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園育兒文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幼兒園家長評語2:可愛的小不點兒,你進步可真不小:能認真地學本領,快樂地與小朋友做游戲;會念好聽的兒歌、唱動聽的歌曲;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老師還想跟你說句悄悄話:飯菜的營養很豐富,多吃一些,小身體才能長得更健壯。
幼兒園家長評語3:琳琳,你是個聰明能干的小女孩。活動中總能聽到你響亮的聲音,你喜歡舞蹈,經常看到你邊唱歌邊表演,真棒!你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強,能自己大口大口地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整理玩具。長大一歲后,你一定不會再亂發脾氣了。
幼兒園家長評語4:你的聰明,大家喜在心里。啟奧的可愛,大家喜在眉梢。今天,當你迎著陽光,帶著對老師的信任,獨自一人走向老師的懷抱時,我們是那樣的欣慰和滿足。繪畫紙上,從單調的點、線到初步的成形是你努力的結果。老師知道啟奧最喜歡探索和觀察了,你能主動把你的發現和問題來和老師聊聊嗎?相信你一定會的,加油吧寶貝!
幼兒園家長評語5:可愛的曉曉,大家都很喜歡你。喜歡看你入園時笑瞇瞇的樣子;喜歡看你游戲時大笑的表情;喜歡你唱歌時認真的樣子;更喜歡看你自己穿衣穿褲時靈巧的樣子
幼兒園家長評語6:漂亮的小姑娘,你聰明又伶俐!活動時你總是坐得很神氣,聽得很認真,畫畫、做手工樣樣都行。現在還學會了自己穿鞋子,真能干!愛干凈的小寶寶,如果你以后不再挑食,你會長得更健康更聰明。
幼兒園家長評語7:小巧玲瓏的你,喜歡玩各種玩具,如:開遙控汽車、玩奧特曼、搭各種武器……,你喜歡玩娃娃家的游戲,每一次你都會把手舉得高高地大聲地說:“老師,我要做爸爸。”爸爸抱著娃娃喂飯、講故事。經過一年的小班生活,你已經能愉快地與小朋友一起游戲、學本領了。看到你漸漸地能流利地講完整話,與小朋友進行簡單的交流,看到你樂意動手畫畫,還真-象摸象樣,老師真為你的進步而高興!相信我們的揚揚會更大膽、活潑!
幼兒園小班家長評語8:你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有很強的自尊心,平日里最喜歡聽大家的表揚。你在活動中的大膽表現令大家欣賞:聽,兒歌念得多么流利,回答問題多么響亮!這就是你——可愛的小蘇蘇。相信你在新的學期里,一定會學會香香地吃飯,不再邊吃邊玩了。
幼兒園中班家長評語9:你是個聰明懂事又有點內向的小女孩。老師清楚地記得你剛來幼兒園時好多事情都需要老師來幫你,還經常尿褲子。現在的你長大了,每天都會高高興興來幼兒園,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伴間能友好相處,活動中能遵守規則。以后如果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更棒了。
【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特異性;研究型文化
一、教師專業成長的特異性――研究型幼兒園文化的必要性
(一)教師專業成長動機維持的特異性
動機是發動、指引和維持行為的動力。對大多數幼兒園教師而言,熱愛孩子是其從事幼教事業、追求專業成長的原動力。教育本質上是一個人道主義的事業,教師在教育中得到的回報就在教育本身。教師在職業化過程中不斷領悟教育的本質,并將其轉化為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一種發自內心的工作熱情,一種對教育教學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從而視工作為事業――一個值得自己把智慧、情感、精力融入其中的生命過程,視專業成長為自己的生命――一個與眾多兒童的生命一起閃光的過程,由此而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滿足。
然而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維持教師專業成長的動機并非易事。
首先,教師職業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的專業,它要求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然而知識和技能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知識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教師將知識與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需要一定的實踐。此外,新的教育理念、知識、能力與教師原有的知識、技能構成了矛盾,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由此常常會消磨教師追求專業提升的動機,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其次,教育專業本身缺乏充分的“自主性”。在舊的教育模式里,教師始終處在被動的不被實際尊重的地位,聽憑教育管理者的指令,從而使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得到正常發揮。
再次,教師壓力過大。各種調查表明,教師是承受壓力最多的職業之一。教師在巨大的工作和心理壓力下,疲于奔命,無暇也無力對教育教學進行總結,因此無法充分體會到工作的成就感,而且因為忙于事務性工作,教師個人的生活空間也常常受到擠壓,更導致教師職業倦怠感的加劇。
最后,教師職業是一個比較封閉的職業。教師一關上教室門就成了這個教室的國王,和其他教師的交流甚少。一個美國學者曾將小學和幼兒園比喻為“妻妾成群”的大家庭,每位教師單獨向校長負責,教師間彼此排斥。〔1〕 單槍匹馬的個人奮斗,常使教師陷入焦躁而絕望的境地,無法獲得真正的專業成長。
教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所以教師的工作時時充滿創造性和挑戰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因而持續地維持教師專業成長的動機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
(二)教師專業知識的特異性
1.文本知識和實踐知識
文本知識是外顯的,可為教師和專業理論工作者所共享,是教師知識冰山上露出水面的部分。實踐知識通常是內隱的,基于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個性特征,鑲嵌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情境和行動中,深藏在知識冰山的下部。前者因其外顯性、系統性和可表述性,比較容易把握;而后者因其隱蔽性、非系統性、緘默性,很難把握。
由于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其間涉及的因素繁多,具有高度的豐富性、復雜性和情境性。教師的實踐知識影響著教師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2〕
當前,教師對新課程觀念的學習通常是通過聽講座、閱讀書面材料進行的,這是外顯知識的獲得過程。而要讓觀念轉化為行為,則要求教師將文本知識內化為個人知識并付諸實踐,這個過程實質上是教師運用和改進其實踐知識的過程,是默會知識的隱性學習過程,很難被清晰地觀察到并通過明確的外部活動被改變。因而要實現教師教育觀念向教育行為的轉化,必須關注教師的實踐知識。
2.默會知識和明確知識
英國哲學家波蘭尼從認識論的角度指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即明確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明確知識是“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標和數學公式等加以表述的知識”,也稱顯形知識、言傳知識;默會知識是“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又被稱為“隱性知識”“意會知識”,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中,隱含于行動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默而識之”“頓悟”等說法都表明了默會知識的存在。波蘭尼還認為,默會知識相對于明確知識具有理論上的有限性,“默會知識是自足的,而明確知識則必須依賴于被默會的理解和運用。因此,所有的知識不是默會知識就是植根于默會知識”。默會知識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一種領會、把握和重組經驗,最終形成理智的控制能力。
由此可知,因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其專業品質的提高有賴于通過經驗的積累而產生的默會知識,這種經驗的積累實際上也是一種隱性學習的過程,很難被清晰地觀察到并通過明確的外部活動被改變。默會知識傳遞的關鍵是需要通過共同的活動來體驗相同的經驗。
教師成長動機維持的特異性說明,創設一個自主、開放、充滿彈性的人性化和專業化管理的文化氛圍非常重要。教師專業知識的特異性說明教師個體需要通過與同伴及組織的相互作用和對話產生分享和體認。Lave指出:教學活動扎根于教師工作其間的文化之中,教師正是在這種文化中確認意義并建構個人的理解的。〔3〕
大量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組織氣氛和文化強烈地影響任何一項改革的初創和推行。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氛圍是教師賴以成長的土壤。伯曼和麥克勞林早在1978年就強調指出,管理者對教師強有力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里特在1982年也強調同伴關系和實踐的重要性。因此,要實現教師持續的專業成長,必須創設民主、開放、富有人文關懷、基于實踐、鼓勵同伴相互學習的研究型幼兒園文化,從而賦予教師全新的人際價值和工作價值,使教師獲得追求專業成長的持續動力,習得默會性的實踐知識,從而提升其教育行為的品質。
二、研究型幼兒園文化運作機制――教師專業成長的土壤
1.化解組織智障
充滿支持和信任的環境能夠鼓勵組織成員共同決策和共同承擔責任,并且為組織成員持續的專業成長提供持久的幫助。在研究型幼兒園文化構建過程中,管理者要先行化解組織的智障。在傳統的“監督者”“檢查者”“權威者”的管理模式下,教師通常處于被動狀態,管理者通常認可的是那些經過編撰的,可以用正規化、系統化的語言來傳遞的明確知識(教案、隨筆、論文、公開課等),在這種狀態下,教師通常不愿意把自己特有的知識拿出來與人分享,怕因此失去自己的地位,從而無法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整體教育教學工作的創新,導致幼兒園發展中的智障。事實上,只有在支持性、人性化和專業化的工作環境中,教師的自我改善行為才能激發出來。因此,在研究型幼兒園文化中,管理者應該是“協助者”“支持者”和“組織者”;管理者應該變控制為支持,尊重、溝通、協調,匯集教職員工的意見,鼓勵教職員工敞開心扉。在實踐中,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2.確立共同愿景
要想由內而外地激發教師持續發展的動機和提高專業水平的自覺性,必須讓全體教職員工明了幼兒園發展的愿景,在取得共識的基礎上,產生自覺地將個人發展和組織發展結合起來的意愿,從而提高工作的自覺性。
確立共同愿景,凝聚人心,提高教師對幼兒園辦學理念、辦學目標的認可度,是培育研究型幼兒園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以下是中福會托兒所親子苑苑標征集活動案例:
3.提供分享平臺
通常,在幼兒園里,教師間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而教師面對工作壓力產生焦慮情緒是普遍的現象。幼兒園里需要建立一個分享平臺,讓教師在個體的風格得以彰顯的同時,又能引起他人的共鳴或互動,從而達到交流和互助的效果。
這樣一個分享的平臺,為教師提供了一種開放的、相互信任的氛圍。教師不必設立各種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這種描述性的、解決問題式的、即興靈活、平等互助的支持性敘事分享模式,鼓勵教師們坦誠表達自己的見解,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從而成為研究型幼兒園文化中的有效情感紐帶。
4.重視情境學習
教師是通過日常活動發展解決問題和確認意義的一般能力的。情境資源是解決相關問題不可或缺的資源。教師的專業知識是個人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產品,學習則是個人與知識自然嵌入其中的情境發生交互作用的一種自然的產物。〔4〕
因此,對教師來說,從書本中學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學習。設立導師團,以教學問題為基礎,組織自由觀摩活動,在幼兒園生活中可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情境學習”機會。
借助導師團活動,師徒間、其他成員間互相觀摩的氛圍日趨濃厚。聚焦問題、在情境中研討、在情境中學習,導師團活動成了幼兒園創新的“教研活動”。“只有教師間彼此敞開大門,每個教師都作為教育專家而共同構建一種互相促進學習的‘合作性同事’關系,學校的改變才有可能。”〔5〕 這種改變的可能正是基于對情境學習的重視。
5.構建良性競爭機制
研究型幼兒園文化強調合作和同伴學習,強調學習的協同性,強調教師個體經驗與他人經驗的對話,但并不意味著排斥競爭。競爭是發展的源泉。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要在“以人為本”發展觀的指導下,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的良性競爭機制,以有效地發揮教師潛在的能力,激發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更努力、更持續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為。競爭的目的不是淘汰,而是激勵,是創造種種條件讓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競爭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個性能力差異,但要客觀地看待教師的缺點,有效地挖掘教師的特長,從而使每個教師在原有基礎上充分地成長。
“當不同的觀點發生沖突的時候,便會產生思想的火花。在一個良好的組織中,這種火花就是創造力的源泉。”〔6〕展示活動中多樣化的視角和評判標準激勵了良性競爭,從而在群體中發揮了“正向漣漪”的作用。教師之間的差異被淡化、寬容了,競爭成了動力,激起了每一個人自我完善、自我學習的緊迫感;教師文化中常見的陋習――學習態度欠缺、防御性姿態、觀望和敷衍等消失了,互相觀摩教學不再遭到抵抗:展示者在活動中真正體驗到成功及付出的快樂,而其他參加者也由衷地產生“下次我也要展示”的愿望。
長久以來,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上,教育管理者和師資培訓者都將重心落在了教師個體的責任上,而未能全面考慮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兩個特異性――專業成長動機維持的特異性和專業知識構成的特異性。教師的專業化不是達到某個指標即停止的過程, 而是貫穿教師職業終身的持續過程。只有在一種適宜的幼兒園文化的支撐下,教師才能維持專業成長的強烈動機,獲得將觀念付諸行動所憑借的默會性的實踐性知識,教師群體才可能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探索適宜的幼兒園文化的運作機制,以支持教師持續的專業化成長,這正是我們提倡的富有人文關懷的、基于問題解決的、團體學習式的研究型幼兒園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佐藤學. 轉折期的學校改革――學習共同體的構想. 2004, 11,11.華東師范大學大夏講壇
〔2〕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3,1:104~112
〔3〕Lave, J. &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4〕吳剛.論教學創新的知識基礎. 教育研究,2004,1:72~78
〔5〕佐藤學. 靜悄悄的革命.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61
〔6〕邁克?富蘭. 變革的力量.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 227
On Learning-research Culture in Kindergarten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U Lingl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EN Lei
(Nursery of China Welfare Association,Shanghai, 200040)
關鍵詞:入園準備;家長;家庭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早期的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關系到幼兒入園后能否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關系到家長自身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來迎接孩子進入人生的一個新階段,同時影響著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家長對幼兒的入園前教育是幼兒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入園后能否適應幼兒園生活及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研究家長為幼兒入園所做的準備,就要首先界定入園準備。從家長角度出發,入園準備是指孩子入園前,家長是否做好了所需的準備,包括家長自身準備和家長為孩子該做的準備。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內容:
1.物質準備
物質準備是指家長為幼兒走進幼兒園學習生活而準備的一些客觀實物,如生活用品、學習用具等。
2.能力準備
能力準備是指幼兒在上幼兒園之前已具備的各項實際生活能力。具體包括:
(1)生活自理能力
主要指幼兒在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如用餐、洗手、如廁等。
(2)社會交往能力
主要指幼兒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與同伴的交流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3)身體運動能力
是指幼兒肢體運動的一些基本能力,如走、跑、跳等。
(4)語言表達能力
是指幼兒口頭語言的表述能力,包括幼兒口頭語言表達的流暢性、語意表達的清晰性等。
3.幼兒園常規教育準備
幼兒園常規教育準備主要是指為適應幼兒園日常生活而需要幼兒具備的基本行為,如午睡、有規律地擺放物品等。
4.心理準備
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將要入園時做出的心理調試,另一方面是幼兒為自己將要面對新的生活環境所做出的心理調試。
針對以上這些家長為幼兒應做的準備,本研究將以寶雞市為例,從家長為幼兒入園所做準備的現狀入手,找出其中的問題與誤區,以期幫助家長更好地做好幼兒入園的準備。
二、研究方法
1.問卷法
本研究的調查采用自編問卷――《家長為幼兒入園所做準備情況調查問卷》,根據調查對象的不同分調查問卷一和二,分別針對已入園的幼兒家長和未入園的幼兒家長。問卷包括封閉式單選和多選題以及兩個開放式問題。調查在寶雞市幼兒園、青少年活動中心、書城、公園等幼兒與家長密集區進行,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
2.訪談法
經過整理問卷,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幼兒家長進行訪談。訪談就問卷中涉及的家長為幼兒入園所做準備的意識以及一些具體的入園準備方法進行深入地了解。
三、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和訪談發現,家長在為幼兒入園所做準備方面還存在一些誤區和問題。
1.缺乏做入園準備的意識和行為
(1)認為教育是幼兒園的事情,與家庭無關
35%的家長認為孩子入園后會自然掌握或由老師教授后會學會幼兒園常規要求,孩子各方面能力也都會有所增長,不需要家庭教育。
(2)具有為幼兒做入園準備意識,但缺乏相應行為
55%的家長能夠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通過進一步深入訪談發現,受自身能力或客觀條件所限,沒有科學有效的方法作指導,多數家長表示針對幼兒的入園準備,他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
2.對“家長為幼兒入園所做的準備”理解片面
(1)認為“家長為幼兒入園所做的準備”只是家長為幼兒準備物品或培養某一方面的能力
在能力準備方面,超過85%的家長不能兼顧到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常規教育準備方面,約有80%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在入園前對幼兒進行培養能夠幫助其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新生活。
(2)認為“家長為幼兒入園所做的準備”只是家長對幼兒的培養
完整的“家長為幼兒入園所做的準備”應該包括家長自己的準備和家長為幼兒所做的準備。然而,95%的家長不知道為幼兒入園做準備的同時,還需自己做好準備,尤其是心理準備。深入訪談后發現,許多家長在孩子入園前也有一定的焦慮情緒,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調試,只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消極的準備情緒,對孩子入園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3.缺少科學有效的方法
(1)不知道該做些什么
約有50%的家長希望自己能為孩子入園做些準備,但卻缺乏這方面知識經驗。在這50%中約有■的家長嘗試查閱資料尋找方法,卻未找到合理、科學、有效的方法,缺乏科學指導和專業輔導。
(2)有自己的方法,但是不知道是否科學有效
其余約10%的家長看到、學到并正在實施一些方法,但其科學性及有效性還未得到驗證。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問卷和訪談記錄中反映的種種問題,查閱相關書籍、文獻,我們提出以下解決對策與建議:
1.家長方面
(1)首先要自己做好心理準備,提高入園準備意識
要意識到幼兒入園后的生活和入園前的生活有聯系但更多的是差異,這種差異性導致幼兒會有種種不適應,而消除這些不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要具備為幼兒做好入園各項準備工作的意識,并具體落實到行動上。
入園準備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作,不能指望一兩次的準備就能達到預期目標,要以發展、動態的眼光看待入園準備。具體來講,家長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①正確認識分離焦慮――孩子哭鬧不愿入園是正常表現。要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需要家長在孩子入園前做好各方面準備,也需要家長密切關注孩子入園后的狀態,及時與教師溝通。
②不能對孩子撒謊。與孩子的約定要兌現,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這樣在陌生的新環境中就會降低孩子的焦慮,使其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③相信老師一定會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互信能夠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環境,也能促進家園合作,實現家園共育。
(2)做好幼兒的心理準備
①讓孩子知道,小朋友長大了,都必須上幼兒園。家長可以跟幼兒介紹幼兒園生活,在幼兒園里能學到新知識、新本領,能和許多小朋友一起玩。在合適的時候,家長可以向孩子講述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的趣事,使幼兒對幼兒園生活有期待。
②多帶孩子參觀幼兒園環境,讓孩子對新環境不再陌生,充滿好奇,為幼兒適應新環境做好準備。
(3)幼兒園常規教育準備
①讓幼兒知道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尤其是接送時間,這樣會減輕和消除孩子的焦慮心理。可以在家模擬幼兒園的作息生活。
②除了作息時間,還要熟悉幼兒園一天的活動,在家里讓孩子先適應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幼兒在入園后對幼兒園的整個活動都不會陌生。
③培養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讓孩子學習一些幼兒園活動時的常規語言。
(4)能力準備
①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②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創造幼兒和同齡兒童相處的機會,讓幼兒在與同伴的玩耍中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及互助合作意識。
③培養幼兒的身體運動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幼兒走、跑、跳、投擲等基本動作的鍛煉,增強幼兒體質,增強抵抗力,保持身體健康。
(5)物質準備
①及時與教師和幼兒園溝通,積極支持幼兒園工作。
②盡量選擇一些適用而又為孩子喜歡(如顏色、圖案等)的用品,這樣既能讓孩子感到自豪和興奮,又能提高孩子的獨立性和對自己用品熟悉程度的鞏固。
2.其他方面
(1)利用社區資源,提供專業輔助和科學指導
開展早期教育講座、舉辦家長沙龍等,為家長做好幼兒入園準備提供一些理論參考,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增強其有效性和科學性。
(2)開展家園合作
幼兒入園前,幼兒園可以開展一些開放日活動,讓未入園幼兒參觀幼兒園生活;幼兒初入園后,家長要與幼兒園通力合作,及時反饋幼兒情況,使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幫助幼兒更早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幼兒入園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至此幼兒要進入群體的社會生活,這與他們之前的生活方式不同,幼兒在這個階段適應得好不好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如果家長的準備是合理而有益的,則有利于幼兒的良性適應,并且能增強以后面對危機的心理能力,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因而家長要從心理層面到行為層面、從精神方面到物質方面為幼兒入園做好充分準備,并在幼兒適應的過程中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幫助其更加從容、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常亮,鄒若維.全面做好學前兒童的入園準備[J].時代教育,2009(6).
[2]趙莉敏.如何為幼兒入園作準備[J].貴州教育,2005(9).
[3]王玲艷.如何幫助孩子做好入園準備[J].教育導刊,2008(4).
[4]周杏生.如何做好孩子入園的準備[J].優生優育,2008(4).
[5]蔣曉梅,蔣漪.社區開展幼兒早教[J].甘肅教育,2009(5).
【關鍵詞】誤區 家長工作 家園合作
新《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然而社會的發展,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家園合作過程中家長對幼兒園的工作產生了很多誤區,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家園合作,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也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幫助家長走出誤區,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形成積極有效的家園合作模式是幼兒園家長工作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產生的誤區
誤區一:家長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幼兒園教師,不信任教師。
事例:小班某個孩子經常會小便在身上,老師便主動提議說: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小書包,在書包里放一些衣服,如果孩子小便在身上了,以便老師幫忙及時換掉。有一天晚上,這位老師接到了這個家長的電話,電話里能聽出來家長的語氣很不好,家長說:“老師,你說帶衣服帶包我們都帶了,你是不是覺的給我們家孩子換衣服很麻煩啊,我家小孩回到家褲子全濕了,是不是我們沒有送禮物給你,沒有在孩子的包里放上錢,你才不幫我孩子換衣服的啊,難怪你要我們帶包呢,明天我們放錢,你要多少錢?”
誤區二:家長認為教師對孩子有不平等的待遇
事例:六一兒童節要到了,中班要求每個班級有三個節目,班上有個叫金金的小朋友,在小朋友的推薦下,擔任了舞蹈《浪花一朵朵》的小演員,排練的時候比較辛苦,金金又經常出錯,有一天便告訴老師說:老師,我想表演另外一個節目好嗎? 老師說:為什么阿?金金說:我跳得累,不想跳了。老師說:你不想堅持一下嗎?金金她搖搖頭,不說話了。老師說:現在《浪花一朵朵》的節目還缺一個坐在小椅子上表演的小演員,你愿意去嗎?金金聽了之后很高興,拿起漂亮的道具,在每次排練節目時都很認真,也不喊累了。在六一表演當天,演出結束之后,老師聽到金金的哭聲,還聽到金金的奶奶大聲地呵斥孩子:你表演的是什么阿,在后面也沒有人看到,前面的舞蹈為什么不跳?主角你不當,要當配角,你真沒有出息,笨死了。是不是你不會跳,老錯,老師不要你的啊?是不是老師不讓你跳舞的?……
誤區三:家長覺得配合幼兒園帶東西是支持老師的工作
事例:某日在幼兒園門口家長們在等接孩子的時候,我無意中聽到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家長A:現在小孩上幼兒園真是煩死了,老師三天兩頭要東西,就是要作業了,有時候還布置一堆畫畫比賽、成長手冊拍照片……每天都很忙真沒有時間弄這些,有什么好弄得阿?
家長B:這些阿都是老師的工作,我們都做的,做過了讓小孩帶回去,老師高興,就會對你家小孩好,你把她工作做了,她不高興嗎?所以我們不管有什么困難,只要老師布置的作業,哪怕是花錢買,我們也千方百計地辦到。
二、針對誤區,提出對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幾點小建議
1.改變教師的觀念,塑造教師的形象,取得家長的尊重和信任。長期以來,幼兒教師認為自己是教育者,不僅教孩子,而且教家長,從而造成了教師與家長的單向關系,教師通知家長來園參加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情況、學期安排,教給家長幼兒教育方面的知識等,使得家長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在某種層面上來說,家長和教師之間就不是一個平等的地位,教師就好像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授,家長則是一個學生,而現在的“學生”有很多新的教育觀念,并不一定認可“教授”的想法,于是便產生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誤會和矛盾,家長也就不會尊重老師,而是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2.實行多種形式與家長交流。在幼兒園的網站上,發一些孩子學習的教案、孩子在幼兒園表現的相關照片,育兒文章,這個方式我已經用了有三年了,現在發現,家長已經養成了很好的習慣,每天孩子回家之后會上網查看幼兒園的學習內容,然后再和孩子交流,幫助孩子復習,配合幼兒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我還開通了一個QQ群,邀請班級所有家長在群上聊天,家長利用這個群不僅能及時地和老師聯系,同時也給家長之間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時常會看到家長在群上聊一些自己的不解和對幼兒園的看法,另一些家長則會在群上解釋,這種正面的交流在一方面也幫助一些家長走出了家園合作的誤區。
3.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其實有很多家長對幼兒園產生的誤區是因為家長的育兒觀念有誤或者是不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實行而造成的,所以要幫助家長走出誤區,重點要解決的是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以往我們會提供一些育兒文章,結果發現,這些文章理論性太強,對于家長來說,有時直接告知的更能讓家長接受。于是我便將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寫成教育筆記的形式發給家長,在QQ群上設置一個討論話題鼓勵大家共同交流,利用這樣的方式,使得家長悟出了一些正確的育兒觀念,這種觀念的或者比教師用講道理的方式更容易被家長接受和認可。
2、家長通過孩子的表征和講述了解幼兒園的情況。
3、家長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一些活動。
4、家長積極主動地配合幼兒園的工作。
5、家長主動與教師溝通了解孩子的在園情況。
6、家長教育觀點應與教師一致。
7、孩子在上課時遵守課堂秩序。
關鍵詞:幼兒;入園;情緒;緩解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243-02
現在入園的新生大多是獨生子女。9月開學的第一天,有的家庭是四個成年人送一個寶寶入園,可見孩子在家庭中舉足輕重的中心地位。孩子剛來到幼兒園時,高高興興,很有新鮮感。但是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地方,平時一直和他在一起的家人,突然長時間的離開他們的視線,他們就開始焦慮不安:有的大聲哭鬧,有的小聲抽噎,有的默默地流眼淚,有的摔玩具,還有的甚至打罵老師,并試圖想逃出教室,情況嚴重的幼兒不哭不鬧、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交流等,總之,很多孩子具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情緒。入園后的幾天,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很多家長見了這種情形,不知所措,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都不太理想。為此,我們不斷的進行探索,仔細觀察這些具有不良情緒的幼兒,對其進行跟蹤記錄、個案研究,不斷地探究、反思、總結、整理、歸納,再反思、總結可行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緩解新生入園時的“分離焦慮”情緒。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為了讓幼兒園能成為孩子快樂學習的場所,幼兒園全體保教人員要充分提高認識,注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幼兒園的外觀設計要有創意,主體色彩鮮艷、醒目,孩子一看,就能留下深刻印象,想來這里學習本領。園內的各個區域要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班級區域和專用教室等環境布置主題鮮明、突出,有創意、有特色,每個角落都能留住孩子的腳步。戶外有各種大型玩具,學區內的寶寶可以隨時體驗幼兒園的生活。校園整體環境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讓孩子在其中感到很舒適,很安全,并向往這里。通過媒體、公告欄、宣傳單等向社會、家庭宣傳幼兒園設施、辦園理念、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園區特色等情況,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更多的家庭對幼兒園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交流。
二、做好學前教育入園銜接
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積極做好學前幼兒入園銜接是很有必要的。孩子和熟悉的撫養者在一起,很有安全感,能安心地玩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并積極探究和學習周圍的事物。而來到新的環境后,熟悉的家人不在身邊,他們就會沒有安全感,于是探索欲望受到抑制,反而會對家人產生依戀,對幼兒園產生焦慮情緒。因此,為了讓幼兒提前做好入園的心理準備,更好地讓家庭撫養者和幼兒園的保教人員順利銜接,讓幼兒對保教人員產生良好的依戀關系,將會有效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幼兒園可以對即將入園的孩子開放,允許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參觀幼兒園,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和老師等,提前和保教人員建立友好關系,這樣會更有利于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產生安全感。幼兒園可以定期舉辦“親子活動”。邀請家長和寶寶參加各種游戲活動,如兩人三足、袋鼠跳等,讓孩子更好地體驗集體的學習生活,同時,增進親子關系,讓家長也有心理準備。幼兒園可以開展“科學育兒知識講座”,邀請專家對家長進行輔導,增強家長的意識,幫助孩子做好入園前準備工作。告訴家長應該如何進行科學育兒等。也可以邀請幼兒園中優秀寶寶的家長代表給即將入園的家長進行經驗交流,分享他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何做好相關工作的。在入園前的一個階段,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穿衣和脫衣、系鞋帶、大小便、能集中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等,這樣孩子會更好地適應入園生活,產生自信心,更有利于順利適應。
三、家長積極配合做好工作
在新生入園產生分離焦慮時,家長要積極配合幼兒園做好相關工作。孩子從家庭步入幼兒園是其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應該為他加油、鼓勵,及時做好其思想疏導工作。可以讓孩子將自己比較喜歡的玩具或物品帶到教室,幫助安撫情緒,緩解焦慮,讓孩子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有利于快速適應集體生活。家長自身也要控制并調整好情緒。有的家長就會在教室、走廊、窗口、門口等外面逗留,于是,這樣的情況反而激發了幼兒的依戀情緒,孩子更加焦慮。而且孩子就會找到規律,一次次的愈演愈烈,長期下來,影響其發展。這樣的孩子在班級中會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和其他孩子交往少,于是產生自卑等一系列問題,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中各個成員間要意見統一,家長可以承諾孩子準時來接,讓孩子安心在園。家長和幼兒園的積極配合將會幫助幼兒早日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保教人員要全身心投入
全體保教人員在新生入園前,應該積極做好相關的預案,制定保育計劃,提前估計好可能發生的狀況及應對措施等。等新生入園后,結合實際情況,調整保育計劃,更順利開展工作。積極和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孩子的一些生活習慣、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對于新生入園時不良情緒的宣泄,保教人員要能正確理解,并予以安撫,通過細心觀察幼兒的動向、耐心照顧,讓孩子信任保教人員。新生的各種行為,如哭鬧、饑餓、大小便、緊張、怕生等情況,保教人員要及時給予言語、肢體動作或是表情等回應,讓孩子們能感受到大家對他們的關心,可以及時緩解其不安的情緒。其他年齡段的保教人員要及時給予支持,幫助安撫班級中的幼兒,緩解緊張的氣氛。通過游戲、畫畫、唱歌等活動,和幼兒很快就會建立良好的關系,順利緩解幼兒的不安和焦慮,使孩子對保教人員產生依戀,對幼兒園生活產生興趣。
五、規范和優化一日常規活動
由于獨生子女居多,常以自我為中心,在家活動自由空間大,但是到了幼兒園,有了一定的活動規則,孩子不能馬上適應,這是正常現象。都說好的習慣需要21天,也就是三周才能養成,對此,保教人員要積極做好文明禮儀教育、養成教育等,耐心的引導,積極的鼓勵,及時的表揚表現好的幼兒,使寶寶們能在好榜樣的正面強化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有利于幼兒園開展系統的教育教學活動,并進一步規范和優化。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保教人員要關注全體幼兒,結合幼兒實際情況,如年齡特征、身體素質、個性差異等情況,積極開展各項活動,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六、多種途徑密切家園聯系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 黃朝賓
湖北省孝感市脈旺鎮脈旺中心幼兒園 劉小姣
【摘要】集體午睡是幼兒園生活的重要環節之一,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許多農村大班幼兒卻出現集體“罷睡”的現象。文章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了造成幼兒“罷睡”的因素,包括幼兒園管理因素、幼兒園物質環境因素、幼兒教師因素、幼兒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等,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大班幼兒;午間“罷睡”;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12-0117-03
一、問題提出
睡眠是人腦進行的另一種活動方式,對消除疲勞、保持體力、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起著積極作用。對每個人而言,充足的晚間睡眠有利于第二天精神充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適當的午間睡眠則有益于下午精神抖擻地活動。午間睡眠不僅有助于幼兒恢復身體機能,愉快地進行下午活動,也有利于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對幼兒來說,午睡與夜間睡眠同等重要。
M園在孝感地區屬于政府新建的鄉鎮中心幼兒園,筆者經過一個月的實地觀察,發現大班幼兒集體“罷睡”的現象經常發生,通過訪談發現,該幼兒園幼兒不午睡的現象長期存在。由于本地與M園情況類似的鄉鎮園較多,因此,本研究以該園為樣本進行研究,以期了解造成大班幼兒“罷睡”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教師和家長為調研對象,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輔以觀察法和訪談法,對影響大班幼兒午間“罷睡”的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
在觀察M園大班“罷睡”幼兒午間活動及下午活動情況后,對園領導、帶班教師及其他教師進行訪談,再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在參考有關幼兒午睡問題研究文獻的基礎上,自編《影響大班幼兒冬季不午睡的主要因素調查問卷》(包括家長版和教師版)。并隨機選取M園大班的幼兒家長發放問卷62份,回收49份,經整理得有效問卷44份,問卷回收率為79%,有效利用率為71%;發放教師調查問卷8份,收回有效問卷8份,回收率為100%。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1)家長樣本的基本情況。研究所調查的男幼兒家長為56.8%,女幼兒家長為43.2%。填寫問卷的家長主要集中在奶奶與媽媽兩個群體中,分別占34.1%和27.2%;爺爺占20.5%,爸爸占15.9%,親屬占2.3%。調查“一直是誰在照顧孩子”這個問題時,由爺爺奶奶共同照顧的為34.1%,爺爺奶奶其中一方照顧的為29.5%,父母雙方共同照顧的為18.2%,父母其中一方照顧的為15.9%,親屬照顧的為2.3%。莫繼雄在《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生活在農村地區,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不能與子女見面的14周歲以下的兒童,由此說明,該園81.8%的幼兒均為農村留守兒童。
(2)教師樣本的基本情況。以湖北省H市M園教師為調查對象,全園教師僅8人,皆為女性。小班教師2人,中班教師2人,大班教師4人;教齡為10年及以下的教師有6人,超過10年的有2人;5名教師的學歷為初中或中專,2名為高中,1名為大專。
2.大班幼兒午間“罷睡”影響程度分析。
表1所示,45.5%的家長認為大班幼兒午間“罷睡”會影響幼兒下午的學習活動,29.5%的家長保持中立態度,25%的家長認為不會影響。對大班幼兒不午睡是否影響園內其他幼兒午休的問題,56.8%的家長認為有影響,36.4%的未發表意見,6.8%的家長覺得沒有影響。全體教師都認為大班幼兒不午睡既對自身學習活動有影響,也影響園內其他幼兒午休。
3.影響大班幼兒午間“罷睡”因素歸類。
(1)與幼兒園相關的因素。
從表2可以看出,21.6%的家長和40%的教師認為睡室光線亮是影響幼兒午睡的原因,27%的家長和20%的教師認為睡室冷影響了幼兒午睡。筆者觀察到,幼兒園的睡室獨立,缺少窗簾、暖氣和衛生間。29.7%的家長認為睡時長最影響幼兒“罷睡”,可見家長對幼兒園睡時安排有要求,而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點,甚至根本不將睡時長作為影響大班幼兒“罷睡”的因素。認為午睡制度有影響的教師占30%,而家長只占5.4%。通過訪談發現,教師認為園內的午睡制度不完善,少數家長強制要求撤消午睡活動,園內因擔心生源流失,迫于家長壓力而更改幼兒的作息安排。
表3顯示,39.4%的家長認為教師缺乏培養幼兒午睡習慣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并列在后的是教師忽視幼兒午睡習慣的個體差異和缺乏與家長的溝通,百分比均為21.1%。38.5%的教師認為自身與家長缺少互動交流,因而影響大班幼兒午睡集體活動的科學安排。另外,30.7%的教師意識到自身缺乏引導幼兒養成午睡習慣的科學方法。
(2)與幼兒自身相關的因素。
由表4可見,25.5%的家長認為幼兒夜間睡得遲嚴重影響大班幼兒午睡,而認同此觀點的教師只占16.7%。33.3%的教師認為大班幼兒集體“罷睡”主要是受少數入睡難的幼兒影響,家長僅占10.8%。家長與教師對影響大班幼兒午睡的主要因素之間的分歧是正常的,教師看不到幼兒在家里的表現,家長不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家長認為易睡病和幼兒午睡習慣的個體差異影響較大,各占20.6%和18.6%;認同此觀點的教師分別為16.7%和33.3%。認為大班幼兒年齡較大不需要午睡的家長為11.7%,認為幼兒不適應午睡環境的家長占10.8%。
(3)與幼兒家庭相關的因素。
表5顯示,28.0%的家長不信任教師的午睡保教工作是影響大班幼兒午睡的主要因素,而23.1%的教師認為家長干預園內午睡工作對大班幼兒午睡有影響。可見家長對教師的工作要求較高,而只有11.5%的教師意識到這點。教師希望家長配合工作,而只有6.5%的家長認識到這方面。可見教師與家長缺少及時地溝通與交流。另外,幼兒家長認為受家長晚睡影響是重要因素,24.3%的家長能意識到家庭因素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21.5%的家長認為大班幼兒冬季午睡沒有必要,19.2%的教師認為家長對午睡的科學認識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教師認為家長忽視培養幼兒的作息習慣、家長晚睡影響幼兒夜間入睡和留守幼兒的隔代教養問題都對大班幼兒不午睡造成影響,百分數皆為15.4%。
(4)與天氣相關的因素。
表6顯示,家長和教師認為冬季天氣冷會影響大班幼兒午間“罷睡”,各占47.7%和37.5%;而認為冬季日短夜長會影響幼兒午睡的,分別為34.1%和12.5%。
四、結論
通過調查結果分析,所得初步結論為:
1.約半數家長與全體教師都認為大班幼兒午間“罷睡”對幼兒良好作息習慣的培養以及對園內其他幼兒的正常午休有影響。
2.該園安排的睡時較長、睡室光線亮、睡室溫度低以及午睡制度不完善影響幼兒午睡。
3.教師缺乏引導幼兒午睡的有效方法、家園缺乏溝通和教師忽視幼兒的個體差異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4.幼兒家長認為幼兒午睡會導致夜間入睡遲和在園午睡易睡病是重要的原因;而教師普遍認為幼兒午睡習慣的個體差異和受少數難入睡的幼兒的影響是重要因素。
5.幼兒家長認為自身晚睡習慣影響幼兒晚睡和缺乏對幼兒午睡的科學認識影響幼兒集體“罷睡”,而教師認為家長的硬性干預與對幼兒午睡的不科學認識會影響幼兒午睡。
6.冬季天氣冷、白晝短會影響大班幼兒午睡。
五、對策與建議
影響大班幼兒午間“罷睡”的原因諸多,包括幼兒園、幼兒自身、家庭和天氣四個方面,基于我們無法改變冬季天氣,所以天氣因素不展開討論。因幼兒年齡小,完全期望幼兒主動作出改變難實現,更多地希望家長與教師進行積極引導,因而也不展開討論。本研究聚焦幼兒園因素,并從改變教師的保教理念入手,希望通過幼兒園主動采取對策、家長全力配合、政府教育部門給予支持,使午間“罷睡”的大班幼兒在作息習慣和其它方面取得明顯的進步。
1.幼兒園方面。
(1)改善幼兒園睡室環境。幼兒園睡室的光線直接影響幼兒的入睡速度,白天強烈的光線影響幼兒的睡眠,因此,幼兒園應在睡室安裝冷色窗簾,以避免光線直照幼兒眼睛而影響睡眠。最適于睡眠的室溫是15~20℃,濕度是55%~60%,氧氣充足有利于腦細胞恢復疲勞。幼兒園應為幼兒創設溫暖的睡室,教師在幼兒午睡前后也需開窗通風,睡覺時保留一定的空隙。培養幼兒午睡的良好習慣還需要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的臥具,如枕頭、被褥、床墊等。
(2)完善幼兒園午睡管理制度。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一日中所需的睡眠時間呈遞減,大班幼兒一日所需睡眠時間為10小時左右。幼兒園可依據幼兒年齡、季節、特殊家庭環境、教師數量等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午睡制度。
(3)開展培養幼兒午睡習慣的教師培訓。幼兒園可開展午睡專題教師培訓,使教師了解科學的睡眠與環境、運動、情緒、進食等方面的聯系,掌握引導幼兒午睡的科學方法和技巧。
(4)加強家園溝通與合作。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保教制度,了解幼兒園保教的措施和方法,向家長介紹一些科學的幼教知識,并積極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采納合理化的建議。同時也認真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生活情況及幼兒家庭情況,為改進幼兒園相關工作打下基礎。
(5)增設科學育兒的家長宣傳欄。幼兒園可在接待室創設一塊家庭教育墻,除園內活動公告外,也可以張貼幼兒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學小短文,并附上相關圖片。
2.幼兒家長方面。午睡雖然只是一個習慣問題,但對它的認識反映出幼兒家長的育兒觀念與合作觀念。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育兒觀,主動、自覺地學習和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自身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作息,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要積極、主動地配合幼兒園的保教工作,在了解幼兒園保教制度和方法的基礎上,主動介紹自己對幼兒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介紹幼兒在家中的生活情況和家庭情況,力爭在育兒上與幼兒園形成共識,使家園共育協調配合。同時也應向幼兒園多提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幼兒園改進保育工作。
3.政府教育部門方面。鄉鎮中心幼兒園起步晚、規模小、經費短缺、師資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留守幼兒居多,它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教育部門的幫助與扶持。幼兒園大班幼兒集體“罷睡”從側面反映出幼兒園教育設施不足,因此,政府要加大對幼兒園尤其是鄉鎮幼兒園的投入,改善幼兒園的條件,完善相關設施設備。同時,還要加大對幼兒園教師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他們的保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莫繼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5).
[2]范紅華.影響睡眠的因素及睡眠的舒適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4).
[3]吳丹,王順妹.大班幼兒午睡安排改革初探[J].學前教育研究,2006,(9).
(編輯:朱澤玲)
更正說明
向;問題;教育觀念;提
升;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7―0020―01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優質的幼兒教育已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然而優質幼教資源的短缺以及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卻制約了幼兒教育的正常發展。
一、幼兒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優質幼兒教育資源短缺是當前幼兒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條件好、質量高的公辦園已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家長的需求。民辦幼兒園雖然數量多但辦園質量低,普遍規模小,其校舍陳舊、設備簡陋、玩教具匱乏。此外,民辦園的教師隊伍都是臨時聘用,且缺少學習培訓和教研的機會,幼兒園本身也忽視對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民辦幼兒園都是自負盈虧的個體經營單位,因此它們為了搶生源會迎合家長的教育理念,提前教授小學內容。這種保教理念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阻礙了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制約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
1. 家長的錯誤教育觀念,導致“小學化”傾向愈演愈烈。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恨不得將所有小學的教學內容都前移。調查顯示:90%的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提前學習,學習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3~6歲的孩子就開始參加各種培訓班,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
2. “小學化”傾向使公辦園受到質疑和沖擊。由于家長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往往以幼兒會認多少字、會背多少詩、能做多少算術題等作為評價幼兒園的標準,家長這種“望子成龍”、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給公辦幼兒園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家長的無知不僅助長了民辦園的錯誤傾向,同時也對公辦園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3. 幼兒教育“小學化”直接影響幼兒的成長和發展。超負荷或超年齡段的學習教育以及違背幼兒發展規律的知識技能訓練,會使幼兒身心發展受到傷害。我們曾對公辦園和民辦園的幼兒進行追蹤調查,調查顯示:在民辦園進行過“小學化”訓練的幼兒,在進入小學后起初感覺還好,但兩三個月后就沒有了明顯優勢;相反在公辦園畢業的幼兒,由于幼兒園注重對幼兒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和生活能力等的培養,因此他們在小學階段的表現會慢慢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1)在幼兒階段被灌輸小學內容,幼兒似懂非懂,到了小學再重復學就等于熱剩飯,枯燥無味的重復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2)民辦園教授的書寫方法不規范,握筆姿勢不正確,上小學后很難糾正,嚴重影響了幼兒的發展。
三、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策略
關鍵詞: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幼兒園教育;攜手;促進幼兒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1-0076-02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密切與社區相聯系,宣傳幼兒園教育知識,支持社區開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動,爭取社會支持和參與幼兒園建設。
幼兒園所處的社區環境是社會大環境中的一部分,幼兒園教育要走出自己狹小的空間,實現幼兒教育社會化。在開展家園互動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對小區幼兒居住現狀的調查研究,我們深感到幼兒教育必須充分利用和借助社區教育的優勢,與社區一道共同優化社區教育環境,才能取得幼兒教育的整體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出園門,主動架起幼兒園和家庭、社區的橋梁,將幼兒園教育輻射到家庭、小區環境中,同時,充分利用家庭、社區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
一、與社區密切合作,共創育兒大環境
(一)利用幼兒園自身教育資源的優勢,為社區提供學前教育服務
小區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使幼兒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在戶外玩耍、奔跑,促進幼兒體能的發展,也為幼兒交往創造了條件。幼兒園是小區的一部分,是社區中不可缺少的服務機構,具有幼兒教育的優勢,應發揮自身輻射作用,推動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
1.把幼兒園建成小區的幼教中心。在幼兒園開辦多種形式的親子班,其目的就是將教育輻射到0~3歲的兒童,使散居兒童集中接受幼兒園的教育,將教育傳遞給千家萬戶。同時,還經常組織未入園孩子家長來聽幼兒家教講座,開展幼教咨詢活動,解決家長教育方面的問題,把科學育兒的知識宣傳給0~3的幼兒家長,送教上門,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水平。
2.發揮、挖掘社區的教育功能。社區本身就是一所學校,它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教育作用。幼兒園周圍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各種社會機構以及人員都是對幼兒進行教育時的可利用資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發現、去挖掘。如:小區周圍坐落著醫院、商店、郵局、學校等機構的服務設施,這些都可成為對幼兒實施教育的資源,如:為了讓幼兒了解一封信的傳遞過程,我們在開展郵局的主題活動基礎上,帶幼兒到郵局參觀工作人員的工作場景;為了豐富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開展角色游戲,帶幼兒到商店觀察售貨員是如何接待顧客的;為了使幼兒了解家鄉的文化與風味小吃,我們在開展主題活動“我的家鄉”的基礎上,帶幼兒參觀小吃店,開展“定西小吃一條街”的角色游戲;為使大班幼兒了解小學生活,我們又組織幼兒參觀小學校園,并讓幼兒進入課堂,和小學生一起上課,進一步了解小學生的一天生活,使幼兒產生了強烈的入學愿望。帶幼兒到現實中去學習,使幼兒在現實生活中了解和認識了社會,從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二)挖掘小區潛在教育資源,為教育服務
我們充分挖掘小區潛在的教育資源,為教育服務。如:在六一兒童節,我們組織幼兒去兒童福利院看望孤兒和殘疾兒童,給他們帶去衣物和玩具,并組織幼兒和福利院的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在重陽節來臨之際,我們帶孩子到社區敬老院與老人共同聯歡,帶去禮物、帶去節目、帶去問候、更帶去敬老愛老的孝心。孩子們從中懂得了關心,懂得了怎樣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社區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僅促進了幼兒的發展,同時也使幼兒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生活的環境,孩子們自發的在建筑區中搭建自己生活的小區,為了提高幼兒的搭建水平,我們在建筑區的墻壁上布置小區環境,真正把教育落實了實處。
二、家園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幼兒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對幼兒教育的貢獻遠遠要大于幼教機構。在三大環境中家庭影響最大,它對幼兒的發展,尤其是個性方面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兒園要注意到家長對孩子發展的深刻影響,密切與家庭聯系,相互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
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兒,促進幼兒素質的提高,這是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
但以往我們認識上存在偏差,把“教育家長”作為家長工作的目的,常常出現教師教育家長、埋怨家長、指責家長的現象。隨著家長素質的不斷提高,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甚至超前于教師,這種現象的出現,使教師反思當前家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逐步樹立起新的家長觀念,建立起新型的家長關系,變教師教育家長的單項活動為主動與家長聯系、溝通,共商育兒方法的平等的雙向活動。這種平等關系的建立拉近了教師與家長間的距離,發揮了家長的能動作用,主動與教師溝通,配合對幼兒實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