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激素類藥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糖皮質激素;處方分析;針對性干預
糖皮質激素是由腎上腺皮質最中層束狀帶分泌的一種代謝調節激素,它的作用廣泛而復雜,且隨劑量的不同而異。當糖皮質激素超過生理劑量即為藥理劑量時,除可以影響物質的代謝外,還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病毒和抗休克等生理作用,因此,該類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一直以來,臨床應用中存在著較多的誤區和盲目濫用的現象。謝陶吟等[1]調查點評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門診使用情況,其中不合理處方占28.27%。隨后,醫院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使用進行了針對性干預,為了解我院干預后的使用情況,筆者再次對我院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門診處方進行調查與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為隨機法抽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門診用藥處方,共計29200張,其應用涉及臨床多個??啤?/p>
1.2方法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2010年版)、《新編藥物學》[3](17版)、《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衛醫管發[2010]28號)、2011年衛生部頒布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下文簡稱《指導原則》)和藥品說明書等為標準,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處方的診斷、性別、年齡、藥物名稱、用藥途徑和用法、用量等方面進行統計和分析。
2結果
在本次抽查的29200張處方中,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處方有5120張,占總處方數的17.2%。其中男性患者1997例,女性患者3123例,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按年齡統計,≤18歲775例,>18
2.1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主要品種及使用情況,見表1
2.2主要疾病分布詳情見表2。
3討論
從抽查處方的結果分析,目前我院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門診使用廣泛,使用較多的藥物是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鈉。臨床上治療呼吸道感染時,通常會在抗生素中加上地塞米松藥物聯合,增強消炎作用,但其在緩解炎癥同時,還會降低患者機體的防御功能,引發感染病灶發生擴散,給治療增加一定難度,嚴重時會導致死亡[4]。因此糖皮質激素不應作為上呼吸道感染治療的常規用藥。其次,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較多地用于治療皮膚科疾病臨床上主要用于天皰瘡、帶狀皰疹、玫瑰糠疹、多形紅斑、各類皮炎、濕疹、結節性血管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疾病的對癥治療。
糖皮質激素類藥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往往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損傷,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已是臨床合理用藥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為了提高我院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水平,院部聯合醫務處、藥劑科采取了如下針對性干預措施:①根據《指導原則》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制訂了相應的合理使用規范;②組織開展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使用培訓,讓醫師、藥師掌握和重視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知識。③定期與不定期開展處方評價與分析,將其合理使用納入醫療機構質量和綜合目標管理體系。④針對復雜病例進行專家討論。在臨床藥師和醫師的相互溝通和學習下,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明顯下降。
針對性干預是提高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水平的有效措施,但同時我們還應加強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反跳現象的監測,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如劑量、療程、停藥計劃等,而這些恰恰是門診處方分析難以做到的,也是本文的不足之處。未來,我們將開展住院病歷的回顧性分析,更深入地了解該類藥物的使用情況,以進一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促進合理應用。
參考文獻:
[1]謝陶吟,鄒素蘭.某"三甲"醫院2011年~2013年門診糖皮質激素類藥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14(8):718.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S].2010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111-1131.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糖皮質激素;沙美特羅替卡松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為一種以氣流持續受限為主要病理特征的呼吸科疾病,其發病原因多因氣道或肺實質發生慢性炎癥所致,多呈進行性發展。糖皮質激素為腎上腺皮質中束狀帶分泌的一類甾體激素,其兼具抗炎、抗病毒、抗休克以及抑制免疫應答等諸多優點,目前已被廣泛運應用于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治療。沙美特羅替卡松為相對較新上市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之一,為考察其對COPD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筆者于近年內特采用該藥物對收治的部分COPD患者實施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于2012年2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76例COPD患者作為本研究之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Ers)中的診斷標準。其中包括男52例,女24例;年齡48~70歲,平均(54.6±8.4)歲;病程5~13年,平均(5.9±1.8)年。所有患者臨床癥狀主要集中在呼吸困難、咳嗽以及肺部伴有音等幾個方面。按奇偶數原則將全部入選患者隨機分組,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各包括38例,比較2組患者的上述一般臨床資料均不具有顯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既定的兩種治療用藥均采用霧化吸入的給藥方式,其中,對照組所應用的藥物為噻托溴銨,給藥劑量為18μ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再加用沙美特羅替卡松,但給藥劑量需視患者具體病情與體質而定,一般在50~250μg/次劑量范圍內,2次/d。兩組患者既定療程均為4周。分別于治療前與既定治療療程結束后即刻觀察并記錄患者癥狀、體征,同時檢測并分析動脈血氣(包括pH、PaO2、PaCO2)以及肺功能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0與呼氣峰值流速PEF)。另觀察兩組患者是否有發生明顯不良反應的情況。
1.3療效標準
顯效:相關癥狀與體征消失,動脈血pH、PaO2、PaCO2正常,FEV1.0與PEF明顯改善;有效:相關癥狀與體征減輕,動脈血pH、PaO2、PaCO2指標好轉,FEV1.0與PEF有一定程度改善;無效:相關癥狀與體征均未表現有改善趨勢甚至出現惡化。以前兩者作為計算臨床總有效率的依據。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給予處理,比較行t檢驗與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既定觀察指標統計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其動脈血pH指標基本趨于穩定水平,而其他兩項動脈血指標PaO2與PaCO2以及FEV1.0與PEF兩項肺功能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既定觀察指標統計結果比較(n=38, ±s)
指標 對照組 觀察組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pH 7.33±0.07 7.37±0.05 7.32±0.06 7.38±0.06
PaO2(mmHg) 57±9.5 80±9.7# 56±10.2 80±9.6#
PaCO2(mmHg) 69±13.7 50±9.3# 68±12.3 51±9.4#
FEV1.0(L) 1.19±0.53 1.31±0.59# 1.18±0.55 1.43±0.62#*
PEF(L/min) 3.13±1.11 3.38±0.98# 3.15±1.14 3.58±1.14#*
注:與治療前比較,#P
2.2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完成既定療程的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統計結果分別為89.47%與68.42%,比較以觀察組顯著更高(P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38 24(63.16) 10(26.32) 4(10.53) 89.47#
對照組 38 18(47.37) 8(21.05) 12(31.58) 68.42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分別有1例患者出現過咽部不適與血糖升高,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過口干與惡心,所有不良反應均很輕微,經對癥處理后很快轉為正常,組間比較不具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在本研究所參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該診斷標準中就已經明確提出,采用糖皮質激素與長效β受體激動劑的混合劑聯合吸入治療不僅給藥方法非常方便,而且可顯著改善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進而達到擴張氣道、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支氣管黏液分泌與滲出量以及增加纖毛運動的目的。沙美特羅替卡松為一種新型的長效β受體激動劑,因其具有非常強大的親脂性,故不僅很容易通過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而且其與受體結合后發揮作用的時間也相對更長,藥效穩定持久,對盡快改善COPD的臨床癥狀有益。另有研究表明,COPD的病情進展過程還與患者機體內的某些炎癥病理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性,而沙美特羅替卡松則可對這些炎性遞質的釋放具有持續性的抑制效果,繼而可在一定程度阻礙細胞浸潤與水腫的發生,故其對肺功能的提升還有較好協助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且在肺功能指標改善方面也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同時總提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沙美特羅替卡松治療COPD療效肯定,建議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漢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藥物治療進展[J].當代醫學,2013,29(328):9-11.
【關鍵詞】頭孢菌素;不良反應;原因及預防
【中圖分類號】R97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382-02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臨床最常用抗生素,屬廣譜半合成抗生素。第一代頭孢類抗生素問世于20世紀60年代,目前第四代頭孢類抗生素已經問世,品種繁多,臨床用量巨大,據不完全統計[1],臨床應用抗生素中約60%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隨著臨床應用不斷增多,其不良反應報道也逐漸增多,為更好分析其不良反應,特對我院2年內使用頭孢類抗生素患者進行資料回顧,并制定預防策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間住院且使用頭孢類抗生素患者2689例進行資料分析,其中男1359例,女1330例。
1.2 方法 對2689例患者進行資料分析,查找發生不良反應患者,并對發生不良反應患者進行詳細統計,記錄不良反應患者性別、年齡、癥狀等。
2 結果
3 討論
頭孢菌素類為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為7-氨基頭孢烷酸,隨側鏈不同、開發年度及抗菌性能分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代。隨著種類不斷增多,抗菌性能優越性,臨床應用比例明顯增高,臨床約60%感染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2]。隨著應用不斷增多,不良反應報道逐漸增多。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原因以個體差異發生率最高,主要為口服和靜脈滴注、性別、年齡、體質等相關。各系統均可出現,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如消化系統反應可出現惡心、嘔吐;泌尿系統反應出現少尿、水腫、腎損害等;血液系統反應出現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溶血或凝血功能障礙、貧血等;神經系統反應表現為頭痛、頭暈、感覺異常等輕微癥狀,發生率差異明顯。
飲食、飲酒因素本組越居第二位,此類反應主要為飲食,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肝臟中單胺氧化酶具有抑制作用,如攝入食物有輕度產生組胺作用,可導致組胺氧化破壞功能喪失,從而堆積形成重度[3]。特別是海產品死亡,容易出現此類反應。其次為飲酒。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結構中含有N-甲基硫代四唑,飲酒后,會抑制乙醛脫氫酶活性,使乙醛降解產生障礙,體內蓄積,從而引發乙醛中毒,產生“醉酒樣”效應[4]。
環境因素致不良反應頗多,主要為環境內漂浮物、灰塵、致熱源等引發。頭孢類抗生素從制備過程到靜脈滴注前配藥過程,均有可受環境因素影響,增加不良反應。主要不良反應癥狀為發熱、過敏。本組不良反應表現中過敏居首位,表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以過敏最為常見,除個體差異原因外,環境因素占第二位??诜^孢菌素類抗生素受環境因素影像較小,主要為靜脈滴注藥物??诜幬镞M入體內后,經胃葉破壞及肝臟解毒后發揮藥效,而靜脈滴注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肝臟首過效應降解,藥物內雜質或配藥過程中雜質等直接進入血液,與機體發生反應,形成過敏或熱源反應[5]。
其它原因發生率較低,但也不容忽視,為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我院為其制定相應對策。(1)給藥前詳細詢問病史。詳細了解患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是否高敏體質。(2)適應癥選擇。合理選擇適應癥及藥物用量。兒童、老年人、肝腎功能異?;颊?,應酌情進行藥量調整,避免過量或過小?;颊哂袪I養不良、潰瘍或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礙者,應減量、縮短療效或選擇其它藥物治療,必須應用者,應給予維生素K等藥物,以延長凝血酶原時間恢復。應用肝素、華法林等抗凝藥物時,避免應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3)給藥。給藥前應以原藥皮試,配藥過程應減少人員走動,以減少漂浮物等,液體避免開口傾倒。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最好以生理鹽水溶解,避免以葡萄糖溶解,以免降低藥效。(4)用藥過程中,如發生偽膜性腸炎,應立即停藥,給予合理補液,激素等治療。(5)給藥期和后。給藥期間或給藥后一周內,避免進食海鮮類食物或飲酒,以降低雙硫樣反應和食物中毒。
綜上所述,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部分可進行預防,為有效降低不良反應事件發生率,可從詢問病史開始直至給藥后一周進行關注,并與患者溝通,以避免其發生。對于已經出現不良反應反應患者,應正確、合理應對,將不良反應程度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范銘.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2,9(2):119-123.
[2] 趙學群,王萍.2010年感染科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5):3319-3321.
[3] 張敏,方勇,徐濟萍.271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128-130.
[關鍵詞]中藥渣; 紫蘇; 生長; 酚類物質
Effect of herb residues compost on growth and phenols of Perilla frutescens
CHEN Meilan, SHEN Ye, ZHOU Xiuteng, LI Pengying, YANG Gu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Daodi Herb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Herb residue is postdecoction material that can be used as organic fertilizer Unfortunately, it is currently disposed of as solid waste This method of disposal is a waste of this resource and a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r this case,we studied effects of six different herb residues compost on growth and phenols of Perilla frutescens by pot experiment Our results show that all six herb residues can improve the growth of P frutescens The order of their efficiencies was as follows: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residue>Hordei Fructus germinates residue>Forsythia fructus residue>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e residue>Sophorae Flavescentis Redix residue and Moutan cortex residue Effects of 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residue and Moutan Cortex residue weren′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K Six herb residue all improve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leaf area To phenols of P frutescens, six herb residues all increased the rosmarin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content of root, and accumulation of four phenols All the analysis showed herb residues compost can improve the growth and four phenols accumulation of P frutescens, and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residue had the most pronounced effect on P frutescens
[Key words]herb residue; Perilla frutescens; growth; phenols
doi:10.4268/cjcmm20162310
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inn) Britt 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以以莖、葉、種子入藥[1],同時又是一種時尚蔬菜和保健品,是國家衛生部首批頒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60種藥食物品之一[23]。近些年來,紫蘇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質及營養成分,成為一種倍受世界關注的多用途植物,市場對紫蘇的需求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呈逐年上升之勢,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因此大力發展紫K產業前景十分廣闊[4]。為了追求高產,在栽培過程中大量施用化學肥料,而有機肥料用量有所減少,致使產品品質下降,氮素污染加重,對市民“餐桌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中國農業統計資料表明1991―2011年,我國農用化學品施用量增長了1倍以上[5]。另外,過量施用化肥還會導致土壤肥力退化,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從而污染環境。以氮肥為例,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利用率約為60%,70―80年代為50%~40%,到90年代則下降至35%~32%[6]。研究表明施用有機肥能夠提高作物的產量,改善作物的品質,減少化肥對環境的污染,因此增加施用有機肥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有機肥是指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工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天然有機質在微生物的分解發酵下產生的一種無公害的肥料。中藥渣是植物類藥材在提取藥物成分后剩余的固形物。我國大約有1 500個中藥企業,每一年產生1 200萬t中藥渣[7]。中藥渣營養成分豐富,富含有纖維、多糖、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質輕、通氣性好,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原料[8],可以發酵成優質的有機肥,但是目前中藥渣多數被當作生活垃圾處理,不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污染了土地及地下水,而且還造成資源的浪費[9],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途徑大規模地利用中藥渣[10]。然而目前將中藥渣發酵成為有機肥而應用到中藥材栽培中相關的研究較少。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中藥渣對紫蘇生長及有效成分的影響,為利用中藥渣栽培紫蘇提供指導,從而促進中藥渣的綜合利用,并促進紫蘇栽培產業的發展。
1材料
11供試種子
紫蘇種子購買自安國藥材市場,經黃璐琦研究員鑒定為紫蘇P frutescens的種子。
12供試藥渣
白術渣、苦參渣、連翹藥渣、麥芽渣來自河北某制藥企業,采用堆肥的方式發酵成有機肥。
13供試土壤
土壤為黃壤,其理化性質如下:pH 573,有機質 34 g?kg-1, 速效磷 159 mg?kg-1, 全磷 59 g?kg-1,全氮 27 g?kg-1,全鉀 199 g?kg-1, 速效鉀 61 mg?kg-1;速效鋅 054 mg?kg-1, 速效錳 52 mg?kg-1, 速效鐵 112 mg?kg-1和速效銅 092 mg?kg-1。
14供試試劑
木犀草素(批號111520200504),芹菜素(批號111901201102),咖啡酸(批號111678200401),迷迭香酸(批號111871201505)均由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乙腈色譜純,磷酸分析純,乙醇色譜純,水為自制超純水。
15儀器
996 型 Waters Aliance全自動高效液相色譜儀,Waters 600 Controler, Waters PDA二極管陣列檢測器。
2方法
21實驗設計
本實驗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溫室中進行。選擇盆高為12 cm,盆口直徑為12 cm,盆底直徑為9 cm的塑料花盆,每盆裝入土壤中藥渣(5∶1)混勻組成的基質。實驗處理共5組,即CK組(不加中藥渣)、白術渣處理組、苦參渣處理組、連翹藥渣處理組、麥芽渣處理組、丹皮藥渣處理組。篩選色澤、大小、飽滿度一致的種子,于2015年4月10日播種,每盆均勻撒種5~10粒,覆土2~3 cm,各組處理6盆。株高約5 cm時間苗,每盆留苗2棵。處理6個月后測定其生長狀況以及根系結構。
22生長指標的測定
紫蘇植株培養6個月后,每盆采樣2株測定。采用直尺測定株高、根長,游標卡尺測定根粗,采用千分之一天平測定地上部分鮮重和地下部分鮮重。
23葉片面積的測定
紫蘇植株培養6個月后,每盆采樣2株測定,共12株。測定的部位選擇自上往下第2片完全展開的葉子,采用CI203便攜式激光葉面積儀測定。
24酚類成分的測定
241供試品的制備按照秦紅英等[11]方法進行,將樣品于60 ℃干燥至恒質量后粉碎,過60目篩,準確稱取01 g粉末,加入10 mL甲醇,浸泡4 h,超聲萃取30 min,過濾取濾液,離心10 min(3 500 r?min-1),取上清液經0.45 μm有機濾膜過濾,進樣分析。
242色譜條件色譜柱為Phenomenex C18 (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A為01%冰醋酸溶液,B為甲醇;梯度洗脫程序:0~5 min,45%~53%B;5~10 min,53%~55%B;10~15 min,55%~60%B;15~20 min,60%~45%B。流速1 mL?min-1;進樣量20 μL;檢測波長320 nm;柱溫35 ℃。
25根系形態結構測定
用分辨率為400 bpi的Epson 7 500掃描儀(日本長野縣精工愛普生公司)對根系進行掃描。掃描時將根系放入特制的透明托盤內, 加入3~5 mL水以避免根系分支的互相纏繞。掃描后保存圖像, 采用WinRhizoPro Vision 50a分析程序對圖像進行分析, 獲取根長度、根表面積、根體積、根投影面積、平均根直徑及根尖數等根系形態相關指標數據。
26數據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Excel 2010 和SPSS 18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LSD和Dunnett′sT多重比較對比數據差異顯著性(P
3結果
31不同藥渣對紫蘇生長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種類的中藥渣對于紫蘇生長的影響不同(表1),不同中藥渣作用的大小順序為丹參渣>麥芽渣>連翹渣>白術渣>丹皮渣、苦參渣。對于株高,丹參渣、麥芽渣以及連翹渣處理組具有顯著性提高作用(P
關鍵詞: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使用要點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一種臨床常用抗菌藥物,其主要就是將冠頭孢菌培養液中的頭孢菌素C予以分離,通過對側鏈進行改造而得到的一系列抗生素[1]。其屬于廣譜抗生素,具有過敏反應低、毒副作用小等優勢,在臨床中應用較為普遍[2]。隨著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斷應用,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越來越高。本文探討了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臨床使用要點,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給予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的9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20~76歲,平均(43.3±1.8)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疾病32例,泌尿系統疾病25例,外傷15例,腸道疾病13例,其他疾病5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并且詢問當事醫護人員,總結藥物使用情況及其不良反應,以此提出針對性的使用對策,保證臨床用藥合理。
1.3統計分析 在SPSS 21.0統計學軟件中輸入相關觀察數據,用[n(%)]予以表示,并對數據進行?字2檢驗,倘若P
2結果
2.1不同種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服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4.4%(49/90),明顯高于其他類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P
2.2不同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皮膚及其附件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7%(42/90),明顯高于其他類不良反應(P
3結論
頭孢菌素類藥物具有殺菌功效強、抗菌譜廣、適應癥多等優勢,在臨床治療中應用非常普遍[3]。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良反應,不良反應主要有過敏反應、消化道反應、血液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心血管系統反應、雙硫醒樣反應、肝腎毒性反應等[4]。
頭孢菌素類藥物主要包括以下種類:①第一代頭孢菌素,主要包括頭孢唑林、頭孢拉定、頭孢氨芐等。②第二代頭孢菌素,具有抗酶性能強、廣譜抗菌的特點。③第三代頭孢菌素,具有耐酶、殺菌強、抗菌譜廣等優勢,能夠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治療。④第四代頭孢菌素,抗菌譜更廣,無腎毒性,在免疫功能較低的復合性感染中應用較為普遍。
3.1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3.1.1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是一種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熱、皮疹、哮喘是其主要臨床表現,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患者出現過敏休克,甚至死亡。從結構角度分析,頭孢菌素類藥物和青霉素類藥物都含有β-內酰胺環,所以,兩種藥物之間會導致出現不完全交叉的過敏反應,發生率在5~10%。當患者對青霉素類藥物過敏時,其中10~30%的患者均會對頭孢菌素類藥物產生過敏反應。在臨床應用中,需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用藥史,慎重選用藥物,以防患者發生過敏反應。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在患者用藥前進行試敏,防止患者出現遲發性過敏性休克。隨著頭孢菌素類藥物致敏病例的不斷增加,致敏性休克中約有10%的患者死亡,此種現象值得人們予以高度重視。根據有關調查顯示,第三代頭孢菌素的過敏反應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態勢,居于過敏性休克反應的第一位[5]。
3.1.2消化道反應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消化道反應發生率在3.6~10.8%,腹瀉是其主要臨床表現[6]。在兒童使用頭孢曲松鈉的時候,非常容易導致水電解質失衡。有關文獻報道,4例肺部感染患者在使用頭孢哌酮治療4d后,血紅蛋白降低,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凝血酶原時間增加,其中2例患者因為消化道出血不止,發生失血性休克,最終因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3.1.3血液系統反應 血液系統反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血小板、白細胞、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溶血性貧血等。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時候,一方面可能在體內形成免疫介導物質,致使發生免疫反應,對血小板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進而使其數量不斷減少,并且直接對外周血中的血小板產生破壞作用;另一方面可作為半抗原吸附在血小板膜表面,形成全抗原。對免疫細胞產生刺激作用,之后出現血小板抗體,通過和靶細胞的作用,導致血小板遭到破壞并大量凝聚。有關研究報道顯示,1例患者在用藥后,巨核細胞系統增生下降,停藥后即可恢復正常[7]。
3.1.4神經系統反應 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時候,常規用藥劑量不易穿透血腦屏障,在使用大劑量藥物時,又可能導致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反應。有關研究文獻顯示,在使用頭孢哌酮的時候,會導致出現延髓受損癥狀;使用大劑量頭孢曲松時,會導致出現脈絡叢變態反應。由于嬰幼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健全,需要慎重選用藥物。大量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實驗中,還是在臨床治療中,第三代頭孢菌素均會造成機體抽搐[8,9]。
3.1.5雙硫醒樣反應 在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時候,如果飲酒,就可能出現胸悶、惡心、面紅、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嘔吐等反應,其指的就是就是雙硫醒樣反應[10]。在有關實踐工作中,2例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患者飲酒導致過敏,搶救無效死亡,所以,在用藥期間,一定要禁酒。
3.2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
3.2.1氣候與飲食因素 在炎熱或者寒冷的季節,經常出現氣溫異常的情況,進而導致頭孢菌素類藥物機體代謝受到影響,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此外,患者在用藥期間飲酒也會導致出現相應的不良反應。
3.2.2藥物因素 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時候,因為存在藥物成分不純、藥物拮抗作用等因素,導致患者經常出現一些不良反應。
3.2.3疾病因素 一些患者年老體弱,病情比較重,加之多種基礎疾病與并發癥共同作用,導致經常出現一些藥物不良反應。此外,頭孢菌素類藥物在機體內濃度出現變化的時候,也會引起患者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腎病患者易發生潰瘍,血友病及抗凝治療患者易出現凝血障礙等。
3.2.4個體因素 患者因為年齡差異、個體差異、疾病差異及先天體質差異,導致其對藥物的適應程度不同,進而也會出現不同的不良反應。
3.3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臨床使用要點
3.3.1重視試敏,詢問病史及過敏史 在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之前,一定要對患者進行試敏,以免在用藥過程中出現過敏反應,導致患者休克、死亡[11]。同時,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過敏史,確認其不對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后,才可以進行給藥治療。此外,在進行藥物治療的時候,必須對患者的年齡、耐受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針對兒童、老年患者來說,可以適當減少藥物劑量,并且盡量選用口服的方式,以此確保臨床治療效果[12]。
3.3.2加強對患者用藥情況的觀察 在患者服用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時候,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13]。在配置好藥物之后,必須馬上使用,防止因為藥物成分及藥效問題導致出現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在臨床治療中,如果需要對患者進行連續輸注不同藥物,需要對輸液器進行更換,以防藥物混合導致出現不良反應,并且叮囑患者禁酒,合理控制飲食,以此加快患者康復[14]。
3.3.3不良反應對策 在細菌感染治療中,如遇特殊情況,可以選用與青霉素G功效相似的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雖然頭孢菌素類藥物試敏反應為陰性,但是在實際使用中,依然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以便給予及時的救治。為了避免患者出現凝血障礙現象,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情況,尤其是老年患者、太過虛弱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應每周給予靜脈注射10mg維生素,有效糾正凝血時間,避免發生凝血障礙現象[15]。針對心血管系統反應患者,需要給予適量的三磷酸腺苷與維生素C,以此減輕患者的不良反應。針對腎功能不全患者,可以根據患者機體肌酐清除率合理調整藥物劑量,減輕對腎功能的損害。在用藥過程中,必須按時檢查患者的肝腎功能,囑咐患者禁酒,并且禁止食用含有乙醇的藥物和食物。
綜上所述,在臨床用藥中,一定要加強對頭孢菌素類藥物服用不良反應的總結,根據藥物的具體特點,采取有效的防范對策,以此提高臨床用藥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保證患者治療有效、安全。
參考文獻:
[1]呂燕妮,溫金華,魏筱華,等.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機制與化學結構的關系[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5,35(11):1050-1054.
[2]趙紅娟.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預防[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1):497-498.
[3]潘倩.臨床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分析及預防機制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06):314-315.
[4]李成彬.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臨床使用對策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06):3432-3432.
[5]蘇金和,黎志恒,麥文秀,等.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臨床對策[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04(05):530.
[6]王炳芹,曲新立,王金富,等.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臨床使用對策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6):155-155.
[7]朱美華.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臨床使用對策探討[J].中外醫療,2013,32(32):18-19.
[8]楊利珍.頭孢菌素類藥物致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治療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6):84-85.
[9]陳秀紅.頭孢菌素類藥物嚴重不良反應分析與臨床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65):189-190.
[10]阿力木江?喀德爾.淺談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合理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05):172-172,173.
[11]曹廣坤.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臨床不良反應與預防措施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2(z2):284.
[12]劉翠芳.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臨床使用對策分析[J].現代養生B,2014(12):44.
[13]圖雅.第3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防治[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04(11):143
【關鍵詞】糖皮質激素;兒科臨床;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激素類藥物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廣泛。作為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之一,糖皮質激素已被醫生用于兒科疾病的臨床治療長達半個多世紀。它們一方面為人們減輕病痛的折磨,推動醫學事業的進步做出巨大的貢獻,另一方面卻時刻隱藏著憂患,存在著許多不良反應,比如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對于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過敏性休克、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效果比較顯著,但是如果對糖皮質激素使用不當,藥劑過量等,將會出現延緩兒童身體發育等不良現象。許多醫生在臨床治療中,已經形成了自己對于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習慣,然而,提高對激素類藥物的認識,采用科學的用藥方法,才是解決糖皮質激素濫用的有效途徑。
1 糖皮質激素在兒科臨床的應用的現狀及問題探析
1.1糖皮質激素臨床使用不規范,濫用現象嚴重。 在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獲得極大提高的現在,人民也開始更加注重身體的健康,尤其是對于一些激素類藥物的運用更加謹慎。然而正是因為糖皮質激素的廣泛使用,導致它在臨床使用中用法用量不夠嚴格規范,濫用現象比較嚴重。比如,在進行兒科疾病抗炎時,糖皮質激素可以有效的減輕炎癥,抑制癥狀惡化,另一方面,高劑量的使用將會使治療后期,機體的防御功能大大降低,可能會導致炎癥擴散甚至是原有病情惡化。
1.2對糖皮質激素認識上存在誤區。 糖皮質激素因為其很強的抗菌消炎作用,抗過敏以及免疫抑制等功能而備受醫生的推崇,成為臨床使用比較廣泛的一類藥物。它是通過改變酶的活性,來產生藥理作用。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比較廣泛,但是也非常復雜,稍有不慎就會對機體產生危害。因而許多醫生應該提高對糖皮質激素的認識,明確糖皮質激素的使用規范,不同病癥的使用要求等等。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許多醫生只是追求一時的好與快,忽視糖皮質激素對人體的長遠影響,同時用法用量不規范,導致濫用現象時有發生,副作用對人體危害很大。
1.3應用范圍有待進一步拓展。 我國的醫學事業一直處在不斷地進步之中,對于激素類藥物的使用越來越科學,越來越規范。糖皮質激素對人體有利又有弊,只有不斷加強對糖皮質激素的研究,通過實驗確定它的合理使用劑量,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不良反應對人體的危害,才能夠真正的化弊為利,為人類造福。然而,當前我國在糖皮質激素的研究上依然不夠深入,對醫生激素類用藥行為的約束不夠科學規范,糖皮質激素的用藥范圍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對人體的重要作用還有待進一步驗證,相關醫務人員要注意加強在激素類藥物方面的研究,尋找糖皮質激素藥物更廣泛的適應癥。
2糖皮質激素在兒科臨床的合理應用的相關策略及其具體應用
2.1提高對糖皮質激素的認識。 兒科用藥是否規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最近幾年我國積極倡導計劃生育,因此獨生子的數量越來越多。因此,重視兒科用藥規范,提高對糖皮質激素的認識,是完善兒科用藥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相關人員要明確區分糖皮質激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和藥理作用,明確不同劑量用藥后人體的反應以及應對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糖皮質激素臨床反應的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盡量減產糖皮質激素對人體的危害。糖皮質激素因為藥物種類、藥物劑量、吃藥時間、藥物療程、給藥頻率等的不同,其作用也隨之變化,相關醫生在臨床用藥時,一定要合理控制劑量,控制用藥時間等等,把對人體的危害降到最低。
2.2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 面對著當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嚴重的濫用現象,相關部門、相關人員要加強對激素類藥物用藥規范的要求,明確相關規定,避免因藥物濫用二隊兒童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期,其身體的各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機體自身抵抗力比較低下,因此更應該引起相關醫務人員的重視,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用藥時要明確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對適應癥要嚴格把握,糖皮質激素對于危重疾病、過敏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非常有效,比如對于哮喘,嚴重感染,過敏性休克,蕁麻疹,固定紅斑等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第二,要明確其禁忌,重度高血壓、嚴重糖尿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骨折、抗菌藥物難以控制的病菌或者是真菌感染,嚴重精神病等患者嚴禁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等等。明確這些原則,對于有效開展臨床治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3加強對糖皮質激素臨床應用的研究。 所謂激素實質上就是一種化學信息物質,它是由高度分化的內分泌細胞合成并且直接分泌進入血液之中,通過調節各細胞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而糖皮質激素則是一種類固醇激素,是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并且含有21個碳原子。它對于臨床兒科疾病的治療,效果迅速而且比較明顯。相關人員要加強對糖皮質激素的進一步研究,比如當前許多專家認可的糖皮質激素霧化療法對于治療慢性哮喘疾病有很明顯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眾多的臨床治療經驗以及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進一步探討糖皮質激素的使用范圍,充分利用糖皮質激素為人類造福。
3總結
總而言之,治療兒科疾病時,合理利用糖皮質激素是關鍵。而提高對糖皮質激素的認識,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加強對糖皮質激素臨床應用的研究三種方案又有利于相關問題的解決,相關人員要加強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糖皮質激素,推動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玉新;徐立偉;劉興盛;龐書琴;唐小艷;梁慧;;糖皮質激素在小兒燒傷休克早期的臨床研究[A];第六屆全國燒傷救治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關鍵詞:激素發熱小兒利弊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10-01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特殊防御反應,是機體對內環境變化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是兒科疾病的常見癥狀,且其恢復需要一個過程。正常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所控制,感染、炎癥是外源性致熱源發生的基礎,一旦機體內有致熱源,則會使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進而使體溫超過正常的范圍,兒童作為特殊的群體,臨床醫生為了達到快速退熱的目的,盲目使用激素類藥物,忽視了激素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會有許多不良反應[1]。本文對激素在小兒發熱中的利弊進行分析探討,具體見下文。
1激素類藥物的優勢
1.1激素的藥理作用。激素的藥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免疫抑制、抗內毒素和抗休克等作用,由于其有良好的退熱效果,已經成為退熱藥物的首選。臨床上根據退熱藥的作用機制,分為非甾體抗炎退熱藥、類固醇抗炎退熱藥和中草藥退熱藥。且其中類固醇抗炎退熱藥又稱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具有應用廣泛、效果顯著的作用。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降低其對致熱源的敏感性,使體溫迅速下降且恢復正常,同時其還能降低周圍產熱效應器的敏感性,使產熱量減少,有利于退熱。臨床數據表明,短時間內應用激素不良反應較少,是某些疾病的必須用藥,如腎臟疾病、血液疾病、白血病等,但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且按療程用藥,激素除了具有退熱的藥理作用外,在抗炎方面也有一定的療效。他通過抑制炎癥細胞向炎癥部位的轉移,與機體靶細胞胞質內的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進而影響參與炎癥的一些基因轉錄,抑制PGs和白三烯(LTs)等致炎活性物質的合成,減少5-羥色胺、組織胺、激肽釋放酶,減輕充血,使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降低還有,抑制臣噬細胞的功能,穩定溶酶體膜,阻止補體參與炎癥反應;進而發揮一定的抗炎作用。
1.2激素的適應癥。激素類藥物通過其強大的作用機制以達到解熱鎮痛等效果,且短期內不良反應少,給藥方式簡單,多為靜脈給藥,是臨床退熱藥的首選。目前臨床上發熱患兒的適應癥包括:嚴重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風濕熱等。
2激素類藥物的應用弊端
2.1嚴重的不良反應。短期內應用激素不良反應少,但是長期的濫用可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如: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傷口愈合延緩,誘發或加重感染及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等,個別患兒還可誘發青光眼、精神失常等,且其中抑制患兒的生長發育是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
2.2延誤疾病的治療?;純阂坏┏霈F發熱等癥狀若立即給予激素類藥物,由于激素類藥物退熱效果較好,會掩蓋患兒的真實病情,限制了對患兒的進一步診斷,易發生誤診現象。其對巨噬細胞對抗原吞噬的抑制作用,使抗體形成收到抑制,進而使受體對介質的應答反應降低,血液中淋巴細胞生產減少。機體防御能力降低,增加病毒擴散的危險性,細菌入侵,使原有病灶惡化或加重,延長了病程,不利于患兒的身體狀態的恢復,給患兒的家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
2.3其他弊端。兒童作為特殊人群,正處于生長發育期,若每次發熱都應用激素退熱,長期反復的應用,干擾了骨骼的正常鈣化,使骨骼發育受到損害,影響了患兒的生長發育。同時,它還可以使機體的水電解質代謝發生紊亂,加重感染、甚至出現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嚴重的不良反應。
3結論
激素是較為常用的一種藥物,它對肌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繁殖等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它是高度分化的內分泌細胞合成后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學信息物質,它具有調節各種組織細胞的代謝活動的作用,進而來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激素多由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質,在體內作為信使傳遞信息,對機體生理過程起調節作用的物質稱為激素,被稱為我們生命中的重要物質[2,3]。小兒的發熱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若不明確病因就給予激素類藥物的使用,達到了一定的退熱效果,但是易掩蓋病情使感染擴散或加重,因此,對于發熱的患兒,應在實驗室的各項檢查和各種檢測完畢并給予準確的結果后,根據病因對癥治療。初步的診斷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應酌情,以避免嚴重的并發癥。在使用時應明確激素應用的適應證,必須與有效抗生素及抗病毒藥同時應用,不能一味地把激素作為治療的首選藥物。若某些疾病應給予激素類藥物治療使,臨床上應用激素時應注意用藥方法如大劑量沖擊療法、一般劑量長期療法和小劑量代替療法等[4]。具體應根據患兒的病情、發病機制及詢證醫學給予不同劑量、時間和給藥方式,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戴勤,林鍰鑭,王萍等.糖皮質激素在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高熱中的應用(附30例報告)[J].福建醫藥雜志,2005,27(1):54-55
[2]李艷.辯證分析糖皮質激素的利弊關系[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6):204-205
傳統藥物面臨挑戰
抗激素藥物可用于治療由激素引發的癌癥,主要包括乳腺癌和前列腺癌。30年來,作為乳腺癌的標準治療藥物之一,Tamoxifen一直是抗雌激素類藥物中的一個主要品種。然而,目前Tamoxifen的主力地位已受到挑戰。幾項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芳香酶抑制劑在治療乳腺癌的效果上要優于Tamoxifen,且毒性更小。因此,乳腺癌治療藥物的使用正在從Tamoxifen逐漸向芳香酶抑制劑轉移。
據統計,用于抗癌的抗激素類藥物2008年的市場規模達到48億美元;預計到2014年,其市場規模為5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9%。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這類藥物的市場已處于成熟和相對飽和狀態;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專利藥已經或即將失去專利保護,伴隨而來的是仿制藥陸續登場并介入市場競爭。然而某些藥物,如芳香酶抑制劑仍被業內看好,預計在一定時期內會保持上升趨勢。
芳香酶抑制劑前景看好
根據幾項臨床試驗(尤其是ATAC試驗)顯示出的積極結果,ASCO建議,絕經以后激素受體呈陽性的乳腺癌患者應該在使用Tamoxifen進行初期或后期治療的同時,將芳香酶抑制劑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的藥物。
ASCO的這一建議預計將會推動芳香酶抑制劑的使用和銷售。2008年,芳香酶抑制劑的銷售額為11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其銷售額將達到22億美元的頂峰值;此后由于幾大專利藥將陸續失去專利保護,芳香酶抑制劑的銷售額也將隨之回落,2014年降低至19億美元。芳香酶抑制劑增長的同時,將是抗雌激素藥物的萎縮,預計這類藥物的市場規模將會從2008年的2.58億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1.66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3.7%。
分析家預計,芳香酶抑制劑最終將取代Tamoxifen,成為治療乳腺癌的一種標準抗激素藥物。阿斯利康的瑞寧得(阿納曲唑)、諾華的弗隆(來曲唑)和輝瑞的阿諾新(諾曼癌素)普遍被業界看好,預計其市場會出現明顯的增長。此外,目前正在對各種芳香酶抑制劑與Tamoxifen進行比較的幾項臨床試驗已初步顯示出令人滿意的結果。不過,雖然Tamoxifen將會失去其標準治療藥物的地位,但該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占據抗激素藥物市場一定的份額。
市場難有突破
2008年,在抗激素藥物市場上,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類似物占據了50%的份額;芳香酶抑制劑的份額為23%;抗雄性激素藥物為20%;抗雌激素藥物為5%;另外2%為其他類抗激素藥物,這類藥物目前只有一個產品,即阿斯利康的Faslodex(氟維司群)。預計到2014年,這些藥物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將會發生如下變化:LHRH類似物占42%;芳香酶抑制劑占34%;抗雄性激素藥物占18%;抗雌激素藥物占3%;Faslodex占3%。
方法:選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72例COPD急性發作期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布地奈德霧化混懸液霧化吸入治療3d后,序貫使用舒利迭。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沙丁胺醇霧化吸入治療。
結果:治療1周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3.3%,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4%,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布地奈德霧化混懸液與舒利迭序貫治療用于COPD急性發作期,可迅速緩解患者癥狀,改善肺功能,其療效優于常規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布地奈德舒利迭序貫治療COPD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2)12-0042-02
慢性阻塞性肺?。╟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氣候、感染等因素的刺激下可出現急性加重,患者出現喘息加重、呼吸困難、痰量增加等表現,需要迅速有效的治療方案來改善其急性呼吸道癥狀。本次研究針對COPD急性發作期患者,在常規吸氧、給予茶堿類藥物、抗炎、止咳祛痰等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布地奈德霧化混懸液霧化吸入治療3d后,序貫使用舒利迭(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者氣管和支氣管黏膜,迅速有效地解除了患者氣道的不完全性阻塞,改善其通氣功能,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獲得了滿意療效?,F將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72例COPD急性發作期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年齡51-82歲,平均68.6歲。入選標準[1]:COPD患者在2周內出現氣促加重并伴有喘息,咳嗽、胸悶加重,痰量明顯增多;發熱,肺部可聞及哮鳴音。同時排除患有活動性肺結核、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塵肺及其他致肺通氣功能障礙者,以及有心力衰竭、肝腎功能不全和對試驗藥物過敏患者。
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及合并癥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氧療、茶堿類藥物、抗生素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常規治療措施。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使用布地奈德霧化混懸液每次1支(2mL)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每日2次。治療3d后,序貫給予舒利迭(50μg/500μg)1噴/次,每日2次。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沙丁胺醇霧化吸入治療,每日2次。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兩組均以7d為1個療程,治療前后予以肺功能檢查,觀察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和記錄治療后兩組患者咳嗽、喘息和肺部哮鳴音等癥狀改善情況。療效判定:顯效:患者急性呼吸道癥狀明顯減輕,無喘息、呼吸困難,肺部聽診無哮鳴音。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減輕,肺部聽診哮鳴音減少。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反而加重[2]。總有效率以顯效加有效計算。
1.4統計學處理。數據以均數和標準差表示(X±S),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樣本均數t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治療1周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平均FEV1值分別為(1.61±0.56)L和(1.84±0.64)L,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研究表明[2],COPD在急性加重期,氣道可產生炎癥性反應,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上升,由此引起相關炎癥介質水平上升。糖皮質激素類藥具備抗炎作用,可對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細胞等的活化產生抑制作用。此外,糖皮質激素還可借助腺苷環化酶增加β2受體激動劑的作用,進而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作為COPD急性加重期一線藥物的地位目前已得到學者的普遍肯定[3]。但口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副反應較多,因此宜選擇應用局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來治療COPD的急性加重。