再現為愚昧、落后、懶惰,成為東方的同義詞,因而需要歐洲的介入而界定為落后的從而服務于殖民主義事業”。其次是關注自我形象與他者形象之間的互動關系。所以,形象學討論的重點自然不是異國形象描寫的真實抑或失實,而是考辨作家何以塑造出那樣的形象,追溯異域形象作為一種知識與想象體系在當時的語境下是如何生成的。
異國形象與現實中的異國之間,他者形象的真實程度并不能決定這一形象的審美價值??疾焖咝蜗笈c他者現實之間關系的重點在于對注視者一方文化模式的產生、發展、傳播與影響的探尋。席勒創作的《杜蘭朵》中,“杜蘭朵對于自由、壓迫、自我價值等觀念的認識,就那個時代的中國而言,不僅作為一個女人的意見,即使作為一個男人的意見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作為理解《杜蘭朵》的歷史背景的應是歐洲思想史,而不是歷史上的中國?!?/p>
二形象傳遞中的變異機制
法國學者梵?第根認為:“比較文學的對象是本質地研究各國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他認為比較文學的特質就是要把盡可能多的、來源不同的事實歸納在一起,使“比較”二字擺脫美學的含義,獲得一個科學的含義。法國學派的主要理論家馬?法?基亞稱:“比較文學并非比較。比較文學實際只是一種被誤稱了的科學方法,正確的定義應該是:國際文學關系史。”卡雷也指出比較文學是實證性的關系研究:“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它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瓦爾特?司各特與維尼之間,在屬于一種以上文學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構思以及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間所曾存在過的跨國度的精神交往與實際聯系?!睆男蜗髮W的各要素分析,它主要是指一部作品、一種文學中表現出的他國形象。“他國形象是一種社會集體想象物?!?/p>
然而,文學形象的傳遞是非常復雜的,宏觀來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變異(literaryvariation),一是作家創作時與原型的變異;二是讀者接受、還原時與文本形象的變異。就文本而言,又有語言層面的變異,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翻譯過程中的變異,在1930年代,為了便于國人接受,“milkyway”被譯為“銀河”,而不是“牛奶路”、“神奶路”,就是明證。也有文學層面的變異,不同的作家寫作同一題材的作品,主題、手法各異。具體而言,形象的變異現象發生在四個層面。
一是文字層面的變異。
屬于翻譯學或譯介學研究的范疇,在進行研究時將文學的變異現象作為首要的研究對象,把注意力從語詞翻譯研究轉向語詞的變異本身。我國翻譯界曾有這樣一個特例,不懂外文的林紓竟然成為一代翻譯大家,康有為在《琴南先生寫萬木草堂圖題詩見贈賦謝》中贊其“譯才并世數嚴林”,錢鐘書也著文《林譯小說研究》探討林紓的翻譯問題。
從翻譯技術層面看,林譯小說許多都走了樣,甚至可以說很多地方是選譯、節譯,或者隨意刪改,更有甚者,寫人寫景的許多地方都有想象的成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現象?這就是文學變異的問題,為了照顧中國讀者閱讀小說的習慣,譯者不得已而為之,將外國人的名字歸化,去掉大量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部分,以突出故事情節,將外國的現代語言換成簡明、雅潔的中國文言。
文藝理論家敏澤先生認為,美國的意象派詩人龐德的意象詩是從中國學過去的:“當時的西方意象派詩人們掀起了學習和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潮,他們在研究和翻譯漢詩的過程中對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含蓄性、生動性、鮮明的形象性和動態美贊嘆不已,而他們對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研究和翻譯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方意象主義的發展?!?/p>
趙毅衡先生在《遠游的詩神》中也提到了意象詩的源流問題,認為“龐德是新詩運動中的大詩人,他是先接觸日本徘句,然后轉向中國詩的。觀察這個變化過程,對于考察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龐德從漢字中受到啟發,認為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意象,如東方的“東”由一個“日”和一個“木”組成,以太陽掛在樹梢上指稱方位,這種由象形到抽象再還原為情景的語意現象,其深處有一個形象的文字層面和文學層面的變異問題。
二是文學作品中他國形象的變異。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比較文學形象學,從形象產生到還原有一個變異的過程,我們應從文化或文學的深層次人手,分析其規律。比如我們考察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洋人”形象時會發現,其形象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變,(一)近代文學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特點是“奇”、“怪”,深層理由是長期閉關鎖國造成了國人無知、恐懼的心理,表現為對洋人形象丑化、妖魔化。(二)現代文學作品中洋人形象的演變情況是,大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對于“原型”大多“變”、“異”,深層的文化原因是“師夷長技”的學生心態,手法大多是將之美化、烏托邦化;港、臺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相對“本”、“真”,因為作家身處殖民主義環境,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書寫。
三是相同的文學主題和文類在不同的語境下發生變異的問題。
中西小說寫作目的不同,所以敘事模式亦不同,西方小說治目宜閱讀,中國小說治耳宜講說;西方小說常鴻篇巨制,動輒萬字,而中國古典小說多為章回體,更像連續劇。
四是文化語境不同造成的接受方面的變異。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造成文學現象在跨越文化集團時,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過濾背景下的誤讀現象,比如《格列佛游記》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杰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可是誰會想到該書在世界各國的流傳中卻成了受婦孺喜愛的、單純的少兒讀物。唐朝僧入寒山的詩在中國實在沒有多少人知道,可是在1950年代的美國,他確是反主流文化青年們的偶像。而三仙姑的形象在性格外向、好表現的美國人看來可不像在中國這么負面。
三形象研究要走中國化之路
我國的形象學研究要走學科本土化之路,需要克服學術上的殖民心態。形象學是法國人所創,然而其中的文化沙文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傾向和過分強調考據而忽視美學思考的弊病顯然是存在的,中國學者應勇于推陳出新,不能老跟在西方學者后面學步,比起西方的“中國人形象”研究,如果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西方人――“洋人”形象,很顯然,我們具有文獻方面的優勢,事實上其結論也應該是更有理據的。
多年來,比較文學研究已經打通了比較文化的學術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開展了以對話、溝通,尊重、理解、共建人類多元文化為宗旨的各種學術活動。19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的理論著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能從時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轉型的新角度,在融合多元文化視野的基礎上創建比較文學學科的新未來,也反映了中國學者對于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第三階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
中國學者擺脫比較文學的傳統觀念,沖破比較文學“歐洲中心論”的藩籬,不斷更新比較文學的觀念、方法,以新觀念、新眼光,通過跨學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語言的文學研究,開展與世界各國、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互識、互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期改進人類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學和文化。
形象學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復雜多樣,學科的發展與深化呼喚理論的思維,比如學科的本土化問題。面對新世紀的形象學研究,中國學者要有為世界文學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力爭學術獨立的勇氣。有理由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挖掘到中國古今文論中有關形象學研究的理論資料。同時,我們的優勢在于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料的豐富,應該揚長避短,著眼于國內的文獻,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搞外國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研究。
二是研究視野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應該更開闊一些,形象研究至少有五個方面的內容值得探討:
(一)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猶太人形象、《簡?愛》中的南美人形象,歐美人長于此項;(二)外國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如賽珍珠作品中的中國農民形象,這方面的工作漢學家做得比較多;
(三)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是我們的主戰場,如留學生散文中的導師形象,客觀地說,外國人做這方面的研究,但無論在史料占有,抑或是文本解讀上,都不可能趕得上我們;
(四)華人自塑形象,如老舍《二馬》中的馬氏父子、曹桂林《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王啟明等人,張藝謀電影中的近代國人形象等;
(五)外國人的自塑形象,如美國人寫的《丑陋的美國人》,日本人寫的《丑陋的日本人》等。
三是學科發展的綜合性問題,形象學涉及的領域眾多,其研究必然是多指向、多維度和多領域的,與其他學科和領域有著剪不斷的關系。形象學研究可以根據學科的需要與心理學、歷史學、文化地理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結合,拓寬新的形象研究領域,展現新的生命力。
形象學研究尚有一些關乎學科發展的問題,如仍然局限于影響研究。本文認為,學科建設目前有“三個轉向”和“一個注意”的工作要做:
(一)轉向對“主體”的研究。理解異族與認識自我是密不可分的,一國作家塑造的異國形象,是將異國作為一個他者來看待的,這個他者是認識自我、反觀自我的一面鏡子,研究他者是有意義的,而審視自我、發現自我、建構自我更有意義。
(二)轉向總體分析。文學作品所包含、傳播的文學形象與歷史、社會、文化語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形象研究不能夠將文本閱讀簡單化,不能局限于文本研究文學形象。形象研究必須考察一個民族對異國看法的總和,即由感知、閱讀,加上想象而得到的有關異國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個層面的看法的總和。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比如要想更深刻地理解俄羅斯文學,首先就一定要了解、熟悉并領會他們的文化和信仰,研究具體的作家、作品更是如此,否則,我們的視野將會很狹窄,論斷亦將不免偏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